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高考改革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高考改革的影响

第1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随着高考新方案的出台,给广大考生带来些许惊喜。这是惠及千家万户、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又一新举措,备受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作为革命老区农村教师的思考,面对新的高考、新的举措,我们农村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变革和如何应对,本人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高考“新”在何处

1.考试科目及内容发生新变化

新高考方案为保持其延续性,除保留传统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外,又有新的要求。“新”表现为:

一是文理不分科。

二是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三是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外语听力)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三个选考科目考试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

四是改革录取方式。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克服简单用录取批次来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加快推进基于考生总成绩、专业志向和学习特长的考生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

五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

2.考试方式发生新变化

一是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

二是“3+3”高考模式。语、数、外三科和学生自主选考三门。

三是招录形式变化。招生录取实行基于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机制。

3.高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高考内涵发生新变化

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进入高校录取范畴。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也进入高校录取考虑的范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高考方案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很大不同,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语数外三科的“3”,到学生自主选考的“3”,新“3+3”的高考模式,再到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录取机制,可谓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巨大的,改革的影响和意义是空前的。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新高考

由上可知,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及内容、考试方式、新录入机制都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及时适应新高考的进程。

1.提升教育理念

农村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新高考方案,吃透精神,把握内涵,全面落实。学校对教师除要求学好教学大纲、教材外,更要全面掌握新高考方案。打破不适应新要求的旧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观念,全面领会新高考精髓,强化我们农村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引领,认真贯彻新高考的难度标准,把握好教学“标高”,竭力打造高效课堂。

2.创新教学模式

应对新高考,不可完全照搬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结合校情、师情与学情推陈出新,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满堂灌”“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了。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主、主动、合作和探究的精神贯通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升。发挥教师的引领、合作、推进和协调的作用,师生互动,共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业务能力

针对新变化,提升农村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已迫在眉睫,头脑要清醒。这要求在新的教学中不能新鞋老路,对教材的掌控和内容深度的把握应有新的认识。对于高考科目,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是基础学科,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语文学好了,就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英语一年两考,表面上英语的地位降低了,其实是更加重视英语,这也更符合英语的教学规律,重在实际应用,避免突击应对。这些都给我们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简单套用老办法,知识要更新,能力要提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利用各种国培、网络媒体和名校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行师资培训,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教科研究,组成学习型学科团队,提升科研能力,以此来强化我们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

4.加强师德师风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规范自我的言行,率先垂范,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种信念会不断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提升其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水平。

5.强化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学科的素质与修养。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既是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程与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所以各科教师必须强化其学科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语文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提高其语文高考成绩。外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流畅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外语自学能力、较强的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的能力等外语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外语学科素养的发展,提高其外语高考成绩,并依此类推到各科。

总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推进中还将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教师必须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提高自己,把改革推向前进。

第2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综合素质评价影响有限

一位参与新高考方案制订的专家分析,新高考方案中,对于成绩处在“两头”的学生影响较大,具体体现在放开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以及改革高职层次招生。对于处在中间层次的学生,新高考方案力求稳定。另外,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也只在本科自主招生和高职招生中应用较充分,因此影响的范围有限。

要害词

1、自主招生

招生比例学校数量均扩大

扩大自主招生比例,是新高考方案中的一大亮点。在*市新高考方案中,正考虑将部分市属院校也纳入到自主招生的范围,以使自主招生从招生比例到学校数量上,都实现“扩招”。

对本科生的自主招生,目前还仅局限在部属高校中。而此前,教育部已经提出要适当扩大现有自主招生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例。

“新高考方案中考虑,对于一些生源较好、办学特色突出、治理规范的市属高校,也可以探索自主招生。”有关人士表示。所有申请自主招生的高校,都需通过教育部的批准。

对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新高考方案中,将鼓励他们充分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会考成绩。至于如何使用,高校可以自行确定,教育部门提供建议。

【追访】

市属高校:期待自主选拔学生

昨天,来自部分市属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反馈的信息显示,目前他们还没有接到关于“自主招生”方面的政策文件。“按以后高考改革步伐来说,应该推动市属高校进行自主招生。”

据*市建工学院招办主任李雪华介绍,由于每个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一样,自然希望能选拔一些符合本校培养模式的学生,“自主招生可以做到这点”。她表示,高考改革之后,高校招生都是综合考察学生素质,将改变只以一个高考成绩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做法,就会要求高校在招生政策上进行调整。

部分高校招办主任反馈的信息显示,由于自主招生之前一直在部属院校实行,市属高校从未尝试过,目前只有等*市政策出台后,在局部市属高校进行试点,“不会一下向全部市属高校推广。”“目前市里是什么政策?哪几个高校做试点?我们都在等消息呢。”一位市属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

2、高职招生

采用“高考+会考”招生模式

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选择考生会考成绩,“专业+学校”方式报志愿新高考方案中,高职招生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招生模式,即“高考+会考”统招模式。这种模式专门面向普高学生,而中专、职高和技校学生,由于没有会考成绩,不能参加这种模式的录取,只能参加单考单招(高职院校与高考同一时间,但试题不同的单独考试)和高职自主招生。

“高考+会考”统招方式,是依靠考生高考统考的语、数、外三科成绩,以及二至三科会考成绩录取考生。最终选择哪几门会考成绩,由高职院校根据考生报考的专业确定。可以选择的会考科目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8门。

第3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考改革;理科综合考试;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76-01

自从国家教育部推出文理科目综合考试改革以来,每次新的高考方案都会有巨大的变动。新的理科综合覆盖了生物、物理、化学三个科目的考试。所以,仔细分析新高考方案,积极适应新方案带来的变化,并深入探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出的策略,是本文所重点分析的内容。

一、理科综合考试的分析和认识

1.考题的知识覆盖面降低。理科综合对化学考试的内容范围和单考化学一样,但考试时间和题量的减少,就必然导致考题的知识覆盖面有所降低。所以,为了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就得抓好主干重点知识,并理清这些知识内在的联系并能够综合应用。

2.试题占分值加大。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分数是100分,占整个理科综合总分的三分之一。同原来的单考化学相比,理科综合每道试题的相对比分值增大了许多,学生失分对成绩的影响也比较大。

3.各个科目之间关联协调。在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生在对各个科目之间的学习时间分配时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比如,课堂时间分配不能单单从学科的重要性来考虑,而应该是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考试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理科综合包含了三个科目的内容,这就需要三个科目之间的教师加强合作,同时要经常召开三科目的集体研讨会,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从而打好团队仗。

4.答题技巧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理科综合考卷是三个科目综合在一起,在考题中,都是三科目试题交叉排列,学生单科答题时间短,试题难度分布不均,使学生要不断变换学科思维。因此,考理科综合试题,需要很多的技巧,对试题的解答速度、节奏都需要把握好。

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思考研究,把新高考方案的应对措施,全面贯彻到三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去,坚定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向,不断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突破高一教学的固定模式。原先的高一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新高考方案改革后,要求高一化学在做好课堂教学任务和打好基础上,为学生以后选择理科综合考试做必要的准备。可以看出,高一化学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最关键的环节。而“知识信息容量大”、“难教”、“难学”等问题依然存在,所以高一化学教学又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瓶颈”。要想突破这个局面,措施有两个:第一,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分析得太深,扩展得太广,这样只会出现课堂时间紧,难学等问题。第二,要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讨在新高考要求下的题目设计。新的高考改革后,考试的性质、要求和试题的设计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增加了“双项选择题”,试题难度也相应地提高,如果还运用原来旧的学习复习资料或以前的习题的话,就无法让复习变得更有效。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新高考和原来旧高考题的不同点,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重点把握新高考的特点和要求,将各类试题经过精选和加工处理,变成自己新设计出的、适应新高考下的训练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新高考改革下的训练题目,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备战高考的目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理科综合考试很注重能力的考查,学生吸收知识、接受知识、最后整合化学的能力、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积极努力开展合作、自主及研究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学生个体学习要独立自主,只有这样,才可能合作,进而再进行研究。而研究学习是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这三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4.加强化学和社会现实的关联。理科综合本身就是三个科目的综合考试,其考试理念特别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重点应用在社会和科技技术、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上。也就是说,新高考下的理科综合命题重点体现在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社会生活中的因素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努力挖掘教材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联的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做到学到知识,应用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开展化学的校本活动。理科综合的考试方案,很大程度上为开展化学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且极大丰富了化学学习活动。对此,学校的化学科教组,要注重化学校本活动的开展,可以尝试多开展化学的人文教育、化学发展史、趣味化学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化学特长,提高学生的化学文化素质。同时,通过校本活动,也能够有效调动教师的学习研究热情,促进教师的化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效提高学校化学教研组的化学文化素养。

三、结语

总之,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新的考试形式下,作为理科综合考试基础科目之一的化学教学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化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广大化学教师紧紧抓住教材大纲,刻苦专研,努力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高考成绩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第4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孩子……

沈桥(北京大学):

上北大之前,我觉得再努力也上不了;上北大之后,我觉得只要够努力就能考上。

我们都被问过未来的梦想是什么,初中时,我说我想考北大。外省的一位女老师对此予以冷笑,她说,你要知道我们整个县清华北大出了不到个位数,而你们这个穷乡下一个也没有出过,你凭什么成为第一个上北大的?

我记得自己当时没有一点失落,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不过是异想天开了一下。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理解那个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天真梦想。那个女老师很有才华,见过世面,并且是学校唯一来自外省的老师。

求学路绝非平顺。高中我复读了一年,才考进北大。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在北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酸历史,一段奋斗的征程。

我的总结是,勤奋、踏实、睿智,是能上一所好学校的必备习惯和性格。要知道努力是矢量,除了脚踏实地外,方向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努力很重要,怎么努力更重要。我见过很多努力的人,但,扪心自问,你真的努力了吗?换句话说,就是你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努力程度。

Summer Clove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东京大学在读):

高考会极大影响你的人生。多10分少10分,你会进入完全不―样的学校,遇到完全不一样的人。

但高考不会决定你的人生,更不会决定你变成什么样的人。记得自己永远握有选择权。对,永远记得,你是自由的。

高考之后就不必和周围所有人―样都按着同样的模式生活了,其实那最多只叫生存而已。

告诉自己,除了Be Better以外,还有Be Different。优秀会在18岁后变成一个有方向性的形容词。对的,优秀是千姿百态的,不再是XX分了。

还有啊,大学真是精彩。你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永不枯竭的精力,还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完成受到自己内心召唤的使命。

想一想,无比充沛的精力再加上永不言弃的勇气可以完成多少事。

18岁以前的成长都是线性的,是在一条被禁锢的通道上,所有人都瞄向一个目标。

马上就不―样了,你会发现一些同伴可以在18岁后,开始让人难以理解的指数般的成长。

实际上,我觉得,精彩的人生从18岁才开始。之后几年的人生会经历比前18年更多的人事物。勇敢地闯向未来,你就有机会创造更精彩的故事,远比高中精彩的未来在前面等着你。

2015年11月1日,这是―个星期日,在浙江杭州,―场3 0000人的马拉松赛,将在这座江南城市进行。

对这项近两年奠名其妙地火起来的运动而言,这是座再合适不过的城市。不过,这次周末,却和在这座城市里进行的另―件大事,撞了车。

10月30日上午开始,被称为2017年新―轮高考改革的第―次考试,将在杭州正式拉开帷幕,考试时间为三天。浙江和上海,是这次“新高考”首批试点省(市)。

01 最后一批“90后”的身影

与热闹的城市马拉松比赛相比,高考这条跑道上,改变的许多规则,更加引入瞩目。

当地的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两个事件时,也在最后加了一条提醒,请参考的学生和送考的家长,在前往考场时,注意马拉松比赛带来的交通问题。

2014年9月,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在浙江和上海先行试点,随后两地出台了相关细则。而这次考试的“选考”成绩,将直接用在2017年高考中。

从“代际”划分来说,201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秋季开学,最小的“90后”与最老的“00后”在高中校园里实现交接,意味着又―个全新的开始,也意味着第―批“00后”,成为了“新高考”下的第-批“新考生”。往后的“00后们”,从此就将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度过在自己的高中生活,去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对这批“00后”来说,这似乎多少是―件“有点不幸的事情”,因为,他们在初中开始接受的相关高考信息,和基于之前的考试规则建立起来的心理准备,现在都要修改了。

另一面,这似乎又是一件“小确幸”,虽然激烈的竞争依然无法避免,但与惨烈厮杀的学姐学长们相比,他们从一开始就拥有了更多―些的自由和自主。而这样的选择,对于他们的未来,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还没有人能准确预见。

这次考试中,注定将写入高考历史的,是校园的最后这批“90后”。他们2014年升入高中,现在是正在读高二的学生,这次“新高考”的首秀,就由他们来完成。

据统计,这次浙江省报名的考生共有24.9万名,共完成57.48万科次考试。其中“学考”55.76万科次、“选考”1.72万科次。

02 “新高考”现场没有爆棚的人群

2015年10月30日上午8:10,杭州育新中学300余名考生走进杭州学军中学考点,校门口只留下三五名领队的老师,并没有聚集大量考生家长。

同样,和之前一年―度高考考点附近家长爆棚的现象相比,别的中学如杭州市第二中学、杭州高级中学等“牛高中”附近也很清静。

只要是考试,不论是什么样的考试,总会有那么几个“马大哈”。学军中学考点第二天的物理考试,就有两个考生迟到了。第―个迟到的考生,在考试铃声响起时才匆匆走到校门口,第二个“马大哈”则上演了“最后―分钟绝杀”的戏码,他记错了考试时间,在考试开始前10分钟才打上出租车往考点赶。

虽然是备受关注的“首考”,看起来和别的考试也__样,放松的人放松,紧张的人紧张。对于考试的感受,大家的感受似乎也是大同小异。

“这一学期开学后就感觉和上学期有点不―样。科目多了,作业也多了,时间有点不够用。”李某是龙赛中学的高二学生。他说,在得知自己将成为“新高考”首批参加考试的学生时,也有点紧张,还是感觉心里有根弦―直紧绷着。

“选三门,任务太重,怕影响各科复习。”骆驼中学高二学生徐某说,出于谨慎考虑,她在本次“学考”中只挑选了地理、物理两门课程,“这次考试,将来可能会和高考成绩挂钩,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

在这次首秀中,与“学考”同步的还有一个名词是“选考”,这其实才是大家最感兴趣也最关心的考试,因为和2017年高考成绩直接挂钩。也正是因为事关重大,统计出来的数据,这次参加“选考”的学生数量非常少,只占考生总数的3%左右。

这些报名“选考”的考生,被同学们戏称为“勇士”。

03 文理不分科再次成为焦点

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变,是这次高考改革中最核心的―个环节。

把“新高考”和之前的“旧高考”进行一个比较,不难看出这种变化。

简单地说,之前的高考是这样的:高中三年毕业后,参加高考,试卷由自己所在省(市)决定是自主命题还是采用全国卷;考试分为文科和理科,考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进行选择;

文科考试科目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文科综合300分(包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试科目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科综合300分(包含物理、化学、生物)。

“新高考”的考试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不再分文理科,更多地采用全国统一试卷;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科目”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高中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考试,按等级给分,选考科目和成绩直接用于高校录取;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选考科目每年也可以考2次,采用其中最好的1次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不分文理科”和“选考科目”,也是其中争议最大最多的地方。因为这意味着,除了学生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改变,还有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山东虽不是这次考试的试点省,一位名叫胡乐乐的老师,也公布发表了《高考改革岂能不分文理科》的文章,表达他的担心。

这位胡老师认为,每个人的天赋、爱好和实际学力都是有显著差异的,有的人天生就对文科更感兴趣,有的人则天生就对理科更有兴趣,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兴趣、爱好和实际学力,自主选择将来是参加高考文科类,还是理科类。一旦取消“文理分科”,事情会是怎样呢?

胡老师指出了考试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单从考试的技术操作角度来看,不分文理科的话,数学应该如何考?毕竟,文科生的数学能力无法与理科生的相提并论。如果按照对理科生的数学要求出卷,那么文科生肯定绝大多数被‘秒杀’。但若是按照文科的数学要求出卷,那么显然无法区分出理科生的水平,导致人人高分。”

这一问题,其实也是各界长期一直争论的一个焦点。

04 “选考科目”是真的很茫然

至于“选考科目”,则直接和未来高校录取紧密相关。很多家长都认为,这并不是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相反是增加了巨大的学习负担。

因为这意味着,一个高中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可能连语文、数学的基础都还没有学好,就要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按照新高考的录取规则,学生的“选考科目”,将直接成为大学的专业录取依据。

在浙江的这次新高考首考中,参加选考的学生人数,占比非常低,也足以说明学生们对此的慎重和小心。

2015年10月30日,第―天第―科历史考试结束后,参加了这场考试的航丞(化名)就被围住了,问题的重点都是有关“选考”的。

“我们考场有14个同学,有一小拨考生提前交卷了。我感觉做题还算顺手,时间也足够检查。不过最终成绩如何,心里没数。”航丞说,整张卷子的“学考”部分细节题比较多,这和模拟考时的趋势也比较接近,“选考”的题目则属于纵深类型。

“大家都觉得我挺冒险的,不过冒险不也等于机会吗?”航丞说。他还同时参加了另外两门物理和化学的“选考”。

而在以往的考试科目中,历史是属于文科的,物理、化学是属于理科的,这种文理课的思维方法差别还是很大的。但在新高考中模中,这三科被―个学生选在了―起。

航丞说,如果这次能考出好成绩,以后就可以专心复习物理、化学了,不用再在两种思维方式间切换,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除了像航丞这样的选考“勇士”外,特别的是一些国际班或者艺术类考生,他们是选考的“大户”,他们有的要在三天里连考四科甚至五六科。

就读于杭州某中学国际班的男生许某,就一口气考了历史、技术学考和物理选考: “我早就计划好出国,我的目标就是尽快考完,这样可以有更多时间准备出国。”

而“艺考”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本来就不高,“选考”模式其实对这类学生相对更有利。只要能顺利通过考试,后面他们就能集中精力学习绘画、播音等专业类课程,毕竟那才是艺考生的“重头戏”。

在“选考”的科目中,物理和化学,是选择最多的。参考的同学,给出的理由也出奇地一致:因为还没有想好以后要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所以干脆选择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等填志愿时再慢慢选。传统强势科目,在这里成了相对保险的―种选择。

只有不多的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未来较为明确的职业理想。在和航丞交谈的现场,―位选考了地理、历史和化学的男生表示,他以后想学历史专业,另一位女生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医生,所以选考了生物。

05 “35种组合”与“走班上课”

“新高考”的―个核心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当很多考生在纠结选考哪一科的时候,和他们一样承受着同样压力的还有老师们。

按照方案,浙江省内2015年9月上高二的学生,今年秋季开学,就都进入大规模走班教学阶段。学校调查的心态是,老师“一片悲观”,有的老师更是“极度恐慌”。

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这都是―次全新的挑战。

取消文理分科以后,选考的科目多达7种,按照“7选3”的组合,共有35种科目选择组合。一所学校里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每个学生选择的考试科目也是干差万别,对学校的管理而言,“新高考”实行后最大的改变就是“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科听课,行政班的传统格局将被逐步淡化或打破。

更为让人纠结的是,高―年级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必须对新高二课程做出选择,且选择组合方案一旦上报不可逆转,即使将来可能允许个别学生修改,也将极大浪费高二年级的时间成本,改过来以后的学生,也从根本上失去了高考的竞争力。

杭州市第二中学的一位老师说,在新高二年级选课时,很多孩子不知道选择,无所适从,一些家长也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选课。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在这个时候说得清楚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龙赛中学高二年段分管负责人也介绍,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想学且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在“7选3”中做出合理选择,学校开齐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10门课程。

“‘7选3’理论上会产生35种组合,根据每个学生选择的不同,―个班级40个人可能会出现40张不同的课表。”龙赛中学―名教授物理课的陈老师说。

虽然可以自主地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能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挑选,开放度更高,自主性也更强,但是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学习负荷也是超强的。要让每一个科都能排到,让学生学好,有的时候―个星期学校会排到37节课。这届参加首考的高二学生,在开学后的这两月里,就是处于这种学习状态中。

随着“走班制”的推行,不少学校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小插曲”。“之前我教两个行政班,现在实行走班了,来听课的同学来自不同班级,点名就成了一个难题。”一位高二物理老师说,他为怎么管理学生这事很伤神。最形象的是,在一位地理老师办公桌上,横竖正反不同排列了14摞作业本,这就等于他上了14个不同组别的学生的地理课,一旦这些作业本搞混,就无法准确发到学生手里了。

而且, “新高考”的选考模式,也让传统的科任老师的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传统观念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这样的科才是主科,而史地政生则是“副课”,“新高考”则有可能让一大批曾经“被埋没的”史地政生老师们迎来春天,他们将会咸鱼翻身,受到很多学校的热捧。

因为,相信未来的“00后”考生们,在决定自己人生的这场大考中,选择这几科进行组合的学生,―定不会是少数。

06 高一就要开始“职业规划”

要想在“新高考”模式下,选择好自己的选考科目,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才能让自己在选考科目组合时,与大学相关专业的要求相匹配,才有可能,b愿达成。

“职业规划”,这个原本遥远的新词,随着新高考来临,突然开始在高中校园流行起来,而且是大热。毕竟,对中国的很多大学生来说,这都是―个很陌生的词语,更遑论是还少不更事的高中生了。

为了应对高考变化,浙江的一些高中,从高一开始就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不过,多数学生表示,在“选考”“实战”时,还是摸不着方向。毕竟除了几个名词和―些抽象空洞的理论,“职业”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对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显得过于庞杂和遥远了。

就连上“职业规划”这门课的老师也承认,对一个还是懵懵懂懂的学生来说,突然就要他回答想要做什么,确实很难。对此,有人认为,与之前的“一考定终生”相比,这似乎又变成了“一选定终生”,压力不仅没有前移,反而分散到了高中的各个阶段。

有许多人认为,这一次变革,是历次高考改革中最完整和最系统的一次变革。不管现行的设计模式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对最后的“90后”和“00后”们来说,这都是一场“革命性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未来,只有最好的祝福,祝愿他们能在新的游戏规则下,享受到更多的公平,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拥抱自己的梦想。

这些问题你得明白

1、学考和选考

答:“学考”即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选考”是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7门学考科目中,选定3门科目考试,也就是“7选3”,这是大学专业录取你的依据。

2、分数问题

答:新高考的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为40分。

3、新高考实施后,艺术、体育考生怎样报考?

答:艺术、体育专业招生仍实行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相结合办法。艺术类专业考试,在新规定未出台之前,按现行办法实施,文化课参加统―高考,3门必考科目、3门选考科目。

4、考生选考科目选定后可以变化调整吗?

答:进考科目由考生在考前自行选择,报考时确定。选考科目选定后不可变化调整。

5、新高考录取不再分批次,怎样进行投档和录取?

答:考生按照“专业+学校”填报志愿,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刚开始将按考生威绩从高到低,分段进行;今后待条件成熟时,考虑不分分数段进行。

6、选考成绩如果不理想,可以再考一次吗

答:可以。选考科目每科最多可以考2次,成绩2年有效。

7、选考科目考完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学了?

答:―般来说,既然是选考科目,―定是考生感兴趣的科目,也是将来目标大学及专业招生录取时有要求的科目,不大可能完全“弃之不顾”。

8、文理不分科后对哪类学生更有利?

答:文理不分科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扩大了竞争优势。

9、哪些选考科目组合比较热门?

答:根据上海的统计情况看,上海市37所本科高校,2017年共设置1096个的专业(类)中,提出3门科目要求的有281个。3门科目要求中最多的组合是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再次是物理、化学、地理组合;2门科目要求的仅有物理、化学―种组合,没有其他科目组合要求;提出1门科目要求的全部仅对物理提出要求,涉及专业(类)主要有工科、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类等。所有专业(类)中,物理是被提出要求最多的进考科目。

调查

维护公平:超八成受访者支持高考统―命题

之前高考采用的是全国卷和地方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 “新高考”的一大变化,就是将逐步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的区域,通俗地说,就是全国考生用同―张试卷,以求体现更多的公平。

对于高考统―命题,《中国青年报》的相关调查显示,83.9%的受访者表示支持,67.4%的受访者认为这可以维护高考公平,49.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使高考试题更加科学规范,40.7%的受访者表示会推进异地高考,36.8%的受访者表示会降低舞弊、漏题风险。

第5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结构比往年更趋合理。一是为加强学科能力考查,适当地减少了新高考试卷的题量, 即由去年的53个题目减为43个题目,同时适当调整了选择题的分值。这一调整,有利于提高试题考查历史 思维能力的有效性,使试卷长度和试题赋分更加合理。

    表1: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表2: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是注意保持各部分知识内容考查稳定的比例,加强对中学教学重点内容和与大学教学相关知识的考查, 尤其突出了对诸史实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考查,适当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这在多选题和问答 题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今年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 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 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试卷的难度得 到合理控制,试题的区分度和测试信度比较理想。从全国范围的数千份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看,新、老高考的 难度信度、标准差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在不断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试卷难度 以利于中学历史教学今年的命题取得了不少经验。

    今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历史命题在继承和发 扬近三年命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这主要表现为:一、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去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 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20%以上,着重考查分析 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着重 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 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二、选择题考查学科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的比重已达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 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 ,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较前有所延伸。新、老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均适当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并尽量避免阅读障碍,加强了对历史材料 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史料所给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技巧方面,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尽 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在能力考查的策略上,注意使每道试题中若干问题具 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 广度方面,历史材料进一步向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延伸。四、问答题考查能力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在层次上 又有新的突破。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 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这在新老高考的6个问答题 里都有明显体现。譬如在新高考45分的问答题中,只有第42题第一问“19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 内容是什么”这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照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 经过思辩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

    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学科德育功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性方面,在继承和发扬前几年的优良传统的 基础上,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绝大多数试题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自然而又深刻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感与现实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6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请注意,你的高考即将更新换代!

9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和上海成为试点省份。有人说,这是中国高考的2.0版;而今年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将成为第一批“用户”。

对于初中生来说,高考其实并不遥远。本刊特别邀请《浙江教育报》副主编、跑高考招生一线多年的专职记者王东先生,与你谈谈新高考可能给你带来的影响。

听听内心的声音

不知哪位大咖曾说过,出名要趁早。话虽然过于功利,但及早锚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拼尽全力,这个理是对的。

在国务院正式颁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对于青涩懵懂的你们来说,如何尽早带着梦想起航,变得愈发迫切。这是自1977年以来变动最大的高考改革,虽然它与你们仍有3~6年的“时间差”,但那种传导效应一定会慢慢显现出来。

瞧瞧它是怎么改的:

①不分文理科;②考生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的成绩,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3门科目成绩;③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④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高考时不必再考;⑤考生在报考时,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对比现行的“3+X”高考模式,这种“3门统考+3门自选”的组合,是不是大大提升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成绩最好的3门课程计入高考总成绩,而不必像以往一样,选定理科以后,就只能硬着头皮学自己不感兴趣的生物学科。

假如你的梦想是在无影灯下拿着手术刀,那么你从初中开始就应该尝试着把生物等相关学科变成自己的领地。不仅要懂得细胞、草履虫和食物链,还要懂得转基因和靶向治疗等,更得走进野地去拥抱大自然,亲手种植和培养。因为很多高校的医学专业都会选择它们作为“门槛”,而有生物学禀赋和实践经历的你更容易受青睐。

你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来给你发课程表,家长来给你填报志愿,然后上高中、读大学、毕业找工作……始终过着一种被安排、不由自主、缺乏灵魂的生活。你得暂时把沉重的考试放在一边,起身看一看这生机盎然的世界,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迈出独立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永远比考个好成绩来得更重要。

第7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语文素养;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26-02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素质教育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多关注。语文素养的具体含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际交流和关系交往而言,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起到了交流思想的作用;二是它起到了文化的传承和递进的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精髓文化的学习。每个具体阶段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不同需求,过去侧重于单一方面的要求,如掌握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就已足够,但现在新高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语言文字基本使用能力和实践活动之外,更强调对文化传统的传播与弘扬,更重视母语文化上的积累,以及更深层次上的人文思想阔度。为了详解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内容,本文着力研究在这一特定环境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方法,探究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创新理念,以适应高考改革。此外,它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情感方面、思维能力拓展方面,以及学生的W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具体要求都有一些探索。

一、端正学习态度,学好语文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和人际交流的需要。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表达方式,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技能。不了解这一点,学生就会轻视语文,甚至将语文学习当作精神负担。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更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的重要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沟通技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化水平和发展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交流、演讲、写申请表,等等。如果语文表达水平不高,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加强语文学习。

二、深究教材内容,体会作品内涵

语文课程中的每个语言教学课程,都有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含义。它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生内心的震撼是很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加深教材对学生“思想领域、道德品质、审美兴趣”的培养,重视对学生人文性、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直接体会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深刻了解作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面深化课程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情感和引导方向,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了解作品、直接加入情感体验提供便利。

在教材审读和了解过程中,教师要用欣赏的角度和心态来看待教材内容。教师如果对所教内容研究不彻底,对教材主要知识采取不敏感、不喜欢的态度,很难使用教材引导并帮助学生去了解、体会和深化。所以,教师要以挖掘者的心态和观念去了解教材内容,用文学性的表达方法把学生引领到作品中去,体会文中作者所创建的丰富而美好的语言境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了解作品文字的精华。这样能使学生热爱母语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感受文字美好的熏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学生多种表达方式的情感诵读活动,体现作品描写的主要内容,抓住作品中有一定深刻含义的词句和“点睛之笔”进行全面感悟,加强语言文字的全面训练,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

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刚开始,语文教师可从改变课堂开始,将语文美好的、有深度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活力、有创造性。可以采用多角度鉴赏、多角度交流、多角度评价、小型写作等形式,把课堂内容通过这些形式引起学生的深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热爱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把对语文的喜爱延续到生活当中,这是教师要的最终目标。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情感和阅读习惯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语文素养不高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如果对语文素材的学习保持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这种学习态度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源泉和动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自然生物、美丽景色、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时代变革等都应成为观察对象,只有带着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所阅读的文本内容就会通过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化和完美。

其次,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读书,是提高文化底蕴、丰富语言存储的重要方法。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会主动阅读。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接受新知识的效率最高,记忆最为深刻,思维处于活跃阶段,对于文中内容的反映更加敏捷。值得注意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未必一定要从阅读经典著作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具有丰富知识与启迪作用的书籍都能拿来阅读。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

再次,让传统文化经典回归语文教学素材。在语文教学中,至少应该有一半课时用于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如经典文学作品、红色军旅作品等。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或展览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古代谚语、诗词的幻灯片或手抄报;让学生大胆评价《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写作特点;让学生续写名著未完待续的故事,或改写结局不完美的故事……

最后,帮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者。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接受大量知识,而不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掌握的只有未经自己思考而记忆的知识,远不如那些虽了解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索的知识有意义。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按照不同书籍的特点进行准确、全面的阅读指导,并把握机会进行阅读心得交流。

综上所述,当前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情感、思维能力拓展、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素养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全方位、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加强探索,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还要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训练强度,如此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慧玲.江苏省单招高考语文命题立意取向对学生语文素养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14,(2).

[2] 潘新和.“伪写作”命题观之弊害――由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开去[J].语文学习,2012,(9).

[3] 程道明.语文教学应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评析及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2).

[4] 欧阳芬,卢燕玲.用高考命题引导中学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江西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为例[J].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2014.

第8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一、试题灵活不拘形式

江苏新课程下的高考历史试卷,一改以往的平易、浅显,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比较灵活,有新意,不拘形式,选择题注重对学生识别、判断能力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联系、比较等诸多能力的考查,并适当结合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与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从形式看,近几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还有表格等,知识和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使整个试卷显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材料的综合运用十分恰当。比如说,以图代文,图中还包括了人物和环境等资料,一来模拟了历史场景,二来考查了考生从图片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内容看,所考内容基本上都是主干知识,基本不会出现偏题现象。下面简单分析具体命题情况。

1.材料来源丰富,运用恰到好处。

2008年苏高考历史试题题干的取材范围广泛、形式多样,除了常见的说明性文字以外,还有诗歌名句、名人引言、漫画插图、文字史料、文献摘录、绘画作品、墓碑铭文……如第9题,以《老孙归社》的封面图配上1953年的出版时间,不但为解题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也使试题显得活泼新颖。

2.情境寓于生活,材料组织巧妙。

2008年江苏高考历史不少试题将情境创设寓于日常生活。如第7题,“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以考生为本”的命题理念,也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材料组织巧妙。如第21题,融合了外国名家言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献摘录。命题者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的论点设为题目总线,将经济生活、戏曲发展与历史研究贯穿在一起,构思巧妙。最后一问:“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更是与材料首尾呼应,金珠串线,堪称“点睛之笔”。

3.体现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如第4题唐朝“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的原因”,第10题“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第24题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知识点的考查体现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再如第11题中苏、中俄关系,第14题的全球统一,第20题美欧关系的变化,以及第22题中日关系的演变,等等,体现出了国际关系的和谐。

二、注重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全卷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比重占50%。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专题综合题为主,显示了考查形式与新教材体系贴近的趋向。

综观这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基本上是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相关知识能力的要求,实现了从历史结论向历史的认知过程转变,注重考查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利于鉴别考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潜能,把真正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生凸显出来。这再次告诉一线教师,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过渡,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淀与能力培养。

三、新高考要求下的反思

新高考必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巨大影响,总结分析这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对于我们反思未来的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1.努力钻研教材、教学要求和高考考纲,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每次上课前,我都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效率,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学生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保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面对新课程新高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尽量让学生动口动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要学会根据老师的讲述和自己对教材的阅读,从历史史实中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学会根据新课标精神来理解历史内涵,用历史的规律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现在高考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加大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比重,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比较好的教辅材料,对不同类型的新材料、新场景题目要适应,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完成观念的三大转变。

面对新课标、新高考、新材料,教师在高三复习中要注意三大转变。一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充分利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从侧重历史结论的传授向对通过材料和问题进行过程的探究转变。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信心。

每次我布置好作业后,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太多,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我会再次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5.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教学素质。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地参加。通过备课活动,我学习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下一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地听取其他教师的课,只要有时间总会去听一下。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对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新教材的施行、新课标的使用促使我们在吸取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在历史课上应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巧、教学实效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放飞希望,收获快乐。

第9篇:新高考改革的影响范文

一、语文教师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知识储备的严峻挑战。

语文学科涉及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师本应是杂家,在各科教师中知识储备文化积淀要求是最高的。新课改教材体系的崭新变化,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大容量(每学期一本教材一本读本)、快节奏(以板块为单位处置教材)、新编排体系(以崭新的理论体系编排阅读和写作教材)、古今中外流派纷呈(外国小说众多流派、古今诗歌众多流派、中国古代经典研究等等)的新教材体系,对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语文教学以学习领域为背景,进行模块教学,一个模块一本教材,由若干板块组成,只有约36个课时,语文教师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课一课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必须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宏观把握,教学时取舍有主有次轻重得当,要对语文学科的某一模块、某一板块、某一领域有准确掌握和深入研究。既要求教师是"杂家":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又要求教师是"专家":研究深入、专业细致。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是严峻的挑战。

作为老教师,课改前教语文,拿起多年一贯制的统编教材,那教过好多遍的课文想怎么处理就可以怎么处理,想怎么惬意就可以怎么惬意。新课改新教材让那样的时光一去不返了。要自如地处理好这一本本全新的必修选修教材,决非易事。新课改打破了几十年一贯制的那潭死水,激起语文教师充电学习的生命波澜。第一遍处理课改新教材,几乎一直处于课课有问题、时时要学习、节节课备不及的高度紧张状态。当然,这样的生活既促使教师更新知识储备丰富自己,也使得教师无形之中增添了几分专业人士的自豪感。

二是自主开发课程的全新挑战。

自孔子以后,很少有人自己设计教学内容,自己开发课程施教的。新课改的实施,逼着每个语文老师向孔子学习,自主设计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自己设计开发课程,拟写课程纲要,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自己执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是破天荒的新鲜事情。

校本课程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环境,把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情境作为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重要来源,教师发挥自己在本学科资源中的优势,恰当整合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设计开发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来。

开发出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自己特点的校本课程,既是新课改把课程设置权利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以激活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改革举措,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全新挑战;开发出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既是教师的莫大快乐,更是对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的全新挑战。

三是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的巨大挑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方面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角色的转变,这自然会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巨大变化。课堂学习方式要由以前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变成在老师引导激励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只是自己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把教材体系给学生揭示清楚,更要学会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改前的教师多是讲师,如今的教师多是导师、主持人、设计师。

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尊重学生赞赏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决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决不能体罚、责骂、训斥学生。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赞赏他们的进步和变化。对于师道尊严传统比较鲜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师,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的蜕变过程。

从浅层次看,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似乎只是教育领域的事情。从深层次看,这正是中外课程理论的碰撞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教育领域系统引进民主、自由、科学、博爱等西方文化元素,这势必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更新繁荣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设若我们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意义,或许可以自觉能动地较好地应对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这一巨大挑战。

二、对语文新课改的两点忧虑

忧虑之一:新课改语文课程的教和学与高考要求有部分脱节现象,但是评价语文学科、评价语文教师的尺度依然是高考成绩,这就使得语文新课程改革依然笼罩在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之中,新课改背景下的广大师生依然挣扎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之中。

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趋势、如何让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高考需要”这一问题的折射。就目前情况看,语文新课改气势磅礴宏观阔大的课程理论、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改革背景并没有怎么有力影响到语文学科的高考。高一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到了高二下学期,必修选修的课程已经基本完成,该拿的学分学生大都已经拿到,接下来的一年多时光里,高考摆在师生面前,高考压力加在校长肩上,于是应试便又成为师生生活的中心事件了。

比较新课改前后的语文高考试题,所考察的主干知识、主要能力,题目数量和难易程度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差异。经历新课改思想洗礼的语文教师,猛抬头依然是高考成绩才是硬道理,课改前使用得驾轻就熟的应试法宝依然有效,于是专题练习、考点突破、强化练习、解题方法归纳总结等等应试法宝被重新祭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学习前面一两年穿上新鞋,后边一年多依然走着老路。

以新课改经验出得比较多、新课改试验比较成熟的浙江为例,这一现象也相当严重。许多一直呆在高三,一天新课改教材也没教过的教师,所教班级语文高考成绩一点也不差甚至更好。以至于有些教师说“新课改语文教材教不教都不会影响高考成绩的”。

  教育资源充足,人文积淀丰厚,新课改推行较早且比较成熟的浙江尚且如此,其他新课改省份更是好不到哪里去的。应试教育的恶魔不除,无论多么理想化的课程改革都会被应试机器吞噬的。

如今各级教育行政官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心态:教育成败学校好坏,评价标准就是高考,高考成绩优秀,就是教育成功学校办得好,否则就是教育失败学校办得不好。谁也不敢触动高考成绩和考试分数这根致命的弦。因此,实施新课改后,一些有良知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的学校和教师,把高中三年的高考应试训练变成了一年或一年多一点,给学生留出两年或一年多一点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时间。一些无良的学校和教师,一如从前,依然是应试教育分数第一。

轰轰烈烈的语文新课改,设若不能挣脱应试教育的魔爪,那么,语文学科的尴尬境况无疑会日益深重,这不能不令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深忧虑。

忧虑之二:语文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能否有效统一?语文新课改能否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据本人调查,实施新课改以来的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明显增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汉字书写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作文表达水平有下滑迹象,喜欢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的学生越来越多,整个学生群体中喜欢语文学科的比例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正面变化,正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回报;学生的负面变化,则是因为语文课时压缩较多,不少学校语文一周只有四节课,和英语课时一样;语文学习领域扩大学习内容增多,但学生课外可用于语文的时间明显减少,再加上语文应试训练所需的时间消耗,高考应试导向的强烈扭曲,使得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失去阅读失去写作对语文学科十分不利,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

语文学科是中华文明之根,是我们民族最为重要最为闪光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在多元文明急剧碰撞融合的全球化浪潮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就必须引导和培养下一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舍弃文化传统,势必造成民族文化、民族特性的丧失,中华文明势必为其他文明所侵蚀吞没。世界上诸多古老文明的衰落丧失,已经明确无误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无论处于何种经济时代,民族自立才是世界和谐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