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改革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问题 改革对策
1、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出题偏“心”。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选题。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都是自三年级始,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课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是靠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试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何谈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1.2 指导偏“位”。小学语文课标强调“要重视作文指导。”调查发现,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无味”的。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是指在进行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时,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是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切忌胡编乱造、无病;鼓励学生大胆写,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再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的作文指导重点放在“指导改”上。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发现思维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成功的动力,再加上教师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能够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1.3 批改偏“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在调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须眉批,也不须尾批。这是一种错误十分严重的做法。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而应该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亦然。至于作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批细改,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太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中无病、胡套乱用,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再美丽的词句,脱离了实际,也会褪色,变得暗淡无光。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描写校园景色的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久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2.1 端正教学思想,是改革作文教学的前提。要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首先在于端正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为当地建设事业服务,这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作文教学要与农村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面向农村,培养学生在适当的语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好作文与育人、内容与形式、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教育观念;均衡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3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基础教育则是发展教育的关键。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农村人口约占80 %,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实情,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面临的局面很是困难。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教育非均衡化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沿着不平衡发展格局推进,虽然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在贫困地区已经启动,但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失衡现象,其中区域的发展不平衡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教育机会的均等、教学设施的配置,经济发达和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都明显优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除此之外还存在结构性的失衡,即在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说对高中的投入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从而导致中等教育所占比例高于初等教育所占比例。此外,学校在同一地区,示范学校和重点院校存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惠的教育政策,使普通学校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中,致使学校在生源质量和资金融入方面存在失衡现象。造成教育发展的极大失衡。其中不平等的教育机会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不仅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相同年级的不同班级,相同班级的不同同学之间存在教育质量的差别,而且成功的机会在不同阶层的子女之间也是不同的。
2、办学目标、办学方法不合理
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是现在农村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由于仅重视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的思维、体质都较差,以致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都很差。而且,管理混乱,质量落后,领导管理水平不高,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是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因此,基础教育在农村的发展将更加艰难。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一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导师的教师,是教育过程中需要进行优化的重要因素。这就对教师在智能和非智能素质方面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在许多地方,存在着教师缺编现象。目前,农村教师达到5.441亿,其中,中小学师生的比例分别为1∶22.68 和 1∶19. 90。较全国的中小学师生比例值1:21.64和1:17.98 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教师不仅从教人数少,而且能力水平、学历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都较低。教师的积极性被农村基础教育的生活条件差、学校条件差、待遇低等现实情况所搓。这些自然环境连基本教学工作都不能满足,更何况是教育的质量了。
二、加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
1、消除差异,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第一,加强认识的提高,使公民教育机会均等权受到法律保障,使职责明确,使政府的主体作用有所发挥,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加大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增加公共资金,以确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学条件改善,使一工交,二财贸,文教耗尽的情况尽量不出现。第二,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实现全面平等,促进教育资源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农村学校,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流向,使同一水平上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的差异缩小,使受教育者受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尽量淡化。第三,政府拨款为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多种途径筹集办学经费,加强基础教育的均衡水平。同时,较为落后的地区的人民应该摒弃保守,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乡村教师承担着基础教育的历史责任,所以,要把加强师资建设放在首位。首先,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要性,大力发展农村教师教育事业,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教师教育存在的迂腐观念有所消除,以学校为基础,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究,在乡镇中学建立地面卫星接收装置和信息网络,并积极促进教师教育的农村信息化,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水平。其次,为了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要克服一切财政困难,及时补充合格的新教师。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使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建立专项拨款制度,使教师的健康保险基金有保障,并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福利状况有所改善。最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3、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想农村地区加大财政投入,适当调整投资在富裕的城市和贫穷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投入。虽然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提出,但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并在1985年-2010年的25年里迅速扩张。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7%来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 仅为4.3%; 2012年虽然表面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3.2:1 ,但如果考虑到各种福利的差距,实际收入差距则为6:1。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的差异在较短的时间内都很难消除。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无论中央还是省委,在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上都要有所提高,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上的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吴 洋,李 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1.
(一)不良贷款占比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银行的政策性负担最重,造成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截止2007年5月底,侯马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37120万元,不良贷款余额为17320万元,其中政策性不良贷款为9181万元,占比达53.0%。政策性业务不仅是造成农行历史包袱重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缘由,而且还是造成农行改制过程艰难的重要原因。
(二)经营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农业银行长期存在经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动力机制严重不足,决策机制不健全,约束机制缺乏应有效率。
(三)人员素质偏低
农行上市后需要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有利于农行的长足发展,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益,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据调查,侯马农行现有正式员工115人,临时员工11人。其中:大学学历有 18 人,大专学历 31 人,高中学历 77人,基层农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
(四)创新动力不足
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基层农行一方面受上级行的管制多,难以进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多年的国有垄断经营习惯,造成基层行不思进取,按部就班,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任务,缺乏创新服务意识和能力。
二、对基层农行进行股改的建议
(一)多管齐下,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程
借鉴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做法,首先国家进行注资?鸦其次,通过打包、拍卖、招标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再次,推行债转股。力争在处置不良资产方式上有所突破,以此加快农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二)加快股份制改革,提高经营效率
借助股份制改革,农行必须建立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的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实现内部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提高经营效率。
(三)加快业务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水平
创新是发展之本。基层农行必须面向“三农”,广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深入农村,了解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适宜农村需要的产品,不断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素质化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科学原理、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1]。从本质上说,小学科学课程是素质教育新课改教学政策不断深入与推进的结果,是我们有效提升小学课程教育成效与作用力的重要步骤与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工作,理清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从而切实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当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性不强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教学始终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性不强的弊端,教师代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基本知识的教学上,既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消化的时间,也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长期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这是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成效有限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了解世界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自然现象背后的奥秘,并非培养出专业的“科学家”。但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往往忽视教学重点,侧重于科学理论的解释、基本概念的传输等等,将小学科学上成了理论课,这与小学推行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出发点背道而驰。
(三)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改革进程缓慢
好奇、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有效推进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更为注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趣味性与吸引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更为新鲜、新颖的学习体检。但当前教学方式机械、单一,缺乏变化性是绝大多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通病,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
(四)实验不“实”,理论替代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但农村小学受教育装备和师资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而是把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背背答案应付考试了事,这样就完全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我们可将有效推进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推行学生本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推行学生本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热情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有效凸显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作用力的影响力的核心。比如,在进行“水与食用油”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小组讨论等等方式提前预习书本,回答课后问题,并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来,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的必要举措。科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答,教师可以有效进入生活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种子发芽验”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绿豆粒,让学生在课下种植绿豆,并且记录绿豆破土、发芽的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科学”,发现“科学”,从而真正开启学生渴望接近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主动性,这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与出发点。
(三)实验做“实”,为探究而设。
小学科学实验课,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关注学生的真实感悟。科学实验课如涓涓细流,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学有所得。这就要求我们:
1.农村学校要加大实验设备设施的投入,能基本保障科学实验的正常开设。
2.加大科学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确保师资。
3.加强科学实验室的使用管理,较大对科学教师的考核力度。
通过以上措施,才能为学生实验探究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和机会,真正做到“为探究而设”,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真真实实地体验、领悟科学实验的乐趣。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加真实、朴实、扎实,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更具实效性。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升科学考试成绩的含金量
必要的考核既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效的方式,也是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课程考试的含金量,我们必须改革小学课程考核方式,除了坚持传统的笔试之外,教师可以引入现场作答等等方式,将生活中与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相联系的科学现象制作成小纸条,让学生现场抽取问题,并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这些生活现象,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学会使用科学,从而进一步凸显小学科学课程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项目众多、任务繁重的工程体系,学校、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参与到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工作中来[2],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高效地解决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影响力,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化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与前提。
参考文献: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切实落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好这些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利于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发扬民主、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扎实做好农村改革发展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首都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全面推进政务、村务等信息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17号),对区县、乡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本市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区县政府要切实做好农村改革发展方面的信息公开工作,保障首都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政策制度措施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加大中央、本市出台的农村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力度。特别是要重点公开农村基本经营、土地管理、农村金融以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等制度措施。
(二)加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集体资产处置、绿化隔离地区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转非安置、征地补偿、涉农补贴、扶贫救灾资金发放等事项的公开力度。
(三)加强关系群众民利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维护农村基层群众的民利,加大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公开力度。结合现有村务公开、社区建设等工作基础,构建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基层信息公开渠道场所建设,确保群众获取信息权利的实现。
(四)加强支农强农惠农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的中心工作,加大涉农投资项目、农业技术创新、产业经营动态等信息的公开力度。进一步整合与共享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等涉农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生产和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调整结构,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要作用,努力把农村信息资源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加强社会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公开。要着眼于提高便民利民的服务水平,加大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力度。有关公共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农村基层实际,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站所的办事公开制度,编制办事公开目录,抓好办事公开载体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积极做好扩大内需重大投资项目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全面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大决策部署,扩大政府投资,促进重大项目引进,努力带动社会投资。政府信息公开要及时跟进,全程参与,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投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确保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政策措施顺利实施,确保财政投资管理使用的安全、透明、高效。
(一)加强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是否全面领会和落实到位,加大对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及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扩大内需重点措施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务必做到令行禁止,坚决、迅速地落实好中央和本市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规划、立项等环节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投资项目规划、立项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规定的投向,除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外,要通过新闻会、新闻通气会、首都之窗网站、报刊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开。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项目决策实施前,要采取多种公开方式,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论证,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坚决防止财政资金用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及楼堂馆所项目建设,坚决防止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攀比。
(三)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投资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是否依法合规,对项目的规划、立项、审批、用地管理、环境评价、决算验收等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公开有关信息,确保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程序规范合法。坚决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行其是、弄虚作假等行为。
(四)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质量是否安全合格、使用效果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加大对工程建设单位资质以及项目建设质量、安全、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力度,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要及时公开集中财力投入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的建设计划、有关投资项目及数额分配情况,也要及时公开项目进度安排、进展阶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信息,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贯穿项目实施始终。
(五)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要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透明,加强对重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力度,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公开项目资金种类、数量和使用情况,并通过设立信息公开咨询、投诉举报等渠道,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确保资金管理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公开透明。严防滞留、挤占、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杜绝重大项目建设中发生贪污、挪用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
四、切实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区县政府要认真总结《条例》施行以来的经验做法,切实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措施。
一、农村进一步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增大
农村改革走到今天,基本特征已发生重大变化:
1,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第一代改革主要是框架式的,今天的改革主要是结构性的,出台的政策尤其需要具体、细化。
2,改革的成本高了。过去的农村改革主要是放开问题,现在无论是财政体制、教育、文化、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改革的边际成本递增。
3,改革不能即期见效。过去一个政策出来,立竿见影,“大包干…一包就灵”,今天的改革很多都是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很难短期见效。同时,各类利益群体胃口高了,要求不断攀升。解决温饱后,人们的欲望变成无数个,“实惠越来越多,满意度越来越低,幸福感越来越低”。即使是取消农业税,农民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强烈。
4,改革的支持率低了。社会群体不断裂变、分化、组合,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再像改革初期那样形成强烈的改革共识。
5,改革的复杂程度高了。经济与政治,社会与文化,纵向与横向,过去与现在,都需要协调对接,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6,更依赖政府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而一些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且利益硬化,很难沟通。
7,初期的改革是自下而上推动,现在是自上而下推动。过去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焦点是农民怎么干;现在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全方位提供服务,焦点是政府怎么干。中央政府将成为今后农村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而不能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这些变化,都使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大大提高。
(二)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体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育水平还很低。又遇到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育几乎停顿,农产品市场甚至有所倒退,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1,现行的土地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1)我国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农地制度无论是地方创新还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均朝着强化土地物权和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方向,而非农地制度却在朝向强化地方政府垄断和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2)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缺陷。使用权受承包期限限制、受“计划权”的分割和限制、缺乏抵押等处置权。(3)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缺陷。在农地上仅表现为发包权,已没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利。在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过程中,集体土地的产权也是残缺的,使用、收益和处置权都不完整。(4)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存在缺陷。只能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流转的制度规定,使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交易价值被严重低估。所以,没有所有权支撑的家庭经营制度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虚弱:农民不愿意打算长期投资:农民对农村社区的人身依附:劳动力流动受到制约:土地经营规模的潜力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乡村干部权力的日益膨胀;乡村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等等。
2,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农民贷款难。我国城乡金融发展长期不平衡,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很严重,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迄今为止,中国9亿农民的主要融资渠道仍是靠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而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农户尚不到五分之一。农户面临的正规信贷约束非常严峻:一是有现实的信贷需求,但却不能获得正规贷款:二是虽然获得了正规贷款,但正规贷款的规模小于实际资金需求规模。另外,农民觉得贷款难,是因为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国家商业银行不给农民放贷,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哪个农户有偿还能力。
3,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体制存在问题。一方面存在着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顾,运转机制不活,人员队伍不稳,经费保障不足,科技人员闲置等问题。
(三)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合改革主要是以推进乡镇机构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内容的改革,而乡镇不是完整的一级政权。首先,乡镇干部编制和人事等管理权限在县一级,人事调动由县级编制和人事部门负责,乡镇不是完整的人事管理机构:其次,乡镇许多事务性工作大多由县级相关部门负责布置,乡镇只是落实和完成工作而不是因地制宜地去开展工作:再次,乡镇撤掉国库,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基金收入以及税收收入全部上划到县管理,乡镇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保障。为了完成党和国家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不少乡镇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债保重点支出,保社会稳定。乡镇政府债务包袱沉重,全国乡镇政府总的背负着2000亿元庞大的债务,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有数量不等的债务。一些基层政府门前讨债的人连绵不断,讨不回债的人怨声载道,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也影响了基层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第四,村级事务实行村民自治,使乡级不能管理村级,而是协调和帮助村级工作。第五乡镇政府大部分职能肢解,职责权限不清,职能弱化严重。随着一些站所上划,形成条块分割局面,乡级政府管理职能肢解,职能弱化严重。如对财政收支、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以及文教卫生的管理和协调等等,为完善乡镇事权和财权要求进一步改革当前体制。
(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表面上看是涉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但真正深层次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目前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保障体系等都没有真正建立。
1,农民就业困难,收入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能得到提高,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随着农业收入不再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型力量,非农业收
入将逐步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从本质上讲,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就业问题。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还很低,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还远未形成。(1)就业限制依然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还不能自由地进入城市所有就业领域。(2)就业歧视十分明显。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极为严重,使城乡二元结构演化为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3)落户城市的门槛依然很高。农民工及其家属还不能顺利落户城市。使城乡二元结构演化为城市二元社会结构。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目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根源在于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同。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制远未理顺。一是政府职能的边界不清。二是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不清。三是基层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如何保障不清。四是“一事一议”机制何去何从不清。
3,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一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几年虽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存在筹资标准低、保障力度小的问题。三是农村有上千万贫困人口还缺少最低生活保障。四是我国进城务工农民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职工就业不稳定,没有完全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五是被征地农民超过4000多万人,他们失去土地后多数还难以正规就业,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相当多的人成为弱势群体。城市居民享受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在农村也未建立。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还未建立。尽管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增加了投入,但对“三农”的支出并不太多,而且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很低。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幅度较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增长也较快,但新增财力用于支持“三农”的比重仍偏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实际上呈下降状态,“六五”时期为8.69%,“七五”时期为9.38%,“八五”时期为9.75%,“九五”时期为9.29%,而“十五”期间约为8%。总的来看,农业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还未制度化、规范化,工农业协调发展机制远未形成。
二、农村综合改革任重道远,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一)要寻求方法论的突破
新阶段的农村改革必须积极寻求方法论的突破,实现从体制机制创新向全面制度创新、从政策推进向法律规范、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逐步从原生态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找船过河”,最后走向理性的“造桥过河”。
(二)再造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
1,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继承等权利,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根本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推行土地的市场化。(1)改变土地政策的二元分割格局,实行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2)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机制。农民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长久不变,保证长期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范围扩大到处置权、抵押权。通过立法使承包权变为不可侵犯的农民的财产权,并使这种权利得以通过市场进行流转。(3)根本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实行公平补偿,以土地市场价值作为征地补偿的重要依据,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探索货币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险、企业股份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缩小征地范围。非公益性建设用地,不应再行使国家征地权力,由征改购,并允许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进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4)预留1O%-20%的“公地”,解决公共需要和一定期限内因人口变动后产生的土地使用权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5)积极推行农民宅基地的商品化。农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完全划归农民,并允许自由买卖;(6)修改《土地管理法》,对农民土地权利实行物权保护。
2,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条件。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实现自身可持续经营的同时,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二是改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服务,进一步增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服务功能。加强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部之间的协调互动,把目前各种分散的农业支持资金适度集中。由农业部做好资金使用的规划,由农业发展银行做好资金的具体使用和调度,以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要解决农村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发育问题。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发育问题的出路是发展民营商业银行。这需要设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强化政府监管。
3,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基层科技推广网络,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必要条件。要扎实搞好与农民发展生产密切相关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一是以加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为目标,增加科技经费,强化公益性职能;二是以精干高效为目标,设置公益性机构,增加农业科技人员;三是以提高推广效能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
(三)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
1,推进乡镇职能转换,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乡镇一级政府的服务功能,引导发展农村经济职能、市场培育职能、基础设施建设职能、科技服务职能、引导发展生产职能和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真正把乡镇职能转到改善民生、服务“三农”、优化环境、维护稳定上来,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要把不应由地方基层政府承担的经济社会事务交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去解决。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现已存在的中介组织资源(如乡镇、村社区组织、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以及乡镇的“七所八站”等组织形式)的网络体系、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动员能力,整合农村已有的和正在发育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实现传统组织资源和新型组织资源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市、县分治和“省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探讨如何解决地方党、政、群、团组织机构分设的问题。
2,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先易后难,妥善化解乡村债务。重新划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和财力分配,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
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保证财权与事权统一,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按照依靠群众、先易后难、民主公开、规范操作、依法办事的原则,妥善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全面清理核实乡村债务,摸清底数,制止新债,锁定旧债。二是依据成因,明确化债责任。三是分类化解,多渠道探索有效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办法,逐步化解旧债。四是总结经验,稳妥开展试点。通过增加化债奖励补助资金等形式,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补助机制,调动基层化债积极性,形成化解乡村债务的合力。
(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1,切实解决农民收入和就业问题。实践证明,打开农民收入问题“死结”的钥匙是破除户籍障碍和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积极推动进城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一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一套标准住房登记一户居民(可以是一人)的制度。二要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三要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通过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解决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2,深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最为根本的措施是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覆盖到农村。必须调整国家财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投向,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转变,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完善相关政策,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还要加大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缩小卫生服务的城乡差距,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使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3,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出发,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制。目前发展的重点:一是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扩大参保农民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参保农民医疗费用报销标准,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二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简化低保申领程序,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在城市郊区先行开展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范围,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要发挥检察职能,保证党和政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检察机关要切实加强在基础建设、工业投资、民生工程等扩大内需方面投资使用情况的监督,保障政府投资安全。二是要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为企业生产和经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三是要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和破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犯罪活动,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二、更加注重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
检察业务工作要紧紧抓住确保案件质量、强化各项法律监督等重点。正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立案监督工作和裁判不公的抗诉工作,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强度和力度。进一步促进涉检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其他各项检察工作要从各自的工作职责出发,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检察机关整体效能的发挥和整体执法水平的提高。在检察环节上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
三、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提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的新途径
一是全面推进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建设。二是继续全面贯彻执行省院“两大考评体系”,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和先进检察院建设活动,实现三年内两级院全部进入全国和省先进检察院行列的目标。三要实施阳光检务工程,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检察机关,了解检察工作,使检察工作置于阳光之下,置于社会监督之中。四要建立及时发现执法中存在问题、及时纠正案件办理中出现错误的工作机制,确保案件质量,保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法律产品”。
【关键词】土地经营;土地流转;流转形式;存在问题与原因;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以户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如何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衔接,如何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成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近两年,曹县国土资源局通过对所辖31处乡镇中的41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发现:曹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体健康,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当前土地流转的形式
(1)无偿转包。即农户在承包期内,自找对象,自行协商权利义务,自定转包期限,将种不了或不愿种的土地转包给愿意种又种得好的农户,接包方承担相关费用。此种流转形式多发生在父子、兄弟及亲朋好友之间,一般为无偿转包,期限较短,流转面积较小,往往不经过集体办理任何转包手续,集体与原承包经营关系不变。调查显示曹县这种不放弃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形式占流转户的53%,转包面积达4.8万hm2,占流转总面积的30%以上。
(2)低偿转让。即农户在承包期内,自找对象、自定转让期限,自议转让条件,将部分或全部土地转让给愿意种地的农户,耕种户除承担土地的税费外,付给原承包户一定的转让费。这种流转形式是相同社区成员间的土地有偿或低偿流转,限期较短,转让费随行就市,改变或不改变原承租关系。在曹县庄寨镇某村,调查到的300户,203hm2耕地,涉及土地转让的有105户,73.47hm2耕地,其转让费为每公顷1500~3000kg小麦。
(3)地块互换。为了方便耕作与管理或发展某项专业性生产。通过集体出面协调,农户自愿协商的办法,将农户经营的地块相互交换经营权,兑换条件由双方商定或村集体出面调解,土地的承包权不变,流转期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4)租赁经营。集体或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村集体外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发展开发性农业,经营者一次性或分期付给集体或农户一定的租金。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一般是村集体统一发包,流转期限较长,必须履行租赁合同或协议手续。县城及镇(办)驻地附近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庄常采用此种方式。
(5)土地入股。集体或农户以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兴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连片开发发展规模经营项目,所得利润按股分红。原土地的承包合同不变,负担费用由原承包户承担。这种情况在县城和镇(办)驻地附近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庄最为常见。
(6)反租倒包。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群众意愿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将已发包给农户的土地进行租赁,经过投资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后再承包给农民。这种流转形式原承包经营关系发生转移与重组,需办理反租与发包协议,多用于土地整理开发区和蔬菜种植基地。
2.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流转步伐不快。从典型调查的初步统计分析,土地流转面积不足700hm2(10000亩),仅占总耕地3.2%,涉及1120农户,占总户数的9.0%,土地流转行为只是在局部或少数农户之间进行。分析其原因大体有3个:一是人地矛盾还不十分突出。全县土地延包30年的工作主要是在1998-1999年开展的,此后应该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但多数村还是实行:3~5年村(组)统一调整一次承包地,按现状人口分布地的“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政策。即使实行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村,由于劳力、人口的增减变化还不明显,加之一些村在延包时对土地作了小调整,农民承包的土地基本平衡,暂时难以进入市场流通。二是劳动力转移不充分,“家家包地、户户种地”的格局制约了土地流转。二、三产业不发达的镇村,农村劳动力以种地为主,即使在一些镇企业发达的乡村,务工劳力也能利用空闲时间耕种为数不多的耕地,使土地流转受到制约。三是农民土地公有意识较强,限制了土地的流转。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农民总认为自己作为村组织的成员就应享受土地的占用权。因此,对于新增劳力和人口,宁愿向集体争地要地,也不愿向农户转包,参与流转的兴趣不浓。
(2)流转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交易自由化。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户之间的转包转让,多数情况是私下协商交易,一方将多余的或不愿种的土地让给另一方耕种,双方确定转包转让期限、应承担的义务或补偿标准,很少履行转包或转让手续。农民认为这种做法灵活、方便、简捷,担心依法履行手续后不易更改。二是流向不合理。由于缺乏管理与规范,土地流转出现流向不合理的现象。如有的村庄村集体的机动地,原承包期限还没到期,为解决现在村集体的经济问题,便将该土地发包出去,现村集体可收入并支配到该承包地租金,这样以来,该承包地的承包价格就明显低于其实际价格了。
三是权属不清晰。土地经营权的每一次流转,都是对土地使用权的重新界定,这种界定必须以明确权属为前提,以法律为依据。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乡镇干部擅自出租和转让本不属于乡镇的土地使用权,侵犯了村级集体组织的利益。
(3)流转机制不健全。到目前,农村土地延包基本完成。但县乡至今还没有出台一个比较健全、完善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办法。主要原因是一些基层干部及有关部门对流转的范围、程序、补偿标准、配套政策、管理措施研究不够,规范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性。
3.完善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1)搞好宣传,引导流转。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因此,要提倡和鼓励土地流转,一定要搞好正面宣传和引导,向农民讲清土地流转的优越性,让农民充分认识土地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探索性示范试点,让农民看到流转的好处后因势利导地推广。
(2)公平互利,自愿流转。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自发行为,必须坚持流转双方自愿协商,互惠互利,自行选择其流转形式、流转期限和补偿标准等。对于集体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生产项目,集体只能在充分尊重多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搞好协调与协商,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对于集体需要转让或出租的土地,也应发扬民主,公开征求群众意见,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流转。
一、发放调查问卷和民主测评表征求意见
依据*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按照农牧局“实施方案”,11月12日,党总支书记孔自武主持召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暨20*年度民主生活会准备工作,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确定会议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11月17日至28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放调查问卷和民主测评表。共向涉农部门、*镇主要领导、各村负责人、各站队发放调查问卷18份,收回16份,回收率为89%,发放民主测评表10份,收回1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汇总后交党员领导干部传阅。党员领导干部之间,通过个别谈心沟通情况,相互征求意见,消除隔阂,统一认识,互相帮助,认真完成了发言提纲。
二、按程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于20*年12月12日上午在农牧局五楼会议室召开,会期半天,会议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会议严格按程序进行。会上党员领导干部孔自武、岩喊、董木散分别就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的基本情况和不足做了发言,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参会人员一致认为三位党员干部的发言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一年的情况,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帮助领导干部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组织部副部长付开伦等同志指导并针对会议情况发言,认为此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内容丰富、程序规范,与会人员能积极发言,很成功,有一定质量。孔局长总结表示,会认真组织写好分析检查报告,并认真整改。
三、认真完成分析检查报告
分析检查报告是本阶段工作的核心成果,是前一阶段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整改落实的依据和方向。我局在按程序、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调研阶段的调研成果,形成了《*农牧局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于12月29日邀请分管领导、“两代表一委员”、各有关部门领导、二级班子、离退休干部代表等共29人以座谈会形式进行评议。
在听取孔局长代表领导班子的《报告》后,大家对《报告》给与高度评价,认为我局领导班子对此次学习实践活动认识到位、高度重视,有创新、有亮点,得到了市委、工委领导小组的肯定。《报告》思路清晰,认真分析了当前*农业的形势、围绕业务工作找准了存在问题、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客观、真实,彰显了农牧局领导班子务实、负责的作风和较强的政治素养。我局已根据座谈会上的合理化意见对《报告》进行了完善,在整改落实阶段会拿出更具体的措施,巩固和发展前两个阶段的成果,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