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

第1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前言:工程机械的主要功能是施工、建筑、起重、运输等,它可以替代人力完成超大负荷的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需要大量人力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因而其应用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意义。但是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不是十分理想,各种恶劣的情况经常发生,因而提高工程机械驾驶室的舒适程度对于工作的顺利进展很有意义。

1.人机工程学概述

国际的权威机构IEA对人际工程学的描述为:它是一种学科知识,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人在一些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的表现,涉及的其他领域学科为解剖学、心理学等,目的是探索一个人如何在工作、娱乐、健康中寻找平衡[1]。

但是针对这个学科的研究多种多样,各种名称和定义充斥着这个学术领域,但是各种研究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也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2]。

人机系统是进行人机工程研究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任何机械在生产活动中因为某些特定的因素而联接在一起形成的综合统一体。人机系统在尺寸上的限制较小,比如人和汽车、人格桌椅等。人机系统的三个组成要素是环境、人和机械。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产生交互作用。

2.工程机械驾驶室人机工程学发展现状

国外已经在工程机械驾驶室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计算机的仿真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体模拟已经取得深入的发展,许多公司都已经开展了研发活动[3]。

在德国,许多大型汽车生产厂商已经开始研发三维人体模型,使得传统的二维人体模型得到较大的改进,让人体工程的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模型能够实现的功能较多,可以实现对汽车舒适性等性能的测试,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的新产品研发之中。美国的工程机械驾驶室的主要特点是自然流畅,实现了经济适用的原则,具备安全、舒适等特性,但是这个方面的最先进的技术集中在欧洲,设计出的工程机械室体现出各方面指标的高标准。美国已经在将设计参数进行了明确的确认,并代表了高水准,但是我国国内的相对研究相对薄弱[4]。

由上述描述不难看出,国外在人体工程方面的探索和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国家层面的重视,企业方面也大力投入研发资金。但是对于我国国内而言,这种在汽车领域的人体工程设计,如果的在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下进行设计,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人体工程学研究历史较长的国家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它们已经将其视为机械设计的有效助力,但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因为存在很多的缺陷,而目前的三维类型弥补了这些不足[5]。

3.工程机械驾驶室人机工程学发展趋势

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发展趋势必然围绕着智能化、人性化等方面开展。驾驶室在工程机械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和机械的有机结合,在对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是否符合科学原理,会直接影响到其使用性能。针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恶劣的情况,舒适感和降疲劳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人体工程学在工程机械驾驶室中的应用,使得其所需具备的安全、舒适等性能早已代表了其具体的发展动向。国际上的研究组织已经开发出针对性的产品,在这些组织的努力下,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大体框架已经形成,具体包括:驾驶室的部件、座椅以及操作系统等。一些厂家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要求驾驶室内部的设计必须围绕人体工程学展开,各种设备必须具备安全舒适的特点,应该将空气弹簧应用在悬置系统之中。通过这些方面的完成,可以使工程机械驾驶室在满足安全舒适功能之后,还可以具备一定的娱乐效果,实现了噪音的阻隔以及防止一些自然的振动,较为重要的是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当前,我国国内的许多工程机械驾驶室设计都是停留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层面,另外一些较为深入的也都是在操作上进行探索,而进行人体工程学实验的情况较少。一项研究想要取得重大进展,应该在实验的辅助下实现,让现实实践的信息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才是研究的根本依靠。而国家上许多从事工程学研究的工作都是在实验室中展开的,实验人员都会使用专用的生理测试仪器,对人体的电波、血压、心跳等生理表征参数进行搜集,运用这些数据指导工程机械驾驶方面的人体工程学研究,可以实现为人体工程学现实需求的判断提供数据支持的目的。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在对工程机械驾驶室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在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将人体工程学切实应用在其设计的过程之中,确保其能够改变以往工作人员所处的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其具备舒适、安全等基本性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思路更是需要重视,我国需要制定这个方面的发展目标,让国内在工程机械驾驶人体工程学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

4.总结

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基础设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工程机械的应用领域正在急速扩展。虽然它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其工作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却十分恶劣,因此对其进行改进十分必要。本文对人机工程学进行概述,分析了工程机械驾驶室人机工程学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参考文献:

[1]高世杰.浅谈机械的人机工程学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123 126.

[2]陈园.浅谈人机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145 146.

[3]殷彩玉.论人机工程学与机械工程[J].现代商贸工业.2010(06):179 181.

第2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 人机工学 以人为本 协调和谐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engineering to the design not only provides a stro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the guarantee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uman engineering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receive a kind of furniture-shoes worn design theory analysis, sums up the human engineering can not only effective guidance design in appearance, the fun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s in "the man-machine perfect combination" under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realization and satisfy people for the design requirement.

Keywords: man-machine engineering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人机工程学是设计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本文通过人机工效学在收纳类家具―鞋架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证明该理论的实际可操作性,更有效的带动了设计理念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深化人机工效学的理论体系改革与发展。顺应市场需求,使得设计与发展相辅相成。

1.1 人机工程学

设计理念伴随设计产业发展

设计是什么。即“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一个目的进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1]

设计总是根据这个目的结合环境和使用者的情况来协调各方,从而达到最平衡和谐的状态。由此在设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便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设计理念,根据这些设计理念,来创造更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2]

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的高度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机协调问题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人机工程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1.2设计活动的理论指导――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应用人体测量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这些数据可有效地运用到设计中去。

与此同时也为设计中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是解决"产品"与人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相协调的"产品"的重要准则。

人机工程学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分析各个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序,确定了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为设计方法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了设计方法和设计准则。[3]

1.2 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

1.2.1收纳类家具为研究目标的必要性

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项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被广泛运用于现代设计生活当中。

为了了解当下市场中小型家居空间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纳类家具在小户型空间中的需求,从而确定主要研究目标。根据抽样调查访问的方式,我们对浙江杭州下沙地区的小区选择性得进行了关于小户型居室中主要的收纳家具的调查。

人们住房偏向小户型的趋势比较明显。根据调查数据指出,有46%的人所居住的住房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属于小户型家居空间。人均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的缩小正在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图一:

图一

与此同时,跟小户型居住空间息息相关的收纳类家具的设计与改进也显得尤为紧迫。环境的改变,要求市场必须及时作出应对措施与变化与之相协调,面对小户型居住空间数量的激增,与此相适应的高空间利用率收纳家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有72%的被调查者表现出急需收纳类家具来增大空间利用率的要求。而50%的被调查者提出对于鞋类储存的需求,所以提高现有鞋架的空间利用率及储藏量也是十分迫切的。如图二:

图二

如上图分析可知,小户型住宅空间中对于收纳类家具提高空间利用率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本次调查以收纳类家具―鞋架为例,进行人机工程学设计理念的应用调查。

1.2.2 人机工程学在鞋架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人机工程学针对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人体的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是人类工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具尺寸,主要以人体的基本尺度为依据,同时还应该照顾到性别及不同人体高度的要求,对于鞋架而言,应该根据人体的高度要求,合理设计其外部尺寸。更重要的是要具体考虑人体的活动尺寸。根据人类的基本生理尺寸,鞋架的高度由人体的腿长和臂长决定,一般在90CM~130CM之间。这个高度合理的考虑到了人体在弯腰脱鞋和换鞋过程中的各项生理尺度。鞋架的隔断宽度由鞋子的尺寸来决定,基本控制在20CM~25CM 。

在收纳类家具的设计中,除了要使其外部尺寸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以外,还需要根据人机工程学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科学性分割,以方便人们的使用。[4]对于鞋架而言,应该根据不同鞋类合理划分存放的区域和存放方式。可以在鞋架内部进行分隔,在隔断分区上进行可调节式设计,摒弃传统的固定间隔设计,将可拆卸式的组装隔断取而代之,一则实现了满足不同鞋类对间隔高度的需求;二则达到了小户型居住空间对于收纳家具的尺寸及空间利用率的高要求。

收纳家具除了使用价值以外,也是室内陈设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收纳类家具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其造型,在满足了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要求。

鞋柜通常是多层式设计,以风水角度来说,鞋柜以五层高为佳,皆因这代表五行并存。鞋柜少于五层问题不大,多于此层数则属大忌,因为鞋属土,应该“脚踏实地”,将鞋放得太高的话,便会影响穿者。走路时容易扭伤、跌倒。再者,鞋子代表“根基”,根基打得稳,有助事业发展理想。[5]

1.3 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本”

1.3.1创新鞋架再设计

为了了解现行鞋架的主要缺陷和使用者的主要需求,我们在下沙的各个高校进行了市场的抽样调查分析和数据统计。其主要情况表现为传统鞋架在材质上的缺陷----木质易脏、易受潮,铁质笨重、易锈,塑料材质不稳固;传统鞋架在空间利用率上的缺陷---固定的间隔无法满足不同鞋类对间隔高度的需求,从而造成空间浪费;传统鞋架在移动灵活性上的缺陷---固定的外观形态无法满足不同空间结构使用的要求。

根据人机工程学需要在鞋架材质、储藏量、空间利用等方面对现有鞋架进行重新设计,以更好的满足人机关系需求,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类生活需求。该新型鞋架利用新型复合环保材料,创新设计了可提供两层隔断旋转的连接装置,利用可旋转的隔断不仅提高了鞋架的储藏量,也使得该鞋架可以很好的利用在不同角度的墙角中,厚实的底座提供了小物件的储藏功能。如图三:

图三

此鞋架根据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则,根据人体尺寸进行外观设计的同时,也兼顾了造型的美观。可拆卸式的鞋架隔断可以自由调节间隔高度以适应不同鞋类对间隔高度的不同需求,旋转式的层片设计不仅解决了居住空间中小墙角的空间利用问题,更大大提高了鞋子的储藏量。简约的组合造型提高了家具移动的灵活性,新型的复合材料不同于传统制作材料的局限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协调各方达到最佳效果。

人机工程学在鞋架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说明了人机工程学对产品进行人性化的科学合理设计,对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操作的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环境与产品,产品与人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才能实现设计最原始的意义,更合理更科学的服务于生活。[6] 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生活节奏紧张,这一切必然导致"产品"质量观的变化。人们将会更加重视"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人机工程学在设计环节中的良好利用,并为设计提供了独特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和应用,也必须会将设计的水准提到人们所追求的那个崭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谢庆森,黄艳群;人机工程学[J];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1;22~30.

[2] 杨力斌;建筑科技(重庆)[J];中文

科技期刊数据库;1994第2期.

[3] 柴文刚,穆亚平;人类工效学在收纳

类家具设计中的应用[A];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机电学院;2006,21(3);130~133.

[4] 吕杰锋;人机工程学[J];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9-7;63~72.

[5] 何晓昕;风水探源[M];东南大学;

社会文化;1990-6.

[6] 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高等教

第3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友好的设计理念,而是从使用角度的更多层次上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关键词 用户友好;产品设计;人体工程学;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199-02

1 用户友好设计

“用户友好”这个词语最初是用来形容或描述无线电技术和IT产品的,多出现于软件界面开发原则中,一般说来用户友好界面的开发要基于人机工程学,其原则在于界面要具备较高的可靠性、简单性、易学习和易使用性以及立即反馈性。由于用户友好原则是基于人机工程学在软件界面开发中的体现与延伸,所以用户友好原则也应是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演化与发展,其中人性化设计应为用户友好原则中的重要一项。一个用户友好的设计,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的,并且以人性化设计为基础前提。不仅仅满足人的主要需求,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对用户高层次需求的设计与考虑,最大限度的通过产品设计手段达到人类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用户友好的设计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两个方面体现。首先,精神层面上的用户满意度,用户友好的设计以人性化设计为基础与前提,并将设计重心放在如何使产品更适合于人类使用。这就要求设计者对人类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进行完整与充分的研究,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在产品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的同时,增加使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其次,是审美和文化的要求。在产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从产品设计以美观作为评价标准,使产品符合多数使用者审美要求,从而使用户达到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这就要求在设计前期,设计者对用户群进行详细的定位,并且要充分了解用户相关的社会形态、文化价值、民族习俗、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信息,通过认真的调查和分析,了解目标用户在这些领域的好恶倾向,并依靠自己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对产品的功能和形式进行预测。

2 人体工程学与用户友好设计

人体工程学显着的特点是,人,机,环境三个要素的基础上,三个要素虽各具特点,但是它们并不是的单一元素,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要将“设计对象”和“使用对象”即人与物作为一个系统内的并存元素来进行研究。人体工程学是实现用户友好设计的有效手段,用户友好的产品设计必然是要以符合人体工程学为前提的。例如美菱冰箱,针对农村市场的用户进行设计。除了沿用防潮、防锈材料等特殊设计外,针对农村老鼠较多的问题,专门增设了防鼠装置;由于农村环境中灰尘较大,在冰箱门体上方增设了翻盖;而针对农村用户节省电费的需求,美菱也推出了日耗电量仅0.29度的超节能冰箱,三天耗电量不到一度。从功能定位到外观设计,美菱冰箱充分考虑了这种特殊环境下,人-机的关系与状态,将人-机-环境三者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关系。

3 设计活动与用户友好设计

用户友好的产品需要其满足用户使用的功能需求,审美需求,给人舒适的使用感受以及美的享受。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用户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审美价值取向。因此,用户友好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做好充分的设计前期工作,对于用户的相关属性进行研究,再设计期间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反复从用户的角度对设计进行推敲。与此同时,用户友好的设计在设计活动后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使设计过程更为的灵活,并且力求创造独特的能准确反映产品性质与功能的产品形象。

3.1造型的用户友好设计

建模是创建一个产品造型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设计产品的尺度,形状,比例和层次结构,影响用户使用中的心理体验,让用户在使用中对产品产生的驾驭感,成就感,亲密感,也为用户创造微妙的,有趣的,愉快的,轻松的,神秘的等不同的心理状况。用户友好的产品在设计中就需要运用合理的语言符号,来反应产品自身的技术与功能特点。对于一款好的用户友好的设计产品,往往让人们无法忘怀的是产品的一个标志性的形态与尺度,而通过对其形态的回忆,联想其功能属性。例如,机械及手工工具,其产品形式语言应主要反应产品本身安全可依赖的重要性质,这就需要产品在造型上减少尖锐的造型,多用圆滑缓和的造型方式,为用户营造安全舒适的使用心理,同时结合多元得设计手段,注重产品个性的彰显。

3.2颜色的用户友好设计

颜色对于产品的外观,不仅具有装饰和突出产品个性的功能,同时也是人类视觉审美的核心因素,色彩对于用户的视觉感受和使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色彩设计应根据产品表达定位其主题,反映了产品的功能与属性,同时色彩也被产品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形式,文化,区域和生活方式所影响。

3.3材料的用户友好设计

材料对于人的心理的感知过程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的,产品的材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好材料可以为产品设计带来多变的外观肌理。材料质感以及表面纹理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的体验,以及使用心理的微妙变化。很久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接近指纹与手指接触的位于手柄位置凸起的薄膜,这种材质的运用增加用户与对象见的摩擦的同时也提高了手的灵敏度,这使得产品特别对于手工工具,制造出一个有效的用力点与手的控制点,提高产品的实用性的同时,也对于不同用户的操作习惯进行引导。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使产品本身对于用户来说更具备功能性,也给产品本身增加多变与个性的设计元素。

用户友好的的产品设计不仅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舒适和方便,更使得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非用户友好的产品就会使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它,了解它,适应它,甚至是顺应产品的工作过程而改变自身的习惯。用户友好的设计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是工业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设计领域,就要求产品从人的需求出发,在形式上,色彩上,功能上,材质上,尺度上,装饰上等层面来考虑与体现产品的人性化,使未来的设计出的产品更适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第4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 创新建筑 室内设计人文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其具体分析理解为:

1) 对建筑室内环境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正确的建筑环境意识和观念。

2) 社会整体建筑文化发展的落后(或“人文”的概念以及体现)。

下面从二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一.对建筑室内环境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正确的建筑环境意识和观念。

从社会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十多年来,我国室内设计从无到有,出现空前活跃之发展势头,对于开创广大人民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室内设计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专业化,行业的要求也不高。出现上述情况是基于根本的设计观念模糊:

1. 对建筑及人的认识模糊

认为室内设计是在已有建筑空间中进行表面装修和布置家具、悬挂装饰灯具和布置其他装饰品。把室内设计看成单纯的视觉条件的改善。即是从简单的装饰要领出发去认识室内设计,把建筑室内空间内涵与建筑设计割裂开来。实际上,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种延续,它们都是属于建筑设计范畴的。

室内设计是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对于室内设计的研究,受到若干新兴科学发展的影响,如行为科学、环境、色彩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环境艺术和人体工程学等。这门学科最广泛地包罗人的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内容,反映了人们相互交往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室内设计应充分体现人的价值特征,必须以人为主体确立设计依据,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寻找和它们相适应的环境形态结构。研究室内环境问题,要研究人的多种生活体验,研究人的感觉、知觉、习惯、智能和各种生活活动规律以及人对于室内环境的各种反映等。

2. 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脱节。

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 种冲击表现为大量西方科技、文化被引进,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典雅的、通俗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潮在无选择的传播。总的说来,对于我们拓展视野、更新文化观念、繁荣艺术创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建筑(包括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载体)在外来建筑思潮影响下,使我们在追求时尚的社会心理之下,普遍表现为求新、求异,或追求多样化。这种倾向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后现代主义恰好不谋而合。我们讲的拼凑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倾向的有意无意的表现。这是当前典型的室内设计的社会模式。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建筑思潮,由于其形式和内涵的多样性和通俗性,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时尚建筑形式。后现代主要针对现代建筑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的另一种颇具哲理性的创作方法,它对于当代建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社会上对多种建筑形式的生搬硬套,或者照抄一些后现代建筑师作品的某些细部,实际上它的建筑内涵十分浅薄,有的甚至与后现代的基本思想的混乱表现之一种,其直接原因是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脱节。

3. 室内设计材料使用观念模糊,出现盲目使用高档材料的倾向。

有的人自知设计没有什么内容,便用大量高级材料去掩盖设计上的缺陷,这也是当前设计创作中有代表性的倾向。

建筑空间是由一定实质材料的界面所组成,选用不同材料的结构和围护构件,按照材料,基本性能和力学规律围合成的室内空间,具有满足使用功能和人的审美要求双重特征。运用不同材料,在室内出现不同形式的空间界面(如蓬波杜中心的金属结构天棚、居室中的木屋架等)在室内产生各种形式的线、面、体等空间构成要素,这是材料与结构对室内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某些新材料构件的应用,如大型玻璃隔断,使室内空间出现通透感,大大丰富了室内空间层次变化,这些都改变了传统建筑形式和它的设计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室内空间的整体形象是材料,结构和空间共同体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象。

对于室内装饰材料的研究,除了掌握其功能特点外,主要应研究材料本身的素质和艺术表现力,以及人的视觉、心理反应等。

室内设计的各种意图,必须通过材料的合理运用来完成,可以用在室内环境中的材料很多,但要达到合理运用则比较困难,我们应当学会主动驾驭材料,最大限度发挥材料各自的优势,而不能盲目乱用,甚至无原则的高级材料堆砌。对于高级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应重点突出,体现高材精用的原则。

目前,很多工程中,不分重点地将一类高级材料,如花岗石、不锈钢、高级硬木、镭射玻璃等到处乱用,以为这才能体现他的所谓装修档次,这实际上是把使用高贵材料和提高环境质量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混为一谈。

二、“人文”的概念以及体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学范畴的“人文”概念。在设计领域,“人文”应展开理解为深厚的文化性内涵以及带有广泛意义的人性化的设计要素。

(一)、设计的文化性内涵。

设计的文化性内涵即指设计的“文脉”(Context)。“文脉”(Context),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其广义的理解一般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说:“文化的本质是人类通过人造的符号和符号系统在时间或空间中交流传递信息的行为”,在设计领域,“文脉”一词应指设计中文化层次的脉络以及在设计风格中体现的内涵,而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枚举和篡改,盲目的罗列及拼贴。

室内陈设设计中的文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产品,是通过大量的符号(物质世界的以及意义世界的)来向受众传达信息的,而且主要是通过提炼升华的物质世界的符号以意义世界的形式来对室内的特定部位进行再次装饰和设计,借此强化室内的装饰效果和特殊气氛,突出设计的内涵。

(二)、设计的人性化的设计要素。

正如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所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所以,任何设计都应该牢牢的把握人是第一性的原则。室内陈设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延续,是产品和空间与其受众--人的关系最直接的体现之处,作为现代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设计出最适宜的人性化的环境。

现代意义的人性化设计应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人体工程学,其次是人情化设计。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陈设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和各陈设用品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选择最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的装饰手法,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

如果说人体工程学更多的是将人作为一个物理实体看待的话,那人性化设计中的“人情化设计”则完全是将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感性的灵动的感情载体来看待的。在人体工程学中,也有对人体心理动态的研究,但其立足点在于以物理和数学的形式将人的普遍的精神和生理反应进行测试和量化,取得的是绝对精确和理性的数据,却忽略了人的心理的波动与不稳定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性格,此种方式测量的数据在与使用者面对面时是有很明显的差距的,尤其室内陈设设计是作为空间设计的终端项目,与使用者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本人在此提出“人情化设计”这个概念,这是个有别于人体工程学中的概念。

在某种程度上“人情化设计”更接近于近日较为热门的“环境心理学”。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重视的是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主要涉及到空间规划和建设的工作,而室内陈设设计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创建改造环境,而是强化室内气氛,改进人与空间的关系。因此,室内陈设设计中的人情化主要体现在所选家具、用品以及装饰物对使用者应当造成的最恰当、最适度的影响。同时,还要体现设计者乃至整个社会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关怀,比如绿色环保产品及技术的使用,无障碍设计以及生态设计等。

第5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建设;人体工程学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是一种文化传递,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根本性和重要意义,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程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体系、效果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切实制定出人才培养培养计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来说,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都是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目前来看,很多精品课程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向上的教学氛围和风气,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十分有利的。另外,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学校对于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管理,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创新。

通过网络共享来实现精品课程的巨大的内在价值。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高校学生和老师学习和借鉴起来十分方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教育资源的价值,而且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其建设团队的成长,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精品课程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发现不足,改进教学,还有利于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或者学习者来说,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可选择性等特点,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要,有利于更好的提升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二、《人w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人体工程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专业里,适用于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相关专业。尤其是对于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相关专业,人体工程学是专业基础课。此课程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是否能顺利展开。人体工程学解决的是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课程中,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结合的问题。并且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人体工程学的课程在相关专业更应该受到重视。具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建筑装饰以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设计容易生搬硬套,对人性化设计考虑不足。人体工程学,作为这些专业的必修课,将其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该课程服务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自身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本门课程建设内容的重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人体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共享课建设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应该具有经验丰富,能力强,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厚等品质;二是,鼓励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需求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理沦与实践零对接;三是,更新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程大纲、教案、实训手册等教学内容,放在互联联网平台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建设一精品课程相适应的一体化教材;五是,是建立适用于网络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

三、《人体工程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施方法

(一)教学团队建设

在“一流的教师队伍”的标准下组建的原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水准,各个学科都必须拥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带头人,由学术带头人牵头负责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主力军也是由具有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担任,建设团队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趋于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专业课建设团队还应该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

对于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技能、典型案例等一系列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当必须较全面的涵盖上述知识点,课程内容不仅要包含学科中基本、经典的知识,同时也反映出本学科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新颖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各个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授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实现学习者为中心,高效的互动模式。

(三)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式中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准绳,将服务课程教学做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需达到具有较多优质资源,并且资源开放程度较高的要求,另外必须重视的一点是需注意网络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和有效性。基本课程资源需能够全方位的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拓展资源能够反映课程特点,补充基本资源在教学环节的不足,加强教学成果,是具有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的辅助教学资源。

(四)网络技术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上,诸如云计算等新近出现的技术。建设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的功能,同时需要具备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互动的功能。通过对先进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为高校师生以及其他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高校、便捷的教学与学习平台。

(五)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重视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勿以学生单一的考试成绩为作为反映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面对的受众也许不是单纯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能是社会上对《人体工程学》的学习有需求的社会大众。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让老师评价学生,还能够让学生评价老师以及学生互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习过程的平价。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过程中逐步掌握的知识是体会最深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价体系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六)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要载体,教材内容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是重要环节。如果想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材的建设应该与网络精品课程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包括教学整体设计的一致、单元设计的一致、内容的一致、以及评价的一致。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既要体现传统的教育改革思想,又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建建O必须与之相对应。教师要深入市场,对市场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加入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摒弃陈旧、明显滞后的教材。

教材的建设要系统化。传统的教学中,一门课程就是一本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材建设并不是一本教材的选定,而是教材一系列从书的配套建设。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教材建设要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配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引进动画、音频、视频等清晰形象的课件形式,对教学内容做有益的补充。

(七)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优秀资源交互共享

基于现代互联网络平台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必须加强精品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刁-能达到资源共享的最终效果。借精品课程建设,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是全面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和教研室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精品课程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有效互动。校园内外、同类院校、兄弟院校、专家学者,老师学生通过学习资源,分享学习资源,发现并提出意见,进一步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补充教学内容。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随着互联网平台上精品网络课程开发的日益成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多的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式。国家对精品课程的扶持力度会逐年加大,教师队伍的水平会越来越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也会更加的系统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D].苏州大学,2009.

[2]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6(06).

第6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该说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更多的是取自于哲学;所谓实践就是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理论便是人们在这种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相关经验;理论与实践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作用于实践,指导人类对于世界的再认识。也可以说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反义词,这主要体现在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以及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但是,尽管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反义词,我们并不能割裂的去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性,并且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二、人机工程学课程体系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人机工程学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衡量当代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人机工程学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较全面地分析了产品设计中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作为一项可以被用来在人的领域中创造产品而使之为人们更好服务的技术而被添加到产品设计中,它关注产品的使用者,它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产品易于使用、学习、生产和安全。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产品设计中各种人的因素,并通过人的因素的研究得出一定的设计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融入到整个产品开发中,以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

人机工程学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人的因素与设计进展,人体测量学因素,人体作业姿势研究,共用性设计理念等;从开创以来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传统人机工程学,是一个培训使用者适应机器的时代;二、发展中的人机工程学,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让机器设计更好的去适应人的需求,从而使人类从中解放出来;三、现代人机工程学理念,共用性设计理念的提出;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使用者,从而为更多的人创造舒适、便利的生活工作空间。

随着人机工程学学科的发展,该课程的相关理论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为具体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为我们的设计评价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虽然它不是我们设计评价的唯一标准,但却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之一。

三、现有人机工程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大块,一是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二是学生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人机工程学教学中已延续多年。初衷当然是好的,意为首先让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然后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机械的把课本中的人机尺寸生搬硬套到设计实践中,与其他设计元素完全脱离,其根本就在于学生虽然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但始终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之上。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理论高高在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理论在设计实践中机械的出现。斯大林曾经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来重新审视一下理论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问题。

四、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改革

人类教育的产生、发展都是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的需要。教育和接受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界限。

同志认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把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路线应用到现代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中;是对于科学理论的尊重,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其研究方法源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从实践来,实践出真知。人与动物不同,人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而是生活的积极创造者。人的行为是由希望指引、由目标导向的,人总要追求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去给予学生一定的目标导向,从而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潜能,从而将学生的这种潜能转化为智慧和才能。

第一阶段:从实践出发,进行相关课题的布置;

首先根据人机工程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题:课本当中本都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及筛选出来的大量关于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知识,但如果教师只是原本的把这些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采取首先把目标导向给予学生,至于如何去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则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进行解答,这样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探索问题的欲望;针对人机工程学重点内容课题设置如下:

1)为手的设计

2)座椅的设计

3)显示装置的设计

在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的过程中,会因为理论的缺乏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解答或引导,从而辅助学生完成课题,增强其自信心。

第二阶段: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概念

通过第一阶段的反复实践,学生会从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所谓的实践经验就是理论知识的来源,这时学生对于每个课题对应的人机工程学理论已然有了一定的把握,可能还不能成体系,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阶段:教师对学生总结理论的评价及补充,并使学生形成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体系;

设计师与工匠的区别就在于,设计师对于设计理论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而工匠的理论只停留在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因此要想使学生系统的把握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单纯的靠学生自己的实践总结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系统理论知识的补充,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也是借鉴于包豪斯学院的双师制教学模式,只是把其中的工匠师换成了学生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四阶段:通过设计课题的布置,使学生明了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指导地位;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路线,毋庸置疑,最终我们的教学还是要回归到实践中来,应该说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无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都不能偏离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还是实践环节,学生在前边的环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人机工程学理论体系,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学会如何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更好的完成设计任务,如何在设计实践中灵活的把握相关理论知识;这里又要提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都说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对新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是程式化的,具有很强的可调性;尤其人机工程学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更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设计本身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它包含了科学、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人机尺寸及相关理论只是我们设计中要考虑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而不是我们设计的唯一衡量标准,因此,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体系之后,学会如何在设计中处理好人机工程学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

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运用到人机工程学的教学中,只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这种理论与实践角色在教学活动中的互换,优点在于它使得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由原来的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教学理论由原来的高高再上,转变为出身于实践,并回归于实践;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或提高,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及研究中会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王继成.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金生.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J],教育研究,1995,(1);

第7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肢残;轮椅;包袋;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82-01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选择残障人士中的肢体残疾人士为例,主要针对那些可以靠轮椅生活的肢残人士来提出他们出行所用的包袋设计研究设想。我国《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规定: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且两侧应设扶手。在建筑物方面,规定了建筑入口要无障碍,入口室外的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50;入口设台阶时,必须设轮椅坡道和扶手……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无障碍公交系统也比较完善,如公交车上有专门方便轮椅上下车的升降坡道。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都使得肢残人士坐轮椅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爱残障人士,尊重他们,不歧视他们,残障人士正在逐渐融入社会。虽然目前国内坐轮椅出行的肢残人士基本有人陪同,但相信在将来随着无障碍环境的构建成熟,他们可以像普通人那样出门购物、游玩。

如果肢残人士坐轮椅独自出门购物、游玩,那么他们也需要携带包袋放置一些随身物品,如钱包、钥匙、手机等。然而使用普通包袋对于他们来说会有一些不便,因为普通包袋是根据健全人来设计的,没有考虑肢残人士的特殊情况。由此可见,专门为坐轮椅出行的肢残人士设计包袋是很有意义的。

二、肢残人士轮椅专用包袋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动机因素

包袋的设计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盛装和移动物品及点缀服饰甚至背负时的精神感受,人的生理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问题是包袋设计动机的主要成分,如,包袋设计要适宜人性要求,能体现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等。

肢残人士的生理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与健全人的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包袋设计前,要先了解他们的各方面需求,不能以健全人的思维模式去考虑。

(二)人体工程学因素

包袋要围绕人的操作和使用方式来进行设计,因此,对于包袋设计来说,必须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则和方法,达到人与包袋间的合理化,例如在设计书包时,如何考虑肩部特殊的人体结构,而不是只考虑以加宽包带来减少包带压力。

肢残人士在使用包袋时是背靠轮椅坐着的,所以后背式的包袋不符合他们的使用方式,并且他们需要靠双手来控制轮椅前进,因此手拎式的包袋也不太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设计这一类包袋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肢残人士的活动不便,比如他们只能上半身活动,在背包袋和拿下包袋都是在坐着的情况下进行的,背在身上的包袋尽量要在腰部以上,避免压迫到双腿等。由此可见,方便肢残人士使用的包袋最好设计成前背式或者斜跨式。设计师在进行包袋设计之前,要先使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肢残人士的人体结构和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机能特征参数,为设计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

(三)美学因素

影响包袋设计的美学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色彩、形态和材质。

在给肢残人士设计包袋时要体现人性化,产品色彩的功能表现是最能体现人性化的。当包袋的色彩比较鲜艳时,很容易就被人注意到,而考虑到肢残人士的心理需求,他们使用的包袋应尽量避免其特殊性,不能太显眼,所以包袋在设计时以选用明度和纯度都比较低的颜色为佳。包袋的形态是包袋设计最直接的语言,同包袋的色彩选用一样,其形态设计也尽量与普通包袋相似,不能太过创新。

材质通常是包袋性格与风格的体现。肢残人士的包袋以实用为主,结合他们特殊的身体状况与行动方式,包袋所选用的材质需具有牢固、轻薄、透气、舒适等特征,比如DEUTER-DIAMOND-LITE面料,这是一种轻量级、210D斜纹防磨损尼龙,由补强线交织而成,增强了其抗撕裂性以及技术感,有着轻而耐磨的优点,适合做包袋的面料。

三、结语

我国市场上专门针对残障人士设计的产品有很多种,但是还没有专门设计给肢残人士出行时所需的包袋,根据笔者初步的分析,将来市场上会需要这一类包袋来满足肢残人士的需求。笔者认为在设计这一类包袋时,要时刻记得以肢残人士特殊的生理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为轴心展开设计思考,并且设计的包袋要以实用为主。

参考文献:

第8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化学工程;系统;和谐;辩证法

自然界中的和谐系统比比皆是,大至宇宙,小到原子;地球生态系统是和谐的,动植物群落是和谐的,人类社会体系是和谐的,健康的人体更是一个绝妙的和谐体。所有这些和谐系统遵循着同样的辩证综合的规律,具体可以归纳出三条:1.统一律;2.层次律;3.进化律;所有和谐系统具有同样的性质:1.开放性;2.自组织性;3.非线性;4.无限发展性[1]。当爱因斯坦把大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时,其哲学上的需要相对物理学上而言或许要来得大,面对物理学的系统和谐,理论规则的分立是不能令他觉得满意的。而化学工程的发展是不是因循同样的哲学历程呢?

在化学工程作为学科开始被重视之前,化学工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各种具体的工程与工艺都被独立开来,在认识上是被分为各门特殊的知识,因此,当国外高等院校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设置"化学工程学"时,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学习当时化学工业的各种工艺学,"化学工程"的概念在当时还是相当模糊的,在理论上充其量是化学与机械的一种混合(amalgam)。然而这种理论混合的模式在德国人看来却是很正统的,即使在今天,他们也避免专论"化学工程",而是称之为"过程工程"(Process Engineering),这一名称实际上要比"化学工程"的范畴更广,甚至更为准确,凡是涉及一定流程与工艺的领域都是适用的。但我们习惯上还是沿用"化学工程"的名称。

二十世纪开始,化学工业迅猛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支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事物运动规律性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有概括性。伴随着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工业中各门看似不相干的工程和工艺中存在着共同的物理特性。1901年,美G.E.的Davis《化学工程手册》的发表,初步提出了"化工物理过程"的原理。1900年始,以合成氨、纯碱、燃料等为代表的近代化工厂出现,如1913年,德哈勃-博施法高压合成氨技术的产业化,星火燎原的,化学工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到了二十年代,美MIT的一些学者提出:不管化工生产的工艺如何千差万别,它们在众多的典型设备中进行着原理相同的物理过程。1920年,美MIT成立了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化工系,时W.K.Lewis任系主任。1922年美国化工学会认同了新的见解,引出了"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苏联时期和我国则广泛称为"化工原理"。

1900年始的"分离工程"研究使"单元操作"的概念日趋成熟。被称为单元操作的过程主要有流体流动、传热、干燥、吸收、蒸发、萃取、结晶和过滤等,以这些单元操作作为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工程学科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发展的核心,其理论迅速成为发展化学工业的重要基石。这种把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过程和工艺概括成"单元操作"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反映,是化学工程学从"个性"到"共性"的第一个哲学性概括,是在一个系统整体性把握的高度上建立了一门技术科学,体现了系统科学发展的和谐统一规律。

随着"单元操作"概念的确定,另一方面,化学工程学科中重要支柱之一的"反应工程"亦逐渐浮出水面。从最初的德Winkler流化床煤气化炉的应用到德Bergim-Pier三相液化床煤液化工艺的开发,又到1931年丁纳橡胶和氯丁橡胶的投产,化学工业上发展的高峰持续不绝,1940年美国FCC炼油开发成功,成为石油化工的起点。直到1957年,欧洲第一届反应工程会议,明确提出"反应工程"的概念,成为化学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工程学的进一步和谐统一。"反应工程"的建立,乃至今日仍备受困扰的"过程放大效应"问题,及从"逐级放大"到"数模放大"的研究都带动了"化工过程系统工程"的发展,并共同体现了系统科学发展的和谐层次律。

就在"反应工程"发展的同时,"单元操作"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各单元操作之间存在着更为普遍的原理,"过滤只是流体传动的一个特例;蒸发不过是传热的一种形式;吸收和萃取都包含着质量的传递;干燥与蒸馏则是传热加传质的操作……"[2]于是单元操作可以看成是传热、传质及流体动量传递的特殊情况或特定的组合。这种认识的深化过程并没有停止,人们进一步又发现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类似性。于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综合了以往的成果,开始用统一的观点来研究三种传递过程。1960年,美威斯康辛大学(Univ. Wiscosin)的R.B.Bird教授出版了《Transport Phenomena》一书,系统地采用统一的方法来处理三种传递现象,从此化学工程学科的核心过渡到了"三传一反"的系统性概念。"三传"的研究是系统科学和谐进化律的又一体现,使化学工程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整体性高度,这种高度的和谐统一是对客观世界本质性的认识,并在学科上反映出了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性质,其影响力是普遍性的,是跨学科的,不仅使"传递原理"成为化学工程学的重要基础,同时在生物工程、机械、航天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学科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并日益成为工程专业共有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只是侧重点有所差异而已。

至此化学工程学科自身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和发展,并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涵括了众多的生产和应用领域,如医药、化肥、能源、材料、航天、冶金、日用化学品等,每年为社会提供数以亿吨计的千百万种产品,是人们衣、食、住、行须臾不可离开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从人类发展最为激动人心的口号"征服自然"到今天庞大的工业化进程,地球自然生态系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这之中,化学工业是造成大规模环境污染及恶性重复污染的主要过程之一,化学工程学科需要肩负起新的使命。1990年,"生态化工"(Eco-Chemical Engineering)的概念提出来了,相应在化工生产和过程工艺中提出了"清洁化工"和"绿色化工"的概念,因时应势,化学工程学开始了系统科学的自组织过程,这也是和谐系统对立统一发展的需要。在系统科学看来,自组织是和谐系统的基本性质之一,只有自组织系统能通过外部和自身内部的不断协调、整合,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性并产生新的功能。从自发到自觉地,化学工程学吸收了自组织的理论,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完善和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正发生着全球性的变化,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等领域都面临着新范畴新理念的变更和冲击[3]。化学工程学科需要因应时展而改变传统的限制,不断有新的概念提出来,如化学工程应是伺机而待的专业(a profession in waiting);化学工程师必须"be steeped in technology",能够创新、开发、变换、调控和适应取代;化学工程学科要从"Process Engineering"达到"Product Engineering"再到"Formulation Engineering"。进一步的综合认为,化学工程学关注着同时发生在非常广泛的时空跨度内的现象,必须具备多尺度、多目标的方法来达到过程的总体优化。涵括了五个方面[4,5]:

转贴于   ① Nanoscale(纳观尺度):研究量子化学、分子过程与分子模拟等。

② Microscale(微观尺度):研究微粒、气泡、液滴、控制界面胶束和微流力学规律等。

③ Mesoscale(介观尺度):研究换热设备、反应设备、塔器以及传统的"单元操作"和"三传一反"等。

④ Macroscale(宏观尺度):研究生产装置和生产过程等。

⑤ Megascale(兆观尺度):研究环境过程和大气生态过程等。

于是化学工程学的核心转变到了"多尺度、多目标择优"的概念,化学工程学科又到达一个新的和谐统一的高度,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系统工程领域。

新的发展的深度促使化学工程学科作出了一定尺度的"分化",然而这还远未结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在不断探索不断深入,一个更深刻更普遍也更一般的问题已经触到了化学工程学科的神经,触到了化学工程学的认识本质,并促使化学工程学需要有新的"融合"。这一问题就是"非线性及其包涵的混沌原理",相对于"线性"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非线性"则是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是"线性"反映的目的,是从科学角度看待世界的一种和谐统一;而在对"混沌发展"的研究表明,"混沌运动的普遍存在,揭示了自然界中实际系统发展演化的新行为,混沌态的自相似性使这种时间演化表现为一种空间结构,而且以其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相似性,揭示了系统复杂运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一个观察"整体"的问题,只有在长时间范围(因为混沌运动是一种长时间行为)和更高层次复杂性中才能显现出来。"[6,7]这一问题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深刻的哲学方法论意义。马克思曾经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正如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们将成为一个科学。"从这一角度上,"非线性"问题是这种过程一体化的契合点以及整体认识论上的共性[8]。当站在这种整体性的高度上,化学工程学科获得了全新的视野和更强大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具有了学科融合的基础。

在整个化学工程学科的孕育、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交织着学科的"分化"与"融合",除了上述尺度(scale)上的分化以外还有着所谓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等专业上的分化;另一方面,作为近代工程技术,它又是自然科学(化学、物理等)和技术科学(机械、材料等)的融合。正如物理学家普朗克(Planck)所指出的:"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事实上,当化学工程学科的核心发展到"非线性混沌系统"时,实现科学的融合已是其客观系统性的需要,它需要强有力的非线性解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基于人工智能和神经生物学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技术为这种系统性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人工神经网络特有的信息处理能力在愈来愈多的领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具有如下特点[9,10]:

① 学习: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外界环境修改自身行为,这使它比其他任何方法接受自身感兴趣的外界信息更敏感。

② 概括:经过学习训练后,神经网络的响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外界信息的少量丢失或自身组织的局部缺损不再很敏感,反映了神经网络的健壮性(鲁棒性),即工程上说的"容错"能力。

③ 抽取:神经网络具有抽取外界输入信息特征的特殊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能"创造"出未见的事物。

④ 模拟:神经网络由众多的神经元组成,以并行的方式处理信息,大大加快了运行速度,可以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当然,神经网络并非十全十美,其自身的发展就曾经历过相当曲折的过程,但是,人工神经网络(ANNs)特性的融合将是化学工程学科发展到非线性核心系统的自组织适应和需要。例如采用神经网络设计的控制系统,适应性、稳定性和智能性均较好,能处理复杂工艺过程的控制问题,也使得化学工程师不但也是机械工程师,还首先是系统工程师,并能从最一般的非线性原理出发,解决实际过程的创新、应用、开发、生产等问题。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深化,化学工程学科必将不断"分化"和"融合",体现出和谐系统的无限发展性质。

参考文献

[1] 李立本. 系统的和谐与和谐观[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 14(5):39.

[2] 韩兆熊. 传递过程原理[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8, 11:3.

[3] 季子林, 陈士俊, 王树恩. 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M].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1, 9:115.

[4] 金涌, 汪展文, 王金福, 等. 化学工程迈入21世纪[J]. 化工进展, 2000,(1):5-10.

[5] 黄仲涛, 李雪辉, 王乐夫. 21世纪化工发展趋势[J]. 化工进展, 2001,(4):1-4.

[6] 张生心, 梁仲清. 从量子混沌再看物理学的统一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6, 12(10):8.

[7] 苗东升. 系统科学精要[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20.

[8] 成思危. 试论科学的融合[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 14(1):2.

第9篇:人体工程学的意义和目的范文

关键词:技术;电视艺术;电视美学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105-03

Man Machine Engineering in Machine Tool Design

MAO Yang(Dalian Polytechinc University Art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NC machine tool is a kind of very important equipment,its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domestic CNC machine tools exist defects in rigid lines, the operation is complicated, not only can not effectively enhance machin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lso may endanger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of the assembly line workers. The author combined the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related theory knowledge, in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machine tool design in the man-machin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for the related personnel reference.

Key words :machine tool modeling; design; ergonomics

Internet :.cn

人机工程学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数控机床设计界的广泛关注,机床设计者利用人机工程学来改善数控机床运转条件、调整机床显示屏安装角度等。现阶段,结合人机工程学知识所制造的数控机床不仅具备美观的外型,性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一、人机工程学概述

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生理学与工程学等学科知识共同构成了人机工程学。在机床造型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目标是结合该学科理论,设计出拥有最大运转效率、操作便利安全的机械设备。人机工程学之所以能够实现确保人、机器以及环境系统总体性能最优化的目的,主要原因是其向设计者揭示了人、机器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规律与关系。

近年来,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应用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通过应用人机工程学,人们有效地提升了机器的性能、改善了工人的操作条件、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几率。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工业发展势头较好,数控机床应用普遍,所以人机工程学应用条件良好。

二、数控机床人机系统设计目标

人机系统在数控机床中应用的基本目标便是实现“机宜人,人适机”。数控机床能够承受巨大的工作量,在工件精度控制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而相比于数控机床,人拥有活跃的思维,能够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做出紧急处理。在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上应用人机工程学知识,就是为了加强人与机器的配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强化人机系统的总体功能并提升系统运转效率。

人与数控机床构成和谐的人机系统,人与机器共同履行应尽的职责。人机系统中,机器负责开展高强度的运算以及工件加工工作,操作人员则负责编写控制程序、下发操作指令以及维护保养数控机床等。

三、人机系统具体设计

(一)工作台控制装置设计

工作台是数控机床的关键构成成分,其负责对相关工件进行加工。工作台控制装置是指挥机械臂运转的“大脑”,在工作台控制装置设计工作中,设计者必须要考虑到操作人员手臂活动范围等因素,力求使操作人员能够便捷地操作工作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患有腰肌劳损、腰椎盘突出等疾病,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常规的数控机床设计使得操作者长时间地处于静态弯腰状态中。因此,数控机床人机系统设计者应当竭力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合理地设计工作台台面,充分结合人机工程学相关知识来确定台面的高度。

通常情况下,操作人员是站立操作工作台的,在此情况下,工作台面应当靠近操作员的手部,如此方能避免操作人员长时间弯腰的现象出现,还能有效地防止操作人员因身体前倾而跌倒。数控机床的控制杆和手柄由杠杆以及执握柄构成,从操作条件来看,控制杆以及手柄属于单手控制器范畴,数控机床的手柄一般在操纵力相对较小的操作环境下使用。结合人体工程学相关知识,认为在手柄转动角度不大于手腕转动的常规角度的条件下,工作人员的操作将更加地轻松高效。

为了最大程度地消除数控机床运行过程中手柄与操作人员手掌之间的摩擦,可以采用轴套式的手柄设计。为了提升操作人员手部的舒适性,可以采用触感良好的软树脂作为手柄套的材料,也可以为操作人员发放软树脂制成的工作手套,从而实现对操作人员手部进行双重保护的目的。

(二)显示输入面板设计

显示输入面板是数控机床的核心组分,负责显示数控机床运行状态等重要工作。显示输入面板的高度设计十分重要,传统的数控机床未重视显示输入面板的高度设计工作,从而导致操作人员无法便捷地观测运行数据,不仅影响了数控机床的正常运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依照人机工程学理论,认为数控机床显示输入面板的高度应当取百分之五十的人体尺寸,即设计成操作人员平均身高的一半,事实表明,该种设计能够有效地满足机床操作人员的操作要求,使操作人员能够轻松地完成数据分析、输入等工序。为了提升面板操作的舒适性,机床设计者还需要重点考虑面板高度与操作人员肘高的适应性。如果操作人员经常性地抬高手臂以进行显示输入面板操作,则容易产生肌肉酸痛感,长此以往可能造成手臂肌肉血液循环不畅,所以,机床设计者需要充分确保面板与操作人员的肘高相匹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当采用可调节式面板设计,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构造有着细微的差别,在此情况下,如果面板是固定的,即使高度设计考虑到了操作人员身高平均值、肘高平均值等因素,也难以最为有效地为每一个操作人员提供最优的工作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悬挂式、分离式、贴合式以及下伸式等形式的显示输入面板技术实现难度相对较低、实际应用效果颇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中。每个操作人员对面板高度的要求不同,所以应当在控制面板上安装体积与高度合理的把手,从而有效地增强操作人员的工作便利性。

由于现代化的数控机床需要执行多类加工任务,功能比较丰富,因此显示输入面板上分布着大量的按键,按键的大小设计工作十分重要,按键过大或者过小都可能导致操作效率低下甚至引发误操作,影响数控机床的运转效率与质量。面板按键尺寸大小要与操作人员手指端面积相匹配。一般来讲,按键面积需要稍稍大于人的手指端面积。为了保障操作的准确性,按键的工作行程以及按压力需要符合相关行业规范与国家标准。

为了尽量缩小显示输入面板的体积,按键的排布应当尽量紧密,但是应当注意按键排布不能过于紧密,否则操作人员可能在无意间同时按下两个键位,如此有可能引发相关安全事故。得益于科技的迅猛进步,现阶段数控机床控制面板按键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国有企业基本普及了感应式键盘设计,这种面板感应灵敏度非常好,并且拥有极佳的触感,能够显著地增强数控机床操控工作的舒适性。

为了促使操作人员能够更好更快地获取收索信息,应当依照一定的原则来设计按键的排布,经验表明,奇数个横向的按键排列方式能够最为有效地提升操作人员信息获取工作的便利性与准确性。最好划分功能键位区域,划出字母键、数字键以及方向指示键等键位区域,如此能够帮助操作人员更好地找到所需键位,同时有利于操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击键习惯。

数控机床显示输入面板上分布着大量的旋钮,有的旋钮可以旋转一周以上,有的旋钮只能旋转一周以内,而有的旋钮则无法旋转,这类旋钮发挥着定向指示的作用。为了便于操作人员迅速区分不同功能的旋钮,可以在旋钮设计中应用色彩编码技术。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可知,红色可以用来表示停止机床运转,而绿色则表示接通或者启动数控机床。

为了提升操作的准确性与便捷性,数控机床面板上分布了一些符号与文字以标示键位的功能,如果操作环境中照明条件不佳,则操作人员将较难在短时间内准确获取标示文字以及符号的信息,因此,建议设计者在面板键盘设计上采用背光技术,如此能够显著地改善面板操作环境,增强击键的准确性与便捷性。

(三)机床开合门设计

在数控机床中,开合门是一道非常重要的设施,其能够较为有效地保护操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还能发挥隔声的效果。机床操作人员需要实时监控工作台,为了支持这一工作,设计者应当合理设计开合门上的视窗,视窗不宜过大也不能太小。现阶段,数控机床开合门主要采用左右拖拉设计,应当确保拖拉开合门的力的大小处于合理水平。通常情况下,加工中心中的加工任务繁多、而且数控机床的体积也较大,而对于大型数控机床而言,最好增大把手的长度与开合门的尺寸。

(四)生产环境设计

现代化的数控机床操作业务对生产环境要求极高,因此要确保生产环境具备干净整洁的特征。为了增强工作人员操作机床面板的舒适性,认为需要确保数控机床的造型与生产环境相和谐,着重突出数控机床造型的人性化特点。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出,颜色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与心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悦、丰收,蓝色代表着沉稳、宁静,鉴于数控机床实际操作状况,认为采用红色作为机床装饰色的方案不太实际,综合考虑后,认为可以将蓝色与绿色作为数控机床的主色调。

使用蓝色与绿色来装饰数控机床益处颇多。蓝色能够在一定程度放松人的心情,使得操作人员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相关工作,而绿色不仅给人以清新的感受,还能有效地减缓操作人员的视觉疲劳,防止操作人员患上近视眼,有效地保护了操作人员的视力。德国是数控机床生产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而韩国DMG公司生产的一款数控机床便采用了蓝绿色开合门设计,据一些机床操作人员反映,操作蓝绿色的机床设备能够放松自身的心情,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五)安全防护设计

安全防护设计工作意义重大,在过去几年中,媒体报道了许多惨烈的机床安全事故,主要原因之一是数控机床安全设计不到位,因此必须要确保数控机床的造型设计满足相关安全标准,能够给予操作人员一个安全舒适的操作环境。为了提升操作人员的心理安全感,数控机床的造型必须完全符合人机工程学的相关要求,要拥有饱满的整体造型。应当高度重视数控机床的着色处理工作,主要采用蓝色与绿色,如此能够促使操作人员获得足够的心理安全感。除此之外,要着力于完善人机工程设计,做好造型尺寸设计工作。调查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机床安全事故的诱因是操作人员无意间接触了机床的按钮开关,所以为了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必须要规范数控机床的尺寸设计,并将关键按钮置于不易被无意碰触到的位置上。

设计人员应当做好数控机床显示以及控制装置设计工作,各项设计需要充分结合操作人员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合理设计的出现。由于操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地查看显示面板上的数据,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操作人员的视力,因此可以采用智能化面板设计,设置视力保护提醒时间。

四、如何提升数控机床造型设计工作的质量

(一)提升机床设计者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何种工作,在其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因素的“人才”,数控机床造型设计工作也不例外。通过调查走访,发现部分机床设计者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与对人机工程学知识理解不透彻上。因此,企业要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升机床设计者的综合素质。建议企业通过举办行业专家讲座以及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形式来切实地扩充机床设计者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强化其实践设计能力,从而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数控机床造型设计工作的各类要求。

除此之外,企业应当定期派遣业绩突出、学习能力强的设计者前往德国、日本等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成熟发达的国家学习交流,以便回国后提升设计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企业可以制定合理的薪资分层制度,将机床设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以及周围同事对其的评价等因素纳入薪资考核体系当中,通过物质方面的激励以激发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快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标准建设

客观上讲,我国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技术与德日等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除了人才保障体系方面有一定差落外,机床设计制造行业缺乏健全的技术指导体系也是造成中国数控机床整体性能落后进口德日机床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上述情况,认为政府应当尽快组织专家小组,研讨建立合理可行的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标准体系,从而为广大机床设计、制造企业提供权威可靠的参考。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对中小型机床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降低这些企业的银行贷款门槛,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数控机床生产行业的总体进步。

五、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开展机床造型设计革新工作极为必要,人体工程学在机床设计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此,广大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学习人机工程学知识,善于借鉴优秀的机床设计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如此方能促进我国工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镇,张玉静.人机工程仿真技术在车门装焊工序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1).

[2] 黄M超,谷海悦,许晓云,解嘉慈. 22°倾斜式线切割机[J].机械设计,2015(12).

[3] 丁静,杨雪丽.浅谈机床设备外防护结构的设计问题探讨[J].中国包装工业,2013(06).

[4]张俊竹.展示程序设计[J].设计,2013,(0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