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

第1篇: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颈椎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头晕、头痛,后小脑供血不足,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肌缺血,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等症状;腰椎病更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困难,会影响行走及下肢活动,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终身残疾。

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我们发现颈、腰椎病最积极的康复方法不是手术,而是自身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和科学适度的健身。目前世界普遍认可的保守治疗方法有两种:其一,牵引;其二,按摩。其中,牵引的优点在于可较快作用于病变部位,迅速起效;缺点在于,患者痛苦,对于肌肉的拉伸反应较大。按摩的优点在于活血化淤、疏通经络,对较轻的颈、腰椎病效果突出;缺点在于按摩技术过硬的技师不好找。一旦找不好,会有极大的风险。病变的椎管极易受到损害,从而造成无法逆转的身心伤害。有没有可能将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同时又将按摩变成一种没有危险的可控制按摩(没有人为因素在内造成伤害)的方式呢?

牵引中按摩,按摩中牵引,这可能只是一个想像。牵引中怎么可以按摩?按摩中又怎么可以牵引,而且还不能有一点点失误……

我国当明家运长国先生,历经七年研究、开发,发明了一种仪器,使用这种仪器可以做到一边牵引、一边按摩、还可同时享受玉磁的热灸疗及远红外疗。按摩力度的大小,不靠外力,而是人体自身的重力(上身的重量,最安全有效的按摩力度),这样人人适用,完全安全可靠。

这种仪器自2006年上市以来,经上万人试用,受到普遍好评,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经众多使用者共同参与命名,最终命名为―玉磁温灸健身仪。

玉磁温灸健身仪外形像个小枕头,松软有弹性,表面装有四个凸起的玉球,通过半导体技术加热至50°C~60°C。使用时,人躺在上面,既按摩了后背,又牵引了大椎,同时温热的玉磁还将深层刺激、激活人体任督两脉,平衡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平衡),使人健康长寿。玉疗、磁疗、牵引、按摩、热灸共同作用,使人迅速摆脱腰酸背痛。当玉磁温灸上的玉球被加热到50°C~60°C的时候,可使僵硬的椎旁组织变得柔软,帮助椎间盘恢复原状,减轻对周围神经的压迫。本产品以数千年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技术稳定,功效明显,设计更显时代感和人性化。长期使用可有效疏通后背督脉和前面任脉,摆脱亚健康。

零售价格 960元/台(特惠价780/台)

邮购地址:天津市河西区永安道永安大厦A座2门1803室

收款人:运长国

邮编:300204

咨询电话:022-23287580 23287581

网址:省略

第2篇: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目前,脊柱疾病已成为“世界十大被忽略的健康问题”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颈椎、腰椎疼痛等毛病。在中老年人中,97%的人患有脊柱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脊柱疾病有些很轻微,有些却很严重,其中有10%~15%需要手术治疗。传统脊柱外科手术除了一般的手术风险,还存在切口较大、出血较多、康复时间较长等弊端。因此,医患双方都对医治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恢复正常功能的基础上,希望创伤小、疤痕少、康复快、不留后遗症。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研究及应用逐步推广,其在脊柱疾病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日前举行的第34届国际微创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上,国际微创技术外科学会(ISMISS)侯任主席、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周跃教授就脊柱微创技术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脊柱微创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儿?

周教授:现在所谓的微创外科手术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小切口技术,实际上它是把现代医学高科技发展,如数字、智能、导航、机器人技术、内镜技术等融合在了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创外科手术涵盖了现代医学很多高科技设备、技术和手段。

脊柱的微创技术是以保证良好的手术疗效为前提,应用新型管道系统将脊柱的减压手术微创化。它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比如穿刺、射频消融、激光等,由于不需要开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操作较简单;但是内镜技术、计算机导航或机器人手术就比较复杂了。其中,经皮椎间孔镜下技术(PELD)是微创脊柱外科内镜技术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一种。这种内镜与普通的腹腔镜、胸腔镜不同,这是一种全内镜技术。全内镜是把手术通道、光源、摄录像、冲水、灌水、吸水系统精准地做在镜杆上,通过小小的镜杆既可以做简单的椎间盘凸出的微创手术,也可以做椎管狭窄的扩大、成形、减压手术。PELD采用局部麻醉,使得伴有老年性疾病的很多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也能接受手术;而且,手术中碰到神经时患者会有反应,这样使得手术的风险大大降低。

问:微创手术的优势在哪里?

周教授:过去很多手术做完患者要卧床2~3个月,现在应用微创手术技术,当天就可以下床,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如最常见的椎间盘突出,以前我们都会叮嘱患者要卧床观察两三周。这么长的时间对患者的身体、心理有很大的伤害,也加重家庭的经济和照顾负担。而接受微创脊柱手术技术,无需大范围剥离和损伤切断肌肉,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花费也低,一般患者手术后6~8小时便可下床,一周后实现基本恢复,不需要家人长时间的照顾,具有很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问:所有脊柱病都能用微创术治疗吗?

周教授:脊柱微创技术经过近10余年的飞速发展,临床上绝对多数脊柱退行性病变都能在微创通道下完成手术治疗。但是,脊柱疾病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的症状,也要求医生分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我曾接诊过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他是一名银行职员,因为工作需要久坐,时常感觉腰背部疼痛,经过腰椎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其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3、4和腰4、5椎间盘轻度膨出。这是一个典型的早期腰椎退行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结合显示没有明显神经压迫,所以暂时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日常加强腰背肌锻炼,还有恢复的可能。我建议他每天坚持30~60分钟游泳,以锻炼腰背肌,或者选用“小飞燕”锻炼方法:俯卧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20~40次。他如此照做一段时间,情况有很大改善。

另有一位31岁男性患者,职业是航空公司飞行员,因为腰痛、腿麻来进行腰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腰5骶1椎间盘脱出,出现脊髓神经轻度压迫。这说明他已有较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但在脊柱退行性病变中尚属于初期,且由于其职业特殊性,如果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较大的手术创伤将可能导致他早早告别飞行员岗位,为此,我建议其选择PELD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还有一位55岁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颈6、7椎间盘脱出,且已经严重地压迫到脊髓神经,患者神经根性疼痛症状十分严重,无法站立行走。我对其采取了颈椎后入路微创内镜技术,在患者颈椎后侧建立了一个如筷子般粗细的手术通道,如此既能绕开颈椎前方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又能直接进行病变髓核组织的摘除。由于没有对颈椎的稳定结构造成损伤,术后第二天患者便能下地行走。

问: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微创手术的精准性?

第3篇: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关键词] 推拿学 回顾 现状 展望

1 简要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 陈水金,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国家级颈椎病重点专病项目负责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康复推拿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主治医师。

第4篇: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治疗骨科疾病,把握黄金时间

冬病夏治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治疗思想,所谓“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每到寒冷冬季就容易发作,或复发,或病情加重的疾病,例如我们中老年朋友常见的骨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等相关的骨科疾病,从中医角度来看,此类病多具有阳气虚损,恶寒怕冷等特点,往往于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甚至夏季尚不能脱去棉衣。所谓“夏治”是指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冬病”到夏季有所缓解,如果这时乘机辨证施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吕主任还提到之所以要进行“夏治”还在于夏季施治对医生来说相对容易,不论是敷药、敷贴剂或做手法都比较方便,并且病人也乐意接受。

采访中,吕主任告诉我们,骨病患者的症状在夏季会减轻或者消失和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夏天天气炎热,血液循环加快、关节韧带肌肉变舒展、神经复苏变活跃,脖子酸胀、僵硬、疼痛等症状往往会缓解甚至消失,很多患者觉得症状减轻消失,往往就忽视了治疗。但是此类患者等到天气转凉时,往往会复发,甚至病情比之前的还严重。所以更应该把握住骨科疾病夏季治疗的黄金时间。

治疗有新法

谈及骨科疾病的冬病夏治方法,我们之前了解得最多的就是艾灸疗法,吕主任也提到了这一点,但这作为一种传统的施治方法,也存在着诸多弊病。“以前我们是用温针灸配合手法,温针灸原来我们用的艾灸,把艾条绞成一公分长,然后放到针尾做温针灸,即做针尾灸,现在因为考虑到温针灸灸条烟很大,另外就是掌控有些困难,比如有时怕它掉灰下去烫着病人,这就需要有人来守着。这就造成许多麻烦。后来我们作了六个方面的改进。现在是用两展DPT灯,它里面含有微量元素,对于促进循环、促进温热作用也不亚于艾灸疗法。另外我们的针灸针做“烧山火”,“烧山火”是称针灸里的一种手法。它就是要让它烧起来、热起来,这多是治疗一种寒症,对于如冻结肩这种病症尤其有效。此外,我们还推出套餐疗法,采用多手段、多方法,根据其阵型针对性地来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也是不错的。针对不同病症我们有不同的疗法。”吕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冻结肩及颈椎病的冬病夏治法。

冻结肩

所谓冻结肩,也就是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周炎中常见的一个类型,通常所说的肩周炎又多半指的是冻结肩。因50岁左右为高发年龄,因而又叫“五十肩”,以中老年人多见。

【症状】:其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肩周疼痛,且伴有肩关节外展及其外旋功能受限。肩关节周围炎到了晚期就会出现肩关节周围的组织的粘黏,包括关节囊、周围的肌腱、韧带都会出现粘黏,引起关节的功能障碍。这种病人很痛苦,彻夜不眠,生活也十分不便,就连梳头、穿裤子都很麻烦。

【疗法】:肩周炎的冬病夏治主要利用上面介绍的“烧山火”的针灸疗法,在经过治疗后,为了缩短疗程,巩固疗效,必须早晚进行自我锻炼,可做以下5个功法动作:

1、双手同时同步爬墙摸高10次。

2、双手下垂,价差摆动10次。

3、双手抱头挺胸1分钟。

4、上臂内收,触摸健侧肩部。

5、健手牵拉患手后挽触摸背部。

【注意事项】

 切忌作大幅度甩手回旋运动,这样反而可能加重损伤或使肩内小关节错位,以致疼痛加重。

 动作次数不宜过多,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以能忍受为度),要求到位即可。

 同时要注意肩部的保暖御寒,预防复发。

颈椎病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一种虚寒之病,它除了因为长期不良姿态造成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外,还与外部邪气(如:风、寒、湿)等侵入人体后,加重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有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寒湿凝滞,不通则痛”。因此,颈椎病好发于冬季,到夏季症状会有所缓解,这是因为冬季的寒冷天气造成颈部的肌肉、血管收缩,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有些患者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冷风直吹颈部,也会出现不适症状。盛夏之际,人体腠理疏松,阳气浮于外,有利于体内伏邪向外透发,正是治疗颈椎病的良好时机。

【症状】具体表现为颈肩部疼痛等,严重者还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上肢麻木等症状。

【疗法】功能锻炼

预备姿势:双手叉腰站立,双足与肩同宽,呼吸平和自然

1、颈前屈低头至最大限度,然后后伸仰头至最大限度。

2、左、右缓慢旋转颈部至最大限度。

3、左、右缓慢侧屈颈至最大限度。

4、顺时针缓慢旋转头颈部;逆时针缓慢旋转头颈部。

5、由前向后摇肩10次;由后向前摇肩10次。

6、肩部快速抖动10次。

7、双手从胸前分开,头转向身后看同侧手指,左右各次。

8、仰卧时将头置于床沿外,悬吊数分钟,时间以患者的耐受为度。

温馨贴士:

骨科疾病的治疗一定要配合合理的饮食。以下给出几点饮食建议:

 均衡进食。

 进食足够含丰富钙质的食物。

 从食物或晒太阳中,吸取充足维生素D,有助钙质吸收。

 适量进食肉类(每周约四至六两),以免吸收过量蛋白质,增加钙质流失。

第5篇: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1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对我科102例长期卧床患者进行观察护理,其中男72例,女30例,年龄18岁~80岁;腰椎病变30例,胫腓骨骨折40例,股骨颈骨折27例,骨盆骨折5例。患者卧床均超过10d,发生便秘10例,余者无便秘、腹胀等并发症。

2便秘发生的原因

①精神心理因素:骨科患者多属意外伤害,发病突然,对预后担心,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损伤、疼痛、情绪紧张等应激反应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胃肠功能减弱,引起便秘。②营养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物过于精细和摄入量不足是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常见因素之一。③长期卧床患者,胃肠蠕动减弱。④疾病因素:在骨科患者中,脊柱、骨盆和下肢手术患者以及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是发生便秘的高危人群。⑤疼痛因素:因疾病所致疼痛、术后伤口疼痛或惧怕放置便盆引起伤口疼痛而不愿排便,使粪便在肠内蓄积过久、干结,造成排便困难。⑥环境因素:骨科卧床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而造成便秘。

3便秘的预防护理

3.1心理护理身体任何部位受到严重创伤时,胃肠蠕动和吸收都将受到抑制,因此,要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了解自身伤情、治疗、预后等,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便秘可能引起的后果,如中老年患者屏气用力排便,可使血压升高,引起心脑血管等并发症。

3.2饮食护理

3.2.1加强营养健康知识宣教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理解合理的饮食对康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调整,嘱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如每日早晚各加1个鸡蛋、半斤牛奶,中午吃适量肉类,每日3餐均有新鲜蔬菜,上下午餐间加水果,每日3餐主食粗细粮合理搭配[1]。

3.2.2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每日饮食中蔬菜与水果不少于250g,因为纤维素可增加肠腔容量,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强,肠内容物通过时间缩短,粪便中的水分增加,大便软化,易于排出。

3.2.3多饮水每日饮水量>1500mL,术后6h进食前可先喝1杯淡盐水,约250mL,以后每日晨起、饭前空腹先喝1杯淡盐水,每晚睡前喝1杯蜂蜜水。水可作为剂,食物纤维在肠道中充分吸收水分才能膨胀,软化大便,增加粪便体积和重量,刺激肠蠕动,从而达到顺利排便。

3.3通过按摩预防便秘的护理方法

3.3.1腹部按摩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四肢放松,双手重叠,左手在下,以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方向按摩,使腹部下陷1cm,幅度由小至大,直至产生肠蠕动。1d2次,每次10min~15min,于早餐后30min进行,或排便前20min进行,可明显促进排便,预防便秘发生。

3.3.2穴位按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于排便前10min进行。①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用双手拇指分别按压,由轻至重,逐渐加力,每次按压1min.②支沟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手法同上,如一次效果不明显,可重复交替按压,直至排便。③气海穴:位于下腹部,肚脐下1.5寸,手法同上。治疗便秘在2d~10d的患者,大部分在1d内顺利排便,总有效率为96%[2].

3.3.3王不留行籽耳穴压丸法用针灸针的尾部,在耳廓的相应穴位上按压找到敏感点,用75%乙醇消毒局部,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5cm×0.5cm的医用胶布上,分别贴在直肠下段、大肠、内分泌三耳穴上。逐穴以手指按揉共10min,每日4次,于3餐后及睡前进行,3d后换对侧,治疗便秘在3d~10d的患者,有效率达96%[3].

3.4排便训练为患者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如拉上屏风,避免打扰,及时通风换气。训练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指导患者进行括约肌功能锻炼,紧缩与放松交替进行20次,休息5min再重复做1次,每日2次。另外,教会患者每天在床上练习腹部肌肉的紧张力或屏气以增加腹肌力量,利于粪便排出。

第6篇: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关键词】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是较为少见的疾病, 发病率为(0.2~1.2)/1万住院患者[1], 随着抗生素应用的增多及基础病发病率增加, 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本病发病早期特异性症状较少, 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结核相似, 早期明确诊断较为困难, 容易误诊、漏诊, 造成预后不良亦多有报道。本科从2007年7月~2013年6月收治12例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患者, 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2例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患者, 其中男8例, 女4例, 年龄22~80岁, 平均年龄51.3岁。腰椎发病8例, 胸腰段发病2例, 胸腰椎同时发病2例。患病脊椎剧烈疼痛12例, 体温超过38.5℃者8例, 出现神经损伤症状8例, 并发肝脓肿2例, 并发门脉炎1例, 并发盆腔脓肿1例。1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升高, 其中8例白细胞计数>2.0×109/L, 血培养阳性患者9例;ESR为35~80 mm/h, 平均48.4 mm/h;CRP为15.2~36.6 mg/L, 平均为23.6 mg/L。本组患者中包括糖尿病患者6例、肝功能不全患者1例、肾功能不全患者1例、泌尿系感染2例。

本组12例患者均行X光、CT、MRI检查, MRI均能发现T1加权相信号减弱T2加权信号增强的占位病变, 强化后成像, 就能够分辨出各类型感染灶, T1加权高信号区是肉芽组织, 中央低信号、周围有高信号晕环是脓肿的表现[2], 其中3例MRI提示病变位于硬膜前方, 9例MRI提示病变位于硬膜后方, 随病程延长, 病灶信号会发生变化, 逐渐转变成肉芽肿的高信号, 腰椎发病8例, 下胸段发病2例, 胸腰椎同时发病2例;10例患者行硬膜外穿刺活检, 6例成功抽出脓液活检培养并明确病原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 溶血性链球菌2例, 大肠杆菌1例, 均未发生不良并发症。

1. 2 治疗方法 12例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后, 明确诊断为原发性椎管内感染, 开始展开治疗。对于7例明确脓肿压迫, 有逐渐加重的神经损伤症状, 没有手术禁忌证, 同时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患者, 进行椎板开窗减压、脓肿清除、低压冲洗引流术。施行气管内麻醉后, 取俯卧位, 悬空腹部, 以术前MRI定位脓液最为集中部位为中心, 行后正中入路, 暴露脓液较为集中、压迫较为严重的一侧椎板, 开一1.5 cm×2.5 cm的骨窗, 保留后关节突的完整, 避免发生术后不稳。发病3~5 d的病例在开骨窗减压的过程中, 脓液会喷流而出, 可见脓肿带有一定的压力;而发病超过7 d的病例在开骨窗的过程中基本没有脓液流出。留取分泌物送病理检查和培养后, 继续探查椎管。依次探查硬膜囊的背侧、侧隐窝和前方, 再潜行探查骨窗的上下方, 充分引流脓液, 但注意保护神经组织。在探查椎管的过程中发现, 发病3~5 d内的病灶基本以脓液为主, 引流脓液后基本达到减压目的;发病超过7 d的病灶基本以感染肉芽为主, 紧紧黏附在硬膜表面, 难以清除, 勉强清除易造成硬膜破裂, 形成硬膜内感染, 故加大骨窗达到减压目的。清除脓液和减压后, 以硅胶管潜行低压盐水、双氧水交替冲洗, 避免高压冲洗造成感染扩散。常规停留胶管引流, 依次关闭伤口, 术中出血约50 ml。对于无神经症状患者或有神经症状但拒绝手术治疗者5例, 采取保守治疗:积极治疗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 积极加强营养支持, 选用合适抗菌素。5例保守治疗患者均进行硬膜外穿刺取标本培养, 3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例为溶血链球菌, 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1例培养阴性, 采用抗菌谱覆盖金葡菌、溶血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二联抗生素。同时应用甲钴胺营养神经, 静脉应用有利于及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体温、腰痛、神经症状、ESR、CRP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直到发热、腰痛等临床症状缓解, WBC、CRP、ESR下降, 静脉用药时间为2~4周, 改用同类口服抗生素2~4周, 复查MRI了解脓肿完全吸收后停药, 避免复发。

1. 3 术后处理 7例进行病灶清除的患者中, 4例术后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例为大肠杆菌, 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1例为阴性, 采用抗菌谱覆盖金葡菌、溶血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二联抗生素。直到发热、腰痛等临床症状缓解, WBC、CRP、ESR下降, 静脉用药时间为2~4周, 改用同类口服抗生素2~4周, 同时应用甲钴胺营养神经, 静脉应用有利于及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术后患者均停留胶管引流, 待无脓性分泌物引出, 引流量少于30 ml后夹管1 d后, 无明显不适后方可拔除引流管, 引流停留3~5 d。术中注意保留小关节突的稳定性, 术后拔除引流后, 在腰围保护下下床行走, 对下肢肌力下降患者以助行器辅助下功能锻炼, 尽力早期投入功能康复。术后2周复查脊柱MRI, 了解病灶吸收情况。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3~18个月, 平均13个月。5例保守治疗病例中, 3例痊愈, 无任何并发症;1例病灶完全吸收, 但遗留小便功能障碍;1例病灶吸收遗留纤维粘连, 遗留轻度腰骶部疼痛, 行腰骶部理疗后有所缓解。7例手术治疗病例中, MRI提示5病灶均完全吸收, 2例遗留少量纤维粘连;4例痊愈, 1例遗留大小便功能障碍, 1例遗留右侧足部背伸功能障碍, 1例遗留轻度腰部僵硬疼痛, 日常生活均能自理。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

3 讨论

3. 1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的临床发病特点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由非邻近感染组织引起或侵入性椎管内操作引起, 一般是远处感染病灶通过血液传播而来。此病较少见, 发病率为(0.2~1.2)1万住院患者, 临床上常有漏诊, 易造成不可逆的后遗症。综合分析易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有:①本病发病率低, 同时首次就诊多为发热就诊呼吸科、五官科等专科, 缺乏脊柱外科专科知识, 重视度不够, 难以早期发现本病;②本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局部疼痛, 缺乏特异性的表现, 同时脊柱X光片上一般是正常, 早期误诊率达到50%;③当发病时间超过7 d后形成肉芽肿, MRI上易误诊为椎管内肿瘤, 此情况时有报道。通过对12例患者的诊治过程的回顾, 可发现起病早期的特点:①脊柱局部疼痛异常剧烈, 压痛明显, 固定, 拒绝搬动, 感染炎症的免疫反应加上脓液占位的机械压迫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为主要原因;②血液传播的病因, 发病后白细胞会异常增高, 本组12例患者中8例白细胞计数>2.0×109/L , 甚至会高达 4.0×109/L ;③神经功能损伤并不早期出现, 但出现后会快速加重, 容易错过治疗的机会。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慢性基础病会明显降低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局部感染后容易发展成菌血症, 增加本病发病率。本组12例患者中10例患有上述基础疾病, 且未能规范控制, 正说明基础疾病是本病的重要易感因素, 规范控制基础疾病是治疗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的第一步。本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并发肝脓肿、门脉炎或骨盆脓肿, 说明全身感染患者若出现脊柱剧烈疼痛或神经症状, 就要高度怀疑本病发病, 及早诊治, 尽量避免不可逆的后遗症。

3. 2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的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能为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的诊断治疗提供很多的帮助。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增高是本组病例的一大特点, 本组12例患者中8例白细胞计数>2.0×109/L , 甚至会高达 4.0×109/L , 往往发病早期就出现, 血培养阳性患者9例, 与常见的脊柱骨髓炎、结核等仅约34%的患者白细胞升高、血培养阳性率25%不同[3], 本组病例的结果提示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来源于血液传播, 血培养对于本病来说是较为敏感的指标, 同时属于病原学检查, 阳性结果能指导抗生素的应用。ESR、CRP为非特异性感染指标, 定时复查结果能评估手术、药物治疗的效果, 指导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硬膜外穿刺活检能直接获得病灶组织, 但是有创检查, 同时有穿破硬膜引起硬膜内感染和颅内感染的可能, 多年来难在临床广泛应用, 但本疾病发展快, 易留下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后遗症, 若能穿刺抽出脓液, 能最快速度指导治疗方向, 有利于减少后遗症。本组病例中腰椎发病8例和胸腰椎同时发病2例行硬膜外穿刺活检, 6例成功抽出脓液活检培养并明确病原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 溶血性链球菌2例, 大肠杆菌1例, 均未发生不良并发症。回顾本组穿刺病例, 发现若MRI提示病灶于硬膜背侧, 穿刺针穿破黄韧带后直接到达病灶, 距离硬膜仍有距离, 较为安全;若病灶位于硬膜前方, 那穿刺就困难而且危险。硬膜外穿刺活检对于病灶位于硬膜后方的病例是安全有效的。

本组12例患者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 大肠杆菌2例, 溶血链球菌2例, 阴性结果1例, 与文献报道脊椎感染最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约50%~80%[4], 其次为大肠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相符。以上结果引起了作者的猜想, 原发性的椎管内硬膜外感染很可能是脊柱感染的早期阶段, 发病后若未治愈, 便发展成骨髓炎和椎旁脓肿等脊柱感染疾病。其中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组12例患者均行MRI检查, MRI均能发现T1加权相信号减弱T2加权信号增强的占位病变, 强化后成像, 就能够分辨出各类型感染灶, T1加权高信号区是肉芽组织, 中央低信号、周围有高信号晕环是脓肿的表现, 其中3例MRI提示病变位于硬膜前方, 9例MRI提示病变位于硬膜后方, 随病程延长, 病灶信号会发生变化, 逐渐转变成肉芽肿的高信号, 腰椎发病8例, 下胸段发病2例, 胸腰椎同时发病2例。MRI能显示病灶从脓肿向肉芽肿的转变, 对手术方案有很大的影响。若病灶为脓肿, 手术以清除引流脓液为主, 减压范围不用太大;若病灶已经发展为肉芽肿[5], 手术以减压为主, 减压范围应该扩大, 因为肉芽肿紧紧黏附在硬膜难以清除, 勉强清除会造成硬膜破裂, 引起硬膜内感染, 甚至颅内感染。同时MRI能指导穿刺活检的位置, 若脓肿在硬膜后方, 那行穿刺活检安全且易于成功;若病灶已转变为肉芽肿或位于硬膜前方, 那穿刺危险且难以成功。治疗后复查MRI能了解治疗后病灶吸收情况, 指导治疗方案。

3. 3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治疗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溶血链球菌等, 对抗生素敏感的情况下, 保守治疗成功机会较大, 本组5例保守治疗患者均进行硬膜外穿刺取标本培养, 3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例为溶血链球菌, 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1例培养阴性, 采用抗菌谱覆盖金葡菌、溶血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二联抗生素。同时应用甲钴胺营养神经, 静脉应用有利于及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直到发热、腰痛等临床症状缓解, WBC、CRP、ESR下降到正常, 静脉用药时间为2~4周, 改用同类口服抗生素2~4周, 复查MRI了解脓肿完全吸收后停药[6]。足量、足时、敏感抗生素应用是保守治疗的关键。对于7例明确脓肿压迫, 有逐渐加重的神经损伤症状, 没有手术禁忌证, 同时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患者, 进行椎板开窗减压、脓肿清除、低压冲洗引流术。病灶若为脓肿, 手术以清除引流脓液为主, 减压范围不用太大;若病灶已经发展为肉芽肿, 手术以减压为主, 减压范围应该扩大, 因为肉芽肿紧紧黏附在硬膜难以清除, 勉强清除会造成硬膜破裂, 引起硬膜内感染, 甚至颅内感染。手术中为避免感染扩散, 采用了低压冲洗, 肉芽肿扩置理念, 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比两治疗组的效果, 手术组患者术后脊柱局部剧痛几乎立即缓解, 术后基本不需应用止痛药, 拔除引流管后便可下地功能锻炼;而保守治疗组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5~7 d后出现脊柱局部剧痛逐渐缓解, 直到抗生素治疗后2~3周疼痛基本缓解, 方可下地功能锻炼。对于神经功能损伤的病例, 手术治疗后逐渐恢复, 除1例患者遗留大小便功能障碍外, 均获得良好的恢复;非手术治疗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慢, 但经4周治疗后, 恢复亦较为理想, 随诊1年后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从上述情况分析, 手术治疗对脊柱局部剧痛的缓解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 能更早进行功能锻炼, 有利于患者恢复;对神经功能恢复上均取得良好效果, 证明对有逐渐加重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手术治疗是有效的, 但保守治疗对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腰椎管脓肿患者均静脉使用甲钴胺, 对周围神经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感染较罕见, 容易漏诊误诊;MRI提示硬膜后脓肿进行硬膜外穿刺安全可行, 硬膜前脓肿难以通过穿刺取得标本;手术中对脓肿引流为主, 对肉芽肿减压扩置为主, 疗效确切;手术治疗能更快缓解患椎处的剧痛;敏感足量抗生素合用大剂量甲钴胺注射液临床疗效好, 在腰椎病变患者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Baker AS, Ojemann RG, Swartz MN, et al.Spinal epidural abscess.N Engl J Med, 1975, 293(10):463-468.

[2] 罗旭耀, 严力生, 孔庆毅, 等.化脓性脊柱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选择.颈腰痛杂志, 2006, 27(2):116-118.

[3] 孙后杰, 蔡小军, 韩建军, 等.非特异性脊柱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6):508-513.

[4] 叶晓健, 袁文.脊柱外科聚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415-419.

[5] 李开华, 陈刚, 夏建龙, 等.原发性化脓性脊柱感染的诊治策略.山东医药, 2011, 51(48):79-81.

第7篇: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王陶黎,200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后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骨科运动医学及健康科学理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康复医学临床工作,先后师从美国有数十年心脏康复经验的知名专家学习心脏康复。现为香港运动医学及运动科学协会会员、上海德西门诊部康复医学部心脏康复医师。擅长冠心病、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及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科学生活》:临床医学大家接触得比较多,尤其是得了心脏病肯定是要到医院看,那么康复医学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它对心脏方面的疾病有哪些帮助?

王医生:从大的方面来讲,医学分为四大块,一个是预防,一个是临床,一个是保健,还有一个就是康复。临床大部分是急症,救死扶伤,当然很重要。但是,除此之外,如果能在预防、保健、康复这些方面再多花一点精力,那么对整个人群健康状况的提升是非常有好处的。

康复医学也分成几块,一个是神经康复,就是神经系统受到了损伤,比如中风或者是脑外伤、脊髓损伤之后的康复。另外肢体偏瘫、截瘫、失语等等也属于神经康复的范围。第二块是骨科康复,骨折、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疾病的康复属于此类。第三块是心肺康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变化,工作、生活的压力剧增,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在日益增多且趋于年轻化。同时,心肺的关联性很大,呼吸系统和心脏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医生有句话叫“心肺不分家”,从人体解剖学可以看到心与肺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呼吸进来的新鲜空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富含氧气的血液进入心脏,供人体各个器官使用,所以我们把心肺功能的康复放在一起。第四部分是言语康复,是对言语器官本身并无疾病的聋哑的康复治疗。第五块是儿童康复,常见的是脑瘫患儿的康复。

心脏康复是属于康复医学下面心肺康复这一部分。大家知道,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其实运动也是心脏的良药。在很久以前古人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华佗的《五禽戏》就是用来强身健体的;特别是1600多年前,中国晋代许逊就明确提出体育锻炼可以治疗心脏病。但遗憾的是,真正将运动有益于心脏健康付诸于实践并形成系统理论的是西医,现代心脏康复在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西方,80年代引入我国。就现阶段来说,心脏康复很多是在做着二级预防的工作。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采取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对于冠心病而言,一级预防是指对健康人群采取一些措施以预防其发生,而二级预防是指得了冠心病以后防止其发生并发症使病情恶化,三级预防是指有了并发症以后要防止残疾,提高生活质量 。

《科学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尤其是近年来饮食和生活方式逐渐变化,心血管疾病日益增多,而且日趋年轻化,那么康复训练对患心脏疾病的人群有哪些帮助?

王医生: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称,每10个人里面就有2个人有心血管病;2012年《北京健康白皮书》的调查发现,在35~40岁的成年男性中,最近3年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人数增长了30%;30岁以上的北京成年男性中,平均的体重指数和腹围都高于正常水平。这些状况很令人担忧。前一阵子,中国航空母舰的总设计师由于心肌梗塞不治身亡,这对于国家和他的家庭都是巨大的损失。很多临床数据表明,如果心脏病发作,不管是心肌梗塞还是突发性的心绞痛发作,把心脏康复工作做好,5年内的死亡率可以降低15%~27%,2年内的死亡率可以降低45%。同时,康复治疗还可以降低心肌梗塞的复发率。如果第一次发生心肌梗塞后,不注意血压、血脂、血糖、血黏度,不注意改变生活习惯,那么第二次发生心肌梗塞的概率比没有发病的人群要高很多。

同时,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控制和改善那些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血压、吸烟。这里提一下吸烟,为什么戒烟那么难?因为吸烟会上瘾,身体里面已经有了化学反应,让人离不开烟,想不吸也不行。而心脏康复疗法里面就包含了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身体里面的一些生物化学反应,调节激素分泌,可以纠正身体对尼古丁等药物的依赖。

还有一个情绪问题。现有的临床证据发现,在曾经有心脏病发作的人里面,情绪问题的发病率很高,比如曾经发生过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大概有1/3到1/2的人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样,脑中风的病人中情绪问题的发病率更高,大概有1/2到2/3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现有的临床和科学发现,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慢性病也越来越多,如慢支、肺气肿、前列腺增生、尿失禁等。那么慢性病共病数量越多,发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可能性、危险性越大,这也很好理解,身体出问题了,心理肯定会受影响,因为精神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而康复训练对这些都有帮助。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但有很多慢性病比如心脏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两者构成了矛盾。其实这意味着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是在带病生存。这并非绝对坏事,很多恶性度比较低的肿瘤病人都是在带病生存。非常普遍的是很多老年人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他们也可以过正常的生活。关键是,生活质量要高,不要有并发症。比如得了冠心病之后开始心衰了,心功能不好了,走路也走不动了,爬楼梯要气喘吁吁了,这样的生活谈何质量?这些都是我们二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心脏康复的主要任务。

《科学生活》:心脏康复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个因急性心脏病发作而住院的病人,出院后多久可以开始心脏康复训练呢?

王医生:心脏康复是旨在改善心脏病人身体、心理状况,包括运动疗法、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综合性的、个性化的治疗程序,它能帮助病人恢复到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的再次发作。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和适当锻炼。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处于良好状态时,体内的各个脏器处于良好的运转当中。反之,如果总吃一些垃圾食品,又长期坐着不动,那么身体里的内脏就像生锈的机器一样,会频频出现问题。表现为血管内脂肪的沉积,内脏脂肪、皮下脂肪的堆积,外部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肚子也大起来。

要知道,人体的血管表面积非常大,如果把所有的血管平铺开来,大概有6个网球场那么大。如果发生了一次心肌梗塞,就是冠状动脉有一个地方堵住了,那么冠状动脉的其他地方可能也有问题,只是没有这么严重。心肌梗塞的狭窄部位大概原先只有15%或更少的血流通过,可能其他地方是70%、60%等等,没有那么严重罢了。身体其他地方的血管,颈动脉可能是40%,下肢动脉可能是30%。这还只是狭窄,还要考虑动脉斑块是否稳定,会不会破裂阻塞血管。就是说一个地方发生了问题,全身6个网球场面积那么大的血管也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问题。像这种情况就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能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干预。

下面具体讲一下心脏康复的分期。这个分期其实是人为的,是为了方便我们去区分,然后更好的去实施,是一个人为的标准。在一次心脏病比如说心肌梗塞之后,肯定有一个住院期,在美国一般是1~14天,我们中国现在的医学技术也已经很发达了,和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和国际上非常接近了,但因为还有些落后的地区,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来讲,平均大概需要2~3个星期的住院时间。

出院以后就进入了院外恢复的前期,也叫愈合修复期。其实人体的组织是有相通性的,就好比手上的皮肤被划破了,它肯定是有一个先止血再愈合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不要指望我上午手划破出血了,下午就长好了,这是不可能的,大概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会愈合。其实,心脏血管和心脏细胞也是一样的道理,哪怕你用支架把血管撑开了,它也有一个自然恢复的规律。这个时间,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的心绞痛,或者是体检发现是严重的狭窄而去装支架,这种情况因为心肌没有坏死,只是缺血,可以在2周后就开始正规的心脏康复训练;如果是因为心肌梗塞去装支架,心肌已经有坏死了,则需要在4周后开始康复训练;如果是心脏搭桥,就要更加保守一点,需要6周 。

《科学生活》:请您为读者朋友们详细介绍一下该如何开展心脏康复训练?

王医生:首先是家庭行走。如果在住院期间已经开始活动了,能自己上厕所等等,那么就可以按照住院期间走路的样子训练。这里要补充一点,病人出院回到家里以后,希望能够花一天左右的时间重新适应家里的环境。大家不要小看这两个星期的住院,因为你得了一次心脏病,你会感觉前后变化还是很大的。如果是住院期间没有开始活动,基本是卧床的话,或者活动量比我下面讲的要低的情况,你可以选择按照这个要求来

锻炼。

第一周可以每次四五分钟,每天三次行走,这种行走是很慢、很慢的,即便是有心衰的病人也都可以做,我们还是鼓励病人参加正规的康复治疗。

当然,在正式运动之前不要忘了热身运动,要让身体知道我们要开始活动了,这样身体就会有思想准备,心脏的负担就会小,就不容易出现意外。

其实,这一期正式的运动也很简单,就是一些柔韧性的动作,一些类似于广播体操这样的动作。一天可以做一到两次,颈部、肩部、下肢等等,当然这个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你装了心脏起搏器或做了开胸手术,上肢要当心,必须要先咨询专业人员。

在院外恢复的后期,即康复期,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要恢复到生病前的生活、工作中去,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们身体的各项指标和状态不是要高于生病前,我们只是要恢复到生病前;我们不是要去做运动员,如果注意方法,执行得好,恢复到生病前的生活、工作状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般是每个疗程做12次到36次,每周2~3次。包括的内容为:有氧运动、阻力运动、热身和整理运动,以及对一些危险运动的干预,营养咨询指导,心理支持等等。

《科学生活》:什么是有氧运动,什么是无氧运动,心脏病人该如何选择 ?

王医生:所谓有氧运动就是在运动当中身体的能量供应是依靠有氧代谢的方式,换句话说,在运动的过程当中,氧气的供应完全能够跟上运动的能量需求,这个称之为有氧运动。从时间上来讲,它要求达到25分钟。其次,参与运动的肌肉必须是大肌群,光是手指运动则不行,像普通弹钢琴肯定谈不上是有氧运动,而是必须要有胸大肌、肱二头肌、大腿的肌肉、腹肌等身体的大肌群参与。第三,运动的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往返的,并不是竞技性的、技巧性的,像打球等等就不属于有氧运动。就是说,有氧运动的节奏是相对固定的。

那么什么是无氧运动呢?就是运动当中氧气的供应已经达不到身体的能量需求了,必须要用无氧代谢或者说让另外一个能量供应系统来供应人所需要的能量了。专业人士认为,有心脏病的病人最好选择有氧运动,最好不要选择无氧运动。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所有运动都不可能是单纯的有氧运动或者是单纯的无氧运动,只是哪个比例高一点哪个比例低一点而已,不可能是绝对的,所以只要指导得当、保护的方式得当,那么,做一点无氧运动也不是不可以。当然,这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并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

最后一个期是维持期和持续期,这个期的目标是预防心脏病再次发作,还要预防发生并发症,也就是二级预防。前面讲的康复期,其实也承担了二级预防的作用。

《科学生活》:心脏康复训练可以选择哪些运动

方式?

王医生:首先要咨询医生,自己应该采取哪种运动方式,是快走还是骑固定脚踏车,如果情况好一点、年纪轻一点,还可以选择跑步机和其他一些有氧运动方式。

运动的频率,就是一天运动几次,或是一周几次,一般来说,有氧运动一周3次;再就是运动强度,就是运动时候心率达到多少,或者是在一个什么范围之间;还有你每次运动是多少时间,是5分钟还是10分钟;每天运动量,就是一天里面总的运动量,加起来有多少。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

先说说热身和整理运动。正式运动之前的叫热身,运动之后的放松称为整理运动。它们的形式都是差不多的,主要是柔韧性的牵伸、平衡训练,还有慢走,以非常慢的速度行走,让身体热起来,让心脏预先知道身体要运动了。

再就是有氧运动,它有很多形式,有快走、脚踏车、固定的自行车、跑步机等等。

阻力运动,就是弹力带,还有哑铃,当然是非常轻的哑铃,因为我们不是健美运动员,我们是锻炼心血管。

平衡训练。像太极拳、气功等等很多运动都可以算作是身体一种平衡性锻炼。起初西方人不太相信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但是他们现在相信了,因为现在西方人找到了测量或者说评价太极拳的方式。他们找到了一些指标,其中有一个指标叫做HRV—心率变异性,是反映植物神经功能的指标,它与心脏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长期练太极拳的人的HRV指数要好于没有训练的人群,从而得出太极拳确实是有利于心脏健康 。

运动强度,这是运动处方的一个核心,就是在运动时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心率,一般用170减去年龄来计算,这是适合所有没有禁忌症的人,非常安全。还需注意血压的变化。我们知道,在运动当中人体的血压会升高,这是正常现象,而且是好事,如果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血压不升高反而下降,这说明你心脏泵血的功能出问题了。当然,血压也不能升得太高,如果运动时血压升到180、200,或者更高,我们就要叫停了。其实西方人的《指南》血压中止标准定的更高,但毕竟人种不同,我们还是要安全第一。还有前面提到吸烟对心脏不好,也是因为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兴奋神经,容易影响血压。所以,不管你是否戒烟,当你进行心脏康复锻炼之前的2个小时内都不能吸烟,这个会增加风险。抽烟加上运动,很可能心脏血管一收缩,心肌就要出事。

《科学生活》:在心脏康复训练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王医生:要特别注意训练时和训练前后的身体反应。就是说,训练结束以后,大概10分钟左右,你的心率要恢复到训练之前的水平,这样才能说明你的运动强度是合适的。如果时间太长,还是恢复不了之前的心率,就说明运动强度太高,需要降低。还有就是运动结束之后,你的食欲和晚上的睡眠要好,不要受影响,否则就说明运动强度太大。

再就是,在训练结束后2个小时以内,你的疲劳感要逐渐消退,不要说我三点钟训练,到五六点钟,还像当时训练的感觉,这也说明运动强度太大了,需要降低强度。还有第二天早晨也不应该有疲劳的感觉,按道理,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应该恢复了。

还有一个指标是交谈。就是在锻炼当中,你能侃侃而谈,当然,讲话快一些,稍微有点呼气急促,这是正常现象,但应该能够完整地讲出一句话,如果你讲话很吃力,那就有问题了。反过来说,如果你还能唱歌,则说明运动量太小。这些指标都是我们用来监测运动强度的指标,非常重要。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专业的标准和量表,综合各种指标,会把心脏康复训练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

再就是运动时间,热身运动尽量做得充分一点,建议做15分钟。有氧运动至少25分钟,也可以半小时。阻力运动,要看个人情况,像有心肌疾病的人就不能做阻力运动,但大多数心脏病人可以做,它对心血管还是有好处的。整理运动可以比热身运动稍微少一点,但也是必须要做的,整理运动会促进全身的血液在运动结束之后回流心脏。因为运动时血液都跑到肌肉和四肢去了,整理运动会使这些血液及时回流心脏,否则会出现头晕、血压不正常等情况。还可以促进代谢的乳酸排泄。运动频率是:有氧运动是一周3次,阻力运动可以一周2次。

当然,心脏康复运动必须要因人而异,必须要持之以恒,必须在临床上有心内科医生的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还有些注意事项要提一下。就是自己要了解自己的身体,避免竞技性的运动,应该在感觉良好的时候运动,不要说我这几天感冒了还坚持运动,这没必要。还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清晨不适合运动,饱食后不适合运动。

运动处方也要及时纠正,可能运动一个月以后,原来的处方已经跟不上你的运动需求了,及时请专业人士帮你调整运动处方。

《科学生活》:您是心脏康复训练的专家,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些这方面的典型病例,让大家对心脏康复训练的效果有个感性认识。

王医生:我们这有一个做心脏康复的病人,是一位44岁的男性。是在开车的时候突发心梗,昏迷过,诊断为冠脉前降支阻塞。他工作强度很高,收入也很高,老婆不工作,他一个人养活家里,所以病人心梗之后还想重新工作。他吸烟,但不喝酒,血脂高。所以他对心脏康复治疗很积极,康复训练开始得也很早,安了支架之后一个月就开始康复治疗了。一个星期三次,一共进行了36次康复训练。

第8篇:腰椎病的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然而,在沉浸于幸福“夫妻相”的同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夫妻朝夕相处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长了,饮食习惯相同、生活方式相近,如果违反科学,往往会同患一种病即所谓的“夫妻病”。

本期特别话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夫妻病”的点点滴滴――

阅读导航

1.“夫妻相”到底是什么相?

2.什么叫做“夫妻病”?

3.“夫妻相”与“夫妻病”究竟是什么关系?

当“夫妻相”遭遇“夫妻病”

夫妻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有“夫妻相”是大家乐见其成的事,甚至被视为感情深厚的佐证。但是“夫妻相”到底是什么相呢?具体说,长期共同生活的夫妻,不仅在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上相互影响,在饮食起居、心理情绪等多方面潜移默化,连外貌、形体、举止等方面会出现诸多相似的地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夫妻相”。

但是近几年医学界又冒出一个新名词――“夫妻病”。一个家庭中,丈夫(妻子)得了一种病,还没有医治好,妻子(丈夫)又检查出同样一种病。在现代医学中,这种现象被称做“夫妻病”。由于夫妻朝夕相处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长了,饮食习惯相同、生活方式相近,往往会患同一种疾病。

那么,“夫妻相”与“夫妻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简单的说,“夫妻相”与“夫妻病”,有时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是相同的原因造成了“夫妻相”,同时也可能导致“夫妻病”。

最近,国内一项6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与配偶有“夫妻相”的有33.9%,但与配偶同患一种病的却高达55.4%。比例如此之高,可是许多人对“夫妻病”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

扩展阅读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夫妻中有一方患阿尔茨海默病(早老性痴呆),另一方患这种疾病的几率会提高6倍;男性被“传染”的风险要高于女性,而且年纪越大,风险越高。

阅读导航

1.“夫妻病”有哪些疾病?

2.这些“夫妻病”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3.如何预防“夫妻病”的发生?

形形的“夫妻病”

“夫妻病”主要有以下4大类:

代谢性疾病

静宜与老公结婚已经10年,感情好得没话说,她一直细心体贴地伺候着老公的饮食起居。老公爱吃甜的和油炸食品,她就依照他的口味,早餐吃蛋糕,做菜爱放糖,隔三差五吃顿肯德基、麦当劳,甚至在老公的公文包和家里的茶几上都备着巧克力、糖果之类的零食,以便他累了、馋了能随时补充。

一年前,老公查出来患了糖尿病,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她自己竟然也查出糖尿病。

近年来发现,夫妻同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脂肪肝和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逐渐增多,这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究其原因,与夫妻二人共同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同患糖尿病的夫妻都喜欢吃甜食、味道咸或是油腻的食物,而且大多数食物的油脂和热量都比较高。这些都是导致代谢性疾病高发的诱因。代谢性疾病又与缺乏运动有关,最终导致血脂、血黏度异常、脂肪肝、高血压,甚至血糖增高,严重者患糖尿病。

目前,在已经发现的夫妻共患病里,糖尿病居于首位。“夫妻档”糖尿病患者近两年来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危害家庭健康的新问题。而且,医生提醒,夫妻同患糖尿病遗传给子女的几率更大。

(1)注意心理调节。目前研究表明压力与代谢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做好心理调节,避免高度紧张和压力过大。

(2)热量比例要搭配好。总热量根据人的身高、体重、运动量来确定,以相关专家或营养师建议为准。其中淀粉占总热量的50%~55%,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0%~15%,脂肪不得超过总热量的30%。

(3)戒烟限酒。白酒每天不超过25ml(毫升),红葡萄酒每天不超过150ml(糖尿病患者最好喝干红)。高血压患者要戒酒。

(4)循序渐进做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天30分钟以上。不主张大运动量,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5)定期体检。代谢性疾病除了肥胖外,其他病症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必须经过生化学指标来诊断。所以,要定期体检,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的,或40岁以后的人每年要体检1次。

扩展阅读

脂肪肝的饮食疗法

(1)减少主食摄入。主食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很容易在肝脏内转化成脂肪。每天摄入主食250克~400克为宜,每天至少吃1次玉米、小米等粗杂粮。

(2)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后者在脂肪的吸收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每天蔬菜不少于500克,水果不少于200克。

(3)适当吃肉。营养不良(主要是蛋白质不足)也可以引起脂肪肝,而且这种营养不良性的脂肪肝并不少见。因此,每天吃适当的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奶和鸡蛋也是非常必要的,完全吃素对脂肪肝并无好处。每天瘦肉类2两(100克)、鸡蛋1个、牛奶(最好是脱脂奶)250毫升是比较合适的。

(4)经常吃豆制品和木耳、蘑菇等菌类食物。

(5)不宜吃夜宵,不宜在睡觉前吃东西(水果例外)。睡觉前摄入的能量非常容易转化为脂肪。

(6)以下一些补充品可以改善体内脂肪的代谢,对脂肪肝是有利的:卵磷脂、鱼油、维生素E、维生素B族等,最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服用。

“夫妻癌”

64岁的老张是一位退休干部,不幸得了晚期肺癌,在医院里做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自从老张住院治疗,他的夫人每日陪侍身旁,精心看护。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最近老张的夫人也被查出患了肺癌。

老张得肺癌,与他40多年的吸烟史不无关系,但张夫人不吸烟也不喝酒,却也患上肺癌,这实在让老两口很是不解。

“夫妻癌”已是近几年逐渐引起医学界关注的一种现象,夫妻中有一方患有某种癌症时,另一方患上同种或相关癌症的几率很大。据统计,上海男性每年死亡人数中近1/3死于恶性肿瘤,女性每年死亡人数中近1/4死于恶性肿瘤。按这两个数据计算,100对死亡夫妻中可能有5对“夫妻癌”。

癌症“夫唱妇随”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可能是因为夫妻长期共同在一起生活,因为生活方式类同,共同暴露在致癌危险因素下,致癌因素以同等的方式危及双方,就可能诱发相同或不同的癌症。例如:丈夫吸烟,妻子就会因被动吸烟而受害;同桌进餐,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同时损害双方;同居一室,环境致癌因素也会有害双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夫妻癌”中消化道癌症很常见,这在喜欢吃辛辣食物、腌制食品的家庭比较多见。此外,负面的心理因素也可能是“夫妻癌”的诱因,如果夫妻中有一方患癌,另一方势必会处于焦虑忧愁当中,精神和体力上压力剧增,免疫功能急剧下降,体内潜在的致癌因子也很快活跃起来,致使患癌症的几率大大增高。

大多数癌症都和人的行为有关,都是可以预防的。而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癌症的最佳方法。夫妻双方共同生活,如果一方有不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应以良性的方法加以改善,千万别迁就或视而不见。比如,丈夫吸烟,妻子就要想方设法让他戒掉。如果配偶得了癌症,双方应一起检讨致癌原因,健康的一方要及时检查身体,增强自我防癌意识。具体方法如下:

家庭成员应远离空气污染严重和有害粉尘多的环境。

保持合理膳食结构、清淡饮食,少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心情愉快,多沟通,保持愉快的家庭生活。

戒烟少酒。

扩展阅读

防癌4大饮食规则

(1)控制体重:避免体重过重或过轻,成年后要限制体重增幅不超过5千克,超重或过度肥胖容易导致子宫内膜癌、肾癌、肠癌的危险性增高。

(2)多吃淀粉类食物:每天吃谷类、豆类、植物类根茎250~400克,加工越少越好。要限制精制糖的摄入。食物中的淀粉有预防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作用,高纤维饮食有可能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发生。

(3)限制腌制食品的摄入并控制盐和调料的使用:高盐饮食会增加胃癌的患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

(4)不要食用在常温下保存过久、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消化系统疾病

一对中年夫妻同时因为反酸、嗳气、有时上腹部隐痛来看病。做了胃镜后,医生发现,两人得的都是溃疡病,只不过丈夫的病灶在胃小弯处,妻子的则位于十二指肠球部。仔细一了解,原来是因为丈夫借钱给朋友要不回来,两口子一直在怄气,没想到竟一起怄出了病。

消化系统发生疾病时,人们总是把它们跟工作紧张、压力大、心情不好等联系起来,而少去探讨夫妻双方的原因。其实压力和心情这两种感受,全在于最亲密的人如何去协调。相互关爱,调理好了,这些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了。

如果夫妻之间存在猜忌,就很容易造成神经功能紊乱,刺激胃酸过多分泌。情绪焦虑还会导致体内血液的供应不足,胃黏膜功能和胃部的防御功能下降,胃黏膜失衡则会发生胃溃疡。

另外,一半的正常人体内都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该菌可通过筷子、接吻等途径传染,从而导致溃疡病。此外,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为特征的肠易激综合征也是常见的“夫妻病”,这主要与精神因素(焦虑、压力、疲倦等)和不良生活习惯(喜辛辣食物、不吃蔬菜、少运动、饮水少和不按时排便等)相关。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既要依靠药物,也要重视一般措施,包括适当的休息,平衡而营养丰富的饮食。在康复阶段,应当合理安排生活,逐步做些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药物治疗时,必须掌握各种药物治疗的指征、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要选择效高、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的药物;不要滥用药品,要认识到药品总有不良反应,有些药品还较严重,可加重肝脏代谢负荷过重。对各种可引起消化疾病不良反应的药物,要熟悉其性能,避免或谨慎使用。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夫妻之间要彼此信任和关心,时刻提醒自己:你在伤害对方的时候也在伤害自己。

最好采用“分筷制”,并定期对筷子进行消毒处理,是预防胃病的重要措施。

用各种方法增加生活情趣,减少应激状态发生。

保持正常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喝咖啡等嗜好要适可而止。

“夫妻传染病”

谭勇觉得眼睛不舒服、痒、发红,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沙眼”。一周后,他妻子徐红也出现相同的症状。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发现,二人使用同一条毛巾洗脸。

夫妻之间的接触往往亲密无间,从理论上讲,不止是性病(如淋病、非淋病性尿道炎、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艾滋病),其他经过呼吸道以及经过接触可传染的疾病也都可能在夫妻之间传播。夫妻之间平时较容易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感染性腹泻、甲肝、流感、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伤寒、副伤寒、流脑等。

传播疾病,要在生活中许多细节问题上重视,如体液和生活用品导致的间接传播不容忽视。除了避免接触患方的体液外,对其使用过的餐具、毛巾、床被、浴缸都最好消毒,并分开使用,同时咨询相关专家用药预防,直至对方相关疾病痊愈或有明显好转。

性病:夫妻双方都要洁身自好,避免婚外性生活,这是预防性病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夫妻之间一旦有人得了性病,双方都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和治疗。

呼吸道传染病:一方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应在第一时间将其送到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对病人居住或停留过的房间,应及时开门窗通风,用臭氧或紫外线对房间进行彻底消毒;健康一方要接种流脑或流感疫苗,尽可能地减少对病人的探视,确需探视和陪护时最好戴上防护严密的口罩。

消化道传染病:夫妻之间一旦有人得了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病等疾病,要及时将患病一方送往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避免接触病人的排泄物;一旦不小心接触了,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和擦拭接触部位。健康一方可接种肝炎疫苗或伤寒疫苗,对病人用过的餐具和物品,要煮沸消毒或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和擦拭,或者干脆丢弃;病人的衣物可用阳光照射或环氧乙烷消毒。

接触性传染病:夫妻之间有人得了甲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疾病后,健康一方应尽量避免使用患病一方的个人生活用品,如牙刷、浴巾、剃须刀等;要时刻保持手的卫生,勤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要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或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和擦拭患者用过的物品。

骨关节疾病

张大妈和老伴都已经退休3年,老两口在家总是闲来无聊,找不到事情做,因此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电视度过的。但是最近发现,老两口先后患上颈椎病。调查得知,原来是张大妈家的电视位置过高,夫妻俩经常仰着头看电视。

骨关节疾病,主要包括退行性关节炎、滑膜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骨关节疾病的病根并非是骨骼发生了病变,而是软骨等“关节保护系统”对关节保护能力的丧失。此病中老年多发,而且夫妻共发的现象很多,以至于中老年夫妻的骨骼关节疾病有这样一个等式:“中老年人=骨骼关节疾病”。

对于骨骼关节疾病,合理营养、科学补钙是关键。我们的骨骼,需要包括钙、磷、锌、铁、骨胶原蛋白、氨基酸等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它们各自在骨骼内起着其他成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全面合理地补充营养。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钙。

当然,再合理全面的营养补充,也不如科学适量的运动。中老年朋友应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或有效骨骼关节的运动锻炼,经常利用社区健身器械进行锻炼,可有效地使骨骼关节功能全面提高。

扩展阅读

骨关节炎多发人群

1.肥胖者:据统计,我国有3000~4000万的肥胖症患者。肥胖不仅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等疾病如影随形,而且还遭遇另一种常见疾病―骨关节炎。据国外文献报道,超过正常体重20%的人,患骨关节炎的几率大大增加,肥胖者患骨关节炎的几率为12~43%。肥胖者易患骨关节炎,这是因为体重增加了关节的负荷,容易造成姿势和步态改变,导致关节的受力有所改变,膝关节容易磨损、退化,产生病变,形成膝关节炎。

2.上班族:颈椎病是骨关节炎的一种表现,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受到它的困扰和折磨。颈椎病的发病与椎间盘的退变有密切的关系。椎间盘也是关节软骨,颈椎支撑着整个头颅的重量,如果长时间在电脑前或伏案工作,一直保持同一种姿态,极易引起椎间的关节软骨的退变,造成颈椎病

3.运动员:重体力活动与骨关节炎发生密切相关。国外对117名45~68岁曾经是运动员的骨关节炎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其中长跑运动员28人,足球运动员31人,举重运动员29人,射击运动员29人。结果发现,越是重体力运动,骨关节炎的发生率越高,被调查的运动员中,举重运动员的骨关节炎发生率最高。大量运动的人,其髋、膝关节炎的发生率是低强度运动人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