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

第1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泰山;资源;生态旅游;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99-02

1 泰山的生态旅游资源

泰山地处山东省中部,地理位置北纬36°05'~36°15'。东经117°05'~117°24',总面积1.2万hm2,主峰天柱峰海拔1545米,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最高峰,相对高差点400米。泰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的双重遗产。其雄伟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景观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1.1 泰山的植物资源

泰山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晴燥,四季分明。泰山地势差异显著,地貌分界明显。受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目前已知泰山有高等植物180科637属1382种4亚种141变种26型。植被覆盖率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79.9%。

苔藓植物共有30科67屑134种3变种,厥类植物共有14科21属45种1变种。种子植物共有136科599属1203种4亚种26变型。其中裸子植物5科19属42种;被子植物131科580属1161种4亚种26变型。

在种子植物中,栽培的有23科116属428种55变种20变型。其中裸子植物3科17属40种;被子植物20科149属388种54变种19变型。栽培植物种类占泰山现有植物种数的32.41%,这些植物对于构成当今的泰山植物区系,对于丰富泰山的植被成分和类型,提高它的多处效益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如赤松、黑松、华山松、落叶松、刺槐、杨树、紫穗槐、石榴、竹类等已成为泰山植被重要组成树种。

1.2 主要的植物景观

①常绿景观林。常绿林以泊松、赤松、黑松林为主。主要为纯林,有的林分混尘有麻烁、大叶白蜡等,还有散生的华山松和灌木照山白。②落叶景观林。落叶景观林以落叶松、麻烁、刺槐为主要树种。大多为纯林,部分形成混交林。③天然灌木丛景观。天然灌丛主要分布在林下,岩隙及林中空地,以连翘、棉带花、照山白、山樱、胡枝子、黄荆条为主,形成野生灌木景观。天然灌木丛一般和乔木林共同形成森林群落,在景观上有其特殊性。连翘遍布整个泰山,间有山樱花、水榆花楸、山桃、山杏相伴,春季鲜花盛开,遍山烂漫,形成“林海花潮”的美丽景观。④野生花草景观。泰山野生花草繁多,芬芳如茵,形成景观的主要有野菊、石竹、黄花菜、毛蕉、山丹等。山花盛开之季,处处姹紫嫣红,蜂蝶飞舞,体现了浓厚的森林野趣。⑤翠竹林景观。泰山竹林为人工栽培形成,以淡竹为主,尚有少量毛竹,竹林四季常青,姿态优雅。⑥古权名木资源。泰山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8195株,隶属27科45种,其中树龄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1821株,主要树种为侧柏、油松、国槐等乡土树种,是泰山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同时,这些古树成为泰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柏、唐槐、秦松、六朝松、望人松、姊妹松等古树名木,已成为泰山的标志。

1.3 泰山的动物资源

在全国动物地理区别中,泰山属华山区,其动物种类多为华北地区习见种,同时又是鲁中南山区地丘陵区的代表性种类。泰山现有鸟类150种1亚种。隶属15目37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另有兽类24种,隶属5目11科。其中省级重点保护6种。爬行类9种,隶属4且5科,其中省级重点保护2种。两栖类6种,隶属1目3科,其中省级重点保护3种。

1.4 自然和人文景观

泰山奇峰异石洞穴众多,如天柱峰、傲徕峰、日观峰、月观峰、独季峰、龙泉峰、天烛峰、罗汉峰、扇子崖、百丈崖、拱北石、八仙洞、朝阳洞等。有“风月无边”、五岳独尊、昂头天外、唐摩崖等著名石刻;有岱庙、斗母宫、壶天阁、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等人文古迹。

泰山水资源丰富,形成较多的跌水、瀑布、溪流、泉、溪、瀑布、水库交织一起,溪水潺潺,可谓久旱不断流,久雨水碧清。如龙潭瀑布、百丈崖瀑布、虎山瀑布、天烛峰瀑布、桃花源瀑布,中溪、西溪、彩石溪、延河溪、沐龟沟、后道盘子沟、天牢狱、经石狱、马蹄峪、桃花峪,桃花源水库、黑龙潭水库、虎山水库、黄前水库等。

1.5 良好的环境质量

根据泰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泰安市区及泰山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003年泰安市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59mg/m3、0.040 mg/m3、0.086 mg/m3,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全年52周空气污染指数在Ⅱ级良好范围内有49周,全年空气质量未超过三级。大气降水未出现酸雨;泰山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一级标准要求(详见表1)。2002年对泰山主景区黄溪河、红门梳洗河、桃花峪泰山西溪、东御道河溪、天柱峰河溪和玉泉寺的水质进行了监测,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级标准要求(详见表2)。

经监测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在(49.2~47.3)dB(A)之间,夜间在(42.6~34.3)dB(A)之间,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功能区标准要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低于70 dB(A),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 泰山旅游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白色污染。游客自带食品、饮料、洒水等游山,用后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乱扔,特别是节假日、双休日游人如织,工作人员来不及收拾,方便袋等废物满地皆是,严重影响了泰山景区的秀美风光。

(2)水体污染。泰山溪流源头清澈见底。水质良好。其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多的餐饮服务业的开发。没有建设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有的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想水体排放生活污水,对水体造成污染,二是部分居民在水溪中洗涤衣物的旧习,影响了溪流的水质。

(3)火灾隐患加重。森林火灾多因人为用火引起,泰山禁止砍伐树木、拾材或和放牧,山上的可燃物增加,加之天气干旱少雨,有的游客不执行景区防火的有关规定,私自带火种进山,随意吸烟、用火,极易引发火灾。

(4)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导致山林地貌的破坏。在泰山建设必要的基础、服务设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须适度,宁缺勿多。在泰山上很小的人为建设都会对山体、植被、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 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合理规划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1)近几年来,泰山开发了天烛峰、桃花峪、玉泉专、后石坞等新景区,修建了后石坞、桃花峪2条索道,公路网、步

游道也已形成。新开发的景区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依山就势,根据地形、植被、传说等适当建造小型新景点,使之形成连续的动态风景序列。切忌不顾植被大兴土木。天烛峰――后石坞――桃花峪是泰山生态旅游的主要旅游的主要路线,红门――中天门――南天门是人文景观旅游的主要路线,游客既能欣赏泰山的人文景观,又能领略泰山的无限风光。

(2)泰山生态旅游的开发特别要控制“五一”、“十一”黄金周游客的人数,可采用浮动票价、开辟主景区周边生态旅游村等新景点、新线路的措施,解决超容量旅游带来的环境面貌脏、浏览秩序乱、服务供应差、火险隐患大等有损泰山声誉的问题。

3.2 加强大气环境、水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文明的泰山

在泰山生态旅游的开发中以保护生态和保护环境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在泰山主要景区禁止燃用烟煤、茶炉、炊事灶均采用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以降低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自觉保持好“无烟山”,建议在泰山上新建大气自动监测站,定时监测泰山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游客提供预报服务,对主景区的餐饮服务业排放的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外排,不得将污水随意排入河溪等水体中,教育市民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禁止在溪流中洗涤衣物。每年定期对泰山河溪进行水质监测,掌握水质的变化趋势,保护好泰山山美水美的自然景观。

3.3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营林步伐、促进植被景观建设

(1)加强对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研究,重点对珍稀、涉危物种进行研究和驯化。建立生物信息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等信息;建立环境信息库,纳入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和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等资料。

第2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价值;作用

收稿日期:2011-06-10

作者简介:张祖成(197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园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80-03

1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目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1]。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信阳市为例探讨。

信阳地处北温热带向暖亚热带过渡地带,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别山、桐柏山。森林覆盖率达到32%,在主要的风景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高等植物2 1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390余种。截止2009年,信阳已建立自然保护区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建立森林公园1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构成了信阳旅游资源的主体,在信阳的整体旅游开发建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市生态旅游收入达2 387.6万元,为缓解林业景区经济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3]。

2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差距,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缺乏吸引外资的“短、平、快”优势,建设资金筹集困难,景区、景点、食、住、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招商引资中,主要的招商项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资源的工、矿业,而对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资源的生态旅游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发建设速度较慢。

2.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4]。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信阳南湾水库为例,库边大量兴建旅游设施、农家饭,致使湖水受到污染。

2.3旅游资源的挖掘程度不高,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有机结合

在信阳,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还是停留在资源的单一观赏性,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漂流、保健、娱乐等项目,没有体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开发开放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使各地的旅游资源呈散乱状况,无法形成合力。

2.4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5]。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10年11月份,信阳市各景区仅有100多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地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

3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6]。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否则,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7]。

3.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3大效益同步增长[8]。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9]。

3.2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10]。

豫南大别山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整体,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由于旅游资源涉及不同的县区、不同的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进一步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各森林生态旅游经营单位或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所有者,在不涉及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法人地位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不变,经营权统一的原则,通过资本重组和优化配置,组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作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公司对出资者和股东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3.3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11]。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12]。

3.4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应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3]。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14]。

3.5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景点、景区建设。

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投资上,建议各级政府制订优惠的投资政策,吸收方方面面的资金来共同开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项目、商业网点等全面推向市场。广泛调动不同所有制主体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水平。

4信阳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4.1因地制宜开展观鸟旅游活动。

观鸟旅游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高层次生态旅游方式。在台湾、香港,许多市民旅游都选择了观鸟这种方式,欧美国家观鸟旅游的人数更多。2003年,美国发展观鸟旅游,当年消费额就达到200多亿美元,观鸟旅游周期长,有利于增加生态旅游的附加值,观鸟者为了看到一种鸟可以在一个地方呆一个星期甚至更长,同时对境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观鸟旅游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载体。豫南大别山区特别是鸡公山、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区域是国内森林鸟类分布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北京“自然之友”每年都组织国内外观鸟爱好者来此观鸟,并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在罗山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鸟类摄影年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台北、香港等几十个城市和地区的观鸟爱好者参加了年会。2007年 5月,中国鸟类学会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第4届中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论坛”,来自中科院动物所、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鸟类专家齐聚信阳,并实地考察董寨、连康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湾湖鸟岛。中国科学院士、国际知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教授、台湾著名学者刘小如教授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并对信阳大别山区丰富的鸟类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9年董寨就接待观鸟游1 000余人次。董寨、鸡公山、连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豫南大别山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观鸟胜地,“观鸟旅游”已成为信阳生态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4.2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景观,发展休闲度假游

景观设计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体现特色和“亮点”,使其能打动人,愿意花钱到此一游。如鸡公山的避暑闻名、商城汤泉池的温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当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高品味的追求。豫南大别山区气候凉爽宜人,生态环境原始古朴,森林景观幽奇独特,是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场所。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态环境优势,整合鸡公山、南湾、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金兰山、商城金刚台、黄柏山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精心包装,突出诗画山水、山地避署、健身休闲等优势,倾力打造豫南大别山休闲度假知名品牌。

4.3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积极引进科普教学游

科普教学游就是利用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向公众特别是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学科的教学实习等活动。信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颇具豫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如楚王遗址、红色文化等。在开发设计森林旅游产品时,把生态与文化、民风、民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游客在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的同时,还能满足了他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信阳的鸡公山、董寨、连康山、金刚台等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原地区大专院校自然学科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曾到鸡公山、董寨、连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实习活动。同时,每年都有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物夏令营到保护区内开展活动,中国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的营地就设在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和接待条件,开展科普教学游,使豫南大别山区逐渐成为中部地区,辐射北京、武汉、南京、西安地区的大专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和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 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2] 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3] 信阳市林业局.信阳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R].信阳:信阳市林业局,2009.

[4] 陈逢珍.试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1998(2):22~24.

[5]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03~106.

[6] 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7] 赵新民,杨松茂,马兰.陕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40~43.

[8] 马泽斌.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1(3):63~64.

[9]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2):14~16.

[10] 于法稳,尚杰.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生态经济,2002(5):48~50.

[11] 张秋根,万承永,熊冬平.南昌市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3(3):20~23.

[12] 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中国地理,2000(11):43~45.

[13] 徐嵩龄.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87~91.

[14] 李晴.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6(7):81~82.

Strategies and Thinking about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y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Xinyang City

Zhang Zucheng,Liu Daochun

(Traveling department,Xinyang Agriculture College,Henan,Xinyang 464000,China)

第3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河源市 生态旅游 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河源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河源市优厚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赢。

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铁路、公路,尤其高速公路的修建和完善,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形成粤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发展生态旅游观念的指导下,河源市政府提出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之乡”的旅游宣传口号,并获得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旅游城市”等殊荣。河源市政府将河源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为时不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经济的目标将逐步实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现对河源市生态旅游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对策。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机遇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悠久的历史。河源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客家古邑”。客家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从遥远的中原迁居到河源,并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2)丰富的自然资源。河源有着一流的水、空气和一流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享有“万绿河源”的美誉。同时,它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和广东第二大水库枫树坝水库。另外,河源享有“温泉之都”的美誉,地热资源非常丰富。

(3)独具特色的恐龙文化。河源是名副其实的“恐龙故乡”,拥有世界第一的恐龙资源。现今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近14000枚,已于2005年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河源恐龙资源最特别之处在于,集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足印三种化石于一体,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2.优越的地理位置

河源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边与梅州市、汕尾市接壤,西面与韶关市毗邻,南部与惠州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交界。同时,河源市距离珠三角经济区较近,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又是重要的中转站,因此吸引着众多的珠三角游客甚至广大的华南地区的游客。

3.市政府高度重视

河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强市”“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旅游城市形象,使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劣势与挑战分析

1.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首先,公共交通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尤其是自助游,难以开展。其次,河源市区一些公共场所脏、乱、差,垃圾桶较少,垃圾随处可见,影响了城市市容。公共场所相配套的公共厕所较少,卫生不过关。第三,酒店设施和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服务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2.旅游人才缺乏

旅游教育落后,缺乏资金建设完善设施,仅有一所大专院校,缺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教育机构。

3.旅游产品单一

景区项目设计同质化,参与性和娱乐性不强,易产生恶性竞争,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旅游产品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导致旅游消费份额较少,只占15%左右,而旅游者85%的费用花费在吃、住、行上。

三、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1.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加大对公共交通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完善市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的建设,同时不断提高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方便游客出行。

2.加大旅游人才教育投入

政府要注重旅游人才的培养,增加旅游教育的投入,建设一批高等旅游院校,为河源旅游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合理设计旅游产品

第4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游客

根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已达到1832个,总面积占国土的1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呈快速发展趋势,但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并没有跟上,很多自然保护区存在缺少资金、缺少人员等问题。到了二十世纪,国家对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也在加大,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盗伐、开矿等破坏性事件已经很少见到。但是,游客不文明行为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的伤害却越来越严重。

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第一,自然保护区拥有众多特点,无论是山林还是湿地都有很强自然性。对于森林保护区,无论是树木花草还是奇特地貌都是人们向往的圣地,是人们度假旅游首选。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长时间处于拥挤城市状态,急切渴望c自然环境相接触,去享受宁静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以疏散长期以来压抑的神经。由此可见,自然保护区旅游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保障人们身心健康。

第二,当人们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时,人们可以欣赏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导游讲解下,人们可以获取很多自然界知识,了解生物进化规律,并加深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更加热爱自然。在很多大城市的自然保护区中,普遍建有国家科普训练基地,每年寒暑假时都有大量学生进入。在这期间,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不可能获得的知识,培养了与大自然交往的兴趣。

第三,很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加大投入,但是费用还是相对紧张,管理人员待遇相对较低,科研与调查经费更加无保障,地方政府支持也很有限。在很多条件艰苦的自然保护区,很多工作人员依靠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活,这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势必造成影响。

二、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与破坏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在一项针对全国自然保护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污染,15%的保护区存在水污染,6%的保护区存在空气污染,其他保护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把双刃剑,给保护区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但是给保护区自身带来破坏。主要的破坏因素有以下几种:

第一,保护区为了获得更高收益,将旅游线路延伸到保护核心区,甚至修建了直达核心区域的公路,使得保护区周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在保护区周围兴建了大量人工设施,如餐馆、娱乐场所等。这些人工设施给游客带来了方便,但是给当地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如产生了废水污染,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

第三,为了修建更多公路改变保护区的地理环境,如开山修路。有些保护区设置缆车,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和谐。

第四,很多游客随意乱丢垃圾,在保护区随意大小便。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到保护区的自然环境风光。

第五,保护区当地的土地权属未有具体规定,很多主体竞相争抢,在保护区设置重重关卡,严重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和谐。有些自然保护区与开发公司合作,对于自然景观优美的地区采取重点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使得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景区在保护区内修建寺庙,以此招揽香火钱,使得保护区已经失去了原有风貌。

三、防控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破坏的对策

要想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保护保护区内动植物多样性,还要保护保护区内资源不受破坏。为了做好生态规划,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必须与规划公司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在开发自然保护区时,决不能采取破坏式方法,而应以保护为前提,在实验区内进行开发,开发线路不能太多,环境容量必须进行精确计算,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失去环境利益。在设计线路时,不应该随意改变自然景观,应当尽可能维护原有自然风貌。

第二,在进行规划时,应当对生态景区进行全方位了解,对于生态环境、生态质量和动植物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在设计自然风光时,必须考虑到形状、质地等其他因素,自然风光应当保持原貌,而不应随意添加人为因素。在进行调查时,还需要对自然景区中的危险事项进行排查,例如泥石流、滑坡、放射性物质等等危险性事项发生概率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险事故发生。还需要对自然景观中生态脆弱部分进行调查,防止旅客侵入生态脆弱区,保障生态环境的原貌。

第三,在规划时应当按照三控制原则进行。自然保护区与其他的环境区有很大不同,自然保护区拥有生物多样性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发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首先必须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随后才能进行适度科学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此,我们应当贯彻三控制原则,促进旅游业发展。其一,对旅游开发区域进行严格控制,只能在实验区域开发旅游产品,绝对不能在核心区域开发旅游产品。其二,设计旅游产品项目应当受到严格控制,不能随意设置宾馆饭店,更不能建设游乐园等大型游乐设施。其三,开发强度应当严格控制,对于景区每日招待游客人数也应当有所限制,防止景区超载招待游客。

第四,在开发自然保护区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当地社区发展。在第七次世界自然保护区大会上,与会者提出了保护区与社区共管共发展理念,两者可以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在开发自然保护区时,应当适当提升私人保护区内人员生活水平,使自然保护区内人员生活水平与自然保护区外人们生活水平相一致。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必须促进自然保护区人民生活水平与精神水平双提高,使得当地人民能够自觉地投入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第五,加强对生态保护项目的管理。首先,可以对生态管理项目人员进行培训,使人员懂得基本知识,懂得如何引导游客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继续旅游。其次,培训当地导游,使当地导游不仅具有导游知识,还必须具有基础生态学知识。最后,必须加强对当地景区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的监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改正。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时报.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1766处[N].中国绿色时报,2008-02-04(1).

第5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泰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引言

泰宁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宝贵的自然和地质资源要求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研究,结合泰宁的实际情况,制订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用以保护自然与地质景观,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一、泰宁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泰宁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泰宁旅游景区集中了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二、泰宁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泰宁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泰宁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旅游业发展初期,泰宁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与规划,特别是个人开发的新景区,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惜资源浪费。如上清溪下码头的一些设施建设,与环境极不协调,严重破坏景观的自然氛围。同时,野生动植物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植物遭到乱捕乱杀、滥采乱摘,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二)风景区生态系统失调

近十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泰宁景区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在景区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泰宁,以雪压木等为由大搞毁林式的采伐,以林木为原材料企业的急剧增加,农民滥伐薪柴,导致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滞后、居民生态意识的淡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明显。泰宁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游客留下的各种生活垃圾,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三、泰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避免太多的游客对环境造成压力,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泰宁从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起,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展示着泰宁景区的风姿。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问题。同时,泰宁景区大都是在集体林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要求更新观念、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景区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统一旅游规划、科学有序开发

近年来,泰宁旅游景区以“规划先行”为指导,但在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时,还是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调查,建立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开发,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消除或减少污染源。

(三)加强科学管理、强化法制观念

旅游是否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取决于是否实现了科学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资源的现象。2007年起,泰宁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增收旅游资源有偿使用费,用于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维护与管理。2009年,出台《福建省“中国丹霞”自然遗产保护办法》,使保护管理和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也是全面保护泰宁丹霞风景名胜的地方规章。

思想重于法规,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思想意识对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目前,泰宁在生态旅游的规划和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因此,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

(四)突出产品特色、改善单一结构

目前,泰宁的生态旅游处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存在类型单一、档次低等问题。因此,应吸收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开发山地休闲度假游、世界自然遗产探秘游、地质公园科普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推动泰宁生态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翊,朱颖育,李悦,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9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3]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第6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 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 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 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 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第7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一、乌拉特草原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环境的脆弱性。近年来,乌拉特草原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现象较为严重,使得十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乌拉特草原由于草原旅游功能区划分不清,经常将生活区和游览区合为一体,所以很容易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草原上的鼠害、虫害也会造成草原环境退化,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草原工作站提供的数据显示,乌拉特草原已经有804万亩发生鼠害,严重危害面积415万亩。老鼠在草场上盗洞,挖掘隧道、啃食牧草根茎、堆土掩盖植被,给生态脆弱的草原带来更严重的破坏。同时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更大,一些人们就直接占用草场开垦种植粮食,直接导致草原沙漠化;过度放牧也会造成草原退化,畜群的数量巨增,给草原带来了巨大压力,它的增长数量远远超过了草原的承载力;牧民们频繁割草,过度割草对草地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2.草原旅游景区管理混乱。乌拉特草原是位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偏远山区,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草原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涌入草原,由于环保意识淡薄,所以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又因为相关管理者责任不明确,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导致草原旅游景区管理混乱。

对于草原景区景点,管理部门众,多分权不清,管理部门职能分散,管理混乱。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的管理部门而言,对乌拉特草原缺乏系统的管理办法,彼此之间有缺少沟通和协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乌拉特草原已经遭到破坏的草场的恢复和重建的费用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所以资金投入不足。乌拉特草原保护管理工作还不能日常化和规范化,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所以很难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3.草原旅游内容缺乏旅游吸引力。目前,草原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大部分是以观光、骑马为主。所以草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雷通性较高,使得草原吸引力下降,据2003年游客调查显示,在游之前游客最想看到草原风光,但是游客游完后最感兴趣的是民族风情,有些游客表示草原文化表现不足。那些单一的草原观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在草原观光的同时通过参与能更深的体会感受草原文化。当大量的游客涌入原生态草原时就已经侵扰了当地的动植物,极易超越草原本身适当的承载量,同时当人们涌入当地传统的牧民居住区时,带来的金钱文化容易导致当地传统文化商品化,传统文化就变成了游客消费的商品,这样时间久了,这些珍贵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庸俗化,使其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二、解决乌拉特草原现存问题的建议

1.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严格控制容量,能够让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控制在其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以免破坏旅游生态。要通过对开发生态旅游区域进行环境影响和承载能力的评估,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针对由于草原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使在草原旅游旺季时可能出现的超载现象,相关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合理分流,分散疏导客流,控制旅游流量。例如旅游区内的管理人员通过现场指挥进行分流疏导;也可以限量发售景点门票进行游客人数的控制;景区内设立不同的信息咨询服务处,景区的旅游冷热点信息随时,可以减少游客盲目行为。

2.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调控系统。乌拉特草原发展生态旅游,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调控系统,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可以注重建立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实施共同协助建设和管理,彼此要明确双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保证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例如可以聘请环保专家对乌拉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详细普查,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污染治理进行科学研究。

第8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产品 市场营销策略 海南兴隆

一、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产品的界定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指“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生态旅游产品是一种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物质实体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它是旅游者支付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所获得的一种特殊的经历和体验。广义的生态旅游产品由吸引物(景观)、设施和服务三类要素所构成。本文中的生态旅游产品指的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按生态学目标和要求,以实现环境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循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而又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是狭义的生态旅游产品即生态旅游吸引物,有时可以粗略地等同于通俗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景点(区)。

二、海南兴隆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环境分析

营销环境是生态旅游产品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任何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主体的营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的,都要受到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制约,这一系列条件,就是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主体的营销环境。只有主动地、充分地使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相适应,才能使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活动产生最优效果。

1.优势(Superior)

兴隆生态环境保护完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兴隆地处热带,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美丽的石梅湾、日月湾、南燕湾和神州半岛,配上优质的温泉、洁白的沙滩、宽阔的海域、碧蓝的海水、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是休闲、度假、疗养、观光、科学研究、教育、探险的绝佳选择。同时兴隆还是多民族地区和东南亚侨乡,在其土地上衍养生息着19个少数民族和21个国家、地区归侨,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风民俗和浓郁的东南亚风情。良好的气候条件,众多的热带植物,配上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三亚和海口两个城市之间交通四通发达),使得兴隆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劣势(Weakness)

(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兴隆生态旅游景点多而杂,布局不合理。生态旅游尚处于低层次、粗放型的发展状态,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2)旅游配套产品稀少,旅游花费结构不尽合理。在旅游者的旅游花费中,用于住宿、餐饮、长途交通、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所占比重达67.4%高于发达国家30%~40%的比重;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仅32.6%,趋近了国际上30%的最低警戒线水平。(3)客源市场不均衡。在2004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中,接待国内旅游过夜人数约214.4万,客源主要来自广东、北京、上海;接待境外旅游者仅18658人,港澳台同胞为23618人,且从2001年起国外旅游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客源市场重国内轻国外的现象较为突出。(4)无序竞争久禁不止。由于旅行社数目的剧增,使得旅行社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旅行社为了生存,采用了“零”团费、“负”团费的办法将旅游收益转嫁到导游和旅游客车驾驶人员身上,依靠景点门票和购物的回扣或宰客增加旅游收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和败坏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

3.机会(Opportunities)

(1)生态旅游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一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对旅游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国家采取鼓励发展的“假日经济”政策,假期的延长,为人们出门旅游提供了的机会,而生态型度假休闲旅游将是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一大需求。(2)基本形成了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供给体系。在2003年,粤海铁路与全国的铁路实现联网,粤海铁路的修通将为进出海南的人流提供了一个比乘飞机省钱、比乘轮船省时的空间巨大的新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全国大部分省区的普通消费者来海南旅游的门槛儿,因而势必增大到海南旅游的旅客流量。(3)构建兴隆生态旅游区是《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之一。这为兴隆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4.威胁(Threaten)

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1)由于忽视对当地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生态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得一些旅游景点和酒店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考虑长期发展,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如:生活垃圾和酒店污水的排放导致了穿越兴隆中心的太阳河的污染。(2)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对生态旅游的价值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

三、海南兴隆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1)科学评价生态旅游资源。兴隆生态旅游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因此应吸收国外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结合兴隆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一套资源评估体系,正确评价资源的类型,开发独具特色的热带生态旅游产品。同时还要对生态旅游景点的环境承受能力进行评估,以保护环境不受游客的破坏。(2)明确产品定位。兴隆生态游客的组成结构,显示出重国内轻国外不合理的目标市场结构,因此要重新调整目标市场的组成结构,将兴隆生态旅游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结构升级;向高档次、高消费的旅游市场目标转变;挖掘出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旅游内容。(3)改进产品组合。海南兴隆具有丰富的热带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但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却没有完全利用这些资源,仅是开发一些低级,大众的旅游观光项目,旅游产品线比较单一,应结合兴隆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4)策划旅游形象,建立旅游品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品牌将成为生态旅游产品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要让兴隆生态旅游真正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仅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环境是不够的,还要逐步形成具有兴隆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品牌。良好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有一定的关系,成功的品牌必须要以良好的旅游形象作为基础,因此必须先要策划和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形象,并加以巩固和提升最终形成品牌。生态旅游形象的策划主要从生态旅游形象的设计和构建两方面进行。①生态旅游形象的设计。在兴隆生态旅游形象设计中要对目标市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能把握整个时代的潮流,使整个形象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同时,注意形象策划实施效果的反馈、修复,提高兴隆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可识别性。②生态旅游形象的构建。首先,要解决兴隆旅游地的旅游形象的定位问题,对生态旅游形象要进行挖掘和审慎抉择。研究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状态,设计一套有效传播旅游地目标形象的方式。其次,主要通过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区域旅游行为识别系统、区域旅游视觉识别系统和区域旅游节庆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来实现。由于旅游形象的构建涉及范围广,影响面积大,要通过全面动员,才能保证兴隆旅游形象营造的最终实现。

2.价格策略

(1)建立合理的旅游价格体系。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价格杠杆为兴隆旅游发展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旅游协会组织会员协商由企业自行定价的旅游项目价格及浮动范围,通过协调机制,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对于国有的生态旅游产品应以政府指导价作为价格。(2)加强价格监督。既要防止低于成本价倾销,又要防止高价联盟坑害旅游者,使价格水平既体现价值又符合市场。通过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兴隆生态旅游区发展。

3.渠道策略

改变兴隆生态旅游产品单一的渠道现状,实行多渠道策略。(1)与全国有影响力的旅行社、交通运输部门联手,实施双赢的“留客计划”。(2)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建立海南兴隆生态旅游的专有网站,加强对兴隆生态旅游的整体营销。

4.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的关键是联合企业和政府,加强生态旅游的促销力度。要改变目前各经营单位各自为政、零敲碎打的局面,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营销战略,开展有计划、有重点、有主题的宣传促销,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将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包装,统一向外展示兴隆生态旅游新形象。具体操作方式有:(1)进行文化营销。可以利用兴隆独特的地方民风民俗和浓郁的东南亚风情举办兴隆文化节。(2)进行知识营销。兴隆动植物丰富,可以通过召开一些研讨会或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3)联合强势旅行社在主要目标市场进行营业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钟林生等: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第1版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第1版

[3]马耀峰,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系统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1版

[4](德)赫尔曼・保罗著:市场营销.南开大学,1990第1版

第9篇: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政府要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实现预警与调节双保护。即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网络,及时监测各主要旅游线路及主要景点旅游活动状况、接待能力变化情况、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心理感知度情况,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管理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3.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6.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7.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的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新晨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8.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9.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