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家庭教育沟通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沟通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沟通技巧

第1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家庭;学校;合力;教育;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54-0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一致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只有都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宗旨,共同努力,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校合力的意义

主席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相互交流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途径。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一个孩子的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志趣爱好、个性修养、行为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家长都认为既然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学校。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总是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而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在意自己给孩子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总是让老师看管。这样就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因此,要让家长明白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校沟通,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矫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老师经常抱怨学校辛辛苦苦教育5天,可一到周末休息两天后,再上学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不好家庭和社会对学生2天的影响大于老师5天的教育,这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相矛盾的结果。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而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需要老师在学校教育,更需要家长在家进行教育,只有一起配合,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三、家校沟通的方式、技巧。

教育好孩子是一门极其深奥的学问,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每位老师的心愿,更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那就需要多沟通,作为学校、班主任老师应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

1、多种形式,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第一,电话联系:这是目前用的最多,比较方便,也是最节省时间一种方式。第二,微信沟通:手机微信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便捷的联络方式。第三,利用校讯通这一平台:及时把学校的通知,班级的考试情况及活动情况告知家长。第四,面谈:每天都有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当学生在学校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情况,而用电话沟通又显得不太正式时,就可以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交谈。第五,家长开放日: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环境及设备,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让家长们走进课堂听课,观看学生表演、才艺展示,更好的了解学校及孩子。

2、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效果

作为班主任,要想与家长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就必须高度重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掌握必要的方法,也是沟通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地、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学生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W生。对待学生家长要像对待同事、朋友一样平等友好,和家长谈话,发短信要客气,要注意礼节,不起高调,不发火。要有包容心,以平常心对待学生的冒失和错误与学生家长沟通,讲究一个“诚”字。用诚心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愉快地与你合作。家长谈话时,一般应先讲学生的优点,后讲缺点,对孩子的缺点也不要一下讲得过多。应该给家长一种感觉: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如此家长才会欢迎班主任,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议,愉快地与班主任合作,对孩子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渗透的直接操作者,如果与家长沟通不畅,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矛盾、积怨,甚至对立,严重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家校关系的和谐发展。掌握好与不同家长的沟通技巧,是取得家校协作成功的关键。

第2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亲子沟通,从心开始” ——“平等是前提、理解是关键、倾听是基础”。

讲座内容: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为什么很多孩子却越来越不愿与父母讲话?

父母是最热心帮助孩子的人,为什么孩子却嫌父母哆嗦?

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人,为什么孩子心中却充满了对父母的抱怨?

亲子之间为什么总是冲突不断,家庭教育的悲剧为什么屡有发生?

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有效的沟通能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讲座为家长介绍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父母解决与孩子沟通的困惑!

主讲人:郝秀娟

主讲老师介绍:**科技大学心理学学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讲座时间:5月12日上午9:00

讲座时长:60分钟

第3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一、个案介绍

小黄,男,15岁,初三学生。父母健全,父亲开私营商铺,母亲是全职太太,均为小学文化水平,哥哥中专毕业后工作。小黄小学五年级以前成绩很差,同学嘲笑,父亲打骂。五年级后不知为何开始好转,是班里的优生。但是每次期末考试,总无法考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父亲很少表扬自己,母亲会鼓励自己。初三下学期的几次模拟考,总会突然感到一阵冰冷,伴随着头脑一片空白。小黄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前来咨询的。

二、个案分析

小黄偏内向、敏感、善于反思,有写日记习惯。自初中以来,成绩都比较波动,但是依然能保持在年级前60名。详细了解发现,小黄与母亲的关系比较好,很少与父亲沟通,父亲以前总是很凶地打哥哥,有时也打小黄。哥哥成绩很差,小黄很担心如果自己成绩差,爸爸会像打哥哥一样狠狠地打自己。班主任表示,小黄曾经在家里向父母发泄道:不要总是把当年放在哥哥身上的希望放在自己身上。

小黄自述说考试时自己并不觉得紧张,但是从他的生理上明显表现出了紧张的现象,并且在第一次咨询时,小黄并没有表示爸爸在自己童年时对自己的打骂,在第二次咨询时才主动陈述。

由于小黄父亲对他和哥哥的教育采取了暴力方式,给小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初中后,小黄爸爸很少打小黄,沟通也少。小学时被打的记忆渐渐消逝,但那份恐惧依然存在,尽管小黄理性地告诉自己说,那是父亲爱的表现,但在小黄的潜意识里,那份恐惧根深蒂固。并且似乎出现了莫名泛化的迹象:即在考试时也表现出了一份不能自察的焦虑。与此同时,父亲对小黄物质上又非常关注和满足。小黄对父亲是既爱又怕,既期盼得到父亲的肯定又怯于与父亲交流。从母亲后来的谈话中发现,父亲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夫妻间和亲子间,现在对于早年自己的暴力教育方式也深感愧疚,但从未向儿子透露过。由此,在小黄心中的爸爸,依然是那位“儿子成绩考不好就要打”的形象。

三、处理办法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班主任所了解的以及小黄妈妈所掌握的信息未必就是小黄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小黄,缓解他内心的焦虑,必须先跟小黄沟通,了解小黄的内心想法。因此,在第一次见面时,先放下班主任提供的一些信息,重新了解小黄。

为此,先跟小黄建立信任的关系。在获得了基本信息及小黄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后,基于上述情况及分析,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处理办法。

第一,做呼吸放松练习。小黄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略显紧张、拘束。因此,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利用深呼吸放松法,先让他的身体放松下来。约十分钟后,小黄表示放松了很多,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第一次,他只想快点寻找办法缓解考试压力,不愿探讨过多。根据心理咨询的自愿原则,我也没过多干涉。

第二,用自由联想法,让小黄寻找考试焦虑的源头。小黄第二次是主动请班主任跟我预约的,经过一番语言交流,依然没有发现考试焦虑问题所在。于是,引导小黄用自由联想法探究考试焦虑源头。主要做法是:让小黄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与考试有关的任何词语,只要是脑海中闪现的词语,就记录下来,如此不断地写。再与小黄一起分析这些词语与哪些事情有关。

第三,运用合理认知法,引导小黄正确认识学习及考试的意义。埃克森的认知理论认为,引发人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人对事情本身的看法或评价。因此,引导小黄合理认识学习及考试的意义。小黄重新有了认识: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考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验证学习的效果。在面临重要考试时,有压力是正常的,接受这种有压力的状态,不要因为有压力就担心焦虑,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例如深呼吸、闭目养神一分钟、暂停法、按摩法等。

第四,与小黄父亲沟通。引导小黄意识到自己考试焦虑的源头后,一方面,引导小黄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父亲,并鼓励小黄尝试与父亲沟通。另一方面,与班主任沟通过后,决定瞒着小黄,与小黄家长沟通,协商如何帮助小黄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小黄父亲很关心他,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地对待他,担心影响了他的心理状态。同时,小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不合适的教育方式,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此时,我并没有去责备或否定他,而是引导他往更合适的方式去开展教育,并不断地肯定他做得好的方面,传达孩子对他的一份敬意。

四、思考总结

上述工作开展以后的一周,小黄再一次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这一次,他带着开心愉悦的心情,不断地诉说跟父亲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并表示在不知不觉间,开始能放宽心去迎接中考。

在这次咨询中,引发了我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1]。

(1)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也会犯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是一位新手,或多或少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从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这份错误,能让自己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教育。

(2)家L与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既要重视孩子的需求,也要重视自己的需求。孩子希望做得好时有人赞赏,家长也一样;孩子在做得不好时希望得到谅解和鼓励,家长也一样。在如今倡导赏识教育的同时,家长别忘了自己也需要这份赏识。当家长意识到这点,并设法自我赏识或获得伴侣赏识的时候,内心才有更强大的动力去爱去教育好孩子。

(3)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案例中的小黄家长在小黄每次考试前,都表现出某种担心,这种情绪无形中也感染了小黄,影响了他的发挥。家长若以自然、轻松、豁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孩子自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创造他们的人生。

第二,家长要创造安全、放心的环境给孩子成长。

在Baumrind研究[2]的基础上,Maccoby和Martin根据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高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类,即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3]。后三种自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一种也难以培养出具有良好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孩子。有些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感,表示自己懂得很多,往往爱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这样便让孩子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扼杀了孩子自主判断事情对错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缺乏自主思考,更少了很多直接经验的积累,无法体会成功感及树立自信心。有些家长采取忽视型,把事情交给孩子,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理会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理想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却忽视了培养他(她)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容易退缩。因此,家长要提供安全、放心的环境给孩子,让孩子把他(她)本有的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的过程,转变成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

在小黄最后一次的诉说中,出现了许多小黄父亲曾经说过的彼此愉悦相处的画面。这种默契让我深深感到,其实这对父子间存在浓浓的亲情,虽然他们彼此都是不善表达内心的人,但是彼此在一起时良好的互动,也能促进关系。这是父亲在意识到自己过去错误育子方式后所做的成功的改变。

第三,家长应与时俱进,学习良好而有效的H子沟通技巧。

每个孩子都在不断地学习,以更好地掌握种种面对生活挑战的技巧。家长是他们最重要、最信赖的老师,孩子绝大部分的基本行为及心理模式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家长不仅是他们的模范,更是孩子们求教的对象[4]。小黄不管是走路姿势还是说话的表情,与其父极其相似,虽然父亲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童年阴影,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小黄依然在学习着父亲。也正因为父亲在百忙之中依然会学习许多军事知识、时事政治、地理知识,满足了小黄的好奇心,也为亲子沟通建立了桥梁。与此同时,如果小黄父亲能多掌握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也许小黄会成长得更健康快乐。包括正确地赏识孩子,给孩子一个“黄金时间”,训练关注良好行为、换位思考、留点悬念等。

五、工作展望

针对以上问题,在日后的学校教育中,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今学生家长的家庭形态、教育教养模式以及亲子沟通状况。家庭形态包括典型家庭及非典型家庭,典型家庭即普遍的亲生父母抚养子女这一典型家庭形式,而非典型家庭包括单亲家庭、继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等几大类。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类。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关系[5]。

第二,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分质开展家长会,以有针对性的方式与家长协商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会的实效。过往,学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家长会,而忽略了家长的不同情况。如果能充分双向结合,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包括制作家庭教育小报,录制家庭教育音频,开展现场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互相交流等。如今,家长工作繁忙,下班回来一身疲惫,也许已经懒于定下心来阅读,如果能录制家庭教育音频,则家长学习的效率也许会更高。

第四,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促进亲子关系。学校教育不但是针对孩子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意识、心态的教育,包括培养感恩之情等。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有所改善,也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4.

[2]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1971,4:1-2.

[3]Maccoby E E,Martin J A. So-

cialization in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

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p-ment. New York:Wiley,1983.

[4]常艳春.智慧型父母,孩子成长的引路人[J].家庭与家教. 2006(7).

第4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本文在交际语言学的视角下,从交际原则的掌握情况、交际能力评价、语境化及会话策略的使用等几个方面,以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及北川羌族自治县为调查实施区域,对这些地区中小学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展开调查和访谈,从语言交际质量的角度,探讨四川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及留守儿童对语言交际原则的理解较为欠缺。交际语言学认为,高质量的语言交流必须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采取合作的态度,而合作的前提是双方拥有共同的交际目的或对交际结果的共同期待②。礼貌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为了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双方都能接受,应该适当地注意交际的礼貌(哪怕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谦虚、赞赏、宽宏、同情等③。得体原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应该注意一定的适切性,要符合一定的语言交际情景④。通过对双方对话过程的考察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往往以一种“长者”的口吻,多用叮嘱性叙述方式,在话语结构中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留守儿童多用回应式陈述,很少有针对自身生活、心理状况的描述性陈述,以及针对父母在外务工期间工作、生活状况的反诉性陈述,在话语结构中处于较低位置。从表面看,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在对话中,基本都可以遵循礼貌、合作及得体三原则,但在深入分析后发现,双方在交流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合作的形成有赖于交流双方对某一事物的相同认知,或是对话题持续进行的共同兴趣。然而,实地调查发现,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的基础并非共同的认知或兴趣,而是各自对自身所处亲子关系中位置的认知,这无法形成合作的坚实基础。第二,较大比例的留守子女在通话时不对父母使用尊称或称呼语,这种有意或无意的省略背后是对通话内容存在情绪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礼貌原则。此外,双方在日常通话中的话语地位不平等弱化了沟通中的亲情因素,进而会削弱家庭教育的效果。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体上较弱。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从语言的外部考虑的,是指说话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下,如何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⑤。

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第一,农民工往往通过命令式和叮嘱式语气来开展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未适时地考虑这种语气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和理解,这种方式很可能一开始就会让对方产生反感,不利于双方的持续交流。第二,农民工父母在沟通中较少介绍自己的状况,而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学习、健康等等固定话题,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知道父母在外面干什么,有没有遇到生活的困难、需不需要关心。显然,沟通的内容是单一的、重复性的。留守儿童会由于不知道父母的任何情况,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在外面的艰难,也很难真正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第三,双方对话题的深入和持续能力较弱。调研发现,农民工与留守儿童每次通话的平均时间在5分钟以下的占31.8%,每次10分钟以下的占65%,这种短暂的交流时间很难保证话题的深入。另外,农民工与留守子女的语言沟通除了通常进行的固化的语言交际模式外,很少会远离这种模式进入另外的话题。比如,农民工很少主动了解留守子女近段时间的心情怎么样,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对父母有没有期待和看法。这些话题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他们更为喜欢、更容易深入进行的语言交际内容。由此可见,远在异地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忍受着异地对他们的排斥,这种心情并没有在双方交流中被留守子女理解和同情。同样,远离了父母,缺少内心关怀与爱护的留守子女,心理的孤独也很难被父母所切身体会。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往往忽视语境化的要求。交际语言学中的语境化理论认为,言语内容及言语行为除了受到语言表述方法的内部规则影响以外,还受到外部规则的影响,这种外部规则包括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即语境化的环境⑥。语境化理论是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交际行为的语言现象,既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因素审视具体的语言现象,又从微观的人际交流中探析具体的语言现象。这样,便于将具体的言语内容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分析,找出话语交际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农民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子女进行语言交际,从话语表面看似乎是关心孩子想关心的、谈论孩子想谈论的。但是,从语境化要求看,不仅要考虑到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该跟孩子进行哪方面的语言沟通,还要考虑孩子所生活的背景、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最想了解什么,最不想了解什么。本调查发现,过半的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对家庭教育的期望非常高,孩子的学习、考试、在家是否听话等话题是每次都一定要涉及的;而对留守儿童的心情状况、人际交往状况、青春期问题交流很少。从交流内容频率的极高值和极低值的比较来看,农民工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最为关心,对孩子的心情状况最不关心。与此相对应,50.2%的留守儿童对父母询问自己的学习和成绩表现产生反感情绪,37.2%的留守儿童厌烦父母经常询问自己“是否听大人的话”,而这两个话题是农民工与孩子通话时最喜欢询问的。事实上,频繁的交流某些固定话题,明显违反了语境化要求,这种固定化的模式通常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心理,既期望接到父母的电话,又心存害怕,因为父母经常重复性地询问自己的学习、考试情况,这容易使留守儿童心存的一点期待被打破而显得失落,甚至对父母谈论的内容产生反感情绪。

以上调查研究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在语言使用上欠缺一定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以致会话古板、简单,很难达到家庭教育的交际效果;双方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导致沟通内容单一、沟通深度和持续性欠缺;农民工父母不太注意语境化的要求和相应的会话策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反感情绪。以上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双方交流的效果,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沟通频率与方式上,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应该增加同留守儿童的沟通频率,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奠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父母要积极主动地腾出时间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是没空作为理由减少对留守子女语言沟通的次数。只有在保证一定沟通次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沟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农民工与留守子女需要提升各自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在一个互动的人际关系中,语言交际双方需要共同提升自己的交际策略,掌握和使用一定的交际技巧,使得整个语言交际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语言交际的效果⑦。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尽量以平和、尊重的语气和对方通话;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应该避免采取回避或拒绝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使得父母能够多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让沟通持续下去,并达到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当然,双方运用电话进行语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也可以尝试使用写信等方式,以增加沟通的亲情因素。

在沟通内容上,农民工父母应该适当突破当前的路径依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心情状态等,并适当向孩子介绍自身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子女在语言沟通中较多地涉及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方面,这些话题是双方沟通中几乎每次必谈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形成语言交流的一种固定路径,双方每次都依赖这种路径将谈话内容进行下去。留守子女对这些内容在心理上存有反感情绪,也就是说,这种固定的路径依赖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所以,双方需要突破日常交流中的这种依赖路径。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期望与农民工父母沟通的内容涉及心情状况、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等等方面。由此,农民工在与留守子女进行日常语言交流时,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帮助解决孩子感觉困惑的问题,多与孩子讨论关于学习的方法,以自身的经验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留守子女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日常的语言沟通时,主动积极地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感知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积极地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状况,当自己在学校或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主动向父母求助,听取积极的建议,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沟通。农民工父母应重视沟通情景,尽量多使用赞赏、表扬和鼓励的态度,针对不同话题和情境,使用不同语言和语气与子女交流。在与子女交流时,农民工父母应弱化原有的高低差距,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谈心,避免给彼此一种压抑感。农民工父母应该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与留守子女谈心,让整个交流的氛围显得愉快而和谐。不能否认的是,农民工和留守子女是两种不同的个体,什么样的语境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言,在沟通之前需要双方考虑妥当。在两个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双方应该回避固有的高低差距。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直接照料,所以在日常沟通中更应该多使用积极的语气,对留守子女做的正确的事情给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留守子女的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哪怕是针对留守儿童的错误,也尽量要使用委婉的、引导式的教育语言。协助留守儿童强化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以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联结就是联系渠道的多维结点,是围绕在社会个体的微观生活环境中的支撑点。具体到留守儿童而言,其联结的对象主要是生活照料者。

第5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家长;有效沟通;艺术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兴则校兴,班衰则校衰。加强班集体建设旨在创设和谐、团结、向上的育人环境,激活学生乐学、善思、奋进和自主、自强、自立的内驱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旨在引领师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体谅,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尊重,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旨在夯实学校育人基础,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最直接、最主要的组织实施者,是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和参与者。班主任队伍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优良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班主任队伍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甘于奉献的群体,正是你们的无私奉献、默默耕耘,把一个个本来学习基础不好、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送入到高校,送进企业,你们是我校一群“最可爱的人”!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永远不懂”。沟通,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通过沟通,才能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篱笆墙”,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对学生教育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许多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策略缺乏、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导致了家长与班主任关系的紧张或恶化,甚至酝酿了尖锐的冲突。目前,迫切需要对沟通策略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但沟通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交流行为,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远为复杂。只有充分认识沟通的必要性,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善于运用各种沟通策略,才能使家校配合密切高效,共同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一个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完成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这二者之间架设桥梁的主角就是班主任。如何和家长保持密切而和谐的关系,实现有效的沟通,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二是家校沟通的现状,三是影响家校沟通的原因,四是家校沟通的原则,五是家校沟通的方法,六是家校沟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项“三位一体”的工程。它往往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教育的成功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协调的结果。而对于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而言,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否卓有成效,是否能形成一股合力。

如果作为教育者,我们只重视学校教育,那产生的结果有可能是你五天的教育成果,周末两天在家就给你完全抹杀了,就是我们常说的5+2=0。如果家庭教育虽有但却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那孩子有可能甚至反叛你在学校对他的教育;更有甚者,当你的教育思想得不到家长理解与认可时,他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透露出对你的不屑,那你的教育理念再优秀,也只能是你自己的,而永远不会化为孩子的,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重其道”。

家校沟通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只有学校、家庭明确分工,协同步调,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然而,目前在一些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身上存在家校沟通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班主任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策略缺乏等。据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7%的教师只有在学生犯错误时,才产生与家长交流的想法;教师与家长主动沟通,还被视为“非正常”的“告状”、“求助”;37.3%的家长在孩子犯较大过错时才有与教师交流孩子情况的想法。因此,家校合作出现的“流于形式多、单向灌输多、一味要求多”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和“理解与沟通”出现障碍密不可分的。

不少班主任意识到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方法,沟通缺乏策略和技巧。有的班主任把教育学生的重任按校园和家庭“划清界线”,与家长“各负其责”。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业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归咎于教师,当教育教学成果不佳时,就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甚至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原因分析

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和家长的社会分工、教育理念的不同,结果在家校联系中常出现障碍甚至尴尬,达不到预期效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受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家校双方有效沟通意识不强

一方面,一些教师至今未能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仍然根据这种角色形象指导自己的言行,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这就很难与家长平等沟通,极易产生沟通障碍;另一方面,家长也深受传统师道观念束缚,加上来自含蓄、内敛型文化的内在约束,许多人还不习惯、不愿与教师进行主动、积极的交流。从这个意义讲,都属于沟通意识不强。

2.受职业、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差异的影响,家校双方沟通存在障碍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职业与社会地位差异、年龄差异,以及多元化的家庭文化,会在客观上造成沟通障碍。

3.对学生个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造成了家校双方沟通的困难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样不可避免地就会在家长和班主任之间产生了针对同一个教育对象的“信息不对称性”,这客观上给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造成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才使得沟通成为必不可少。

班主任与家长实现有效沟通的原则

1.畅通联系渠道,做到信息互通

学校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畅通联系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沟通方式,如电话联系、手机短信、家校联系本、家访、家长会、家长来访,家长委员会、开放课堂等,将学校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近期表现,如取得哪些进步,需要克服哪些问题,家长应配合做哪些工作等等及时告知家长,同时让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向教师反馈,家长还可以向班主任咨询所需了解的情况等等。与家长经常性地保持联系,及时沟通,一方面会比较全面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向,做到及时预防疏导防患未然或切实有效的“对症下药”;另一方面,班主任面对的是众多的家长,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乏他们中也有对孩子的教育有经验的,在沟通中他们提出的各种好建议,不妨倾听或采纳。在精诚协作中,沟通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沟通前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个人信息要心中有数。

这既包括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作充分的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要心中有数,还包括了解家长的身份、性格、文化程度及过去沟通的情况,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找准谈话的切入点,以便做到什么样的山唱什么的样歌,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2)沟通前沟通的目的、内容心中要清晰明了。

要计划在沟通时想听到的意见和达成的沟通结果,要预见在沟通中可能出现的分歧意外等等。只有对所谈话题作充分考虑,与家长沟通时才能有条不紊地交换意见,从而实现预定计划。

3.构建平等信任的沟通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平等,实质上是对合作伙伴的一种高度尊重。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平等,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只有平等交流才能消除家长心中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使双方在心理、感情上接近和融洽,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班主任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态度要谦和,举止要礼貌,要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如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家长不尊重,甚至训斥家长,把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家长,则容易使家长把压抑的怒气转嫁发泄到学生头上,极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反而会加深师生间的矛盾,对学校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信任是班主任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没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非常成功的沟通,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构建信任,首先,在沟通中对孩子实事求是的评价,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给家长留下工作认真,负责的印象;其次,谈话的态度、语气务必热心真诚,伴之以虚心,使人动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最后,在解答家长的疑惑,给家长建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是务实的建设性意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专业指导在反复多次的沟通中建立起家长的信任。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主导方面,所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和诚意,使家长愿意接受你的建议,乐意与你沟通,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

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艺术

1.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的教育真正放在第一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为了孩子,我们可以抛弃一切名利。作为班主任,有时很容易将我们的工作定性为一种给予。因此,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总会觉得,这是“你”孩子的教育,你都不关心,我那么着急干什么?特别是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生矛盾时,总是很委屈,因此也最容易发火。因为老是想着,我在“帮”你教育孩子,为了“你”的孩子,我牺牲了多少多少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你不感谢我,倒来责难我。你这不是“好心当作驴肝肺”了吗?所以,往往口不择言,非常不冷静,致使矛盾一再升级。极大影响了对孩子的正常教育,也影响了自己的形象,甚至极大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其实,事情过后我们想想,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它需要我们有比较高尚的灵魂。必须要有能将学生当作自己孩子的情怀和境界。如果有了这种境界,为了将学生培养好,我们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几句气话,误了学生的教育,代价未免太大了。教育的高尚在于它的佛性,教育的高尚在于它的不求回报。其实,有人需要,才是最真的快乐。我们是教育者,也是人,但绝不能将自己看作一般的人,不能家长什么素质我们也什么素质。教师的功能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他的教育对象不光是孩子,还有为人父母的家长。越是蛮不讲礼的家长,说明更需要我们真诚的帮助和指导。这才是孩子之福,社会之幸。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是把我们的工作当作是对家庭的帮助,而应把家长的家庭教育当作对我们工作的帮助,那么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谦和,非常的真诚。我想,再难的沟通也会变得顺畅起来。

2.重视交流的前奏和铺垫,是交流成功的前提

有的老师认为和家长沟通与交流,所有的话题都应是围绕孩子的教育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一是这样的交流给大家的感觉非常生硬,干巴巴的,效果也肯定非常差;二是反映的若是优点倒还好,若是缺点,次数一多,家长肯定不开心。虽然说我们进行交流时不一定要说家长开心的话,但如果一说就是不开心的事,人的本能就是排斥,交流起来,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许多,可能也不会有主动的下一次了。

想一想,我们平常即使有事到朋友家去窜门,往往也没有哪一个是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的。往往得寒暄一会儿,然后才将话题慢慢地引入主题。并且我们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前面的寒暄是否得体往往影响主题的解决。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事务交往,所以它也应该有普通人际交往的特性。因此,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前奏。特别是在会面时,我们可以多聊聊对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特别是面对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时,这些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面对老师往往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自卑,因为老师,在他们眼中是文化的代名词。但他们又往往不甘于那种自卑而表现出的委琐,他们甚至害怕暴露出那种自卑。因此,他们在老师面前表现得非常的傲慢和无礼。这个时候,我们的尊重当然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找回自信。所以,此时,我们的前奏就应该多谈谈他们的家庭境况以及对他的敬佩,多暴露暴露自己的缺点,让他迅速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别说你谈的是他儿子的教育,即使你就是批评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也同样会欣然接受。

3.隐蔽家校沟通的目的,才能润物无声

家校沟通对于孩子在校时段而言,主要的目的肯定是围绕孩子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的。但是,要达到这种有效性,却并不一定得靠谈教育才能达成。其实,在很多的家访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和工作的交流,更加希望在交流中与家长建立一种非工作的友谊。这绝非不务正业。每当家长与班主任的关系日益增进的时候,在孩子眼里,不光有对班主任原来就有的畏,更多了一份亲,一份敬。因为在他们眼里,班主任已经成了他们父母的朋友,与他有了更近的一种情谊。而这份亲情的感觉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将使我们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关系的日益增进,有助于提高你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更有助于对教育方法的交流和引导,甚至于有助于学校声誉的进一步增强。

4.正确评价孩子,取得家长信任

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和思想状况,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多表扬,多鼓励,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尽可能地表扬和鼓励;少批评、少指责,即使是犯了错误,也要多分析原因,尽可能地给学生“留面子”。

5.灵活选用各种沟通方式,方能事半功倍

家校沟通方式有很多种,如电话、短信、QQ聊天,约见、家访等。我们在进行沟通时,应该根据孩子的教育需要和相互关系妥善选择最佳形式。

我们很多班主任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可能应该是约见吧。说实话,这种方式对于班主任而言,相对确实有够轻松,也确实够有“派”,但说实话,这又是我们班主任最应该少用的一种方式。首先,到学校约见,容易让家长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毕竟这是你的地盘,氛围不对,一不小心,家长们心理的某种阴暗的感觉上来,不利于交流;其次,它让家长感觉我的孩子肯定又犯了错误了,于是不自觉的带着不愉快的心情就来了,有些不能理解的家长甚至是带着怨气来的,沟通又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为什么有的家长一来学校,二话不说,将孩子打一顿就走人呢,我觉得就是这个原因。再者,次数一多,学生反感不说,家长也非常反感,致使沟通变成了一种惩罚,极度离了家校沟通的航道。约见,我建议,除非是事先与家长沟通过,想利用这种形式告诫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威慑,否则不宜使用。

电话沟通是事务性的需要才常用的方式,交流感情则不宜用。家访与短信交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家访,一显真诚,二能使家长与老师感情迅速升温;短信则应常用,逢年过节一声祝福,大事小情一个通报,既省钱省时,又极富人情味。

6.了解家长需求,指导家教方法

首先,要向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班主任要把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家长,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比如: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的种种异样表现,家长视为洪水猛兽,无计可施,要么严防死守,要么听之任之,结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引导。

其次,要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要让家长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既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不但要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去规范孩子的行为,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第三,要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既然上学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有些家长又过分注重家庭教育,甚至对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持怀疑态度,对学校教育指手画脚。两者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前者,班主任要耐心提醒: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长要关心子女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要做孩子的表率;对后者,要向他们讲清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并指出家长对学校教育持怀疑态度将给子女造成不良影响。班主任要使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班主任必须寻求有效的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与学生家长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化或心情不佳的时候,那么此时就不是与家长进行交谈的时候,与家长沟通,应先间接地向学生了解其家中的情况,以便决定是否适合与家长交谈。

第二,与家长沟通要善于倾听。多数班主任约见家长时,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啪啪一通数落,情绪发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长的耳朵也塞满了,回去便拿孩子撒气。其实有时候多说不如少说,甚至作个听众认真倾听也不错。倾听有两个好处,一是造成平等的谈话气氛,二是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家长有时会因孩子在校的一点表现而喋喋不休,追问不停。自己可能会感到不耐烦,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亲切的笑容,去面对他们,去体谅做父母的心情,以一个教师特有的耐心去面对他们,通过换位思考去了解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他们的孩子教育好。

第6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原则;方法;沟通策略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良好展开需要在遵循导向性、平等性与激励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了解学生的现实学习与生活状况,通过多种沟通策略如班主任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学校领导等制定具体的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一、班主任管理工作所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在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积极克服、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促使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合理化,避免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对于一些好的影响,要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对于一些消极的影响就要以预防为主,采取主动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不断增强社会适应力和社会免疫力。

(2)平等性原则。班主任应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自主性,把师生关系建立成朋友关系、对话关系、信任关系和人格平等的尊重关系,使其生活、学习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3)激励性原则。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沟通,需要作为接受者一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现在的学生平等意识强烈,自我意识突出,班主任老师需要充分激励学生。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方法

班主任在工作中应注意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以使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

(1)了解、尊重对方。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尊重理解对方,才能消除隔阂、消解误解、化解矛盾。只有对对方充分了解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沟通才能发挥实效。班主任在沟通中,应转变传统的中心角色,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家长沟通。

(2)运用多种沟通技巧。在沟通中,多种技巧的灵活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应善于运用各种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手段,以达到有效沟通。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一个鼓励的目光,示意“老师相信你,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班主任在沟通时应注意倾听、创设轻松的环境。当学生之间有了矛盾,班主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然后综合评判是非,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

(3)于在活动中沟通。班级活动可以把班级变成更有意思、更让人喜欢的地方,它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解决最近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彼此了解和关心,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可以让任课教师与学生相互增进了解、表达情感。班主任应在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愉悦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加深师生情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管理工作中具体的沟通策略

小学班主任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克服长期以来的命令式习惯,学会尊重学生的习惯,并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真诚的对待学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将学生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班主任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第一,抛弃命令式教学,增加感情投资。当今平等与尊重的观念已经被社会所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班主任常常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对学生批评,根本不能照顾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更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展开。对此,在教学管理中班主任要加大情感投入,重视感情投资,增进师生和谐,这样才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

第二,关注学生成长,重视细节处理。在班主任与学生交流中,学生一般会对班主任的言语、表情敏感,特别是学生有事的时候,更是如此。班主任要注意避开事,从关心人入手。班主任在关注学生成长中,大部分工作是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因此,班主任老师要把工作做到实处,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关注细节。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动作……都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关注与否。

第三,调节情绪心态,重视自我示范。在班主任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总是不自觉地起主导作用。加之学生向师性心理的导向,教师在整个交流中所起的导向作用非常大。班主任优良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其教育学生的灵魂。班主任的政治思想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等,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和间接的重要影响。

2.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

众所周知,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辅助,也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最大阻力。因此,注重家庭教育,与家长有效沟通,取得家长与学校教育的共识,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重要一环。

3.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老师,他们的品行、价值观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所以任何学生的成长,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集体努力的共同结果。这份集体力量发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平时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沟通关系。

第一,循循善诱,激感。班主任应将任课教师的人品修养、教学成果等向学生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其产生敬仰、敬佩之情。班主任还应在班级中加强尊师教育,让学生尊敬每一位教师,理解教师的一番苦心,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班主任在任课教师面前也可将学生对该教师的良好评价给予及时反映,多介绍班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现实表现,让任课教师感受到受尊重与对学生的好感。

第二,创造机会,融洽关系。任课教师接触学生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面对面谈心、交流的机会很少,班主任应努力创造机会,在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密切师生感情。

此外,还有班主任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这一定要把握尺度,不能无原则地扯关系、套近乎。在说服领导时,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地回答领导最关心的问题,而不要东拉西扯,分散领导的注意力。即使领导不愿采纳,也应该感谢领导已经认真倾听你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让领导感觉到你对工作有积极性、主动性,对你的班级工作就会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马海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个技巧.新课程,2009(8).

第7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 角色转换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状况的教师,兼具多重身份,他既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日常管理的领导者,还是学生学业的教育者,因此其工作内容具体而琐碎。而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高考升学压力始终存在,另一方面90后高中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又提升了工作难度。这一学生群体普遍敏感、固执,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这批学生思路宽广、思维活跃,有相当的接受新事物能力。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高中班主任,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在紧张且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个人认为有以下四大要点。

一、严格的秩序规范是立足点

受到社会文化发展和家庭教育方式变革的影响,相较于80后,90后的自我意识觉醒地更为彻底,而集体意识相对淡薄。作为班主任既要关注每个个体截然不同的状况,又要全面协调整个班级的大小事务,光靠热情和冲劲显然不够,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和评价体系,并且要求所有人都严格遵照执行。一是要有明确的标准。这里的“明确”有两个层次,首先要白纸黑字落于书面,比如校训、校规、班规等,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各项要求入脑入心,这一点看似普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当前,学校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狠抓学习成绩上,对各类违纪行为往往采取结果控制,即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常常陷于被动,甚至有恶性事件发生引起极大的负面社会影响。而面对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业,实际也不可能为纪律教育付出太多精力,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利用好课余的每段碎片时间,将纪律规章的强调同学习、生活穿行,从而实现对违纪行为的源头管控,这也是保护学生的有效手段。二是要坚持原则。班主任要坚决维护纪律规章的严肃性,若发生违纪事件,一定要把事情调查清楚,并根据事实做到奖惩分明、赏罚有度,不搞特殊化,避免处理不当对学生造成伤害。

二、科学的管理手段是着力点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因此,提升班级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一是要发动班级自治。充分发挥班委桥梁纽带作用,在监督之下适当放权,开展班级“自治”,一方面可以缓解班主任事无巨细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合理的“自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班级管理化被动为主动,提升班级运行效率。二是要强化目标管理。有调查表明,接近85%的高中生学习奋斗目标不明确甚至没有目标,这极大影响了高强度学习的惯性持续和个体努力程度。因此,要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设定合理的短期以及长期目标并定期对照检查,强化督促学生勤奋学习,最终在整个班集体形成互相监督、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发挥榜样效应。一方面要树立典型,为班级内有特长的学生争取各类表现机会,力争各类荣誉,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总结出好的经验或者学习方法,并利用班会、板报,甚至课余活动等各种机会、各种渠道进行推广,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三、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切入点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便是沟通,师生相处也不例外,合理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班级氛围的基础。一是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对个体来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状况、社会生活环境等;对班集体来讲,则要掌握学生集体的发展状况、班风、主流与倾向等,以此作为沟通的重要依据。二是要真诚付出,互相尊重。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信服,首先要获得他们尊重,而尊重是相互的。班主任的尊重,对学生来讲是极大地认可和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要尊重,对成绩不佳的学生同样要尊重,这是师生顺畅沟通的前提。三是要因势利导,合理运用各种交流技巧。要会倾听和理解,掌握学生内心最真实地想法;要学会赞美和肯定,善于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化解学生对老师的敌意和紧张情绪;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能引经据典,巧于类比,长于说服;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发挥正面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

四、积极的家校互动是突破点

第8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开宗明义的强调了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幼儿教育离不开教师、家长、幼儿三个角色。幼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内容,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则是幼儿教师家长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目前家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幼儿园教师越来越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在沟通方法上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目前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家园沟通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幼儿教师存在思想误区,对家园沟通认识程度不高,家园间缺乏沟通。一些幼儿教师错误的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日常的带班,平时幼儿没有什么问题,不必要与家长沟通,即使平时幼儿出现问题,能在园内解决的就不与家长沟通或等到幼儿有突出问题时再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家长普遍希望了解自己子女在园的各方面情况,如果教师平时很少与家长沟通,容易导致家园教育断裂;如果教师隐瞒幼儿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家园间的不信任和误会,使家园互动的情感基础消失殆尽;如果教师在幼儿出现问题时不及时与家长沟通,容易导致家长的不满,给原本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加大了难度,给家园间的沟通人为设置障碍。

(二)家园沟通方法欠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日常实践中,部分幼儿教师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方法,相互间缺乏了解,在日常沟通中缺乏艺术,以单纯呆板的方法与家长沟通,不会因时因地的变化,遇到较简单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时还能够应对,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就可能导致沟通桥梁被阻塞。

家园沟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惟有在奠定共同情感基础的前提下,因时因地不断变化沟通技巧,提升沟通艺术,才能实现家园间的完全融合。

二、家园间沟通的根基

(一)对幼儿共同的爱是家园沟通的基本前提。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幼儿。共同的爱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使家园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在日常教育中,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施行的教育,要体现对

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把家庭中父母对幼儿之爱在幼儿园中延续,同时,幼儿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保持对幼儿的正确指导和教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使双方对幼儿的爱成为家园间永恒的旋律。

(二)对幼儿共同的教育目的是家园沟通的保证。共同的教育目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拉近双方之间的联系,实现步调一致和行为一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家长总是更希望幼儿能够掌握更多的字词,学会美术、音乐等更多的艺术,拔高式的追求幼儿的片面发展;而幼儿教师更主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按照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选取相应的课程,循序渐进的开发幼儿的智力。面对这样的尖锐冲突,幼儿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适时的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技能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倘若这样片面的发展,只会破坏幼儿的正常发展轨迹,造成幼儿自理能力等方面知识的缺失,最终破坏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家园间深入的沟通,奠定家园间对幼儿共同的教育目的,而这种共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家园间更大规模的沟通。

三、家园沟通的艺术

(一)时间艺术。

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家园间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表现在幼儿出现问题之时,而是要体现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经常性的往来之中。或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刻与家长短暂交谈,及时地互通信息,或利用家访、电话等形式,或在课堂,或在街头,借助形式多样的沟通渠道,建立相互间不断沟通的长效机制,传递相互间的信息,校正双方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弥补双方的.不足。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取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事例,借助不断变化的沟通形式,向家长充分展示幼儿的各方面情况并与家长随时交换意见,拉近家园的距离,使家长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诚意,与教师在育儿问题上形成共同语言,达到心灵沟通。

(二)、主体艺术。

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主导力量,同样,在家园沟通中,家长也必须处于主体地位。为了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园地等方式,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及育儿观念,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指导;其次借助一些需家长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家长充分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家长在家园沟通中的主体地位,了解不同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在《家园联系手册》等沟通媒介上写明,使家长看到自己的不足,指导家长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最后通过公开日等活动方式召开家长讨论会,促进家长群体内的交流,总结家长的教育行为,纠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推广正确的教育行为。

(三)、行为艺术。

1、幼儿教师要不断丰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有着不同特点,幼儿园教师应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懂得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教育思想内容,为指导家长做充分准备。

2、建立家园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如果家长对教师失去信任,

教师则很难与家长进行沟通。教师要理解家长的顾虑和心情,想方设法赢得家长的信任,要尊重每个家长,热情、耐心平等地对待每个家长,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3、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教师做好家长工作的基础。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靠一时一事,而是靠平时精心维护。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家长的相互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子思想,体谅家长的苦衷,教师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顺利地进行沟通,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第9篇: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16-01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具体实施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健康心理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先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实施教育的过程和效果。

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明确自己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者的角色,用爱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学校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去塑造和影响学生的心灵。

1.2提高沟通的技巧。给学生写评语是一种沟通。在评价学生方面,学校要制定专门的措施,改革鉴定式评价为充满感情的激励式评价,并要设计改进学生成长评价手册。教师要多方面关注学生,而且评语要放大学生的优点,不足要含蓄、委婉的提出,让学生看到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学校先由一些教师写出示范性的评语,待教师们写完评语后,学校领导再给教师提出修改建议,使教师们通过评语增强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2.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具有健康的心态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决不仅仅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注入教师的素质,才能迎接新的挑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以"学生的朋友、顾问、参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和学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中,让学生在尊敬、信任中与教师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敞开心扉表达自己。

教师们还在教学中努力发掘教学内容和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利用教材中的故事、人物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引导、熏陶;以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在教学中,教师们还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的意识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利用心理辅导活动为孩子提供心理成长的时空。

2.2.1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学校可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2.2以班级或小组活动形式进行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规定每月要有1-2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利用班队会时间由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组织辅导。各班主任精心备课,设计出一个个优秀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在活动中,老师让学生参与和体验,为孩子们分忧解难,和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

2.2.3善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为孩子提供调节情绪,尽情倾诉的途径。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助人自助。在班级采用"心情树"和"秘密信箱",对心情不良的学生和需要及时疏导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教师在班级的"秘密信箱"里发现了问题,他们可在课下及时与学生友好的沟通,教会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

3.让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走进家庭,实施学校家庭"双向教育"

学生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已不仅在于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和学习上的问题,孩子的很多烦恼都来自家庭给予的影响和压力,或是家庭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他们的某些心理障碍也或多或少与家庭有关。为此,我们要注重与家庭的联系,实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

3.1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让所有的家长都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知道如何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针对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平等交流的实际,在学校开展"真情平台"互动活动,学生、家长、班主任在一个舒缓、放松的环境下彼此平等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们说心理话诉真情,家长们认真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如在家学习紧,课外补习科目多,自由活动时间少,甚至提出父母有打骂体罚行为等问题,家长们结合自己家孩子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认真地做了解释和改进教育方法的表态。同时,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间还针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