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

第1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占据着主要的位置,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效率,有效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是保障工作实现和生活稳定的基本条件。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关键阶段,是在初中计算机课程中。在知识内容丰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新时代的教学原则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置和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

在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学的知识内容,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会计算机的教学内容。总的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的模式,将学习的主置转换为学生,将教师转变为教学临时顾问的角色,促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可以按照自我的学习思维模式,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探讨。这样不仅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还能改变传统的教师引导学习,限制学生广泛性思维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思维探讨学习的重点,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教师认为的“重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②教师要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在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基本特征,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比喻说明法

初中计算机课程,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内容比较难以接受。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利用比喻说明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理解计算机课程内容和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

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域名、IP地址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的比喻:全世界的人口数量那么多,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将人与人进行划分呢?一般是用身份证和姓名的方式将每个人划分开来,但是身份证号码复杂,并不能用来作为某个人的称呼,所以我们一般是运用姓名作为人的称呼。计算机网络域名、IP也是如此,网络域名即为我们所谓的“姓名”,网络IP地址即为“身份证”。一台电脑指定一个网络IP地址,其IP地址同身份证一样复杂较难记住,所以,一般情况下是用网络域名来指定计算机。运用这样的比喻说明法,可以使得学生充分理解网络域名、IP地址的定义,有效掌握计算机的教学知识。

二、愉快教学法

在初中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比较单调乏味,教师单一地让学生进行操作,只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强制性地让学生进行操作,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愉快教学方法,运用游戏引入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玩的乐趣,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计算机教学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键盘练习指法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这个特点,在电脑上安装练习键盘的打字游戏,以玩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使学生们积极地去练习计算机键盘的指法。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键盘的操作指法。运用这样的愉快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轻松进行计算机教学知识的学习。

三、表扬奖励法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对于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已经十分在意。在荣誉感方面有了强烈的意识,在班级比赛中也已经持有了较强的好胜心态。所以,在日常计算机教学中,对于学习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学习,并在全班进行表扬,这样不仅是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也有效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根据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对于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表扬奖励学生玩益智游戏。运用这样的表演奖励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挑战的斗志,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指的是将计算机课程的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构造成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利用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任务,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索能力。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效把握课程知识,增强学生思维创造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路径

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中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自身能力提高的关键品质,不论学生未来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对于个人能力的表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培养中职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型人才的一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不相匹配

在现阶段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实践活动不相匹配,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很难提高,实践性作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这就需要计算机基础教师有效的搭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式,同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外的计算机实践活动。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教学模式出现僵硬化,而且有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并不是特别的全面,有的设备也比较缺乏,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堂的学习过程当中,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进一步地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欲望,也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与中职教育特点联系不紧密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当中,由于这个学科的教材主要做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候,主要采用的是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就导致计算机教材的课本并不是占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点更新也比较快,对于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材,这就需要及时的更新以及完善,并且要随时随地的根据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的特点,凸显出教材的实用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的计算机教材的选用上看,大部分的中职计算机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材课本,而且理论性比较明显,很大程度上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就导致与中职教育的职业特点联系并不是特别紧密,也不利于发挥中职教育的特色,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能力也具有很大的障碍。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不够丰富和科学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方法作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一种方法和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选择正确科学的价值方式,进一步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当中,还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进一步的对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和完善,有效地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教学范围,进而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但是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的课堂教学当中,大部分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然后按照固定化的流程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作业以及任务,这就导致学生与老师课堂上的互动不够频繁,而且交流也不够紧密,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盲目的进行操作,并不能够对老师教导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严重地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上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慢慢地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教学产生排斥感,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努力地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需要增强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感,课堂上及时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1]。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游戏的元素,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课堂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将课堂上比较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进一步地通过这种游戏环节的设置,带动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深入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合理地对中职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在对中职计算机教材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平等地对待,进一步彰显出中职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应用性的特点。不仅如此,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按照平等的比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设计,同时,根据学生前期学习到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并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按照一定的分组,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作业,进而指导学生进行合作的完成,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不断的引导学生对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活学活用,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2]。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行业的知识更新和发展得比较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有效的对课本当中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完善,同时要对基础的知识点做好针对性的创新,进而逐渐地给学生搭建一种创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平台,及时地引导学生对新型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学习和掌握,然后对这些软件当中所要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等进行强化的练习,以及巩固,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使得中职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科语文知识的完善和更新。

(三)选择合适的学习教材

教师在选择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时候,还要注意中职教育的特点,彰显出课本教材的创新原则以及实践原则。同时还要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特点,比如专业的类型,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所能够接受的心理压力等,不要选择一些难度太大的教材。在选择计算机基础较差的时候,选择一些难度中等的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进而满足学生自身学习的需求[3]。此外,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还需要兼顾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的内容,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的活动。不仅如此,计算机教师还需要合理的对教材的专题进行选择,同时对课后所要布置的作业也进行挑选,并且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选择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吻合的上机课的作业,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进行实践操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课堂研究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不断地丰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教室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还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设计,同时紧跟时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步伐,充分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极大地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进一步有效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4]。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的方法在近几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受到老师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有效地对安排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不断地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充分的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中职计算机课堂的重要目标,这种教学的方法对于改善课堂上枯燥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课堂学习目标,比如Excel表格的设计、Word的文字编排,或者是PPT的制作,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对于那些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相对大的专业,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给他布置一些相对简单的作业,从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得他们在不断地进行餐具基础知识的学习当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

第3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办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现状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3年6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欧盟1/3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爱尔兰等国家体现在初中学科课程里,挪威等国家投入资金进行教师培训项目。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各国采取的方式大都是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新概念。核心素养体系,旨在研究学生在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培养,使之具备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的核心是强调立德树人,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和创新实践。因此,核心素养体系,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我国的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刚刚起步,目前大都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在高校专业建设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个别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改革。因此,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如何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知识掌握、项目分析、内容组织、语言交流、探索创新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输送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的提出

据近几年数据统计,计算机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均在十万人以上,但是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发现,很多相关岗位均表示招不到适合的人才。这是因为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原有的教育体制偏重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实践不足,学生毕业时的专业核心能力不足以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只能从事应用计算机的其他相关岗位,从而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网络调研、招聘会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等,了解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就业企业、职位、岗位、薪资、所需技能等,我们认为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与计算机的对话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及电路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设计和网络应用能力等。因此程序设计能力的高低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实训、学科竞赛、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因此在培养出高质量的程序设计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思考、探索、合作、创新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基于项目的课程设置,它具有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合理复杂的学习任务、运用多种信息资源和认知工具、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气氛等特点,将资源、技术、知识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并与情境教育、合作的互动学习等结合起来考虑,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沉浸到项目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三、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1、课程体系建立

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建设的要素及目标体系,在对计算机类应用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和研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分别将六个学期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Web前端技术》、《STRUTS框架技术》、《软件项目研发技术》作为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内容整合

根据这六门课程各自特点,统一安排六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各门课程的特色内容放大,删除课程的重复点,加强实训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加大课时量,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通过六门课程的学习,在程序设计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整体的训练,从而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大目标。六门课程的三年教学分为基础教学、进阶教学、提升教学三个阶段。基础教学阶段,设置《C语言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这一阶段,主要从语言语法与算法上让学生学会基础的编程方法,掌握必要的函数、指针及面向对象思维。进阶教学阶段,设置《Java程序设计》与《Web前端技术》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们已经具有面向对象思想,再辅以各种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编程思维,让学生在游戏编写、页面设计、数据库操作中获得编程能力、排错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教学阶段,设置《STRUTS框架技术》与《软件项目研发技术》。这一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同时辅以企业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校就能进行项目实战,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3、利用互联网进行环境和资源支持

采用基于项目的课程设置在学习环境开放、学生知识经验水平不同、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等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服务支持系统来支持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学习服务支持系统要搜集、整理、分析、总结出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在现有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做好资源规划;要了解学生对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利用信息获取和检索工具,合理收集利用信息资源。学习服务支持系统一般包括辅导者、学习者、物化因素三方面,具体含义如下:(1)辅导者。辅导者一般是优秀的学科教师,扮演课程组织者、认知教练、学习监督者、问题解决帮促等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保证学习能够顺利进行。辅导者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必需的辅助信息,包括教材、电子教案、课件、源代码、教学录像、视频演示、实验指导、实训指导、习题集、教学参考、实用工具和指南手册等,帮助学习者理解自己的学习工程。(2)学习者。学习者是基于项目教学中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解决者,是学习活动主体。学习者既要积极主动向辅导者求助,又要主动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工具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推陈出新。优秀的学习者也可以成为辅导者。(3)物化因素。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资源,如技术设备,教学系统等资源。也包括帮助学习者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如编码规范、常见问题、安装演示视频等。

4、学习服务支持系统的详细设计

(1)问题的设计与表征借助现代电子测评技术能检测学习者的基础水平,并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与难度其相适应的问题。利用丰富的技术手段,把学生带入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循序渐进、连续不断的一整套问题情境体系是激发和维持学习者探索欲望的有效途径。问题的多重表征,多媒体呈现方式使学习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情境特征。(2)学习支架使用认知工具重新刻画任务,以减轻学习者对较高层次内容的认知理解。提供一些解决问题必需的辅助信息,例如,面试宝典、实用工具、安装指南、帮助文档等,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学习工程。提供信息提示,也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障碍后给予一些即时性提示,比如常见错误,及相应的修改方法,使学习过程能顺利进行。(3)问题解决过程提供认知工具、思维建模工具和绩效工具支持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编写项目测试报告,记录程序的运行结果。同时,可以通过编写技术说明文档,记录运用的技术、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实施过程,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反思。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为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关键技能,并且更利于将所学知识能够得到较好的存储、呈现和迁移。

第4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教育价值核心素养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概括

1.1素养的及本内涵

所谓“素养”通常指的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生活经历、实践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一种能力表现或生存技巧,在这当中也包括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行和气质等特征。PISA则将数学素养理解为:个体在对数学的理解和确定对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基本作用,而这些作用则具有一定的判断性和依据性,从而来对一个人当前所处在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型的良好作用。而在本文当中,比这主要将数学素养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其方法和相关解题技巧进行积累和掌握,并对此进行运用,在现实的环境当中从数据额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运用数学的思想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品质及相关的行为习惯等。

1.2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数学的核心素养通常指的数学的学习者依据学习数学的时候或者是对数学当中的某一领域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能力技巧。这种核心素养则是针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与教的过程中进行着重关注的素养表现,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针对学习数学的时候应当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特定意识的能力,而并不是特定的指学习数学的具体知识和技巧,也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笛У暮诵乃匮主要是依托于数学当中的只适合技能,但是又在一定情况上超脱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数学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定以及思想内容进行体现,同时也是在数学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持久性、阶段性和综合性性质的表现。数学的核心素养与其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内容、设计教学的模式以及如何开展正确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2.1数学核心素养中综合性特征的体现

在这当中,综合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态度等等的综合体现。而在这些因素当中,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的则主要是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体现。学生在对数学学习过程当中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推理能力,同时也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想象能力以及基本的技能,通过充分的思考和逻辑性的运算进而对数学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而这种表现过程所表现的则是最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表现主要依托于数学所表现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进而实现的,并且外化与运用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的进行提高。

2.2数学核心素养中阶段性特征的体现

阶段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层次、阶段方面,学生在针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在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解决,在这当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会随着年龄以及知识的积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不同层次以及阶段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以及层次的划分,表现出其中最为复杂的一遍,因此,对于不同的核心素养也会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阶级性特点。

2.3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的体现

数学核心素养中持久性特征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进行把握,还能够随着学生的学习以及在今后踏上社会的时候的相关能力进行提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同样也会面临着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在进入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通过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不同的问题,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数学问题,还有一些数学意外的先关问题,这也就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持久性特征。针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项短暂性的活动,而在这当中所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将会是人们生活当中永久存在的重要财富。

三、高中数学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性

3.1“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体现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公民所具有的数学素养进行提高,而数学素养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过程最终还需要进行教育从而不断的实现和完善。对数学的核心素养而言,主要是基于对数字的认知、计算、测量和统计等相关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这当中还融合了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以及今后的生活当中的作用以及价值体现,它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3.2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念

数学观是人们从哲学上对数学进行的概括和认识,数学教育作为对数学科学的继承、发展以及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正确的对数学观念进行引导和制约。数学教育通过对学生数学表征、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体系以及逻辑进行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观,不仅如此,数学教育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提出和分析,进而通过对意识的培养不断的纠正自己的数学观念。

3.3能够有效的知道数学的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仅仅的是对学生教学素养进行培养,而且要对其教学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内容。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之下,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主要动力,对数学教学进行实施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引学生在生活当中的具体实践。除此之外,数学的核心素养还能够对教学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教学设计所体现的主要是在数学文化背景之下所表现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则更为注重的是对思维及能力的提升,而教学评价则主要重视的是对维度和梯度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t. 调整高中数学作业结构的初次尝试[J]. 中华少年. 2016(10)

[2] 张巧玲.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27)

第5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那么,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多数情况下在学校阶段学到的知识点,等到出了校门不到两年就会被遗忘,只有将数学的逻辑思维意识和研究方法养成于头脑与潜意识当中,才会终身受用。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存在于各个领域,数据、符号、图表、模型可谓不可忽视的信息,优秀的数学素养将会是各领域发展的基石。例如商场打折、买卖交易、家庭理财、建筑测量、科学研究、程序设计、等都需要依靠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来支持,优秀的数学素养将会是各领域发展的基石。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稳定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便在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理解并让学生获得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后,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真正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例如在一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将推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逻辑感,使之一生受益。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人类智力的核心,也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所谓“发现式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做好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保护和肯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的知识,而不是一位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一些问题我们的学生完全有能力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得出结论,这时候教师应该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当作学习的小主人,只有学生亲自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获得的知识体验,印象才最深刻。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数学原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生活事例融合进数学知识教学,巧妙的使抽象、难懂的问题简易化的展现出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利用化。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授关于数学的发展史,鼓励学生参加关于数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保护学生的直觉意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指导学生?算自己家每个月的水电费;帮助正在装修房间的邻居计算室内地面需要用多少块地板砖;计算城市中固定面积绿化区域中,固定棵树树苗的行距,株距等……学生在面对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时,会产生更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更有劲头,能够使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四、开展实践活动,营造数学氛围

适时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十分有益。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应用中学知识、解决问题、增长本领、提高认知能力。

第6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依据的是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确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涵不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完全用计算机教育替代,将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信息素养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并通过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来约束学生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而计算机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育。可见,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叠,但信息素养教育要比计算机教育更宽泛一些,计算机教育应该属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子范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核心。

2.没有体现师范专业的特殊性。使用统一的教材,实施学内容,参加统一的过级考试,以确保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均达到统一水平。但这种教学存在的弊端也是显然的:一是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二是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往往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

3.没有贯彻“信息教育四年不断线”的原则。该类课程设置只在第二、第五学期,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就出现了信息教学的断层和空当,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课程”,但重理论轻应用,选择的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帮助并不大,另外信息素养类课程内容大部分局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的教学上,知识面较窄,缺乏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课程,学生信息利用率低下,这对于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和强化工作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4.忽略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信息基础教育应该不再是“零起点”,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方式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5.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素养类课程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授课教师多采取比较单一的边讲边练或者是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

6.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考题大部分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即使个别有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的题型,但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正确识记的能力。学生可能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操作,但是如果强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忆,比如某试题为:复制操作的快捷键为(),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建构的原则

1.师范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基于此,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类课程既是基础性课程又是工具性课程,既是知识性课程又是方法性课程。

2.前瞻性原则。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在课程制定上就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给未来的教学至少预留出三到五年的发展空间。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补充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掌握应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3.实用性原则。从学和用两者关系来看,学在前,用在后。在学习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才能真正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

4.整合性原则。能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独开设,而是采取课程整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可持续发展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展(如技能比赛、制作院报等),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文化底蕴和信息技术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发展后劲。

三、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方案

1.课程设置要考虑的因素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要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素质的一个部分,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另一方面,小教学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以适应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小教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可相应地分作两个层面,即作为信息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公共信息素养)和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在具体地设计课程时,可从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几方面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两大模块———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是直接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它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具体方案。

四、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1.实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根源在于:一是中学IT课程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了解普遍增多,从而结束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零起点”的历史;二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距增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1]。基于此,分层的措施如下。(1)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二级:一级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系统等22学时;二级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及组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安全、Internet的高级应用等22学时。(2)学生自愿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级考试的报名,考试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级考试的学生可获得免修资格,直接修二级教学内容,测试没通过者,修完一级再修二级。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校的教学负担都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分级成功的检验标准是学生是否受益,要谨防学生出现“分层次”心理障碍。

2.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实验、实训及实习等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高质量实现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活动。信息素养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信息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以及管理等。如建立网络学习课程中心———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能浏览到教师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查看每个学习阶段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和建议阅读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浏览扩展知识以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互动论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互相讨论。利用网络其他手段辅助学习,如通过学习论坛、在线QQ实时指点等,来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3.充分开展课外社团活动

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小先生制”,组织“电脑节”、“多媒体设计比赛”(含网页设计、课件设计)、“Office大赛”(结合专业的Word、Excel、PPT设计)、“装机比赛”、“组网比赛”、“CG(ComputerGraphics)比赛”等各种活动。一方面是对阶段教学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比赛互相交流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共同提高。同时狠抓学生的毕业设计,把制作课件的水平作为一项核心指标来考查。

4.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必修课程:平时训练和期末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内容———由任课教师评定)。选修课程:技能鉴定的形式(由专家小组评定)。活动课程:竞赛方式(学生或学生小组协作完成的实施形式、不同考试时间,不同考试内容———由专家小组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如下图的从师技能考核“金字塔”。

第7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依据的是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确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涵不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完全用计算机教育替代,将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信息素养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信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并通过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来约束学生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而计算机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育。可见,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叠,但信息素养教育要比计算机教育更宽泛一些,计算机教育应该属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子范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核心。

    2.没有体现师范专业的特殊性。使用统一的教材,实施学内容,参加统一的过级考试,以确保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均达到统一水平。但这种教学存在的弊端也是显然的:一是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二是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往往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

    3.没有贯彻“信息教育四年不断线”的原则。该类课程设置只在第二、第五学期,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就出现了信息教学的断层和空当,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课程”,但重理论轻应用,选择的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帮助并不大,另外信息素养类课程内容大部分局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的教学上,知识面较窄,缺乏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课程,学生信息利用率低下,这对于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和强化工作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4.忽略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信息基础教育应该不再是“零起点”,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方式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5.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素养类课程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授课教师多采取比较单一的边讲边练或者是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

    6.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考题大部分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即使个别有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的题型,但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正确识记的能力。学生可能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操作,但是如果强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忆,比如某试题为:复制操作的快捷键为(),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二、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建构的原则

    1.师范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基于此,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类课程既是基础性课程又是工具性课程,既是知识性课程又是方法性课程。

    2.前瞻性原则。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在课程制定上就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给未来的教学至少预留出三到五年的发展空间。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补充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掌握应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3.实用性原则。从学和用两者关系来看,学在前,用在后。在学习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才能真正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

    4.整合性原则。能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独开设,而是采取课程整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可持续发展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展(如技能比赛、制作院报等),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文化底蕴和信息技术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发展后劲。

    三、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方案

    1.课程设置要考虑的因素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要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素质的一个部分,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另一方面,小教学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以适应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小教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可相应地分作两个层面,即作为信息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公共信息素养)和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在具体地设计课程时,可从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几方面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两大模块———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是直接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它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具体方案如表3。

    四、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1.实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根源在于:一是中学IT课程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了解普遍增多,从而结束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零起点”的历史;二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距增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1]。基于此,分层的措施如下。(1)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二级:一级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软件(Of-fice)、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系统等22学时;二级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及组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安全、Internet的高级应用等22学时。(2)学生自愿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级考试的报名,考试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级考试的学生可获得免修资格,直接修二级教学内容,测试没通过者,修完一级再修二级。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校的教学负担都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分级成功的检验标准是学生是否受益,要谨防学生出现“分层次”心理障碍。

    2.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实验、实训及实习等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高质量实现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活动。信息素养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信息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以及管理等。如建立网络学习课程中心———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能浏览到教师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查看每个学习阶段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和建议阅读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浏览扩展知识以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互动论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互相讨论。利用网络其他手段辅助学习,如通过学习论坛、在线QQ实时指点等,来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3.充分开展课外社团活动

    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小先生制”,组织“电脑节”、“多媒体设计比赛”(含网页设计、课件设计)、“Office大赛”(结合专业的Word、Excel、PPT设计)、“装机比赛”、“组网比赛”、“CG(ComputerGraphics)比赛”等各种活动。一方面是对阶段教学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比赛互相交流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共同提高。同时狠抓学生的毕业设计,把制作课件的水平作为一项核心指标来考查。

第8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学习与计算机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陆续的课程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原理、概念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具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

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大学是一个知识人才的储备库,为了能够与社会做好接轨,学校开设了不同的专业,并且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了不同的课程。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因为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于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就拿软件专业和法律专业来说,软件专业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了能够为后续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等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法律专业学生是为了能够拥有基础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就要认真的进行备课,针对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学科特点,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

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由于各种原因,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认识存在着错误认识。有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认为计算机基础课也就是打打字、画画图。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他们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失去了热情。所以教师就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激情调动起来。要让学生了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个阶段为了尽可能避免与中学课程的重叠,淡化了office等基础操作,加强了对于程序设计思想、软件工程、数据库等知识的介绍。而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不仅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还希望通过数据信息类知识的教授,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课程,也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对于理论和实践都非常注重的课程。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于创新性、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方法、采取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几个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介绍。

采用分级教学(1)采用分级教学的优点采用分级教学具有以下的优点:第一,分级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在入学时的水平都不一样,按照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级学习,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练习和方法,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大众授课而导致学生因学习过难或过易而失去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的情况出现。而且分级教学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更好体现。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态度等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第二,分级教学能够更好地利用师资力量。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这也就导致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更新极为迅速。要想掌握这些知识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这也给教授相关内容的教师感觉到费时费力。而采取分级教学后,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根据教师的水平不同,来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实现师资的合理分配。(2)分级教学的实施步骤分级教学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个体因素的分级,也是对教学目标的分级,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的不同,首先对于学生本身进行分级,根据学生在入学时的成绩以及学生的申请将学生按照基础差、基础一般以及基础较好三类进行分级。其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级。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分级教学目标应针对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学生本身的具体情况,切实把握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的要求,重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要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二是让教师明确教学活动应该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再次,对于考核进行分级。考核是对学生某阶段学习成果的测验,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打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采用分级考核,这种具有弹性的考核制度,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权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成绩的评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管理,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采用案例教学(1)案例教学的优点案例教学是通过学习一个个包含许多知识点的实际个案,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采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掌握学习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案例能够很好地体现授课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案例的要求不同。在学习初期,适合于采用简单的案例,在后期以及几个单元结束,可以采取综合性的案例,这样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案例,更容易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的选取在采取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选取。合适的案例选取,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适合的案例,却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的案例选取就要遵循以下几点:第一,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第二,选取的案例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不能只是教师的单纯讲授;第三,选取的案例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求知欲。

第9篇: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培养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必备技能,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21世纪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昌盛的主干力量的青少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正确地面对繁杂多样的各类信息,以及信息数量的日益膨胀和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新的挑战。然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师普遍重教而重学不足,这样长此以往就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利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内容编辑到教师的观念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等,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基本上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操作,还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整体素质。

1信息素养的概念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即促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2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学校普遍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说,效果尚且不够,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很大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学生获取的信息主要还是来自课堂,然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学会某种操作,掌握某种技能,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网络课时,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或者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学的内容现在还用不到,以后再学,对学习信息技术几乎没有兴趣。

2.2学生信息素养不高:虽然少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能力,但却很少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去获取有效的信息,在对待来自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表现得无所适从,面对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不知道如何下手,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补充时不懂得学习方法。

2.3信息道德观念不强: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部分学生在信息道德标准上有很多误区,严重影响别人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造成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开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已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信息素养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每个人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4有效利用网络课程提高信息素养的培养

4.1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个体利用信息资源以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而不是仅仅限于教学生学会如何操作计算机。

4.2运用网络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师生之间是学习交流的关系,教师要转变师生之间主动与被动关系的观念,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学生对访问互联网操作的学习,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收取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善于管理、传递信息,能准确地将获取的信息传递给他人。

4.3信息道德品质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培养: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信息道德品质。注意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能有涉及到危害社会环境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辨别、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活动是一种不符合社会伦理、不道德的行为,要培养学生负责任和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意识和行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必备技能,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正确地面对信息数量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信息技术课上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以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贺平.武法提.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J].现代教育技术.2006(06)

[2]李妍.信息技术中介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6(06)

[3]陈燕.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环境创设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06)

[4]周斌.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倪冰.杜迎春.基于问题解决的多媒体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