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记者:张教授,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学术功力的传媒研究学者,您一直关注和跟踪着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和总价值已经超过3000亿,未来5年还会有倍数以上的增量空间。发展很炫目,很繁乱,但令人困惑的问题也不少。今天您能否谈谈对传媒经济发展走势和存在问题的见解?

张伟:我对目前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尤其是传媒产业的发展,持一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积极是因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传媒由事业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型,体制的松绑激活了传媒蕴涵的巨大潜力,促使传媒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一个利税已经超出烟草业的庞大产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记者:您所谈的审慎是指什么?

张伟:撇开体制因素不谈,仅从市场角度来讲,传媒业的竞争正日益加剧。这突出反映在报业,有人预言报纸的“严冬提前到来”。一面是形势喜人,一面是形势骇人,问题出在哪里?业界和学界开出了很多的诊断书,有“网媒冲击”说,有“单一盈利模式”说,有“同质化竞争”说,有“单一媒体”说,等等。诊断一出来,便跟着开出各种各样的药方,例如“报网互动”、“价值链营销”、“分众经营”、“媒介整合”等等的策论,可以说铺天盖地,但业界的困惑和茫然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消散,药方用上了,效益却未有明显的改观。这时我们就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记者:传媒界确实需要这样的反思。您是选择从问题出发,回到对基本规律的研究,以回答传媒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张伟:对。不能否认的是,新技术的浪潮,正在改变着传媒的形态和生态,非常彻底。初级的市场竞争,带着“痞子运动”般的蛮性,正在给传媒秩序重新洗牌。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世界性潮头,重新定义技术和经济意义上的传播活动。但是这一切,并不必然地会使传媒经济一定获利。这是因为,这一切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传媒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只是条件会变,变得很实质,但它仍然改变不了传媒这一特殊商品的本质,即信息特性,也因此改变不了由这一特性所决定的独特的商业模式。

“二次销售”的盈利模式

记者:您所说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和现在流行的盈利模式是不是一回事?

张伟:是一回事,商业模式就是盈利模式,也叫利润模式,就是获取利润的途径。这个概念是伴着互联网的兴起而流行的。由于传媒产品的信息特性,使它形成与一般物质性产品的生产不同的盈利模式。一般物质性产品,产品与服务是不分离的,生产者销售一部热水器,消费者获得的就是一部热水器,和围绕热水嚣的一些服务,如适用性、安装、维护、回访等,消费者是连同产品与服务一同消费。而传媒却不同,产品与服务是分离的,即一种产品,参与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

记者:就是您曾经谈到的“二次销售”吧?

张伟:是的。传媒将信息产品销售到尽量多的受众那里,再将受众,连同由此产生的最大限度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卖给广告主,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这是传媒产品的特性,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是不同的人,产品的消费者为受众,受众消费的是产品内容。服务的消费者为广告主,广告主消费的却不是产品内容,而是被产品内容俘获的受众。在这一循环中,受众既是传媒产品内容的消费者,也成为传媒产品的一部分,被广告主所消费。

三种盈利模式辨析

记者:各种类型的传媒产品都有这个特点吗?

张伟:各类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都以不同的物理技术特性和方式。参与到这两个不同的市场运作中来。由于传媒产品的定价远低于平均生产成本,80多个版的报纸,直接成本就得2元钱,才卖5毛钱,传媒在第一个市场的收益,是亏损的,只有通过第二个市场获取最大的广告收益,既弥补产品生产的总成本,又能获得巨额利润,传媒组织也因此有了充足的资本投入以提高内容产品的质量,从而形成一个上升的螺旋。这是传媒产业占支配地位的盈利模式。我们只有识别它,驾驭它,却超越不了它。

记者:但据我所知,还有一些传媒产品,就只有一次销售就实现利润的啊,比如《体坛周报》,怎么理解这种情况呢?

张伟:就传媒业而言,盈利模式大致有三种,除上面谈到的“二次销售”主导模式外,还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广告模式,一种是单一产品模式。单一广告模式是只出售广告资源,产品是免费提供的,如免费报纸和电视广播节目的收看,传媒收益完全依靠广告。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受众在接受此类产品时,是有花费的,他付出了一种更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注意力和影响力就是由受众时间所获得的。

记者:看来受众付出的时间,也是比金钱更有价值的资源。

张伟:是这样的。男一种是只出售内容产品,就实现了利润。你谈到的《体坛周报》就属于这种情况,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在一次销售中,就盈利了。看来它的经营活动就完成了,如果到此为止.从传媒特性讲,受众时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形成的巨大影响力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潜力,就有可能被浪费掉了,这是对传媒特殊盈利模式的浅视。事实是,《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并没有停留在一次销售上,其收益的更大部分,还是来自第二次销售。《体坛周报》虽然在广告经营上无大建树,却以另外的方式,把受众时间这一资源转化成了企业的另外一种资本,与境外内容提供商合作,靠品牌获益。一分析你就会明白,这两种盈利模式.都能够被“二次销售”模式所解释,所覆盖。

关键是重合度

记者: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解释。

张伟:不特别,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我要说明,弄懂这一规律,并不能保证传媒一定会在市场上盈利,问题在于如何对付影响这一模式盈利的约束条件。再说明白点,就是一次销售与二次销售能否对应,并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重合。设计一个统一的,能够贯穿两个市场和两次销售的内容、市场定位与目标,是实现最大重合度的关键。谁既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传媒广告消费者,是受众。用什么办法可以使二者重合呢?如果传媒内容产品的消费与广告消费,在受众那里成为一个人,那就是最大的重合度,把贯穿的市场目标统一在受众身上,利益就能实现最大化,这是传媒经营的理想境界。

记者:“二次销售”耳熟能详,但是否盈利却不一定,关键是重合度,我还是第一次在您这听到。

张伟:的确,重合度这个关键词,就我有限的阅读,此前的文献没有见到,是我的说法。这一成果,最近发表在由喻国明主编的《新闻学论集》上。我在这篇论文中,提到的不仅有重合度,还有关联度和集中度。这两个概念不是我

的发明,但用这“三度”从微观、宏观和产业三方面解释传媒经济的盈利模式,是我的思路。

关联度和集中度

记者:关联度指的是什么?

张伟:按照“二次销售”的盈利模式,传媒主要的利润源是广告,而影响广告收益的外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域经济规模关联度,一个是产业景气关联度。总的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广告总量与其国内生产总值(ODP)存在着一种正向的相关关系,广告总量在GDP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是1.5%,发达国家能占到GDP2%左右,英国最高,占到3-5%。我国已经接近1%。掌握了广告与GDP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一个城市GDP的水平来预测这个城市的广告规模,从而测定传媒的利润源和市场机会。

记者:按照这一比例。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呀。

张伟:是增长的态势。空间的确很大。产业景气的波动也影响着传媒的广告收益。产业不同和广告业之间的关联度也就不同。有广告关联度高的产业,也有广告度低的产业,对广告市场发生重大影响的是关联度高的产业,关联度越高,当这个行业广告投放的规模越大,对广告市场的影响也就越大。了解这些产业与广告的关联度,就可以帮助传媒认识市场,把握机会,有针对性地调整战略。

记者:集中度呢?

张伟:找到利润源,还要看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有多少家传媒在瓜分这些利润源,各自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采取何种市场策略才能获取市场地位。这就涉及到市场结构的分析和在这个市场中传媒企业集中度的测量。集中度是一种指标体系,某一市场前4家最大传媒所占市场份额超过50%,或前8家最大传媒所占市场份额超过75%,就被视为集中化程度高,存在明显的进入障碍,不具备比较优势,这个市场上的利润源就不属于你,你的盈利模式就无法实现。也就是说,集中度是盈利模式的市场条件。

“度”的哲学味道

记者:这“三度”概括得很到位。

张伟:我用重合度、关联度、集中度这三个度,来表达对传媒盈利模式如何实现的理解。经济学意义上的度,就是均衡的意思。掌握好这三个度,就是在各种约束条件和复杂变量中,找到那个均衡的点。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这是哲学意义上的度。中国传统思想的“中”与“和”,强调的就是这种和谐的境界。潜心于这三个度的把握,才能抓住传媒经济的纲,找到传媒盈利模式的机构。

第2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在线医疗信息服务;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6203

1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和需求不断增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寻求健康医疗信息的方式,网络已成为广大网民了解医疗保健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事实上,早在互联网商业化的初期,医疗信息服务方面的内容已经出现在网络上,国外最早出现的医疗信息服务类网站包括“健康网景”、“健康门”,国内也有不少老字号如“39健康网”、“伽马医生”、“寻医问药网”等。

随着互联网商业化的深入,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快速建立并迅速抢占部分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调查表明:只有2692%的网民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类网站质询能得到及时答复,而不满意率高达41.03%,同时35.09%的网民认为答复可信度不高。此外,众多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盈利模式模糊,至今未能实现盈利,平台长期健康发展存疑。由此可见,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质疑。

因此,本文以目前国内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从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和“好大夫在线”等三个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期望进一步揭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对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研究方法与信息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三个典型的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医疗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发展方向和内在机制。案例研究依据研究目的与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与描述性案例研究。探索型案例研究往往是界定一个研究问题前试探性研究;解释性案例研究通常用于因果关系的探索;描述性案例研究是在研究前就形成和明确一个理论导向,并以此作为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它一般要求在研究前明确分析单元。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案例研究法,通过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分析,发现阻碍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壁垒。其中的分析单元是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2.2信息获取方式

本研究采用多元化的资料收集渠道从而获得相互映证的信息,搜集公开出版物与“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相关的资料;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相关报道和网站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收集用户在相应论坛对“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的体验评价及建议。

3典型在线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是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网站,该网站是中国历史悠久、规模巨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网站。该网站开通以来,依托三九集团的品牌效应,凭借强大的医药专业背景支持、坚实的互联网技术研发与经营管理团队,迅速发展壮大,在我国在线医疗行业占有一席之位。

“寻医问药”成立于1999年,致力于百姓健康和医疗专业人士服务平台的构建。“寻医问药”依靠自身多年来对医生、医院资源的沉淀积累,成功搭建了由健康资讯、医药搜索查询以及独具自主特色的“有问必答”社区共同构成的医患交流平台。

“好大夫在线”起步于2006年,创立之初,“好大夫在线”聚焦于为中国患者提供就医参考信息,建立了互联网上第一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在众多医生和患者的支持和参与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好大夫在线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3.1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均致力于让国人更健康,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目标客户人群,均在诊疗服务、医疗资讯等方面提供服务,并在服务手段上均开始重视与客户人群的互动。作为国内主流健康类网站,这三家网站在各自的服务模式如下:

医师评分“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在线自助体检服务有效的让用户实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好大夫在线”主打的海外就诊服务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患交互平台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拉近了医患的距离。

然而,这三家网站在网站内容方面大致相同,没有独具一格的特色。在服务方面依旧没有走出传统健康网站的老路,缺乏有效服务形式譬如基于个人健康管理的电子病历服务。“39健康网”和“寻医问药”提供的健康知识大多数专业性太强,普通老百姓难以读懂,适应性差。医院及医生的信息的共享有效的引导了患者的就医,信息却不具有权威性。

3.2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运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图139健康网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39健康网”拥有国内各级医院、医生、药品及个人医疗资料数据库,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导,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引导用户的就医、药品选择。通过投放在线广告,提升医院、药店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图2寻医问药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寻医问药”结合医院优势为医院创建数字化医疗运营服务平台,为合作医院展示医院简介、医院动态、医院设备、特色治疗等基础信息,直接为医院与患者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为医生建立个人博客,打造医生独特的个人名片。“寻医问药”为药店提供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上商城直接销售药品及医疗器械。

图3好大夫在线的运营模式

注:现金流服务流信息流。好大夫在线拥有中立客观的就医经验平台,患者可以为自己喜爱的大夫投票、撰写感谢信,分享如何选择医生、交流就医经验,共同对抗疾病。好大夫在线独创“按需分配”的门诊预约系统,允许患者直接向医生提交病情,预约门诊号。在分诊体系的帮助下,保证病情需要的患者优先获得医生的门诊机会,而医生也能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用于自己擅长的病例上。

3.3盈利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3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一)以投资银行传统业务为主的粗放式盈利模式

我国投资银行是以综合类证券公司为代表的。自我国发展证券市场以来,以经纪业务为主,自营业务为辅的盈利模式成为我国投行的一大特色。迄今,我国证券公司一直保持着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证券投资这三大业务。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导致了其利润来源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这些成为我国投资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投资银行业务营业收入所占比例过少,还有相当大的开发空间,这对于我国证券公司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是粗放式经营,主要表现为以量为主,而忽视质。通常以发展营业部,追求市场占有率为主,这样就使得我国营业部过多的发展造成了成本增高。

(二)传统盈利模式限制了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1.这种盈利模式加大了投资银行的风险。近一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连续下跌,证券业整体盈利水平下降,经营效益欠佳,经营风险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承销风险。二是自营风险。三是经纪业务风险。四是违法违规经营带来的风险。五是投资银行员工失职及内控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风险。

2.传统的盈利模式导致投资银行经营的成本较高。我国投资银行和其他经济领域一样,在其发展初期往往以积极扩张战略为主。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垄断优势是该时期的主要目的。高额的垄断利润抵消了庞大的费用支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但是随着行业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其他公司的进入逐步削弱了传统领域的垄断优势,巨额费用支出则显得更具有刚性。尤其是小型的投资银行,成本的过高导致了投资银行利润空间缩小。这直接影响了小型投资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3.盈利模式趋同造成投资银行之间竞争激烈。我国投资银行集中度低、业务雷同、收入结构单一导致业内竞争激烈。激烈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投资银行对佣金的定价权上。随着市场由牛转熊,客户对佣金的敏感度不断提高,投资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券商正逐步丧失对佣金的定价权,特别是大客户。目前投资银行已经基本丧失了对佣金的定价的能力。随着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会有更多的外资投资银行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并介入到本轮证券业的重组过程中来。届时投资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些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证券公司必将被淘汰出局。这对于我国投资银行这种单一的利润模式来说是致命的。投行业务的利润率不高,有限的市场也早被大投资银行分割完毕,就造成大小投资银行都指着经纪和自营业务吃饭。由于制度的限制使其业务范围基本雷同,服务的对象完全相似,没有任何的市场细分和分工,这样恶性竞争就无法避免了。用超经济的手段争夺大客户,用赔本多开营业部的方法多占散户市场,用佣金返还的办法变相降低手续费,其最终的结果却是投资银行之间“双输”,乃至“多输”的局面。

影响我国投资银行盈利模式的主要原因

(一)投资银行自身的因素

1.资本资产规模小。规模差距是明显的,也是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据有关统计,我国投资银行的平均资本仅为20多亿元。投资银行除银河、海通、国泰君安等少数几家外,大多资本在30亿元以下。即使是我国资本实力最雄厚的银河投资银行,折算的资本规模也只有5.5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前10位的投资银行,资本金规模从30多亿美元到接近200亿美元。

2.投资银行家缺乏。缺乏优秀的投资银行家是困扰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国际投资银行巨头拥有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他们思维敏捷,富有挑战精神,有深厚的管理、金融和财务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尽管我国从业人员不少,但真正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却很少,尤其缺乏国际化的投资银行专业人才,这使得我国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

3.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相比,我国投资银行管理体系方面问题重重。在发达国家,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高效的组织结构、严谨的财务管理体系、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严密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4.业务功能不全。与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业务全能化相对照,我国投资银行经营品种单一、业务结构趋同。这当然与我国分业经营有关,但即使在我们分业之内,功能也不全。

5.创新力严重不足。发达国家投资银行都有很强的研究开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新的市场,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也有不断创新。而我国投资银行研究成果与业务脱节,各业务部门关联性不强,研究部门得不到重视,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而且我国投行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它是在一个政府色彩明显,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薄弱,人才缺乏,缺乏有效竞争的资本市场环境中产生并缓慢成长的。所以,它创新力严重不足。

(二)制度性因素

我国证券业与西方证券业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处于长期市场化进程中的我国证券业和证券市场,既有一些与发达市场国家证券业相似的一面,也有其“特色”的一面。

1.分业经营限制了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选择。分业经营的限制使银行和证券行业泾渭分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证券业的发展空间比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国外证券业要小得多。目前,我国银行已经被允许进入投资银行的某些经营领域,业务范围受限,投资银行只能选择证券承销业务和自营业务的盈利模式。但证券业很难得到银行的支持,这不仅表现在业务范围方面,而且在融资支持方面更是异常艰难,融资渠道的狭窄迫使很多投资银行违规融资,严重制约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受限。

2.投资银行的垄断性限制了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发展。与西方证券业早期以合伙制为主、后期以社会化的股份制为主不同,我国投资银行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发起成立的。其产权结构以国有为主,内部控制现象严重。大量国有投资银行的出现使前期证券业在政策保护下具有“垄断租金”而寻租,业务创新不足,盈利模式单一。

3.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扭曲了投资银行业务模式。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例,目前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投资银行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与上市公司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高管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这使得项目成功的不确定性极高,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方性投资银行投行业务的属地性较为突出,其属地比率(即本地项目占投资银行所有项目的比率)一般保持在50%以上。外地投资银行要争取到这些投行项目,要利用各种非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公关”。

(三)市场因素

1.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

了投资锻行的盈利能力。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但我国没有一个发育完善、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不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以致于经济发展不稳定。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市场结构不完整。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为市场不健全。我国的证券市场主要是以股票市场为主,债券市场为辅的,缺乏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应用。

2.我国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影响了投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开放与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对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证券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特别是我国实行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以来,对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证券业行业性亏损除投资银行本身的因素之外,外部的制度性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改革我国投资银行盈利模式的对策

(一)短期对策

我国投资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短期而言,只能根据不同业务之间不同的发展趋势,突出重点,从而对盈利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

1.经纪业务。经纪业务是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银行的利润来源。未来手续费收入的增加将主要依赖于市场扩容后流通股本的增加。随着价值投资理念和机构投资者的兴起,交易量有进一步向大盘绩优股票集中的趋势。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投资者贡献的交易量将日渐下滑。机构投资者的日渐兴起对投资银行的交易服务质量和效率将提出更高要求。

2.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分为股票,债券承销业务的融资类业务和并购等咨询服务的非融资类业务(私募也归入此类)。

发行方式的重大改革,可全面提升承销业务水平。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过程中投资银行将成为分享这一盛宴的强有力竞争者。目前只有综合类券商可以获得股票承销的业务资格,国内股市扩容的同时将给国内投资银行带来丰厚的证券发行收入。

(二)中长期对策:探索新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第4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文娱产业步入高速增长的新时期。艺人经纪公司对于中国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2002 年 10 月,《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文化部令第 25 号)正式实施,第一次允许在公司名称中使用经纪一词。艺人经纪此种全球通行的影视服务,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不可小觑。当今社会,绝大部分艺人无论个人或团体,素人出身或演艺院校毕业均签约于经纪公司或工作室,由专业团队培养、规划其演艺生涯并打理演艺业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如影视剧出演、舞台活动演出、唱片/单曲打造、节目主持、时尚走秀、广告代言、公益活动等等。

国泰君安在报告中表示,在经济放缓所引发的口红效应下,由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新世代年轻人的娱乐消费偏好,未来高水准的全能型艺人在国内将供不应求,预计到 2020 年,内地艺人经纪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30%左右[1]。但与此同时,一方面,艺人市场青黄不接、艺人同质化严重、艺人与经纪公司纠纷等现象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艺人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资本与媒介的策划包装下,艺人越来越呈现出商业产品与媒介品牌的特性。由此可见,如何运营、维护好艺人这一特殊产品,成为亟需切入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第一,挖掘艺人特殊属性,明确经纪公司艺人定位。目前娱乐消费市场上存在的艺人同质化严重、艺人转型失败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经纪公司对艺人特性的认知不够深入。本文把艺人视为一般商品和特殊媒介产品的结合,并分析其偶像特质,对艺人经纪公司培养与打造艺人、深入挖掘艺人潜质并进行市场定位及营销包装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为艺人经纪的具体运营提出针对性策略,促进艺人经纪行业良性发展。根据艺人经纪的人文性特质,分析艺人产品的生产策略;根据艺人经纪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型,分析其市场管理策略;根据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品牌性,分析艺人经纪的品牌传播策略。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第一,本文综合运用跨学科分析,研究视角另辟蹊径,独具学理价值。在以往,艺人仅被视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从文学、戏剧学角度来研究,而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理论进行交叉分析,把艺人作为特殊的人、商品及媒介产品来思考,总结出艺人身份的多重属性,并通过挖掘艺人经纪的相应特性从而得出艺人经纪运营策略。此研究切入点独具新意,弥补了学术空缺;研究思路层层深入,具有理论深意。

第二,本文全篇论点与论据均紧贴时代,为现有艺人经纪理论提供及时的学理补充。由于社会及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艺人多重属性也越来越突出。而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过于陈旧,现有的研究又流于案例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逻辑。本文应恰好能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增添时代感并提供学理补充。

1.2.2.2、 实际意义。

本文所有案例及论证分析都基于实际、紧贴时代脉搏,故所得出的策略建议对企业、市场及社会良好可持续发展具备启示作用。从企业角度来看,据业界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国内会出现至少 3-5 家市值 200亿量级的专门型艺人经纪类的上市公司。随着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陆续推出泛娱乐战略、大文娱计划,华谊、光线等传统大型民营影视集团依旧坚守,艺人领域作为核心资源,即将成为必争战场。在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艺人经纪的运营与管理,将成为企业杀出红海的制胜法宝。从市场角度来看,泛娱乐势不可挡,资本不断涌入,给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市场规制及行业规范的出台、对中国艺人经纪产业的合理引导势在必行。从社会角度来看,在新媒体语境下,艺人属性又产生许多新的变化,本文从新的角度去及时把握、分析变化,以期对中国文娱市场发展产生良好积极作用。

1.3、 文献综述。

根据作者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的结果,艺人经纪的相关着作存在不多,尚未形成成熟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艺人经纪的概念还未有明确定义,因其属于文化经纪范畴,主要服务对象是艺人,由此笔者参照文化经纪的概念,把艺人经纪定义为:在文娱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居间、等)并收取佣金的行为,业务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影视剧出演、舞台活动演出、广告代言等。另外,针对明星、艺人、偶像、演员四个易混淆的概念,笔者参照较为成熟的日本娱乐圈的划分标准,作以下说明:明星更多时候是指代一种属性,演员、偶像、歌手、主持人有了名气的都可统称为明星,我们甚至还讲政界明星、体育明星等等;艺人指代一种职业,演员和偶像是艺人职业下依据工作内容细分的小职业。本文选取的艺人的研究范畴即广义上的娱乐工作者,包括且不限于演员、歌手等。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艺人经纪产业起步较晚,相关学术着作也存在不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尚未形成专着。关于艺人经纪的概述可在文化经纪的相关专着里略见一二,如:颜海、彭桂芳、蒋冬青主编的《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只在文化经纪职界一章中提到演艺经纪人,略述了演艺经纪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专业素质要求、认证制度、自律与行业管理。其他相关专着还有胡晓明、肖春晔编着的《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何衡主编的《经纪原理与实务》、蔡正鹤主编的《文化经纪人培训教程》、肖学文主编的《经纪人与文化市场》。笔者在中国知网及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上以艺人、明星及经纪等关键词进行交叉搜索,发现与艺人经纪相关的电子期刊共达 29 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模式、艺人经纪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艺人营销推广策略、经纪人制及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

第一,关于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模式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的最优模式。贺朦的硕士论文《中国演艺经纪产业盈利模式研究》探讨了演艺经纪产业商业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并详细剖析经纪公司和经纪个体的盈利模式。文章认为,目前我国演艺经纪公司盈利模式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运行机制不成熟;相应利润屏障未建立;完整产业链未形成,盈利模式单一[2]。邱乐乐的《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整合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提出艺人经纪是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业务之一,可与电影、电视剧业务协同发展。这有利于集团在价值链条上进行资源的配置优化、提高利用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李扬眉的《国内外艺人经纪业运作模式比较及探讨》对日韩、欧美、香港的艺人经纪模式进行了特点分析与比较,归纳出成熟艺人经纪行业的共同特点:产业链式运营,集团化背景;专业化程度较高;执业环境规范,行业法规完善。袁玥(2010 年)详细剖析美国娱乐经纪业四巨头,以中介视角切入,分析美国娱乐经纪公司的商业模式。在美国,由于娱乐业内的反垄断传统,经纪公司的独立性与中介性更为显着。陶陶的《浅析韩国娱乐经纪公司商业化运作模式以韩国 S.M. ENTERTAINMENT 公司为例》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从前期准备、产品制作、产品营销、后期盈利四个阶段探讨以 S.M.为代表的韩国娱乐经纪公司商业运作模式特点,通过对韩国流行文化商业化的分析,得出对中国经纪公司的启示。

第二,关于艺人经纪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

关于此方向的研究,学者们大多采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公司内部运营。王杉的《影视经纪公司运营模式研究》引入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论,勾画出影视经纪公司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并分析其核心竞争力来源。文章把经纪公司的网络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纯经纪模式、联盟模式、一体化模式[3]。杨德玲发表的《明星制造: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以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依据,认为明星产品的制造和价值创造契合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从市场导入、成长、成熟到衰退。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明星四层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并为经纪公司有效维护与延长明星生命周期提出合理建议。崇袁的《娱乐经纪公司的品牌经营研究以 S.M. Entertainment 为例》从品牌角度入手,结合韩国娱乐经纪公司 S.M. Entertainment 的成功经验,提出打造娱乐经纪公司形象标签的重要性。文章认为娱乐经纪公司的经营不应止步于内容制造,应从艺人主导转向经纪公司品牌主导,实现品牌化经营转型。

第三,关于艺人营销推广策略的研究。

国内的明星包装及艺人推广策略还未形成成熟体系,学者们大多运用对比分析法,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给予内地艺人营销以启示。胡小奇的《中国内地明星包装与推广系统研究》旨在探索出一个适合当代中国大陆的中国明星包装与推广系统。文章基于内地明星包装推广现状,运用案例分析法、中外对比法,通过剖析喜天影视传媒实例及欧美明星制范式等研究明星的包装与推广系统。陈耀竹、胡如虹的《台湾经纪公司评选新艺人之研究》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在模糊环境下为台湾经纪公司构建了一套评选新艺人的模式。谢一冰(2012 年)运用案例分析法、中外对比法,通过对华谊兄弟的明星运作模式的剖析,探究适合我国电影产业的明星制体系。

第四,关于经纪人制及法律法规建设的研究。

此方面研究大多来自于法律方向的相关学者,专业性较高。张建凤(2010 年)通过分析美国创新艺人经纪公司成功经验,探索美国明星经纪人制度及其成功之处,对比我国的明星经纪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对完善我国明星经纪人制度的几点启示,如建立明星经纪人的培养与审核机制、加强明星经纪人法规建设等。唐燕蕾(2008 年)通过剖析我国内地现阶段的明星经纪人制,归纳出现存问题:经纪团队专业人才及职业素质的欠缺;行业协会或其他自律组织的缺位;经纪人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文章针对问题,提出了经纪人素质建设、自律组织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于涛的《我国演艺经纪制度法律研究》从法律角度入手,对演艺经纪合同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如经纪合同的性质、生效要件、双方权利义务、解除方式等。文章针对演艺经纪合同中分成比例及合作期限不合理、双方权利及义务不对等等诸多乱象给出了对应指导意见:针对演艺纠纷的司法解释的出台、经纪合同的备案审查等等。

除此之外,笔者还搜索到一些实例调研及访谈整理,虽学术水平不高,但却存在不小的实际意义。赵宁宇、杨紫苏等人的《中国演艺经纪公司调研报告》通过对中视影业、拾捌文化、上海唐人、光线传媒、君为天美、唐德凤凰、荣信达、金英马、小马奔腾、华谊兄弟的实例研究,分析中国演艺经纪公司和演艺经纪人制度的积极意义及负面影响,并提出战略展望。李小虫的《纵论经纪 解析韩流与韩国 DR 公司中国艺人部经理沈凌对话》提出经济活动是一种市场活动,经纪活动中,需要把艺人身上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的特点放大推广,进行市场化包装。张琛的《演艺经纪:

从个人价值到品牌价值》立足蒲剑教授与黄晓明工作室 CEO 黄斌的访谈。文章提出:品牌意识是演艺经纪业的基石;输出主流价值观是品牌运营的关键;人才储备是经纪团队成长的原动力。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于艺人经纪的研究积极性很高,一些领域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总体创新性不够;对艺人经纪公司的运营模式研究多停留于表面,并未挖掘其产业特性形成深入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与中国学者对于艺人经纪产业的学术探究相比,以西方学者为代表的国外研究相对较早,但时至今日,还并未形成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系统性权威论着。当然,国外对艺人经纪产业的探究更加成熟与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深入性研究可为中国内地的艺人经纪产业提供理论补充及借鉴。外国学者关于艺人经纪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经纪人制度的研究。

从笔者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学者集中于对经纪人制度进行研究,他们大多以法律视角出发,分析艺人、经纪人、经理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探讨经纪人制度的发展完善。欧美等国的演艺经纪人又称为明星人,即在好莱坞,经纪人(明星人)担任着演员(明星)与制片人之间的桥梁作用。Slater.R.在其着作《好莱坞首席明星人》中,对头号经纪人 Michael Ovitz 及其领导下的 Creative ArtistsAgency(创新艺人经纪公司)做了深入分析及挖掘。在这之后,国内学者王贤清、万山对此着作进一步归纳整理,更系统的研究 CAA 模式及其发展,形成着作《好莱坞操盘手》。Koh Siok 和 Tian Wilson 研究经纪人、经理人与艺人间权利的约束与制衡,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过程中的博弈与冲突。此外,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Janet Wasko 的学术巨着《How Hollywood Works》对好莱坞电影产业下的经纪人制度进行深入剖析。2015 年 JL Ordelinfont 在《Vniversitas》上发表的的学位论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演员及歌手的经纪合同为案例分析了相关法律制度。

第二,关于艺人经纪产业盈利模式的研究。

此方面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可零散见于一些经典的经济学专着中。关于盈利模式,国外的学术思想根源来自美国学者 Adrian J. Slywotzky 的《The Profit Zone:HowStrategic Business Design Will Lead You》,他提出利润区来自盈利要素间的匹配度,盈利模式即要素间的组合和匹配模式。奥地利经济学家 Kirzner 从市场信息的角度对产业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Kirzner 认为企业家本质上是一种经纪人,他们担任着市场缔造者的职能,善于感知市场、捕捉机会、实现盈利。

第三,关于艺人经纪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

目前涉及到艺人经纪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学者们多以某一艺人经纪公司或某一演艺行业出发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成果足够深入却不够系统。美国西北大学营销学教授 Philip Kotler 和艺术管理教育家 Scheff Joanne 的着作《Strategies for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探究了演艺产业的市场发展和营销管理策略。美国中田纳西州州立大学教授 Geoffrey Hull 在其着作《The Recording Industry》中将音像产业的发展置于经济及历史语境下阐释,对其战略运作、生产营销等做了细致剖析,总结出一套美国娱乐业的运营发展规律。此外还有《New Developments for J AudreyEllison International Artists Management》进行 J Audrey Ellison 的案例分析,研究经纪公司的内部运作管理。

第四,关于艺人经纪公司具体业务的研究。

此方面研究多为明星包装系统、艺人推广策略的分析阐释,实际应用价值较高,但学理性不够充分。陈江燕编译的《欧美:明星是这样经纪的》对美式明星经纪体系进行了关键词阐释及案例分析,文中阐释了包装、明星制、优胜劣汰等相关概念。通过对好莱坞演员及歌坛明星如玛丽莲梦露、猫王等的经典案例剖析,总结出偶像本人是否存在并不重要,其形象的生命力有多强才是最重要的的结论。

文中创造性的提出商业化社会包装概念,阐述明星包装的重要意义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这种本不应存在的虚幻弥补了处于无尽信息与人际沟通之间的真空地带,化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虚幻而华丽的包装使明星走向神坛,吸引大众目光并成为平凡现实生活的最佳代言人[4]。

综合上述,国外学界对于艺人经纪的研究范围更聚焦、研究内容更前沿。但与此同时,艺人经纪独立的理论基础尚未形成,且研究领域过于聚焦,宏观视野稍显不足。艺人、经纪人与经理人个体关系的特性并不能体现产业整体的运作规律;具体业务的探究也无法解释艺人经纪模式的形成、运营策略的发展。

目前来看,尽管国内外学者积极性很高,艺人经纪产业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整体看来,理论深度及宏观视野仍显不足。经济全球化带动的文娱产业交流碰撞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外学者们还需进一步探究,互相学习借鉴,共同促进艺人经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交叉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收集有关艺人经纪内容的相关专着、期刊论文等相关文献;在对文献信息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交叉研究法: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大众消费心理等相关理论对艺人及艺人经纪特性做出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法:在部分章节的研究中,通过对我国艺人经纪公司运营管理模式与韩国、日本、美国等的对比,分析运营管理手段的优缺点,为内地艺人经纪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专家访谈法:通过与艺人经纪从业人员的访谈,了解艺人经纪行业前沿动态,保证数据真实性,验证资料准确性。

1.4.2、 研究内容。

本文正文研究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内地艺人经纪的实践分析:首先,笔者综合考虑我国法律法规、宏观政策的变化及行业内大事件,梳理出我国艺人经纪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归纳各时期特点:20 世纪 80 年代到 1994 年的艺人经纪雏形时期;1995-2004 十年间的传统艺人经纪时期;2005 年至今的艺人经纪再探索时期。其次,笔者针对艺人经纪产业现状梳理出六个发展困境,如专业化程度不够、传播渠道不便、利益分配不平衡等。

第二部分,基于艺人属性的艺人经纪特性理论分析:第一节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进行跨学科分析,对艺人的三重属性进行归纳界定。首先,是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和观照对象的艺人。笔者从物质、精神、技能三个层面来分析解读,包括艺人的外貌审美审异、人品道德等榜样对照、艺术表现再现水平。其次,是作为商业产品的艺人,他们拥有一般商品的四个特性:符合观众的消费口味与需求;可以规模化、模式化生产与再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上交换价值;通过消费实现价值。最后是作为媒介产品的艺人。媒介产品具有四种功能,即监视环境功能、协调关系功能、传递遗产功能、提供娱乐功能[5]。作为媒介产品的艺人更多功能体现在娱乐产品及其服务上。这种娱乐功能的实现,一方面以媒介加以传播的样式得以呈现,另一方面以影视产品创作得以实现。作为信息源的艺人:携带当下大众文化的讯息,体现社会性;作为传播主体媒介公司产品的艺人: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加以策划、包装、生产,体现商业性;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艺人:要经历符号化编码、解码过程;作为媒介受众接收、读解的艺人:既有影视产品议程规定的客观性,也有被观众主体各自读解的主观性。第二节运用所得出的艺人特性分析艺人经纪三重特性。一是经纪公司以人为产品的人文性;二是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的双效益性;三是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品牌性。

第三部分,把所得出的艺人特性及艺人经纪特性应用于艺人经纪运营策略中,从产品生产策略、市场管理策略、品牌传播策略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最后结论。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

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三:

第一,本文结合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进行跨学科分析,把艺人当作特殊的媒介产品来思考,得出艺人经纪的独特属性。再根据艺人特性及艺人经纪的特性,得出艺人经纪运营管理的对应策略。整体研究思路如层层剥笋,逐渐深入。

第5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物流超市;商业模式;校园快递;整合;人流量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55-03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日益成熟,网购逐渐成了消费者重要的购物方式甚至是主要购物方式。与此同时,与网购紧密相连的快递行业飞速发展。据国家邮政局《2013年度快递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完成业务量91.9亿件,年人均快件使用量为6.8件。而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集中居住地,具有集中度高、人流量大、网络消费水平高等特点,校园快递整合商业价值巨大。经过对高校的实地调查发现,高校校园快递大都处于“割据”状态,缺乏统一管理,从而出现校园快递平台整合的市场机会。校园物流超市就是结合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校园快递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从概念上说,这里的校园物流超市是指在高校校园内建立多家快递企业并存,为高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超市,即物流超市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日常快递代收、个性包装、校园配送等一系列的物流需求。此外,校园物流超市可以利用人流量优势,开展物流增值服务和基于物流超市平台的校园O2O服务。

本文力图结合当前快递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校园快递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对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的深入分析,为高校快递配送难题的解决和基于校园快递整合下的商业价值挖掘提供一些建议和发展思路。

2 安徽财经大学校园快递发展现状

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察、走访点、访问快递公司、亲身体验等方法,发现该校校园快递具有以下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结论。

2.1 快件业务量巨大

在高校扩招和网络购物不断普及的背景下,高校校园快件业务量不断增加,安徽财经大学也不例外,该校校园快递业务量位居当地大学城四大高校之首。根据实际调查得知,在该校有快递业务的企业多达11家。各大快递公司日业务量如表1所示。

2.其他是指全峰、国通、京东快递、汇文快递等业务量较小的快递企业。

2.2 点多且杂

在安徽财经大学校园内,快递点最多时达9处,基本是一家快递公司一家点,且绝大多数点与校园内书店、报亭合作,场地狭窄拥挤,快递摆放混乱。而无固定点的快递公司则无法进入校园,该类快递公司主要将临时取件点设在该校东门门口,杂乱无章。

2.3 管理混乱,包裹安全性低

各大快递公司虽在校园内开设点,但大多是各自为政,快递管理混乱,包裹安全性低。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由于场地限制,大多数商家将快递包裹露天无序摆放,加上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下,包裹丢失、暴力分拣、被雨水淋湿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师生造成安全性低、管理混乱的感觉。

2.4 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与先前受关注的低价相比,如今消费者更追求真正有“品质”的快递服务消费体验。因此,快递服务者要维系顾客忠诚,必须专注于提高顾客对服务质量的体验。而高校校园快递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管理,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因此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对快递公司的企业形象造成巨大伤害。

2.5 盈利模式单一

从快件交付业务中获取佣金是传统快递自提网点最基本的盈利来源高校校园快递点大多数盈利模式单一,点主要通过与快递公司合作,以快递收发业务量为标准来参与提成,点的收入来源仅仅局限于快递公司的佣金。安徽财经大学的校内点大多数是合作商家的副业,点工作人员无暇开发基于点的新业务,收入来源单一。

3 安徽财经大学校园物流超市运营可行性分析

消费者在快递服务过程中,对服务质量的初始评价主要基于与快递服务者雇员间的互动交流。物流超市作为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的物流末端服务平台,对构建校园末端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因此为构建好此服务体系,达到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需要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3.1 从校园物流超市的利益相关者来看

(1)供应商――快递公司。

快递公司作为快递包裹的上游供应商,自然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优质的服务为校内师生解决日常寄送难题,但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和出于网点经营成本的考虑,快递公司无法直接在校内开设直营网点,而只能寻求与校内商家进行合作,由此带来服务质量差、包裹安全性低、管理混乱、成本高昂等一系列的问题。校园物流超市通过整合校内快递资源,使得降低付给点的佣金成为可能,快递公司基于成本考虑必将认可该种模式。

(2)中间商――校园点。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安徽财经大学快递点大多盈利模式单一,点不仅需要为快递包裹的丢失承担赔偿风险,快递收发带来的人工成本、通信费用也很高昂,分散各处的点将快递包裹露天摆放,给校园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不利于校方的管理。本文提出的校园物流超市模式通过集中规范化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大大提高校园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末端消费者――在校师生。

根据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发现,当前安徽财经大学的快递模式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日常快递寄取需求,师生反映的点管理混乱、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物流个性化服务缺乏等问题突出。因此,急需校园物流超市这样的新模式管理校园快递,统一服务标准。

3.2 从校园物流超市所处的市场环境看

(1)学校环境。

大学生作为网络购物主力军之一,日常网购频繁,由此带来的快递需求日益旺盛。安徽财经大学拥有点的快递公司多达九家,日均快递包裹超过2000件,由于部分快递点管理不规范,快递爆仓现象频繁发生,为学校的校园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建立校园物流超市并进行规范化运营,对于校园环境和校园安全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将容易得到校方的认同。

(2)社会环境。

网络购物加速了快递业的发展步伐,但校园的末端配送却是当前行业的共同难题。对于校园快递的整合,地方管理部门大多持鼓励态度,如安徽省邮政管理局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快递服务中心为模式,研究推动该模式在省内高校的实践。因此,校园物流超市模式也终将得到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的认可。

综上所述,校园物流超市的商业模式是非常可行的。

4 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设计

近年来,商业模式屡屡成为业界的焦点。创新板提出“两高六新”标准,最后一个“新”就是指“新商业模式”。而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学术界与实业界都尚未达成共识。这里,我们姑且采用魏炜和朱武祥的观点,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商业模式六要素包括业务系统、定位、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高校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正是基于魏炜和朱武祥两位教授提出的“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式”建立的。

4.1 高校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的业务系统

魏炜、朱武祥认为,商业模式的业务系统是其核心概念,用来表达企业选择哪些行为主体作为其内部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高校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的业务系统如图1所示,其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四类,分别是快件供应者、合作商家、物流超市、终端消费者。其中,快递供应者可以是专门的快递公司,如申通快递、顺丰快递等,也可以是有寄件或者配送需求的消费者。合作商家是指除快递公司之外的与物流超市有合作业务的法人企业或者个体商户,如广告投放商、支付厂商、O2O业务的商品供应者等。物流超市则是当作一个平台来运营,其基础业务是快件的代收和临时存储。此外,物流超市依托快递收发带来的巨大人流量,与合作商家、终端消费者以及快递公司开展除快递收发以外的其他业务。终端消费者在这里主要指广大师生,他们通过物流超市这一平台享受其提供的各项服务。

注:合作商家1主要指物流超市的广告投放商,主要与物流超市发生交易,故其与消费者关系用虚线表示;合作商家2主要指物流超市O2O业务引流对象;“服务”是指物流超市提供给消费者的取件通知服务、增值与个性化服务、O2O商品供给服务等等。4.2 高校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的定位

定位是指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方式。物流超市存在的根本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为其创造价值。对于物流超市这一模式,其定位是以高校校园为目标市场,通过整合校内快递资源,实行专门化管理,为师生提供快件收发服务,并依托人流量优势,建立校内服务平台,开展增值业务,并提高与校外商家的议价能力,通过规模效应、规范化管理和一站式解决校内师生需求。

4.3 校园物流超市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此处盈利模式也是物流超市的业务模式)包括盈利的来源和计价的方式。当前,由于校园快递点分散经营,资源整合能力较差,主要采取与各家快递公司分成的盈利模式。而校园物流超市通过整合校内所有快递资源,实现规模化效应的同时带来巨大的人流量,而人流即商流,人流量决定商业价值。因此,高校校园物流超市可重点开发以下四种盈利模式,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增加物流超市的经济效益。

4.3.1 快递计票分成

高校校园物流超市的基础业务是快递业务,即整合校内快递点,建立专门的物流超市门店,为师生提供日常的快件代收服务。这一业务模式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与快递公司进行分成(主要有派件分成和寄件分成两种),如通过计票制,物流超市每成功交付一票业务,就可从快递公司获得一定报酬。

4.3.2 广告服务费

校园快递包裹集中且数量众多,物流超市可以与快递公司和广告投放商合作,在包裹或者快递面单上进行广告投放,为商场、饭店、教育培训等学生需求类行业提供校园推广服务。这一业务模式的盈利模式是收取广告公司或者商家的广告投放费和校园商品推广费。

4.3.3 增值业务收入

物流的使命就是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开发和创造客户价值,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物流超市作为在校师生的统一寄取快递平台蕴含着众多的增值机会。针对校园市场需求的的特殊性,校园物流超市通过提供网购代收货款,校园(如驾校报名、培训等)、个性化物流服务(如校园极速配送、个性化包装等)等增值服务,这一业务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挖掘在校师生的特殊需求,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增值业务收入。

4.3.4 O2O业务商品销售差价与线下商家提成费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崛起,因此,物流超市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工具开展校园O2O业务。具体来说,即利用物流超市人流量推广物流超市的官方微博和微信服务号,进而通过微博、微信售卖商品和为线下商家提供引流服务。在商品货源和商家选择上,物流超市采用本地化策略,从而确保商品质量和商家服务质量可控。这一模式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商品销售带来的差价和为线下商家提供引流服务的提成费。

校园物流超市因为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将不会只存在一种盈利模式,而是多种盈利模式的组合,前文提出的四种模式只是典型,整体还处于摸索阶段。

4.4 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的关键资源能力

关键资源能力指让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相对重要的资源和能力。校园物流超市连接着快递企业、合作商家和下游消费者(此处指师生),一方面需要整合众多快递企业,使他们进驻到物流超市,进而通过物流超市这个载体统一将快件送达到师生手中;另一方面,物流超市需要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引导师生认可校园快递这种运营模式,进而为物流超市开发其他业务打下客户基础。所以校园物流超市的关键资源能力主要体现在不同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师生的管理能力上,如能否保证快递企业与物流超市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能否为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能否及时挖掘师生的潜在需求并引导他们通过物流超市解决此类需求等。

4.5 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的现金流结构

校园物流超市作为快件到达校园的终点,为保证快件及时、安全到达师生手中,在选址、设备、人员及管理方面都应达到一定的要求,物流超市不仅要作为中转站集中派发货件,实现对货件的规范管理,同时需要基于物流超市这一校内平台,挖掘师生日常需求,使物流超市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校园物流超市在运营前需要大面积的快件中转场地和满足快件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如货架、信息通知平台等),因此前期需要一定的投入。在快件业务运营为物流超市带来巨大人流量并实现业务分成收入后,此时又将开发其他业务,又需要大量现金支出,而物流超市能否实现预期盈利,关键在于前文提出的关键资源能力的强弱。因此其现金流结构表现为一开始就较大的现金流出,然后是持续的现金流入和较快的现金流出。如果物流超市要持续盈利,就需要稳定与快递企业的合作,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及时准确的寻找适合物流超市商业模式的校园商机,进而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形成大量现金流入,实现盈利。

4.6 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的企业价值

当前,由于全国快递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的高校校园快递市场的持续扩大,部分高校的校园快递整合已初露端倪,如西安欧亚学院的校园小邮局、上海金融学院的“微快递”等,此类校园快递的运作模式大多单一,主要盈利方式仍是快递业务提成。本文提出的校园物流超市商业模式在校园快递整合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出人流量的价值,实现物流超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快递业和电子商务融合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类似物流超市这种商业模式具有重要的企业价值,必将受到电子商务行业和快递业的重视。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从安徽财经大学的校园快递现状切入,提出高校校园物流超市这一商业模式,并在该模式的运营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商业模式六大核心要素的角度对其进行逐个深入探析。作者认为,物流超市这一校园快递整合模式不仅是行业大势所趋,也是破解校园快递末端配送难题的有效办法,其蕴含的巨大企业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刘慧玲.电子商务环境下校园快递配送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3,(20).

[2]邹建平.快递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J].大众商务,2010,(2).

[3]丛迪悦.校园快递自提网点运营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13(8).

[4]魏炜,朱武祥.商业模式经济解释―深度结构商业模式密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林小兰.O2O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4,(5).

[6]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6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一、指数的含义及分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相关指数也如潮水般涌了出来,已经在工作、研究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运用指数可以测定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

指数按所反映的现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反映个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个别产品的物量指数、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等;后者是表明全部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工业总产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按所反映现象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前者反映生产、经营或经济活动数量的变动,如商品销售量指数;后者是说明经济活动质量变动的指数,如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按计算形式的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前者指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来的指数,后者是前者的变形。

二、指数的职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指数的职能在不断延展和丰富之中,但其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却不会变化。

1、详尽刻画市场的整体状况。例如,股票中的道琼斯指数,当年创立该指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们提供一个了解整体股市动态的窗口,其涨跌所刻画的是整体市场而非个别股票的运动状况。产品的价格指数也是如此,其状态反应的是整体市场的销售水平、消费者购买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消费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更是从总体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总体状态。

2、真实记录市场的运动轨迹。指数不仅是市场中商品价格的度量,同时也是商品价格历史的标本,可以用来追溯和研究整个市场和单个品类的发展历史。凡是能够影响到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都会为人们所关注;凡是行业相关认识都能在指数的变动中寻找经验;凡是重大的市场业内事件也都会在指数上留下影响的痕迹。指数就像是市场横断面上的年轮,丰富的历史数据就是其价值所在。

3、间接反映行业经济的变化趋势。人们常说股票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换言之,国民经济的兴衰是通过上市公司盈利的增减来驱动股市指数的涨落。市场中产品的相关指数也同样能够间接地反映所在行业的发展程度。一个行业是否处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之中,通过相关指数能得到清晰和直接的答案。

4、客观衡量投资的行业风险。政府或企业在衡量投资收益时可以用自身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测算,但指数可以让投资者通过行业发展的角度判断能否达到预期的收益水平。这给客观衡量投资风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投资行为能更加趋于理性,规避盲目投资的风险。

5、解剖市场的分析工具。市场的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引人入胜的内在规律,这时人们便需要借助于指数这一工具来探索市场的运作机制与结构特点。研究人员既可以通过横向的断面分析来进行跨市场的对比研究,又能够从纵向的时序分析来进行跨周期的趋势研究。指数所蕴涵的历史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得这些分析研究成为可能。

三、指数编制现状

广义上来说,任何人都能够编制符合其目的和要求的指数。但从对社会经济有直接和广泛影响的角度看,主要有社会宏观经济指数、金融指数、企业指数。社会宏观经济指数主要是指从总体和社会的角度反映社会经济状态的指数,例如消费价格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这些指数主要是由政府机构和相关研究院所负责编制和。金融指数是与金融市场活动相关的指数,比如股票指数、期货指数,在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有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指数、日经指数和恒生指数,等等。这些指数一般是由最具权威性的财经媒体编制,也可以由一些金融机构(如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编制来为其客户服务;另外,证券交易所也可以承担编制指数的责任。企业指数不是类似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中国中小企业指数这样的反映社会总体或部分方面企业运行状态的指数,而是一种代表指数经济和指数营销范畴的一种产物。企业指数不局限于单个企业的发展状态,而是可以集中反应某个地区和企业集群的特点、状态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有若干企业指数已经在运行。例如,浙江义务小商品指数、山西大同煤炭价格指数、深圳华强北电子产品价格指数、福田指数、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指数等。

四、主要指数公司介绍

目前,主要进行指数编制工作的机构有下面几类:政府机构、政府机构下属的研究院所、独立研究机构、企业。在我国,政府及下属单位进行指数编制所需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当中,也可利用部分资源进行创收,国外一般都是全部列入政府预算。相关单位,如国家统计局、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政府机构各部门等。独立研究机构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研究力量承接项目,参与开发和经营来获取收益,例如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企业自行编制指数的情况在国外大企业中有较多实例,麦当劳、必胜客等都有相应指数的编制。我国目前刚刚起步的企业指数主要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指数编制。

1、中国指数研究院:2004年8月整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搜房研究院、中国别墅指数系统等研究资源的中国商业经济研究机构。定期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和别墅价格指数;为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政府顾问服务,大型区域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为房地产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规划等顾问咨询服务;为房地产企业组织培训。该研究院属于典型的咨询类机构,盈利模式为提供咨询、培训、管理输出、策划等服务。

2、中信标普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是中信证券和标准普尔共同设立的独立合资公司。公司主要从事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及固定收益指数的开发和销售,致力于为中国及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业绩评价基准;为指数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指数期货、指数权证等指数联动产品提供投资标的;并为市场分析、投资策略和资产定价研究提供基本数据。该公司盈利模式与中证类似,都是以指数授权、参与指数产品的开发经营及数据服务为盈利点。

3、华强北指数公司: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是在福田区政府的指导下,由华强北重点电子专业市场、中介机构、咨询机构及相关企业等共同出资组建的“深圳市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指数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指数公司”接受区政府监督指导,开展事业化公共服务。福田区政府成立了“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监督委员会”(简称“指监会”),代表区政府授权指数公司负责“华强北指数”的、管理和运营,“指数公司”接受“指监会”监督指导。

五、指数公司的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大量指数的编制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机构,而独立进行指数开发的公司主要集中于经济和金融行业,例如中证和中信标普公司。中国指数研究院则是以房地产相关指数支撑其房地产行业的咨询业务。由此可见,政府资金目前是编制指数的主要经济支撑,通过编制指数并围绕指数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公司仍然较少,并且其盈利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这里抛开完全由政府主导编制的社会宏观经济指数不谈,而对行业和企业相关的指数进行讨论。

1、中证和中信标普:两者都属于金融机构,中证依托证监会和沪深两个交易所,提供中证系列指数的使用服务,包括直接使用和转发或加工其指数产品;提供定制冠名和非冠名指数服务,并授权使用;提供指数数据服务,包括指数相关详细数据的传输和使用。中信标普则是利用标准普尔的强大资源,同样提供相应的指数产品和数据服务。两个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是指数的授权使用费、数据使用费和参与开发的指数产品的收益。

2、中国指数研究院:搜房网下属的房地产数据和咨询服务公司。主要服务有房地产价格指数、数据库服务、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房地产市场顾问、专项市场调查、房地产企业管理咨询等内容。中指是依托搜房网的数据资源和资金,完全以房地产咨询公司来运作,其盈利模式和咨询公司相同。

3、华强北指数公司:由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反映华强北电子市场交易价格变化趋势。其指数的渠道分网上和网下两部分,成立指数网站定期更新指数,并在华强北市场大屏幕上滚动。华强北指数是典型的指数经济行为。深圳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尤其是电子元器件的出口基地,地处福田区的华强北商业街已成为全国电子产业聚集度最高、交易规模最大、电子产品品种最为齐全的电子市场,交易辐射珠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并呈现进一步延伸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趋势。因此,创建价格指数就可以引导电子市场向更为合理、有序、集中的方向发展,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在这一点上,华强北指数与义乌小商品指数、绍兴纺织品指数具有相同的意义。因此,这些指数的编制和运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华强北是通过福田区政府与赛迪顾问联合经营的指数公司来运作,而义乌小商品指数和绍兴纺织品指数则是由商务部直接成立指数工作办公室来负责指数的运行工作。

六、中关村指数公司商业模式设想

1、依托中关村现有IT产业优势,走指数经济的路线,争取使指数编制成为政府行为,得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华强北是由几家大型卖场联合做指数,而与其不同的是,中关村指数公司的运作需要由在中关村卖场中具有领导地位的企业发起和经营,进而带来的大浏览量可以影响其资讯类网站。

2、结合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及网站的设计体系中要充分利用指数产品,通过其专业性和公信力促使浏览者完成消费。但为了保持指数网站的公益性,建议链接做成单向,即由电子商务平台链接到指数网站,而指数网站不做任何链接到商业网站。

3、与IT媒体合作。相关媒体定期转载或者在其文章中引用指数产品,使指数公司扩大影响,并取得指数授权使用费。这里不涉及到共谋的问题,因为合作方只限于指数的转载和分析用途,并不是指数的直接渠道。

4、定制指数。按照用户需要定制相应指数,这一点既可以做成企业价值评估的范畴,也可以做到类似于公益性质的企业指数一类。

5、IT卖场咨询服务。提供IT产品销售的相关培训、咨询、管理和营销策划等服务,取得咨询收益。

第7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CMMB用户;市场;深度访谈;问题;对策

CMMB是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简称,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屏幕移动接收终端,利用S波段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提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的系统。它可以实现便携、移动看电视、听广播、浏览信息的功能,满足当代社会“信息无处不在”的需求。2006年 10 月 24 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行业标准,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中广传播集团成为国家唯一指定 CMMB网络建设与业务运营单位。

CMMB是广电行业的一个新兴细分产业,市场运营的优劣直接决定其成败。而用户是产业链的终端环节,CMMB用户的市场需求和认同又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CMMB的用户市场,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对CMMB手机电视的潜在用户和实际用户进行分析,探析CMMB手机电视用户的特征及其对CMMB市场的认同感,旨在客观、全面说明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并据此对CMMB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可操作的方案,以期对处在激烈竞争中的CMMB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设计

手机电视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普及、手机性能的提高及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视已成为无线应用的新热点,被视为3G时代最有希望的多媒体业务之一。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渠道,使观众能够通过手机,以最快的速度随时随地观看最新的动态信息。尽管业界对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手机电视规模市场尚未形成,产业链合作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且受到技术标准、政策问题、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设备终端等因素的制约,处于起步阶段的手机电视发展并不顺畅。CMMB作为手机电视中的一员,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份CMMB用户累计达到4 500万户,付费用户超过2 100万。{1}这与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现实情况相比,其用户并不多,且呈边缘化趋势。

为了加快推进CMMB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业界迫切需要相关传播效果研究的跟进。对用户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用户对产品的市场认同感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和业界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来关注CMMB的发展,从用户的角度对CMMB的发展进行探讨的文献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摒弃了宏观视角的论述,试图通过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探索用户对CMMB手机电视是否具有市场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形成基于什么样的基础,用户对CMMB的发展前景是否看好等问题。具体而言,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与其他媒介形态相比,CMMB手机电视的优势何在?(2)CMMB手机电视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3)用户如何看待CMMB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选取了在京36位CMMB用户作为访谈对象。从国籍上看,31名中国人,5名韩国在华留学生;从学历上看,36位用户中,15名为本科学历、16名硕士学历、5名韩国在华留学生;从性别上看,男性用户17名,女性用户19名。在年龄上,18~20岁占20名,21~30岁占16名,21~30岁是CMMB用户最集中的年龄段。我们之所以选择北京,是因为北京的CMMB普及程度在全国最高。在中国,手机电视用户中,19岁至29岁的用户约占全部用户的72.4%,高学历的用户尤其是本科用户占到了38.3%,而学生手机电视用户比例最高为25.5%。{2}韩国的手机电视较为发达,对韩国留学生的访谈对本研究具有借鉴和比较的意义。综上所述,这一群体对CMMB手机电视的接触最广泛、最熟悉。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对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中国CMMB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质化研究专家Jaber F.Gubrium 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 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 and Effectiveness)”。{3}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样本有效,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在形式上,采用半开放式访谈,被采访对象可以就所提问题进行自由阐述,访谈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主要从技术发展、用户满意度和认知度、节目内容质量、设备终端和盈利模式等几个维度来考察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

二、研究发现

1. CMMB手机电视具有显著的“补偿性媒介”特征

美国网络教育先驱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根据这一理论,手机电视无疑也是一种媒介“补偿”的结果。传统的媒介把观众固定在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而CMMB手机电视把电视业务与手机这种同人们生活黏性极高的“带着体温的媒体”结合,人们极大地释放了自身的自由度,随之而来的是随处延伸的全新的、多维的视听体验。CMMB手机电视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它的出现是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有益补充。

在访谈中,被访谈对象都认为“便携”、“直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CMMB电视最大的优势所在。一位李姓男性用户已经使用CMMB手机电视1年半了,他说:“我是个体育迷,我当初买了一部CMMB的定制机,就是因为它更方便携带,可以随时看许多体育比赛的直播。今年(2012年)6月欧洲杯期间,我就用CMMB手机电视看了部分赛事。手机的大屏幕使得它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而手机的小巧轻便又使手机电视拥有了便携性,手机电视集结了各种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2. 用户对CMMB的认知度不高

在访谈CMMB用户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到CMMB时,有6人是在移动营业厅办理存话费送手机业务时,手机里自带了CMMB电视的功能而接触到的,约占被访谈者的16.67%;4人是在买手机时听营业员介绍手机可以免流量看电视并体验效果之后购买的,约占被访谈者的11.11%;5人是看朋友用手机看CMMB电视,而具有CMMB功能的手机中又恰好有自己喜欢的机型而购买的,约占13.89%;1人接触CMMB是因为购买的MP4正好有手机电视的功能,约占2.78%;7人是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获知CMMB业务的,约占19.44%;13人是通过阅读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了解到CMMB信息的,约占36.11%。可见,新媒体是获取CMMB信息最重要的渠道。

一位白姓的CMMB手机的使用者认为:目前适用CMMB技术的手机在市面的推广程度很低,只可去营业厅购买定制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购买力,是运行销售中的最大障碍。

3. 节目内容:“新瓶”装“旧酒”

丰富的节目内容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而对所有的手机电视来说,困难最大的是内容,有丰富的内容才能使手机电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处在发展初期的CMMB,更要注重内容质量,重视品牌培养。内容的匮乏和同质化成为制约手机电视发展的瓶颈。在本次访谈中,36名被访谈对象中有8人认为节目内容不错,18人认为节目缺乏原创、互动性差,缺乏时尚性、不具吸引力。可见这一群体对CMMB的节目内容还是不认同的。

目前CMMB服务所提供的内容多是以“推”的模式送达用户手中,与流媒体手机电视海量的内容相比,用户选择性很小,只能在提供的几个有限的频道中进行节目的选择,是一种单向的接收模式。虽然现在有的节目也有互动,但互动性并不强,无法满足使用者对参与与自主选择的需求。如果CMMB手机电视的内容和传统电视内容相差无几,仅仅是用手机的“新瓶”装电视的“旧酒”,人们还不如看大屏幕电视来得舒服。

4. 终端尚存瓶颈

终端是CMMB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终端普及率的上升将对手机电视业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终端用户多了,捆绑销售的手机电视等数据业务就具有规模效应。目前CMMB终端的缺陷表现在:屏幕画面观赏性不足,电池续航时间过短,信号接收灵敏度不高,终端双渠道互动功能的开发滞后以及终端种类出现减少趋势,这些终端的缺陷使得内容供应商的内容表现、用户的接受效果受到极大制约。在访谈中,我们发现30名被采访对象认为CMMB的终端性价比不高,约占被访者的83.3%。随着各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幅降价,这些CMMB手机缺乏竞争力。

现在市场上最常见的CMMB的终端就是和中国移动合作的定制手机,而定制机的款型有限,特定机型的限定使得用户大大流失,用户不会因为看手机电视而特意去购买某款手机。毕竟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用户在购买手机时电视功能只可能作为附加的功能而非主要着眼点。CMMB的用户主要是19~29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追求时尚、个性,而市场上定制机的设计相对落伍、笨重,不能满足年轻人对外观的要求;此外定制机的价格也相对较高,好一点的手机价位在3 000~4 500元左右不等,而这个价钱人们可以去买一部功能非常全的三星高端手机或苹果手机,而不是价格昂贵的定制机。

CMMB手机电视主打“免流量、资费低”,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WIFI的逐渐普及,也渐渐失去了优势。为了迎合3G时代的到来,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做出资费调整,许多手机套餐中就已经包含了一定的免费流量,用户无需再去付费看手机电视。WIFI的逐渐普及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结合也冲击了CMMB市场,用平板电脑看手机电视拥有更大的屏幕与更舒适的观看体验。

5. CMMB盈利模式较为单一

盈利模式始终是新媒体发展的支点。市场化运营的机制要求中广传播不可能将CMMB当作公益,实现赢利已成为必然诉求,而用户的使用是其实现盈利的关键。CMMB用户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与中国移动TD终端捆绑的用户、中广传播与合作终端厂商发展的用户、单纯的零售用户。

在CMMB推广的最初,“睛彩电视”业务可以免费收看CCTV新闻、CCTV-1、CCTV-3、CCTV-5、睛彩电影、睛彩天下、当地省台节目1套、市台节目1套,其他的数据定制业务需要另外收费。而在2010年,中广传播开始对CMMB收费,基本收视费为6元/月。而在我们的访谈中,大部分用户对每月6元的基本费用实际上并不认可。

一位曾经使用过CMMB手机电视的张姓用户说:“我以前用过这种手机,开始的时候是免费观看节目的,但是后来就变成了收费,我就没有再去交费看,现在就只能看到CCTV新闻频道了。我并不认可收费的做法。”另一位没有使用过CMMB的王姓用户说:“CMMB手机电视要是免费的话我可以看看,但是要是让我负担每月6元的收视费,我是不会使用的,这样还不如使用流媒体手机电视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

目前CMMB手持电视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这正是降低用户门槛,扩大应用人群的关键时期。如果中广传播能采用免费的策略,将对CMMB终端的销售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6元的收视费将把潜在用户拒之门外,而已经起步的免费用户市场用户的过度流失也是一个问题,就像苹果模式在中国并不可行一样,中国的用户并没有付费的固定习惯。

来自韩国的全姓留学生介绍了韩国手机电视的盈利模式:在韩国,运营商盈利模式并不是只有收费这一条路。韩国有两家手持电视运营商,一家采取收费策略,另一家则采取免费策略。前者主要提供一些个性化较强的增值服务内容,而后者主要提供普及型大众化的内容。收费的运营商目前用户数很少,而不收费的运营商则主要通过广告弥补成本支出。

韩国发展手持电视的经验无疑是值得中国借鉴的。中广传播应创造出多样化的赢利模式,并不一定只靠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征收收视费。用免费策略扩大用户群,用免费基础上的广告业务弥补成本支出,再用个性化双向增值业务吸引特定的收费用户群,形成多样化的赢利模式,这样中广传播手持电视运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技术发展、用户满意度和认知度、节目内容质量、盈利模式等几个维度来考察用户对CMMB的优势、不足及其发展前景的主观认知,并进而考察用户对CMMB市场的认同感。虽然访谈者对CMMB手持电视的认知度不高,但都认为其发展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对CMMB具有较强的市场认同感。

CMMB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爆发将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ABI Research称,全球手机电视服务,到2013年将吸引5亿以上的观众。手机电视的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处于增长期。据CNNIC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3.88亿,手机视频使用率27.7%。CMMB服务以自身接收不受带宽限制、不会因观众数量的增加造成网络拥堵、在高速移动状态下也具有稳定优异的接收效果等优势,加上CMMB技术具有卫星网络大面积覆盖的特点,更适合在农村及偏远地区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服务。大陆共有300多个二级城市,总人口占城市人口近53%,作为CMMB运营主战场,市场更大。此外,CMMB使用的频谱资源具有稀缺性,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CMMB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如何提高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推进CMMB产业的更好发展呢?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1. 明确目标用户

所谓目标用户是指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针对对象,是企业产品的直接购买者或使用者。认真分析目标用户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是企业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而目前CMMB手机电视的目标用户并不明确,所以要推进CMMB的高速增长必须要明确其目标用户群。

现在手持电视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电子产品充满兴趣。另外,城市中的上班一族在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待时间,如堵车时间手机电视正好能满足他们对路况信息的需求,所以他们的收视需求也比较明显。而在西部人口稀疏、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地区,CMMB通过“天地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可以达到传播的无缝覆盖,所以这部分人也应是CMMB需要发展的用户群。同时,还要注意巩固CMMB已经形成的固定用户,使他们对品牌的态度从认同走向忠诚,并提高忠诚度;此外,还要注意挖掘其潜在用户。

2. 加大产业链合作的力度

CMMB 技术是我国独立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2009 年投入商用以来,逐步提供多种类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如图1)

虽然 CMMB 的产业链已经比较完整,但是还不够成熟,应加强产业链各方的相互合作。第一,在终端上,制造商应提高终端性价比,将更多人性化因素融入产品设计中,改善用户使用体验,开发更多的终端硬件与软件,搭建起多功能的“个人随身电视门户”。同时,终端制造商可利用功能板块的内嵌模式进行CMMB 终端的泛化式推广,继续尝试开展终端定制服务,进一步丰富终端种类。第二,内容是CMMB产业链存活的关键,因而应吸引更多的节目制作方和内容集成商参与到 CMMB 的产业链中来,在准确把握 CMMB 内容形态定位的前提下,充分融合各方资源,进行直播化、互动化、品牌化的核心内容打造。最后,产业链各方还要开发用户深层次的需求,提高业务创新能力,提高服务附加值,使手机电视的盈利向效益型、创新型增长模式转变。

3. 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推广力度

基于访谈中表现出的CMMB市场认知率严重不足的情况,我们发现品牌认知度较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宣传推广成为当务之急。为尽快开拓市场,可以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营销推广模式。(见图2)

一方面可以采取全媒体广告策略,选择适当的媒体平台投放广告,如微博营销、地铁广告营销等对公众广泛告知;另一方面,加大地面推广活动,选择目标顾客聚集的区域,通过体验、试用等营销方式迅速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知名度;此外还可以在各地开办CMMB自由营业厅,积极建立自有业务渠道,拓展销售网络。同时和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加大合作的力度。在业务推广期,价格策略上应采取免费策略,吸引更多用户进入市场,借鉴移动、联通的营销手段,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用户提供不同标准的套餐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以方便用户。

4. 盈利模式应该是“全免费+广告”

广告收入是手机电视产业的一大块奶酪,“全免费+广告”模式应该是中国CMMB的发展方向。

由于CMMB营销推广不力,用户偏少,自办的“晴彩”频道收视率低;而转播央视的节目并不带来广告收入;因此,基于CMMB平台的广告收入十分有限。

目前,手机电视的广告理念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媒体广告的理解上,广告形式仍以“推(push)”为主。然而,对于CMMB来说,更应以“我需要”的广告形式为主导,在智能化上多做发展,比如,定向、频次的锁定等。为了推动CMMB手机电视广告业的繁荣,运营商可以给愿意接受广告的用户以适当的资费优惠以刺激业务增长,还可以通过积累收看广告的时间来换取收看其他节目的时间,这可能会产生一种新型的广告盈利模式。

5. 技术模式:应推插件而不是强迫用户换手机

在我们访谈的36名用户中,没有一位愿意让自己的手机能够观看CMMB,而去更换手机。因此尽管市场上不乏支持CMMB的手机;但是,除非支持CMMB的手机还有其他吸引人的功能,否则用户不会只是为了观看CMMB而购置手机。

6. 寻找“互动”的蓝海

在目前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电视四大终端平分天下的“跨屏时代”,将更凸显内容的重要性。CMMB手持电视应结合传统电视和流媒体手机电视的优势,增加互动业务,无疑会为CMMB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中广传播可以发展手机电视购物、手机互动电视投票等业务来增加互动性。

手机电视购物是将购物与移动通讯结合起来的一种购物形式,购物公司通过手机电视运营商的网络为手机电视用户提供视频型商品打折信息,用户通过手机展开进一步咨询,并通过移动通信网付费购买商品,商家则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手机电视购物中,中广传播不仅可以从厂家获得广告费用,而且同电信部门合作后,通过手机电视业务还可以提高手机用户的通话量,从中分成获利,可谓“双赢”。

互动电视投票是用户在收看节目过程中可以通过短信、声讯台、手机上网等多种方式参与节目,实现用户与手机电视节目互动的一种崭新的业务模式。开通互动电视投票,中广传播一方面可以收取用户的投票信息费用,另一方面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增加他们的短信、语音通话以及无线数据业务使用量,提高用户的ARPU值,并从中获利。

CMMB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我们应该看到CMMB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诱人的前景面前,CMMB在不断积聚,技术、资本、内容、标准、盈利模式等正处于急遽的变动整合之中。只有了解用户市场,不断完善市场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CMMB的发展。

注 释:

①中广传播:《国内CMMB用户达4 500万 付费用户近半》,[2012-08-27],中广互联,http:///a/46794.aspx.

第8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要素;基本目标;企业战略;作业管理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

管理有要素说,会计有要素说,内部控制有要素说,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指标似也可理解为四要素,我国现行《企业财务通则》似亦有财务管理要素之说。在相关理论认识以及实践感受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目标,组织,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上述要素不是从预算内容而是从预算管理的程序角度进行界定。对于其它的重要预算作业环节则做如下处理:一是预算审核、预算批准两个环节并入编制要素;二是预算控制与预算执行两者密不可分,合并为一个要素;三是预算调整并入预算执行要素;四是预算分析与预算考核合并为一个要素,预算分析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考核和评价,只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考核是与分配、与钱有关的事;五是预算管理中通常要涉及的分级授权机制,并入预算执行与控制;六是预算管理特别是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管理非常重要,例如,现行企业财务通则将“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要素之一,但笔者觉得信息管理可以考虑并入预算分析要素。因此,要素不合适太多――什么都重要,往往变成什么都不重要。

关于预算内容的分类,好象不存在一致的标准说法,类似“经营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的划分都可以接受。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预算的实体内容,预算内容都可与上述从程序角度界定的预算五要素构成“经”和“纬”的纵横二维关系。

法律上有实体和程序之分,我国法律体系在过去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任何组织,不论大小,制度规范都宜实体、程序并重,有时甚至是程序重于实体,微观企业的制度规范亦是如此。纵观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明显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之嫌,因此,希望上述的要素框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预算管理程序研究的不足,但愿不会矫枉过正。

全面预算管理从来不缺乏批评的声音,预算管理作为自然的管理工具,正如一把刀,可以用来砍柴,也可以用来砍人,关键在于是基于什么目的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上述从程序角度提出预算管理的五要素框架,是希望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能更系统、更深入、更具体一些,从而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预算管理实践。

二、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成本费用控制VS支持企业战略

预算审核会成为争“粮票”的“分钱会”,是预算管理实践中并不鲜见的情形。出现类似的状况,不管是何原因,对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欠清晰是重要根源。

那么,究竟什么是预算管理的目标?是通常理解的成本费用控制吗?不妨看看实践的情形。在成本费用控制观指导下的预算管理实践,预算管理往往成了片面的、狭隘的控制手段,并且经常是“严格控制”的手段――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极致,搞不清楚我国的企业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于是,在“严格控制”的指导思想下,预算管理开始了它一系列的“动作变形”,如编制环节:搞点“预算松弛”的事肯定是必要的,谁教你审核预算时一定要砍一两刀呢;预算审核:“蒙你一点是应该的”,否则对不住“信息不对称”那样的伟大发现,有时预算审核过程就成了有关各方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成了“砍一刀,而后加一点,其实谁也不知道该花多少”的数字游戏;预算执行:所有预算内的项目都是该花的,只有应该没有不该,当然花钱其实也是挺辛苦的,因为花钱就要做事,可如果不把预算内的钱辛苦地花完,来年的预算就不好办了;预算控制:财务部门痛苦不堪,因为“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主要职责经常莫名其妙地落在了财务部门的头上,财务部门有时要战斗在第一线去充当“讨价还价”、“干毛巾拧出水”的不恰当角色;预算分析:预算符合率成了不自欺但欺人的没有意义的数字;预算考核:奖惩与预算执行差异直接挂钩的机制往往导致“为撒谎者买单”,同时不经意地强化了预算松弛倾向……

笔者无意要把所有这些都归咎于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观,但片面的成本费用控制观无疑是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根源。并且,在成本费用控制观下,预算管理有时演化成了刚性的控制体系,而企业不同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事业和政府部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断无可能适应缺乏柔性的预算控制机制,于是,出现上述一系列“动作变形”并不足为奇。从实践观察看,在成本费用控制观指导下的预算管理实践,要么是流于形式或自然地寿终正寝,要么是给作茧自缚这样的古话增加一个生动的实践注解。

因此,预算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控制成本费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它具体目标,但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支持企业实现其战略。这些年来,战略的问题似乎被搞得过于高深莫测,神乎其神,什么蓝海战略,或许还有什么红海、黄海的,不一而足,以至于很多人难以理解什么是战略,更难理解预算管理支持战略实现。于是,有必要先谈对战略的理解。战略其实就是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盈利模式!也就是做什么去赚钱,即带来现金流增量的经营业务。战略、盈利模式不在蓝海上,不在红海中,也不在等身齐高的战略教科书上,而在市场中,在企业家的脑子里――发现、创造、维持、发展盈利模式是企业家才能的核心。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不可能去替代企业的战略,但可以也应当支持企业实现其盈利模式。

预算管理如何支持企业的盈利模式呢?从作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进一步从性质上看,企业的作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盈利作业(例如技术、营销、采购、制造作业)与辅助作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服务、行政办公服务)。企业实现盈利模式,获取现金流增量,离不开盈利作业,也离不开必要的辅助作业。作业有主次之分,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有增值和不增值之分,但毫无疑问,任何作业都需要消耗资源,都需要管理。预算管理要实现财务资源对作业活动的配置,要为作业活动配置资源,就必须进行作业计划、作业规划――这是作业管理的源头,于是,预算管理便联结了战略与作业计划。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联结了战略与作业的执行。可见,预算管理尽管具有管理控制职能,但重心在管理,而不是控制,更不是片面、狭隘的控制,其本质是经营、管理作业活动的计划。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等于不可以计划,作了计划不等于不可以改变――计划赶不上环境变化,并不能成为预算无用论的论据。预算管理与战略、作业的关系大致可简单表达如下:战略――盈利模式――作业计划、作业规划及其资源配置(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作业活动(预算执行与控制)――评估、改进作业(预算分析与考核)。

有人说,平衡计分卡是联结战略与执行的桥梁,笔者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同样可以作为联结战略与计划和执行的工具。管理工具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真正用好是根本――用剑的未必就一定搞定用刀的,用刀的未必就搞不定用剑的!并且,刀剑之间、管理工具之间有时还可能具备兼容性。把全面预算管理与广受推崇的平衡计分卡相提并论,一定有很多人不会同意,这或许与不少人狭隘理解、不太恰当地应用预算管理有关,也或许与不时喜新厌旧的人性弱点有关。其实,新的未必都好,也未必一定就比旧的先进,旧的、老的未必不好,也未必就比新的落后,中国企业大可不必追赶管理工具的时髦风尚。

在上述战略预算观的指导下,全面预算管理的任务有:联结企业战略与计划和执行;合理规划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活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强化作业活动执行的过程管理;实现资源使用的过程监督;提供有效预算管理会计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完善企业绩效管理机制。控制成本费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是自然的事,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直接目标和任务。因此,只要恰当地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将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盈利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Web2.0;互联网发展;比较研究;网络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Comparative Study of Web1.0 and Web2.0

Xiang Yang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434023,China)

Abstract:Web1.0 and Web2.0 represent the two major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relat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mode.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two types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pproach o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et is important.In this paper,the basic form of Web1.0 and Web2.0 and characterist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in-depth comparison of both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fit model,and other aspects of development,and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Web1.0 and Web2.0 make a reasonable forecast.

Keywords:Web2.0;Internet development;Comparative study;Network profit model

Web1.0和Web2.0分别是指前后两大类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明确Web1.0和Web2.0的定义,特征,比较其相关技术,优缺点,用户粘性,盈利模式和发展前景,对理解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从Web1.0和Web2.0的基本定义与特征入手,通过比较分析两大类技术和各自案例,来研究Web1.0和Web2.0的异同,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Web1.0和Web2.0的基本形式的比较

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1.0起主要的特色是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器来获得于收集信息,而Web2.0则就侧重于交互作用,他强调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用全民力量共同织出贴近生活的网。到目前为止,对于Web2.0概念的描述,一般采用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W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威客、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

二、Web1.0和Web2.0网络技术的比较研究

(一)Web1.0涉及的网络技术

从技术角度而言,Web1.0时代互联网网站和服务商采用的网络技术目标是提供一种广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类似于广播电视的传播思路。故涉及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动态HTML和静态HTML,关系数据库,信息组织与推荐技术,门户网站展现相关的网页技术等。

(二)Web2.0涉及的网络技术

Web2.0是以Twitter、Facebook等这些网站为代表的,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它涉及到网络技术包括:(1)Blog-博客:博客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简写Blog。在博客你可以快速与转载别人的想法,与各地朋友交流和等其他活动。而且都是免费的。(2)SNS-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Sofwaret,这是在了解朋友的基础上,扩大接触的一款社会网络软件。(3)P2P-对等联网: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对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4)IM(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软件可以说是在软件互联网用户的比率最高。互联网用户在网上聊天一直是主要活动之一,网上聊天已经从开始的论坛、聊天室等转变成为了先进流行的MSN,QQ软件。

三、Web1.0和Web2.0的网络技术对比

Web1.0到Web2.0的技术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技术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Web1.0和Web2.0发展情况的比较研究Web1.0和Web2.0相关技术和网站应用虽然属于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但是两种应用可能面向不同的人群需求,必将在未来。即Web1.0代表性的门户网站仍然存在,而代表Web2.0的大规模社交网站,信息应用则将进一步更加繁荣。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具体而言,首先Web2.0是用来研究现象、发现规律的东西,

而Web1.0更像是要做大做强投资。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与用户进行互动,越来越多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参与创作过程,而事实上它代表了一种新思路。在这种趋势下,一些新技术开始出现,一些老技术又赋予了新的活力。你如何描述这种现象,但这种现象本身的存在是真实的,无论是称的Web2.0,或是社会互联网。其次,网络应用,交换数据格式开始出现“标准”。这些标准是比较容易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过滤和定制的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务将以web service的形式出现。Web1.0和Web2.0是区别不同时代和网络发展方向的一个标志,把握正确的方向,不管是什么技术的应用,只要能实现目的都是很好的。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用户,你可以忽略Webx.x讨论,因为我们已经在使用这些技术或网站。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Web1.0代表的是聚合统一的权威但单一的信息广播方式,相比之下Web2.0代表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捷化的体验方式,高密度的媒体方式等更有活力的信息交换方式。两类技术和网站将在一定时期内共存,而Web2.0更加有活力的用户参与方式将带来更多的用户粘性,忠诚度和访问量,意味着更多的付费用户和广告投入。

参考文献:

[1]刘畅.从Web1.0到Web3.0之路.河南社会科学,2008,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