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核心竞争力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竞争力要素

第1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关键词: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23-02

目前,中国旅游酒店业迅猛发展,客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问题成为酒店战略管理研究的焦点之一。到底什么是旅游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哪些;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等等。在准确把握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建立旅游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旅游酒店才能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是每个旅游酒店所必须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一、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

纵观国内外学者和业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其概念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特征上,也可以看出特征对实践的意义,实际上,从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入手也是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目前,虽然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各式各样,但对核心竞争力特征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一致性。结合旅游酒店的行业特点,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主要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性、核心竞争力的共生性、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性、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

二、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四要素

从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酒店独有的;它是在组织内部形成的;完全适应市场需要;这种竞争优势是持久的,可以支撑酒店的现在和未来。由此,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它是根植于酒店深厚的企业文化之中,以优秀的酒店执行力为保障,而形成的酒店内部组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酒店为顾客、社会创造满意价值和从容应对市场的能力,是能为酒店提供竞争优势的深层次能力。它强调了四个基本要素:

(一)文化力

文化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是复杂的、难以模仿的,它是推动酒店不断成长的强大竞争力的源泉。在现代酒店业激烈竞争中,必须将企业文化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二)学习力

学习力使酒店获得知识积累,也为创新力提供了知识基础。无论是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的过程,还是外部竞争压力推动,都要求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因此实践中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由持续的组织学习来不断改变和优化。

(三)创新力

创新是酒店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它既是酒店知识学习的结果,又酒店知识创新的表现形式。酒店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连续不断的组织创新、价值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创新是酒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执行力

执行力贯穿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也作用于各个层面并为各个层面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保障,也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酒店执行力的保障下,通过酒店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酒店核心竞争力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得以动态发展,也造就了酒店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价值,最终使酒店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

三、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四要素的培育方法和途径

(一)独特的酒店文化――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局限。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规划,逐步推进。

1.要塑造酒店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一旦确立,就必须明确本身希望达成的目标,拒绝不接受企业文化的员工。因为只有通过酒店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够真正地把酒店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2.要将企业文化融入酒店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将企业文化与酒店的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录用与本酒店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人员;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彻于员工培训之中,营造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的绩效与激励之中,将酒店核心价值观用各种职业化行为标准来具体描述,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酒店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3.要适时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当酒店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酒店必须适时地变革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企业文化能否创新发展,关系酒店的兴衰成败。

(二)高效的学习能力――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建立学习型团队,制定有效的学习机制,及时摄取外界知识和能量,就能够提高酒店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要使学习成为酒店的高效率行为,具体来说,需要提高以下两种种学习能力:

1.内部学习能力。酒店内部本就拥有十分丰富的知识,酒店必须提高内部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员工都分享知识,使知识流动起来,以提升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2.外部学习能力。酒店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团队学习、相互交流、跨职能或跨企业的交流沟通与知识共享等途径,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使酒店获得互补性资源,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

学习可以把酒店内部、外部以及员工个人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提升。这个提升的过程是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间的、团队间的、组织职能间的乃至酒店与酒店间的知识有机结合并共同作用,使得酒店核心竞争力得以显著提高。

(三)领先的创新能力――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旅游酒店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1.保持品牌优势,持续酒店产品创新。酒店品牌的树立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建立客户的友好感情,产品的不断创新向消费者展示着酒店的实力与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达到营销目的。不过,知名酒店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依靠酒店长期的科学管理和坚持不懈地营销努力取得的。要留住顾客,产品就必须有变化、有创新、有突破,因此在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要不断创新酒店产品,走在市场的最前端。

2.积极策划营销创新。营销创新首先表现营销理念的创新。先进的营销理念指导酒店在经营中不但使消费者满意,还更进一步要求使消费者忠诚,使消费者坚信你的产品或服务;其次在营销过程中要创建独特的营销方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进行营销策略和经营手段的创新,才能有效控制市场,市场营销接轨就是在营销方式和机制方面适应新产品市场的不断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的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

3.努力探索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酒店作为一个高度依赖服务的行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酒店塑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基点。酒店的个性化服务一般非常烦琐,也非常多,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等各方面都迅速发展的今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个性化服务都是小事,但积少成多,也就形成酒店的个性化品牌。通过给顾客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是酒店的取胜之道,可以说是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四)优秀的执行力――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拥有良好的执行力是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如果酒店的执行力差,就会削弱管理层、员工的斗志,破坏工作氛围,影响酒店的整体利益,长此以往将会断送酒店的事业。那么酒店如何才能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形成优秀的执行力呢?

1.科学地选拔人才、正确地使用人才。在人才引进时严格把关:首先力争选取认同酒店文化的人,然后再考察人才的其他方面。要选拔能够切切实实地执行,认认真真地落实,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为事业着想的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提拔、任用或撤免人才的标准,真正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2.建立一套强化执行力的培训机制,明确目标。对执行人员进行执行前强化培训,让执行人员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目标?这样才能目标一致,执行到位,各尽其责。

3.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执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考核。当执行人员明白了如何去执行,清楚执行目标后,然后去执行。但是,是否执行到位?是否与执行目标一致?就要有检查、监督。而且也要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进行绩效评估,与执行力提升的互动、融合,最终会带来执行效力在组织中的整体提高。

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酒店要倾心营造企业爱心文化,倡导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乐于分享、共同成长,重视部门沟通,加强团队协作,给酒店的执行力营造了优越的环境。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旅游酒店只有尽早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真正走上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虹.酒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8.

[2] 翟雨芹.论中国旅游饭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商业,2007,(17).

[3] 潘诚.用核心竞争力支撑扩张[J].CO.公司,2013,(10).

第2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提出的,他们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特定企业或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

现在,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把此概念引伸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用于寻求某类学校或某所学校特殊的竞争能力及此能力的形成原因和培育提升方式。研究学校核心竞争力,对于准确地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促进高职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初步鉴定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结合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所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整体和谐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资源,通过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优化系统整合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这种优势与能力是高职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由历史沉淀积累起来的、竞争对手能够模仿却无法复制的软实力,它能为高职校带来竞争优势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高职校只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优势。因此, 培育和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高职校的整体实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解析

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部资源,不断创造高职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高职校的机制创新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文化能力等诸要素。

1.机制创新力。机制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持续动力。一方面,学校需要创新性发展,通过建立人本化的管理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的管理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特色,学校的特色形成,更需要学校注重其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是某一方面的创新,也应融于学校整体的竞争优势之中,从而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的形成,才能为高职校面向社会需要主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2.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根本,处于中枢地位,发挥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校运行,激发创新动力的作用,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方向、精神动力和激励约束功能。

在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校办学自相对扩大,高职校校级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及其决策能力,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构成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由于高职教育是与社会需求、劳动就业结合紧密的教育,因此,及时了解岗位需求和学生状况。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是高职校的工作常态,快速应变的管理模式也就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

3.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高职校的硬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形成的基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石。具体来说,高职校生产力基本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生产能力、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和社会服务生产能力。

人才生产能力基本上能反映一个高职校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变化的要求,是高职校区别其他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以在目前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高职校自始自终要将人才技能的培养作为其主要任务与职能。它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需求与平台,因此,人才生产力始终是高职校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学术(技能)生产,是体现一所高职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职校为推进技术革新义不容辞所应承担的职责,也是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作为技能推广的主要载体,当面对各行业、企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时,高职校也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步伐,克服各类困难,正努力提高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多方位的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创新、技术服务等需求急剧上升,高职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就是为社会服务,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社会服务日益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目标。

4.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综合集成、融合能量、转化提升价值、汇聚特色优势的关键作用,将高职校各种要素资源融合转换成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技能成果、高价值的社会服务等产品形式,进而实现学校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科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的社会价值,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价值。

每个高职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实现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并以先进文化引导和教育学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更高阶段,是高职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

三、构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解析,可以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以教育市场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持久的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1.高职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高校创新以及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通过组织学习,高校不仅可以提高现有资源、知识的利用程度,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改善高校资源和知识存量,从而持续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弥补缺陷和不足。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就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实现一个“学习―创新一学习”的循环,保证持久竞争优势的存在。

2.注重管理创新,实施和推广适合高职校的管理模式。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的监督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创新,使各个职能部门侧重战略、宏观上的规划,以目标管理为主,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同时提高管理层次与效能,建立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使各个院系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拥有相应自的办学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行使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职权,积极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院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逐步使院系建立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而综合形成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高职校的生产能力,使高职校更好服务地方经济,为此在高职校生产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体现职业教育特质的不是校舍、设施设备等。而是课程。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灵魂”地位,它是承载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2)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所高职校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一线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建设。其中“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的基础工作。

(3)多元化产学研方式。产学研一体化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目标,深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高职校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营建文化氛围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解构内涵式发展的整合行动,所带来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也是巨大的。“校园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历史使命、学习实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等各种不同因素来营建“校园文化”和相关的学校亚文化以及学校特征 。在营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校硬件资源作用的整合、融炼、培育“一致性”和谐氛围。具体而言,文化氛围的营建应首先着眼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体现内外和谐统一、能自觉学习和善于完善自我的教职工,他们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主要引导者与推动者,同时加强体现学院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和宜人的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学校整体风格中的文化沉淀和底蕴的积累,培育师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现代意识等。只有营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注重高职校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建设,将高尚的文化品味融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才能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高职校应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优势,在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但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纵观高职校发展的历史,结合自身特点,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

第3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塑造与确立 提升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现状分析。企业发展与改革向来是国家最重视的企业活动之一,而当今在我国的企业中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状态,使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企业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拥有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特色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时代先进性与竞争力,是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中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保证在企业不断完善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的现代化企业文化建设,推动自身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塑造企业文化的手段与方法

1、构建企业自身的企业思想,塑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优秀的企业思想带动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是我国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代表了企业的管理与领导思想,在企业思想中包含着企业自身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与核心标准,实际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运营过程的表现,即企业的规章制度与战略选择。所以企业思想是一个多面体,它即代表着油田企业的大体环境,价值观念,管理水平等多种油田企业发展的要素。

2、塑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遵循企业文化的准则。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是伴随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同步进行的,是企业发展中的必要阶段与成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企业自身的特色与个性,跟紧企业发展与建设的脚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明确地分析局势特征,严格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与稳定性。学习进步准则是企业文化构建的首要准则,企业文化的走向可以确认为学习型企业,能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员工的专业性,开发员工的学习潜能,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确立企业学习型的趋势是为了激励员工在企业生产生活中更新技术换代,提升企业的技术与专业水平,通过学习的方式推动创新,更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新的发展谋取出路,使企业改革的的企业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3、坚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原则。企业是以人为主体的群体组织,在提升企业思想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员工的感受与体会,选择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与形式,通过不同种的手段表现出来。提升企业思想也可以理解为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在我国企业中过去的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单一,主要表现为通过读报纸,传达文件精神,以及互相的交谈几种方式,现如今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高,老式的思政教育工作很难起到本质性的作用,需要改革企业自有的思想教育手段,来达到提升企业思想的目的。我们正处于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思政教育人员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视,视频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对企业员工的思政教育,网络的不断兴起与壮大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将物质与感情融合进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员工们更好的接受与理解思政教育工作,能大大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对提升企业思想是一个大大的助力,为我们建设高质量的企业文化做铺垫。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塑造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独有着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辐射的作用,对企业来说,人员才是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企业文化影响过的员工更具有企业的向心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增加企业的内部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走向。

2、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与提升。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与总和,是企业外在形象的表达,决定了企业的走向与方向,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价值观与世界观,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是企业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3、企业文化建设激励着企业前进与发展。现如今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底牌,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企业形象与理念的表现,为我国的企业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提升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改革过程中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将之放在与经济发展同一水平的重要的地位,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思想,从而达到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拥有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深化自身管理的重要途径,提升企业思想既能满足企业对管理改革的需求,也能充分满足企业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并且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为建设现代化企业的产业改革推波助澜,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第3版.

[2]林国建.二十一世纪企业文化再造新论(下)?[J],企业文化,2002(12)

第4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013-04

[作者简介] 冯启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胜利油田经济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石油经济与管理。

(山东 东营 257001)

进入21世纪,一个极富价值含量的概念“核心竞争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把我国企业置于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大格局、大趋势中来审视,不难发现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无数“特大”型国有企业原来并不“强大”,与国外跨国大公司相比显得十分“弱小”。对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轨道的中国企业而言,与国外跨国大公司同台竞争,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最为缺乏的也正是“核心竞争能力”。站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战略高度,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一件关系着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搞清楚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体现在哪里、怎样管理和发展它,是我们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试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对企业现有的能力进行全方位搜寻,从中识别并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把企业现有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寻找出来。其隐含的子问题是依据什么、到哪里和如何筛选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管理的能力,也就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靠简单模仿获得的能力。从其基本含义和性质看,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主导性,核心竞争力首先是体现企业实力最主要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构成企业能力体系中最主要的、关键性的因素,通常表现在一定的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上,并是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或环节;第二,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核心竞争优势是与竞争者相比而言的独特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和服务带给消费者的独特价值和效益,是企业所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学习的能力;第三,成长性,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总是与企业成长阶段相联系,即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它具有打开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领域的能力。上述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方法。

2.搜索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路径和方向

按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结合企业自身业务现状,寻找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方向和路径主要有:一是要从核心竞争力可能存在的业务领域中寻找,包括从产品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产品;从业务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业务;从管理角度看,核心能力可能存在的主要优势。二是要从可能形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寻找,企业核心能力可能构成的要素主要是企业所生产的终端产品、提供的技术服务、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独特的价值文化。三是要从核心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中寻找,从企业利润生成的区域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核心能力可能的发展空间主要在国内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局部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上述每个业务领域中的核心业务、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全球布局中的核心市场,均可作进一步的细分和切割,沿核心业务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业务领域中的核心要素;沿核心要素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要素的业务领域,沿核心市场路径可寻找到存在核心市场的核心能力。

3.识别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方法和步骤

理解核心竞争力,认识清楚核心竞争力,便于我们选择正确的方法与步骤,识别出企业现有核心能力。首先,应发动企业干部职工从上到下、从普通职工到企业领导,对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搜索,找出本单位(部门及个人)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列出核心能力清单,其要点是:(1)列出本单位在市场中拥有领先地位的产品、技术、知识清单;(2)找出上述产品、技术、知识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3)删去地理、原材料、市场垄断等非技术和技能的优势因素;(4)对构成上述优势的产品、技术、知识进行分解和相关分析;(5)针对不同产品、技术、知识的关联性,总结归纳出5-7个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终端、基层单位)。其次,由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讨论,进行初步筛选,形成对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一致界定,达成共识后再根据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对所列清单进行过滤筛选,对符合条件的,界定为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再次,对被确定为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加以高度概括、归纳、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信息库”。存放于信息库中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将最终成为生成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材料。信息库主要包括企业高层主管、各业务部门、车间(室)和个人四个层次(或级别),涵盖产品、技术、知识、经验、管理等因素、领域的核心能力体系,从纵向上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横向上形成统一的框架格式。

二、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规律,将已选定的企业核心能力进行重点培育,使其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既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要素积累过程,又反应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系统完善过程。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已识别出来的企业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初步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框架。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系统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它集中表现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系统:(1)知识技能系统。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将难以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术主要包括理论突破、专利技术、核心技术以及技术诀窍等储备。(2)组织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各项制度、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3)物资装备系统。包括工厂、设备、工具、设计的技术体系,这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手段。(4)价值理念系统。主要是指企业价值观及其企业员工对它的认同度,这是为培育和实现核心竞争力,企业每一个员工应具备的态度、行为和规范。这四个要素系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性要素和前提条件,当上述要素实现协调、有机结合时,就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系统的有机联系过程,各要素系统之间内在着相互的联系,互为条件,并存在一定数量与比例关系。它要求企业各个部门都要围绕核心竞争力这个中心协同工作。中外企业的实践和发展亦表明: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再是一些制造产品的生产部门的组合,而是构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系统。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条件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优化环境、创造条件、积储力量的过程。首先,创造核心竞争力发育的适宜环境。在组织运行上,成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领导或战略研究机构,统一领导、制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在思想认识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做到人人重视、人人熟知、人人尽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的心脏,一旦确认了贯穿各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各个部门就必须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来安排项目和人员。其次,创造核心竞争力生成的有利条件。将那些已存在的、处在分散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企业上下对核心能力或生长点的内容和认识必须保持一致;(2)负责管理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的组织应保持相对稳定;(3)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较为明确且具有连贯性;(4)对将核心能力或其生长点培育成核心竞争力充满信心。第三,从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要素做起。先有基础要素,后有核心能力,从我国企业的现状看,最需要培育的基础要素是知识技能和组织管理两大要素系统,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创立、新制度的运作、新市场的拓展,无不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高超的操作技能和有效的组织管理。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以形成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线索,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1)对企业现有的核心业务进行调整重组,主要是通过资产、业务、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组合、调整、改造,集中精力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与拥有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公司建立合营、合作关系;与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研究与开发合作关系;与企业所处产业的中下游用户签订长期合作开发合同等,培养企业独有的巩固、开拓和创新市场的核心组织能力。(3)重点培育拥有核心能力的技术和人才,主要方式有引进相关的技术和人才;组织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4)创建学习型团队,通过人才和技术的整合,将过去积累的技术和技能集中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断地总结分析、学习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将其组织经验进行大规模的复制、推广,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顺应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把已成熟的核心竞争力及时推向市场,在竞争中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它又必须持续参与到市场竞争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必须适应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顺势而为,做出科学的部署和有效的保护,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总趋势――正从有形向无形转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核心竞争力从产品转向技术。当今计算机行业,占有最大利润的并不是计算机制造商,而是控制计算机内部两个关键技术和部件的公司,即拥有视窗操作系统的微软和拥有中心处理芯片的英特尔公司。(2)核心竞争力从创造价值的中间工厂转向工厂两端。现代企业专注于研究开发与品牌运作,把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的渠道建立与品牌运作上,而不再是厂房、机器和资本,在飞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则主要是管理智力系统,而不是管理那些遍布全球的员工和工厂。(3)从强调生产的规模转向知识的积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生产已是世界范围的生产,企业可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而把非核心领域让给别人。(4)从关注市场份额转向关注服务份额。竞争的范围从本地区开始,到跨地区,再到全国性,然后到国际性,最后到全球性。在各个层次和阶段,保持关键服务活动能力超过竞争对手。(5)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和技能从硬技术转向软技术,例如,融资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文化能力、品牌能力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企业已把组织结构、管理、控制和协调机制纳入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要素。另外,经营的领域与范围也从单一过程转向多个阶段,从单一产品到多种产品,从单一行业到多种行业等。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搞清楚它的构成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把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隐含的理论思想(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应用于企业实际,勾勒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致轮廓。其要点包括:(1)从企业产品角度看,企业的核心产品是什么;从企业技术角度看,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的核心文化又是什么。(2)在上述三大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力――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3)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是发展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能力。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在上述三大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需要进一步理清下列的思想认识:(1)企业的核心产品,不等于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本身如果没有质的不同,没有独特性,就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其核心能力只能体现在生产产品的能力上,表现为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一系列要素的有机整合能力。(2)企业的核心业务,不等于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中一定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只在核心业务中存在,与企业相关的业务领域中的技术、服务等都可形成、发展为核心竞争力。(3)企业的核心组织,不等于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有效的整合资源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基层组织,只有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并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就不存在核心竞争力问题。企业业务有主体业务和辅助业务之分,现实中可相对独立运作,但不能完全把它们割裂开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就蕴藏在主营业务与辅助业务的协作关系中。因此,对企业进行重组改制和改制分流时应考虑企业业务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标志:一是原有核心能力的不断巩固提高;二是不断有新的核心能力产生;三是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科学部署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或已将生长点培育成核心能力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战略重点就转向到如何在企业内部部署核心能力,即通过资源分配来提高核心能力的水平,其中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分配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核心能力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拥有量,即携带核心能力“基因”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二是转移速度,指上述人员转移到新领域的难易和快慢程度。因此,在企业结构相对稳定情况下,人才的跨部门、跨业务、跨单位、跨岗位流动是部署核心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将最出色、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为重要的业务工作部门和最有前途的新兴发展领域,开办一系列讲习班和研讨活动,鼓励或创造条件让这类人员不断学习,相互交换新的想法和经验;注意把人才相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建立在企业全系统范围内分配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

第二,不断获得新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具有成长性,它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不断获取新的核心能力就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恒久性的课题。新的核心能力是相对于企业已拥有的核心能力而言的,它不仅可以使企业核心能力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可以防止某些核心能力因不能适应环境、技术、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成长能力不足问题,使核心能力与新的经营领域开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新的核心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对现有核心能力与现有经营领域(主要产品)进行矩阵分析,寻找出新的发展空间,找到新的空白领域,为未来成长做好准备等。

第三,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必须清醒认识到核心能力是极易丧失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它的形成和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注意保护或保护不当,极易丧失。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核心竞争力,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是保持核心竞争力领先地位的前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尝试:向业务部门负责人委以跨部门管理特定能力的权利,并对这些能力的发展负责;定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投资和提升,以及加强对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和技能的开发计划进行研讨;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竞争对手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必须将保持和保护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植入每位企业员工的头脑里,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目前,无论是外部市场环境,还是内部经济条件,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机已经成熟,形势紧迫而又企业急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回归主营业务,构建自己的优势,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从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出发,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要通过重组改制来完成和实现,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发展又为重组改制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使我们寻找到一条既能摆脱因业务收缩所带来的增长压力,又能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途径。总之,核心竞争力的有无及强弱对已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我们深信,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最有效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潘焕学,等.构建我国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梁永乐,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构建[J].现代企业,2006,(1).

[3]蒋敏之,等.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J].北方经济,2006,(2).

[4]查尔斯,汉普登・特纳,著.徐联恩,译.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5]普拉哈拉德.企业的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6,(16).

第5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甘肃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51-03

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以来,核心竞争力理论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著名理论。它的提出源自于对企业竞争优势尤其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领域的分析研究。企业作为一个能力系统,核心竞争力是其子系统,而企业最终获得的核心竞争力则是系统合力,即系统整合多要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集合。为此,核心竞争力具有系统性,在企业特有环境中培育,使其拥有难以模仿的特性。因此,甘肃省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制定旅游企业竞争力发展规划

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动态化的,只有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才能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首先,规划应该在核心竞争力识别的基础上,对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的时间进度、组织协调、资源配置、途径方法选择等方面要做的工作事先策划和安排,以确保能更快、更经济地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时间进度安排要规划时间的跨度和初步细化分阶段的主要工作,组织协调规划要明晰在组织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资源配置规划要预先策划主要企业资源和构成要素的配置,途经选择规划要预先对培育途径进行分析选择。

二、加快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指按照发展规划,采取适当的方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有组织地建立和强化。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从无到有地建立核心竞争力;二是在具备一定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强化从有到强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要素能力分解过程

企业在确定需要整合的各种技能后,要将要素能力细分为为消费者提品或服务过程中每一个必不可少的难以再分的关键技能单元,或支撑能力所需的物质化资产。企业不可能拥有全部出色的技能,但会具有某种技能优势,即所谓的 “关键业务技能”。关键业务技能会支持企业实施战略,成功实现满足市场上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需求。企业关键业务技能又可分为更小层次的技能部件,这些技能部件是按高标准履行关键业务技能必需的因素。对于甘肃旅游企业来说,对要素的分解,关键就是要发现促使企业关键业务产生优异业绩的关键技能部件。这些关键技能部件可能是企业已经拥有的要素能力或战略资产,也可能是企业所缺乏的。正是它们,形成了企业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比较竞争优势,成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单元。

(二)要素能力获取过程

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要素能力,它的获取包括三种途径:内部开发、内外协作开发和外部获取。

1.内部开发

是指企业不依靠外力,完全借助内部力量开发获得的,遵循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最终创造和建立起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甘肃旅游企业以中小型居多,规模难敌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因此,在内部开发上要量力酌情而行,集中于将基础技术商业化的应用领域研究应该成为大多企业的最佳选择。

2.内外协作开发

内外协作开发是指部分借助外部资源支撑,获取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借助外部渠道,促进内部要素能力在企业各个流程环节中得到更好配置。其现实的重要表现途径是建立战略联盟。在信息技术密集的今天,企业在内部开发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寻求与上下游具有同质核心竞争力的厂商结盟,以较小投入成本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3.外部获取

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从外部直接获取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即当某种要素能力难以获取并包含于另一企业不可分割的部件中时,企业采取并购的行为以获取该种要素的能力。外部获取相对而言快捷、易操作。既可迅速获取企业所缺,又可有效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获取同样的竞争能力。

(三)要素能力的内部扩散过程

当企业获取了要素能力,就需要向内部员工集体拥有的组织能力转移,使之在企业相关业务流程中发挥功效。核心竞争力具有累积性,当某些关键要素能力被开发出来之后,必须在企业内寻求应用和共享的机会,以更大程度地获取价值增值。这种要素能力扩散过程的关键是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有效的能力及知识扩散机制。

(四)系统整合过程分析

企业获取要素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内部集体共有后,应将各种关键要素能力系统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的基石不是产品和市场,而是其业务流程,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企业的核心流程转换为能一直为消费者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业务流程之中,并最终通过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在于各个要素能力的有机整合,优化核心业务、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等,使之成为最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促使潜在的企业竞争优势得以实现。

三、构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用的合理机制

核心竞争力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到多种业务和市场中去。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就是将核心竞争力应用到旅游企业具体产品(服务)或业务经营活动中,发挥其价值作用的过程,它有规可循。

(一)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机理

企业参与竞争的根基是核心竞争力,以物质化的核心产品为驱动力,以通过创新形成的终端产品为载体,通过长期积累而赢得市场的信赖和越来越多的顾客拥有量,从而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建立一个扎实的基础。同时,企业通过主动获取顾客信息和战略审视,不断更新、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发挥机制。伴随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旅游市场已是“买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竞争的重要途径围绕旅游消费者价值实现而展开。旅游企业竞争核心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于获得顾客的忠诚度,这是旅游企业竞争的聚焦点,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体现。

(二)甘肃旅游企业的发展路径分析

甘肃旅游企业的发展路径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远见领先阶段。这要求旅游企业应形成和提高产业发展的预见能力,精心构建企业的发展战略框架,通过对产业的深入调查,获得对产业的远见。第二阶段是创建核心平台阶段。旅游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力,主动完善企业运行机制,进行企业创新,打造稳固的核心平台,积极地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程。通过核心平台的构建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使产业远见变为现实资源。第三阶段是市场强化竞争阶段。伴随着企业核心平台的巩固和核心竞争力的扩散,企业应借助平台优势,积极在产品市场展开竞争,使企业获得的优势及时转化为实在的市场业绩。第四阶段是品牌形象竞争阶段。基于前三阶段,企业应重视整体品牌形象的创建和发挥作用。企业文化的结晶是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品牌。品牌能带给企业超额利润的战略性无形资产。

四、加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

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概念,它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退,拥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为此,当企业面临核心竞争力衰退时,如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维护革新,核心竞争力将发生跃迁,进入一个新的演化过程。当企业长期努力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丧失优势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可能发生弱化。防范核心竞争力流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核心竞争力维护机制。

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维护也一定是动态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创新能力

创新解决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是核心竞争力最强有力的保障。其中。核心技术的创新优势中核心竞争力基础培植的关键,而组织创新帮助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战略创新、界面创新等方面均构成核心竞争力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维护管理制度

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中,企业要针对自身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核心竞争力维护体制,并固化为企业专有的制度资源。

(三)建立模仿障碍

模拟障碍是蒙蔽竞争对手、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企业可以在核心资源的独占性、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和时间上以及经济因素等四个方面建立模仿障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保护而不被模仿。

五、认真做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期评估

甘肃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是从构成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维度出发,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效果进行的综合评量。目前,甘肃旅游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维护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与决策工具。基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构架而设计的核心竞争力评估模型应包括旅游企业战略能力评估、旅游企业技术能力评估、旅游企业组织能力评估、旅游企业营销能力评估和旅游企业界面能力评估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评价应包括存量评估、过程评估和绩效评估三个层次。与此同时,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是一种动态评价。

六、甘肃旅游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其他措施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促进旅游资源产业化

1997年起,甘肃省政府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特色旅游。这些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甘肃省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应树立大旅游观念,促进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其综合性决定了无论是开发资金的筹集、开发决策的制订和实施,还是开发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均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二)突出特色,加强宣传

甘肃旅游拥有大量特色旅游项目,如民族、民俗和宗教文化特色旅游。为此,旅游产品(服务)开发要以自身特色为依托,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与自然生态价值有机地结合,在带动甘肃旅游事业的同时展示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要充分发挥“惟我独有,惟我独优”的优势,创造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潜能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宣传。同时,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发展旅游企业有利于对甘肃悠久丰富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因此,甘肃要发展旅游,必须大力宣传,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为旅游联合公关,努力提高甘肃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加强人才建设、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因素成为旅游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要充分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旅游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强导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文化科研部门要不断研究发掘深层文化底蕴;开发商要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是要积极改善交通条件,二是要建设一批功能完善、档次分布合理的休闲场所,延长游人消费期。另外,为促进旅游发展,甘肃除了继续筹集省内资金之外,还应该借助精品旅游向中央申请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尽快整合旅游资源,联合上市,以取得外部市场资金的注入。旅游企业发展对环境依赖性较多,然而甘肃生态比较脆弱,自然和人文景观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它所追求的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关注的是旅游社会和生态的理性,强调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在发展指标上,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衡量其发展。同时旅游是一种外来文化的进入,必须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同,因此,要加强当地干部和民众的旅游观念和意识,形成一种全民关心旅游、共创旅游形象的局面,开发保护并重,自觉地促进旅游企业的科学发展。另外,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共同发展。旅游企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要使旅游与农、林、牧、副、渔以及乡镇企业协作,使其产生良性的互动效应。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保护与建设并重,走保护环境与发展旅游的和谐之路,实现甘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哈默,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2]彭壁玉.现代企业管理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王金凤,白彦壮.追求企业卓越―核心竞争力打造方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范法明.企业竞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季先如.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第6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关键词:技术资本;核心竞争力;要素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第三次科技浪潮的推动而产生并形成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新技术时代,技术要素已取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现今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技术要素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技术资本逐渐替代传统资本成为企业财富创造及价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企业在这个特定的经济时代,惟有不断推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技术资本的投入量和使用效率,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技术资本的内涵

2.1技术资本的经济内涵

技术资本首先是一个资本范畴,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出现的,它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中所积累起来以取得价值增值的预付技术价值,它由技术资源(要素)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技术是商品,可以进行交易,但技术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可以带来高额增值,所以又具备资本的自然属性。技术只有在财务资本帮助下进入市场和企业,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并与其他资本相结合,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为企业带来资产增值,才能称为技术资本。

2.2技术资本的属性

一般来说,技术基本具有以下几个属性:

2.2.1高风险性。技术资本不仅承担着技术风险,还承担着市场风险和其它风险。

2.2.2高增殖性。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对等的,因为技术资本是一项承担着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如果成功,收益往往是比较高的。

2.2.3融合性。技术资本不具有实物形态,投入生产时,必须与一定的有形资本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使用价值。

2.2.4投资的重复性。技术资本可以重复投资,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投资时的价格,获得更高收益。

2.2.5时效性。技术成果具有一定寿命,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创造价值的。

2.2.6技术资本值评估的复杂性。由于对预期利润的测算受技术成果水平、成熟度、技术寿命周期、技术投资方式、替代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技术资本值的评估极其复杂。

三、技术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首先考察现有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及在适当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竞争力的价值,然后确定与未来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所要求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相比的差距,最后进行如何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

3.1技术资本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技术资本为基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着眼点主要在于企业可能获得垄断利润。技术资本的形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建立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的技术积累与资本化,对应的是技术领先战略,以超额收益为诉求,一般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其二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为主积累技术力量,对应的是技术跟随战略,定位于行业平均利润,相应风险也较低。

就中国现行经济环境和企业状况,从财务角度运用技术资本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思路有二:一是依靠自身力量和财务资源构建内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式。二是通过并购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或者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模式。

3.1.1依靠自身资源构建内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战略观念不鼓励企业进入那些与其核心优势缺乏较强关联的产业领域,为了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企业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在自己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经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对技术资本的选择和应用,以科学合理地确定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财务模式的行进方向,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发展态势。

第一,技术资本应具备对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把握能力。这是技术资本项目选择和技术资本成果形成产品进入市场所要求的,也是企业财务是否能以技术资本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客观现实的职能要求。第二,技术资本应具备独特性,即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复制起来难度很大,从而为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三,技术资本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业务的拓展范围。

3.1.2实施技术资本战略重组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资本战略重组是企业对那些掌握本企业重大技术资本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企业实施的重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在20世纪80年代改变了以往只用自身力量从事技术资本化的做法,而是采用与其他公司合作或重组其他公司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其战略目标。1984和1985年通用汽车公司分别花了25亿和45亿美元,兼并了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和休斯航空公司。因此,对于运用技术资本开发与获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如果因为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约束,通过企业内部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困难很大或时间不允许,不妨以自身内部资源为基础吸收外部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

从长远看来,技术资本不仅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条件之一,也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之一,技术资本(的积累储备)丰厚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绝对实力的高低。

3.2技术资本与核心竞争力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大致可分为要素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部分,技术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资本,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相互联合,共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从过去的成长历程积累中产生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其存在形态具有结构性、隐性和非要素性等特征。因此,核心竞争力可被看作是由企业各要素资本相互依存和补充,并在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而共同创造价值的一个系统。在高新技术企业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财务问题,就是财务部门如何设计要素资本结构,协调技术资本同其他要素资本的关系,适量运筹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达到企业生产协调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以技术资本为依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资本创新等系统化,建立和实施技术资本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第7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水平。这种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突出的业绩则应具备“过人之处”,即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个分散的技术能力或技术,而是一组技能或技术的结合体,它是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心得及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核心竞争力并非固定于企业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充斥于企业不同的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及营销等部门。然而,就每一具体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并非包括所有方面,一个企业即使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获得成功。亦即企业各式各样的能力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并非都同样重要。

核心竞争力是一相对概念。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仅仅看其内部效率及管理体制是难以得出准确结论的,它只有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才能看出。

通常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性:1.明显的用户价值。即能使顾客感受到末端产品对其有益的买点和卖点。只有那些确实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效用的技能才能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2.具有延展现象。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找出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撑,可以降低多个产品的成本。它具有发散作用,从而能够将能量持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特性可使企业在产业、技术的演变进程中生长出许多受人推崇的最终产品,使企业出现许多商机,从而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3.具有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有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累积而成,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快能建立。4.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相伴而生,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它虽可被人们感知,但却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买卖,它一旦在企业内部形成,即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差别,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5.价值可变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对方,从而消除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超额利润,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所有企业的一般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由各种各样的能力组成,包括一般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包容一切和涵盖各种类型的技术与技能,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能力;再一类是制度能力。前者指各种各样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能力,后者则主要是确定企业从事核心活动的范围,它通常涉及企业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率等方面。由于企业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产品又是技术能力的竞争,因此,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就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而言,它又包括产品研究与开发能力及产品与技术的创新能力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能力的支撑。就核心技术能力而言,与其相关的能力主要有:1.企业战略决策力。它预示企业能够超前预测产业及技术等变化情况,超前决策,以提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护工作。2.快速反应力。它是企业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3.生产制造力。这是企业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工作能力。4.市场界面力,如销售、广告、售后服务等,这是使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5.组织协调力。它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而将企业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融入核心竞争力等。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当今国际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运作的发展,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使每一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围绕其运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融为一体,协调运作。

当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壮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推动着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使得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顾客或消费者由于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知识密度较高的产品或服务。当然顾客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中包含的知识本身,而是产品中凝结的知识的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由过去的机器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转向知识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来看,企业中技术等知识因素与其他要素相比,将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性各不相同,企业若都集中在某些技术等知识因素上,有可能造成过度竞争。但问题是技术等知识因素在其种类、运用角度方面的选择范围很大,且它极易改变并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根本不会短缺,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并不是仅仅拥有技术等知识因素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企业而言是各种地位不同的要素和各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企业应适应当今知识化运作发展趋势,选择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企业核心要素,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性进行综合运作,以建立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企业中的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高效运作,企业需以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要素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本管理的知识化、管理信息化。人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即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人的作用如得不到发挥,其有效运作也等于空谈。人本管理知识化与社会化,它强调人员管理中的知识因素,并通过知识因素将企业中的人员行为与更高层次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人员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是一种从根本上激励企业人员行为的方式。管理信息化则使企业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如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得以运行,同时可以创造出各种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直接参与企业运作,极大地提高企业在时间、空间方面运行的效率。可见,企业通过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使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得到强有力的人员和运作效率的支持。企业应围绕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进行企业管理过程创新。核心流程是企业核心要素综合运作的集中体现,是指以企业中的某个或某些过程为核心的过程间有机联系的运作体系,在这一运作体系中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过程,也有处于非核心地位的基础过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核心流程得以顺利运作。企业运作虽然是基础过程与核心过程相互配合的结果,但基础过程却为核心流程的运作指明了方向,是企业主体动力的集中反映。每一个企业核心流程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企业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诸多过程中,选择既能体现企业核心要素的地位,同时又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运作的主要过程,并由此形成以主要过程为主的具有辐射结构的运作体系。当随着企业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的确定,不同企业的运作则将着重突出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过程,确立能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

企业过程再造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创新的典范,以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进行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适应性更强。企业过程再造是对企业现有系统的否定,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跳跃式的,是一种突变。在当今企业运作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确立企业核心流程时,若通过企业过程再造对长期以积累、演变而来的在人们心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和工作体系进行根本变革,将使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重点须掌握4个方面,即面向过程、根本性反思、彻底性再设计和惊人的飞跃;二要将主要过程与企业其他过程融为一体,以形成知识化的企业整体运作体系。根本性反思就是企业对过去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思考,找出运作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为今后的流程设计打下基础。彻底性再设计就是根据企业运作方式的转变,重新设计知识化的企业核心流程,增强其适应性和运作中的可行性。惊人飞跃即促使知识化企业核心流程尽快地融入企业进行运作,使企业能够在知识化运作方面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通过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运作更具生命力。

企业还应以企业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与最终产品相比,企业核心产品可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且受到限制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核心产品的选择与运作,企业需以核心产品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即企业应由过去注重实物资产管理转化到更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上来,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其他企业、客户、政府机构的协作关系更加协调,让企业商誉、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核心产品的构建打下深厚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三者的集合,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的知识化,作为三者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为中心,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是管理意识创新。企业需建立以知识为轴心的竞争优势观,应改变过去对知识有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状况,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它在整个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它使企业运行更加合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化运作能力的提高。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统领企业的权力结构。因为只有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能推动企业的重要决策。如一些跨国公司,其商标管理部门对该公司的所有重大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核心的市场界面能力即隶属于商标管理部门。

(2)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选择核心竞争力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经理的一致认可是不可能形成的。

(3)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应从自身及环境特点出发,专门进行某一方面专门业务能力的培养,最终成为该领域的最强者,企业只要在某一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2.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步骤

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的重组与积累实现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开发与获取阶段。这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建立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专长与技能以组成特定竞争能力的阶段。该阶段主要针对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及知识产权市场而言。如设法获取那些可以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单项技术、率先注册专利,率先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等。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局限性,该阶段通常是通过外部资源的重组来完成。美、日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较为典型,他们通过外部引进再经自身组合,结果形成了在世界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外部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关键技术人才的引进、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结盟、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招聘留学人员及向新兴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等。

(2)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要达到这种结合就需要对开发与获取得到的建立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整合。如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其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等于组织的核心技巧,只有经过整合才能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整合获取的多种多样的技术与技巧,这是一条漫长的需要持久加以努力的过程。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涉及企业各方面具体问题,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是第一阶段工作的必然结果。然而,就我国这几年的实践看,一些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缺乏在技术、市场及管理方面的整合,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3)开发核心产品市场。核心产品是介于企业竞争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核心竞争力能够覆盖多个部门或产品,能够提供潜在的进入市场的多种方法,显然核心产品市场的进入有多种方法,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市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姜汝祥.差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8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能使企业在市场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获得超额利润。而核心竞争力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是具体的技术、技能或知识,而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将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能力不断优化整合所形成的一种集合体,它是一种“根本”的能力。可以说无形资产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而核心竞争力又不单单是无形资产的简单累加,它必须体现出企业持续盈利和竞争优势,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是一种将会计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结合,并运用会计学独特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确认、计量,并对其评价和控制的一种会计。核心竞争力会计提出后,传统的历史成本等会计计量模式无法对核心竞争力会计进行公允的计量,因而就无法符合企业决策的要求。因此需要采取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计量模型来衡量和核算会计问题,并建立一个更全面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制度。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确认。

由于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认可以参照无形资产的确认解决。我们知道,确认一项要素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标准:符合某项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关键是可靠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其积累性、动态性等固有特征,使得其可靠性略差。但是因无形资产的计量亦存在着相似的可靠性问题,核算中尚且承认了无形资产的合理性,因此管理决策中完全可以对核心竞争力予以确认。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账户设置。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且特殊的资产,对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提出了挑战,首先反映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必须建立适应企业核心竞争力核算需要的新的账户体系。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参照无形资产的会计账户进行设置。

1“。核心竞争力资产”账户。

该账户属于长期资产类账户, 用于核算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增减变动额。获得核心竞争力资产和核心竞争力资产评估增值时记借方,核心竞争力资产减少或价值评估减值时记贷方。余额在借方,即期末核心竞争力资产的结余数,表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产价值。

2“。核心竞争力变动”账户。

该会计科目主要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正常情况下的变化情况,包括增值和贬损两个二级科目。发生的价值增值计入该科目的借方,发生的价值贬损计入该科目的贷方,作为一项资产辅助核算账户,与核心竞争力资产余额一起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

3“。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

与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相同,此会计科目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发生的大幅度降低情况,计入该科目的贷方,是“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备抵账户。一旦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价值恢复时,不调整利润表,调整所有者权益。

4“。核心竞争力资本”账户。

资产和资本是对同一事物两种不同的描述,资产表现使用价值,资本表现价值。如果竞争力资产能够在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完全反映,那么竞争力资本应当包括在所有者权益中,与之相对应的资产就是核心竞争力资产。该账户借方登记核心竞争力资本的减少数,贷方登记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本的增加数。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报表设计。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已成为趋势,因此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增加专门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报表,另一方面应当适当的调整现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便直观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本文结合智力资本会计报表,在对其设计报表结构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简化和改进后,重新归纳出五大会计报表,并作出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1.企业核心竞争力存量报表。

此报表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价值状况,以此来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着重规划了企业未来培养和提升的能力。根据上述各要素和评价指标所占权重加权平均计算而得,企业价值的衡量可以用总价值乘以权重计算。关于此表中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企业可以根据对自身实际所拥有的情况,灵活地在该表内容一栏增减填列。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变量报表。

该表反映企业在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及提升的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和构成要素各自增减发生变化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便于企业更好地维护核心竞争力。该报表中数据的计算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存量报表一致。

针对企业各自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因素的实际情况,对其各自权重及变化情况要及时进行判断分析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下一步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持竞争力优势。

3.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报表。

该报表反映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持有的资源。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主要包括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资源:物质性资源可用金额表示,数据来源于传统报表,非物质性资源是采用文字描述。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性、学习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对任务的解决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技巧及执行力等;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认定为知识产权资源,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都可以划入其中,根据现行的环境,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机密等个性化的指标也都可以作为衡量知识产权资源中;而基础结构资源则是由企业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等企业专有内容以及企业关于信息沟通内部控制、各项管理程序等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包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负债表。

虽然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无形性不是实物状态,但其仍然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隐形资产,按照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对应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容也应该有所增加。

在资产负债表左边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价值,这个项目的计算金额一般来源于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这三个科目。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来源在所有者权益的竞争力资本项目得到充分反映,其中核心竞争力项目金额=核心竞争力资产±核心竞争力变动-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

第9篇: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体系结构竞争力模型

[作者简介]张洪春(1963-),男,湖北武汉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宋振云(1958-),男,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湖北孝感43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的构建与模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296)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14-03

进入21世纪,我国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集群内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别、面向就业细分市场的相互竞争的态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凸显办学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战略性问题。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基础分析

1.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理论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和构成要素研究,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示范性建设目标。教育部提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应当做到五个领先(领导能力领先、综合实力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和三项建设重点(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研究指明了方向。

3.示范性(建设)院校。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有100所高职学院先后被批准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或建成单位。目前,建成后的示范性高职正成为发展、改革和管理的示范,这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4.现有研究结论与分析方法。关于高职院校竞争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结论,如能力观、资源观、知识观、文化观和品牌观等。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分析方法和手段,如层次法、模型法、行为要素法等。这些研究结论和分析方法,丰富了竞争力理论,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分析研究提供了借鉴作用。

二、示范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分析

1.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影响要素。研究表明,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是由多个要素及其属性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内涵丰富,影响要素众多。经过充分的提炼、浓缩和高度的宏观概括,同时又考虑其微观可操作性,本文认为系统影响要素应由“环境资源要素”“核心能力要素”和“行为过程要素”组成,各要素又是多个相关属性的集合体。

第一,环境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由能感知的、相对静态的办学资源与环境构成。环境资源要素是竞争力的平台与支持系统,经过资源整合、转化、创生,能上升到现实的层面并能形成潜在的竞争力。环境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属性:一是区域经济与行业服务。这是社会和市场性因素,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反映了地域性和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及前景。二是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这是办学政策性因素。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地方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是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三是示范效益与成果效用。这是国家示范的禀赋力因素。积极地拥有示范和珍惜示范,充分发挥示范建设带来的成果效益,能进一步取得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四是办学体制与组织结构。这是办学体制性因素。办学体制与机制自力,能激发办学的活力与动力。学校组织结构与形态,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效率与效益。五是办学资源与人文环境。这是保障性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部条件,决定了高职院校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第二,行为过程要素。行为要素属于一种形成性要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资源,是将基础资源要素转化为竞争能力的必要环节。行为要素包括以下属性:一是机制运行与制度执行。高职院校的办学离不开独特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度管理力与执行力是学校目标实现的保障,机制的合理与高效运行是提升办学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二是教育教学与双师建设。教师角色力及教学行为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三是学生管理与素质培养。学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隐形载体,学生的素质与职业能力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目标。学生就业率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学生能否有效就业,其综合素质则是关键。四是办学模式与专业建设。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建设的科学、质量和水平,是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生命力和社会贡献率的重 要标志,也是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五是实验实训与基地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示范建设重点的首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实现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工学结合、企业学校一体化、专业加职业办学模式的根本。六是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招生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招生管理能根据就业市场现期和预期的需求,科学地确定招生专业。同时,招生宣传有助于社会及考生清楚地了解学校实力、专业特色和就业出路,实现学校与考生的信息对等。就业服务要根据毕业生的情况,沟通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吸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注意力。

第三,核心能力要素。核心能力是一种教育的经营力,核心能力要素是通过资源与行为过程融合形成的,是竞争力体系的本体要素。核心能力包括的属性如下:一是领导力与团队管理力。示范院校入选的首要条件就是“领导能力优先”。管理团队对行政、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资源环境的行为能力是示范性高职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领导意识、战略、理念、领导能力是竞争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二是人才力与人才培养力。学校人才结构与规模、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的能力是人才培养力的核心因素。三是社会影响力与服务力。影响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直接的外在反映和体现,社会服务是利用院校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活动。影响力与服务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的外在影响因素。四是示范效应力与经营力。示范效应力是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示范经营就是加强新闻宣传力度,推介学校示范特色,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示范效应力与经营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的促进性因素。五是知识聚集力与内质力。知识聚集力包括学习力,知识维护与合理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获取、存储与传递。内质力指学校文化、品牌、名师和特色要素。知识资源的整合及其综合运用和协调是示范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竞争力体系结构分析。通过竞争力体系要素及其属性的分析,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构建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竞争力是由资源要素、行为过程要素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属性因素构成的集合群体,它们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具有奠基与导向功能。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合力,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核心层培养力、内涵层整合力和外显层经营力②。

第一,核心层――人才培养力。示范性高职人才培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培养一流的学生人才。学生人才是人才培养力最直接的反映和关键着力点。学生人才的知识与水平、素质与技能、就业与服务能力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才能实现。其二是培养一流的教学与管理人才。教学管理人才是学生人才培养的条件,教学管理人才的结构与规模、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是学生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其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是人才培养力的核心。人才培养力是培养上述两种人才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影响要素,处于竞争力系统的控制与施与的地位,对系统的整体运行发挥全局性的影响和主导作用,是系统自身功能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才培养力包括人才组织与管理力、人才素质与水平培养力、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力等,其关键是教师角色力及其教学能力。

第二,内显层――资源整合力。学校的竞争力源于对资源和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整合。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和整体的最大效益。示范高职的资源整合力是基础办学条件、组织结构以及社会环境的一种整合能力。它不仅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与条件,也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包括领导及团队的管理能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能力、资源决策与发展能力、资源使用效能与效力等,关键是领导力及团队管理力。

第三,外显层――示范服务力。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了解社会需求,重视示范服务,扩大社会影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才能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外显层是影响力,由招生就业营销力、社会服务力、示范辐射力、示范影响力等方面构成。示范服务力是示范高职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外在反映和体现,其关键是示范经营力。

领导力、教师角色力和示范经营力是示范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核心影响要素,三要素及其作用构成了竞争力系统内部关联关系的主体,三要素自身功能的改善,以及三要素作用关系的协调都将决定着系统整体的发展进程与演进方向。

三、示范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分析模型

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归根结底是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而形成的对学院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系统要素间存在着复杂的多层次、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的形成具有静态能量进行动势转化的要素流动行为特征。因此,竞争力不是一个能直接衡量的特征变量,其分析评价需构建一定的行为运行模型。

1.竞争力发展阶段分析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发展具有过程性、复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竞争力可表现为行为增量和资源增量的函数,即竞争力=f(行为,资源)。竞争力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与行为和资源的投入量有关,当行为增量大于资源增量时,竞争力会急剧增长。竞争力发展不同阶段如16页图2所示。

第一阶段,示范申报阶段。主要是激活资源从而实现资源价值,对行为进行初始化并融入简单管理行为。同时,资源和行为经历第一次整合成为了功能力。“功能力”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功能为基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功能。第二阶段,示范建设阶段。行为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行为不仅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对资源的跨部门和组织协调,而且也逐步形成了过程管理能力,并实现了职能部门能力的有序化。同时,在协调组织的过程中资源和行为功能力经历更高层次的整合而形成学校的核心能力。第三阶段,示范阶段。核心能力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核心能力,资源和行为得到最大化发挥,学校竞争力稳步增强;通过核心能力,形成了行为过程认知能力,系统化了竞争力体系结构,并在过程化、系统化过程中,资源和能力进行更高层次融合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第四阶段,示范竞争阶段。核心竞争力发挥关键作用。资源整合的重点不再是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常规资源,而是凝结在这些资源中的最为核心的资源即知识。在这一层次,学校将通过建立有效的、全校范围的知识共享机制和学习机制来使已有的能力和竞争力得以固化,使能力、核心竞争力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竞争力的形成要经过多次的提升与凝结,是一个总体上升、动态发展的过程③。

2.竞争力体系运行模型(行动体系)。示范性高职竞争力体

系是一个动态的、基于行为驱动的结构,其运转过程是通过内部和外部输入经过处理转化为输出的过程,输出能力的获得依赖于系统的输入能力与处理转换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过程回路如图3所示。

第一过程,属于行为驱动阶段。该阶段只对资源进行简单的利用,对行为进行集约与初始化,并产生功能。功能行为实施于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评估、反馈、调整最后提升为行为功能力。第二过程,属于能力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与行为能力再次整合,构建并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再次通过阶段评估不断完善和升级转换,产生较强行动能力并最后形成核心能力。第三过程,属于知识驱动阶段。该阶段核心能力、整合的资源和修正完善的行为进行战略整合和融合,并发生协同作用,共同构建、生长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形成性的构建力,是知识、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有效组合。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过程性,在这些过程中,资源、能力与行为互为前提、相互激发是形成的高职竞争能力自增强机制的内在动力源泉④。

四、结语

1.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本质。示范高职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经过整合的“力”,即是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所拥有的独特环境资源、高效的教育及管理行为以及整合这些资源行为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职竞争力的形成是资源、能力和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核心竞争力是在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核心竞争力产生于过程行为中,渗透在组织内,蕴藏了技术、知识与文化,因而其核心内涵表现得独一无二和难以模仿。

2.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组织与系统观。竞争力体系不是竞争要素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与功能。其组织与系统性特征如下:一是系统性。高职竞争力系统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统整体,它的强弱取决于各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营造高职竞争力必须从整体出发,始终把握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从而达到在整体上增强高职竞争力的目的。二是动态性。竞争力体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在要素运行和流动过程中,各要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同时,动态性也决定了提高竞争力将是一项复杂工作,在实践中应注意克服存在的不利因素,不断调整和理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持较高的竞争力水平。三是关联性。构成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要素内部各属性载体之间,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在实践中要发挥这种支持与构建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要素及属性协同机制,以达到竞争力系统的高效运行。

[注释]

①郭秋平.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演变及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77.

②颜楚华,王章华,刘超.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