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家校合作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对策

第1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1.家校合作是什么

(1)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教育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学校教育又牵扯到千家万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也成了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其实,家庭同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相协调的一种教育方面的互动合作。

2.农村小学的家校合作现状

教育界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农村小学的问题也很多,然而农村小学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对于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方面已经有了合作的意愿和倾向,根据一些研究调查表明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可以被老师和学校接受,一些家长也经常打电话向学校的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一些其他的在校表现,学校及教师也时常和家长进行沟通。

(2)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可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了完成这些活动教师的心思可能都在怎么举行活动、怎么能让活动更丰富多彩上,对真正有效的交流上可能就会不到位。其实,有些复杂的活动只会让家校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而违背了从活动中进行家校合作的本意。

(3)家庭教育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孩子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学校教育有问题,把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而不作自我反省。

二、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1)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个人素质也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家校合作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2)家长的教育观念农村的家长素质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教育观念也很传统,传统的认为,家长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孩子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可以。孩子做错事经常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斥责或打骂,甚至有些家长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孩子的想法总是被压抑,也不敢和父母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又进一步拉大,在学校里就算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愿向父母提。

(3)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严重的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教师如果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去进行家校合作,家长方面但凡有些想要了解孩子情况的意愿,这家校合作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当然,合作是双方的,需要双方都积极主动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学校方面,一些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这样教师不说,家长不问,家校合作也不进行,双方合作意识不强。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做法,毕竟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目的还是一致,都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和教师进行交流。

三、关于家校合作的对策

(1)对于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规范家长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家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校的情况由教师向家长进行传达,使家长随时随地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目前笔者经调查发现家长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成绩和老师向家长告状的代名词,把学生至于被动地位,使学生对家长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阻碍了家校之间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对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改变引导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不以成绩论能力,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教师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2)学生家长需进行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修养。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育知识,了解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避免与教育规律发生相冲突的事件而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师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家长对此应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推动力,同时让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

第2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2\]王培强,杜桂萍.关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2):12-14.

第3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贫困生群体的有关情况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持和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等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实行的是上大学不交费的免费制度。1994年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大学收费制度改革。1997年高校收费改革完成,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形成。改革后,上大学个人交费比例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2005年的6000元左右。在短短的10年间,大学的学费飞涨5倍,再加上吃饭、穿衣等生活费用,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万元左右。因此,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也在相应地快速上升。

二、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目前,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旨在共同帮助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三、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不足及问题

应该说,现有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较之过去进步不少,但面对不断产生的贫困生群体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信用助学贷款要求严格、手续繁杂,贫困生很难贷到款;勤工助学岗位少、稳定性差、资金短缺等问题普遍突出;困难补助金额低、次数有限,对贫困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减免学费成效小,享受减免学杂费的学生比例较低。

自我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贫困生身份认定困难、贷款申请程序繁琐、申请材料复杂、办理时日长、经办银行对助学贷款缺乏兴趣,发放的贷款额度十分有限等。因此,很多贫困生无法交齐学费,处于欠费状态,学生为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而发愁。而高校作为办学实体,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使命,确保无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又要收学生学费,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满足师生员工的基本需求,学校处于两难境地。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银校合作,办理助学贷款

一般来说,贫困生贫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无力缴纳学费,二是难于维持日常生活消费。加强银校合作,办理助学贷款,解决学生学费问题是资助贫困生的主渠道。对银行而言,学生群体大,有利于占领学校这个大市场,挖掘未来潜在客户,他们有一定的积极性;对学校而言,这是学校在“确保无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压力下,探索出的一条从根本上救助贫困生群体的办法,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对学生而言,有了顺畅的贷款渠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贷款保证足额缴纳学费,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也避免恶意欠费现象的发生,这一办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充分发挥其他辅资助政策的作用

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与国家助学贷款相比较而言,因其资助力度有限,暂时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在现有资助政策体系中处于辅地位。但即使如此,为扶持和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也应更多地开发其资助及其他教育功能。如设立奖助学金时,要发挥其激励作用,做到多种类、多层次,既要奖励优秀学生,又要激励在努力进步的经济困难学生,将鼓励教育学生和资助帮扶学生结合起来。如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时,要发挥其教育导向作用,做到既可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有助于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受到锻炼、提高。

(三)坚持物质资助和精神培育相结合的原则

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困难,而且承受着比别人更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他们的学习和成才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将物质资助与精神培育相结合,重视成才导向,注重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和成长、成才观念,努力做到经济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

(四)呼吁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象,需要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单靠学校自身是难以奏效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除了高校资助体系之外,还应千方百计挖掘更多的社会途径资助贫困生,如,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实施“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助学贷款采取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入商业性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与有关企业合作,设立定向奖学金的方式,由企业为学生缴纳学费,学生承诺毕业后到出资企业工作等。这些方法的综合实施,保证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高校贫困生问题解决好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成才,这一问题的探索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军毅,雷芳,邱卫林.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价格月刊, 2007(10).

第4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也大胆地将“分层走班”和生本中的“小组合作”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使其相辅相成,并辅以激励性评价,走出了一条“分层走班模式下小组合作”的新模式。

“分层走班”和“小组合作”分别对学生的差异发展和学生合作交流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都带来了一定的新问题。

我深入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教学”这两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我认为这是因为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模式研究不够透彻,只重视了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其中的内涵,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造成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分层走班”和“小组合作”所带来的新问题,必须从“评价”上入手。

现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从“分层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两个方面谈一谈分层走班模式下小组评价机制的策略与对策。

一、分层走班评价机制的策略与对策

首先,要明确“分层走班”是在承认学生的差异的基础上,开展的差异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一切学生发展,因此评价也必须分层评价。如果在“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下,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起不到评价的作用的。在评价学生时,应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多把尺子“丈量”学生,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真正发挥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第一,学生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任何一个价值取向的提出,覆盖面宜大不宜小。分层教学学生评价应当是促进每个学生,而非个别优秀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的初衷是正视学生个体在学业水平、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并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分层教学学生评价也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合理分层、为各个层次制定相应的目标,到具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反馈等,都应该是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过程,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二,学生评价方式要将评价纳入分层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条件”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帮助学生不断发展。

第三,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的多方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激发作用。

总之,分层走班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成功、发展自我。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意在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实现“个个发展,人人成功”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变同步发展为差异发展,促使人人成功,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带着自信、自尊和快乐参与学习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学优生“吃不饱”和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

二、小组评价机制的策略与对策

第5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人们重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不同等的,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零边缘。为了让农村小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开展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与指引,进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不可缺失的一节,家校在重视应试教育时,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受重视

虽然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偏远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家庭和学校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健康。在家长的心理里普遍认为孩子有问题、有“病”了才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从心理里是不接受的,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并且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面临着升学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导向,学校的课程以考试科目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形同虚设,再加上教育部门领导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多数情况下都只是表面功夫。

2、缺乏专业人士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一门对各方面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专业素养要求极为严格,它要求从教者必须拥有完整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被外面认可的职业感。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要求恰恰是达不到的,农村学校几乎是没有心理教育师,通常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很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被忽视掉的、不存在的学科。即使该校有一名专业的心理教育师,但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他也是缺乏相应专业的知识理论和工作经验,面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数众多,层次不等,他也束手无策,面临困境,并且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更有待完善。

3、内容单一

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问题预防、环境教育、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心理疾病干预和支持、健全人格促进等,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交流、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但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参与学校、社区协作意识的薄弱,使合作的内容受到了极大限制。学生所能学到心理健康知识更加有限,更不用说实际运用和去解决心理问题。

4、教育方式不正确

目前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普通科目是一样的,任课教师只是对本照宣,用填鸭式的方式把心理健康知识灌输给学生,走个过场,让学生知道一下就行了,完全违背了心理教学的理念和宗旨,没有把心理知识真正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彻底的了解心理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对其促进学生的素质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况且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耐心,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基本上是草草了事,未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更可悲的是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学生的心理更加复杂,更加叛逆,而教师并不理解学生目前的状况,未能及时应对,从而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因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的。

5、没有统一领导机构,缺乏监督指导。

美国的中小学都建立了严密的家、校合作组织,如早期学习项目组织、家庭与学校同在项目组织等。我国虽然建立了家校合作组织,例如家长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当活动结束后,家庭就与学校彻底的失去了联系,家长不能有效参与进来,更不要协助学校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了。社区也没有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只是形同摆设,没有与学校、家庭紧密合作,相互配合。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

1、家庭因素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家长的素质普遍偏低,对学校的工作基本上是不理解、不支持,他们只知道教育孩子是学校的本分,是学校的责任,他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其他的一概不论,只要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他们不是打就是骂,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为了生活,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学生普遍与爷爷奶奶居住,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教育辅导的责任,同时又因为其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农村地区依然是以考试教育为主,面临升学的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学校不得不把考试科目归为重点,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其心理问题,只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这是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不合理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再加上教育部门重视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视心理教师培训;重视教学技能的提高,轻视育人技巧的攀升;重视教师业绩的考核,轻视教师心理的健康,未能及时培养大量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以其专业的知识技能来给学生开导心理问题,从而造就学生心理问题加深。

3、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难以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影响。同时,小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在家庭、社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素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成绩尤为关注,教师之间的比较,家长之间的攀比,都以成绩为依据来判断学生的将来是否有前途,从而忽视掉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业压力与日俱增,对其心理产生压力,一旦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学生的心理就会扭曲。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社会中的陈规陋俗,格调低下的影视镜头、街头书刊、成人用品、儿童不宜等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使心理防线脆弱的学生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三、改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合作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至关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引起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家庭要改变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不以成绩论孩子。把孩子放在首位,以孩子为本,关注其发展。而不是以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教育观念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不要再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要与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其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与其他科目同等的地位中去。不在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学中,当做常规的教学手段去做,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历程的变化,对其对症下药,解决疑难杂症。

2、建立家校联合机制,多种合作形式

一是学校要健全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学生家长选出代表参加家长委员会,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商讨学生事宜,协作学校管理好学生,给学校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与学校多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设立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师走访日。学校要确定学校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家长切身体会学生的感受。学校还要邀请相关的心理教育专家给家长讲解心理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要确定教师走访日,定期开展教师走访活动,深入学生家长,与家长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思想变化,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给家长。对于家长那些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耐心地、悉心地的劝导。教师与家长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借助QQ、微信等软件,建立家校交流平台。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科技日益更新,学校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借助QQ、微信等热度高的交流软件,建立班级家长群,家校交流群等。在群里与家长畅所欲言,交流教育心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并邀请家长为学校的教育献言献策,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

3、加强学校和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目前而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课堂授识、讲座两种形式,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只是表面,无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学校、家庭、社区是三种不同的资源,三方资源要综合、相互合作。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协助,社区支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话剧表演、文艺演出等开导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设立心理图书室供学生借阅,学习初浅心理知识;设立心理咨询室,社区安排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进校园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交流。

4、建立组织机构,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第6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关键词】民办职业院校 中小企业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中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作为学校在培养人才中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一项具体活动,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成立时间都不长,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没有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理想状态,面临一些问题。

(1)企业参与度不够。尽管国家很重视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与实验,但是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没有专门的协调监督机构。民办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因为自身主体的特殊性,在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更加缺乏。

(2)观念上不够重视。民办高职院校和教师本身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的角度来开展校企合作。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本身资金比较短缺,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

学生也有一些错误观点,认为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是让他们去打黑工,是在推卸责任,认为他们过早的投入实际工作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现在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0后,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适应性、吃苦耐劳和自律性,学校在安排他们外出实习实训的时候也有很大的阻碍。

(3)合作模式比较单一。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比较单一,多数合作仅限于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进行毕业实习的。部分学校为了解决自己教学的需要,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挂牌建立实习基地,而企业也当作是解决员工短缺的途径,缺乏从长期角度培养人才的意识。

二、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1)加大双赢思想,深入开展合作。民办高职院校要想有出路,必须要注重“内功”的修炼,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就业,更应该让学生就好业,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而校企合作恰好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中小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一个途径。校企双方都应当加大双赢的思想,要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标。民办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以及科研转化等提供服务,而中小企业由于紧靠市场,应当加大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支持力度,紧密联系民办高职院校,依托民办高职的支持,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是先双赢。

(2)建立民办高职院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机制。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深入合作,除了有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参与外,还应有政府相关机构参与其中,对合作进行指导。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各方职责、权利以及义务;要以政府为龙头,成立联系各方的协调组织(如:校地合作办公室),架好桥梁,实现各方的零距离沟通。同时政府这些机构还要做到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不仅仅局限于点对点,可以点对多、多对点,提高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广度。

(3)加深校企双方的对接度。民办高职院校应当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从人才培养出发,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方向与中小企业岗位对接,甚至可以与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核心课程、实习实训。

(4)创新合作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多样化,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联合培养、项目开发、共建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用一体等。但是怎样加深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这就需要双方在合作中,分析合作对象的具体情况,了解合作对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时调整双方的合作模式。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项目研究,高校就与企业共同组建项目课题进行研究。还可以采用技术转让或者委托开发的模式。

三、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面临提高生源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转换办学思想,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中小企业面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就必须要成为校企长期合作的核心。而政府则需要加强宏观指导,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都要把握机遇,加深对接,要进行模式创新,从而推进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取得双赢。然而,在民办高职院校和中小企业的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双方的合作中实现真正的双赢,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措施。因此,针对民办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的特点、相关问题以及对策,是一项长远的任务,值得大家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

[1]王宁.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2]陈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

第7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新课程背景

小学的班主任,直接的负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情况,是班级中主要的管理者与组织者。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带动班级的整体的建设,促进班级的发展,就需要小学的班主任积极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与工作的质量。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本文就对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对策进行一定的探讨,期望可以为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小学班主任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一)信息平台

现今,班主任的责任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念,而是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平台。班主任不但要向学生输出信息;还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同时将信息进行交流与交换。教师需要让受教育者,真正的成为身心健康的符合现代需求的人。进而让受教育者会学习;会创造;会生活;敢担当;肯进取。班主任通过信息平台的作用,增加在课堂中信息的双向、多向的交流。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由的发挥自身的特性与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去进行创造。对于遇到的问题与疑问,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引导者

班主任的职责,不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应该是作为引导者,将处理知识的能力传授给学生。小学的学生具有争强;爱动;好胜的天性。因此班主任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天性,积极的引导学生表达意见、建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在竞争中获取新的知识。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学习方法的思维,让学生养成可以自行的处理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的能力。进而实现在创造中获取新的知识。

(三)组织者

现今,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班级的教学中更加关注探究性的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因此,班主任的组织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小组合作的学习,可以通过班主任的有效组织,让更多的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活动。在小组的探讨中,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进行有效的合作,让学生在共同的合作中,取得共同的进步。班主任作为组织者,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在小组间存在的状况,诸如小组间的竞争;小组间的水平;能力的差异性等。转变学生的压力为进步的动力,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

(四)学习者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班主任主要作为管理者自居,提出意见具有唯一性,让学生心存敬畏。但是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控制力;班主任的知识储备;班主任的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因此,班主任仅仅满足于原有的水平,已经不能够胜任现今的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应该进行重新的学习,在教育教学;在活动方面;在对待学生方面;在课堂能力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工作对策

(一)增强交流,宽严并进

作为班主任,关心与体贴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更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的、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进而顺利的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状况;通过班级、学校的活动,了解学风与班风的情况。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宽严并进,让学生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同时还可以将你视为自己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鼓励为主,奖罚分明

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注重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实事求实的评价。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是非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容易出现犯错误的情况,但是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及时的改正,教师就应该宽容对待,并进行思想教育。

(三)树立榜样作用,影响学生的实际行动

小学生都视老师为自己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四)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塑造,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之一。班主任的具体做法,可以直接的影响到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诸如学校在开展某项活动的时候,班主任抱着一种可参加或者不参加的态度,就会导致班级的凝聚力降低,好似一盘散沙。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应该推行“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班级制度,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转化为学生的信念与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应该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班主任应该积极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方向,进行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班级环境。

参考文献:

第8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工作;工作困难;工作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5.1

1. 初中班主任工作概述

初中班主任工作包括班级管理、学生德育教育和日常任课教育三个基本的部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负有主要责任,一个好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学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探讨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初中教育来讲至关重要。

2.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困难

2.1“后进生”成为德育教育难点

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虽然班级管理工作看似结构性强、简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初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思维敏捷,但各种观念不成熟,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后进生”的存在则为班级管理加大了难度。“后进生”指的是班级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平时纪律较差、在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上存在种种问题,甚至可能存在品行问题的学生。大多数班主任都对后进生的行为进行苦口婆心的谈话性教育,而处于青春期的后进生对班主任的教育通常的反应是:听不进去。这使得转化后进生成为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2.2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矛盾

初中的德育是对学生的心理、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有素质的公民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虽然目前初中有很多住校生,但学生并没有完全脱离家庭,如果学校和家庭给学生灌输的德育观念不同,那么德育教育的目标很难达成。因此,德育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但是初中学生家长大多数不重视孩子德育教育,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灌输“只要学习好就行”的观念,这种与班主任德育教育背道而驰的做法使德育工作的展开十分困难。

2.3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冲突

初中班主任在初中教师编制中处于“挑大梁”的位置,这些教师不仅担负着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责任,同时还是初中教学中的“主科”教师,这使得班主任们不仅得为学生的德育工作、班级的班风和纪律建设费心,还必须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成就,因此,大多数班主任都在工作中产生“恨不能分身”的感觉,很多初中班主任都有“工作太忙”、“时间不够”、“压力太大”的抱怨,长久的紧张工作和学校及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期望使班主任们对管理工作失去耐心了信息,容易产生“不求突破但求平稳”的工作态度,致使班级管理效果不佳。

3.应对班主任工作困难的对策

3.1狠抓班风加强班级日常管理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只用“言语说服”大多是徒劳的,班主任真正应该做到的,是以爱心和耐心使后进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和来自班级的温暖,而这些爱的表达,需要以班主任的实际行动为契机。小军是我们班里存在感低、自信心不足的后进生,我在校运动会上对他进行了特殊的观察和照顾,帮助他找到一个发挥自己长处的支点――个子高、弹跳能力强。小军在校运动会上为我们班赢得了年级组跳高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受同伴瞩目的“英雄”。我当着全班的面称赞他:“小军同学为班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大家齐喊三声――小军小军你真棒,我们大家都爱你!”在全班同学的鼓励当中,小军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3.2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增强德育工作效力

面对学生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不重视的问题,建议班主任重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效力。建议班主任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的家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学生情况报告,使学生家长形成一个“关心孩子成长问题”的习惯,某个学生家长如果一周没收到班主任反应孩子在校情况的短信,会主动打电话来问班主任,这样,才能为家长参与德育教育提供可能性。除了家长会和家访之外,班主任还应该组织一些活动,使家长通过活动充分了解到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通过亲身体验,从内心里形成与班主任合作的意愿,并通过亲身体验,对班主任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学校一日游”的活动,在这一天中,请家长充当“学生”,而班主任仍旧是班主任,通过“当学生”的体验,家长能够认识到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因此也能够对“与班主任合作”更加积极;另外,班主任也可以组织家长进行“角色互换”活动,请学生的家长当班主任,看早自习、晚自习等,通过体验班主任的工作,学生家长能够理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也能够对班主任更加体谅,同时,亲身体验也使学生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更实际、更有用。

3.3增加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协同管理

初中班级管理并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任课教师也对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有义务,因此建议班主任增加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首先,班主任巡视班级时候应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学生情况,关心任课教师的“教学感受”,针对学生的问题及处理方式与任课教师达成一致,促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的教育理念交流;其次,班主任应该对自习课的分配和任课教师之间的“串课”给予合理的解释,使任课教师能够理解班主任的调配行为;再次,班主任的管理任务艰巨,可以将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分给任课教师,邀请任课教师有空加入到班级活动中,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给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空间,达到“分权共管”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工作包含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和教学三方面,后进生转化、与学生家长协调和与任课教师沟通是这三项工作中的难点,班主任应该采用“爱的教育”的方式进行后进生转化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德育教育目标一致,并与任课教师加强沟通,实现班级管理责任的化分,只有这样,初中班主任工作才能做好,学生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韦玉仁.探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其解决方法[J].教改创新,2012(06):27-28.

第9篇: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

0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已发展30余年,其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教育模式,逐渐在我国原有的教育体系内起步发展,成为继民办教育、公办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教育形式。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全国各大省份来说,算是起步较早的省份,1995年哈尔滨恒星外国语学院与英国南岸大学合作成立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1996年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立工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学生项目作为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迈出的第一步,拉开了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序幕。目前,根据中国教育部官方公布数据,黑龙江省共计批准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76个,与18个国家开展了涵盖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学生项目。黑龙江省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处于中国的东北角,与之相毗邻的国家有俄罗斯、韩国、日本等,所以很多黑龙江省高校利用这个优势,与上述几个国家率先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内容的持续扩展,不少高校也陆续与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的专业已经达到了80多个,涵盖了文、理、工、经、管、教育、史、法、医等学科门类。

随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地不断开展,开展语言培训、技能培训的周边教育形式也如雨后春笋陆续开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教育形式。近几年,黑龙江省不断加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举办中国国际教育展并召开中外院校交流与合作研讨会,拿出高层次的诚意,推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原有的“2+2”、“3+1”等双校园模式上,创新性地提出“4+0”合作办学模式,也就是将国外的师资、教材、教学模式完全引进来,让学生在国内完成留学过程,毕业后颁发国外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着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本土化,此举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原原本本引进,实现国际教育的本土化落地,为当地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教育形式,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教育格局和形态,特别是和高等教育学校结合之后,改变了中国对于教育的理念想法。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普遍的办学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外合作办学并非都得到大家的称赞,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办学机构比比皆是,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负面新闻时常听闻。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盛极而衰的规律,所以,我们应该审慎地看待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危机四伏的格局,破除障碍,重新前行。

1黑龙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从起步到现在,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一直处于摸索前行的阶段。再加上黑龙江省开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几个学校和学院相互之间办学背景,专业设置,学科优势等方面各不相同,学校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定位也不一样,所以,一直以来,黑龙江省的各大高校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综合性统一的规划,有些高校就陷入了困境之中,难以实现突破,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其实,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我们来说,是将西方教育的资源、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有着中式的外衣,但是实质上仍旧是西式的。这是两种教育制度的碰撞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突破式发展。

1.1中外合作办学生源基础弱,合作办学质量不高

建国之后,我国的教育形式主要以公立教育为主,国家主导教育建设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定式,在原有的观念中,到国外留学往往代表着学生综合素质高,成绩优秀等内容,所以,当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开始兴起的时候,生源还是十分充足,人们大多对这项教育形式表示认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生源的充足保障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生源的知识基础性较弱,导致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逐渐失去了方向。大多数参加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够优秀,不能选择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校,才退而求其次选择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入门知名高校的心愿。可是,往往该类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即使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降低了准入门槛,但是进入项目后,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并没有降低,尤其是对语言的要求更是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还要高。这就产生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要求高和学生基础水平差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1.2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缺乏统一性,制度不健全

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教育模式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各大高校和地方就是本着边干边学的想法起步的,有些高校一些基本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还没准备好就开始招生,把学生招到学校之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有的在学生出国之前,没有进行过针对性的培训,到国外之后,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和学习;有的学校专业设置混乱,自身的优势专业没有发挥出来,先将容易出成绩,投入成本低的专业设置成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就更别提在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规划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了,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去统一管理这一办学教育模式,所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是比较零散的。

1.3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服务学生的意识

我国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主要目的,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地放开教育创办,民办教育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办教育的大前提还是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为主要内容。与我国情况不一样的是,在西方国家,教育大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遵循商业管理的模式,具有商业属性。很多与黑龙江省开展高校合作办学的高等院校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在这种模式下,办学者与学生之间,就像是客户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但是,黑龙江省的高校大多为公办性质,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使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也是这样,不能按照西方学校的体系模式,为学生服务,定位不够准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时让学生有“拿钱买学分”的感慨,学校不能合理地去解决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外联合办学的发展。

1.4合作渠道不够宽,形式单一

从国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的数据上可以看到,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合作办学的国家大多集中在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开展合作的范围渠道不够宽,除了这几个国家之外,还有很多国家的高校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应放眼世界,充分调研,拓宽合作渠道;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重复建设,偏科建设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均覆盖了计算机、经济管理、金融学等专业,但是对于工程技术、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数量较少,这些专业的人才是黑龙江省较为缺乏的;选择合作对象不够谨慎,对合作对象没有做充分的了解和调查,有时一个学校同时与多个同类型、同层次的外方高校进行合作,签订协议合同等不够规范和统一,外方的合作院校层次较低,纵观整个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几乎没有全球知名高校。

2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建议

如何突破现在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瓶颈,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

每一种教育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更应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先遣队,针对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无法得到社会和家长认可的情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该痛定思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让社会看到实际效果,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在社会上的口碑和地位。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生源上处于劣势,部分家庭条件优越,但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进入到中外合作办学中来,学校应该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管理服务,树立自己的学校口碑。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设定基础夯实班,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的学习,筑牢学生学习的基础,尤其是语言基础,增强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灌输学校宽进严出的办学思路,让学生做好准备,明确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多种途径、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水平的基础之一,黑龙江省高校要开放思路,邀请国外高水平的教师到国内进行讲课,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保证学生在国内期间能够提前感受到国外教学的气氛和条件,吸收前沿专业知识,中方教师可全程参与外教授课过程,适时搭建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增加学术交流机会,进而真正达到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优秀学生的目标,改善中外合作办学在社会上的地位。

2.2强化政策监督,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统一规划,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表明这种办学模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其存在的合理和价值。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教育模式,这就难免与国内传统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中外合作办学往往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这和我国传统高校中,统一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统一进行培养,相同的毕业条件有较大的不同,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依托传统高校的管理,在管理制度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独立的管理制度,发挥其特色优势,在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坚持我国既定的教育方针,符合我国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的同时,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自和独立性,中外合作办学让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原原本本落地。另外,要在政策上,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监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也要实现优胜劣汰,充分支持优质的办学项目继续可持续的发展,对于损害学生利益,破坏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步的,给予坚决取缔,从而形成良性的办学氛围。还要结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强化对国外学历学位的认证体系建设,严格认证各类合作办学文凭,把学生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取得的毕业证、学位证纳入高等学历电子注册体系,为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具有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

2.3拓宽合作渠道,提高办学层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加快,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外国学生开始向往中国文化,学习汉语。黑龙江省地处中国的边缘,与多个国家接壤,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来,积极拓宽合作渠道,寻求广泛的国际联系,增加与黑龙江省高校合作的国外知名高校的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专科、专升本、本科合作办学模式,同时探索性发展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合作办学形式。

3结束语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依托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其发展的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起步早,发展迅速,也同样遇到了生源基础差,办学质量不高,办学层次不高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办学内在质量,强化政策支持,拓宽合作渠道,从而使黑龙江省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新.解读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平等与效率的视角[J].高教管理,2007(4):39-41.

[2]赵素波.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154-156.

[3]罗志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中加项目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6):89-93.

[4]李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过程中纠纷的防范与处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90-93.

[5]张星谕.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5,7(4).

[6]李凤堂,王秀梅.天津市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5).

[7]王乃静,等.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

[8]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