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

第1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

工业互联网是支撑智能制造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是将机器、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有效连接的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动态传输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驱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网络+数据+安全”,其中网络是基础,数据是核心,安全是保障。以网络连接与协同为支持,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在安全可信的前提下,工业互联网支撑实现单个机器到生产线、车间、工厂乃至整个工业体系的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

工业互联网也是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适应信息交互需求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人与物理空间而形成的。工业互联网集成了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新创新成果,并与先进制造相关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将信息连接对象由人扩大到有自我感知和执行能力的智能物体,体现了通信、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集成优势,是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的新阶段,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新手段。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开辟信息通信发展新空间

工业互联网支撑工业全流程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应用于企业生产,将带来四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智能化生产,基于海量数据的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网络化协同,借助网络整合分布于全球的设计、生 产、供应链和销售资源,形成众包众创、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三是个性化定制,基于互联网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灵活组织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四是服务化转型,通过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改进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全球智力资源、制造能力的广泛汇聚,促进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向众智众力,如支撑众包研发、在线协同、云制造等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加速了研发迭代进程,更促进了工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工业互联网拓展信息通信业发展空间。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将引导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向工业领域延伸和应用。在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同时,带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应用和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展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新蓝海。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

发展工业互联网,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共同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体系,推广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下一步要着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跨领域协同攻关。发展工业互联网,需要加快顶层架构设计,充分发挥互联网、电信、IT和制造业的协同优势,突破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产品制约,形成统一或兼容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我希望各方面共同研究建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可行性,以吸纳各领域的创新主体,共同推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二是适时组织开展应用示范,工业互联网的普及推广,需要先行者的探索和实践,要加快推进总体架构和技术体系的实际应用测试,突破大范围推广应用的障碍。目前,中外都已经有一些应用示范案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共同进行跨国家、跨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测试工作,共同探索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成功模式和做法。

三是发挥产业联盟平台作用,工业互联网需要制造、通信、IT和互联网多领域的跨界融合。目前,工信部正在支持相关单位加紧筹建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汇聚产业链各方资源,依托联盟平台,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成果应用推广,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第2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工业4.0 CPS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升级下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新形态和新业态,是在知识经济创新下的互联网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是互联网发展与传统产业的交互融合。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制造业结合,促进传统互联和移动互联与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和健康发展,用互联思维来整合传统资源,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与德国的“工业4.0”计划有异曲同工之意。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把“工业4.0”作为德国政府确定的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最终奠定德国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工业4.0”强调的是通过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广泛参与,灵活对生产要素配置,大规模生产高度个性化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等(也就是工业化、个性化的生产、定制和服务),以IT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下的物联网、服务网以及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基础。2013年12月,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对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对参与生产的各要素、技术和产业互联集成的参与各方,就“工业4.0”所涉及的技术标准、规格和执行时间方式等取得一致意见,从而对“工业4.0”推动起关键作用。

德国政府《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中将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为2.0,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化定义为3.0。鉴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正将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融合,这种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可以被定义为工业4.0。

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行动,也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所带来的新经济价值链延伸,通过第三产业之间、以及第三产业向第二和第一产业的信息渗透、融合,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整合计算,把客户需求、兴趣爱好、购买习惯等融合到产品的设计、生产、物流等环节,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统一和产品的个性化生产服务,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产业的高度融合,使“中国制造”能更好的变成“中国创造”,为国际产业界和产业标准的制定争取更大话语权。

我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计划。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编制完成 “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规划,该规划是在我国人力和生产成本上升、经济结构不均衡、人民币升值和出口受限、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为应对西方国家战略调整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其主要目的是选择与国际先进水平较为接近的航天装备、通信网络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核电装备等优势产业,进行重点突破,推动产业制造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带动和大力支持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必争产业优先发展。“中国制造2025”就是依靠互联网实施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此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互联网+”行动中,与人们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的基础设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城镇网民数量占比达到72.4%,而农村网民仅占27.6%。因此,发展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让农民与农业也接触互联网,实现“互联网+农业和农产品”发展和腾飞。农业产业升级也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事关食品安全和国民健康问题。农村互联网发展是个薄弱环节,可以通过各级政府补助和农民个人相结合,实现农村互联网化。通过支持农业数据公司发展,整合农产品的种养殖到终端消费数据,追根朔源加强农产品和数据管理,使数据增值收益,推动农村互联网良性发展。其次,“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改良升级,用IT、互联网和数据来分析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金融、远程医疗等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也是对商业、物流、金融、医疗等传统产业的颠覆和升级,是相关产业要素和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市场化的配置。

第3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工业4.0这个话题是德国人首先提出的。其实真正谈“工业演进”应该从英国说起。欧美文化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法国人从来不挤对美国人,都是挤对英国人,“没文化”的美国人根本不在“傲慢”的法国人视线内,但德国人的态度、感受则必须重视!因为现代社会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德国人的“情绪”相关:一战之前,德国人不太自信,于是就有了一战;一战之后,德国人极端痛苦,于是就有了二战。现在,我们看到德国人对自己在未来世界中的生存、发展感到绝望, 这岂不是很危险?!

所以,我们要关注德国人关于工业4.0的思考。

如果把问题简化一下,剔除社会因素聚焦工业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工业1.0和2.0解决的是“生产”的问题。工业1.0是“工业生产”通过能源、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是现代工业的起步阶段。工业2.0的核心,是在能源与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叠加了“管理革命”特别是“流程管理”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方式,实现了量产使工业产业化,是人类真正进入“工业化”时代。量产使人类社会从物质匮乏逐步过渡到物质丰裕,市场供求关系开始颠倒,工业3.0的焦点已经不是生产而是市场!无论是德国人说的工业4.0,还是美国人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互联网思维,有一个高度契合点,即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产品和市场的关系。原来我们常说客户中心、客户导向,如果没有互联网,说得再好听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却无法实现,从客户到产品两端间距巨大,从一端几乎看不到另一端。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把用户和产品间的距离瞬间缩短!最典型的就是小米的运营方式,它把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地呈现了出来。

人类工业化的标志性产品就是汽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物流方式的出现,改变的不只是出行方式,更是人类的时空观念。当洲际旅行可以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成本时,只要日程可以安排,一切就都不是事儿――行的概念解决的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把地球理解成一个生态系统,工业4.0则改变了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前的生态系统相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言太大,是让人类因未知而充满恐惧的东西。现在,随着信息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能获取到的信息总量的不断加大,人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越来越自信。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帮助构建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新关系。工业4.0构建了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下的另一种可能。

2014年四季度我关注了几部电影,国外的是《超体》《星际穿越》,主要探讨物质与意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国产的是《黄飞鸿――英雄有梦》,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基本还是励志加怀旧,而姜文为其新作取名《一步之遥》,听着就有些力不从心。对比之下就会发现,即使中国有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甚至互联网标准都是中国人定的,但是这些技术优势并未转化为价值优势,甚至并未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虽然互联网把产品和消费者的距离拉近了,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互联网价值的距离还是很远,互联网的优势还没能真正转化为价值。现在更多的是碎片化阅读、移动购物等“边角料”在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已经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对工业管理、产品生产以及物质需求的作用与价值尚未被开发,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价值还没有充分显现。

从社会进步、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效率”提升还没有转化为“效益”。

第4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纵览全球,美国在2012年成立了先进制造业委员会,主要目标是加速美国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德国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在2012年才刚刚启动工业互联网的构想。“从时间上看,我国比人家落后了三年。”何积丰院士说道:“也因此,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计算、通信、物理的深度融合亟需发展新的设计范式和模型,信息与物理设施领域链接与融合亟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针对工业互联网需求亟待建立新的软硬件底层架构、平台与工业智能系统,同时也亟需研究工业互联网的设计体系与关键技术。”

由于工业互联网打开了与信息世界连接的通道,所以工业互联网使得闭环公司在产生新的链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世界的诸如病毒、黑客等安全威胁。针对此,何积丰院士指出:工控系统需要采用纵深防御的安全理念,以被保护的工业控制系统为核心,构建多层级纵深防御体系。

工控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何积丰院士毫不讳言,直言现在的工控系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势,这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随着硬件元器件的可靠性越来越高及冗余技术的使用,安全问题的矛盾主要集中于软件,软件安全性面临严峻形势;二是工控信息安全标准需求强烈,标准制定工作正全面推进;三是随着自动化系统IT化,传统边界防护难以满足工业控制环境;四是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气侯,需要整合自动化与信息安全公司优势,带动产业全面发展;五是工控安全防护技术虽然正迅速发展并在局部开始试点,但距离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有一定差距。

同时,他也指出,在建设工业互联网过程中,目标是要围绕其控制、计算与通信的核心特征,构建工业互联网的设计体系,研究工业互联网的共性关键技术,形成的工业互联网设计验证环境,为工业互联网系统的研发、生产、安全等各层面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重点方向有八个,分别是建模与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模型、系统验证技术、大数据技术、安全防护技术、软硬件协同开发平台、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面向国家重大应用需求行业的示范应用与成果转化。

何积丰院士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隐患。他说:“工控系统大多采用通用协议、通用软件、通用硬件,其漏洞为系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相关的威胁,主要是指软件漏洞所造成的威胁,例如:攻击者使用软件漏洞传播恶意代码;攻击者使得系统栈溢出;第二个方面是过程相关的威胁,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遭受的攻击,包括影响现场设备访问控制的威胁;影响中央控制台的威胁。潜在的攻击途径有远程支持、防火墙策略、笔记本和串口、无线和合作网络。入侵途径主要通过企业广域网及商用网络方式为主,同时通过工控系统与Internet的直接连接、可信第三方连接、经拨号调制解调器、无线网络、电信网络、虚拟网络连接等方式。”

五大安全策略保障工控安全

何积丰院士指明了安全基本策略和具体防御措施。

安全基本策略有三个要求:通信可控、区域隔离、报警追踪。从整个架构来说,纵深防御是基本,共有五条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第三方商用防火墙;第二道防线是联合安全网关;第三道防线是工业PC安全防护;第四道防线是现场设备控制防护;第五道防线是安全可靠的现场设备。

第5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很多人看不懂“互联网+”,不知道“互联网+”如何加,加什么,以及“互联网+”未来的趋势如何。实际上,“互联网+”可以简单用三个公式总结概括。

什么是“互联网+”

首先什么是“互联网+”?如果用一个公式表达即新阶段+新常态+信息化=“互联网+”。“互联网+”就是现阶段在新常态下所选取的信息化。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或者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

在农业革命阶段中,中国占尽了先机,但是在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被边缘化,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落后局面。如今信息革命来了,绝对不可能再错过。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新信息技术及创新一夜之间“涌现”出来,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等,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技术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一般要有一段沉默期,度过这个时期,技术发展开始趋于成熟。

同时,人们对技术应用的认知也在逐步提高。回顾历史,任何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基本上都伴随着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的出现,也就是说金融危机本身也促使技术得到了爆发。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多重转型叠加的时期,转型有很多路径选择,比如经济发展阶段要从中高收入向高等收入转型,发展的驱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形态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化;社会形态要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同时治理方式要从原来管理型政府向在线的服务型政府转型。每一种转型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必然带来转型期的阵痛。而信息化绝对是转型时期最好的选择之一。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三大困境:人才、红利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转型不好就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来的办法、方式,已经没办法解决这些困境。一个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就要信息化。

创新转型有很多路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信息化?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实际上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中国已经出现一些新的人口红利,这些优势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从2008年中国网民第一次超过美国之后,中国第一网络大国的地位再没有被动摇,未来也将不会动摇。大量网民的出现本身就是巨大的红利,中国未来最大的网民数量是可能会达到14亿。相信未来,尤其是在分享经济领域,再出现10个以上的像BAT这样的平台型巨无霸企业,是完全有可能的。

目前,中国平均每人上网时间大概是3.5小时,美国大概是5小时。中国网民有巨大的潜力,上网时间每增加一分钟都将带来巨大的机会,也许将来我们会达到6个小时,甚至更多,这些都将带来深刻的产业变化。创新转型的机会和需求这些条件都具备,因此,中国一定要抓住“互联网+”的战略。

怎么融合“互联网+”

第二个公式是 全面融合=全技术+全属性+全要素+全流程。

什么是全属性?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是一个网络,是一个媒体,是一种渠道,还是新的信息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新的产业,一种新的文化,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有人提出是新的疆域,新的时代,这些属性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而“互联网+” 要把这些属性,功能,特点都考虑进去。

那么全技术是什么?互联网包括网络、通信和计算三大类,在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应用都是新技术,因此,“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

而所谓的全要素,它包括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每一个要素和前面所说的属性技术都有无数交叉点,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至于全流程,即是产业或者行业的一个环节。总之,全面融合就是全技术全属性以及全要素和全流程的加和。

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往往是在某一项技术,某一个属性,某一个环节,某一个要素上取得突破,获得成功。全面融合需要注意加减法的问题,特别是在加的过程中要注意减的问题,比如要减掉过去的那些对“互联网+”可能产生限制作用的因素,包括一些过时的法律法规制度。

当然,对于产业界来说,还要减一些过去工业化的思路,最麻烦的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做信息化的事情,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去先进的信息生产力可能会遭遇落后的工业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可能会长期存在。

同时,让人担忧的是国内一些政府部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的问题太多,顾虑的因素太多,决心不是特别大。“互联网+”需要下决心,对于我国来说,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时间。

“互联网+”将来如何变化

第三个公式是 互联网+X= “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也不等于X。

“互联网+”之后是一种创新,比如互联网加金融即互联网金融,也可以称为金融互联网,或者汽车互联网,或互联网汽车,这些只是中国和美国的不同表述而已,在中国,两个方面都可以用。这一定是一种新的变革,必须要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创新至少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合:

第一是网络的融合,多种网络融合在一起。包括过去说的计算机网、广电网、信息网,也包括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和政务互联网等等,各种网络都会融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最直观的表述所谓的融合,就是融在一起,渐渐消失,边界模糊。

第二是融合体现在技术的融合方面,最主要的体现在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和其他方面领域的技术融合。尤其是将来产业领域里,某一项技术很难说是工业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因为已经完全交织在一起。

第三是数据的融合,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行业,使用的数据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面的数据融合。

第四是产业的融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跨界融合。这种产业的融合可能会使很多产业都分不清楚,比如说将来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制造业公司,可能都分不清楚了。

第五是产销融合。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逐步消失,“互联网+”下可能是消费者、用户主导的即COTB。消费者已经参与到生产中,已经是一个生产者。

最后,这些趋势融合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即我们一直想象的信息经济时代。

第6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数字化

0引言

工业互联网做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成为“后疫情”时代供应链变革的驱动力[1]。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能促进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互联,驱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据报道,国内已建成超过70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平台的机器设备超过4000万套。随着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其将成为最重要的全球性产业。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设备健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种场景,例如航天云网INDICS、海尔COSMOPlat、西门子MindSphere等。供应链协同管理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进行管理,调整供应链结构,共享供应链信息,优化供应链物流,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价值和竞争力。当前的供应链市场以B2B供应链为主,其市场广大,需要多方协作,但目前B2B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仍然是一个信息孤岛,造成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闭塞、可视性差以及协同效率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制造商与上下游供应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缺乏高效的连接手段[3]。而且随着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制造商获取及预测消费者需求的难度逐渐增大[4],导致制造商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中需要承担更大的成本和风险[5]。在这种背景下,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应运而生。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以及整个生产线紧密的连接起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从而提高供应链中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的效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框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主要功能和优势,最后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框架及问题

1.1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框架

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通过协作和协调,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的过程。供应链协同管理一般包含业务流程、管理组件和供应链结构三个要素[6](见图1)。其中,业务流程是指对客户产生特定价值的活动,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管理、需求管理、订单执行、制造流程管理、采购、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管理组件是结构化和管理业务流程的组建,它们决定了如何管理和构建业务流程以及供应链,重要的管理组建主要有计划与控制、工作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品生产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方法、权利与领导架构、风险和报酬以及文化等。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看,当前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大多为端到端的横向供应链流程管理。当前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络结构,而且所有的节点都参与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的供应链。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率取决于产品复杂性、供应商的数量、原材料的可用性、供应链长度以及客户的数量。对大多数制造商而言,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以及消费者各自形成一个网络,然后通过制造商连接形成整个完整的供应链网络。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各供应链节点的信息需要依赖供应链逐级传达,而且各节点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不同,重要节点间可能需要更紧密的关系管理,节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此时各节点的信息共享就更加重要。战略层是供应链协同的最高层,其决定了供应链协同中规章制度的制定,为供应链协同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提供策略和指引。策略层协同面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包含需求计划协同、采购与库存协调、生产制造协同、订单协同、物流与分销协同、销售与服务协同等。技术层协同是战略协同和策略协同的基础,其提供了各节点企业进行信息沟通所需的各类技术和设备。

1.2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内涵和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根据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APICS)的研究,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供应链孤岛、供应环、内部供应链集成和拓展供应链四个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以B2B供应链为主,采用ERP等软件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这种供应链协同管理增强了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合作和联系,提高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等业务的效率。但B2B环境下的供应链仍然是点对点的连接,各节点企业是信息孤岛,缺乏高效的信息、数据共享手段。具体而言,当前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1)市场响应能力迟钝。通过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主要目标。因为不可预测的或不真实的需求信息容易造成需求放大,这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库存积压或缺货等现象。因为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外部信息来源不能与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库存管理联系起来,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供应商无法从所有分销渠道获得详细信息。此外,由于节点企业的信息化和集成化程度低,各节点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各节点也没有将合作伙伴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运营管理中,使得整个供应链网络对市场波动和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减弱。(2)集成化程度低。当前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各节点企业是相对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渠道商、第三方物流等之间缺乏高效的连接手段,导致供应链中信息和数据的透明度较差。此外,信息流通不畅使各节点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略了供应链整体的价值和竞争优势,造成了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和质量下降。(3)供应链失调。由于当前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各节点的信息不对称,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或更改,容易造成供应链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出现供需不平衡,从而影响供应链的稳定。综上所述,当前供应链协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数据共享和流通的效率较低,以及供应链各节点缺乏协同共享的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供应链协调管理中的信息集成和共享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

2.1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管理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需求,通过构建海量数据驱动的服务体系,来支撑制造资源合理配置和弹性供给的工业云平台,供应链协同管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在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中,公共标识解析服务为供应链协同解决了多源异构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提高了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协同能力,有利于数据的集成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是通过云平台将供应链各节点进行全面连接,以满足节点企业多组织、多地点、多工厂等协同需求,打通企业内部以及上下游供应商、零售商和客户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其协同管理架构主要包含边缘层、功能层、业务层以及用户层。(1)边缘层。边缘层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主要提供数据接入、数据预处理、协议解析和边缘数据分析等功能。数据接入包括各类设备的采集数据,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享的需求信息、财务信息等数据,以及ERP、MES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对供应链各节点数据的全面深入连接。数据预处理和协议解析是对供应链各节点和设备上传的数据进行格式统一和解析,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压缩,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真实性。边缘数据分析是针对供应链各节点上传的数据开展实时分析和反馈控制,并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的开发提供支撑,比如订单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应用。(2)功能层。功能层针对供应链协同管理中的各类业务,提供数据管理、用户管理、供应商协同管理、采购协同管理、库存协同管理、财务协同管理、生产协同管理、销售协同管理等业务功能,且各业务功能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下的资源管理、数据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具以及模型为支撑。平台资源管理是通过集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类技术,实现对供应链中各类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比如供应链中原材料的采购、产品配送、人员调度等。数据管理与服务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类、共享和可视化,为各类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源,比如需求预测模型、销量预测模型等。数字化工具是ERP、MES、CAD等各类工具的集成,供应链各节点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开展业务,比如制造商可以借助ERP进行生产调度、人员管理、质量管理等。模型管理是利用大数据分析、统计分析、仿真分析等技术方法,实现对供应链系统中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比如面向制造商的供应商选择模型、面向物流运输的路径优化模型等。具体而言,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有以下功能:数据管理。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设备、产品等数据源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存储,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用户管理。对接入平台的各个节点进行管理,包括用户注册、用户基本信息编辑、用户搜索、密码管理等。供应商协同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包括供应商信息、合同管理、资质审查、样品管理以及潜在供应商发现等。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商、分销商以及终端客户都可以与供应商进行实时沟通,了解供应商的详细信息,比如财务状况、产品质量、运营状况等。采购协同管理。对每笔采购订单的申请、订货、入库以及退货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订单交付管理、订单变更管理、通知送货、异常订单管理、采购报表分析等。库存协同管理。对采购、生产和销售中涉及的材料和产品进行管理,包括布局管理、出入库管理以及库存监控等。库存协同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供应链各个节点了解制造商的库存情况,解决了供需不匹配、价格虚假等问题。财务协同管理。对供应链各节点间的交易信息和结算进行管理,包括交易明细清单管理、结算清单管理、出入账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和可视化等。供应链各节点可以借助该功能直观了解合作伙伴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需求和收益,由此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透明度和公平性。生产协同管理。对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进行管理,包括生产设备监控、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检测等。生产协同管理功能不仅有助于制造商提高产品生产效率,还帮助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对制造商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实时了解制造商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提高供应链合作的质量和效率。销售协同管理。对企业的销售业务进行管理,包括销售订单管理、发货管理、退换货管理、分销管理、折扣管理等。销售协同管理有助于供应链各节点互相共享销售数据,提高供应链的供需匹配程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同时,销售协同管理还提供实时的销售数据分析、销售预测、需求规划、供应规划等功能,帮助供应链各节点提升经济效益。(3)业务层。业务层是通过调用功能层的各种业务功能,来实现从需求计划到客户服务的整个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中的每项业务都有相对应的功能来支撑,例如采购业务可以通过采购协同管理功能对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库存查询、合同管理、订单管理、确认收货、财务付款、进度评估等。(4)用户层。用户层是供应链各个节点的集成,主要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工业互联网平台下的供应链将各节点有效连接在一起,通过高效的沟通渠道实现各节点的互联互通,促进各节点需求的快速匹配和协同管理。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各个节点提供所需的信息和资源,确保供应链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率。

2.2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优势

(1)全面信息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接入多个供应链和节点企业,解决了当前供应链协同管理存在的地理限制和时间限制。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的竞争活力。工业互联网平台还集成了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的协同合作,实现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渠道商和消费者之间数据的深度共享,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能力。另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为供应链提供了规范的公共标识解析服务,打通了供应链上下游信息、数据、资源的高效协同,破除了信息孤岛,提高了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协同能力。(2)大数据驱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能有效监视和分析供应链各个节点的生产运作情况,帮助节点企业快速处理运营中的问题。大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对历史用户的销售数据、采购数据等进行搜集与分析,合理的预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效的预知市场需求所在,为市场反应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企业可以构建出市场的需求供应模型,帮助企业有效的识别市场所需,加大其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实现稳步利润增长。同时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去掌握原材料的采购信息,这使得存货的采购人员能够从劳动中解脱,进一步去开展高价值的企业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企业可以采用有效的软件去操控生产流程,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生产模式。企业利用消费支付以及购买行为的数据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消费者需求,将其充分融入到企业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中去,极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数据能够快速融入到供应链,不仅在于其能够帮助企业精准快速地作出决策行为,还在于企业借助其能够对供应链中存在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供应链高效的分配企业资源,最大地缩短企业配送时间。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企业可以有效针对物流运输环节的路线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找到最佳运输路线,对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路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尽可能地避免拥挤路段,对天气状态也可以进行有效监控,在恶劣天气合理地安排物流运输,提高了企业物流的配送效率。大数据技术可以整体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有效地降低供应链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财务预测服务。(3)功能配置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了供应链中所有的核心业务功能,能满足供应链各节点的业务需求。而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提升了各业务功能的运行效率,比如智能仓储管理、智能配送、智能财务等。(4)时效性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跟踪供应链各节点的生产状况,对异常的供应链节点快速排查和处理,提高了供应链整体运行的效率。例如制造商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跟踪原材料消耗情况,结合库存灵活安排供应商进行精准配货,实现零库存管理,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3结论

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是实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是未来供应链变革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才刚刚展开。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推广应用和中小企业上云是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更加深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姚磊,张翔宇.工业互联网保“双链”稳定机理初探[J].互联网经济,2020(8):50-53.

[2]朱国军,王修齐,孙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演化机理———交互赋能视域下双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4):108-115.

[3]曹佳.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1):104-106.

[4]彭庆丰.数字经济时代下供应链+的转型与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2):147-148,152.

第7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自然特征交流便捷化:互联网中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数据量大、多样化,在互动、互联和社群网络交流中,人们的信息、情感交流和知识学习十分便捷。知识大爆炸: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爆炸性增长。信息对称化:由于交流便捷、科学技术普及和生活、工作需求,消费者、被管理者主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向对称化方向发展。社会特征追求个性化:互联网打破人们的时空、身份、地位、层级、经济等限制,通过平等沟通、开放交流、低成本转移,使人类的情感、个性得到解放,具有关系平等和更大的文化、精神、价值追求机会。组织扁平化: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和资源共享特点,加上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使管理生态化、决策民主化,使工业化时代“金字塔”型自上而下组织领导结构,向互联网时代扁平化的分工协作组织结构转变。活动社会化:互联网增加了自组织的便利,相似追求、喜好、价值观的人群,按照“1:9:90规律”,组成不同、分散的社群网络,形成对现实经济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虚拟、非正式组织。经济特征创新常态化:网络具有信息、资源整合优势,伴随技术进步快于市场需求增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迭代现象,创新成为常态,消费者情感体验需求超过功能体验需求。数据资源化: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关注相关关系。大数据是人类认知与交流的全新思维,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长尾规模化:网络网民规模大,边际成本递减、消除产业链部分中间成本,选择搜索便利,小规模生产可以实现低成本经营,小规模需求成规模复活,这是长尾理论的核心。

互联网时代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将对工业设计的理念、组织管理模式、工业设计流程产生深刻影响,现代工业设计需转变产品设计、组织管理、战略决策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组织管理特征工业化时代工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基本以生产企业内部设计部门为主。工业设计,根据企业的战略和要求、市场调研,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设计理念,围绕高端客户、大众需求和比较明显的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功能、性能为重点,进行初始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设计,设计偏重科学、技术、美学。组织管理模式为金字塔形,决策重视自上而下,依托优势和主要竞争者制定设计策略,相关和支持产业以社会上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为主,重视内部价值链整合,产业链、社会资源整合程度不够。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社会思维、跨界思维贯穿整个工业设计始终,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体现在产品研发整个环节,工业设计向人性化、智能化发展。科技创新是重要基础,但更强调对消费者精神情感需求的把握。工业设计也不再单纯是设计部门或设计人员的事,需要客户参与、直接互动、沟通体验。企业内部设计人员的地位将变得十分重要,要求综合素质高,有前瞻性眼光,重视大数据资源,善于与客户互动沟通,能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技术性设计技能降到次要位置,发挥社会化资源整合优势。决策重视自下而上,关注纵向产业链、横向价值链。不同时代工业设计主要组织管理特征详见表1。时代目标市场组织结构设计部门相关支持员工素质设计重点工业化时代大众需求金字塔型内部为主科学技术科技型功能性能互联网时代个性需求扁平型社会化情感体验综合性精神情感产品不同时期的工业设计管理特征产品初期产品初期是根据新的科技理论或现实需求,而目前尚未存在的创造型、实用性新产品。产品战略以功能、性能为核心,产品侧重高新科技品质,目标市场为重点、高端用户。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工业化时代特征,组织管理以金字塔形结构为主,决策重视由上而下,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新科学技术理论或目前尚未存在产品及替代性产品的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为主。

产品中期产品中期是指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市场处于产品发展期,或主流市场处于产品升级、换代期。产品战略追求多功能、低成本品质,产品以形式产品和外延产品设计为主,目标市场主要为大众用户。随着产品市场成熟度的增加,组织管理特征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化,金字塔形组织向扁平化组织转化,决策由上而下向由下而上转化,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大众用户需求,相关支持由依托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向客户精神情感互动体验转化。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转移、扩散的加快,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越普及,升级换代速度和组织管理特征转化速度越快。产品后期产品后期是指目前市场上该产品市场已经成熟,主流市场已被瓜分,处于突出个性化产品期。产品战略体现产品的独特文化、精神和价值,产品以个性化设计为主,目标市场为长尾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用户。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决策重视由下而上,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工业设计依托消费者精神、情感互动体验,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相关支持为辅。

文章对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工业设计的组织管理特征和工业设计在产品不同时期的管理特征,提出随着产品市场成熟度的增加和市场的开拓,工业设计特征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化,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越普及,升级换代速度和组织管理特征转化速度越快。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使工业设计师或工业设计管理者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有一个基本了解,适应时展要求,促使工业设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昱单位: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第8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至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为什么会持续这么长时间?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今世界各国都进入了一个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即新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世界各国在这些方面还没有一项具有真正重大进步的基础工作。

现如今,全世界都处在了一种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传统的经济,传统的工业,我们不想要了,但是新的东西又不足以支撑现在的经济体,因此,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时间才会这么长。

在今后,我认为,会有各种技术推动新的经济形态发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在世界博览会上,德国提出了工业4.0概念,这肯定是一个世界性的大方向。但具体什么是工业4.0呢?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工业4.0主要就是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把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互联互通。

但需注意,这里的机器,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机器,而是智能机器。也就是说,工业4.0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智能机器,机器智能化才能接收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才能互联互通。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拓展,实际上在新的经济结构中,不仅是互联网+机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金融。

提及互联网金融,也有人认为应该是金融互联网。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我的理解是,它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就是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业务服务,它的前提是非金融机构,例如支付宝等。而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则指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只要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业务,这种模式就应该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去年余额宝异军突起,半年多时间集资5000多亿,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所以当时涌出了各种评论,有赞同的,有反对的,甚至有拿大棒子一棒子给棒杀的。有人说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那怎么看待互联网金融?怎么进行监管呢?我的看法是,央行要监管,而且应该扶大限小,严格审核,持证上岗。中国不需要这么多这样的公司。这也是当时全国两会的时候,我提出的一个提案。这个提案引起了央行的高度重视,很快就有了回复,称列入了央行当年重点提案。后来,经过参观考察,央行很快就决定要给支付宝颁发国内第一个业务牌照。效率如此之高,出乎我的意料。

至于后来推出来的余额宝,据我所知,其实也不是谁故意设计创造出来的,而是顺应金融发展和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潮流,自然而然应运而生。有人评论称,余额宝对传统银行造成了巨大冲击,冲击其实也是好事。

今后互联网如何发展?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从有线网向无线网发展。今后普惠金融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通过智能手机、无线网实现的。

第9篇:工业互联网的主要技术范文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提出了互联网思维的几个关键词:第一,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第二,互联网赚钱有三种模式。利用互联网卖东西:卖真实的东西叫电子商务,卖基金理财产品叫互联网金融,卖虚拟服务比如餐馆打折券叫O2O;另一种是卖广告;还有一种是增值服务,例如网游,收增值服务费。第三,免费是互联网的精神。

小米公司的雷军发明了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少就是多,大道至简,只做一个手机――小米手机,学苹果;极致: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小米创业第一次就做了全球首款双核1.5G的高端WCDMA智能手机;口碑:超越用户预期,依靠米粉口口相传;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MIUI坚持每周迭代。

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冯仑也大谈互联网思维,自曝“我们一看有一点懵了”。也有论者在文章中把互联网思维提炼为三个关键词,六个字,即:迭代、群众、精品,并做了详细说明;国内家电领军的实体企业海尔宣布要实现“互联网化”转型:做C2B预售、玩电商平台、整合物流;2014年2月11日,万科总裁郁亮带领由万科80名高管组成的考察团,考察小米总部;万达总裁王健林决策,万达或与阿里腾讯合作,实现O2O转型。

一时间,关于互联网思维观点蜂起,百家争鸣。肯定者有之,反对者有之,阐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互联网思维成了一个近年来开放性的文化科技事件,一个讨论文化变革的平台。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理念

每一个时代的发展总是以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特别是以先进工具的发明和创造引发全面变革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是这样的,以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无可争议地启动并实践着这一原理。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的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也将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新世纪。

纵观当下世界,电子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自动化与人类智力的解放,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三A”革命(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的来临,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全球信息联通与共享,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更加深刻而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它将把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推向以自动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将远远超越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另一位十余年潜心研究数据科学的技术权威、数据科学家、《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科学和信息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他曾先后任教于世界最著名的几大互联网研究学府,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哈佛国家电子商务研究中网络监管项目负责人,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他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他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变革首先是思维变革,继而影响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他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性,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他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他在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Twitter、 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

为什么会是这样?

科技革命中范式转换的必然成果

世界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总是在突变的发展范式的巨大转折中实现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哲学的结构》中描述了这一过程。范式,Paradigm,该字源于希腊文,含有“共同显示”之意。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和示例等义。科学革命的范式总的来说,就是科学共同体总的“看问题的方式”,包括思维原则和方法论。

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理论,在某一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发展后期,科学研究中不断发现和揭示出“意料之外的新现象”。这些新的发明和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已无法纳入原有的思维范式之中,原范式在创新变革的实践中已十分不适应,失去了惯常的指导地位,这就形成了“反常”,反常逐渐积累,增大到一定程度便发生科学范式的“危机”。正是在这种危机中,现实实践催生的新思维、新概念、新范式就会应运而生。

显然,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随着云计算、云应用、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虚拟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还造就了全新的生产方式、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同时与之相适应,它将改变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而必然改变人类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思维就是在这种变革的时代产生的,它是科学革命的必然成果,更是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必然产物。

思维的变革是更为根本的变革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产力中工具的革命,实际上彰显了创造和掌握这些工具的人的思维的超前革命。也就是说,正是那些在互联网革命中敢于创新,敢于试错的先知先觉者,正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

与传统的哲学思维、科技思维、产业思维和商业思维不同,互联网思维有自身的特点。

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的胡世良概括了互联网思维的十大特征:有强烈的危机感;快速;客户至上;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平台思维;创新精神;坚持开放性;免费的商业模式;专注精神;组织更加敏捷、灵活和柔性。

国内首家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意交易改革的BAB精准撮合平台――创成在线,CEO陈建雄在总结众多运用互联网思维成功的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思维的七大特征:

第一,快速的反应能力。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快。快主要表现在决策要快、产品推出要快、行动要快、产品迭代要快、创新速度要快、变革要快和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第二,极致的用户体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供求关系中成为主导者,成功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无不是为客户提供超过客户期望的产品或服务,无不是为客户提供完美的客户体验,追求简单极致,客户体验成为企业市场致胜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运用平台思维。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不是做产品、不是重质量,也不是搞标准,而是打造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最大特征必须运用平台的思想,通过平台规则、平台运营机制的创新,聚合双边或多边市场规模,打造有关利益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圈,实现平台模式的变革。

第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互联网的精髓、灵魂与精神,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更多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创新。

第五,免费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首先强调的不是收入,而是用户规模和用户流量(如PV等),没有规模和流量的商业模式难以成功。因为在互联网应用若要收费,用户都可以找到同质化的免费产品,免费模式是众多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

第六,坚持开放性。开放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特征。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都具有开放性,不仅对内部全员开放,更重要的是对外部开放。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