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第1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陕北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 成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13-02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而留在家里,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着陕北地区社会转型的加快,农村地区人口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也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农村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何解决好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做好当前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1.安全方面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小,由于上学时间没有父母照顾,加上自身安全方面的意识比较欠缺,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意外伤害。在烫伤、溺水以及被拐卖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较高。此外,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生活,往往会给其留足一定的钱,然而由于孩子缺乏理财意识,将父母的钱花在了网吧以及游戏厅中,甚至出现外债,为还债走上犯罪道路。

2.性格、情感方面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来自亲人之间的沟通以及精神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性格方面容易形成封闭、内向、孤僻、猜疑等,缺乏安全感。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性格偏于内向的儿童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家庭的温暖,抑郁、寂寞等负面情绪长时间困扰着他们。尤其是在留守儿童过“六一节”以及父母要外出打工时,留守儿童内心的那种无奈,表现的最为明显。[1]

3.行为出现偏差,学习成绩低

留守儿童的家长,往往疏于对儿童的看管,很容易出现溺爱的极端,也会出现直接不管。这使得留守儿童出现了说谎、乱花钱、沉迷网络等问题。某些留守儿童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钱去上网或者买零食,会偷家里的钱,并且还会将目标转移到同学身上。因为长时间不能得到父母的管教,甚至在学校中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拉帮结伙现象的出现为农村的治安埋下了隐患。

(二)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方面的原因

首先,城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我国工业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多,土地少,并且经济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专门靠那些微薄的收入很难维持家庭的运转。为了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很多陕北地区的农民工需要到城市以及发达地区打工,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2]

其次,长期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成两类户口:农业、非农业,这实际上就是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外来与本地儿童人为分开,使得农村与外来儿童不能很好的享受平等教育资源。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滞留农村的原因之一。[3]

2.家庭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村外出打工农民教育意识淡薄。陕北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民教育意识比较淡。在其赚钱养家与对孩子教育出现冲突时,其往往会选择养家糊口。因为农村外出打工农民教育意识的淡薄,大多数农民工在打工后只是疲于赚钱,极少采用写信、电话等手段与孩子、教师等展开交流,由于外出务工家长与孩子在情感方面的交流少,孩子在思想以及心理方面很难得到启发,行为上变得散漫。其次,由于家长的求富心态迫切,在教育意识方面普遍淡薄,这些家长往往已经在事实上放弃了对孩子的监护。而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由于身体、年龄差距大等方面的原因,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困难,不能及时对孩子展开全方位的教育、监护与管理,对留守儿童只是局限在日常吃饭穿暖方面。所以,陕北地区的外出务工导致很多的农村家庭在儿童监护方面长期处于薄弱阶段,这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4]

3.学校方面的原因

陕北地区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来讲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在配置方面比较差,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来讲比较落后,特别是最近几年,陕北地区城乡教师在工资收入这方面的差距相对来讲逐渐拉开,优秀教师一般会选择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城市,使得农村教师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并且其素质还呈下滑趋势。由于农村教师师资有限,其往往需要承受工作方面的负担,其承担的课程教学往往比较重,留守儿童的情感以及心理方面的梳理势必很难兼顾。某些教师还存在着长期应试教育的理念,将注意力只是放在那些成绩相对好的学生上面,往往对其余学生疏于管理。学校为了能够突出其升学率,将精力放在了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体现成绩的教学科目上,对学生的安全、道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却显得十分薄弱。

二、解决好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将义务教育认定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从法律层面来将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进行了界定。因此,要想解决好陕北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需要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5]

首先,发挥陕北地区本地优势,实现农民当地就近就业,并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提升职业高中办学水平。陕北地区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养殖业或者是加工工业,加快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尽量能将外出务工农民留在当地就业,这是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长久之计。此外,陕北地区的地方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要摸清当地留守儿童的聚集地,并在聚集地建立寄宿制的学校,并根据学生成长需要配置相关的体育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娱乐设备,还要结合孩子实际聘用专门的心理以及生活方面的教师,对留在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实现全面的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工作,确保能够让陕北地区的留守儿童获得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欠缺,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陕北地区的农村,总是有部分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这就需要政府注重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学到专业的技能。提升这部分学生的技能,需要当地政府注重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尤其是办理那些与当地生产生活有紧密关系的专业,更应该进行大力的扶持,鼓励当地企业有技能人员到教学一线进行现场指导,这为那些升学没有太大希望的孩子提供了就业门路,这样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水平。

其次,探讨新型的“户籍制度”,并积极整治农村整体文化环境。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分成城市与农村户口,这使得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不到平等待遇,这往往是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的直接原因之一。所以,陕北地区政府还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逐渐取消长期存在的城乡户口差异,实现城乡户口的有机统筹,实现居民身份的一体化户籍制度。在当地的政策方面,要实现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对待,给农村与城市儿童打造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另外,陕北地区的当地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地农村的文化环境建设。农村的社会环境对农村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需要协调好工商、公安以及文化主管部门对农村社区中的“游戏厅”“黑网吧”等进行拉网式检查,彻底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最后,进城务工流入地的政府,也需要肩负起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落实相关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减少滞留当地的留守儿童数量。当地政府也需要对学校的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指导并监督公办中小学做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当然,流入地的公办中小学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为进城务工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6]

(二)学校将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首先,建立学校与家庭定期沟通制度。学校可以在节假日,尤其是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回来的时候,安排专门人员到孩子家中进行走访,让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还需要将一些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以及教育方面的特征,向孩子家长进行讲解,便于家长能够科学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好的了解孩子当前的情况,为今后教育子女奠定基础。

其次,为留守儿童配备相关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其需要有倾诉对象,这时候他们可以通过信件或者是直接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让孩子更好的掌控好自我,以更积极的姿态去投入到学习与生活当中去。

最后,学校开展安全、法制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定期邀请相关部门的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解有关安全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小树立安全与法律理念。[7]

(三)学生家长要关注并做好留守儿童成长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生家长要加强教育意识、责任意识,关心孩子的成长。陕北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应该切实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学习与成长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认识到孩子的前途需要家长来精心呵护。作为称职的家长,其应该关注孩子的各个方面,并且还需要抽出时间经常和孩子展开交流,对孩子的想法以及行为表现等能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传授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理念,使其能够养成好的个性,培养其健康乐观的心态。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回家不方便,但也需要保持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家长要每周和孩子通过电话联系一次,对孩子最近的情况能有个全方位的了解,让孩子能够切实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在了解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孩子在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也能分享快乐。[8]其次,家长要选好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外出打工的家长,在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时,一定要选择那些责任心强的人,比如受过教育的亲戚、在当地担任教师的朋友等,这样能保证监护的质量。

三、小结

总之,当前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安全方面的问题,性格、情感方面的问题,行为出现偏差,学习成绩低等,这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还需要采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将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家长要做好留守儿童成长方面的工作等,将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能够在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健康快乐的成才。

【参考文献】

[1]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01).

[2]许旭.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

[3]阮积嵩.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思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2).

[4]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教育,2006(05).

[5]杨松涛.制度改革: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根本措施[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6]胡朝阳,张振乾.100万农村留守儿童:农民之痛 中国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4) .

[7]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01) .

[8]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03).

第2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差异性。“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使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而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未来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受到很大影响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导致家庭监护职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解决对象。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

二、数量、规模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于2012年10—12月期间在哈尔滨周边农村地区做了大量社会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数据,结果如下: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学校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严重的幼儿园孩子高达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校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据估测已达5800万,目前,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还将大规模地流动,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育学理论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且又互为补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的儿童,随着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变得逐渐弱化,留守儿童生活的学校和社区可以弥补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们对社会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

(一)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都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观点一致,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学习辅导者出现较多的空缺,导致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70.2%。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上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与他们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二)心理问题

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由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远高于城市孩子(19.8:8),再加上长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而长期郁积,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三)安全问题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留守儿童多具有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特点,言行得不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较弱,导致溺水、被火烧、被水烫、交通意外、被拐卖、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存在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由于得不到亲情呵护,加上代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整个群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四)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失调,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强烈的倾向和严重的过错行为。

四、社会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宪法》、《教育法》、《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其法律体系仍旧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留守儿童,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关工委、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

五、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研究

一、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祖父母辈的溺爱中成长,性格闭塞,不合群也不乐观,学习态度和质量令人担忧。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1.社会整体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与城乡壁垒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农名工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另一方面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学生转学之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以及高考制度的壁垒等。

2.家庭因素:越来越多的农名工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学校,生活和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解答,从而出现很多的心理身体上的问题。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割两地的家庭原因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不愿与人交流实则内心很孤独,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孤僻。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导更容易冲动行事。青春期内的逆反心理让他们变得敏感,会因为一点点的消失而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严重者往往会出现暴力倾向。

3.自信不足心理抑郁。留守儿童常常由爷爷奶奶监护,而隔代的爷爷奶奶通常会溺爱他们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因为我国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教师往往做不到公平教学,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学生的情绪长时间处在不开心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抑郁。

4.人际关系紧张。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严重。而现代社会人机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留守儿童不愿与他人主动交流从而导致人机关系紧张。

(二)留守儿童的生理及安全问题

1.生理卫生问题。在没有父母照看下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发育期,没有人告诉他们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例如:女孩月经期不能接触凉的东西和辛辣的食物。这些留守儿童生理知识的缺乏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2.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由于老人文化知识不高,不懂得为处于发育期的儿童搭配合理的膳食,导致一些儿童营养严重不足,延缓了儿童的身体发育。

3.儿童的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会受到同学和邻居的欺负。

四、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反思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的发展及其不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已经上升到社会的重大问题。孩子的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只有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社会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三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过多的留守儿童的出现恰恰违背了这一发展规划,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顺利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

1.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符合我国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对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是必要的。

2.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措施。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途径之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身心健康的儿童是实现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体。因此,对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铺路石。

五、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解决思路

1.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决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政府应该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

2.家庭应该对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首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其次,家庭是儿童性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性格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校要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培养机制。教育公正要求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通^学校制定相关培养机制,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征,制定特定的培养计划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性原则,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着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国家及社会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4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7-02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存在许多问题,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家庭 学校 社会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留在出生地的孩子们,就是本文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失亲情,这些“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所谓农村“留守儿童”

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这部分留在农村的特殊儿童群体。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令人深忧

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们生活和教育可谓“危机重重”。

首先是一些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祖父母等亲属因为年长、经济生活等等因素无法或不能认真行使其监护权。这种情况时有发生。2004年在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河南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人中,“留守儿童”都占到相当比例。

其次,“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在读的也经常出现成绩不稳定或下滑退步现象。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但“留守儿童”家庭监管的缺位。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困境。在教育无效时,有的学校对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还有的迫使其自动退学,使之流入社会。

最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更是不容乐观。他们的性格、心理等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而发生不良变化,出现了心理失衡、人格发展不健全和道德水准滑坡等现象,从而成为社会治安的难题和农村发展的隐忧。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而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

2、从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一是很多学校缺乏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二是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没有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儿童”。三是应试教育的理念条件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或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4、不是父母而是由亲人来监护。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使他们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很多孩子即便是处于祖父母、亲戚的疼爱甚至溺爱中,仍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同时,由于父母之爱的缺失使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5、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难以担负监护的重要责任,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大多是由隔代监护的,即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担当监护的责任。而隔代监护及其它监护类型往往都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不能给他们营造一种和谐自然的家庭教育氛围。

6、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网吧、游戏厅、舞厅等新潮事物的出现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及社会舆论使这些缺乏亲情和正确的引导的孩子开始“堕落”。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家庭方面

1、要重视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父母双方及时亲自关注子女;即便是不能常回家看望子女,也要时常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让子女不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2、代养人应及时转变育儿观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作为“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应该懂得一点科学育儿知识,及时转变观念,不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增设有关教育内容。学校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2、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增强适应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3、教师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管理。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把自我教育和管理贯穿于自己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方面

1、消除城乡差别,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现行户籍制度将城市与农村对立开来,是农村儿童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关卡。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政府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2、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具体研究和负责“留守儿童”工作,找出问题的成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来抓。

3、建立以农村社区教育为龙头的农村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构建的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不仅能将“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项具体的重要工作来抓,而且还能起到对农村社会教育进行有力推进的重要作用。

第5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1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均进城务工以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进而促使很多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就不得不与父母分离,成为留守一族。农村留守儿童多为缺乏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进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成长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象,从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如果此时不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或者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分析

相对于成长于健全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阶段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该阶段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留守儿童后期的成长,也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留守儿童的内心较为孤僻,且容易对父母的离开产生偏见,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会造成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且难以与人相处,同时易怒,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会教育职能的缺失,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问题时,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孤僻心理的产生等等。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敏感。

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沟通。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关爱与心理沟通,因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时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进而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要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而避免他们对于父母以及社会产生怨恨,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应该带上孩子,进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当然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挑选出合适的监护人,促使孩子能够在遇到成长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沟通与指导,避免他们内心受到危害。

2.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因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走入她们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儿童同样会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时,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应该善于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避免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区别对待,或者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重视心理沟通,同时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误区时,要善于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且要尽量营造出“爱”的氛围,促使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情感的抚慰,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待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类费用的增加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更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因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的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机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为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国家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及文件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帮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促使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

三、总结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其是关系着数千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应该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三者相互协调能够有效地为留守儿童创设出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而有效避免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01).

[2]郭兴,王宇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主题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形成心理问题原因剖析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发达地区优越的生产条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随之而来地形成了一批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和温暖,更难面对面地聆听父母的教育。由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教育的疏忽,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发凸显,如何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心理焦虑

焦虑是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焦虑多表现在和同伴交往中。比如在众人面前觉得不安,被老师或者同学批评了总想不开,在群体生活中常常无所适从,人云亦云,缺少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焦虑是衡量其在群体中是否感到安全的重要指标。

笔者采用问卷的方式,主要针对所执教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表: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70%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同时心理焦虑存在着年级的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焦虑状况高于五、六年级,六年级又高于五年级。

(二)孤独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莫名其妙地封闭自己,他们不愿加入集体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封锁心理,而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孤独感还会伴随着焦虑情绪出现而出现。孤独感体验同样反映了他们在同伴群体中所产生的不安,长期的孤独体验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笔者在另一所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行了街头访问式的调查,在被调查者中有超过46%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单,具体情况如下:

表2 某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基本情况

孤独感存在年级的差异:四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五年级,五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六年级,可见中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最强烈。

(三)胆小、自卑

自卑是主体渴望交往而缺乏勇气,胆怯的一种情绪状态。胆小、自卑心理的表现之一就是紧张感。在对上文中提到所调查的三个不同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中,30%的被调查者认为当面对众人发言时会特别紧张,调查情况如下:

在年级差异的比较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农村留守儿童在当众发言时的紧张感有所减少。情况如下:

据观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会出现胆小自卑的情况。笔者观察到:一些孩子的话不多,也不常和人交谈,在和同伴交流中常处于被动地位,但他们的行为举止是正常的。心理卫生专家认为:这种表现属于社交性退缩,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平时的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

(四)情绪控制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和情绪发展是阶段性的过程。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的情绪体验内敛化,控制和调解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但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留守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其能力弱表现在其外显行为上:不管哪个年级段的留守儿童都十分好动,常常无节制玩闹,精力旺盛;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容易持久,组织纪律性较差等等。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喜怒常被外界影响控制,学生之间常因为小的摩擦而引起言语或肢体的冲突。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现况,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调查统计和X2检验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学生自身因素对心理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无人帮助等挫折时难以正确对待,由于自身存在的感情外露与内隐之间的矛盾,期望值较高与学习压力大的矛盾,渴望与人交往同心理闭锁的矛盾,导致学生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只要适时、适当地帮助和指导,都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农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但在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只想到外出打工来改变孩子的生活条件,却未曾想到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呵护。有的家长对子女生活无心照看,而留守孩子爷爷奶奶又照顾过度,是造成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耳边,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虽然提倡智育德育并抓,但实际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问题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问题如不及时予以解决,社会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对他们进行社会矫正,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甚至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再有,学校应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政府,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比如,班主任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学生临时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交流感情,与班主任联系孩子在校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求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要求父母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为孩子合理定位。从自己孩子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教育实际水平出发,从孩子的智力、性格等方面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定位。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性,这样既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能实施。

3.“严中有度,严爱结合”,爱与管相结合。爱孩子是长辈的天性,但要使孩子成才,就必须从小严格要求与管理。真爱孩子,就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希望,给予及时地和适当地满足,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愉快和满足,爱孩子要适度,过分地溺爱,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是娇生惯养。过分溺爱会使家长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这不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适度,过分严格,会使儿童自卑与胆怯,影响其智力发展及创造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参与,更需要政府、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吧!

参考文献:

(1)欧阳莉妮.扫除心理障碍 发展小学生的交往能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9)

(2)杨兵.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4).70―71.

(3)高四季.试谈小学生自卑感的消除和自我意识的培养【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2.家庭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3.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会所,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第8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甚至很差。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一般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失去了父爱母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他们很多都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六年级的董阳阳,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镇上开了一小店很少回家,他不但自己没人管,天天还必须接送自己的弟弟上下学。这个孩子出现了两次盗窃邻居钱财的行为,数目之大。并且平时打骂低年级的同学。但是我看到她对他弟弟很好,每次姐弟弟时给弟弟买东西吃而他却不吃,也很关心弟弟。我觉得这孩子本质不坏,主要是缺少家庭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教育他们,大多数留守儿童任性、自私、冷漠,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上进心。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便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的小学教师对学习纪律都很差的留守儿童没有给与合理地关心和理解!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农村小学教师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农村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这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社会的不良环境及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原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镇上的一些网吧,为了赚钱,大量招揽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生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农村外出打工的外出不在家,在家的没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特别是打麻将。我看到好多正在打麻将的妇女,当孩子闹时就拿出钱来“去买东西吧,别耽误我打麻将”,使很多孩子养成了花钱的习惯。她们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真心地希望社会、家庭、学校能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使那些留守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我们教师我觉得应该做到:

(1)用“爱心”换来信任。平时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中多给他们照顾,;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坚持检查并耐心地纠错讲解。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拥有自信心!

(2)给他们机会参与班级管理。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一起探讨班级管理和学习,是他们能融进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她们有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们;其他同学有难题时也让他们主动的帮助其他同学。创造一个团结、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让他们缺少的家庭教育尽可能的在学校的大集体中得到补充!

第9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1)隔代(祖辈)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监护;2)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即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监护;3)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4)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来照顾自己。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的亲子分离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声音,不少国内外研究者基于自己的问卷调查也持这种主张。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问题突出[2-4],行为问题发生率高[5-6],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如社交焦虑、状态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

2.1国外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但从对应的概念“亲属抚养”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儿童福利联合会(CWLA)将亲属抚养定义为由亲属、种族部落成员、养父母或者其他与儿童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对儿童提供的照顾、抚养以及监管(UNICEF、InternationalSocialService,2004)。LUYao[7]利用来自印尼1997年和2000年纵向数据,得出亲属抚养经历会增加儿童的心理障碍和抑郁症风险的结论;HWendy等[8]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THeather[9]指出:“2/3的健康儿童进入寄养会表现出行为、心理或社会能力等问题”;JenniferEhrleandRobGeen(2002)指出:11%的6~17岁亲属抚养儿童在行为或者心理上有严重问题(比如沮丧、焦虑和社交恐惧),这一比例远远大于正常儿童;JSDana等[10]指出: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

2.2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国内的研究,众多研究表明:留守中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更差,表现出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11-12]。具体表现在:1)在情绪方面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孤僻、与环境相处困难等特点。李晓敏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情绪、人际交往和自卑等方面,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冷漠、自负、不思进取,甚至出现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行为;王淑芳等[14]指出:留守儿童青少年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2)人际关系方面留守经历对儿童的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冷漠性和攻击性,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15]。此外,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有差异的。富裕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16],后者更容易表现出孤僻、对人抱有敌意、与环境不能很好相处等特点。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指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引发出被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手段。目前,已有几百种测量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及局限性。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测量方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它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它是在EPI基础上加另一个分量表即P(Psychoticism,精神质)而成,分儿童(7~15岁)及成人(16岁以上)两式,有男女的年龄常模。在我国已有EPQ的修订本,仍分儿童和成人两式,各式的项目由原版分别为97和107项筛选成88及88项,结果分析方法上发展了T分表和各维度的分级方法。此方法适用于7~15岁儿童。3)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时可应用这个问卷,该问卷是从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该问卷适用于学龄期儿童,以区别其有无精神病,所出现的问题是情绪问题还是行为问题[17-18]。4)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当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时可应用该量表,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包括了主观上的担心、紧张,而且还包括了社交回避和害怕否定。该量表主要用于儿童社交困难的评估,当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时常结合其它的焦虑评定量表和抑郁评定量表共同使用。上述种种研究方法和工具都有着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于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4.1形成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19]。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点,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进而回避一些活动,使自己孤立起来。有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的子女比正常家庭的子女孤独感强,而父母均外出对儿童带来的孤独感就更突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