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个问题,并不象它看上去那么简单。比较各位大佬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说法,其中董明珠的说法离我心目中的正确答案最远。她在暗讽雷军只谈“线上买卖”时,用“提升企业效率”描述互联网。但这正好落到张瑞敏一个观点的陷阱里。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效率高而效能低,互联网提高的是效能(“打飞靶”)。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中也强调:“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可见,即使在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上,我们也可能把问题理解反。
只有充分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制度创新这些背后的基本面因素,才能全面理解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技术特征
生产力对思维的影响,可以从技术角度观察。经验式思维是原材料驱动的自然式思维,理性思维是能源驱动的机器式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数据驱动的智慧式思维。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互联网思维是智慧思维。
什么是智慧式思维呢?智慧式思维从形式上,比较接近我们平常说的直觉、本质直观、悟、灵巧(SMART)等等。它既不是经验思维,也不是理性思维,而是不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而直达解决问题的要害。论个体,六祖慧能(“顿悟”)和拿破仑(“穿透战争迷雾”)就是典型的智慧式思维;论群体,中国人(实事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犹太人(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智慧式思维。智慧式思维是一种直接把握复杂性的思维(农业思维直接但把握不了复杂;工业思维复杂但不直接),是农业思维与工业思维两种相反属性的优点嫁接,嫁接成功的标志就是灵活(SMART)应变。因此互联网思维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灵活应变。它的反面是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
互联网思维作为智慧式思维不同以往智慧式思维之处在于,它有技术的支持,因此全社会中等智力的常人也可以稳定把握它。大数据支持下的思维,就是这样的智慧式思维。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美国白宫大数据定义中说的“洞察”。洞察就是越过经验和理性,直达真理。靠大数据帮助,普通人也可以达到慧能和拿破仑的思维水平,穿透不确定性的迷雾,达到“明”(自知之明或知人之明)这样一种意义澄明的状态。搞互联网的人也经常搞错这一点,以为大数据是一种数学计算,那就违背了图灵的本意,与工业时性思维半斤八两了。
互联网思维的社会特征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思维,主要还不是一种个体水平的思维,而是社会思维。互联网思维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特征是自组织、去中心、对等关系的思维,我的第二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社会网络思维。
张瑞敏虽然不是搞互联网的,但他的管理思想体现的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强调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复杂性,管理和经营不是降低复杂性,而是提高复杂性,不是降低差异性,而是提高差异性,“以变应变”。
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强调对复杂进行化简。主要是因为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因此要分层建立金字塔。但互联网思维却是反的,在人际关系上通过体现互联网特征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自涌现、自生成等生物有机化的管理方法,实现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微信体现的人际关系,是去中心化有机联系的小世界网络关系。人们常见的SNS,也是一种这样的网络关系。
互联网思维的生产方式特征
有人讲互联网思维方式,提到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事。这是正确的。互联网方式就是互联网生产方式,即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我的第三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低成本差异化思维。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生产方式的映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例如小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小农式的经验思维方式;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理性的思维方式(例如过去我们讲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是由其从事大机器生产决定的)。同样,互联网思维不是偶然的点子,而是与小批量多品种的信息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在这里与工业化思维是正好相反的。互联网思维认为,越复杂(边际)成本越低;而工业化思维认为复杂不经济,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这正好是张瑞敏思维与董明珠思维的差异所在。董明珠的标准是效率,效率通常意味着复杂不经济,只有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才经济;而张瑞敏的经济标准是效能,效能是多样性与效率的统一。效能是效率的变化率,即目标变化多样情况下的效率。互联网思维就是张瑞敏这种思维。
许多人在经营上概括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实际是两种极端相反,而又统一在一起的状态,这就是极致的差异化(导致高品质、高附加值)与极致的低成本的对立统一。反映的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它是农业方式(差异化)与工业方式(低成本)杂交出的生产方式。互联网人这样思维,不是偶然的,是生产方式引导他们不得不这样想问题。我们常说转变观念,之所以转变不过来,是因为没有转变观念背后作为基础的观念的方式即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制度特征
许多人把免费当作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之一,这是好事。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好象免费只是人们头脑中“术”这个水平的“招”(招术)。其实,免费是互联网生产方式作用于制度,反过来所决定的思维。因此它对于互联网人来说,几乎是不由自主的,是制度决定的思维。我的第四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分享的思维。
免费背后的制度是一种新产权制度,是分享型经济的产权制度。它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将所有权分割为归属(支配权)与利用(使用权)两权,前者免费,后者收费(即按“使用”收费)。传统人士不理解免费,主要是没看出这一分割的门道,以为是前后都不要钱(那是共享而非分享)。
互联网人不是出于个人点子想免费,而是有一种制度压力要他必然免费,这种压力来自互联网生产力天然具有的复制特性。免费只不过是把复制用于资本(生产资料)的结果。互联网人在用脚改写《资本论》。
P键词 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烟草行业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24-02
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对于满足人们正常消费需求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烟草行业,应当如何去面临“互联网+”这一形势,是广大烟草员工应该思考的问题。虽说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互联网+”,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商业理念和规则的变化,只有从根本上理解现今的时代的商业特点和国家制定“互联网+”的意义,才能抓住新的机遇改善和加快行业的发展,为国家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利益。
1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1)传统商业依然有其存在价值。孩子王就是传统商业代表,创业初期没有用到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只是遵守了互联网时代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规则和互联网思维。
2)互联网时代产品大于营销。各种打折、抽奖、促销等营销手段导致客户视觉疲劳,无人关心。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运作,客户已不是顾客,而是你的合伙人、产品体验者甚至是传播者,他们不光会掏腰包来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还会与你互动,给你献计献策,让你更好的去迭代自己的产品,这一切必须要建立在好的产品基础之上。
3)互联网时代规则核心不再是厂商,而是人性化,所有的决策出发点都变成了用户的人性化需求,因此企业要将时间和精力化在对“人”的理解上。通过当面互动、互联网的互动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客户的真实需求,围绕客户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
2 烟草行业短期内可用“烟草+互联网”模式
2.1 烟草行业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烟草+互联网”可理解为烟草行业在不进行内部改革的情况下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规则,用到互联网思维,其主体依然是烟草行业。这是切合实际的,也是为下一步践行“互联网+烟草”打基础和积累经验。
2.2 “烟草+互联网”
“烟草+互联网”意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零售户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卷烟的销售和提升国家的收入。
卷烟营销方面:
1)首先要为消费者搭建一个便捷购买卷烟的平台,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手机等终端在网上发起购买单,周边的零售户可以通过抢单给消费者进行上门送货服务;
2)进一步探索采集真实的市场消费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各地销售,便于烟草商业提前组织货源甚至是工业组织生产;
3)打通工商零消信息链,给供应链个环节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和交互的平台;
4)实现零售户自主结算,目前很多地区依然存在零售户需到银行存款的方式。
专卖管理方面:
1)简化办证流程,提高效率;
2)打通营销和专卖信息壁垒,实时共享销售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平台进行更为精细化的市场监管;
3)加强使用新媒体,提高释疑解惑能力,面向社会宣传亮点,回应热点。
物流配送方面:
1)进一步探索如何缩短送货周期,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是实行隔天送货;
2)建立完善的送货员评价体系,与工资进行挂钩,以零售户评价为主。工业方面:提高对商业需求的响应效率,目前很多工业还不能对商业的货源需求进行快速的响应和物流配送。
上述环节在今后烟草工作中是极为迫切的,如果烟草行业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将这些环节再进行突破,相信在互联网时代烟草的工作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3 “互联网+烟草”
3.1 解读“互联网+”及趋势
“互联网+”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但在20年前互联网出现后就已经存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网化,由“互联网+”最初的信息互联网化到消费互联网化,现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深度发展阶段――企业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化和智慧互联网化。一个企业要想深入的推进“互联网+”,必须要经过互联网+企业、产业和智慧3个阶段。
3.2 “互联网+”烟草”的总体思路
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深远影响,从商业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消费者行为发生了变化:时间、地点、需求碎片化,并希望享受送货服务;催生出了新业态:包括跨境电商、社区O2O、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思维的产生:以客户为中心的粉丝思维;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客户参与、个性化定制、新媒体传播等;带来的趋势逆不可转:从PC互联走向移动互联和物联网;从有形商品走向无形服务;从城市互联化走向农村互联化;从消费互联网化走向产业互联网化。
3.3 烟草商业互联网化
由于商业是离零售户和消费者最近的一环,因此商业的互联网化对整个烟草行业践行“互联网+”具有深刻的意义。商业要以服务消费者便捷购物为导向,以为零售户创造经济价值为突破口,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建立健康稳定的生态运营机制,打造三者利益共同体。基于这个目的,要解决3个问题:
1)要有全渠道的销售来覆盖消费者碎片化的时间、地点和需求;
2)要有多元化的产品和体验,保证运营机制的生命力;
3)要有海量的用户。
基于前两点,商业要打造O2O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购物环境,帮助零售户销售卷烟和非烟产品并引导他们在有利润的情况下进行送货服务。商业可以通过平台采集到真实的消费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工业共享,为工业实现定制化制造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工商零消信息共享的平台。
基于第三点,商业要善于利用现在的社交平台和生活平台制造热点,并请媒体进行验证,同时用自己的电商平台切实地为消费者解决便利交易。
3.4 烟草工业大力推行定制化制造(C2B)
烟草工业可以通过商业平台采集到的消费数据和与零消在线沟通的结果,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各地卷烟销售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卷烟生产。由从前的大规模生产逐渐向大规模定制转变。主要做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预测生产到客户定点拉动生产,从以稳定产品取得市场到以灵活的快速响应赢得消费者。工业通过这种转变,也能为将来工业4.0的到来打下基础和积累经验。
3.5 完善烟草农业产业链
首先,升级烟叶种植,建造基于物联网的烟叶智慧农场,进行烟叶种植的实时监控、自动控制和科学决策。工业企业也可通过互联网直接了解自己的基地单元和烟叶种植情况。
其次,用互联网整合烟草农业和非烟农业价值链,此项工作适用于有烟叶产区的地市烟草公司。烟草农业制品的各价值链之间的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本着服务烟农的目标将烟农种植的其他农产品也整合进来,为烟农提供一条销售非烟农产品的渠道。销售瓜果蔬菜生鲜的卷烟零售户有很多,烟草公司可以在O2O平台上为烟农提供一个农产品展销平台,面向零售户,烟草公司物流车辆去烟站时可以将非烟农产品一起装载,烟叶送去复烤之后可将非烟弄产品运往烟草物流配送中心,然后随着卷烟送货车一起配送给卷烟零售户。从而在极低的物流成本下整合烟草农业和非烟农业的价值链,实现零售户和烟农的双赢。
【关 键 词】 软件;信息服务;发展方向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呈现三个阶段
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日趋深度融合,我国工业企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窗口期,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工业思维融合,促使传统工业企业快速转型,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营销的互联网化,即理解互联网经济的特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进行营销,从传播层面互联网化,到渠道层面互联网化,不仅仅是传统生意网上做简单的电子商务,而是构建互联网营销体系和增值服务体系,包括利用社会化媒体成为营销新利器等;
第二阶段是产品的互联网化,不论是企业产品还是企业服务,必须在网络上树立成功的品牌形象,准确定位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新的商业模式,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延长价值链,包括供应链层面的互联网化;
第三阶段是整体运营的互联网化,要把握企业运营的“平台化、社会化、移动化、电商化、国际化”五化发展趋势,从产品服务到应用服务,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分享,从单一生产到共同创造,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和研发环节,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架构企业运营。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总体经济规模增长迅速,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营销、在线客户服务等业务,在线业务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模式和利润增长点。互联网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服务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产业边界日益交融,催生新的商务模式和服务业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和新模式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催生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移动互联网、云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用开放、平等、跨界、融合的心态积极面对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实现跨行业的合作和创新,推动管理者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由此,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推动互联网与工业企业融合创新。这既是当前工业信息化的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近期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
工业信息化工作着力点
基于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总体要求,近期工业信息化的着力点是以贯彻落实《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为纲领,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试行)认定和推广工作;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持续推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和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深入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重点行业整体提升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上下协同、运转高效的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体系。
(一)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试行)认定推广工作。
1.开展试点和推广。一是开展管理体系企业贯标试点工作,研究制定试点办法,在不同行业和区域开展500家试点。二是开展管理体系企业认定的试点工作。在企业试点完成后,指导认定服务机构开展认定试点。三是充分依托地方信息化主管部门、中企联、行业协会和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联盟等,开展宣贯、培训和交流推广等系列活动。
2.在试点推广过程中继续不断修订管理体系。动态组织开展企业调研和案例研究,深入挖掘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的实践经验,持续跟踪和提炼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典型案例。
3.健全覆盖全国的第三方管理体系认定服务体系。推动成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研究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推动各行业培育和建立一批第三方培训、咨询、认定服务机构;搭建咨询与认定的服务平台,对认定相关工作全流程规范化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持续推进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工作。以城市、区县及重点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继续把区域作为推动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推动各省级政府开展省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工作。继续做好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
(三)继续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等相关工作。一是开展《评估规范》国际交流工作。大力宣传和推广应用评估规范,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沟通交流,提升评估规范国际知名度,推动评估规范成为国际标准。二是继续完善指标体系开展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年底评估指数和评估报告。三是继续开展区域企业整体性评估工作。对已经开展的地方评估工作进行总结,选择几个地方开展第二批整体性评估试点。四是依托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联盟,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等级认定工作。
(四)推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工作。近期要推动第一批工业云服务平台试点单位整合区域内相关服务力量和服务资源,全面梳理专业知识、行业规范、国家标准、设计模型等资源,完善服务平台和服务内容。组织开展交流互动、专业培训、成果应用展示、工业产品3D设计大赛等系列推广活动。有条件的试点省市成立和运营区域工业云体验中心。适时选择和确定第二批工业云平台试点。以“互联网驱动制造业生态变革”、“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为主题,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工作。
(五)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工作。一是组织新一批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项目申报、评审和及已批准试点项目的跟踪和总结工作。继续围绕大企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信息化提升等重点方向组织试点工作。二是指导举办两岸电子商务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项目交流与合作。三是支持市场化运作的物流信息平台进一步开展服务创新探索,并树立一批运行规范、成效较好的平台作为标杆。四是围绕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和热点问题追踪研究。五是继续组织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旅游信息化相关经验交流及产业对接。
(六)继续开展重点行业综合提升工作。一是继续将航空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提升工程作为行业综合提升的重点,加快形成航空工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适时选择纺织、食品等行业开展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提升工作。三是继续深入推进棉纺织行业和仪器仪表行业的改造提升工作。四是组织行业间开展经验总结和交流等活动。
东方所于1979年提出“软件制造仪器”,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09年——云智慧仪器测试分析与制造的大时代。东方所名誉所长应怀樵认为,如今中国遇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步大潮,而能源互联网就是云智慧时代的一部分,云智慧中心,或者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中国兴起。
云智慧技术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云智慧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发动机。里夫金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蒸汽机和煤炭的利用,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处于20世纪,是电力、内燃机、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石油、核能与计算机等技术的结合与交汇;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是新能源与互联网之间的结合,即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应怀樵认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新能源+互联网+软件制造+云计算”的云智慧时代。
云智慧技术和“云智慧时代”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1979年11月,中国COINV创始人在杭州全国防护工程核试验总结会上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的概念,如汇集各种软件的手机:2009年11月,在全国第三次虚拟仪器大会上提出“云智慧仪器和云智慧测试分析时代”的概念;2012年5月,东方所提出“云智慧技术对软件制造加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紧密结合,云智慧技术加新能源等于云智慧时代,等于第三次工业革命”。
“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
软件制造取代硬件制造
首先,应怀樵提出“软件制造取代硬件制造,软件可以制造一切”。在过去,软件算法并未得到很多人的理解,而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如在各类智能移动终端中,除了少量硬件外,有大量的技术软件:又如胶片照相机已经普遍为数码相机取代。应怀樵说;“从前提出的软件制造一切,是用算法替代方法来测试:未来,软件制造将取代大量硬件制造,软件几乎可以制造一切,把仪器改成一切。”软件制造取代硬件制造有大量的实: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火车,以及无人操作各种设备和各种机器人等。“凡是信息量高度密集,需要更多智慧核心控制的关键场合,都可以用软件和微电子芯片制造,简称软件制造。至此,人们的生产,生活,机器制造,社会活动都将进入云时代。”应怀樵这样说。
软件逐渐制造了文化、艺术、通信的大部分内容
软件制造取代硬件制造的例子不止于此,数字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改变了信息与物质载体之间的关系。如经过化学处理的物化影像变为了数码图像;原来印在墨水上的纸张订本现在变成电子书;曾经的唱片变成了MP3、电影变成了MP4甚至更多格式:胶片变为了数码照片……照片、书本、地图、电影、电视、电话、电报、传真、唱片等承载的信息都数字化了,即转化成数列和数组,经过各种算法处理,又失去了原有的物质性,转变成了一种软件。
软件可以集聚人类智慧
软件的特点就是可以集聚人类的智慧。人们大脑中的思想不能直接继承遗传,但是把思想和智慧变成软件,人类就可以将其集聚起来并继承。软件是人类智慧的载体,是信息的集中汇集处,以前人类的智慧大多储存大脑中,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上,运用可以集聚人类的智慧。例如,对于“比光速还快的中微子”,物理学家自己发现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他们在互联网上公布了所有数据,并表示“希望全世界都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还弄不明白它”,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在做一场全球化的行动。
互联网和物联网促进全球合作化
应怀樵认为,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促进了合作的全球化。物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二者之间的结合实现高速通信取代了电报、电话、传真、电视以及各种书写、印刷、图书馆的形式,并且改变了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存储地,使整个出版行业受到震撼。另外,医疗方面也可以发生惊人变化:大规模合作将成为一场头脑革命。
当然,应怀樵认为,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安全性、知识产权、服务形式和费用、网速和IPV6等的问题另外,由于真实和虚拟信息都在膨胀。信息的权威认可尚未解决。我们愿意相信这些问题将会在未来得到逐步解决。云智慧仪器(Cloud Smart Instrument,CSI)时代
云智慧仪器具有几大重要的里程碑节点:1946年2月,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研发成功;1979年中国COINV创始人提出软件制造仪器;2008年,美国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中国COINV提出云智慧仪器的概念,2012年2月,美国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书在法国出版。在这样的理念下云计算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展望、云智慧能源中心、能源互联网、云智慧科学仪器实验室、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云智慧安全中心、云智慧机器人,以及云智慧科研中心等。在未来科研机构都可以漫步云端,一种神话式“云智慧”时代即将到来,即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其中,2009年,应怀樵所在的东方所提出云智慧仪器时代可续模式,认为从VI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VI)发展为云智慧仪器,将是下一代科学仪器的未来,必然对全人类科学试验和科学仪器带来重大变革,从而使服务变成科学仪器生产制造和使用的关键形式。至此,人类将进入神话式的云智慧仪器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3G网络实现云应用。2011年12月,实现了云智慧仪器初次实验成功。应怀樵说:“多功用、高精度、更疾速的计算方式和计算软件的不时发作和结合为云智慧仪器的降生奠定了坚实的根底。目前,基于‘云计算和嵌入式零碎的结合’、”物联网(传感网)和互联网的紧密结合“的云智慧仪器不仅可实现跨Windows、Linux、Unix等平台义务,而且还能兼容IE、Firefox、Opera、Safari、Chrome等阅读器。”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近几年,每次和国内的年轻人聊社会经济等话题,“风口”和“猪”几乎是必被涉及的关键词。作为十几年前曾被互联网大风吹飞过的“猪”,我亲身感受过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威力和壮阔,也见证过飓风过后死猪遍野的凄惨和悲凉。
曾经处在风口的日本
我1985年留学日本,并在1991年进入北海道的一家公司工作。彼时的日本,恰似如今的中国,自信满满。
1956~1985年,日本GDP涨了3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出口立国的国策下,外汇积累剧增,企业纷纷购置海外地产,标志性事件是三菱地产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而夏威夷也几乎成了日本的一个海外省。
日本本土的地价更是涨到寸土寸金,甚至仅东京的地价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繁荣之下,股价自然也高得离谱,日经指数一度达到此后再难以企及的38000点。
除了因日元升值而苦恼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其他产业空前繁荣,所有的日本人也都以为自己站到了风口。
当然,既然认为是风口,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也通通流向这些领域。然而一个不好的判断就是风不会一直吹,总有停歇的时候,或者说泡沫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哪怕一根细小的针尖也足以刺破任意一个泡泡,从而导致连环崩破。
事实也如此,一切都来得极其突然。我加入的那家企业在我入职3个月后就突然宣布倒闭了,而这也是我目前为止找过的唯一一次工作。此后,日本的房价、股市开始走上漫漫熊途,国内房价跌去了一半以上,而在美国买下的地产也都半价再卖给了美国。
直到现在,日本仍未从泡沫经济崩溃的萧条中完全走出来。这种巨大的阴影和创伤,某种程度也抑制了此后日本的创业浪潮。
在创新创业的某些领域,近十几年来,中国走到了前面,这是让人欣慰的。作为日本经济风起风落的亲历者和曾飞起过的“猪”,我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的要点来鼓励青年们去追风,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深为全民找“风口”而担忧。
天上的猪,还是地上的牛
在1990年初日本的那次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可以用“死猪遍野、惨不忍睹”来形容。企业倒闭无数,失业者猛增,房价被腰斩,一些在高位买了房子的日本人直到现在还在苦苦还房贷。若不是日本制造业、服务业的基础扎实以及日本国民的坚忍,恐怕情况会更糟。但好歹日本挺过来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盛期,我已经创业数年。自己开发的销售管理解决方案很受客户欢迎,公司已借着互联应用概念登陆日本证券市场创业板,这也开创来日外国人创办企业在日上市的先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借着公司上市而获得巨大财富。
当时的日本和美国硅谷一样,也刮起了互联网产业大风,凡是名字里带“.com”的公司都成了香饽饽,各个企业都想和互联网沾边。
已经上市企业的股价高涨,没有上市创业公司,风投则不断拥入。即使我的公司在上市之前根本不缺钱,也经不住风投的游说而融入一笔资金。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薪酬也比其他企业同资历的人高得多,一时间风光无限。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起风了,大家都站在了风口。其实,现在日本几个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如日本乐天、GMO、软银金融等也都是那个时期成立的。
互联网前景虽精彩,但赚到实实在在的钱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正如大家所周知的,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同样,欧洲和日本的互联网企业也顿时失去了风光。
此前还借着风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猪”们因风的停息而纷纷坠地,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倒闭,甚至从倒闭互联网企业流出的职员也因“不靠谱”而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曾认识一个在互联网企业担任高管的人,直到五六年后才在一家制造业企业找到正社员的职位。
我的公司虽然借助了互联网概念,但更多的是以服务和软件为主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此次泡沫崩溃中安然无恙。当时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与其在天上飞,还不如像牛一样在地上走更安全。
现实也是如此,即便现在,真正为日本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也大多是那些辛勤在地里耕耘的牛。天空飞行,尽管风光无限,但并不是每头猪都能飞起来,也并不是每头飞起来的猪都可以一直飘在天上永不坠落。
猪的起飞,充其量只是投资者的胜利,而不是产业的胜利,甚至对产业整体是有害的。在中国,这方面的事例更多。
早些年,VCD、DVD产业也刮起过大风,其结果是过剩的产能让这个产业不复存在。再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更经历了“大猪小猪飞满天”的产业神话,甚至还搞出了中国首富。
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家企业已经破产,曾经的首富也走下神坛,甚至面临着巨额追债的法律诉讼。
放开那头耕地的牛
在互联网产业方面,世界工业强国德国似乎没有什么建树。但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以及中德关系的融洽,源于德国的工业4.0概念在中国也风光起来,沪深股市上甚至有了工业4.0概念股和工业4.0板块,各类智能硬件的开发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创客,已经站到了风口,等待下一次风起。
据说以前海淀图书城已变身成中关村创业大街,每张咖啡桌以及肉夹馍摊位前,都围满了与之相关的创业者,梦想着自己成为下一个成功者。
我认为,互联网产业多与资讯相关,固然重要,即便没有,大家的生活也依旧过得好好的。所以,即便漫天飞猪,也不会对大多数人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制造业则不是,尤其是工业,更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耕耘的。如果下一次大风被吹上天的都是这些牛,那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地由谁来耕,让猪耕吗?其次,大家都知道牛儿满天飞是什么景象。
对于互联网产业,即便再肥的猪也能飞上天,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之基础的工业,即使是工业4.0概念,还是放开那头耕地的牛吧。这活儿还得踏踏实实地干。
有人说德国老百姓上网很困难,这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德国互联网产业不发达的原因了。当然,但这并不能阻碍德国的经济发展,让其稳立欧洲龙头。
我没实地访问过德国,对其互联网应用现状没有发言权,但从网上的资讯可以粗浅地了解到,德国的确没有强大的互联网企业。即使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零售商,但电商却不发达,以至于马云去德国访问,都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家来对谈。
检索得知,“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完全赞同这个概念及其描述的前景,但难以苟同的是中国各地一股脑地搞的各种工业4.0研讨会,各个企业似乎也在借着“互联网+”做战略转型,似乎有了互联网思维,原本不振的实体经济一夜间就能满血再起,一飞冲天。
我恰恰认为工业4.0是一个慢功夫,更不适合来一股大风把原本慢慢耕地的牛也吹上天空。稀薄的空气承载不住那么多的猪和牛,结局必然是从云端掉落。
日本大阪大学研制的美女机器人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互联网等虚拟经济中飞起了太多的肥猪,以及资金成本、人工成本的高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管理水准的问题,还不能在现状中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来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同样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汽车产业。那个时代没有其他出路,只有在节能技术上狠下苦功,开发出更省油的汽车。最终,这次巨大的危机却变成了日本登顶汽车工业高峰的机会,并将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对急于通过工业4.0觅得突破之路的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工业4.0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保健食品,你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锦上添花。在大环境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先从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必然会有收获。对耕牛而言,在地上稳稳当当地走着挺惬意的,干吗非得要飞上天呢?
靠什么吹起的中国互联网飓风
来往中日之间,两边都有朋友做互联网企业,难免把中日互联网产业的现状比较一下。整体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有规模,也更财大气粗,而且世界知名企业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互联网不发达。打开电脑,发现日本企业的Web网页风格古板,缺乏吸引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社交网络,更没有中国的微博、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说层出不穷的App了。
其实不然,日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准很高,绝对不在中国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铁导航、车站案内等,我还没看到中国有这么细致人性化的应用。
例如,地图应用方面,即使中国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当然,这阻碍不了中国地图企业招引大笔的风投,拥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为行业巨擘,并迅速横向扩张。
的确,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最大的门户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我想,除了中国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之外,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也促成了两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
中国互联网产业,一半是建立在实体服务业不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解释,从日本地铁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便可判断,中日两国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也让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渠道有着悬殊的价差。
另一点是建立在虚拟生活上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无聊时间或娱乐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家似乎都时时刻刻地在线聊天,或者秒杀抢购,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评头论足,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在微博上发泄不满。
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大V、公知、五毛总能无时不刻地抛出足够吸引目光的话题。甚至企业高管们更把社交媒体当成营销的战场,在微博上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场景。
在日本,员工的忙碌和敬业是众所周知的。在上班时间甚至不允许打私人电话,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上购物网站扫货,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导入率极高的MDM(移动设备管理)软件,更将私人应用屏蔽在职场之外。
上个月带一个日本公司老板去一家中国一流互联网企业拜访,看到公司前台处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和频繁的签收,极为震惊。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台甚至只有一台电话,绝少有私人物品快递到公司。
在中国,这些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中国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的普及率已超过40%;团购、旅行预订在过去一年中普及率上升近10%,其中,互联网金融发展尤为明显。
当每个人都变成生产者,传统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生存挑战,企业的社会角色将发生变化,这也正是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善变,企业需要不断求变,顺应这种变革。
互联网的“善变”创造了一波又一波的商机,但更多公司在“速成”和“速朽”之间转圈,如何在纷繁涌现的趋势当中,抓住持续发展的关键?
抓住用户“需求”,企业的生存之本
在与英中贸易协会(CBBC)、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中国大使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等英国政界人士及商界精英的商务晚宴中,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提到,对于企业来说,面对变革,所需要的是企业及高层管理团队要有全身心拥抱数字变革时代的勇气和执着。企业的生存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消费者基本需求的深度理解和有效洞察能力。
显然,作为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在近几年的平台布局一直有的放矢,社交、电商、游戏、无线等等方面无不彰显出腾讯睿智的洞察能力和前瞻眼光。英中贸易协会(CBBC)主席Lord Sassoon在宴会上表示,“腾讯是一家卓越的公司,堪称奇迹。腾讯的产品深刻地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交流方式,也极大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方 式。”
腾讯不断发掘和完善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在获得海量用户的同时,也在互联网工业革命中拥有了更多的致胜筹码。
“开放”,在变革时代多方共赢
互联网的“工业革命”要求企业不仅能够灵活响应需求,还需要不断的创新转变,“开放”的组织方式是企业应对变革的关键点。腾讯自2011年正式开始实施“开放”战略,把积累多年的技术储备和海量用户共享给行业的合作者们,事实证明,这种开放的姿态为腾讯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回报。
关键词:包容性设计;体验设计;移动互联网;数字金融产品;案例研究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1]。虽然我国网民仍以城市中青年群体为主,但是得益于4G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我国的网民群体正逐步向农村、中老年群体等渗透。人口的红利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互联网产品对年轻用户群体的渗透已接近饱和,新用户的增长已经逐步转向了农村、中老年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用户群体[2-3]。这些趋势要求移动互联网产品采用更具包容性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最大程度生满足更为多样化的用户需求[1]。移动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字金融产品的普及。电商在线支付以及基于智能设备的线下支付方式已经深入到了普通用户的生活之中。然而,出于安全性考虑以及金融类产品本身的复杂性,数字金融产品通常需要较高的认知和操作成本(如强制性的实名认证过程),这就意味着对于互联网技能和经验较为缺乏的用户群体来说,数字金融产品在使用上的门槛较高。研究显示,使用技能缺乏和文化程度限制是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1],相较其他移动互联网应用,数字金融产品对包容性设计提出了更高需求。
一、包容性设计及其商业实践
根据英国标准化协会的定义,包容性设计是“一种大众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法,能让最大多数的人群使用,而无需特殊设计或改动”[4]。与类似的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等理念相比,包容性设计更加注重商业上的可实现性。西方的包容性设计实践始于建筑环境和工业设计,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则长于传统网页设计领域,并产生了大批成功案例。我国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不同于欧美国家,借势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了我国大部分网民接触并融入互联网的主要途径。设计对象的改变,加之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将现有的包容性设计实践应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时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推进包容性设计的商业实践是当前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重要课题。推进包容性设计的商业实践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障碍[5]。首先是感知层,即设计师以及可能的利益相关者是否在意识层面对用户群体的多样性以及产品可能产生的设计排除有充足的了解;其次是技术层,即设计师是否掌握了有效的设计方法或资源能够帮助其实践包容性设计;最后是组织层面,即该商业组织是否有足够的动机来推行包容性设计,其动因有可能来自社会立法,抑或是企业的整体价值取向和设计战略。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将着重介绍蚂蚁金服基于感知层的和技术层的探索。
二、感知层-设计师包容性设计意识的提升
设计师的意识培养是在企业落实包容性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基础性工作。缺乏包容性设计意识,设计师会更多地依赖个人经验和知觉来推测用户的能力和处境[6],而这样的设计方法无疑会产生很多对用户无意识的排除。已有研究显示,设计师对于包容性设计的感知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提升,包括推行包容性设计流程[7]、使用包容性设计方法和工具[8]亦或是了解真实用户、认识用户群体的多样性[9]。可以看出,设计师包容性设计意识的提升不仅需要基础性的知识普及,也有赖于有效的设计资源输入,即感知层和技术层实质上相互促进。在普及基础性包容性设计知识方面,我们以“是什么”和“为什么”为主要框架,对包容性设计的定义和价值观、相似概念的辨析以及实践包容性设计的必要性展开阐述。考虑到设计师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框架和内容对文字进行了最大化的精简,同时增加了图片以及实例的比重,增强可读性。该部分内容以设计手册的形式首先在企业内部进行宣讲和推广,如表1。
三、技术层-包容性设计流程和方法的探索
(一)适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包容性设计流程有效的设计流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设计决策的合理制定和设计结果的包容性。但将现有的包容性设计流程应用到移动互联网产品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剑桥大学提出的包容性设计流程包含了“探索-创造-评估+管理”四大版块以及11个细分流程[10],但该流程更接近对于包容性设计流程的抽象概括,虽然与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熟悉的“需求挖掘-设计创意-体验评估”这一流程大致匹配,但其中涉及的诸如“激发创意”、“用户模型”等具体设计活动未能够帮助设计师直观地理解如何在具体操作层面实现“包容性”。设计师更希望知道与自己熟悉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过程相比,包容性设计在思考方式和设计实施上如何运用在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具体环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现有设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识别多样性-制定包容性设计策略-方案产出-包容性设计评估”的包容性设计流程。该流程并不要求设计师学习并适应一个全新的工作方式;相反,它追求以更为相容方式融入现有的设计过程,如图1。“识别多样性”鼓励设计师通过对大盘数据、用户研究报告以及体感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认识用户在需求、能力、场景等多方面存在的多样性。“制订包容性设计策略”旨在引导设计师针对实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策略。传统的包容性设计策略强调从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提供多种选择方案的基础上降低每一种方案对用户能力要求,但是这种照顾某类极端用户的思路往往也会带来用户综合体验上的妥协[11]。与传统的工业产品相比,互联网产品试错成本低,更新迭代速度快,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也使得诸如“千人千面”这样的解决方案提供方式成为可能[12]。因此,除了通过降低门槛,扩大受众范畴这样的传统设计策略(即“一包多”),在设计移动互联网产品时,设计师在提供更为多样化的设计解决方案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低的成本(即“多包多”)。对可选的设计策略有了预判之后,设计流程便进入到了常规的“方案产出”环节。在最后的包容性设计评估阶段,设计师则可以综合运用用户测评、数据反馈等方式对设计进行评估,排查可能产生的设计排斥。
(二)符合设计流程和设计师偏好的包容性设计方法适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包容性设计流程为设计师认识和实践包容性设计流程提供了框架性指引,在实际设计活动,设计师还需要具体的方法和工具来展开设计活动。设计师对于设计方法和工具的需求具有鲜明特征。首先,相较于纯文本,设计师更加偏好图形化、视觉化的信息展示形式[13]。其次,工具和方法应以设计师较为熟悉的形式呈现[14]。设计工具应该能较好地同现有的设计平台兼容,新的方法论应该能和谐地与现行工作流程融合。例如,以Sketch插件或设计组件的形式呈现的设计提效工具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利用。最后,设计工具和方法应该能够简单快捷地使用。由于工作流程中的时间压力,设计师更加偏好学习成本低、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的工具和方法[15]。由于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节奏快、迭代周期短的特点,对设计工具的便捷性和易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上述设计流程及设计师对于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实际需求,我们对现有的包容性设计方法和工具进行了增删和改造,开发了包容性设计工具集,其包含的方法和工具涵盖了识别多样性、方案产出以及设计评估等不同环节。需要指出的是,包容性设计从其本质来讲,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实现途径。因此,田野观察、用户访谈等典型的人性化设计方法也可在广义上被归入包容性设计的范畴。为了更为高效地向设计师传递包容性设计的理念,我们着重关注于具有包容性设计“特色”的方法和工具。例如,针对包容性设计强调的人群多样性以及情境多样性可能导致的设计排除,我们开发了用户/情境多样性启发表,设计师可以通过对照表的形式,对产品在各个维度可能产生的设计排除进行评估;在常用的用户测试中,我们强调了从极限用户、边缘用户、健全用户三个层次(而不仅仅关注健全用户)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可能的设计机会和潜在的设计排除。这些方法和工具涵盖了设计的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例如设计初期的多样性识别以及中后期的产品评估。具体的方法/工具及其简介如表2。
(三)适用于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包容性设计原则探索包容性设计手册和工具集在公司各设计团队推广后,设计师从内容结构的合理性、可读性以及实用性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反馈。其中,反馈意见较多地集中在工具集的拓展方面。除了可以自行发起使用的“主动性”方法和工具之外,设计师对“被动性”的规则类工具提出了需求,即在设计活动中通过遵循某些设计准则、使用标准控件等来保证设计的包容性。为了保证用户体验的持续性和鲜明的品牌特色,像支付宝这样的产品已经形成了高度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设计规则,沉淀了体系化的组件库,因此,规则类工具不仅更加符合当前设计师的工作习惯,亦是重要的设计提效途径。设计原则通常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设计问题、以精简的文字对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有条理、分层次的描述。由于其篇幅精简、易于理解,且在实际操作层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设计原则是设计师常用的用以指导设计活动的工具之一[14];尤其是当设计师面对特殊的设计需求、缺乏足够经验时,设计原则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师进行决策和评估。然而,现有的包容性设计原则大都集中于建筑、工业产品以及网页设计领域,其涉及的流程、具体方法等都与移动端应用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尚不能有效地指导设计师进行包容性设计的实践。综合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根据设计师的习惯和偏好,针对移动端应用产品,结合数字金融产品的特性,开发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包容性设计原则。
1.原始输入:围绕包容性设计以及相关的老龄化设计、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等主题,我们收集了大量已有设计原则,作为生成适用于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包容性设计原则的原始性资料。这些原则主要来自于(1)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2)职业设计师的经验分享平台,诸如Medium;(3)行业内广泛认可的设计规则体系,比如苹果的HumanInterfaceGuidelines以及谷歌的MaterialDesign准则。这些准则在内容上涵盖了建筑环境、工业产品、网页设计、移动应用设计等细分领域,同时在内容展开的具体程度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首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初步筛选,剔除了与移动互联网产品联系薄弱的设计原则、对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合并。
2.分析综合:结合业务特点和设计师需求,我们首先确立了制定包容性设计原则的指导方针,具体包括:(1)充分体现包容性设计学科的鲜明特点,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性;(2)与设计师现有的设计理念与认知打通,基于设计师常识理解重组和提炼;(3)面向行业现状与发展要求,优先满足移动应用设计的需要,再兼顾服务设计以及工业设计等领域的需要。原则的提炼与生成主要以共创工作坊的形式进行,通过使用卡片分类和亲和图,除了对现有材料进行梳理外,设计师也结合数字金融产品的特点对已有原则进行充实。例如,增加了安全感的营造、移动终端体验特征等主题。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基于包容性设计立方体模型[16],首先有侧重地将原则相关的原始性资料中与用户感知、认知、行动能力紧密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以强化包容性设计的特有要求及设计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借助了设计师熟谙的用户体验五要素框架[17],从战略、范围、结构、框架以及表现的不同层次,定义设计师的设计行为规范,以保证原则在实际设计活动的实用性。
3.原则产出:经过2轮共创工作坊,我们制定了首版面向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包容性设计原则。该版原则共包含了尊重差异、顺应直觉、充分沟通、安全容错、情感妥帖、合作共享6大原则以及21条指导细则,细则包含详细的设计操作指南,表3列举了其中一条原则以及指导细则和对应的操作指南。
要想彻底弄明白一件事,必须要抓住它的本质,而不是在表象绕来绕去,人云亦云。什么是本质,就是离开它这件事就玩不转。什么是表象,就是它的存在会让事情转的更快。
其实万法归宗,任何事只要你抓住了本质,你就抓住了核心,你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连接。互联网连接一切可连接的人或物,彻底改变了信息流通的方式,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实现零距离的自由连接。
我们从B AT布局来彻底看清互联网:百度从人与信息的连接转型到人与服务的连接;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城实现了人与商品的连接;腾讯的宗旨就是连接一切,马化腾语:“腾讯专注做互联网的连接器”;58同城、大众点评、滴滴快车等企业连接的是人与服务;小米等类型企业则实现了人与智能设备的连接……因此,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只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连接。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社会就是由人和人组成的。人和人之间最根本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一切运作的根本。互联网的出现,无疑大大地提高了连接的效率,速度和范围。
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要的变化?世界水平化,用户个性化,组织去中心化。面对个性化的用户,如何让用户来选择,实现与用户的强连接是我们要思考的。工业时代连接的是产品和功能;互联网时代加入了很多趣味和情感。
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与外界连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也就是所谓的三度修炼。舍此无他耳,那么作为个体的我就要思考,既然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那么怎样才能确保自已屹立潮头竞风流呢?我通过什么方式与外界建立连接呢?我的产品和服务与外界连接的粘度如何?是不是需要通过混各种圈子和论坛来与外界建立连接?如何与外界建立强链接?我们看看小米的成长轨迹,小米从一开始就是在构建顾客社区,而不是卖产品或建平台。而这个社区是从100个人开始的,4年之间,从100人到6300万人,从小米网、到同城会、到小米之家,米粉线下社区与活动策划:2011年9月-2013年10月,小米官方统计的活动469次、事件58次,平均每月21次营销活动!利用互联网直接与用户建立连接,跨越经销商、分销商。
搞清楚了这个,就不难理解我们经常听到的“产品是入口”、“场景营销”、“共享经济”、“社群营销”这些词汇。即为了最广大的用户,我们要实现最密切全方位的连接。”
那么连接有什么影响呢?
1、互联网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去众中心化。网站互联网结构里面,是没有中心点的。那么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呢?如张瑞敏提到:扁平化、平台化。对组织结构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去中心化反映在商业模式上:众筹、众包、众贷、人人教育……等模式都出现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2、社区化
即不管身处天南海北,大家只要志同道合,都可以建立社群进行连接。
3、数据化。不多说。
二、中小企业互联网+落地方法论
互联网+包括哪些内容?有三方面:
1、互联网+政务,即智慧城市和政务电子化。通俗地说,就是原来需要去政府办的事情,未来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2、互联网+行业研究,实现产业互联网化。
3、互联网+企业。在企业,无非是人和事。那么就存在:人的互联网和事的互联网化。人的互联网化就是互联网思维,而行为的互联网化就是在线互动等方式。在线就是指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关键流程要在线;互动指的就是与用户互动;还有联网。
方法就是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可以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战略到管理、从生产到管理、从组织到营销、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
具体来说:
1.0:优术,即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是工具。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关键业务流程要上线。
2.0:明道。即互联网精神:“平等、开发、协助、分享”。我们要用互联网精神去净化企业的管理体系。互联网思维不仅是工具,它真正的冲击力是对商业生态的颠覆,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对组织结构的挑战,对企业管理的冲击和对内部营销的重购。
3.0:取势。用互联网模式重构商业价值链。我曾提出过互联网六大商业模式:免费、社区、长尾、跨界、平台、O2O。我们可以用这些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重构商业价值链。
我上述提出的“互联网+”方法论,是在至少研究了国内二十位大佬对互联网的理解、思考、探索之后提出的。举例来说,阿里参谋长曾经说过:“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可以有四类事情可以做,一是现有体系竞争力建设,二是用互联网工具改进业务流程,三是用互联网精神进行自我革命,四是重新按互联网模式建立新业务。”
社会有一种看法,认为互联网思维只是把把爆款、产品做好就可以了,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作为企业,把产品做好是你的本分。商业和企业最核心的特征是诚信。作为一个企业你就应该给社会提供一个好的产品。好产品已是标配,产品最多是个入口。产品做得再好也只能说你有这方面的优势。而互联网时代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取势,即要和用户建立强连接。
因此,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层面,而是思维层面和商业模式层面的,把握了这三个方面,你就等于把握了互联网的本质。至少做个互联网网站、APP之类,那只能是说明你在技术上实现了+互联网。
我们再谈谈互联网的冲击力。
2010年前,中国的商业主角是传统企业。2010之后,传统企业增长速度放慢,互联网企业开始一路猛进。到了2014年,我们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传统三驾马车:联想、海尔、万科,全部市值达六百亿美金市值,而成立才四五年的BAT,全部市值达到了六千亿美金。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只用了传统企业一半的时间取到了十倍的市值,两者在财富创造效率方面整整相差了二十倍。
再看胡润排行榜,2014前,七十大富豪有一半来自房地产;2014年之后,有一半富豪来自互联网。同时我们可以看看小米,短短四年发展,市场估值达450亿美元(对450亿的理解,大家可能觉得还比较抽象,实际上这相当于三个联想集团)。很多大佬包括柳传志,马云,都认为,小米的营销很厉害。不可否认,小米在营销方面确实做得很厉害。但是手机行业已成国内外的红海,难道仅仅靠营销这种战术层面的成功就能做到这一点吗?
雷军自己也说过,小米的成功不是靠营销,而是把互联网不是当成一个方法,而是把互联网当成一个思想,即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模式。
时下还有一些人把互联网转型的焦点,都放到电商上。如微商、开个淘宝店,做个APP,因为很多企业都供过于求,很多东西都卖不出去,销售乏力,这样做也为了扩大销量和拓展销售渠道。如果把互联网比做一个棋局的话,电商只是其中棋的一部分,我们还有研发、生产、战略和组织等多方面。雷军语:战略转型不仅仅只是电商化。电商确实提高了渠道效益。便更为重要的是用互联网思想武装自己,而不只是把产品放到互联网上。互联网精神的八个字:“平等、开放、协作、分享”需要仔细体会。你和用户是否平等?你的生态商业价值链是否是和谐的协作关系?你是否足够开放?你的用户是否愿意把你的产品和服务分享给更多的人?
三、关于互联网思维
关于互联网思维,雷军的七字法则——“专注,极致,口碑快”,已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也是七个字“搭台,架桥,玩社区”。
对于企业而言,第一我搭台,你唱戏,把主导权交给用户,演什么内容,怎么演由用户决定。第二架桥,为大家架起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像红娘一样为天南海北的有缘人牵线搭桥。第三玩社区,用社区的方式把大家组织起来,一群人,一条心,做一件事,能成否?何况一群有相同价值取向,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如吴晓波所言,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也算是对生命的一个交代。在互联网+时代,好产品是标配,产品顶多就是个媒介,社区才是核心,至于商业那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毕竟这帮人在一起总要衣、食、住、行吧。管理泰斗包政老师也说,大家在一起,守望相助,荣辱与共。虽然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毕竟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