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目前世界经济走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此次欧盟峰会在召开之前并不被市场看好,会前种种迹象表明,各国的利益分歧依然较大,因此会议的突破性进展,着实令市场大感意外。峰会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欧元区各国在危机面前,能,为大局考虑,达成部分妥协和让步。市场把这次峰会的结果解读为“欧元区走向团结的表现”。
不过,欧元区所面临的挑战,不会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债务危机的处理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峰会上做出部分让步,但仍坚守反对发行欧元债券的底线。欧洲稳定机制虽能直接向银行注资,但援助资金远不足需求,且短期内难以付诸行动。此外,12 0 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否力挽狂澜,也存在质疑。从长远来看,原油市场依旧面临欧债危机带来的重重考验。
依旧供需失衡
从供需面上看,目前原油仍处于供需失衡状态。据国际能源署估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每天生产2940万桶石油,即可实现市场均衡,但目前的实际产量超出100多万桶。沙特四五月份日产油量基本保持在1000万桶,为近年来产量高点。
欧佩克维持高产量,主要是为了缓解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原因可能导致的石油供给减少,而短期内,由于伊朗和叙利亚的局势都不明朗,欧佩克的高产量计划仍然有可能维持。美国的原油库存量在5月中旬达3.825亿桶,创22年最高纪录;6月份数据虽有下降,但总体库存仍处在历史高位。
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影响原油需求,更是中长期内令油价承压的重要因素。欧盟峰会达成的短暂乐观情绪,并不能掩盖欧洲经济的冰冷局面。英国市场研究机构马基特经济研究公司2日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制造业已连续11个月走弱。美国经济同样走势疲软,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如金砖国家等,经济增速也出现放缓的势头。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 2,创7个月来低点。6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4,创14个月来最低水平。
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因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发展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动力来自对能源资源的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几乎每个国家都遭遇过这种失衡,付出了“增长的代价”。有些国家较好地补偿了“增长的代价”,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有些国家则被“增长的代价”绊倒,走向了衰落。
今天的中国也来到了这一历史性关口,我们将迈过去,还是会被绊倒?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发现的资源远远赶不上世界经济需求的增长,各类资源过度消耗和迅速枯竭的现实已经更加明确无误地摆在了世人面前。到现在,不仅作为工业原料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而且土地资源、水资源,甚至空气资源都比以往更加紧缺。就在6月6日于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减排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和资源能源消耗大国,节能减排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发展。发展不仅要快,还要好。这样,源自国内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本身就极大。
但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们不仅能耗高,而且浪费严重。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上升了4.9%、5.5%和0.2%。2006年,在国家强力推进节能政策的情况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虽然下降1.2%,但与年初制定的能耗降低4%的目标相差2.8个百分点。资源消耗方面,按名义汇率测算,去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即使按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也依然较低。
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环境不断恶化。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1.2%和1.8%,与年初确定减少2%的目标相差悬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最近,严重影响无锡数百万群众生活的太湖蓝藻事件再次敲响警钟,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
今天的中国如何顺利通关,避免被“增长的代价”绊倒?
历史经验表明,唯一秘诀就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将高消耗型转为“节约型”,将高污染型转为“清洁型”。正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不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中华民族没有出路!”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重大举措而备受瞩目。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下称“金砖银行”)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目的是为了避免金砖国家(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和南非)在金融危机中受到货币不稳定的影响,在美国金融危机中构建的共同的金融安全网,并以此兑换一部分的外汇应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政策的变动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砖国家币值的稳定。中国的人民币波动较小,但是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都经受了货币的巨幅贬值,导致通货膨胀,金融安全受到威胁,而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所能获得的帮助十分有限,甚至还要被附加严苛的政治条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金砖国家尝试通过创建自己的金融体系来代替长期以来受西方发达国家管控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减少其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2013―2014年间,金砖成员国围绕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进行了多次谈判,终于在2014年7月召开的巴西峰会,金砖国家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初始资本为1 0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上海。
二、金砖银行成立的意义
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由金砖国家共同出资成立,这对于金砖国家在目前的国际金融秩序下加强自身的经济自主性,帮助成员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得基础建设等项目所需资金、应对突发性偿付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秩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银行和IMF在新形势下虽然也有所变革,但从根本上说仍受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行长也由发达国家政府直接指派。金砖国家和应急储备基金的成立是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必要修正,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自身发展
1.当前世界银行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多层次、差异化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模式。金砖银行的做法更具区域化特征,在经济危机后有利于推动改变美国一家独大的全球经济低效率运行的状况。
2.世界银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法满足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而金砖银行在五个国家未来长期投资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国与国合作关系中进一步发展,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能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3.有利于金砖国家货币的稳定。通过金砖国家货币的互相流通,减少美元的国际使用空间,减少这些国家的货币超贬或超升,有利于降低币值风险,降低这些国家的外汇干预成本,达到稳定这些国家货币的目的。
(二)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
IMF对于金融危机解决方式存在双重标准:一方面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对救助国的条件十分苛刻不符合振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初衷;另一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对美国的要求十分宽容。目前在IMF中,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全球的29.6%,人口总量占世界总人口的43.6%,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1.25%。然而,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与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则相对较少,金砖五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总共不过11%,而美国一家就拥有17%。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等新兴国家相对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
金砖银行是对世界银行的补充修正,是新的活力元素。而金砖应急储备基金将成为对IMF的有力补充。在未来,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为纽带的合作机制,将带动金砖国家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为巩固金砖国家经济体地位、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金砖银行的未来走向
金砖银行的成立将给自“二战”以来由西方主导的多边体系带来挑战。虽然在成立之初它的规模和重要性将无法与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抗衡(截至2013年6月,世界银行的资本总额为2 230亿美元,其中多数是担保额度),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供应方,金砖银行的重要程度甚至有可能超过世界银行。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每年1.4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这正是金砖银行可以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一)投资建设项目“去政治化”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世界银行和IMF中占据一票否决权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银行是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一个工具,其推行的“华盛顿共识”的贷款和救助大多数有非常严苛的标准和附加条件。这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申请世界银行贷款时更加谨慎,接受过于苛刻的条件无异于饮鸩止渴。
金砖银行作为金砖国家抱团取暖、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一种机制,它的运营不可能完全摒弃政治考虑。同时,还要实现盈利,推动受援国家发展和获得投资收益的平衡。金砖银行应在满足立行宗旨的基础上,将政治等因素体现在限额分配环节中,而在运营过程中,投资限额内的项目应该“去政治化”,在项目选择上不附加政治条件,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样能够增加金砖银行的吸引力,赢得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信赖和支持,实现金砖国家经济的腾飞。
(二)金砖国家合作“体制化”
金砖银行将会使目前仍处于松散状态的金砖国家增强紧密型,世界上最重要的五个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合作,由过去的范范合作开始展开实质性的金融合作,形成抱团效应,这可加快金砖国家之间合作的体制化,而不再是若即若离的外交协调机制,最终或将成为一个具有执行力的经济联盟。
金砖银行可以促进金砖国家本币走向国际市场,通过这个“中转站”,建立本币离岸市场,金砖各国的货币可以相互兑换流通,加大循环力度,有利于金砖国家的货币实现国际化。同时,金砖国家可以依托金砖银行减少美元资产和美国债券投资,转向相互之间的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扭转全球财富失衡的局面。
(三)有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功能上类似于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也就是说,在这一领域,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业务是交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多了一条为基础设施融资的国际渠道,这将有利于降低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金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可以随贷款一起输出,有利于更好改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条件。当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规模还远小于世界银行,加上发达国家心态复杂,其要想发挥应有作用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和谐世界 经济关系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撑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
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石油输出国的进口需求支撑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尽管不断高涨的石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输出国的出口贸易,直接影响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贸易,但同时石油出口国的进口需求支撑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例如,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项目的启动,非洲的石油出口国增加了进口;随着公共投资的增长,委内瑞拉的进口继续扩大。同时,由于外汇管制的放松、国内需求的迅速扩大和少数经济体货币的贬值,独联体国家的实际进口也在加速增长。
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劳动力资源以及与发达国家的特殊关系等因素,在大力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面向出口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由此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而且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国际上不少机构预测,目前全球财富基金超过2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并且,随着美国国债长期利率下滑、美元汇率疲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这些发展中国家财富基金的投资管理风格也更趋活跃,更强调投资回报。
3、“新区域主义”的出现逐步改变南北经济关系格局
“新区域主义”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政策上的转变,积极参与有发达国家参加的一体化进程。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国的经济振兴,带动了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经济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填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空白
2007年度的《贸易和发展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利用毗邻、利益相同和经济互补的优势,提供某些手段协助各国加强其国家发展战略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有利于经济多样化和工业化的创新领域,如支持产业项目、共同研发事业、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和谐世界中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不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遇到的挑战,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1、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环境分析
(1)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印尼国际和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尤素福互南迪、泰国前副总理拉曼均曾披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已经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21世纪初的60多倍,贫困国家的债务超过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0%,而世界上最富有的两成人口享用全球超过八成半的产品和劳务。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造成人均收入水平几乎没有什么提高。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非洲人每天卡路里摄入量比最低限度的需要少10%~27%,蛋白质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为40克~60克,离最低限度的需要量相差很多,有45%的儿童营养不足。
(2)经济增长方式未实现完全转变,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沉重的人口负担、低下的科技水平、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债务负担等都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以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但发展中国家因经济落后而无暇顾及。同时,发展中国家虽然工业有所发展、经济有所增长,但农业落后,城乡差距也不断拉大。
2、从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环境分析
(1)全球化极大地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导致和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今发达国家在全球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面对同样的经济全球化环境,接受通行的规则,甚至承担同等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使得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完善、本国市场发育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承受的压力明显大于发达国家,更重要的是威胁着发展中国家实施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选择。
(2)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急于发展或使用外债不当陷入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为实现工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举措外债,如债务过重难以按期归还,则会发生债务危机,给债务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6年底非洲国家的外债为3206亿美元,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66.9%;而拉美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7年的54.7%下降到1994年的34.9%。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在45个属于重债国的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就有28个。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受到威胁。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经济安全面临威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金融危机充分说明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经济全球化还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造成威胁和削弱。由于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西方跨国公司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处理本国经济事务的权力相对减弱,特别是由于经济结构日趋全球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很难完全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
(4)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使出各种招数招揽人才,力求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达国家是人才争夺战的主要发动者,更是吸引人才的最大受益国。为吸引人才,发达国家多次修改移民法,简化签证于续,提供优厚待遇,发放绿卡,提供高额奖学金,以吸引国外留学生。而发展中国家面对本国的人才流失却显得无能为力。
三、发展中国家构建和谐世界的经济途径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经济目标是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有效途径构建彼此的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基础。
1、应加强经济制度改革方面的合作
制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系。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联系内外市场。在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体竞争劣势是现实存在的,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尚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市场竞争效应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引导外部竞争效应的逐步开展。
2、应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日趋公正、合理
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加入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使国际新秩序更多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诉求,争取逐步扭转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局面。包括参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使其不是单纯地为富国服务,而应为所有国家服务;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进行改革,使其能更好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规范金融市场,特别是对货币市场加强规范,减少金融风险,减轻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求发达国家扩大发展中国家商品和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减少对农产品出口补贴,消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贸易壁垒。
3、应协调好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应只适用于发达国家,也应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重要产业中获得比较优势。大多数国家同时实行战略性的贸易政策,会使各国的努力效果相互抵消,从而各国的潜在利益就会减小。发展中国家应在战略性贸易政策达成共识,找到切入点,彼此互补而且保持良性竞争。这样有利于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减小风险,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加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福利。
4、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势头越来越明显,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2005年向WTO通报的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已有300多个,绝大多数WTO成员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安排,发展中国家通过参加区域经济组织提高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规则中的优势地位具有自我维护和自我加强特点,单一的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挑战这一地位的实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发挥整体力量,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施以更大的影响,减少内外规则的不和谐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洛林、李向阳:2006-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范跃进、李平、吴宗杰:世界经济年度报告200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
一、研究概况
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城乡的收入、消费、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及其差距。在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中,消费是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消费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外部环境下,“扩内需”成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也是下阶段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对于中国现状来说,刺激城乡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际对比研究发现,在诸多因素限制下,我国居民消费在规模、水平、增长速度和结构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同时也说明,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潜力和空间较大。由此,我们从国内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方向入手,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方向,利用支出法核算进行数据整理计算以及比较分析。
二、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研究
(一)东部城乡居民消费研究
我们将东部各省的GDP数据进行了汇总,东部地区的GDP增长较快,但是最终消费支出虽然有增长,却增长较慢,说明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靠投资拉动,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增长,但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远不及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我们在如何落实收入分配改革,缩小城乡差距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努力。GDP增长靠投资拉动的比重较大,这不利于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变为消费拉动型,只有不断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才能使经济增长中人民真正收益。
(二)中部城乡居民消费研究
由中部地区GDP数据进行汇总,最终消费支出虽然也是上升趋势的,但是对于整体GDP的走向来说还是很缓慢增长的。城乡消费水平比值是明显下降的,但2001到2011年是有所上升的,但是之后的下降速度是十分明显的,这表明我国城乡消费差距在不断的拉小。根据计算分析可得,农村地区的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一元,中部地区居民的旅游消费平均支出增加0.23元。城镇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中部地区居民的旅游消费平均支出增加0.40元。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旅游的平均边际消费水平是:中部
(三)西部城乡居民消费研究
最终消费支出虽然也是上升趋势的,但是对于整体GDP的走向来说还是很缓慢增长的。城乡消费水平比值是明显下降的,而且2004年到2006年的下降速度是十分明显的,这表明我国城乡消费差距在不断的拉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书2010到2011年有小幅回升,这值得我们的警醒。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采取增加西部地区收入,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一相应措施。因为城乡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西部地区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东、中部地区,表明西部地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居民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较大。
三、国内城乡差距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形成原因
(1)收入分布的差距。农民家庭是消费和生产的基本单位,这种家庭双重经济功能使得农民的消费行为大大缩减,经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收入和消费水平,可见储蓄倾向高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家庭绝大多数都只是基本的消费单位,没有生产经营风险约束,收入要比农民家庭稳定,因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高。(2)政府消费居高不下。在本文统计研究期间,中国政府部门消费率一直保持平稳。由此可见,居民部门消费率的降低是导致中国整体最终消费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3)享受福利政策的区别。城市居民无论是在住房、就业医疗、还是子女教育方面,相较于农村居民都有着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而农村居民福利保障待遇的差距制约着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
(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政策建议
(1)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有效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2)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减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3)完善社会保障,继续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DB/OL].http:∥/.
[2] 世界银行数据库[DB/OL].http:∥.cn/.
[3] 贺珍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2).
[4] 吴曼.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差异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7).
[5] 王建农,张启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与趋势[J].统计研究,2005(3).
[6] 魏国强.浅析目前城乡居民消费行为[J].浙江统计,2004(6).
作者简介:张洁(1993―),女,天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
一、牙买加体系的运行特征
(一)汇率制度由单一走向多元
在国际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所形成的货币制度是单一的,各国或是保持与黄金、或是保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而在牙买加体系下,汇率制度走向多元化。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本国的汇率制度,如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某一国际货币、钉住一揽子货币及有管理的浮动等。这使得在牙买加体系下维持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稳定的难度比起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将会更大。
表1说明了截至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兑换安排,包括钉住单一货币如美元、法国法郎或其他货币国家、钉住一揽子货币包括SDR或其他货币的国家以及参加欧洲货币体系和其他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的国家。
不同浮动汇率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依据各国不同的经济实力状况、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参考各国的历史条件综合做出的。像法郎区国家如贝宁、喀麦隆、塞内加尔和多哥等15个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一直钉住法国法郎,而欧洲货币体系现今为欧元区成员国则将其汇率在一定范围内联合浮动。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则在牙买加体系初期就实行单独浮动。没有钉住某一货币历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或是实行钉住一揽子货币、或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
(二)汇率、利率成为最主要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国家干预手段则更多地使用汇率政策
牙买加体系运行之中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世界各国会频繁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最主要的手段便是汇率调节。由于世界各国均抛弃了固定汇率采用浮动汇率为基础的各种不同汇率制度,使得经济变化的不确定增加,加之石油危机等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冲击更加深了这种不确定性。各国为维持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会根据不同情况实施对汇率的干预,如当美元汇率变动频繁时,德国和日本就会对本国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达到维护经济稳定的目的。同样,在欧盟内部,德国中央银行对其货币频繁进行干预,尤其是在1992年到1994年这两年里(见图1)。
汇率的调节遵循着这样的经济学原理:当一国经常项目顺差时,对本币的需求会超过对外币的需求,或者说对外币相对于本币的需求会减少。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本币的汇率上升,若该国进口价格需求弹性大于 1,而出口价格需求弹性大于0,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则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于是经常项目顺差会减少,甚至成为逆差;当一国经常项目逆差时,对外币的需求会超过对本币的需求,于是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贬值,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该国进口价格需求弹性大于0,出口价格需求弹性大于1,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贸易条件会改善,逆差会减少甚至成为顺差。
利率调节是牙买加体系下各国干预经济、调节国际收支所运用的主要的国内经济政策措施。利率调节需要和其他的经济政策手段相互配合使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政策效果。利率调节主要原理是:一国提升利率,则在均衡条件下会引起资本流入,从而相应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反之,降低利率,在均衡条件下会引起资本流出,从而恶化国际收支。
(三)美元仍旧占据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但国际货币储备多元化趋势明显,且有继续发展的势头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大大下降,但由于美元仍旧是当今世界第一的经济体,其货币依然在全世界有相当的需求,美元没有像二战时的英镑那样交出世界第一的宝座。随着德国以及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德国马克(当今的欧元)和日元已经与美元共同占据了一部分甚至相当部分原本是美元的统治领域。如IMF原来统计世界各项经济数值时仅用美元作为依据,但在牙买加体系中逐渐增加了以欧洲货币单位现在为欧元和日元作为统计依据,这便是很好的例证。牙买加体系中由于汇率的变动对各国的影响,增加国际储备货币以分散风险是各国中央银行普遍的做法,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动荡程度加深,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和影响程度加大,这种趋势必将继续发展。
(四)黄金虽然失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由于其内在价值的稳定性,依然成为重要的价值储藏手段和最后的结算工具
IMF的第二修正案明确规定了黄金的非货币化方向,并且卖出了自身1/6的黄金储备,并将另外1/6分给基金组织的各成员国。实际上由于黄金内在价值的稳定性,加之在牙买加体系下各国普遍地增发甚至滥发货币所造成的货币价值下降,具有内在价值稳定性的黄金自然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确保其国际储备不遭受损失的不二选择。像原来的欧洲共同体,现在的欧盟就规定了其各成员国官方外汇储备中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的黄金储备,当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更是增加了其外汇储备中黄金的比例。
三、牙买加体系与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比较
(一)牙买加体系的优越之处
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较之金本位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优越之处:第一,各国不必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来维持国际固定汇率,同时各国也将摆脱因为黄金储量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通货紧缩。在国际金本位时期,由于各国货币与黄金具有官方比价、各国货币汇率通过与黄金之比价间接确定且各国的货币发行量取决于其黄金储备量。因此,一旦一国出现贸易收支的逆差,为维护经济的稳定,必须要承担国内经济发展减缓甚至停滞、失业增加等等的困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黄金储量和开采量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调整发展的需要,使各国经济增长率无法达到或接近其潜在的增长率;第二,各国运用汇率与利率政策调整其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增长更具灵活性与独立性。在牙买加体系下,由于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其汇率制度且不必束缚于与国际货币间的固定汇率,因而一旦发生国际收支失衡或经济发展缓慢,各国可以即时运用汇率和利率以及国内各项政策干预经济与调节国际收支。相比于国际金本位时期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以及政策执行的独立性。
(二)牙买加体系的不足之处
牙买加体系同样具有比国际金本位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更深的缺陷:第一,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不如国际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固定汇率更有利于促进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牙买加体系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国际资本流动自由程度最低,国际金本位时期最为自由,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次之。第二,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深度和广度较之国际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都大大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牙买加体制本身的制度缺陷,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各国均根据当时自身的经济状况确定相应的汇率制度,使得当时世界汇率体制空前复杂,而且各国由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经济周期的不一致,使得一旦各个国家都为自身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较快增长频繁运用汇率、利率调节时,国际间主要货币汇率就会波动频繁,而这大大增加了贸易往来中成本核算的不确定性,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从总体趋势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美元与英镑的汇率在1974年到1990年成倒V型 ,即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元与英镑均处于剧烈下浮时期。此时的另外两种国际货币―马克和日元,由于有其经济强劲持续发展作为支撑,两种货币稳定且增长势头明显,大致成扁V型。各主要国际货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剧烈,在1984年到1990年这几年间,美元的实际汇率下降了近50%,而英镑在1980年到1990年间,其实际汇率下降了约30%。虽然德国马克和日元有着强劲的上升势头,其汇率也并不是不存在波动。日元在1977年到1981年间经历了其下降最为剧烈的时期,日元有效汇率在这五年间下降了近40%,经历了艰难的向上爬行的时期后,从1984年日元迎来了其汇率强势上升的阶段,在1984年到1988年这五年间,实际有效汇率上涨超过30%。德国马克虽然相比于日元显得稍为平稳,但是从1990年的最高和1980年最低相比看来,其相差也超过了30%。从1985年到1990年,由于之前的高利率政策改变,使得美元一路狂跌,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了近50%,主要原因在于为刺激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使美联储降低了原本过高的利率。
我国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就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并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融合。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连成一个整体。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出发,我们应该警醒的是要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控制其走向就必须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出发。同时,我国也要逐渐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来把握和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为我国提供的机遇和风险出,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在未来如何把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提供参考信息。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首先,从广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中的金融业务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操作和处理的场所。这种操作和处理既包括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也包括非群众之间。从狭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的经济交流主体之间进行不同时期的借贷行为的场所。我们自一般情况下提到的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广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之所以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关键在于当前的几乎一切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国家金融的形式来体现。国际金融市场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资金融通周期的长短的不同分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的周期在一年以上的,国际货币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周期短于一年的。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金融通的周期的长短。
国际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一个作用便是通过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使得资本增加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一方面可以使得世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互相交流。
三、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
(一)价格风险和制度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的影响都十分敏感。首先不可避免的一定就是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由于这种敏感带来的影响会影响到各种金融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得国家金融的发展大大受挫。同时,由于价格上的影响带来的信用危机会逐渐延伸到金融监管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价额风险和制度风险会同时存在。
(二)汇率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虽然已经取消了对美元的挂钩。但是,美国当前还是作为最大的经济体而存在。所以,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依然占据了最主导的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的价值如果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就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美元的动荡,国际金融的信用等问题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动荡。由此导致的后果会使得世界各国调整自身的宏观经济决策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根据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发展局势可以知道,美元汇率的变化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带来巨大的危机。同时,更可怕的事情就是美国会依靠自身巨大的经济实力来操作美元的汇率来获取私利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
四、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发展机遇。任何失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其两面性,发展机遇也就是潜藏在风险之中。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国家金融市场中的各项交易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实现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统一之前,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只受到其中几个主要的世界经济体的主宰。但是,在当今的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环境下,世界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局势就可以代表着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发展要求。由于各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到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局势的讨论中就可以使得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不断地减少。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参与到世界金融的发展中来并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
(二)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各国的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以前,资金融通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流通由此导致的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果的不够理想。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不仅可以实现资金的最有配置还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和金融合作。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建立为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建立了一个可信的基础和机构使得资金融通渠道和行为都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从而降低融通风险。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之一便是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
(三)实现国际商品贸易
众所周知,当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局势都会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某个国家的商品交易也可以在世界其他国家内进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从传统的国内的商品交易在国内的市场进行转向国内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进行可以大大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并同时可以使其他国家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服务。同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实现了相对自由的商品交易之后会把各国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其他国家。因此,各个国家可以更方便地借鉴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同技术和经验。由国家金融市场导致的商品交易的全球化也可以大大提高世界各国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并同时促进各个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关键词】国内公司;世界化;竞争
金融世界化是目前世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发展迅速,我国身为进步中的大国,我们必须要跟随世界发展的脚步,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1、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企业的压力
1.1面对强大竞争力的压力
在抢占我国企业市场份额的同时还严重的消减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最近这几年,好多外国公司走进我们国家,跨国公司开始逐步实行大型的兼并和收购,在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合并之后,世界跟风趋势日益严重。与这些公司合作,结合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以及营销经验,进而增强公司的实力。中国企业资金不足,面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及销售等优势,很容易造成垄断形式,由于我国技术落后、设备古老,没有能力去管理强大的外国公司,在竞争过程中被击败的可能性很大。
1.2面对外国公司抢占国内金融中心份额的压力
目前很多外国企业走进中国,促进金融世界化的形成,他们带来的产品质量优良,生产技术先进,成本低切品牌大,并且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中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的丢失着原本属于我们的机会。根据报道可知,一些外国公司的产品在我国经济市场占有非常高的份额,在2000年,诺基亚在我国开辟了全球第二大市场,其市场份额占据全球营业额的12%,在我国拥有接近30亿美元的营业额。
1.3面对人才流失的压力
当外国公司走进我国市场后,他们公司发展和进步的方针策略不是在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而国家工作人员从事商务事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较高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薪资便可以减少公司的生产成本,一般高级管理人员由他们来担当,其余的工作人员由我们的团队构成。并且,外公企业招聘中国员工,其薪资水平远不及他们自己,但是国内其他公司管理者的薪资要比工人多很多。这种企业经营方式,在我国聘请一个高级中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才非常容易。我国融入世界化金融过程非常迅速,同时也逐步取消了我国人才流动的限制,有些公司趁着这个进步的进会为吸引高科技人才主动实施了一些优惠的政策。根据报道,美国和德国都将考虑从每年11.5万配额升至20万做为工资,引入外国专业人才,除欧盟外引进两万IT技术人才,英国也会招募欧洲的信息技术人才。
2、面对企业全球化我国的应对策略
2.1有效利用国内金融中心存在的优势
虽然我国跨国公司的实力非常雄厚,面对全球经济世界化毕竟是一个后进者,只有国内的公司才足够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习惯,能够透彻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国内公司和国外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都各具特色,各有各得优势,例如,地理位置,与和我们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的韩国做邻居。跨国公司走进中国以后应快速的实现公司国产化,但是由于两国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距,想要真正的与中国社会融为一体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合。就中国手机市场份额来看,其中三星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我国的手机制造虽然在技术上相比外国稍微逊色,可是我们比外国公司更懂得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在其他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例如:手机的品种、颜色等方面,我们仍可以重获消费者的青睐,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2有效利用国内劳动力的优势
中国的人口数量占据世界首位,由此可见,中国也是拥有世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也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我国人口密集,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进步的保障,同时也要引进跨国公司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我国企业产品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日益走向成熟,在许多方面劳动力都为新型的产品技术提供了转移的可能性。最近几年,跨国公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大量的向中国的公司进行投资,从2002年起,我国已成为国内外得到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廉价物品出口国。中国充足的劳动力是国内公司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有效利用。为劳动力成立不等层次的培训机构,组建较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体系。当前的工作重心是在农村地区加大教育的投资,培训更多有价值的人才。所以,我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行业有效利用劳动力能源,扩大就业范围,加强生产,实现我国整体的竞争力。
2.3有效利用后发优势
落后的企业采用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成立模范公司,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学习外国公司的长处,例如: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人员管理等。这样可以避免浪费一些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降低成本损失,在公司快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内公司可以先利用已成形的公司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采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进步。
2.4有效利用国企熟知国内制度的优势
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金融制度以及社会环境都不相同,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将这些制度都联系到一起,对生产发展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都包括这个国家的金融、金融制度、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劳动用工系统以及环境政策等,这些事情都是在开展活动前必须熟悉且清楚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过渡期,同时也是各种制度和政策交替的阶段,与政府部门交流沟通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对于政府各部门的功能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够快速的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些优势正是外国公司没有的。
综上所述,金融世界化标志着全球金融的进步,在这关键的时期,要抓住每一次挑战和机会,只有抛弃传统的观念和习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机遇,才能够长久的立足,唯有将改革和创新作为企业的动力源泉,勇于面对挑战客服各种困难,才能够在全球市场得到历练,获取经验,达到快速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继峰.重构优势:入世中国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