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文化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是顺应杭州女装的迅猛发展而策划举办的一次大型行业性论坛。杭州是一个历史人文、山水秀色极其丰富的城市,具有最典型的江南风格,正如白居易所描绘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的人文山水孕育了温婉秀媚的江南丝绸文化,这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气质。正是杭州这份独特的女儿气质,孕育催生了独具江南风韵的杭州女装,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女装逐渐在国内服装界浮出水面,杭州女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杭州女装具有“清新而不张扬,休闲而不轻浮,婉约又融合着时尚”的独特风格,这一点已经被国内消费者所接受,杭州女装产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杭州市政当局看到了这一趋势,为发展这一与杭州的城市品格相适应的都市型工业,培育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杭州市政府顺势提出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决心塑造“中国女装看杭州”的城市品牌。为此专门成立了女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杭州女装发展战略。自从2000年杭州女装整体亮相北京引起世人关注之后,杭州女装整体形象的打造就如火如荼,2002年,一系列的活动依然异彩纷呈:
杭州女装整体形象活动的打造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也取得很大的成效,杭州女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是,杭州女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想再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建立在中国服装界的强势地位,从而实现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就必须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奠定“中国女装之都”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杭州女装发展的根本是什么?文化。服装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才是女装发展的根本。因此,在杭州女装的整体形象热烈塑造之后,在一系列的感性活动之后,理性的整合势在必行。因此,为了对杭州女装整体形象系列活动的整合,杭州女装产业领导发展小组决定,举行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要从深层次来探讨杭州女装产业的发展根本。 大型行业论坛的商业运作挑战,深度挖掘论坛的商业价值
按造杭州市政府的一贯作风,任何经贸活动都应该按市场化来进行运作,杭州西湖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就体现了杭州市政府的市场化思维。市政府要举办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同样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市政府只作适当的支持,主要经费由市场解决。因此,首届杭州女装文化论坛就交给我们来策划承办。
我们接到市政府的有关批文时,已经是10月底,而举办日期就定在12月21日(这一天正好是杭州女装发展工作会议举办一周年)。从经费的筹集到策划承办,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一般市场化运作的大型公众活动,准备时期至少需要半年以上,这还都会显得紧张,而我们只有不到两个月,准确的说,是40天!而我们必须在短短的40天内寻找到赞助商,并组织策划整个活动,其难度可想而知。
的确,我们面临着两个关键难题:一是接近年底,多数企业的宣传预算基本用完,要拨出经费赞助难度相当大;而且,10、11月杭州举办得轰轰烈烈的西湖博览会,各家企业游走于会场展馆之中,已经精疲力竭,因此企业年底参与公众活动的热情锐减,我们能否寻找到肯积极赞助本次论坛的企业,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在年末,文化名人档期一般都比较紧张,如不早点联系,恐怕就很难邀请到合适的文化名人来参与论坛,而要确定主讲的文化名人,就得首先寻找到赞助商,毕竟预算约束着我们的选择啊,所以寻找赞助企业的时间更加紧迫。
时间真是刻不容缓!虽然我们策划过很多活动,但象时间这么紧张的公众活动策划还是头一次,真是对我们策划组织能力的极大挑战。经过讨论,我们立即成立了“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组委会”,并很快明确了论坛的基本思路:以“霓裳寻根”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提出“文化是女装发展的根本”的鲜明主张,通过不同领域文化名人交叉碰撞,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杭州女装文化,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要通过媒体的广泛参与,让一般大众参与到杭州女装文化的讨论中来。11月1日,我们拟定了基本的策划方案:会期为一天,邀请5名文化名人、服装专家作为论坛的主讲,中午进行30分钟的女装秀,会场容纳200—250人左右,浙江、杭州的各大媒体均在邀请之列。当然,这只是一份初步的策划方案,具体的执行方案必须根据赞助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整。
由于这是一个学术味较浓、行业性的论坛,之前还没有类似的商业化操作,所以,我们只有仔细研究本次论坛,精心策划,挖掘出它的商业价值,才有可能将本次论坛办好。通过连夜讨论,我们拟定了本次论坛的赞助方案:
一、首届杭州女装论坛的冠名权。我们深知,论坛的主要经费来源只能来自论坛冠名的企业,而要争取到企业冠名这么一个文化论坛,一方面冠名企业要与论坛有一定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是必须要明确列出冠名赞助企业的赞助权益。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挖掘出冠名企业获得的18条权益:
(1)论坛由冠名企业独家冠名
(2)建议论坛新闻会在冠名企业举行
(3)将冠名企业列入协办单位
(4)冠名企业针对本届论坛如需作主题推广活动,活动组委会可适当配合组织并商议相关管理费用。
(5)电视台对冠名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电视专访
(6)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西子霓裳》栏目设的本次论坛专题节目予以报道
(7)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教育科技、影视文化等频道对本届论坛都有新闻或专题报道
(8)西湖明珠频道《文化动态》全程跟踪报道
(9)钱江晚报《杭州女装文化大家谈》大幅报道本次论坛
(10)中国服饰报予以报道
(11)中国女装网(suite-dress.com)女装文化论坛专栏予以报道
(12)冠名企业派代表参与名人女装文化论谈专题
(13)论坛专题VCD中出现冠名企业简介,并向冠名企业赠送8盘VCD
(14)论坛会现场悬挂冠名企业条幅四条
(15)论坛主讲台背景展示上予以冠名企业名称出现
(16)论坛会现场投影屏播放冠名企业概况(播放资料由冠名企业提供)
(17)赠送论坛会看板广告二块(免费设计看板广告两幅)
(18)赠送会刊纪念册封面、封底广告,并向冠名企业赠送会刊8本
看着这洋洋洒洒的18条赞助权益,我们都不禁感慨,原来一个学术论坛居然也具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我们有信心把这次论坛的商业化运作成功。
二、论坛会场看版广告。我们开始能够想到的,就是冠名赞助。受体育运动比赛商业操作的启发,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在论坛现场也放置看版广告呢。我们的与会代表都是杭州的女装生产流通企业,这么多企业云集一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作服装企业生意的企业,应该对这些企业客户感兴趣,这绝对是一次向企业客户展示形象的绝好时机。而且,我们方案当中,将广泛邀请各大媒体进行跟踪报道,透过媒体的辐射,这些看版的广告价值就不仅限于会场,而能够扩散到公众当中去。而且,看版广告的费用也比较合理,比刊登一次报纸通栏广告还低(根据会场看版的位置,我们把看版类型分为A、B两类,A类为10000元,B类为5000元,一共20块左右),但效果却远远超出通栏广告,而且针对性极强。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把这些看版推广出去。
三、论坛会刊广告。作为一次较高规格的行业论坛,应该为与会代表准备有关的书面资料,通常的论坛会刊都是给与会代表发一些打印复印资料就好了。我们一开始也是这么考虑的,毕竟这样比较节约成本嘛。但我们一位同事提醒我们说,我们可以参考西湖博览会的做法,西湖博览会的会刊都有大量的企业在上边作广告,我们也可以呀。真是个好主意,要知道,我们运作论坛的经费主要靠市场筹集,必须尽可能大地挖掘它的商业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印刷精美的会刊,编辑进去杭州女装的发展、历史文化、服装营销、女装品牌案例,让它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刊物。这样,不但提高了本次论坛的社会效果,给女装企业代表提供了借鉴,同时也能够弥补一部分经费。而这本会刊因为密集在大杭州服装圈子里,在上面作广告不但针对性很强,而且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大,所以应该具有相当大的广告价值。 锁定三类企业作为赞助目标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许多工作必须同时进行,而最关键的就是赞助经费的落实,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过讨论分析,我们将目标锁定在以下几类企业:
一是杭州女装企业。毕竟这是杭州女装企业的一次盛会,比较容易获得杭州各界的关注,因此,杭州女装企业参与赞助宣传自己的需求有一定的基础;
二、服装流通企业。包括大型百货商场(其中女装销售是百货店的重要销售主力,因而吸引众多女装企业进入应该会有帮助,所以是一类重要的赞助商)、服装批发商城(如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等,他们的主要客户就是服装企业,众多服装企业撑起了服装批发市场使之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商铺,而女装企业更是他们的主要客户群体,所以服装批发市场应该会是我们寻求冠名企业的主要目标)。
三、纺织面料企业。纺织面料企业是杭州乃至浙江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群,地处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是亚太地区最大的面料集散地,在服装的产业链中,纺织面料企业处在服装企业的上游,服装企业就是纺织面料企业的客户群。所以,在这么一次有众多女装企业参加的集会上宣传展示自己,恐怕要比参加一次大型展览要有效得多。因此,纺织面料企业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
锁定赞助目标后,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工,一方面要广发传真,另一方面要主动接触企业,各个人员负责的目标企业划分得非常清楚。而对表现出意向的企业要花大力气进行深入接触。一切工作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但是我们的心始终在悬着,因为毕竟时间太紧张了,即使寻找到意向客户,企业也需要一个决策的过程,所以时间真的是非常的宝贵。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某服饰广场——从顶峰到谷底
正当我们在加紧准备的时候,11月3日,我们在去联络一家服装批发市场的路上,收到公司打来的电话,说是有一家叫“衡圣(化名)”的公司打电话来,不知什么事,我们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打电话过去,找到他们的企划部经理,原来就是某服饰广场——我们很早就有过接触的一个客户,这是一家由香港衡圣(化名)集团投资的经营服装批发零售的高档服装批发市场。恰好我们要去的地方离某服饰城不远,我们迅速办完事情,就直奔某服装广场。一问才知道,是他们香港老板看到我们的赞助方案后,比较感兴趣,就叫企划部跟我们联系。因为某服饰广场今年9月份刚刚开张,虽然招商的效果比较满意,但开始的几个月内市场的人气还没有形成,所以他们也需要借助各种活动来提升某服饰广场的知名度,从而增强商户的经营信心,因此他们对赞助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比较有兴趣。香港企业家果然是跟内地企业的观念不一样,能够看到赞助这么一次行业盛会的潜在价值,我们向他们申明了这次论坛的意义,并谈了我们拟定的赞助方案,他们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冠名赞助涉及金额较大,需要报经董事会讨论,但他们非常爽快的先定下了两块看版。我们交流得很愉快,并在企划部经理的陪同下,走访了广场内的几家服装企业,之后约定我们回去后给他们发来有关赞助的权益问题,他们董事会再仔细考虑一下。我们迅速将整理好的赞助方案文本传了过去,第二天他们就电话过来表示同意进行合作(独家冠名赞助),并要求我们就不要再与其他企业联系了(当时我们在同时联系几个比较有可能的企业)。得到这个答复真是令我们欣喜万分,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我们当然满口答应,然后按照他们的要求立即着手准备合同。我们当时真是感到万分幸运,全公司上下士气高涨,在这种气氛下,我们放弃了其他努力,工作的重心立即转到策划执行的具体事务上去了。一切似乎都那么顺利,我们甚至想,刚接到批文的时候高估了策划承办本次论坛的难度,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困难。但是,事情从来就不可能那么顺利,我们把合同文本提交过去之后,双方就一些具体事项又进行了多次沟通。正当我们满怀希望,不断敦促对方签订合同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隐约感到事情有点不妙。一个星期后,对方的答复证实了我们的担心,由于香港衡圣(化名)集团与杭州合作伙伴的特殊关系,杭州的合作伙伴不同意赞助本次论坛,虽然香港衡圣(化名)集团也做出了比较多的努力,但还是无法扭转杭州合作伙伴的意见,衡圣(化名)集团方面只好对我们表示歉意。 东方文化园——柳暗花明又一村
某服饰广场让我们经历了从顶峰到谷底的震撼体验,同时我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紧迫,现在只剩下一个月时间了。一切又得从头开始,我们之后又陆续与其他单位进行了联系。但正如我们之前所预料到的,难度非常大。一家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装企业表示,举办女装文化论坛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惜时机不合适,因为他们公司今年已经完成20002年的计划,如果女装论坛放在明年春季,他们公司一定会全力赞助,因为这的确是服装企业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跟服装品牌非常吻合的一次公众活动,但今年就没有办法了。冠名企业的寻找陷入了僵局,当然,看版广告倒是取得一些进展,经过我们的努力,获得了杭州解放百货女装部的大力支持,购买了一部分得看版;凯喜雅丝绸也预定了其中的两块(A类),杭州金富春纺织也给予了支持(预定了两块B类看版),总算筹到了一部分的经费;同时浙江航民集团(一家主要从事纺织印染的企业集团)也对我们会刊进行了大力支持,这样可以弥补一些基本的费用。我们到现在还庆幸,由于对论坛的广告价值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挖掘,总算在冠名企业还没有眉目的时候,通过看版和会刊,获得了一些经费(一般论坛还没有想到论坛现场和会刊的商业价值)。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冠名企业依然没有落实。我们只有在继续寻找,当然,原先其他业务同时在进行。事情往往在你看起来没有希望的时候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转变,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公司一位同事提起,他曾经跟杭州东方文化园的营销副总谈起过论坛的事情,当时他就说可以合作来作这件事。不过由于我们的思路一直局限于服装、纺织与流通企业,根本没有想到其他企业,也就没把东方文化园考虑在内。现在提起,对啊,不一定非得是纺织服装类企业啊。我们办的是女装文化发展论坛,本身就是一次文化活动啊。东方文化园也是能够跟我们的论坛主题相吻合的啊,为什么不能让东方文化园来冠名呢。再进一步分析,东方文化园内的太虚度假酒店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今年要开张,把论坛放在东方文化园举行,对东方文化园来说,不是能够把将要开张的太虚度假酒店以及东方文化园推向市场吗?我们立即跟东方文化园的副总(瞿总)取得了联系,跟他说明了我们的想法。瞿总听了的确也很感兴趣,就让我们到东方文化园去一趟进行详谈。第二天是星期六,天还下着蒙蒙的细雨,但是,这个消息让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希望,于是我们一早就驱车赶往东方文化园。谈过之后,瞿总又带我们参观了东方文化园,包括佛教区、道教区、儒教区以及养生区,走在东方文化园里,我们发现这里已经浓缩了东方文化的精髓,整个建筑、文化氛围都非常适合举办一次文化论坛。整个格调非常吻合“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到了这里,我们才发现,其实由东方文化园来冠名,称为“东方文化园·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这样我们的整个论坛将完全渗透进去了文化的味道,要知道,杭州女装文化,必须汲取中国乃至东方的文化滋养,形成自己的文化特性,才能够建立自己的文化风格。而在浓缩了东方文化精髓、深刻体现东方文化经典元素的东方文化园探讨杭州女装文化,真是一个绝佳的创意。没想到,一个偶然居然成就了一个绝妙的策划创意。我们与东方文化园方面对在东方文化园内举办“首届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达成了共识:在东方文化园举办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对双方来说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当然,东方文化园的太虚度假酒店目前还在施工当中,不过他们计划中定于12月28日正式开张营业,只要加紧速度,是能够保证12月21日顺利举办论坛的,东方文化园的承诺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论坛成功有望。经过与东方文化园董事长徐关兴的进一步沟通和讨价还价,我们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双方决定采取“现金赞助+实物赞助(酒店租赁、餐饮供应等)”!
方式进行合作,东方文化园保证加快太虚酒店的施工进度,确保本次论坛能够顺利进行。在与董事长进行沟通的当天就迅速签下了合作协议(我们已经不能够再拖了,何况我们也担心夜长梦多啊),支票星期一就开出。至此,赞助商的寻求工作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我们的论坛也就有了保证。本次论坛市场化运作的意图也算是有了一个交待。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多方协调与论坛准备同时进行
在我们积极寻求论坛赞助的时候,我们的内部策划协调也在同时进行。因为一开始我们就认识到,时间紧迫,不可能一点一点来做,必须寻求赞助与内部准备同时进行。因为赞助落实之后才进行准备工作,肯定是无法顺利举办的。所以,我们在拟定赞助方案的同时还拟定了论坛的策划执行的详细方案,方案细致到每一天该做什么,该完成到什么程度都有详细的规定,确保所有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一方面,拟邀请的媒体确定之后,我们进行了多次的协调与确认。因为媒体众多,所以协调的工作量也比较大,往往是白天刚与一家企业谈完,晚上又得与媒体人士进行详细沟通,同时也听取媒体对本次论坛的意见与建议。最终我们把浙江省、杭州杭州市的媒体基本协调完毕,这也保证了我们给冠名赞助单位的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与女装领导发展小组、杭州市服装协会、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同协作,选定、确认候选的主讲人,经过通过各个方面关系的多方协调与联系,最终我们敲定主讲人为:包铭新: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中国时装评论委员会副主席;何水法:全国百杰画家之一、知名文化人;何赛飞:著名越剧、电影、电视剧演员;李超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辛可:中国时装评论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2月20日,我们部分员工为了布置现场,从早上一早一直工作到12月21日凌晨一点,早上7点又得起床负责接待与会代表,表现出可贵的敬业精神。而在确定东方文化园作为本次论坛的赞助单位之后,东方文化园的全体员工也体现出非!
一、传统理论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解释的片面性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还是立足于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生、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如利用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及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等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不简单地等同于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经济一体化产生的一个关键条件是,各国经济甚至政治、社会行为必须在多国共同确立的某种协定的规则或准则的约束下进行。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如果称得上一体化,它不仅是各国发生了经贸联系,而且,这种经贸联系的发展还涉及到各国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的选择。各个国家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互补和互利性,但是,其间经贸联系可能很少或没有。或者,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经贸联系,但它们并没有组成一体化。这在当今世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所以,用传统的理论说明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只是把握了一个方面,即各国之间存在的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可能推动它们之间经贸联系深化,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即各国如何根据这种互补性和互利性从政策选择上认可某种形式的共同约束规则或准则。应该说,迄今为止所有经济一体化的产生都是这两方面综合的结果,缺一不可。
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来看,更难以用传统的理论说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一体化发展愈来愈走向高度化。高度的一体化不仅要求各国实行自由贸易,加强投资合作,而且,要求各国实现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走向单一货币等等。新的发展趋向所能产生的利益是传统理论所不能分析到的,有些利益短期内无法度量。更重要的是,一体化向高度发展,更多地涉及到各国让渡问题,这样,远远超越于一般经济利益的权衡。(2)有些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了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发展成为数国甚至全球问题;技术进步愈来愈快,作用在增大,各国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愿望也会越来越迫切,但它不是一国政策所能实现的;国际金融领域巨大的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可以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于各国单独的经济政策调控所能及的范围;甚至可以说,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了相互依存的时代,任何一种危机可能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波及,使各国难以幸免,要预防这类危机,需要全球合作。
上述这些变化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开放,它们可能促使各国走向一体化,但是,单单用传统的理论无法说明和解释。当今在西方经济学界盛行的对策论可能有助于认识这一问题。由于精细的对策论需要应用艰深的数学,这里,只是应用对策论的基本原理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二、应用对策论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分析
1、应用对策论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深。一国在制订某种经济政策时,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它国产生影响。同样,它国制订某种经济政策也会产生类似的双重效应。所以,各国之间在政策选择上存在着利害关系,它们在进行某一经济决策时,不能不考虑到彼此的反应。对策论正是以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害冲突为研究对象,世界经济一体化不过是各国在开放政策方面从利益相互冲突走向协调的结果。这是应用对策论进行分析可能得到的一个结论:当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已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各国间存在利害冲突,但任何寄希望于它损的企图,只会导致共同的更大损失。所以各国可能会尽量避免选择引起与它国冲突的决策,从而走向合作与一体化。
不同层次经济一体化达到的高度和实现合作的领域不同,其对策模型特征会有些差异。下文分别从贸易、经济调控政策及环境污染的解决等方面应用对策论具体分析各国如何可能走向一体化。
2、走向经济一体化的政策选择模型
(1)确立贸易合作的策略选择。这一模型采用“两国家模型”。假定有A、B两个国家,相互间存在很强的贸易互补性,其中A国为大国,B国为小国(我们也可以设定A、B两国为同类水平的国家,这并不影响分析,只是假定一大国一小国,可以更方便地引申出本文所要论述的另一结论),两国之间有开放市场、封锁市场等政策选择,不同的政策选择决定了两国“支付”的不同。两国可能的政策组合及“支付”(如表1)。
表1两国贸易政策选择的对策模型
B国
开放不开放
A开放Ⅰ(3,8)Ⅱ(0,10)
国不开放Ⅲ(4,0)Ⅳ(0,0)
(表中每一括号内数字左边为A国支付,右边为B国支付)
表1中,Ⅰ(3,8)表示A国开放市场,B国也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为3和8。Ⅱ(0,10)表示A国开放市场,B国不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为0和10。Ⅲ(4,0)表示A国不开放市场,B国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是4和0。Ⅳ(0,0)表示A、B两国都不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为0。
从表1可看出,两国不同政策选择组合引起的“支付”的变动,实则反映了两国贸易制度选择利弊权衡的价码。如果两国既存关系达到一定程度,而且,两国充分意识到制度选择的权衡价码,就可能促成两国走向合作,走向一体化。如我们选取两国都开放市场时各国的支付为参照系,具体分析这个问题。从表1来看,相比于两国都开放市场,A国若能单方面关闭本国市场,则它可净获利1(4—3),B国若能单方面关闭本国市场,则它净获利2(10—8)。然而,不幸的是,国际贸易中很少存在这种单方面“恩惠”。一国单方面关闭市场获净利,会促使另一国也关闭市场。这会引起两国较大的损失。此时,相比于两国都开放市场,A国净损失3(0—3),B国净损失为8(0—8)。两国都关闭市场引起的净损失远远大于单方面关闭市场的净获利。在重复游戏情况下,各国会不断修订本国政策,最终可能会达到均衡解Ⅰ,即两国都开放市场。若没有外在约束力量,均衡解Ⅰ很容易因为某一国家试图获取单方面关闭市场的净利的诱惑所打破,从而造成上述共同净损失的出现。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这种情况可能促使某种制度即规则产生,以避免或减少上述净损失。这样,在贸易领域两国走向一体化。
(2)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的策略选择。这一模型仍然采用两国家模型。假定A、B两国都采取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进行调节,两国可能采取的政策组合(如表2)。
表2两国调控政策选择的对策模型
(附图{图})
(表中G指经济增长率,P为物价上涨率,括号内的数字是经济增长率减通货膨胀率后的净报偿,每一行第一个数字是A国的,第二个数字是B国的。)
从表2可看出,若两国同时采取扩张政策,则它们都有纯利益,两国都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一国实行宽松政策,而另一国实行紧缩政策,则会比两国都实行紧缩政策效果更差。比如说,紧缩国家可能出现货币升值,出口下降,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而扩张国家虽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是,由于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的代价会超过较高经济增长的利益。考虑到当今国际资本跨国流动的频繁和巨大数量,一国难以单独依靠本国调控政策实现某种经济目标。通过参与决策游戏,不同国家可能实现在经济调控政策方面相互协调。
上述两模型采取“两国家”分析,虽然方便地说明了两国走向一体化的原理,却不能解释,当一个国家与多个国家存在经贸联系,从而它们之间进行贸易、经济调控政策选择时,都存在如表1或表2中所示的“支付”,为什么这个国家不和所有的有经贸联系的国家结成一体化?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如果将上述模型扩展到几个国家,我们会发现,一国与其余的(n-1)个有经贸联系的国家之间的政策选择组合的“支付”有大有小(我们权当作谈判收益),而该国与它国在文化、现有政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别程度很不一样,这样,该国与这些国家进行谈判的成本也就不同。一国与它国能否从一般的经贸联系走向一体化,是在这种谈判收益与成本比较中选择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国家间能形成一体化,有些国家间却不能。
(3)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全球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环境污染需要各国合作,但在此过程中,存在如何分摊成本的问题。由于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后,各国都可以成为受益者,所以,在分摊费用时,可能出现各国寄希望于“免费搭车”的现象,导致谁也不愿出资,以致环境污染无法解决。对此,对策论利用简单模型,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假设某一治理环境污染项目可能给n个国家带来的潜在收益分别是P[,1],P[,2],……,P[,n],预计该项目总成本为C。假定
(附图{图})
即从项目可能带来的效益看,建造该项目是合算的,应该投资。但是,由于各国企图“搭便车”,该项目也许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设想有一个类似投标的机制,即由各受益国认捐,其出资数目分别为S[,1],S[,2],……,S[,n]。若
(附图{图}),
则该项目无法修建,将捐款如数退回各国;若
(附图{图}),
则项目可修建。若
(附图{图}),
盈余部分退回各国。这样,在解决这一项目的建设问题时,有两个可能解,它们分别是:
(附图{图}),
S[,i]<P[,i],在此情况下,项目可建成;
(附图{图}),
在此情况下,项目无法建成。
假定可以重复游戏,若第一次失败,即各国出资后,
(附图{图}),
项目不能建立,再进行第二次认捐,一直到各国出资数目达到
(附图{图}),
项目建成为止。由于每个参加国都认识到其获益将是P[,i]—S[,i]≥0,所以,从理论上讲,参加国会在一次次游戏下趋于合作,最后由各国达成协议,共同出资将该项目建成。
上述三个简单模型,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三个不同领域走向合作的政策选择的可能。但这三个领域的政策选择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其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如贸易合作的策略选择可能会促成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这主要是因为前者是引起各国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原因,而且,贸易合作的程度也是决定经济政策协调“支付值”大小的一个因素。这两者与环境污染也有联系。一方面,贸易合作加强,可能加剧区域内环境污染,从而加强了共同解决污染问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也是推动各国经济调控政策协调的一种动力。
虽然运用对策论分析表明,各国若考虑到它国的反应,在对某些经济领域可能的政策选择作出权衡后,它们可能会谋求合作,也许还会形成统一的约束规则,实现一体化发展。但是,在现实中,要达到这一结果并不容易,谈判和策略选择可能颇费周折,谈判可能还存在不对等关系。
3.各国实现合作的困难和谈判的不对等关系
由于各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自身的相对优势,在有些情况下,也许会出现数个国家间决策无法相容的问题,从而依照某种投票规则进行决策,无法达成一致协议。例如,假定有A、B、C三个国家,它们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很大差别,处于经济发展的三层次。其中,A国在高精尖产品生产方面占优势,B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占优势,C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占优势。这三个国家分别主张降低高精尖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和资源密集产品的税率。于是,当由它们投票选择共同的贸易体制(制订统一的关税率)时,会出现以下偏好序(如表3)。
表3不同国家投票选择的偏好序
降低资源降低资本密降低高精
密集产品关税集产品关税尖产品关税
A国321
B国213
C国132
从表3来看,如果三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偏好序投票,而且投票是根据多数原则作出决策,那么,根据“阿罗定理”,三个国家在降低不同类产品关税上无法达成一致。例如,若从降低资源密集产品关税与降低资本密集产品关税看,A国和B国对后者的偏好均强于前者,所以,按多数规则,应该选择降低资本密集产品关税这一方案。而从资本密集产品和高精尖产品看,A国和C国均倾向于降低高精尖产品关税。但从降低资源密集产品和高精尖产品关税来看,B国和C国对前者的偏好强于后者,所以,它们两国此时会支持降低资源密集产品关税。可见,三国在进行投票决策时,会出现无限循环,无法达成一致协议。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如果参加者各方扩大信息交流,并作必要的游说,使参加者都认识到一体化发展可能带给各自的好处,这样,可能会改变某些参加者的偏好序,从而避免出现“投票循环”。
另外一个办法是,各国可暂时避开这一协调领域,而转向其他共同利益交叉多的领域进行合作。如在上例中,可以暂时允许各国对各自相对劣势产品提供关税保护,但相互间可加强资本流入和投资合作,这可能有助于避免不利结果的产生。
从这里可以引申出的一个结论是,如果各参加国能充分意识到各国加强合作的意义,并尽量在某些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走向政策协调,其结果是,它可能促使这些国家在该领域内生产发展和分工的深化。这样,一体化政策或体制选择本身又成了推动某种经济发展格局形成的因素。例如假定某些国家致力于加强环保协作,它们达成了在某些规格的环保产品上享受关税优惠的协议,这可能会促使原来没有环保产品的国家优先发展环保产品。当今世界一些国家为向世界贸易组织靠拢,努力调整本国生产,实际上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由于我们假定各参加国是政治上、经济上自立的国家,因此,任何决策都是各国根据本国对可能获益与所付代价权衡后作出的。通常一国是不能强迫它国作出某种政策选择的,这与70年代前情况有所不同。
从二战后一直到70年代,各国在政策协调方面明显地处于实力不均衡状况。当时,美国居于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它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如战后GATT及IMF所确立的自由贸易、国际金融体制框架,基本上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利益需要,其他国家只能在此类框架约束下被动地参与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去。
80年代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发达国家如日、欧的力量日益强大,发展中国家地位也极大地得以提高。各国谈判力量增强了,当今世界多边体制已很难由个别国家操纵。尽管如此,但是在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由于国与国之间的不同政治企图和经济上实际存在的差距,加上历史形成的某些大国的实权地位,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仍然存在不平等的问题。除了其它原因,正如前文表1中所示,我们曾假定A国是大国,B国是小国,相应地,两国相互开放市场后,A国获利相对少些,B国获利相对多些。因此,若两国为走向一体化进行谈判、协商,它们利弊权衡的筹码就不同,对谈判所愿作出的让步也就不一样。大国倾向于少一些让步,小国往往迫于对大国市场较严重的依赖关系,可能不得不多作出一些让步。
三、运用策略选择分析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发现,文化内容大部分是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会活动中学习的。文化的学习有隐性和显性的习得,是一种有目的、有跨文化意识的学习过程。近几十年来,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文化教学的内容等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广泛研究。
一、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近二十年来主要对于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内容,方法进行了研究。
1.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许国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指出词语的文化因素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缺乏重视。何自然、顾曰国等也探讨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何自然对比分析了英汉日常用语的差异,指出了文化因素的作用。顾曰国对比研究了中英的礼貌用语,指出礼貌是影响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内容。
纵观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类型。
单一型观点者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单一型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胡文仲、束定芳和刘爱真等。胡文仲指出“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束定芳将文化导入项目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大类。刘爱真认为,英语教师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帮助其构建目的语文化的认知模式。
综合型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许国璋(1980)、张伊娜(2000)和刘长江(2003)等。许国璋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把握中英两种文化差别。张伊娜认为“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张伊娜,2000:29)。刘长江则更明确地指出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单向学习外语文化,而是为了实现“双语文化的交叉交际”(刘长江,2003:15)。
3.教学方法。
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束定芳(1996)和鲍志坤(1997)等分别探讨了文化教学的原则。束定芳提出了“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鲍志坤提出了“层进的原则”、“适度的原则”、主流的原则”和“系统的原则”。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总结了8种具体的文化教学方法:文化渗透、文化旁白、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片断、文化包、文化丛、文化多棱镜和人种学训练方法。蒋红和樊葳葳(2002)提出了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的SCCP教学模式,其基本含义就是以综合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文化包”或“文化丛”为核心,以实践为导。
二、国外研究
总的来说,国外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演进过程,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即“兼并”、“融合”、“综合”、“互动”。代表人物有:Robert Lado,Nelson Brooks,Gail L.N.Robinson,Kramsch。
Lado(1957)开创了文化对比的先河,也就是说,通过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对比,研究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进一步在教学中克服难点,开展有效的外语教学。
Brooks(1968)认为,文化是联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受到文化模式的制约。
随着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进行文化教学研究时,要把文化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来研究。Robinson和Kramsch就是其中的两位佼佼者。Robinson(1988)提出了“文化敏感性”的设想,把以往只重视“表层文化行为”的研究转到关注外语学习者的“内化过程”和“心理变化”方面去。Kramsch倡导多元文化互动模式的语言文化教学。她的主要观点有:
1.主张“多元合一”,反对“一分为二”。
Kramsch(1993)指出,在进行语言教学与研究时,应用“多元合一”眼光去看待语言与文化,避免人为地把“语法与交际”、“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列为一对对的矛盾体,因为这样会阻碍我们多角度、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
2.“文本“与“语境”的关系。
Kramsch认为语言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语言不仅表达了话语者个人思维和动机,而且反映了说话者所属语言团体的期望和意志。文本和语境二者互不分离、互相依赖,反映了双重性这一话语的最基本特征。
3.语言文化教学的“多元文化互动”。
Kramsch主张采用对话的文化互动的方式来进行语言文化教学,突破了过去单纯的外语“文化导入”的教学,使母语和目的语并举,达到“双向互动”,纠正了过去“重文化教学内容、轻文化教学过程”的倾向。
总之,一个语言文化综合教学的模式,应当包括四个要素:语言学习、语言认知、文化认知和文化经验。这四者缺一不可,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2]Brooks,N.1968.Teaching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Foreign Language Annals,1(3),pp204-217.
[3]Robinson,G.L.N.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88.
[4]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1993.
[5]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A].文化与交际[C].胡文仲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96-511.
[8]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A].文化与交际[C].胡文仲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7-38.
[9]刘爱真.文化认知与言语得体――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思路谈[J].外语界,2000(2):9-13.
[10]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14-18.
[11]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2000(3):28-31.
[1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关键词:韩流;国民综艺;自主创新
《两天一夜》可以算的上是韩国的国民综艺了,几乎没有哪个韩国人没看过。它是韩国首个野外生存现场综艺节目,以“真实体验野生,走遍韩国美丽的地方”为宗旨,成功跻身为韩国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夸张的是,如果问观众一些没有去过的城市,他们也能说出那里的人文特色。因为已经通过《两天一夜》领略过了。它曾连续三年获评韩国KBS演艺大赏的“观众评选最优秀节目奖”,创造连续23周30%以上的收视纪录,甚至多次达到40%以上,最高收视达52%。可以说开拓了韩国综艺节目历史的新时代。
中国版《两天一夜》由四川旅游局总策划,四川卫视、优酷土豆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等联合出品。节目以轻松、搞笑的方式,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让明星嘉宾体验一次没有钱的旅行。户外竞技节目除了两天一夜外,比较有特色的湖南卫视《勇往直前》强调的是“挑战”的概念,节目中的嘉宾也要完成规定的挑战,才能拿到公益基金,帮助弱势群体。节目中会给嘉宾设置情境和极富难度的挑战,他们的惊恐、迟疑、犹豫,或紧张或轻松,节目仅限于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没有深入群众,互动性不强,嘉宾个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少一些,不够贴近观众的实际生活。
《两天一夜》不同于以往的中国综艺节目,中国的综艺节目大多数都是演播室录制的,虽然也有外景拍摄,但是外景拍摄只相当于节目的辅,或者是补充了解性的材料,在镜头前人为的表演,而非真实的展现,演的过度完美会给观众一种虚假的感觉,所以无形中疏远了与观众的距离。两天一夜的播出开创了中国国内室外竞技节目的先河。节目组为明星准备乐享生活资料,如零花钱、出行工具、食物、帐篷等,明星需要通过“福不福”游戏来决定能否获取这些乐享条件。这是一档妙趣横生的公益旅游节目。嘉宾们带着公益任务,沿途宣扬文明旅游,去发掘更有趣的旅游方式,深入体验中国四川最美的地方,向观众展现美丽的自然风景、美食、风俗人情等,进而助推旅游经济发展。“旅游”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节目以“旅游”为主题背景,契合了目前国内民众渴望减压、渴望释放、渴望旅行、渴望快乐的心理需求;每期节目结合不同的旅游景点,有着不同的形式主题。通过艺人的游览视角以及艺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展现出当地的美丽景色,并体现出环保、礼仪、历史、宗教、风俗等各种风貌,引起爱旅游和渴望旅游的人关注。
韩国原版《两天一夜》连续7年保持亚洲综艺节目收视率第一、在韩国创下多项收视奇迹。中国版《两天一夜》除了保留韩版精华之外,更有中国版的独到之处。KBS《两天一夜》总导演崔在亨将全程参与,担任《两天一夜》项目总导演,以吴宗宪、朱梓骁、马可、安七炫、张睿为首的豪华主持班底将作为中国版的新生力量与观众见面。通过轻松愉快的旅行,向观众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关于节目架构,对比国内其他户外综艺节目,两天一夜采用结构化编剧模式,有很强的故事性,整个节目流程自然且富有逻辑,并且有贯穿始终的情感脉络,有独特的魅力和粘性。交通工具、住所这是一般电视栏目不太能展现到的,本栏目通过选择出行方式、睡觉福不福等环节的设计将交通方式和住宿环境巧妙地融入节目当中。交通工具和住宿等的出现是顺应流程的发展自然出现的,与节目结合紧密融洽。而音乐是节目情节发展的脉搏,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结合节目剧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调性,搞笑的,幽怨的,紧张的,温情的……音乐类型多种多样,富于变化。把室内真人秀多机位全角度展现人物和外景风光拍摄特点相结合,表现力强;采用拍电影式的手法展现美景,高清的画面效果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沿用原版经典游戏,如“绝对音感”等,原版游戏已为观众所熟悉且颇受欢迎;自主创新,研发新游戏,制造新的感观和体验;加入中国国民游戏,如“滚铁环”、“木头人”等,引发观众儿时的回忆;节目中的游戏有望延展到生活中,在观众中传播普及,成为现实中新的热点;明星更多发挥空间相对于影视剧,真人秀给明星更多的空间去展现自己真实的个性和特色,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明星。
两天一夜的成功引进提醒,我们电视节目引进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电视节目引进不等于成功,没有科学合理的本土化改造,再先进的节目制作理念和模式也都只是空谈。对引进节目和原创节目进行对比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引进节目都能取得成功,很多引进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悄然地出现又悄然地消失,只不过影响力太小,大家不去关注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例如《激情唱响》《老公看你的》等节目,都曾是“出身名门”的海外版权,但昙花一现就停播了,没有获得观众和市场的认可。引进别国的综艺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不失为美事一桩。但我想强调的是:文化与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但不应该被取代。为什么这么多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都是从海外引进的?我们本土原创节目为什么就不能如此成功?疯狂地引进海外节目对于本土原创节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我确实是爱看韩国综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接受有一天,我闲来无事打开电视想看看综艺,结果发现都是××节目中国版。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深刻理解这一问题,我们真的要思考中国电视的未来,究竟会怎么样?
【参考文献】
[1]王国臣.电视综艺节目编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7
[2]潘知常,孔德明.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 [C].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01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民族文化传统;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4年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态度,也不能放任自流,关键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这些新论断为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今年1月,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俞正声再次指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
兰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处于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汇地区,“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是丝绸之路重镇。千百年来,各民族在黄河两岸交往、斗争、吸纳,有的融于汉族或其他民族中,有的分化或再生成新民族,本土文化独特而丰富。至2011年,兰州市可识别的少数民族达55个,有15.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23.29万人的4.41%。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既有以儒家文化为根本的兰州人民创造的黄河文化,也有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兰州创造的穆斯林文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也使得民族传统文化随之变化。
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到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计划形成“双城五带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在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要完善基础设施,保持良好生态,协调城乡发展,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在兰州地区,城市化大潮背景下,回族作为主要的少数民族,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在现代化发展中受到冲击和影响,许多群体告别传统文化空间来到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一、传统:回族文化观念概述
回族是元末明初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的穆斯林迁移到中国后,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而成的新民族,明初回族入居兰州,建绣河沿清真寺,“围寺而居”,据清乾年间刘一明《重修兰城西关礼拜寺募疏序》中说:“金城西关礼拜寺,不知创建于何时。重修于康熙初年,至今百年有余。”解放前,兰州世居回民两万多,“小集中、大分散”的聚居在现今市区互助巷、绣河沿金城关等处,以经营小吃为生,对繁荣兰州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回族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而且传承着祖祖辈辈信仰的伊斯兰文化,在继承中与时俱进。张岱年曾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领会,对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回族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共同熏陶下,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公平及生态文明等观念。
(一)观
回族是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形成前伊斯兰教就已传入中国,宗教理念渗透于行为准则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其精神和物质文化。回族价值观中的“前定论”和“后世论”说人的命运早已被真主所定,但可通过对真主的遵信,努力行善,改变后世的命运,归属真主。他们重视现实生活,追求现实幸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禁饮酒,婚礼中的念“尼卡哈”仪式以及人生礼仪中的割礼习俗等,都是伊斯兰教在回族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二)商业公平观
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古兰经》多次提到“外出奋斗者”在“大地上寻找财富”,“寻求真主的恩惠”。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秉承秩序、公平、人道的传统伊斯兰教经济思想,有着良好的商业信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经营方式,把商业行为置于神圣的信仰之上。唐代,回族主要从事海外贸易、珠宝、香料等交易,明朝后转向粮食、食盐、布匹,现今活跃于清真牛羊屠宰、毛皮、饮食等行业。伊斯兰教对商业的推崇形成了回族的商业观,它将商业约束在一定尺度与范围内,注重公正、诚信。
(三)生态文明观
回族深受伊斯兰教影响,认为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者,主张合理开发大自然,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来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不滥用自然,提倡“两世兼顾”,建筑色彩倾向于单纯自然的绿色。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渭,其中,多磬石、青碧。”回族禁吃自死物、血液、猪肉,而是吃鸡、鸭、鹅、牛、羊等处于食物链的较低端动物,这对保护稀有动物、维持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回族人用土葬,不用棺椁,也不用火葬,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这都是回族传统生态文明观的体现。
二、变迁:兰州城市化进程中回族的现代化路程
回族人口众多,分布别具特色,历史上就有“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回族人口1058.6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7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是继壮族之后排第二的少数民族。他们传统以务农、经商和小手工业为主,现已介入到各行各业,其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与城市有一定差别。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人口,居住格局逐渐扩大,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兰州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以酒泉路、靖远路等为放射状结构,呈现出小聚居、大分散以及“围寺而居”的格局。
兰州作为甘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黄河上游的大型现代化城市,自十一五以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商品贸易、能源输出为主体的行业体系,城市化发展模式独具特点。根据《兰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兰州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以四大核心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和安宁区)为核心点,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集约、城市功能发达的创新之城。但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开发、因地制宜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推力,盲目冒进、过度开发、圈地、盖楼、造城、“GDP至上”也会自酿苦果,危害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切勿出现城市化率不正常地大幅度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环所联合公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考》,对28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三大主要方面进行调查,将这些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做了排名,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镇化变迁给回族文化传统的保持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在以汉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氛围及新社会环境下,是迎合、退却还是吸纳、进取,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其既要保守自己的伊斯兰传统文化,又要创新自己的民族文化,既要大量引进先进文化,也必须传播扩大自身民族文化。
三、整合与重构:展望城市民族工作新态势
主席指出,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少数民族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但要努力克服“三个不适应”,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社区建设上,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
(一)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
2015年12月20日,主席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工作的指导原则,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跟风随流”现象严重,很多地区热衷于“圈地造城”,盲目扩张,大拆大建,不仅违背了本地实际,也不利于区域特色的发展。《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建设“一城一都”,把兰州打造成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名城、中国黄河文化旅游之都,实现与中亚地区直至欧洲各国“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的五通。兰州回族文化多元性、复合性的特点显著,只有认识到回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准确把握民族特点,尊重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规划先行,才能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有效开展民族工作。因此,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工作与就业情况,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力,关注“失地农民”群体,完善就业帮扶机制,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的双相适应。
(二)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a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11年城镇化首次突破50%,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56.1%,预计“十三五”末将突破60%,其中7.5亿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就有2.5亿为进城务工人员,我国正从“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大城市病”、“城中村”、“城市贫民”等问题突出。
十首次提出新型城市化概念,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谋划城市“成长坐标”。《兰州市城市文化功能布局规划(2014-2020)》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依托,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布局为统领,充分发挥兰州区域中心优势和辐射带动效应,“一核、一极、两轴、多点”,挖掘文化资源潜力,体现都市文化新趋势、新特征,提升文化整合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
(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13年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指出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在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形成“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条经济带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两边高,中间低”现象突出。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段,其发展不容忽视。
党和政府把握大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东部沿海力量扶持西部发展,兰州城市化要保持优良发展方向,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西部地区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势必与兰州回族居民的传统思维模式、民族文化相碰撞,产生不可避免的新问题、新矛盾。流动人口逐年增加,也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变革,必须创造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文化,把握好城市化进程中回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和趋势,提高回族居民对城市化的应对能力,以此来稳固社会、繁荣国家、团结民族。
兰州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兰州城市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城市民族工作。而城市化作为一项持续长久的社会工程,民族工作的推行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要全面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树立以人文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依照“五个统筹”使经济与人类、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将民族资源优势同国家政策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民族工作,使少数民族适应现代化发展,提升其应对社会转型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回族人民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勇于变革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不适应的旧传统、旧观念、旧习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既具有回族特色又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文化体系,以此来推动回族聚居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参考文献:
[1]汪春燕.城市化进程中的西北民族关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德兴.社会转型期西北少数民族居民价值观的嬗变[M].人民出版社,2007.
[3]高小岩.游离中沉淀:认同与变迁的都市回族视角[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10.
[4]李艳萍.论西部城镇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6).
[5]周春山,叶昌东.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7).
[6]刘争光,张志斌.兰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4).
[7]尹强.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冲突与责任[J].齐鲁学刊,2016(2).
[8]孙嫱.生存智慧:从回族清真寺建筑看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西北民族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作者简介:刘晓飞,女,山东淄博人,作者单位为西北民族大学。
关键词:冰雪;文化;出版;理论;结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9-01
冰雪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现象很早就存在人类历史之中。随着冰雪体育、冰雪旅游的发展,冰雪文化作为文化理论概念在近现代也逐步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哈尔滨冰雪论坛上不断有人提出冰雪文化的理论问题,这使哈尔滨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冰灯肇兴地,也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冰雪文化”理论的城市。纵观世界冰雪文化活动正在以冰雪运动或冰雪活动为先导,以民俗和地域生态文化为内容,以旅游和居民参与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背景,以活跃经济为动力广泛地展开。这一文化现象已成为欧亚大陆、北美大陆、东亚次大陆、南半球有关地区人们的共同文化财富。虽然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上有不同,但冰雪区域的共同性生活培养了他们文化消费式的冰雪文化,冰雪文化也日益和民生结合起来,成为服务人民大众的文化。冰雪文化不仅服务于社会经济,而且在和经济结合中发展,生长成冰雪文化产业。因此,冰雪文化界、冰雪理论界、冰雪旅游界、冰雪经济产业界希望有系统研究冰雪文化的书籍出版,冰雪文化活动也呼唤冰雪文化理论书籍的出版和活跃的冰雪文化活动相匹配,成为冰雪文化实践活动的理论引导。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王清海同志新著《冰雪文化学》是迄今为止冰雪文化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著作,也是建立这一专门学科理论的起始之作。
《冰雪文化学》通过研究冰雪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客观基础,第一次揭示了冰雪文化是世界性区域生态特色文化的本质,论述了冰雪文化是人类诞生经历冰河时期用“火”点燃的文化符号,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冰雪斗争中、在利用和使用冰雪中、在和谐冰雪生态环境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生存式样”、“生活方式”,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人民在冰雪生态环境中创造的文化情景和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物质、精神文化系统的内容。该书深入研究了冰雪文化发展的历史,首次提出了冰雪文化发展经历了自然生成时期、应用发展时期、独立活动时期、消费享用时期四个时期的历史划分。该书还从全球、全国的视野,研究划定了世界、中国冰雪文化各区域板块,探讨了冰雪文化交流问题。该书还通过史料分析研究探讨了全球冰雪区域国家冰雪民俗和中华冰雪民俗是冰雪文化取之不竭的资源,冰雪衣食住行是冰雪文化的伟大物化成果,世界和中国冰雪文学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冰雪体育运动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艺术是冰雪文化的美学花朵,冰雪旅游是冰雪文化的休闲、健身生活方式,冰雪节是发展、繁荣冰雪文化的时空舞台,冰雪经贸与冰雪文化有同步经济效应,冰雪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成长极等方面理论,回答了冰雪活动实践所提出的冰雪文化学的理论问题,谋划了冰雪事业和冰雪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操作之策,开拓了冰雪文化运营工作方法的新途径。研究中有新论、有新意、有创新,研究内容填补了冰雪文化理论的有关空白。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在批示中指出,作者“潜心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相信这必将成为推动哈市冰雪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
这是一部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好书。冰雪文化理论、冰雪经济理论是理论研究的空白之地,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出版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从整个研究来说刚刚开始,专业研究借鉴比较少。要进行理论探讨,特别科学理论探讨比较困难。作者从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实践出发,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集结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者在著述中不满足资料和知识的累积,而是从分析研究中提炼凝结观点和见解,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学》论著体系和理论,提出了比较独到的、新颖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见解。他扣响了冰雪文化学学科系统研究的大门,是冰雪文化研究成理论体系、成学著的第一人。
这是一部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好书。作者在研究中是把丰富多彩的现实冰雪文化活动研究和人类从冰雪中走来的远古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冰雪一地的研究和“冰雪”多地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单个冰雪地区的探察和多个冰雪地区以至冰雪区域板块的考析结合起来,把国内“冰雪”研究和国外“冰雪”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冰雪研究的多部门、多种类、多区域的深入资料集纳和见地研究,形成了对冰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广泛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所以创作产生的《冰雪文化学》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科学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有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好书。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掘冰雪文化历史,从冰雪文化、冰雪活动现象分析入手,深入到揭示了冰雪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对冰雪文化的内容和本质作科学的界定,对冰雪文化区域分布作了理论探讨,对冰雪文化的资源和物化成果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对涉及冰雪文化的活动作了广泛探讨,还深入地研究冰雪文化的开发和冰雪文化产业的形成。本书深刻地研究了冰雪文化学的理论和学术问题,因此本书在冰雪文化理论方面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一、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现行的文化产业制度存在缺陷
政府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认识文化产业的性质,依然把“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体制的重点,而不是把“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体制的重点。经济部门没有参与到对文化产业行使政策导向和产业监督,于是,绝大多数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没有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领域各项指标的操作程序中。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多头管理,各部门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进行拆分管理,不同的文化主管部门习惯于按照主观意志制订各自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进程,所出台的政策往往缺少管理内容上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这样的政策在文化市场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被消减,政策的支配力量减弱后失去功能性。这不仅不但会弱化政府的政策影响力和执行力,而且增加了文化产业单位的政策成本。
(二)、文化产业发展观念落后
河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如何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发展观念落后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一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是以金钱利益为最终目标,不科学的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造成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有些地方在文化资源呈散落状分布基础上进行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无法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效益化,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从消费市场和产业角度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河南文化产业的未来,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科学的产业整合基础上。
(三)、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的崛起,人才是其关键,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产业竞争力的源头在于人才竞争力,文化产业要实现振兴,必须加强对专业人才的整合、培养。目前河南省高素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规模较小且地区分布不均衡,从业人员的类型结构也不尽合理。在文化人才方面,河南缺乏高端人才,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少,缺少文化领军人物。人才缺位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投资渠道单一,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系
目前,河南文化生产单位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投资主体单一,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大多集中在娱乐、广告等少数行业,而且社会资金进入限制过多、过死。现在国内上市融资的文化产业公司已有10家,而河南还没有一家。在融资方式上,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发展缓慢,多渠道融资格局尚未形成。河南大多数文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尽如人意,自身资金数量十分有限,很难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或开发新的文化产品提供资金。资金短缺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五)、文化产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缺乏知名文化品牌
随着河南省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不少地方借助本地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这对于弘扬中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是十分有益的。不过,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综合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全省一盘棋的缜密谋划,这就需要制定打破条块分割,按照集聚相关资源和拉长产业链条的立体开发、集成开发规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竞争力,打造精品、培育品牌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这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六)、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2009年,河南文化产业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远远低于广东7%、上海6%、云南5.29%的比重,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总量偏少,产业集中度低。这与河南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河南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但无论是影视表演、出版、还是旅游产业都是在各自领域发展,没有形成综合性平台,这与其经济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另外,河南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反映出以下特征:文化主体产业比重不高,文化核心产业比重低,难以发挥作用。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文化服务业”仅占29%,远小于全国48%的水平。而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非主体部分所占比重更小,仅为7%。这些都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河南文化产业人均效能低的原因所在。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形态,而创意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目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空前强大的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发行能力,文化产业中内容的生产日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生存力就取决于其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意性。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品的生产,忽视内容的创意和开发,这一点不仅表现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劣势,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劣势。
(七)、居民消费水平偏低,需求拉动作用不显著
河南省GDP总量很大,位居全国第五,但人均值不高。文化产业是消费拉动型产业,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在满足一定物质消费条件下,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2009年河南城镇家庭每年文化消费支出525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5.9%,远低于全国6.6%的水平,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只有全国水平的78%,位列十大文化大省最后。与文化消费关系密切的交通信息消费只有10.4%,低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制约了河南文化市场的发展。
二、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产业的政策治理
转变政府职能,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以行政干预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杠杆调节和法律制度监管为主,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保持政府的产业政策结构的连续性性和稳定性,确保产业竞争的稳定性与适度性,确保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目标和过程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立足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各项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法规,保护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明确企业是文化市场主体,切实解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问题,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文化市场公平竞争的格局。
(二)、发展规模化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流通渠道
发展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文化产业,形成以大型产业集团为骨干,中小型企业配套的产业格局,在集团的组建过程中,尽可能一步到位地分离政企职能。使河南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整体性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体系内部良性循环,提高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本省文化产业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产、营销和服务相统一的文化机制。注重文化市场基础建设,建立现代化、网络化的文化商品流通体系。发挥郑州作为文化中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建立文化产品生产和交易中心,形成若干影视、会展、出版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产业中心。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三)、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
从本质上讲,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体制、机制和环境的竞争。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尽快形成一套培养引进人才机制、评价使用人才机制、长效激励人才机制和考核更新人才机制。积极推广文化人才制、聘任制,加快社会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倡导“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人才强省”的共识。推介和扶持本省领军式的文化名人,以名人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充实和优化河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在重点使用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同时,要不拘一格选人才,把各式人才引导到文化产业建设中来。
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或者课程。作为地方省份应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建议尽快在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立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培育出河南文化产业急需的一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四)、积极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培养多元投资主体
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逐步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格局,改革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投资经营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文艺演出的运作、文化活动的策划、文化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在资金投向、产业结构等方面,体现政策导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积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和直接投融资的比例,塑造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加快资产重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向文化产业。把各种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外,河南省的存贷比是比较高的,各类社会资本更多地被存入了银行,用好这些多余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基金能够很好的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短缺的瓶颈。要专款专用,鼓励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扶持重大项目,培育知名品牌。
(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关键是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要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强省,必须依靠文化品牌的塑造、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河南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计划,每年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抓5-10个文化品牌建设和品牌推介,向国内外推介这些品牌。强化其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让资源变成品牌,让才华变成财富,让文化变成经济。应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通过文化品牌带动带活一批相关文化资源,发展和壮大一批文化产业。同时,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文化品牌,吸附资本,开拓市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带动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
(六)、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优化文化服务业构成,大力提高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继续保持新闻出版等媒体传播业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提高文博会展业、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在文化服务业构成中的比重。
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切实有效的途径是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要增加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在我省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加大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鼓励、扶持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培育新兴文化消费市场。
建设和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这样可以节约文化资源、信息、管理、产业链、等方面成本。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己初具规模,但重复建设、园区分散现象严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质,关键是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通过行政手段优化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根据地区特色,打造特色创意园区和创意行业。
(七)、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
努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阶层的收入,从而增加居民收入中用于文化消费的比重。政府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广大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转型,以内需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倡导新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居民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引导居民自觉进行文化消费。逐步建立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研究本省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口味,生产富有地方特色、适应需求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城乡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需求。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多层次、多形式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方式,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以此促进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健康、良性发展。此外还要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徐光春.文化的力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2019年,商务部提出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内的大中型城市建设全国示范步行街30到50余条,推动营业额提升30%以上,今年,提升改造步行街更是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说明了从国家政府的层面来看,打造商业街文化,制订一套有序的商业步行街街的发展模式,成为了今后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主流发展方向。那么,如何通过改造提升,让商业步行街更具备新的活力和吸引力呢?
首先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步行街作为城市名片,发展直接关乎城市吸引力和商业发展方向,必然是要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去推动。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在关键层面和指导方向上服从发展大局,特别是政策支持一定要融合创新理念,更要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及旅游服务,必须一以贯之,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让步行街在总体的方针上不至于出现错漏,最终沦为形象和样板工程,使之发挥出真正的带动作用和标杆作用,才是步行街建设的最终目标。
其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往往取决于其城市中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步行街这种能够直接作用于市民的重要建设,也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商讨、集思广益中、群策群力,才能拥有更强的实用性。步行街改造提升的功能布局、视觉色彩、特色点亮以及详细的发展方向,研判的关键在于深入商户和消费者,最终从最接近步行街的实际生活场景的人群,得操作性更高的实施方案。
1.1 手机动画的起源
动画作为一门综合类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无数观众为之着迷。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磨砺与沉淀,动画不仅是孩子们的专利,更为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喜闻乐见。这门艺术作为新兴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不仅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策略问题,也是弘扬本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国产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组成部分,拥有肥沃的市场。然而经历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到60辉煌,国产动画在90年代末呈现了疲软的状况。而今动画这块蛋糕已经逐渐被美日瓜分,后起之秀韩国也大有分一杯羹的趋势。反观国产动画发展较为缓慢,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在新媒体迅速普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方式亲民化,动画作为对媒体媒介高度依赖的产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有着第五媒介之称的手机媒体成为了新媒体时代备受瞩目的对象,在iphone所开创的手机系统与软件开发互相结合的方式带领下,手机动画作为一个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且有无限潜力的新领域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也将为动画产业注入新的血液。
1.2 手机动画的发展
美日韩三大动画强国顺应时代的潮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3G技术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而美日则快速的将动画产业融入到手机媒体的运用当中,纷纷推出了手机媒体事业,目前DoCoMo公司的imode与动画产业密切结合,将一些动画、漫画、游戏和一些动漫形象的娱乐产品融入到手机媒体应用当中,制作出一些有趣的内容想用户提供特色的娱乐服务。可见国外的动画在手机媒体上的应用已经稳步的发展起来。
对合作各方而言,此举极大削减了印刷、物流、库存成本,大大提升了国际手机及数字化出版商对中国动漫内容的向往、热情和兴趣。这种全新的动漫文化出口模式必将成为中外动漫文化行之有效的交流模式。因此,随着中国手机动漫的进一步发展,手机动漫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动漫走向世界的一种重大而全新的突破口,甚至有可能使中国文化成为引领世界新文化潮流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
2 手机动画的优势
相比之于欧美日韩等动漫强国,在传统漫画、影视动画等方面国内发展有着明显的不足,但在具有全新经济模式、语言形态的数字化移动终端——手机动漫时代,他们则与中国完全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拥有9亿手机用户市场及全新手机消费文化的中国,将成为新时期竞争望尘莫及的天然屏障。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创作顺应手机载体所需要的新形式内容,规范9亿手机用户的现实市场,将是中国手机动漫、中国动漫决胜未来的至关要素。加之手机动画针对性强的特点,中国的年轻人对新兴事物的强大适应接受能力,为手机动漫发展提供了美好而广阔的前景。随着3G手机在中国手机市场的迅速普及,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最突出代表的动漫业,创意将得到无可比拟的发挥空间。
3 现阶段存在问题
3.1 手机动画理念的确定
首先,很多手机动漫运营和内容创作的业内人士,依然对手机动漫的理念与理论认知同网络动漫混淆不清。严格来说,手机动漫实质就是一种全新形态的数字出版模式。而网络动漫因其免费及互动式的娱乐性、上传的自由性和品质不高的草根性作品,还不能算是一种经济交易行为。真正的交易行为一经构成,就法律而言,必然会有一系列交易行为产生后的所有相关权益、权利与责任等问题。手机动漫的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都将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能以手机动漫是自由文化而推卸其在内容与服务方面所应尽的责任。
3.2 手机动画从业者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其次,在目前的手机动漫从业方面,不论从内容的创意创作、编辑审校、运营宣传推广等,与传统纸质动漫出版体系相比,各方面都还存有明显不足。比如手机动漫从业者大多还属于技术性工作人员,在文化理论认知、知识广阔性、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对手机动漫内容编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与传统纸制漫画相比,在面对读者时仍有较大品质差距。因此,手机动漫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还亟需快速提高,否则手机动漫的消费读者在付出了相应的资费后,却不能获得真正相对应的消费品质回报。
3.3 手机动画运营的不规范性
最后,很多手机动漫创作者也许属于实验初期,缺乏在手机动漫行业发对手机载体钻研创作的热情,只是希望简单把原有内容转制到手机平台上。对手机动漫创作所须的一些软硬件技术缺乏深入了解和熟练操作,与运营商、硬件商之间缺乏常态沟通。同时,很多手机动漫运营服务商对动漫内容的理解也有偏差,高新技术与文化艺术创作的有机融合、沟通等都是手机动漫从业者面临的新问题。
4 相对应解决方案
目前,欧美日韩等传统动漫强国的手机动漫业都处于发展、尝试初期,尚未制定或由市场演化而自然形成相关的行业规则、惯例和标准。而中国手机动漫市场巨大,发展前景异常广阔。中国动漫行业和相关政府管理机构如有前瞻式认知,因尽快推动手机动漫行业相关的内容创作商、运营服务商、软硬件制造商制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研制一套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行业通行标准体系。这对于国家政府扶持动漫行业发展以及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具有至关重要的、深远的文化战略意义。
笔者建议,是否能优先结合业已在手机动漫领域开展了内容创作、软件服务、电信运营、硬件制作等相关业务机构结成一种由政府扶持推动下的手机动漫产业联盟。成立由政府主导下的行业标准制定、手机动漫产业联盟执行落实的产业性实践机构。由政府主导建立几个小而精,产、学、研相融合的“手机动漫产业创作试验田”,再逐步将行之有效的可进行产业化推广的研究成果推向整个行业,从根本上引领中国动漫业在数字文化产业化时代、在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动漫业时,处于领先地位。
5 结束语
新媒体功能的不断成熟和丰富,使手机功能大大扩展,加之手机普及度高互动性强便于携带等优势,国产动画迎来了新的契机。手机动画作为一个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且有无限潜力的新领域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将为动画产业注入新的血液。手机动画因其媒介具有平民化和大众化的优势,迅速被大众接受使用,但正是这个优势也导致了手机动画山寨化,内容低俗化等缺点。国产手机动画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根据手机动画的特点进行研究制作,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动画也多是转载电脑动画的内容。没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都是手机动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期待手机动画市场更好的运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海松.手机媒体—手机媒介化的商业应用思维与原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