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书法课教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数字电子技术;教学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逻辑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在时间上往往存在脱节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数字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并能较好地应用数字集成电路进行逻辑电路设计,为在后续工程实践中解决数字系统问题打下坚实基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项目教学法思想的指导下,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 目前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笔者负责电气工程自动化系3个班级约120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课程通常被安排在学期的1~14周,每周2次课。实验课程从第8周开始,由实验教师负责。目前的理论教学顺序都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设置进行的,教材中各章知识点比较孤立,学生难以建立内容间的联系,在学习完本门课程之后,对所学知识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目前,实践部分虽然包含了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但是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很多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均已给定,学生只需按照要求连线,完全不需要动脑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实验缺乏真正的锻炼机会,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学会数字电路分析、设计、安装、调试的技能,为后续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很有必要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 项目教学法
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培养出实践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项目教学法盛行于德国,它将传统的特定课程知识转化为一系列教学项目,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为完成该教学项目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学生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知识点、设计方案、制作电路、检查调试系统。整个过程在实训场地进行,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讲练结合,做到“教、学、做”统一,达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项目教学法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转变为以学生、项目和实践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3 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逻辑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理论知识抽象、电路原理难懂,对教材中各种单元电路在实际中的用途不是很明确,尤其是对如何应用所学电子电路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到茫然。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些涵盖知识点比较多、实践性较强、能激发学习兴趣的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最后完成评价。通过项目实施和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项目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与难点。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一般操作技能,又使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拓展。
3.1 优选项目
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也是教学任务的载体。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为前提,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企业生产实践和学生接受能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一些知识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可操作性强的项目作为课程实施对象。如三人表决器、篮球竞赛30s计时器、数字模拟骰子、低音调警笛电路、智力竞赛抢答计时器等。
3.2 布置项目任务
考虑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逻辑性强的特点,利用3~4节理论教学课为学生打基础。在课程开课后2周左右,将项目任务布置到各小组,每个项目按照班级人数的不同分为若干组,考虑到本专业总人数较多,每组人数定为4人左右。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完成项目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对项目任务做进一步分析,了解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各章知识点的重要性等,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指明方向。
例如,以篮球竞赛30s计时器的设计为例,其项目任务可以分解为控制电路设计、秒脉冲发生器设计、30s计数器设计、译码显示电路设计、报警电路设计等硬件部分。图1为篮球竞赛30s计时器原理图。
3.3 项目的实施
任务确定后,每组学生根据项目要求,明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收集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制定项目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细则,并确定项目所需要的元器件,每组学生共同完成电路的制作、检查、调试及故障排除。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设计,边设计边实践,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是教学中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3.4 汇报项目实施结果
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后,首先召开项目汇报大会,每组以PPT形式汇报设计思路、关键环节实现方法、硬件系统设计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并当场演示自己制作的系统。然后,由指导教师根据项目评分标准与细则对项目进行考核,并对每组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与学生一起观看项目的运行结果,讨论修改方案。最后,教师对本项目所涉及的关键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地归纳、总结,并对其在实践中的拓展与应用进行简单介绍,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应用研究。
3.5 项目执行结果评价
科学的考核方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习风气,促进教学。项目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为此,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理论知识考核(20%)+项目质量考核(65%)+平时成绩考核(15%)。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质量考核着重从学生参与项目实验的过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还要参考实验结果,如项目的创新性以及达到预期结果的程度等;平时成绩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考勤、课堂纪律、平时表现(积极提问、回答问题)等。
4 结束语
基于项目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了实践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每位一线教学工作者去进一步发现和解决,积极探索适合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包锋,李峰,赵凤芝.培养高端IT人才的“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11):139-140.
[2] 郭文川.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2-114.
关键词:数学概念的教学;特征;想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05-01
概念的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生成、概念的剖析及辨析、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应用举例、概念的巩固练习。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在概念课的引入上,要树立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念,如果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产生需求,并主动发现新概念是最佳途径。对于情境的设计,要结合概念的特点恰当地选取,特点不同,引入形式也就会存在差异:我们提倡借助生动、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这样往往比较具体、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从中提炼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下面介绍概念引入的三种想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
例: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教师展示熟悉的生活实例,确立了一个学生熟悉的认知对象,由学生熟悉的铺地用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地砖铺地时的图案入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表示任意性、一般性的问题时需要一个新的表示数的方法,体会到这类问题不用字母表示不行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的学习情节,使学生认识到“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有关内容的欲望,学生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东西,他们才能百分之百的经历、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所要做的事情中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果的。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
二、概念的剖辨
概念生成之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之前,往往要进行概念剖析,即用实例(包括正例与反例)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包括对概念特性的考察,可以达到明确概念、再次认识概念本质的目的,还可以从中体会概念中所呈现的转化问题的方法,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概念剖析练习中,进一步体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认识函数的本质。此外,在剖析概念时通常要对概念的多种表示语言进行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是文字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要会三者的翻译,同时更重要的是强调符号感。
三、相关概念异同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概念教学还应该承担着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的任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试着对概念进行适度的联系与发散,努力找出概念间一些体现共性的东西,以使学生形成功能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概念的例习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要注意概念的应用。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实现对概念的理解,才能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牢。这一阶段,主要是选用有代表性的简单例子,使学生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具体步骤。
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让学生养成“不断回到概念中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另外,加强概念联系性的教学,从概念的练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五、概念的背景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的背景、历史与文化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好载体。许多数学概念都是有其历史背景,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和素质。
六、数学概念的注意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法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提倡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能力,全面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必须进一步研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1 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环节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它在整个教学中起到衔接和基础性的作用,包括老师的备课和学生预习两个环节。在备课中,老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一般来说,老师的备课环节包括整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制作教学课件,收集相关资料等等。课前演示是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前预习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应该布置好预习的题目和重点,让学生们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尝试去完成这些题目,有效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无目的”操作,为教和学的良好互动奠定基础。
2 课堂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教学的成败。对于信息技术来讲,课堂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上机实践,师生互动以及总结归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地位,讲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⑴上机实践。上机实践,指的是在老师的讲解、演示和指导下,对知识的训练和操作。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们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们会实际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操作,因此,边讲解边操作的教学方法比较有成效,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和知识。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讲解的内容掌握的比较熟练,老师就可以挑选几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思路,供学生们参考和借鉴。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确定出最佳的操作方案。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证实,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但是,需要老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说,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把上机实践的部分改成word校报制作,校报要有新颖的主体、要有表格、图片和艺术字。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瞬间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兴致高昂的、认真的制作校报,最后全班学生互相点评,不仅顺利完成了教育目标,也提升了学生们的操作水平。
⑵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就是一个提问+回答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老师、学生回答,而且后者更加重要。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在质疑中不断进度。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就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启发之下,让学生们通过思考和努力自己想出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锻炼了学生们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后,学生们就可以“依葫芦画瓢”的完成简单操作,但是,无法运用自如、灵活的完成比较复杂的任务。老师不需要直接帮助学生解决,应该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组,通过小组之间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思维和灵感的碰撞,最后由学生们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总结归纳。总结归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整理和讨论阶段。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进行总结,讨论和点评学生们提出的快捷操作方法,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不断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不断扩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最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 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课下的练习、巩固、延伸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每节课之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制作一件较成熟的作品,内容不限、创意不限,也不受时间、空间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就让学生们在一个完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天马行空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通过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完成作品创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知识掌握、运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特点以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从三个方面: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环节,知识的延伸拓展,详细分析了中学信息技术的典型课堂教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将来的教学中,还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徐精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系列问题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杨勇军.高校图书馆也应肩负起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02).
(汕头市潮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汕头 515100)
【摘要】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电子技术课堂属于一个理论性比较强、相关原理比较抽象,而且专业疏于也较多。因此,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想很好的教好这样的一门课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按照专业的需求,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法是中职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堂教学
1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使用范围广、理论和实践性强以及对中职学生的要求高等特点,一直是中职学生认为比较难学并且枯燥的一门课程。在电子技术课程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了传授和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让中职学生通过记忆和模仿练习对电子技术学科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操作技术的学习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电子技术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可能会让学生尽快考出好成绩,却不能够让中职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不能拓展知识,阻碍了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中职学生适应当今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
2中职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法探讨
2.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一般有三步:选择项目、制定和实施项目计划以及检查项目的评价。
2.1.1选择项目
能否合理地选择项目是决定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项目才能使项目教学方法发挥良好的效果。所以,在选择项目时,要结合电子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在学生的接收范围内的、有助于发挥学生想象和操作能力的项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1.2制定和实施项目计划
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并在小组中选择一个负责人,然后让学生自己收集项目资料和制定项目计划,之后老师对学生的项目计划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能有合理的项目计划。在项目计划的实施当中,老师要充分起到指导作用,因为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要间接地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在计划的实施初期,老师要重点注意学生不知从何入手的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更高效地进入到实施计划的程序当中。
2.1.3检查项目的评价
当学生完成了整个项目的时候,老师要根据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完成得非常圆满,老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学生完成得不是很好,老师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予以更正,指导学生如何才能正确、高效地完成项目。切记一定不能否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更加厌恶甚至害怕学习电子技术课程。
2.2开放性实验教学法的应用
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电子技术的优势却不如从前的明显,反而呈现下坡趋势。由于自身课程形式的落后,学生过多的接受书本教学,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加之技术的传统,学生所吸收的内容有限,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高,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急需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有效降低教学与运行成本,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与探索,提高其学习与动手的兴趣,有效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开放性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任务,制作任务指导书,并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其内容涉及清晰的材料、背景、要求等,对实训内容实现有效分解,依据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性,设置最合理的任务。如:TTL 逻辑探针的布线和元件检测,将实验所需元件通过列表呈现,依据元件外观分类为电容、电阻与集成电路等;应用测量仪器检测元件容量,做好标记;依据外观对二极管分类,用测量仪器对鉴别其质量;这样,学生对元件的检测和鉴别,更具强烈的直观性,在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验过程的同时,极大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我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另一个优点还表现在:一节课结束后,基础较好同学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某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实验项目,这样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实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实验成功率的提高,还能有效培养其实验的兴趣,产生一定的自我成就感与满足感;同时,教师应善用鼓励言辞,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从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能力来进行新技术和新教学方式的发展与创新。
3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的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也将成为电子生产企业人才的重要来源。因此,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激发其学习与动手实践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让开放性的实验更加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白汝信,周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2]麻锐敏.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的必要性探讨[J].科技信息,2011(22).
[3]刘珍.开放性实验室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高等教育与专家论坛,2011(8):140.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学生一旦有了求知欲望就能主动地参与到“探究”与“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引导学生深入钻研的趣味性问题,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当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出结果时,接着提问:王爷爷家的一块菜地近似三角形,你用数方格的方法能够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产生了疑问,从而让他们置身于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的问题情境中,调动学生认真钻研的积极性,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学生渴望将问题弄个明白,而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能善于思考,就不能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大千世界,就不会有创新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解疑和克服困难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与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别出心裁”的想法,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
三、充分表现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渴望成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铺路搭桥。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和要求。如对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请好一点学生回答;一般性的问题让中等学生回答,对简单的问题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回答要与他们实际情况相符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充分表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在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这些抽象的知识紧靠口头描述,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各种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创设更将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这样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丰富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1.激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在教学生多媒体制作中“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课前分别出示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是设制了动画效果的。此时,教师不用多言,就已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起来了,他们也早已跃跃欲试了。
2.比喻教学法
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形象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两种途径。身份证号码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码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它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码’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就很形象地揭开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3.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进入到指定位置;文件-新建文件夹;转换输入法;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输入文件夹的名字;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一步一步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4.综合教学法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需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学生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所以每一个学习操作过程都是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中穿行的,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 多元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少,但它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可以行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多元教学评价。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我们可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以及将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等等。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这样的评价是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2.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基础知识的接受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创新意识、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次区级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利用画图软件和Word2000做一幅反映申奥成功的作品,要求图文并茂,主题突出。在进行作品点评时,教师并没有单纯就作品好坏下一个结论,而是依据作品把学生的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及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学生的思维品质、个性及潜在的能力作全面的评价。
3.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评价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是多样的,比较常用的有技能评价法、作品评价、综合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等。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应当根据所教的具体内容确定多元的评价方式。例如,新学生刚接触电脑,对电脑的操作感到很神秘,会出现不敢操作或乱操作的现象,教师可利用技能评价规范学生的操作,测评的重点在行动的定型化方面,即操作时姿势要正确,操作要迅速,操作完成后要达到预定要求。又例如,在学生学到Word和PowerPoint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作品评价法。作品评价法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评价目的,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创作一个作品,教师在评价作品时,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在适当的条件下,教师可以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评、互评得出评价结果。
1.引言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职业技术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力拖动的一般知识;熟悉掌握低压电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和选用方法;掌握机床电气原理图的读图方法,能够在生产现场分析和排除机床电气故障;掌握PLC的编程方法及其在机床上的应用;了解最新电气控制技术在机床上的应用。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更新发展快、既强调理论而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可能直接应用的一门专业知识。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一种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的就业教育,而现有的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这个导向,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该课程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内容较深,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中职学生存在文化基础差、知识结构不完善的一种现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
其次,教学方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方法不得当,会使学生认为该课程理论性太强,内容很难,枯燥无味。
再次,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理论性太强,缺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部分,而且教材中所介绍的低压电器和基本控制电路也逐渐被淘汰或被新型元件和控制方法所代替,教材中很少涉及到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电子元件及控制方法,不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产品和新技术。
最后,考核制度和方法也制约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还停留在书面试卷考核,考试成绩的好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
综上所述,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无法完成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更新观念,选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更新理论知识内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和训练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探讨
在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到,中职教育必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该培养目标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程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3.1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因此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发现,采用结合生活、生产实际中电机及拖动的应用案例展开教学效果最好。用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电机和拖动的案例并加以解释,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校门口卷闸门的开、合是靠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原来冰箱的门一开就能亮灯是有行程开关在工作;原来生活中有很多的电器是需要各种电动机来带动的。一旦学生对该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愿意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程。
3.2加强直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采用实物、现场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常用低压电器时,讲实物带进课堂,结合多媒体课件显示低压电器的内部结构和动作的动态效果,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器的结构,又可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将枯燥的电器变得有趣。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增加和学生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实物和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3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课堂内容再丰富,都不如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本门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摒弃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教学方法,引进项目教学管理,效果比较好。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步骤一般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学习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为例。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知识结构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的分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项目经理)。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项目要求,落实项目分工并实施,形成教师、组长、小组成员的三级管理体制。其次,下达任务书,老师将本次实训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讲授相关知识点,并组织学生讨论。明确目标后,将任务下达给各个小组,组长进行细化和分工,项目由整个小组合作完成。第三,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完成各个步骤。
咨询:由学生自行收集该项目所需要的元器件的相关资料,电路图,相关理论知识。主要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计划和决策:对资料收集情况的检验,列出元器件明细表,绘制电气原理图、元件布置图和安装接线图,并设计工作步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施:按照图纸和设计出的工作步骤进行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
检查和评估:项目完成后,根据项目任务书中需要达到的标准,由学生自查,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评价能力。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自查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适当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对于项目完成较差的小组,指出他们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鼓励学生向项目完成较好的小组学习,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强化自学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多思考,并对实训结果做出简要分析,得出结论。另外,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积极参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调整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是笔试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程度,而且这个导向也不利于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因此应把理论考核是实操考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平时的考核,把平时学生课外作业、课堂讨论发言等作为考核内容。考试题注重知识运用和能力的考核,减少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试题比率。
3.5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此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师除了完成理论课讲授任务、同时应多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多了解各种机床的电气原理和操作,还要积极参与实训中心的各项工作,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
4.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分析,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力求通过调整以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合格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连赛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一、教学观念上不断的反思自己
新课程改革,我认为首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我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一直强调着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成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采用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而新课改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新型课堂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想、尝试、探索、失败,再探索直到完成目标,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与反思
正如大家知道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来越拔尖,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形成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果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习方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如果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习成绩越下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我们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2.不制定计划,惯性运转;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不会听课,要么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要么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对;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8.不重视总结,轻视复习。我们现在面对的高中生,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是根本谈不上。
三、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反思
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不断进行反思,也就是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反思“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和说明”,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再次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下去。
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样引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教师必须围绕这些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活力。我的做法是: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己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才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此外,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并向着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向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改的中心问题是课堂改革,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标下的热点。下面谈谈我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作为一节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集中精力听课以及本堂课能否顺利进行。
比如我在讲"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长方体模型和图形中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得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还比如我在讲授"二分法"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了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的电视节目"手机估价问题"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给定手机价格的大致范围500至1000元,接着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价。学生回答750元;我说高了,那么价格就会在500~750元;学生回答625元,我又说高了,那么价格就会在500~650元……经过这样几次折中并逐渐逼近的方法学生得到了手机的近似价格,顺水推舟,我说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二分法,然后让学生尝试叙述,得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试想这样的问题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的问题情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联系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每节课的导语是组织好一堂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及早进入学习的状态。
2.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我认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如何问?我个人的看法是:
2.1 在关键处发问点拨。也就是说问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换句话说是看学生思维背后的东西。切忌华而不实的提问,如"是不是"、"有没有",听起来热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怎么思维,达不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如函数概念的学习,我们的复习回顾一般有两种提问方式:一种是提问学生"我们学过的函数有哪些",另一种是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函数有哪些?举例说明"。显然,第一种比较肤浅,学生不需怎么思维;要想回答第二种,学生得进行大量思维,考虑举的例子是否是函数,进而达到理解函数实质的目的。
2.2 提问还得注意以下几点:(1)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2)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3)问题要有启发性。数学课堂提问还有许多具体的方式、方法,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3 运用变式训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结论与条件对调等,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方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变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变式训练,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可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解题的变式分为解题方法的变式与题型的变式。解题方法的变式有时称为"一题多解",在此以题型的变式为例举例说明。《椭圆和它的标准方程》的例3:"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一点P向X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可将此题目变为:
变式1.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一点P向Y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
变式2.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一点P向坐标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方程。
变式3.已知一个椭圆的方程,从这个椭圆上任一点P向x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
变式4.已知一个椭圆的方程,从这个椭圆上任一点P向坐标轴作垂线段PP1,求线段PP1中点M的轨迹方程。
变式1是对例题的模仿,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利用中间变量法求轨迹的过程;变式2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利用中间变量法求轨迹的方法,并要进行分步讨论;四个变式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利用中间变量法求轨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