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树立科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它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1 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人教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特色。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后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由中国再世界然后中国融入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大致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等内容,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 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讲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节内容,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中国朝代更替,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应该给学生补补课。必修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曲折的含义,建议老师们补充一些关于的历史,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又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所以,我认为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就是有关知识的衔接和历史兴趣的衔接。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做好这件事。
3 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当然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所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三位一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上,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首先,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质”方面,指的是课程内容质量高低关系乃至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在“量”方面,强调关注目标底线,“顶”的程度要根据学生情况处理,不能过分拔高。实际上,无论是关注“质”还是“量”,教与学就是实实在在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其次,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不能“套上枷锁去跳舞”。这指的是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自己要避免“一个头脑两个系统”。两个系统一个对外,应付检查开优质课耍弄教学手段;一个对内,“穿着新鞋走老路”。教师更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教师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发展做贡献等人生理想。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把握好上述课程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和学科教育重心的转移;对于本地区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而言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拓宽学科知识面,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例如必修课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专题,“新课标”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些更多更深的内容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
四、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学生特点和教师职能
一、国内考核模式现状
1.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考核实行考试制,有的院校期末成绩占到学生总成绩的100%,而有的学校采用期中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模式,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只是用一张或几张卷子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模式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容易让学生产生应付考试的心理,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现状,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
2.考试内容局限于课本
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考核都只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导致很多学生平日上课听课并不认真,而是在考试前突击背诵重点内容、阅读教师的课件获得及格的分数。这样考试的弊端之一就是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取巧心理,平日对学习敷衍了事、考前突击式学习。另外,仅限于课本的考试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对新的考核方式的探索
针对现在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新的考核方式: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和灵活的考核内容。
1.多样化的考核模式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较为成熟的考核模式。目前,在美国、澳洲和欧洲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多种模式,除了大家熟知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个人论文、小组论文、小组演讲和个人演讲均占据学生最终考核结果很大的比例。如与公司财务分析相关的课程中,论文选题通常是让学生选择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处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然后对两个公司数据进行分析,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给教师;而在审计课程中,论文的题目选择通常是教师为学生指定上市公司,要求学生识别审计重点,并给出对应的审计方法。
(1)加入论文的考核形式
对某些课程的考核,我国高校也可以考虑使用论文的考核模式,使论文成绩占据学生总成绩一定的百分比,并且使论文的选题侧重于实。以审计课为例,审计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确定让学生分析的上市公司,让学生自己去搜索与该公司相关的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并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对审计方案作出设计与分析。又如:关于公司策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论文的尾部提出公司应向何种方向努力,如何改善企业的薄弱环节,以此激发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以及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管理会计课程中的产品定价问题,可以让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品牌以及这些品牌的定价策略。
(2)加入小组演讲和小组论文的考核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很多大型企业的招聘环节中,都设有小组作业的环节。如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中,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环节对求职者能否拿到工作offer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个小组成员合作能力差,很可能就会造成整个小组的分析结果不理想,导致小组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成员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其次,在学生参加工作后,团队合作能力也显得至关重要,很多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强的合作能力可以加快工作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利于就职者的职业发展。
小组论文和小组演讲的考核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国外高校里,学生为了完成论文和演讲,会在论文和演讲的准备过程当中举行很多次小组会议,对论文内容和演讲内容进行分工,共同讨论,甚至争论,最终确定论文内容和演讲内容。在小组成员共同沟通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意见上会出现分歧,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思考如何说服其他的小组成员、如何说服自己改变想法以及反省自己想法的不足,以有效地完成团队任务。这些过程无疑都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小组论文的考核模式存在一个弊端。由于小组任务由整个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因此可能会存在某个成员依赖于其他成员,对自己被分配到的任务敷衍了事,小组内其他成员为了保证小组任务的顺利进行,可能会把较为懒惰的那位成员的任务一同完成,因此,如何防止这种现象成为使用小组考核形式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国外的一些高校,小组论文在上交前,教师会让学生填一个打分表,打分表中让小组每个成员对其他的成员进行“贡献打分”,教师在评分的过程中会考虑此项贡献打分,因此虽然小组论文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因此如果小组中有某个成员贡献过少,这名成员并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3)加入个人演讲和小组演讲的考核形式
我国高校教育的考核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口头表达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并不像很多国外的高校,会要求学生在对一些案例进行完书面的分析后,还要求学生将分析结果制作成PPT,通过在全班学生面前演讲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很多大学生在进行求职面试的时候不仅心理上非常紧张,而且肢体语言以及与面试官的眼神交流都做不到位。经常演讲的学生经过讲台上的锻炼,在面试环节中的紧张情绪会得以缓解,肢体语言更加得体,在面试环节中也懂得运用适当的眼神交流。
2.灵活的考核内容
(1)加入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题目
目前国内高校绝大多数学科的考核内容都只局限课本,应该考虑适当加入能刺激学生发散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题目。例如:很多美国高校的考试会加入考察学生思考和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题目,有一些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都会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德国大学的考试题目当中没有选择题,有些科目的考试学生可以携带教材、课堂笔记及其它材料。
(2)针对通过证照考试的学生,进行部分课程的免修
国内高校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会在学习期间进行证照考试,这些证照考试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求职提供有利条件,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证照考试。比如:对通过某些证照考试的学生可以进行某些科目的免修,或者使证照考试的成绩占某些相关必修科目期末成绩一定的百分比,还可以使与证照考试相关的科目的期末考试尽可能多地采用证照考试历年的真题。这样一来,学生就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必然会提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30-0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空前活跃,新模式、新思想、新教法源源不断,这证明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能实现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竞技体育教材比重非但没减少还有所增加,教学内容繁杂,缺少趣味性,健身效果不好,因此学生不喜欢学,激发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种教学体系、考试体系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不能让学生形成“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文化是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为依托,研究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体育现象,特别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财富,是关于体育活动中各种规律的认识,它包括创造这些知识的各种形式,诸如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科学研究,对运动过程及其效果的客观评价,对体育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于各种体育思想和观念、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法的探讨等。因此对高校体育中对体育文化中的精神层次方面的学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
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表现通常是以各种各样大学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体育周、体育节、课余体育比赛等课余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竞技性和参与性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普遍接受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健身、娱乐,同时给大学校园体育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学生体育审美情趣和体育道德理性的责任。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现代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的含义一改过去单纯的生物学意义,并正以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向社会学意义广泛的外延,使各大学都特别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行人文熏染和人格重塑。在把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义的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用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的同时,学生也通过对体育的了解、参与、享受,自觉或自然地接受积极、健康的人文熏染和人格塑造。体育文化功能有利于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意识,娱乐怡情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强身健体功能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这些都符合当今体育改革的潮流。
二、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训练,充分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端正严谨的体育锻炼态度。老师要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体育训练,并及时对训练效果进行测评。老师要吸取西方教育经验,采取鼓励性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保持快乐运动的氛围。体育教材也要进行适度的改革,除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教授外,多安排一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趣味性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不仅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明白为什么要锻炼,怎样锻炼才是最正确、最合理的,并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个性化空间。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设置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发达,对体育运动的形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之相应,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艺术与体育的结合,使得体育艺术类课程空前繁荣。这类课程“由融入了艺术成分的、具有较高艺术性、能激发人的情感、发展人们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一系列‘体育艺术’项目课程组成”,如交谊舞、瑜伽、健美操等。根据邱建刚先生对四川各高校的调查显示,89.1%的女大学生会选择这类课程,可见艺术类体育课程已经在各高校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除了艺、体结合日益紧密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许多在国外盛行的球类运动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例如于英国诞生,而在美国掀起的网球运动。这些课程的开设符合了大学生对于流行文化的心理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爱好,使“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到落实。同时,课程形式也灵活多样起来。以往的课程形式是统一的以班级为单位,一个教学班整齐划一地学习同样内容。这种方式利于老师有效管理学生以及教授课程,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在内,使得体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如今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各种类型的选修课、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在各高校并存,有条件的学校还会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传授体育知识。这些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应该遵循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管理环境与氛围。体育教学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同时要不断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进程,国家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自治区于2010年8月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其中藏语文课程也有了很大的改革与突破。五省区藏语文编写小组编写了一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有五本必修与三本选修书。
这套教材的问世给藏语文传统教学很大的冲击,使藏语文课程有了不少的改革。
一 教学理念的改革
1.从传授—接受教学到问题—发现教学
传统的藏语文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易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抽象、枯燥,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出现注入式教学,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而经过教材的改编及教师教学理的改变,目前已采取问题—发现教学,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处于辅导地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主动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应试教育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高中藏语文课程改革应对此问题,全面落实两位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 耐心指导,鼓励进步
培养学生的良好作业习惯,是件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已经形成脏、乱、差弊病的班级和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指导,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不断鼓励其进步。不要将“严格”变为“严厉”,简单的“退回重做”,“错一罚十”的行为,或者动辄板起面孔训斥,出示脏乱作业加以羞辱。藏语文又比较难学这样极其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经常惩罚还会严重影响师生关系,造成学生厌弃学习。作业脏、乱、差,不符合格式要求,主要是态度问题。对不认真做的,要耐心教育动之以情;对不会做的,要耐心指导晓之以理。要注意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鼓励。对于信心不足的,可以有意创造条件,给予当众表扬。使其对学习感兴趣,对学习藏语文也就不会排斥了,例如,事先对其差错给予及时指导,帮助其改进,使其作业比较符合要求,然后在同学面前对比他的两次作业,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进步,以提高他的信心。千万不要抛弃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帮助得法,他们是可以逐步提高作业水平的。
三 课程内容的改革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与综合化
在藏语文课程中以五本必修书为主三本选修为辅,必修书内容涉及文学、历史、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内容由从前的繁杂到简明,理论脉络清晰,注重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知识,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选修书中 将文学、语法、口语等知识逐步拓宽,在必修的基础知识上进一步依照个体的差异丰富专业知识。
2.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化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创新进入新世纪,我国各项事业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和发展,教育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进行。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技术性人才,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希望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带来更为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管理工作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项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带来相应的借鉴意义。
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1.管理观念落后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为现代社会化建设培养更多可以在一线进行工作的员工,正是这种教育定位决定了现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进行院校管理的过程之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科学的学校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的缺失直接导致现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正是这种管理观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缺失,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管理方法有失科学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是在以前的教育形式与社会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而来的,面对现代日益变化的新环境,这些教育管理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与时展的步伐,甚至有些教育管理方式不仅不能促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反而会影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是该项工作进行中最为直接的推进力量,因此他们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但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仍然有待提高。由于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一些非专业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领导重视程度不高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学校管理者的领导,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领导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很低,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性措施从制定到实施都没有保障,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推进缓慢。领导是院校管理的领头羊,他们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会严重制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也会让其他员工在工作之中缺乏相应的激情,这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十分不利。
二、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思考
1.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其教育管理理念对工作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之中应该注重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改进,切实促进各个阶段工作的有效推进。新课标颁布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管理的理念进行了全面的更新,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理念也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注重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注重多种教育管理方式的进行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推进教育管理的过程之中应该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改革,针对不同的学校环境和学生情况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此同时,也应该注重多种教育管理方式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
3.注重相关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
教育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积极促进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创新管理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现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田桂玲.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13,(04):194.
[2]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8):3-4.
[3]陈育芳.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5):31-34.
[4]王树娴.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2):159+206.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索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的教法,消除教师“大包大揽”,学生“生吞活剥”的现象。让学生积极参与,既动脑又动手,让学生去“做”、去“记”、去“悟”,巧妙操作,教师适时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一)有针对性提问
针对教学实践的重点、难点,在疑难问题上发问。如理解“实践”的概念,要学生明确人类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实践特指改造客观世界,且是物质性的活动。于是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哪些?人类怎样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怎样?又如学习“商品”概念时设问:有用物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又问:商品、物品、劳动产品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区分三个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加深对商品概念的理解。
(二)启发式提问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改变平淡的说教,善于设疑,激发学生解疑。如讲商品生产者市场竞争,教师可提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每种状态各指什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商品的价格由质量、供求决定吗?为什么?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连贯性,让学生弄清是什么,为什么,从而形成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通过实践,学生对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商品的生产者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自觉遵循价值规律,注重产品的质量、价格信息、信誉、售后服务等会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兴趣设问
课堂提问要注重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思考。哲学学习不是简单总结哲理,而是让学生从材料中悟哲理。引导学生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体会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悟出移步换景,运动引起变化;从“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中理解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的规律;从“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中领悟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必须以旧事物为基础,新旧事物有联系;从成语“对症下药”中体会矛盾的特殊性,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贯穿于学习始终,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教师应钻研教材,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议、总结,让学生在争论过程中理解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例如在学习哲学中“意识”时,让学生分析下面材料,各抒己见。
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支离破碎的网上爬去,墙潮湿,它爬到一定高度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向上爬,一次次掉下来……
甲:“(叹气)人生不就像蜘蛛吗?”于是,甲碌碌无为,日渐消沉。
乙:“蠢,为何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不能干蠢事。”于是,乙变得聪明。
丙:“它屡败屡战的精神使我感动。”于是,丙变得坚强起来。
教师引导总结: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意识相同吗?为什么?不同的意识对人们的影响如何?面对不同的意识人应怎样选择?(人们观察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意识;意识不同作用不同;人应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联系实际,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掘成功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强的心态。
四、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一当前高校排球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排球课程不感兴趣
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都没有排球基础,可以说对排球是比较陌生的。而刚开始学习排球的时候,所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技术,这又让他们感受十分乏味,与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激烈的对抗、紧张的氛围以及团结的协作等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伴随着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本身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带有一定娱乐性质的项目,如轮滑、街舞等,相对于排球来说,更受到学生的青睐。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没有认识到排球自身丰厚的魅力,从而没有产生对排球课程的浓厚兴趣。
2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当前的高校排球教学中,多数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步步的向前进行,虽然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教学沿着既定轨道运行,但是这样的模式和方法,难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机械的学习,几乎没有教学效果可言,排球本身所具有的竞技性、合作性等特点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的容器,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丝毫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言,从而使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教学环境有待完善
良好的教学环境无疑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其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热情,而且是师生安全的保证。但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的排球场地和设施都比较陈旧,使教学受到了很大影响,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天气较冷的时节,在尘土飞扬的场地上进行学习,很容易出现受伤的问题。而且多数场地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各类器材的借用也无从谈起,多种原因综合到一起,对教学本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对高校排球教学发展的建议
1学校领导充分重视
学校领导是整所学校的领军人,他们对于排球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排球教学所涉及到的软硬件因素,都要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说,作为学校领导来说,则应该充分认识到排球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支持这门课程的开展。具体说来,首先,要拿出专项资金,保证教学场地和设施的完善。其作为教学的先决条件,将对整个教学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应该由学校出面,联系体育教师,制定出整个学校的排球发展规划。包含教学计划、比赛计划、活动计划等多个方面,然后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再次,则要联合团委、体育教研室等多个部门,多展开一些排球比赛和活动,其不但是对教学的有机补充,而且也是对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必要的时候学校领导应该亲临现场,以示鼓励和支持。最后,则是对教师进修、培训等活动的大力支持。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种有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活动中,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和重视。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带动下,不仅使整个教学得到坚实的保障,而且还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积极参与排球活动的氛围。唯有此才能够为排球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修养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所以高校排球教学改革,要将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满足教师的数量要求。排球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必修课,对于教师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不是排球专业毕业,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师资配备显然还需要加强和完善。所以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在专业排球人才的引进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在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先从数量上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是对现有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当前高校的体育老师已经多年都没有参加过的各种培训,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能力,都处于一个“过时”的状态,所以应该给教师以多种机会进行充电。如邀请一些名师或著名运动员来学校讲座、现场指导等,也可以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等。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多数教师都有着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在教学本身方面却有一定的缺失。当今教育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学习一些教育学知识,并主动应用到教学中,最终获得教学效果的提高。
3充分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高校排球教学中所出现的多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排球的兴趣。所以说,应该将兴趣的激发作为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教师则是学生这种主动探索的合作者。比如一些技战术的运用,都可以向学生讲明后,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其次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性格、志趣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能将所有学生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培养,而是要求通过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仔细观察后,进行逐一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感,继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是创新教学形式。一味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势必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够将教学和各种活动、比赛有机结合起来,则能够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经常观看一些比赛的直播、经典比赛的录像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并举,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将会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完善评测制度
评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不但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教师了解教学现状,并做出有机调整的重要渠道。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排球教学中,所沿用的仍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很多时候,其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应,没有起到考评应有的效果。所以说,要对传统的评测环节进行改革。首先是将评测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国外的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考评模式,即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经常在日常教学中穿插一些小的考评,而且将考评及时公布出来,作为最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使得考评更加全面和公正。比如很多同学可能在期末的考试中出现了失误,按照以前的考评方式,是难以获得好成绩的,但是引入日常考核后,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保护了他们学习排球的热情。其次是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以往的考评中,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进行,并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因为高校排球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排球运动员,而是让其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为他们终身喜欢排球、喜欢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一教学目标就决定了其评测形式的多样化。比如有的同学善于组织比赛、有的同学对排球比赛讲解十分在行,有的同学在某一项技术比较出色,这都是学生在排球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长,都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所以说,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考评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们是不是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技能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排球运动的魅力,真正喜欢上排球。
5强化学生参与课外排球活动的意识
课外体育锻炼承担着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调节学生精神生活的任务,是体育课的延伸,其内容的选择不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排球活动的这块教育阵地来弥补体育课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消化、吸收和实践在体育课上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强化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身体方面的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素质教育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可以说为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还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这门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说,在高校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应该以此为契机,对整个排球教学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审视,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调整,使排球课真正成为深受学生们喜欢的课程,在得到各种锻炼和提高的同时,推动着我国的排球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牛晓东.浅论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改革之路[J].科技信息,2010(27).
[2]刘多.对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
[3]徐静.普通高校排球选修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内江科技,2010(12).
[4]刘嘉.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改革与建设刍议[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11).
关键词:高职;地理;教学改革;建议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差。受高校改革的影响,近年来高职院校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各类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导致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特别是近两年来来各地开展的自主招生,更是打开了大学的校门,学生入校基本没有了条件,报名基本就能上。从满足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说,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平台。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给高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两百分左右就可上大学,学生成绩可想而知。
(二)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很多高职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一些文化基础课程,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经常出现逃课的情况,有的学生还经常违反校规校级,对学校的教育不以为然,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
(三)实践能力强。从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也有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学习一门熟练的专业技能,所以学生对专业实践兴趣很高。特别是一部分高职学生来自职高、中专,一定的专业基础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学生确实动手能力较强,但如果能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意义更大。
(四)生活自理能力弱,缺乏团队精神。这一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与人合作和沟通能力,学习和生活中不善于和他人相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反映,学生自由散漫,经常有缺课现象。上课精神状态也不佳,需要及时引导教育。
二、高职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理课程重视不够。地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知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自中学起,很多学校对地理课教育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一直认为是副科,分值低,在学习中无论是课时安排还是各类考试都体现了这一点。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学生、教师和家长等都逐渐忽视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地理课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课后不愿花时间去复习巩固。同时,学生基础薄弱,成绩低下,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过于老化。传统的地理教学总是以“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开展,互动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过多强调知识的记忆,对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不够,使地理课堂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由于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内容杂,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单向粗放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一些学校教学条件简陋。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由以前的中职、职高或师范合并而成的,原有的教学条件比较落后,教学设施不完善,很多教学设备都是中学阶段的,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受条件所限,配备的仪器和模型少,上课时经常只有简单的一些地理挂图,大多数知识要学生凭空想象,往往收效甚微,而地理教学中仅靠教师的讲解是很抽象的,也难以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由于条件受限,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也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了困难。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点。而目前多数高职地理的教学更多的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虽然有涉及到学生的实训,但与教学目标相比还是差距很大。而且高职本课程的实训课一般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室外实训,这显然是不符合本课程的要求的。
三、对高职地理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地理课程教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地理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普及,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一门课程。作为学校、家长和学生不仅要看到应试教育的考试需要,更应看到学生今后成长和进步对地理知识的需求,从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重视地理课程教学和学习,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快乐的学习。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受传统教学条件和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一定阶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效的。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从地理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目前,比较一致的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注意自身的角色转变,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改变过去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实践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选择,也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挂图、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开展一些野外实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观察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和生活能力,一举多得。
(四)重视多媒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拓展知识、直观展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声音、语言、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教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符合教学需要,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多媒体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总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瀛涛.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
【关键词】企业管理;课程改革;任务引领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
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会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应用性人才。作为企业管理教学的组织者,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是现今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相对抽象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任课教师在课程规划和组织实施上,都愿意避重就轻,多讲纯理论知识,不安排或少安排实践教学的时数,即使是安排了实践教学,大多也是安排类似看影片、参观等象征性活动,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操作,更没有良好的管理意识,难以达到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这既不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也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对企业管理课程现有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整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一、改革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
面对新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预期目标,企业管理教学应该满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为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的, 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我院建立“以教学方法创新为重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宗旨, 在教学目标上树立以培养管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管理方法。在能力目标上,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态度。
二、改革企业管理教学内容,采用基于模块的任务引领式教学
职业院校企业管理的教学,应围绕着工商管理专业岗位技能体系结构确定所需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不求体系化,只求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理论知识是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的,只要做到“必须、够用”则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教材内容按管理流程设计成六大模块,其中“企业创建”和“资源管理”模块属于“基础模块”,“营销管理”和“生产运作管理”模块属于“应用模块”,“文化与战略”和“质量管理”模块属于“提高模块”。“基础模块”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企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应用模块”与实践联系最为密切,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模块,主要介绍企业运行链条上的最基本环节的运作;“提高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灵活选择的部分,主要介绍了企业该如何做大、做强的知识,引人了现今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最新知识和技术。
在教学中围绕工作任务阐述相关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分为引导知识、核心知识和延伸知识。引导知识是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和理论,核心知识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重点知识,引导知识和核心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延伸知识是学生视自己的掌握情况来学习的外延知识,这部分主要是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并解决问题。用模块层级式的内容设计打破原有章节式的设计,从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改革企业管理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突出情境模拟教学
1.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反复巩固阶段,可采用其他项目或单位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2.采用小组讨论法
分别组成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成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决策性的方案和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在讨论中运用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关于管理人员的责权利问题时,采用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运用管理游戏
管理游戏是提高学生创新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学生能得到更多方面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以利于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作出更多不同角度的观察、更正确的判断。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富于变化、利于互动、便于交往、学生乐于体验的管理游戏,为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
4.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一次性、以后不常会遇到的工作任务。这种任务如果采用上述的几种方法完成,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此时,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到采购方式时,要求学生掌握招投标的程序及技巧,就可以设置一个招投标的场景,将学生分为几组,一方为招标方,其他几方为投标方。教师可根据情况确定一个招标主题,招标方按照主题展开工作,投标方可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投标,然后由教师协助招标单位选出中标单位,最后招标方与中标单位进行谈判最终签订合同。这种方式,既让学生主动了解这一项目的知识点,如招投标概念、招投标程序、招投标注意事项等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教师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以后的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
四、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既然本课程的改革倾向于学生能力培养,那么运用各种措施手段作为有效的考核方式,建立考核制度,有利于促使各个实践项目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在考核办法上应采取考试成绩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即采取基础知识点理论考试加实践知识点学习成果考核的方法。理论考试采用期末试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比例缩小到50-60% ,学习成果考核采用随堂考试、考勤和态度、小组作业情况、个人作业、课堂发言、课内实训报告、课程论文等,其所占比例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但总比例不能超过50%。考核中要不断加大过程教学比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实做能力。总之,利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巩固实践环节的运行效果,力求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P136-137
2.郭凤兰、韩彩霞,《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7.第7期,P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