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周四开始工业互联网概念是全面启动,龙头海得控制7天6个涨停,周五吧鼎捷软件、赛摩电气等低位的也带动起来。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主要是网络+平台+安全,具有来说有工业软件、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智能机器等5大细分领域。富士康是工业互联网重要催化剂,快速通过IPO,行情估计得炒到富士康上市的时候,海得控制被临时停牌,周一估计工业互联网概念也调整一下,我们重点把握低吸机会。
2、芯片和5G概念
芯片是科技股重要主线之一,本周芯片股小幅上涨,力度一般周五互联网、游戏概念起来,资金都去做低位的。科技股经常会内部轮动拉升,等其他涨不动资金又会做芯片。5G还是挺活跃,周五尾盘武汉凡谷、中通国脉等5G概念拉升,5G第一版国际标准将于6月完成,这期间资金还会炒。
3、区块链概念
五位年度人物皆“触网”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这五位民间版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当中,除了王卫之外,其他四人悉数“触网”:小米以互联网手机为旗号做得风生水起,老板雷军对小米的定位就是互联网企业;余承东领军的华为终端,近年一直位居国产手机前列,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生产商当然和互联网有关系;彭蕾领导下的蚂蚁金服脱胎于阿里互联网金融业务,不必多说;而传奇人物王兴更是生来就是互联网创业狂,从校内网、饭否再到美团,无一不是国内互联网的先锋。
其实,即使是王卫,某种程度上,由其所领衔的顺丰速递也早已不能用传统物流企业来定义了。中国的快递业伴随着近年来电商的飞速发展而发展,其成长速度是我国GDP增长的4倍。而顺丰是其中公认的领头羊,它不仅拥有国内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物流网络,还拥有物流企业中规模最大的物流、电子商务等大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得益于此,其旗下顺丰优选、嘿店等项目也成为电商行业中一支颇具潜力的生力军,引人关注。物流、电商、大数据,当这些因素组合到一起,王卫和他的顺丰其实早已深深打上互联网企业的烙印。
所以,准确地说,首届“民间版201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五位得主,全部拥有互联网企业的背景。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国经济业已跨入到互联网时代的门槛,并将进一步深化。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今年两会上,互联网的概念正式提出,并成为中国政府对未来经济的指导纲领。在政策层面上,互联网思维和经济创新形式首次得到了中央的正式认可和支持。互联网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企业触网,而是一次以互联网思维带来的产业新革命。如同煤炭、电力曾经为一个时代的经济注入蓬勃的动力一样,互联网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首届“民间版201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结果,本身其实就是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生活巨大影响的一个缩影。主办方经观读书会,作为2013年才成立的民间智库公益组织,在没有动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参与的情况下,仅通过微博、QQ群、微信等互联网渠道进行推广传播。短短两个月时间,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频次高达370万,近万名网友踊跃参与投票推荐,推荐企业家共2425人。整个活动过程,都完全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成。这在过去,即便是10年前,对于民间机构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任务。
而在国外,主打智能生产的工业4.0概念也正在悄悄兴起,特别在传统工业强国德国得到了推广和普及。虽然在名称上没有标明互联网字样,但工业4.0实质建立在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高速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使得“原材料(物质) =信息”的关键突破点成为可能,从而为经济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支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未来终将抛弃互联网的概念
现在,在最中央的6号展厅,属于它的主宾叫阿里巴巴。
但是,德国人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自豪感,“工业4.0将帮助中国提高25%-30%的生产率,2045年中国将拥有和美国,德国,日本一样的生产能效和产品质量”,一位熟悉中德两国经济情势的媒体人士写道,“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美两国的工业体系量级都在3万亿美元量级。这个市场的数字信息化过程中,中国将和德国一道站在最好的世纪开端。”
2015年,CEBIT展会的主题口号是:D!conomy。 移动性,社交化,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曾经新潮时尚的词语纷纷往后站,“数字为始,经济为主”,这个口号的内涵是:不是实体经济互联网化,而是互联网必须深入实体经济内部。在中国,它有个新的名字叫“互联网+”。
近期很多来德国访问的中国企业都在关注工业4.0这个概念,不管是官员还是企业高管都非常想明白:工业4.0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国家,德国人终于在自己最弱的市场概念推广上扳下一城,西门子和SAP这两家企业在这个领域不遗余力的推广试验,试图在信息科技层面更多的与中国这个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国合作创新。
但提到德国的IT创新或者知名的德国IT企业,大部分中国的互联网人士一定一无所知。很难想象雷军,李彦宏,周鸿祎这些人来到德国之后,会找哪些人才可以和他们坐在一起,动不动上亿的用户量足以把任何德国的Start-up们都吓趴下。而且骨子里看重实体产业的德国人也未必就看重这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大佬们,看日程安排就可知,工业气息浓厚的老牌软件企业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刘积仁先生的发言被排在更显耀的位置。
德国,拥有完全与美国和中国不同的创新意识和互联网精神。举个小例子,笔者毕业于德国最好的信息工程技术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周围毕业的最好的德国 IT硕士和博士们,大部分就是去附近50公里的ERP软件巨头SAP的总部工作。而德国本土的所谓互联网门户企业Web.de,相当于我们的新浪搜狐这样的网站,基本上根本无法吸引高校毕业的精英人才。
在德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会想到去创业。绝大多数最优秀的人,想得都是如何优雅舒适的呆在“体制内”。只不过这个体制内,指的并非是光宗耀祖的皇粮古制,而是在德国积累多年互相依存的大工业全景生产与科研系统。
如果我们比较德国与美国的互联网及工业生态圈,会发现表面上德国的信息产业虽然没有美国那么风光无限创新不断,但其实质更接地气更注重于传统产业的结合。所以最实际的选择就是,美国IT名校毕业生去的都是硅谷的谷歌脸书,而德国最好的信息学精英喜欢去的却是宝马奔驰这样的大公司,参与的是汽车电子化智能停车系统这样的具备充分工业色彩的项目。
西门子最近推出一个集合了大数据和车联网概念的停车系统,可以非常好的诠释这种差别。在欧洲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交通流量,是来自愤怒的司机们在寻找停车位。于是西门子开发了雷达停车位系统,用来解决这样的拥堵。今年四月起,西门子公司将在德国柏林,对40个停车位搜索雷达传感器进行测试。这些传感器被装置在柏林街头的路灯上,每一个探测器能扫描30米范围的路面状况。扫描结果数据将通过智能手机APP传输给用户,通知用户哪里有符合他们车辆尺寸的潜在空位,然后导航仪自动将用户的目的地到达区域指向附近的这个空位。
这样的思路才是真正地大数据和车联网应该带给我们的生活改变。而这,与勤劳富裕的中国互联网精英们的思路迥乎不同。这里人们更关注的是入口,是转化率,是流量导入。昨天刚刚获得2000万美金的e洗车就是明证,虽然他们也号称是车联网概念,但他们提供的是用户利用互联网预约洗车和上门服务,然后试图抓住入口挤入汽车后服务市场去卖轮胎卖配件。
E洗车这种创新在德国很难获得资本青睐,且不说这种逻辑是否能被认可为创新,从实际出发,德国每个加油站都可提供洗车,城市配备很多大型洗车站且都是自动化洗车流转线,大多有电话有网站无需排队方便便宜,更重要的是,上门洗车这种个性化的行为太浪费水不利于环保回收且效率低下。如果资本把钱投到这里,表面上看红火了一堆年轻人的雄心勃勃,实际上对社会资源整体造成极大的浪费。
因此,滴滴打车在德国没法红,因为所有的出租车公司都有自己的APP和预订电话,而且车辆配置合理;非常准拿不到风投,因为所有的机场和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APP和移动网站,而且飞机很少航空管制。余额宝不可能秒杀银行,因为所有的银行早有网络营销和APP移动产品,而且金融监管严密一视同仁。
对比德国我们再看中国,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风生水起的互联网企业,原因很简单:传统产业缺位互联网,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紧张和生活习惯扭曲: CEBIT的网站大数据告诉所有德国人,83%的中国年轻人钟爱网上聊天,每周要在网上购物8.4次。这对一个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国家来讲难以想象:如果天蓝蓝水清清,不堵车人不多,商场环境好可以代管小孩,到哪吃饭都有位置不会排成长龙,购物中心的世界名牌不会价格贵出一倍,汽车的后背箱设计合理能装下更多货物,我们不相信中国人就真的爱躲在家里拼命戳手机。
大环境的乏善可陈,巨大的市场规模效应,吃喝拉撒的刚性需求,造就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繁荣。但是这无形之中也反映出了在后工业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将要走入的困境:极度缺乏对工业和社会进行数字改造的诚意和能力。
“所有生产层面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所以生活层面的信息化就是互联网+”,不知道一心一向来欧洲拓广市场的马云,有没有这样的底气和视野能在德国开宗明义的讲出这么掷地有声的话。也许对于Jacky Ma来讲,见见万宝龙和香奈儿的总裁,让他们尽快入驻天猫才更是当务之急。
也许对马先生来讲,大数据计算一下每天1亿只包裹所消耗的汽油和排放的CO2与人们去商场超市自行购买的差值基础上衍生的国家GDP生产整体优化模型还是一个太过复杂的任务,远不该由一个互联网企业来承担,但集中了一个国家最优秀的数据分析人才的公司,是否可以思考的更长远一点:如果正如人们呼吁的那样,石油化工系统打开,能源电力市场化,公共交通项目PPP运营,金融保险投资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持,我们上哪里去寻找到那些既懂编程算法,又懂工业生产流程的互联网人才?
即使在德国这样号称互联网与工业结合的非常好的国家,长久以来也存在这样的抱怨:不懂医院看病流程的IT专家设计的云处方病例分享系统就是不给力,不明白交通管制要点的城市信号灯系统很难奏效。IT专家们总是一脸无辜的看着暴跳如雷的客户项目经理:爱莫能助,我只是个码农。
但是随着工业4.0 这个概念的推广,传统工业系统支配下的德国社会已经达成共识:真正的互联网精神,不应该是IT和互联网界人士强加给社会普通人士的投机诱饵,而应该是互联网工具化后的全景渗透和数字经济引导。
换句话说,正如英语在欧洲已经不算是外语而是商务语一样,互联网+时代下的情景实现只有一条路:不是传统工业的人才去学习四不像的互联网,而是互联网的从业者们,你们必须懂点传统工业流程,你们必须主动去服务传统业界。很多时候,虚无的概念炒作和投资无法实用不是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而是互联网的人们已经无法再懂工业化。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无需刻意拔高德国这个仅仅相当于云南省大小的国家的危机感,但更需要人们体会的是,完善的工业结构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具备了超越美国的互联网结合基础,至少在能源领域的确傲视天下——能源互联网在德国已经端倪必现,而对此,BAT可能还闻所未闻。
所谓能源互联网,不管其定义有多么复杂和繁乱,最终试图营造的社会模型却几乎不用争议:人们的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屋顶光伏、电脑手机等等都变成互相联网的一分子,未来每个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标和生活需求都能够被打通变成数字化坐标,未来生活的每一秒钟各种需求都能被积聚起来被导向最有效的生产供给,在这种庞大的能源互联网体系下,环境保护的需求将被获得最大程度的尊重,而同时经济效益也成为人们生活行为的巨大驱动力和制动力。
能源互联网的极限,就是把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顺应需求这样一个商业逻辑,转换成为整合需求以优化生产达到节省资源这样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这一转变与互联网近十年近乎独立的自由发展相比,需要更多的工业耐性和创新勇气,但同时这也是人类发展必然可能出现的一种事实: 互联网发展,并不能仅仅限于做增量。
【关键词】互联网 设计 趋势
1 创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
埋头做设计、崇尚天才设计师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在互联网络时代,能利用这一平台传播贩卖更多的新概念才是最重要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好设计不如好创意”。比起手绘,笔者想现在设计师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脑上的各种软件进行设计。创意对于设计师们来说太重要了,这一点对于各种广告公司更是明显。“创意是广告的灵魂”,这句话是很多广告人的口头禅。很多所谓的创意只让消费者记住了广告,却连产品是什么都不知道。有的企业花费大量精力挖掘到了独特有效的广告卖点,却没有好的创意去表现;有的企业花几百万元请明星代言,为了追求“大气、时尚”的效果,而创意却乏善可陈;还有的企业曾经一度追求优秀的广告创意,但后来市场效果不甚理想,因而放弃创意,转而寻求简单直接的广告内容……而结果非常明显,在当今社会,没有好创意的产品一定是失败的,这一点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于是“设计总监”的称谓开始被“创意总监”所替代,换言之,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力逐步成为品牌运作的关键元素。
如果说如今老品牌复兴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创意总监的参与。创意总监+设计师,这样的合作模式只会出现在21世纪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万能的设计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例如当今的高级时装屋更多地是在贩售一种概念,这种概念与品牌的核心精神结合起来,能激发人们的兴趣点。再通过网络的方式迅速传播,扩大影响力,即可获得成功。对设计师而言,网络时代带来了更多元的传播模式,这无疑是件好事。但笔者认为设计本身的好坏依然是衡量一个设计师是否优秀的先决条件。在拥有了好设计的前提下,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自己的理念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附加条件。
2 工业设计在互联网时代中的新理念
工业设计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专业。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今的工业产品已从满足单一的基本需求转向了满足功能化、人性化、舒适性、健康、安全等多元化的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市场竞争不再只是先进科技和价格的竞争,更是工业设计的竞争。可以说,工业设计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手段和方法。这就能充分看出工业设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而互联网是借助于各种互联网产品实现的,凭借互联网产品进行创业较于传统产业更容易成功。一般来说互联网中的每一类产品都有数家企业去争夺市场,这就提供了很大的人才需求,再加上现在有无数的创业型公司,所以社会上相关人才缺口很大。如果说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那么互联网产品设计才是当下最新的产物,是随着技术革新的一次成功转变。笔者想说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工业产品不够发达但互联网产业发达的区域,如西安、成都这些内陆城市,工业设计人才尤其吃香。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笔者建议这些区域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也可以在课程上做出适当调整,以增加学生的就业面,使更多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3 平面设计在互联网时代的革新
但遗憾的是能源互联网概念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的理解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夹杂着某些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能源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为了深化和统一认识,在今天“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能源互联网进行再认识。本文从分析能源互联网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产生歧义和误解的原因入手,对能源互联网的内涵、技术模式、与智能电网的关系,以及如何以“互联网+”的方式表达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1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由无数计算机网络互联形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共享网络。将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构成“能源互联网”概念,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里夫金说,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离不开能源革命和通信革命两大因素,正是它们的发生和结合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一场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兴起,通信领域在过去的25年里也出现了伟大的变革,即互联网革命,这就促使他将能源革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将全球的电力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使亿万人能够在家中、办公室、工厂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与他人分享。这个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正如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一样,每个自行发电者都将成为遍布整个大陆的、没有界限的绿色电力网络中的节点。
这是最早也是最“正宗”的关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毫无疑问这一构想符合能源革命的方向,也十分美好,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技术失误:能源共享网络(即电网)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不是类似而是截然不同,能源(电力)不可能像信息那样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事实上由于电网与互联网彼此的结构、功能、技术特性、传输方式和载体,以及运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电力在电网中传输受到的约束要比信息在互联网中传输受到的多得多、大得多,不仅有电压、频率、功率平衡、电能损耗、传输能力的约束,还有暂态、动态、热稳等各种安全稳定极限的限制,因此电力很难像信息那样可以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自由交互。那种认为只要电网不断扩大,实现全球电网互联就解决了电力从一点到任一点的输送问题,是一种误导或误解;即使在较远的将来,超导输电在电网中的应用与今天光纤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一样普遍,并且采用直流电网为主干网架时,也不能完全做到。
此外,由于电力具有同质化、一次性消耗、不能重复“分享”的特点(信息则具有个性化、长期保存、可重复分享的特点),也决定了电力并非都有必要像信息一样在任意两个节点间传输。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界限、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的能源共享网络,也没有不受约束可以在任何范围内自由传输的能源(电力)。但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如一片社区或一座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遵照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用电负荷的需求和特性,对各种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配电网以及主干网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智能化协同调度管理,实现里夫金的构想则是可能的。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翻译的汉语词组,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这里的“互联网”如果看作是专业术语Internet,按词面理解的意思应当是“传输能源的Internet”,显然这在技术上不成立。如果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普通汉语名词而非Internet,则可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在此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各种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煤炭转化为电能后都要汇入电网,因此电网是天然的能源互联网;二是认为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应当是包括电网、油网、气网、热力网在内的综合能源网。尽管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不把“互联网”看作是Internet,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意。这种因语言表达规律差异而带来的困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通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十分必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革命思想
由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在技术上受到质疑,作为经济学家的杰里米˙里夫金后来解释说,提出能源互联网主要是源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他承认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模式或体系,而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说明,可以说是正确认识能源互联网概念本质和内涵的一把钥匙,但遗憾的是里夫金的这个解释几乎被人们完全忽视了。
新能源经济思想实质上就是新能源革命思想。根据里夫金的论述以及世界各国能源革命的实践经验,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阻止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能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以分布式为主,公众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世界将迎来能源绿色化、分散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新时代。三、具有集中、垂直、单向特点的传统电网将向相对分散、扁平和双向互动的新型电网转型,与此同时传统的电网公司也将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电力供给者,转变为包括能源信息在内的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双向共同管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四、能源的绿色化需要经历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混合能源时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手段协调控制各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能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五、分布式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民主化将为社会创造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难看出新能源革命思想的精髓,就是通过在能源革命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的绿色化、高效化和民主化,能源互联网概念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可表述为“在规划建设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低碳、绿色能源高效、分散、智能和民主化利用的输送和配置能量的网络”。建设能源互联网就是建设符合这一内涵要求的能源网络。
3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
智能电网(Smart Grid,或称智慧电网)是融入了互联网理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以双向互动和扁平化为主要特征,以现代信息和储能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能电网指以分布式电源为基础的低碳绿色小微电网,它们既可单独运行亦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广义的智能电网指包括有集中式电源的整个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低碳绿色电网。电网特有的功能以及智能电网在能源绿色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事实上,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构想的“能源共享网络”,指的就是智能电网。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概念(内涵)的外延。它们之间也可以看作是宏观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模式的关系,能源互联网概念揭示能源和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属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范畴,比如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互联、需求响应资源的整合利用、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建设运行、家庭用电智能化,以及能量(电力)路由器的研发建设等。这些内容或者以电网为基础、对象,或者本身就是电网的一个部分、一种设施,无论它们怎样融入信息技术,无论它们的信息与电力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多高,目的都是为了使电网更好地实现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有一个情况值得深思,欧美不仅没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争论,实践中更是很少使用这一概念。比如美国还有一本以新能源革命为主题的书,叫《重塑能源:新能源世纪的商业解决方案》(中译本2014年6月出版),作者是著名能源专家艾默里˙洛文斯。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总需求80%应采取的途径,肯定了智能电网在重塑能源和加速传统电力系统变革中的作用,却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观察德国的情况也能发现,国内谈论的几乎所有能源互联网的东西,都包括在他们的智能电网建设中。
中国人曾经对智能电网(Smart Grid)也充满了热情,但似乎一夜之间这种热情都转向了能源互联网,究其原因是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出现了大的偏差。必须指出,智能电网建设是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它不是传统电网原有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简单延续和提高,而是传统电网走向绿色化、民主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基本上以传统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为主,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被交流特高压绑架了。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电网的建设都是以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为中心,电网的建设工作基本上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不列外。由于看不到智能电网建设在推动我国能源绿色化、民主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分布式能源大发展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数以能源革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自然将希望寄托在了能源互联网上,不惜重新回到源头,再次起航。其实这是本不应当出现的情况,既可叹亦可赞。
4第二种技术模式与“互联网+”表达式
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由于能源的绿色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混合作用的时期可能会更长。为了提高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能源互联网无疑还有第二种技术模式,这就是智慧能源网。该网络是由输配电网、天然气网、冷热气网等构成的包含分布式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在内的综合能源网,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协同调度管理,适时提供气、电、冷、热多品种能源,互助互补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产能端与用能端的智能匹配,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智慧能源网与智能电网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模式,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智能电网以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智慧能源网则重点研究各类能源的相互转换以及各种能源网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在一个园区、一座城镇,或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能源互联网建设采用何种技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情况确定。可以肯定,随着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储存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绿色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网将向着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综合能源供给体系的方向发展。目前智慧能源网的建设以“泛能网”的形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能源互联网的两种技术模式,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表示,使其更具时代色彩。其中智能电网可表示为“绿色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网可表示为“能源网+互联网”。这样表示的优点,一是概念明确,针对性强。每个表达式中的“互联网”一词除指Internet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智能电网的表达式中,电网之前加“绿色”二字,点出了智能电网的本质所在,有助于人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智慧能源网的表达式中,直接使用“能源网”一词指明能源互联网第二种技术模式的基本特征,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二是突出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难点。“绿色电网”与“能源网”都是网络,它们与互联网相加是两种网络的“融合”,无疑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强调“网络”可提醒人们不能用处理一般“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采用“+互联网”而不采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当“互联网+”的对象亦为一种网络的时候,若将“互联网+”置前,容易使人将信息网络误解为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从而可能导致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践中主辅颠倒,走偏方向的情况发生。
5结语
“互联网+创客”是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是一场有可能引领中国产业大变革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仅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产品开发模式,还将带动更多的技术创新,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如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多克托罗所说,“在‘互联网+’的思维下,桌面上的钱就像小小的磷虾,无数的创业机会等待着有创意的聪明人去发现、去探索。”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跨越性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因为技术的进步最能体现人类的智慧和创新的精神,始终是推动产业、产品乃至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从铁器到蒸汽机,到电气,到电子,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创新,还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变革。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每一个人都是“创客”。“创客”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创造和活力,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试如3D打印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突破与普及,加快促成了大范围、群体性“创客”个人创新创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创客”天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强调的是互联网思维,那么“互联网+”时代创客的创业梦需要的是创新驱动。在“互联网+”的风口上,惟有突破创新才能让创业的梦想飞起来。“创客”和“互联网+”被同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更能说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互联网+”的概念下,意味着适应新变化而不断升级的思维模式益趋重要,一种不墨守陈规、能自我革新与突破的创新精神将会成为推动形成真正新工业革命的动力。“互联网+创客”,这个新的创新引擎将有助于中国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形成与发展,也将给传统产业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广义的电子商务,不光是电商,例如阿里巴巴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龙头老大,但他已经远远不是原来电子商务的范围,现在已经渗透前面整个产业链上,现在电子商务是广义的电子商务。
互联网金融去年在我国很热。产业互联网化,也包括现在金融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是代表,是典型。对于互联网金融,首先互联网产业化在金融业是一个很标志性的支点,首先要肯定它的创新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事物,确确实实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怎么监管上现在还是一个难题。现在人民银行有两条底线,一是不能非法吸收公共存款,还有一个就是不能够非法集资。但是现在网上有很多观点,把互联网金融包括余额宝等看成是银行的吸血鬼之类的,这个看法不是很准确的。
问题在哪里呢?怎么样能够找到一个鼓励基于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创新,同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出新的行业竞争的规则和行业监管的一些办法?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但是确是非常现实且需要做的课题,这也是符合互联网本身的课题,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要去找到发展和规范之间的平衡点。如今在国内、国际上关于互联网大大小小的研讨会、论坛等都很多,大家都在找互联网创新和互联网规范之间的平衡点。
互联网发展趋势
根据国外相关预测,到2020年全球大概有52亿网民, 2.5亿网站。我国也做了相关分析,到2020年我国网民普及达到70%,现在大概是45%、46%。70%是什么概念?就是现在目前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现在互联网普及比较高的就是美国,大概有85%。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从2008年的智能手机,也就是苹果等,以及智能手机基础上的商业模式――主要是APP和应用商店发展之后,2020年移动用户将达到15亿,主要集中在用手机上网――现在大概70%、80%的人都是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从整体上看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量,到2020年可以达到50万亿,去年所有的交易量大概是10万亿,其中零售额交易量大概1.8万亿,这都是很庞大的数据。
互联网现在面临着两个转折点。其中一个转折点是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已经转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可以把它概括为泛在化,包括空间泛在化、主体泛在化和时间泛在化,时间泛在化就是社交网和即时网络。其技术的支撑,即我们常说的移云物大,这四个在真正普及承受的是移动互联网。也也就是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都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展起来的。
大数据的定义跟现在一般讲的数据概念,包括采集数据、统计数据完全不同,大数据不排除数据里有不真实的、虚假的东西,它是一个全体,需要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的处理就是识别在这全体里有用的规律,这是技术的难点,也是技术的精华,因此用一般数据的概念来理解大数据,是错误的。目前这个技术仍在发展中,它推动了互联网进入新的阶段――泛在化。
移动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的空间泛在化,物联网则是促进互联网的主体泛在化,还有时间泛在化。由于移动互联网支撑下面整个社交网络,时间泛在化在互联网的特点表现为:任何人和任何物体,甚至任何过程,都能在互联网产生的信息,都能够在时间非常短情况下及时地被所需要的人获取,这就是时间泛在化。现在大数据也要处理这个问题,大数据有一个维度,除了大以外,有机构化、非机构化、多样化以外,还有时间的问题,要实时录入,此外还要能处理数据,并且是量大的数据,这个技术现在是大数据的核心问题。
在互联网发展到泛在化的基础上,今年在拉斯维加斯召开的美国国际消费性电子展览会CES会议上,主要内容已经不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而是怎样在汽车上运用互联网以及怎样应用互联网来改变汽车工业。
在此次展览会上再次提到了一个概念――万物互联,即Internet of Everything,在这里面Everything不光是thing(事情)和people(人),还包括process(流程)和data(数据),这四者就形成了信息物理空间/系(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就是把物理时间和虚拟的信息化时间联合在一起,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等都是信息物理空间的开端。
产业互联网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产业就能够利用互联网进入泛在化的阶段作为支撑,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转型,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产业信息互联网化,简单地讲就是产业互联网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就在研究互联网对产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不仅是定性的还有定量的影响。互联网对各个产业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产生影响的度,即深度和广度可能不太一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在电子商务里面已经看到互联网对零售业、批发业都有很大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窥探互联网对各产业的潜在影响:在服务领域,包括现在互联网的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还有影响比较大的互联网金融,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以及政府政府公共服务也有很多影响,此外矿业、建筑物、房地产和制造业也将受到影响。前年,在美国的一个论坛专门提到了工业互联网,就印证了互联网将在工业领域和制造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最近的嘀嘀打车和快嘀打车,抛开规范的问题,在创新上对行业起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国内汽车制造厂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即互联网对汽车制造业产生的影响,很可能将来有一天像嘀嘀打车这种软件会在互联网成为做服务的公司,再加上出租汽车公司或者租赁公司,这种线上的和线下的能够合理地布局、合作起来,将来每个人可能都不需要私家车,在短时间内就能很快找到需要的车,但是车的物理布局一定要密度非常高,现在嘀嘀打车还不能做到在街上随叫随来。打车的费用比私家车费用低,至少是持平,而且在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准时出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谁都不会买私家车。这也将对整个交通和汽车体系产生极大的变化,这就是互联网。
一、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
现在人人都在使用互联网,但是对互联网的认识深度不够,对它未来的发展关注、研究得不够。中国提出了“互联网+”,到底“+”什么?怎么“+”?如果没有了解清楚互联网的功能和问题,就无法实现“互联网+”。从事设计创新的人员尤其需要深入了解互联网,虽然谈不上能对互联网产生变革性影响,但是如果连互联网的应用都不能熟练掌握,那自身的设计效果、效率就无法跟上时展潮流。比如人称将会颠覆人类经济社会的物联网,现在正在介入工业和商业领域,它将对设计创新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又如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智能化,这需要将人的智慧与机器结合起来,不能以为制造机器人就是智能化。在结合方式方面,网络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未来也需要出现新的设计将其作用进一步扩大。
这两年资本市场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众筹”的兴起。各类“众筹”推出了不少不错的产品,包括一些智能家居、家电产品等。这些产品的设计者很多都是有想法、有思想的人,他们在设计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因为资金的原因,无法将自己的创新变为产品,而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众筹”平台,他们找到了实现自己创意的桥梁和通道。再有,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年轻人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很高。除了众筹促融资,还有众包促变革,众扶促创业等,其实现形式都要探索。我想,怎么样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将专业从事创新的人与大众参与创新的人相联通,也是我们应该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我相信在理解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一定能在设计创新方面大为给力、大有作为。
二、萱新审视并重视制造业的地位
制造业即所谓的实体经济,是为人类造福最多的行业,改变世界、改变生活,制造业的功劳是很大的。一个国家的富强,没有制造业作为物质基础,是不行的。中国可以算是制造大国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我们不能把制造业目前产能过剩、把传统制造业看成是“包袱”,而是要了解制造业,急其所急,努力以设计创新促进其转型升级,努力以建设设计强国促进建成制造强国。
近几年,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众多传统企业纷纷转型,如线下租车走到线上,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特斯拉掀起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革命,这些创新从商业模式上实现了新的变革。这就是国家倡导的新业态,我们搞设计的要了解、参与进去,进一步创新。“中国制造2025“将促进设计创新从外形走向高端、综合发展。制造业要前进、要发展,就不能依旧采用过去那一套,而是需要跟服务业结合,这就是两方面的需求互补,协同创新。
三、再定义工业设计
中国的工业设计的概念主要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而来的,最初主要还是强调外观设计,当时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这当然有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从我1999年兼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开始,就大力呼吁社会要重视工业设计。我一直强调工业设计不能理解成只是外观设计,也不能理解为仅是工业方面的设计。工业设计要理解成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设计。要逐步建立起“大设计”的观念。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还不能算是工业化国家。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开始了,回顾过去主要是因为我们创造的东西太少了,大量的是仿制、引进、反复引进。现在我们有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正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好时机。对于设计的提法,我经常讲叫做设计创新。因为要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这样的名词对应起来,所以将其叫做设计创新。要把这些创新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应该扩大对设计的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设计?阿里巴巴是设计,腾讯也是设计,经常提到的平台经济也是设计,所以我们看待设计,需要有一个整体的与时俱进的思考,要用战略的眼光来看。眼前就工业产品来说,要有一个产业链的概念很重要、很实际,十年前为了通俗地表达、便于宣传,我说过四句话:“想得美、做得好、卖得出、能回收”,“能回收”的要求是最高的。
最近,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给我们发函,要我们提出对工业设计新的定义的建议。世界上都在对新形势下工业设计的定义进行再思考,我们也正在解放思想、认真思考工业设计的新定义。
四、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更新设计理念
我们人类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设计功不可没。把技术应用起来要靠设计,设计使我们生活越来越方便、健康、越来越美好,包括智能手机,如IPHONE。IPHONE的缔造者乔布斯,我认为他是伟大的工业设计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种奉献精神。从事设计的人需要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着想、为事业进步着想。我们现在要倡导这个思想,不要完全把个人利益、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虽然做到这个非常不容易。
另外,美好生活不能只看物质方面,一定要包括精神方面。物质美好和精神美好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我们搞设计的不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还要创造精神财富,这两方面应该融合地体现出来。需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比如对于订制,我更多的是提“规模化的订制”,设计师做出来的产品最好能使用通用件,这样到市场上能够让更多的人能买到、能使用。“个性化订制”当然也有存在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设计要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第一,适应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设计什么;第二,创造需求,将市场上面没有,消费者也不一定提出来的潜在需求创造出来,消费者一看就很高兴,IPHONE是典型;第三,引导需求,目前很多设计师没有做到真正的绿色设计,但是显而易见,尽管消费者需求的标准、水平日益增长,未来的设计一定要努力做到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实现,有利于人们生活美好且健康。所以,对于怎么理解设计创造美好生活,也要创新,也需要更新观念。
五、设计教育改革需要更新观念
人们都说教育是根本,设计教育也是根本。目前国内经济方面的设计教育大致分两类,一是艺术型,二是技术性。现在比较活跃的是艺术设计类。应该肯定,这是一支重要的设计力量,但要为建设制造强国服务这显然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批以技术为基础的设计人才。这两类设计人员要各展所长,互相靠拢、合作,培养、出现一批综合型、复合型的设计人才。只有将技术、文化、艺术、市场、经济社会相融合,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中国设计红星奖这两年的参赛作品和获奖产品体现了这一点,是个很大的进步。
设计教育不简单,教育改革更不容易。从老师到学生都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把设计教育从根本上面改变。比如学习基本知识与学习思维方法,会动脑与会动手,独立思考与协同合作,等等。还有,中小学里要不要添上设计课程,在职设计人员如何再学习、再培训?都说我们中国人缺少独立思考,其实并不是缺少。中国人绝对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六、国家制订政策也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如今,随着国家对创新利好政策的不断,创新热起来了,但仅仅鼓励创新者积极性还不够,创新需要有科学的氛围、完善的市场规则,以及正确的导向。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上仍存在不敢创新、不愿创新、害怕创新的现象。突出的是许多企业家不愿意创新,不敢创新,怕担风险,觉得眼前日子能过,就不想创新。眼前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想着熬一熬吧,等市场气候变了,没准老一套东西又能用上了。这样,创新的市场主体缺位了,产业链就断了。就设计创新来看,企业观点有三个误区,一是设计就是改改外观,作用不大;二是混淆了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区别,认为技术创新风险大,连同设计创新一起搁置了;三是设计出新产品很快会被别人抄袭模仿。这样的观念着实需要更新。要引导企业认识到,一个企业发展有三个一代:“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要引导企业自身的创新在利益、责任、风险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要引导整个社会风气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家政策和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已经为创新提供了比较好的环境,但是这个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不但企业要改革、事业单位要改革、社会团体也要改革。比如行业协会要进一步改革,必须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通过优质的服务取得会员和社会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支持等。有了社会和资金的支持,协会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就进入了良性循环。所以这个都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为我们设计创造好的环境。另外,听说美国人提出的知识资本的概念,他们把设计.研发、品牌、大数据都列到知识资本里面,这样逐步让企业和社会重视设计,这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刺激。中国目前还没有广泛宣传“知识资本”概念,但我相信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创新。所以体制、机制创新是最根本的。我们要将政、产、学、研、商、金六个方面贯通融合,才能够使我们的创新有一个好的环境,包括设计创新在内。
目前全国的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形势是前所未有的好,发展空间前所未有的大,各方期望值也是前所未有的高。设计人员也在倾力而为,但一定要注意在实际中不断学习、探索,更新观念。最后,我想讲两件我难以释怀的一大一小的事:
互联网思维下的乱战及原因
公开能看到的力挺派里有李善友以及创新研习社的一帮小将;无视派的则有许小年、杨元庆等。力挺派基本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事物,将对现有产品运作模式等进行彻底的颠覆;无视派则认为这基本上是忽悠加舍本求末,互联网不过是一种新的工具。在否定派里面,许小年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说:互联网思维是很荒唐的提法,本人是不太(认可)。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众多的创新之一,人类第一大创新是蒸汽机,但我没听过有蒸汽机思维,随后是铁路、电子,也没有提到思维,国外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我们经常忽悠别人也把自己忽悠进去。
更进一步力挺派里也是众说纷纭,很多说法里对互联网思维五个字缺乏边界清晰的定义,而只是对现象的简单描述,虽不乏金句和灵光一闪,但分量确实不够。
当然这只是冰山之一角,在各种私人聚会里类似的对立无处不在。这场争论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其实是挺罕见的。在今天有多少想干点事的人从来没听过这个词,没考虑过这个词呢?
这种类似于乱战的现实也许和这概念的出处有关,这概念并非来自于学界,甚至也不是来至于方法论专家,而是来自于很多实干家,李善友的推动才使这概念有了一点学术色彩。但偏巧这不是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会重构社会存在形态的一种东西,无比庞大,无比繁杂,其影响范围远不只是商业。极端讲就是大部分谈互联网思维的人群其实并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来谈这么复杂的一个东西。雷军有能力描述他的现象并实践它,但其实并没有能力去定义它和挖掘它。这是思想家和实干家的区别。
这么说也许有点抽象,但我们可以做一点类比。近来看到马化腾把互联网比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认可这个人相对也比较多。那我们就可以把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量级的事件提取出来,看看都是那些人主导了这个量级社会变革中的思想。人类最早的一次生产力飞跃应该是农业革命,这个时候来考虑人与人,人与生产间关系的人在中国就是先秦诸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考虑这事的是亚当斯密;到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时系统考虑这个的则是马克思,在管理上则是泰勒,德鲁克等。
如果互联网确实是一场工业革命,那它就必然重构许多东西,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司的关系,公司与公司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必然会有思想巨擘出现来重新审视现实思考未来。当下谁有这些人的高度与格局?
从这个角度看眼下的争论只是局限在公司应该怎么办上,故事不过是刚刚开始,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与投入也还不足。投入不足导致研究不透,研究不透导致逻辑不够严密,逻辑不严密则导致种种误解和喧闹,甚至形不成真正的讨论。这也许与国内的风气有关,实干家不一定懂方法论,但单纯的以成败论英雄必然让大家想当然的认为实干家讲的才是对的。但实际上是实干家更适合讲经验,思想者更适合抓本质讲规则。经验依赖于细节,不可重复,可以直观参考,但规则基于本质,所以可以研究和学习。
如果进行深度思辨就会发现互联网工具论与当下大多提倡的互联网思维并不矛盾。互联网显然是一种工具,但当这种工具带来的改变足以改变社会形态时,那么就会根据这种工具衍生出相应的思想。这并不难理解,用大刀长矛的战法与用火枪的战术思想显然不一样,但对人类而言大刀长矛与火枪确实都是工具。
否定派里最让我惊讶的是许小年,作为学者他的观点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合适的治学精神。
小米的迅速成功与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无法A股上市等事实上提供了足够强的外部刺激,在这种情形下无视或者在旧纸堆里找答案就有点像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了。
想象下吧,阿里无疑的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这种企业无法兼容于国内的上市标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已定义的价值标准与阿里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不兼容。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兼容?因为互联网重置了价值两个字的定义。这种巨大的变化还不足以支撑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么?这太后知后觉了。所以说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会重构人与人,人与公司,公司与公司,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东西,即使只局限在企业范围内,它也是一种会对产品开发运营模式,人员组织管理模式,甚至财务系统等产生巨大影响的东西。
在西方炼金术催生了化学,但无疑的当化学还在炼金术阶段时必然会遭受更多的质疑,这应该是互联网思维的现状吧。
互联网思维下的进一步反思
即使再反对马克思的人也承认,他的基本逻辑其实无懈可击。如果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的边际效率持续下降,那这种组织方式必然崩溃,而为边际效率更高的组织方式所取代。
一种新组织方式的胜出总是因为它可以大幅提高生产率,而大幅提高生产率无疑的依赖于科技的力量以及与其配合的组织方式。为使问题变得形象一点点,我们可以把一个组织抽象为一个由众人合体的巨人,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对它而言,必须明确的东西有四个:
1、我何以需要存在?这背后是使命问题。
2、哪里是我要去的方向?这背后是战略问题。
3、如何使聚合后的力量最大?这背后是效率问题。
4、如何处理与其它组织的关系?这背后是公共关系问题。
李善友近来颇具新意的用产品、社群与自组织的东西来解释互联网思维。这解释基本覆盖了第一项、第二项与第三项,但对使命问题讲的不多,事实上自组织、产品、社群必须是个有机整体,并统合于某种精神之下,这种精神就像是自组织、产品、社群的灵魂。这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常说的调调,小米所强调的发烧其实都是这东西。
最终这个巨人所可以爆发的力量依赖于个人能力、个人意愿、内耗程度这样的因素,自组织和其他组织形式相比,显然在个人意愿与内耗程度上有绝对优势。在生产线上,个人的意愿是不关键的,人依附于机器与流程,是机器与流程的一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异化。当智力资本的重要性超过资本的时候,这种组织方式的弊病就出现了,因为他本意是利用人的体力与双手,这导致人的意愿与组织的意愿相背离,进一步导致个人与组织的隐性对抗,结果就是的熵增。自组织则从根本上解决这问题,他让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变得和谐,让精神诉求一致的人走到一起。
自组织所可能带来的结果是极为颠覆性的,形象来讲代表组织的那个巨人在农业时代是拿大刀的,在工业时代是端着枪的,而在自组织时代则是放导弹的。在微观上这就意味着只要找准切入点建立起这种模式(指自组织、产品、社群),那各个行业皆可颠覆。但就和新事物的诞生总是要经历许多磨难才会成熟一样,这种新模式确实会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在为这新模式欢呼的同时,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是在起点而不是终点。
立刻能想到的一些共通性问题有:
1、自组织的适用于谁的问题。
2、决策问题。如果麦肯锡式方法不足以在混沌状态下帮助决策,那企业怎么判断基本方向?彻底回归直觉应该是不合适的。
3、在个人工作不能清晰度量的自组织模式下,如何分配利益才能达到大家所认可的公平?这问题解决不好会像慢性毒药一样,把自组织自己毒死。现实中实现最好的自组织应该是开源社区,但开源社区不分钱,所以没这问题。
与此同时,不同行业又会面临一些独属于自己的问题。
对于2C领域,需要先回答一个略有点违背常识的问题,BAT包括360可以算是有互联网思维么?答案很反常识,如果把互联网思维定义为在某种精神下依赖于自组织、产品、和社群这种有机整体来开拓市场的思维方式的话,那BAT,360其实没有互联网思维。据我观察,他们也许重视产品,但并没在社群以及自组织上走出太远。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你不太好说他们的粉丝在哪里,他们又和粉丝做了哪些互动来维持这个群体。如果真是这样,那下个问题就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模式可以作用于BAT所占据的领域么?这必然是可能的,但2C领域中难处是大家已经在免费的提品,新模式的效率优势应该如何体现?
对于2B领域,其难处在于社群的组织。个人选择产品时会关注情怀等这类功用以外的东西,但组织与组织之间往往是直接的利益关系,理论上讲B2B类业务发生时,导入个人偏好其实是渎职,也正因此才会有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样的说法。而单纯基于利益会比较难于建立社群,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于O2O领域,其难处可能在于自组织。自组织一个显然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必须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但在O2O领域里一旦要涉及地推等往往需要比较庞大的员工群体,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员工需要使用传统的层级式结构,而一部分人则需要使用自组织模式,这种混搭需要很高的功力。这意味着有互联网思维且做O2O的企业很容易在传统企业擅长的地方吃点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