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工程学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人们不断寻求完善室内设计的理论依据,使室内设计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具有完善室内设计功能的综合性学科应运而生。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室内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室内光设计、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以及家具尺寸、摆设设计等内容。
2 室内设计及人体工程学相关理论
2.1 室内设计的含义
现代的室内设计内容已远远超出室内装修的范畴,具体是指运用经济手段及物质技术方法,以建筑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情况为基础,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重新组织及创造,创设舒适、安全、优美以及卫生的生活、工作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以及物质功能需求。
2.2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又称为人类工程学或工效。人体工程学的理论起源于欧美国家,其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由来已久。先后应用于工业社会领域和战争技术、工业生产、空间技术、建筑施工以及室内设计中。无论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哪个领域,所追求的都是人、物及环境的协调统一,以人为本。
人体工程学应用到室内设计,其具体是指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心理以及生理计测的方法以及手段,对室内环境与人体的心理、结构功能以及人体力学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使室内环境能更好地适应人体身心健康的要求,达到理想的使用效能。室内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工作效率。
3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能为人在室内空间的活动范围设计提供可靠的标准,确定室内的家具形状、尺寸选择以及确定摆放位置,为室内设计提供与人体相适应的气候、温度、光照以及声音环境参数。
3.1 人体工程学确定室内设计中人在室内的具体活动范围
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室内设计,可以根据人的体型以及人的交际表现确定相应的室内活动范围。建筑物室内空间的确定需要以人体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比如要从人的高度、体型、心理空间、动作范围来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室内设计中融入人体工程学,要求所确定的空间范围必须满足人体以及日常交往的要求,生活起居力求舒适。形状不同的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方形、圆形等规则严谨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平稳、严肃、凝重以及端正的感觉,而多边形、八角形等不规则的空间,会使人产生自然、无拘无束以及随意的感觉。小空间能使人产生亲切、温馨、亲切以及人情味较浓的感觉,而高且广的空间则使人产生开阔、高远、宏伟甚至是神秘的感觉。
以起居室的设计为例,从现代建筑物来看,起居室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起居室的空间范围时必须综合考虑其功能性,可以供人们进餐、玩耍、睡眠、休息,又可以供人们学习、会客、娱乐。基于此,在起居室空间确定时,尽量保证其范围够大够宽,且为了人们生活起居的灵活、方便,起居室的形状设计不宜过长。相对而言,厨房的空间范围确定却有不同的标准,厨房的功能主要是进行日常食物的烹饪,功能相对较为单一,一般情况下空间形状设计以狭长、方形为宜,将洗涤、储藏、配料以及烹调设施的安放位置安排在同一面墙的平台上。这样以人体的活动以及交际为前提,确定不同空间的功能,并针对空间功能设计该功能区的形状以及确定其面积大小,这样就能将无形的、静态的空间与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联接起来,将其综合考虑,寻求最适宜的空间形式。
3.2 人体工程学确定室内设计中家具的摆设位置以及形状
科学合理的室内设计,不仅可以使建筑物的空间范围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还可以使人们对室内环境产生舒适、美好的感觉。家具是建筑物室内的主要功能设备及主体,因而家具的形状选择以及摆设位置应与人体工程学的原理相一致。家具的设置是为了满足人对其功能的需求,在为人们提供服务时,必须适当、舒适,使人们产生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基于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考虑到家具的形状、尺寸、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使家具的设置符合人体的高度、体型以及活动、交际规律,以实现室内设计舒适、安全、方便的目的。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以人体的站立、坐下以及躺下的尺度为基准来确定人与家具以及家具与家具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确定家具的形状及尺寸,这样才能确保家具设置符合人的基本要求。如在设置不配有凳子的工作台或者是衣柜等立式家具时,可以家具的立位高度及宽度进行定位,不需要考虑人体的尺寸,只需考虑人体活动的范围。如电视柜的高度为65厘米左右,宽度为45-60厘米之间;橱柜高度为2米左右,宽度为50厘米左右。而设置桌椅等坐位的家具时,不仅要考虑家具的坐位基准点,还需要考虑人体的构造,如要以人体的坐骨结节点位基准进行定位,沙发或者凳子以37厘米左右为宜,靠背角度则以105°为宜;床或者是躺椅的高度以20厘米为宜,靠背角度以115°为宜,这样的家具设置才能符合人体的结构要求,提供舒适、健康的服务。[5]
此外,人体工程学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人在使用家具以及相应的设备时,在家具及设备周围保留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不能随意的堆放,不仅缺乏美感,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3.3 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提供符合人体要求的温度、光照以及声音环境参数
室内的温度过低容易引起人体颤抖、麻木、疼痛等。与之相反,室内温度过高会造成人体能量的过度消耗,使人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降低动作的正确率,减弱人的协调能力。由此可见,室内温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有鉴于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温度因素,使室内保持舒适的温度。舒适温度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以人体现阶段的感受为基础来确定舒适温度,另一种则是以人体的生理温度为基础确定舒适温度,如人体温度为35℃左右。两种测量方法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都是以人的感受为基准的,人体工程学从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出发,为室内设计提供温度参数。
人体对于光照有不同的要求,包括自然光的要求以及人造光的要求。因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光照因素。人体工程学从人的需求出发,能为室内设计提供照明参数,如舒适的照度范围、相邻空间的适宜照度以及不同工作面的临界照度等。
众所周知,噪音会损伤人的听力、造成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紊乱,使人产生烦躁心理。目前解决噪音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选用具有隔音或吸音功能的建筑材料;二是,通过室内设计防止噪音。室内设计可以通过对室内房间的布局来实现噪音的隔离,如休息房间及需要进行脑力劳动的房间应远离交通要道,用其他房间(如厨房、厕所)等将噪音隔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对环境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的关注促进了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对室内设计发挥着有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以人体工程学中的人体测量数据为依据,确定适宜的室内空间范围,确定家具尺寸以及摆放位置的选择,并提供室内气候、温度、光照以及声音环境参数,这样的室内设计才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实现室内设计使人们生活、工作更加舒适、安全、方便、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斌.浅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朱学颖.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人体工程学与环境心理学[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 (04).
[3]肖晨凯,朱晓娟.浅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1,(02).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
一、概述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概述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合格产品的准备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上的知识,也需要艺术上的理论和技能。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出来的。他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公共建筑空间和居家两大类别。当我们提到室内设计时,会提到的还有动线、空间、色彩、照明、功能等等相关的重要术语。室内设计泛指能够实际在室内建立的任何相关物件:包括:墙、窗户、窗帘、门、表面处理、材质、灯光、空调、水电、环境控制系统、视听设备、家具与装饰品的规划。
三、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奠定了基础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为人际交往空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2)为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奠定了基础。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3)为室内设计的视觉环境奠定了基础。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要素提供了依据
(1)合理的空间布局。根据人体工程学提供的数据一句,空间的合理分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2)合理的运用色彩。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3)合理的采光。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4)合理的装饰。室内设计根据结构和人的心理需求,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完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5)合理的陈设。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在符合审美的条件下,结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更能体现其特点和个性。(6)合理的绿化。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起着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峰,朱宁嘉.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应用[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刘昱初,程证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张月.人体工程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酒店;室内设计施工;设计手法
Abstract In today's design world, almost no one in the design, not to mention design talk about humane, designed to be "people-oriented", but how many designers really did it? Authors around the hotel's 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issues related to ergonom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knowledge of how to use ergonomics in the interior design of the hotel, the idea oriented "people (customers),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hotel should be notedsome detail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hotel; 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esign techniques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们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愿望不断增长,人们对酒店的服务要求不仅是住宿,而且需要有餐饮、娱乐、会议活动等设施,因此,它带动了酒店与酒店设计的发展,进而酒店设计促进了酒店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的形成和系统化。
1 酒店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与酒店的室内设计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为:以人(顾客)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获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
1.1 为确定酒店室内空间范围提供依据
以顾客为本是酒店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运用人体工程学可以密切酒店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通过对人体特征及活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加强酒店室内环境的有效利用,使酒店室内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1.2为设计家具提供依据
家具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为了满足使用要求,设计酒店内家具时必须以人体工程学为指导,使家具符合人体的基本尺寸和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的空间尺寸。比如说床、沙发、椅子等,都必须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出最适合、最舒适的家具满足人体的舒适度。
1.3 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人体工程学对人的感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在不同环境中的刺激程度进行了研究,因此从这一事实出发,既要研究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在特定室内环境的特殊情况。研究这些问题,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对于确定酒店设计中各种环境条件(如色彩配置、场景布置、湿度、温度、声学要求)都是绝对必须的。
2确定人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要想更加准确地将人体工程学应用于酒店的室内设计中就必须清楚地知道人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大小,一般来说,我们有一下两个标准来判断。
2.1人体的尺寸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人体工程学最大的课题就是尺寸的问题,人体尺寸数据是从大量的实测数据整理而来。然而,不同种族的人人体比例系数也不尽相同。因此,国家了《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10000—1988),指出了我国法定成年人人体尺寸的数据,男18~60岁、女18~55岁,为我们研究人体工程学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从人体的站姿、坐姿和水平尺寸三个方面来对人体尺寸进行了解,通过人体工程学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肩膀宽约600mm,当我们在酒店设计这要设计一条过道同时容纳两个人通过就得至少1200 mm宽,若这条过道仅需确保一人行进一人侧避的情况,则只需900 mm宽就可以了。在家具设计时,我们知道橱柜需要多高,写字台需要多高,床需要多长等。
2.2人体的活动范围
人体在动态情况下是由关节的活动、转动所产生的角度与肢体的长度协调产生的范围尺寸。因此我们就需要人体工程学来解决许多带有空间范围、位置的问题。在空间设计上,一方面需要满足肢体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工作与生活的用具设计也要适合功能需求。在人体工程学中,已经对人体各部运动特征和习惯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工作范围:1、人体垂直面活动范围,比如说手的垂直活动范围半径为720mm,最有利的抓举范围为580m;2、水平活动范围,比如说左右手水平滑动最大范围是1500mm;3、视野范围,比如只转动眼睛左右方向的最适宜角度为15度等;4、通行空间尺寸,这些尺寸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表现在家具之间的间距,通行空间的设计上,增加人们对空间设计的满足感和舒适度,家具和用品的功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家具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在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地采取坐姿,有利于健康的坐具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的酒店特别是一些高档酒店的家具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经常会用到。坐具设计首先要了解坐姿矫形学的生理知识,在设计中不仅要从坐具的功用出发,确定尺度,选择合适的尺度、支摊部位及支撑面积,并且要考虑支撑面的硬度和形状,还要考虑人变换姿势解除疲劳的需要。任何舒适的姿势持续时间长就会变得不舒适,而变换姿势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而且还需要一定强度的支点。只有这些因素考虑周全了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需要。
酒店的家具在尺度的设计中,柜类、不带座椅的讲台及桌类的高度设计是以人的立位墓准点为准;坐位使用的家具,如写字台等以坐位蓦准点为准;床沙发床及榻等卧具以卧位基准点为准;如设计座椅高度时,必须以人的坐位坐骨结节点基准点为准进行测量和设计,因为高度小于人的膝盖就会拱起,引起不舒适的感觉,而且起立时显得困难,高度大于人体下肢长度时,体压分散至大腿部分使受压下腿肿胀感等。另外座面的宽度深度倾斜度靠背弯曲度都无不充分考虑了人体的尺度及各部位的活动规律。在柜类家具的深度设计写字台的高度及容腿空间床垫的弹性设计等方面也是无不以人为主体,考虑人的各个方面的需求。
4酒店客房设计施工中须注意的细节
4.1 卫生间的设计
(1)很多的酒店卫生间天花板选用防水石膏板,其实不然,我们建议使用铝板或其它表面防锈防水的金属材料,但不要使用600×600或300×300的暗龙骨铝板天花,因为设备维修时其会因为人为拆装而变形;
(2)进入卫生间的门下地面设一防水石材板,以免卫生间的水流入房间通道;
(3)选用抽水力大的静音的马捅,淋浴的设施不要选用太复杂的,而要选用客人常用的和易于操作的设备,有的因为太复杂或太新奇,客人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而造伤害;
(4)设淋浴玻璃房的卫生间,一定要选用安全玻璃,玻璃门边最好设有胶条,既防水渗出,也能使玻璃门开启时更轻柔舒适;
(5)水龙头的水冲力不要太大,要选用轻柔出水、出水面较宽的水龙头,有时,水流太猛,会溅到客人的裤子上,而造成一时的不便和不悦;
(6)镜子要防雾,并且镜面要大,因为卫生间一般较小,由于镜面反射的缘故,而使空间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显得宽敞。卫生间巧用镜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卫生间的地砖要防滑耐污。地砖与墙砖的收边外最后打上白色或别的颜色的防水胶,而让污物无处藏身;
4.2 关于房间内的设计
(1)床离卫生间的门起码不得小于200 cm,因为服务员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
(2)客房的地毯要耐用防污甚至防火,尽可能不要用浅色或纯色的,现今,有很多的客房地面是复合木地板,既实用又卫生而且温馨舒适,是值得推广的材料;
(3)客房家具的角最好都是钝角或圆角的,这样不会给年龄小个子不高的客人带来伤害;
(4)窗帘的轨道一定要选耐用的材料,遮光布要选较厚的,帘布的皱折要适当,而且要选用能水洗的材料,若只能干洗的话,运营成本会增加,得不偿失;
(5)电视机下设可旋转的隔板,因为很多客人在沙发上看电视时需要调整电视的角度;
(6)房间的灯光控制当前较流行的是各个按钮控制,而不是从前的触摸式电子控制板;
(7)插座的设计要考虑手机的充电使用,这往往是很多酒店客房设计所忽略的;
(8)行李台的设计往往不受重视,很多的酒店客房的行李台的木质台边的漆被撞得凹凸不平,若采用这样的行李台其软包部分最后能由平面转到立面上来,并且有50 cm左右的厚度,可防止行李箱的碰撞;也可采用活动式的行李架,但墙壁上要做好防撞的设计。有的酒店的防撞板是18 mm的厚玻璃,既新颖有个性,又实用。
参考文献
【1】王奕.酒店与酒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 键 词:图像处理类软件 人机工程 软件界面 交互设计
1.界面设计中的研究方法
1.1人机工程学简介
人机工程学(Er g o n o m i c s),在美国有人称之为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在欧洲有人称之为人类工效学(Engonomics),日本称之为人间工学,其他国家大多引用西欧的名称。人机工程学不同的命名充分的体现了人机工程是“人体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从科学性和技术性方面,人机工程学可以这样定义: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1]
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系统来整体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机工程学也将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错相互渗透更加深入。[1]软件界面设计中也普遍运用到人机工程学,其中的人是用户,机是指软件,而环境则是界面。如何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关系,是设计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
1.2人机工程学在软件界面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以用户为中心(user centered)是一种设计思想,而不是具体的设计方法"它来源于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认为机器应该适应人,减轻人的体力和脑力负担,成为人的辅助者。[3]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去研究软件界面设计,真正的将一款软件设计成为用户服务的软件,与未考虑以用户为中心的软件界面设计相比,其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让用户获得更加高级的使用感受。人机工程学可以为界面设计提供大量的数据,以优化界面排布、色彩、图形文字大小等。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愉悦,软件的交互感更强。2.提高软件工作效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研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最关注的地方,着重将用户使用和频率高的部分优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3.提升软件自身价值。如今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图像处理类软件更是是如此。一款软件能够从众多软件中脱颖而出,被大众所认可,在丰富完善软件功能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让用户满意的界面。
1.3人机交互特点
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故可称为人机对话或人机通信。为和研究的内容靠近,本文的人机交互仅限于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这里所说的“交互”指的是信息交换,即计算机用户与计算机系统(如软件、硬件)之间的信息交换。[1]
人机交互的特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人与机交互是双向的,即人传达给机器一个信息,同时机器还会反馈给人一个信息,这样人和机器就实现了对话,这种对话语言就叫做交互。第二是交互手段的多样性。早前人机对话仅仅是通过鼠标、键盘来实现的,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对话语言呈现多种形式,例如声音、触摸。交互手段的增加意味着人与机器对话更加便利、准确,进而增强了用户体验。
2.图像处理软件简介和特点分析
计算机软件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软件,另一类是应用软件。其中操作系统就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比如Windows、Linux、Mac等;应用程序则十分丰富,可以细分成许多小的类别,其中图像处理软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别。
照片处理软件是一类对数码照片进行分析、修复、美化、合成等处理的软件,在图形图像处理领域,照片处理软件属于图像处理软件的分支,是专门针对数码照片工作的软件。[2]
2.1 图像处理软件特点
软件呈系列性。现在许多大公司都将自身的软件群组成系列,共同进行推出、更新以及维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公司横向产品线较长,为方便管理这些软件,推出了系列产品来。
操作区域最合理化。图像处理类软件属于工作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使用大量不同类型的工具,并且尽可能观察到更多图片的细节。
用户需求不同。对于普通用户来讲,需求层次较低,仅仅需要简单的图像处理功能。对于设计师来说,则需要更加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满足复杂作图的需求。
应用领域范围广。许多行业都有对于图片处理的需求,典型的行业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计算机设计类:包括网页设计,软件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等、摄影。随着软件功能的不断扩大,现在的图像处理软件还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和三维效果的图像,因此还可以应用于影视、建模等领域。
3.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设计中人机交互的详细研究
目前主流图像处理软件数量较多,同时不同软件定位也各不相同。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有Adobe的photoshop系列;基于应用的处理管理、处理软件picasa等,还有国内很实用的大众型光影魔术手,非主流软件有美图秀秀,动态图片处理软件有Ulead GIF Animator,gif movie gear等。[2]通过几款有代表性软件的界面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规律,并且加以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
3.1 软件界面设计内容
软件用户界面作为计算机软件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桥梁,应具备美观、易懂易操作、易学习、用户友好等特点,因此软件界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软件界面设计具体包括启动界面的设计、软件整体框架风格设计、按钮控件设计、窗体面板设计、菜单界面设计、图标设计、软件产品包装等多领域设计。
用户能够直接接触到软件的地方即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地方,界面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启动界面设计、整体框架界面风格设计、工具面板设计、菜单栏设计、图标设计等。启动界面:启动界面是用户使用软件必然见到的一个画面,由于很多图像处理软件启动过程中需要加载大量的程序以及插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启动速度也与用户电脑的硬件配置有关系,因此有时用户会长时间面对这个画面。整体框架界面风格设计:软件框架界面的风格可以传达出软件的定位。或者说框架设计是一款软件界面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软件的风格走向。工具面板设计:工具面板是使用者接触最多的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具有更好的交互感,简单易用则是它的设计原则。菜单栏设计:菜单栏是每款软件都保留的部分,软件的所有功能都能在菜单栏里找到。图标设计:图标广泛存在于软件界面之中,图形语言的信息传达是通过图形的视觉形态传达图形的指涉含义,是形义共同作用的结果。图形与图像的直观性和通识性克服了文字语言交流中的障碍、准确快速地传递着信息。
3.2 人机工程学在其中的应用
前文总结了图像处理类软件在界面上的特点以及人机工程学方法运用到软件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必然加入人机工程学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下从人机工程学的三个方面来探究图像类软件界面设计规律。
3.2.1 设计心理学在其中的运用
图像处理类软件的用户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用户,另一类是非专业用户。两类用户对于软件的功能需求基本相同,都是处理图像,但是不同点在于需求程度不同,专业用户需要对图像进行更高级更复杂的处理,而非专业用户则需要快速简单有效的处理。根据不同种类用户的需求,软件在自身界面设计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成了许多模块,让不同用户都享有自己的使用空间,进行高效的操作。
用户使用感受也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一大方向,不同软件可以传达给用户不同的使用感受。软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用户的使用感受,这就是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使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是科学和技术在艺术与人性处的契合点[3]。人性化设计最核心最本质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软件界面中的“以人为本”设计体现在:界面的视觉效果“赏心悦目”,界面的布局合理以及界面的层次逻辑清晰。
3.2.2 人体测量学在其中的应用
一个软件界面中的信息交错复杂,在界面设计时要考虑不同信息的布局。根据人体尺寸中人转动眼睛和头部时的能见度图像可知,要把最重要和最经常使用的信息尽可能设置在视野中心3°范围内,一般性的信息在20°~40°内,次要信息设在40°~60°范围内,对于80°以外的视野范围,因视觉认读效率低一般不宜显示信息。[4] 人眼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的速度快而且幅度宽,因而显示信息排列的水平范围应大于垂直范围。[4]
在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中,图像的显示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设置在界面中心位置,操作工具显示信息为次要信息,设置在图像两侧。界面的上部和下部则显示不重要的信息和一些使用频率低的按钮。
3.2.3 认知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1.对界面进行信息结构划分。按心理学要求,用户界面中信息的排列应当符合操作信息的逻辑性,因此应该把显示根据所传递的信息或功能进行分组排列。这就涉及到了信息结构的设计,在人机工程学中可以运用卡片分类法和集簇分析法对信息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以树状图表达出来以供设计人员参考。2.提醒提示的运用。人的记忆是不完善的,经常会有遗忘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界面设计中对于需要注意的重要信息应设置取样提醒装置,提醒操作着对某个特别的信息源进行取样。根据人的知觉特性,可以采取亮的、彩色的及变化的特征来引导人的视觉注意。 [4]
4.结语
现如今软件界面设计倡导“人性化”,“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因此在软件界面设计中加入了人机工程学原理,使得软件界面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更加顺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根据图像处理类软件的特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为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陆敏.基于人机工程的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2008.
[2] 季慧.图像处理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软件学院,2011.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色彩设计;材质选择
1 绪论
1.1 手持工具设计的研究背景
本次课题的研究选择的是围绕手持工具产品中的园林工具――手工锯来进行研究和设计。作为人类绿化景观养护设备的园林工具,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绿地面积的大幅度上升也直接提供了更多的绿化工作岗位,也带动了园林工具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如今大力提倡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在预示着园林工具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潜力的。
1.2 手持工具的发展
从古至今,人类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时时刻刻都在与大自然坐着激烈的斗争,而在斗争的过程中人类所制造出来的物品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生存用品,在这些生存用品当中包含了人类的思想。石器作为最早的人类手持工具被制造出来,它所具备的意义就是从事有意识的劳动。在古文《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名言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变化,人类对工具的生产和使用也变得多样化,人们通过机械化手段来追求完美的、精致的手持工具。
现代社会的经济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会对所使用的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工具的生产和制造变得更加挑剔和苛刻,不仅要实用更要适用,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审美、情感、文化以及精神的含义在其中。
2人机工程学设计基础
手持工具对人体的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用手掌的握力一把抓握的胶泥把手最为符合人手掌的形状,因此这也应该是最为合理的手柄造型。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手柄的形状应该和工具的使用方式相适应。
手持工具设计不仅需要符合美学特征更需要在人机工程学上符合人体的手部使用。人的双手作为身体上的重要器官,也是人身体的延伸。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身体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人的双手不仅能够做出各种复杂而且灵巧的动作,还具有非常精细的感知能力。手是由骨头,神经,肌腱,韧带和动脉组成的。正是这些复杂且精细的结构组合在了一起才能完成人类这一系列复杂又精巧的动作。
在我们现今的生活、工作中使用的工具有大部分并未达到最为优化的形态,其工具的形态与尺寸等因素与人机工程学并不一致,所以无法使得人们有效并且长时间地安全操作。如果使用设计不良的手持工具达到较长的时间段,就容易使得人体感到不适,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心理上的不满。因此对手持工具的人机特性研究必须有适当的设计、评价、使用和选择。
2.1 手持工具的人机设计原则
工具在使用中需要保持手腕处于自然的顺直状态工具必须在比例上与使用者保持适当,才能使得工作生产发挥最大效果。
工具的设计需要减少工具对使用者手掌组织产生的压力。
2.2 手持工具的人机因素
在对工作环境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到人的因素、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生产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安全性和使用时的舒适等问题。在需要长时间使用手持工具的工作环境中应充分考虑到人机关系之间的协调性:(1)手柄的部位要与人体手掌相匹配,手持式工具的操作大多为力抓握的形式,所以要符合手持工具和人手掌的人机关系,例如手柄的直径和长度因素,手柄的直径数据取决于手持工具的作业姿势和手掌的尺寸大小,而在手柄的长度尺寸上则取决于手掌的宽度尺寸;(2)保持手腕的顺直状态从而能够避免重复作业生产时产生的手部局部疲劳,可以通过对手柄的设计来达到手腕的顺直状态,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手持工具作业时的工作方向;(3)静态施力的避免,手部肌肉施力依靠收缩产生,持续时间太长,容易导致供血不足;(4)手持工具的作业活动范围应在手的最佳活动范围内进行,手部的最佳活动范围不仅是指能够容易到达的工作地点,也是指人的视线能够到达的地方,而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避免手臂长时间的操作而引起的疲劳,以免降低工作效率;(5)注意性别上的差异和左手为习惯用手者群体的需要和特性;(6)避免手掌部位的组织受到过大的压力。
2.3 手柄的造型因素
在手柄的造型设计因素包括手柄的直径、长度以及接触面的形状等情况。
(1)手柄的直径:在手持工具的手柄直径的大小取决于手持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者手掌的尺寸。如果手柄的直径过大,容易导致手掌的握力减少,从而降低工具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并且会要求手指的弯曲力度加大,容易产生疲劳感;(2)长度上取决于手掌的宽度。(3)而在形状上,增大抓握部位的面积以减少手部组织所受到的压力。
3 设计辅助理论分析
细节设计理念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产品在细节造型上无解可击,那么这个产品肯定不会是一个失败的产品。细节设计的完善能够使得产品提高好几个档次和品味,提高产品的使用工效,也能让使用者得到心理和生理上满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在对最低生存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会逐步向更高心理层次上需求的转移,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已经从解决有无的角度开始往优化产品细节、提升产品质量的角度上进行发展。从人机工程学中以人为本的设计角度上能看出来,工业产品在做到优秀的细节设计优化时,更能够将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传达出来,能够在设计师和产品的使用者之中建立交流的桥梁。产品的细节和整体是相互转化的。产品的整体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而细节对整体而言起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相同款式的产品,一款在细节上做得更加突出,一款毫无亮点。注重细节的设计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引起注意。
3.1 色彩设计
色彩学是研究色彩产生并将其在自然规律中进行应用的一门学科。色彩学的科学依据是由我们非常熟悉的科学家牛顿和开普勒奠定的,而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上,这两种学科着力解决人对色彩的感受。在国际上普遍被公认的是孟赛尔色系,它对“色相、明度和纯度”三者具体数值的规范来保证色彩使用的准确性。
作为产品的重要细节之一,不同的产品色彩搭配传递给人们的感受也不一样,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在产品的外观色彩中,色彩主要作用是显得美观,好看。有了丰富色彩搭配的产品能够给消费者一种美的精神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的造型和色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能够对同一类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色彩认识,能够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区别不同类型的产品。例如通常使用固体色或较为绚丽的色彩来体现产品的科技感;在家用产品中颜色则相对温馨,这样能够给人一种心理安慰。在工业产品的用色规定中,橙色是警戒、安全的指定颜色。在较多情况下,橙色和红色都具有警示作用,但是橙色相比红色而言少了一些强烈的意味,所以橙色的使用不仅能够在安全上起到警示作用,而且还能够降低工具使用时的视觉疲劳。
在人的感知中,色彩的表达是具有温度和情感的。通常我们了解的为红色与橙色两种亮色代表了热烈、食欲和温暖,蓝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则相对会让人觉得比较安静、沉稳和忧郁。因此一个成熟的产品也需要符合人们对色彩识别习惯有着了解,色彩设计也对产品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3.2 产品的材质选择
在工业产品的整体构造中,产品的细节决定着企业品牌的成败,而对于产品使用材质的选择更是决定着产品的细节表现。不同材质的物理因素不一样,例如塑料材质和金属材质在硬度、韧性、强度上完全不一样。即使是同为金属的铝、不锈钢、铜等等都有着不同的特性。
而在工业设计中,不同的材质除了基本的功能结构需求外,也需要和不同的色彩搭配来满足审美需求和功能的划分。
4 结语
通过对本文能够了解到设计制作一款产品是非常复杂的,手持工具产品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基本要求是设计的基础。如果不符合产品设计原理则可能会对使用者造成生理上、心理上的影响。这对产品生产商和产品行业的发展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在符合人机尺寸数据的同时,产品设计还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通过对产品色彩,材质上的考虑,完善产品细节结构,构建出一个合理的、能够使使用者和设计师相互沟通的产品,让产品的使用者体验到尊重,这样才能更好得开发新的产品,从而使得该产品行业得到良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2]何流,陈敏.工业设计色彩[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3]杨翰如.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园林工具设计研究[M].南昌大学 2012.
关键词:环境心理尺度空间一、心理尺度环境论是衍化的产物
--------------------------------------------------------------------------------
在阐述心理尺度环境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
对于心理尺度环境论从环境心理学中独立出来①,应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行为的生态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霍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的研究,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的研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加上当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减少等现实困境,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的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心理学家也更加重视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纷纷研究与环境心理学有关的课题。
当今,心理尺度环境论中社会心理学的痕迹仍很明显,因为许多环境心理学家都受过社会心理学的训练。然而,这种“联姻”也造成了一些麻烦。这些现象对于环境心理学在起步比较晚的中国也同样存在着。传统上,社会心理学依赖于由理论构建的实验和接近科学的假设检验方法。普罗夏斯基(1976)曾多次声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最终会被证明是环境心理学家的巨大财富。社会心理学对环境心理学的影响无疑很大,但我们相信,当一批在某些领域(发展心理学、艺术、建筑、社会学)受过训练的环境-行为研究者成长起来时,这种影响将会减弱。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人体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类是最求完美的,为了使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于是从人体工程学内部就又衍化出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外也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尺度、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等等。
二、心理尺度环境论对室内设计的启示
关于心理尺度环境论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1、心理尺度环境论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a、环境和行为的关系;b、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c、环境和空间的利用;d、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e、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2、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a、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b、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c、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d、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e、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室内设计行为对心理尺度环境论的影响
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室内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套房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对此,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得到广泛地运用,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多元化多媒体的需求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确定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玄关、卫生间、厨房等住宅空间的设计;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3、人和人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确定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例如办公区的分块、展示厅的分块和其他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
4、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的使用功能更能全方位的启动自身的各个感觉器官以至达到舒适状态。
5、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在设计特殊室内场合时需要一套科学的参数,如剧院、医院、多媒体厅等,这要求必须有正确的决策方案,其中主要考虑到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物理环境等环境参数。
6、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都对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等视觉要素提出很高的要求,环境心理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结语
心理尺度环境论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室内环境作为人类所处时间最长的空间环境,与人关系很密切,如何将其内部人的行为和心理结合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学、色彩学、工造学等学科,去做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健康舒适安全的室内空间还是个复杂庞大的课题。
注释:
①有的学者将心理尺度环境论等同于环境心理学,实为欠妥。心理尺度环境论是环境心理学的分支,它更注重室内环境对人在室内行为中的影响。
②环境设计研究学会,世界最权威的环境设计研究论坛会,这个学会每年都在美国举行年会。
参考文献:
1.吴硕贤等,室内环境与设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美]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暴永宁、吴伯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分析研究人机工程学在老年人智能触屏手机操作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提高手机的实用性和易用性。通过分析我国老年人用户使用习惯,确定影响老年人使用手机的因素,合理设计手机操作界面的位置布局、字体的大小及颜色的搭配等设计内容,增强手机的使用效率,避免误操作。在设计老年人手机时,应综合考虑手机操作界面的人机工学原则和老年人的生理结构特点及使用习惯等因素,使智能手机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根据本文的研究也能为老年人手机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老年人手机 操作界面 使用习惯 人机工程学
一、研究内容及目的与意义
1.1研究内容
产品是被人们所使用的,其所具有的一切性能都要以符合人使用需求和习惯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所体现出来的人化原则包括产品的实用性、易用性、经济性等。为了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就必须要充分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就必须要了解人使用某种产品的习惯;就必须要以人机工程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使产品更加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和操作习惯,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更加舒适。
老年人手机设计因其使用人群的特殊性要求此类手机在设计时需更多地考虑人的使用习惯和生理、心理特征因素,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个前提下,通过分析研究人机工程学在其中的应用,并结合研究成果对手机操作界面进行设计改善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得出设计结论。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人机工程学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分析与讨论,结合现有老年人手机存在的诸类问题,研究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操作习惯对手机操作界面设计的影响,合理配置手机虚拟操作按键的位置布局和大小、文字的尺寸比例及界面色彩搭配等内容,改善美化手机操作界面从而提高产品是实用性、易用性。使老年人能更加容易地、自在地对手机进行操作,提高手机的容错空间、降低误操作率。
(2)研究意义
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使用习惯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论证,设计出合理的老年人手机操作界面,体现出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及产品设计的人化原则,突出了人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使用户得到更多的关怀;再一次论证了人机工程学给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为老年人手机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价值,为日后手机的改良与重设计打下理论基础;为提高老年人社会地位、使他们不受产品的限制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1)当下市场中现有的老年人手机由于智能触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步入了触屏操作时代,手机也越来越智能化,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触屏手机占市场份额80%以上,多数消费者在购买使用手机时也会主动地选用触屏手机。许多老年人开始追随流行趋势选用触屏手机,而不只单单一味地追求传统按键式手机。如图1所示:市场上老年人手机设计趋于触屏形式。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也有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的权利,而现在大部分老年人使用的手机是由子女、亲属淘汰下来的手机,这类产品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自身就已经存在了大量的问题,很不适合被老年人再次使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感觉器官感受事物的能力会有所下降,如人的听觉、视觉、反应速度等,而市面上的智能触屏手机的操作界面在功能键分布上、色彩的搭配上以及字体的大小上都使老年人操作手机变得复杂,用户无法准确地定位目标功能的位置;鲜艳色彩的过度使用让用户的视觉产生疲劳感使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不能突出功能主体;字体太小使老年人不能清楚地辨认出有效信息。
(2)现有老年人手机增添了很多附属功能,比如放大镜、验钞灯、人体健康测量器等,如图2所示。但是经过调查,老年人不能快速地定位并找出这些功能的具体所在位置,这是由于一些功能往往是几项叠加在一个虚拟按键上或者是隐藏在各个子菜单中,用户需要仔细耐性地翻阅才能找得到,但是此类产品适用人群的特殊性规定了他们在使用时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制约无法方便地使用这些功能,进而影响了用户体验。
三、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影响老年人触屏手机操作显示界面设计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老人年龄增长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带来的与年轻人使用习惯的差异。因此需要在分析研究这些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才能保证产品更好地被用户所使用。
3.1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特征及对界面设计的影响
人们使用手机用到的人体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手等,但是人体感觉器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的衰退,自身感觉和受到外界的刺激也大有下降。
(1)视觉。人的眼睛大约在40岁时就开始逐渐地衰老,根据乔恩・亨德里克斯的论述:65岁以后的老年人,有将近20%的人不能获得至少20/403的矫正视力,老年人视力仅为0.7左右,这严重影响了老年人操作产品的能力、给生活带来不便。老年人的视力约为青年人的一半,所以老年人手机的字体也应该是普通手机字体的两倍,甚至更大。
在色彩识别能力方面,老年人对颜色的辨别能力比年轻人低25%-40%,对识别不同色彩能力的下降程度各不相同,辨别红、黄颜色的能力要强于识别蓝、绿色的能力,而两只眼睛色觉的变化也有很多差异。针对老年人对色彩识别能力降低的生理特征,在进行老年人手机设计时,应避免使用波长短的色彩与辨认度低的色彩,既使需要也应在局部或者非重点部位进行选用,并将颜色的明度调低,避免用波长短的纯色;显示界面的图标和图案色彩应该合理搭配,内容清晰明了,图文并茂便于认知理解;为使手机各功能区分明确,应运用对比色来提示。
(2)听觉,人的听力在55岁时开始老化,70岁以后会听不清频率为4000Hz以上的高频声音,听到8000HZ纯音的能力基本丧失,而低于1000HZ的低频声音仍可听见。老年人听觉功能的降低不仅直接影响信息的获取,而且还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及反应速度等,从而给老年人社会交往带来障碍,使老年人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感。所以设计老年人手机声音功能时应使手机操作的提醒声音采用低频范围声音进行提示,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清晰的语音、响亮的音乐、有力的震动等来增强手机对用户的知觉刺激,使老年人更加轻松自在地使用手机。
3.2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特征及对界面设计的影响
由于视力、听力等生理功能的下降使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变化和不良情绪。老年人耳背导致听不清来自外界的语言信息,容易使信息内容被曲解;而看不清事物,会造成老年人识别能力退化,导致他们不容易或不愿意去认识、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会使他们出现挫败、失落、孤独的情绪。因此,老年人手机设计应提高产品的语音、提示及功能音量,设计新的音量调节模式来解决困扰老年人使用手机的问题;手机背景光的明度和亮度需要适度调节,是光线强弱度更能被老年人接受并使其在不同环境下都能较好地为用户服务;设计合理的色彩搭配,选用那些老年人更喜爱的色彩,这些颜色要给人成熟稳重、朴素简约的感觉;字体和行间距的大小应略微增大且能够让用户清晰地看清文字所说明的含义。
四、老年人手机显示操作界面各局部设计
4.1功能分析与位置布局
当下智能触屏手机拥有大量优秀功能,但用于老年人手机设计时应将功能进行优化,使常用功能设置于显眼位置,方便用户的操作。
(1)主要功能包括手机设定、电话接打、短信收发、通讯录等,要把这些功能布置于手机主页面菜单上,并且不应使功能重叠增强操作的直接性。
(2)助手功能包括时钟、日历、备忘录、计算器、手电等,可以将这些功能设计在主菜单的子系统中,在主界面上标注为“生活助手”字样用来已提醒用户注意。
(3)娱乐影音功能包括调频收音机、音乐视频播放器、游戏、照相机等,这些功能也可沿用上述布局方式置于子页面中并加以文字说明。
其他功能还包括字典、电邮、上网浏览器等。在设计以上所有功能位置布局时也应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频率将使用次数较高的功能利用移动工具将其放置于主菜单显眼位置上,方便老年人的操作。
4.2字体与图标
由于视力下降老年人手机字体和图标的大小应略加增大,帮助用户清晰地识别显示信息。在文字尺寸方面,影响文字清晰度的因素有字体大小粗细、文字与背景颜色对比搭配等;其说明的信息也要言简意赅,让用户能够轻松了解文字内容。根据人机工程学相关数据的测定,字符高度尺寸=视距/250,据此当老年人手机文字尺寸在6-8mm之间时可以有效地保证用户能够清楚地看清文字说明。在功能图标方面,应多采用那些构图简单、传达信息准确的图案来说明功能选项,如图3所示。
4.3色彩搭配
根据前文对老年人认识色彩能力的分析,在界面色彩设计时应多使用老年人喜爱的中性色,避免颜色纯度、明度过高造成对眼睛的刺激;可多使用对比较为强烈互补色突出文字、图案的位置和信息。不同色彩对老年人带来的感情印象各不相同,必须选用那些较为符合老人心理的色彩进行设计。所以手机界面背景色可选用灰黑色等深色系,使手机更加稳重,或者使用灰白色使产品显得较为时尚;功能图标的色彩应选用较为明亮的红、橙、黄等色以突出其信息内容和功能位置;字体颜色上应多采用与图标背景色产生对比的色彩。
4.4声音设置(情景选择)
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两种,乐音是指能让听觉产生舒适感、使人感到愉悦的声音;而噪音指的是凡是那些能够干扰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在设计老年人手机声音功能时不能一味追求极大的音量,这样不仅不能让用户正常使用产品,而且还能对他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最佳的声音范围应控制在50-89dB之间用户能较为舒适地使用而且不影响他人。控制声音在合理区间内变化可采用情景模式功能来实现,根据用户在不同场景环境下改变声音大小使手机音量适合于实际应用。
【关键词】 地铁车辆 内装设计 关键技术 应用
地铁车辆内装设计是地铁车辆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直接反映出地铁车辆设计水平的高低,也是关系到旅客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关键之处。鉴于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地铁车辆内装设计,我们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关键技术。
1 车辆内装被动安全技术
1.1 车辆内装被动安全技术的概况
众所周知,轨道列车在运行的过程中是很难完全避免发生碰撞事故的,为了有效减少这类事故以及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已经有得多国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研究车辆内装被动安全技术。欧洲国家将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一次碰撞。在此阶段中,车辆碰撞的初始动能会通过渐进方式消耗掉,这个时候车体会产生塑性变形,造成乘客产生冲击性载荷,鉴于此,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确保车体能够完全能够承受载荷以及车辆的加速度水平;第二阶段即二次碰撞,它与车内内部装饰部件以及布局有关,在此阶段,因为乘客已经受到一次碰撞的影响,他们将会受到来自车体内部部件的大量不同接触的碰撞,这很容易造成乘客的身体各个部位承受强大的冲击而受伤,因此安全的内装设计必须把内部布局以及乘客受损的程度以及生物力学反应全部考虑在内。
1.2 车辆内装被动安全技术的具体实施以及取得的成果
针对上述问题,欧盟迅速启动了列车内部装饰被动安全项目,包括阿尔斯通交通运输公司、西门子AG交通运输系统以及波尔顿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起来对其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的避免碰撞来提高车辆碰撞事故的存活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满足结构防碰撞性的被动安全要求的车辆内装方案,以此来减少乘客损伤的程度,进而设计出新的内装被动性安全平台。该平台将会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充分保障乘客的安全;(2)采取优化的方式,将车辆结构防碰撞性以及损伤生物力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而科学地整合,来达到最终提高被动安全的目的。主要内容有:对过去的车辆碰撞事故进行回顾,以此来确定值得参考的碰撞场景,最后建立出一套参考碰撞场景和构建车辆结构防碰撞设计的通用框架,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验证程序指导原则,考虑车辆内部的风险地带并且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提高存活率的措施。为了提高内装设计的安全性,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辨明影响存活率的原因。经过长期的实践结果表明,在车辆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车辆乘客存活率与下列几项因素密不可分:车辆内部的总体内装布局、列车组的动力学性能、乘客与车体内部零部件的表面接触特性等。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了行动不便人群的基本要求以及其他车体内装的功能型要求;(2)提高了内装设计实践的技术水平,有效补充了人机工程学测量措施的含义;(3)确定了列车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冲击脉冲的具体情况;(4)在人体生物力学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轨道车辆乘客最新的损伤评价标准;(5)创建了更为高级的内装布局检测方法等。
2 模块化设计技术
对于这一块做出贡献最大的当属西班牙的TEMOINSA公司,该公司对模块化设计概念的定义、目标、优点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避免哪些误区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会对其分别进行阐述:(1)概念:模块化设计的概念起源于modular一词,然而在制造领域,它的含义归纳起来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可以和其他零部件进行组合进而成为独成一体的零部件。按照标准尺寸制造的方式来满足使用的灵活性,并且紧紧围绕着设计理念,采用互换性零件来生成功能性的成品;(2)应用领域:模块化设计被应用于旅客列车内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目标在于能够在广泛的领域中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采购、物流、工程设计、生产、质保等;(3)优点:能够有效减少列车所需交付使用前的总成本,包括列车制造商的零件直接成本、项目管理所需的资源成本,包括采购、物流、质量管理等费用开支;通过零件的统一化和简单化,有效减少库存和维护的复杂性,减轻车体的实际重量;减少运营成本和列车故障停运时间。鉴于此,为了满足乘客的实际需要,不仅仅要满通工具简单、廉价、安全可靠的要求,还需要提高人们的舒适性和安全感,尽量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块化设计过程中,应当要避免一些误区:模块化设计并非销售当中忽悠人的说法,也并非为了将开发制造的劣质零部件以及提前装配好的产品用低廉的价格来冲击市场。加入车辆内装制造商购买到了假冒的模块化产品,将会在后续的生产和运营中造成很大的麻烦,进而还会对模块化设计概念产生怀疑。除此之外,在模块化设计中,通常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而不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通常来说,部门的设计不同,将会大大增加相互匹配的风险,尤其是覆层和内装饰设计,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单个部门或者设计公司内部进行设计,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将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通过车辆内装被动安全技术和模块化设计这两大关键技术分别进行了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相关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地铁车辆在运行以及维修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有效借鉴以往的时机经验以及结合具体情况,要让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真正确保乘客们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要在出现意外情况下切实的减少乘客受伤的程度,当然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大力发展,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地铁车辆内装设计技术层出不穷,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丽萍,王立国.地铁车辆内装设计人机工程学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02).
[2]刘丙林,胡安祖.地铁车辆内装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机械管理开发,2011,(02).
作为服装工程的学生,实际上是服装企业未来的企业家,服装商业未来的经理式人物,因此服装工程的老师在培养自己学生的时候应根据专业特点来进行教育模式构建,以防止趋同服装艺术设计学生造成未来就业中巨大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服装工程学生不是过去简单理解的能打版、工艺好、懂面料的服装人才。现代企业要走向品牌化,则它对服装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懂得服装工程方面的服装制作、服装功能、机械设备、车间生产布置、生产流程设计等,而要依靠他们进行品牌策划并将产品打开市场,甚至走向世界。因此,培养服装工程方面的学生也要与世界接轨。他们除了要学习服装的工科课程外,学校应开设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和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知识面,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综和素质与创新能力,迎接不断变更的新的挑战。
服装工程学生应加强文科、艺术造型设计等第二课堂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创新与创业的精神。因为服装工程学生在中学阶段主要接触的是数学、物理等逻辑思维方式,而文字功底不是很深厚,且缺乏形象思维和造型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期间,注重学生的文、工、艺三方面的综和素质的培养,多方面吸收有关知识,对今后开展企业管理工作、外贸营销活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品牌策划等工作将大有好处。
一、教育目标要明确
对于服装工程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具有实干和创新能力的服装人才。现在,知识商品化[1]了,或者说是一种知识商品,而知识本身不是商品,只有当知识经济物化、加工凝结某载体时,才变成知识商品。知识的物化过程是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然后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含义上,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明确考虑学生的综和素质培养,要考虑现在的教育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大基础课程的设置,如英语、计机及其程序语言、数学等,甚至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法律课程的学习,而专业课时可相对缩短。在培养了学生全面知识的基础上再加强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出来,让老师带着学生做课外科技活动,如替企业进行品牌策划,参加大型的商业交流会或者旁听学术论坛,辅助老师完成一些课题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兼职活动等;另一方面是在学校学习中培养和训练出来,如老师授课中引导学生怎样去培养自己的特长,如何深入学习形成在某方面的具有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可将自己的一些科研或市场调查活动过程告诉学生,让学生重新来虚拟怎样进行科研或市场营销活动等。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进行过创造或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学生,与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为后者的3倍。
二、课程设置要合理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国家对不同教育的政策投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学科交叉。学科交叉[2]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表现为:
1、对于单独个人,首先应接受一定的基础教育,包括专业基础教育等,如德育、英语、数学、计算机、造型设计及应用、服装史及基本理论等,使学生的基本素质整体提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不同的专业特长,如结构打版,管理、营销与外贸等,使学生在某个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有人也许会说,服装工程的学生为什么要强调造型艺术设计呢?服装艺术设计学生不是专门进行服装款式与造型设计的吗?如果有问题让他们去设计不就行了吗?在商品经济激烈竞争的大潮中,企业要创一流产品,除了有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机械加工设备,优良的服饰功能,完善的售后服务,还要有优美的外观造型和色彩搭配,把服装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才能使服装产品更具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中国现代企业的品牌要与世界品牌竞争,更注重的是商品品牌化,在这个过程中要能把握服装的市场变化和预测、服装生产、物流管理、卖场设计以及用英语与商家洽谈协议等,有许多过程是艺术设计人员做不了的事情,但如果服装工程学生在造型艺术设计方面多一点知识的话,他们基本上都能完成整个过程,这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也为培养服装企业高层领导奠定了基础。这说明服装工程学生培养形象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应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在现代社会中创业的必要性和在创业过程中的技巧等,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2、对于整个社会劳动者而言,在人才素质、技能、创造能力上所形成的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并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做相应的调整布局,如服装行业在80年代强调的是服装艺术设计方面特长的人才,90年代强调的是服装结构与工艺方面的人才,我国加入了WTO后强调的是服装管理、营销与外贸方面的人才,现在更是强调综和素质如能进行品牌策划的人才等。
三、教育方式要灵活
在素质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构建中,首先教育方式要多种多样,应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在教学中,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大胆和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给学生一个思维的余地,使学生变得生动活泼,爱学习,主动学习,愉快地接受有益的知识。在服装结构课上,应该给学生面授人体结构的特征,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解人体着装应注意的问题及服装的几个基本结构,然后让不同学生来分别进行局部部位的结构设计,最终了解服装原型的来由,这种教学比大多数老师直接给学生讲授服装结构原型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且学生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如服装市场营销,通过调查,大部分老师在授课中几乎是老师一直在讲,其实完全可以用营销实例先展示,让学生来提问题和办法,然后老师根据正确的思路引导他们得出较好的方法和策略,有的放矢,学生获得的收获是事半功倍。其实市场调查还可以紧密安排在这个课程后面,紧接着进行服装市场调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这门课程在学生大脑中印象。当然不同的课程讲授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四、评价制度要严谨
理解是对于所接受的知识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和、判断、推理,所达到感性认识所不能达到的对事物规律及本质认识的目的。在旧的教育模式中,一门课程的结业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完成,注重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仅限于表面上。在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中,记忆已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造才是目的。素质与创新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下,对教学效果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单指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或对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已,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应是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思考问题和在遇到难点时怎样通过自己学习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应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体质,跟踪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的成长,注意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应。
2、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对教学效果和成绩的考核应注重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动态评价不是简单的横向比较,对于教学效果无论是提高还是下降,都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学习成绩,无论是提高还是下降都应给予鼓励,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挫伤学生的创造欲。刚进大学时,有些学生的成绩非常优秀,但他们甚至都毕不了业,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学生在刚进校时放松了学习造成某些课程的不及格,这些学生情绪开始低落,如果我们老师这时能及时开导和鼓励的话,这对他们后面的学习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像这样的学生通过鼓励后有的已经考上硕士研究生。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可采用实验、技能操作方式、市场调查方式和课外科技活动能力等来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可以进行社会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最后作出综和评价。对于某些课程,如生产实习都可以让企业给学生打分,然后老师参与总评。
五、专业老师的班主任辅导制度
在大学学习期间,从年龄上来说,虽然大学生都已成人,可以独立生活,但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实际上他们的心理还是很小的,也很纯洁,大学的学习是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最后成型阶段,如果通过天天跟他们打交道的专业老师来做班主任的话,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现在大多数班主任都是非专业老师,实际上是保姆式的班主任,他们只能给他们解决具体苦难。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的未来生活,从道德、心理、学习的过程目标设计[3]与实施、特长培养、未来事业发展等多方面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多看课外书籍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学生会说大学的时间没有浪费,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调查,专业老师作为班主任来辅导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能力相对要强。
六、结束语
(一)进行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和能力的提高。
(二)在素质与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中,也要鼓励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这是创新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把成绩与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进步评价。
(四)进行素质与创新教育,不是几个老师和几个学生能做成的事情,要老师、学生、学校、企业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施与完成的,希望我们都能对推动素质与创新教育做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德才,汪建勋.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