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的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而言之,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大而言之,作为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数学建模有着与数学同样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以前创立的欧几里德几何,17世纪发现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都是科学发展史上数学建模的成功范例。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
数学的实践性、社会性意义体现为:从事实际工作的人,能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及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他们每天面临的大量实际问题,并发现其中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并以此作为指导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与手段。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可称之为数学模型,建立这个“关系或规律”的过程即数学建模。
从定义的层面上来说,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从定量的角度出发,基于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把实际问题表述为数学式子,即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二、数学建模的操作过程
数学建模的操作过程包括七个渐进及循环的步骤,即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其中步骤一、模型准备,即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步骤二、模型假设,即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步骤三、模型建立,即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步骤四、模型求解,即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或近似计算)。 步骤五、模型分析,即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步骤六、模型检验,即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步骤七、模型应用,即应用方式因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而异。
三、数学建模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经过十年来的数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基本数学理论知识,但是接触到实际问题却常常表现为束手无策,灵活地、创造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而数学建模的过程,正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数学建模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也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全面认识数学及其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
传统教学法一般表现为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强化数学建模的教学,可极大地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扮演的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由于要求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报告、答辩或争辩,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能简单的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知识建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提升。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建模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小组队员的讨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数学建模本身就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独立思考、深入探讨的一个实践过程,同时也给了那些只重视定理证明和抽象逻辑思维、只会套用公式的学生一个全新的数学观念,学生在建模活动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想象空间, 数学建模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建模是高校常见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后,也渐渐引入中学的数学教学当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在我国有一定的历史,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研究模式.但是由于对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高校的数学建模方法教学往往拘泥于理论,没有达到应用的效果,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展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对高校数学建模的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推动学科作用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力量,应该成为高校教学的一个研究重点.
一、数学建模及其方法的概述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具体指的是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前提假设、过程分析、建立模型并计算得出结论的解决问题过程.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一个表现,是联系数学学科和生活实际的一个桥梁.数学建模的方法很多,分类方式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有:类比法、差分法、回归分析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对应解决的模型类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不同背景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法.
二、数学建模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数学建模是一门联系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学科,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初等教育中,我们接触的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明显,即使有相关的应用,也是一些浅显、简单的应用,不能凸显出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新课改以后,中学的数学学习也引入了数学建模的相关学习,但是这部分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较为简单的一些模型中,对数学建模的了解不够透彻.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数学建模方法的学习是深化数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建模方法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感知数学作用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掌握数学的具体方法,这有利于学习其他的数学学科知识.
三、高校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缺乏应用经验,课堂过于理论化
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在高校当中已经属于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逐渐普遍化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都将数学建模列为必修课程.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数学建模方法教学中,学生应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其中教师缺乏应用经验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数学建模方法教学是教学生用数学建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性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能主动性地开展创造性、研究性的学习.有些高校负责教授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师本身的应用知识和经验就有所欠缺,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过于理论化,条条框框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难以将方法真正牢记于心并应用起来.
(二)忽略了教学策略的个性化选择
数学建模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背景和对应的能解决的问题模型,因此,对于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区别.简而言之,因材施教的材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对象,也应该考虑到教学的原材料.例如,在数学建模方法中,聚类分析对于集散类型的模型是比较有利的,排队论对于研究排队或者类排队问题就是一个有力的工具.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习惯性地采用基本方法步骤讲解加对应模型练习的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每一个方法的特点,对于方法和模型之间的联系性没有很好地摸透,达不到真正应用的目的,从而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良好解决问题习惯的养成.
四、高校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注重数学建模方法的多重联合
多重联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求对数学建模方法进行有机组成,使其能在解决问题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要做到方法的联合,就要求学生对每一种数学建模方法的含义、特点、步骤、作用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方法之间的选择、搭配.因此,加强基本方法的学习是多重联合教学策略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不同数学建模方法之间的联系性和统摄性,教会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和联合,更好地来解决问题.数学建模方法的多重联合其实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个高层次应用,因为只有对方法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进行联合运用.
(二)注重数学建模方法的阶级递进
数学建模方法教学是对数学的应用学习的一个工具,但是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数学建模方法教学要遵循阶级递进的原则,因材施教,由简到难.对于刚接触数学建模学习的学生来说,在建模方法的教学上要以学生对建模的意义、过程、步骤的掌握为主,后续再引进对方法的深刻领悟和意义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明白建模教学的意义.如果在教学的环节打破了学生认知能力梯队,就会造成学习效果下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甚至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抵触情绪.
(三)注重数学建模方法的交叉设计
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还要注意与现实情境的交叉,数学建模方法本来就是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因此,离开了生活实际的建模方法教学就会是纸上谈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和情境的交叉融合,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形.以2014年全国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为例,这道题目是数学作用于生活的一个直接体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贴切.这个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被碎纸机碎掉之后的纸片进行还原.这个问题情境放在当下,可以与人民币拼接复原的新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灰度矩阵建模方法的时候更有兴趣和亲身体验.
(四)注重开展应用性教学
学习数学建模方法的最K目的就是能够使得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所依、有所用,因此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的最终归途应该放置于应用型教学当中.应用性教学的开展方式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上实际问题模型的演练之外,还可以通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来作为学习、感受的平台.大多数高校都会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调研,这也可以作为开展应用性教学的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调研的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调研,形成结果,做到一举两得,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某高校的学生在暑期对两个校区之间的校车设置进行了调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得出了一个最佳的设置模型,一方面为学校的办学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也完成了社会实践的任务.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如果无法做到与应用性教学相结合,那么就无法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能力的培养来说也是不利的.
能有效地使用数学建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处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凸显数学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大学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应当具有的能力.数学建模方法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有助于让学生真正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也能为其他数学学科的学习打下方法基础.因此,开展高校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无论是对学生的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在未来,还需要在数学建模方法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学情和课程建设的目标着手,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高校数学建模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基于建模方法的高校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64-165.
[2]刘巍,薛冬梅.基于多媒体教学的大学《数学建模》课程教法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12):39-42.
[3]宋岩,王道波,黄远林.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5(10):180-181.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比较重视一些理论体系和抽象问题的解答,不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虽然能够解答物理问题,但是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却不知道如何应对.高中物理教师会把自己的理解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没有自己想象的机会,只能是被动的去接受,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对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说是一种阻碍.建模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需要,高中物理已经具有比较深的理论层次,物理的严谨性和抽象性在其中有比较多的体现,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其中涉及实践的内容比较少,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但不会运用,这是高中物理存在的一大问题.而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就能极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数学公式、数学模型,学生看到这些比较直观的东西,就能更加快速的理解新知识.数学建模教学是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因为,物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能发现物理知识的存在,使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利用率也会得到提升。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使用数学建模,就能极大地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想象力。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而且,数学建模过程需要非常多的信息,学生需要参与进来,集思广益,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能只享受他人的成果,所以,数学建模还能够提高团队的分工合作能力.作为学生,要加强自己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乐于奉献的精神,既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要学会资源共享、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就能快速的适应社会的节奏.此外,数学建模教学还能把物理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物理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双重效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得到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变得高涨,并且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就能有效的契合素质教育的方针,把高中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
2建模思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1分层次、分阶段引入建模方法
目前,许多高中学校已经能够熟练、有效的使用数学建模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的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使用建模方法时,教师会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会直接就使用建模方法,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不是足够牢固、相关的数学方法是不是能够熟练应用,这样就使得学生参与建模的积极性和效率得到提高,如果学生还没有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就不能使用这些知识,否则学生会非常的茫然,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通过建模,学生能够体会到物理教学的魅力,进而对物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熟练掌握之后,要增加建模的使用频率和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的建模思想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2循序渐进的增加建模质量,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物理的基础知识教育作为“面”,建模教育当作“点”,通过建模教育能够将“点”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然后带动基础知识教育的全面提高,急于求成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建模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如今,学生的思维却非常活跃,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却得到制约,主要原因就是传统教育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模教育能够将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出来,通过建模的“点”的作用,把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能自己去解决,消除了等靠的思想.
2.3在物理课堂中引入建模的步骤
建模,就是依托数学理念、方法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发现物理问题,或者通过一个案例来引入建模方法;(2)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为建模打下基础,也就是把物理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来解决;(3)建立数学模型,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得出最后的结果;(4)把结果与现实进行比对,对结果进行验证,通过这个步骤来帮助学生了解建模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总结结论,为以后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在建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职责是观察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在得出结果之后,学生不要忘了对问题进行反思,发现建模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就要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完成建模过程;如果建模与问题之间并没有关系,建模的结果并不是正确的结果,那么学生应当对过程进行检查,如果自己找不出原因,要请教老师帮助解决.这样的建模学习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完全释放.
3建模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建模方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35-01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也就是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1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述
数学模型就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标,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 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数学模型法就是把实际问题加以抽象概括,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渗透这种方法和思想,要注重并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如何用数学模型(包括数学概念、公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来表达实际问题。
2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电子计算机推动了数学建模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推动了数学建模的发展;数学建模在工程技术领域应用广泛。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重要关键。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数学建模越来越受到数学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已成为现代科技工作者重要的必备能力。
3 数学建模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3.1 数学建模的步骤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模型准备。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2)模型假设。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3)模型构成。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4)模型求解。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5)模型分析。对模型解答进行数学上的分析,特别是误差分析,数据稳定性分析。
3.2 数学建模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a.机理分析法。根据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从基本物理定律以及系统的结构数据来推导出模型。(1)比例分析法:建立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2)代数方法:求解离散问题(离散的数据、符号、图形)的主要方法。(3)逻辑方法:是数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解决对策中得到广泛应用。(4)常微分方程:解决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关键是建立“瞬时变化率”的表达式。(5)偏微分方程:解决因变量与两个以上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b.数据分析法:通过对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与数据拟合最好的模型
可以包括四个方法:(1)回归分析法(2)时序分析法(3)回归分析法(4)时序分析法
c.其他方法:例如计算机仿真(模拟)、因子试验法和人工现实法
4 数学建模应用
数学建模应用就是将数学建模的方法从目前纯竞赛和纯科研的领域引向商业化领域,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接受市场的考验。可以涉足企业管理、市场分类、经济计量学、金融证券、数据挖掘与分析预测、物流管理、供应链、信息系统、交通运输、软件制作、数学建模培训等领域,提供数学建模及数学模型解决方案及咨询服务,是对咨询服务业和数学建模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尝试。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在校学生组建了国内第一支数学建模应用团队,积极地展开数学建模应用推广和应用。
5 努力倡导数学建模活动的要求
5.1 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是竞赛制的和非竞赛制的,应当对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建模活动要有规章制度,要比较正规化,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建模过程竞赛要保证公平、公开,保证学生不受干扰影响。
5.2 巩固数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数学建模需要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同时学生要具备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抽象能力,还有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假设教学课堂中过于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学习。数学建模过程本质是比较有趣的过程,是对实际生活进行简化的一个过程,生动和有实际价值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促使学生用建模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适度给予奖励评价。
总之,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积极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目的是要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意识,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学生参加数模竞赛的积极性广泛提高,赛题也越来越向实用性发展。可以说正是数学建模竞赛带动了数模一步一步走向生产和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数学建模广泛应用必成为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平正.浅谈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版).2007(01).
关键词 :中学数学 数学建模 应用
1、引言
近些年的教育制度改革,高度重视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此项教育方式的实施中,中学数学该如何变革呢?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中学生必须要加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那么该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如果将生活实际问题与数学相联系,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到数学题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正是一个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体现了学与用的统一,可以使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及基本思想,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这一点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内容.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具体内容以参考文献[1]至参考文献[14]作为参考.
2、建模的一般性理论知识
要想更好的应用建模,则首先要了解建模的一些理论知识,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简单的介绍:(1)数学模型的概念;(2)建模的一般步骤;(3)建模应遵循的原则.
2.1 数学模型的概念
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
2.2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2.2.1 模型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搜集必要的信息,如现象、数据等
尽量弄清楚对象的主要特征,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问题”,由此初步确定用
一类模型.
2.2.2 模型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设目的,抓住问题本质,忽略次要因素,作出必要的、合理的简化假设,选择有关键作用的变量和主要因素对建模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2.2.3 模型构成
根据所作的假设,用数学的语言、符号描述对象的内在规律,运用简单的数学工具,建立各个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初步形成数学模型.
2.2.4 模型求解
建立数学模型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对建立的模型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优化方法、数值计算、统计分析等各种数学方法,特别是数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
2.2.5模型分析
对模型求解得到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有时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稳定性态,有时根据所得的结果给出数学上的预测.
2.2.6 模型检验
把求解和分析结果翻译回到实际问题,与实际的现象、数据比较,来检验模型的合理性、适用性和真实性.如果与实际不符,应该对模型进行修改、补充,或是重建.一个符合现实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修改,直至完善.
2.2.7 模型应用
应用的方式与问题性质、建模目的及最终的结果有关,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 建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2.3.1适度性原则
数学建模实际既要尊重问题的实际背景,又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信息.对中学生而言,专业术语过多、计算量过大,都会对其理解问题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建模题目时,必须对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加工,以达到适度并且符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
2.3.2 适应性原则
数学建模的设计应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建模问题要与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进度同步,在课外活动中,建模的设计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拓宽,以开放学生的视野.
3、中学生建模的重要意义
通过上面实际问题的应用举例,可以看出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中有着不可或
缺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学生建模有着重要的意义,展开如下.
3.1 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可以掌握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3.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就是题海战术,就是大量的计算.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必要.使其认为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的应用到数学问题当中,慢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 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建模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可以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建模还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建模还可以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使他们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认真谨慎的科研态度.这些都是学好数学必备的素养.
[关键词] 高等数学 数学建模 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去描述或模拟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旦数学模型建立起来,实际的问题就转化成了等价(或基本等价)的数学问题。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多次循环、反复验证的过程,是应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综合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学开始设置数学建模课程,80年代初数学建模课程开始进入我国大学的课堂。198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始举办,1989年起我国部分高校选派代表队参加这项竞赛。1992年开始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TAM)举办我国自己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MCM)。1994年改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围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实践表明,数学建模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步骤
为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去,通常应该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关于数学建模的概述,也可以平行地开一门关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课程,让学生熟悉数学建模的全过程。通常在教学和科研中常常使用的是八步建模法,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步骤:
1.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原因是问题没有提好。问题的提出是在面对实际的研究对象时,能够很快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问题的本质,确定问题的已知和目标。
2.量的分析。数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数学建模过程就是要搞清楚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3.模型假设。模型假设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前提和已知条件。为了准确把握实际问题的本质属性,必须将问题理想化、简单化,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要因素,进行必要的假设。
4.模型建立。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根据某种规律,依据模型假设,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函数关系。
5.模型求解。建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还要对上述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上的求解,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6.模型分析。根据建模的目的要求,对模型求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利用相关知识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模型合理性分析。
7.模型检验。建模是否正确,还必须进行模型的检验。模型检验有两种方法:一是实际检验,就是回到客观实际中对模型进行检验;二是逻辑检验,这一检验法主要是找出矛盾,否定模型。究竟选用哪种检验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8.模型应用。模型应用是数学建模的宗旨,也是对模型的最客观、最公正的检验。
二、培养数学建模思维
数学建模中关键的思想方法就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归纳和假设,将其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得到所求的解。但这还只是完成了数学建模的一方面,在实际问题中看能否解释实际问题,能否与实际经验或数据相吻合,若吻合数学建模过程就完成了,否则还需要修正假设并重新提出经修正的数学模型。因此数学建模中数学建模思维能力特别重要,如果不能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那么,整个数学建模就无法进行。如果不能把数学建模的结果用普通人能懂的语言表述出来,那就可能大大地降低它的应用价值。对于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如何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一定的抽象、简化,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这种翻译能力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是有要求的,从而也是学生易于掌握的。但是对于后一种翻译能力却要求甚少,因此,对应用数学方法推理或计算得到的结果,不仅要重视解释、检验、讨论,更重要的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能结合实际解释其意义。
三、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大量的实践表明,人们一旦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将会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如虎添翼,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以及数学方法的介绍,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在高等数学中,涉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有:导数的应用、定积分的应用、重积分的应用、曲线与曲面积分的应用、微分方程的应用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中要力求讲清建模的思路及求解方法,使学员感受到数学应用有前景有趣味,数学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养成自觉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四、强调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数学概念一般来源于社会实践,概念产生后又反过来为社会实践服务。在介绍概念的含义后,要重视概念与实际结合,突出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导数的概念时,我们提到导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数学模型。它虽然由瞬时速度而导人,但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力学的范围,而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这里可以举些简单例子如: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线速度、角速度等。然后可以这样提问:“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这时,全班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种群的生长率和死亡率”、“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率”、“战争中物质和战斗力的损耗率”、“冷却过程的温度变化率”……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例子,显示出思维非常活跃。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出总结――数学上统称为函数的变化率,都与导数有不解之缘。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同时他们也会为导数的巨大魅力而倾倒。
五、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建模思想
在教学中融合数学建模的思想,改进教学方式。当前高等院校有些基础理论课程还基本停留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此,利用数学建模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践的环节,并且引导学生掌握“发动机”式的学习方法。在大学教育中融合数学建模的思想,要求教师掌握“发动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发动机”式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让学习由心而发,摆脱被动学习模式。还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逐步建立大学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比如在数学基础理论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应用型和实践类的课程,例如“运筹学”、“数学模型”、“数学实验”以及“计算方法”等等课程;在其余与数学相关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尽量使数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增加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更新。
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和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支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实践表明,数学建模教学可以为高校顺利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同胜.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和实验报告[J].教育研究,1997(6):2-3.
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的应用正在向其他领域渗透,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没有数学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数学建模方法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现在已经有不少高中学校将数学建模应用到教学中,但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见.其实,建模方法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能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1 建模思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比较重视一些理论体系和抽象问题的解答,不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虽然能够解答物理问题,但是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却不知道如何应对.高中物理教师会把自己的理解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没有自己想象的机会,只能是被动的去接受,丧失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对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说是一种阻碍.
建模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需要,高中物理已经具有比较深的理论层次,物理的严谨性和抽象性在其中有比较多的体现,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其中涉及实践的内容比较少,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但不会运用,这是高中物理存在的一大问题.而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就能极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数学公式、数学模型,学生看到这些比较直观的东西,就能更加快速的理解新知识.
数学建模教学是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因为,物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能发现物理知识的存在,使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利用率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使用数学建模,就能极大地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想象力.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而且,数学建模过程需要非常多的信息,学生需要参与进来,集思广益,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能只享受他人的成果,所以,数学建模还能够提高团队的分工合作能力.作为学生,要加强自己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乐于奉献的精神,既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要学会资源共享、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就能快速的适应社会的节奏.此外,数学建模教学还能把物理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物理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双重效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得到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变得高涨,并且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就能有效的契合素质教育的方针,把高中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
2 建模思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分层次、分阶段引入建模方法
目前,许多高中学校已经能够熟练、有效的使用数学建模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的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在使用建模方法时,教师会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会直接就使用建模方法,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不是足够牢固、相关的数学方法是不是能够熟练应用,这样就使得学生参与建模的积极性和效率得到提高,如果学生还没有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就不能使用这些知识,否则学生会非常的茫然,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通过建模,学生能够体会到物理教学的魅力,进而对物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熟练掌握之后,要增加建模的使用频率和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的建模思想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2 循序渐进的增加建模质量,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物理的基础知识教育作为“面”,建模教育当作“点”,通过建模教育能够将“点”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然后带动基础知识教育的全面提高,急于求成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建模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如今,学生的思维却非常活跃,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却得到制约,主要原因就是传统教育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模教育能够将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出来,通过建模的“点”的作用,把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能自己去解决,消除了等靠的思想.
2.3 在物理课堂中引入建模的步骤
建模,就是依托数学理念、方法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发现物理问题,或者通过一个案例来引入建模方法;(2)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为建模打下基础,也就是把物理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来解决;(3)建立数学模型,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得出最后的结果;(4)把结果与现实进行比对,对结果进行验证,通过这个步骤来帮助学生了解建模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总结结论,为以后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在建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职责是观察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在得出结果之后,学生不要忘了对问题进行反思,发现建模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就要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完成建模过程;如果建模与问题之间并没有关系,建模的结果并不是正确的结果,那么学生应当对过程进行检查,如果自己找不出原因,要请教老师帮助解决.这样的建模学习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完全释放.
3 建模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数学建模; 建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49-01
一、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现状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普遍重视数学建模教学,把数学建模活动从大学生向中学生转移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该《标准》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作为三大教学板块单独列出,规定高中阶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从而实现了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由隐性课程向显性课程的跨越。
数学建模既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的一种形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有效地、科学地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对高中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应用数学能力有很好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数学课程标准还缺乏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也缺乏有效的教材和规定,这让许多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标准和依据,从而影响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因此如何进行建模教学就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引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数学建模的基本含义和步骤
数学建模是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求解数学模型,再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必要时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的过程。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强调与社会、自然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解读自然、体验人生。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进行应用数学的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及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数学结果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及相应数学软件的能力;独立查找文献及自学的能力,组织、协调、管理的能力;创造、想象、联想和洞察的能力。
1.模型准备:考虑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掌握必要的数据资料,分析问题所涉及的量的关系,弄清其对象的本质特征。
2.模型假设: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进行假设,选择有关键作用的变量和主要因素。
3.模型建立:根据模型假设,着手建立数学模型,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建立各个量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初步形成数学模型,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4.模型求解: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论。
5.模型分析: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有时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性态,有时需要根据所得结果给出数学式的预测和最优决策、控制等。
6.模型检验:把求得的数学结论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判断其真伪,是否可靠,必要时给予修正。一个符合现实的、真正适用的数学模型其实是需要不断检验和改进的,直至相对完善。
7.模型应用: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不符或部分不符,而且求解过程没有错误,那么问题一般出现模型假设上,此时应该修改或补充假没。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相符,并满足问题所要求的精度,则认为模型可用,便可进行模型应用。
三、关于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建议
数学建模作为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一种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它的有效实施和应用,有赖于学校、数学教师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笔者结合自己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的实践,从建模教学的形式、内容、层次和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四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数学建模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目前比较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结合正常的课堂教学,在部分环节上切入数学模型的内容。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讲解关于椭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这个部分切入数学建模的内容,在太阳系中有的行星围绕太阳的运行轨道就是一个椭圆,并且太阳恰好在其中的一个焦点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建立行星轨道的椭圆方程。二是开展以数学建模为主题的单独的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数学建模的选修课。这三种形式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都可结合实际有效使用。
2.数学建模的教学要选择合适的建模问题。进行建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让学生理解内容、接受方法,又要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后,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新的飞跃。不切实际的问题,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建模活动,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也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受到很大挫伤。
3.数学建模的教学要有层次性。数学建模对教师,对学生都有一个逐步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特别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起点要低,形式要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因而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建模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建模,结合正常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应用意识。第二阶段典型案例建模,巩固并适当增加数学知识,尝试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应用数学问题。第三阶段综合建模,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或每个小组的成员承担一项具体任务,他们进行自己的建模设计,最后进行讨论,教师只做简单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检测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数学建模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的内容通常信息量大,难度相对也比较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唯一,而且活动中要涉及到对观点或方法的评价,靠单个人的努力难以很好的解决问题。分组学习与合作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建模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体现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从而加强团队的合作意识,体现团队精神。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共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对模型进行检验,可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要努力创造学生进行合作的情境及自由的心理气氛,鼓励学生在建模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他们学会主动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倡合作,但同时也要求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在民主的合作学习中提高集体思维的效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建模活动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数学建模能力的把握将给予学生终生的财富,而非某个特殊的案例和习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提炼出一些具有广泛应用基础的一般性模型和理性分析思路。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训练中,学生才能有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深入领会数学的精神,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研究和学习建立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开发、国家人才的培养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陈永兵.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新思路[J].考试周刊,2010(20):83.
[2] 褚小婧.高中新课程数学建模教学的设计[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建模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实施,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而数学建模作为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意义
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教学是指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数学课本知识,将未经简化抽象的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使学生能运用理解、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已获得的数学概念、公式、图形基本关系,把实际问题中的非数学信息转换成抽象的数学信息,或把现实数学对象中赋予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数学对象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地说,数学建模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实际问题适当简化后寻找出主要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模型);二是如何利用数学工具处理这个模型;三是对整个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具体步骤如下图:
(数学建模步骤)
从方法论角度看,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从具体教学角度看,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活动。
对于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西方一些国家较早就已开始重视,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加上传统应试教育的某些弊端,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仍被陷在纯数学的逻辑推理和计算之中,而较少讲到数学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以致有些学生会产生“学有何用”的思想,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建模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二、数学建模的方法和原则
1.方法:
数学建模是应用问题向纯数学问题的转化的过程,是对已有知识、方法进行重组、变换、类比、推广及再创造的过程,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参数和变量,并利用其内在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由数学建模的本质决定它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量化手段。
数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比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从有限到无限的思想、归纳类比的思想、倒推逆向分析思维、试探思想等,其本质都是创造性思维方法.我们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不刻意地去追求运算技巧和方法,而将重点放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上,运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2.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环境和动手动脑并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尝试,鼓励他们不怕失败,多读、多想、多练,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在自觉学习过程中构建数学建模意识。
(2)适度性原则
数学建模问题难易应适中,不要脱离中学生实际,题目难度以“跳一跳可以把果子摘下来”为度。数学建模设计既要保持问题的实际背景,又要使学生在理解社会信息上不产生困难,实际背景可能涉及许多因素,提供的条件不足或过剩,术语专业化,因此数学建模要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在加工,达到适度。
(3)循序渐进原则
数学建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螺旋上升,让学生掌握诸多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
(4)因材施教原则
数学建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个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较优秀的学生多指导、中等程度学生多引导、后进生多辅导,实现整体进步,并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三、对中学数学建模思路的设想
1.立足课本,发掘改编,加强数学及本能的训练
学生建模能力的形成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方法培养的一种综合效果,日常教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对形成建模能力起着奠定作用,然而反过来,只学习应用题建模,忽视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中学普及建模知识,一定要在系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同时要立足课本,发掘改编,对课本中出现的应用题,可以改变设问方式,变换题设条件,互换条件结论,综合拓广类比成新的应用题。
2.深入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建立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强化应用意识 。
学数学的一个基本目的是要用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目前很多学生还没有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处处存在着要用数学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作背景编制应用题,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测建筑物的高、人口增长、房租问题、贷款问题、气象问题,以及市场经济涉及的利润、成本、保险、股份等都是中学数学建模的好素材,适当的选取,融入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以后主动以数学的观念、手段处理问题提供准备。
3. 构建建模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统一
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培训都是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主题进行的,创新思维是最高形式的思维活动,在建模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想构造能力。教学应结合正常的数学内容进行切入,把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跨学科寻找包含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命题模式越来越趋向于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以某一学科为背景,交叉渗透其它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中学所涉及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函数,方程,不等式,二次曲线,多面体,旋转体,集合,排列组合等概念,中学数学建模的内容相当丰富,有利息,增长率,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图表,市场预测,供求与存储等问题,以及物理、化学、生物、人口、生命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从这些学科应用题中选取合适的例子,通过分析,联想,转化,抽象,构建模型,使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小结
数学建模是数学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灵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体验“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知识技能”的转化过程,逐渐体会数学建模的价值和作用,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世界,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深化创新思维品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