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创意产业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意产业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意产业特征

第1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阶段;政府作用方式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转移的知识,可以从知识存在的转化维度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形式;也可以从知识存在层次区分为个体知识、组织内部知识与联盟知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就是指这些知识互相转化,从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转化成个人或组织的显性知识,最终成为联盟知识的过程。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源的输出阶段、接收方的吸收阶段、双方交互作用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初始阶段:在政府推动下,具有互补性的联盟成员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学习,了解各自的知识优势,明确知识输出方和接受方,形成联盟内部的知识体系(知识势场的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吸收阶段:知识转移的输出方向联盟内知识转移接受方转移知识(知识单向转移阶段),知识接受方完成吸收消化整合过程,获得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量,该阶段具体转移方式包括:学术报告、专题培训、交流讨论、共同工作;

第三阶段,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交互阶段:知识转移的接受方将学习理解、吸收消化的知识在本组织中传播应用,形成新的技术、工艺、产品或服务能力,并将知识传播和整合应用中的问题或形成的新知识反馈到知识转移的输出方,形成推动新知识生产的信息,促进知识转移输出方的知识进程(知识多向转移阶段)。

一、 联盟内知识转移初始阶段特征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之所以会出现知识转移,其原因就在于联盟成员各自拥有不同领域的知识背景,并且联盟成员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文化氛围、语言习惯都不尽相同,知识存量以及知识体系存在势差。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差距的存在,在知识的转移扩散时,即会形成一定的“知识势差”。这种差距应该具有适度性,使得知识转移、承接和转换能够顺利实现,势差太大则无法进行知识交流与沟通,也就无法实现知识转移;当然,若没有知识势差则没有了知识转移的基础和可能,知识转移便无从谈起。因此,从实现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的角度看,知识势差是吸引各成员组织组建联盟的原始动力。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初始阶段知识转移行为的发生,首先取决于传递者合作意愿或意图,这是推动联盟知识转移的原动力。拥有知识优势的成员具有知识转移的意愿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转移意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转移带来的收益、成员之间的合作意愿和彼此的信任程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具有强烈的转移意愿还不够,输出方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即能够清楚表达自身所拥有知识的内涵,积极有效传播知识,帮助接受方有效应用知识。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初始阶段的知识转移,需要政府政策的明确支持。政府的作为包括:一是通过制定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知识转移;二是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的知识转移;三是通过专项计划等给予经费支持,引导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四是通过加强协调和监督管理,促进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条件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是推动联盟内初始阶段知识转移的基础动力。企业通常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的接受方,他们主动接受知识转移的意愿和能力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成效。市场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既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挑战,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获得市场变化带来的潜在利益,必须抢占主动,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走在竞争对手前面开发新的产品、工艺和技术,因此需要引进大量的新知识资源,这就需要寻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盟,需要通过组建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迎接挑战并抓住重要战略机遇。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影响着知识转移的进程和效果。如果成员之间信息不对称且沟通渠道不畅通,知识转移的成功风险会增大;如果对联盟伙伴不够了解或联盟伙伴故意隐瞒有关信息,组织成员在结盟时不能正确了解联盟的各项资源、知识文化、产业目标等,必然会影响知识转移的契合性,甚至由于信息失误造成联盟冲突,达不到转移成效,降低合作意愿。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知识传递通过学术讲座、专题培训、交流讨论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成效就会明显提高,知识转移就可能较为顺畅地实现。

二、 联盟内知识转移吸收阶段特征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接受者接受知识的意愿和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知识接收方,知识转移的成功首先在于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能力。一般来说,接受者的学习理解成效与拥有知识量的大小及其结构相关,如果知识接收主体积累了与转移知识有关的背景知识,则比较容易学习接受新的知识,从而能够顺利进入消化吸收阶段。

知识转移接受方在学习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必须经过知识消化吸收过程,将所学习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这需要知识转移接受方具有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能够将消化吸收的知识组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之中,成为自身知识链条上的有机环节,使之成为对自身有利的知识资源。这要求知识接收方在知识存量上和知识体系上与转移方有一定契合度,这样的吸收成效会更好。学习理解新的知识,消化吸收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新学习接受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应用,转化为新的技术、工艺、产品或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效益的增进。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知识转移输出方的意愿和能力以及接受方的意愿和能力是完成转移过程中的两个核心主体,但在大量的知识转移过程中,联盟内成员通过合作,将现有不同领域知识进行组合加工,才能实现知识产品的商业化,对于新转移来的知识企业是否能够进行吸收消化,将外化资源内化,逐渐整合变成对自身有利的知识资源,这是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联盟组织能够有效跨越联盟成员之间在经营方式、制度体系、组织文化上的差异,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减少知识转移的障碍、提高知识转移的成效。

三、 联盟内知识转移交互阶段特征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的知识转移,是基于联盟成员知识集成形成的知识体系基本保障上进行的。从知识转移的主体角度来看,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优势主要在科学原理、技术发明,即产业链的上游地带,企业的知识优势主要在市场信息和市场适应方面,即产业链的下游区域,而金融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则在支撑科技创新的要素方面拥有知识优势,即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政府部门则拥有影响产业发展环境的知识优势,即在制定政策、规划和推进实施计划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知识转移的首要环节,应当是明晰自身的知识体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知识势差和传递路径。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主要是输出方和接受方的交流互动,通常以学术报告、专题培训、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显性知识转移;而隐性知识的转移则需要通过相互合作共事,在共同进行研究开发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接受方,通常是知识转移的被动方,实际上,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接受方由于拥有自身的优势,主要是市场变化、客观需求等方面的关键信息,也由于知识转移应用的成果必须通过市场检验其成效,实现其潜在价值,因此,接受方在知识转移应用方面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技能,往往成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行新知识生产和新技术发明的引导性信息,成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一轮知识转移的起点。因此,重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接受方的反馈信息,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更深层次上的优势互补,对于知识转移全过程综合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芳,欧阳令南.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过程、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40-43.

2. 李莉,党兴华,张首魁.基于知识位势的技术创新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07-112.

3. Hamid Mazloomi Khamseh,Dominique R.Jolly. Knowledge transfer in alliances determinant fae- tors.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lnent,2008,(1):37-49.

4. Bernard L. Simonin.Abiguity and the Proc- 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7):595-623.

5. Hamid Mazloomi Khamseh,Dominique R.Jolly. Knowledge transfer in alliances:determinant factors.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37-50.

6. 蒋樟生,胡珑瑛,田也壮.基于知识转移价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2):506-511.

7. 陈一君.基于战略联盟的相互信任问题探讨.科研管理2004,(9):41-4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R&D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路径及政策研究”( 项目号:71073083);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理及推进政策研究”(项目号:SBR2012053)。

第2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意旅游;旅游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054—05

创意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了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旅游业实现价值创新,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就是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极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创意旅游及其特征属性分析

Grey Richards和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提出: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交互式工坊(interactiveworkshop),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

国际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厉无畏先生在2007年又分别给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国际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可直接参与经历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游客建立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在生活中体验文化。厉无畏先生提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前两者将创意旅游视为一种旅游产品,后者着眼于整个行业,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创意旅游并非为创意与旅游的简单合并,也不是所有添加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均可称为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顺应旅游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以及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旅游产品,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它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方式。创意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1.以又化为本位

创意旅游与文化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都将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不过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前者比后者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创意旅游称为高级的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本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那么创意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必须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形成的创意旅游自然也是如此。创意旅游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体验式消费为主要特征。人们对旅游创意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是对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的要求。创意旅游的文化本位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无形性等特点之外,还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

(1)高品位特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温饱等低层次需求一定程度满足后,才会转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创意旅游中,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自己创造的,而游客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才会领悟到周围环境的内涵,与环境产生共鸣。如果游客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外在的刺激物对于游客只不过是无关之物,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创意旅游的消费者一定是具有一定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

(2)高流动性特点

创意旅游相对于其他有形的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世界各地均可以创造并展示表演艺术以及各类艺术品。创意旅游的可移动性特征源于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作为创意旅游客体的旅游目的地不需要大量的实体建筑,也无需支付高额的保护和维修费用,因此,创意旅游是一个流动性高的旅游产品,受空间局限少。

2.以创意元素为基础

创意旅游中的创意元素蕴含两层含义,其一,创意旅游的客体资源源于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表演艺术、摄影等;但与创意产业相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构成创意旅游,创意旅游要求有动态的创意过程,旅游者不是被动地参观,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创意灵感,发掘创意潜能,从而形成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创意旅游的资源不仅要靠旅游目的地来创造,更要靠旅游者自己去创造。因此,旅游者身担创意消费者和创意生产者两职。旅游者参与到他们所消费的创意体验当中,这是旅游目的地必须要保证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由于旅游者要能够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这就决定了旅游目的地有义务激发旅游者的创意过程和创意生产。

第3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创产业;创意阶层;创意城市;产业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5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28-03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提出以创意立国或者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事实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例外,都成了创意产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并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而名闻于世。创意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的方向。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虽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创产业的内容有一些差异,但正如张振鹏(2011)指出,文创产业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相比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更具兼容性,内涵也更丰富[1],也更能体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发展文创产业,以期使之成为支柱性产业。国内外学术界也围绕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下文将围绕创意阶层理论、创意城市等研究梳理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文献,为深入研究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意阶层理论研究

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下产生的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Florida提出。在创意经济时代,美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劳工阶层、服务阶层和农民阶层外,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正在悄然兴起。Florida把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新专家”两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舆论制造者等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而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2]。以Florida有关创意阶层的特征、创意阶层指数等研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创意阶层理论。创意阶层,一个新诞生的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可以概括为个人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人特征

第一,创意阶层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意阶层人员虽然从事不同职业,但都经常有新想法、发明新技术,从事着旨在“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第二,创意阶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李振华(2008)对上海市创意阶层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群中,本科学历占81.5%,硕士占17.3%,博士占1.2%[3]。第三,创意阶层的价值观。创意阶层人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表达倾向,因而他们更欣赏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地理分布特征

创意阶层集聚于创意城市,并对城市生活条件有较高的要求。Florida、Clark、Glaeser都是城市生活便利论者。他们认为,便利的城市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充足的商品服务供应;二是由优美建筑和合理的城市规划等形成的美丽的市容;三是良好的社会治安;四是优质的公共服务;五是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这其中Florida的3T理论影响最为深远,该理论认为一个科技发达、创意人才聚集、包容性的城市能吸引创意阶层集聚。

国内学者如张迺英等(2010)也对我国创意阶层现状做了研究[4],但受限于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使得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深入和拓展。只有诸大建、王红兵(2007)的文章中第一次引用2005年的地产评论中的数据对我国主要创意城市相关指标进行排名,并给出了城市创意阶层的比例[5]。

二、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创意城市中关于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的论述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一个方面。创意城市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术界没有就创意城市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其中Landry对创意城市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目前主要有国外的四种理论来解释,分别是:

(一)Landry的七要素理论

Landry认为创意城市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意环境的营造,而创意环境的建立关键在于创意人才、意志与领导力、人力的多样性与开放的组织文化、地方认同感、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机会这七大要素。

(二)Hospers的三要素理论

Hospers认为创意城市能否形成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1)集中性:体现在人口数量以及人互的密度上;(2)多样性:包括城市居民在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3)非稳定状态:能否激发创意。

(三)Florida的3T理论

3T理论的逻辑在于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Florida通过美国的创意城市数据实证证明,这些城市都在经济发展的3T方面成绩斐然。

(四)Glaeser的3S理论

Glaeser(2004)提出的“3S”理论认为导致创意城市形成真正有效的因素是技能、阳光和城市蔓延。

概括起来,创意城市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创意城市应具有能够吸引创意阶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2)城市文化多样和开放,以增进创意人才、企业的交流、融合。

三、文创产业环境研究

上述创意阶层理论是比较系统的一个从宏观层面围绕城市创意人才环境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外,目前有关产业环境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志成等(2007)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存在两类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6];陈建军(2008)从文创产业区位选择的角度考察了其它影响因素,并概括成制度、环境、人才和文化这四大因素[7];张纯等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展示了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8];褚劲风(2009)、黄江(2011)、薛东前等(2011)从空间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9,10,11];马仁锋等(2012)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的相关文献认为,科技创新是文创产业动力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12]。这也支持了3T理论中强调科技因素的重要性。

(二)具体某一产业环境要素方面的研究

陈倩倩、王缉慈(2005)通过对音乐产业的案例研究,认为极富创造力的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活动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核心,而创意产业集群能为创意阶层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13];任珺(2008)探讨了深圳具备的政策环境优势[14];孙彤等(2012)对我国四大直辖市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15]。

(三)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

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创意产业环境进行评价。童昕、王缉慈(2005)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和评价[16];丛海彬、高长春(2011)运用TOPSIS理论构建相应的城市创意产业支撑环境评价模型;吕庆华、芦红(2011)则基于面板结构方程方法,对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实证研究海西七大中心城市[17];王重远(2012)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18];申玉铭等(2012)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提出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19]。

另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城市软实力或者竞争力等角度进行了一些讨论,如丛海彬(2011)指出创意中心城市以发达创意产业为支撑、以创意氛围为核心要素、以密集的创意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以创意文化的基础创新为根本[20];张伟、谢宇鸿以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工具,对广沪深三城市的文创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21]。

四、总结与展望

相比国外的研究,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文献国内的并不少但还没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这主要在于我国的城市文创产业的实践起步比较晚。但随着近几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文创产业发展以及创意城市的打造,围绕文创产业和创意城市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形成优秀理论的指导下做相关研究,力求在研究实践中结合实际得出符合我国城市发展文创产业的成果。

创意城市不是文创产业的简单堆砌,不是经营城市的权宜之计,而在于创造一个吸引创意人才、文创产业繁荣发展而有机结合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形成创意城市。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振鹏.文创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索,2011,(11):37-41.

[2]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李振华.上海市创意阶层休闲消费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 张迺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J].经济论坛,2010,(11):143-146.

[5] 诸大建、王红兵.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J].城市规划研究,2007,(03):20-24.

[6] 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8):49-57.

[7] 陈建军、葛宝琴.文创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09):71-75.

[8] 张纯、王敬甯、陈平等.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地理研究,2008,(02):440-448.

[9]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9,(01):102-107.

[10] 黄江、胡晓鸣.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11):1851-1856.

[11] 薛东前、刘虹、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1,(07):775-780.

[12] 马仁锋、唐娇、张弢、刘修通.科技创新带动文创产业发展研究动态与中国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93-99.

[13] 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5):5-8.

[14] 任珺.深圳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J].南方论坛,2008,(01):28-37.

[15] 孙彤、侯璐、齐庆祝.国内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12):49-52.

[16] 童昕,王缉慈.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5,(04):35-40.

[17] 吕庆华,芦红.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09):1476-1482.

[18] 王重远.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8):24-27.

[19] 申玉铭、邓秀丽、任旺兵、黄霖.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评价及空间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2012,(07):1269-1279.

第4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尽管宁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晚,但是在各方合力作用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年宁德市文化产业体量实现平稳增长,全市“三上”文化产业单位93家,同比增长10.7%;从业人员9189人,同比增长0.7%;主营收入64.64亿元,同比增长11.2%。①一批项目如闽东民俗文化工艺博览城、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中国(宁德)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省、市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

(一)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宁德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业界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优势。据宁德工艺美术协会统计,宁德市现有工艺美术企业超过300家,涵盖陶瓷,剪纸,油画,根雕,畲族银饰,仿古家具等10大类逾30个品种,宁德市工艺美术行业列入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3项、市级非遗6项;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6人;获得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3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企业l5家;获得省级著名商标2个,老字号2个;市级知名商标1个。2011年全行业实现产值40多亿元。

(二)多样性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②而目前宁德的文化创业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向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方面基础薄弱,要形成规模效应难度很大。

(三)具备一定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是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宁德形成了颇具个性的畲族文化,廊桥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其次是政策优势,近几年来,宁德市相继出台了《宁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是日益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目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逐渐进入到不同的生活群体。“文化惠民演出”“文化一条街”“电机电器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交流展览活动涵盖人群和阶层日益多元。

二、传播学视角下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传播内容

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较之以前都有质的飞跃。从这些大类来看,宁德文化创业创意产业涵盖面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闽东诗群,摄影基地,民俗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从传播内容来看,宁德的文化创意可开发因素较多。

(二)传播渠道

当年宁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借助载体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如下方面: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价值。目前宁德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出版物,有闽东日报和宁德晚报两种报纸、侨刊乡讯等有6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有7种。各类书报刊音像制品发行网点217个,各类印刷复制企业274家。③在新媒体的传播方面,目前,宁德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数字报纸、电子期刊、各类网站,如宁德网、大宁网,蕉城在线等网站,公众微博微信平台也一跃而起。在体现文化创意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方面,宁德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工艺美术品为主,如柘荣剪纸、畲族银饰、古田油画,福鼎木雕、霍童线狮等,其文化创业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而延伸。

(三)传播生态环境

传播环境主要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具有开放性,无限性,差异性等特点。在宁德的传播生态环境语境下,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决策层对文化创业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等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物质和资金支持。文化环境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在文化的土壤里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如宁德福安依托畲族银饰文化,将企业做大做强。

三、传播学视角下宁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一)传受者文化差异不平衡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其富含个性化的创意因子是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大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传播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其市场占有才有可能,文化创意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要能够精准迎合市场,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要在文化二字上下功夫。从整体上来说,那么就要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群体表现出强烈的创造特征,能够提供让人印象深刻的想法或者作品。从学历上分析,当前宁德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人员过少,在一些文化企业,如银饰根雕等,技艺传授主要靠师徒间的心口相传,尽管可以在工艺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要能够充分领悟文化内涵,加快产品的再创造,那么就会遭遇知识的瓶颈。“传播关系”主要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受众主要是指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他们之间的交集在于对某一文化产品或者文化因子拥有共同的理解。传播者希望接受者快速理解自己的产品,进而产生后续行为(消费),那么创意才有可能产生价值,量的累积后为实现产业化打下基础。这也势必要求接受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欣赏理解并接受蕴含在产品之中的创意因素。在当前的宁德文化创意消费市场,良好稳健的消费市场正在逐渐构建,这也说明接受者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素养正在提高。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体现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过程中,考量产品在消费市场的接受程度,除了在数量上有所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蕴含有创意的文化特征有没有被目标受众所理解。理想的循环状态应该是传播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多的有个性的文化产品,销售过程中不仅是消费行为的达成,更是文化的一并传递。其创意想法被消费者接受并消化,进而逐渐培养一个更加充满人文内涵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在此循环过程中,会促使传播者不断更新思维,在市场的需求下更新更多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也因而才显得欣欣向荣。当前,宁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民俗文化产品诸如根雕,畲族银饰等,在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中,销量逐年增加,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经过数年的打造,在摄影界声名鹊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解码与再创造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当中。

(三)传播媒介的公关特征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要让文化创意产品在更广范围为更多受众所熟悉,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公关特征就会体现得比较明显。公关策略就是企业通过对周边生产经营环境进行沟通和协调,营造利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环境的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来源百度百科)文化创意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也就表示其被广泛接受有一个过程。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公关策略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基础性宣传公关,通过媒介的传播,告诉受众在当地有这些文化现象并已经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这方面,宁德的媒体诸如电视台,报纸,网站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宁德电视台开办的《闽东文化大观园》,电台的《东侨新视听》,报纸的专题报道等,逐渐在受众心目中形象了文化内涵丰富,产品多样,前景可观等印象。第二步采取的就是精准路线,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和目标市场,进行公关宣传。在当前的公关宣传中,宁德的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通过参加大型展会,博览会,行业比赛,主题活动等形式在大范围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具体细化到营销方面,其个性化智慧特征就体现不明显,基本上采用的是软硬广告结合的方式,重要的是广告质量不高,以促销类型为主。

(四)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广义指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狭义是指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②在多方合力作用下,宁德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表现在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推进建设方面,如宁德工艺博览城项目再次入选2014年度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7个在建或基本建成园区(含宁德工艺博览城)被列入省文化产业园区名单;宁德飞鸾军旅文化旅游区项目目前已进入立项审查阶段。市十佳文化企业2014年主营收入合计近25亿元,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升。福建省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2013年主营收入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4%。

四、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传受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更足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主导者及其参与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多好的创意,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从宏观方面来说,作为起到扶持鼓励引导的政府,其主动性体现在根据宁德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科学制定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更多的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保驾护航。微观层面来说,传播者指的就是创意提供者,这就要求他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传播文化产品的某些创意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简单告诉消费者蕴含有这种因素,更应该通过特定方式,内化成为消费者主动消化接受的动力。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提升创意质量,提升传播者的知识水平是必经之路,在这方面,宁德应该采取多项措施,引进各类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从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处于不同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当前要做的工作是基于他们对文化创意产品或者服务有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洞悉受者的实际需求。

(二)公关策略的与时俱进,个性化

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当中的网络媒介为公关策划的实施提供了通道。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户外广告等媒介,使得文化创意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公关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宁德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将自己产品创意与传播方式的个性化结合起来。例如,广告制作将文化因素与现代消费者的心理很好结合,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促销广告。在公关活动策划上,结合特定的节庆,时节或者大事件,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科学策划典型活动。

(三)培育创意产业宁德品牌,加速拓展市场

第5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意;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9-02

一、创意和创新

创意源自于英文词汇“create”,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意”包含两层意思:(1)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2)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学术界对“创意”进行了多个视角的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创意指由于价值的非异化特性,引起生产及组织的有机的复归。总之,创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能引起并指导实践活动。创意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新颖性和原创性这两种属性的统一,缺少一个就不是创意。

创新与创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四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简言之,创新是实践活动,是通过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可见,创意强调的是思维和想法不是行动和结果,而创新强调的是执行和实践。所以创意是创新的开始,创新始于创意。

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最初出现“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的定义成: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是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这四个特征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美国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一般只说“版权产业”。日本把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称之为“内容产业”。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颁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集合。根据这个标准,把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尽管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不同,但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特征不变:第一,必须能够生产和销售,带来经济效益;第二,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品,追求异质性与个性。所以,文化产业是生产、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

2.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作为英国的一项国家产业政策理念而诞生的。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文化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这四个部门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含义》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最早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出现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该规划明确“创意产业具体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随后,广州、深圳、重庆、西安等城市相继提出了自身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国内一些学者如胡晓鹏在其《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的解读和思考》中认为,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创意产业也是创新产业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业,创意产业的边界将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富有创新度的任何产业。厉无畏在其《创意产业导论》一书中认为,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尹宏在其《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中认为,创意产业是现代城市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生产创意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3.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台湾是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其在2002年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随后,中国香港地区沿用了这一概念,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进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中国大陆最早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是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被描述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结合创造产值的过程。

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虽然文化要素是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文化产业也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产业决不等同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更强调它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更重视文化的创意对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它比文化产业有更广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种超越。有数据分析表明,目前以设计服务、咨询策划、软件研发等行业为代表的科技类创意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到整个创意产业销售收入的85%左右。创意产业主要是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而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同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内容往往是创意的结晶,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原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许多专家往往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作为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来使用,但它与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同义词,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与传统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存在区别,体现在其中的“创意”上,它们有与传统文化产业联系的地方,但不包含在其中;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是对传统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组,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融通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更多地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而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创意是其核心启动力。一些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行业或产业,比如电影院、书店、画店、印刷厂、大剧院、电视台、互联网等行业或产业,由于涉及原创的因素较少,只能归属于文化产业。但是,电影制片、出版、作画、文化演出、电视节目制作、动漫制作、互动游戏软件制作等等这些行业,具有原创性且能形成知识产权,故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3.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备原创性质,能够形成知识产权,从而具有创意产业的一般属性。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价值、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意产业更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实现。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子范畴,是以创意产业中以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为本质特征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感受,赋予一般产品以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从而获得超出物质形态的体验附加值、审美附加值、知识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创意产业关注创意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利用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创意,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创造差异化的、其他产品不能提供的新体验,包括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由此可知,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非物质性。通过文化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与由科技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物质体验相比,前者所能创造的产品价值增值的空间远远大于后者,因为一件产品物质体验的价值,即使用价值是有限的,而精神体验价值是无限的。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和奢侈品价格远离价值,产品承载的精神体验价值远大于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齐国.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36.

[4] 曾磊,张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0,(5).

[5]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第6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的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有时又称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已成为近年来各国经济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给出的定义是“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2006年12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经历了以生产要素为动力和以投资为动力的经济发展阶段后,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以创意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依靠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了本国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进步,以英国为例,在经历了传统制造业持续衰退的打击之后,1998年,布莱尔政府成立创意产业工作组并制定《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指导和推动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美国,创意产业更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动力,成为美国保持和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发达国家的成功加深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认识,从21世纪开始,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呼声日高,措施迭出,成果可喜。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初露锋芒,业界热情高涨,政府积极支持。

创意与创新、创造的区分

创意与创新、创造语义相近,容易混淆。一般而言,三个概念都是指通过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思想。然而,三个概念在外延上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创造常常与发明联系在一起,指人们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见《辞海》),虽然创造一词也常被引申到其他领域,但其核心含义仍是指在科学技术上取得新成果。至于创意,应理解为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设计,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相联系。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创意也会借助于某种物质载体表达出来,例如新颖的服装设计,独特的产品造型等,但其满足的仍然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的仍是一种文化体验。创新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不难看出,创新更多的是指经济商务层面的创造性活动。

事实上,在不十分严格的语境下,上述三个概念常常被混淆,例如,单纯的技术发明有时也称为创新,而有助于一种技术发明的新设想、新观点也被称为创意等。于是一部分学者主张将任何形式的具有创造性和创新特征的产业统统归结为创意产业,并据此认为在称谓上应以“创意产业”代替“文化创意产业”。笔者认为,这种泛化创意概念的做法对正确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特征是十分不利的。至少在现阶段,将创意界定于社会文化领域,将其与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和经济商务领域的创新区别开来,这对于发现和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价值、推动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应保留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以突出创意的文化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界定

突出创意的文化特征,并不是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事实上,当代的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倍受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意本身,正是创意的巨大潜在经济价值吸引了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各国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列举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例如英国定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包括广告业、设计业、电影、表演艺术、出版业等10余种产业。北京市统计局划定的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9大类。从传统的产业分类视角看,文化创意产业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有着很大程度的重合,这导致许多人把文化创意产业误认为是文化产业的一种新的表述。笔者不同意这种混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观点。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意义上的产业概念,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于新技术条件之下,是对产业链的分解重组,渗透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与关键是创意,只是因为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性活动更为直接、更为密集,才使得各国在沿用传统的产业分类概念来界定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时,将许多属于文化产业范围的完整产业包含其中。

从总体上看,文化创意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消费性文化创意产品,即直接满足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电视作品、电子游戏、文学作品、音乐及表演艺术等,提供此类产品的产业类似于传统产业分类中的文化产业;另一类则是生产性文化创意产品,即为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各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如剧本、服装设计、工业品外观设计、广告方案、软件等,这些属于相关产业的文化创意,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乃至关键环节,但本身却不能用文化产业加以概括。

文化创意产业与产业的文化创意二者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超越了一般的产业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界限,是对产业链中文化创意环节的提炼、分解与重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渗透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文化产业到一般产业的所有产业之中,任何产业都会因成功的文化创意而获得价值的提升。那种试图沿用传统观点,将文化创意产业限定在某种成型的、完整的产业范围之内的做法,无助于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巨大价值的认识。

产业中的文化创意因素无所不在,并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手工产品的制作、艺术品设计与制作、广告创意等等,创意活动与几乎所有的产业相关。发掘每一个产业中的文化创意因素,以文化创意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培育只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题中应有之意,更成为体现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关键。意大利的成功就是对这一观点最好的诠释。当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因规模化生产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行销全球时,意大利制造业却利用自身优势,摒弃规模化的工业生产老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基础,在汽车、时装、工艺品等工业设计、时尚创新及手工制作等方面闯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不仅使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也使着眼于精细生产、个和高附加值的“意大利制造”在世界市场独树一帜。“中国制造”由于附加值较低,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历来存在较大的争论,与此不同的是,“意大利制造”无可辩驳地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复兴。

毫无疑问,产业中的文化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认识到这一点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在文化创意产业大行其道的今天,仍有很多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存在疑问,其根源就在于没有重视产业中的文化创意因素,仅仅把那些能够提供成熟文化产品的产业(例如影视产业、出版业等)看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以北京为例,对于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与有利条件,人们所持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能否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则有很多异议,部分学者或政府官员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不可能象制造业,如汽车、钢铁等行业那样,在解决就业和贡献税收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笔者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主要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忽视了产业中的文化创意因素。应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具有高渗透性的产业,可以与其他产业部门相互融合,促进产业的升级。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可以有效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作为国家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为北京走出目前的产业发展困局,创造首都经济新的辉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路径。

参考文献:

第7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一)财政政策扶持重点不突出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不统一,大都较宽泛,包括了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文化资源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地的不同倾向。但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界定过宽,使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不突出。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目录》,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一些群众性文化事业、电子信息产业也列入其中。由于范围过大,扶持项目中,个别项目属文化产业,但创意性不足,有些项目创新性较强,但缺少文化内涵。从调查看,融资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房租压力大是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的三大难题。知识产权保护属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就难以实现大发展。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由于经营成果难以把握,盈利来源不稳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文化创意企业对房租异常敏感,北京市几个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798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其初期集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房租成本较低,便于创业者的进入。但大城市往往寸土寸金,办公用房的购买和租用成本往往使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因此,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性和杠杆作用,找准重点,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财政政策支持范围过宽也容易助长产业雷同现象。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由于区域间缺乏协调,导致各地区创意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以北京市和相邻的天津市、河北省为例,就有9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发展动漫产业。财政政策应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对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都进行扶持,会使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劣势产业本无竞争优势,政策投入也可能是无效的。

(二)财政政策针对性不够

各地区现有支持政策基本上采取“一刀切”模式,即采取一定标准,入围的企业就可以得到支持,这种支持模式更多地起到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一系列的标准之下,入围企业多是规模相对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小微企业以及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则很难得到扶持。但前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政策扶持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会使企业形成“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而后者竞争力薄弱,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夭折,应是政策扶持的重点。财政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也与对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认识不清有关,且现有政策对不同特点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区分不够。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体系,包括若干子产业,它们虽然都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即创新性、文化性和产业性,但在市场结构、组织方式、市场绩效、外部性强弱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广告策划和电影制作,前者适合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后者则适合规模较大的企业;新闻出版和建筑设计,前者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后者基本上没有外部性。正因为各产业具备不同的特点,所以制定财税支持政策要体现足够的区分度。

(三)对财政补贴风险的认识不深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但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就有可能干扰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使市场出现人为的失灵。如,原创性环节、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投资风险大的行业需要政府资金担保。而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广告业、印刷业等,依靠市场调节就可良好发展,无需政府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政府干预的两面性,意味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如果不加以选择和优化,容易产生消极后果,如,有的文化创意企业可能更关心如何获得财政支持而不是去吸引客户关注,有些文化创意企业在未能形成有效盈利途径的情况下,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可能出现层层外包、坐吃财政补贴的问题。

二、完善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明确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与重点

1.明确界定财政政策支持的范围,按特定标准适当缩小政策覆盖面,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应紧扣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的属性,剔除不具备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产业。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这类产业,而是没有必要对它进行特殊扶持。应遵循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供求机制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它源于文化产业,但又超越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产品是附加创意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产业便是无源之水。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如果缺少创新性,即使该产业具有文化特征,也难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产业性。一些应归于“文化事业”甚至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行业不应归入其中。如,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由财政予以保障,而不应享受产业性政策。产业性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应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同时生产某种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主体应与其他主体有明确的界限。如,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指导目录中,有些行业具有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并不适合进行产业化发展,如博物馆、纪念馆、一般性广播与电视服务、卫星传输服务、文化性社会团体等;有些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过于宽泛,如新闻业作为一个小类,其涉及面较宽,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涉及新闻业。因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政策应把范围集中于充分体现文化与创新相整合,同时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行业。

2.政策支持应突出区域特点,塑造比较优势。在扶持企业选择上要突出区域特色,避免与其他地区的产业雷同。区域间的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各区域应适当控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与规模,避免“大而全”,不能有利可图就盲目推动。应在对创意产业消费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大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详细的发展规划,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

3.对原创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财政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应明确定位为自主创新,将重点放在创意的形成及创意企业的孵化体系支撑方面。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创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引导企业的资本投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创造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各类创意产业发展平台的孵化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聚合能力的提升。如,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将政策优惠延伸到创意研发及市场转化阶段,提高研发加计扣除的比重;对创意企业进口必要生产设备给予相应优惠;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创意开发基金,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二)增强财政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应从实际出发,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内,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重点扶持,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优势行业。可按企业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扶持。企业发展初期,资金少、规模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小,融资的途径和方式有限,这类企业应是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壮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相应拓宽,尤其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使企业用较少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可考虑上市融资,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金规模,在合理运用资金的基础上,使企业成长产生质的飞跃。文化创意产业可细分为核心产业、外围产业和边缘产业,应以此进行分类支持。核心产业中创意主体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广告会展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六大产业。这六大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五大主体(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中,最能体现“创意”这一核心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点。这类产业应是财政扶持的重点。外围产业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这些产业的规模和产值都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些产业的“创意性”较弱,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新闻出版业的管制还较为严格,应将其列入外围产业。边缘产业主要由传播服务及相关服务业构成,包括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相关支撑机构及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经纪与等。对于边缘产业,当前应以规范为主。

第8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意产业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我国正面临从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依托、以科技文化有机结合为特征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选择。本文试从分析我国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入手,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促进我国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译为“创造性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关联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创意,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工艺品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使创意市场化、产业化;数字高科技创意,与新兴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科技的文化化,走向内容产业市场;工业技术设计创意,与制造业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二、三产的融合提升,增加高附加值。

1、从产业的定位来看。创意产业的根本理念是通过“交融”促成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总体服务业中,通过交融寻找提升和融合制造业的新增长点,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

2、从产业的主导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中的创意、创造性取代了劳动力的简单累积,成了左右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

3、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策划市场、激发市场。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侧重基本的物质性,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和娱乐性,这种不确性使得创意产业成为风险产业。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2002年。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创意事业目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经济结构限制创意产业发展、整体职业结构存在缺陷、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城市发展规划思维定势、知识产权缺有效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土壤、缺乏创意产品消费需求、创意人才流失、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和发达国家制造技术壁垒等。

2、存在的主要误区。⑴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创意强调个性化,如果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只能导致事与愿违。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特征,是规模经济。即只有通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细化产业分工,才能提高效益;二是交叉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载体,能够为创意的产生提供独特的发展环境,但仅形成规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意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和交叉化,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能把自己的创意转化成多元产品、多次实现价值的意识和能力。

可见,只有将“规模经济”与“定制经济”相结合,才能从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中获取个性化价值。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只有通过政府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健全法律体系,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起互接产业链条和高度市场化的产业交易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而不仅仅是“创意集聚化”。

⑵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技术的竞争最重要,而技术竞争的重点是产品的创造与设计。由于缺乏产品设计理念,中国的产品很难赋予品牌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全球有很多畅销产品是“MadeinChina”,却不是“CreatedinChina”,因为中国缺乏赖以成名的创造性设计。就其内涵来说,创意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原创,第二是创新。今天,已有一些中国企业以创新为经营理念,但大多数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原创性设计更是缺乏。只有革新全社会的理念,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思维跨越,中国企业才能走向“中国创造”。

⑶创意经济=创酷经济。就在中国大批创意公司高呼创意立国、发展创意产业的同时,创酷经济将“眼球经济”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酷”俨然成了时尚发展的代名词,强烈地昭示着中国设计的觉醒。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消费人群日益个体化、行为“酷”化,创酷经济是创意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要加入这场世界“酷”战中,首先必须具备实力,包括:发展战略研究、产品制造以及市场推广费用、独具特色的创意性人力资本和技术等。从创新、创意到创酷,是创意经济的潜在发展脉络。而创意经济的发展是多元要素有机结合和支撑的结果,创酷并非简单地使创意成为时尚,创意也并非简单地进行“酷”战。创意经济作为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其提升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其文化内涵。因而要真正使中国变成“创意集中营”,就必须在全民中树立正确的创意意识,而不是只刮“创酷旋风”。

创意产业需要把价值创造的环节和程序完全整合为产业结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容和渠道。尽管中国的创意产业刚起步,但已出现渠道过剩、内容短缺等问题。创意产业有几个核心的链条,第一个链条就是要拥有创意资源;第二个环节就是要有创作;第三个环节是创意制作;第四个环节就是渠道,包括媒介、流通、发行、包装、演出、会展、文化场馆,这些是创意产品实现价值的场所。在这四个产业链条中,内容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不仅是手段和工具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响应。应该赋予创意产品真正的创新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包装上市。

三、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

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所处区位、能级、产业基础及发展环境等,创意产业基地的规模要有独特定位。对促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现分析如下。

1、政府应积极推动。政府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责任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我国应把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引导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还需给予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财税政策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同时,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强院校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加强与外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实际发展中,政府既是创意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应是创意产品最大的需求者,政府应该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份额。一个产业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府一定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

2、积极培养创意人才。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制约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国民创造力的激发。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相对于全球创意产业大国,我国的创意教育十分落后,僵化的学科体制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必须尽快创造新的培育机制,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此外,创意阶层、创团队的崛起,也给新的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除了大批量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意人才以外,如何组织成熟的创意团队,最大功效地发挥团队实力和凝聚团队精神,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充分认识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产业的发展,有聚集于某一地区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科技产业园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例如,韩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是,2001-2010年的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0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1至2个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官、学、研的联合协作,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建设方针一般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国内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如苏州以刺绣闻名、景德镇以瓷器知名等,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发展的作用还包括美化与活化区域环境、提供就业、吸引居民与观光、提高房地产价值、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利润,促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在特色之下,自然会有产业集群化的显现。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地方政府应该对其地区的人文、自然、产业等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再由地方政府统一对外宣传。地方政府在对资源与特色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发展等全方面做出规划。

【参考文献】

第9篇:创意产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意经济消费转型技术革新产业系统集成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2009年11月29日圆满落幕。文博会上,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行业以大量的创新成果。突出展现了强劲而蓬勃的发展势头,反映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加快发展期的新面貌、新商机、新趋势,彰显出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过程中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继技术、管理和资本后又一新的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要素,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产生经济奇迹的机会”。

本文拟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综合产业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剖析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探讨和揭示如何运用科学、合理和有效的举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

一、创意经济的演化动力

从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看,推进创意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增长、消费转型与技术革新。

1需求增长

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伴随着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通过催生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推动着创意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日益增大,需求质量不断提高,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

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66,8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也将明显变化,其中物质消费比重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逐渐增加。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为6325.34亿元,人均文化消费478.72元,占收入比重5.65%,占总消费比重7.64%。据估算,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突破7000亿元。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文化消费并没有因为经济下滑而萎缩,反而因为文化产品消费“不消耗物质形态”的特有优势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人们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对文化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

2,消费转型

长久以来,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潜移默化下的中国文化消费中,消费者呈现出顺从、保守和趋同的特点。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消费的自主选择意识增强,消费行为日趋个性化。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和达瑞恩,布里格在著作《新消费者理念》中指出,“旧消费者更可能成为追随者而非领导者,他们会较晚地接受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因为他们觉得追随市场主流购买比独自做出购买决定更令人轻松和放心。”而新消费者则更倾向主动尝试新产品和服务,他们会试着去发现。

文化消费向个性化趋势转型促进了创意经济的涌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推广,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特征和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在消费品——节目内容的个性化。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偏好对节目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自由地发表意见且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必然要求相关文化业态具有庞大的节目内容库,这一功能目前在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中均已实现。

其次,表现在消费时机——时空的个性化。不仅能够自主选择节目内容,还能自由选择消费的时间地点,是人们对文化消费提出的新要求。从目前涌现的业态看,手机电视将电视移动化,网络电视将电视双向化、智能化,移动电视也在无限地填塞人们消费中的时间与空间缝隙。

再次,表现在消费手段——媒介形式的个性化。人们能够根据自身对媒体的熟悉程度和偏好选择媒介形式,无疑将大大增加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兴趣。创意产业通常所具备的多媒体融合功能,即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则在很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3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推动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历史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摄影照相技术的出现、广播与电视的普及,都曾给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深刻变化。而现代传播科技如通讯卫星、激光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的采用,更使文化产业获得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人2l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新型创意业态不断涌现。

回顾近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能够清晰地看出技术革新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出版业、音像业、电视业、电影业、网络文化产业等发展过程中相关产品产生的时间脉络,结合熊彼特等人的技术长波论,尤芬、胡惠林(2007)指出文化产业产品发明、创新涌现的几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类文化产业逐渐发端;第二个和第三个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产业各行业出现关键性的技术、产品突破与创新。他们认为:“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受经济长波推动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受科学技术的推动形成。也就是说,科技不仅推动经济波动起伏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

创意经济业态的培育和创新,主要依托技术革新,特别是先进适用性技术的普及。当前数字化技术创造了很多切合时代特征的新型创意业态,主要显现为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网络文化产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上年增长133%。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科学技术运用到文化生产的过程,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革新不仅改变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而且带来文化产品形式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毋庸置疑,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型创意业态还将不断涌现。

二、创意经济的演化路径

“系统深化”与“系统广化”是系统经济学中“系统化”概念的延伸与推广,分别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及其关系转化的两个不同方面。所谓系统化,是指趋向形成经济系统的过程。具体地,系统深化指的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而系统广化则是指系统和外界环境之间联系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创意经济的演化历程在演化路径上,遵循系统深化与系统广化的内在规律。

1系统深化:产业链、价值链延伸

系统深化反映了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系统深化的自然结果就是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是经济系统内部各经济元之间关系不断强化而形成的。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相伴而生的产业链、价值链延伸现象,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变动情况看,反映了系统深化的过程。

首先,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广播电视业为例。分工结构和模块化结构促使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不断分化出制作、播出、广告、衍生服务等多个节点和环节,并且随着分工结构和模块化结构的发展,这些节点和环节产生进一步的派生和细化,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连续、复合价值链条。在这一价值链条上,新节点或新环节的产生往往意味着新行业(子系统)的产生或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也即“新的中间产品的出现,初始投入与最终产出之间的链条拉长”。产业链或价值链的延伸或拉长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内部构成元素的复杂化,从而增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来看,创意产业系统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节点的丰富和细化过程,也就对应了系统深化的过程。

其次,创意产业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上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加耦,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元之间相互关系的加耦和解耦是系统深化的两个相反方向。简单地说,加耦表示元素之间关系的增强;解耦表示元素之间关系的减弱。对创意产业系统而言,形成的过程必然导致经济主体即参与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这也正是系统深化的题中之义。

2系统广化: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扩张

与系统深化相对应,系统广化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从本质上说,系统广化促进了经济系统潜在关系的显化以及与经济系统具有联系的外部环境范围的不断扩大,从而能够进一步导致经济系统规模的扩大。在系统广化过程中。相关的经济元通过借用或整合外部资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资源位水平。在创意经济发展过程中,跨业型业态也即创意产业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或创意部门与其他部门开展合作竞争形成的新型业态,或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扩张,反映了创意产业系统内部资源以及系统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过程,也即系统广化过程。在该过程中,创意产业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范围不断拓宽,内部子系统或创意产业系统与其他行业系统的潜在经济关系不断显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参与其中的各经济主体通过价值链接、资源互补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双赢或多赢的目标。

三、创意经济的演化趋势

创意经济具有不同于工业经济特征的运行规则,由此衍生出企业间的新型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系统集成性质。产业系统集成是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新本质,是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业集群后出现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1创意经济的运行特征蕴含产业系统集成的特质

以系统观为视角,创意产业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和涨落等自组织特征,将自然地导致“系统经济性”,即经济组织以经济系统的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由系统经济性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称为“系统经济效应”。系统经济效应更加符合系统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公理要求,即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经济原理)、社会福利水平趋于最大可能值(社会福利原理)以及持续发展水平不减(持续发展原理)。从效益的角度讲,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以非信息运行平台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单一经济主体或者通过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性”效果。或者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实行多角化经营获得“范围经济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日本学者宫泽健一最先从企业组织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把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称为“联结经济性”,或称为“复合效应”。

不难看出,联结经济性是系统经济性的特例,是系统经济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产业系统集成的实质就是在技术集成和业务集成基础上,由更多的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跨时空整合,从而产生巨大的系统经济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的过程。

2产业系统集成概述

“集成”一般可理解为聚集,还可理解为融合、综合、一体化,在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创造性的整合过程,其核心思想是系统化。严格来说,“集成”指在一定的集成环境和条件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集成后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是集成单元之间的简单叠加或堆积,而是按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的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系统经济效应和集成体的目标。

产业系统集成就是把产业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经济系统,从系统的角度把组成产业经济系统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集成起来,从而实现系统经济效应和产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倍增。从静态角度看,产业系统集成描述了产业经济系统充分整合、调控产业内各子系统及其要素实现有机结合的状态;从动态角度看,则强调了一个持续动态整合的过程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