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企业并购动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并购动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并购动因

第1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一、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下面我们逐一加以介绍。

(一)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的生产范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并购双方的优势互补,因此可以相应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并购前个别企业价值之和。

(二)财务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通过并购可以降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资本成本,可以使两家公司的财务结构互补,还可以使公司从边际利润率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从而提高公司的资本分配效率,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客观上为混合并购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结构或边际利润率情况一般差异会比较大。

(三)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公司管理层与所有者两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在签订和执行和约过程中产生成本,即成本。通过并购可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成本。

(四)税负利益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并购和采用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如果被并购企业有较大数额的亏损,被并购企业往往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上的好处。

(五)战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应该实行多元化发展理论,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外部并购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进入障碍,获得时间优势,迅速达到多元化发展目的。

(六)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处在两个不同管理水平上的企业并购,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其管理水平将会得到提高,同时能够提高目标公司的资源效率,或者双方能够得到互补,从而能够提高并购双方的管理效率,创造价值。

(七)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被低估,经营管理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通货膨胀使得目标企业市场价值小于其重置成本。此时,若并购企业拥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企业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时,并购活动就会发生。

(八)市场势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经常是由于可以借并购达到减少竞争对手来增强对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或寡占利润,并增加长期的获利机会。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会发生以增强市场实力为动机的并购行为:1、生产能力过剩,需求下降;2、国际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来势力的强烈渗透和冲击;3、法律因素的原因使得企业间的多种联系或垄断行为成为非法,通过并购可以使企业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九)资源稀缺理论。该理论认为:是一连串的资源而不是产品组合构成了决定企业竞争地位的核心,而且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价性,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当这些资源不能够被对手轻易复制、不可替代、不可轻易转移时,就能够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按照资源学派的观点,上市公司的战略重组不仅仅限于对有形资源的置换与整合,还应包括对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无形资源的重组,甚至对无形资产的重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重组的效果与结果。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

(一)企业并购与国有企业产权问题。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就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划分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产权结构的变化一般表现为一个产权所有者到多个产权所有者的变化。在产权分化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企业产权的过度分化,进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和资本效率的降低。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应该保持所有权的相对集中,企业并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企业并购直观地看就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这种交易直接导致企业产权的变化。一种结果是产权结构的变化,另一种结果是所有者易人。即使在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产权仍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即从政府拥有到企业拥有。政企不分的问题被这种变化一举解决。改革企业制度的外在动力,一直是许多国有企业进行产权交易的动机之一。一旦产权制度变了,企业的其他制度,如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用工制度等,都将随之变化。产权交易最终反映的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一般来说,有着较优越企业制度的企业就会在产品市场中获胜,反之则失败,这实质性地使优越的企业制度获得推广和扩散。

第2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一、新古典综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和进行调整的一种手段。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也是企业并购的驱动因素之一,认为随着机构持股比重的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并购的阻碍减少,这些因素都为企业进行并购提供了有利因素。新古典综合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追求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通过横向并购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如使用新的技术、新的分工与协作等等。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企业有关人员的综合利用、营销成本的节约、融资成本的节约等途径来实现。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能使得资源向该企业集中,使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从而获得了相应的市场势力,以此来提高产品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同时企业的并购能够实现企业跨地区经营,突破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占领另一市场地区达到垄断的目的。税负效应理论认为获取税负减免是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一些亏损的企业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弥补,因此有一些大的企业想并购一些亏损企业以此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同时该理论还认为通过进行并购还可以为资金充裕的企业找到出路。

二、协同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两个企业分产出之和。其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的协同效应等。管理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当两个企业管理能力有差异时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将会表现出管理能力的综合大于两个单个企业管理能力之和。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这种并购本质就是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已。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税收节约和外部融资成本的节约。当两个企业实现并购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税收上的节约;同时企业规模变大,企业就获得了更好的融资条件,在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可以降低,以此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经营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效应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实现的。实现规模经济其前提条件是该行业中存在规模经济,并且开始时企业在规模经济之下,因此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降低成本,获得经济利益。而范围经济效应则是两个生产不同产品企业通过之间的并购来实现机器设备的充分利用、经营人员和工人的合理分工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三、委托理论

该理论认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与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存在着企业的经营者为自己谋利益而损害企业所有者利益的问题。主要包括自大理论、理论等。自大理论从企业的管理者角度做出解释,认为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肯能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对未来的经营预期过于乐观,很可能会做出企业出现亏损时候还进行并购的错误决策,该理论对企业的过度并购进行了解释。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才能在人力资本方面往往有一定的专用性,并且他们的收入也依靠公司经营方面,如果经过并购可以让企业规模变大,这意味着管理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晋升更高的职位以及更好的名誉等。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一些企业会选择并购没有收益甚至收益为负的情形。

四、交易费用理论

自1937年科思《企业的性质》发表之后引起了经济学的一场革命,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交易费用对企业行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市场和企业都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当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费用大于在市场上交易的费用时候,企业选择在内部交易。对于一些大的企业其通过并购可以减少在市场上的交易环节,降低交易费用。自科思之后威廉姆森又从资产的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角度对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避免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交易费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企业纵向并购行为的发生。

五、企业并购浪潮动因

企业并购浪潮最早发生在19世纪末,在这次并购浪潮中主要是横向并购为主,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利用新的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竞争对手,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企业获得市场势力,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这次并购浪潮中企业为获得垄断利润、规模经济是主要的原因。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初,主要并购方式是以纵向并购为主,其并购目的是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获得垄断利润。同时通过纵向并购克服了一些进入壁垒,进入到了新的产业。因此获得新的竞争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获得垄断利润是这一时期的这一时期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动因。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这一时期,企业之间的并购多以混合并购为主,多是一些没有业务关联企业的并购,商业、金融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之间进行并购为主。这一时期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是实现范围经济,进行多样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70年代到1980年末期,这一时期的并购的特定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并存。并购的特点是出现了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生产技术和人才,以适应竞争的需要。与前几次并购浪潮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并购动因更加多元化。第五次并购浪潮从1990年到现在。这一时期的并购特点主要是一是以跨国公司的并购为主,二是并购主要集中在大的规模以上企业,另外就是多样化并购,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并存。与其他时期不同的是由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改变对企业并购影响巨大。因此此次并购浪潮的动因主要是政府规制政策的放松和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

六、结束语

第3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关键词]并购 行为 动因 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引人注目、最富有争议的论题莫过于公司的并购(M&A)活动了。企业并购作为企业的一种自主经济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要求。为了深入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需从企业发展的内在本质入手,从不同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行为比较、企业扩张等角度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理论溯源,然后再对有关企业并购动因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企业并购的行为分析

(一)不同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行为比较

1、业主制企业的并购行为分析。业主制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历史起点,它的存在是以传统的手工技术和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形态为基础的。由于单个企业主的资本总量是有限的,所以最初的企业起始规模也是有限的,表现为要素投入不足,从而使企业处在要素报酬递增阶段。要使生产要素组合产生出最大限度的劳动效率,企业必须增加要素投入,换言之,企业必须扩大规模。而扩大规模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而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则需要货币资本的投入。企业只有积累和募集了更多的货币资本,才能获得占有和使用更大数量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权力。从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两方面来看,业主制企业表现出如下特征:(1)产权高度一体化,即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一致的,或者说产权是高度收敛的;(2)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反映是非常灵敏的,即随行就市的机制非常灵活;(3)其行为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4)企业所有者自负盈亏,且负无限责任。

业主制企业及其运行的上述特征,一方面展示了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即其对生产力的推动是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业主制企业制度功能的这种两面性反映在企业并购强度上,则表现为一个复杂、矛盾的诸多条件的相互整合过程。

首先,从并购动机来看,一方面,业主制企业产权的高度收敛及其由此所决定的利益协调和行为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使得业主企业具有较强的并购动机;另一方面,承担无限责任的制度安排又使得企业主对并购企业的风险举动不得不慎之又慎。

其次,业主制企业产权的高度收敛性又使得对经营者的选择缺乏弹性,企业持续经营良好就没有了制度保障,因而导致业主制企业在资金积累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使得并购的能力非常脆弱。

所以对于业主制企业来说,既存在并购的有利条件,又存在并购的限制条件,且不利条件是根本性、主导性的,因而其并购强度比较脆弱。

2、合伙制企业的并购行为分析。与业主制企业相比,合伙制企业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1)产权由高度集中趋向分散;(2)企业经营依赖于一人素质的高低变为合伙人知识互补的影响。由于以上两点,合伙制企业替代业主制企业无疑因提高了产权分散度和经营能力而增大了企业并购的强度。

但是,合伙制企业在提高产权分散度的同时非但没有改变,反倒加大了企业的不稳定性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仍然依附于自然人;合伙人无论退出还是追加投资,都必须征得所有合伙人的同意,否则就要变更或结束合伙关系。另外,合伙伴企业的产权分散仅发生在企业内部,即产权没有采取证券化形式,没有外化,因而产权仍无法流动。加上合伙企业在保留“无限责任”的同时,又实行“相互”原则,所以,合伙人数越多,企业规模越大,每一个合伙人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合伙制企业的并购强度也不大。

3、公司制企业的并购行为分析。与业主制、合伙制企业相比,公司制企业的并购强度明显提高,这主要表现在:(1)提高了产权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产权的流动性是指产权进入市场交易的程度,亦即产权外化程度,通常以资本是否证券化以及证券交易额的大小和交易频率为具体表现形式。由于企业资本的证券化及其流动转让,不仅方便了投资者的进入或退出,也有利于企业快速地筹集大量资金,所以产权的流动性也就成了衡量并购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产权的分散性是指产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割程度和分割方式,通常以出资人的多少、出资数量的大小及相应的财产责任的承担状况、权利分配和行使状况为具体表现。(2)提高了企业的组织稳定程度。一方面,公司制企业与业主制、合伙制企业不同,公司制企业建立了法人制度,这一制度使得企业成为一个不依赖于出资人而独立存在的民事权利与义务主体,这一主体可以依法支配出资人的法人财产,并以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公司制企业所发行股票的不可撤回性,则满足了公司对经营资本稳定的要求而使公司的生命存在有了物质保障;(3)降低了债务责任。公司制企业的一大特点是责任有限,即出资人仅以其认购的股份额为限对公司所负债务承担责任。责任有限的意义在于,它因降低了单个投资者的风险而使企业大规模投资所需要的资金筹措有了可能,或者说,使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有了可能。

从以上的比较看出,企业形态由业主制到合伙制企业的演进,就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么通过企业内部积累,要么通过并购来完成。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积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相对而言,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则可以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并购是企业演进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扩张的行为分析

企业演进史表明,企业规模扩大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发展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企业扩张史。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例外地走过了一段企业扩张的历程,才成就了今日的“经济巨无霸”。如美国的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波音公司、杜邦公司、IBM公司等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沧桑历史的著名公司,虽然它们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是,它们也都是靠一步步的企业扩张才造就了今日的辉煌。

众所周知,企业和资本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资本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资本,就没有企业;没有资本,企业便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实在的内容。企业是资本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企业便没有了资本赖以存在、增值的依托;没有企业,资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因资本而存在和建立,而资本以企业作为其增值的手段和途径,企业是资本增值的机器,而资本是企业运动的动力。企业与资本的这种紧密联系决定了企业与资本的相互依赖。企业的扩张实质上就是资本的扩张,而企业扩张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企业间的并购。

1、企业扩张所反映的就是资本扩张。企业和资本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得企业的运动与资本的运动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现为:(1)企业的运动以企业的建立为起点,而企业的建立过程则是一个资本投入的过程。不管企业是由货币资本形式投入而建立还是由货币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的共同投入而建立,企业建立的首要前提就是货币资本的投入,因此,企业的建立反映了资本的投入也就是表明企业运动的始点与资本运动的始点是一致的。(2)企业的运动过程与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相互融合的。就企业运动的基本流程而言,大致可以描述为这样一个重复进行的过程:由资本投入赖以建议的企业,通过将不同的要素资源聚集到企业中进行加工转化,将加工对象变成商品,然后将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最终取得利润。这一过程实质上融合了资本运动的,企业对不同要素的聚集的过程,企业生产从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即是资本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过程,企业出售商品的过程则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由此可见,在企业的运动过程中,资本运动是与其紧密相伴的,企业运动与资本运动是密不可分的。(3)企业运动的终点与归宿与资本运动的终点和归宿是一致的。企业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商品出售和利润的实现,资本运动的最终结果则是资本回到货币资本形态和资本增值。如果说企业利润的再投入实现了企业扩张的话,那么,这也意味企业资本实现了资本扩张。

2、企业扩张的不同表现形式都归结为资本扩张。企业扩张作为标志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和结果,具体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企业扩张并不是以惟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但是,企业扩张不管表现不哪种形式,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资本扩张。企业扩张的形式可以有:企业资产总值增加;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包括生产能力的提高、销售额的增加、产值规模的扩大,甚至象企业职工人数的增加等,都可以看成是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扩张的另外一个重要形式是企业利润的增加。尽管利润增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它始终是资本实现增值的直接表现。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其他条件不变,企业利润的大小总是受制于企业资本规模的大小。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求更大的资本规模,更多利润实现的背后总是意味沣更大规模的资本的实现,即资本扩张的实现。企业利润增加也隐含着另一个重要形式,即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企业利润率所直接体现的就是企业的资本效率。资本效率高,表明资本的增值效率高,也说明在一定规模的资本、一定时期内资本增值的速度就快,即资本扩张的速度快。当然,我们分析利润增加、利润率提高的原因还取决于其他因素,诸如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并不惟一取决于资本规模。

3、资本的本性驱动企业扩张。只要资本还是资本,资本要求增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一本性所产生的驱动力量就是使得企业扩张成为企业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如果企业不能带来资本增值则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资本要求增值的本质决定了资本并不是只要求一次实现增值就没有了进一步增值的欲望,而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此,企业扩张也是无止境的,持续的资本扩张总是以持续的企业扩张为条件。同时,在资本本性的驱动下,企业运动及企业扩张也总是受到资本运动规律的制约,企业发展变化的规律体现着资本增值的内在要求和运动规律,资本总是从根本上要求企业朝着最有利于实现资本更大增值的方向进行扩张的。

4、企业内部扩张的实现最终带来企业的外部扩张。企业的内部扩张是指企业依赖自身实现的利润进行再投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其他条件的改革而实现的企业扩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不改变企业产权和股权结构前提下进行的。实现资本积聚是企业内部扩张的主要方式,而资本积聚到一定规模,企业扩张的需求、竞争的需要便使得企业将积累到一定规模的利润作为新的资本投入企业,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因此,企业内部扩张的实现最终带来企业的外部扩张。企业外部扩张是通过并购等外部化行为而实现的企业扩张。其主要特征是企业的产权和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内部扩张相比,外部扩张有如下优点:(1)并购一个企业比新建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时间较短;(2)并购一个企业比新建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时间短;(3)在股票市场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仅需要达到控股比例,而无需要拥有其全部投权;(4)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见,企业运动始终与资本运动相联系、相融合在一起的。由于资本本性的驱动使得通过企业扩张来实现资本更大规模的增值成为企业演进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尽管企业扩张也有内部扩张和外部扩张之分,内部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利润的再投入,外部扩张的主要实现形式则是并购。通过并购实现企业扩张比内部积累更具优势。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驱使着企业进行并购?这是企业并购理论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基于对不同企业制度下的并购行为、企业扩张行为的比较分析,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梳理和评述,便于我们深入探究企业并购。我们可以将有关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成四个方面:效率解释、信息理论、问题和市场力量。

(一)效率解释

效率理论对兼并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给予了最乐观的评价,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某种协同效应,即并购后企业的价值超过参与兼并的两个企业的各自价值之和,效率因兼并而提高。这不仅给私人带来利益,而且也给社会带来了利益的增长。效率解释可以包括差别效率理论和无差别管理者理论。

差别效率理论认为,如果A公司的管理层比B公司管理层更有效率,在A公司并购B公司后使得B公司的效率上升到A公司的水平,则效率因并购而得到提高。差别效率理论的一个难点在于若把问题引向极端,将会得出经济社会中只应有一家企业这样的结论,即只有世界上管理效率最高的那家企业了。显然,在这一问题出现之前便会出现企业内部协调的问题。因此,效率差别理论的另一个解释是:无论你如何定义,总存在效率低于平均水平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其经营潜力的企业。此理论还进一步表明,从事相似经营活动的企业最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收购者。无效率管理者理论所指的无效率的管理者只是指未能充分发挥其经营潜力的管理者,而另一管理团体可能会更有效地对该领域的资产进行管理。或者从纯粹的意义上讲,无效率的管理者仅仅指不称职的管理者,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差别效率理论更可能成为横向并购的理论基础,而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则可能成为不相关业务的公司间的并购理论基础。

(二)信息理论

信息理论或信号假设指由于并购谈判、招标收购和制定联营计划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信息,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被重新估价。有学者将信息理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背后鞭策解释,这一观点认为并购会刺激管理层去履行价值更高的经营战略。另一种是坐在金矿上解释,这一观点认为谈判或招标活动会散布新的信息,或导致市场相信投标者掌握有更好的信息,这时,市场会重新估价先前被“低估”的股价。价值低估的另一面是单个投资者与控制集团在地位上的不同。例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这些股票所代表的资产的重置成本间的比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比率,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增加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购买一家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比从头做起更便宜。假设这一比率为0.6,收购溢价高于市场价值50%,结果是收购价为0.6乘以1.5,等于0.9。这意味着平均收购价格仍比收购资产的当前重置成本低10%。

(三)市场力量

一个常被用来解释并购活动的理由是并购会减少市场竞争的对手,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但市场份额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规模经济的形成,只有当并购企业既增加了市场占有率,又形成了规模经济,这一理由才能成立。事实上,经常有一些关于并购企业通过并购活动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的反对意见,这种意见认为并购将导致“过度集中”或“不良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行业中存在少数几个销售额占较大比重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其活动和政策会相互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认识将会导致企业间在采取行动时的考虑和对政策变动的反应趋向于“共谋”。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的因素。

(四)理论

我们知道,当管理者只拥有一小部分公司的所有权时,问题便产生了。这种部份所有权会导致管理者的工作热情比拥有全部所有权时少,并且因为大多数花费可由拥有多数股份的所有者承担,所以他们会消费更多的津贴。同时,在股权分散的企业,单个所有者没有足够的动力花费大量资源去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购活动的存在也是其中的方式之一。

第4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关键词]换股并购 动因 实证分析

一、引言

换股并购是指主并购公司通过将目标公司的股票按一定比例换成本公司股票,目标公司被终止,或成为主并购公司的子公司的方式而进行的并购。可见,换股并购是以股票作为并购的支付手段。通常在换股并购之后,目标公司消亡或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或是其母公司的子公司。换股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企业并购的所有共性。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换股并购方式非常普遍。伴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可以预期由于换股并购独特的优势,换股并购方式在我国必将受到更多的青睐,换股并购势必将成为新时代融资新途径。因此,分析换股并购的动因,并进行其在我国企业并构中的实例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企业换股并购的动因分析

表1是2006年到2007年3月我国新的一些换股并购案,这些公司的并购情况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同一实际控制人下的并购整合资源。(2)香港上市的公司借并购登陆A股。(3)开拓融资渠道,借壳上市。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全流通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动因,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市场行为的色彩加重。相比之前的换股并购案带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政府主导的浓厚意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换股并购行为的行政色彩越来越淡,企业层面的动机日益占主导地位,换股并购也越来越成为企业自身实施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2)发展的压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批上市公司如青岛双星、三九生化等经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盈利增长和发展速度放缓甚至下滑,在实施合并前,公司的经营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面对来自市场和股东的压力,企业为进一步提高其盈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市场、规模等再上一个台阶,迫切需要通过外延式的扩张来实现企业的成长。而作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为企业通过合并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使得企业的换股合并成为现实可能。

(3)二级市场的巨大利益驱动。作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企业的特殊政策,规定对于合并时新增发用于换股的社会公众股经营有关部门批准可在期满3年后上市流通。正是这一政策为合并双方的股东们创造了获取财富的机会,为促成合并增加筹码。从目前公众股已获准流通的四起案例看,流通当日股票收盘价远高于换股价格一清华同方增长318%、新潮实业增长194%、华光陶瓷增长236%、大众科创增长214%,公众股股东受益丰厚。

(4)被并购方借壳上市求得发展。被并购方作为上柜企业,曾在地方产权交易中心繁荣一时,但于1998年被停止交易流通。作为历史遗留的问题企业,更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而通过换股合并、借壳上市无疑可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此外,同业合并亦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三、换股并购在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实例分析

3.1 并购背景

2005年8月29日,潍柴动力通过一家控股45%的子公司潍坊投资公司,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手中收购了A股上市公司湘火炬28.12%的股权。潍柴动力收购湘火炬,看中的是湘火炬旗下的一系列汽车资产:陕西重汽51%的股权、陕西法士特齿轮51%的股权、株洲火花塞97.5%的股权等。但是,收购后潍柴动力管理层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管理链条太长:潍柴动力以45%控股潍坊投资公司,潍坊投资以28.12%的持股比例控股湘火炬,湘火炬拥有陕西重汽51%的股份,因此,潍柴动力只是实际持有陕西重汽6.45%的权益。而在陕西重汽的股权结构中,湘火炬持有51%的股份,陕汽集团持有49%的股份,如果陕西重汽提出大规模增资扩股,湘火炬的资产质量和现金流状况可能无法满足增资要求,潍柴动力就会面临失去陕西重汽控制权的危险。

与德隆作为财务投资者不同的是,潍柴动力与底层实体公司的关联度很高。作为产业整合者,潍柴动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潍坊投资、湘火炬等中间层,实现直接持有陕西重汽的目标。但这其中面临着一大障碍,就是湘火炬的股改。

潍柴动力作为合并方,吸收合并湘火炬,交易完成后,湘火炬退市并注销,湘火炬原有股东(除潍柴投资和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外)将成为潍柴动力的A股股东。湘火炬流通股股东身份发生变化,成为潍柴动力的流通股股东,也将分享潍柴动力这一绩优蓝筹股回归A股市场带来的盈利预期。方案实施后,潍柴动力将成为一家A+H股公司,且在A股市场全流通。

3.2 并购方案

2005年11月,湘火炬第一次股改的对价方案为:第二大股东对全体流通股股东每10股送0.3股,第一大股东向全体流通股股东每10股送3份认估权利,此外,潍柴动力还安排了一项不良债权收购。然而,在参与股改投票的1.85亿股流通股中,同意率只有6.8%。

2006年8月,湘火炬再度启动股改,方案与直接送股、间接送股、现金、权证、回购等股改方式不同,潍柴动力提出吸收合并这一概念,以“异地换股”形式,通过H股公司发行A股完成吸收合并。当然,除了参与换股外,湘火炬的流通股股东还有另一种选择一一现金选择权,即可以将其所持股票全部或部分以每股5.05元的价格出售给第三方。股改方案实施后,自潍柴动力A股上市的首个交易日起,12个月后,潍柴动力的原内资股、外资股(除H股外)和株洲国资因换股而持有的潍柴动力股票即获得在A股市场上市流通权。潍柴动力控股股东潍坊柴油机厂、潍坊市投资公司和株洲国资均主动作出锁定36个月的承诺。

3.3 案例分析与评价

(1)案例分析

根据潍柴动力的2007年报,公司年度每股基本收益达4.42元,为深市每股收益最高。年报显示,2007年,潍柴动力主营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313%,利润总额32.8亿元,净利润达20亿,同比增长173%,实现基本每股收益4.42元,同比增长%%,每股净资产12.26元,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更是高达323%,各项数据指标稳居行业第一位。

作为传统机械行业的潍柴动力,由于完美的产业整合,使得产业高度得到极大提升,爆发出了高成长的强劲动力。潍柴动力吸收合并湘火炬的意义已经不在于漂亮的数据业绩,更重要的是此次换股合并拉开了大并购的序幕。潍柴动力以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全购湘火炬,是我国第一例跨香港、内地股市的换股吸收合并案例,更重要的是在以股权作为上市公司并购的支付对价成为现实,内地资源大流动、市场大并购终于现出曙光。

(2)案例评价

1)推动上市公司外向型并购

众所周知,公司上市的最大好处是拥有了一条通畅融资渠道。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并购的常用手段是定向增发,用上市公司的股权作为并购的支付对价,因为股权可以便捷地变现,资产出售方拿到股权其实就等同于拿到了现金。但在股权分置的国内资本市场,由于定向增发的股权也是非流通股,资产出售方很难变现,因此在并购操作中,除非是为了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资产出售方很少接受以股权作为支付对价。这样一来,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仅仅体现在通过配股,或质押股权,先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然后向资产出售方支付现金来完成并购。在此过程中,需要资本市场各方的配合,且不谈在此过程中的融资成本,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也大打折扣。在国内并购市场,上市公司很少作为并购的主导方,部分原因正在于此。

2)激发体系内进行并购的热情

支付手段的变化,不仅带来上市公司作为主体的外向型并购,还将激发上市公司与大股东或母公司体系内进行并购的热情。

全流通之后,由于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价格直接相关,而且其所持股份比较大,股价波动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大股东。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全流通将减少母公司通过高溢价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的质地,随之而来的则将有力推动上市公司的收购。

参考文献:

[1] 美J.弗雷德.威斯通.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5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关键词】 黄金珠宝行业 并购重组 动因 模式 风险

一、黄金珠宝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黄金珠宝产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为珠宝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黄金协会的《中国黄金年鉴2015》显示,今年以来,我国黄金生产平稳增长,黄金市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根据中国黄金协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3季度中国黄金产量356.93吨,同比增长1.48%。同期,黄金消费量同比增长7.83%至813.89吨。中国黄金协会预计 “2015年我国黄金消费将恢复增长趋势,继续保持世界第一黄金消费大国地位。”2015年1-3季度,全国黄金消费量中,首饰制造用金590.98吨,同比增长1.65%,金条制造用金141.58吨,同比增长18.55%,金币制造用金16.33吨,工业及其他用金65吨。Euromonitor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内地珠宝行业整体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7年至2013年间,中国内地珠宝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年复合增长率达21.49%,2014年度同比增长5.33%,增幅放缓,但整体仍保持上升趋势。

2、 “互联网+”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日显被动。互联网正在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其创造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传统经济模式也起到革新甚至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突破发展,我国正经历一场新的互联网浪潮。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下,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孕育了无数的发展机会,并使企业进一步突破原有边际,从单一产品发展到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3、黄金珠宝行业和金融无边界融合的珠宝4.0时代

2013年我国金银珠宝零售额为2,959亿元,2007年至2013年复合增长率达36.4%,增速明显高于其他消费品类。行业规模的高速增长使珠宝行业逐渐成熟,竞争日趋激烈,珠宝行业竞争已经逾越产品竞争的1.0时代、品牌竞争的2.0时代,逐渐走过产业链竞争的3.0时代,即将迎来珠宝和金融无边界融合的4.0时代。珠宝4.0时代中,珠宝企业从单一珠宝产品贸易到珠宝金融合作,从单一买卖关系到与其他方持续合作相互共赢,进而形成以珠宝金融为基石的平台企业去中心化、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珠宝生态圈模式。提供珠宝金融平台方跟其他珠宝企业从竞争关系变成合作关系,在行业去中心化的同时使得每个合作方都可能成为一个中心链接点,进而不断分享行业发展收益;接受资金方的珠宝企业获得了发展最稀缺的资金资源,将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并获得超额效益。

二、黄金珠宝行业并购重组发展背景及简要历程

黄金珠宝行业在经历了封闭、半开放阶段后,现已步入开放阶段。目前,国内黄金珠宝生产工艺和技术日趋成熟,行业进入壁垒降低,逐步走向完全市场竞争。2003年5月取消了经营金银制品许可证制度之后,自然人就可以注册经营生产加工批发珠宝首饰行业。这标志着我国珠宝产业完全开放,内地黄金珠宝的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已经进入全面开放的市场机制管理阶段。

内地珠宝首饰企业生产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质量不稳定,缺乏真正具有号召力的品牌。可以说,按从业人员数量和产出数量来看,我国理所当然已成为珠宝产业大国;但从产业链分工所处的位置,从珠宝文化和品牌建设来看,我国离成为珠宝产业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今,在工业4.0浪潮下,国内黄金珠宝制造业需要通过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应用这两大核心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使命,此举将推动整个国内黄金珠宝行业的创新模式、服务模式、产业链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黄金珠宝首饰工业4.0发展之路。

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

关于企业的并购动因,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了,并形成了理论体系,如成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问题与管理主义、市场力量理论、税收理论等。Muller将并购的原因归纳为3种,即合并能够增加市场能力、并购能够提高效率和问题存在导致的并购。传统的企业并购重组动机的经济利益分析,是建立在并购重组只是各个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私人行为这一假设上,在并购重组中,政府只是为其提供一个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目前,我国的制度h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并购重组的动因相对要复杂,比如政府在并购重组中所起的作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各种各样,有主观也有客观。

针对珠宝行业内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及并购重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

1、规模经济效应进行横向并购。珠宝首饰为消费者接受需要借助强大的销售平台,成熟品牌的产品一般均有自身的销售网络,如直营店、经销商、加盟店等。销售网络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付出较大的先期成本和经历较长的时间,这无疑为拟进入企业带来困难。通过并购重组,获取行业内优质企业的渠道资源,提高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第6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关键词:海外并购;公司治理;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23-02

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2001年中国加入WTO,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在这一轮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企业海外并购异常活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持续增长,并购金额逐年增大。在这一期间,像海尔、春兰、TCL等国内大企业集团成了海外并购的主力军。但与此同时,中国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也以不再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一些有创新意识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也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生力量。2001年8月,美国上市公司“UAI”正式被浙江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成功收购其21%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迈出了中国乡镇企业海外并购的第一步。收购的目标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点充分证明了我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发展海外资本市场意识的提高。这一阶段海外并购所涉及的行业也不断扩大,并购的行业也由石油、化工等垄断性行业拓展到IT、汽车、资源开发、医药等领域。总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额持续上升,海外并购的交易规模逐年上升,海外并购主体多元化,海外并购支付手段多样化。

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①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往往会遇到市场容量的瓶颈,企业要想突破这个瓶颈就需要寻求国际化战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进程中所要面临的困难重重。在欧美这些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建立品牌优势所要付出的成本巨大,广告费用、营销费用往往会让企业不堪重负,这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软肋之一。这时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并购目标市场的品牌来实现占领市场的目的。许多跨国公司为了提高利润率,正在剥离其非核心业务,强化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就有机会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进军国际市场,企业在获得品牌的同时更能获得原有企业的销售渠道,企业利用这些被并购方原有的渠道来推广自己企业的产品,成本低廉,更能迅速的获得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总体上实现低成本扩张。

②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当地资源。如今,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资源总量上的确较为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用于海外稀缺资源的收购。战略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渐稀缺,竞争也日益激烈。通过跨国并购,直接参与当地的资源生产与开发,是保障国内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供应的有效途径。要维持国内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中国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利用并储备战略资源。

③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技术研发一直是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不断被细分的过程中,技术是企业能否拥有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纵观中国的IT产业、家电产业,即使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很高的企业都没能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它们在竞争中受制于人。与此同时,产品的利润率也很低,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很难长期生存下去。因而,那些在国内市场地位很高的企业正通过寻求核心技术来突破这种困境。这时,海外并购被认为是获取核心技术最直接并有效的方式。

④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开拓市场。我国的企业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极为残酷,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不仅要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渠道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经营方向相对固定时,企业面对的是有限的国内市场,国内的市场的需求有限,企业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往往通过价格战这种较初级的方法来实现利润率的提高。

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

3.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积极影响

①主营业务增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主营业务结构上,我国的海外并购一般都为横向并购,在并购后可以提升企业主营业务的比重,减小经营分散的风险,使企业的战略定位及业务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例如,京东方科技集团2003年1月斥资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京东方在200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8亿元, 与去同期相比增长133.77%。

②市场渠道拓宽。汤姆逊公司曾经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旗下的一个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将其出售,TCL此次收购汤姆逊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收购掌握汤姆逊的品牌及渠道来帮助TCL打入欧美市场。自TCL收购之后,TCL迅速获得了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并借助该渠道为企业的产品扩展了海外市场。

③获得核心技术。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这项收购的内容包括TFT-LCD全部知识产权、厂房、机器设备以及现代显示株式会社的全球营销渠道。京东方此次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行业的核心技术,打造TFT-LCD的全产业链。京东方试图通过此次并购进行战略转型和市场扩张,抢占国内产业的制高点并参与到TFT-LCD的高端国际竞争中。

3.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极影响

①盈利困境。海外并购同样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企业在并购后盈利能力明显下滑使企业整体业绩逐渐下降,并且在并购初期预想中的先降后升的趋势并没有出现。京东方2003年实现净利润4.03亿元2004主营业务收入为124.4亿元,净利润为2.06亿元,同比下降50%,2005年亏损15.87亿元,2006年亏损17.2亿元。

②管理困境。以市场及品牌为动因的海外并购主要是要获得海外成熟的销售渠道及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来提高利润,但是我国企业缺乏对海外市场的认识,不熟悉海外市场文化,我国企业在面对陌生的市场环境时,缺乏快速整合及配套的管理经验导致无法抢占市场先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般都是一些知名度高但实际正走向没落的品牌,对这些品牌的整合难度巨大,企业很难获得品牌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③财务困境。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往往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海外并购的成本过高,海外并购的成本基本可以分为交易成本和整合阶段成本。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那些夕阳品牌时往往出价过高,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更加令我国企业困扰的问题是并购后期的管理、技术、人力等整合性的隐形成本,企业投入的整合成本甚至可能大大高于并购的实际交易成本,造成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平下降。

4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及建议

①确立海外并购的目标。中国企业应该在海外并购的热潮中保持冷静,弄清楚并购的真正动因,不能盲目自信导致错误估计形势。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意愿强烈,企业要深刻分析自身的经营状况,明确海外并购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对并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做出客观的评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目标一定要围绕企业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来形成。我国现有的海外并购案例显示,企业在进行以技术及品牌为导向的海外并购时,被并购的企业一般都经营不善或者对整个产业的前景并不看好,这种类型的并购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才能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一定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②实施深入客观的调查评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需要企业对自身及并购目标有深入的认识,企业对自身能力的高估往往会导致并购的失败。在明确了并购动因后,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对产业环境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对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详细认定,要把本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与并购目标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比对。值得中国企业注意的是,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企业往往都是已经进入衰退期的知名企业,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品牌效应,但是整合难度更高,中国企业在国际整合过程中经验上的严重匮乏加重了整合的负担。中国企业应客观评价目标企业的并购价值,按企业实际水平确定合适的收购对象。

③选择适当的并购时机及交易价格和方式。在确立了海外并购的目标后,企业需要解决并购的价格及时机,关注潜在或已有的宏观经济风险并评估其对并购财务绩效的影响。同时,在客观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技术人力等资源因素确定价格。在选择支付方式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现金流,可以考虑采用现金加换股的交易方式,来缓解企业的偿债压力。

④寻求专业机构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这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所以应聘请具有丰富海外并购经验的专业机构全程参与并购交易的过程并协助制定并购后的整合计划。同时参考同类企业并购的得失经验,这将使我国企业能更加客观地衡量并购的利弊因素,避免海外并购的盲目性与主观性,有效提升整合的成功率,从而使海外并购的努力及成效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李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之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08,(8).

[2] 黄新颖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改革 与战略,2008,(9).

[3] 钟艳冰.透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动因与竞争优势 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4).

第7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一)并购是企业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首选方式Brouthers、van Hastenburg & van den Ven(1998)的研究表明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企业并购动机共有三类:经济的动机、私人的动机以及战略的动机。不过Buckley & Gjairi(2002)指出,最常见的并购动机,即经济动机、私人动机与战略动机,并不能为跨国兼并作出解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一般框架(如表1)。Buckley & Ghauri的框架表明,跨国并购中公司间的国家差异使得公司有能力把经营转移到最低成本的国家,并增强了公司处理市场变革或者政府方针变革的能力,也提高了公司对其他国家文化相关的优势进行学习与适应的能力。该框架进一步指出,跨国并购带来的规模经济能够使价值链中的活动更有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将规模与灵活性相平衡的需要,并且从经验曲线中可以获取利益。Buckley & Ghauri还指出,有新的产品、业务与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会导致投资和成本的共享,通过地域、产品、市场以及业务的多样化降低风险,并且增强在不同部门之间共同学习的能力。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比较大,那么国家差异的优势也可以得到增强。因此,我国企业应积极尝试利用并购拓展海外市场,提升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不仅能增加产品或增大市场、最快捷和有效的强化研发力量、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进行行业整合、建立起新的组织、收购瓶颈资源、占有核心技术、增加持股价值、提高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获得避税优惠等,还将为企业深入拓展全球市场创造大好商机。

(二)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海外并购 我国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在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质量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以及由于劳动力低成本而具有的价格优势和国内市场优势等,使我国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并购在许多时候成为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的一种选择。同时,我国产业整合,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手段,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得了规模发展,这些都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外庞大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并购能力冲入我国,我国企业廉价劳动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化品牌的弱点逐步显露出来。面对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国际市场对于我国企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国企业必须寻找自己的合作者,要主动寻找全球合作的机会,要将自己的价值链放到全球价值链中,同全球资源进行整合。任何一个产品不是由一个国家,而是要几十个国家来完成,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在这个生产价值链上发挥作用,取得一定的份额。我国企业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寻找自己的份额,让自己融入全球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宏观角度看企业海外并购 我国企业2004年以来海外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资源秉赋条件的逆转。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富增长速度很快,储蓄存款、企业积累的资金、外汇储备都在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已达1.6万亿美元之多,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说我国已具备在国内外大量投资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始终是一个资本净输入的国家。由于贸易和资本的“双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这样的状态必然造成外汇供需不平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凸显。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通过购买国外原材料、对外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将美元花出去是合理选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长期保持“双顺差”,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长期保持资本净流入。随着我国企业的资本越来越多,资本、存款、外汇比较富裕,由资本净流入向资本净输出转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资本净输出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到国外投资,也可以是通过并购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将是一个战略阶段的行为,而不是一个短期的偶然行为。

二、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成因

(一)外因分析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面临不同的政策风险。进行海外并购的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即使有些不是国有企业,也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政府背景对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海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企业,有的甚至设置障碍阻止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即使并购成功,我国政府的政策和并购对象所在国家的政策,都将对并购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二)内因分析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正处于初级阶段,对当地的商业操作、政策法规以及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不熟悉,不能本土化。而海外并购又是风险很大的企业行为,即便是国外的顶级企业也不可能将每一笔并购都“消化”得十分理想,海外并购案例的成功率很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大多是欧美成熟企业,这些企业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并希望保持自身的文化。作为并购后整合战略的一部分,我国企业不仅需要吸收被并购企业文化的先进成分,还必须放弃原有企业文化中无法被并购企业所认同的部分。企业文化的整合已成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必修课,如果不能掌握跨国企业文化整合的方法和技巧并灵活运用,企业的海外并购就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控制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收购计划一个明确的海外收购计划,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方式、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等。尽管海外并购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明确的收购计划会降低失败的可能性。许多失败的企业海外并购案例表明,我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都缺乏明确的收购计划,企业囿于本身的经验和能力,很多时候从一开始便被动地参与谈判,未能对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作全面分析,匆匆投标,结果对收购目标还是范围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许多企业不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殊不知整合才是并购中最艰难的环节。

(二)熟悉法律环境当前,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明显,有的企业初步具备了海外并购的资金实力,但对于一起成功的并购而言,仅有资金和低成本是远远不够的。被并购企业国家的反垄断法和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均可能制约并购行为,尤其是当地劳工法的限制。因此,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国际惯例,了解和研究投资经营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是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活动的必修课。

(三)组建高效的收购团队有些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经验,通常会将交易的前期沟通交由中介机构全权办理,从达成并购交易来看,这是一条捷径,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风险。海外并购风险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结果,通常源于并购交易前的阶段,参与交易的双方为了使交易能顺利进行,有时会把复杂性和不确定的问题搁置一边,结果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便成了整合实施队伍的任务,而其又因为未参与初期的谈判而不愿意承担或面对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尽快成立自己的管理团队,无疑将导致混乱。

(四)注重管理整合如果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管理方法基本得当,则应暂时保持其管理制度与方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避免损伤目标企业员工的感情与工作积极性。但从长期发展看,在同一企业内部存在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必然不合理,因此充分吸取优秀的管理经验,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形成新的管理方法是必要的。但管理的整合并不是对两个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简单地加总,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内外环境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是海外并购后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五)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与运用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并购之后,被并购企业核心管理层大面积流失的失败案例很多,然而,大多数企业都缺乏海外市场的运作经验,想要成功完成海外整合与转型,国际化的人才不可或缺。而培养一个全球化的经营人才,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我国企业目前十分缺乏高素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而只有通过海外扩张过程逐步培养和积累人才或者借助于被并购企业原有的核心人才才是完成并购整合的捷径。

参考文献:

[1]陈本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基于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一种解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胡蜂、殷德生:《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风险控制》,《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李君:《谈跨国并购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

第8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关键词】 跨国并购 并购动因 效率改进

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也加速其自身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无异于自甘落后。

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不断强大起来的一些中国企业也有了海外并购强烈动机,并已具备了融入国际经济的实力。目前,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已初具规模,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跨国并购活动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中国并购报告整理得出。

资料显示,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国企业发展迅猛,跨国并购势头强劲。

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随着我国微观、宏观环境逐步改善,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优势,同时受企业自身利益机制的驱动,促使他们积极地向国外寻求有利的经营条件和环境即国外的竞争优势,以加大和发挥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是目前推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导动因。

2.1有利的环境

2.1.1经济实力显著增长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通常与其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经济实力显著增长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自2001至201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0.67%(不计价格变动),增长速度具世界前列。而且我国GDP已赶超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明显提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不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为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1.2某些技术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推动下,科技实力大为提高,在机械,纺织,化工,轻工等传统产业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这些技术更适合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且易被东道国技术人员消化吸收。此外,凝结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和艺术精华的一些传统产业和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也具有领先优势。

2.1.3国家外汇储备充裕,企业融资能力较强

资金是一个国家顺利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进出口贸易近二十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年年保持顺差。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三万亿美元,远超过我国需维持的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的确有能力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信誉,国际融资的能力也较强。此外,随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化,其雄厚的资金,良好的信誉,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金融后盾。

2.2企业利益驱动

2.2.1打破国内资源瓶颈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也是日益扩大,通过实现跨国并购,能有效利用东道国的资源能源优势,打破国内资源瓶颈。

2.2.2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能有效利用目标企业在技术、专利、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特长,同时也包括企业的先进文化。跨国公司各分公司子公司之间能较好实现共享或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

2.2.3获取品牌与营销渠道

通过跨国并购,还能够使企业直接获得东道国的身份,利用现成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以及已经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信誉度,继续保持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当今世界,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并购使企业能快递进入国外市场。

2.2.4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的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还可以为细分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实现最大的销售成果和较高的利润。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批量化与规模化也将带来流通费用的节省。

2.2.5规避贸易壁垒

跨国并购,能有效突破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贸易壁垒。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往往面临现有企业和市场的激烈反应。而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本土化生产,能降低当地对外产品的歧视性政策,通过代替出口是我国的产品制造优势得到更好地发挥。

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效率缺失与改进建议

3.1规模上宏观效率不足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已初具规模,跨国并购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投资的主体多为国有企业。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培育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夯实跨国并购的基础,此外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激活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也很必要。

3.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上。从2002年以来,中企业跨国并购案中,投资产业涉及能源,汽车,商业服务,机械,零售,电子通讯等,但能源类的投资额还是占据绝对优势。这种相对单一的产业投资,对于构建产业优势,全方位体现海外并购效率是不利的。这要求中国企业要较好地把自己的技术优势与所投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资源优势、市场条件和消费水平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投资优势。另外在地域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亚洲。这种相对集中的分布,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中国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应以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并购为基本取向,充分发挥自身相对竞争优势,以加快发展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为主导方向,获取和利用其区位优势,实施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区位的分布战略。

3.3并购效率欠佳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效益,无论从宏观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是微观上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都不是十分明显。境外企业的效益不理想,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跨国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经营时间短,经验不足,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也难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还有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动机明显,没有长远考虑,缺乏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往往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据此,中国企业首先要有明确的具体可行的发展战略,在充分了解目标国目标企业的情况下谨慎投资,强化跨国经营经验学习,提高跨国经营管理效率。同时政府要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建立国际化信息服务系统、风险保障机制、国际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更多的支持。

3.4企业整合程度低

跨国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需要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和高水平的技能,因而,高素质高层管理人才是企业跨国并购必不可少的。由于缺乏海外并购的经验和人才,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往往力不从心,企业不能在资源、技术、人事等方面得到很好地整合,也就难以发挥经营、财务、管理上的协同效应。海外并购的水平不高,将严重制约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用同时也将制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训,确保在业务上适应跨国并购与经营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东道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充分利用目标企业的各项优势,加强企业的多方面整合。

参考文献:

[1]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马金城.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习农.跨国并购中的企业与政府[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第9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 协同效应 整合利用

一、关于企业并购

(一)什么是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M&A,即Mergers & Acquisitions)主要包括兼并与收购。我国统称为并购,而国际上统称为M&A。

企业间的并购形式主要有三种:资产收购、公司合并、股权收购。企业之间的并购是本着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一方的企业法人用一定的经济方式来获得另一方企业法人产权,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

1、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威斯顿协同效应,即我们常说的“1+1>2”;抢占市场份额,并购可以把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抢占过来,多向的并购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控制能力;经验成本效应,由于经验的不可复制性,并购能让企业减少学习相关经验的时间和成本;财务协同效应,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效益,例如合理避税、股价的变化等。

2、直接动因

尽量将企业当下管理者的财富扩大、将企业当下股东所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扩大,是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

3、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主要体现在:获得战略机遇。企业在自身所属领域实行并购,有利于扩大企业经营、获得未来的发展机会,不仅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还能得到相关信息资源和研究成果;发挥协同效应。在生产方面,新的科学技术能给企业带来规模性经济,保障资源的利用率;在市场方面,通过并购以扩大企业现有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产品控制力;在人力资源方面,吐故纳新,将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财务管理方面,充分利用原企业尚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及债务能力;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并购后,企业间能相互学习对方比自己好的管理经验,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获得规模效益。规模效益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方向,体现在对生产资本的补充和调整,管理费用在更大范围内的分摊,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变相上市。某些企业不足以符合申请上市的条件,通过并购符合条件的企业让自身变相上市,到国外筹集资金并进入国外市场。

4、财务动因

财务动因的潜在体现在于:有效避税。由于利不同税种之间的税率差别较大,企业通过并购用适当的财务手段进行有效避税;筹集资金。资金问题是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而通过并购那些股价偏低但尚有大量流动资金的企业,可以积累资本,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增值。并购结合了双方的力量,让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得到扩大,并购后的市盈率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能提高企业的盈利总额;进入资本市场。企业的发展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做出良好的业绩,还可以通过并购扩大势力,增加资本的运营;财务预期效应。并购的发生会影响市场对企业股价的评价,从而影响了股价,而股价的预期变化就是企业在并购中所利用的关键;追求利润。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联系就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并购生产国家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源国际化的企业有利于并购方打开更大的市场,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协同效应的概念及其作用

协同效应主要是由安索夫首先提出的,其主要思想就是“1+1>2”。 具体是企业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中,将双方的各项资源整合后再利用。也可以理解为,并购后的公司业绩比之前两个公司独存时的预期业绩要高,又或说是,并购后将两家企业的资金整合,提高竞争力,增加净现金的流动量。

通过上述概念的描述,其作用最直观地看,就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收入。

三、浅谈企业并购协同效应

(一)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类型

其有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依次为为管理、经营和财务三方面的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是企业协同的重要动机及协同后的首要实现目标,主要表现在:管理成本的节约、运营效率的提高、各种资源的再利用等。

经营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力或垄断权、纵向一体化、资源互补。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有更充足的资金流入、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企业资本的扩大、企业筹集费用降低。

(二)如何实现企业的并购协同效应

1、资源的角度

第一,实施并购的企业要先识别目标企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及战略价值,最重要的是不能使之贬值或流失。

第二,并购方自身的资源不能因并购而发生任何损害,要发挥自身的绝对优势。

第三,并购方能将双方资源整合利用,创造出比原来两个企业之和还要大的竞争优势。

2、竞争的角度

第一,并购的目的是扩大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第二,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能够开拓和占领更多的竞争对手的市场。

3、整合的角度

首先,有效的并购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进行尽职的调查与评估;

其次,适时地调整企业的愿景和使命,使被并购方的成员有一致的认同感,才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第三,在并购之前,并购方就要明确经营战略,如认真考虑哪些业务需要被合并,哪些业务将独立运行等战略性问题;

第四,并购者须考虑到并购后可能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总的看来,企业并购是扩大企业经营、增加企业财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愈发渴望在并购后产生的协同效应,当然,企业的并购必须权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姗.我国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