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构建;信息安全

随着电力在企业与生活中的应用,电力信息安全成为电力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安全的负面影响已渗透到电力企业生产的多个方面,对电网的安全、稳定、优质的运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构建安全、稳定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必行。

一、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的整体结构

构建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目标是完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强化电力信息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加强电力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根据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分析,它包括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技术体系和系统组织运行等。其中管理系统主要有安全管理制度、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系统管理与运行等;技术系统包括网络的系统安全、OSI安全技术、审计、系统密钥、安全管理等;组织系统包括机构、岗位、人事组织等内容。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的能够确保系统的完整性、机密性、安全性、兼容性等,能够有效的的实现主体对电力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体系的模型图如图1所示。

二、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系统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整个信息系统运行周期进行管理的过程,管理过程主要分为:初始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运行维护阶段和废弃阶段。管理过程根据这五个阶段的要求,形成现代化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在对电力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过程,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持续改进的过程。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模型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体系的改进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每一次循环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行动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完整的PDCA的过程,在进行一个过程的管理之后,ISMS的有效性、信息的安全性就能提高一个新的台阶,这样通过不断的执行PDCA过程,就能提高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的管理水平。

三、电力信息安全系统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主要是为信息安全系统提供技术保障,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对信息系统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分析和解决,主要包括物理安全技术和系统安全技术两大类。物理安全是通过强制的手段要求相应的硬件能够满足系统安全的要求;系统安全技术主要是通过为系统平台选择合适软件技术、插件、组件等相关的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通过结合ISO安全体系结构的相关协议,与系统的安全服务、系统单元之间的安全、协议层之间的关系。

作为电力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系统,首先要根据电力信息安全所涉及内容以及系统单元的不同要求,确定单元所需要的安全服务和需要的技术支撑,再确定安全服务的技术在网络的哪些OSI层次进行实现实现。通过图3可以看出信息安全系统所对应的具体OSI层次,为相应的层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有效的保证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四、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组织体系

电力信息安全系统组织体系主要是通过组织体系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它通过机构设置、岗位聘任和人事管理等相关的手段来实现信息安全的管理。机构设置分主要是通过决策层、管理层和运行维护层来具体的负责整个电力安全系统的有效运行。决策层由电力公司负责信息安全领导进行管理,由各级的安全职能管理部门、技术负责人对电力信息系统的各种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管理层主要是通过对通信、调度进行管理管理,一般由安全管理的信息中心主任负责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方案,协调各个部门的管理方式,保证信息管理安全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安全事故的处理,实现信息安全的连续管理。运行维护层是对安全管理方案的具体实施群体,主要有各级安全工程师,负责特定安全事务处理的工作人员组成。安全管理岗位是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根据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而设定,主要用于负责特定的电力安全事务的职位,保证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够及时到位,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些岗位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兼任,以提高电力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电力安全系统的管理岗位由安全管理机构设定,并由人事机构进行管理和负责对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教育、岗位技能、安全培训、业绩考核等进行管理。

五、小结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管理与完善需要电力部门进行不断的努力,必须将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电力管理中,采用积极的、创新的、发展的思路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动态变化的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形成一个综合、多维、动态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戚宇林,刘文颖,杨以涵,等.电力信息的网络化传输是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J].电网技术,2012(9).

第2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Abstract】 Power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national power supply, and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electric power are related to every aspect of life, therefore, electric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This paper will expround the necessity of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hidden dangers in the process of power production, and then explain how to introduce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to the electric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P键词】风险管理;安全生产;实际应用

【Keywords】risk management; safety producti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147-02

1 引言

众所周知,在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操作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操作违反相关规定就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损失。因此,电力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落实安全风险体系,使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操作,以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工作质量。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部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防患于未然,是电力企业安全体系管理中必须遵循的第一要义。国内电力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生产的安全性,这就需要电力企业拥有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和重大事件应对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电力企业在危险管控和电力检修上取得重要的突破。这使得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得以降低,实际上,电力企业的稳定运行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风险管理应用的必要性

安全风险管理是一种风险管控机制,在预防安全事故,减少安全意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立业之本,十二五以来,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越来越强。所以电网输配能力必须顺应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与气候综合,比如台风、雷电等灾害天气,都会威胁到电源、电网建设任务。[1]

3 电力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电力生产是一项专业性、危险性的特殊工作,需要极高的风险意识,相关操作流程也需要严格遵守。但是,当前国内有很多电力企业均没有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3.1人员风险意识较低

部分工程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和懒惰情绪,工作步骤是“能省则省”。导致操作不规范,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国内的案例多数是因为人员风险意识薄弱进而造成事故。

3.2 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检修人员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电力公司不注重员工的技术能力培养,导致部分人员专业水平跟不上科技的发展。从而导致工作流程不熟,操作不够规范,也是导致安全事故产生的一个原因。

3.3 安全事故应对措施欠缺

部分国内企业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电力企业也不例外,有些电力公司没有应对突发事件、安全事故的预案。致使这些企业在面对突发事故时常常不知所措,缺乏应对措施,这便会加剧事故对企业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3.4 缺少安全事故的预防

电力企业缺乏相关的监管机制,首先在预防事故发生这一环节上就做的不好。企业对设备、设施的看护护理都存在缺失,从而埋下安全隐患。相关人员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缺乏安全维护考虑,导致安全事故多发。

综上所述,缺乏风险管理,相关管理者及其工作人员又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要务。

4 电力安全生产中安全管理的应用

第3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本质安全;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框架体系

一、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背景分析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优化提升、电力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及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等都对根本上、整体上保障电力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新业务、新模式、新技术快速发展也使得电力施工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因此,一旦发生电力施工安全事故,必将导致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蓟县公司开展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探索与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本质安全体系框架核心要素,最终实现“责任落实、制度执行、队伍建设、电网设备、专业管理、隐患治理、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监督考核、安全文化”等十项本质安全核心要素的统一。[1]电力施工企业是电力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2],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施工范围大分散程度高造成的总体把控调度及现场控制难度大;二是从环境角度看,电力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聚集度高,多项目交叉施工,露天及高空作业较多,属高危作业;三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电力施工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从以上角度分析,结合蓟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全面管理机制,安全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及监督措施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适应“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的建设背景,同时制度和管理架构及监督措施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新思路、新理念的注入。三是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急需建立“主动安全观”。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使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促进安全管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根本上控制各类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真正实现本质安全工作的全要素统一。

二、国内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研究现状

本质安全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密切相连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事先预防的过程,是在安全观方面上取得的一大进步。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主要多采用系统优化及控制论等方法,在系统可靠性理论上有诸多研究成果,总体更偏重技术因素;在总体思路上从单一的安全评价转向从设计解决方案的角度来设法提高项目的总体系统安全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本质安全理论发展水平较高,其本质安全管理更多地突出了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目前,关于本质安全的研究已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得到大范围的扩展——电力、煤矿、交通、核电等对安全生产系统具有极高要求的高危行业,已把本质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稳定的重要基础,稳定可靠的电力生产是电力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探索先进的、适用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研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小危险的本质安全理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

(一)本质安全概念

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技术、设计手段使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的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人员误操作或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事故。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人、物、环境、文化系统等各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类危害因素,始终处在受控状态,从而逐步地趋近恒久型、本质型的安全目标。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措施(包括教育、设计、优化环境等)从源头上堵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安全无危害化,即使出现人为失误或环境恶化也能有效阻止事故发生,使人的安全健康状态得到有效保障[3]。

(二)本质安全的三个阶段

交互性安全管理理论认为,实现本质安全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分析如下:第一阶段:本质安全的基本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基本达到技术、人员及设备可靠,可视为本质安全实现的基础。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偏重于技术方面,即如何采用更可靠的设备和技术,消除故障。第二阶段:本质安全的规范阶段,即实现了规范化的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做到了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施工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化的框架系统安全流程模式。这个阶段主要规范了人在工作生产中的安全行为,通过落实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第三阶段:本质安全的文化阶段,即实现了文化安全的阶段,其主要特征为达到了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高度发展的安全文化如同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在引导着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在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已到达了本质安全阶段时,管理者意识到只有用安全文化去影响与激励每一位员工,建立一种“安全本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构建一个预防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实现本质安全。可以说本质安全的文化安全阶段是电力施工企业构建安全框架体系的最终目标。

(三)本质安全框架体系原理

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各成分要素通过相互交互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模式,限于本质安全机理进化的限制,其复杂性围绕本质安全三个阶段不断交互、演变,在整体自由度中随着人、物、环境和文化等四要素的认知及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经过提升的本质安全将在本质安全体系结构中逐步达到四要素的稳定,增强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输率,以满足随时间移动下安全理论的实现方式。单从技术角度来说,技术管理的手段从本质安全概念设计上进行安全事故的预案设计、事故控制、事后分析。另外对于管理层面如何通过规范制度的约束以达到技术流程的创新则取决于第二阶段本质安全与第一阶段交互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认知水平的变化,从本质安全结构的宏观及微观入手,将本质安全系统内各交互要素即物质要素(物、环境)和社会要素(人、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系统自身多重双向的有机交互形成非线性的和谐关系。本质安全基于系统的和谐性,对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内外交互形成微观层面与宏观要素的统一,即人、物、环境、文化和企业本质安全具体措施实施方法论的相互引导。[4]根据以上对本质安全框架内部要素和理论的分析,对系统内部交互及和谐关系进行组织并形成安全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落实到电力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阶段演变、阶段设计、要素分级三个主要部分,三要素通过内部交互机制使框架体系达到最大的和谐性,即功能和结构达到最优化。在要素分级上分为一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涵盖了本质安全基本要素即人、物、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电力企业本质安全核心要素作为二级要素,主要包括人的要素之二级要素,即责任落实、制度执行、专业管理、风险管控、监督考核;物的要素之二级要素电网设备;环境要素之二级要素隐患治理、应急处置;文化要素及二级要素队伍建设、安全文化。二级要素目标的完成需要通过框架体系的三个阶段即安全基础、安全规范和安全文化逐步提升安全本质要求,形成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风险防控体系。本质安全框架交互机制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危险,而不是通过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控制危险。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十项核心要素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在人、物、环境、文化四项核心之下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5],是一个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自交互系统,可以通过优化阶段设计实现闭环管控,达到进一步的基础交互、规范交互和文化交互,如通过概念设计和危险识别完成基本本质安全阶段,以达到将目标系统的风险消除和减少危险的初步目标。通过阶段优化提升,逐步总结适合于安全系统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以建设本质安全管理方案,通过进一步优化机构与职责达到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共同提升。最后通过具体措施的实现将安全意识融入本质安全绩效测量之中,通过事故、事件、调查与纠正不断实现本质安全绩效的提升,并逐步通过安全交流来巩固阶段成果,以达成构建一个内部要素互相耦合促进,内外交互和谐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

(四)各阶段演变内容分析

第一阶段的本质安全包括人物环境的基本要素交互,如技术、设备及具体的工作场所,主要从客观角度从电力企业施工物质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电网施工现场设备、材料、施工类型、作业现场把控等方面急需通过技术改进和规范落实进行优化。第二阶段的本质安全主要对人与其他要素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包括人与物、环境、文化的复杂交互关系,体现在电力施工中作为施工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制度、监督体系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面是否能对人物环境进行职责界面和风险流程的规划,能否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系统的应用与综合,并以此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能力。本文从本质安全要素出发,通过抽象化电力施工各项安全生产要素,明确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演变阶段,设计电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框架。该框架从一级要素即人、物、环境、文化要素的特点延伸至二级要素,即电力企业施工安全十要素,提出基于交互的本质安全演变三阶段,并通过从设计到落实各阶段的具体步骤,形成本质安全的良性循环。该研究对如何落实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体系并改进、完善安全管理举措带来了进一步思考,旨在最终形成一套不断完善其自适应能力的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方法,为形成智慧、安全的“十三五”期间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力参考。

作者:郭建涛 杨东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蓟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探析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电力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电力科技,2012(11).

[2]吴宗之,任彦斌.本质安全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M].第三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481-492.

[3]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9(5):46~49.

第4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力缺电的严重性也愈加凸显。电力企业在运行中的风险较高,如何应对和防范电力企业的生产风险成为摆在电力企业面前的重要难题。文章就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安全生产;电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电力企业;安全管理

在我国,虽然电力安全的生产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引发的生产故障以及人员伤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安全生产作为电力企业生产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对国家和社会甚至个人而言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1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生产关系稳定的最基本因素,也是保障电力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的最根本条件。做好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够推动电力企业的长远和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作为电力生产发展的第一要义,强化对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营造一个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从而推动企业安全稳定的发展。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

通过对国内多家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究和分析,结合对一些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探究,总结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2.1忽视事故之前的预防措施管理一些电力企业在平时的管理中缺乏对事故的预防,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工作来加强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往往是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就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并采取补救的措施。这样一来不利于电力企业发现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给电力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埋下了隐患,而且整个企业包括从管理层到下面的员工,对事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仅仅是短时期的重视。等事故过后,一些其他的安全隐患仍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发展。

2.2电力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不够一些员工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做好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是管理层和相关领导们的职责,与自己无关,这样一来当上级部门对电力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的时候或企业内部进行相关安全生产的培训的时候,很难将电力安全管理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各个工作环节中。比方说员工对上级的安全生产指导积极性不高,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度不够,大大降低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

2.3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一些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并没有形成安全的生产体系。此外,少数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仅仅是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动员并讲解一些要求,并没有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各个部门和个人,这就导致企业员工对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责任生产意识不强,大大降低了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水平,最终导致出现电力生产安全事故。

2.4员工综合素养不高,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员工的综合素养高低以及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在已经发生的电力安全事故中,很多都是由员工操作不当、执行不力、监护缺位等因素造成的,这种问题在一些电力企业尤其是在基层的供电企业比较常见,这些都给电力安全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

2.5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一方面,一些电力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将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当成一种形式,认为这种培训是无意义的,有的甚至是完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这种消极的培训教育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功效基本上没有;另一方面,在进行安全培训的时候缺乏重点,并没有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只是盲目地对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相关培训,导致安全生产培训的实际意义不明显。

2.6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不科学一些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不科学,形式主义较强,并没有将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状况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管理模式缺乏可操作性,这样一来也会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成为一纸空文,落实不到位的现象频频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3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并避免电力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迅速发展。下面就安全生产的识别管理、安全生产评估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控制管理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3.1安全生产识别管理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电力生产过程中影响安全生产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有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这四个方面:

3.1.1人为因素。电力企业的员工作业不规范,比方说违反相关规定作业或不按照安全生产的管理要义来进行作业,不仅会给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健康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还可能会引发电力生产的不正常或导致一些电力设备发生故障。

3.1.2设备因素。存在使用缺陷、质量不合格的电力生产设备,比方说不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功能缺陷的仪器等,都有可能威胁到施工作业员工的人身安全或造成电网局部性的不正常运行等状况。

3.1.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电力安全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诸如生产地点附近的一些设备带电、天气恶劣以及作业空间过于狭小等,不仅会使电网发生故障,也有可能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3.1.4管理因素。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缺乏章程以及管理的不科学都会给电力安全生产以及人员的人身安全埋下安全隐患。

3.2安全生产评估管理电力安全生产的风险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因此对风险的评估可以用概率和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作为相关量构成的函数来进行。在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都是采用PES半定量分析法对电力安全生产中的风险来进行评估的,其中P表示可能导致电力安全生产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E表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频率、S表示这些风险因素对电力企业造成的损失的大小程度;风险值R是根据P、E、S三者的成绩来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和函数来对上述分析的四种风险因素来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对经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或者能够预料到的危险因素评分值设定为10分,对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非常大的评分设置为6分,不经常发生的但是理论上也存在可能的设置为3分,很少可能发生或者导致事故发生次数相当少的设置为1分;(2)对连续性发生的风险因素评分为10,频繁发生、每周发生一两次的、每个月发生一两次的以及很少发生的分别设置成为6分、3分、2分和1分;(3)对S的评分,根据灾难的严重性,诸如伤亡情况、设备障碍等因素来评分,伤亡情况特别严重和设备故障严重的评分是100,1人死亡或者重大的设备事故评分是50,人员重伤或者设备轻微故障设定为25,人员轻伤或者设备故障不明显则评分为15;(4)R在400以上,判定为风险性极高,在200~400之间就是高风险,70~200之间就是中等程度风险,在20~70之间就是低等程度风险,在20以下的风险是可以承受的。

3.3安全生产控制管理根据上文的分析,对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充分将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考虑到安全生产的控制管理中,制定好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规范电力作业,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促进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发展。

4结语

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用到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频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稳定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欢颖.临汾电力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2]冯斌,余里程,邢国杰.浅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电力企业的融合[J].电力技术,2010,(4).

[3]王凯.国电山东电力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4]黄荣鲜.YF供电局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第5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设备 安装工程 安全管理 隐患

1 安全管理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国内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项目安全事故频发。据调查发现,现场施工人员普遍缺乏安全操作意识是导致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顺利实施,重点在于强化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而安全管理则是加强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在国内大部分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现场管理者普遍存在“重质量与成本控制,轻安全管理”的问题,造成现场施工过程中水电供应不充足,甚至引发火灾隐患,影响施工进度的同时也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如果国内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根据施工建设的需要,在单位内部构建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的监管部门,要恪尽职守,指派专人全程监督现场施工流程,严格按操作规范检查施工人员的操作步骤,严格现场管理,消灭一切安全隐患,提高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和安全系数,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2 电气工程中的常见安全隐患

2.1 接线问题 进行接线施工时,操作人员普遍缺乏

安全防范意识,部分重要的工序流程没有受到重视,为日后的电器施工埋下安全隐患。比如,相线直接与灯头螺口的线柱连接,处理开关的过程中未切断相线;未及时清理腐蚀剂等。因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导致线路搭接工序相对混乱,从某种程度来讲无疑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2.2 穿线施工 进行穿线施工时,如果管道直径太小,但设置导线数量相对要大,导管的内部散热空间受限,致使导线绝缘层加速老化,也不利于现场的安全施工。

2.3 避雷系统的施工 安装避雷系统时,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有多套可选方案,如采用构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墙体或构造柱内敷设,或采用镀锌圆钢施工。引下线施工过程中,若漏接或漏焊某处圆钢,就可能使得引下线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进而使整个避雷系统失去避雷作用,由此引发安全事故,因此说漏焊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3 有效防治隐患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为顺利开展电气施工活动,首要任务便是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对于未施工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项目,可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工程监理部门开展以现场操作人员为主体的安全生产培训活动,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不断强化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在现场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施工人员麻痹大意,要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考核,促使其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从而有效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使现场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3.2 构建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气施工项目

经理和监理单位首先要熟悉安全生产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熟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立足实际,制定一套安全生产实施细则,用以指导施工建设。监管部门应认真研究以往的安全事故资料,重点排查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部位;积极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监督责任分解至各部门、岗位,促使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坚决杜绝“不作为”问题出现,一旦发现隐患,逐级追究安全责任,并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杜绝违规操作。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施工设计图纸审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全方位动态跟踪监督现场施工人员的操作流程。监管人员要根据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对现场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力求将一切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确保电气施工活动顺利开展。

3.3 加强施工安全设施的管理 电气施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除了依赖于严格的现场安全监管,还需完善硬件设施,从制度和设施上为安全生产提供“双保险”。管理者要定期督促设备管理人员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防止其因长期沾染污垢而逐渐丧失安全防护功能。闲置的安全防护用具必须按编号存放在指定的位置,切忌乱堆乱放,影响正常的施工秩序。除此之外,施工范围要提前对安全防护设施的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教育和培训,指导其规范操作。将要安装的电气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使用性能即安全测试才允许投入使用,以免其在安装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用电装置同电气设备一样,安装前必须验证其安全性能;重点排查电气设备的绝缘和接地部分,防止其漏电;对于工程的电气、电子产品,应重点测试其绝缘、接地部分的性能;在进行电力设备的维修前,应事先进行安全测试,尽量提高维修操作的安全系数。

4 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常伴有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作业人员对于必要的安全用具不够重视、缺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导致操作违规、工序错误,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保证产品、用具的质量安全,只有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才能有效规避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常晓颖等.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之我见[J].民营科技,2011(11):245.

第6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案例分析

    一、我国电力安全生产历史及现状

    自2002年12月29日起,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国家电力公司资产重组为11家公司,电力企业产权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此背景下,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也不甘落后,在改良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接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殊性,我国的电力工业一直实行集中、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各项安全例行管理工作以行业指令的形式被严格贯彻,并以制度的形式被规范、延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生产秩序,有力保障了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始在我国电力系统采用,危险点辨识及预控工作也在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许多发电企业纷纷开展危险点、薄弱点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到例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已成为趋势,并且日渐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步入正轨。虽然这些管理体系具有通用性对电力行业针对性不强,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但他们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和系统性、前瞻性的管理方法却值得借鉴。

    电力体制改革给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2007年,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维持在11~16起,死亡人数11~21人,期间没有出现安全生产形势大幅波动的情况,反映出各电力企业已成功跨越过渡期,在新的体制下,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前进。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经济、优质用电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电网安全为例,电网安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电网企业须不断改进思路,加强管理,以确保人身、电网与设备的安全。安全生产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有以下几点:高速发展的电力需求对安全生产构成巨大的压力;电力体制改革的不确定性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主辅分离、管理规范、经营模式改变等新的问题;电网运行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现场违章、运行人员技能薄弱、工作作风等问题积重难返。

    据国家安全电力监管委员会报告,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同比减少15865起、3648人,分别下降4.2%和4.4%。以电力生产、建设施工安全为例,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责任事故32起,死亡54人,同比事故增加1起,死亡人数减少3人。其中: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25起,死亡33人,同比事故起数增加8起,死亡人数增加10人;电力建设施工人身伤亡事故7起,死亡21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7起,死亡人数减少13人。发生3人以上人身伤亡责任事故6起,死亡25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1起,死亡人数减少4人。因自然灾害导致3起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造成26人死亡、7人受伤、8人失踪。

    虽然电力事故总量有所下降,但是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时刻提醒我们: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容不得有丝毫松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深入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并认真研究对策,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处于可控、在控和能控状态。电力生产是有风险的,安全生产应以人为本,建立日趋完善的各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建立现代化得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系统的、标准化的职业安全健康自我管理机制意义深远。

    二、案例引出与经过回顾

    1.事故案例简述

    2005年10月某电厂3台60万千瓦机组同时掉闸,甩负荷163万千瓦,导致主网频率由50.02赫兹最低降至49.84赫兹。事故发生后,网调及时启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调起备用机组,迅速将主网频率恢复正常,未造成对社会的拉路限电。

    经过专家组详细调查,现已查明,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厂检修人员处理综合水泵房开关柜信号故障时,误将交流电源接至直流负极,造成交流系统与网控直流系统的混接,从而引发了此次机组全停事故。

    2.案例经过回顾

    运行人员在进行0.4kV PC段母线倒闸操作时,操作到母联开关摇至“实验”位的操作项时,发现母联开关“分闸”储能灯均不亮,联系维护人员处理,13点40分左右维护人员在运行人员的陪同下检查给排水泵房0.4kV PC段母联开关的指示灯不亮的缺陷,该母联开关背面端子排上面有3个电源端子排(带熔断器RT14-20),其排列顺序为直流正、交流电源(A)、直流负,由于指示灯不亮维护人员怀疑是电源有问题并且不知道中间端子是交流,于是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三个端子中间的没有电(实际上此线为交流电,此方式测量不出电压),其它两个端子有电,于是维护人员简单认为缺陷与第二端子无电有关,于是便用外部短路线将短路线(此线在该处线把内悬浮两端均未接地)一端插接到第三端子上(直流负极),另一端插到第二端子上(交流A)以给第二端子供电并问运行人员盘前指示灯是否点亮,结果还是不亮(实际上这时已经把交流电源同入网控的直流负极,造成上述各开关动作,#1、#4机组同时跳闸,#5机组随后跳闸),维护人员松开点接的第二端子时由于线的弹性,该线头碰到第一端子(直流正极)造成直流短路引起弧光将端子排烧黑,维护人员将端子排烧黑地方简单处理一下准备继续检查,运行人员听到有放电声音,并走近看到有弧光迹象便立即要求冯某停止工作,如果进行处理必须办理工作票,此时运行人员接到有机组跳闸的信息,便会同维护人员共同回到化学控制室。

    三、事故原因分析与所暴露的问题

    1.原因分析

    (1)维护人员工作没有携带端子排接线图,对端子排上的接线方式不清楚,危险点分析不足、无票作业,凭主观想象,随意动手接线,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技术组专家通过对机组跳闸的各开关动作状态及相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推断为直流系统混入交流电所致。经在网控5052开关和5032开关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与事故状态的开关动作情况相一致。确定了交流串入直流系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

    2.事故定位

    一起因维护人员作业随意性大、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危险点分析不足,误将交流电接入机组保护直流系统,造成运行中的三台机组、500kV两络变压器全部跳闸的重大设备事故。

    3.所暴露的问题

    1.轻视《安规》,没有把其当做工作守则严格执行

    尽管《安规》中血的教训不是发生在自己单位,但是它的借鉴意义却非常重要,是所有电力单位都要严格执行的规定。安规确立的重要意义在于所有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思想意识,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维护人员所暴露的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天马行空式的工作习惯都是其日常工作的缩影。这样长此以往的话,违章操作、违规行为就相当容易发生了。现场的复杂情况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很容易成为事故频发的场所,诸如维修人员修理前的填票、需要停电作业的未执行挂地线操作等等,均可能酿制重大安全事故。

    2.未能坚持抓住安全思想的学习,安全职责不能落实

    电力企业所指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不是用来讲空话给别人看的,是用来自己以身作则的条款。企业的安全制度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以该事故为例,化学人员对维护人员的违规要求很合理,在考虑全局利益的基础上应制止维护人员继续作业,安全责任落到维护人员上,暴露出其安全意识的极度欠缺;维护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未能够熟练掌握必要的安全规程制度,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3.安全监督不严,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存在安全隐患

    此次事故中的安全仪器涉及万用表,关键问题在于维护人员的误判,但这个万用表的质量却不能忽视,万用表作为电厂的基础安全工具,质量有必要放在重要的位置,定期检查更换,对于质量堪忧的安全工具,即使对于训练有素的维护人员,也有可能做出误判,酿成事故。以小见大地看,现场容易有安全隐患的工具,如承重的安全绳、登高作业器具等,都需做到定期检测,对于报废管理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不可仅仅依据外观而忽略检查工作。

    四、由事故案例给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1.狠抓思想意识,深入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第7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备;现状;措施

安全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迅速发展及项目法施工的全面实施,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机械设备不安全因素。机械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生命和国家的财产,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兴亡,因此,我们必须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危险因素,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对电力建设中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一些认识和观点。

1. 目前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1.1 机械管理力量薄弱。

一个企业要想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虽然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制度完善,却普遍存在着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管理部门监管不力、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等现象,由此必然导致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很难真正实施的局面。

1.2 施工作业环境差。

施工机械大部分是在野外露天作业,要经常遭受寒冷、炎热、雨雪、风沙等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阴雨天气里,到处泥泞;晴朗的天气里,到处充斥灰尘与施工产生的粉尘;作业场地有时过于狭小,地面不平整,交叉作业多,施工噪音大;夜间作业照明度不够等因素都会造成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工作环境的恶劣,从而影响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1.3 人员素质低下。

近年来随着电力建设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前只有一、两个施工现场的电建企业,现在面临着多个甚至十几个项目同时施工,造成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机械方面,由于属于附属工种,长久以来不被重视,待遇低,人才储备少,造成人才短缺更加严重。大量毫无机械管理、操作、维修知识的人员进入机械队伍,其中一部分人员甚至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工,这些人员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专业素质低,责任心差,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屡禁不止,使机械安全管理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1.4 重使用轻保养。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在施工管理模式上推行的是“项目法施工”,其实质是在施工企业层面提高生产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在多个项目部之间调控生产要素资源,创造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效益。而实际情况是,企业承揽工程后,承包给项目部施工,项目部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尽量压缩机械维修保养费用,机械设备能不修则不修,把问题留给公司或下一个项目,重使用轻维修保养,这就很容易造成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性能下降,机械设备经常处于带病作业的状态,给机械的安全运行留下危险隐患。

1.5 设备老化严重。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电建企业拥有的机械设备型号繁多,性能差别大,技术资料短缺甚至没有,给机械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赢利空间降低,为了养活队伍甚至亏本承包工程,再加上经营管理较粗放,造成企业赢利少甚至出现亏损,致使机械设备更新、改造资金不足,机械老化严重,各个项目几乎都有报废机械再用现象,这也为机械安全施工埋下隐患。

1.6 使用不均衡,保养不及时。

由于企业内部各个施工项目分布不均,工程进度差异大,每个项目对机械的需求时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一台机械在一个项目施工还没有结束,下一个项目又要开始投入使用。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不确定性和缺少计划性使得公司内部不少机械设备在各个项目部之间的调运十分频繁,机械管理部门无法将到保养期需要进行二保的机械设备及时进行维修保养。

1.7 机械超负荷运行严重。

建设单位一再压缩施工工期,加上当地社会上的干扰,设备、材料、施工图纸、资金不到位等原因耽误的时间,造成工程实际施工工期大大缩短,迫使施工企业拼命赶进度,“大干100天”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致使施工机械经常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机械没时间保养,人员得不到休息,给机械安全施工带来严重隐患。

1.8 机械检查流于形式。

各个施工企业都对施工安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往往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仍然只停留在口头上,施工现场基本上没有主管设备安全的专职安全员,为数不多的机械管理人员中也多数不懂设备原理与安全监控措施,不懂设备管理流程,不善于提早发现设备安全隐患,对于设备的监管往往是只停留在查资料,看机容机貌,填写检查表格上,敷衍了事,普遍存在以检查应付检查的现象,没有真正发挥检查的作用。省电力公司与企业监管部门也只能够通过对项目部使用设备每年进行两、三次抽检发现问题,进行督促,但这很难从根源上消除事故隐患。

2. 应采取的措施

2.1 领导重视,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是事前管理,是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等对机械设备本身和涉及机械设备使用的人等过程因素进行的综合安全管理,是预防性的管理措施,需要细致的执行、检查并不断持续改进,这是施工安全管理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本质区别,也是施工安全管理不能够替代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因。领导者确立本企业统一的宗旨和方向,是确保员工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决定因素。大部分的事故和事件不是由“粗心的工人”造成的,而是由控制不当导致的,这些都属于管理者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机械管理工作,不能以安全管理替代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只有这样各级机械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运行,管理制度才能严格执行,责任制才能落实,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开展。

第8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1.开展配电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安全生产的要求下,必须突出工作的重点,在对配电设备隐患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除了做好配电线路隐患的排查工作,还应该建立排查电力隐患的数据库,并根据具体的隐患来提出具体的整治措施,并按照具体的整改措施来实施整改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对配电线路的隐患进行治理,加强对配网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够使配网设备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从而保证配网运行的安全管理水平能够有所提升。

2.加强对配电线路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想提高配电线路供电的可靠性,就需要做好配网带电作业工作,并促使配电线路带电作业能够在大范围内开展。在对配电线路进行维护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带电作业工作,尽量减少因停电造成的损失。为了保证这些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供电企业必须要做好配电网带电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对人员技能的培训,通过做好带电作业装备、设备故障处理和设备检修等一系列安全措施,来加强配电线路维护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而提高配电线路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做好配电线路状态的检修工作。要想对配电设备检修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彻底改变配网设备长期失修的情况,就应该做好配电设备状态的检修工作,对需要检修的对象进行明确,并建立起配网状态检修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好配网信息收集、状态评价、设备检测、检修决策、风险评估和检修计划等主要的安全管理措施。

4.通过对事故发生几率的分析来做好配网安全管理工作。电力系统主要通过配、输、变和发等环节来完成产、供、销等任务。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是整个系统的最终环节,从配电线路的安全管理来看,不能根据电压等级来判定安全管理的程度。通过对电力事故的具体案例来看,许多电力致人死亡的时间都为人身触电事故,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做好配电线路的安全管理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一问题,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安全隐患。

5.从安全形势方面来做好配电线路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对配电网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将电力设施中的违章建筑和私拉乱接的问题彻底清除,并做好电力设施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治理,努力为配网供电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6.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加强配电线路维护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对配电线路维护进行安全管理时,应该从建设规模和性质的角度来优化配电网的结构,增强配电线路抵御事故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好配电线路的管理工作,从增加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运用最先进的手段来做好超前预防,及时排除配电线路的隐患,尽量避免事故问题的发生。在加强配电线路安全管理时,应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建立起供电的责任心,利用优质、高效的服务来弥补因配电设备损坏而引发的停电问题。

7.开展标准化配电线路的抢修工作。要想使供电企业实现配电线路抢修实现标注化,并提高配电线路抢修工作的效率,尽量缩短配电线路故障的抢修时间,提高供电企业应对事故的能力,并提高供电服务的水平,减少配电线路事故发生的概率。供电公司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来做好配电抢修工作,并根据相关的程序来开展工作,对抢修管理的具体流程进行不断修改和优化,并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抢修人员和装备的规范管理,并通过开展配电线路抢修的演练活动来让向大家展示电力抢修的实际情况,并展示配网抢修使用装备的使用情况,从而达到标准化抢修的目的。

8.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工作。供电公司要想做好配电自动化建设,就应该准确掌握配网建设的具体情况,在电网改造建设过程中,应该将自动化建设为基础来确定配网建设的具体计划和标准。供电企业应该建立起配电线路管理建设的安全机制,对配电自动化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细化和规范配电线路改造和验收的要求。在配电线路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应该使用在线检测技术,用来监视线路运行的具体状况,这样就能帮助配电线路的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排除线路中存在的故障问题,从而减少故障排查和停电的时间。在配电线路较长的区域,应该对配电线路进行分段处理,并利用故障自动隔离技术来实现配网线路的正常供电。

9.落实配网安全运行管理措施。要想提高配电线路抵御外界环境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就应该对配电网络结构中的不合理问题进行改进,对于配电线路中过长并且缺少分支的线路来说,不仅会造成大量的线路损耗,还会导致线路末端的电压降低,从而使供电的电压质量有所降低。供电公司要想保证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就应该加大对线路隐患的治理力度,以满足用户的要求为目的,提高配电线路的供电安全和质量,尽量减少配电线路和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将安全生产作为管理的重点任务,减少外力作用对配电网络造成的破坏,从而实现对配网设备的安全管理。

二、总结

第9篇:电力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评价;标准化;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34-02

安全评价对于电厂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保证了电厂的安全生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电厂安全评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电厂系统的安全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厂 一线员工的经验与知识。随着经验管理模型的引入,得出的专业知识经验使得基于案例分析决策的安全评价体系得以引入到电厂中。基于案例分析,本文研究和完善了电厂客观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评价体系。

在电力生产中,安全运行直接影响着电厂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任何在安全上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因此,电厂的安全运行一直是各发电集团与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电力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电厂的生产过程包括许多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而在生产过程中电厂各部分的配合运作十分复杂。[2]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工作环境永远是首要考量的对象。根据中电联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06253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二,而且我国的电能主要来源于火电机组。电厂火电机组的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设备的评价、运行环境的评价和生产流程的管理。其中生产流程管理在研究中称作生产管理体系。通过分析和改进以上三个部分,可以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采取必要的纠正、补救和预防措施,从而做到预防电厂事故的发生。

电厂安全评价的推广,全面评估了电厂的安全指标、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应急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电厂的安全性能,保障了电力生产的可靠性。

一、电厂安全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作为现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诊断出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许多实际生产运行中,电厂的安全评价还存在着不规律、不科学等问题,仍然不断需要依靠专家来进行评价。[3]

目前,由于电厂安全评价决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信息的缺失和必须依靠专家小组的专业知识技术支持等因素,现行的专家直接评价体系就显得过于主观。因此,其评价结果误差范围可能较大。所以减小现行评价系统中主观因素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安全评价规则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可以应用于电站绝大部分设备的新评价技术得以应用,提高了电站的评价效率。这些新技术对电站具有科学和社会上的双重意义,使其安全生产过程更加量化、科学化和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在整个电站安全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无数案例表明,电站中的安全事故往往不是由于设备故障所导致,而是由于管理上的疏忽。

从火电厂管理系统安全评价的角度来说,要提高安全性,需要对电厂生产过程进行具体全面的安全评价,并在评价系统中加入基于案例知识库的决策过程。

当前涉及电力生产的评价系统的研究十分广泛。鉴于安全生产在电厂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出一种适应于电厂生产和管理特点的安全评价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基于电厂生产的安全评价研究却屈指可数。目前关于评价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运行效能、能量和火用效率的分析研究,电站选址的评价,空气对运行影响的评价,以及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等。即便是对电厂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很少能够为专家的决策提供强大和准确的专业信息支持。

电厂安全评价是由专家组经过调查、讨论、协商后完成的。安全生产评价是电厂电力生产的重要基础考核指标,是保证电厂安全、稳定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鉴于安全评价的重要性,电厂安全评价体系必须全面覆盖评价整个电站的生产过程,主要由内部评价和外部专家评价两个部分组成。内部评价由电厂自主完成。外部专家评价是由发电企业组织相关专家组对其自身安全性进行的评价,最终基于评价指标和规则提出安全生产的指导意见和评价报告。目前,外部专家评价过程中有严格的审计,因此这种评价方式成为各大发电企业主要采用的安全评价手段。外部专家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步骤:一是召集进行评价的专家组。相关专家可来自电力公司、大学、政府的技术层、管理层。二是确定评价各项目的权重和测评的总分。三是组织专家到电厂进行实地考察,评价打分。四是整理评价得分,组织专家分组讨论,最终得出评价结果。通常对评价最后结果可以进行小的修正和补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评价结果并不只是简单的专家评分的整理,其真正结论是由专家组以开会讨论的形式做出的集体判断。对于如何判别评分项目的权重并没有确定的规则。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得出评价结论,是因为单纯靠分数来得出结论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电厂由不同的专家组进行评价,而专家们的评分又因他们各自的性格、情绪和知识背景而不尽相同。因此,发电公司得出安全评价结果要经过全面的专家组讨论。在实践中,过往的案例对专家评价结论的得出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综上,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

首先是评价方式过于主观。这一评价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长时间的评价过程以及人力资源的消耗,但效率却十分低下。在实践中,安全评价过程往往由于评价时间过长反而导致了评价结果的质量和准确程度的降低。

其次,专家评价与决策的过程没有足够专业知识和丰富信息的支持,这一弊端在历史数据和信息无法获取的情况下更为突出。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各大发电集团收集了大量的电厂评价案例,无疑对专家评价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然而,由于未对这些案例整理分析,往往没有充分利用它们,也未进行标准化、电子化的保存。在对新建电厂评价时,就无法获取相关参考信息。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少信息系统的支持,能从案例库中得到的发电企业的运行经验和以往的专家结论往往不能运用到专家组的决策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

第三是难以实现对电站的自主评价和24小时的时时评价。

因此,在专家组进行评价时提供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研究拟对当下普遍采用的专家信息支持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使之能够更有效率、更加准确地为专家组的评价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研究开发以历史案例和专业知识库为基础的安全评价标准化体系成为提高当前电站安全评价效率的另一种有效手段。

二、电厂安全评价体系标准化研究

安全评价标准化体系以下面六个指标为评价标准,对电厂各部分设备、劳动安全、生产环境和安全管理进行评价:第一,安全规定或政策:包括安全目标的确立,建立等级分明的责任监督体系,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违反安全规程行为的机制。这一指标主要评价电站的安全生产规定和政策的健全程度。第二,安全生产责任制:考察是否明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从车间主任、生产员工、技术支持人员等的责任制全面覆盖情况。这一指标评价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效果。第三,监督机制:包括按时召开安全生产计划会议,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查,以及其他涉及监督机制的行为。这一指标主要针对电站监督机制的落实情况给予评价。第四,安全生产基本行为准则:包括严格执行生产工序、主要设备管理、运行状态的完善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以及不中断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指标检验电站行为的合规性。第五,安全生产培训:考察员工安全生产培训的完善程度,特别是对新进员工和安全监督岗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落实情况。这一指标对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做出评价。第六,集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的奖惩制度,用以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企业文化。

应用以上的评价标准,结合已有的历史案例和专业知识库,建立电厂安全生产评价表。评价表包括电厂中设备的运行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劳动环境的管控以及对安全生产体系自身的评价测评内容。表格需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案例的分析基础之上,应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库,严谨地确定各部分测评分数和权重设置。得出的评价表格需交由数名专家组成的评价小组针对同一电厂进行试评。评价结果收集整理后,根据专家的打分测评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后,再次交给专家小组进行试评。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得出稳定的评价结果为止。

评价表格还需要加入针对不同电厂特点而设立的浮动权重系数体系,该体系的加入使本套评价适用于更多的电厂。建立浮动体系同样需要专家组拟定的评价体系,并对已有案例进行反复的安全评价和反馈。评价的历史案例越多、反复优化次数越多,评价体系就会更完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针对每个电厂的不同特点,都能细化制订出适用的安全评价指标。

在以劣质煤种为燃料的燃煤电站中,由于锅炉炉膛内的积灰较多,不及时清除容易诱发安全事故。对该电站的除灰系统评价指标设置较高的权重,就能在安全评价时更容易发现和重视除灰系统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有效减少由于积灰过多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几率。同样,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对电厂节能减排系统设备的评价权重也可适当上浮,以保证电厂周边的环境安全。而我国南方的火电厂通常处于河岸或海岸,机组冷却水源有充分保障,故可将其水循环利用系统的评价权重适当降低,以便在评价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其他设备安全问题。

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浮动权重体系,对浮动权重进行标准化的规定,确定权重浮动的具体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电厂安全评价标准化体系规定了不同特点的电站评价权重系数,限制了评价项目得分的浮动范围,使评价得分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规可循,有效减少了专家组的主观成分,为电厂安全生产评价建立了统一的标准。随着历史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对评价指标的浮动范围和权重确定进行持续改进,使整套评价体系的可靠性不断提升、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为日后建立脱离于专家评价组的电站自主评价和全天候评价体系建立了稳固基础,推动了电厂安全评价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论

目前电厂安全评价体系普遍过于主观,过分依赖专家组意见,使热电厂安全评价存在着不规律、不科学等问题,安全评价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实现电站的自主实时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应用电厂安全评价标准化的方法,通过将浮动权重体系加入到评价体系中,使用历史案例与专业知识库的支持和专家组的反复评价修正,研究建立了电厂安全评价标准化体系。这套更为科学、规律的安全评价体系的应用,将有助于大幅提升电厂安全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降低了专家组在评价中主观因素的作用,为今后逐步实现电站自主的安全实时评价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启迪,赵午滢.电力安全评价与管理分析[J].电力建设,2014,

(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