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

第1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R2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71-02

腰椎间盘突出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等部分,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脱出在后方或椎管内,进而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者压迫,从而发生腰部疼痛或下肢麻木(一侧或双侧)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由于生活方式等原因的影响,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极高,中医敷贴和针灸治疗效果较好[2]。为探讨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实施消淤膏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患者是影响,目的在于提高患者是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现分析2013年1―10月间该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体征:脊柱屈伸呈现受限和册凸症状,患者痛侧棘突旁有压痛点,患者伴有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疼痛,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有少数呈现阳性。100例患者治疗前经MRI及CT检查,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排除以下患者:1合并发生造血、肝肾、脑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2精神病发病期及精神病史病人;3腰椎结核病患者;4骨折患者;5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5脊髓肿瘤患者。

1.3 一般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分布为23~75岁,平均年龄为(48.2±1.6)岁,病程年限为21 d~13年,平均4.1年。其中L4~5 53例,L5~S1 47例。研究得到研究对象的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干预组采取消淤膏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普通组采取普通护理措施,治疗方法同样为消淤膏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病程年限、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消淤膏穴位敷贴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法。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在患者腰夹脊穴、肾盂、大肠俞及椎旁压痛点进行针刺后,使用艾条将各针刺穴位熏热,针灸去针5 min后将消瘀膏均匀涂抹在棉垫后,敷贴于腰阳关、命门、肾俞、阿是穴等穴位上,敷贴每次取2~3个穴位,每次4~6 h,最好每周6次,半个月为1个治疗疗程,本研究取两个疗程后的效果进行比较。

1.5 效果评价

治愈:腰腿疼基本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腿抬高试验为阴性。显性效果:患者腰部疼痛部分消失,压痛点疼痛不明显,基本恢复正常工作;隐形效果:患者伴有轻度腰腿疼,部分能恢复正常工作,腿抬高试验为可疑阳性;无效效果:腰腿疼症状有好转,但恢复不明显,腿抬高试验为阳性。

1.6 护理满意度评价

研究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调查问卷为课题组自行设计,经测评,问卷信度效度均符合标准,内容可靠,一致性好。两组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对两组治疗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比较。

1.7 统计方法

使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整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分析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有差异,干预组患者治愈43例,显性5例,隐形2例,无效0例,普通组患者治愈26例,显性12例,隐形7例,无效5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

数据显示,干预组的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普通组的护理人员,干预组的护理人员患者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n(%)]

3 讨论

3.1 效果评价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消瘀膏配合针灸加之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的作用,干预组患者治愈43例,显性5例,隐形2例,无效0例,普通组患者治愈26例,显性12例,隐形7例,无效5例,干预组患者治愈率高于普通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显示,干预组的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普通组的护理人员,干预组的护理人员患者满意度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护理干预措施

3.2.1 心理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腰疼折磨,心理较脆弱,不配合治疗,中医认为,患者的心理焦虑导致气乱,使气滞血瘀,这对患者的康复非常不利[3],所以,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心理的护理,对入院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的预后。首先,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案例,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其次,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治疗氛围,解除其心理压力[4]。

3.2.2 皮肤护理 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消瘀膏敷贴联合针灸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要注意皮肤护理。敷贴前,护理人员要做好局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并对敷贴的患者进行监测,出现痒、红肿等过敏现象后要及时解除敷贴,并进行相应治疗[5]。

3.2.3 健康教育 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的宣教,治疗中要叮嘱患者睡卧硬板床,避免腰部脊柱旋转、屈曲等扭曲状态,还要避免长时间的站立,尽量避免搬运重物,进行重体力劳作时,要缓缓行动,蹲姿慢慢抬起,避免伤及腰部。出院后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尽量避免腰部重体力劳动[6]。

第2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音乐;音乐治疗领域;应用

前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音乐极大拓展了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它在音乐行业中的引进、开发和利用,给音乐创作同样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给看似无关的边缘学科、其他学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带来意想不到的提升。如今的中国,数字化高科技产品十分丰富,电脑、调音台、音响等一系列电子设备早已进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为建立数字化音乐治疗室,深化数字化音乐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祖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千年累积的实践经验是我国数字化音乐治疗有可能走到世界前列的重要因素。

1. 音乐治疗的由来和发展

在古希腊时代,音乐疗法被认为是“把灵魂作为媒介来给予肉体以影响的一种心理疗法”。由于当时对于疾病的医学治疗方法还非常贫乏,所以使用音乐进行治疗与宗教相结合的方式逐渐被普及,特别是作为精神方面的治疗方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医学得到了迅速的进步,音乐疗法也在关于音色、节奏、音程使人产生紧张和松弛上,以及由演奏乐器,演奏者的不同所引起的差别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广泛的应用。到了 18 世纪,基本确立了音乐疗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音乐疗法包括演奏、唱、听三种方法。在具体进行治疗时,选用的内容和方法必须按照医生的指示。医生要把握好患者的生活态度、性格、生活方式、日常习惯、情感变化等等,以确定是否适用音乐疗法,适用时还必须规定具体的曲目、适用的时期、音量的控制与调节,及长时间所应采取的方法。音乐疗法应用的轮廓已经在中世纪到 19 世纪期间得以确立。进入 20 世纪,音乐疗法不仅被医生,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家、音乐家们所研究和实践着,并被确认作为医疗中的辅助治疗手段。特别是由于留声机的诞生,使得人们可以把音乐录制下来并反复播放,从而促使音乐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很方便地使用。于是一些医院开始使用音乐来帮助病人睡眠、减少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并帮助麻醉和止痛。

2. 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

2.1 数字化音乐治疗的特点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治疗也逐渐的走入数字化,数字化让传统的音乐治疗插上飞翔的翅膀。数字化让传统的音乐治疗过程更加具有人性化,为治疗的过程提供更多的便捷性。在传统的音乐治疗过程中,音乐治疗师是将原有学习、实践过程中积攒、购买的 CD 碟整理起来,在治疗时根据被治疗者的病情来播放不同种类的音乐。但是在数字音乐治疗的过程中,音乐治疗师可以根据被治疗者的不同病情,随时调用数字音乐数据库中的音乐资料、音乐素材,甚至可以实际情况,随时重组那些音乐,以适应不同被治疗者的病情需要。另外,优秀的音乐治疗师还可以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根据被治疗者治疗的进度和需求,一边调用电脑和多媒体数字库中的文件,一边即兴创作被治疗者特有的、个性的治疗音乐。对于被治疗者来说,数字化让治疗的过程更加具有人性化和唯一性,也让治疗的进度更加科学和便捷。对于一个音乐治疗师来说,建立一个科学的、数字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数字音乐治疗工作室是十分必须的。

2.2 个性化的数字化的音乐治疗方法

个性化的数字化的音乐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音乐药房,作为音乐治疗师要及时的搜集并整理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音乐,将它们分门别类,建立和存储地域音乐数字库,以满足不同地域被治疗者的需求。2)文化音乐药房,音乐治疗师应该在了解不同文化群体音乐偏好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的设备分类、编码,建立适合于不同文化层次的被治疗者的“文化音乐药房”。3)情感音乐药房,音乐治疗师可以根据被治疗者欣赏音乐的心理过程,将音乐分别从感性(即主观体验)、感情和理性三种层次分门别类的建立文档,建立不同程度的音乐体验数据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患者体验音乐的个体差异进行音乐治疗。

3. 建立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治疗音响资源数据库

3.1 因地制宜的选择音乐处方

对病人不但要进行“人性化”的音乐治疗,而且,音乐治疗师还要在全面了解被治疗者的年龄、文化、性别、职业、成长过程等基本状况以后,在“音乐药房”中选择与其个性相适应的音乐,建立个人治疗档案,使治疗直接关注病患本身,运用数字化设备为音乐治疗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音乐“药方”,并使每一个音乐药方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实现治疗的个性化。

3.2 要建立一个非常“人性化”的音乐治疗方案

音乐治疗师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将音乐的众多信息加以记录、存储、分析和运用。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以病患的生理律动为基础,将已储存的原始音乐数据调出并重新编辑,以创造一个适合于患者自身生理律动的“和谐”声场,使之从生理的和谐逐步过渡到心理的和谐,逐渐建立健康的活动序列。这种治疗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治疗方式,通过调节人的心理、情绪等内在因素,缓解近而治愈患者。音乐治疗师要善于通过观察被治疗者在音乐活动中的节奏特点,及时捕捉和分析被治疗者的心理特点,为确定用于音乐治疗的音乐“药方”提供依据。

3.3 音乐治疗师要做到真正的个性化治疗

数字化音乐治疗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关注个体本身的特点,是走向高级音乐治疗的桥梁。数字化音乐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的四个物理属性,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不断变化音乐的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或在此基础上,加入快速或慢速的另一轨的音乐,慢慢的激越或抑制被治疗者已紊乱的生理时序,不断触动、激发、调节治疗对象身体的“序”,从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语:

综上,在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音乐,重视它的科学性,运用数字化的科技手段,把音乐真正的运用于医学临床中去,在音乐治疗的领域里再开辟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的领地。让我们中西合并,让数字化音乐插上飞翔的翅膀,为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疗法而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急诊;家属;焦虑;护理

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由于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救治过程及目前的状态处于不知情阶段,使其产生了明显的担忧与疑虑。笔者就本院急诊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作相关的调查研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对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急诊经治的的患者的100名家属进行调查,其中男性52名,女性48名,年龄在23岁至70岁,平均为55.5岁,在学历方面,小学以下学历40名,小学以上学历60名,在治疗费用的性质方面,自费66名,公费34名。

1.2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用于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家属进行调查,由患者家属独立完成。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

2 结果

发出调查表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焦虑症状者为100例,发生率为100%。其中各组的评分情况,在≥60岁的家属与0.05);在性别、学历、是否公费等方面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有关焦虑发生的可能因素方面,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占82%,与医护的沟通不够占71.00%,对急诊情况不熟悉占41.00%,急诊环境混乱占10.00%。如表2。

3 讨论

疾病本身对患者来说是痛苦的,这就要求医护工作者在患者疾病本身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患者心理的医护。而对于患者身后的家属来说,他们向患者的治疗提供者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支持,患者的病情变化牵动这家属心理的起伏,对他们自身的身体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应为急诊患者的病情发病急,并且较重使得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情绪会更重。因为医学专业性太强,患者及家属对其了解不多,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害怕,甚至悲观等不良情绪。引起身体的一些如心率、血压等的非特异性的反应,甚至会导致应激综合症的发生[2]。其中焦虑情绪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病人及患者来说,手术及各种治疗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状体,而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的健康[3]。

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Zung编制,其中总共包含有20个项目,并且分为4级的自评量表,一般认为,可以比较准确的对调查对象的主观感受上的焦虑。在本研究中,通过调查得知,患者家属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100%,其中,其中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年龄无相关性,和家属的性别、学历以及患者是否公费医疗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护理工作中着重对待.有关焦虑发生的可能因素方面,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占82%,与医护的沟通不够占71.00%,对急诊情况不熟悉占41.00%,急诊环境混乱占10.00%,这就要求医护工作者要注重这些方面的解释沟通工作。

随着护理模式发生转变,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为了满足患者的要求而使医院给予护理工作者的一项责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就是说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活动中要自始至终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服务活动,才可能使护理产生与患者及家属一定程度的亲和力,才可以让患者及家属主动的参与到护理过程中来,从而保证护理服务的确实可行性[4]。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在某时或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的好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根据家属心理状态的性质、程度,采用合理的心理护理对策,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待家属,使家属积极的投入到患者的治疗中来。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热情的接待,同时讲解周围的环境及具体的负责医生及护士长、护士,让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消除,主动热情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讲解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方式及有可能的结果,以及该治疗方式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让患者接触顾虑,消除心理的各种障碍,可以积极的投入到治疗中来。在现实工作中,注意强化护士新的主动服务的意识,培养换位思考的习惯,能够主动的以患者及社会的出发点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是护理工作者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变成向患者提供服务的自觉行为,真正能够对患者的权利尊重,对患者的需求达到满足,使患者本身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成分的关爱和服务[5]。

参考文献:

[1]罗洪,戴亚克,李菊兰,等.心理护理二联法对手术焦虑的干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45-247.

[2]黄雅意,陈振兰,黄英隆,等.早期肝癌筛查对象心理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6),623-624.

[3]陈俐,杨敏,王丽英,等.手术应激反应应对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3,20(20):40-42.

第4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口腔正畸;心理特点;临床干预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医患关系也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患者”为中心。Sergl等[1]的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对成人错殆畸形患者的就医动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cott等[2]指出,接受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呈上升趋势,这与矫治器的改进、矫治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的接受性提高均有关。20世纪90年代末,接受正畸的成人患者占正畸患者总人数的15%,这种上升势头一直有增无减。由于成人错殆畸形患者是正畸患者中的特殊人群,所以医师应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活动,在咨询和治疗中与患者进行沟通并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会使正畸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至2010年l0月在河南省商丘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正畸患者262例,其中男160例,女101例。年龄4~48.4(平均17.6)岁。其诊治包括:排齐牙列131例、改善软组织面型92例,牙周病移位牙再定位及咬牙重建20例,牙台因素引起的TMD19例。经统计处理,年龄、性别、减数拔牙均无统计学差异。纳入标准: 年龄18~35岁, 无明显智力异常,语言表达能力正常,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伴发的颌骨畸形以及外伤、肿瘤、唇腭裂等继发的错骀畸形。②精神病及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③无文字阅读能力。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活动或固定保持。

1.2.2 干预方法 每次就诊检查前(治疗椅旁),进行正畸一般知识教育。包括熟悉牙科椅、口镜、探针、矫治器、正畸原理等,介绍正畸治疗方案、步骤、环节、时间、可能出现的疼痛症状、是否需要拔牙等,正畸治疗后注意事项。同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措施。

2 结果

口腔正畸患者的焦虑不安、害羞、性格内向以及自卑等心理问题经过心理辅导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使医患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提高了临床疗效。

3 讨论

口腔正畸学是研究错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正畸是比健康更高的医疗要求,因此就诊人员都有着各自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行为往往影响到治疗过程和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3]。本研究中,错胎畸形患者治疗前的HAMA平均得分高于7分,说明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该结果与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现是一致的[4]。由于患者年龄及其治疗动机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给予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而使正畸过程顺利进行。

3.1 治疗迫切心理 有些患者特别是成年患者,因错牙台畸形而在婚姻以及工作职业选择上遇到障碍,这些患者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形象,希望正畸治疗时间越短越好。要求医务人员对他们给予理解,让他们了解牙齿需要通过骨改建缓慢移动;如果矫治力量过大,牙齿移动过快,将会造成牙齿松动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他们懂得正畸治疗的科学性,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3.2 畏惧害怕心理 这类正畸治疗对象多数为青少年,正处于性格逐渐形成时期,对外界各种刺激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口腔医师要耐心解释矫治过程、矫治器的重要性,在佩戴矫正器的操作中,正畸医师要耐心地告诉患者戴矫正器时的配合要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在戴矫正器的过程中出现烦躁等不配合情况时,术者应鼓励患者耐心坚持,增加患者的信心,也为后期治疗创造条件。

3.3 期望过高的心理 正畸往往被有些人看做是改变形象的妙法。针对这种患者医护人员要加以正确疏导,告知患者虽然正畸能使容貌美观,但只是局部的改变,让患者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正畸治疗是医师与患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初诊时就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信任,融洽的医患系在治疗中较容易得到患者的配合,在治疗中对一些异常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均顺利地完成整个治疗过程,达到良好的正畸效果。

3.4 怀疑心理 严重上颌前突、龅牙、小下颌等畸形患者常常由于生理缺陷被他人取笑,引起他们自卑心理的产生,产生焦虑不安、畏缩情绪,对正畸治疗持怀疑态度。对于这类患者医务人员在接诊时消除患者的疑虑,坚定患者的信心,取得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对一些疑心很重的患者,可以让其观看正畸完成患者治疗前后模型对比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像对比,增强对治疗结果的感性认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实践证明在正畸治疗中,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通过正确认识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其不同性格,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措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创造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缩短医患距离,减少患者的恐惧感,与医生达成良好协作关系,使正畸达到最佳满意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Sergl HG,Zentner A.Study of psychosoeial aspects ofadult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t J Adult Orthodon OrthognathSurg,1997,12(1):17-22.

[2] Scott P,Fleming P,DiBiase A. An update inorthodontics. Dent Update,2007,34(7):427-428.

[3] 石乐.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09,5(9):72.

第5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压力;护理

【中国分类号】R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99-01

1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压力的引发因素

1.1疾病因素 由于其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患者一旦了解到除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患者往往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1.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由于病人充分透析要求每周3次,医疗费用高,家庭经济负担重,一但因费用短缺而停止透析,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1.3自身形象 长期透析患者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等外在形象改变,大部分患者还伴有减弱,因而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等心理变化。

1.4治疗因素 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2 终末期肾病透析

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患者,无论意志多么坚强的人一旦患病后,心理平衡都会被打破 ,尤其是长期受病痛折磨 ,对疾病缺乏信心,以及社会 、家庭及经济条件的影响,患者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其产生的原因,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建设,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患者,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其次要加强服务观念,与其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另外 ,掌握沟通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中注意把握好分寸,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其做得不够甚至拒绝配合的方面,比如未能很好地控制体重、拒绝药物治疗等,避免使用责怪批评的语气,应善意地劝导,使患者自觉领会其中的利害关系,积极配合治疗。又如老年患者大多害怕成为子女的负担,心理压力大。还有些老人因为子女工作繁忙,独自前来血透,常常会感受到孤独,这些老年人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征求患者对治疗的看法,交流双方意图和需求,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2.2 做好健康教育:由于血透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缺乏,常造成血透患者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开始接受透析治疗时,由于不了解。肾功能损害的不可逆性和血液透析的长期性,常表现出盲目乐观,此时护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科学的治疗方法 ,不要去做有害无利的尝试。一旦患者认识到只能通过肾移植或依靠血透来维持生命,常表现出焦虑、抑郁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 、方法、作用及新的技术进展,让其明白如果做到充分透析,能达到很高的生括质量,并鼓励患者回归社会,体现自我价值,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应告诉患者治疗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如饮食的宜忌、体重的控制、内瘘的保护、药物辅助作用的重要性,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并告知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并发症,使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部分自费患者一方面求生欲望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要求延长透析间期 、减少透析频率,一旦透析频率减少,病情加重,各种并发症随之出现,常表现出绝望的心理,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念头。针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以极度的耐心面对患者,告诉患者由病情加重、并发症所花费的治疗费用往往高出于正规透析的费用,良好的饮食控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继而减少治疗费用。同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对其异常行为加以重视,严防自杀现象的发生。帮助病友间建立联系,通过相互交流、沟通,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第6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1 相关因素及发病机理。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引起外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症状的原因问题,医学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1.1 术中麻醉。手术中长时间的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通气功能相对不足,麻醉药物排泄延迟。术后为减轻疼痛,镇痛泵被广泛使用,以及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致使麻醉药物长时间停留在体内。胃肠功能受植物神经调控,而麻醉药可阻断交感神经的传导,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对胃肠道主要表现为抑制[2],从而使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排气时间延长,使术后患者腹胀明显增多。

    1.2 手术创伤。腹部手术由于开腹、手术操作,牵拉胃肠壁肌肉导致交感神经激活,使交感神经递质分泌增加,胃肠蠕动节律、强度和方向均受到影响,引起胃肠蠕动减弱、停止[3]。手术过程中组织的切割分离使组织器官部分的神经支配被阻断,迷走神经损伤,从而影响胃肠动力[4],使胃肠功能受到广泛抑制,肠胃活动减弱。

    1.3 腹腔炎症刺激。腹腔原发病灶的炎症刺激干扰腹腔脏器功能,炎症蔓延到肠管神经,从而使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降低,肠蠕动减弱、消失。同时腹部手术后肠伴有一个麻痹静止期,在此期间肠内微生物繁殖产生毒素以及大量炎性渗出物均不能从肠道有效排除,使肠管长时间受到炎症化学刺激,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肠蠕动功能,使肠道运动受到进一步抑制。

    1.4 水电解质失衡。由于术中失血、大量体液渗出以及术后胃肠减压,腹腔引流等丢失大量的电解质。术后较长时间禁食,补充不足均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衡。低纳、低钾可抑制胃肠平滑肌,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

    1.5 术后长时间卧床。术后患者身体上常带有各种引流管道,使活动受到限制,患者害怕伤口疼痛不愿活动以及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加之术后长时间禁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患者缺乏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术后患者通常要经历卧床阶段”[5],以期回复正常的体能指标,也有大量文献报道“术后腹胀更易发生于卧床,不能活动的患者。”[6]

    1.6 精神-神经因素。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焦虑是常见的应激反应之一[7]。术后伤口疼痛紧张均可引起患者心理的焦虑和烦躁,进而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胃肠功能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使气体滞留在体内,感到腹胀。

    2 诊断

    外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目前尚无通用的诊断标准,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常用的诊断的标准均是以患者自我感觉和描述及患者的腹部体征来判断,患者诉腹胀,但能忍受且无明显阳性腹部变化体征为轻度腹胀;患者诉腹胀感到明显不适,且腹围增大,腹部隆起为中度腹胀;患者诉腹胀且腹部明显隆起,难以忍受痛苦,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及呼吸困难,为重度腹胀。在缺乏量化的观察指标的情况下,现有临床医药工作者通过经尿道膀胱间接测压反应腹腔内压的原理来观察因腹胀而导致腹内压升高,从而来判断术后腹胀的程度, 是目前外科腹部手术后腹胀测量的金指标[8]。而且这一方法和指标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3 西医治疗。

    对于如何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症状,常见的治疗的方法可以分为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三种方法。

    3.1 一般治疗。一般医学理论认为,治疗腹胀应该严格禁食,减轻肠胃负担,持续胃肠减压,持续排气, 以排除胃肠道积液积气。这些都利于胃肠道的休息,减轻胃肠道压力,缓解胃肠道淤血、水肿,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灌肠液保留灌肠,以刺激肠蠕动,促进排气。必要时也可服用胃动力药,促进肠胃动力恢复。

    3.2 西药治疗。严密监测水、电解质失衡状态,积极补充水、电解质,保持水解质及酸碱平衡,促使胃肠功能的恢复。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 保证胃肠道及机体的正常代谢,纠正负氮平衡。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蔓延。给予促进胃肠蠕动恢复的药物,新斯的明肌肉注射。

    3.3 食物辅助治疗。应避免进食含气的食物,例如蛋奶类,打起泡沫的奶油、打起泡沫的加糖蛋白,还有汽水。应避免吃容易产气的食物,易产气的食物有萝卜、洋葱、卷心菜、豆类、白薯、蜂蜜、韭菜、生葱、生蒜、生苤蓝、芹菜等。

第7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7.5±10.6)岁。均符合DKA的诊断标准[1]。其中Ⅰ型糖尿病19例,Ⅱ型糖尿病35例。病程2~34年。患者血糖:23.6~34.5 mmol/L,血pH值7.12~7.31,尿酮体++~++++,尿糖阳性。

1.2 方法 选取科室内高年资、具有丰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组成循证护理小组,确定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查阅相关的护理文献,寻找证据并对其可靠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评估,结合护理专业经验,制定并实施护理方案。

2 循证护理

2.1 心理的循证护理 由于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危急患者的生命。患者存在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的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向其介绍疾病的特点、相关的治疗方法和愈后,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家属介绍陪护过程中注意观察的事项,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2.2 补液治疗的循证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常常由于呕吐、过度换气等原因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因此,快速的足量补液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措施。应及时建立2~3条静脉通路,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无心衰患者2 h内补液1000~2000 ml,改善循环状态,然后根据患者的血压、脉搏、尿量、皮肤弹性状况调整输液量,严密的动态监测患者的离子、血气、血糖、尿糖、酮体及出入水量变化。适时的调整输液的种类和补液量。

2.3 胰岛素泵治疗的循证护理 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治疗是一种模拟人体生理性分泌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模式。置泵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进行告知治疗方法的优点、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顾虑,对新技术充满信心。选用具有丰富置泵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置泵前应将短效胰岛素放置到室温后再抽取精确的用量加入到泵中。根据医嘱调整各项参数。宜选择腹部脐旁5 cm无瘢痕、皮疹、感染的区域进行皮下穿刺,成功后贴保护膜。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巡视,防止出现软管打折、漏液、管路堵塞、电量不足。每小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等反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出现红肿、硬结等感染征象则应换部位重新置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发现血糖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查明原因并调整胰岛素用量。

2.4 预防低血糖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胰岛素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常因患者无法进食、进食不规律以及个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不同所致[2]。因此,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当严密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血糖变化。了解患者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心慌、头晕、大汗、饥饿感等症状,应考虑低血糖的发生,及时监测血糖,明确后应当立即停止应用胰岛素治疗、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3 结果

本组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其中39例12 h内好转,15例12~24 h内好转,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尿糖、尿酮体转阴性、酸中毒得到纠正。无低血糖及死亡病例发生。

4 讨论

循证医学的概念最早由学者Guyatt在1991年提出。作为循证医学分支的循证护理,其核心思想是利用网络收集相关最新、最有价值的科学证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由于其可以综合考量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护理人员的经验技能和具体情况,故制定的护理方案是客观准确的,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护理活动真正的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3]。本组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循证护理方案,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能够及早的发现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和缺陷,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护理质量,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中起到关键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潘义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9例抢救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77—79.

第8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生物反馈;心身疾病;心理疏导

生物反馈技术在我国临床的应用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但却显示了它在临床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举足之功。因为它治疗的原则是:让患者参与在自己心身相关的因素之中去认识自己的疾病并参与自身疾病的转归。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开展,孕妇在整个妊娠过程中体验的心理变化,坏了“自己”孩子的复杂心情,构成了妊娠期复杂的心身关系。她们担心夫妻的性生活障碍、流产、畸形、难产、妊娠并发症等,导致妊娠呕吐加剧,焦虑、抑郁、妊高征发生率高,从而影响妊娠子宫血流量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甚至死胎。我科自2006年以来针对孕妇这一特殊心身疾病运用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选取2006年1.12月在我院围产门诊建保健卡的孕妇200例,年龄20~35岁、平均(26.4±3.2)岁,孕周≤36周、平均(23±4.2)周的初产妇,用SCL.90量表测评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失眠、头疼等症状,并且无精神病史及性格障碍,无妊娠合并症及明显不良社会因素影响,且能理解治疗内容并自愿合作者[1]。

2 方法

2.1 心理行为治疗 焦虑、紧张、抑郁和愤怒等心理应激常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对于这些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常不够理想,必须同时给予抗焦虑或抑郁的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松弛训练、行为矫正、音乐治疗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才能产生较显著的效果[2]。

2.2 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 生物反馈技术是通过传感器把采集到的内脏器官活动信息加以处理和放大,及时转换成人们熟悉的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并加以显示,让人们“感觉”到自己内脏器官的活动情况。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内脏器官活动(如心率、血压、皮温、肌电等)的随意性控制,对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器官活动加以矫正,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3]。

首先患者取舒适、安稳、半卧位,并能够看到仪器的数字显示、光标移动。治疗心身疾病,电极的位置最好放置在前额,三个电极中异色放置在眉心上方,另两个放置在左右瞳孔上方,三个电极间应为1 cm的距离。

当患者安静3~5 min后,即可记录基础肌电值(基线值)微伏(LIV),并可启动预置开关,将预置值调制在低于基线值的数值上,当患者越放松时,肌电信号就会越下降,如果下降至预置的位置或低于预置,仪器就会发出“嘟嘟”的悦耳声,以此来告诉患者自我调控的结果。当患者听到此声音既与仪器建立起心理的联系,他告诉自己“目标已达到,我还可以继续努力”。这时,医生也应该提示患者:操作很成功,做的很好,注意体验内在感受,并试着记住这种感受。实际上是鼓励患者感受自己松弛的过程中,比如,头疼的患者在放松的同时就感受到头痛减轻了,越来越轻松自如了,直至无疼痛感觉。

治疗时间一般为7~10次为1个疗程,1~4个疗程后可建立起条件反射(操作性的)。第1疗程一般1次/d,让患者频繁体验松弛的感受,使他对这种感受的可操作性尽快认可并积极去建立。第2疗程根据患者的实际学习结果,决定1次/d还是隔天1次。第3、4个疗程都可1周2次,这是为了让患者在建立这个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放松意识,避免形成对诊室、对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使主动学习得到稳定的结果。最后,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依然需要医生提醒患者1个月1次或2个月1次来诊室复习这种方法,因为这是行为操作的方法,如果某一种行为经常出现则终身不忘,而如长期不重复则这种行为方式又会丧失殆尽。

3 结果

生物反馈治疗后SCL.90各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4 讨论

生物反馈是种学习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内、外科治疗,不会人为地改变机体的生物学功能和解剖学结构,而是让接受治疗者学会怎样进行心身结合,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它常于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生物学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家庭咨询以及其他的行为技术等相结合来治疗各种疾病。在妊娠过程中,我们知道许多药物对孕妇都是禁忌的,孕妇的焦虑、失眠、头疼等带来的身体不适,心理负担以及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更易使疾病迁延加重,预防性药物和镇痛药又是致畸的危险因素,这时非药物治疗对孕妇来说比较重要。我们将心理学的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每次治疗前后应进行相关的生理指标的测查,以及对对应症状的程度评定,例如治疗高血压、心律不齐、失眠、情绪焦虑紧张等。这有利于当日疗效的评定,也有利于每个疗程之后的疗效总结。还可以有效地指导患者体验到某种精神状态、情绪反映、姿势、方法与生理变化(如血压高低)之间的关系,利用“强化”的手段帮助患者尽快建立起操作性条件反射完成良好行为的塑造。通过这种治疗沟通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心理联系,并共同探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更加有利于进行其他心理或行为治疗方案的实施与成功。

在诸多心理、行为治疗的方法中,生物反馈疗法是首选方法之一,这是因为患者在求医行为产生后,会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或情绪反应,而对医生信任度的高低又会使他将自己变为被动的角色。因此,如果患者没有从精神心理上对客观躯体有正确认知态度,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开始。而生物反馈技术恰恰将人的精神心理作用于客观躯体的实际过程让人们看到了,帮助人们完成了这个认知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参与病尝试自己为自己治疗而得到的效果,因此坚信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作用的,人是能够控制这个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这种治疗在帮助患者的同时也帮助了医生,尤其对临床上妇产科医生最感头痛的问题,诸如用药对母婴有影响、患者不配合、患者太紧张等是最有实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宫玉花,王山米.孕妇心理状态测评.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489.490.

第9篇:心理的科学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药灌肠;小儿;呼吸道感染;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55―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发热、喷嚏、鼻塞等。由于小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采用口服该药往往不能很好配合,有时还易出现服药后反射性呕吐的现象,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本文就中药灌肠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患儿病程1~3d,平均病程1.78d,且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最低温37.8℃,最高温39.5℃。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热症状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中对温度≥39℃的患儿均给予退热栓治疗。

1.2.1观察组 应用岑胡清解合剂灌肠,中药方剂组成主要包括黄岑、金银花、柴胡各10g,连翘、生石膏、山楂、甜甘草各5g。将上方所有药物按100剂投料,用水煎煮2次,并将2次滤液浓缩至20~40ml。在灌肠前尽量将粪便排空,用注射器和去除针尖的头皮针细皮条或一次性导尿管轻轻插入,将药物缓慢注入,嘱患儿家长抬高患儿臀部约10cm,尽量保持其30分钟以上。一般≤1岁的患儿每次给予10~20ml灌肠,>1岁的患儿每次给予20~30ml灌肠,所有患儿均每天治疗2次(若轻症患儿也可每天1次灌肠)。

1.2.2对照组 所有患儿均给予西药布洛芬颗粒治疗,服用方法用温开水冲服,每次5mg/kg。两组患儿均治疗2d后疗效进行判定。

1.3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现在患儿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过多溺爱,因此患儿的病情会令家长即为担心,甚至有些患儿家长表现出紧张、害怕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针对这种情况对患者家长进行一定的心里安抚,并及时向其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告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科中的常见病,告知他们不必过分担心。同时与一些较大的患儿加强沟通,以提高治疗配合度【1】。

1.3.2饮食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饮食方面加强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营养的饮食;对还在进行母乳喂养的患儿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教育,并告知家长母乳喂养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家长实行度。

1.3.3健康宣教 嘱患儿家属在呼吸道感染流行的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对有流行趋势时,对易感儿童可服用板蓝根或连翘等中药冲剂,以预防疾病的发生【2】。同时嘱家长应根据气候的变化,注意为患儿增减衣物,并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患儿的身体锻炼,气候适宜时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1.3疗效判定标准 速效:治疗2d内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2d内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接近正常;有效:治疗2d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部分指标恢复正常;无效:治疗2d内临床症状无缓解或甚至加重。以速效、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应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良反应观察 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较好。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口服治疗是临床中的常用治疗方法,且给药方便,但是由于小儿生理和心理等特点,口服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在我院采用汤剂(或中药免煎颗粒)灌肠的方法进行治疗,灌肠给药的优点在于:①患儿依从性较高,在给药的过程中小儿很少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②药物可直接经直肠吸收,很快进入血液循环,具有起效快的特点;③减少了口服给药对患儿娇嫩胃肠的刺激,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了安全性;④灌肠给药的方法剂量的掌握较为准确,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在本组的资料中,对观察组的患儿应用中药岑胡清解合剂灌肠,主要药方包括黄岑、金银花、柴胡、连翘、生石膏、山楂、甜甘草等,其中黄岑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金银花、连翘具有清热解毒、透热达表之功效;柴胡具有发表、退热功效,诸药合用可增强清热解毒、泻火之功效【3】。在本组的资料中,对应用中药灌肠治疗的观察组和采用西医口服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

参考文献:

[1] 刘静.6l例秋冬季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护理[J].浙江预防医学,2009,10(1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