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书法课在线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自主学习;发现式教学;美术课例;职业能力
一、“自学―发现式”活动教学法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自学―发现式”活动教学中,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即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搜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1.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1)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力。
(2)通过发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
(3)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的技巧。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5)发现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2.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过程
(1)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2)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制订出具体要求。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会得到发展。
3.用“自学―发现式”的活动教学思想来进行美术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1)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从而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由情感上升为审美,在审美中完善人格。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操作。注重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去,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和个性的自由抒发。
(3)有主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学中的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形式,能充分体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精神,达到共同提高。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求异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教学背景
结合我校开展有效教学教研活动中申报“中职文化课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我校艺术科组提出了“中职艺术学科有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及其研究”有效教学教研之子课题。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把有效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把有效教学的策略、教法、学法和教学模式等有效地运用到自己所教的艺术课堂当中是我们思考和探讨的主题。
三、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善于分析和整合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蔬菜、瓜果的刻制》一课选自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人教版试用本)《手工》第三册选学内容第四课的教学。本节课在美术教学中是利用蔬菜、瓜果作为一种材料进行刻制创造,既可以锻炼设计能力,又可以提高动手的技巧;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工作需要,精心、合理地整合教材,构建适合幼师生的美术学科本体,使学生既能学会蔬菜瓜果的刻制过程以及规律,又能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参与制作活动等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美术学科本体语言进行自我表述和教学评价,真正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对于幼师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意义深远。
2.教学目标
《蔬菜、瓜果的刻制》一课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通过了学习内容的整合:手工制作中工艺美术品的点、线、面与装饰美,工艺美术品的结构、比例与外轮廓的美,动物画,图案色彩,将平面纹样转化为立体造型的手工制作技能技巧,发现素材材质美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形成综合性、个性化模块教学,轻松地把学、赏、用、创连接在一起。而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喜爱的,从情感上乐于接受,使学生在学习蔬菜瓜果刻制的过程中更直接地感受成果,体验成功之乐。
(1)知识目标:掌握刻制的方法,学会把平面纹样变成立体造型。
(2)能力目标:能充分运用材料特点进行设计与制作,并能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从生活中发现美、体现美,激发想象力和艺术创作欲望,加深幼师对专业角色的认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蔬菜、瓜果的刻制》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选材与设计制作。教师重点结合思考与讨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怎样选材,要把握材料哪些特点;进行设计制作时如何把材料的平面纹样变成立体造型,发挥材料最巧妙之处;如何学以致用,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的知识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
1.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就业为导向:掌握蔬菜、瓜果刻制的专业技能,胜任幼儿园日常工作教育任务。
(2)以能力为本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
(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蔬菜、瓜果的刻制》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幼师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高,动手能力较强。但学生分析教材能力欠缺,仍未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利于今后的幼教工作,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先学、探索,提高学习能力,实施有效教学。
3.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
(1)《蔬菜、瓜果的刻制》一课运用的教学策略:
①教学模式:“自学―发现式”活动教学法。
②教学方法:情境激励法、自主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③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操作实践。
(2)《蔬菜、瓜果的刻制》一课的教学策略设计的依据:
①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说教为主要手段,学生也习惯于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学习中缺少动脑筋思考的过程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②中职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以“自主学习”方式为标志。
③中职教育“有效教学”的教学结构。具体表现为:
A.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B.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
C.指导学生制订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计划与实施计划;
D.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评价、反馈、归纳与总结。
④中职教育“有效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评价者等。
五、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培养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1.教学结构
《蔬菜、瓜果的刻制》一课的结构特点是以学生自学为核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本节课采取“自学―发现式”活动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索法、自学指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激励法进行教学实践。
2.教学实景与评析
课前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一组主题创作,录制成MTV的形式进行预习学习汇报。
师:课前,我让大家自主学习《蔬菜、瓜果的刻制》的知识和技能,尝试制作一些作品,并用MTV的形式回顾,看看我们大家做得如何?(帮助各组长将录制好的学习活动片段在屏幕上演示)
生:第一组(每组4人),小组成员介绍其学习的过程;接着第二组……(同学们介绍了所收集的素材:蔬菜、瓜果的形、色、特点,以及尝试刻制的作品:创作构思、工具材料、制作方法等)
师生互动:赏析学生尝试刻制的作品(找作品的精华之处,找问题与解决方法);认识工具和材料;归纳制作的方法。
通过自主选择的教学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等,这是一种基于学生的需要的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选择、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六、结合学生学的特点与教师教的个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蔬菜、瓜果的刻制》一课,严格按照“教学设计”开展学与教,努力实践中职教育“有效教学”的有关理念。学生能从“等教再学”转变为“学了再听讲”,从而培养了学生预习(自学)、小组讨论的能力和习惯。该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理念,也凸显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以活动带动学生思考,以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技能练习质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创作活动当中,体验活动的快乐,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中乐。
以有效教学为契机,以幼儿教育专业的艺术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为抓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职业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切实把握“参与者真实而有质量的投入”的艺术学科技能有效训练,将学生学的行为与教师教的行为有机结合,以学生的问题解决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养成通过体验艺术活动的“美”来充实个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教师体验教的幸福,提升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自觉性和效能感。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 应对策略
近年来,因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解决课堂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的一大难题,因此解决课堂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重视。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解决课堂问题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要解决数学课堂问题,首先要知道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谈谈看法。
一、教学中的问题
1.备课过程中没有有效预测。
在备课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充分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会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行至有效的教法,尽量使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观念落后,缺乏学习。
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老师的讲为主,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着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只能被动地听、机械地练习,甚至个别老师依然是老一套,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也违背了课改的新观念,更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3.流于形式,忽视实质。
有些老师对“师生互动”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运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因此随意开展小组讨论。这样的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意义。
4.目标不明,缺乏引导。
互动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应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起来。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如果过多地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纪律过于松散,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5.深度不够。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学生机械地回答,这样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表象,没有实际效果,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度启发,又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也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深层次的思考。
6.答问中没有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回答问题时反映出来的问题。
7.复习时没做到强化训练。
成功的复习,一般是在一个单元结束后,结合该单元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易混易错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择例精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题型予以强化纠正。
二、解决措施
1.留心课堂,及时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教师留心观察,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成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通过自学、培训、交流、沟通等方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3.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往,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在教学互动中,尤其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随意挫伤,既要抑制自满者,又要激励自卑者;还要调控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教师有了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才会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
4.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方案,主要包括互动问题的确定,互动形式的选择,课件和板书的配合。其次是实施过程的艺术调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释惑解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推波助澜”,把讨论引向深入;对学生的意见加以归纳和提炼,“画龙点睛”;对某些不正确的认识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解释;对一些不全面的认识作必要补充;对学生不同的意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供学生参考;对学生漫无边际、偏离主题的发言,运用幽默的语言予以限制;遇到意见冲突情况,巧妙地进行化解。再次是结束时的讲评和总结。对互动的成果,尤其是对阐述的观点进行系统概括;对提出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科学说明;对还未能说明的问题留待课后师生继续探讨;对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勉励。
5.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
教师应适时关注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讲,对于提出的问题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
6.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并且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他们对老师所渴望的要求,然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疑虑,这样,久而久之,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师长的温暖,又能使他们体会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乐趣。
7.深入学生群体,解决本质问题。
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后,针对学生的反映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本质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老师方面或学生方面的各种问题,但是,只要每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认真探索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定会很成功。
参考文献:
[1]吕桂侠.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2]林雅.谈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小组合作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课程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又称为“灵境”技术,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走进工业、建筑设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一、课程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课程作为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开设。课程主要教授虚拟现实技术相关的三维图形软件、虚拟现实软件和图形制作软件等工具软件的使用,同时使学生熟悉虚拟现实项目的制作流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模仿教师的示范,缺乏独立操作的能力。学生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者。为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毕业后胜任对应岗位的工作,为此我校改革了教学方式,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实践课程中。
二、项目教学的实施
(一)实施步骤
1.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6组,每一组7―8名学生,每一个组选一名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
2.客户交流
教师扮演客户角色,在实施项目之前,派出各组的项目负责人和客户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适当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项目流程
由各组的项目负责人向小组成员讲述客户需求,组员开始分子项目进行制作,一个子项目应当按期完成,然后项目负责人在组内分阶段收集、整理作品,交客户(教师)检查,由客户(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再实施下一个子项目。
4.项目成果展示
各组项目负责人向全班展示、交流本组完成的最终作品,并介绍项目的制作流程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从模型制作、纹理处理、灯光处理、最终效果等方面,各组进行互评,相互学习,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修改各自的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教师点评。
(二)教学案例
数字灵山――曼飞龙塔项目教学案例
1.项目任务书
项目名称:数字灵山任务名称:曼飞龙塔。
在项目实施前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1)AutoCAD软件的基础操作;
(2)3DsMax软件的基本操作;
(3)基本的识图能力和三维造型能力。
2.教学环节设计
(1)教学环节:制订方案课时:2。
教学内容:①各组分析图纸,结合项目任务书,对项目的实施步骤和分工进行说明;
②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并确定各组项目实施方案。
教学方法:①详细掌握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②倾听学生的分析,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协助,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功能: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负责尽责的工作习惯;
③培养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
(2)教学环节:实施项目课时:8。
教学内容:①按照制订的方案,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实践探究活动;
②各小组按项目分工进行实践研究。
教学方法:①教师巡视辅导,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②提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功能: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③养成负责的工作态度。
(3)教学环节:阶段性展示课时:2。
教学内容:①进行阶段性的作品展示,项目负责人介绍实施进度和下一步的计划;
②其余各组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相互交流。
教学方法:①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类,并加以分析、归纳,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②教师以客户的身份进行适当点评。
教学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②培养学生沟通的能力、清晰表达的能力。
(4)教学环节:改进方案课时:8。
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交流,发现问题和更好的解决方法,各组改进方案,继续制作。
教学方法:①引导学生在肯定自己的同时要敢于接受批评;
②在实践中,适时的交流讨论能够提高自身的水平。
教学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②培养学生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环节:归纳总结课时:2。
教学内容:①分组进行项目汇报,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②项目负责人总结合作情况,学生交流收获、总结经验。
教学方法:①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②帮助学生从本次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与不足。
教学功能:①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能力;
③培养尊重及欣赏他人成果的态度。
三、教学反思
(一)学生主体
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在考虑学生的个性、特质、兴趣的基础上,重点将学习者作为教学的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二)合作学习
项目教学非常适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之间以工作伙伴的关系共同研究、讨论、实践,通过团队的力量更好地完成项目。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间也会就如何实施项目进行讨论与计划,这也是一种师生的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也是合作的伙伴。
关键词:高等院校;书法公共课;美育功能;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64-02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和历久弥新的审美理想。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艰巨任务和重大使命。高校中书法公共课的开展对于传承与弘扬书法艺术,实现书法的德育、美育和智育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子恺先生在《艺术与人生》一书中说:“真善生美,美生艺术。”艺术首先带给人的是美的启迪和教育,从美育的内涵出发,审美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之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大学书法课教学,除了汉字书写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书法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和熏陶,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得以优化、提高。书法课应当具有这样的审美教育功能。”而实现大学书法公共课教学的这一功能需要积极创设科学和谐的良性教育环境,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特点探寻书法美育的立足点,注重传统与现代、回顾与前瞻的融合,积极探索拓展书法美育的新途径和广阔空间。
一、加强课程建设,营造科学、和谐的书法美育外部环境
书法美育环境的创设包括通过课程的科学优化设置为书法美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条件,同时,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书法美育的引领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书法公共课程在传播书法知识、培养学生书法兴趣、督促学生书法练习等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课时数偏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督促与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学条件与资源有限等问题。而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书法美育外部环境的缺失。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课程性质。任何学科要做到系统地传授一门知识,切实使学生学有所得,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保证的前提条件是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时间。汉字书写理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也绝非一日之功,书法学习需要持久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学习的时间是前提和保证。目前,高校的书法课时普遍偏少,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至多两个学期,且作为公共课一般一周安排一次合班课,课时有限,上课人数偏多,使书法教学难以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程首先应当科学地安排授课时间,就大学公共书法课程来说,合理的开课学期至少为两个学期,课时为4课时/周,考虑到这门课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这4节课可采取分散排课的方式。其次,要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在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作为公共书法课这门非专业课、非考试课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的。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重要考试中出现了错别字连篇、字迹潦草难辨等尴尬现象,而一份字迹清楚、工整、美观的试卷无疑会在无形中为学生增加分数,甚至改变前途。提高汉字书写水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强调基础素质的教育,将书法课程纳入重要的考试课程的同时,还应积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应该通过书写能力测试,并在以后的学期中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估。通过这些方式逐渐提高学生对书法课的重视程度,最终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素质。
二、契合专业特色,探寻灵活、恰当的书法美育立足点
高校教育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专业区分上,公共书法教学应当善于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发挥书法艺术的多学科渗透性,积极探寻与确立美育的立足点。
1.书法与文学。书法是以语言文字书家作为载体来表达自我内在思想与情愫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书法与文字、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文人大多能文善书,流传至今的书法名迹有不少是文学史上的名篇。因此,学习书法的过程是学习汉字的过程,更是学习中国文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书家或喜或悲、或激昂或感伤的内心情感以及如何用恰切的言辞将这种隐秘的情感诉诸笔端的方式方法。实现对中文专业学生的书法美育,教师要注重书法与文学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写字教育与文学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在线条与内涵的交互美感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并借此提升教学效果。如北宋苏轼既是“唐宋家”之一的大文学家,又是“宋四家”之一的大书法家。我们在欣赏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时,在其跌宕起伏、恣肆奇崛的点画线条的变化中看到了诗人苍凉惆怅的心情,又在其“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寂寞慨叹中去进一步体味其书法迅疾稳健、疏密错落的下笔与结字的妙处。书法是内容与形式浑然天成的艺术,在书法教学中,文字教育与文学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2.书法与绘画。我们通常把书法与绘画合称为“书画”,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汉字是我们智慧的祖先用线条模拟世间万物的外形特征,如“山”、“雨”、“门”、“舟”等字就具有极强的图画感。而且,在艺术的创作理论上,书法与绘画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教师要注意“书”、“画”的融会贯通,要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做到深入浅出。如讲解楷书独体字匀称原则的时候,可以借助绘画艺术中画面布局匀称的事例进行分析,在直观画面的展示中和比较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匀称以及匀称原则的重要性。正如王维在《山水论》中所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往往会使艺术品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因此,书法与绘画的交融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应成为实现对美术专业学生进行书法美育的立足点。
3.书法与音乐。书法艺术中音乐元素的渗透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关联上。一支优美的乐曲是由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的,书法也是一样,一个个笔画就是充满生命力的音符,在美的节律的调动下组成了富有感情的线条和结构。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如果能将音乐与书法教学联系起来,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李斌权先生音乐书法的相关内容,李斌权先生是音乐书法模式的开创者,他提出书法是“凝固的音乐”和“无声的音乐”。他先后和中国爱乐乐团、深圳珠江交响乐团等合作拍摄了《蝴蝶自在》、《墨侠》、《沁园春・雪》等多部电视音乐书法作品,音乐书法加深了对于书法创作过程的音乐节奏之美、动作舞蹈之美的研究。观众在恢弘的交响乐中看到了中国书法音乐般流动的节奏、舞蹈般柔美的动作、雕塑般千变万化的造型。因此,可以尝试把音乐书法的理念引入到书法教学中,使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相应和,从而有效地把握教学节奏。
4.书法与数学。书法艺术的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内部蕴含的一定的数学关系。例如,决定楷书结构的要素主要有两个,即位置和比例。又如黄金分割法则是在汉字书写中的体现。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最容易给人美感的构图法则。分割的方法是把一条线分成两部分,全长跟其中较长的一部分的比等于这一部分跟余下部分的比,即a:b=b:(a-b),这一部分约等于全长的0.618。体现在书法艺术中,如楷书“二”字第一横的长度是第二横的0.618,按照这种比例书写的字形最为匀称。迟志邦在《书法――在象、数、理的对应中寻求适度之美》一文中这样描述黄金分割法则的体现:人体温度与最适宜环境温度之比、乐曲中华彩段的设置、胡琴“千斤”位置、六十四卦中吉凶卦数之比、建筑造型组合、华罗庚优选法的最佳点以及自然与社会众多现象等都有等于或接近黄金分割0.618∶1的特点。中和总是与和谐适度、比例适称、趋美趋佳相联系。因此,当人们接受到符合黄金比律关系的信号时,都会感到舒适惬意。可以说,哪里有黄金分割关系,哪里就有美的踪迹。在针对数学专业开展的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数字分析能力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更准确而有效地把握书法的字体结构,感受书法中的数学之美。
我国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论及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时说:“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书法艺术美育功能的实现是书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对书法的理解不止在于写好字还认为是一门匠艺,而高等院校公共书法课美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及研究者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艺术与人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2]陈册.关于大学书法课的美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
[3]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理论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9.
关键词: 高职院校书法教学 审美教育 实施途径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关注高职学生知识和职业技能习得的同时,还要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和谐、美好的情感,帮助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和谐职业人。而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深沉隽永的审美内质,书法课教学就是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欣赏和创造书法美的过程。
一、加强高职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不少高职院校中,因为学制短、技能教育要求高、专业课与实践所占课时比重大、文化艺术课整体薄弱,在突出职业性的同时,存在对美育认识和理解的偏差。美育功能的丧失直接带来了学生的审美缺失。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就会从一种很好的教育沦落为一种低级的器械教育。如此一来,一些学生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最好的结果不过是造就一种改良的“艺徒”,而不是“良善”的公民。因此,我们要加强审美教育,让美成为学生情感知识和道德的桥梁。
1.注重审美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和时代主题是实现经济转型,即从旧的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变,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就是人们称之为的“大审美经济”。所谓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和审美、产品和体验、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经济。这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审美教育摆上重要位置,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能力。只有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高品位的审美素养,才符合当前时展的需要。
2.注重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个体的发展不仅在于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还在于其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让他们懂得美,懂得爱,理解人,善待人;能够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在当下职业岗位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而更迭变化的年代,高职生要获取未来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培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审美教育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生活、看劳动,抚平人与工作间的紧张对立,从而促使其潜能、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协调发展。
二、书法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书法是一门哲学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书法教学在审美教育中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的、心理的、身体的、文化的多方面良性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1.感知书法中的点画美
点画是构成书法美的基本元素,每一点一提、一撇一捺,如人举手投足、顾盼传情。书法之点画是人类撷取大自然万物之美而在线条中的体现,是自然美与心灵美之高度概括。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勒,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侧,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点画取材于自然,渗透浓厚的人的审美意识,反映作者的学养、阅历、情性。例如写一横画,一般包括逆锋起笔,侧锋衄挫成点,中锋力行,末端顿、围、提、收等动作。从外形上看,或向上弯曲呈覆舟形,或向下弯曲呈正舟形;有的左粗右细,有的左细右粗,有的两端粗中段细,加上行笔速度、墨色润燥等变化,一个横画就能妙趣横生,显示出稳健、凝重、跌宕、轻快、流畅、简淡等神态,传达出书者的特定感情。
点画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外在形式而言,有方圆、曲直、长短,粗细和藏露等;就内在形式而言,有力量、分量、质感,韵律等。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相辅相成,内在形式通过外在形式得以显现,外在形式将内在形式充分展示。所以,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点画的形质,发现内在蕴含的力度和韵律之美。
2.品味章法中的形式美
鲁迅先生说中国汉字“形美以感目”。从汉字产生那天起,方块字的独有造型就决定了中国书法在章法上形式美的多样性。章法就是要求将一幅书法作品的点画行款融为一体,每一画每一字都处于相依为命的特定关系中。我国的书法家特别重视章法布局,无论是孙过庭说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还包世臣提倡的“九宫法”,都体现了对章法结构的重视。
书法的章法美,其基本要求就是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把书法的节奏感再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整体要和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分正文、款识、印记三部分,要合理安排位置,精心设计它们的表现形式,使其达到整体和谐。其次要行气贯通。一幅字,无论多少字、多少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息都应是相通不断的,从最开始的第一笔到结尾落款时的最后一笔,都要一气贯注。再次是疏密有致。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奇趣就是字的结构布白。
3.体味书法中的情感美
书法是表情的艺术,除了表达客观事物的神韵外,书法还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元代陈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可见,感彩在书法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它通过线条的舒缓、疾涩、虚实、承接等表达了一种或激动或平和或奔腾的种种情感境界。抽象的线条被情韵化、人格化,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意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阅读,仔细体悟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谈自己欣赏书法艺术时说:“我在看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肌肉都紧张起来,模仿他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飘荡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肌肉都松懈起来,模仿他的秀媚。”朱先生的话说明书法艺术具有唤起欣赏者情感的力量;同时欣赏者也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旨趣和人生经验感悟、理解书法家创造的情感世界的意蕴。
4.体验书法中的创作美
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一切理论上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书法的表面,我们要通过系统的技法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让他们在书写中体验书法的创作美。一是让他们通过欣赏临摹名家的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通过继承与创新形成的独特的书法风格,并融汇消化;二是书法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继承传统、借鉴他人的基础上,突破临摹的制约,赋予书法艺术新的生命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从中体验书法的创作美。
总之,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书法艺术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情感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提高他们的生活艺术情趣,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田正平,李笑闲.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4.
[2]朱光潜.谈美[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