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三年的企业并购案例范文

近三年的企业并购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三年的企业并购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三年的企业并购案例

第1篇:近三年的企业并购案例范文

在9月12日召开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编制完成的“中关村指数2013”正式。

今年,“中关村指数”从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辐射带动、国际化六个方面,从多个指标体系刻画出中关村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成为中关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课题组采集中关村2012年的年度发展数据,按照“中关村指数”指标体系进行了指数合成。结果显示,2012年,中关村综合指数为194.6。其中,创新环境指数达到223,位居第一;国际化指数达到202.5,位居第二;创新能力指数达到200,位居第三;辐射带动指数为191.2;产业发展指数为174.7;企业成长指数为158.2。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研究显示,近几年中关村创新环境指数快速增长,2012年达到223.0,比2011年提高20.7点。从创新环境的分项指数来看,科技金融指数近几年增长最快,2012年高达283.1。

科技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科技与资本对接方式趋于多样化。创业投资、上市融资、科技信贷等融资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小额贷款等科技金融服务不断创新。2012年,中关村创业投资金额约159亿元,占全国创业投资总额的30%。截至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224家,在“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234家。以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为平台,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686亿元,其中2012年新增担保165亿元;各银行累计为60多家次企业提供近200亿元的信用保险和10亿元的贸易融资贷款;各银行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过100亿元;中关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6亿元。

中关村高端人才加速集聚,成为海内外科技人才实现梦想的热土。2012年,中关村外省市户籍的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到85.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4%。同时,中关村也成为海外归国人员的首选地,2012年中关村留学归国人员数量达到1.6万人,同比增长17.5%。

中关村人才队伍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高学历从业人员数量加速增长。2012年,中关村平均每月新增近万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全年净增10.7万人。二是年轻创业者队伍迅速成长。2013年度福布斯评选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中,三分之一入选者来自中关村;2013年度财富评选的“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榜单中,有六成入选者来自中关村。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以开放实验室、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创园、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机构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备,对科技型企业创业和孵化的支撑力度不断提升。科技设施方面,截至2012年底,落户中关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12所,国家工程实验室38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8所,均占到北京市的九成以上;2012年中关村新挂牌开放实验室25家,总数达到134家。创业孵化服务方面,中关村拥有各类创业孵化机构100余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2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逾12000家,累计毕业企业逾7000家;当年在孵企业逾5000家,当年新入驻企业逾1000家,孵化器成为中关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初创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中介机构和协会方面,2012年中关村集聚了涵盖人才中介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知识产权机构以及技术交易机构等多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274家,中关村协会联席会的成员单位也扩充至56家。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2年,中关村创新能力指数达到200,比2011年高23.2点。从创新能力的分项指数来看,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协作指数增长较快,创新投入指数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再次进入上升通道。

2012年,中关村创新人员和经费投入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关村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0.2万人,较上年增加约4.3万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918.2亿元,同比增长17.6%,经费连续两年以百亿元的速度扩大。从创新投入强度来看,中关村创新投入强度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中关村每千名从业人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53.7人,比同期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出77.6人;2012年,中关村R&D经费支出相当于增加值的10.5%,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3倍。

2012年,中关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申请39703件,获得专利授权22632件,分别占北京市的43%和44.8%。从企业层面来看,2012年当年专利申请量超过百件的中关村企业有39家,其中京东方、北汽福田、联想(北京)、奇虎360等4家企业跻身年度专利申请“千件企业”;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京东方、同方威视、万泰生物等企业在2012年第14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荣获4项专利金奖,占全部金奖数量的20%。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开始通过“标准战略”进入产业竞争的高端领域,截至2012年底,中关村企业主导创制的标准共4431项,其中国际标准103项、国家标准2569项,包括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导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威讯紫晶科技主导的无线个域网标准系列、天元网络主导的基于Web-Service的管理服务标准等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市场应用价值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标准。

创新协作日趋紧密。2012年,中关村企业委托外单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首次超过百亿元,达到106.3亿元;委托外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11.6%,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产业联盟是中关村产学研协作的重要载体,截至2012年底中关村累计成立产业联盟126家,参与产业联盟的企业、高校院所等成员单位数超过5000家。中关村产业联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影响力强、类型多样、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特点。在2012年科技部的首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中,中关村有11家产业联盟被评为A类,占A类总数的42%。

产业规模持续攀升

近几年中关村产业发展指数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达到174.7,比2011年高27.4点。从产业发展的分项指数来看,产业规模指数高位增长,达到235.2,产业效益指数为114.2。

2012年,中关村实现增加值3647.5亿元,较上年增长17.2%;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0.4%,占比首次超两成; 2012年,中关村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首超2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7.4%,收入规模是示范区批复前的近2.4倍。中关村总收入占105个国家级高新区比重增至15.1%,规模超过位列2-5位的高新区收入总额之和。

与此同时,中关村人均效益持续提升,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中关村从业人员人均实现总收入157.8万元,比全国高新区高27.3万元;人均净利润9.3万元,比全国高新区高1.2万元;人均税收9.1万元,比全国高新区高1.6万元。2012年,中关村万元增加值能耗初步估计值为0.08吨标煤,约是同期北京市万元GDP能耗的五分之一。

产业高端引领优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中关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中关村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1.7万亿元,占中关村总收入的66.6%,较2008年年均增长30%。以移动互联网、生物健康、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共实现总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中关村总收入的60.2%。其中,移动互联网产业收入达到5942.8亿元;生物与健康产业增长速度最快,近几年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

潜力企业持续涌现

2012年,中关村企业成长指数达到158.2,比2011年提高16.7点。在企业成长的各分项指数中,领军型企业指数增速领先,2012年达到192.3。

近三年,中关村每年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逐年增多,2012年新创办科技企业达到4800家。一波一波的创业企业不断产生、不断发展、快速成长。2012年,中关村全年“收入倍增”企业共有482家,相当于每百家企业中有3家实现了收入同比翻一番以上。2012年,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企业半数来自中关村,其中5家中关村企业跻身榜单前十强;2013年“中国最具潜力上市/非上市公司”200强中四分之一的企业来自中关村。

2012年,中关村年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共1897家,数量比去年增加249家;百亿企业达到45家,每年有10家左右成员新晋跻身“百亿企业俱乐部”;百亿企业共实现总收入1万亿元,贡献中关村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2012年,中关村上市企业的总市值和企业合并报表收入双双超过1.3万亿元。426家“十百千工程”企业2012年实现总收入超1万亿元,占中关村总收入的四成以上。

对外辐射模式日趋多元

2012年,中关村辐射带动指数升至191.2。从近几年的指数趋势来看,中关村辐射带动指数历经2010年大幅升高后,2012年再次冲高,中关村已经进入辐射带动全国发展的新阶段。

2012年,中关村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17440项,成交额602.4亿元,同比增长37.8%,占中关村技术交易额的50.2%,比重较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从中关村技术交易的国内流向来看,2012年广东省、山西省位居中关村技术流向地区的前两位;河北省和四川省吸纳中关村的技术交易额快速增长,规模均跃升至前五位。

2012年,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数达8301家,较上年增加2648家。2012年中关村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总部型企业共计1674家,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部型企业数量最多,达598家,占设立分支机构的总部型企业总数的35.7%。2012年,中关村上市公司实现合并报表营收1.3万亿元,其中对外辐射收入超过1万亿元,占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总收入的75.4%,该比重比上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

中关村与其他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跨区域并购、跨区域共建园区等新辐射模式不断涌现。2012年,中关村企业并购京外企业的案例44起,占全部并购案例数的46.3%,主要分布在上海、四川等省市。政府推动型或品牌企业推动型的跨区域共建园区成为中关村创新资源、管理经验、品牌优势“一揽子”辐射输出的新模式。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关村管委会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及重点援建区域等33个地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合作启动了乌兰察布中关村产业园、梅河口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黄冈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园等5个产业园区和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临沂中关村软件产业基地等2个产业基地的建设。此外,品牌企业推动型的跨区域共建园区也不断涌现,如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研发优势以及清华科技园的建设运营经验,在上海、昆山、西安、南昌、广州、南京等27个城市建立了29个异地分园,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科技园区网络化布局;再如联想集团近两年与地方政府合作,启动了联想(武汉)产业基地、昆明联想科技城、漳州联想科技城、大庆联想科技城等4个产业基地的建设。

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日益增强

中关村国际化发展驶入快车道,2012年国际化指数为202.5,比2011年高24.2点。从国际化的分项指数来看,资源引入指数波动上行,国际拓展指数大幅增长。

2012年,中关村新增外籍专家668人,目前在中关村工作的外籍专家达到2319人。英特尔、微软等96家“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投资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200余家。联想、用友、中星微等一批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联合研发,设立了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

同时,中关村“走出去”层级显著提高。中关村企业在扩大产品出口规模同时,积极推进技术“走出去”。2012年,中关村企业实现出口261.7亿美元,其中实现技术或服务出口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占中关村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3.3%。境外专利申请大幅增长,2012年中关村企业PCT专利申请量1736件,占北京市PCT申请量的64.2%,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选了“2012年全球PCT申请人500强”。2012年中关村企业获得的欧美日三方专利授权量有366件,同比增长了29.3%。

近几年,中关村海外并购交易和对境外直接投资持续升温。国际金融危机再次使全球要素流动加速,大格局重新洗牌,中关村一批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2012年,中关村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数达到14起,其中并购加拿大企业4起,并购香港和美国的企业各3起。2012年,中关村有296家企业开展了境外直接投资,较上年增加108家;对境外直接投资额也迅速攀升至331.9亿元,同比增长了1.1倍。

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认为,结合目前“中关村指数”分析所反映出的情况,未来中关村应着重从营造创新环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跨区域合作、推动企业“走出去”四个方面发力,取得新的突破。

赵弘认为,中关村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不过目前仍面临种种束缚和制约,还没有真正形成适宜高端创新要素落地、生根、聚合、成长的创新创业环境,距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要求还有差距。

“以人才为例,美国硅谷聚集了众多各种肤色的高端人才。2011年,硅谷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中,几乎有一半是出生在国外,人数达到27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中,在国外出生的比例更是高达64%。人才资源还远远不够丰富的中国,反倒成为了美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在硅谷生活的人中每7个人就有1个是华裔。与之对比,中关村外籍从业人员最多时接近9000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还不足1%。中关村在国际人才数量上与硅谷的悬殊,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关村对国际高端要素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够优越。”赵弘说。

赵弘认为,当中关村创新体系建设进入深化阶段时,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加深,创新活动的系统性、综合性特征更加凸显。此时,科技体制机制的单项改革、单项突破已经很难走下去,迫切需要向科技、经济、社会、教育等多领域的协同改革转变,“一揽子”解决制约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种种体制机制障碍。未来,中关村要大胆的改、大胆的试,营造“类硅谷”的创新创业环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但在全球层面的科技竞争和高技术产业竞争中,中关村仍然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而硅谷则是公认的“引领者”。中关村在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硅谷的差距,从两者的领军企业之间的实力对比中可见一斑。

硅谷拥有的全球科技巨头企业数量最多,而且每3-5年就会新产生一家对全球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以上市公司为例,2012年硅谷市值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公司有18家,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公司有6家。“苹果”公司更是佼佼者,市值达到2.6万亿元,年收入达到1万亿元。与之对照,中关村只有“百度”1家上市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只有“联想”、“中国中铁”2家上市公司的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对此,赵弘分析指出,未来,中关村必须紧紧把握国际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浪潮,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努力催生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和颠覆性变革的原创技术,培育一批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升级和跨越发展。

前述“中关村指数”分析显示,中关村正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2012年,中关村上市公司在京外地区实现的收入达到1万亿元,等同于示范区批复前2008年中关村的经济体量,相当于在北京以外地区“再造”了一个中关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