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

第1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构成;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技术诞生于20世纪初,早期的物联网主要是家庭智能设施与传感器的互联应用,以此为无线终端或设备提供便利化服务。该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现阶段应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文中主要对物联网技术的构成及关键技术应用进行探究,为我国今后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1物联网的基本信息技术及系统构成

1.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属性

所谓物联网,就是将各种传感器系统与信息设备接入互联网当中,以此形成一个巨大的智能化网络系统,为用户和企业单位提供生活与工作上的便利,切实满足用户的实际要求。在物联网的构建与设置过程中,应当明确认识到,传感器设备与传感器系统的选择是具有方向性的,在选择系统设备的过程中应通过物通信模式进一步确定传感器系统设备的实际效果,确保构建好的物联网能够形成无线自组织的网络形式,例如:射频标签阅读装置、有传感器网络、二维码识别设备、条码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等。物联网是由很多先进技术综合构成的,在物联网的运作过程中,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物联网在正常运作过程中,主要目标是使任何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进行连接与交流,以此体现出物联网的基本属性。现阶段,国内物联网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收集性、集中性、通信性以及计算性的属性特点,这也是物联网能够在市场上广泛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因素。

1.2物联网的体系构成

物联网在体系构成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感知系统的感知性能、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性能、接入系统的信息接入性能、应用系统的实际应用性能以及服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控制性能。对于感知系统来说,物联网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周围的环境状态、物质属性、行为状态等因素进行物理量信息的获取,以此为进一步的状态辨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接入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将感知系统所获取的信息转移到互联网当中;互联网在物联网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IPv6/IPv4等软件设备构建一个相互共享的智能化信息数据交流平台,以此实现各单位信息的整合与应用;服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将互联网中各个单位的大量信息数据加以管理和控制,使用户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

2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2.1网络接入技术

在物联网的实践应用过程中,数据信息能否稳定持续地保持良好的网络接入状态,取决于网络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如果网络接入环节出现了明显的短路或异常情况,那么用户的大量数据信息就很容易出现丢失或者损坏的情况,不能有效做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这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更会影响到物联网的工作质量与实际工作效率。因此,网络接入技术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情况。对于物联网网络的接入方式来说,传统的物联网网络接入技术主要是通过网关来决定和完成的,因此,对于网络接入技术而言,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将终端感知网络与服务器相互连接,例如TD-SCDMA的蜂窝式网络、GSM、WLAN、Intenrent以及WPAN的专用无线式网络等。

2.2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在数据信息的采集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需要采用初始数据处理方式,对这些数据信息相关联的目标事物进行准确判定,以此得到与目标事物相互关联的数据信息。在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首先需要从数据信息中分析出量测值,通过对原始信号进行计算,利用先进的信息提取技术进一步获取原始信号当中的数据信息,在经过筛选与提取后充分提高数据信息的精确值。处理好数据信号以后,还需要在影射空间内进行各类数据信号的转换,使相应的以及具有相关特征的数据信号能够对号入座,准确找出与之相对应的物理事件。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利用信号的干扰技术、滤波技术以及分离技术,根据信息处理的具体特征,准确在节点上实现优质化的信息处理。同时也可以在基站上实现信息数据的处理。利用这种信号处理技术,优点是能够在信息的整理过程中有效达到实时性,充分降低数据信息的流失,减少信息数据传输的能量损耗。但是,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实践研究可知,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节点资源较为有效,这就导致低算法、复杂程度较高的问题情况时有发生,技术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更是大大增加。因此,技术人员在采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应具体考虑到信息流失量以及能量消耗情况,经过准确计算与研究后,谨慎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2.3智能感知技术

物联网作为我国现阶段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类优质化网络系统应用技术,其最基本的工作环节就是对目标信息进行采集,通过进行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系统设备的整体使用效果。在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传输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及用户通常都会安装MCU控制器、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通过这些系统设备,用户可以更加简便、高效地操作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促使采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实现高性能、造价低、操作性强的实践应用特点。在物联网的数据信息采集过程中,该技术对数据信息具有全面性、广泛性以及微观形的操作特点,用户或技术人员必须做到信息数据的全面化收集,这样才能更加客观、正确地对温度、光照度、湿度等物理量做出准确计算与研究,以此达到详细的数据信息收集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的智能感知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传感器技术的实践应用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

3结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是由多种先进技术综合而成的优质化、现代化网络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数量多、应用效果较为复杂,具有显著的科学研究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随着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而物联网技术又是网络技术和多种应用型技术的融合,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不仅能够做到人与物的信息交流、人与人的信息交流、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还能充分推动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这对于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9.

[2]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1-7.

[3]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

第2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材料;测试分析;JiTT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2

S着科学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不能够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已经开发出大量的教学模式,其中以Just in Time Teaching(JiTT)、Peer Instruction(PI)和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三种教学模式得到较广泛推广应用。《材料测试分析方法》是普通高等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门必修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材料测试分析方法原理(涉及抽象的理论知识),熟悉基本实验仪器设备(包含很多大型仪器设备),故该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课程。如何更好地讲授该门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对于任课教师是一个挑战。本文以JiTT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如何解决目前这个难点。

1JiTT教学模式内涵

JiTT的英文全称是Just-in-Time Teaching,翻译成中文是“及时教学”或“适时教学”,这个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末的美国。这是在网络环境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如今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

JiTT教学模式实施的目标:

(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改进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

(2) 提供丰富的课程阅读材料;

(3) 通过预先给定的问题、案例、设计项目等预习内容,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4) 通过精心准备授课教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

JiTT教学模式本质是在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反馈回路。包含内容如下:课前(教师准备教学内容和预习作业),JiTT网页(内容丰富,易沟通),反馈作业(教师获得学生预习作业),课堂教学组成(部分讲座,实验课,课堂上学生活动)。

2JiTT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1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发展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推广上理应走在社会的前沿,JiTT教学模式是整合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在前文提到的JiTT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建立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一个互动的平台。平台解决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之间存在的时空局限性难题,学生能够及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同学沟通,教师亦能够在平台上进行一对多不限时间地点的有效交流。运用好这个平台,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互联网技术能力,教师不再仅仅是制作个多媒体课件放在互联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使用。教师需掌握一定的网页制作技术,能够根据自己教授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网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一个良好的JiTT课程网页,需要教师能够制作适合课程的可视化的素材,供学生学习使用。建立个好的JiTT课程教学平台,需要教师运用多种信息科学技术付出大量工作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2建立动态平衡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把自己的思维与认知统统传授给学生,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认知状态。在JiTT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前预习反馈信息――调整授课内容与方式,这是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建立个动态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这个教学体系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吃透授课内容及其外延知识,为即将讲授的课程精心准备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阅读材料时采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材料后,学生要回答几个基本概念的认知问题,这是对阅读的反馈。第二,教师及时调整授课重点及难易程度精心准备授课课件。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学生的视野及探索知识的角度调整授课的重点,这是对教师的考验,是与传统授课显著区别的地方。这种模式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特别设置一些环节将学生融入到课堂授课讨论中。例如,可以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认知摘录下来,大家一起讨论学习。第三,授课之后根据授课情况及时将新资源补充到网页。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与同学进行辅导沟通。在教学中,课下老师经常被学生围住,共同探讨课堂上没有消化解决的问题,这样还有一部分同学来不及与老师沟通,只有等下一次课才能与老师沟通。根据JiTT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授课之后教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频繁简短的沟通,解决学生听课之后困惑。学生在课下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网上留言,寻求教师及同学的帮助。在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看到留言后,随时可以就留言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教学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师生能够及时互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及时更改教学侧重点的动态教学模式。

3JiTT教学模式下《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建设的内容与设计

3.1《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授课模式在《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的同时,往往改革形式,而没有在具体内容上进行本质的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测试方法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新的理论和测试分析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要求。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对《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授课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必然的趋势。

3.2《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JiTT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3.2.1构建动态课程教学大纲

对《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进行JiTT教学模式优化设计,首先要重新审视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组织上进行完善,才能够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全面细致的指导。基于JiTT教学模式,根据学情调整《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的进度与教学内容,使教学资源最大化,帮助W生打好材料测试分析理论的基本功底,掌握更多的材料测试分析的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将课程设置的更有参与性为目标,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深入调整。按照JiTT教学模式在授课方式、知识点分类管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要求、学生分类管理上等方面进行调整,并制定考核目标。

3.2.2JiTT模式下《材料测试分析方法》教学案例设计

《材料测试分析方法》一般开设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课程的第6或者第7学期,每周2-4学时。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材料结构性能的基础知识,对材料分析测试的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每周1-2次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为JiTT教学模式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实例探讨。

(1)JiTT网页平台课前预习内容,学生进行预习反馈。在这个环节,教师提供阅读资料、材料思考题等。针对本门课程,阅读资料包括基本理论涉及的科学家简介、材料分析测试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先进测试分析方法的科学技术实际应用等材料。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检测方法的基本理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传统课堂里讲授需要占用课上较多的时间,影响了理论知识的授课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科学技术应用应挑选一些贴近生活,能够接触有感性认知的例子。比如X-ray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实际案例。此处可以以在医院身体检查、飞机场安全检查、工业探伤等为例。

在设计材料思考题时要注意对事物复杂认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举出X-ray技术的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后,思考题可以设计为“为什么在电影电视中经常看到美国在进行安检时要求脱皮鞋与解皮带,这与X-ray有何联系?”这个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从而进行研究型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前完成了相应材料的阅读,完成了材料思考题,并在规定的时间提交思考题作业以及其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网络反馈给了教师。

(2)教师根据收集到的反馈意见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教师及时查看整理学生提交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即将教授的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思考题上加入了这样的问题:

阅读材料后对X-ray了解多少?

A.理解基本理论;

B.理解基本概念;

C.理解仪器基本功能;

D.基本没有看懂。

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重点。

3.3积极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单纯依靠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决定,有些教师也加入了平时作业、课堂测验等成绩,但只是治标不治本。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平时作业学生没有作对,

教师不会给予好的评价。在JiTT教学中,学生经过努力反馈了很多信息(尽管不是完全正确),教师会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4结束语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未知材料晶体结构分析、微观形貌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化学成分组成等是《材料测试分析方法》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认知复杂事物的能力,本文探讨的JiTT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这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hung S.Improving student collaboration and engagement in project-based courses: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y & active learning methods[J].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2014,30(1):101102.

[2]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3]田雪晴,黄致新,李丽莎.JiTT和PI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初步整合研究[J].物理通报,2015,(11):1519.

[4]刘晶晶.大学化学教学中运用JiTT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08.

[5]王晓丹.JiTT模式与美国文学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5):164166.

[6]Formica S P,Easley J L,Spraker M C.Transforming common-sense beliefs into Newtonian thinking through JustInTime Teaching[J].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2010, 6(2):020106.

[7]Bailey T,Forbes J.Justintime teaching for CS0[J].ACM SIGCSE Bulletin,2005,37(1):366370.

[8]Marrs K A,Novak G.Justintime teaching in biology:creating an active learner classroom using the internet[J].Cell Biology Education,2004,3(1):4961.

[9]Simkins S,Maier M.Using justintime teaching techniques in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ours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4, 22(4):444456.

[10]Gavrin A,Watt J X,Marrs K,et al.Justintime teaching (JITT):Using the web to enhance classroom learning[J].Computers in education journal,2004,14(2):5160.

[11]Marrs K A,Blake R E,Gavrin A D.Use of warm up exercises in justintime teaching to determine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misconceptions in biology,chemistry,and physics[J].J CollSci Teach,2003,33:4247.

[12]Teo HT.JustinTime Teaching Visual Instruction for Cohort base Interactive Learning For Engineering Course[J].GSTF Journal on Education(JEd),2015,3(1):14.

第3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1 两化融合的概述

1.1 具体内涵

两化的融合实质上就是在我国的各个经济体系中应用了信息化技术,然后在实际的生产、加工等多种行业中得到了融合。在这种新型的融合模式下使产业结构、社会形态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宽广,从政治到文学、从工业到社会等,具体包含以下四层含义:① 是指战略上的相互融合。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上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在发展模式上显得非常的匹配。② 在能源上的融合。信息能源上与工业资源有着相互的融通,通过二者之间资源的互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的使用程度,同时保护了不可再生资源。③ 经济上的融合。在虚拟经济与工业上的经济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促进知识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快了信息化的发展速度。④ 技术上的融合。信息的TI技术和工业上的生产设备融合起来能够产生新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1.2 两化融合的含义

具体含义包括以四层:① 两化融合是中国新型工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措施。将信息化得快速发展与工业融合起来,能够有效的促进工业化得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了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向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②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业化融合,能够提品的科技含量,改变我国工业产品的科技水平含量低的现状,可以通过对科技、管理的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③ 推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实际的应用中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断的增多,促使信息化的不断创新,所以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能够给信息化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④ 提高国际竞争力。两者的融合能够创造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关键技术的快速形成,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历程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互联网以及信息传感设备,按照一定的网络传输协议,实现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连接的网络。具体而言,物联网包括了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感知层是至各种传感设备,由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是整个物联网的数据基础。网络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中网关以及接入网络,是整个互联网的数据传输基础,用于支撑整个互联网的数据传播。嵌入式网络设备(Network Embedded Devices)等传感器部署于城市各个角落,能够采集大量的监测数据信息。由于这些数据具有时间与空间属性,所以可以将城市现实活动反映到网络虚拟空间上,进而将这些信息汇集,通过数据分析,应用层则主要包括了数据分析、处理以及业务分析管理系统。

物联网就是指“物与物之间的互联网,最初是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被提出来的。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依托在互联网上的网络延伸,通过互联网将网络不断的向广度扩展;第二层含义是值在物体上的应用范围已经包含任何物体,在所有的物体之间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所以物联网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利用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以及监控、扫描等信息设备,按照互联网的要求,将各种各样的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换,达到对物体的跟踪、识别、定位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网络体现出来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获取问题,而信息如何管理与如何制定决策进行检修,则需要从全局考虑。管理决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状态检修作为一种先进的检修体制,是与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分不开的。世界各国从不同的管理目标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系统,在考虑市场情况及技术条件的前提下,考虑一种包括状态检修在内的多种策略均衡应用的检修管理系统。引入诊断专家系统可以保障可靠性和安全性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并对检修计划及检修流程进行优化。

2005年被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介绍了物联网的具体概念和含义,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机遇也作了明确的分析。2008年在物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加强了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在2009年提出了物联网的计划,并将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层面上的重要发展过程,因此在国内物联网成为了基于计算机、通讯技术等的新型信息产业。

3 基于物联网的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

基于物联网背景下的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具体可以通过图一表示出来。物联网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不断崛起的,在各种领域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效融合,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工业产品的研发和经营管理上进行融合,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且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者相互促进,在物联网背景下形成了现代的产业体系。政府为了促进二者的融合也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对这种发展模式做出了以下几种分析: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快速生产,二者有效的融合,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水平。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物联网,在这种新兴的产业浪潮中,会带动不同领域的技术快速提升,将信息化中的先进技术融合到工业生产中,能够促进新的产品的研发和技

术的创新。② 信息化中的研发设计理念与工业生产的结合,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并对产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造。在物联网的背景下将信息化中的技术与手段与工业生产进行融合,使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上增加了新型的电子信息功能,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也扩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在现在的生产行业中包括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中都进行了信息技术的推广,比如计算机的辅助制造CAM技术、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相关的芯片等,融合到生产的环节当中,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具电子信息的特征。通过不断的采用对产品优化设计方式以及对管理制度的改革,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更加密集的融合,从而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都有一定的好处。③ 信息技术与工业的经营管理有效融合,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物联网背景下的两化融合能够带动大规模产业的发展,并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进行了改革,在现在的工业生产中实现了先进的制造设备以及服务水平等,对大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都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④ 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了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物联网的背景下能够推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包括农村信息化、工业信息化以及服务信息化等,同样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新兴产业必将会起到主导的作用。

以上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是从技术、业务、经营管理以及新兴产业的角度去讨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物联网背景下两化融合是一种抽象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对于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不仅仅对应用效益起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对于提高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通过物联网的作用,能够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将产业的模式转变为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产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化融合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物联网的结构体系以及重要作用。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在实际的应用中对经济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两化的融合必将成为时代的潮流,物联网作为两化融合的支撑条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化融合的速度,同时也促进了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年11期.

第4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引论

电子商务不仅是一个应用领域,而且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服务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电子商务涉及现代商务运营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利用商务网站和互联网进行交易前准备、贸易的磋商、合同的签订以及资金的支付,利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记录商务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支持商务管理[1]。在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之际,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和“双创”战略如火如荼之际,电子商务类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即是对本教学团队多年《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进行提炼总结。

1、课程建设背景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从EDI发展到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从PC端快速发展到移动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法律、社会和技术因素创造了一个高度竞争、以顾客为中心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对新的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进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工业的变革和融合,促进了其在农业、工业、军事、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在高等院校里,电子商务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其建设与发展却落后于市场实践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理论性和技能性区分度不高;二是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强,教材内容严重跟不上电子商务实践的发展,例如直到现在还有教材在教如何网上购物等;三是课堂设计实践性差,未能抓住新一代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特点,造成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因此,探索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模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2、课程定位

电子商务课程定位,一方面要与专业培养目标赋予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要与前导、后续课程衔接一致。

经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与系统方法,具有“能说、会写、善算、实干”的商科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商科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经管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

电子商务课程以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信息技术等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商业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为专业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应用实践平台和领域。

作为经管专业的平台课程,电子商务的课程目标定位为:以电子商务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主要应用为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交易、营销、支付、物流等商务应用,塑造学生的商业模式分析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技术和模式创新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现代商务管理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业意识。

3、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二是有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电子商务属于比较年轻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课程,同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2]。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领域较多,范围广泛:交易、营销、物流、供应链、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社会法律等等,因此课程内容选择应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区域特点、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要体系完整,重点突出。

经过多轮次教学实践,根据培养面向珠三角地区人才特点,选择以下四个部分作为电子商务课程主要内容。

1)电子商務信息流:涵盖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平台建站技术、EDI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交易安全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安全协议、防火墙技术)等;

2)电子商务资金流:涵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电子金融等;

3)电子商务物流:涵盖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设计、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

4)电子商务商流:涵盖交易模式(B2B模式、B2C模式、C2C模式,其他模式等)、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

4、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内容组织应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科学划分课程内容模块,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课时数,既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又要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在埃佛雷姆?特班等人著的《电子商务——管理与社交网络视角》中,将主要内容编排为电子商务与网络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新兴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战略与实施等五个部分。肯尼斯?劳登等人著的《电子商务——商务、技术、社会》一书中,将主要内容分为电子商务导论、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商务概念和社会问题、电子商务应用实务等四部分。戴夫?查菲等人著的《电子商务——战略、执行与实践》一书中,将主要内容分为概述篇、战略与应用篇、执行实践篇等三大部分,但本书概念和视角与《管理信息系统》更为接近。在清华大学覃征教授编著的《电子商务概论》中,分为基础篇、技术篇、管理篇、实践篇、案例篇、战略篇等六大部分,涉及内容更为全面。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结合以上著名《电子商务》教材,根据课程目标定位,结合本校实际,按照电子商务体系框架(即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外部支撑环境)进行安排,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主旨,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突出不同商业模式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在不同商务领域和环节的创新应用设计。《电子商务》课程主要内容组织及课时安排(共32学时,30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教学,2课时进行总结)见下表: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团队根据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数字原住民”的教学模式[3],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翻转教学法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商业模式分析设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对电子商务概念、技术基础的掌握,讲授时结合周边生产生活实例,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模式。电子商务基础模块、信息流模块主要采用讲授法。

案例驱动教学法:对于商流模块、资金流模块和物流模块采用本方法,由教学团队精心挑选并编制案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课前文献学习——引导问答思考——开放小组讨论——重点要点总结”为主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辨地分析和讨论,运用自身所学做出综合的判断和评价。一方面使学生充分把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案例选择强调综合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每一模块精选2-3个案例,其中1个案例作为课堂部分一以贯之,另1-2个案例作为课下学习扩充之用。

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主能力,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认知。《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在商流模块、信息流模块、资金流模块分别给出若干主题,创设情境,课堂上学生分组充分讨论、辩论,由老师组织进行适当的开放式探究,总结梳理,理清方向;课堂外由学生小组充分调查和讨论,形成结论,并制作PPT分享,提倡发散、变通、多维思考和认知。

翻转教学法:该方法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間,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网络讨论等形式提前学习,在课堂上,老师主要以问题辅导为主,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问题,这样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课堂时间学习效率更高[4]。外部支撑环境模块采用翻转教学法,组织学生小组课外深入研究电子商务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得到深刻认识,课堂上的引导使得学生思考讨论形成共识,再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解决路径。

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建设适宜“数字原住民”交流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PPT、实践指导、案例资源、音视频资源,供课外学习之用;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板块,为学生提供共同的讨论社区,解决学生常见问题,开展热门话题讨论,重点案例自制征集,让学生和老师共建网络学习内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结语

经过若干年的课程建设,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和深入,形成体系,并编写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教材;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改进,基本契合“数字原住民”学习特点;学生案例分析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明显提升,参加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取得了不俗成绩。

参开文献: 

[1] 田艳.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2] 郑丽. 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31(10):31-35. 

[3] 吴清列.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误区与专业发展思路[J]. 中国大学教育,2015,2:37-41. 

[4] 李绩才.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17,6:107-108. 

作者简介: 

王二威,讲师,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主要从事决策方法、信息管理研究。 

第5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流园区;云计算;应用;安全性防护

“物联网”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难以适应新的需求,而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云”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因此,运用云计算模式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显得非常必要。

一、云计算及其在现代化物流园区应用

(一)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有广义云计算和狭义云计算之分。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这种服务可以是信息技术与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以是提供包括计算能力在内的其他服务,这就意味着计算能力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狭义云计算是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数据)。

(二)云计算的特点。无论广义云计算还是狭义云计算,都具有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按需扩展和使用、按使用量付费、通过互联网提供等特征。

(三)云计算的服务层次。一是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中获得服务。二是软件即服务。这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进行企业管理经营活动。三是平台即服务。这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软件即服务的模式提交给用户。

(四)云计算的应用方式。一是计算能力的集合。云计算最主要的应用,也是它最初提出的概念应用就是计算能力的集合。二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检索的时候,实际上使用了互联网上的检索服务,这样的服务是由网络服务器收集了海量的网络信息,并通过多台检索计算机用特定的算法析出所需要的信息,但使用这一检索的人,不需要也不知道其检索的过程。三是信息系统软件能力的交付。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在网络出现以前是需要购买全部的系统软硬件,在云计算时代,企业可以不去购置软件,找到云计算服务公司,由这些专业公司来提供相关服务,同样达到管理好企业的目的。在这一应用中,企业获得的不仅仅是软件能力,相关的硬件平台也通过购买其工作能力而获得。

二、云计算与“物流云”

(一)物流云。“物流云”是云计算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服务,即云计算派生出物流云。物流云利用云计算的强大通信能力、运算能力和匹配能力,集成众多的物流用户的需求,形成物流需求信息集成平台。

(二)物流云与云计算的关系。快递业提出物流云概念的本质是利用了云计算数据共享的特性,把快递行业的数据进行集合、整理,并用整理后的数据指导、控制快递公司的业务运作,最终提高快递的运输效率。

三、云计算在物流行业中的发展

物流与云计算的关系紧密。如何更好地把云计算应用到物流生产活动中,让云计算在物流领域乃至更大范围的流通领域发挥作用,是当务之急。

(一)云计算在快递行业的应用。在实际运作中,快递行业中的某个企业首先搭建一个“行业云”的平台,集中行业中的私有数据,即集中来自全球发货公司的海量货单;其次,对海量货单和货单的目的路径进行整理;再次,指定运输公司发送到快递公司,最后送达收件人。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云对快递行业的收货、运输、终端配送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整合,实现了批量运输。但是,快递行业只是物流行业中的一小部分。

(二)云计算在整个物流行业的应用。物流从经济层面上可以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宏观物流通常是指物流范围较广、工程量较大、具有带动经济作用的物流活动。

四、云计算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一是服务可用性威胁。用户的数据和业务应用处于云计算系统中,其业务流程将依赖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这对服务商的云平台服务连续性、SLA和IT流程、安全策略、事件处理和分析等提出了挑战。二是云计算用户信息滥用与泄露风险。用户的资料存储、处理、网络传输等都与云计算系统有关。三是拒绝服务攻击威胁。云计算应用由于其用户、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同时由于拒绝服务攻击造成的后果和破坏性将会明显超过传统的企业网应用环境。四是法律风险。云计算应用地域性弱、信息流动性大,信息服务或用户数据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区甚至国家,在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等方面可能存在法律差异与纠纷;同时由于虚拟化等技术引起的用户间物理界限模糊而可能导致的司法取证问题也不容忽视。

五、云计算安全防护应对措施

一是构建安全的逻辑边界。在典型云计算应用环境下,物理的安全边界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逻辑的安全边界,应通过采用VPN和数据加密等技术,实现从用户终端到云计算数据中心传输通道的安全;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内部,采用VLAN以及分布式虚拟交换机等技术实现用户系统、用户网络的安全隔离。二是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 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实现用户信息在云计算共享环境下的安全存储与安全隔离;采用基于身份认证的权限控制方式,进行实时的身份监控、权限认证和证书检查,防止用户间的非法越权访问。三是虚拟化技术等安全漏洞风险防范 通过采用虚拟防火墙、防恶意软件和虚拟设备管理软件对虚拟机环境实施安全策略,确保构建的虚拟网络与构建的物理网络一样可靠、安全;采用版本和补丁管理控制机制防范虚拟化等安全漏洞引起的潜在安全隐患。

总之,安全是广大用户权衡是否使用云计算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云计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为用户提供可靠、可信、高性价比的云计算服务,企业才有可能在云计算领域取得成功。本文在总结、分析云计算应用面临的技术层面安全威胁和法律合规风险的基础上,对云计算应用安全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并分别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用户角度提出云计算应用安全策略与建议。相信随着整个云计算产业链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云计算应用及服务将朝着可靠、安全、可信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康,郑维民.云计算与云物流:云技术的行业应用发展现状[J]。软件应用学报,2009.5.

[2] 刘鹏主编,云计算(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第6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RTU;SCADA系统;通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2-00-04

0 引 言

物联网被看作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在物联网之前,SCADA系统只是针对物理位置固定的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从这点来看,物联网在移动数据采集上面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不易布线的地方,物联网更具有SCADA系统不可比的便捷。物联网是SCADA系统的一种延伸,物联网取代部分SCADA系统是必然的一个趋势。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SCADA系统也必将支持对移动过程装置和流程的数据采集和监控[1]。

1 概 述

1.1 物联网系统概述

1.1.1 物联网系统的概念

物联网[2,3](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移动电话、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4]。物联网一般情况下作为无线网,我们每个人周围的设备一般为1 000至5 000个,那么物联网包含物体总数为500万亿至1 000万亿个。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能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且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出它们的具置。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寻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各种应用[5]。

物联网将能现实世界数字化,且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物联网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1.1.2 RFID射频识别技术

RFID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实用阶段。RFID作为一种具备巨大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不仅在物流领域具有强大的应用优势,同时在商业、交通、医疗、军事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发展前途[6]。

RFID具有快速扫描、体积小、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重复使用、记忆容量大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它被称作四大物联网关键技术(RFID、传感器、智能技术、纳米技术)之首,是物联网的构建基础和核心[7]。

1.1.3 物联网的架构和特征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8]。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构成,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红外线、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网络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的使用场景和时间更加自由,更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1.2 SCADA系统概述

1.2.1 SCADA系统的概念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是基于计算机通讯和控制技术发展起来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测量、各类信号报警、设备控制以及参数调节等各项功能[9]。

SCADA系统分为三层架构。第一层为数据采集层,第二层为数据监控层,第三层为数据应用层[8]。

SCADA系统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工业控制技术、显示技术、通信技术(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等)、RTU(Remote Terminal Unit,远程终端单元)/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程序控制器)技术、测量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结合在一起,采用N(N≥2)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或者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软件架构。一般来说,全部SCADA系统主要由位于监控调度中心的SCADA软件系统、位于现场监控站的各远程终端单元(RTU/PLC)以及连接它们的通讯系统(有线、无线、光纤、扩频、微波、卫星等)组成[10]。

1.2.2 SCADA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SCADA系统具有实时性、多任务性、开放性、分布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维护性。其优势在于网络能力较强、RTU较灵活、价格较低[11]。

SCADA系统不仅要实现对现场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处理与监控,而且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GIS)、制造执行系统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的实时数据源,这就需要SCADA系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以实现与上述系统的数据交换和系统集成。

2 物联网和SCADA系统发展及现状

2.1 物联网发展及现状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且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05年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并介绍了物联网的特征、相关的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市场机遇,物联网也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12]。

国外的一些具有技术优势和战略优势的国家和组织,比如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物联网的发展较为迅速,发展水平较为领先。

物联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政府也在政策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我国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物联网纳入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应标准也在制定中;物联网还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国家教育部已成立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以江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已经或正在申报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

2014年2月18日,全国物联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议中强调,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更大决心、更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2 SCADA系统发展及现状

第一代是基于专用计算机和专用操作系统的SCADA系统。第二代是基于通用计算机的SCADA系统。第三代是基于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以及关于数据库技术的能够实现大范围联网的SCADA系统[10]。第四代SCADA/EMS系统的基础条件已经诞生。该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Internet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以及JAVA技术等,继续扩大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集成,综合安全经济运行以及商业化运营的需要。

目前,国外和国内市场上应用较为普遍的SCADA上位机系统有:WondWare的InTouch、西门子公司的WinCC、澳大利亚的CiTech、美国Interlution公司的Fix、意大利LogoSystem的LogView等,这些系统较为全面的解决了传统SCADA上位机系统功能的主要问题:数据采集与控制信息发送;报警处理;历史趋势显示与记录。

3 物联网和SCADA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联网和SCADA系统以及其它工业自动化系统,都属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产物[10],它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体系架构结构、数据采集功能、对通讯网络的依赖、数据处理等,但是物联网和SCADA系统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3.1 物联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问题

在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电子标签会被大量、频繁的使用,被植入电子标签的任何物体都有可能会被扫描、追踪,因此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泄露,从而影响社会安全。

(2)标准问题

物联网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没有统一的标准。RFID系统厂商提供的都是专用系统,与其他厂商系统的频率、协议都不尽相同。就犹如不同的3G、4G网络通信协议,终端可能就不能同时支持不同的协议,这必然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需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合作来解决标准不统一问题。

(3)实际应用问题

应用成本很高会使物联网发展遇阻,需要企业、个人之间相互协调。

(4)政策法规

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有力保障。

(5)技术问题

目前来看,技术虽已具备一定的理论,但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功耗、安全、网络可靠性和健壮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13]。

3.2 SCADA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SCADA系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与企业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结合性能差;

(2)不具备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3)数据采集速度较慢,需要新一代的数据传输协议以适用高速传输;

(4)缺少高效的控制能力和系统自诊断能力。

针对国内的需要,这些系统有明显的弱点:

(1)本地化差。虽然部分系统已经推出中文版,但是与中国市场中一些行业的特殊需求,依然难以满足需求;

(2)成本昂贵。从国外采购的SCADA系统,一般需要数万美元,很多公司难以接受。

虽然国内的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本地化能力较强,但是其MIS、GIS、控制效率低,自诊断能力缺乏等不完善的地方,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完善系统功能、修复系统漏洞、开发新型系统。

除此之外,SCADA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备受业内专业人士的关注[10]。工业控制系统受到黑客制造的恶意代码攻击,SCADA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认识存在认识偏差[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SCADA系统通信的网络化,SCADA的通信也有可能会被黑客攻击。

4 物联网和SCADA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4.1 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物联网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和应用基础。以后,物联网应从以下方面发展[14]。

(1)加大科研的投入,突破技术难题,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

(2)加快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尽量统一标准;

(3)加快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加快物联网的发展,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

(4)在完善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给出较为低廉的价格;

(5)以用户为核心,增强用户体验。

人类将进入物联网时代[6],物联网将会推动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必将产生重大深远的意义。

(1)物联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

(2)物联网构建“智慧城市”,让人类的生活迈入更高的台阶,推动人类的进步;

(3)物联网使周围的物体智能化,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

4.2 SCADA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特网、扩频无线电、网络与数据高速公路[10]是SCADA系统发展的方向,其未来将实现以下功能:

(1)SCADA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广泛集成,具有更好的兼容性;

(2)专家系统、模糊决策、神经网络等新技术与SCADA系统的融合;

(3)面向对象技术(OOT)是网络数据库设计、市场模型设计和站控系统分析[9]。

5 结 语

当今,物联网作为一个非常热门的智能发展项目,把传统的信息网络、通信网络延伸到了更为广泛的物理世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很有可能会取代部分SCADA系统的功能,这也将是必然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提供的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社会变得现代化、服务实现智能化,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方便、高效、快捷。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对SCADA系统的影响[J]. 金卡工程,2012(11):50-52.

[2]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Geneva: ITU,2005.

[3]朱洪波,杨龙祥,朱琦. 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9.

[4]李如年. 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研究[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6):594-597.

[5] Tao Liu,Dongxin Lu.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OT[C].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DICINE AND EDUCATION,2012.

[6]王保云. 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1-7.

[7]司德亮,祁东婷,张文华,等.基于物联网的光伏电站SCADA系统[J].可再生能源.2012(1):102-105.

[8]曹茂春,马龙. 物联网在某城市燃气管网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的应用[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2):27-30.

[9]彭国红,李新国. SCADA系统如何过渡物联网[J]. 自动化博览,2011(9):56-58.

[10]王振明.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软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贺国兵.SCADA系统在石油传输管道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1(12):18-20.

[12]孙其博,刘杰,黎,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

[13]刘若冰.物联网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物联网技术,2011(5):58-62.

第7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google;跨专业检索;跨语言检索

我们在工作中往往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上专家级的知识和浩瀚的资讯为我们解决难题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在网络信息检索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语言和专业的障碍。如何跨过语言和专业的藩篱在网上寻求解决方案就成为笔者研究的方向。

一、跨过专业的障碍

从事科研经贸工作,往往需要运用非本专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人生有限,知识无涯,就是穷尽人的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善用教育学原理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还是可以做到的。

根据布鲁纳所著《教育过程》,“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人。”布鲁纳倡导一种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及研究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的学习。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懂得原理能使学科更容易被理解,也更能使学科知识以简化的方式保存在记忆里。

如果所需知识涉及到非本专业的知识,建议视其难易程度区别对待。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原理,我们只要在网上查阅一下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知识,看一下相关链接基本上就可以理解了。对于比较难于理解的知识,我们就有必要查询某一学科的书籍。如果看某一本书,觉得难了,可以换一本更简单的书,甚至从入门的书看起,通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来学习该学科。

例如查阅太阳能的基本知识时,可在百度百科中搜索词条太阳能。/view/21294.htm其中有关于太阳能非常详尽的解释,如果对文中有的概念(如:可再生能源)知之不详,可以打开次级链接看一看。没有次级链接的概念(如:太阳能光伏),可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只要把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都看过了,读者对太阳能的基本概念应该就建立起来了。

在网上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只要能找到专业人士的帮助,很多对业外人士看似非常艰深的问题,解决起来都非常容易。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世界上任何二个人都可以通过其他六个人发生联系。因此只要有心去找,在一些专业的论坛、BBS、百度知道、QQ群,一定可以找到专业人士。由于专业人士的专业背景大,一定有办法帮助提问者。

二、跨过语言的障碍

有时我们解决问题需要多国资讯,这就要求我们能跨越语言的障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学习外国语。由于英语的全球性和易学性,英语成为我们学外国语的首选。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 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75个。学好英语为我们搜索英语国家信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第二值得学习的语言是西班牙语。西班牙语是世界第三大语言(第一,第二为汉语和英语),世界第二大通用语。在七大洲中,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国家中,约有352,000,000人使用。掌握英语和西班牙语,网民可访问互联网上的绝大多数资讯。

除了在学校和培训机构学习外语,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购买外语学习软件,上语伴网站,论坛等方式自学外语。这里介绍比较著名的外语学习软件有Rosetta Stone。Rosetta Stone采用动态浸入法(Dynamic Immersion)。Rosette Stone采用当今外语界最流行的"互动沉浸式教学法",使用大量实际生活的图象、文字及当地人的声音,模拟自然的语言环境,大力开发学生大脑连接字与意的内在能力。没有翻译,没有死记硬背,没有孤立的语法操练。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完全融会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训练之中,并在训练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的能力。课程轻松易懂、趣味性强,是外语初学者的最佳排挡。

Livemocha是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Web2.0外语学习网站,有简体中文版,目前可以在线学习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近40种语言,这其中有免费的语言学习课程,也有收费的,你可以自行选择。Livemocha最大特色是和母语人士一起练习,提交书写和朗读练习以便得到说母语的人的建议,你可通过为社区做贡献或帮助其他语言学习者来赚取Livemocha points从而支持自己的学习。通过在线接触语言导师、进入母语人士组成的全球网络,获得实时的练习和反馈,Livemocha的会员可以更为有效地学习新的语言课程。有了母语人士的帮助,学语言就会事半功倍。

Rosetta Stone是美国培训外交官的语言教材,Livemocha是最知名的语伴网站。虽然语言学习不可一蹴而就,但通过充分运用网络优质学习资源,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某种语言的基本用法,从而利用该语言在网络检索所需信息。笔者在通过上述软件和语言网站自学西班牙语一个月后,基本能通过一些工具了解西班牙语网站的大意。

除了直接学习外语之外,网民还可以通过跨语言检索和翻译器等工具跨语言寻求有用信息。

三、跨语言搜索网上信息

我们首先打开google的中文主页(http:

//.hk/)。在搜索框的右侧可以看到“高级搜索”、“语言工具”二项。我们点击“语言工具”进入“跨语言搜索”功能。我们在探索框中填入:“太阳能”,“我的语言”保持“中文(简体)”不变,在“搜索下列语言的网页”中选“芬兰语”,然后点击“翻译并搜索”。这时,出现的搜索结果分成二部分。左边是简体中文翻译,右边是芬兰语原文。我们先点击右边的链接进去看看。除了第一个链接ABB Solar Power Solutions是英文网页(ABB公司影响实在是太大),其下链接都是芬兰语网页,比较难懂。现在我们看看左边的链接。点进去看看,里面的网页,已经全部变成了中文。虽然机器翻译的质量有些差强人意,但是比看完全不懂的芬兰语强。我们在翻译网页的源语言保持芬兰语不变,目标语言从中文切换到英语然后再点击翻译。我们现在看看翻译结果,英文版的翻译质量似乎比中文版的要高一些。

四、翻译器的运用

翻译器,就是用计算机实现一种自然语言到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转换。一般指自然语言之间句子和全文的翻译。现在可以实现翻译器功能的网站有:有道在线翻译、大家E在线翻译、谷歌在线翻译、金山在线翻译等。

我们打开google中文主页(.hk/),点击翻译,即可到达google翻译器的界面。在源语言中输入下列西班牙文:

La energía solar es la energía obtenida mediante la captación de la luz y el calor emitidos por el Sol。

目标语言选中文,就会出现下列文字:太阳能是通过捕捉光与热的太阳获得的能量释放。

我们通过翻译器基本可以了解外国语的大意。

我们通过自学外语软件、语伴网站、跨语言搜索、翻译器等工具基本上就可以跨语言检索网络资源了。

笔者数年前在上海从事国际信息服务、国际贸易,就曾经跨过语言和专业的障碍为国内工厂找到了国外客户,建立了贸易联系或达成了交易。

其时,上海申星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曾委托笔者为其生产的真空吸尘器寻找海外客户。该吸尘器由美国一家知名企业与上海申星联合研制,在美国非常畅销。申星委托笔者为其开拓欧洲市场。当时,笔者对该产品还是较为陌生。我公司领导联系到上海申星的厂长,厂长即带领了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向我介绍该产品及市场背景。同时笔者也上网查询与该产品相关的知识。首先在维基百科、google百科、百度百科中获取有吸尘器的知识,了解到吸尘器的分类,该吸尘器属干湿二用桶式吸尘器,但功率不及工业用桶式吸尘器。于是对产品使用场所定位在家庭、汽车、医院、酒店等地。由于美国客户包销北美市场,笔者与厂方制定销售策略,客户定位于北欧国家专营小型真空吸尘器的经销商。我选定北欧国家的B2B网站,搜寻目标客户,找到潜在客户后即上公司官方网站了解该公司详情。当时涉及到的网站语言有英语、丹麦语、芬兰语、瑞典语、冰岛语等多国语言。运用了跨语言搜索,利用翻译器、在线词典等工具的帮助,终于跨过语言障碍,了解了各潜在客户的详细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向目标客户发函介绍产品推荐工厂。由于准备充分,工厂与客户非常匹配,在二十天内即有三家北欧客户来函表示对该产品很有兴趣,希望建立贸易联系。这是做国际信息服务的成功案例。

另举一成功案例是做海洋系列艺术蜡烛贸易的实例。有关产品的不少知识,笔者原来略有所知,但仍通过网络获得了更多详情。在百度百科查阅了果冻蜡的详细资料。当时笔者在一中法合作的B2B网站上发贴销售艺术蜡烛。按照网站的表单格式,借助翻译器,笔者将销售内容用法文版发贴,很快就引来法国客户的关注。客人通过联邦快递寄来海洋系列艺术蜡烛的样品,请笔者代寻加工工厂。收到样品后,笔者所在的贸易团队即对该产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并上网查询与之相似的产品特点。这一系列产品主要是用玻璃容器盛装蓝色果冻蜡,并在蓝色果冻蜡中内置海星、海螺等海洋生物。该系列玻璃容器的制作工艺采用了吹制和浇铸二种工艺。由于山西的玻璃器皿负有盛名,笔者即在阿里巴巴网站上选定山西一家制作艺术蜡烛的工厂打样。样品寄到法国后,客人对样品非常满意,很快以非常合理的价格下了订单,并预付了所有的货款,订购了一批艺术蜡烛。

其时笔者跨语言跨专业以互联网资源为几十家工厂与海外客户建立了贸易关系。

在当今互联网资源极为丰富的情况下,跨语言跨专业网络寻求解决方案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政府机构了解国外军政动态,工商企业寻求海外客户,科研生产单位科技攻关,善用此法,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很经济。跨语言跨专业网络寻求解决方案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45-146.

[2]李培,武丽辉.网上信息的跨语言检索[J].情报资料工作,2004(2):71-74.

[3]郑敏.跨语言信息检索的理论与实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3):223-225.

[4]刘卫中.网上信息跨语言检索方法[J].情报科学,2004(12):1503-1504.

[5].

[6]凌颖.跨语言搜索网上信息[J].科技信息,2011

第8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2003年10月13日,IBM与中国国家教育部在京宣布,双方将建立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以促进全国高校在教育、科研及更广泛项目上的全面合作。该项目由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合提出,是迄今由政府推出的最宏大的网格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格计算工程之一。其应用领域包括从生命科学、图像处理到远程教育等方面的众多领域。到网格建成时,它将在教育科研网上把全国100所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的资源广泛共享,并将在该工程完成时达到超过15万亿浮点运算的功能。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科技版《Forbes ASAP》2001年就曾预言下一代互联网浪潮将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升级为网格(Great Global Grid)。那么到底什么是网格呢?

1 网格的涵义

1.1 网格概念

网格就是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或者说是一个计算资源池。它能够把整个互联网集成为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全球范围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设备资源甚至是人才等各种相关的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的根本特片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当然,我们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网格概念:

第一,从概念上,网格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和分布协同工作。网格的这种概念可以清晰地指导行业和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资源进行行业或企业整体上的统一规划、部署、整合和共享,而不仅仅是行业或大企业中的各个部分自己规划、占有和使用资源。

第二,网格是一种技术。为了达到多种类型的分布资源共享和协作,网络计算技术必须解决多个层次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技术,制定网格的标准,将Internet从通讯和信息交互的平台提升到资源共享的平台。但是目前并行计算、分布计算中间件等现行技术远远没有解决多组织之间资源的共享问题,以及广域范围的多系统之间联合处理和计算等网格计算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网格计算技术研究具有独特性、紧迫性和挑战性。

第三,网格是基础设施,是通过各种网格综合计算机、数据、设备和服务等资源的基本设施。这种设施的建立,将使用户如同今天我们按需使用电力一样,无需在用户端配套大量的全套计算机系统和复杂软件,就可以简便地得到网格提供的各种服务。这样,设备、软件投资和维护开销将大大减少。

图1

    1.2 网格组成

网格环境的构建层次如图1所示,主要由资源、中间件、工具软件和应用程序等几部分组成。其中资源由分布在Internet上的各类资源组成,包括各类主机、工作站甚至PC机,也可以是上述机型的机群系统、大型存储设备、数据库或其他设备。中间件是网格计算的核心,负责提供远程进程管理、资源分配、存储访问、登录和认证、安全性和服务质量(QoS)等。工具软件和应用程序提供用户二次开发利用的环境、工具、语言及接口等,以便更好地利用网格资源。

1.3 网格的判断标准

证判一个系统是否是网格,从根本上说,必须看此系统所能提供的应用、商业价值和科学结论,而不是它的系统结构。全球网格研究的邻军人物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对于网格作为三点限制:

首先,协调非集中控制资源。网格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种使用者。这些资源和使用者在不同控制制域中,比如,个人电脑和中心计算机、相同或不同公司的不同管理单元;网格还解决在这种分布式环境中出现的安全、策略、使用费用、成员权限等问题。否则,只能称得上本地管理系统而非网格。

其次,使用标准、开放、通用的协议和界面。网格建立在多功能的协议和界面之上,这些协议和界面解决认证、授权、资源发现和资源存取等基本问题。否则,只能是一个具体应用系统而非网格。

其次,使用标准、开放、通用的协议和界面。网格建立在多功能的协议和界面之上,这些协议和界面解决认证、授权、资源发现和资源存取等基本问题。否则,只能是一个具体应用系统而非网格。

第三,得到非平凡的服务质量。网格允许它的资源被协调使用,以得到多种服务质量,满足不同使用者需求,如系统响应时间、流通量、有效性、安全性及资源重定位,使得联合系统的功效比其各部分的功效总和要大得多。

2 网格的体系结构

目前,比较重要的网格体系结构有两个:一个是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等在早些时候提出的五层沙漏结构;另一个是以IBM为代表的工业界的影响下,在考虑到Web技术的发展与影响后,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等结构Web Service提出的开放网格服务结构OGSA(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cture)。

2.1 五层沙漏结构

五层沙漏结构是一种影响十分广泛的结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简单,主要侧重于定位的描述而不是具体的协议定义。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协议"为中心,也十分强调与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和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的重要性。

五层沙漏模型从底层开始分别为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聚层和应用层。

网格构造层由各种物理资源所构成,包括存储资源、计算资源、目录、数据库、网络资源、传感器等,构造层的基本功能就是控制和管理局部的资源,向上提供访问这些资源的接口。

网格连接层实现构造层资源之间的通信、数据交换,定义了核心的通信和认证协议。

网格资源层建立在连接层的通信与认证协议之上,工、提供数据访问、计算机访问、状态与性能信息访问等服务。它考虑的是单个的局部资源,全局状态和跨越分布资源集合的原子操作由汇聚层考虑。

网格汇聚层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多种”资源的共离,协同完成任务。汇聚层在资源基础上,实现更高级的应用。汇聚层可分为通用的汇聚层和面向特定问题的汇聚层。

网格应用层是在虚拟组织环境中存在的,应用可根据上面作一层次上定义的服务来构造,它可以调用资源层的服务,也可以调用汇词聚层的服务,从而满足应用需求。拿电力系统做个比喻,前四个层次就相当于发电厂、电网、变电所和配电房,而应用层相当于住宅里的电闸、电表和电源插座。

其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沙漏形状,如图2所示。核心协议就形成了协议层次结构中的一个瓶颈,资源层和连接层共同组成这一核心的瓶颈部分,它们提供资源的安全访问。

2.2 开放网格服务结构OGSA

开放式的网格服务体系OGSA是一个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框架。该框架的节点是网格服务而网格服务之间的连线是网格服务相互交流时所用的语言。网格服务是特殊的网络服务专供用来维持和管理网格体系。

OGSA网格也为五层结构,其结构同五层沙漏结构,自下而上为结构层、连接层、资源层、汇聚层及应用层。但OGSA结构较五层沙漏结构有着以下特点:

(1)以服务为中心的模型

如果说五层沙漏结构是以协议为中心的“协议结构”,其试图实现的是对资源的共享,则OGSA就是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结构”,其实现的是对服务的共享。OGSA将一切看作服务,并定义了“网格服务”,该服务提供了一组接口,这些接口明确遵守特定的惯例,解决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生命周期管理、通知等问题。因此,网格是可扩展的网格服务的集合。简单地说,网格服务=接口/行为+服务数据。

(2)统一的Web Service框架

Web Service描述了一种新出现的、重要的分布式计算范式,定义了一种技术,用于描述被访问的软件组件、访问组件的方法以及找到相关服务才蝗发现方法,解决了发现和激发永久服务的问题。OGSA是符合标准的Web service框架的。但是在网格中,大量的是临时服务,因此OGSA对Web service进行了扩展,提出的是网格服务(Grid Service)的模仿,使得它可以支持临时服务实例,并且能够支柱创建和删除。

(3)突破科技应用领域

正如Web技术一开始是科学协议而出现的,但是后来在商业领域却大量使用一样,OGSA将原来主要在科技领域应用的网格技术转移到工商业领域。OGSA而向服务的特点允许我们在不同的层次虚拟化资源,因此相同的机制与抽象可以应用于多个组织之间的分布式网格支持的协作,或者是跨越多个特点主要环境。

2.3 应用实例:Globus系统

Globus是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研发的网络计算项目,有1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该项目。Globus对资源管理、信息安全、信息服务、数据管理等网络计算关键理论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网络计算工具软件(Toolkit),帮助组建和规划大型网络试验平台,开发大型网络系统运行的应用软件。Toolkit是Globus最重要的成果,其第一版在1999年推出。2003年1月13日,符合OGSA规范的Globus Toolkit 3.0(Alpha版)已经在第一届Globus world会议上。这标志着OGSA已经从一种理念、一种体系结构,走到付诸实践的阶段了。Toolkit开放源码,任何人都可以从其网站上直接下载源代码。

Globus的协议分为五层: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集层和应用层。每层都有自己的服务、API和SDK,上层协议调用下层协议的服务。网格内的全局应用都通过协议提供的服务调用操作系统。Globus的网格计算协议建立在互联网协议之上,以互联网协议中的通信、路由、名字解析等功能为基础。在Globus看来,现有的共享方案,比如互联网、B2B、ASP、SSP、Java、CORBA、DCE等,要么在共享配置的灵活性上、要么在共享资源种类上不能完全满足虚拟组织的需要。同时,Globus并不试图取代现有技术,而是希望在现有技术之上建立更高层次的共享。为了有效支持网格计算环境,Globus工具包针对Globus项目中提出的各种协议,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软件库、编程接口(API)和使用例子。

迄今为止,Globus Toolkit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网格标准。一些重要的公司,包括IBM、Microsoft、Compaq、Cray、SGI、Sun、Fujitsu、Hitachi、NEC等公开宣布支持Globus Toolkit。目前大多数网格项目都是基于Globus Toolkit所提供的协议及服务而建设的,例如美国的物理网格GriPhyN、欧洲物数据网格DataGrid、荷 兰的集群计算机网格DAS-2、美国能源部的科学网格、DISCOM网格、美国学术界的TeraGrid等等。

3 网格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从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到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启动了大型网格研究计划,并得到了产业界的大力支持。网格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萌芽阶段: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是千兆网的测试床以及一些元计算的实施。

二是早期实验阶段: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晚期,如I-WAY项目,还包括一些学术性的软件项目,例如Globus、Legion等。

三是飞速发展阶段:2002年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应用社团和项目,主要基础市话的开发和使用,工业界对网格计算的兴趣在增长,例如IBM、Platform、Microsoft、Sun、Compaq等重要的公司。同时也出现了一比较显著的技术基础,如Globus Toolkit,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世界影响的全球网格论坛GGF(Global Gria Forum)组织。

目前,IBM是网格系统和服务方面的领先供应商,已经为很多科技团体、政府机构、商业化用户的网格系统提供了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英国国家网格、荷兰国家各、北卡州的生物网格等等。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2002年了“网格引擎”企业版的测试版。HP公司也提出了Utility Computing计划和Utility Data Center产品。Oracle公司2002年11月推出面向网格的基于Globus的数据库应用工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将应用网格,IBM、Oracle、SUN、NP都已推出了一系列可应用网格的产品。日本文部科学省2003年5月决定投资700亿日元开发超大型网格计算机,它出现在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还快近10倍,将达每秒300万亿次。

我国“十五”863计划的高性能计算专项和软件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都与网格技术相关。目前,我国已开展了“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和“先进计算基础设施北京上海试点工程”两个项目,对网格计算进行研究。中科院计算所正在进行的“织女星计划”(Vega计划)正是以元数据、构件框架、智能体、网格公共信息协议和网格计算协议为主要突破点对网格计算进行的研究。

4 网格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4.1 存在问题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是完全崭新的,从光纤到路由器、交换机、上层服务器、操作系统、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因而,在网格的发展道路上,Globus和它的各种替代版本将面临巨大障碍。为实现网格的广泛应用,还必须解决下列问题:

(1)标准是成功关键。就像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一样,构建网格计算也需要对标准协议和服务进行定义。迄今为止,网格计算还没有正式的标准,但在核心技术上,GlobusToolkit已成为网格计算事实上的标准。

(2)网格资源动态分配问题。如何在动态、异构虚拟组织间实现协同的资源共享以及协同是网格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已有的一些并行和分布计算系统的资源分配技术,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计算网格资源分配问题的特点。

(3)数据通过因特网时形成的延迟问题。智能软件应确保按时传送数据,否则,网格处理问题的手段将被限定在“并行运算”。并行计算在不同的机器上完成,某一台计算机不需要等待另一台计算机的处理结果。

(4)目前互联网的数据传输能力不足问题。为此,发展网格要和建设下一代宽带互联网(如美国的“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采用无线移动和卫星通信,也是一种现实的途径。

(5)进一步解决人机结合问题,使网络格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科学化。

(6)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网上资源共享中的智能产权、相互信任和报酬等问题以及如何保障网格计算的安全性、认证和可靠性等。

第9篇: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公允价值与成本

    本文着重探讨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基础概念(以下简称假设或概念)及其变迁。假设构成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基础。假设表明财务会计(会计核算)的环境特征。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财务会计与报告,它的规范体系及其基础也会随之变动。长期以来,财务会计、财务报告以及用来规范它们的准则与制度,不论在哪一个层次上,都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变革与创新。但是,假设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会计理论明显地落后于会计实务。如今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同过去工业社会具有重大差别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为财务会计提供了以高科技和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新经济出现之后,财务会计的使用者必然对财务报告应予披露的信息提出新的要求。会计的理论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要求重新审视构成财务会计及其规范的基本概念———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理论正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认为,我们的因应之道,就是要探讨关于假设的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流行已久的假设,其数量与内容是否应作必要的更新与补充?第二,在新经济条件下,有哪些假设需要作新的解释?

    一、对国际公认的四个基本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时间分期假设和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假设的考察

    关于主体假设

    通常都认为,主体假设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基石(Paton&Littleton,1940;Paton,1922),今后也还可以这样看。财务会计本是立足主体,面向市场,提供该主体关于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财务会计的这些基本特征中,立足主体是前提。所以,主体成为第一个假设。主体假设的主要作用在于:主体规定了财务会计所应处理的交易、事项的空间范围,从而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营、财务活动。根据主体假设,通过信息的提供,把企业同市场区分开来。主体假设表明,财务会计与报告的边界是企业,而不是市场,在本质上,它只直接提供某个特定企业的微观经济信息。至于宏观决策若使用会计信息则需要再加工改制。换言之,主要承认主体假设,就难以肯定离开会计主体的宏观会计的存在。

    主体假设的性质虽有上述限制,但这个假设的内容还是发展的,我们需要通过企业的概念与形式来考察它的变化。

    在漫长的工业社会中,企业历经独资、合伙和公司等组织形式的变迁。会计的发展甚至比这一历史还长。但主体假设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形成则是在股份有限公司即现代企业出现之后。主体假设的另一个作用是必须把企业同它的所有者在经济上、财务上严格地分开。显然,经济和财务分开的前提是企业的经营与所有权的分离。因此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作为财务会计,尤其是财务报告的前提的主体假设,其重要性才凸现出来。有了主体假设,企业向市场传递的财务信息,将严格以各该企业(主体)为边界,既不应涉及其他主体的财产和产权,也不应涉及所有者个人的财产和产权。这是保证财务报告正确性的最基本的条件。

    在工业社会中,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公司)都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能够长期持续经营,因而可以观察到企业的存在。这样的企业可称为“现实的企业或主体”(actualfirmsorentities),其特点是:易于识别且相对稳定。今天,新经济已初现端倪,在新经济下,由于人力资源和知识基础对财富与经济创造的贡献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将逐步取代有形资产而成为今后的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当前竞争、技术和全球化正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互联网则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汇合促成了企业结构的空前变化。某些所谓企业或一连串企业或称主体串(clustersofentities),它们未来完成某种产品或作业的生产,将把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一些生产者、经营者、供应商、销售商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分工协作,共同分担利润和风险。一旦任务完成,该企业或企业串也就解散了,于是再捕捉其他机遇、资本、技术与人才,进行新的组合与分工,新的企业又诞生了,如此,再生再灭,这些虚拟的企业投资不多,创办和停业都比较容易,它们能快速地创造无比巨大的财富,从而不断地推动人们走向富裕的道路,其结果是在全球涌现大量的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这就是StevenM.H.Wallman为我们描述的,今后可能大量出现的所谓“虚拟企业”(virtualfirms)或所谓主体串(Wallman,1996)。因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同时并存,将是新经济时代赋予主体假设的新含义。由于虚拟主体不易观察和区分主体的边界,必将给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新的问题。

    关于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这两个假设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说主体假设是起由于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出现,并且是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条件下才显示其重要性,那么,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却不是由环境所决定,在承认企业为一个独立的核算与报告主体的前提下,尽管现实世界中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了使会计有可能科学地处理该主体日常发生的交易与事项,并定期报告主体的经济、财务信息,假定主体有可能持续经营(除非有反证)并定期从其持续经营的长河中,截取一个“时间段”总结其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描述其在特定时日的财务图像,是完全必要的(Moonitz,1961)。

    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都是对一个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会计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这两个假设的内涵。

    从持续经营假设看,对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应当做出不同的解释。每一个现实主体,由于它相对稳定,在缺乏反证的情况下,可以承认它是持续经营的。但即使现实的主体,在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改组、兼并也是常有的事。有时,整个企业在持续经营,而出于战略或经营下去可能不利的考虑,关闭、合并或增设该企业所属的某些分部(包括地区分部和业务分部),这也会导致企业整体持续经营与某些分部不再持续经营现象的存在。虚拟主体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这种企业(企业串)的特点就是经营期限短暂多变,持续经营假设基本上不适用于此类企业。因此,我们面临的企业将是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企业持续经营与分部终止经营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

    从时间分期假设看,由于它同持续经营假设密切联系着,凡是持续经营的现实主体,就需要进行时间分期,而不适用持续经营的虚拟主体,时间分期也可能不再适用。

    时间分期是为了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当前,经济瞬息万变,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迫切要求不断提高报告的及时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为在网上适时的财务信息提供了可能。但这并不等于说使用者已不需要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了。AICPA的ReportofJenkinsCommittee的调查研究证明了这一点(AICPA,1994)。

    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按会计分期定期提供分类、汇总的财务信息与通过互联网实时各种财务信息将同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