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第1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本溪小市;乡村旅游

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的定论,但是所谓的乡村旅游可以阐述为以乡村地域以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的休闲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休闲旅游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本溪小市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的产业特色、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采摘、旅游观光、池塘垂钓、民俗风情、温泉小镇、水上游乐、科普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主题公园、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纷纷涌现,带动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各个行业融合发展。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1.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

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然而,该地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总体处于简单粗放开发和盲目无序发展的状态,缺少总体规划。由于宏观调控的不完善,申请乡村旅游经营个体户数量逐年猛增,导致硬件不达标,服务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另外,近几年发现部分生产企业“扎进”乡村旅游发展区,开垦林地,从长远来看,若不控制企业的数量,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和政府所拥有的调控手段和能力是分不开的;此外,从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网政务版规划一栏中可以看到,于2015年7月2日的《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目录中,文件从宏观的角度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本溪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方面,在纵观全局与细节特色产品开发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设施相对落后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商店、文化世值确矫妫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旅游活动的有序开展。本溪小市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发展较快,不断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但在有些方面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一方面体现在停车场建设上。首先,由于本溪小市地区所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天然地形,山体较多,道路建设相对困难,每逢旅游旺季,道路拥堵让游客苦不堪言,平常离开高速到旅游目的地一个小时的车程,旅游旺季之时甚至要花上三个小时,严重影响游客出游的心情。所以,道路建设受限,导致停车场远远不够使用。在临近旅游目的地之地,游客会选择把车辆停在道路边缘甚至农田里、河流旁等地方,严重阻碍了正常的交通疏散,并且易导致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甚至安全隐患,给整个出行带了不便。另一方面体现在厕所建设上。从国家开始发起“旅游厕所要革命”以来,国家在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旅游厕所是游客出行必备的生活设施,是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更是反映旅游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厕所建设工程还远远不够。从离开高速到旅游目的地之间仍有一定路程,但是在行进路程中的厕所设施少之又少,导致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环境;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厕所设施在旅游旺季之时也很难满足正常的需求。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够

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都来自当地的乡村居民,主要以年长者为主。一方面,长时间受当地生活状态的影响,养成了比较自由、随意、散漫的状态,所提供的的服务与游客所期待的服务要求不符合;另一方面,当地的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且当地大多数年轻人员外出工作,导致服务人员老龄化;再加上政府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定期的交流学习,所以导致该地区乡村旅游总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管理效率低、服务技能差等问题。

4.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影响力不足

本溪小市地区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如葡萄酒、黑木耳、山野菜、大榛子等,刺五加茶、蓝莓、寒富苹果、速冻玉米、小米等多种产品还获得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受游客们的喜爱。然而该区对特色产品的销售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摊位与固定经营单位的方式,虽然旅游经营单位在全县已经发展到150多家,但也仅仅满足旅游旺季时对游客购买需求,旅游旺季一过,旅游产品便进入销售缓慢阶段。此外,销售市场定位过于狭隘,仅仅以来此游玩的游客为主。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特色产品虽然逐步形成品牌化,规模化,但是销售的范围还局限在本地,本省,打造省外市场、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的目标与力度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该地特色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二、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的对策

1.坚持规划先行,发挥政府主导调控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政府要立足本地整体发展做统筹全局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对乡村旅游进行策划、指导、管理和扶持。第一,立足本地资源、环境与优势,并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聘请相关资质机构,系统、标准的做好乡村旅游的具体线路、景点规划,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促进村落之间互通合作,互利共赢,不断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第二,政府要严格把关经营乡村旅游单位资质。逐步建立起具有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服务的乡村旅游单位,不求数量,只求质量,确保经营单位手续的齐全,定期审核与评估。第三,政府要严格把控生产企业驻进乡村旅游发展区问题。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的建设中依然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切不可一味的发展乡村企业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此外,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之下,要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和重点,确定发展任务和目标,制定保障机制和措施,尽快扭转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简单粗放开发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局面,确保乡村旅游实现精细、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一,停车场建设方面。在乡村旅游区之间应该增加缓冲停车场的建设。即在未到达旅游目的地的空旷之地,增设多个缓冲停车场,目的在于减轻区内停车场的压力,起到分流的作用。并且在缓冲停车场内增设乡村旅游直通车,开往各个乡村旅游点,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乡村旅游旺季道路的压力,减少游客在道路行进中的时间。其二,厕所建设方面。“厕所要革命”势在必行,所以要集中加强对乡村旅游厕所的建设。一方面增设行进道路中的休息服务点,解决行进过程中的如厕问题;另一方面,在厕所的建设过程中,厕所外观建设要突出本溪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与特色的宣传效果,并且硬件完善要有标准、设施摆放要更具人性化,逐步的促进道路两旁以及旅游区内厕所的升级。

3.规范服务,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服务质量的优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心情,以及对旅游地的直接感受,并且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的是淳朴的乡村风情,热情好客的乡村服务业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资产。所以要不断地加强本溪小市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学习,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一方面,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定期聘请相关领域人士,如高校教师、企业经理等那些具有扎实的服务理念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人员,对从业人员做相关的讲座与培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定期的加强与其他乡村旅游示范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经验,促进彼此的学习;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定制详细的服务标准体系与奖赏考核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与鼓励,并予以公示,目的在于鼓励从业人员的服务热情,促进乡村旅游区域内整体的服务质量提高;此外,政府还可以设定扶持资金,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大学生凭借着灵活的头脑与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断的为家乡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逐渐打破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老龄化的问题。

4.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销售渠道与消费方式,并且这种趋势不可扭转。所以对于本溪小市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在现有的销售方式基础上更应该拓宽在网络中的销售渠道。尽管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也会检索到销售本溪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店铺,但是从其店铺数量、销售记录与评价等方面来看,其规模有限,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分析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们对网络销售渠道存在认知偏差与接受能力的滞后,另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严重不足。所以为了拓宽本溪小市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在政府有效政策扶持下,依托电子商务网站、微商、报纸、杂志等平台,逐步构建稳定的网络、报纸、杂志、广播宣传推介渠道,满足消费者在线上线下购买、线上线下消费的需求,形成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专题、广播有声音的格局,提升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宣传效果最大化,逐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品牌的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三、结语

农村地区曾经因落后而很少有人愿意扎根奉献到农村的工作当中去,如今时代的变迁与飞速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本溪小市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只有政府的有效决策与指导,人们共同努力与合作,才能促进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向新高度。

参考文I: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4.

[2]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EB/OL].http:///bxzw/news/News_View.asp?NewsI D=226,2015-07-02/2015-12-27.

[3]马国良.我国旅游“厕所革命”的市场化道路建设--基于中德旅游景区厕所管理之比较[J].社会科学家,2015(10):91.

第2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绿色:环境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

一、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二、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只有给予充分的认识与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为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第3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一、山野休憩模式发展趋势

山野休憩是山野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吸引力。一般山野旅游,依托于森林、山坡、溪谷、寺庙、民俗等资源背景,形成了多种山野休憩模式:

山野观光:包括对森林、草原、花卉自然风光的欣赏、名胜遗迹的观赏等。

山野运动:包括登山、溯溪、攀瀑、定向、越野汽车赛、拓展训练等,可以由户外运动俱乐部、自驾组织发起等。

山野休闲:包括山野的采摘、餐饮、娱乐等。

山野游乐:包括与山野沟谷相结合的各种游乐项目。

山野养生:包括森林浴、吐纳、瑜伽、太极等,或为传统养生项目提供自然静逸的环境。

山野民俗:包括体验一些山野居住的少数民族的风土文化,节庆活动等。

山野度假:包括森林高尔夫、温泉SPA、狩猎场、骑术俱乐部等,与乡村俱乐部相结合。

二、山野旅游房地产产品类型

山野旅游房地产大致分为山野休闲商业房地产、山野住宅房地产、山野休闲度假房地产。

山野休闲商业房地产:一般处于近郊乡村和远郊景区附近,以餐饮休闲、娱乐休闲为主。一般为郊区的游憩区和景区的游憩区,表现形式为商业街、酒吧街等,其代表发展趋势的产品为山水酒吧。

山野住宅房地产:分为高端和低端两类,低端即山野中的原住民的民居,一般在旅游休闲发动的区域,体现为农家乐;高端即为近郊的乡村别墅产品――山野别墅,市场对象购买力强,一般对居住空间有较高要求。

山野休闲度假房地产:分为高端和中低端两类,中低端体现为山庄、农庄、牧场、养老公寓、生态园、科技园等;高端为各类山野度假村,其代表发展趋势的产品为野奢酒店。

山水酒吧是山野休闲商业房地产的时尚潮流代表。它结合了乡村山野生态的休闲环境,加上城市生活中的酒吧休闲方式,室内的装饰布置具有相当的艺术品味。比较经典案例为北京“那里”酒吧。

野奢酒店是旅游休闲度假房地产的时尚潮流代表,强调最乡土的建筑风格,最奢华的软件设施及优质服务,没有城市化酒店外部的喧嚣,但有五星级的设施和服务。一般有狩猎场、高尔夫等具备高度核心吸引力的休闲度假产品配套,与乡村俱乐部产品相结合。

山野别墅是乡村别墅的产品形态之一。强调以山野为背景,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生活配套、交通等设施成本较高,私密性强,因此,有“奢侈品”的称号。

三、山野旅游房地产的土地

山野旅游房地产具备乡村休闲房地产的一般土地问题,即大部分建设用地为乡镇建设用地、集体用地、宅基地和农业生态科技园政策配套用地。

近郊农村不仅具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条件,而且可以开发休闲旅游房地产。虽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土地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障碍,乡村房地产的法律产权基础、流通性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乡村休闲旅游房地产仍然悄悄地发展了起来。这正在成为房地产的一个分支,也正在从法律的盲区走向商业模式的创新。

乡村休闲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然形成的一个具有相当需求的市场。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对于这一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应该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调整,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给予支持,使乡村休闲房地产能够顺利发展,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力的工具,带动区域公共设施配套,交通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及卫生安全建设的重要力量,带动农民生活水品的提高。

四、山野旅游房地产景观设计

1、山野旅游房地产一般可用的平地、台地相对不多,景观设计须结合坡面和沟谷用地。因此,对坡面景观、临水景观的打造更为强调;

2、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融合,选址应巧借山、水、景,注意保护自然生态;

3、除了单纯的建筑外,应有情趣化、游乐化的山野小品作为吸引物;

4、山野建筑内部空间应更为变幻有趣,人们向往的是不同于城市中钢筋水泥的方盒子的建筑风格;

5、山野建筑的材质以生态材质为主,如石、木等,但忌讳高成本的投入,犯浪费使用生态材质的错误;

6、山野建筑应该尊重当地的民族风格,注意在风格上保留其原汁原味。

第4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产生 发展 研究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一、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

国外的乡村旅游产生于法国。1855年,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欣赏游鱼飞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增强了城乡居民的友谊。此后,乡村旅游在欧洲兴起并盛行起来,德国、意大利、荷兰、保加利亚、英国、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就以乡村旅游闻名世界。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的乡村旅游也在国际旅游上享有盛名,把那里的路边城堡或大农场进行改造建成乡村旅游社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度假。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农庄旅游非常流行,每年乡村旅游可以给农民带来相当于法国旅游业收入四分之一的收入。同时日本也兴起了“务农”式乡村旅游,以唤起人们对农业和环保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乡村旅游得以大规模的开展。

二、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于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浊、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兴趣,让人感到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朴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乡村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重要生态旅游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2.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产生的,起步较晚。最初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的阳朔县、河北的赞黄县嶂石景区、安徽的黄山汤口村等。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己由当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自觉阶段,并己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1997年,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时尚选择,加之世界各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促使中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基本概况

最早的乡村旅游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这一年里,在旅游研究中颇有建树的Stansfield,他在其著作的《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阐述了对乡村旅游研究的不足。但整个20世纪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旅游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比较忽视旅游基础理论的探讨。所以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建立起旅游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导致了研究陷于分散、凌乱的局面。当时绝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描述乡村旅游的现象上,从理论、概念上的研究明显不足。

事实上,乡村旅游研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90年代。而在国外,乡村旅游在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却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追求个性的自由化倾向的流行,导致乡村旅游的热潮。Shaw & Williams(1994)从分析乡村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入手,认为广大的乡村在地理上集中了各种景观与吸引物,布局于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的地点上,并认为乡村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这在当时是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的探讨。

在这个阶段,国内旅游界关于乡村旅游的论文也逐渐多了起来,如贺小荣的《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比较全面的探讨了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原因。王兵的《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在这篇论文中,他描述了许多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差异。此外,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论述了乡村旅游兴起的历史原因以及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教科书如王连义等著的《旅游学概论》,较为详细讨论了旅游的发展历史,这对于了解乡村旅游的产生提供了背景说明。

参考文献:

[1]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

[3]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省略.2004

[4]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 No.2

第5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以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载体为旅游开发出发点的旅游活动即属于环境旅游,而以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而乡村旅游也包括了上述两种旅游模式,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追求与自然融合的心理需求,符合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要求,是旅游开发转型的新探索,从目前发展看,基本具备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感知体验的功能。目前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还停留在需求层次初级阶段,更多处在观光、休闲阶段,而随着旅游多级化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快速,乡村旅游逐步向集观赏、参与、购物、度假、养老等多层次需求发展,呈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因此针对不同区域消费群体、不同消费体验需求,乡村旅游是一个细分的市场,应该依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从长远看复合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是长期发展的趋势。随着我省国际旅游岛开发的不断推进,利用我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独特的地方人文习俗、文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是我省旅游规划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别是随着自驾游人数的增加乡村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产品较单一、配套不齐全、产品链短的发展瓶颈,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长远规划,提高规划水平,精心培育和打造地方乡村旅游品牌。我省乡村旅游主要依托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的民俗文化,一定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基础,根据各地的情况进行发展规划,以力求保持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特点和差别化的经营思路,逐渐打造出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二、以一带多、抱团发展,利用生态文明村和旅游风情小镇的深入发展拓宽乡村旅游发展的范围和深度。海口市秀英区2014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以贫困村创建为重点,突出打造石山镇施茶片区和永兴镇建群片区,共投入资金3681.08万元,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59个,使全区文明生态村创建总数达到257个,为文明生态村创建注入了活力,带动了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开发。有的地方为了效益盲目上旅游项目,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四、拓展客源市场,不断创新开发旅游产品,规范经营秩序。保亭和琼海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头,整合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拓宽经营思路,以树立大的旅游品牌为契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发过来又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五、强化市场经营观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配置。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已呈细分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特点,游客的消费需求和体验直接关系到经营的成败,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和线路时一定要突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配置,突出独一无二的消费体验。

六、实现规模化经营,鼓励组建旅游大企业,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淡化区域界线带来的竞争劣势。目前我省乡村旅游看似遍地开花,但实际上是各自为阵,经营理念的单一以及产品设计上的雷同或相似无形之中削弱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主打产品的效应不明显。可以考虑引进有管理经验的大企业主导联合各地区的旅游企业成立经营联盟,充分发挥各自区域资源优势,避免了相互竞争,可以提升经营水平,向规模经营要效益。

七、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包括道路、管网、商业配置等;其次由于乡村旅游会用大量的乡镇集体土地,如何规范此类土地的使用和经营,以及土地的流转,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以达到利用效益最大化,能保证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第6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从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为销售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组织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行的制定计划和将服务从服务提供者手中输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必要活动;从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网络营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信息平台的集成和传播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配合旅游消费者特殊的心理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营销手段。所谓旅游网络营销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各类与旅游业相关的组织、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一系列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狭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以销售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活动。

二、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使用互联网进行旅游产品营销,是网络营销的本质内容。互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加强,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彼此信息和交流互动。作为信息密集型的行业——旅游业,开展网络宣传、销售的优势明显。运用互联网营销技术销售乡村旅游产品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新型旅游销售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根据市场调研发现,年龄40周岁以下、城市中高收入者为苏州吴中区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这部分人恰恰是网络技术使用的主力军,频繁使用网络,热衷于网络宣传、电子商务销售,能够接收以网络平台销售旅游产品,这给苏州吴中区乡村旅游进行网络营销创造了良好基础。

三、苏州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7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一)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1.人民安居幸福是宗旨

县域旅游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了农民的幸福安居乐业,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解决现有的经济发展问题、空心村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等。

2.经济发展是最终目的

全域旅游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器,全域旅游发展的判断标准中最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旅游在全县经济中所占的比比重。与此同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社会文化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能为县域旅游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3.发展规划研究占主导

通过对现有的县域旅游研究领域及研究视角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在县域旅游的研究中,发展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将发展制度、发展模式、发展策略进行全面研究较少。

4.乡村旅游发展是关键

县域旅游的发展依托县域旅游资源,核心景区的带动作用,而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要实现旅游的全域发展必须要依托乡村现有的休闲农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精品小镇建设、精品民俗开发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全县旅游的发展。

(二)县域旅游发展展望

1.全域旅游是发展方向

全域旅游的发展是以县域旅游为核心的,作为“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划分的重要节点,县域旅游全域旅游建设的关键环节。全域旅游不仅突出了旅游业重要的产业地位与价值及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了全域旅游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价值和功能。

2.政策融合是发展必然

为了更好的扶贫脱困,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发展,目前有很多的好的政策,如: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新农村改造等,而在政策的协调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重复浪费的问题,河北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全面推进旅游发展,县域发展委员会作为最基层机构,必然肩负着政策融合,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

3.供给改革是发展需求

旅游供给侧的改革是解决目前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旅游市场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变动是推动旅游供给改革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传统旅游要素的“吃、住、行、游、购、娱”,还是从现代旅游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出发,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县旅游发展的方向。

4.智慧旅游是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旅游+”、移踊チ的不断深入应用,智慧旅游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旅游”之智慧主要体现,建立“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化的管理、服务和营销三大平台,为游客提供具备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大服务功能的智能化旅游信息系统。

二、县域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的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一旦遭受破坏,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发展是为更好的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能力,保护则是为了合理地永续利用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节点与区域结合的原则

乡村旅游发展与县域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在促进休闲体验的同时,强调文化的感染了,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形成由点成线,由线构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坚持全面提升品位,全力打造乡村品牌的原则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以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体现文化性与艺术性;不断挖掘“乡愁”文化,赋予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动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的管理,协同发展的原则

在旅游建设中既要全面规划,也要突出重点,实现协同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向游客充分展示各类景点的魅力;在旅游活动管理中,将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体现在每个景点、每个环节和每项服务中。

三、河北省县域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两者的建设发展仅仅是县域全域旅游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建设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各部门、全城居民都积极参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有五大特点,分别是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全域按照景区标准设、全域协调管理旅游工作、全域发挥旅游+功能、旅游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对新形势下旅游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都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前文充分研究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智慧旅游、城乡统筹六个发面的发展模式(见图1)。

(一)景区发展是核心动力

县域景区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把游客吸引过来参观,满足游客基本吃住的观光旅游层面,而是应该向着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围绕着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景区规划与发展,景区设施建设(如:4A以上景区实现WIFI全面覆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品牌大造、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管等进行大力发展,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

美丽乡村是广大乡村进行全域旅游的载体,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机载体,围绕着乡村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管理与长效管理等八个方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旅游为支撑产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进入休闲时代的必然需求,应该围绕着“休、养、商、学、奇、情”六个新的旅游发展要素,依托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温泉养生、精品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拓展体验等方面,拓宽旅游边界,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四)“旅游+”拓展行业

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一个全新的旅游角度审视旅游资源、旅游行业、旅游产业,实现教育研学旅游产业、工业示范旅游产业、体育赛事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各类旅游示范基地或示范点,通过产业融合,加快推动县域全域旅游发展。

(五)智慧旅游搭建平台

完善县域系统平台建设:实现大型景区,旅游集散地,大型旅游购物区域的网络全覆盖,完善主要景区旅游信息门户网站,支持电脑、手机、信息触摸屏等终端设备访问。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在线预订、在线交易、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分析、交通导引、信息等功能,通过智慧化的平台搭建,促进全域旅游。

(六)城乡统筹发展为路径

第8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开发对策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问题。2004年、2005年国务院1号文件先后两次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旅游局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发展趋势正浓的乡村旅游业,因具有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正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助推剂和旅游扶贫的“试金石”。

一、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通常认为,乡村旅游可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前者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当时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而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区别与传统乡村旅游的新型的旅游模式,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旅游者在旅游时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目前,我国发展的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即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俗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从目前情况分析,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正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近年来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接待进入的门槛低、机会成本小、短期效应显著,在市场的催生下,农村居民积极响应,使得乡村旅游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规模急剧扩大,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各地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并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如现在起步较快、发展比较好的一是以成都“农家乐”模式,主要依托乡村旅游的代表,类似的还有北京的民俗村;二是贵州的“村寨游”模式,依托特色村寨及其群落开发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这种旅游产品文化的特性非常突出,此外还有山西晋中的“社火节”等。在一些边疆地区,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一些感受极微弱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一些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辐射下的郊区,如东南沿海地带,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除此,还出现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和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从现阶段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呈现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的特点,但由于我国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对外宣传力度偏弱,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尚难纳入计划,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旅游开发主体法治意识淡薄,本位利益恶性竞争,整体开发呈现重复建设等现象。此外,还存在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不当,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知名度不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围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和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三、乡村旅游在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及助推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全新突破口,发展中可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精密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足不出户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还可使乡村旅游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样板,成为落实“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形成特殊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1.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须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乡村旅游可以看作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敲门石,乡村旅游是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依托的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田园风光,这些资源的发展主要由当地农民参与开发和管理。农民作为经营者和劳动者二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是创造财富后的直接受益者,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就是最好的事例;另外,发展乡村旅游,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从当地旅游业中受益,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必需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地区经济机构的调整,第一,可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第二,可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第三,可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第四,可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单从经济效益方面讲,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促进社会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成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取向,成为山老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推进建农村竞争力新突破的必需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在我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毫无疑问,在当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是最为广泛的文化产业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 目前,农村旅游市场在行业法规和市场运作上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思想观念转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因此,政府在法律法规和市场规范上的引导,宏观上的调控,将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对策及程序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着诸多如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外来投资掠夺经营利润,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一是要坚持“产业链本地化”,二是要坚持“经营者共生化”,利用本地资源包括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开发对策

(1)政府部门的主导力度还需加大。发展乡村旅游任务艰巨,需要改造、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当前,有条件的地方应把发展幸存旅游纳入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把乡村旅游作为全新的增长点和扶持对象。

(2)在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的基础性配制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开发中应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避免开发上的重复,应注重提升区域竞争力。

(3)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多元化投资,注重吸收企业单位、农民个体合伙经营,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集团介入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

2.开发程序

(1)提高对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认识,加强对资源的综合评价,根据社区利益拟议旅游开发项目,抢占制高点,确定乡村旅游的类型。

(2)由开发机构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确认影响项目因子的因素,进行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进行可行性研究、修订。

(3)强化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旅游的兴趣,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和农村居民在旅游产品方面的创造力。

(4)项目实施,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农家乡村风景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为支撑,突出“行、游、购”三要素,形成一批适应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5)做好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服务,不仅要热情回答他们关于旅游方面问题,介绍相关旅游知识,而且还要设身处地,从游客角度出发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

五、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尚处在初级开发阶段,各个方面并不成熟、完善,但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开发潜力。虽然我国乡村旅游业在日趋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必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对此有理性的认识,乡村旅游一定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也必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万佰:旅游业拉动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N].中国旅游报,2005-11-16

第9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资源;农村;农民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光、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农村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业生产等可以极大地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近几年乡村旅游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1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带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交易与发展,并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推动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引领经济的良性运转。

1.2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相关性,其发展会带动餐饮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等产业的升级发展。以上这些产业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非种植、收割的农闲时段给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村旅游既为初级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交易机会,又能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拉伸产业链,从而提高整体价值。同时,乡村旅游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为12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3200亿元,引领3300万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1.3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游客把城市中的先进理念、信息、文化知识等带到农村中来,对村民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很多农民学习了礼仪知识,形成了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掌握了电脑技术和一定外语知识等,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很多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组织文化演出,扩大宣传力度。由此,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而且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1.4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会带来农村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改善,如农村道路、水、电、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宽带入户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环境卫生的治理与维护等,极大地促进农村整体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发展。此外,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使得很多村民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当地的生态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2建设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2.1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成为时尚的发展趋势,然而乡村旅游的竞相发展,使得同质化较为严重。乡村旅游想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打造“特色旅游”。乡村旅游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突出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烘托本地文化气息,提升游客旅行美好体验度,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使得游客不仅开拓了眼界,而且得到了身心的极大放松。

2.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部门要给予发展的积极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可把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乡村旅游做好市场开发与宣传、招商引资、人员培训等有关重点工作。此外,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乡村旅游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把分散的农户进行整合,壮大经营主体,完善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贯穿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中来,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经营,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2.3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养

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软件服务质量作为重要推动力量。旅游产业所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无一不需要高水平服务的支撑,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关系到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高度。然而人是服务的实施者,人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大都为当地农民,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欠缺,导致服务水平有限。政府部门以及经营主体要加大对从事旅游服务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围绕着树立旅游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民俗文化知识、客户服务技能等各方面。此外,对经营管理主体,要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例如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针对性、阶段性以及长期性,才能引导乡村旅游向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前进。

2.4加强规范管理

参考全国知名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标准,围绕接待设施、餐饮卫生、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内容,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设立统一的乡村旅游质量评定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可以设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监督职能,定期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及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引导乡村旅游进入良性的发展态势。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示范企业或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在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使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迈进。

3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农民素养、加强规范管理力度四个方面,阐明加快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对策,以此加快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俊平.旅游人力资源培育与管理[J].价值工程,2010(02).

[2]苟安经.乡村旅游的农村经济地位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