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

第1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1、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特征会得到充分体现;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会更加激烈和尖锐;少数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使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间的合作屡遭破坏;

3、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经济危机以及政治经济的震荡也极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中华文化;满足各国;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F7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36-02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国际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集中优秀人才,增强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要有在世界先进文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要有利用世界各国先进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观念,中华文化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才能增强在世界文化中的竞争力。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先进文化资源更是短缺的。要想使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使中华文化成为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先进文化,必须要有利用各国文化资源意识,尤其是要有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文化资源来发展中华文化的战略观念。只有文化开放,才能带来文化繁荣;只有利用世界先进文化资源,才能把中华文化建设成世界优秀文化。

唐朝文化能够成为当时中国和世界最繁荣、最灿烂的中华文化,与唐王朝实行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唐王朝十分重视各民族文化交流,实行开明、兼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努力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也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等等。同时,唐王朝与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的文化往来频繁,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如唐朝吸收了西亚和南亚国家的宗教文化,周边邻国的艺术、音乐、舞蹈、服饰等优秀文化。

美国文化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也与大量吸收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成分是分不开的。早期移民把欧洲各国文化带到美国,形成美国独有的移民文化。而移民文化实际上是各国的精英文化。移民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容纳能力,他们不断移民到美国,实际上就是把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移植到美国,汇集成美国现代文化。这也是美国文化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之一的主要原因。由移民文化演变成的当今美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折扣”就低,“文化亲近”度就高。这是美国文化产品容易被各国民众接受,称霸世界文化市场的主要因素,也是“天生”因素。而其他国家文化在这一方面与美国文化相比却“先天不足”。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文化产品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首先要有在世界先进文化基础上发展中华文化的战略思路。大胆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文化,在消化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再创新,形成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的后发优势。

二、要有在世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基础,也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是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文化产品要走向世界,只能通过文化竞争进入各国文化市场。因此,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任何一种文化的竞争力都来自两大因素:一是能够生产出不断满足各国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二是能够创造出满足各国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的文化需求市场。满足世界文化市场需求和创造世界文化需求市场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硬条件”、“硬道理”。

从文化水平来看,世界文化又分为生存性文化、发展性文化、竞争性文化。生存性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调,维护传统、维持现状成为人们生活观念的主流意识。发展性文化以兼容文化为主调,在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发展成为人们生活文化观念的主流意识。竞争性文化以创新文化为主调,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强调科学发展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人们生活文化观念的主流意识。如对这三种不同发展层次文化的特性进行比较,生存性文化较为封闭,甚至拒绝外来文化;发展性文化较为开放,善于消化外来文化;竞争性文化善于创新、创造,不断输出新兴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包含着生存性文化、发展性文化、竞争性文化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但是,在一般发展中国家把生存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新兴经济国家把发展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发达国家把竞争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在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要有在世界现代文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思路

要有实现把以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产品转变为以现代文化为主的文化产品的战略观念。首先要明白,中华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当代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走向当今世界,并不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绝对不是当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走向当今世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文化产品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华文化、文化产品的主要内容,更不应该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不足,理由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说明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是现代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中国曾经成为对周边各国有很强影响力的封建帝国,但是并没有使中国成为对当代世界有很强影响力的世界强国。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局限性,影响力是有限的,世界各国不可能完全接受。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只能让世界各国感兴趣,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世界文化的点缀,但是,不可能成为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文化。

在中华文化、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口号。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口号并不完整,不是所有的民族文都能自动成为对世界文化有影响力的、并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国际主流文化;也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的东西就应该成为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国际文化。只有对外来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对本土文化进行国际化的改造,形成能够满足现代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新兴的现代文化产品,民族文化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化、世界性文化产品。

当代世界文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含量较多,代表着当今世界的高水平、先进水平的国际文化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在世界现代文化基础上建中华文化、开发文化产品的战略思路。

四、要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向。从发展规律看,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物品、技术、资本、人员等经济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而且包括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信息和文化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等现代传媒设施日益国际化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艺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在国际范围交往碰撞,推动了文化全球化。

随着全球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文化贸易数量增大,导致了一种大量的文化交换和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长将不断促进世界范围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使各国文化消费种类、文化消费时尚、文化消费价值观念日趋国际化。这些文化情形的产生有利于各国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产品全球化推动着中国产品文化全球化。产品出口既是一种货物出口,也是一种文化出口。产品出口含有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的出口。各国消费者在接受中国产品的同时,意味着同时接受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理念。中国“春节”正逐渐演化为世界“中国年”。目前,春节正成为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在2008年春节,巴黎的家乐福超市挂起“吉祥如意”的横幅,纽约帝国大厦用代表中国的红黄两色灯光点亮自己,巴西总统为华人朋友的儿子包起了红包,这些意味着中国年文化已进入世界各国[1]。

如何借助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产品全球化,来推动中国文化全球化,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地把货物出口和文化出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货物商品出口带动文化产品输出,推动观念、思维、文化出口。这是中国文化界和产业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五、要有在世界文化强国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的思路

在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要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而且在文化发展水平上也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要有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意识,大胆制定开发国际文化产品市场的战略思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拥有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雄心。同样,我们应该拥有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决心,来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路。

同样,在促进中华文化、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这个战略问题上,我们要像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那样,制定中华文化发展战略;要敢于开放国内文化市场,要敢于进军世界文化市场,占领国际文化市场。只有文化开放才能带来文化繁荣;只有文化繁荣才能聚集走向世界的文化能量。中国文化产品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使中华文化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现代文化发展的发动机,拉动世界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当今世界文化市场确实是由美国文化支配,但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一定完全由美国文化来支配。中华文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支配力量。因此,我们既要有成为经济强国的发展战略,也要有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战略。

第3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

摩擦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增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速的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把取消本国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换取进入他国市场利益的成本,在贸易保护思维原则下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受挫时均无不强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追逐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故贸易摩擦和纠纷的存在有客观普遍性,并非仅就中国而言。

即便是当今领导世界贸易走自由化道路最有成就的世界贸易组织也仍对各国利益冲突持务实态度,承认贸易保护在双边和多边谈判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争端解决机制。所以贸易摩擦在国际贸易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具有必然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第5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特征知识产权影响 促进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日益认识到,知识价值的权利化和资本化的知识产权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各个企业和国家如果不能在知识产权上有所作为,就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永远受制于人。

21世纪以来,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国家都认识到,未来全球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被各国视为科技问题、经济问题,甚至被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国际问题。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影响下,国外跨国公司也开始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

1.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大势所趋。这种形势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和市场扩张的内在要求。通过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使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既是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日益突显其资本属性,其价值意义远远超过货币投资本身。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际贸易中大打知识产权牌,是各国占领国际贸易战略高地的新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形势下,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WTO规则被全面实施和接受,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贸易地位,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自我保护作用和意义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此战略指导下,目前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并且知识产权贸易业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相互影响

2.1知识产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知识产权问题从原来仅仅是一个国家内所涉及到的财产权利,发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不但渗透到国家贸易中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知识产权贸易。

2.2知识产权纠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产品附加值主要来源于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计,其价值集中体现为知识产权,而经济全球化使技术保密难度加大,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不断受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极为普遍和严重,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国际贸易交易的安全和效益。据OECD的一项调查报告称,世界贸易中约有2%即属于假冒、仿制品贸易,为此国际间知识产权纠纷大量出现,标的额往往高达数百亿美元。为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建立以协调各国知识产权制度差异提供了大背景,从1883年的《巴黎公约》到1995年1月1日实行WTO的TRIPS,体现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但从这些公约的效力而言,给国际贸易带来重大影响无疑是TRIPS协定,以往各个公约往往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他们所包含的成员有限,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有限,和WTO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次,这些公约缺少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了“无牙的老虎”。最后,对于当今世界出现的新的知识产权种类并没有对其公约的内容给予相应的补充,诸如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药物专利等,公约内容不能与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相适应。TRIPS协议在其前言中明确提出,对知识产权实行充分、有效保护的目的在于“期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扭曲与阻力”简而言之,在存在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区,可能导致国际贸易数量的降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争端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给了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智力成果的有效保护,同时也丰富了国际贸易的范围和方式,是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3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效应进行评估发现:发展中国家实施高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中间品进口具有正向效应。当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时,发达国家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是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厂商将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降低或丧失其仿制产品的能力,这又使得出口商在进口国所拥有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该现象在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东道国最为明显。从这方面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确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促进作用。专利是知识产权保护重要对象,因此我们从世界专利申请增长率、世界GDP增长率以及世界贸易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三者的关系。见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三者体现出协同发展的规律,由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根植于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世界专利申请增长率的变化往往滞后于世界GDP的增长率,而知识产权的发展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形式和范围,而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影响受技术应用和条件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有滞后的现象,所以世界专利申请的增长率要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率。

结束语

第6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一系列新特征。信息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环球村”。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国际资本可以迅速流入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出,这就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流动资本已达8.2万亿美元,全球证券市值高达29万亿美元。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2.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显得有些不为相适。这种不相适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制约,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巨大洪流中,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国际化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而且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掀起了大规模资本流动浪潮。

二、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1.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冲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深远地方的民族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也被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所代替了。他们发挥了自已的智慧生产出各种中国文化。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信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近4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局面早巳被打破,它不再受国家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国土面积大小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即经济国际化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2.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市场经济,都在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市场化,信息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7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一、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该制度的形成是缘于它能提供的相对于非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国家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一隅,而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配置。在经济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一)发达国家在赶超发展阶段的路径启示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呢?其实不然。以美德两国为例,实际上,它们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推行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只是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乃至能与发达国家抗衡时,其贸易政策才发生相应变化。在18世纪,英法是当时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美德两国当时只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为赶超英法两国,1791年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著名的《制造业报告》,并指出为使美国经济赶超英国,应保护美国的幼稚工业,此后为阻止英国商品的过度竞争,美政府把平均关税率从19世纪初期的20%提高到1865年的479%。而德国的做法是,为支持德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提高关税的总体水平,并相继执行了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其他措施,如:设置进口配额、征收各种国内税等。直到后来,美、德的工业发展水平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扶持下,才有了较大的飞跃,并在短期内赶上了英、法等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总之,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历史路径表明:完全开放国内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并不是赶超型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该明白,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其目的济环境、相对提高了经济素质。其实,从本质上讲,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用意只是在于: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二)经济全球化所附带的高风险性及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

1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高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和管理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革,国家疆域对世界经济的约束力减弱。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成本日益降低,流动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资金的全球流动,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急剧膨胀,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与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每天的外汇交易高达1.5万亿美元,而现实需求至多只有300亿美元,占外汇交易总量至多达2%,其余的大量国际资金流动,目的纯粹是为了套取利差和汇差等投机利润。据统计,目前国际游资已达7.5万亿美元,相对于全球犌犇犘的1/4强,这些投机性很强的短期游资始终像幽灵一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徘徊,危机一旦爆发,危害巨大,增加了这个世界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过度投机往往伴随着市场的无序化和高风险,这必然会破坏市场的效率,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国际融资的成本,最终必然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这正是经济全球化“陷阱”的根源所在。

2发展中国家的不成功实践。对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高的热情,在二战后不久,各国就积极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作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前奏。在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已创建了近百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如: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等。然而,发展中国家是否藉此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了呢?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区域集团乃至实现经济全球化并没有藉此取得成功,甚至还陷入了这样一种“怪圈”,即:经济落后—发展区域集团—贯彻经济全球化政策—出现经济泡沫—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我们把它称为经济全球化的“陷阱”。韩国、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便可以证明。

韩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初衷是为了分享经济全球化的丰厚利益,然而其实践如何呢?韩国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利用其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取得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并维持了一段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暂时的经济繁荣掩盖了韩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导致该国政府错误的经济决策。一方面,韩国为加入世界经合组织,轻率地放松了资本项目管理,不加区别地盲目引进外资;另一方面,韩国政府片面强调外向型经济取得短期利益,不注重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结果导致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乃至爆发了目前仍在持续的严重经济危机。

墨西哥的经济实践,也是令人深思的。该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过高估计了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制定并实施了忽视自身积累、过度依赖外资的经济政策,同时为尽快加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即今犠犜犗),不顾本国宏观调控能力所限,过早开放了本国的资本市场,致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推动泡沫经济增长,当一遇不利情况时,这些游资又迅速出逃,最终该国终于发生了1994年、199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

(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风险与动荡,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也似乎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宜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因为存在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但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应摒弃经济全球化,重新回归“闭关锁国”呢?否也。笔者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世界上已被运用了近两个世纪,纵然在经济全球化初期仍存在“闭关锁国”的路径依赖,但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已冲破“闭关锁国”的制度惯性制约,是经济运行的高级形态。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更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所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现实,错误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所致。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产业结构素质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规模相对弱小,具有易受操纵性;等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特点决定,在经济起飞阶段,发展中国家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而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注重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放开国内市场时要注重策略性,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循序渐进地确定适合于自身的制度安排,比如:可先实行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待时机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在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时,可参照发达国家早期成功的经验,设置相对高的关税水平、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稚嫩产业的发展;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明经济全球化“陷阱”的存在,并不是否定经济全球化,其重要用意在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风险与动荡的认识,强调制定政策特别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因为只有切合实际的政策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经济飞跃成长,而不至于冒高额风险成本,最终功亏一篑。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政府的对应策略

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便一步一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浪潮,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坚持了渐进式的、务实的外向型战略。直到1994年我国才实行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资本项目至今仍处于管制之下不能自由兑换。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务实的策略,才使我国在去年乃至延续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免受国际游资的冲击,免于遭受被袭击破落的命运。但鉴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几项策略:

(一)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免于因生态危机、经济不稳定、失业、金融市场紊乱、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商品不安全等的冲击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注意到,在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已经发生和潜在的金融危机面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借鉴美、日、俄等国在这方面的经验,笔者认为,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一个负责国家经济安全的部门。该部门应具备如下几项职能:(1)监测、预测并报告国家经济安全形势;(2)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定期提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报告》;(3)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策略;(4)依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提出我国防范和应对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2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应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国家经贸委、外交部、安全部、国防部、外经贸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务院主要部门参与。

3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及时反映国家经济的异兆,以给决策部门以指导,及时采取措施,将显性或隐性的损失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建立必要的储备和保障体系。建立该体系的目的在于将国家安全遭到损害时的经济损失减至最小,防患于未然。5在适当时机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法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还应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法规,以法律刚性,给妨碍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为以“硬性”制约。

(二)发挥经济政治大国的优势,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化新规则为此,我国政府应在如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1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的国民经济,并保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其中,调整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

2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政策协调,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以使国际游资难以对不同市场进行各个击破。

3倡导世界各国适当提高国际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流动成本。英国经济学家托宾曾建议对外汇交易征收不超过5%的税金,这样做对长期投资的影响不大,但对频繁流动的国际游资,却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易的频繁程度,削弱市场的过度投机。当然,不一定要采取直接征税的方式,但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资金流动成本的经济手段,控制过度的投机。

4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之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提高虚拟经济对实质经济的支持度

1要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放松对金融的直接管制,加强以促进金融业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的效率和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放松管制并不是不要监管或者放手不管,而是在放宽一些管制的同时加强某些监管,或者在微观上放松一些管制,在宏观上又加强某些监管。从限制竞争改为促进公平竞争和提高安全性并举,在保证金融业稳定的前提下放松束缚金融业合理竞争的过度管制,寻求保证金融业效率和稳定的最佳均衡点,达到对金融运行新的控制,而风险监管则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新的监管方式。

2要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国际化,改变单项协调的管理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监管政策、手段,以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监管对象应包括国内金融业、国内金融业的国外分支机构和本国境内的外国金融机构;b.监管内容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出现的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c.监管手段应比照国际标准,监管法规和会计、审计制度均应与国际接轨。

第8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全球化,对策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第一,企业兼并,强强联合仍将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二,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

第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第四,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跨国界、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公司已经悄然兴起。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我国,相当长时间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剥削第三世界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吸血鬼”,因而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入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仅有的几家跨国企业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2003年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其次,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再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它为6%。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总态势良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3家企业,增长到2001的11家。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总数仍然很少;进入500强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2.2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目前,世界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子公司,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它们中间不仅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有新兴后起、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雇佣了5400万员工,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转让的8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服务业都已经进入了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网络中。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低估的力量。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5亿美元,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亮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3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上。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与控制,应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借鉴跨国公司的有效做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和控制体系。

(1)走出去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

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海尔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

(2)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框架体系。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及利税总额等均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解决国有资产产权单一的问题,使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只有这样,“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才会真正有效。

第一,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第二,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优势企业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加速跨国化进程。

3结论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都将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第9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范文

各位同事:

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我愿同各位就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坦诚交换意见。

首先,我要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衷心感谢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衷心感谢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表达的同情和慰问。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决心、有信心,在国际社会关心和支持下,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上升、团结合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长。我们五国都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42%,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12%,派出的维和人员数量占目前联合国维和行动人员总数的16%。加强五国的协调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国家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五国初步建立起多个层面的协调机制,围绕同八国集团举行对话会议密切沟通、加强协调,取得了积极成果。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一)团结协作,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五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国际市场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直接关系并影响到我们五国的发展。我们应该就此加强沟通和协调,开展互惠互利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应对不利因素,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势头和活力,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协调,推动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为促进南南合作作出积极贡献、起到表率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争取有利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发展体系改革,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着眼长远,推进南北对话。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利益相关、命运与共。如果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世界经济就不可能实现持久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我们应该继续本着积极务实、的原则,推动南北国家建立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我们应该加强同发达国家的磋商,推动他们更多倾听发展中国家呼声,充分运用国际社会的资源,加大对促进全球发展的投入。

(四)共同努力,承担应尽责任。当今世界的多数热点问题都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携手合作,共同对全球事务施加积极影响,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当前,我们要通过今年举行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发展筹资问题后续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积极推动取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质成果。

总之,我们五国合作潜力很大,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可做的事情很多。加强团结合作不仅符合我们五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各位同事!

近期,粮食价格上涨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突出问题。高粮价加大了全球减贫压力,影响了地区稳定。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粮价上涨的最大受害者,我们五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国际上出现所谓“发展中大国责任论”,把当前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事实上,全球粮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我们五国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社会为维护粮食安全作出积极努力。我们应该支持并推动联合国全球粮食危机工作组制定粮食安全国际合作框架;加强相互协调,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粮食储备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和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粮食安全的讨论,宣传发展中国家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引导有关讨论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