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交流与合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接近两千万,很多农村地区超过一半的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则由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聚少离多是留守儿童与父母明显关系。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儿童对父母亲情的渴望,无法接受父母思想的熏陶,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差和心理疾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少,不能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是现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1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监护无力
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老年人的意识形态与现代儿童需要的现代思想不相符,对留守儿童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起不到良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留守儿童聚集的农村地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地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与现代先进的教学条件相差较远,受到经济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引导效果不明显,不能全面的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规范有较大的困难,从学校和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的实施难度很大,往往力不从心,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很多不良行为,像厌学、逃学等现象。父母的监护不力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的元素
每个儿童都需要父母的抚慰,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据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父母年均回家不足三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导致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极大的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同学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社会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相对较高也证明了这个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外加上自身的防护能力有限,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不法分子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很大,这也是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的体现。留守儿童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父母不能及时进行帮助和心理辅导,容易导致出现极端事件的发生,酿成惨剧。
1.3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与父母的长期分居,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受到父母的呵护,父母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心理进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性格孤僻,不愿与别人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常常伴有抑郁和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行为方式,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长期远离父母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在与人交际中显得比较弱势,超过30%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卫生问题。没有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的性格柔弱内向,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找不到支撑点和自信点。隔代监护的弊端明显,祖父一代监护人对儿童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局限性,当留守儿童遇上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使儿童产生无助感。由于性格的规避性同样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内心的压抑会产生自闭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年龄段大多在5-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攀比心较强,父母在身边,能增强自豪感;失去了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失去学习动力的现象。
2.家校合作,共育双赢
家校合作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关键性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和实施效果,家庭教育问题是现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充分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未来的成长中不容易改变,儿童阶段是教育的敏感时期,每个儿童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对人生的道路有巨大的影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共同引导和开发。
2.1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习惯养成教育包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心理指导、行为规范指导和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三个方面要相互融合。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和学校要保持沟通,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在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协调沟通子女教育问题,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为人处世、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家校合作在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为人处世,培养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2.2建立家校合作关系的积极作用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家庭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和家庭教育的思路方针能否适应儿童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重视程度都不相同,学校首先要让家长明确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认识到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要充分的配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教育成果主要措施
学校合作的重要渠道是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持信息的沟通,家访是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要强化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与信息共享,让留守儿童家长进一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留守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在与学校沟通的中,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普及老一辈监护人的监督教育意识,引导监护人参与教育,使家校合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结语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合作教育
一、引言
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在逐渐适应进入社会的过程中,青少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是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同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成长的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两者应该相互加强合作,推动家校合作教育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如何才能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是摆在家长和学校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首先介绍当前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谈谈新时期家校合作应该采用怎样的教育模式。
二、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涉,家庭不参与学校教育,学校也不会参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上世纪建国初期,学校担负着培养青少年的所有责任,家庭并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学校成为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青少年各方面的培养学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并不是唯一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从六十年代开始,学校逐渐注重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合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从此拉开序幕,全国各地的学校也相继加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中,人们大都认为学校是整个教育的主导者,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的进行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应该给与学校教育指导和帮助。这些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结合采取多了多种合作模式,如家长会、家访等,但是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现阶段的家校合作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家校交流方式单一,交流的次数比较少,很多学校只有在学期期末或者其中召开一次家长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这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合作。单一的家长会的召开还没有引起一些老师的重视,家长会上一般都是老师在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没有家长发言的时间,更谈不上相互交流。有些交流只是某在些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会请家长到学校交流,但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批评,责备家长教育不好,而不会跟家长沟通找出学生的问题,最终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
家校合作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家长、学校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政府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很多政府部门并不存在,认为教育只是小事,经济发展才是当前主要工作。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导致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学,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有些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不准随便出入学校,家长更不允许随便进入学校,家长跟老师和学生都缺少交流。家长作为小学生的监护人,应该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详细了解,同时应该对学校的政策和计划详细了解,多与学习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孩子交给学校之后,认为一切都属于学校来教育和管理,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三、新时期家校合作教育的模式
家校合作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合作,克服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家长与学校应该改变对家校合作教育的认识,改变以往的观念。家长和学校都要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要做好家庭教育,辅助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然后家长和学校要积极拓展交流模式,不能依靠单一的家长会进行交流,学校要想办法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完善奖励机制促使老师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合作,学校还应该想办法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如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庭研究会、为家长提供和学校教育同步的教育书籍等。再次,学校要保证和家长交流的持续性,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家长跟学校能够时刻保持沟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要畅通与家长交流的主渠道,学校可以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积极开展家访、校访等,家长也要积极向学校反应学生在家庭的表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四、结语
家校教育合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合作,解决以往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家长与学校都要改变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拓宽相互交流的模式,学校要畅通与家长交流的渠道,不能让家校合作局限于形式,要落实到实际中,保证小孩子的在学校与家庭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叶爱国.现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18).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一、信息交流单向性
交流意味着合作。所谓合作,应该是合作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达成目标的过程,合作的前提应是合作双方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家校合作是以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为基础的,然而,在我们家校合作的实践中,出现的状况却是信息以学校为源单向流向家庭,以传达代替了交流,以灌输代替了沟通。
以中小学家校合作最常用的形式――家长会为例。家长会的惯常模式在全国几乎是通用的:首先由学校领导讲话,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宣传学校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传达学校对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要求,或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类讲话往往是家长们耳听详熟的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和随处可见的套话,家长们不仅很少认真听,而且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校级家长会后接着是班级家长会,通常也是班主任向家长讲话,一般以通报学生的成绩为主,其结果往往是成绩好的家长颇觉欣慰和光彩,而成绩不理想的家长会陷入尴尬、烦恼和忧虑中,使家长会始终处于一种隔膜的氛围中,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降低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使家长会越来越流于形式。
二、双方地位不对等
由于分工不同,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双方不论作为社会单位还是教育力量,在地位上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家校合作能否顺利进行,保证双方在合作中的对等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但目前我们家校合作的现实是,在合作中应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往往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把“主导作用”转换为“领导地位”,对家庭进行教育“训导”和“恩赐”,而非教育对话和协商。家庭在合作中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家庭失去了在合作中的发言权,也就失去了主动进行合作的动机。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家校合作的形式上反映出来:我们所较常采用的合作方式都属于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模式”,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日等,更多地考虑学校的需要和便利,往往在活动举行前通知家长参加,家长一般没有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妥善安排个人事务的时间,常给家长带来许多不便,家长只能疲于应付。家访,这个最能拉近家校距离、极富人情味的合作方式也逐渐被“上所施”的“电召”“传唤”所代替,家长们听唤而至,有时甚至还要接受教师的质问和训斥。更令人心痛的是,这样的事实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家长都曾有过的经历。
三、关注重心背离
学生是连接家校的纽带,家校合作毫无疑问应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这是合作的初衷和目的。但是由于家长
和教师的角色不同,他们对于如何接触和看待孩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教师更加关注孩子的共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孩子是
老师眼中的林,父母眼中的树。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高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家长更易对孩子报以高期望并更易失望。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独子文化中尤为突出,反映出家校双方在合作中对孩子关注重心的背离,一边是学校的宣讲和倡导,一边是家庭的淡漠和排斥,使双方都感到对方缺乏合作诚意,结果容易使双方失去对合作的信心和兴趣。
四、目标主体表面在场和实际缺席
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的发展始终是家校合作的目的,有效的家校合作必须始终指向学生这一目标主体。合作双方应切实为了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而排除偏见、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科学合理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但是,家庭和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却常常围绕学生却又不为了学生,出现了学生这一合作的目标主体表面在场和实际缺席的矛盾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在合作中都更容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往往忽视或偏离了学生的需要,最常见的有两种看似相反但实际同质的做法。一种是相互指责、推委责任,把注意力放在谁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追究上,而不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合作就等于是家校双方以一种特殊的合力把学生推出了合作现场,合作的目标主体在此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另一种做法就显得“愉快”多了,家长和教师站在一条战线上,双方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对学生施行“共管共治”,力求把学生的所谓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像教师截留学生信件交给家长,家长偷看孩子日记并择要向教师汇报的极端做法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学生便成了合作的受害者,要么成为家长、教师互相指责的“替罪羊”,要么成为家长教师手下的“嫌疑人”“被改造者”,使得许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接触持恐惧、反对甚至是敌视态度。这种目标主体实际缺席的合作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当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交流内容单一、狭隘
我们目前的家校合作,从校级的合作来看,总是集中于呼吁家长对学校进行支持和监督。从班级的合作来看,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局限于就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违纪问题进行交流。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教师的交流内容十分集中,双方对学生学业的高度重视,家长尤甚;双方就品德方面的
交流是值得肯定的,但实际上这方面的交流却往往集中于讨论孩子的违纪问题,只有在孩子犯错时,双方才会在孩子的品德方面寻求合作;孩子在身体、审美、劳动方面是否和谐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至于家校合作本应重视的各个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家庭中存在的特殊情况、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的特殊需求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经历,几乎被排除在合作范围以外,很少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注。
六、家校合作随意性、低频性
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还处在即事、即时的阶段上,属于“救火式”而非“防火”式,合作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即兴而定。很少有学校把家校合作纳入整个学校制度、写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即使是进行了家校合作工作,也大都没有总结,不留记录和档案。没有制度和计划的保证,家校合作便表现为随意性强,极易导致考虑不周、准备不足、组织不力的情况,如校领导只从全局考虑而没有考虑级部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教师们缺乏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致使双方的合作积极性都受到挫伤。随意性必然导致低频性,家长和教师除了通过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家长学校进行接触外,几乎常年不联系,即使是班主任老师,也只限于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交流或是为了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才会和家长有所接触。这对于双方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有效家校合作十分不利。
七、家校合作程式化、机械化
家校合作大多采用校本模式,即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在很多学校,所谓家长学校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近年来新兴的开放日应该算是家校合作领域的新事物,却并无多少新意,充其量只是家长会的“图文版”:宣传栏里张贴有关学校业绩、学生成绩及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可以供到校的家长阅读,变家长会的“听”为开放日的“看”。也有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督教团等组织,这本是有利于家校合作的,但这样的组织往往不是参与学校的决策而只是教师工作的又一层评价和监督机构,犹如为教师又加了一层“紧箍咒”,颇令教师反感,家长们往往也颇觉为难。这种程式化的合作很难引起家长积极参与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徒具形式。
合作的机械化表现为学校在合作中不能想家长所想,使合作缺乏人文关怀的气息,让家长望而却步。例如,有一些家长由于来自自身的压力而没有精力参与家校合作,如婚姻危机、生计问题等,学校理应对这样的家庭表示支持和了解,但实际上他们却常常被忽视或受到谴责;再如,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接待家长的场所,家长到校只能在教师的办公室进行交流,使这种面对面的私人交流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家长很难做到放松和坦诚;另外,教师和家长在这样的场所进行交流,只能是在教师舒适的办公桌旁边加放一张供家长就座的凳子,这种位置本身就造成了家长的窘迫心理,是一种拒绝合作的暗示。这样的细节在家校合作中俯拾即是,它们就如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一样,虽然重要却常常容易被人忽视,就更不用说教师们在合作中对家长的态度所产生的作用了。家校合作活动的后续工作,如写信或打电话向家长表示感谢或询问意见、感受等,无疑会使家长体会到教师的关切和合作诚意,这在美国已成为传统,在我国的家校合作中还是十分罕见的。
注释:
[1]彭茜,郭凯.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2001(11).
一、家校合作的主体
1.学生
学生是家校合作的作用对象和目标个体,是家校合作的最终受益者。在家校合作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参与是很少的,因此常常被相应研究所忽略,但是家校合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对于学生这一主体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自己学业成绩的满意程度、对自身的认识,学生与家长和老师关系的良好程度等因素,都能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如果忽略掉学生这一主体,那么家校合作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被合作”而已。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了比较大覆盖面的学生问卷以及访谈,用以增加研究的角度并且对家校合作的效果作客观的评判。
2.家长
学生家长是家校合作中的主动主体,对于家长而言,在教育子女方面,家长的关注面相比教师而言要小很多,具体到一两个孩子身上,家长的主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校合作的频度与效果。而且,学生的具体情况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的意识形态、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各方面影响是巨大的。亲子关系对于家校合作的效果以及学生对家校合作的认同态度密切相关,而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和睦程度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家长对学生不断关注和实施影响,学生的最终发展也反作用于家庭;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要专业和科学的指导,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教育环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师
教师是教育教学技能的拥有者,是学校教育中作用于学生的主要影响主体。在家校合作当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与家长往往位于家校合作的两端,任何一方的主动程度都会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成效,但是相比家长而言,教师在家校合作方面的主动性能够使得家校合作的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是科学地进行家校合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家校合作的实际实施状况息息相关。要实现良好的家校合作,教师除了应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正确的育人观念以及真心关注学生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管理能力,并且最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灵活地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二、家校合作的途径
1.面对面的交流
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是最直观的,能够全方位地进行沟通,具有针对性,并且容易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再逐个解决。面对面的交流按照教师和家长的比例分一对一和一对多。一般情况下,一对一更能够发挥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作用,不论对增进了解还是达成共识都有很大的好处,然而一对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并不是主要的家校合作方式。即便如此,许多教师和家长依然承认这是容易达到而且效果很好的方式,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教师,一般每周都会和家长进行一对一的见面沟通,只是因为学生总数太多而显得覆盖面不宽。一对多的面对面交流往往是教师与具有同样特征的学生的家长进行小型的座谈,又或者是大小范围不同的家长会形式。基于见面约谈的优越性,并且一对多比一对一更能够节约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因此这是现在主流和最为实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各种约谈和家长会,能够抓住同一层次的学生特点,高效地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合作,但是由于学生所固有的差异性,往往是范围越小、效果越好,而教师的工作量往往越大。在现今大班额的情况下,家长会容易泛泛而谈,也不容易引起家长们的重视,由此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家长与老师见面沟通的机会。所以现在的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除非是有重大的事情需要与全体家长集体沟通,日常事务更倾向于小范围的家长会或者是单独约谈。虽然增加工作量,但是由于效果较好,绝大多数班主任都没有计较工作量的问题,但是科任老师主动约谈家长的情况较少,还是要借助家长会才能与家长见面。
2.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包括写信、家校联系本、家长的各种书面建议以及校方的回复,等等。作为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的形式之一,书面形式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首先,书面形式的表达比较单向,因此沟通的各方能够不受干扰地就某一主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避免采用交谈的方式时因转移话题而导致某一问题交流解决不充分的情况。其次,人们在下笔时的思考往往比讲话时更多,因此书面交流更容易简要而深入。最后,由于书面写下的文字具有可阅读性和可反复阅读的特征,使得交流双方思考的空间更大,更有助于有效的合作。不过书面形式耗费时间精力也比较多,所以也比较取决于沟通双方的主动性。
【关键词】特殊教育 家校互动 特殊儿童 作用 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强对这些特殊人群的关爱与教育是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特殊教育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特殊教育是指对那些聋哑盲或智力低下、有肢体残疾的人群进行的教育。而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狭义概念上的特殊人群,还包括那些有品德缺陷或精神问题的儿童等。在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的特殊教育中,积极加强家校互动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更温馨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成长和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特殊教育中加强家校互动对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特殊儿童因为自身心理或身体上的缺陷使得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作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环境,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特殊教育中,由于教育对象都有着自身的心理或身体缺陷,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校和家庭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身心需求,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家校之间的互动是学校和家庭在特殊儿童的成长教育中进行的合作与交流。特殊儿童在学习和成长中比起正常的儿童更需要来自外界的温暖与关爱。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他们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身心需求,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交流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拓宽德育渠道,还能够使特殊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对孩子的了解与关爱。家校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有效配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在特殊教育中有效开展家校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开展家校互动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个性化教学,促进家校的全方位互动。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特殊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开展全方位互动。家校之间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探索性的互动合作,利用对特殊孩子的全方位了解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要加强对特殊家庭中家长的理解,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对于学校来说,由于特殊家庭面临着经济、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学校教师在家校互动中要加强对家长的理解,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更坦然和理性地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对孩子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轻易放弃。特殊学生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中,常会产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家长的过分悲观或过于绝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要体谅和理解家长的心理感受,对于他们的情绪状态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引导工作,争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3.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家校的良好沟通。家庭和学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由于特殊儿童身心上的缺陷使得一些家长在心理上会存在悲观或消极的情绪,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以积极平等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疏通引导,而不能以高姿态的心理对家长进行教训或指责。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庭作为特殊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家长在孩子的特殊教育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学校也要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互动交流平台的建立,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做好家长的心理疏通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竞争越加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则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所能完成的,学校只有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与学生家庭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家校合作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指家庭和学校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互助活动,家校合作不仅对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小学管理的现代化都要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合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学者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或“三结合”的理论,指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避免少年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受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教育方向的一致,避免各自作用的互相抵消,给学生思想造成混乱;另外,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的家校合作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家校合作的观念落后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观念落后,尤其是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父母一旦孩子上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持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相反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做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二)家校合作的内容单一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合作内容绝大部分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状况,对于学生的品德状况、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其他需求等涉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凤”,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学习方面能与学校配合,能督促孩子做功课,但在德育方面则我行我素,或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或对孩子过于苛刻、简单粗暴、打骂有加。
(三)家校合作欠缺交流
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多是一学期开一到两次家长会,时间一般选在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而且现在的家长会和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现在的家长会中,家长会依旧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教师向家长简单传达学生在校信息的场所,信息的流动大多是单向的,家长与教师双向交流的机会很少,这就造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受阻,家长和教师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另外,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由于缺乏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只能被动接受学校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改善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对策建议
改进和完善我国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开拓与发展家校合作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当前,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转变思想观念,以孩子发展为本
家校合作教育的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都认为是家长到学校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或者家长与学校商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在应试教育还盛行的今天,家校合作自然就走向以“升学为本”的合作模式。[1]双方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把孩子当成锻塑的对象,使孩子感到自己被塞进家校共同设计好的模子里似的。这样的合作无疑与教育方针不相符的,与我们提出的合作的宗旨大相径庭的。我们认为,家校合作不应只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期望的一致,而应该是努力共同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家校的合作要把孩子当成有独立意志的主体来对待,以他们的发展意愿为合作的基本依据,创造一个尽可能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孩子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应该是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确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念,并在这一正确观念指导下进行合作,才能有正确而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合作教育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二) 转变家校合作关系,建立家校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唯一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辅助学校教育,家长必须服从学校教育。因此,在当前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发号施令,而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陪衬,难以发挥主动性。不可否认,学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对家庭教育有指导责任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学校教育比较多的是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而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教育、个别指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频率高,教育针对性更强。[2]诚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使双方的优势相互利用是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的目的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各自对孩子的教育优势,在家校合作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制定法规政策,建立评价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及义务,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应该制定适合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家校合作政策,从制度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
对家校合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是保证合作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家校合作的问题屡见不鲜,家校合作活动连续性差、随意性强、教师应付、家长不积极配合等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家校合作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达到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各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家长参与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督促学校、教师把家校合作做到实处。具体包括家长委员会的成立与运行情况,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关于家校合作相关理念和认识情况、学校关于促进家校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实施情况、家长的参与程度和反馈等。并争取做到把考核成绩与学校、教师的效能评价、奖惩相挂钩。[3]
(四)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实现高层次家校合作
英国摩根(Morgan)等人按家长参与的层次把家校合作分成三类,第一类为低层次的参与,主要有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第二类是高层次的参与,主要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基金等;第三类是正式组织上的参与,主要有家长咨询委员会等,参与学校决策、管理。[4]
我国家校合作时主要集中在家庭与学校的基本合作,如教师的家访、电访等,也有学校进行的家长教育,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对家长进行培训,达到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基本都属于第一类的低层次的参与。这种参与显然不利于学校依靠家长、提高教育效益的实践。学校应设计一些高层次的参与活动,欢迎、鼓励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来,合理分配和利用有效的家长资源,让有能力的家长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逐步向高层次家校合作迈进。
(五)开展多样的交流途径
1.开办家校通讯,其内容可涉及学校工作计划、目标、年级组、班级情况、学生的个性展示、评论、好人好事等。家校通讯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2.开辟家校热线,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也可为学生解答提出的学习问题。
3.利用喜报、便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密切学校与家长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
4.增设家长意见箱,鼓励家长向学校提建议。另外,了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非常重要。
(六)创设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尊重家长,创建良好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把热情落实在行动上,使家长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能体验到亲切、真诚的氛围。这种合作氛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体教职工主要树立家校合作中的双主体意识,并自觉把这种认识落实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二是积极热情的态度,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要热情主动地结纳家长为合作伙伴。三是实际的行动,能够真心诚意地让家长进入学校或年级、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
[参考文献]
[1]黄俊源,肖霞. 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1)。
[2]陈琳,谢培.小学一年级”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8,(5)。
一、要研究“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原因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他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能否转变观念,加强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将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实施校本教研,去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培养教师具备自主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特别是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它的价值在于促使我们创建一种有利于学校教师发展的氛围,使学校教师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调动和保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这既是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又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理论基础
校本教研中开展互助合作的理论基础来源主要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互助合作学习环境,每位教师的思维与智慧将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于个体差异,教师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通过与更强的伙伴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洛斯认为,人的需要有交流需要、表现需要、求援需要、游戏需要。教师的互助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这些需要。
4.“群体动力”理论
在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成员间的互相依赖有利于教师的自尊、自重,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整体。
三、“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实践探索过程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对照我们的行动计划,努力巩固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抓好活动落实是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中互助合作研究的保证
(1)落实反思活动
要求教师每周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教育随笔等。促使教师反思,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2)开展教研竞赛活动,各校争创特色教研组
如,评选优秀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课题型教研组等,每种类型的教研组都有相应的评价指标。进修学校定期对各校教研组进行考核,对教研组进行督导,表彰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与努力方向。
2.在校本教研中开展互助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互助合作使教师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我们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准备的发言稿都是厚厚的一叠,发言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精彩纷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读书笔记由被动应付变成自觉行为。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最突出的证明是专题研究后,教师都喜欢写论文了。教师不仅在县级的多了,而且不少教师还发表多篇CN论文。
(2)教师的互助、合作、反思得益于习惯的养成
我县各校教师自我反思呈现的方式除了课后记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叙事,这些反思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教师只有真正学会自我反思,才会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没有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的成长才会有起步。
(3)互助合作促进了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
我们进修学校牵头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后,很多热点问题出来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出来了,解决方式与从前完全不同了。学科教研员经常收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多数人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与大家商榷的观点,然后大家共同商讨、解决。
(4)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敏感性
互助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交流合作精神,培养教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交流合作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这种交流合作,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个体经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营造了一种积极互动的交流合作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5)互助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有差异的,互助合作这种方式,可以把差异化为有效的资源。在研究中,我们进修学校采用录像反思的方式,将教师的课拍摄下来,通过多媒体存入电脑,大家看完后一起分析得失、与优秀录像课相比较、请专家和骨干教师点评,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几次对同一内容执教录像的比较,使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对“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反思与小结
1.我们在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合作实践中体现了以下特性
(1)参与的广泛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广大教师的参与才能促进校本教研的蓬勃开展。
(2)目标的发展性。校本教研中互助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县各个学校的全面发展,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研内容的针对性。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
(4)教研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没有约束,大家畅所欲言。既研究大的教育方向,又研究具体的微型案例。
(5)教研合作过程的和谐性。研究加强了我县教师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有争论,有不同见解,大家相互包容、。
(6)教研活动中的团队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情感,使他们有了团体归宿感,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团队意识。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存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70-02
家校合作是近年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新时期教育是一个开放体系,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则是关系到学生未来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合作的手段也更加丰富,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然而家校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进一步提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意识,增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对新时期的中小学家校合作策略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讨论,以供广大教育同行参考。
一、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任何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都需要有具体的制度作为其良好运行的保障。家校合作这一教育模式涉及到全体家长的参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全面合作起来并不容易,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定规章制度的难度,造成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家校合作无章可循,即便花费大力气制定出新的管理章程和监督机制,也不一定能与学校传统的管理体系相吻合,因此还可能缺乏可操作性,存在执行难度大、流于表面化或处于较低的层次等状况,严重影响到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每所学校都应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对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所有管理人员都做出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对于学生家长,要明确其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在家校合作的岗位设置、人员职责及考勤制度、学生应遵守的规则、合作关系管理办法、合作教育操作规程、合作资料管理以及合作档案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有条件的还可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家长分别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细则。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具体落实,还应当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有实践证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管,能确保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利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也应出台一些与家校合作有关的指导性文件,如采取适当的考评激励措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将家校合作成效与年终考核、先进评选、职称评定等挂钩。在落实具体制度过程中,各级专门管理机构对所属人员进行日常检查或抽查,对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都要进行有效的考核监督。
二、成立专门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很多的中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认识不够,常常是遇到此任务时才被动地将这项工作交给相关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做法,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目前我国的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多数城镇中小学班级的学生数超额,再加之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加大,造成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不仅要面对超额工作量的任务,还要面对教学改革的各种挑战。繁重的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工作已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再让他们走向社会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必然力不从心,只会导致部分人对家校合作失去兴致和热情。
成立家校合作管理的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组织和管理,明确机构中各部门的职权和分工,可以有效地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混乱等问题。家校合作直接关联的两个主体是家庭和学校,它们的合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协调,目前家庭一方主要有家长委员会,而校方也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和沟通,并对家校信任方面进行宣传,进一步创设合作的氛围。实行新型的家校合作,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有活力的专兼职家校合作人员队伍,使之能熟练地为家校合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为此需要做的工作有给教师补习与家校合作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一些相关内容还应充实到有关课程当中;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科学的人才培养观等方面培训,帮助其摒弃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传统教育理念,远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提高家长的人格素质,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
三、构建网络平台,拓展互动空间
传统的家校合作渠道有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簿、家长开放日、个别约见等,其中家长会和家访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两种合作途径。这些传统的家校合作渠道在增进家校沟通、加强家校交流与合作方面确实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家校合作途径的弊端日益显露。如家长会的内容单一、互动空间太小,大多是教师反映学生在校的行为与成绩等,成为教师个人的“舞台”;家访需要耗费教师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且时机不容易把握好,在当前教师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全面的家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是应用最广泛的联络沟通工具,也可以在家庭与学校间架构便捷的合作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可开设专门的家校合作栏目,开通家校信箱、制作班级网页、建立班级博客、成立班级QQ群、搭建微信平台等。这些合作方式能够让家长方便地与教师及其他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分享交流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同时教师也能够借助这些方式与家长主动沟通,告知学生在校时的优异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家长合作商讨应采取的教育对策,有效地实现了家长与教师的及时互动。
四、加大开放力度,促进家校统一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社会。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通常次数较少,且无法提供家长参与的环境;通过网络的沟通也不能够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到学校的真实情况,在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方面有其局限性。
为更好地实现家长能参与学校办学的管理和监督,应切实加大校园面向家长的开放力度,创造更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家校统一。具体的做法有增加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的频率,并且改变通常由教师为主导的方式方法,可采用交流、对话讨论、专家报告、参观游览等多种形式,给家长提供更多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利用家长的自身特长或职业特点等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使家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也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
五、转变家访观念,优化合作环境
家访曾是学校通过教师主动与家庭沟通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学普遍注重学生课业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出现班级人数超额、学生居住日益分散等客观因素,再加上部分学校和教师有了网络沟通更加方便能取代家访等错误认识,使得家访这种传统的合作方式被疏远甚至放弃。然而,家访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加信任的合作关系是其他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有些对孩子教育的更深入的探讨,对学生家庭环境的更直观的体验,甚至通过直接情感交流感化学生心灵,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则必须面对面地进行沟通。
现代的教育体制要求学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要求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因此这种家校合作关系不仅是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接受家长对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家访实现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时,现代教育也要求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小学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而便于因材施教,通过家访能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从而为其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许多优秀的教师常常通过家访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校外表现,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氛围中,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信息的交流,也有情感的沟通,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也有的教师家访不很得法,也有的家长不善于配合,有时也会造成几丝尴尬和些许遗憾。但是只要教师能根据家访对象的客观条件进行思考,并注重家访方式的选择,往往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六、结束语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家校合作在中小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走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家校合作已成为提高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更大需求,家校合作策略也必须通过不断地发展完善才能更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水平,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善,才能找出适合中小学自身发展的合作策略。
参考文献:
[1]盛天和.家校合作:教育和谐的必然状态――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下):25-28.
[2]蒋文龙,曾谦,马晓倩.利用网络博客探索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16-217.
关键词:家校合作;合作意识;沟通渠道
G459
一、增强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
家校合作,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首先要增强家校双方的合作意识。
1.统一思想。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长心灵的寄托,是家庭未来的希望之光; 同时孩子在学校中,是学校学习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骄傲的资本。我们正因为孩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密切了彼此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深入密切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尊重理解。家长与学校,特别是家长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家长要理解教师,教师的行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教师要关注 50 个左右的孩子,难免有疏漏错误;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要照顾等。同时老师更应理解家长的爱子之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切,重视沟通的方式与技巧,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承担学生产生问题的责任,渴望家长的密切配合。
3.明确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意识到自己教育的力量,以及家庭教育影响的深远,不能把教育的责任一味的推卸给学校,要配合学校的管理,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学校应积极地营造开放、互动的家校合作氛围,在制度上和财力上予以保障,使家长参与、监督学校的权利切实落实,使家校合作有效开展。
二、拓宽家校合作的沟通渠道
家校沟通的渠道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等传统渠道,也有校讯通、微博、微信等新时代的交流渠道。我们要发挥各种渠道的作用,拓宽家校沟通的路径。
1.创新传统家校沟通的渠道。我们不仅开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等活动,还赋予班级权利,可以创新这些渠道的活动形式。如家长会: 有“头脑风暴”交流会,以主题讨论形式,沟通解决孩子的问题; 成长展示会,将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汇报给家长听,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才艺展示会,以展示孩子、家长特长为主要内容,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经验交流会,请教子有方的家长做经验交流; 亲子交流会,为亲子间交流感情、增进理解创设条件。
2.运用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新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家校合作沟通的渠道,如电话、校讯通、微博、微信等的联系,各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利用以上各种新的沟通形式。如微信,家长与老师之间可以互发微信,增进了解; 也可以在微信上展示孩子在学校、家里出彩的一面,给孩子点赞,让孩子的优点不断的扩大; 还可以建立微信群,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核心作用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与学校合作的桥梁,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建立多层次的家长委员会组织机构。我校建立了多层次的家长委员会组织机构,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家长委员会,下一层次总体上服从上一层次的家长委员会,但也赋予各层次的家长委员会不同的权利。其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来源成立片区家长委员会,如三桥片区家长委员会,处理这一片区共性的问题。家长委员会设主任委员 1名、副主任委员 2 名、常务委员若干名,根据各层次实际情况确定人数。家长委员会由热心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热情支持学校工作,并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
2.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听取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情况,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就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等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协商; 积极向家长宣传解释学校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动员所有家长,积极学习教育知识,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培训,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发挥全体家长的优势和特长,与学校紧密协作,在依法治校、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开展校外教育实践等方面,积极为学校办实事、办好事。
四、提高教师家校合作的能力
学校在家校合作中占主导地位,而这个主导的具体体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能力。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家校合作的能力。把家校合作的内容作为安洲中学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在新教师职前培训中增加家校合作的内容,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家长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学习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