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老年人;就医难;可及性;看病贵;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1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9(c)-007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fficult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various types of elderly people. Methods Zhuzhou City, Hengyang City and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under the 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60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to the aged over 60 and 589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ll the data were input and processed by SPSS 22.0. The statistic analysis result was researched by multivariate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 convenience of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for elderly people was lower than for young people. The convenience of rural elderly people (85.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ones (94.7%). Under the confidence level of 95%, elderly people's satisfaction on medical services was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their age and degree of education. Thinking their disease not serious (41.2%) and high medical expenses (28.2%) were found as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leaded to difficult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for elderly. Conclusion Preferential medical reimbursement policies for elderly peopl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and carrying out medical providing integration can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difficult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for elderly people.
[Key words] Elderly people; Difficult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s; Accessibility; Expensive in seeing a doctor;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providing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人就医问题备受关注,湖南省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迈入老龄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有效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值得深入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们研究发现,经济困难和就医手续繁琐是影响老年人就医方便性的主要因素[1-2]。此外,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医疗资源利用及影响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3-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抽取湖南省株洲市、衡阳市、湘西自治州三个地区作为样本,对调查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9份,回收率为98.2%。
1.2 方法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分别是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年龄特征、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老年人的健康状况(2周患病率、2周患病就诊率、慢性病患病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卫生资源利用和卫生服务需求情况(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老年人保健状况及健康医疗需求、就医满意度等)。调查人员均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且在调查前经过统一培训。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 22.0统一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医疗资源利用指标主要考虑2周患病就诊率、就医机构选择、慢性病患病情况等,根据Pearson Chi-square检验分析各因素与医疗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否显著。将年龄、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现居住地、首选就医地点、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作为解释变量,对老年人就医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89份,其中城市居民228人,农村居民361人;男315人,女260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60~
2.2 老年人就医方便性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就医方便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5~
2.3 老年人就医是否及时及组间差异分析
调查发现,湖南省老年人2周患病率为52.4%(308/589),远高于其他学者在全体居民中18.9%的抽样调查结果[7],而被调查老年人2周患病就诊率仅为57.6%(177/308),说明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在调查前2周内曾患病但未就诊。在被问到患病是否及时就医时,266名(45.3%)老年人回答没有及时就医。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就医不及时的老年人比例从最低收入组52.2%减少到最高收入组的2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老年人就医不及时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2周患病就诊率仅为57.6%,有近一半的老年人生病未及时就医。究其原因,183人选择了“自认为病的不严重”,占有效调查人数的41.2%。此外,有9.9%的老年人认为“年老没必要医治”。可见,主观意识是目前影响老年人就医不及时的最主要原因[8]。见表4。
2.5 老年人就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将就医满意度作为被解释变量Y,它是一个多元有序变量,解释变量依次为X1~X7。记πi=P(Y=i)(i=1,2,3,4)为就医满意度属于第i级的概率。根据调查情况,建立如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Ln[π1/(π2+π3+π4+π5)]=α1+β1Xi;Ln[(π1+π2)/(π3+π4+π5)]=α2+β2Xi;Ln[(π1+π2+π3)/(π4+π5)]=α3+β3Xi;Ln[(π1+π2+π3+π4)/π5]=α4+β4Xi;
其中,αj(j=1,2,3,4)是截距项,βj是回归系数,解释变量X=(X1,X2,......,X7)是分类变量。其中,X1代表年龄,X2代表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X3代表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X4代表现居住地,X5代表首选就医地点,X6代表家庭年收入,X7代表文化程度。被解释变量是老年人就医满意度Y属于k级及k级以下的概率与属于k级以上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根据参数估计及相应的检验结果,在显著性水平为5%以下与就医满意度(Y)显著性相关的有X1=年龄、X7=文化程度。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的偏回归系数β1 > 0,OR1 > 1,表明年龄越大,老年人就医满意度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越大行动越不便,等待就医时的体验越差;此外,年龄越大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就医次数增多也导致较低的就医满意度。文化程度的偏回归系数β7 > 0,OR7 > 1,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就医满意度越低。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文化程度提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更高,同时更容易识别出医生诱导需求的程度,因此就医满意度下降。偏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代表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大小,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就医满意度的影响更大。见表5。
3 讨论
3.1 加强老年人健康知识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湖南省老年人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者占68.8%,而老年人就医的及时性与其文化程度显著相关,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健康意识更强[9],在患病时及时就医的比率也更高。因此,普及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是必要的。除了现有的宣教手段,可考虑采用高校医护学生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联合走进基层[10],免费为老年人体检、开展健康讲座的形式,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意识,生病后及时就医。
3.2 医保报销政策适当向老年人倾斜
老年人经济来源有限,“一体多病”常导致其医疗消费远高于其他人群,往往使其不堪重负[11]。医保的报销政策可适当向老年人倾斜,对老年人一般慢性病治疗需要的检查费用按比例进行报销,同时完善医院的补偿政策[12],缓解老年人就医的经济压力,体现对老年群体的关怀。
3.3 探讨适合老年人就医的分级医疗模式
老年人看病经常是“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建议推进分级医疗,大医院承担大病、重病的诊断和医治,基层机构则承担普通门诊和康复护理,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格局[13]。本次调查发现,目前湖南省的分级诊疗仍然存在基层机构设备差、医师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14],对于缓解老年人就医难来说迫在眉睫。
3.4 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使敬老院、养老院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15]。首先,可以考虑在敬老院和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16],改善医疗设备,建立与大中型医院的合作机制,实现转诊的“无缝对接”。其次,鼓励一、二级医院(包括厂办、校办、民办医院等)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为康复院、护理院等,扩宽“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17]。
3.5 关注独居老年人和失独老年群体的就医问题
独居和失独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其就医难度必然较高[18]。应登记独居和失独老年群体,送医送药到家。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独居的老年人就医不及时的比率较高,影响独居老年人就医不及时的原因主要是“去医院太花钱”和“无人陪同”。政府应分区对当地的独居和失独老年人进行统计登记,提倡对独居、失独老年人送医送药上门[19],适当提高对这部分人群的医保报销比例[20]。
[参考文献]
[1] 田欣,汤哲,孙菲,等.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5-117.
[2] 王建平,汤哲,孙菲,等.北京老年人就医难相关因素分析[R].卫生部行业基金科研专项课题(2010-2011)研究报告,2012.
[3] 孔德香,孙晓阳,陈小飞,等.淮安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7):66-68.
[4] 程念,,汪早立.部分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人的住院及受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0):36-38.
[5] 李希良,左群,刘素平.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树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路径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101-104.
[6] 王梦怡,姚兆余.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8-30.
[7]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22-43.
[8] 吴秀颖,陈新平.全方位剖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1):115-116.
[9] 何资桥,曹中平.湖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32-534.
[10] 尹秀萍.社区健康教育在临界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2):124-126.
[11] 朱宏晋,刘芮彤,顾倩倩.伦理学视角下老年人就医难问题探讨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5,30(9):94-95.
[12] 夏挺松,卢祖洵,彭绩.我国“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3):155-157.
[13] Lucy N,Victoria J,Karen T,et al. Social and Health Factors Affecting Community Service Use by Vulnerable Older People [J]. Australian Social Work,2009,62(4):507-524.
[14] 杨敬,马伟杭,徐飞鸿,等.浙江省分级诊疗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12):922-924.
[15] 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16] 陈娜,王长青.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养结合服务共同体探索与实践[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5,35(11):6596-6598.
[17] 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6):9-11.
[18] 张玲.苏州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9] 杨晓龙,林明鲜.我国城市独居老人医疗现状满意度比较研究――以济南、郑州、兰州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5(5):112-116.
一、我国当前医院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的财政补偿明显不足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医院所呈现出来的公益性越来越明显,很多医院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正因为如此,从而决定了医院运营和发展中所涉及的资金大部分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财政部门对医院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小,医疗机构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据相关部门统计,在2004―2014这10年里,我国财政部门在医院发展方面的资金支出为18.26%-37.61%。但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在医疗事业方面所给予的资金补偿应不少于总费用的50%,很明显我国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由此可见,在医疗事业的发展方面,国家政府部门的财政补偿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服务收费定价不合理
由于医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所以在医疗服务的定价方面,要比标准定价低的多,而且出于对患者承受能力的考虑,医院的服务收费和医疗技术服务都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以此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但随着国家政策改革的不断深人,医院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低,加上医疗风险、人员素质等因素都会给医院的发展造成威胁,所以说,医院的发展越来越困难。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当前医院的成本回收率仅有3%,所以,为了维持医院的良性运作,医院相关部门只能通过缩减成本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但这种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加剧了医务人员个人创收的行为,使其公众形象出现偏差。
(三)“以药补医”的方式存在诸多潜在问题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药品种类也在持续增加,且不同种类的药品在定价上也有很大差距。在医院收入单薄的情况下,为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在药品价格上做文章成为了医院的不二选择。近年来,广大群众对药品价格方面怨声载道,一方面是觉得药品价格过高,因为价格越高的药品,加成利润越大,所以,很多医院喜欢使用高加成的药品,最终导致药品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医德渐渐沦丧,在当前医院的运营和发展中,医生开贵药、开大处方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但却给广大群众带来的损害。此外,医院的趋利行为越来越严重也是“以药补医”衍生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从客观上来讲,作为医院,不应该将盈利作为经营目标。但在国家财政政策如此不完善的今天,医院似乎忘记了自身的职责,趋利行为十分严重,给社会的和谐稳定添上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二、医院经济补偿机制的完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目前医院在运营和发展中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其中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经济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所以,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经济补偿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至关重要,需要引起医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加快财政补偿机制改革进度
财政补偿机制的完善是促进政府、医院、患者三者关系和谐共处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医院之所以会普遍存在“大处方”和“滥检查”等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部门对医院的资金投人过低,使医院无法维持各项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加快财政补偿机制的改革非常重要。首先,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医院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医院的规划进行科学制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设备和技术进行更新,使医院的发展能够与市场需求实现高度协调和统一,实现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政府还要合理控制对医院的财政支持,不能过多或过少,如果过多,就会出现“财政养医”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解决;如果投入过少,则便会出现上述情况,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管理工作,实现自我补偿
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也是医院财政补偿的重要内容,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更好的促进医院各项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避免各类不当的行为发生。管理工作的加强,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对医院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不建议其大规模举债扩建;其次,提高医院的人事管理水平,根据医院的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合理分工,职责分明;最后,要对成本进行科学管理,对医疗活动开展中涉及的费用支出、材料消耗等成本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
(三)加大人力投资成本,实现医院的人力资本增值
在当前医院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医院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做好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切实提高医务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人力成本投入方面都不够重视,医院人员薪酬较低,可发展空间较窄等现象十分严重。对于这一问题,医院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大人力投资成本,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尽快实施薪酬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本补偿标准。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需求调查;推进措施
一、引言
21世纪作为我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时期,却也是人口全面老龄化的艰难时代。
何谓老龄化?国际上的观点是指社会中超过10%的人口年龄超过60岁,或有超过7%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连年增长,人口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以我国为例,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就已成为较早踏入老龄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图1表示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亿,在总人口占比15.5%。
而有关部门预测,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人,将有更多的老人失去自理能力。
老龄化下发酵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直接的是养老课题,涉及到养老服务“怎么做”的两个侧面――由谁负担(支付养老金)和由谁提供(养老服务)两个问题,其实质是怎样解决好服务老年群体。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部分学者对老龄化下的社会问题研究成果如下:
马楠(2013):传统养老模式的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不健全、覆盖面小;机构养老:入住率低、公立养老机构数量少等。马晖(2012):传统养老模式问题重重: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传统养老模式已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养老方式应愈加社会化。关今(2012):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群对养老的期望值增高,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国内学者研究对现状描述较多,便于得出一般性的解释框架。但对一定范围、角度的问题在整体上把握不够,对实践指导较为有限。
本课题在借鉴理论成果和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力求做出更全面的理论解释,提出实施性强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以下是国外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1)多功能服务计划澳大利亚农村居民养老服务实验中Neumayer Bob总结:农村社区养老院的舒适住宅,能提供超过标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的舒适程度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2)日本老年家庭服务形式化的日益扩展,源于日本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创造的全面国家计划――“黄金计划”以家庭形式服务于老人。黄金计划立足于制度转变,将养老服务趋同为家庭服务,以扩大在家庭服务工人的数量为基本目标来切实改变养老服务体系。
(3)欧洲和其他世界国家正面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有研究结论: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拉脱维亚引入的新三级养老保险制度,旨在降低人口风险的影响,并展示该国意图提供可行的公共和私人在养老方面的组合。
国外养老服务业发展大多基于本国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夯实基础,针对养老服务业提出并逐步推行相对完善的政策,刺激和推动居家养老模式发展,同时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重视其硬实力保持和软实力提升,彰显养老服务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经济欠发达,准备尚未充足就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欠缺的经济发展水平,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过早步入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养老服务模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三、成都市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四川是人口大省,更是老年人口大省。以成都市为例,老年人口逐年递增,60周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至2015年,新增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30万人,其中2015年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17%。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60周岁老年人将占比25.06%。成都正以加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形势十分紧迫,急需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在养老机构和床位供给方面,据成都市民政局统计,市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c位分布零星,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市域范围内共计886处现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含672处已建及在建设施,214处待建设施,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57所,床位70414张。
在财政投入方面,2014年,一是投入6318余万元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4个;二是投入9600余万元,率先抓好二圈层6个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优先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点优抚对象、失独老年人、高龄老人等提供服务;三是投入资金1.3亿元,启动三圈层7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
四、成都市养老服务需求调查――以锦江区与龙泉驿区为例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上门拜访两种形式,以锦江区和龙泉驿区的社区及养老服务机构为调查点,针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共300份,有效问卷276份。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不一。调查问卷显示,锦江区和龙泉驿区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跨度较大。无教育经历的老人占比8.7%,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占比18.2%,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分别为33.6%、19.8%,而大学本科(专科)及以上的为19.7%。
(21“空巢”老人较多。在居住方式方面,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分别为15.2%、40.1%,而与子女同住或与未成年孙辈同住的仅占36.3%,其他形式为8.4%。可见,老年人的“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经济收入及主要来源。在收入方面,仅有5.3%的老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月收入在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3500元阶段的老人比例为10.5%、57.9%、10.5%,月收入在3500元及以上的老人占15.8%。在生活来源方面,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和子女赡养,其次为养老保险和劳动所得。
(4)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从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来看,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占比56.2%,有慢性疾病或做过重大手术占比43.8%。在自理能力方面,能完全自理,能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分别为38.3%,44.9%和16.8%。
2.需求情况
(1)最重视精神需求。经调查,老年人对精神需求最强烈。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老年生活被基本保障,进而对精神关怀有更强的需求,子女关照和社会关注,都对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有帮助,使其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f21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具体养老服务项目来看,选择“医疗保健”的受访者占比最高:51.2%;其次是“锻炼身体”:41.3%;第三是“生活照料”:34.1%。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服务是老年人最直接、迫切的需求,多数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看病难,医药费高成为其难题。老年人需要的是有效、安全、方便、平价的医疗服务。
(3)日常生活的需求。家政服务对老年人至关重要。虽然大多数老人能够全部或部分自理,但对于日常生活的家政服务需求却日益增加,如打扫房间,洗衣做饭等。此外,送餐上门,家电维修等便利服务需求也逐日增大。
(4)休闲娱乐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以看电视,逛公园,打牌,跳广场舞等为主要娱乐,但被调查者多希望所在社区或机构能经常举办集体活动,并着力于社区的娱乐设施建设。
(5)养老模式的选择。调查了解受访者对养老模式的选择,57.7%的受访者表示,倾向于自行居家养老;34.3%的受访者倾向于居家式社区,其中年轻人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此模式接受度更高,表明养老服务模式的未来趋势。
五、基于成都市实地调研情况推断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现状及问题
1.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政策乏力
近年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政策指向性非常明确,比如优先保障用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供方等,都属于供给侧政策。然而公共政策的有效与否并不仅取决于决策者的良好意愿。现实反映,社会对供给侧政策的敏感度无预期高,政策性利好未得到有效回应。
一方面是政策红利不足以产生强烈的利益刺激共鸣,投资者举棋不定;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匮乏。换言之,中国尚未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养老服务市场。
2.养老服务质量差,老年人得不到真正的精神慰藉
养老服务质量差,体现在养老设施硬件及养老服务体系软件两个方面。
养老设施硬件方面:以社区养老服务举例,基础设施在各社区之间差别较大,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统一规划与建设,硬件建设不完善。因资金、政策等限制,现有养老机构多存在设施简陋、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少数条件好的养老机构一位难求,大多条件较差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如我们项目所调研的部分老年公寓管理不严,老人和陌生人随便进出,所承诺的“老有所养”堪忧,老年人身体康健和出行安全等问题亟待保障。
养老服务体系软件方面:产业服务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低,护工行业评判标准参差不齐,行业准入门槛不健全,使多数养老服务业人员仅能完成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日常护理,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敷衍应对,基本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高级需求而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低级需求层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产业化结构单一,养老服务种类量少且趋同
对比国外发展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机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问题表现为经营发展结构相对单一。国内的养老服务产业目前主要分两面:
(1)养老服务业是与居家养老合为一体的家政服务,能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项目一般水平较低、范较窄、价格自成一派,不规范合理,不能提供特殊性、个性化、专业性的服务;
(2)作为传统的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服务只停留在衣食住行、简单医疗构成的统一模式服务,经营多样性匮乏,距实现个性化定制、专业化人才对口服务、医养合一等服务目标仍有较大距离。六、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经实地调研,各方取证,文献分析等,我们认为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需做到以下方面:
1.借鉴丹麦等国先进经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实行分级管理,即中央政府起引导作用,负责制定养老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标准、计划和实施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群众优势,承担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具体工作,推动社区落实养老具体服务。进一步,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有:(1)健全医疗护理和家庭服务制度。事先对老人评估并了解需求,据此配以专业护士和服务人员,按需提供医疗、清洁、护理等服务。(2)对老年病人进行复健护理、训练和日常评价,致力恢复老年患者的生活功能。(3)因地制宜地提供就餐饮服务,餐厅就餐,或按老人需求送餐。
2.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公益资金
借助政府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防患个人养老金收入影响养老服务质量,使老人能获得相同的基础服务。如阿姆斯特丹GGZ养老机构,兴建养老社区,政府批给建筑面积由私人投资,政府据安置人数给予补贴建设。
3.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要求重量更重质――专业水准、服务爱心。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在人才培养、就业资格和机制、薪酬待遇等方面,建立实行更先进、合理的措施制度。可将养老服务产业模式企业化,运用“特色养老服务一企业年金”的激励效应,该制度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服务业去产能,去库存的后顾之忧,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保障,帮助养老服务业吸引留住优秀人才,通过投资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养老金管理行业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应借助市场化手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4.推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和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供给侧改革供需矛盾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相辅相成,统一于养老服务业的新发展方向和模式,关键措施在于转居家养老。
【关键词】药王山;文化;景区规划
引言
药王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著书之地,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因此而得名。它是以人文景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南庵、北洞的古建筑群、碑碣石刻、摩崖造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隋墓石棺、元代传说故事壁画,一直延续到明清历代的历史文化沉积,其涉及范围之广,保存实物之多,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实属国内罕见。这是药王山景区资源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本文以药王山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文化的前提下,结合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药王山建造成为能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旅游胜地。
一、景区现状分析
1、景区综合分析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南北旅游轴线的交叉点,是南北轴线的最南端旅游景区,距离铜川城区较近。景区以西为水泥厂区,其工厂皮带廊由西北角穿越主景区而过,且东面有较大面积的采土采石区,对景区的景观影响较大,景区的主要交通道路——药王大道,是连接主景区西面的主入口。烈士陵园位于主景区西北角,景区东、南、北面为自然山地和林地,自然环境较好,仅零星村庄散布其中。
景区现有北洞、南庵、碑林和磨崖石刻四片景区,大小景点分布其中,在入口处有中医养生园、石大医、法水神井、虎守杏林等景点。此外,主景区内还有起云台、齐天台、瑞应台和关东庙等遗址区。景区南庵东南方向现有较大面积的墓群区,以及景区内北面多年前的采石区,岩石,严重污染视觉。
2、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药王山保留了众多金、元、明、清历代古建筑群,依山就势,气势巍峨,殿宇轩昂。景区的古建筑群中南庵是当年隋唐时期著名的道教观庵,也是孙思邈晚年归隐著书之地,又是明代中叶以前历代祭祀孙思邈活动中心,北洞则是明代中叶迄今,祭祀孙思邈的活动中心。西麓与山道两旁,现存石牌坊12座,木牌坊1座,以及通元桥、戏楼等古建筑遗址群。
药王山的古迹文物,都与孙思邈密不可分,体现了他的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他晚年在药王山的医学巨著,充分表现出极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宝库。北洞的医方碑护罩着《千金宝要》、《孙真人三方碑》、《历代名医神碑》等6通,刻录医论、单验方1027个,这是我国古代医药的珍贵史料,引起了医药界和民间的高度重视。
药王山碑碣、石刻、造像,是我国古代书法、石刻艺术的珍宝,驰名中外。现有历代碑碣350余通,以及摩崖石刻23处、摩崖造像45尊。各类碑碣、石刻、造像,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水平,为研究中华民族史、宗教史、文字书法史、地方史、中医史,以及古代民俗、美术、雕刻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药王山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但是景区旅游开发投入不足,仍有许多资源尚未转化为景区旅游景点,且景区缺乏明确并相互交错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没有带头的人文景点及核心人文主题。应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适度的规划设计已有资源,并继续深入挖掘景区人文潜力,使药王山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潜在的优势展现在大众面前。
3、自然景观资源分析
药王山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清耀州知州顾曾吐亘曾诗赞曰:“古柏千株翠作堆,城东佳气若浮来。非关黄白飞升事,胜概莫如北五台”,这是对药王山自然风景的真实写照。景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其特点:丘陵起伏,原面破碎,沟壑纵横,峡谷深邃,这些典型的地貌决定了药王山景区明显的地域范围和自然风光特色。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地貌特色,扬长避短,强化植被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栽花,绿化美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药王山的自然地貌,以适应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
药王山景区地处温带阔叶落叶林地带。天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有少量刺槐、油松人工林以及天然旱生灌草群落,自然界限明显。景区内侧柏林立,四季常青,但景色单一,四季变化不够明显。观叶、观花、观果植物较少,因此,宜适度进行林相改造、景观抚育,利用宜林荒山、林中空地,填空补稀,营造补植观叶、观花、观果乔灌木,以丰富森林景色,提高美学观赏价值与森林景观品味。
二、总体规划构思
1、总体布局与规划结构
规划强调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城市、景区共生的绿色生态建设理念。将所在城市生产生活与景区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与山体自然生态环境相互渗透,使景区的人文及自然空间资源得到有序发展,因此,在药王山景区原有的旅游景点基础上提出“一谷、三区、五台”的总体布局和规划结构。一谷:药王山谷沟(以药王山沟谷作为景区空间发展轴);三区:景前盛世(西部景区 现代功能及入口形象展示区)、五台圣景(核心景区 历史遗迹及人文景观旅游区)、涧灵佳境(东部景区 自然景观及休闲娱乐游憩区);五台:五台核心(围绕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五台打造药王山核心景区)
2、功能分区规划
为了理顺各个功能区块的关系,有序组织游客,功能分区将与交通路网结合,保证各个地块的相对独立性与可进入性。在规划结构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安排项目及景点的空间布局可分为“七个功能分区”
入口区:位于景区西入口处,也是景区的主入口。结合景前城市道路条件,逐步建设完善各类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作为整个景区的服务中心,配置综合接待服务设施,设计入口服务中心、交通换乘站、自行车租赁点等。
峡谷景观区:贯穿药王山景区,长1200米,自入口区以“凡尘——修行——仙境”为主题,渐进设计三段带状生态景观区,形成天然氧吧和峡谷步行旅游线,沟底铺设木栈道,两侧雕刻摩崖石刻,辅以景观小品和休憩设施。峡谷尽头豁然开朗,与谷地景观片区相接。
药王山文化展示区:规划设计以药王山核心人文资源为主题的“医道同源”真人宫道教建筑群和碑碣石刻艺术馆。主要功能是作为药王山庙会活动场所,以及收藏和保护药王山珍贵的碑碣石刻资源。
北山古迹观光区:为了便于游客参观和旅游组织,将现有的北洞景区(显化台)和磨牙石刻、碑碣景区等文物史迹合并为北山片区,不再新建景点,对现有古建筑、碑碣石刻进行归类、整理和保护,作为药王山核心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南山古迹观光区:以现状南庵景区(升仙区)为起点,以瑞应台、齐天台、起云台等台地地形为基础,向东、向南扩展景区空间。复建、修建宝云寺、崇福阁、三圣殿、三教堂等古建筑群落,与北山(显化台)片区组成“五台圣景”核心景区。
谷地自然景观片区:位于峡谷景区东尽头端。以自然景观肌理和村落布局为原型,规划设计“仙人坊”自然景观群落。
源地自然景观片区:位于东部景区的源地,规划设置纪念园林(药王植物园)。采取退耕还林措施,种植乔灌木、果树、药材等。内设名人种植园、名医长廊、药材园、纪念雕塑园。
3、景观系统规划
根据总体布局和功能,景观系统规划将水体、山地、植被等自然生态元素与人工环境塑造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药王山“幽谷、灵水、圣山”景观已有的山水格局,以“峡谷景观、山体自然林地景观、道路绿化景观、院落庭院景观、形象标识景观”五大景观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与各片区功能紧密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格局。
绿化种植意向:以本土植物为主要品种,并具备水土保持、防风、降尘、观赏等特点。以现状侧柏林为基础,以林地为主体,结合四季变化进行植物配置,采用自然林、色叶林、树阵林地、带状防护林等具体形式。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在总体规划范围中,不设置大型餐饮、娱乐和住宿设施。规划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餐饮、商业网点、服务点、医务点、厕所、游览车停靠站点等设施,并根据近、中、远期高峰日客流量的大小、游览路径、人均建筑面积和周转量、场地条件等因素规划设置。
5、保护培育规划
依据风景区风景资源的价值、级别特征、生态敏感度的分析结果,以及对缝进去生态环境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的要求,将规划范围划分为一级、二级两个等级保护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包括药王山风景区南庵、北洞、碑碣、关帝庙、关平牵马、摩崖石刻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自现有围墙向外延伸50米,这是风景区最核心的人文景源,也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旅游价值高,以保护为主。
保护内容及措施:除保护景点自身原有风貌和完整性外,同时对保护区内整体环境进行控制保护,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工具及其设施进入,区内浏览交通以步行为主。控制人流,保持合理容量,制定有效的防火措施,确保重点文物的绝对安全。
二级保护区:规划范围内除一级保护区以外其他区域,是药王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核心区域,生态敏感性和视觉敏感性都较大。
保护内容和措施:对本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动物等应严格保护,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采取迁旧坟、退耕还林、严禁捕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和开山采石;合理引导游人规模和活动性质,加强游客的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在集雨、流域范围内营建水源涵养林,保护水源环境,严禁污水、污物直接排入水体。除必要的生态修复、安全防护、景观服务、景点建设设施外,不得修建其他任何建筑构筑物,并且其设施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风格、体量、尺度、色彩、规模和选址。
规划范围以外的其他区域(以药王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为界)划定为三级保护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结语
药王山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中医药养生文化、宗教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的宝库,是历史留给铜川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药王山景区是以药王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孙思邈药王文化为特色,以保护风景区的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为规划总体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药王山景区现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科学性的规划建设国内一流景区,发展提升地区价值,推动所在城市资源有效利用发展。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康文凤,李东和.济南市华山风景区传统文化景区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6).
[4]王赵民,秦凤岗.关于建设药王山旅游文化名胜的构想[J].现代企业,2008(2).
摘 要:目前我国药品供应链发展水平还不高,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尚未解决。文章通过对我国药品市场供应链的发展情况做出一定的分析,得出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未来发展情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药品市场;供应链;管理对策
一、引言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有明显的特征,即生命关联性、高质量性、公共福利性、高度专业性等特征。药品流通行业是整个药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游是药品生产企业,下游是医疗机构和患者。只有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药品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药品流通供应链的发展,实现药品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医疗机构和消费者的和谐共赢。
二、我国药品供应链的发展及问题
(一)供应链过长,分销商过多导致集中化程度低
我国药品供应链由原料生产企业、制剂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终端客户构成。医院使用的药品不能由厂家直接供应,中间至少需经过一个中间商进行周转,而药品供应商的企业普遍较小,从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个公司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可能做不到严格按照储藏条件储藏,安全的运输。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供应系统是错综复杂的、脆弱的,且因为交易的次数越多,越易产生质量问题。供应链过长还会降低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加了成本,由此导致恶性竞争的发生。
(二)医药不分家
在我国医药部分的体制下,药品零售的最终去向是各医院,而不是患者。患者对于药品的使用没有选择性,而是通过医生开出的处方从医院的药房买药。这无疑就造成了医院对药品的垄断,造成了即使在市场经济下,供求对价格并无决定作用的局面,抬高了药品的价格,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此外,药品供应商为医院及医生提供一定的药品回扣,使得药品自身的价值及疗效被弱化,从而扭曲了药品市场的需求信息。
(三)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
复杂的交易渠道和过多的交易环节使得信息不对称,流动无序,必然会造成流通中效率低下,效益下降。批发环节成本过高,直接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趋向虚高定价,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在供应链的末端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高度不对称。医生与患者属于一种委托的关系,患者是委托人,医生和医院是人,医药消费是一种消费。医生作为人有着患者所没有的医学知识,在交易中必然具有绝对优势。而医生也恰恰能凭借其技术特权和信息优势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促使医生在临床上医生开贵重药品、临床药品,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引发医疗事故,对社会造成很深的消极影响。
三、 基于供应链的药品市场管理对策
(一)提高行业集中化程度
药品行业要想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加快药品的流通,因此这就需要相应的药品流通企业不断的发挥枢纽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药品的流通,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调节,通过兼并、联合等手段不断的优胜劣汰,既可增强药品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也为梳理行业市场的畅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同时为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可以鼓励和优先支持一部分优质的大型药品企业发展,树立行业榜样,同时要完善和兴建药品配送园区和中心,以此为契机,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保障药品流通的物流环节畅通、高效。重点发挥大企业带头和牵头作用,加强对此行业的监管,着力打造涉及全国省、市、县、乡镇等药品流通体系,这有助于增强药品行业集中化程度,增强其竞争力。
(二)加速医药分家的改革
医药不分家的制度不仅影响了药品价格机制,同时破坏了真正的需求信息。所以,要想提供我国药品供应链的效率,必须加速医药分家的改革,以医疗保险的制度来代替原有的“以药养医”,改善医院对药品的垄断现象,维持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推动连锁经营的发展
应推动药品连锁企业的发展,统一规范流程,在药品的采购、配送、质量监管等环节要统一,保证质量并且提供周到的贴心服务,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有效的打造出药品企业自身的品牌,树立起品牌形象,从而更好的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和拓展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鼓励连锁药店积极承接医疗机构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提高医药流通行业服务的可及性。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结合,提高电子商务在药品供应链的应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
(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善IT系统
药品企业可以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探索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企业可以用无线射频(RFID)、全球卫星定位(GPS)、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改造传统的医药物流方式,不断提高流通效率。总之当今社会是科技和信息的时代,企业要想更有效率的发展,就应该重视科技和信息的力量,为了企业长远的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和科技研发力量的投入,企业的管理层都必须站在战略的角度上来做权衡。药品企业的流通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来进一步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其流通效率。
四、总结
医药物流的精髓是建立合理的药品供应链,这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对供应链上游、中游、下游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协同调动物流供应减少流通环节,大力推行信息化指导下的医药分家避免恶性竞争造成的药价虚高。这些都将合理提高企业利润空间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创造条件,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降低了药品的最终价格,有效解决了看病贵这一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药品市场的供应链只有加快和不断优化结构,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来不断调整,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才能更好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实现进一步稳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键,叶影霞.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95-98
[2] 彭向辉.我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及成因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6):91-93
[3] 沈凯,李从东.供应链视角下的我国药品安全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82-85
[4] 刘盈,冯国忠.药品生产企业与分销商信任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15-116
[5] 戴凌.基于药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123-125
[6] 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6-177
[7] 叶奎英.药品领域无序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效果论证[D].复旦大学,2010
【关键词】失独家庭;养老;对策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家庭。本文将“失独家庭”定义为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
1 失独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缺乏精神和心理慰藉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悲楚,心灵饱受寝室和摧残,步入老年的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往往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难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因此除了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很少,人们不能真正的体谅失独家庭的困境甚至还存在对于他们的一些误解与歧视。孩子的去世给父母心中留下的是血一般的烙印,所有的痛楚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得到深深印证――他们躲亲避友,尤其是在节假日,当其他家庭享受着天伦之乐时,他们却与孩子阴阳两隔,灵魂遭受着难以忍受的啃噬。失独家庭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他们将自己绑在一起,疏远他人,与社会隔绝,害怕刺激、孤独,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随着失独父母年龄的增长,失独父母的身体机能、心理功能已日渐衰退,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对生活护理、医疗服务以及日常生活照料的各种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失独父母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养老成为失独父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即使失独老人寄希望于养老院养老,监护人签字、高额的护理费用以及见到其他家庭团圆触景伤情等问题也会使失独家庭望而却步。
2007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规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随后,各地区根据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但如今物价高涨、看病难看病贵,面对失独者碰到的各种实际难题,200~300元的扶助金多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困难。
2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
失独家庭养老之所以存在这些困境,养老制度不完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现代社会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并没有做到完全融合,在一些情况下,将失独老人排斥在外。我国关于失独家庭养老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也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一些失独老人进入养老院时会有程序性的门槛,没有监护人的签字不能入住养老院。
3 失独家庭养老的对策
面对失独家庭养老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解决,要把政府管理和社会帮扶相结合。在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上,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政府要设立失独老人专项帮扶资金,对不同需求的失独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其次,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一些贫困地区,应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怀扶助力度。再次,应完善立法制度,让失独家庭养老有法律的保证。政府应针对失独家庭的特殊情况制定专门的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社会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要从政策方面支持,为他们提供各种相关的保障,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使失独人群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另一方面,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呼吁和集中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性组织加入到扶助失独家庭大军之中,为失独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样不仅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老有所依。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这些失独家庭老人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安度晚年。
在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上,除了经济救助,精神扶持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从精神层面上帮助失独家庭老人走出失去孩子的阴影,更好的享受晚年时光。目前,针对“失独家庭”的精神关怀主要由民间自发的互助团体来承担,而民间团体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国家应该尽早建立失独家庭的数据库,有助于将更多的失独家庭纳入关怀体系之中。社会慈善机构应该协助成立民间社团,在运行经费、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社会资源。同时,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失独家庭老人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
在政府和社会对失独家庭进行扶助的同时,失独家庭也应学会自救。在养老保障不足的状况下,失独家庭可以抱团自救,如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自我支持力量。
总之,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是当前社会养老问题的重点问题,解决好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使这些失独家庭老人能够安度晚年,乐享人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洁.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政,2007(4).
[2]仇志娟.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探析[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2).
[3]周静.“失独家庭”,谁来抚平你的伤痛[J].法律与生活,2012(14).
[4]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2(11).
[5]阿峻.失独家庭的困境[J].浙江人大,2012(10).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慢性疾病 空腹血糖 血脂 血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据调查我国65周岁以上的人口约为1.5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8%[1]。WHO规定≥65岁的糖尿病患者为老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也不断增大。老年糖尿病具有异质性大、病程长、并发症不典型等特点[1]。其遵医治疗的依从性、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自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到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老年疾病的管理已较为规范,为更好地开展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生活质量,对济南市某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济南市某社区辖区面积6.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8万,其中19731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70.46%,65岁以上老年人4557人,占建档人数的16.27%,其中糖尿病患者663例,占老年人口14.55%,辖区有4所高等院校、2家省级医院、多家省市级事业单位,医疗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调查对象来源于济南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且已经建立了健康档案的66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抽取资料完整者162例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9年3月1日~8月 31日。男64例(39.51%)、女98例(60.49%),年龄(72.31±5.88)岁,其中65~74岁112例(69.14%),75~84岁43例(26.54%),≥85岁7例(4.3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22.22%),初中以上126例(77.78%)。
1.2 方法
采用“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调取济南市历下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电子档案,然后从663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资料完整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62例进行调查,收集患者2019年度体检数据,统计饮食、运动、烟酒嗜好等生活方式及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数据,分析患者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控制水平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诊断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生确诊;老年糖尿病患者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压、血脂达标情况的诊断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相关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
男64例(39.51%)、女98例(60.49%),年龄:65~74岁112例(69.14%),75~84岁 43例(26.54%),≥85岁7例(4.32%);婚姻状况:已婚138例(85.19%),未婚/丧偶/离婚24例(14.81%);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36例(22.22%),初中以上126例(77.78%);饮食状况:荤素搭配141例(87.04%),素食/荤食21例(12.96%);吸烟7例(4.32%),不吸烟155例(95.68%);饮酒6例(3.7%),不饮酒156例(96.3%);合并疾病数:0种47例(29.01%),1种71例(43.83%),2种37例(22.84%),3种 7例(4.32%);用药情况:口服118例(72.84%),口服+胰岛素20例(12.85%),胰岛素6例(3.7%),不用药18例(11.11%)。
2.2 1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情况
93.48%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其中应用双胍类54例(39.13%),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32例(23.19%),两者同时应用者43例(31.16%),仅有9例(6.52%)应用其他药物治疗。
2.3 1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达标情况
对患者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脂情况、血压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体质指数为(25.60±3.13),达标者54例(33.33%),不达标者108例(66.67%);空腹血糖为7.29(6.42,8.82)mmol/L,达标者79例(48.77%),不达标者83例(51.23%);总胆固醇(4.64±1.07)mmol/L,低密度脂蛋白(2.65±0.79)mmol/L,三酰甘油中位数为1.37(1.03,1.79)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3±0.28)mmol/L,血脂四项都达标者27例(16.67%),不达标者135例(83.33%);收缩压为(141.88±16.72)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为(74.10±9.78)mm Hg,血压同时达标者73例(45.06%),不达标者89例(54.94%)。
3 管理对策
3.1 家庭医生式签约管理
新医改以来,针对老年慢性病的管理模式呈现多样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逐渐兴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患者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对患者进行日常血糖和血压监测、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疾病随访、出诊服务、双向转诊等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式签约管理一方面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另一方面能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2]。
3.2 患者日常生活照护管理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年龄及疾病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患者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照护管理,如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适合其自身的运动方式,为健忘老年糖尿病者设置闹钟或应用智能药盒进行服药提醒等,处处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照护理念[3]。
3.3 照护人员的技能培训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视力、体力、记忆力等不断下降,易发生跌倒、坠床、摔伤等意外,照护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责任心、爱心、敬业精神等对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照护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照护知识,还应该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照护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相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照护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少“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做不会说”两种现象的发生,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为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其治疗需要综合患者的情况确定个性化的治疗,但是由于我国老年人口众多,老年慢性病患者比例也较大,糖尿病仅仅是慢性病之一,老年人对护理服务需求量大,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由于人力、财力、时间、技术有限、养老医疗供给能力较薄弱,无法为每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更多地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指导、照护、监督、健康管理作用。无论是精细化管理、家庭医生式管理还是综合管理模式,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更多地应靠自己、靠家庭[4-7]。有研究表明,山东省的养老方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对老年人来说,自我管理能力差,时常忘记按时服药、定时锻炼,但家庭其他成员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下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指导其正确用药、合理饮食、定时室内运动,通过陪伴给予心理安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指导下,家庭成员能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减轻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痛苦[8-9]。
4 讨论
4.1 生活方式较合理
通过对162例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较为合理,能够做到每天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与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的开展密不可分,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相关健康教育大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能够做到“管住嘴,迈开腿”。
4.2 糖尿病合并其他几种慢性病的比例高
慢性病是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通过本调查发现大部分(70.99%)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一种或几种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10]。在2016年曾对本社区全部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研究,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的比例为81.92%,两者调查结果相接近,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同时应考虑其他慢性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4.3 降糖药物应用合理
合理应用降糖药物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方式之一[11]。相关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应用首选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DP- 4抑制剂等不易出现低血糖的药物[1]。通过对该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的调查发现,93.48%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也证明了这一点,表明该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降糖药物结构较为合理。
4.4 相关生化指标达标率低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年龄高、病程长、自我管理能力差、生理功能下降等原因,血糖、血压、血脂能控制目标应个体化,本研究中体质指数、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标准均按照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相关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制定,研究发现,66.67%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体重不达标,可能与本研究大多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女性患者(60.49%)较多有关。相关研究表明,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9.2%[11]。本研究中48.77%的调查者空腹血糖达标率低,可能与本研究对象均为≥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有关。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压的异常,本研究中45.06%的调查者血压达标,高于吴娟丽等[12]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主要是由于本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标准设置为140/90 mm Hg,两项研究采用的控制标准不一样。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心血管疾病,而且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13-14]。本调查中仅16.67%的调查者血脂达标,与吴娟丽等[12]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16.5%)接近,达标情况不容乐观,分析原因可能与该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有关,而且调查对象所在地经济状况较好,另外高龄、患病时间长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难以控制的原因。
新的医疗改革以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做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工作,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管理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4):292-344.(集体作者)
[2] 殷东,张家睿,王真,等.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7):753-760.
[3] 赵俊强,王晋芳,姜雨婷,等.以人为中心的老年照护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19):107-110.
[4] 曹军华,郭玉芳,胡秀英,等.社区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供需现状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1):15-19.
[5] 黄小新,姚金兰,朱炜,等.国内外老年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发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5):60-62.
[6] 钟晓利,梁小利,彭德忠,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58-59.
[7] 张晓琳,刘珉,李钢,等.不同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53-56.
[8] 刘晓晨,王秀丽,郭明兴,等.山东省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4):57-59.
[9] 吴巍.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家庭护理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8):199-202.
[10] 马丽,付红,张东,等.我国老年人慢病管理现状分析及干预模式探讨[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6,18(3):170-175.
[11] 王小文,黄哲,黄超,等.1998-2013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和血糖控制趋势分析的系统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7):3227-3234.
[12] 吴娟丽,石济顺,陈远虹,等.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达标现状研究[J].疾病预防控制,2019,40(16):43-46.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研究综述
本文将专家学者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探讨提供依据,最终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献计献策。
一、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鲍海君、吴次芳认为,农民被征地后得到的补偿费用极为有限,一旦补偿的钱被花光,基本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时,生活就失去保障。而集体经济组织、政府及各部门由于征地所得的资金,由于缺少监督机制,不但不能做到保值增值,往往又成为腐败和产生的源头。合理利用这部分资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要求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王斌认为,从显示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稳定的角度来看,国家理应给这一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师宁慧、曹洁认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王顺喜认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落实城乡统筹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对失地农民基本权利的有效保障,可以弥补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宋斌文、荆伟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已经由发达地区的局部社会问题演变成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为减少失地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全必要的。许庆明等认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长期基本生活保障,避免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和招工安置可能带来的后遗症,是解决失地农民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也有益于减少征地纠纷,提高征地效率,加快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鲍海君、吴次芳认为,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性,其社会保障不同于一般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其社会保障应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法律援助等。朱明芬认为,应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社区失地农民购买大病医疗保险,同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吴刚等人认为,应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将无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管理,对于生活特别困难、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低保管理范围。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孟繁丽认为,城市化进程决定把农民土地划为城市建设使用,失去土地的劳动者,就应转化为非农人员,并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从中国城镇化长远目标考虑,应建立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但目前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市民行列显然不现实,但可建立统一多层次的保障对失地农民进行分类分层次保障。崔改梅认为,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是为失地农民构建一个能与城镇社会保障逐步衔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失地农民特有的社会保障模式,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靠”的目标。涂文明认为,基于我国农民的特质和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应建立以就业为支撑的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马驰、张荣认为,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杨盛海等人认为,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用可以由政府、土地开发中增值收益、农民各出一部分。于维军等人认为,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各出一部分。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陈信勇等人建议实行“统账结合”模式,将政府和村集体负担的一部分资金用作养老保险基金,建立统筹账户;村集体负担的另一部分资金和个人从安置补助费中列支的资金用于建立个人账户。宋斌文等人则支持个人账户制,认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以及目前的转制成本难题等原因,采取“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为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失地农民社会保险支出标准要低于城镇职工。
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运营
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实行多元化投资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应由谁来管理运营。陈信勇等人认为,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或财政部门设立一个专门从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存储和管理的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冯健认为,应在明确的法律体系前提下,依法赋予监督主体监督权,要分开设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保险金的发放等,并保证监督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独立性和科学性。鲍海君等认为,应交由私营机构管理,不一定要按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可以结合我国国情,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并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围绕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展开,对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注较少,而且从整体上看,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非常少。同时,更缺乏对国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深入研究。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1)将研究对象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研究方法从以定性为主转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有关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3)加强对国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3
[2]王斌.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及思考.国土资源,2004.8
[3]师宁慧,曹洁.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11
[4]王顺喜.我国失地农民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软科学,2009.4
[5]宋斌文,荆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理论探讨,2004.5
[6]许庆明,舒越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设想.浙江金融,2003.10
[7]朱明芬.浙江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3.3
[8]吴刚,孙繁松,张良.农民变市民: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国土资源,2002.1
[9]孟繁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2
[10]崔改梅.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构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11]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构建.理论导刊,2004.12
[12]马驰,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农业经济,2004.3
[13]杨盛海,曹金波.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14]于维军,曹桂华.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探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7
[15]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中国软科学,2004.3
关键词:商业人身保险社会保障险种结构经营战略
商业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与商业人身保险都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因生、老、病、死、残等人身风险而遭遇不幸或困难的人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二者并行不悖、共同发展,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人身保险发展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人身保险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社会保障的范围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窄,人身保险发展的空间相对越大;反之亦然。因为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范围越小,即使社会保障标准和待遇维持原有水平,用于社会保障的总费用就越少。而社会保障费用和工资均来源于消费基金,社会保障费用的减少意味着工资部分的增多,即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人们参加人身保险的能力也相应增强。
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越不齐全,人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相对越大。因为在人们的保障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项目越少,需要由人身保险进行保障的就越多,参加保险的愿望和积极性就越高。同样,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项目越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越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上升。
社会保障发展程度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是指社会保障的给付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和人们保障需求一定时,社会保障发展程度越低,对人身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二)商业人身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日益加深,商业人身保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基本保险管理,可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许多国家都尝试在社会基本保险的运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主要途径是在国家监督之下选择保险公司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政府通过投资限制、绩效评估等办法对其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由于其产品特征、资产结构、对长期资本投资管理的丰富经验等,成为基金经理人的首选目标。在美国,许多保险公司都是公立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基金管理人。实践证明,由保险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等私营机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效率比政府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力量,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被雇主视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引导和鼓励自愿性职业年金计划、企业养老金计划等各类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保险公司在数理计算、资产运用、缴费记录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具有专长,在补充性养老保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职业年金计划最初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全过程服务,在普及到一定程度时,信托和银行等机构才开始参与。目前,由人寿保险公司承担的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占美国职业养老计划资产的四分之一。日本在企业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初期,也采取了由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全过程服务的方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的企业养老金业务主要由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经营。
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层次。基本的社会保险只能是低水平的,满足社会保障最基本的需求。同时,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提供的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社会成员对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较低的社会保障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商业人身保险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医疗保障供给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分析
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沿革和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到2002年全省已建立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系列带有地方特色的做法。
养老保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在参保范围和对象上对非公企业参保作了有益探索,出台了“低门槛准入”,“低水平享受”的办法;在基金征缴方式上,开始由税务部门征收;在统筹上,坚持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建立多元、稳定的基金筹措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1995年率先出台了《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条例》,后又进行修订,使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征缴率和人均月征缴额等几项主要指标均有所上升。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开始向城镇全体劳动者拓展,并在农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存在问题
目前,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运转基本良好,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但由于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具体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由于缺乏政策和国家财政支持,加上农民收入较低,参加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等问题,山西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目前除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有所探索外,在最核心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不同居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和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人口能否参加社会保险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城镇户口;城镇职工能否享受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性质和所从事的行业,如在山西省内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属于垄断性或资源性行业。
保障资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全覆盖后,部分企业存在拒缴、欠缴现象;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难度加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资金到位率比较低,造成基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
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的积极性。政府承担了大量本应由市场来承担的职能,例如各地社保部门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进行管理运作,强制主办补充医疗保险,不仅效率不高,还存在资金混用等管理风险。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个人帐户基金迫切需要金融机构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以及通过保险企业提供年金化领取方案;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个人养老与健康保险方面,由于缺乏税收优惠政策,限制了企业和个人的选择空间,不同企业和个人差异化的保障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完善山西省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及措施
(一)具体途径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使社会保障和人身保险既相互配合又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保障功能,必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就具体途径而言,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现阶段居民养老的主要形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社区养老主要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因经济基础较好,有能力提供一定的退休金或建有老人居住的敬老院。从山西省具体情况来看,社区养老事业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非常有限,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形式。
从人口结构来看,山西省老年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业生产部门流动,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四二一”型家庭结构的大量涌现,将更难满足老年人的供养需求。原有的养老保险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购买商业养老险逐渐成为实现家庭成员“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自主养老”的一种重要理财方式。山西省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发挥商业保险的网络机构和风险管理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精算技术和资产管理服务,同时在企业年金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等领域有所作为,特别是为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群体提供养老保险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当前,山西商业健康保险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机。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保监会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同时,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地位,准确界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界限,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因此,山西保险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细化市场,研究制定发展战略、确定经营领域与服务种类、设计合理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二)具体措施
开发适销对路的商业人身保险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
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多数居民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当然这需要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的支持。
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山西省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空白,可小规模探索或试办。
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保险公司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适度增加,同时要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适时调节经营战略,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地区业务。国家实施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山西省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在全国的排名情况一直在中游徘徊,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农村这一块重要领地。在抓牢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省内寿险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大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力度,提高业务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力度。山西省地区的信息分布和传递极不平衡,信息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居民来说,仍属新鲜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创新适合山西省人身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也成为推动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山西保险业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