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教育类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类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类知识点

第1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及起源

实践教学方法是当代教学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法。从高等教育到学龄前教育,这一方法在教育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而“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约翰•杜威(1859-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他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杜威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主义》《学校与儿童》《民本主义与教育》《实验逻辑》《创造的智慧》等,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论思想。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然而杜威认为学生从教师口中被动听来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抑制学习者的活力和阻碍其创造才能的发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

基于杜威的教学思想,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在全美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并由此改造美国的旧教育,建立了延续至今的新体系。杜威的思想不但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1919年5月1日,约翰•杜威到上海,在中国住了两年零两月。他到中国后第二年,就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及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科教育学教授。从20年代起,杜威的教育思想就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全面和深远影响。

二、影视创作实践教学与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对于电影创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北京电影学院一直都是备受重视的。而实践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贯彻体现首先在于课程的设置。50年代建院初期,针对新构架起的电影摄影艺术课,吴印咸曾建议把该课涵盖的全部内容分解成几个单元,根据教师的所长分单元研究备课,并强调“理论讲授不宜太多,适可而止,要多一些安排作业,在作业实习中加强基本功训练和掌握”,“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也能在指导实习中得到加强”①。在理论和实习的比例安排上:《摄影技巧》,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3;《电影画面的光线处理》,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新闻纪录、科教片摄影创作》,授课时间:一学期,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故事影片的摄影创作》,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特技摄影与特殊摄影》,讲授与实习的比例1∶5。这一方案在及后来的时期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之后,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又被迅速地恢复了起来。北京电影学院在2007年参加高校教学评估时,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理论,提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并在2009年莫斯科格拉西莫夫电影艺术学院成立90周年国际电影教育论坛上,提交了题目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论文。今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中,除学科基础课程和历史批评类的课程外,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包含实习的。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基本达到1∶1。以电影摄影专业为例,在其所包涵的所有44项课程及项目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占了17项,占38.6%,而学分比重达到了64%。以上课程的设置,正体现了60多年来的教学中,北京电影学院发展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电影教学思想,即“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而这种教学思想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技术基础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成为具有职业电影制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与北京电影学院一样,约翰•杜威的实践教学理论对美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电影制作专业的学习中,“实践是学生学习理论的最好方式”,对于这一点,我所采访的纽大和南加大的几位教授都一致认同。AngeloPaci?ci教授在采访中强调过南加大电影教育的一个概念“onthe?oor”,即:电影“在拍摄中”,意指通过拍摄实践来推动理论的教学,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不以空洞的理论迷惑学生。在南加大和纽大这样的美国大学电影教育中,能通过实践理解的知识,教师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述上。许多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往往整个学期都是在摄影棚或者后期机房中完成的。因此学生对于电影各方面的认识也更多基于实践中获得。在所有课程中,代表美国综合大学通才教育基本思想的核心制作课是完全以实践推动理论的方式来进行的。在一年级的《单幅与连续画面》课程中,学生要使用图片蒙太奇学习基本的叙事和拍摄技巧。课程强调现场工作的安全性和规则,介绍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的功能,照明的基本知识,叙事结构以及构图。序列影像通过FinalCutPro在苹果工作站上完成。每周课上学生要交流制作信息,展示作品,教师负责作业讲评以及数字编辑的讲解。学生要分为4人一组共用学校提供的数字单反相机。测光表、基本灯具和录音设备也由学校指定提供。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序列画面叙述的故事,并帮助同组成员。

在二年级的《电影视听基础课》中,学生要分成4人一组,每人拍摄5部非同期声的黑白反转片短片。头3部为默片;第4部可以使用动效或叙事音乐;第5部允许使用多轨声音。学生应按技术指导逐步完成逐项练习,但也鼓励其表达个人的创意。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影片的剧作和导演,还要在别人的作业中轮流担任不同的职务。学生要学会保持自己的表达方式时又能与他人合作。作业要在课上放映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三年级的《中级核心制作课:叙事制作工作坊》是一门完全实践性的课程。在这门课中学生被分为4人一组,通过实习和班级讨论来接触和了解多方面的制作技术。每组学生要完成4部彩色同期短片,以探索和学习工艺、创作和制作方面的知识。作为小组成员,每个学生都要轮职做导演、制片、录音、灯光和摄助。四年级的《核心制作课:制作工作坊I和II》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参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必须完成中级制作工作坊的学习。希望在这一实践课程中担任导演的学生必须在中级工作坊中担任过导演,完成最终剪接和混录,并经过相关导师的确认。除此之外,其还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准备好以正规剧本格式打印的剧本,以提供给全班进行讨论。影片类型不限。经选定的方案会获得拍摄许可。学校建议希望在拍摄中担任具体职员(制片人、摄影师、剪接、录音等)的学生应与各自的导演形成组合后参加这门课程。对于最终完成片,限制长度为20分钟。纽大制作专业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必须独立或参与完成一共15部完整的学生短片。在电影摄影专业要学习的40门课程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有16项,占其总课程的40%,占学分比重49.6%。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纽大制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习学时是多于理论学时的。例如在《摄影机II》中,理论讲授只有6周,而拍摄实习长达9周。此外,纽大和南加大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如果我们将北京电影学院和纽大的电影制作的相关课程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北京电影学院除学科基础课程和历史批评类的课程外,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包含实习。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习的比例基本达到1:1。在电影摄影专业的所有44项课程及项目中,含实习项目的课程占了17项,占38.6%,而学分比重达到了64%。

纽大电影摄影专业含实习项目的课程有16项,占其总课程40项的40%,占学分比重49.6%。由此看来,纽大有实习的课程项目百分比略多于北京电影学院,而这些课程所占的学分比又低于电影学院。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纽大制作专业的很多课程实习学时是多于理论学时的。此外,纽大和南加大的实习往往是和教师的理论及演示交替进行的。即:讲解示范—实习—再讲解示范—再实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分析讲评在下一次实践中修正。而电影学院的方式更倾向于一次性完成理论讲授后,再进行实践。学生如果犯了错误,教师会在作业讲评中指出,但往往没有机会在课程中修正错误。在作业的形式方面,纽大制作专业的学生按课程要求必须独立或参与完成一共15部完整的学生短片,而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学生独立或参与完成的完整短片也就在5~6部左右,而其它大量的都是作为专业训练的片断练习。电影创作的教学就是实践的教学,在这一点上,电影学院和南加大及纽大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但在具体操作上,美国的大学比我们更注重实践。正如飞行员的培养是以飞行小时计算而不是听课量,绘画、音乐、表演和摄影这一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基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的。在电影技术迅速数字化,实习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进一步贯彻电影学院实践教学的思路,提高实践比例,精炼理论讲授,让学生在技术控制、语言把握、合作能力和工作熟练程度上都有大幅提升,让电影学院的专业教学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影视实践教学与教师队伍

除课程设置之外,实践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也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组织、指导和评判来完成的。如果只有实践的理念而没有实践的指导者,这一理念就会变为空谈。“教员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只有较少的实践经验能不能搞实践教学,我们说也能。但是这种从理论介入实践的教学靠的是一种推论和间接经验,这对于电影摄影这样的专业教员是难以实施的,而绝大多数一线专家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学训练,即便他在实践中多么叱咤风云,没有长时间积累的教学经验,也是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现有的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教员去大量参与实践创作……”②“艺术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师资首先要有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要有耐心与爱心,手把身教,教艺育人。所以,在师傅带徒弟时期和国外院校的影视教育教师,多是45岁以上的,从创作、制作第一线上下来的专业人员。”③

在北京电影学院,为了保证教学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让制作前沿最新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进入到教学当中,学院多年以来都一直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以摄影系为例,在职的教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电影、电视、广告的从业者。为了让教学和创作不发生冲突,摄影系在课程安排上将教师的工作集中到一年中的一个时段,使教师可以在这一时段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又可以在剩下的时段中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从而使教学和创作成为了相互促进而非相互干扰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总能够将自己最新完成的作品、总结的经验,对最新技术和设备的了解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当学生的创作碰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也总是能引导其用最实用、最贴近实际创作的思路和方式来解决。北京电影学院实践教学方法的贯彻,使其与其它高等院校的影视创作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院的毕业生在创作能力上具备比较成熟的掌控能力。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数年内就能进入影视、广告和MV的创作一线,成为创作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在中国的电影高等教育中,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教育区别于一般大学的影视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师的构成上,南加大电影艺术系和纽大帝旭艺术学校与北京电影学院的情况很相似。南加大和纽大把他们所具有的大量有创作经验的教师看做其高质量电影教育的标准,也是这两所学校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电影学院所代表的美国电影专业第一梯队区别于美国众多开设电影制作专业的院校的重要标志。“像电影学院一样,我们的教师大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密度相对较小,或者是有一些外延的工作。

他们并非学者,除了从事批评研究的老师之外。我们聘请了很多电影专业人员来任职,如管理剪辑试验室,跟学生一起实习,还有所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们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然而我们对于教员的要求是,无论他们教授什么科目,一定要尽职尽责,完满、优秀地来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因此,所有(身为学校教员的)摄影师、导演等都要去身体力行的拍电影。从事批评研究的老师们需要著书论作,需要去做研究。我们不希望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举例来说,剧作部主任杰克•埃普斯(JackEpps),他编剧的电影有《壮志凌云》(TopGun)、《狄克翠西》(DickTracy)、《法网神鹰》(legalEngels)等。他的作品远不止我们目前看到的,他从未间断过写作。我们的剧作部副主任去年也有两部影片(编剧)参加了圣丹斯电影节。他们所做的只是取之于斯,用之于斯。他们也需要谋生,(当他们去拍电影时)我们会让他们找一个代课老师,直到他们回来为止。我们从未要求他们必须拥有学术文凭,除了批评研究的教师之外,我们也要求他们去从事一些批评工作。”④在我所采访的南加大和纽大的七位教师中,除了JohnTintori是全职的行政管理者兼教师外,其他的六位都是教学和创作兼顾的专业人士。其中SandiSissel是美国最著名的女性摄影师,是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的会员,拍摄过许多故事片,具有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ChristopherChomyn是好莱坞著名的青年摄影师,他与导演格温•温内(GwenWynne)拍摄电影《早期的美国》(AmericanPrimitive)时,由于对于超16拍摄宽银幕画幅以及在数字中间片方面出色的实践,被2008年4月的InCamera杂志采访和推广。

对于电影创作实践教学而言,具备创作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在教学中意义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个有实践能力的电影工作者在教学中所能获得的报酬远远低于他们在创作时的收入。因此只有那些足够优秀的影视院校,能给予工作者学术荣誉和学术水平与创作者能力相当的院校,才能将那些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吸引到学校来,成为教师的一部分。在这一问题上,北京电影学院、南加大和纽大的教学组织者的看法是一样的,而教员的构成情况是也一样的。

四、影视实践教学与硬件环境

实践教学理念在电影创作教学中要得以实现,除具备了实践课程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后,学校还必须具备实践的条件和环境。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一所政府出资的公办学校,在过去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在硬件配备上获得了焕然一新的发展。各系各专业都将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到了世界一流的专业级水平。运动采集、MotionControl、3D影像、Redone、阿莱爱丽莎数字摄影机等前沿技术和设备都被使用到了教学实践当中。新的摄影棚也即将建成。

第2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项目教学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11-02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教育,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最高目标。项目式教学法有严格的操作实施步骤:确定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单独、小组)、项目展示、项目评价、归档或结果应用,具体内容不再赘述。只有正确理解项目式教学法,才能为项目式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

一、项目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比较分析

很多讲座、论文、说课经常这样提到:项目式教学法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或项目教学法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从语法上来讲是正确的,但从逻辑上来说却存在问题。项目式教学法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同属行为导向教学法,如引导文法、脑风暴、角色扮演法、任务设计法等,不存在从属或包含关系。而项目式、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类教学中经常用到,使用者更应该清楚。

1.项目式学法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比较。二者同属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互动的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展开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人参与“真刀实枪”的演练,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具体实施操作步骤的特点来看,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1位教师主讲,1至2位实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常具备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于理解的特性,这些因素的限制决定了该教学法并非适用所有课程。

中职《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恰好都具有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特点,恰当选择其中之一都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电工基础》第十一章“变压器”的教学中,如果按照变压器的理论知识,单相变压器实验的认识规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倘若采用项目式教学,就必须设计一个课题,如《小型变压器的制作》,并按照其实施要领逐步实施。再如,第三章第四节戴维宁定理,该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选不出具体、完整、有价值的项目去实施就不能采用项目式教学,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因此,选择教学法一定要考虑知识的内容和结构,再结合其他情况,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项目式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比较,如上表。可见,二者在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上大体一致,而在培养目标的侧重点、设计特点、实施特点、教师作用等指标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项目教学法的侧重点为关键能力的培养,而在项目设计上要求学生能够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这两点是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重要的区别;在实施的过程中,项目教学法能够体现以项目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特征。此外,在教师的作用方面,“项目”的设计明显比“任务”难得多。公开教学、说课一般为1课时,很难系统地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则可以充分展示教师授课的艺术,避免项目教学形似而神不似或断章取义的现象。

二、如何发挥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教学法之所以被长期运用,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对知识的阐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二是知识点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分步学习和掌握;三是对知识的讲述比较全面、系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脉络和重点,有利于课后自我总结和复习。而项目式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目标明确、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评价的特点。这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形成了互补。

教学过程中应取长补短,采用复合型的教学方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只有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提高的教学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第3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专业;实训环节

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是现今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立足于协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就业单位招聘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往传统教育方法中让学生围绕书本,轻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电气类专业课程中这种现象更是极其普遍,此专业属于制造大类,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行业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同时,随着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企业现有电气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知识老化,适应电气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电气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抽象概念没有实践环节支撑或者实践经验因为教学计划等种种原因制约,对真正的电气运行现场知之甚少,以至于对专业知识只限于“纸上谈兵”,就业后对工作现场设备一知半解,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无用武之地,更严重的是由新员工操作失误或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占每年电气类事故的10%以上,已经构成了用人方和高职培训矛盾的“怪圈”,在我一直从事电气实训教学的过程中,经过教学计划改革和尝试,逐步发现与实践相对应的实训课程正是扭转这种“怪圈”的有力武器。现根据以往经验和用人单位反馈,总结电气实训课程的作用为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术原理

电气类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掌握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各种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要求具备能够从事供用电、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设计、调试、维护、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能力。针对以上培养目标,单纯偏重学科理论教学,抽象概念教学、死记硬背学习的一贯教授模式肯定不能满足要求,而在专业知识初期采用具体演示的教学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升华,针对电气基础理论、电气识图、电气安装、隐障排除等几个阶段性实训课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加强和延伸,成为串联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例如实训初期课程,学生的专业基础已经奠定,从教材上的平面或剖面图中认识的常用电气元件,却往往与实际现场使用的真实元件因型号、产地、品牌、生产时间等因素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在这类实训课程中,对照不同电压等级的实物,结合课堂上学过的工作原理进行拆装,会让参加实训的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气线路中常用的元器件的应知常识,并可在其后的实训环节中应用自如,在排除故障课题中会对元件本身问题的解决游刃有余。如此的实训课程安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在课堂中认识和理解的不足,提高其学习效果,使学生都能够灵活便捷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必须经过尝试的过程,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如果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并且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如果能在学校进行,就会事半功倍。有了初期实训的基础,开始引入实际工作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的电气实训课程中设置实用的实践环节,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设置实训课题项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包括作图、原理分析、元件选用、实际装配、试验、最终达到功能实现,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印证所学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使它们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

电气专业的实训课程我们着手从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与拖动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实训、单片机技术实训、继电保护实训等逐步深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观察实验演示到实际操作、全压测试,使其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不但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而且缩短了尝试摸索的时间,调动了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使理论技能合成的有效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轻视实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专业教育,造就了很大一批“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用人单位无人才可用,毕业生面对专业技术问题却学无致用,已经是现今就业市场上人才短缺却又人满为患的根本症结所在。离开教条的抽象载体,丰富学生学习期间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到实验实训室直接面对技能模块和专业测试,对未来工作环境的客观实体进行操作,自然对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所助益,

实训课重在模拟实际工作场所的工作内容,对实际操作环节的工作程序、安全条件、规程要求的熟悉和反复练习,会很大程序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适应能力,在专业课结束后安排适当的见习加深印象,例如实地观察发电厂的工作环境,了解发电厂的日常运作,包括主要一次设备、二次设备、进出线情况等电气设备的布置方式,实地观察电气设备运行状态,了解变电站的电气参数测量,学习对设备异常现象进行判断和处理的方法,从而熟悉供电系统的工作内容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践中结合所学,深化理解、总结收获,熟悉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并且发现自己专业的弱项,这种双向模拟并重的实训教学方法,更可帮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过程。此外,最主要的一点,是使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敬业、创业精神,提高对本专业的自信和努力探索的兴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才是开启学生专业深造的关键因素。

第4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保障措施

1、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而迅速发展,并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高职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旅游专门应用人才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高我国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将对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教学现象,迫切需要对其有效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做好教学保障是关键的关键。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因此,为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面向社会培养酒店管理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保障,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公共课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

(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学、酒店业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学、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酒店实用英语、酒店英语听说训练,尽可能开设一些旅游与酒店用小语种课程。

(3)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酒店管理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4)专业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是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按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饮食;模块二:行政管理;模块三:导游与会展。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应用文写作、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导游实务、会展服务与管理。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几大课程体系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后续专业的实习基础这一特点,注重基本理论教与学,力争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1)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就有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并努力争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及教法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2)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现代饭店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改革教学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外著名酒店管理专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4)改进测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改变以往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赋予分数,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兼顾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教改实践的同时,应注重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主编、参编酒店管理类教材,并根据课程大纲体系,编写、制作多媒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敏文著,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描述;教学改革

0 引言

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承担着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并且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也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能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变成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诸如对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结合我院当前进行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怎样改革本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以及素质的培养方面有更好的发展,笔者对此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并具有教学内容广泛、实践性强、教学内容多样性等特点。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师资力量、教学资料、试验设备、场地等限制,在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都存在一些程度不同的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

1.1 教材老化,实验内容陈旧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训课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版本,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老化的问题。实验课按理论课设置,多年内容改变不大,实验项目中,多为验证性实验,而无设计性实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很难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1.2 实训课课堂教学方法呆板 实践性是实训技能课的突出特征,实训技能课就是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劳动情感。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训课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口头说教或者机械重复模仿操作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的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长期教下去,学生对实训课学习会感到枯燥无味。

1.3 学校现有条件制约着实训教学的发展 随着高职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迅速壮大,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也有了成倍的增长,原有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场地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实践教学的要求了,加之实习实训设备陈旧、实训消耗材料的经费增加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实训技能课教学的发展,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

2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

培养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相一致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其职业技能的提高。由于科技的进步,电子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教学的日渐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应用实践中的作用和目标也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理论课上原先起着辅助功能的实践教学已成为现在补课或缺的关键环节。

2.1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教师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将课程的设置与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相配合,进而和理论教学互辅互助的一种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它是基于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它们相辅相成,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

2.1.1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完成专业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实验。实验地点在校内实验室。对于《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基础》等实践性很强且实验内容较多的专业基础课,应单独开设实验课,以此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保证实验教学时数,增强实验的系统性,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成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两个独立教学环节。

2.1.2 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包括认识实习、基础训练、模块训练、综合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

2.1.3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 “2+1”模式教育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所谓的“2+1”是指高职院校的的学生通过两年的校内学习之后,在第三年就组织他们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带薪实习。它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让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

在顶岗实习期间,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有着深层次的内涵,它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使之综合素质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得以提升。它的本质特征也在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作为一个职业人就应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由于在此期间,学生的工作明确并且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时,学生也应为企业创造出实际的经济效益。所以,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得到一定的薪金也是合乎情理的。当前,顶岗实习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绝大部分进行的场地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就分配给他们正式的岗位,这对于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具有恒强的挑战性,因为他们要担当起自己所在职位的相应责任。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考虑,学生在诸如敬业精神、协作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同时,顶岗实习也就成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关键环节之一。

2.2 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理论实践并重 紧跟电子技术发展,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课程体系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我们认为,一个好的课程体系,不仅要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而且应当注意经典理论与先进科技的适当结合。

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理论、实践教学墨守陈规、缺乏创新。理论教学时,教师讲解成型电路图;实践环节中学生装接收音机、电视机、功放等成熟电路,从来没有自主设计电路、选择器件的经验,虽然环节一个都没有减少,但是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胜任实际工程工作。同时,高职学生在器件选择、仪器使用、电路设计、故障分析和排除等方面能力不足,虽然理论知识学习不少,学生焊接、装配、等操作性技能也不差,但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很是欠缺,也就是说技能培养只停留在简单装接等方面,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入手,断然分开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所以对专业教学内容确立一下调整思路:理论实践并重,强化两者融合。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精心改革,如将《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实验》(其中理论96学时,实验48学时)改为学训交替的《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课程,总课时104学时(其中理论实践各52学时),并将原来48学时验证性实验改为52学时非验证性实验;将78学时《EDA辅助设计》改为64学时学训交替的《EDA工程应用》(其中理论32学时,实训32学时)。通过改革,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实验,从而提高了其挑战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有力的。

这正好符合张尧学司长“两个系统”讲话精神,“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这是两个人才培养体系,这两个体系要灵活地、交叉地进行应用。”

2.3 建立高素质的实验型教师队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有硬件的供给,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就是加强“软件“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使院校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所以,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的建设,就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实验型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不仅具有科研以及技术开发的实力,还能够加强自身的发展以及完善。

现任该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高职院校的,他们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这些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使他们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在传统观念里,理论教师大都不教实验课程,院校要把这样的观念抛弃。取之代替的是培养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理论教师同实验教师一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共同的研发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此外,实验教师要继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的掌握一些领域的新技术,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综合实验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水平。

2.4 实施“双证书”制 “双证书”制是指,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院校学习的时候,在毕业后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它是把学历和职业很好的衔接了在一起。这些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市场所认可的,而且对于职业学生就业来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遵照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和有关的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相连接,在实践教学中加入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进而将教学的内容和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学生教育和就业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有了证书的考试,职业学生的实训练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学生也会有更宽泛的适应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探索,我院已经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初步形成了技术应用与综合实践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因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是要求每一位技术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为建立一套与高职学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而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谢克明等.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

第6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伟珍(1963-),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莫燕江(1973-),女,广西灵山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92-02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以期通过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师资不足等诸多棘手的问题,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制约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要在短期内解决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单纯从学校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从专业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并行、学校与企业对接、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技师融合等方面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目标、生产过程是不可分割的,过去的专业培养过程采用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把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实践等课程按照目前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理论上学生学完了本专业的所有课程,有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生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实际上由于课程之间不连贯,学习过程也没有结合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没有及时地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学生容易遗忘,没有办法在工作甚至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巩固及应用,最终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点,形成千人一面的结局,A专业懂的知识B专业也懂,A专业不懂的知识B专业也不懂,更多的是学生什么专业知识都不懂,什么专业技术都不精,这就是毕业生经常感叹“读书没有用,大学三年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都不会干”的原因。

为解决专业培养缺乏“专业特点”的弊病,笔者在机电类专业中尝试了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一线贯穿,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面向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并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以“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完成整个目标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控制、维护等与企业产生流程相一致的工作过程,使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明确专业方向

首先,要充分调研、征集和参考一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专家的意见,寻找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才能以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准确地构建课程体系。例如,机电类专业面向机电产品、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区域内支柱产业,对接机电设备维修工、数控设备电气维修工、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技术员等岗位,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知识,能操作机床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能分析、诊断与排除数控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故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1)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在具体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总体要求,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便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要求,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界限;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以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吸纳进教学内容中。

(2)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方法。为了研究和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笔者在认真调研、仔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机电类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机电设备维修工、数控设备电气维修工、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技术员等岗位群任职要求及其行动领域特征,序化机电类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构建符合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技能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共有三个核心能力模块组成: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机床数控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模块、自动生产线安装与维护能力模块等。每个能力训练模块涵盖若干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三个模块的能力训练要求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例如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涵盖了制图及测绘、机械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及应用、机械加工实训、数控技术及应用、CAD/CAM等课程的内容。此时要注意不能出现教学内容的缺失与冗余,一些无法拢进某一模块的教学内容,如:机电专业原有的冲压模具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可以通过选修或者拓展知识的方式给予弥补,对于满足专业能力训练后分离出的课程也可以删减。由于三个模块之间互相独立,方便交替组织教学,即教学过程中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学生在同一学期分别选修不同的学习模块,便于管理和有效、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的运行。

3.设计“连环载体+目标产品”教学模式

“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即以产品为目标,用学生在前面课程学习的成果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载体,用后续的学习去检验和巩固前面的学习,从而激励后续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机械零件设计与加工能力模块在训练的过程中,将制图测绘、机械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加工、数控加工、CAD/CAM技术等内容连贯为一体,相互渗透。制图课的学习围绕着测绘平面关节型机器人展开,而后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零件课程设计以设计平面关节型机器人为目标产品,制图课的学习就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做好了铺垫,零件课程设计的成果—平面关节型机器人的设计图纸则为后续课程“机械制造技术”所用。该课程以加工目标产品“平面关节型机器人”为综合项目展开学习,还有微机控制、电气控制类的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都以同一产品为目标,做到了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增强了专业认识。知识的连贯和延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各门课程的作用以及前导、后续的关系,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反复学习、应用和巩固,循环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就是目标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专业的学习、训练过程与企业的生产流程相吻合,对学生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学习目标、课程作用、知识应用与企业工作提供了捷径。

4.“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在校内实施“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首先要构建设备齐全、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严格审定目标产品,确保实施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可能性,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企业员工的系统训练,在校内就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产品、企业设备、技术标准。具体办法是:学生入学就作为企业员工安排到校内的教学型工厂,学生学习、生产等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的管理,定时轮换不同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不同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产品,如: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控制、维护等,并模拟企业的薪金和晋级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绩效考核,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由学校到企业、专业到行业、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真正做到零距离与企业接轨。

三、“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按照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与维护等企业生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在项目完成中一线贯穿,突出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了“学一样,会一样”的教学效果。

按“模块化”方式构建的课程体系,将若干专业核心课程连贯、嵌套,使学生在反复的行动训练中掌握专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解决了专业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脱节的难题;“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侧重某一模块的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增加了学习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最终完成的目标产品还大大增强学生的工作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教学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毕业制作和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独立个性、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自信心是实施教学改革前的学生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导致师生比偏高、教学设备不充足、教学改革无暇顾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等现象。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这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增配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的同时,尝试构建“连环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连环载体+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对解决现有教学资源匮乏难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谨的设计专业目标产品,确保目标产品形成过程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能够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专业能力训练,还需要有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才能确保产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伟珍.高职“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思路探析[J].广西教育,2011,(9).

第7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宁德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强调系统性与理论性;教师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为辅;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考核形式较为单一。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屏东大学的经验,须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转变陈旧的教育观,确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强化课程作业改革,实现知识观转型;加强实践性考核,评量方式多元化。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凸显,社会对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方师范类本科院校,着力培养的是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亟待学校针对此培养目标,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屏东大学与宁德师范学院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以台湾屏东大学和宁德师范学院为例,对两岸同类院校的教师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借鉴其成功经验,有利于我校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宁德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进一步地将可切实操作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实践提供依据。

 

一.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教学模式”的概念。李秉德(1991)指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叶澜(1993)则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模式的构成:“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2]由此可见,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因素组成。研究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方式和考核评量方式等方面对宁德师范学院和屏东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1.教学目标

 

屏东大学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四个知能为主,即学生丰富的教育与文化专业知能、创新的课程与教学专业知能、实用的文教行政与产业知能以及广博的社会关怀与服务知能;[3]宁德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小学教育理论素养,有较为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以及相关研究的小学教育复合型人才。[4]

 

两所大学均强调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这正符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但两校的教学目标也存在差异:屏东大学的教学目标更为具体,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知能要求;宁德师院的教学目标以教育教学素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为主要方向。

 

2.教学内容

 

两所大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方面。宁德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强调系统性与理论性。首先是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无论是课程群还是具体的某一门分支学科课程都强调完整体系的呈现与构建。以心理学领域课程为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包括《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四门心理学课程。通过前后衔接的课程,循序渐进地建构与小学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教师在讲授新知都重点突出原理、相关理论的讲解。通过注重抓核心概念,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相比宁德师范学院,屏东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突出专题性和可操作性。其中,课程的专题性表现在课程内容不严格按知识体系来组织。例如,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仅有《教育心理学》一门,突出专题性。此外,屏东大学强调与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以《特殊教育导论》课程为例,全班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自行设计、策划相关的体验活动。通过体验特殊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掌握相关学习原理,从而更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困难,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可操性强。

 

3.教学方法

 

A.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解两校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采用问卷的方式请两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各题项采取五级评分制,1-5分,从非常符合到不符合。对各题项两校学生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两校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差异显著。屏东大学学生认为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素养高,上课生动有趣,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宁德师范学院学生在相关题项上的评价较低。在“教师鼓励表达自己观点”这一题项里,两所学校的学生选择无显著差异,“比较符合”和“一般”的占多数。

 

B.实际体验

 

屏东大学教师课堂教学以讨论法为主,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社会学习领域概论》课程为例,全班以“世界咖啡馆讨论法”分组讨论。首先,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教师鼓励各小组将讨论中出现的想法、意见记录在纸上。其次,控制讨论时间,组织课堂秩序。最后,由教师将各组的讨论结果依依呈现。讨论法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透过弹性的小团体讨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反思问题、相互分享知识。

 

宁德师范学院教师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以《教育学》课程为例,教师通过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让学习者明了事理,生成新知识。首先,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其次,讲授新知;再次,留余时间,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讲授法既有利于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4.教学程序

 

两所大学在教学程序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屏东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翻转课堂为主,由学生承担学习责任。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5]以《教育社会学》课程为例,教师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前预习新章节,课堂小组进行15分钟课文纲要报告,分组讨论问题、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重点并解答学生疑问。

 

宁德师范学院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大部分课程教学按照教师讲授新知、学生听课、课后复习、完成作业、教师检查与反馈、继续新知教学等程序进行。目前,已经有部分教师运用了类似翻转式课堂的形式进行授课。如《小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充当教师角色进行授课。此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将课堂内的宝贵时间交由学生自行支配,而且能够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学习。

 

5.作业方式

 

A.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屏东大学和宁德师范学院作业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作业布置方面,屏东大学注重课堂效率与课后复习,宁德师范学院侧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在“作业缺乏弹性”题项中,两所高校的学生均认为教师作业布置以写、读、背这三种形式为主导,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有效性。详细情况见表2。

 

B.实际体验

 

屏东大学注重学生课堂效率与课后巩固复习。以《教室言谈》等课程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做课堂记录,课后整理章节重难点及心得,再上传至学校网站——数位学习平台。宁德师范学院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虽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整理,但现在已经有部分教师对作业方式进行改革。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文献,通过修改文献、撰写开题报告,逐步让学生掌握写论文的程序,为学生日后写论文打下基础。

 

6.考核评量方式

 

A.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考试方面两所大学无显著差异。但就亲身体验,在“成绩和平时表现作为考核”题项中,其调查结果不符合事实。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理解发生错误,进而不能客观地回答问题。

 

B.实际体验

 

两所大学的考核评量方式存在差异。宁德师范学院成绩考核以期末考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现阶段部分教师已经在尝试变换考核评量方式。如《班级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口试、实践以及笔试三部分组成,比例分配平时表现占50%,包括作业、课堂发言和期中考试,期末考占50%。屏东大学考试形式多元化:平时小测、期中考(分为考试和报告两种形式)、期末考(分为开卷、闭卷,有的科目不实行考试)。屏东大学平时分占大部分,多数情况下为70%,期末、期中考所占比例相对而言较小。

 

二.启示

 

1.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我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从宏观课程设置到微观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强调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学科性,课程内容却显得较为空泛、抽象。台湾屏东大学教育类课程强调模块化,可操作性较强。因此,改革课程内容,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在剔除部分过时、没有多大指导意义的课程的同时,也要适当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增设文理渗透类、教育教学管理类和教师技能类等课程。其次更新教学内容,讲究“T”字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课本内容为主,课外相关教材为辅助,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和教师研究专长设置“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亲职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性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共鸣、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我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应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育科学教育三者紧密结合为前提,设置多种课程类型,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

 

2.转变陈旧的教育观,确立素质教育新观念

 

我校教学方法以传统授课法为主,此种教学方法富于启发性,但比较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屏东大学以讨论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转变陈旧的教育观要实现一个重大转变。这一重大转变即实现由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践性、创造性学习,确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同时,教学模式应该推陈出新,确立素质教育新观念。我校可以依据班级学生人数、课程性质而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讨论法进行授课。讨论的形式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其中小组讨论可以以同桌为一组,也可以以相邻的几个学生为一组;可以是几分钟的讨论,甚至是整节课的讨论。

 

3.强化课程作业改革,实现知识观转型

 

作业布置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一个主要评价标准。在作业布置方面但两所高校教师作业布置均存在作业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缺点。

 

针对两所大学存在的缺点以及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作业布置要有实践性。教师在作业布置时除了以读、背、写等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教学用具、板书板画、歌曲表扬等。其二,作业布置要有巩固性。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作业布置应有计划、有层次,通过让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整理各章节重难点、列提纲等形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做到查缺补漏。其三,作业布置要有趣味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变换不同的作业布置方式,除了个人完成作业任务,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4.加强实践性考核,评量方式多元化

 

屏东大学的作业方式以注重学生课堂效率与课后巩固复习为主;评价考核往往以平时分占总成绩的70%为主,期末、期中考所占比例较小。我校作业方式形式过于单一;大部分科目的考核评量方式以期末考占70%、平时分占30%为主。

 

良好的评价考核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可持续状态。针对我校目前的评价考核方式,现拟定出以下改革方案: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三份,一是平时成绩(占40%),包括作业、出勤率、课堂发言等;二是期中考试成绩(占30%),以学生对课本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的理解为主;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30%),以对课本的基本掌握程度为主。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既能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8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产品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职业教育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教学资源及相关教学产品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改革离不开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产品,没有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改革的进行。同时,面临教学改革的需求以及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出版及产品开发机构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教学资源及教学产品建设中,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走访三十余所土建类职业院校,在各院校组织座谈会,与骨干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对目前教学效果好、大家认可的专业建设理念、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模式以及教学资源需求、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力图对土建类专业的教育现状和教学资源需求有清晰的掌握,并从出版及产品开发机构的第三方角度来认识、对待、梳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建设工作。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建设理念

基于“理实一体”及“准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围绕职业教育中“完善基础知识体系、强化实践体系”两大主要教育目标,同时为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特点,实现教育与职业要求的“零距离”,以及分析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资源建设与产品开发规划。

在教学工作中,知识内容是核心,教学组织是手段。调查认为,教学过程中,专业或课程“基本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提供与教学+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资源提供与应用+技能训练内容提供与应用+顶岗实习”,辅之以必要的信息化手段和教学组织,即可完成教学任务,相应的教学资源和产品开发亦围绕此展开。简化一点,就是“基本教材+多媒体演示+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这些资源和产品的提供,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也同样通用和适用。

从出版及产品开发机构的第三方角度来讲,应为教学提供丰富的、高品质的、多媒体形式的资源和产品,为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服务。产品和资源作为教学工具,不应等同于教学组织,把教材等同于教学组织是不合适的,无论是教改模式还是传统模式都如此,应以提供教学产品和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为主要目的。

二、知识性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建设思路

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提供给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过多、过深的教育要求以及期望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繁难的工作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这些教育职能是通过继续教育以及职后培训实现的。当然,不排除某些院校针对学生的特色训练。这一基本原则应在教学产品提供中加以体现。

考虑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当前教学产品中存在理论过多、叙述庞杂、实践性不足、可读性差、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存在脱节等问题,并且由于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素养不高,基础差、主动学习能力弱等等,目前的教学产品不完全适合职业学生的状况及教学组织需要。诸多的教学改革尝试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产品编制中要考虑这些因素。

在基本知识教育类资源与产品建设上,有如下提议:

第一,基本知识内容要简洁、实务,简洁易懂,深浅合适,讲清楚即可,多注重趣味性,以及良好的内容组织、呈现和版式设计。

第二,图解、表解、案例法,文图配合、文表配合,是一种极好的表达方式,以代替大段的文字叙述,简化理论叙述,提高实践性,贴近工程实际。恰当的案例不仅能揭示问题的实质,还可以提升教材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而发展成更具体的、专业性的技能。这些手段,使得教材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第三,基本知识教育类资源与产品提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纸质教材;数字教材(电子书);知识库(基本素材库、资源库);电子教案(教师用);题库;工程资料(教学案例)库。

三、数字化教学辅助资源与产品的建设方案

(一)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资源

广义的辅助资源包括教学活动中的各类资源,如教学和实训资料、实训实验条件,等等。从出版及产品开发机构的第三方角度来讲,具体需要的如: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演示库——辅助教学,提供立体化的知识展现;专业电子书库——专业图书及电子书的汇编,辅助教学。产品类型可以有单体的、网络的,根据院校需要进行开发。

(二)技能训练类教学资源与产品

为加强职业教育中的实践能力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需要之间的零距离,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实践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全程技能训练”的思路,即针对各门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及其学习要求,结合现场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所需技能),设计大量的“技能训练题目”,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内容的能力(技能)训练、考核和实践。“技能训练”是对以往“实习实训”在水准和内容上的极大提升,更为全面系统与现场结合紧密,训练效果将更好。

这里所谈的“技能训练题目”包括针对基本知识学习所设计的训练题目、以往传统实习实训项目以及结合现场工作内容和技能需要,结合工程资料进行设计的单项或综合训练题目、教学案例,等等。题目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富有针对性和训练性,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

技能训练务必要把握主线,即基本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以及其中的学习重点。技能训练题目的设计和编排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专业到工程实际技能的原则、依教学先后顺序以及知识的前后连贯的原则,训练题目要根据情况考虑工程资料及案例的统一性或多样性。

技能训练资源和产品涉及如下类别:

技能训练手册——单套技能训练题目,“多人一题”,纸质版教材。

技能训练库——扩大技能训练题目数量,即每个知识内容都有较为大量的训练题目,“每人一题,项目多样”,形成技能训练库,可为单体软件安装版、单体网络版,未来可形成在线技能训练或模拟实验室,以及网上训练(实习实训)系统等等。技能训练库要逐年维护更新,同时带动技能训练手册的再版更新。

技能训练指导——教师用书。

教学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训。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基本素材建设

基本素材建设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产品开发的核心和基础性工作,是工作重点。基本素材建设中,通常组织各院校相关课程骨干教师、工程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人员,形成开发小组;由工程师提供现场需求情况,由企业提供工程资料,由骨干教师进行编制,由行业专家进行审定,从而编制出质量、水平较高的知识性素材、多媒体素材和技能训练题目,有些素材、题目还要引入技术开发公司进行多媒体制作。

基本素材建设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包括:

知识性文字说明,要求满足教学需要、适用、够用、简明、标准、准确,构建教材的基本知识体系为主;

图解、表解以及图片资料,围绕知识点进行表现,要求表达直观、一目了然、宏观与微观互动,能够较好的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与工程现场结合是较好的方式;

教学案例,用于案例教学;

视频资料,包括录像、动画及多媒体演示,围绕知识点进行表现;

技能训练题目;

习题、作业,围绕知识点设计;

现场教学资料,围绕知识点进行表现,料包含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视频;

电子教案。

五、结语

总之,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和保证,是决定教学改革力度和质量的关键。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建设将立足就业岗位,方便学习者检索与应用,达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推动数字化出版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类知识点范文

试题库:各学校期中、期末考试试题库。按年级、学科进行试题综合分类,与名校、区、县等教育部门进行试题交互。课件库:存储各学校老师编写的有价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积极开发教学课件,通过互联网方式按年级、学科进行统一分类。课外百科:记录课堂以外的相关知识点信息,是学校教师的数字图书馆,学生的第二课堂。软件库:存储目前比较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如教学类、课件制作类、办公软件类、网络安全类、多媒体工具类等,介绍其基本功能特点,制作FLASH方式的软件使用说明,方便教师学生下载使用。电子图书库: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电脑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政法军事、信息技术教程等等。通过购买光盘图书库方式,把大量的图书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磁盘或光盘上,这样既可以降低拥有图书的成本,又可以大大方便老师和学生对图书资料的查询、检索,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拥有更大的容量,查找更方便,效率更高。教育法规库:国家教育部、省教委及教育主管单位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及相关内容。优秀公开课:各地优秀教师公开课FLASH视频资源库,按年级、学科分类。信息技术课资料库: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资料、教程、软件等资源,按学校、课程分类。电子期刊:国内公开发表的科研、教育类期刊的电子版(pdf等方式)。

二、系统建设

1.分类库结构设置。整理分类入库资源内容,通过增删改资源分类库、增加学科、改变篇章节结构等建立应用资源库,见图1。2.资源的审核、入库、。资源上传:将作者信息、学校信息、资源描述等数据必需属性填写完整,放在临时区待编目审核后统一入库。资源编目:利用系统的编目工具对所上传的资源进行在线或离线编目,及资源规范化检查工具检查、修改上传、新增资源格式的规范性。资源审核:将存放在临时库中标记为待审核状态的资源确认为合格的资源,并对其属性进行编目,资源进入资源库相应位置,经审核不合格的资源由系统自动删除,见图2。资源入库:按照标准格式,将合格资源及属性从临时库中录入到正式资源库中,实现资源正真入库。资源:通过设立的栏目(如:精品资源、推荐资源、教师个人专集、特色栏目等)按照资源的分类属性进行。资源维护:对于资源库中过期的或长期无人访问的资源定时进行删除,并对资源的入库时间、质量评价等属性进行修改维护。3.资源浏览。资源导航浏览:对于入库的资源系统采用信息分级呈现的方式,即先选择信息类型,然后选择信息子类型,实现分级浏览。根据导航栏的层层提示,定位到某一个资源文件上。对于每一个资源文件,都具备相关属性的显示功能,如提供该资源的内容简介、关键字、作者信息、审核者等。浏览者可以选择预览资源,还可以进行下载、复制、加入网络书签等操作,图3。资源检索:系统对于入库资源采用多种检索查询方式,包括名称、关键词、知识点、复合检索、渐进式检索、浏览方式查询等,能对各种多媒体资源进行检索。对于文本素材,能够进行全文检索,并可在检索出的内容里进行二次渐进式查询,对不想输入任何检索词的,可选择浏览方式直接查看数据库的内容,见图4。多种资源浏览方式:系统提供多种浏览方式,方便老师等人员使用资源库,图5。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