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村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66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exists many problems: whether it is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conditions, traffic conditions or teachers and informationization degree are and towns similar schools exist a large gap, in order to area of the children do not lose at the starting line, this paper analysis based on rural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rural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三峡库区农村由于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农村中小学的撤并而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农村孩子缺少父母监管,多由祖父辈代为照顾生活,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现人格偏差。①学校离家远,学生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往返家与学校之间的途中,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与休闲,即便是生活在农村,也缺少生活经验,更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较差,致使这些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三峡库区农村教育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第一,三峡库区农村孩子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祖辈代为照顾生活,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管,甚至于从孩子进校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与交流,这些孩子接受的教育与城镇的孩子相比有较大差距,与经济发达地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差距更大,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第二,因为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农村孩子长大后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较低;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农村的孩子长大后对他人同样缺少关爱;因为长期受到祖辈的溺爱,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只考虑回报,很少考虑付出,人格怪异。
1.2 生活能力低下
因为农村孩子所就读的学校离家很远,周末往往需要回家里取粮食,得不到正常的休息,祖辈只能照看孩子的生活,不能带孩子了解社会,也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孩子除了与同学偶尔有些交流外,也很少有玩伴,加之祖辈的溺爱,孩子们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另外,因为城市化导致农村中小学撤并较多,农村一个乡只保留了一个中心小学,几个镇才有一个中学,六七岁的孩子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中心小学接受教育,有的孩子便选择住校,但是孩子太小,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其祖辈监护人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生活,这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
1.3 教学条件较差
首先,库区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较差,艺术、体育、音乐等设施与城镇中小学差距很大,生均占有电脑的比例较低,学生对于音、体、美方面的很多设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②
其次,三峡库区农村的中心小学往往在比较偏远的集镇,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可以说成熟一个走一个,没有走的都想走。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找关系调离这些学校,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城镇小学差距较大,在义务教育的杠杆下,考入较好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一些保留的初级中学就读,这些孩子要想考进高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只能外出打工了。于是在农村中学的墙壁上会出现“要打工,读初中”的标语。
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如下:(1)农村中小学条件艰苦,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教师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于单身青年教师找对象都比较困难,工资待遇却比城镇同类学校的待遇差很多。(2)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工作调动没有硬性规定,通常要找关系,没有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3)没有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服务的相关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教育公平。(4)师资不足,诸如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没有专业教师,而是由数学教师或语文教师临时顶替,使得农村孩的音体美素质十分低下。
最后,农村中小学软件环境落后。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没有实现网络全覆盖,学习软件很少,教师也只能到特定的计算机室去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们几乎不可能上网查资料,在线学习与交流更是奢望。总之,这些孩子不能享有城镇学生同样的信息资源。
2.1 政府要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62 ― 02
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其对教学理论、技术手段以及镜头语言进行了综合利用,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传统课程的内容、编排进行了改革,凭借互联网向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模块,让学生得到知识获取的体验。慕课由创始之初到现在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慕课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让人眼前一亮;其二,慕课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也丰富多样,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可以平等交流的平台。在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法课)的教学要想实现提升,就必须与慕课进行结合,并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慕课为思法课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创新的教学理念
思法课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法律素质进行培养的课程,具有较高的观念性及理论性,但从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教学来看,该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观念性及理论性难以得到体现。慕课能够更新思法课的教学理念,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首先,慕课通过信息技术,为思法课的教学提供网络平台,不仅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还可扩大教学的规模。其次,慕课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将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分割成知识模块,并且提供线上微课程教学,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学生可以自主把控学习进度,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和互动性,可以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和节奏进行把握,并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新颖的教学方式
慕课虽然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线下教学,而只能是对线下教学起辅助的作用。由于思法课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不仅难以集中精力,而且还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将慕课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法课教学中,可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其通过课程内容的分割,在时间安排、形式搭配、互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组织编排,能提高课程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学变得灵活有趣。学生可以在线上学习后,通过线下的学习对知识加以巩固,从而得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的教学主体
传统的思法课教学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将慕课教学模式引入后,可以实现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从而使课程教学的主体得到明确。首先,教师不仅能够通过慕课形式对基础课进行讲解,并且可以在线下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引导,使学生结合情境进行思考,彻底弄清楚一个知识点或者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四)优化教学资源
在目前的思法课教学中,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数量偏少,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慕课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均匀分配。通过互联网平台,慕课可以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展示给学生,教师也能从一些较好的素材中吸取资源,从而提高优秀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慕课教学模式的引入,能使教师教学的压力得到缓解。如慕课线上教学可使教师改变以往反复的课堂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工作负担的减轻,而且能有效地缓解教师资源紧张的局面。
二、慕课给思法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线上教学吸引力的挑战
一般思法课教学每堂课的时间为40或45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慕课教学模式缩短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时间,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设法提高慕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慕课教学也对教师的表达能力及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挑战
慕课作为线上教学,应用在思法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的选择上都十分自由,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管,只能凭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时候不能做到良好的自控与自律,往往会出现代课、缺勤、开小差等情况。如此一来,线上教学的实际效果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监管带来挑战,教师应该设法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自主性,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
(三)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协调问题
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使线上教学与教下教学的协调与配合成为一大关键,其对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应的交流与表达,需要教师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与解答。所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配合,实际上是教学团队的配合。如线上师生交流的时间与安排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对教学团队配合的考验与挑战。
(四)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供更高的要求
教师还应不断地更新教案与课件,将教学与实时动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然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应该需要尽可能地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解答疑惑,将课程的趣味性与理论性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水平,能够将优质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1〕。
三、慕课背景下思法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明确教学工作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明确是慕课背景下思法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有机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是教学的重点和要求。所以对线上及线下教学的定位应该明确。在慕课背景下,思法课教学仍然应该明确以线下教学为主体,线上教学为辅助的作用,并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地位与关系。线下教学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线下教学作为重点。然而,这只是表明线上教学可对线下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再者,应明确线上及线下教学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法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线上教学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线下教学传授给学生理论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及法律素质〔2〕。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保障
慕课教学模式在思法课教学中的应用,应建立有效的教学保障。首先是对学生的自主性及自律性进行培养。目前,思法课的线上教学十分依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教学的趣味性得到提高,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更高的兴趣,让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可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处在逼真的故事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使教师教学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使学生线上自学的自主性得到提高。其次,应对慕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加强线上教学的监督。教师工作者应加强线上保障程序的开发,丰富技术保障手段,例如在线提问、手机提示以及信息确认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线上监督。总之,思法课中慕课模式的应用,不仅要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应保障线上监督的相关技术,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3〕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
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素,教学内容的好坏对课程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此,思法课慕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安排:一、综合考虑思法课内容的整体性、时间的安排以及知识点的完整性等,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切割。例如,在“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章节教学过程中,可将知识点切割成“科学与自然和谐”、“科学与社会和谐”、“科学与他人和谐”以及“科学与身心和谐”四个部分。二、根据课程的逻辑关系,合理编排微课程,使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例如,在“公共生活里的道德与法律”章节中,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三段微课程,分别是“公共秩序需要法律保障”、“公共秩序需要道德维护”以及“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这样的细分能有效提升对学生法律及道德的了解。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
教师是思法课慕课教学的实施者、承担者也是受益者。因此,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本专业内丰富的理论知识,其次,应加强慕课技术的研究与掌握,再次,还应该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水平提高了,才能使思法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保障,才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收获丰富的文化知识。
四、结语
目前慕课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较大的影响,在对传统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慕课广泛应用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慕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通过采用慕课教学手段,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进行对接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参 考 文 献〕
〔1〕孙华.MOOC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2):47-51.
为了让学生能水到渠成地解决核心问题,能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核心问题进行分解,巧妙地分解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把核心问题分解,精心设计分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分问题的提出,切入口要小,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一伸手就可以触及,或者跳起来就能抓得到,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会让学生形成惰性,直接后果将是学生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问题。同样,问题问得太难,坡度太大,让学生感到茫然,无从入手,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设计合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分问题的提出要有鲜明的指向,直击核心目标
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根据学生特点,一节课的黄金时间应为前15分钟。设计分问题要尽量减少其他知识对本节课重点的影响,不让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分散,把核心问题解决在当下。针对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有明确意向地设计分问题,使学生能够轻松,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减轻师生的思考负担,同时有利于对本节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比如教学“确定圆的条件”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子问题:
1.过一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2.过两个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观察你所作的圆,发现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3.经过三点,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1)经过同一直线上三点是否可以作圆?
(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是否可以作圆?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要作一个圆的关键是做什么?学生会很快回答是确定圆心,确定圆心的方法:作ABC的三边垂直平分线,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O就是圆心。圆心O确定了,那么要经过三点A、B、C的圆的半径可以选OA或OB都可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会轻松地得出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分问题要有层次性,符合认知规律
教师在设计分问题时应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具体问题到抽象,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核心问题能轻松顺利地解决,有赖于各个分问题设计符合认知规律,让大多数学生学会思考,并从中获得必要经验和成就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的过程中,在学生举出一些与所给运算类似的例子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你会算吗?怎么算?你是怎样理解的?”“观察这些式子的结果,你能发现它与式子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字母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吗?”通过这些问题,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积极思考,寻找相应的对策,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思维水平,并且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素质教育
钢琴艺术源自西方,其进入中国已逾百年,当前,无论是钢琴教学还是钢琴演奏都在沿袭经典,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国民的眼界,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不利于国内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传递与转化,大大降低了钢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身提升与发展的可能[1]。在高校开展钢琴教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启迪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创新性与创造能力。然而,现今开展的钢琴教学很难体现这一教育目的,学生在相关课堂中的体验也未有提升,对此,相关教师必须从素质角度对高校钢琴教学的不足进行审视,并提出改进对策,深化高校的钢琴教学改革,让钢琴教学从内容到开展形式、评价都有所转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素养。
一、高校开展钢琴教学的目的
(一)钢琴教学在高校的开展意义
高校开展钢琴教育对于学生理解艺术,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并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大有裨益,可以说是对学生心性的一种打磨,有助于学生克服诸多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为其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2]。尤其在现今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的舞台,不但能让学生的交流表现欲望得到很好地实现,还能促进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更好地规划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某一方面的素养,更在于对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与自律品格的促进,因而,高校开展钢琴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强学生艺术素养,更在于磨炼学生自律、耐心等品格。
(二)钢琴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
素质教育主张对人才的综合培养,对学生而言,全面的发展才是其学习实践的主要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钢琴教学不仅关乎高校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和对学生自律品格的塑造,最主要的是,钢琴教学还有益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寄感情于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透过音乐(钢琴)的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与历史,增进其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了解,使其钢琴鉴赏、演奏水平和相关的人文素养共同得到促进与提升[3]。在西方艺术史的巴洛克时期,钢琴艺术作为古典主义艺术与浪漫主义艺术的代表大放异彩,学生通过学习钢琴可深入了解当时欧洲社会的音乐发展情况,感受世界音乐演进规律的同时了解支持不同音乐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人文等内容的感悟,激发其在音乐中的思考与创新,推动新的音乐形式的挖掘和创造。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发挥自主性
素质教育的推行不仅要求各院校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等方面加大力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令学生通过对自身能力的激发与释放,深化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并从中获得提升和成长。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事实上,很多钢琴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思维当中,认为学生不论是打基础还是提升能力,都要按照相关步骤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展开,不可在古典钢琴的学习中“胡乱”切入其他内容,否则这种无章法的学习会令学生无法按照常规进度掌握钢琴相关技巧,殊不知,教师对学生的这种“不信任”恰恰是其忽视学生意愿与想法的结果,如果任由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忽视”心态延续下去,学生必然会在被动式的学习中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无法在钢琴学习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与创造的动力。
(二)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目标要求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是从落实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两个角度来设置的,但很多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仍旧认为教学质量就是指整体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虽然二者终将殊途同归,但在实现过程中却大有不同。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质量提升,是指对学生个体学情的尊重与个人潜能的挖掘,结果评价应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基准,而从整体教学效果(成绩)出发的教学质量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落实程度来评定的,其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面对的困难与学生的潜能开况,这导致最终取得的效果仅停留于“表面”,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转化能力都不是十分到位[4]。其次,学生在主体性被埋没的同时,其个性化发展几乎不会被看见和重视,这更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阻碍。
(三)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在于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依照传统的钢琴教学,无论在一对一的专业辅导中还是在集体的基础课上,学生都很难得到艺术学习所必需的充分交流与锻炼,以至于学生不是在练习中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没有与他人交流碰撞的意识),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对于舞台表演等内容理解不足,这使得学生对于钢琴艺术的感受比较片面,更不要说借此提升其个人相关素养了[5]。实际的钢琴演奏技巧固然重要,但透过演奏钢琴所获得的人文体会,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价值感、自信心的建立都是这门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停留在如何夯实学生钢琴基础,了解更多钢琴知识上面,则学生对其他应具备素质的体会自然会有所不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多元发展。
(四)高校钢琴教学观念老旧
除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呈现出较大的不同以外,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并随着教学环境的转变而日益凸显。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老旧,不仅未给学生落实主体地位的机会,还对学生的多维发展认识不足,在课程设计与延伸方面,片面强调技巧训练而忽视文化方面的渗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只能凭借机械记忆形成对新知识的印象,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吸收所学内容,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6]。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打造科学的教学体系,即便是单方面开展兴趣教学,学生也不会因此建立更完备的知识体系,这个弊端在学生的具体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而,要让学生主导教学,也要重视教学素材的全面供应。
(五)高校钢琴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重点便是对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这一革新不仅应该落实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教学,还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评价领域,毕竟教学评价与教学方法的展开互为表里,如果只能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对目标结果的达成情况,而不重视学生的后期吸收转化与反馈,也不能算作完整的教学。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为落实教学目标时常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即便能在课上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课下对于学生多元素养的挖掘也存在不足[7]。而钢琴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侧重灵感和体会的艺术类学科,如果直接对可视的问题进行解决,却不对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挖掘,必然会阻碍学生在此方面的发展,同时会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与纠正造成阻碍,降低其教学方法的效率。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民主学习氛围的营造
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学不但要得到相应的重视,还要推进其改革工作的开展。首先,教师要转变其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钢琴教学,通过挖掘、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点,提升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透过学生对相关知识注意力的提升,增进其对整个教学的主导。让学生把握教学节奏,一来能让学生在钢琴学习中更加主动,二来则能为钢琴教学的多元化开展提供基础。具体教学中笔者借助问题开展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通过让学生发表对钢琴知识(每堂课要开展的知识)的认识与看法,与学生共同敲定课程开展重点与内容延伸方向,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及感兴趣的话题,并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如学生都对肖邦的演奏风格十分感兴趣,笔者就将音乐鉴赏内容集中到肖邦作品集,并通过向学生提问深化其对肖邦风格的解读,深化作品欣赏环节所要达到的效果、目的。
(二)科学教学体系的规划
钢琴学习不只是提高学生的鉴赏和演奏的知识和水平,使其功利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还有对学生基础的夯实与对其他人文素养的激发与塑造。因而,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化也要落实到教学体系的规划与制订中,通过科学设置高校钢琴教学体系,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发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9]。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常规素养和拓展训练几部分,并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乐理、节奏感、曲式分析及和声等内容的分层次教学,并适当对比中西方音乐史,让学生对钢琴的理解更加深刻。笔者曾根据学生学情将其分为基础有待强化、基本具备钢琴素养和能力可进一步拓展三个层级,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了乐理整理、曲式分析与讨论、和声训练三块教学内容,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拓展与训练,同时,在其中设置交叉讨论环节,增进学生们互相之间的思维碰撞,为学生的人格完善与综合素养提升带来更多可能。
(三)线上线下教学的开展
线上线下教学的开展是大学学科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其能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资源,并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带去更多的知识拓展,同时也是大学生锻炼学习自主性,形成自律等良好品格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从其他学科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发展钢琴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并形成课例推广,促进翻转课堂的实现[10]。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教材中需要赏析的钢琴曲风格、创作背景和特点都布置到课前的线上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不超过20分钟的短视频进行反复的学习和拓展,基本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钢琴作品欣赏与讨论,有效促进学生之间想法的交流和对作品的体悟(课堂欣赏作品比在家中独自欣赏音乐更具现场氛围),对学生的想法激发与思维碰撞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多元评价方式的展开
要让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不仅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还要加强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11]。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兼顾课前线上教学与课后线上考核与辅导的开展,尤其线下的考核辅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上知识的吸收与转化情况,于教学过程的开展而言,这是一项有效的“监测”和调节措施,最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课堂表现对其进行分层,再安排、通知具体的课下考核时间,让课上存在同样问题的学生在一起接受教师的考核,得出结论后调整教学方案。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手指灵活性的问题与学生展开深入沟通,明确了学生私下练习的方法和频率上的问题,并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克服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四、结语
当前,高校开展钢琴教学主要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要求,通过让学生深入体会钢琴学习的乐趣,实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鉴于传统钢琴教育模式对如今的教学实践影响深远,近几年来的钢琴课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等都未有明确的改观,学生的学习训练自主性无从体现,相关教师若想改善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通过课程的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借助分层教学及翻转课堂等方式扩展学生的体验,强化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进而促进其相关能力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冯毅.论高校钢琴艺术实践教学中的人才素质培养[J].戏剧之家,2021,(28):91-92.
[2]周沁林.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大观,2021,(25):113-114.
[3]毛玉娟.分层教学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戏剧之家,2021,(25):97-98.
[4]刘雅琴.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途径分析[J].大众文艺,2021,(15):206-207.
[5]徐艺翔.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1,(25):99-100.
[6]廖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戏剧之家,2021,(25):175-176.
[7]王芳.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戏剧之家,2021,(25):95-96.
[8]马丽莎.高校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方向探究[J].艺术评鉴,2021,(15):126-128.
[9]刘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钢琴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08):32-33.
[10]孙艺文.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戏剧之家,2021,(29):92-9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自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双语教学”的意见以来,双语课改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在取得了重要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动机有待商榷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双语学校应运而生。与传统学校相比,双语学校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高昂的学费,在一分价钱一分货观念引导下,双语俨然已经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代名词。由此及彼,大学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延伸,自然也免除不了与之“同流合污”的命运。教育部提出双语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外语应用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的崛起做出贡献[1]。但不少高校在开展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动机却各有不同,有的为了创收,有的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有的高校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这些动机都与双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商榷。(2)双语教师力不从心,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在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教育水平的不同,我国高校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部在双语教学中明确规定,外语授课课时占总课时比例最低控制线为50%。在一项研究[2]中,受调查学校此项指标平均值仅为39%-44%。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和教学外语四个满意度的测试中,教学外语满意度只有67%,处于倒数第一位次。这说明双语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亟待加强和提高。(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统一授课困难重重因材施教自古以来都是教育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但在双语教学刚刚起步的阶段,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今天,为每位学生定制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造成了外语程度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外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上课出现困难。如何恰当的安排教学任务,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专业外语能力,让外语困难同学迎头赶上。这是教育心理学双语教育中所要思考的问题。(4)双语教学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授课方式单一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教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双语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切入点。《教育心理学》中外教材在亚马逊线上交易平台的检索引擎中,搜索结果多达20余种。但是,一些双语教材翻译水平有限,适用性不强,甚至有些原版教材费用较为昂贵,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的质量水平。同时,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的单一也是制约双语课程效果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是改变了授课的语言,将课本上的内容以外语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并没有与学生形成应有的互动,帮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传统的双语作业也仅仅采用对错的固定评价形式,而不考虑学生对于课程相关文化的理解和专业语法词汇的使用,良好的反馈机制没有形成,使师生与双语渐行渐远。
3.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对策
(1)端正双语教学动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要坚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此作为双语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高校要尽量克服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加强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双语教学改革。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督和考评,使双语真正落到实处。(2)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双语教学无论是在英语口语的用词与表达方面,还是在对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校集中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培养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人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到国外高校进行学习深造。而且,双语教师应当与外语课老师增多交流紧密合作,将专业词汇和语言融入到双语教学当中。(3)加强学生外语能力塑造,提高其双语课程理解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课程之间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很好地衔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课与双语专业课之间不相适应造成的。换句话说,传统应试教育应用于双语实践当中力不从心,未能良好的塑造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英语基础课应该转变授课形式以及考核方式,有条件的可以与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联动,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考核。同时,要加强对双语课程的宣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双语学习带来的优势和竞争力,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提高双语课程理解力,努力学好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4)选择优质且适宜的双语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有研究者提出,选择一本该领域权威的原版教材往往是最方便省事的,因为这样的教材既涵盖了授课时所要讲授的关键知识点,又原汁原味不破坏它所处于的社会文化背景[3]。但是,原版教材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不一定被广大师生认可和接受。因此选择与外国学者合作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优秀双语教材是很重要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既要做到体系完整和内容丰富,又要突出实践价值和丰富表达形式。同时,面对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一,不能采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在教育资源配置足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转变教学方式,采用交互型、双向式沉浸、探索式等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心理学双语学习中都普遍受益。
作者:张锋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
对于学生,如何更好地“不停学”,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学习”。人们对于“学习”的第一反应通常与“上学”有关,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典型学习环境是课堂教学。“学习”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学习过程的结果,学到了什么,或者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可以用来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心智过程,可以用来指个体与学习材料及社会环境之间的所有互动过程;从广义的视角理解,学习是发生于生命有机体中的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既然是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的过程,那学习的发生地、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路径也就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课堂。由此,“不停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域环境与资源。
农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的“神经末梢”,这一学校群体在“停课不停学”期间面临哪些困窘与问题?如何破解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面向未来更好的转型,这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疫情期间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问题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的师生共同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实践,不同地区“停课不停学”的推进实施各有差异,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在这场如“多棱镜”的实践面前,凸显出更多的困境与问题。
(一)学习资源遴选不力适应性差调查(1)表明,国家、省、市、县级资源平台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挥了重要的助教和助学作用。近七成的教师选用国家和省资源平台,近六成选用市县资源平台,还有一半多的教师借助互联网自行搜索选择适合学生的教与学资源。在资源推送过程中,教师遴选的资源是否真正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基础或水平,教师自己心中也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与此同时,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很难掌握网络另一端的学生对资源的适应性和学习效果,即便线上也无法监控。经了解,部分地区面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采取通过当地空中课堂或有线电视定时收看录播课程的方式,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大多是当地城市学校的优秀师资的录播课程,大多为PPT展示和教师的语音解说。有学校校长表示,收看录播课具有灵活性,但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可能学生的接受度就弱一些。就某些学科教学而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反映明显听不懂,学习进度跟不上,甚至有学生反映数学和英语网络教学教师的讲授对我们更像听天书。
就所用资源的评价而言,54.25%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认为“不太能”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不能满足需求的最主要原因则是“资源缺乏个性化”“资源类型单一”及“资源数量少”,选择比例分别为41.17%、37.10%和36.65%。
(二)设备网络支持力度不足问题
“中国农村信息化需求调查”课题组的分析报告(2)指出,60.9%的村有提供电脑和互联网接入的公共场所,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50%)、小卖部(28.6%)、学校(22.7%)、图书馆(21.4%)、政府信息服务站(15.1%)。59.2%村委会拥有电脑;41.2%的村委会开通了互联网;20.9%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家庭比例为16.6%。而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落后。据了解,西部某县的农村学校缺乏上网课条件的学生达到30%,这也与有关研究者的调查相一致(“以云南沧源为例,中小学有25%的学生家里不具备终端或网络条件”)。有研究表明,除了智能手机外,乡村家庭的其他物质性数字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疫情期间高达8.07%的学生处于“线上失学”的状态。客观上,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甚至高达70%。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里能拥有联网智能手机或电脑的比例就更低了。调查分析显示,“信息化设备及网络保障不足”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反映的疫情期间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之外线上教学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教师信息素养与线上教学经验缺乏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之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从讲台走到网络前,成为线上网络主播,对着网络另一端的小学生开始线上教学。形势所迫老师们不得不现学现用,下载平台或APP,研究平台或APP的功能与使用,试用平台或APP,开展线上教学。而就如何整合已有教学资源、如何设计线上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单并做好学习后的反馈与指导等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从零开始。由于缺乏线上教学的实践和经验,老师们都是边摸索边实践。部分研究者反映大部分教师简单地将线下教学直接搬到线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线访谈我们了解到,线下作业布置放到线上,学生完成提交、教师批阅和反馈都需要进行电子转换,这部分工作也给教师们带来了极大负担。
(四)专业引领和指导缺位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基本上是由省级部署、市级指导,区县负责组织协调推送相关资源和平台作用。疫情期间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的时候亟待得到更多的专业引领和指导,而区县承担教学研究和指导的教研员队伍由于对疫情时代信息化教学的新变化缺乏充分准备,无法及时为教师提供所需支持与指导。“互联网+”带给教研员的不仅仅是教研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的挑战,同时更是对其在线教学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急迫需求。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国外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中技术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都是当前我国教研员队伍缺乏和亟待提升的方面。而此前鲜有专门针对学科教研员群体的这些方面的培训,由此对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部分区县教研员在线上教学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等方面明显准备不足,难以为教师的线上教学提供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五)家长监管与支持不到位
小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居家学习更需要家长的支持、指导与监管。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和学习指导能力,甚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居家学习并不重视,无法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留守儿童而言,家长们对其居家学习的监管和支持更是不到位。有的祖辈甚至连基本生活保障及管理都做不到位,更别说督促和指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甚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部分农村家长反映管不住孩子玩手机,孩子不自律,干脆直接“一刀切”不参与线上学习,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整体参与性与持续性不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农村低年段的留守儿童通过上网课的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和游戏,开始有沉溺网络游戏的苗头。上网课的效果非但没有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反倒染上网瘾得不偿失。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对策建议
此次疫情极大地考验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实施,更是考验了师生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最本能应对。我们将以反思以上问题的解决之策为契机,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更好地迎接“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和创新,以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重塑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法和学法指导
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需要一种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反映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推测,并借以强调能够应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灵活知识。为未知而教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和支持学生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并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向社会、向周围世界的学习,是体验、试错以及观察后的获得。所有学习都包含两个过程,即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个体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的过程。将学习放到一个更广阔的框架里来认知,我们对于学科教学还需重新认识,学科教学只是知识和思维工具载体,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实际生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再次定义了“教”,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指导、启发、示范,教师除了是教授者,还兼有指导者、学习合作者等多种角色。
(二)加强对县级教研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培训
对于县级教研员队伍而言,应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制定教研员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明确教研员的TPACK框架。引导教研员积极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等的能力。
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必须立足其日常教学,以解决日常实际教学及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出发点,选取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学科教研员与学校或片区学科教师群“一对一”结对负责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及后续跟踪指导,重点做好差异化教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学法指导等能力的提升和培训,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也能够随时随地掌握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设计和开展更适合农村学生的学习活动
正如专家们所预测的那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兴起,并成为未来的教学常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尚不能正常复学复课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线上教学,对于已复学复课的学校而言,以下建议也可作为线下教学的指导。
一是精心设计好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疫情期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最关键因素。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单怎么设计和布置,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的全面深入了解,结合现实环境条件,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单,规定好学习任务单的时间进度安排与成果要求。
二是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今后要引深线上教学,就要以线上导学、组织探究式学习、自主阅读和在线辅导答疑为主,鼓励开展学生自主阅读,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项目研究。如种植观察日记、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基于阅读指南的自主阅读等等。特别是要精心组织线上交流活动,如云班会等。教师可将线上交流活动设计为总体指导与任务布置、过程督促与学习指导、分享展示与总结反馈等过程。有研究表明:研讨、实践以及教授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线上交流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分享、交流和研讨,可以让孩子们分享疫情期间对亲情、对生命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进步,研讨交流自主学习的更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展示和作业情况,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做好个性化反馈与指导,同时也要适时调整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资源遴选和推送。
三是精心遴选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针对学习任务单,教师需要按照实用、适用和好用的原则,遴选学生学习资源。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从国家、省、市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遴选适合学情的优质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从互联网平台遴选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疫情期间各大平台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如“少年得道”“学而思”等推出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免费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开展小范围走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资源。
(四)统筹保障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的设备和网络条件
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而言,开展线上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设备网络等信息化环境支持保障不力。由此,在短期内无法配置或安装的情况下,如何统筹保障学生线上学习的设备和网络条件成为校长考虑的关键问题。校长首先要摸清本校开展线上学习的条件(包括网络、移动终端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统筹安排,充分应用学校、村委会网络与移动终端等设备解决好条件尚未具备的学生的线上学习的网络问题。如果还不够,可通过政府联系相关企业免费赠送流量包和终端的方式保障这部分学生的上网课条件,确保“没有一个孩子掉队”,避免更大数字鸿沟的出现。
(五)加大家长教育指导力度,形成更强家校合力
疫情期间学生的居家学习凸显了家长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随着复学复工,家长支持不力、家校共育困境等又将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67.73%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认为“家校共育面临困境”成为学校复学后的最大困难。学校应以疫情期间的家校沟通为起点和契机协同相关部门通过互联网持续地开展家长教育和指导工作,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孩子教育,教会家长科学的亲子教育方法等,以不断强化家校共育,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指导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65-02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和教学不能分开,虽然游戏和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每个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但是两者的结合对于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想象的,幼儿教育应当充分发掘教学游戏化的价值,发掘两者的共同价值,充分发挥两者的共同作用,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着行动的自由感、感受着对事物的支配感,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吸取经验。
1.现阶段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1幼儿教育不重视游戏指导教学。对于幼儿的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一直把的重点放在学习文化知识上,幼儿教育也把重点放在了学习上,不重视游戏指导教育。近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已经表明幼儿发展阶段,游戏对其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但是由于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忽视了游戏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没有保障幼儿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剥夺了幼儿快乐成长的机会,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游戏只是充当了配角的角色,这严重的影响了幼儿的发展,导致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如何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这都是很多幼儿园所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教学游戏化在幼儿教育中没有广泛实施的一大原因,现阶段很多幼儿教育学校都在探索一个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方式,幼儿园应当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教育目标指导下,教师和幼儿直接共同参与,通过实践,有目的有计划的寻找理想的教学游戏,寻找一个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2.采取科学的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2.1游戏准备指导策略。由于幼儿较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在做游戏的时候需要教师的看管,避免发生意外,首先教师要观察、记录、分析和改进。当儿童再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应当在旁边观看,一方面防止儿童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受伤,另一方面可以掌握儿童游戏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观察记录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记录儿童对环境和游戏内容的熟悉程度,每一位儿童的个体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语言表达情况、思维特点、游戏愿望与偏好、以及对每一种游戏的持久性。从儿童游戏的实际情况中,分析儿童游戏进行有效的水平和特点,观察男生和女生是否会有差别?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游戏。其次,教师应当提供游戏材料。教师应当根据过往经验给学生提供游戏材料,这些游戏材料必须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是儿童喜欢的游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带领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打破游戏材料的固定功能,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投放不同类型的游戏材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游戏材料,实时更新材料,确保游戏材料对儿童的吸引力,防止儿童产生厌倦情绪。最后,游戏场景要有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儿童对于游戏的强烈程度会影响游戏的效果,如果要进行游戏,游戏场景的设计要生动、逼真、有趣,只有有趣的游戏场景,儿童才会产生游戏的愿望。
2.2游戏组织指导策略。保证游戏进行的重要策略是教师要进行游戏指导,由于幼儿园的学生年龄较小,组织能力较弱,在进行游戏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在进行游戏之前要明确游戏活动的注意事项,游戏有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注意事项,这些规则的共性就是要保证儿童的安全,安全是所有游戏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别是一些有危险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游戏之前必须给学生讲解清楚规则和注意事项,即使在游戏开始之前讲解清楚了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也不能放松警惕,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儿童的行为和安全,当危机出现的时候,教师迅速提醒或制止儿童,尽可能地减少危险,避免儿童受到伤害,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也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逐渐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
2.3重视热身游戏,加强游戏情景化。在课堂教室进行游戏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热身游戏,热身游戏时间简短,形式活泼,热身游戏是大游戏进入之前的小游戏,为大游戏的进入做铺垫,因为大游戏难度较大,害怕一些儿童不能一下子适应,所以先从小游戏进行过度,减少大游戏的难度对儿童造成的压力。小游戏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关节,舒缓僵硬的肌肉,促进儿童血液循环,避免在进入大游戏的时候拉伤筋骨。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游戏简单枯燥,儿童极易产生厌倦情绪,教师设计游戏要考虑游戏的持续性,游戏对儿童的吸引力,再进行游戏的时候加强游戏的情景化,让儿童身临其境,这样可以增加游戏的吸引力。教师是儿童游戏的设计者,也是儿童游戏的旁观者,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只需要在旁边进行提点,适度的进入游戏就可以了,教师在指导提点之前必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游戏的特点有所了解,切忌妄加评论,影响学生的判断。
3.总结
总而言之,为了响应新时期的变化,幼儿园的教育也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改革,要与时俱进,在新的时期,幼儿园游戏指导教学的应用,将游戏与教学结合,减少儿童学习的压力,儿童在轻松、自由、快乐的氛围下学习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英,成云.浅论游戏在当前幼儿园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雅安市天全县第一幼儿园为例[J].文教资料,2014,(21):157-158.
近几年,我国各高校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纷纷展开慕课教学,但在展开慕课教学时,教育人员要客观分析其带来的影响,思考现行的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不足,从多方面实现教育改革,树立品牌,从而真正与慕课接轨,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使教育培训工作长足发展。
【关键词】
慕课;高校教育培训;思考
前言
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学生不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教室教学,只需要一台可以联网的计算机即可完成,并且,学生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课堂讨论,增加互动。这种方式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学生逐渐对传统课堂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增加课堂的亮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慕课”理念的解读
随着“慕课”教学在各高校的应用,使网络平台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越加激烈。而“慕课”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组成,促进经济发展。“慕课”可以有效推动现代教育方式的改革,给出新的发展方向,培养出全面型人才。人才的竞争同样也是教育的竞争,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不同地区必做的工作之一。
二、“慕课”对高校教育培训工作造成的冲击
随着“慕课”在各高校的大量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
(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慕课”面向大众开放,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与互动上,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还可以让学习人员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其他学习人员给出答案。它主要突出了“学”,即学生的学习方式,使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较大的影响,两种观念激烈碰撞。教学观念的转变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加体验与互动。所以,高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遵守教学规律,而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二)挑战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现在,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即授课质量,其评估的过程学生基本不会参与,主要通过政府教育部门与校领导的审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定。但“慕课”教学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教师教授方式的看法,有足够的话语权,同时,评价机制也变得公开,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到很多不需要支付费用即可学习、内容基本相同的教学视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就成为学生参考的唯一指标。
(三)使高校教育培训工作越加激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开展的多种培训机制竞争一直非常激烈,而“慕课”的应用,让竞争进一步加剧。学校设立的线上课程除了面对本校学生外,还要面对校外学生的使用,受市场经济的检验,会对各高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形象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对于个别学科的教师来说,随着观看学生数量的增多,授课教师的名字也会大范围的传播,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招聘良师,让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完善高校教育培训机制的措施
我国为了完善高校教育培训机制现有的不足,要从不同的方面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从高校的角度分析。“幕课”教育在线上的应用中,让传统学校的办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高校管理者要为这课程的展开提供全力的支持。首先,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客观分析“慕课”的特点和规律,参考本校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可实行的战略方针。而且,要创新教学模式,在线上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并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而已经开课的教师,学校要增加教学资源的配给,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另外,高校还可以根据“慕课”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合其教学的科目加入其中,打造精品课程。而精品课程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借鉴其他科目成功的经验,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完善评估机制,让一门学科真正成为精品课程。同时,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评估机制的完善,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话语权,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反馈设立奖罚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做合理的评估。并且,国家有关部门还要与学校互相配合,建立全国推广机制,根据不同地区教学的特点,统一规划,均衡利益,制定与之有关的规定,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教育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分析。高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其学习的课程,扩大其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但“慕课”中囊括了很多科目的课程,学生在进行线上学习时,常常无从选择,所以,教师要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选择课程。学生在学习“慕课”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总结自己的的学习特点,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在其引导下,发现并弥补自身学习上的不足。
总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成果在教学中运用必然更加广泛,“慕课”由此而生。在“慕课”的冲击下,各高校必须积极应对、客观分析,加大人力、物力、技术的投入,利用已经投入使用的资源,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高校要调整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资源,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线上教学的质量,均衡传统课堂与线上教学的平衡发展,让“慕课”与高校的教学方式完美融合,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作者:苏玲 乔晓英 单位: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波,宋建军,李淑梅.“慕课”视角下高校教师发展机遇与应对[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0-113.
[2]白玉民,张朝晖,朱罡.慕课背景下普通高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01:47-49+55.
【关键词】教学;大学体育;问题;对策
根据近些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引起重视。《大学体育》的教学不仅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的理念,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转变体育理念,懂得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在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变,将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折射出《大学体育》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大学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大一、大二年级中开设,是高等学校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体育》课在本科中两年开设144课时,专科开设108课时,但在现实中,部分高校没有完全执行这个课程开设的时数标准。《大学体育》课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课时上被打折扣,显示了部分高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在体育课外活动中与学生体育运动队的训练上,很多高校缺乏资金上的支持,制约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还体现在体育的师资培养上。部分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往往只考虑专业课的师资引进,对于像体育这样的公共课教师的引进力度很小,造成了现有的体育教师课多、工作量大,师生比严重超标的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师在师资培训、职后教育、学历提升、课题申报和职称晋升中往往处于弱势,没有得到学校的有力支持,限制了体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制约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促进与提升。
1.2《大学体育》教学理念滞后
现阶段,很多《大学体育》教学的理念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显然已不适应现在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们的需要。体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组织教学形式等方面,内容陈旧,且教材不具备前瞻性的指导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发展的体育与锻炼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施展,抑制了大学生学习体育与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严重制约了《大学体育》课的发展。
1.3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大学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作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体育课程应该包括有体育理论知识、养生保健学、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与赏析等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以技能学习为主,忽视了体育理论的教学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由于体育理论教学的缺失,造成体育课给予大学生的印象就是身体素质的练习和体育技能的学习而已,影响了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树立。
1.4体育课考核方式不尽合理
作为一门必修课,现今《大学体育》课的考核评价以身体素质和技能考试为主,对于考试的结果过于关注,忽视了学生对体育参与、技能掌握与学习情绪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考核评价并不能完全反馈学生身心健康的改善程度以及体育知识、体能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存在着很多弊端。学生们往往是在知晓考核的内容与标准的情况之下,在课堂上只重视考核内容的练习,将应试教育的一套方式如法炮制到体育课中,失去了在体育课堂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身心愉悦,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体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分支,在学校的重视下,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课堂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校的情况开展教学,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提高身心健康、培养锻炼身体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1学校要提高对体育课与体育工作的重视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在高校中应该受到重视。学校应在资金、师资上提供保障,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足够课时的课程,对于学生体质测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体育代表队的训练与比赛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大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的投入,完善体育工作制度与教学管理规范。与此同时,要针对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出台相关政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运动技能与教学水平,使之与新时期高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相匹配,才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2.2合理确定《大学体育》教学内容
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开展《大学体育》教学的基础。《大学体育》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原则,关注大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大学体育》教学中受益。《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体育基础理论、项目技能学习、体育裁判知识、体育比赛与赏析和身体素质练习等,内容的确定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2.3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合作教学、示范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任务教学等,《大学体育》的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集各家所长而综合创造出具有教师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在遵循体育教学大纲的前提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将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搭配合理、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如制作MOOC(慕课)、微课等,采用线上学习体育理论与技术要领和线下课堂学习技术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2.4完善考核标准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
《大学体育》课的考核应改变过去以身体素质和技能考试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能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在混合式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线上评分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学体育》应淡化技术考核,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日常锻炼,着重评价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考核评价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结语
体育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必修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大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高对体育课与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合理确定《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考核标准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等,能很好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热情,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陈东,蒙励坚,钟伟志.高校气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6(43):174-175.
[2]陈东.慕课(MOOC)背景下大学体育课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92-93.
[3]陈东.大学篮球选项课中体育游戏的作用与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32):46-47.
[4]黄利落.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64,166.
[5]顾大成.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体育科技,2011(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