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电网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依然存在着供应厂商良莠不齐、定制能力差、操作应用难度大、运营成本高、售后服务无保障等难题。
如何建设出符合各个业态需求,满足客户定制化和一站式需求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是当前客户最迫切解决的需求。根据智慧建筑发展背景及当前遇到的问题,虹信技术服务公司提出了打造“一体化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智慧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虹信技术战略转型产品。虹信技术服务公司以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为抓手,以弱电集成服务为目标,形成“软件平台+解决方案+集成服务”模式。
为了满足智慧建筑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该方案提出针对于六大行业具体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系统架构共分为如下五层。
用户层:定义产品的使用对象,包括公众用户、物业管理人员、运营支撑团队、系统维护人员。
应用层:定义产品的业务应用功能,包括6个具体行业应用,智慧社区应用、智慧园区应用、智慧商业综合体应用、智慧医院应用、智慧校园应用、智慧景区应用。
集成层:定义产品的平台集成功能,将IBMS智能化平台、物业办公平台、智慧社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集成。
系统层:定义产品的具体系统功能,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公共广播、多媒体会议、安防系统、车辆管理、机房管理等。
设备层:定义产品的前端终端,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设施、感知设施等。
“解决方案+软件平台+集成服务”的智慧建筑服务模式,实现用户需求与系统的高度一致,以及软硬件的高度兼容,提升建筑品质、服务效率和水平。
统一的管理平台及高度的集成联动,有效降低了管理的工作量以及成本,提升了效率和质量。全面的应用平台,智慧建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物业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对于服务品质、管理效率以及用户感知都有积极的提高作用。灵活的系统扩展,便于新系统的增加及原有系统的扩容,为楼宇建筑品质的持续提升预留了空间。
一诺仪器光纤熔接机
广电网络建设选择:View4M双芯皮缆光纤熔接机
View4M熔接机外部采用覆胶设计,可在多种恶劣环境下维持正常操作,机身采用铝镁合金设计,轻便牢固,其内部采用工业级四核CPU,GPU内置WcatPro图形加速器,响应速度更快,View4M配有4.3英寸高分辨率LCD电容触摸屏,使用更便捷。此外,View4M拥有精确的多芯包层对准技术,是市场上最可靠的熔接机之一。
View4M功能特性:特殊V型槽设计,可熔接单芯、2-4芯带状光纤、2-4芯皮线光缆,适宜广电FTTH入户建设需求;熔接时间快达14秒,加热时间快达20秒;无反光镜设计,缩短对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拆卸式SOC加热夹具;3年质保,4S服务车全国巡检。
城域网建设利器――View12R带状光纤熔接机
View12R最大特性是兼容多种带状光纤,其标配12芯、6芯和4芯带状光纤夹具,选配2芯、8芯和10芯带状光纤夹具。不仅涵盖城域环网需求,且匹配国际常规FTTH带状熔接需求。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一周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报平安,虽然要走很远一段路,但已经感觉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那时根本想不到,现在拥有了手机,可以随时随时通话、刷微信、看视频。无线通信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级领域同样因为无线通信的引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线通信不仅是企业基础设施的使能者,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企业数字化转型寻寻觅觅
有人说,数字化转型就是全面云化;也有人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成为全联接的数字化企业。总之,数字化企业就是将数据融入企业本质的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既要保证企业基业长青,又可以保证企业具有先进的发展方式。
如今,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都是当务之急,电力行业先行者。“未来,电网企业可能发展成为能源界的Uber。”埃森哲的分析师很早就这样说。拥抱“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将给电力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派克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智能电网技术市场规模将从2012年的33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30亿美元。电力企业将通过数字化重构、数字化运营、数字化体验三部曲,逐步完成数字化的华丽转身。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很多层面的问题,既包括业务和应用的转型,也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的转型。在基础设施层面,网络与通信的革新与优化是重中之重。华为预测,到2025年,全球的联接数将超过千亿,整个世界将变成全联接的世界。随着海量设备的接入,联接将无处不在。
联接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有线的方式,也可以采用Wi-Fi或3G/4G等无线方式。那么,什么才是最适合数字化企业的联接方式呢?
随着无线网络的联通范围越来越广,无线网络所要联接的设备数量越来越多,无线网络中企业关键信息的交换越来越频繁,通信不再仅仅是语音这一种方式,而是要求无线网络变成“多面手”,承载包含语音、数据、视频、物联网、工业控制和云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因此对网络的带宽、延迟、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还是以电力行业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客户的需求,电力系统主要包括电力的产生、传输、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先说配电环节,由于配电节点众多,且地理位置分散,再加上配电网络结构复杂,这给配电的远程控制和管理带来了困难;再说用电环节,现在电表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分布在各个楼层甚至角落,人工抄表费时费力且成本高,而传统的远程抄表方式频度有限且无法保证读数精准。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实现更稳定可靠的传输、更安全实时的配电,以及更高效的用电管理呢?这是电力企业构建一张智能电网、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问题有了应对之策。华为在4月24日举行的2017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了面向电力行业的无线智能电网解决方案――eLTE SmartGrid,这是推动电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一条捷径。
企业无线通信2.0 频谱不再是困扰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2009年已经迈入4G时代,2016年跃入4.5G时代,到2020年5G将全面商用。相比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与应用需求的适配更重要。那么,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够全面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吗?
实事求是地讲,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企业无线通信1.0时代。1.0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频谱资源稀缺。“目前,80%的企业都没有授权频谱可用,即使拥有授权频谱,带宽也非常有限。”华为无线产品线营销运作总裁邱恒坦白地说。
频谱是无线通信的基础,分成授权频谱和免授权频谱(如ISM Band)。许多企业都有构建自己的无线专网的需求,但单个企业往往很难获得授权频谱,即使是电力、铁路、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能够申请到的专用频谱资源也十分有限,带宽往往不超过10MHz。带宽显然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转而考虑使用免授权频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免授权ISM Band如2.4GHz、5.8GHz加起来宽达数百MHz。
在企业无线通信1.0时代,可用的免授权频谱主要就是Wi-Fi,但是Wi-Fi在企业级用户看重的可靠性、稳定性、移动性等方面又不给力,而企业无线专网也没有更好的技术选择。企业不得不面对又一次重要的抉择。
华为把基于3GPP(全球移动通信最大的标准组织)全球统一无线通信标准的技术,既应用于授权频谱也应用于免授权频谱,将蜂窝移动通信高可靠、全能的优点与免授权频谱随处可用且频谱多的优点相结合,打造基于4.5G技术、宽窄带于一体、授权与免授权频谱融合的eLTE行业解决方案,引领企业无线通信从1.0时代跃升到2.0时代。华为最新的面向电力行业的无线智能电网解决方案eLTE SmartGrid,以及面向港口、矿业、制造业等企业的无线智慧园区解决方案eLTE SmartCampus就是开启企业无线通信2.0时代大门的金钥匙。
适合企业无线通信2.0时代需求的解决方案要具备“三头六臂”吗?华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套系统既能支持窄带通信也能支持宽带通信,既支持人的通信也支持物的通信,既支持要求时间延迟特别低的通信也支持要求连接数量特别多的通信,总之可以同时满足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办公等各种通信的需求。企业无线解决方案2.0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在充分利用蜂窝通信优秀技术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先进的干扰检测和规避算法,即使在有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情况下,仍可以合理使用无线资源,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提供工业级应用的可靠性。企业无线解决方案2.0是一名“全能选手”,它将4.5G技术移植到企业无线通信场景中,通过统一的网络提供无线宽带和低功耗广域物联业务,一力承担数据、物联、语音、定位等多种业务,实现企业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
在2.0时代,企业无线通信将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支持任何应用的“小目标”。顺应这一趋势,华为提供的企业无线通信2.0解决方案将4.5G技术与免授权频谱的“DNA”进行融合,为企业无线通信提供了新的选择。
电力行业的改变只是开始
在2017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亮相的华为eLTE SmartGrid解决方案,以电力行业无线智能电网应用作为切入口,主要应用于配电自动化、高级电表架构、变电站巡检、电力设施的在线监测等场景中。举例来说,在配电自动化应用场景中,利用高带宽、低时延、多连接的4.5G技术部署专网,可对配电网节点和终端实现100%在线运营和监控,并快速定位故障,调整配电方案,从而大幅提升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全面实现智能化管理。与有线方案相比,eLTE SmartGrid的投资成本降低70%以上,建设周期缩短75%以上。再比如,在高级电表架构应用场景中,利用4.5G可实现电表等终端的海量连接,自动抄表成功率和准确率高达100%,人工抄表成本大大降低,并可实现精细化的计量和负荷管理。
华为无线通信2.0解决方案已经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客户中得到了先期部署和验证,比如配电自动化数据实时采集、智能电表、无线视频监控、城轨车地无线通信、智慧城市海量传感器数据收集等。国内某电网部署了华为的eLTE SmartGrid解决方案,实现了自动配电网络在线率100%,抄表成功率为100%,密集城区覆盖范围5平方公里,使得业务系统扩容周期从数周缩减至数小时,故障定位的时间从数分钟降低至数秒钟。
可以预见,4.5G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普及,将彻底改变电力行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工作方式,加速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进程。随着基于4.5G无线通信技术的场景化解决方案的扩展和部署,包括公共事业、港口、机场、工厂、智慧城市等在鹊母多行业和领域将广泛受益于企业无线通信2.0解决方案。
2013年,IBM软件不仅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等领域持续布局,而且,在推动这些新技术落地方面,也加大了力度,一批行业最佳实践案例的出现,让IBM更加贴近本土用户的需求,也使其技术创新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体现。在新的计算时代,IBM软件仍将是IT产业的引领者之一。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胜天成)
2013年,虽然在转型方面遭遇挑战,但华胜天成并未动摇其转型的决心。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华胜天成不仅在云计算、大数据、IT服务等领域不断强化竞争力,同时,在智慧城市这一市场也有所斩获。而在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方面的尝试,则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简称南瑞集团)
智能电网已上升为我国国家能源战略,作为为我国电力系统保驾护航的南瑞集团,积极求变,主动转型,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南瑞集团在电网调度、自动化控制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继电保护技术和产品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成为推动电网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
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州信息)
神州信息发展至今已积累出500多项自主创新的全行业应用解决方案。2013年,神州信息“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标志着神州信息正在向“智慧城市”产业链高端市场进军。同时,神州信息还是中国IT服务标准(ITSS)最积极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为中国IT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信息)
2013年,不仅是航天信息上市的第10年,也是其“二次创业”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航天信息在不断巩固强化基业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主业,并加快了布局新产业的速度。如今,航天信息的6大业务板块已经覆盖了企业和行业市场,并向着“国际一流IT公司”的目标稳步迈进。
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东电脑)
历经三年多的整合,华东电脑不仅实现了横向业务的整合,同时,业务纵深方面也在持续发展,其中,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迈进,已表明其正在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全面转型。而在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等方面的发力,也使得华东电脑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软集团)
经过3年痛苦的企业转型,东软集团成功找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大健康、大交通、大教育和智慧城市四个方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国际化战略的积极探索,勾画出了东软集团清晰的发展轨迹。2013年,东软集团各项业务全面开花,发展顺利,年底还获得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则为东软今年的表现锦上添花。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极计算机)
2013年,太极计算机启动了第三次创业,在业务模式、组织体系、运营方式和企业文化等各方面推动变革。同时,在业务创新方面,太极计算机在云服务、智慧城市、咨询业务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年底,“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的获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和业界对太极计算机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认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
这是一家令竞争对手畏惧的优秀企业,在其进入的几乎所有业务领域,华为都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和挑战者,对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保证了华为的技术底蕴和创新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则造就了一批一批拥有强大战斗力的业务团队。如今,走向国际市场的华为正在成为代表中国企业风貌的最鲜亮的一面旗帜。
2012年3月16日,以“科技创新,成就智慧增长”为主题的“IBM论坛2012”在北京隆重举行。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说,信息技术已经到达一个新的突破点,正迎来新一轮的创新大潮。但在这轮创新大潮中,市场环境极其复杂,甚至陷入了增长动力衰减、成本上升等困境中。
如何在“大数据”的困境中寻找成长机遇?如何用创新的方式驾驭IT,突破大数据所带来的诸多挑战?钱大群说,未来10年、15年,中国的产业和企业会不断做大做强,而且在不只是依靠人口红利的转型中,依靠智慧的成长,获取新的市场和业务增长机会。
IBM的智慧成长
IBM自身的智慧成长是什么样?钱大群解释说:“10年前的IBM有两个商业模式:一是服务企业,二是针对消费性产品,包括个人电脑。那时我们认识到,做海量的制造,包括个人电脑领域,不是IBM追求的商业模式,即便那是一个很好的业务,因此10年前就把这块业务剥离而卖给了联想公司。同时,我们认为,与客户端接触的智慧的终端将会来临,所以我们希望为业务成长提供高附加值,以帮助产业和企业成功转型。”
为抓住产业转型和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性机遇,2008年底,IBM开始实施“智慧的地球”战略。其基于三大背景因素考量:一是直面IT技术发展的“15年规律”,即每15年IT技术的积累会引发一场变革,比如1980年是PC,1995年是互联网,到2010年前后又面临一场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革命。IBM意识到了这个趋势的来临。二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都在寻求新的增长点,IBM看到了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三是IBM从郭士纳时代以后一直在不断进行转型。郭士纳时代从一家硬件公司转向软件和服务的公司,到彭明盛时代又进行了两次转型:向高价值业务转移,剥离PC资产,进一步向软件迈进;与各行各业共创IT的未来,实施“智慧的地球”战略。
三年多来,IBM把“智慧的地球”战略细分为包括水、交通、医疗、社会治安、安全、教育六大系统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的电力、能源、商务、铁路等领域,进行了数千个与“智慧的地球”相关的项目实践。IBM的智慧相关业务已遍布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并开发了1200多个智慧的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IBM自身成功获得了智慧的成长。据钱大群介绍,2011年,IBM营收达1069亿美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159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90%的利润来自软件和服务,而不是来自硬件。同时,2011年,IBM“智慧的地球”业务实现了近50%增长,而且IBM每年60亿美元研发费用中超过一半投入到“智慧的地球”相关领域。IBM的获利能力已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钱大群说:“产业变革决定了我们的走法,即如何创造新价值,如何降低营运成本,如何预估风险。在数据爆炸的时代,我们希望抓住世界进入计算新纪元的趋势和契机,帮助客户成功转型并塑造出智慧成长的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IBM技术创新全球副总裁Bernard S.Meyerson博士在论坛上说:“现在是数据的新时代,我们称之为大数据时代。”的确,现在是数据爆发的时代。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数据近90%是在过去两年生成的。据IDC统计,全球数字信息未来几年将呈现惊人增长,预计到2020年数据总量将增长44倍。数据来自人,现在有20亿人上网;数据也来自于智能终端,移动设备和物联网爆发性成长,数据也呈空前规模和速度增长,比如物联网上连接设备的数量在过去5年增加了2000倍。
除了量的变化外,数据的质也在发生变化。首先,很多数据都变成实时数据。比如交通状况的实时信息,这些数据必须马上发挥效用,否则就没用了。其次,现在是数据流源源不断,必须实时处理、实时运算、实时反馈。最后,数据变得越来越不规则、越来越不确定,甚至有很多废数据、错误数据,这些数据怎么综合处理,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钱大群说,要支持大数据的分析、预估和优化,就要有新的计算模式:以过程为中心的计算系统,需要转向以信息为中心、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计算。这对用户具有两大优势:业务洞察驱动,即深入分析海量数据,由此深入理解业务;面向结果,即基于业务洞察,直接回答对业务结果有直接意义的问题,由此指导决策。
但基于计算模式的转换,企业需要完成和面临三大转变和挑战:决策模式由以经验直觉和职位高低为依据,升级到以数据分析和预估为依据;思维模式由线性思维升级到系统性思维,由此执行风格产生重大改变;作业模式由强调独立工作能力升级到鼓励开放协作,这种协作不仅在企业内部进行,而且延伸到企业外部。
未来,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企业使用大数据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间的竞争能力产生根本差异,并最终决定谁是赢家或输家。显然,这是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大数据蕴含大机会
但是,钱大群认为,如果我们能把大数据中的智慧发掘出来,那么数据就将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由此给企业带来诸多成长机会。
首先,为企业创造新价值。在大数据的发掘过程中,企业可以发现新的增长机会。据钱大群介绍,与IBM合作的武汉钢铁公司年产钢铁约4000万吨。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分析洞察和优化其整个业务线,每吨钢能产生32美元的附加效益,这样一年就能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效益。显然,如果采用IBM的预估和洞察数据的方式,武钢就可大幅提升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竞争力。
其次,为企业提升运营效率。钱大群说,国外有家汽车配件销售商,有3400个仓库,管理着40万个不同的汽车零件。它分析35类不同的数据,定期对汽车上下游零件单位做需求预估和配货优化,使得它在3400个不同仓库都可以在10小时之内为客户补充所需要的配件。
再次,为企业降低风险。比如,金融危机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有240多条新规定的Dodd-Frank金融监管法案,对美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监管,迫使其金融机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做决定。这么大量的监管规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依靠人用一条条规则去检验业务、资产状况很难做到有效管理,必须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整个风险过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公共机构运用IBM的数据分析和洞察技术发掘医疗保险欺诈的效果非常明显,合作的第一年就从病历数据中发现了大量骗保行为,追回了3700万美元。
另外,在社会管理和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掘的价值和综合效益也非常突出。比如,江苏镇江市运用IBM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来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公交车和公交车站配备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传输到智能运行中心,IBM的分析软件再利用这些信息监控管理全市80多条公交线路,公众可随时获得公交时刻信息和延误预报。
凡此种种,企业和社会公共机构都可以从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中获取新的商业机会或社会综合效益。
智慧成长的路径
钱大群说,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业务分析、预估与洞察的能力,将帮助企业、政府积极面对复杂环境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包括业务分析洞察、智慧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商务、移动互联等在内的新技术,为企业、政府解决大数据的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办法,将成为其智慧成长的新动力。
业务分析洞察技术即智慧分析,为企业、政府解决大数据的挑战提供了新的决策模式。智慧分析不仅包含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变,而且包含技术解决方案,是一整条服务线。IBM为此成立了专业服务团队,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专门定制化,以支持管理者跨越快速与精准决策需求的挑战,帮助客户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抢占市场先机。比如优化上海电力公司的电网信息。IBM通过其设备故障、网络状况进行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出故障模式,这样就能提前预报设备故障,提前维修,使设备的可靠率达到99.9%,平均电力故障的时间减少5.24小时,由此给其每年增收达6100万美元。根据IBM预测,到2015年,IBM的业务分析洞察领域相关的软件解决方案业务规模将达到160亿美元。
同时,面对数据资源爆发式增长,如何对不确定的“灰色数据”进行规模化管理,比如对动态的海量交通信息做前瞻性预测,智慧分析的手段就必不可少。
智慧型商机是开发新市场的钥匙
IBM是全球500强的大企业。它自身的智慧成长是什么样?钱大群解释说:“10年前的IBM有两个商业模式:一是服务企业,二是生产优质消费性产品,包括个人电脑。那时我们就开始认识到,做海量的电脑制造,不是IBM追求的商业模式,尽管那是很好的业务。因此10年前就把这块业务剥离而卖给了中国联想公司。同时,我们认为,与客户端接触的智慧的终端将会来临,所以我们希望为业务成长提供高附加值,以实现产业和企业成功转型。”
为了抓住产业转型和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历史性机遇,公司总结出IT(信息技术)发展的“15年规律”,即每15年IT技术的积累会引发一场变革,比如1980年是个人电脑,1995年是互联网,到2010年前后又面临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革命。IBM公司意识到了这个趋势的来临,同时又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IBM看到了科技革命将带来的机遇。
近三年多来,IBM制定了“智慧地球”战略,细分为包括水、交通、医疗、社会治安、安全、教育六大系统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的电力、能源、商务、铁路等领域,进行了数千个与“智慧地球”相关的项目实践。IBM的智慧相关业务已遍布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并开发了1200多个智慧的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IBM自身成功获得了智慧的成长。据钱大群总裁介绍,2011年,IBM营收达1069亿美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159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90%的利润来自软件和服务,而不是来自硬件。产业变革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道路,即如何创造新价值,如何降低营运成本,如何预估风险。
大数据信息时代向企业提出挑战
IBM技术创新全球副总裁B・麦约逊博士在论坛会议上说:“现在是信息数据的新时代,我们称之为大数据时代。”的确,现在是数据爆发的时代。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信息,近90%是在过去两年中生成的。据国际信息技术协会统计,全球数据信息未来几年将呈现惊人增长,预计到2020年数据总量将增长44倍。数据来自人类,现在有20亿人上网;数据也来自智能终端,移动设备和物联网爆发性成长,数据呈现空前规模和速度增长。
数据除了量的变化外,质也在发生变化。首先,很多数据都变成实时数据,比如交通状况的实时信息,这些数据必须马上发挥效用,否则就没用了。其次,现在是数据流源源不断,必须实时处理、实时运算、实时反馈。最后,数据变得越来越不规则、越来越不确定,甚至有很多废数据、错误数据,这些数据怎么综合处理,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钱大群总裁说,要支持大数据的分析、预估和优化,就要有新的模式:以过程为中心的计算系统,需要转向以信息为中心、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运行模式。但基于计算模式的转换,企业需要完成和面临三大转变和挑战:决策模式由以经验直觉和职位高低为依据,升级到以数据分析和预估为依据;思维模式由线性思维升级到系统性思维,由此执行风格产生重大改变;作业模式由强调独立工作能力升级到鼓励开放协作,这种协作不仅在企业内部进行,而且延伸到企业外部。
未来,信息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企业使用大数据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间的竞争能力产生根本差异,并最终决定谁是赢家或输家。显然,这是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大数据信息爆炸导致传统市场转型
IBM公司总结“15年规律”、制定 “智慧地球战略”,给我们民营企业发展信息技术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如果我们能把大数据中的智慧发掘出来,那么数据就将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由此给企业带来诸多成长机会。
首先,为企业创造新价值。在大数据的发掘过程中,企业可以发现新的增长机会。曾经与IBM合作的武汉钢铁公司年产钢铁约4000万吨。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分析洞察和优化其整个业务线,每吨钢能产生32美元的附加效益,这样一年就能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效益。显然,如果采用IBM的预估和洞察数据的方式,武钢就可大幅提升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竞争力。
其次,为企业提升运营效率。上海有家汽车配件销售商,有3400个仓库,管理着40万个不同的汽车零件。它分析35类不同的数据,定期对汽车上下游零件单位做需求预估和配货优化,使得它在3400个不同仓库都可以在10小时之内为客户补充所需要的配件。
再次,为企业降低风险。比如,金融危机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有240多条新规定的金融监管法案,对美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监管。这么大量的监管规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依靠人用一条条规则去检验业务、资产状况很难做到有效管理,必须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整个风险过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公共机构运用IBM的数据分析和洞察技术发掘医疗保险欺诈的效果非常明显,合作的第一年就从病历数据中发现了大量骗保行为,追回了3700万美元。
另外,在社会管理和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掘的价值和综合效益也非常突出。比如,江苏镇江市运用IBM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来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公交车和公交车站配备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传输到智能运行中心,IBM的分析软件再利用这些信息监控管理全市80多条公交线路,公众可随时获得公交时刻信息和延误预报。
凡此种种,企业和社会公共机构都可以从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中,获取新的商业机会或社会综合效益。
智慧型成长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方向
2012年IBM论坛提出的许多观念和构想,给所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智慧成长的路径,比如,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业务分析、预估与洞察的能力,将帮助企业、政府积极面对复杂环境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包括业务分析洞察、智慧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商务、移动互联等在内的新技术,为企业、政府解决大数据的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办法,将成为其智慧成长的新动力。
业务分析技术,就是智慧分析。智慧分析不仅包含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变,而且包含技术解决方案,是一整条服务线。IBM为此成立了专业服务团队,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专门定制化,以支持管理者跨越快速与精准决策需求的挑战,帮助客户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抢占市场先机。比如优化上海电力公司的电网信息,IBM通过其设备故障、网络状况进行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出故障模式,这样就能提前预报设备故障,提前维修,使设备的可靠率达到99.9%,平均电力故障的时间减少5.24小时,由此给其每年增收达6100万美元。
3月10至11日,刚入春的成都遭遇倒春寒,气温骤降,而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的温度一点都不低。在此地举行的2016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聚集了华为来自全国的一万多名合作伙伴和客户。
此次大会是自华为企业BG正式成立以来中国区举办的第六届合作伙伴大会。本届大会的展厅面积达6000平米,规模较去年扩大50%。与第一届相比,此次参会人数实现了25倍的增长。
在熙熙攘攘的参会人群里,不乏来自石油、电力等能源行业各个领域的业内人士。多位参会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此次参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2016年华为渠道战略、渠道政策,以及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
11日下午举行的“智能全联接坚强大电网”电力分论坛是当天最火爆的一个分论坛,会场里的通道处挤满了没有位置的参会人员,足见电力行业拥抱互联网的热情。
从一个不被看好的挑战者,到今天成为中国能源产业ICT市场的领头羊,华为企业BG在封闭的能源产业是如何一步步地占领市场的?
增长背后的隐秘
过去五年里,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区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5%。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预计,华为企业BG中国区在2016年的相关收入还将再创新高。
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华为企业业务快速增长得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大势的有力推动。随着能源革命的兴起,以及ICT技术的发展,使得能源互联网成为了一个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2015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IT投资规模达到2480亿元,年投资增长率为20.4%,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社区等正在改变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华为的合作伙伴战略为其业绩增长贡献了不少。目前,华为企业BG中国区的合作伙伴数量已超过5000家,来自合作伙伴的业务收入比例超过了80%;在合作伙伴队伍中,年度业绩超过1亿的合作伙伴超过了20家,金银牌合作伙伴总数超过了600家,国内Top10的集成商100%与华为建立了合作。
在能源领域里,华为已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参与了其ERP、CRM等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在电力、交通等行业,华为也在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
“能源行业是我们重点的行业,尤其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临之际。”华为企业BG 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接受《能源》杂志记者独家采访时说,“全球最大的十大石油公司中有五家都与华为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他们前端的数据采集、炼化,到调度、配送,再到加油站的销售,整个的数据中心和骨干网的建设,我们都有参与。”
另一方面,高压电、大容量电网互联则是互联网思维在电力行业的重要应用。电网互联能够整合全球清洁能源,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华为企业BG中国区电力系统部部长程国栋说:“中国电力市场虽然在2015年的形势比较复杂,但我们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同比增长达到26%,我们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客户首选的ICT合作伙伴。
对于在2015年的业绩快速增长,华为方面将其归因于如下四点:首先是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应对;第二是在技术上积极拥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带来的ICT架构上的变化;第三是在商业模式上适应了客户采购需求的多样化变化;第四是在销售模式上适应了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的变革,围绕客户业务需求,提供体现业务价值的垂直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马悦认为,华为企业业务过去五年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府推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发展创新等方面。“这些推动华为业绩增长的因素既是我们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会继续坚持这个方向努力。”他说。
下一个金矿在哪里
展望未来,以云架构、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IT正在重塑企业的IT系统和商业模式。而这些新的IT商业模式,与能源产业在未来的融合又将产生哪些新的金矿呢?
阎力大表示:“未来‘新ICT’所代表的新技术、新架构和新生态,对我们是挑战,更是机遇。这次技术革命的深度与广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据华为预测,2025年,全球将产生1000亿的联接,其中垂直行业的应用将会达到亿万级别,面对如此绝大的规模,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为所有行业提供差异化的应用服务。
记者从此次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了解到,在新的一年里,华为将坚持管道战略,聚焦ICT基础设施,全面开放ICT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开放、易用、高效、安全的平台,使开发伙伴联合创新。为此华为将面向合作伙伴构建Open Lab,目前已经在成都、苏州、深圳、北京、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建设了10多个Open Lab,聚合了600多家合作伙伴。
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马悦对华为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他说:“在中国的政企ICT市场,首先我们看这个市场是大有可为的。各种推动政策相继出台,并且将高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各地都在试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这都对我们来说蕴含了巨大商机。”
从技术趋势层面来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方面牵引着企业和政府的IT架构重组,也带来了过去以技术驱动为主的ICT信息化建设向以业务驱动、以用户体验为主的需求的转变,因此这种模式上,技术发展趋势上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变化。马悦说:“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市场上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华为可参与的空间也会进一步放大。”
在电力领域,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投资439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这意味着配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将迎来一个小高峰。国家电网公司在今年1月份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有效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卡脖子、动力电不足等问题,这意味着进行电网数据化改造建设的县市规模将远远大于以往。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兴起、新能源的规模发展、电改的进一步深入,ICT技术在未来的智能电网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华为在电力行业也致力于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敏捷骨干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全联接电网在电力行业的实现。
在今天,人口结构变化、全球变暖、乡-城迁移模式、人口增长以及其他一大堆的问题已经对全球社区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此外,联合国也指出持续加剧的城区扩张将使得未来城市数量在2050年达到惊人的64亿。很显然,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创新的方法来保证世界各地城市更加智能、宜居。但这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在可持续城市市场中,企业又面临着哪些机会?
在日立看来,智慧城市就是利用智能系统来运行的城市。我们相信,人类可以利用IT和通信技术把社会基础设施系统整合在一起,在链接这些基础设施组件的过程中就有很多市场机会。如,在数据通信领域使用IT技术,我们已经交付了无数个以系统和网络为中心的解决方案――智能电网就是这种解决方案之一。通过融合我们在这两个领域的丰富经验、专业知识和公认记录,日立在可持续城市转变中找准位置,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然而,企业是不能自行完成智慧城市构建的。正如曾在布鲁塞尔举办的日立“智慧城市利益相关方对话”所指出的――合作增添更多价值。通过将政府、学界、民间团体和企业等各方代表联合起来,企业才能够贡献自己特有的商业力量,进而创造出共享价值,而这种保持联络也能够形成一股集中的精力,来面对全球挑战并将之转为机遇。
通过企业2020,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CSR Europe)建立了一个利益相关方对话的平台,这有助于将已经完成的工作成果集中起来,产生结果并传播信息。这是企业一个停止竖井思维,同城市结伴合作的机会。如同城市需要社会创新,社会创新也一样需要城市。我们需要寻找方法,努力让企业、政府和民众形成长期的合伙人关系,共同努力。在解决今天的城市挑战中,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应贡献出自己的优势,同时,技术的进步也能帮助我们实现前所未有的通力合作。
那么请思考你的组织如何才能参与到一个更加智能、更加包容的可持续城市的构建中来?让我们共同参与进来,为我们大家保护这个可持续的未来。(本文编译自CSR Europe“企业2020”博客,作者Hans Daems, 日立(欧洲)集团公共事务官)
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在中国电网企业集中供应,单向输送,并根据发改委制定的电价使用电力。在电力供应上我国实行的仍是计划配给,每年夏天用电高峰期全国多地出现的拉闸限电就是例证。中国的电力供应仍是一对多体系,即国家电网对应众多用电客户,很显然,该交易模式让电力供需双方的交易市场化根本无从谈起。
但是电力市场开放的国家,电网企业无需承担中国电网那样繁复的职能,只需承担输送的职能,发电侧和售电侧的连接部分就出现了空前的商机。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则对整个电力网络实现动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信息要求,这些都是互联网在电力领域的空间和商机。
张雷就是看到商机所在的人,他早年在伦敦从事全球能源战略架构以及能源金融产品设计工作,2007年回国创办了远景能源,尝试以互联网改造传统能源领域。概念是上面的概念,但做企业进入到实操阶段并不容易。张的想法很宏大,我们不妨从其最先涉足的领域风电入手,看看他如何展望其愿景。
首先,远景能源研发并设计出“智能风机”,在叶片和风机内外部加装了传感器和雷达, 用雷达监测风的流动性、强弱,通过传感器收集各项数据,汇总到云端计算分析,再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先进的测量技术、数据分析专家系统、主动性能控制和基于可靠性的决策算法等,使得发电效率要比同类产品高20%,这就是其与国内外其他风机企业如金风、联合动力最大的不同。
“在风机上安装传感器以及部署智能控制算法只是智慧能源的第一阶段,或者说还只是单机版,但这是互联网能源的开端。”张雷告诉《财经》记者。
智慧风电场是第二阶段。在多个风机并存的风电场里,单个风机的能效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整个能效最大化,远景用基于智能传感网和云计算的智慧风场管理系统,将风资源评估、风场设计、风场运维、资产管理等全生命周期透明化、数字化、信息化,结合智能控制、智能传感、云服务、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第二阶段,远景从风机硬件设备商步入了系统供应商,据张雷透露,远景的Wind OS平台目前管理着包括美国最大的新能源上市公司Pattern能源、美国大西洋电力公司以及中广核集团等在内的1000万千瓦的全球新能源资产。
张雷正在努力进入到第三阶段:介入到整个电力的生产、使用以及交易中去,但1000多万千瓦的客户并不足够。“我们提供软件解决平台的收费比较高,如果能够部分放开免费的话,我们的用户会急速上升。”张雷透露,其软件管理平台将会采用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来吸引用户。
对于张雷而言,智慧能源布局将从美国开始,逐渐到欧洲,他预计未来2-3年内在全球管理1亿千瓦规模的发电资产和用电资产。“在一个开放的、电网企业只负责输电的电力市场上,如果有1亿千瓦的发电资产和用电资产使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并授权我们为他们提供能源分配服务,那我们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发电厂(VPP),借助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逐渐从发电侧管理向用电侧管理拓展,众多发电厂和众多工商业终端客户在此平台上可以获得多对多的、自由透明的能源采购、能源管理、能效优化等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随着清洁能源的普及,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形式受制于气候变化,无法像传统的火电那样稳定输出,古老的电力网络终将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调峰挑战,而这恰恰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互联网能源最擅长的。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远景还需要很多技术支持,比如在能够管理较大规模发电装机之后,发电量预测的技术就是目前远景缺乏的核心技术,为此张雷不惜重金从思科挖来了全球物联网业务总经理Guido Jouret。
中国式经济增长模式催生了体量庞大的能源市场,但注重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低碳化、清洁化与智慧化。雾霾、水污染、大停电等事故发生频率陡然提高。时至今日,能源结构调整、生产和利用方式转变、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终于被摆上台面。如何重塑能源产业链,推动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发展,以支撑下一个30年的经济增长,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
传统能源体系焦虑下的转型与重塑
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达7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而非化石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不足10%。严重依赖化石能源,是中国传统能源体系所存在的首要问题。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我国当前能源体系所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8.6%,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面对此种局势,社会各界均意识到了传统能源体系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不可持续性。
我国政府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而通过建立何种能源体系以达成目标,学术界、企业界做了更为具体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首席经济学家武建东提出:“21世纪迫切需要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革命造就全球下一代的能源体系:其一就是要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现有的能源体系,特别是以发展智能互动网为基础提高能源效率;其二就是要逐步更新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利用体系,采用低污染、能够大量获得、可以良性循环的清洁能源体系;其三就是要建造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互动的能源运转体系。”
中国能源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同样也有着自己思考,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就提出推进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他认为,我国目前亟待建立发展优势互补、智能优化配置的现代能源体系,其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可再生能源优先,化石能源补充,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二是以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相互协同的一种平衡的工艺模式;三是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
在种种对于未来能源体系的构想中,智能互动、清洁能源、节约高效是提及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综合这些要素,具有节能、减排、安全、灵活等多重优点的分布式能源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能源体系变革的倚石。
技术创新支撑中国能源体系变革
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冷热电联供为主要形式,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然而,分布式能源在我国的发展,却问题重重:分布式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稳定性低、发电成本高,入网难,利用率低;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可的天然气分布式系统虽然正在普及,但燃气轮机等核心设备主要靠进口,即使日常检修同样依赖国外人员,致使项目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更为关键的是,大量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挑战。专家指出,因分布式能源供能的不稳定性,在目前技术下,接入电网会对电压造成多种影响,该专家认为,如果能够由一个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来控制分布式能源,其接入电网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不难看出,除了公认的体制问题外,技术同样是掣肘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有没有一种创新的技术能够实现对多种分布式能源的系统管理,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串联起来,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能解决分布式能源供能不稳定等缺陷呢?
近年来,多种分布式能源创新技术已被付诸实践。智能电网是解决能源输送问题最被看好的方案,它将使发电、输电、配电、服务运营商、客户等相互“对话”,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实践。GE公司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推出了微网技术,微网是一个自保持系统,通过现场的发电来满足基地自身的电力需求,使可再生能源更好的融入到配电网中,目前已使用在商业建筑、工业厂房、工业园区等领域;中国华电集团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余热利用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的项目中。
倡导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奥集团,更是跳离单一能源、单一供应方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区域分布式能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路—泛能网,它将各种能源和信息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不仅针对分布式能源供能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且基于多种类分布式能源站,提出了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
从能源结构来看,泛能网不以单一能源供应为主,而是将天然气、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多类能源,因地制宜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匹配与调度;从供应方式来看,利用泛能站集成技术,不仅能够将分布式与集中式供应进行有效协同,并能形成多个泛能站之间的能源调配;同时,泛能网利用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实现能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