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乡镇基层文化工作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乡镇文化站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设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指以基层群众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精神文明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活动。真正的基层群众文化不是一句基层领导的口号和空话,而是需要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层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基层群众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基层群众对党政方针满意度的一种直观体现。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想方设法让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二)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新时期加强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基层群众自身、保护传统文化、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基层群众的角度来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这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最直接的意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管是观看节目的观众,还是表演节目的群众,在娱乐大家的同时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积极向上的节目也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继承、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其实拥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必然会引导这些传统文化走上舞台、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走向国际,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所发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快建设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部分群众和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科学认知、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部分群众甚至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认知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基层群众甚至部分基层干部依然沿袭这一观念,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而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缺乏清晰的认知。在这一偏颇思想的引导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在一些地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认为是“不正干”,会被人所不齿。这是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在一些新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已然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基层群众的文化匮乏严重阻碍了基层社会的进步。
(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与现代化城市而言,农村、乡镇等基层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与乡镇的经济发展、资金不足有直接关系。在一些基层地区,根据要求,村中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馆、阅报栏、老年活动室等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本来是用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然而却处于常年关闭状态,形同虚设。甚至在一些以农业发展为主的部分偏远乡村,整个村中也找不出几样像样的文化设施,在基础设施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基层群众又如何会有较多的文化活动呢?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当下,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缺乏基层群众的参与,基层群众本该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却常常沦为台下观众,这大大降低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热情。再加上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送电影下乡、政府送戏(乡村文艺汇演)、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政府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村民农业技能培训等,不少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有限,使得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形式化。
三、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对滞后与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会影响到我国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起来,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问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丰富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一)加强宣传引导,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针对当下很多基层群众及部分基层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的问题,乡镇基层政府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引导基层群众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为此,乡镇基层政府可以在普通基层群众常常关注的政府官方网站上一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视频、照片、信息等,运用视觉冲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还可以印发一些小册子、宣传横幅等宣传资料,在一些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发放小册子或者直接发放到基层群众手中,在乡镇一些比较显眼的地方挂上宣传标语,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基层当地一些比较活跃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群众开展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吸引其他群众积极参与进来。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农村、乡镇等基层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不起来,与当地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有关系。为此,我们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完善基层群众文化设施。乡镇干部要通过请求财政拨款、组织社会募捐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专门用以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当地政府组织建设基层文化管理部门,以街道文化和乡镇文化工作部门为重心,构建起基层图书馆、文化室,为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文化设施。比如,可以为基层群众划定广场舞场所,鼓励基层群众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广场舞活动,在闲暇时间娱乐身心;而对于部分爱看书、喜静的群众,则可通过设置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给群众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
(三)创新文化形式,进一步丰富文化内容为此,为了使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活动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基层文化站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与各方人力物力的积极配合下,使更多地群众能够了解文化活动,进而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例如:在篮球、象棋等传统活动基础上,扩大书画、摄影以及工艺展览、农业技术指导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想精准抓住群众眼球,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就需要活动组织者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创作出能够反映当地基层群众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传播,鼓励群众发掘身边典型的人、事,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结束语
关键词:文化生活;制约;探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加强农村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的呼声,但是也要看到,在广大的农村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因素,因此需要基层乡镇文化职能部门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并解决在文化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
一、对文化建设作用认识不足
毋庸讳言,不少基层乡镇依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外招商和引进大项目上,而对农村文化建设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虽然文化建设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畴,但地方政府还未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对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从而束缚了文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有的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文化建设真正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亦不到位,从而导致文化建设滞后。
二、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我国文化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大。首先是工作经费紧缺,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县乡财政每年拨付的经费,只能保工资和维持日常办公,必要的设施无法更新,用于业务培训和下乡辅导、演出等活动的经费少之又少。乡镇文化站除工作人员工资外无业务经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相当困难,基本上都是靠临时有限的筹措。由于没有业务经费,文化站无法增添实用种养技术等方面的新书,书架上摆的都是建站时添置或者社会上捐赠的一些图书。有的乡镇文化站无法解决报刊的订阅经费,只好把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看过的报纸放到文化站供群众阅读,而且报刊种类只有二三种,难以满足农民读者的阅读需求;村级文化活动的经费就更困难。村修建戏台和文化室,除了县、乡(镇)政府的少量投入外,大部分资金靠集资,由于集资有限,有的村的文化室和戏台成了“半拉子”工程。
三、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缺少优秀人才
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当前乡镇文化站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专业人员偏少,不能满足对乡镇文化站和农村骨干进行培训辅导的需要。因为编制的限制,很难实现人才的更新,不可避免地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现象。农村文化建设应充分调动、发挥文化管理者、文化艺术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虽然近年来许多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但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且严重老化,已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一大桎梏。现在的农村文化队伍后继乏人的情况,专业人才老化严重,农民自办的文艺队伍里随着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家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文化队伍年龄结构的老化,创作、表演队伍后继无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面临失危,农村文化活动因此受到影响。
(一)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人财物的欠缺,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一些乡镇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站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人力不足,乡镇送戏送书送电影,群众看了则了,于基础建设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中心简陋,村文化室则挂牌而已,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器材,开展十分困难,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供不足需的状态。
(二)文化演出艺术性、趣味性不高 乡村演出市场主要是政府主导和民间经营。政府主导的演出下乡模式主要是招标文艺演出团体,采购其演出服务,让村民免费享受,而民营演出团体则利用表演进行营利性演出。政府主导有利于把握乡村文化演出市场的方向和脉络,通过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和有保证的精彩演出引导乡村文化的方向,但往往很难在根本上满足广大乡村百姓的需求,甚至会流于形式。而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填补了相应的空白,演出内容贴近百姓、源于生活,但在内容和格调上缺乏把控,往往用低级庸俗的内容迎合受众。演出质量难以保证,存在滥竽充数等情况,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流于形式”的原因时一是政府监督缺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公益演出跟踪监测和评估机制,为部分团体浑水摸鱼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政府对国有团体和民营团体施行差别化待遇,民营团体的补贴标准低于国有团体,挫伤了民营团体的积极性,而国有团体的服务意识又有待提高;三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文艺团体在剧目的创作等方面缺乏积极性。他们规模普遍较小、专业人才缺乏、原创不足,都是采用拿来主义,且多以搞笑、娱乐为主,缺乏原创经典剧目。
(三)农民文化素养不高 应当看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缺乏现代思想观念和创造精神。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在封闭的穷乡僻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养成了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农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时,由于封建残余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依然盛行,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等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封建迷信活动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这些也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文化产业化不足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问题;策略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党的十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的极大改善与提升。随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对文化生活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变化与提升。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是摆在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文化馆势必要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作用,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笔者作为一名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1 目前群众文化建设的状况与存在问题
1.1 文化队伍建设较为薄弱,文化活动缺乏骨干力量的引领
虽然各乡村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文化活动,也还红红火火。但是,只要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各地文化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真正起到娱乐身心、强身健体、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与辅导老师的引领。再深层次的分析,由于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各地文化馆的文化工作队伍多呈老龄化的趋势,缺乏中青年文艺骨干,相对而言后继乏人。再者是现有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工作人员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连最基本的专业技能都不会。
1.2 一些地方的文化活动存在着目的不明确、不纯洁甚至不健康的现象
由于过去受一些所谓“大腕”低俗、无聊小品的误导,有些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时不时地会被个别“能人”所左右,以营利为目的,以媚俗为能事,以致出现了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批评的那些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文化“垃圾”。
1.3 群众文化建设存在极大的城乡差异
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因而,群众文化建设在城乡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城,人们就比较热衷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在有些村庄,群众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也仅仅是极少数人参与,或者只是出现在群众在办红白事的时候――规模小、人员少、不经常。
2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
2.1 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管理职能
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反应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整理和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要革除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就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基层文化馆要坚持经常深入村庄调研,牢牢把握群众文化活动的大方向,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路线,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对群众文化活动中出现的弊端,要及时予以干预、纠正。
2.2 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服务功能
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义不容辞的。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工作涉及活动的方方面面,它是文化馆功能的完整体现,也是走活一个区域群众文化活动一盘棋的关键。因此,文化馆要坚持面向城乡、深入基层,要花主要人力和财力,定期或不定期开设辅导班,举办艺术交流研究会,开展各项文化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比赛,组织农民文艺演出、开展大型节庆活动的文艺汇演、送文化下乡、举行歌咏比赛等,并常年保持与广大群众文化组织及文化活动骨干的联系,在工作和生活上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和举办,把我们的辅导工作全面展开,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在辅导的对象上,要既抓群体又抓个体;既抓集中活动,又抓分散和个体活动,使人民群众确实感觉到文化馆是基层文化活动的知心朋友,是他们业务技术上的依靠。
2.3 多渠道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和乡村群众文化骨干的整体素质
文化馆的职能都主要靠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实现,文化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文化馆各种职能能否很好的体现。因此,文化馆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着眼于自身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岗位目标管理、专业培训、结对带徒等途径,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具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工作队伍。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一专多能”,即在精通一门专业的同时,力争懂得其他门类的专业知识。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基层文化馆的工作职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才能起到服务群众的作用,各项文化活动才能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要把乡村群众文化骨干的培养纳入常规培训的机制。其实,在乡村确有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的活跃者,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是可塑之才。把他们集中起来,根据其特长分类进行正规的培训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对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引领作用。
2.4 针对性地进行群众文化建设,引领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同志讲:“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就应该把那些“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推广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从而扫除那些颓废萎靡之风。比如,如今许多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村中的老人和妇女们平时缺少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针对这一不良现状,笔者利用寒暑期学生返乡的机会,组织了一批大学生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大家闲余时间跳广场舞。大力推V这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让他们远离了不良习气,培养了健身向上的风气。
3 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惠民活动。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我们要认真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文化馆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努力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发挥文化馆的阵地作用、辐射作用与服务功能、辅导功能,始终把控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前行;才能让广大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真正受益,从而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15.
关键词:农村 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72-01
目前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是跟不上农民的需求,一些地方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电视是目前农村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娱乐的一个主要的工具。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群众的视野,让农民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新鲜空气,但是电视的这种作用正在逐渐的淡化,甚至扭曲。
第二,打扑克牌、赌博的盛行泛滥是全国农村近年来很突出的一个文化现象。在农村,农民群众的休闲方式除了看电视、串门就是打牌。在现在的农村,几乎所有的中青年人都会打扑克、搓麻将,甚至一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会凑在一起玩斗地主,不少年逾古稀的老人也经常在一起打打麻将。偶尔还会有打大二、打十字等,而下棋的简直是少之又少了。但凡遇到谁家办喜事男女老少凑在一起除了打牌就是喝酒。
第三,黄色文化悄然兴起。近年来一些自称某某歌舞团的农村流动脱衣舞表演团体在乡镇、农村深受中青年朋友喜爱。它的内容低俗,动作不堪入目,但是却异常火爆。它犹如农村地区的杂草一样疯长,屡禁不止,给本来就相当疲软的农村文化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物质丰富了精神世界也应该跟进,而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农民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不相适应的矛盾。
第四,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差。多数乡镇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村基层的文化阵地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各级政府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家庭和睦,才能社会稳定。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农村文化事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匹配,它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适应。昔日三五里地以外的农民群众赶来看电影,听戏的场面已经没有了,它已被越来越多的麻将声、猜拳喝酒声代替。在农民追求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大道上,文化生活却在退化。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谈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如何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科技培训活动中,首先,应加大科技“四下乡”力度;其次,办好田间地头的示范带动培训;再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举办科技讲座大课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始终重视科技培训,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在文化建设中重视科技培训工作。
第二,硬件基础建设是首位。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可以建设一些基本的公共文化场所,如:组建农家书屋,篮球场、乒乓球等。
第三,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和外延。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四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群众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第四,农村文化生活建设,重实效忌一刀切。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最好打造一村一品。挖掘它,然后将特点扩大化,努力做到文化生活建设与农村物质生活建设步伐协调一致。
第五,狠抓队伍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支稳定、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文化队伍和相对稳定的机构,归口使用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同时要注重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他们无忧无虑,终身从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选拔和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和在职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关键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4-0110-04
一、广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的成效和经验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国家已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农村,使农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一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坚实基础。”[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广西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到2020年,把广西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
目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日益完善,在各级政府扶持、文化部门指导、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广西农村文化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100%覆盖县、乡、村,打造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到2011年底,广西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来宾市从2008年起,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全面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在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来宾市各项文化惠农工程的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坚决支持和衷心拥护,并主动参与到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当中。“天天演、周周训、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常年举办的“农民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大展演”等群众性文艺赛事活跃了群众文化[3]。大型文艺演出“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节”、“迎春山歌擂台赛”、“激情广场大家唱”,“八仙女评选”等活动已成为桂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广西农村文化事业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产品、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的良性文化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重大节庆和民间传统节日进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常办常新。
二、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仍然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广西许多县、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些村镇虽有多功能的文化室、阅览室,但图书以陈旧书刊居多。许多农村书屋符合农民需求的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由于受场地、设施、经费、人才等诸多因素限制,乡镇文化活动很难开展,即使活动开展较好的乡镇,也一般只是在过年期间举行的篮球赛、猜谜语、歌舞表演之类的文体活动。文化活动内容不丰富或缺少吸引力,人民群众家庭式消遣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村文化设施普遍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功能少,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由于农村缺乏公共文化生活,农民很少参加或不参加文化活动。有些地方有一定的文化生活,但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由乡(镇)、村组织举办的或者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的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大部分是由中老年人和退休音乐老师组成,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参加人员均未经专业指导,且总体规模小,青少年及专业文化队伍比重相对过低。“文化下乡”、农家乐等文艺活动演出多数是一些简单的巡回演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在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上以单向输送喂食式的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为主,缺乏长效机制,且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为主的内容也与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脱节,并没有得到基层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真正适合农村农民多元化需求的文化形式非常缺乏,因此,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单调和枯燥,空闲时间的主要消遣方式是看电视、闲聊、打扑克和打麻将。由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许多低俗和消极文化乘虚而入。
(三)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
很多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也存在利用率不高、长期闲置等问题。一方面农民希望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培训、文体活动等;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从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某些农家书屋形同虚设,“电影下乡”的影片内容缺乏吸引力,看电影的人数较少且呈无组织状态,农村文化阵地严重萎缩,农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
(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工作者,主要指县、乡文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类是农村负责管理文化建设的人员、农村各种文化团体的成员及农村文化能人,这些人对当地民俗、民族歌舞、民间传统艺术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刻的认识。目前两类人才都很缺乏,公共文化基层机构从业人员偏少。由于缺少了解农村本土文化的文化能人,许多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还由于各种大型的文化活动大部分都分布在城镇,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更加不被注重。基层文化部门工作环境普遍较差,同时待遇也不高,造成了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三、制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因素分析
表面上看,似乎农民文化需求淡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针对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落后的现状,分析制约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的原因,是为了找到完善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途径。
(一)农村文化服务建设领域政府作用不到位
一些地方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支撑文化事业发展的资源、手段、政策太少。公共文化建设一般被认为是投资大、见效慢、效益差的项目,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现有农村文化服务设施老化,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等诸多问题,很难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文化设施闲置浪费现象,使得农村文化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农民需求不匹配
长期以来,我国所谓的农村文化服务,主要是由行政文化部门主导的、强制性的、灌输性的文化公共产品的单向供给模式,往往表现为一种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导致农村文化“服务”与农民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或错位[4]。由于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无论是在决策还是财政上,主要是政府直接供给为主的单一形式。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在供给的过程中理应是由公众来进行决策,但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偏好的表达机制不完善,农民缺乏文化需求表达意识与能力或者不易于表达自身的文化需求,多数村民仍然习惯于被动地参与由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支援农村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尽管是一件惠及百姓的好事,但缺乏长效机制,一般仅为年节之时的应景之作,所送的文化产品几乎缺乏针对性而流于形式,农村的文化特色以及内涵都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供给形式也比较单调,村与村之间没有什么差别,农民群众真正的公共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实现。由政府牵头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一般只是篮球赛、放电影,且不管效果如何。供给与需求存在一定错位,既造成一些文化服务设施闲置和浪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效能,也很容易造成供给水平与总量的偏低。
(三)农民组织缺失造成文化建设缺乏依托载体
实行以为主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以后,农民淡化了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农村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也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当前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非常严重,村寨公共事务几乎无人过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民间文化组织既可以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又可以发挥植根乡村社会的优势,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5]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把农民组织起来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状态。由于农民“原子化”的一盘散沙状态,农民无法以组织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也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而无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单向灌输的文化管理模式也助长了农民的“等、靠、要”思想,很难自发形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村民自治组织。目前农村民间组织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血缘、地缘基础上的简单的亲缘组织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临时性的非政府组织,如节期、庙会等。一些地方出现了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但文化生活的农民组织并不多见,有的也多数是自娱自乐的老年人协会。个别地方农民自办的文化团队大多数缺乏有效组织,只是节庆期间开展形式单一且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娱乐活动。
(四)公共文化建设考核标准缺失
由于对乡村政府工作没有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绩效的标准,缺乏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体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农村文化管理部门由于经费紧张,出现把国家投入的文化设施租借出去作为娱乐场所来维持职工生存的现象。大部分乡镇文化设施没有专项经费,缺乏后续维持管理资金,难以承担起农村文化的组织指导功能。县乡文化部门在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体制中,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村文化机构面临着诸如人才流失、资金短缺以及管理失控等问题。
四、拓展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路径的对策
要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新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方式。根据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下列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
农村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之一,但要转变服务理念,政府供给为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全然垄断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要改革传统体制下政府“办文化”的思想观念,向主动服务的“管文化”转变。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和领导部门,起着导向、牵引的作用,要扮演好公共文化服务主导者的角色。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已经被提升到改善民生的战略,夯实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包括公共财政、土地、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为了有效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制订重大农村文化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各级文化部门职能职责,开展科学的绩效考核,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政府采购、委托承办、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实施城乡互动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城乡二元社会在文化上遗留下来的突出问题是乡村文化的弱势地位而造成了“城市先进”与“农村落后”的观念并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其实,现代乡村也具有现代城市无法具有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创建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乡村具有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农村文化也有一个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不断超越和更新重组的过程,才能使乡村以丰富多姿的面貌与城市文化交流和沟通,共同发展。城乡文化交流与影响是双向性的、相互性的。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由于乡村社会的弱势,乡村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知识、物资、资金、人才等)大多掌握在乡村社会以外的社会组织手里,现实的乡村发展呈现为乡村受到外部干预的情势,表现为乡村接受外部文化和技能的单向输送和改造,这种情况与乡村文化自卑的共同作用而造成乡村本身的文化和技能往往受到忽视。所以,政府扶植和城市支援,应该对农村持有平等的态度,也应该以农村为主体,让农民因地制宜自觉创建农村文化。政府行为既要理性引导与激活传统村落文化的积极方面,又要避免过强政府行为而造成单一化的可能。在城乡良性互动中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努力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有针对性地根据地域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等不同情况,立足于农民需求,通过组织民间文化活动,支持民办文化产业,积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资源,扶持和发展农民文化团队,逐步形成乡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一方面使农村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参与和兴办文化活动的需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通过城乡联动、区域共建、工农互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让城乡文化相互交流,互补提升,建立起城乡文化在空间上共建、共有、共享的城乡生态文化系统,促进城乡社会全面发展,这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基础上的双向发展过程的最优文化空间网络系统。
(三)培养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农村文化的“文化自信”,还表现在文化建设上应坚持文化开放,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普通农民群众,就是要自觉参与到各种农村文化建设中,提升自身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素质。要激活农村文化的自生内发力,把文化自觉、自信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为。完成各项文化建设,就要尊重乡村自生文化传统。在这方面,重视与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将是一个成功的关键。要尊重农民意愿,把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交给农民,由农民自己探讨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一定要保留。由于我国农民缺乏自我组织的传统和能力,也由于农民组织化过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得到政府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农民合作组织是必要的,这才会对农民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认同感。农民组织是一种农民自发自愿和自觉参与的过程,农村社区内部成长起来的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自我教育的农村民间文化组织真正搭建起来,标志着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建立以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立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作为乡村精英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乡村能人、民间艺人和热衷于文化工作的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带动乡村文化建设,让农民群众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自己组织,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以满足自身的文化娱乐和精神需求,让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文化生产场所。
(四)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文化
因地制宜要求从地域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出发来创造多样性的文化,这有利于不同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由于文化交流愈来愈显示出整体性、综合性,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实现了文化地域化与多样文化的互补和沟通。由于各地乡村因自然环境、人文习俗、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表现为各地多姿多彩的富于个性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文化需求往往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等特征,各地根据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利用,要尽可能地独特化以体现个性,努力打造“一乡一节”、“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政府供给、社会供给、市场供给这三种模式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关系。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可采取不同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权威供给、市场商业供给、社会自主供给和志愿供给相结合的优势。”[6]公共文化产品不仅类型众多,且不同类型之间差异很大。政府供给可以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充分性和公平性;市场供给可以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社会供给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特长,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三种供给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使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更有效率,更符合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成为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建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向——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44.
[2]黄燕熙,银河欢.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82-85.
[3]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来宾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联合课题组.来宾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报告[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67.
[4]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169.
[5]路冠军,郭宝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农民组织化——基于农村基层文化社团的实践考察[J].前沿,2010(23):120.
[6]刘湘云,王玉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复合供给模式[J].新疆社科论坛,2011(1):41.
Think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Guangxi Rural Public Cultural Product Supply
Ren Xubin
(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22)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新形势
河南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把这些文化资源产业化,河南省的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进步很快不仅在城市而且在乡村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今的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欠恳慌排牛彻底改善了“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如今,老百姓不仅仅是满足罪物质文化的需求,更多的开始着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也开始越来越不容忽视。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呢?一、健全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完善基层群众文化机制
首先,以实现基层群众文化“大繁荣”为目标,建立乡镇群众文化管理机构,各个行政村成立响应的基层群众文化组织,逐步完善“打基础,建网络,建设施”的文化发展机制,加快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的步伐,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乡镇文化站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创建规划,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序地开展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文化基层设施建设和乡镇文化站建设
在群众文化工作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趋提高的今天,应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文化站的站容站貌。乡镇文化站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中,一方面深入社区以文艺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本质。总之,乡镇文化站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做好人的文章,以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以及观念意识。做好这些工作,文化站的公益性主导地位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要想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首先要有一个适合群众娱乐、演绎,能够合乎现代群众的生活理念展现自我的“舞台”。那么,基层群众文化的基层设施建设施必不可少的。乡镇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组织和指导乡土人才自办文化节目深受百姓欢迎,既繁荣了基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又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了服务。目前,一些乡镇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经费全力投入到文化建设中,经过严格的规划设计,建设集娱乐、学习、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大院。有了宽敞的活动场地,群众可以举办各类的赛事和竞技比赛,不但丰富了文化生活,而且大大降低了各类违法活动的发生。乡镇文化站在长期的工作中,指导和组建了许多民间文艺团体,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和主要力量。他们不仅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化站的作用下,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催生出了大批的文化专业户,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担负起了重要使命。那些文化专业户长期活跃于乡村和社区,在活跃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走文化创收之路。
三、持续发展特色文化 特色发展形成优势
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抓好本土特色文化的宣传和开发,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编具有民间特色的文艺节目,抓好本土文化的宣传和开放可以从发展文化事业,特色文化经济方面入手,特色即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彩、风格等。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形式和内涵独特,风格特征鲜明的文化,因此,地方特色文化是独具色彩的文化。特色发展的关键在发掘文化的鲜明个性。禹州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国“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禹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百强。1996年9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禹州市成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并于2002年恢复了中断十年的中药材交流交易大会,进一步扩大了禹州药市的知名度。2004年10月份举办的“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大会”,突出药王、文化、经济主题,取得了较为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禹州药市在全国药材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市场优势初步显现。
推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地方文化建设去发掘、培育、凝练地方文化特色。必须在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乡村文化优势。特色优势文化是地方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地方文化建设走上成熟的特色发展路子的标志。禹州的文化建设找准了方向,找到了优势,向文化强市迈进。
四、充分利用广场文化活动的功能
发展农村广场文化也是个好开展基层文化的一项措施。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现今,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娱乐设施逐渐完善,以前属于城市的广场文化,在新农村的夜景下也初放光彩,我们可以用广场文化来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比如利用广场的大环境把农村大秧歌、民间舞狮子等农村娱乐活动发展起来,给这些本土文化开辟一个更适宜的展现空间。文化广场是展示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通过文化建设来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招商引资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广场举办各种活动,能够起到“窗口”功能;加强组织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不断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文化生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譬如在广场组织开展大合唱、知识竞赛等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市民的广泛参与,而且有效地遏制了不良文化的存在,活跃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有利于整顿社会不良风气,引导社会文明向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就需要邀请各著名文艺团队进行文艺演出,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促进了当地群众的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在某一方面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家在业余时间来参加广场文化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广场文化活动还具有一定的交流功能。广场文化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居民群众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少去专门营业的文化娱乐场所消费,在工作之余便会无所事事,这时候赌博等不良习惯便会趁虚而入。而文化广场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让群众业余时间的文化活动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因此普及文化广场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个人或者是群体,都会把文化广场当作业余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处。不仅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因为精神文化以及审美需求的不断进步,这些变化决定着他们的广场文化活动具备较高的标准,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做到更加创新的节目。这是反映着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提供平台,还在于文化导向的作用。
此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民间艺术搜索,寻找原始,有特色、能够创出地区特性的群众文化。由于它们来自民间,因此,农村的广大群众尤为喜欢。但,再好看节目,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使地方性的群众艺术能够不断发展,从而走向更深光的文化领域。
最后,要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还应引进先进的文化因素,在群众文化服务人员中构建一支高效的群众文化服务团队,这既是社会发展对群众文化服务人员工作的要求,更是各个基层文化馆发展自身的要求。
一、构建新农村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一是构建农村文化网络化体系。从乡镇一级来讲,就是要把文化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长远工作目标规划中,健全组织,配齐工作人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从村一级来讲,就是要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组织,建设好农村文化大院,经过不断完善打造,形成健全的乡村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健全农村文化责任体系。大力创新文化工作机制,乡镇、村屯要把农村文化工作同乡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检查、考核、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三是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本着“用好政策,对上争取,乡村自筹”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二、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构建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对于农村乡镇来说,尤其是欠发达乡镇来说,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基础薄弱,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需要扬长避短。一要整合资源,积极搭建文化活动的新平台。坚持“大型活动统一办,小型活动分散办,专业业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与城乡联办、与企业联姻、与群众联手的办法,以解决群众文化活动缺资金、少场地等问题,保证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二要以城带乡,以“团”带“户”,推进城乡群众文化联动。在搞好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等文化形态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以城镇文艺团体为依托,充分利用农闲、集市、传统节日和地方特色文化节日,举办城乡群众共同参与的歌咏、戏曲、舞龙、灯会、健身、游艺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三要超前策划,积极寻求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用心设计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颖载体,比如举办群众文化节、读书月、秧歌展演等活动,使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三、开展新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一是在内容上,要把握时代脉搏。群众文化的时代性不单单体现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更体现在呼应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在当前,农村乡镇群众文化就是要以“三个文明建设”为主旋律,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二是在形式上,要最求变化创新。如何创造出深受人们群众喜爱的新的艺术作品,这是需要基层文艺工作者去潜心研究和细心琢磨的。三是在表现手法上,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始终坚持先进性,唱响主旋律,努力创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生活和群众精神风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艺精品力作,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传播。
四、建设新农村文化队伍,提升农村文化管理水平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应该是农村的高人、能人、强人和文化人。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要搞好文化工作这就要求站长和管理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且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为业精神。首先就是要提高领导文化站的能力,这个能力大体包括:工作计划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工作计划能力具体就是搞好每年的月、季工作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工作实践能力就是实现工作计划的能力。有了好的计划,就要有好的实践能力来实现它。工作协调能力就是在实现工作计划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能力来完成工作计划。工作创新能力就是在实现工作计划时要创新工作,不要墨手成规。其次,工作要有激情。要热爱群众文化事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为基层文化建设奋斗的信心、决心。
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一)从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解读
尹栾玉从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属性、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角色、民间文化———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农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整体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提供这些产品的必然性;农村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强大的正外部性效用,决定了政府提供这种产品的必要性。”[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各种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法规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加强制度的监管和落实,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同时要通过直接的公共财政投入和间接的出台优惠激励政策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政府提供的法规、政策等正式性制度为主体,同时还需要包含习俗、道德规范,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撑,而民间文化则是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特征、功能的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苏益南等学者把新农村文化界定为:“基于乡村区域共同体的长期传承积累而形成、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并为特定区域的农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5]根据这一定义,并参考组织文化的层次划分,将新农村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新农村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等体现出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为与农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精神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理论经验和思想升华,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吴迪认为“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既有别于城市文化又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农村文化的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推进亿万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和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6]张硕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法制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八个方面的内容。[7]王家新等学者认为新农村文化包含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8]徐学庆在博士论文中概括了新农村文化的八项特征: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内聚性、多样性、群众性、实用性,并认为农村文化具有十大功能:继承、导向、娱乐、认识、教育、沟通、规范、服务、媒介、经济。[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文化又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群众性等新的特征。目前,乡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存。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顺应性、和谐性。我国乡村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蕴涵着自然、淳朴、厚道的文化品格。”
(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剖析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阐述大同小异,取得了以下的共识: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11]桂玉认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性工作,为和谐农村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12]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从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成果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我国广大农村由于信息、交通比较闭塞,传统落后文化根深蒂固,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这个角度讲,农村是制约我国社会实行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远翠平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13]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王海通认为,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生产观念,为生产发展提供知识支撑。生活富裕不仅是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需要用文化建设来转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管理民主,更需要用先进文化的建设来改变封建专制独断的管理方式,用民主法治的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14]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而农业的深层次发展、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农村的建设,都必须依托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环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桂玉用“助推器”“导航灯”“粘合剂”来形象地比喻在整个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践总结
很多学者对本省、本市、本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总结了不少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滞后现象。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
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业余生活。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民间文艺形式得到恢复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队伍匮乏、村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赌博迷信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形式日渐衰退的问题。黄欣认为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15]唐金培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或偏差:重“硬”轻“软”,以中心代替全局;重“点”轻“面”,以个别代替整体;重“建”轻“管”,以形式代替内容;重“乐”轻“教”,以利益代替责任;重“送”轻“种”,以城市文化代替乡土文化。[11]陈运贵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三大矛盾的现实困境。[16]也有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总结了政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农村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衰退;当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需求错位;政府多头行政造成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17]还有学者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实力不够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创意的文化名家及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化消费总量偏低。
(三)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主要是由思想上重视不够、经济上投入不足以及农村文化体制还不健全造成的。梁捍东、王晓瑞认为,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
三、对策建议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研究思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宣传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热在县市、重在乡镇、冷在村庄”的状况,树立“大文化”建设的观念。做到“四个纳入”,即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这“四个纳入”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徐学庆提出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主体的职责。加强党委部门的导向监督作用,保证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政府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促进新农村文化整体发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发动和示范功能,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
吴迪认为,首先,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专项扶贫投入、专项补贴的力度。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村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营利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扩大公益性筹资。可利用福利彩票、党费基金、社会捐赠、村社集资等多方渠道筹资。再次,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水平,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的培训。其次,在农村吸收“文化精英”充实文化队伍。可以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国家还要制定引进各类人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扎根创业,为农村文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9]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载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