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礼仪教育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教育;初中学生;初中教师;初中校长;“人生支点”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03-05
收稿日期:2013-07-05
作者简介:喻立森,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宁波,315100)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高等教育。
目前的初中学生最难教,初中教师最难当,初中校长最难做。缘何?因为教育观念莫衷一是、误区太多,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初中教师恰好处在教育系统链条中的“咽喉要塞”,初中校长更是置身于社会批评教育的“风口浪尖”当中。
平心而论,初中教育是人的一生当中至为关键的成长时期。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乃至前途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几年。根据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初中教育实际就是立起人生未来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在于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
初中学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每代人都要经历这个年龄阶段,每个人必须遭遇这种“从不成熟到渐渐成熟”的痛苦磨练。
从不同方面概括,初中学生肯定具有种种特点,但从“类概念”、“群体性”等大的方面判断,初中学生起码具有以下特点,以及他们对于“人生支点”提出的特殊要求。
1.第二个发育高峰期与“人生支点”的生理基础
生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人在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各年龄阶段在身长、体重、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生理发展有不同速度”[1]。“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生理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就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2]这些显著“巨变”必然给初中学生的心理与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初中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3]
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既带来身心平衡的实际问题,也带来生理发育的难得契机,为建立和启动新的“人生支点”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基础。这个“人生支点”的启动,预示着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进入到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度过“困难期”甚至是“危险期”,维系着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水平,乃至后续发展、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状态、走向与结果。因此,我们不应该惧怕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而应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及早完善,从而为他们决胜未来的“人生支点”建立起结实而强健的生理基础。
2.第二个理性觉醒期与“人生支点”的心理结构
根据滕大春先生的研究,卢梭认为12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理性睡眠期”,从12岁开始“理性”渐渐觉醒。卢梭所说的“理性”不是单纯的“智力”而富有“理智”的意味。“因为进入人类心灵的知识以感觉为门户,所以人类最初的理性,是由感性经验而得的理性。”[4]这种“最初的理性”,是指“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达了,感觉能力也开始发达了,但是理性尚未发达,儿童尚不能形成观念,没有真正的判断和记忆”[5]。这正是人生“混沌初开”、“去愚脱昧”的第一个理性觉醒期的典型特征。伴随着新生一代的年龄增长,“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挫折感……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6]。说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出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剧烈冲突。
平衡这种冲突,是青少年第二个理性觉醒期自发提出的客观要求。教育者不能熟视无睹,错过调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机会,尤其对于与“理性”相关的心理成分应该重点培养与扶植,使它们能够走在诸项成分前面,引领和主导心理发展。从而为他们辨识社会潮流的“人生支点”建立起完形和健康的心理结构。
3.第二个教育分流期与“人生支点”的动力机制
人生教育中时刻都面临着筛选与分流,重大的有小学入学、中考与高考,初中则是青少年第二个教育分流期。因为在初中之前,儿童少年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很高,又比较听话,崇拜老师,顺从大人;初中毕业以后,学生开始懂事了,学习比较自觉,富于理想,憧憬美好生活,能够战胜一定困难。唯独初中时期学生比较麻烦,自以为长大了却仍然很幼稚,遇事希望独立自主但常常出现“逆反”情绪,力求学好做好又缺乏意志和毅力。所以,在第二个教育分流期,部分学生往往处于“不利”甚至“不良”状态,加之个体遗传素质、环境因素以及主观状况等众多条件的显著差异及其“交互作用”,更使得处在人生支点上的初中学生动荡不定、忽上忽下,有的可能跌入人生低谷,甚至或暗或明地滑进错误泥潭而不能自拔!
为了防止初中学生在人生支点上“下滑”,教育者必须借助非智力因素中的动力机制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意志,磨砺毅力,培植精神,陶冶品格,激发奋发有为、不倦拼搏的前进动力。
在生产领域,人们习惯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同企业经营和职工劳动积极互作用的内在功能体系”称为动力机制[7];在学校领域,我们也应该开展励志教育,激活内在功能,完善动力机制。尤其在“中部塌陷”的初中教育,更应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托起明天太阳的“人生支点”建立起牢固而有力的动力机制。
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是一个客观存在和必然事实,否定它于事无补,小视它自欺欺人,唯一的办法是正现它、善待它与引导它,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第二个理性觉醒期、第二个教育分流期的正面因素,尽量抑制与消弭它们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努力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自觉、积极、主动地去筑牢“中部塌陷”的种种防线,建立起“人生支点”所必备的生理基础、心理结构和动力机制。
二、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的坚实根基
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这是大、中、小、幼教师的共性,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历史遗训。当前,这个历史遗训应该与时俱进,因势更新。教书不是仅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教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育人更不只是培育“听话者”,而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善于创新的能力。初中学生处在形成“人生支点”之时,初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所有教师的德、识、才、学而外,还要具有带领“多事之秋”青少年顺利度过“人生关键期”的素质和艺术。
1.学习指导者与“人生支点”的学习观念
20世纪70年代初期,《学会生存》倡导了“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的教育理念。世纪之交,西方普遍认为,“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只有学习者才是世界的主人;但他们全副武装好后发现,要应付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8]。2003年,英国学者在伦敦郊区的5所学校里开展了“学会学习”的实验和实践,“开始只以为,我们的学生要提高竞争能力接受筛选,以面对日后更多的竞争。但是,我们还应该牢牢记住,学生只有具备了以学习为导向的基本素质后,他们才能在日后面对众多难关时成功闯关”[9]。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而且还要习得和养成学习的文化与观念,成为“学习型学生”。于是,教师事先必须“掌握和运用思维与学习技巧”、“课堂上形成‘学习的语言’”、“激发大脑学习”、“开发学生的情绪智力”[10],成为“学习型教师”。然后,“‘学习型教师’帮助‘学习型学生’了解各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者身份。师生都开始明白,对个人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了解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11]。
怎样当一名“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学生”都很重要,只有“学习型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出“学习型学生”;也只有“学习型学生”才会刻苦学习、持续学习,掌握迎战未来的本领。
2.智力开拓者与“人生支点”的智慧品质
毋庸置疑,教师同时是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开拓者。然而,智慧比智力更重要,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12],“犹言才智,智谋”[13]。智慧品质则是建构在智力和智慧之上的指导人们应对复杂环境、战胜艰难困苦的种种谋略、诀窍和艺术的总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智慧是一种强度的量,而不是广延的量:这就说明,为什么,在智慧方面,一个人可以满怀信心地以一当千;而一千个愚人抵不上一个聪颖的人”[14]。所以,“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15],“聪明的人就是最好的百科全书”[16]。
智慧源于学习、知识与智力。“智慧就是物理的感受器的结果,智慧就是若干物体所特有的那种容易而迅速地把握各种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的能力。”[17]“举凡知识和运用,意识和生活实践,都统一在忠诚的、纯洁的人生之中,这就构成了人生的智慧、纯洁的智慧。”[18]
初中是最佳的知识学习时期,最佳的智力发展时期,也是最佳的智慧品质培养时期。这就要求初中教师担任好学生的智慧品质培养者的角色,发展其撑起“人生支点”所必备的智慧品质。
3.灵魂工程师与“人生支点”的道德坐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初中教师就是初中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在为他们构建“人生支点”工程中,德育的目的在于建立起支撑人生、把握命运的道德坐标。
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处在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康德认为是从意志的自律到意志的他律的演进,皮亚杰认为是从习俗道德到遵从理性准则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超我和伊特之间的变革。[19]
道德教育是所有学校的重要责任。1909年,约翰·杜威说,“学校从根本上讲乃是社会设立的一个公共机构,为的是在维护生活和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特定作用……承担了一个道德的责任”[20]。英国教育家约翰·威尔逊甚至主张建立一种“超越文化”思维方式的道德教育,他说,“如果这种方法能被坚持,如果我们完全信任在‘在道德上的教育’,那么道德教育将不再为特定文化、教义、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或其他什么所独有。就像‘科学’、‘历史’、‘数学’等思维方式虽然在不同文化中有效实践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但无论如何并不必然地依赖于这种文化一样”[21]。
初中学生支撑“人生支点”的学习观念、智慧品质、道德坐标要靠教师帮助、引导他们建立。所以说,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中德、智、体诸项素质的坚实根基。
三、初中校长的特殊使命在于扬起“人生支点”的前进风帆
一校之长的崇高职责早就为教育家们所认识,捷克大教育家、近代教育学奠基人夸美纽斯三百多年前曾经指出:“校长应该记住,他是全校的核心和支柱……校长应该像太阳把太空照得四面通明一样,每天都要照亮所有学生的心。”[22]近百年前,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23]说明校长责任重大,制约甚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学生的命运,进而影响到一个区域乃至民族和国家的教育发展。
1.全校学生的崇拜者与“人生支点”的顶梁柱
有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一位教师影响所及,仅仅是他们教授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并不受其直接影响。而校长却是全体学生所敬仰和模仿的对像,一个学生难以认识全体教师,但必然会认识校长。校长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校长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理想形象……把校长当作自己心目中所向往、所敬仰的权威人物。”[24]这种发自内心深处、提炼了“校长之道”客观规律的至理名言,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校长是全校学生的崇拜者,这种“权威”是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人生支点”中的顶梁柱。它可以影响和引导着他们走出人生“最为困惑”的迷惘时期,促使他们一步一地迈向灿烂辉煌的未来。校长“权威”的这种“顶梁柱”作用,还体现在与学生家长的不当教育方法以及社会不良势力对于青少年一代腐蚀的激烈抗争当中。当前,某些学生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打骂子女或者溺爱娇纵孩子;某些社会不良势力更是处心积虑、引诱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学坏”,这时,校长一定会勇敢地站出来,有理有据地积极支持学生予以抗争,走向光明人生。
2.“孩子王”的领头人与“人生支点”的引航者
校长既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学生,又要利用特有的“孩子王”领头人身份,指导全校教师教书育人,从而成为青少年一代“人生支点”的引航者。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的任务是“通过教员使学生进步并且丰富地进步”[25]。鉴于初中学生的教育特殊性,初中校长更应以“孩子王”领头人的特殊身份,指导本校教师以爱为重、以德为先,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沂蒙山区兴蒙学校校长胡美山说得好:“后进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后进生可教”,“好的老师可以让后进生消失”[26]。说明物及两面,悖反兼备,“好的学生”与“不好的学生”都是从学校里走出去,都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诚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27]
时至今日,怎样使“后进生消失”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严峻课题!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开始“厌教”,有些学生开始“厌学”了。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教育上“配错药”现象!初中学校的“后进生”不消失,各级各类学校的“后进生”不消失,未来公民素质何以得到提升?中华民族复兴何日梦想成真?
3.初中教育的思想家与“人生支点”的设计师
校长不是“教育行政官员”,不只是做些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而应是一名教育家。初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非凡复杂性,决定了初中校长不能原封不动地遵照“上级指令”行事,不能机械照搬地依据别人经验或过往陈规办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他甚至认为,校长的教育思想应该形成全校教职员工的统一行动,说:“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人员都全神贯注这些思想。”[28]只有当学校全员在校长提出的这种正确、前沿、明晰、鲜活的教育思想统领与指导下,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才会充满活力,卓有成效。
时下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校长鲜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多数人将自己的脑袋装在别人脖子上,错把“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上级指示”乃至“他人经验”作为治理学校的“灵丹妙药”。校长不是思想者,不是教育思想家,是酿成“厌教”与“厌学”的根本病因,是导致“教育失败”与“学校危机”的主要祸根!
初中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中轴”,是树起人生支点的“核心”;初中校长是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中的“重要人物”,是树起人生支点的“精神动力”!夫如斯,不可不重视初中教育,不可不善待初中学生,不可不珍视初中校长和教师。
参考文献:
[1][7][13]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45.576.1691.
[2][3][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47.352-353.347.
[4][5]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88.588.
[8][9][10][11][英]Barbara Mac Gilchrist,Margaret Buttress.教与学的变革[M].郑莉,刘大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1.33.33.38.
[1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681.
[14][15][16][17][18]贺纯美.中外名言金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50.49.50.46.47.
[19][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5.
[20][美]戴维斯.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M].陆有铨,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4.
[21][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M].蒋一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4.
[22][捷克]夸美纽斯.创造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C]//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39.
[23][25]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06.787.
[24]王铁军,等.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47.
[26]陶继新.治校之道——20名校长的智慧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7][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28]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3)[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95-696.
The Stronghold of Life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YU Li-sen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Ningbo 315100, China)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论教学
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关键所在,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使人才培养向技术应用型方向转变,在“学中做”“做中学”,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由于学生不了解专业理论对操作的指导意义,出现了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若不加以指导,则很难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必须设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动机,提高专业理论的教学水平。
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方法,在此提出几点,共同切磋。
一、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
1.教学中,注意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把学习目标教育与工作目标教育联系起来,明确专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应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家庭、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学习需要,使学生明白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是工作中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2.教学中,用生产中的实例教育学生。
教师可分析实际生产中的一些事故,使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操作是蛮干,不仅会耽误工作,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事故。通过分析实例,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主动向生产技术与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方向靠拢。
3.教学中,要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教师在讲授每一节理论课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内容在专业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对实践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理论的价值,引起学生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对每节课的目标和意义了解越清楚,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运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就越强。
二、知识讲解要深入浅出,突出使用性
1.职专的学生多数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没有学习动力,他们学起专业理论来比较困难。
2.目前的教材,过于重视学科体系:内容偏多、偏难,不适合当前中职生源的实际情况;“四新”(知识、技术、材料、工艺)不新,未能充分反映当今的科技发展;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培养基本技能的内容与要求不足。有些理论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指导意义不大,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生产要求适当删减,突出实用性。国家已经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大纲,新教材也陆续出版。新大纲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彰显职教新特色,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三、教学方法要推陈出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年前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校独创了“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每当看到学生积极讨论、争相展示的场景,我都很激动,我们的学生也能像普高的学生一样自信。每当看到学生埋头练习、等待发言的景象,我都很欣慰,我们的学生也能像普高的学生一样努力。……“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即:
1.三项基本原则――“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
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体,以教师和教师的教法为主导,以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线。贯彻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的教学程序设计思路,教学组织体现因人施教、分类推进、异步指导、强化知识、技能训练,注重教学实效。
2.三项基本要求――“方法灵活、情趣浓厚、寓教于乐”。
课堂组织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发挥教师优势,激发学生情趣,课堂调控有序,师生共创快乐课堂。
3.四个基本环节――“预习―讨论―展示―反馈”。
预习:按照学案要求完成规定任务,达到预习目标,教师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围绕预习目标、疑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答疑解惑,体现生生互动,以强带弱,学生参与率高,力争达到全员参与。展示:各小组按教师分配的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预习、讨论的成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巩固拓展知识,提升能力水平。反馈:教师根据情况适时评价、总结、提炼、检测。
关键词:数学语言特点;简明;严谨
由于数学教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教学语言。
本文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一、注意普通语言与数学教学语言的互相转化
1.数学教学语言通俗化
数学课堂上,往往遇到一些生硬难懂的数学问题,如果教师对问题破译、解释不到位,不能把它转化为熟悉而有趣的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学好数学将是一大障碍。新课标强调“生活·数学”的理念,这对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力求语言的通俗化,将问题迁移到学生的最近思维区。
2.实际问题“数学化”
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有些实际问题数学将它数学化后才好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
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理解与交流。
二、注重几种常见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
要善于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互相转化。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中,等腰三角形的两个重要性质可以分别用三种语言来表示,三种语言相辅相成,各有优点,文字语言简洁明了,符号语言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而图形语言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所以我们应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还应准确、严谨、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注意数学教学语言的几个重要的特点
1.要注意数学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简洁精炼是数学语言美的主要特征,也是数学教学问题中的自然语言改造成数学语言的要求,表达得要简明扼要,不多不少。另一方面,它要求数学教师的上课不必像写文章那样过于修饰、形象,而是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连贯流畅,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和高度的概括水平。如,在初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这一节里,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为60°,反之,我们只要说:两个角为60°,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2.要注意数学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数学教学是语言形式和知识内容的统一,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数学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贴切,不能信口开河,甚至产生知识性错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数学概念、定理所用语言的准确性,注意突出定义、定理中的一些关键词语。严谨、符合逻辑主要是指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周密严谨,结论的推导、论证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合乎逻辑。教师能运用教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将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逻辑体系。比如,“在同一平面,过已知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为“在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如果缺少这个条件可以吗?可用手头上的实际模型——多支粉笔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也与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点的所有直线,有无数条。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减,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而“有且只有”这个关键词中,“有”则强调存在性,“只有”强调唯一性,二者缺一不可,强调该定理结论的存在且唯一性。命题教学中,命题的改写也要注意逻辑性、严谨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反映数学内容的语言,也应具有该学科极强的逻辑性。因此,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总之,数学教学语言的这种多重性,给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给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进行艺术的创造时,既要反映数学语言的特点,又要体现数学语言的艺术特点;既要重视对数学语言学习的心理分析,又要善于运用数学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技巧,认真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掌握数学语言的特点,在教学中很好地加以运用,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改善
物理习题具有教学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习题课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科能力。基于习题课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影响重大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上好每一堂习题课。笔者浅谈几点关于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建议。
一、打好基础
不会走路不可能学会跑步,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直接约束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差生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他们绝大多数都对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掌握得不够清楚。这个原因导致了他们在解题时总是思维受阻,长此以往,形成混沌不清的学科思维,使其在该学科上得不到提高。习题课教学中,教师应由易到难,首先精心设计好借助典型题目夯实学生基础知识这一关键环节,始终把挖掘涉及的物理知识和解题思路放在首位,将其讲透,坚持重原理轻方法的原则。不可本末倒置,忽略基础知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原理理解透彻了,解题思路明了了,自然解题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讲解“测量”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道选择题:
一把钢尺在常温时是准确的,如果寒冷环境中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量结果比实际值( )
A.大 B.小
C.相等 D.不一定
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道说理题:
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请分析解释。
在讲解“惯性”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道趣味题: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自转的,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地球自转引起的地面移动速度为360 m/s,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从地面跳起落回地面时,为什么还落回原处?
借助类似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刷新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解决难题做好准备工作。
二、鼓励“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其发散思维。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题多解趣题。
【例1】实验室要购买3.6 kg酒精,用容积为4.5 L的容器够装吗?
学生会更多地利用酒精密度通过求取3.6 kg酒精的体积来判断能否装下。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角度求解,可以从4.5 L的容器盛满酒精时所盛酒精的质量和质量为3.6 kg、体积为4.5 L的液体密度是多少等角度出发去判断。
【例2】一个铁球的体积是0.5 dm3,它的质量为0.8 kg,请问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已知铁的密度为7.9×103 kg/m3)
方法一:已知铁球的质量和体积,可求出其平均密度,再通过判断铁球的平均密度和铁的密度是否相等得出结论,相等即为实心球,前者小于后者则为空心球。
方法二:已知铁球的质量和铁的密度,不妨假设该球为实心球,计算出如果是实心铁球,它的体积应该是多少,再通过判断所求出的体积和铁球的实际体积是否相等得出结论。相等即为实心球,前者小于后者则为空心球。
方法三:已知铁球的体积和铁的密度,不妨假设该球为实心球,求出如果是实心铁球,它的质量应该是多少,再通过判断所求出的质量和铁球的实际质量是否相等得出结论。相等即为实心球,前者大于后者则为空心球。
三、加强“一题多变”训练
所谓“一题多变”是指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将原题变换某些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者把问题与题中的一个条件对换再探求问题的结果。“一题多变”方式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弄懂一题,学会一片”的功效。
【原题】一列火车总长度200 m,通过一座长度为1.6 km的大桥时速度为15 m/s,请问火车通过这座大桥共需多长时间?
改法一:火车总长度200 m,以15 m/s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共需150s,那么大桥长度是多少?
改法二:火车总长200 m,共用了150 s通过一座长1.6 km的大桥,请问该火车过桥的速度是多少?
四、巧设易错题
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出错的原因有多种:审题错误、计算错误、写错、思维定式“熟能生笨”、不懂、思维不周全等。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犯错的因素,并作为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易错题1】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桨划水的推力 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 D.水对桨的推力
分析:很多学生凭借生活错觉,认为既然用桨划船才能前进,那么应该选A。正确答案应该选择D。当桨划水时,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桨也有力,桨是受力物体,相当于作用在船上,所以可以使船前进。
【易错题2】当足球被你踢到了空中,考虑实际情况,在空中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
A.脚对球的作用力和重力 B.至少受到重力的作用
C.只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D.没有受到任何力
分析:此题容易错选A,这是因为受到了生活经验的影响而忽略了“在空中”这一重要条件。应该注意的是球已经离开脚了,脚对球不可能再有作用力。即使分析到这一层次,很多学生还会在B和C之间徘徊。是只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吗?球在空中会受到空气阻力、其他物体对球的万有引力、空气对球的浮力等很多力,并不仅仅受到重力的作用。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要“考虑实际情况”而不是忽略其他因素,因此,答案应该是B。
《中国电力教育》至今己创办了300多期,刊物文章高瞻远瞩、涵盖力强,用心的排版与设计又显示出编辑部老师的匠心独运。这本刊物大气、专业,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水平和创新能力,我将它看做能者、智友和引领者。现在,我的书橱里定格存放着多年来的《中国电力教育》,时常翻阅往期出版的《中国电力教育》,感觉有些资料至今仍未过时,其中一些文章仍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这点充分体现了她“与时俱进”的办刊风格,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她的办刊追求和社会责任。
作为一位忠实的读者,怀着敬意和诚意,在此冒昧对贵刊提几点肺腑之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从栏目和版式细节上再作改进。可增设“特写”“散文”“保健”“漫画”等栏目,既能活跃版面又能增加可读性;应固定有“编读往来”“读者点题”“知识竞赛”“它山之石”等栏目,做到大家办、大家看;《中国电力教育》已创刊313期,在此前提下可以专设“读者评刊”的互动平台,让读者与编者共同参与交流,可使刊物保持定位高端、受众强势、覆盖广泛。杂志封面上的字体显得老土,可增大字体和改变字形,用艺术效果加以改进,传承老校办刊的风格。
第二,应该树立更鲜明的品牌特色。《中国电力教育》这个刊名很响亮,涉及电力系统的内涵很广泛,担负着思想教育、业务教育、教学培训及人本提升等重任,还有许许多多的“大文章”可做。因此杂志要在全方位进步、整体性提高方面下功夫,在重视策划、办出特色、放大优势方面下功夫。我们企盼内容轻松与高雅并重,知识与指导共存,形成更鲜明的品牌特色。
第三,进一步扩大杂志的群众影响力。她属于全国电力教育刊物,所以她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应追求时尚大气与众不同,还要多向大众靠近些,以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这对一本专业刊物来说,接点“地气”,很可能开启办刊事业的另一个春天。
关键词: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
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也异常迅速。近年来我国电子工业持续高速增长,这对我们学习电子技术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才能让中职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电子专业的教师去深思。本文就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
目前,我校的中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他们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学习,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具有基础差,无心向学,贪玩好动,自制力薄弱,没有上进心,个性张扬,叛逆和浮躁等特点,个别学生还有抽烟喝酒,谈恋爱或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学、也不好学,学习效率很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成绩很差,这对学习电子理论知识非常不利。尽管他们是应试教育下的失败者。但同时,他们的智力素质并不低,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于经验性、策略性知识和能力能较快掌握,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所以,他们学习电子工艺基础知识非常容易上手。他们大多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爱读书,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发掘中职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快乐学习,从而掌握电子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自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各国各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如果在专业教学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这无疑不适合目前的中职学生,不仅加大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困难,而且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应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子专业课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只有学好本门课程才有利于后续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显而易见,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突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将其紧密结合起来,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它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核心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知识点多,抽象且难以理解,操作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等。在教学中为贯彻精讲多做、边讲边做、边做边讲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开展《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我校为实现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改革,在各个功能实验室安装了便于教学用的多媒体投影仪,并在电子工艺实训室中划分出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操作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在教学区进行理论教学,然后马上到实训操作区进行分组操作;也可以先布置学生在实训操作区完成实验后,再集中到理论教学区进行讲解分析。整个《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都在多媒体实验室完成教学,老师可以边讲边做,学生也可以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能较好地实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培养,即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
2.根据《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设计项目式或任务式教学法,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过程的同步性
电子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电子技能训练则强调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合相关的电子理论知识构成项目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例如设计项目教学:“光控电子鸟的制作”,本项目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容易吸引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项目下有几个任务: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线路的安装与测试……等,学生通过逐个任务的完成才能成功地制造出光控电子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项目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其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保持《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教学的趣味性,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这门课程开始,笔者就想尽千方百计地保持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可促进枯燥理论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提升又增加了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如此交错反复,学生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中快速成长。
当学生把学习看作有趣的事的时候,学习就不仅仅在教室里或实验室里了,也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了。一般笔者会要求每个学电子专业的学生买万用表和电烙铁等常用的工具。把在多功能实验室中学到的电子知识运用到家里和生活中去。如在学过二极管和整流电路之后,有学生会修理家里坏掉的手机充电器了;有些学生就会修电饭煲等家用电器。遇到不会修的,学生就会跑来问老师或翻找书本查找答案。此时,课室不仅仅在学校,已经延伸到家里和社会上了。实践维修中的成功经验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追求,而理论知识的提升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发展,如此反复交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模块,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由浅入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在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方面充分显示了其科学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材料力学 平均应力 极限 应力
应力是材料力学中非常基本和重要的概念[1]。现有的材料力学教材中,对于应力的定义和描述有一些谬误和含混不清,易让初学者疑惑甚至理解错误。本文将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更合理的定义和描述方式供材料力学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参考。
1.材料力学经典教材中对应力的定义
首先以被各大高校广泛采用的刘鸿文教授的材料力学教材为例[2],阐述现今普遍采用的定义和描述应力的方式。
首先,为了说明截面上各处材料的受力强度,引入内力集度,即内力集中程度的概念。设在某受力构件的m-m截面上,围绕一点取微小面积ΔA,该微小面积ΔA上内力的合力为ΔF,则单位面积上内力的平均集度为p = ,也称为平均应力。当ΔA0时,极限值p= 是该点处内力的集度,称为该点的应力。由此得到应力的定义,简单地理解为面积趋为零的极限,有的教材上还直接写成p= 。
这些教材指出,按照这里给出的定义,当该微小面积ΔA0时,ΔA上的内力的极限状态将是一个力,而不是一个力和一个力偶,即暗示ΔA上的内力对ΔA内任一点的力矩都等于零。
通过理论力学的知识,m-m截面受到空间任意力系的作用,那么围绕截面上某点的微小面积ΔA上所受的是空间任意力系作用,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在截面上不同的位置,截面所受力是不一样的;在截面上不同的面积上,所受力是不一样的;即使是面积大小相同,但形状不同的话,所受力也是不一样的,即力ΔF是不依赖于面积ΔA而存在的。综上所述,即使该面积小到趋近于零, 也不一定会收敛于同一值。
(2)数学上对极限的定义为:设函数f(x)在点x 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存在常数a,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无论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x满足不等式0
(3)力ΔF是不依赖于面积ΔA存在的,即ΔF不是ΔA的函数,是否还能用一阶导数 表示应力?
2.应力定义的完善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课堂中教师讲解不清楚,学生也很疑惑。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文对应力的定义作了如下修改:
首先,从轴向拉压杆的变形出发引入,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知道,杆的横截面上每一点内力的强弱程度是一样的,这样可以引入内力平均集度,即平均应力的概念,同样为p = 。在其他杆件中,如弯曲变形杆中,横截面上的不同点也有内力强弱程度之分,但每一点的强弱程度又不一样,因此提出一种类似于轴向拉压杆的平均应力的定义,把某一点附近一“小面积”上的内力的平均定义为平均应力。对于应力,还是采用经典教材中的极限定义,但是做出如下修改:
当ΔAε时,极限值p= 是某点处内力的集度,称为该点的应力,而ε约为100倍原子尺度 。
这样既沿用了原来的极限定义,又回避了与连续性假相冲突的问题,还应用了统计学的知识,这里ΔA为该点附近一有限面积,不再是趋于零的一个数,在这个面积内,不管所取的面积形状如何,经过统计,该点应力的值都趋于一常数,当然导数表示法 存在的问题不会出现。
3.结语
本文对材料力学经典教材中应力的定义进行了改进,避免了原来定义中的混淆不清和谬误。新的定应义既沿用了原来定义中极限的采用,又克服了原来定义中的问题,简单并且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S.铁摩辛柯,J.盖尔.材料力学.科学出版社,1978.
关键词 情绪智力;素质教育;情感培养
当前,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都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真正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则是一个很多人都在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则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情绪智力(EQ),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它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人情绪的认知,以及承受外界压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我认识能力2.自我管理能力3.自我激励能力4.认知他人的能力5.人际交往能力。人生能够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商,还取决于情商。之有智商与情商联袂登台,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目前,推行素质教育,主要是落实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而情商所包含的5个方面虽不在5育之中,但他们的目标都是要全面发展人和塑造个体健全人格。这一点二者在具体内容上是非常相似的。故情商教育也应位于素质教育之列,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包括情绪意志,人格等心理素质。综合而论,素质教育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认为是培养就有高智商,同时又高情商的现代人。
但是究竟怎样去实施素质教育,目前许多地方,许多人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误区。那么如果在目前的教育情况下推进情绪智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心理教育所强调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心理教育,首先,学校的教师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了解青年心理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掌握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在施教的过程中要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个案跟踪法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普及心理学知识,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心理卫生和保健知识。吸引和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获得“情绪智力”的提升,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对那些心理上容易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及时接触他们心理上的迷惑,纠正行为偏差,弥补人格缺陷,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
二、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情感,人格和道德是一个三合一的关系。从基本的情绪,情感能力开始,着力于培养健全人格的现代人,进而使每个人都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所谓的那些高尚的情感就是由基本的情绪,情感能力组成的。因此,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于提升他们的情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交往中,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道德提倡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不高尚甚至是低级庸俗的。促进学生按照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来判断言行的是非,善恶,并把它作为一生的信念。青年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他们的感情为转移的。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感情引导到正确的方面上来,促使学生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诚实,守信,豁达,开朗,亲和,友善等健康合理的道德情感。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使他们具有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品德意志,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
由于客观社会环境滞后于情感发展需要,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是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要注意在家庭中营造良好丰富的情感环境,弥补情感缺陷。注意利用就餐,散步等时间自然地进行情感交流。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注意学校集体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应以和谐融洽为主旋律,积极向上,健康愉快,追求理想。充满团结友爱的大氛围会相应地减少了冲突的诱因,缓解情绪的波动性和冲动性。学校应组织健康有益的教育,交往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表达和发展情绪,培养积极的良好的心境。同时,学校要加强教育改革,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模式,愉快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模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通过情绪内在激励促进情绪品质的发展和情绪智力的提高。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力水平
关键词 以能力为本位 电工技术应用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the Ability - oriented Teaching Concept in the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Exploration
LI Xiaoying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Wenzhou, Zhejiang 325003)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technician college students structure and student diversity,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the electr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urs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mpetency-based teaching concept, combining a variety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electrician technology proces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can greatly arous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competency-based; electrical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effect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在每个理工类专业都有广泛的渗透。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寻找一种适合培养技师学院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教学模式,紧紧围绕着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于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境下,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呼吁: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受教育者在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自我需要,是自我萌发的。因此,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完成工程项目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①
由于技师学院的生源结构和学生层次多元化,使各科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大,对电工技术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对象长于形象思维,短于逻辑思维,实践性智力突出,分析性智力不足;对理论课学习缺乏兴趣,但对实践动手操作课程很感兴趣,他们愿意动手,并且在动手的过程遇到了问题愿意想办法去解决,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选取上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结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穿实施
2.1 巧用项目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技师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程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明确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课程教学中,对接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淡化理论知识,突出技能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将职业能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直接为对应的岗位服务。②因此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前,教师首先紧扣职业技能鉴定考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将教材内容整合为适应技师学院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基础以及技能训练计划和要求的几大项目,每一项目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梯级的形式细分为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工作过程所具备的能力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2.2 转换教师角色,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以往的课堂教学的讲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和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从以往教师讲解时高高在上的姿态转变为走到并融入学生这一群体,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和交流问题。教师转换角色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光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构。
2.3 注重教学做合一,增长知识技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注重教中学,学中做,知识技能同步增长,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或实训室,讲讲做做,边讲边做,或边学边做。比如在讲解线性电路元件电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会色环电阻的识别,并学会用万用表、单臂电桥如何测电阻值,再比如在讲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知识点的是时候,让他们动手测一测三相变压器的极性和连接组别,测一测电动机的绝缘电阻。
2.4 启发引导式教学,掌握知识性内容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章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点阐述了电路参量、电路变量,电气设备额定值及电路状态,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问题,因此在这部分知识性内容的教学过程引入启发引导式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其掌握理论的基本内涵,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打好一定的基础。讲解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优化设计教学单元,合理利用FLASH动画、实物操作、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并如何学以致用。
2.5 现场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现场教学法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学而不忘。电工技术中供配电系统知识这一章节内容抽象、学习枯燥,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而且一般的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实训设备,授课时采用现场教学法,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使学生在现场学习供配电系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6 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
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的弊端。精心选用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贯穿全课程的教学,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讲解安全用电知识,教师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让学员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引导学员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事故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③
3 教学效果分析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在电工技术课程授课过程中,淡化理论知识,突出技能教学,对接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2)教学做合一,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室,讲讲做做,边讲边做,或边学边做,教中学,学中做,使知识技能同步增长。
(3)优化设计教学单元,合理利用FLASH动画、实物操作、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并如何学以致用。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自由发挥,同时也实现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4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设计要求比较高。由于要淡化理论,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技能训练,因此在项目的安排上要求比较高,如果项目设计的太大,学生会因为完成不了项目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项目如果太小,学生实施起来比较轻松,反而引起自满情绪,由于技师学院学生生源结构比较多元化,在项目分组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教师的工作量巨大。在课程教学中,要将职业能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直接为对应的岗位服务,因此熟悉教材内容及教材的章节安排,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单元。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何去设计教学单元等等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
(3)以学生为主体,细分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及其工作任务的完成,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需要较多的时间。
(4)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方面。学生习惯于老师将知识总结归纳后传授,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较差,认为完成任务就行的惰性思想。④
5 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这肯定是不足取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是将“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创造型”技能人才的关键。《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熟悉教材内容及教材的章节安排,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单元。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单元、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争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作为人民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级技能人才。
注释
① 颜炳乾.深化职教教学改革理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② 张志俊.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浅谈[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