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孙权劝学翻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孙权劝学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孙权劝学翻译

第1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细心想一下,我们教学文言文的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学习古人智慧,滋养创新精神,汲取语言精华,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完美健康人格;二是培养学生将来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能力。在听了魏书生老师的一堂文言文教学后,受益很大,我曾尝试了一下,觉得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效果较好。魏老师那种教学的核心还是将课堂的主阵地交给了学生,而不在于老师讲多少。我把它总结为文言文教学五步骤。

一、初读,扫清阅读障碍

这一环节要注意课前的激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把学习文言文过重的心理负担卸掉,轻松上阵,愉快地进入课文。主要任务是通过圈点,记下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陌生字词。解决的办法不是老师直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注音解词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或相互利用工具书去寻求答案。好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遇困难想办法解决的方法。我在上《孙权劝学》一文时,发现孩子们提出了“孰若孤”一句中的“孤”念成“弧”了,“遂拜蒙母”一句中的“遂”读作“逐”了,这都是我备课中未预设到的。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这两个字的认识,还区别了两组形近字。

二、再读,掌握节奏和停顿

再读课文,目的是注意停顿,让学生读得通顺流畅。教师可以先范读一下,然后分小组一边读,一边评价,相互比较,对重点的难以划分的句子勾画下来,交由小组讨论。老师只是引导一下,停顿难的关键在哪里。对于《孙权劝学》一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肃遂拜蒙母”等语句要充分调动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找到正确的句读。这一步骤的关键,教师要营造学生积极朗读和讨论的氛围。不要吝惜教学时间,这一关过好了,对于下一步骤很有

帮助。

三、互读,理解文章大意

大多数教师包括我在内,平常教学文言文最爱,最喜欢讲翻译,生怕哪一点没讲到,或者没讲详细,于是一堂课滔滔不绝,结果是老师疲倦、学生反感,达不到培养孩子阅读文言文能力和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结合注解进行朗读。老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我在上《孙权劝学》一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孙权是如何劝学的?什么地方体现出孙权的善劝?吕蒙“乃始就学”后有什么进步?文中如何表现这一点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之后集体交流: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大家各抒己见。然后集体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工具书帮助解答,我想总比老师直接讲解要好得多,毕竟给了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研读,总结升华

在理解了文章大意后,重要的一点是细细地研读,所谓研读,即钻研阅读。由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殊个性,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重在明白“说什么”,语文更在乎探究“怎么说”。即不仅仅满足于对课文言语内容的理解,更重视对言语整体的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和体验语言的形象美和精神美。因此,语文学科的“研读”,并非只是简单地抽取内容的理性信息作逻辑层面上的处理,它同时也研究揣摩语言在表达思想内涵上所体现的情感之真、精神之善和形象之美,充分体现研读过程中学生解码吸收心理流程的多向辐射状态和个性化读解的丰富性。有咀嚼味道地读。仔细揣摩人物的情感。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小声读和分角色朗读来体会人物的语气、语调和情感。例如,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五、诵读,反思拓展

第2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词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瓶颈”。我们如何才能很切入、到位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这一难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背诵下了即可;有的则说,文言文教学应在文意理解上下功夫;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翻译,必须通篇翻译。对于以上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练说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应分门别类,切入文意,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七年级上册《童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感谢)(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既要理解、积累古义,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纸条”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用”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责任”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意思)(七年级上册《论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的意思)(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用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5)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于第一种)(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属于第二种)(九年级下册《公输》)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属于第三种)(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孤之又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属于第四种)(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孔子曰:“何陋之有?”(属于第五种)(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指刘禅)(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指刘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指秦王)(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为什么”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能”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哪一个”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的意思)(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唔之。(“喂乳”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年级下册《口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离”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使……发扬光大”)(使动用法)(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状语)(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下转第368页)

(上接第285页)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少到多,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参考文献】

[1]叶青.现代视野下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发现及其改革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3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抄录下来。如《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捕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现代表述的习惯,处理好句式中的语序关系。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

八、“互文”理解法

古诗文中,常常会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特点。

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就会避免对古文内容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应该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九、繁句简缩法

第4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翻译1

《伤仲永》(王安石)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木兰诗》(《乐府诗集》)译文:

织机的声音连绵不断,花木兰正在窗户下织布。听不到织机的声音,只能听到木兰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什么、回忆什么。木兰既没有想什么,也没有回忆什么。昨天晚上见到了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每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木兰的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出征。

去东边买了匹好马,去西边买马鞍,去南变买笼头,去北边买马鞭。早上辞别了父母,傍晚投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父母呼唤木兰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水流的声音。次日早上,离开黄河而去,傍晚到了黑山脚下,听不到父母呼唤木兰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上,敌人骑的战马的声音。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渡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卡,越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打更的声音夹杂在北方的寒气中,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许多将军战死了,壮士很多年才归来。

回来见皇上,皇上坐在明亮的大堂中。册封了许多官职,赏赐了许多立功的将士。可汉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愿意远足,回故乡。

木兰父母知道女儿回来,忙出门相迎;木兰的姐姐知道妹妹回来,马上化

妆;木兰的弟弟知道姐姐回来,忙杀猪宰羊。开开我房间的东门,坐在我的西边床上,脱下我的战袍,穿上我旧时的衣裳。对着窗户整理头发,对着镜子贴花黄。出门去找朋友,朋友们都很吃惊:和木兰在一起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郎。

雄兔静卧时,两只前脚时时爬骚;雌兔静卧时,两只眼睛常眯着。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走,怎能分辨出雌雄?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翻译2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

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口技》(林嗣环)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啼哭,妇人拍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不停止。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不多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隐隐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或稍微)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夸父逐日》(山海经)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翻译3

《两小儿辩日》(《列子》)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狼》(蒲松龄)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看了“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3.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及翻译

第5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固定模式。即: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简介——朗读全文——词句疏通——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传统模式首先它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学生机械的接受,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容器,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会索然无味;其次,这种模式它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教师灌输,教学中,老师“两支粉笔一张嘴,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没有求知的主动性,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可先预设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让学生课前了然于心。课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可借助辅学习资料及课文后的注释)得出相应答案,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提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一一解答,重点问题着重答,难点问题突出答。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使学生体味到了文中之情,领悟到了文中之道,这才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我的教学模式是:“预设目标——分组讨论——组组交流——提出问题——教师解答。”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照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强调文言文的诵读,体味文中之美。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已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的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音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幽默的抒情小品,更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优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情,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的体会,调动起自已的情感体验与想象。以作“心灵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

我们要让课堂活动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朗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学的诗情画意。对文言文精彩片段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学生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在学生听读、朗读、议读、品读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第6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方法;激趣;扩展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27-02

有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颗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是茂密的枝叶。”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精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可是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语文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在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生怕漏掉了哪个诗词的意义和用法。久而久之,在枯燥的记忆和背诵中,学生丢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们常念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听了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文言文居然是学生们认定难度系数最高的语文学习内容,的确值得语文教师深思。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怎样让学生用慧眼欣赏文言文的美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立足吟诵,以读代教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读。初中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大声朗读、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自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论语十则》一文,可设计师生对读、接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文字后面的意义也在读中悟出来了。学生大量诵读,熟读成诵,会增强语文的感悟力。

二、授人以渔,学会方法,搬开文言文翻译的拦路虎

古人云:“供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文言文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诸如翻译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以虚词“之”为例,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法,明确“之”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用法是三种:一是做动词,去、到;二是做代词,结合具体语句翻译;三是做助词,除了在结构助词中翻译成“的”,其余大多时候都不翻译。这样,学生掌握了规律,以后在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时,就可以对号入座。

三、缩短文言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潜在动力源于兴趣。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很多文言文都可以画成精妙的图画。笔者在教授《醉翁亭记》时,要求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心中美景,第二节课反馈交流时学生们兴奋地将准备好的图片拿出来。接下来让各小组代表上来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并解说自己图片的内容。师:刚才那一副一副美丽的景物画真让我们大饱眼福,这些画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你们认为课文要表现的感情是什么呢?能用一个字来说明吗?生:学生齐声回答:“乐!”师:“乐”字就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那么文章围绕“乐”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围绕“乐”字根据文章三、四节设计一些问题。(请学生各自设计,然后小组交流,找出较好的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生1:太守为什么快乐?因为太守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所以快乐。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生2:我认为除了美丽的琅琊山风景外,还有太守喝醉了酒的快乐。生3:老师,我不赞成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因为山上根本没有酒,他们喝的是泉水,怎么会喝醉呢?太守是因为看到人们这么开心才快乐的。师:谁能找出说明人们生活得开心的句子?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挥洒自如,情感逐渐更细腻,思维越来越敏锐,在想象的天空中他们的思绪尽情翱翔。

四、扩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去揣摩。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文字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循序渐进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要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所以,教师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文难易相当、人文性较强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训练材料来训练学生。当然,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练习,一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消化、吸收,让这些优美的篇章“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学完了《卖炭翁》,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则故事改写成现代文。再如教学《孙权劝学》,笔者尝试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带来很多惊喜。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练习”的效果。这些引导学生“神入”和“移情”的练习,仿佛让他们穿越遥远的年代,驰骋想象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美德。这些新颖活泼的开放性习题,充分开拓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他们探究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学生拿到开启文言文大门的钥匙,将那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学生面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将“上下而求索”,永不止歇!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M].光明日报社出版,1987.

[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语文卷[M].海南出版社,2003.

第7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四步教学法”。几年来,我们根据学来的这一方法,进行了数次授课实践尝试,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法高效省力,效果显着,对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起到了巨大作用,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很多。“四步教学法”最适宜文言文教学,即把课堂教学分成美化开讲、自读见疑、讨论释疑、略析多读四个过程,压缩老师讲析时间,还理解权给学生,不搞“填鸭式”。

一、美化开讲

即创设情境,创造氛围,使学生渐入佳境,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愿望,有“不尽读瘾誓不休”的强烈学习动机。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声音、音乐等手段,很快抓住学生。“万事开头难”,文言文教学中好的开头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童趣》时,我事先准备了两幅极富童趣的图画:一幅是夏天成群的蚊子在烟雾中空中飞舞,一个儿童正在仰面观察,陶醉其中;一幅是一个儿童在杂草丛生处时蹲时定神细看,乐不知足的情景。我展示两幅图后,故着神秘地问学生:“这两图画讲的什么内容,你们看懂了吗?同学们各抒已见,各陈理由,争得好不热闹。我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结果同学们只用了二十多分钟就吃透了内容,没一会儿子就背下了一部分课文内容,下课后还滋滋有味。有了好的开头,学生被激发起来,跃跃欲试,记忆和思维异常活跃,一堂课下来,水到渠成,效果显着。

二、自读见疑

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自能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读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目的按次序地进行。阅读中积极思考,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求得对内容的准确理解。自读见疑的第一步是通读。要认真地逐字读,把生字、生词、难句圈点标注出来,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请教别人的方式,独立动手、动脑,达到正确,较流利通读的程度。第二步是细读。重点理解词语,句段含义及全文大意,达到翻译正确,句读正确,基本能表达段义、文意的水平。第三步是精读。要学生边读边想,追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段内在联系,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体会情感、线索,思考、讨论课后思考和练习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思索,释疑解难,要和老师的参与、导向作用结合起来进行。我在教学《石豪吏》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老妇”请从吏夜归“,不能说是被差吏捉走的,是她自愿的。乍一看,貌似有理,文章主旨是否有问题?我引导学生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分析出老妇是在威逼下,百般无奈才说”请“字的,更见壕吏之凶悍,使教学方向明确,紧扣重难点。第四步是熟读、背默。中学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目,大多篇幅短小,是历久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要求学生多背诵、多积累的。因此背诵、默写有时比字斟句酌更其重要。我们的”四步教学“在读、背上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这个过程是理解、感悟、欣赏、创造美的过程,它伴随的是一种愉悦的审美情感,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挖掘其课蕴的美。

三、讨论释疑

这一过程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穿插在自读见疑中进行。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生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自行释疑,教师要有检查,不理解的句子可以在讨论中释疑,比如《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一句,在翻译和理解上不少同学都着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花无非生长在水中和陆地上,而以草本和木本最为常见,而作者虽没说尽天下所有的花,但指天下之花之意非常明显,因此,同学们认为这一句就译成”天下的花“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对情感和内涵的理解往往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在这个环节上,老师重在”导“,而忌讳”演“,比如《孙权劝学》中讲的”是学习不在年龄的大小,重在学的道理“,《伤仲永》中讲的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讳疾忌医“道理等,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引导,重过程而淡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多鼓励肯定。而文言中许多深奥的道理,学生一时不理解的,也不要过于强求。如”路漫漫,其修远“、”逝者如斯夫“、”润物细无声“、”只缘生在此山中“,愚公是搬家好还是搬山好等等,这些还是留给学生在成长中慢慢去感悟吧!总之,释疑的过程要重点突出,目的明确,视可而止,给同学们以空间,不要在个别字、句上死抠,更不能条分缕析,面面俱到,须知滥讲不如不讲。

四、略析多读

第8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50-01

在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古诗词和文言文无不是古人留与我们后人的无价之宝。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很深奥、枯燥难学、没意思,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要不是为了考试,真不想学。看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十分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

用教师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要精心备课,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教学中对一些名人轶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同时体会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降低学习文言文难度。难道过大,学生听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就无法提及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了。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熟读不求甚解也可以,不要求句句弄懂,字字弄清,越这样他们越害怕,要让学生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中慢慢感受课文内容。对于翻译句子,教师完全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要简化其繁琐的直译,抓住重点字词句讲解,然后自然而然地去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哪怕只是理解了其中的一句,亦或是一个字的意思,都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教师适时适度地加以表扬鼓励,让他们初尝学习文言文的甜头,学习热情就更高涨,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学生文言文的信心。

二、加强诵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

加强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诵读法是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要求。初学文言文,学生经常读错字,断错句,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毫无节奏、韵律之美。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掌握疑难字词的读音。接着,划出停顿,读出节奏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朗读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范读、带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学生通过反复练读,既培养了文言语感,又初步了解了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字读成“yuè ”,学生既了解了通假字的知识,又觉得很有意思,文言文竟然有许多字可以互通。“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中的“雨”念成“yù”,学生在朗读中掌握了词类活用现象。“余闻之也久。”这句停顿处在“也”的后面,学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文言文虚词的魅力。学生由错读到会读再到读得好直至背诵,自信心也随之而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三、巧设情境,活跃气氛

教师可通过辩论、仿写、创意表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曾采用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来教学《孙权劝学》一文。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提高阅读兴趣。表演课本剧前,学生先编剧本,而要编好剧本就得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用心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文中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并插上自己想象的翅膀,丰富人物形象,扩展知识内容。这一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最后通过表演学习成果,感受阅读内容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成功而产生心理的一种满足感,从而渴望阅读更多优秀的文言作品。课本剧表演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的水平,为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注重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对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文言文行文简洁、遣词造句考究、意境优美等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影响深远。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中对学生写作方面有价值的东西。《口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陋室铭》《爱莲说》托物言志、《岳阳楼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等,都是学生写作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尝试文言文的写作,或是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引用文言经典名言警句。也可提供文言文中涉及的话题锻炼学生运用素材的意识和能力,或者指定文中的素材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训练,相信学生从课本中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使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越来越浓。

第9篇:孙权劝学翻译范文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中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2分)

A.滑稽(jì)确凿(záo)

脑髓(suǐ)思量(liāng)

B.嫉妒(jí)气氛(fèn)

荒谬(miù)肿胀(zhàng)

C.默契(qì)字帖(tiè)

炽痛(chì)强迫(qiǎng)

D.祈祷(qí)窥视(kuī)

讪笑(sàn)惩罚(ché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无误的一项是()。(2分)

A.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兴高彩烈

锋芒毕露 锲而不舍

B.扑朔迷离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马革裹尸 义愤填膺

C.家谕户晓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群蚁排衙 寻欢作乐

D.兀兀穷年 一拍既合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可歌可泣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____________。

②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________,句子也很温和。

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_______。

④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

A.镇静 肃静 安静 平静

B.肃静 平静 安静 镇静

C.平静 安静 镇静 肃静

D.安静 平静 镇静 肃静

4.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6分)

①从“红心蛋”到“多宝鱼”,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并非偶然。②其中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③对于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回辟。④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防犯机制,同时必须提高依法处罚的力度。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

(2分)A:___改为___B:___改为___

(2)第③④句有语病,请改正。(4分)第③句改为:________。第④句改为:________。

5.分别用三个四字短语扩展下面的句子。

(6分)

校园是美丽的,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是可爱的,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是令人尊敬的,他们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7分)①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②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________。③成语“扑朔迷离”出自“________,________”诗句。

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你选取有关黄河的两句诗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

⑤古人曾留下与学习有关的许多诗文佳句,请你写出其中的名句。(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7.绿色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右图是北京奥运会环保标志,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请以形象鲜明的语言介绍这幅标志图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说明这幅标志图案所包含的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3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解释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4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_____

②但当涉猎 涉猎: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 过:_____

④蒙乃始就学 乃:_____

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

(2分)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吕蒙就学”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14分)

那个蠢女孩儿是我

张爱玲

起初我并不愚蠢。记得七岁上学时教室很大,稀稀落落地坐着二十多名同学,梳辫子的只有七位。老师看了看那怯生生的“半边天”,先让大一些的琴做了学习委员,却选不出文艺委员领着课前唱歌,后来慧眼识珠,发现我嗓门儿挺大又挺大方,便委任了我。

我不知道嫉妒心是何时潜入体内并随着身体一天天长大的,反正我开始嫉妒琴,正像琴一直嫉妒我――因为我们的成绩太相近了,每次读完考试分数,老师如果表扬女生,常常表扬我们俩或者我们其中的一位。势均力敌就有了敌意,有了敌意的琴先拉帮结伙,她拉着那五个女生课间高高兴兴地玩,放学亲亲热热地走,我形单影只地呆在操场或闷头回家时,恨琴恨得咬牙切齿。

有一天傍晚,我和高年级同学玩跳格。跳到天黑才想起书包,书包早被锁在教室了。我急得团团转时发现教室玻璃刚好坏了一块,拨开闩就跳了进去。

拿了书包正要出来,我突然想到琴,偷着锁门说不定就是她干的,那天她值日。我拿不出书包做不成作业自然要挨老师训,她早就盼着这天呢。旧恨新仇忍无可忍,我想报仇了,一回身看到讲台上有截粉笔头儿,还是给她起个绰号骂她一下吧。少年时代给人起的绰号往往并无道理,想了半天胡乱起了一个,借着教室里最后一点儿微亮写在琴的书桌里。写完了就报了仇,我跳出教室就把这事丢脑后了。

第二天早自习一进门,琴正骂人,看到我音量提高了一倍。我知道我的报复手段不仅偷偷摸摸不那么光明正大,而且惹了麻烦。最麻烦的不是在学校,琴知道老师要来了便早早住口;最麻烦的是路上,琴用她的骂声对我实行围追堵截。我像灰溜溜的小老鼠,琴成了打鼠的英雄。

琴很能骂人,指桑骂槐,破口大骂全会。在她的骂声中,我来不及想自己的愚蠢,原有的嫉妒却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恨。

五年级时新来了两位女生,其中就有我的表姐,为了考入市重点特地从林区转来重读。加入了新成员,“半边天”不但没多云转晴,反而阴雨密布了:表姐的成绩开始遥遥领先,琴很不服气,私下里便说她是重读生。话被传过来,表姐便立场坚定了,女生阵营里从此有了两个帮派,彼此虎视眈眈。

我们常在一起挖空心思贬低对方,以示敌弱我强。有一天发现琴“长着满脸横丝肉,一看就不像好东西”,令我们狠狠开心了一阵子,尤其是那常形容坏人的横丝肉让我出了许多怨气。

我们(包括琴)都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作所为理所当然,考中学成绩时大家都傻了:老师认为最有希望的几个甚至表姐,都没有考入那所向往已久的重点中学。

多年以后我慢慢聪明过来: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遇到对手。我们太喜欢把对手列为敌人,太喜欢嫉妒甚至诽谤,一个人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

(有删节)

12.解释下列成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势均力敌: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桑骂槐: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个方面简要分析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6分)

一颗伟大的种子

佚名

①袁隆平,一个名扬世界的中国人,一位农业科学上的巨匠,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②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不是因为他曾获得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因为他高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是因为他的水稻科研成果惠泽了中国和世界的万千百姓,以致于有农民给他真身塑像,以致于外国的农民高呼“中国人万岁”!美国一位学者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使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③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源于他的杰出贡献,更为他的科学精神所折服。在四十多年的科研活动中,他不仅为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培育了杂交水稻的优质品种,更具感染着人们走向高尚纯净的精神世界。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一头扎进水稻田中,保持着对科学内在、执著的热爱。当时他34岁,一口气干到今天77岁,这期间无论是政治风云还是经济大潮,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功成名就,他都没有停滞过自己的科研活动。袁隆平有句话广为流传:“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花甲之年,他对科研的紧迫感愈发强烈。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执著,是全世界科学大师的共同品质,也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成为科学家的根本所在。

④我们这样赞誉袁隆平,还因为他是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楷模。历史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物。袁隆平无疑就是这样的人。正是他创造的杂交水稻、超级水稻的高产神话,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舞台上,才有了中国人的身影。正是他掌握了自主创新的水稻技术,才赢得了全世界为中国人的喝彩。可以想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各个领域,如果不断涌现出袁隆平式的科技巨匠,中华民族将会更加扬眉吐气,繁荣富强!

⑤袁隆平,你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树起了丰碑,你是中国人世界级的骄傲!

(《科技日报》2007年第523期有删节)

16.第②段中,哪些典型事例说明了袁隆平院士的伟大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开篇盛赞袁隆平,从文中找出相关理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袁隆平院士描述他的人生梦想时曾说:“不仅要让中国人民吃饱、吃好,而且要让全世界的人民吃饱、吃好!”从这句话看出袁隆平院士怎样的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以“一颗伟大的种子”为标题有什么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袁隆平院士的成功,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用简明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1.题目:在_____中飞翔(风雨、爱的天空、书、音乐、名人世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