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级电工实训心得范文

中级电工实训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电工实训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级电工实训心得

第1篇:中级电工实训心得范文

 

一、研究背景

 

针对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实践内容不具体,相对较空,理论与实际缺乏紧密联系,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1-2]不强等问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将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结合我院实际条件和机电设备厂的加工能力,由教师设计、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的放射源取样机作为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载体,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紧密结合,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新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

 

按照此“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设计制作的放射源取样机的回转系统、升降系统、抓取系统逐步进行结构改进、工艺优化,并由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工艺规程制订,由学院机电设备厂实施加工,将完成的6台放射源取样机为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载体,与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完成教学载体训练的内容的同时,能够进行整个机电系统设计、三维建模、组件装配、绘制工程图、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虚拟制造、仿真加工、制造检测、安装检查等,实现大学阶段实践技能技能逐步培养,加强训练的连续性。

 

通过实践教学载体,构建起了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就能掌握在企业实际工作所需要掌握的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主要做法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形成实际教学载体,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硬件平台建设完成,学院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将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科研项目——放射源取样机这一成果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工厂和工程训练中心共同加工完成6台放射源取样机,并将其作为为教学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以抓取机械手为载体,紧密结合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明确训练方案,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多层次分阶段的训练体系。

 

以抓取机械手为工程素质教育认知对象,进行工程认知训练;以典型回转零件进行工程绘图训练、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加工训练、产品加工训练、材料性能分析训练、先进加工成型训练和柔性制造训练等专业技能训练;选取抓取机械手典型零部件及整个装置进行工艺规程编制训练、机电系统综合创新训练、产品综合技能训练、机械加工工装设计训练、电气设计及控制等综合与创新训练,每个训练环节都可以对应不同教学载体,使学生从方案设计设计、工艺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等工程训练各环节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本领和操作技能。我院学生将能够极大地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引入科研项目成果,更新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项目成果——放射源取样机,作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产品化,以最终完成机电类产品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分成机电两条线进行,分别运用到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源取样机这一产品贯穿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硬件投入,着力打造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我院工程训练中心,在学院的大力建设下,加强实践教学硬件投入,着力打造教学、科研平台,下设七个技能训练部,四大实践教学平台,建成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多学科、多层次、现代化、高标准,以综合训练、科研开发、创新创业为主体的教学科研平台,我院建成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强化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开发的现代化硬件平台,在三本中将具有极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四)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加工过程训练,强化学生工作适应能力。以放射源取样机为载体,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加工过程训练,经过大学四年时间,三个层次的训练,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就掌握了零件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组件装配、安装调试等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在企业实际工作必备的,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三、结语

 

针对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诸多问题,提出的以放射源取样机作为实践教学载体,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紧密结合,构建起“产品驱动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产品化,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3-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振玉 雷永锋 杨斌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第2篇:中级电工实训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供用电;课程;培养;

1.加强兴趣培养,注重实践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训练就可以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学校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成立电子制作协会,建立电工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简单的电路,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制作时,注意选择电路,充分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制作兴趣。对于出现的故障,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故障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维修技巧。制作结束时,可把产品拿到校橱窗进行展示,树立其榜样,产生良性效应。

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报纸、杂志,开拓学生视野。也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相关网页,了解维修电工行业发展情况及专业发展有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维修教学实践中,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电器维修入手,学会一些简单的维修技巧。随着维修经验的积累,可鼓励学生到校外进行义务维修,提高其维修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学生在维修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起好示范作用,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维修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向学生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又能使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得以长久保持。

2.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必须摆脱完全由学校自我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传统观念。必须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广泛、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根据实践能力的基本结构,与社会共同界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合格标准,进而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建立教师、学生、劳动部门、企业多维评价体系。评价的方式宜采用学分制。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检测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是运用试卷考试,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水平;二是通过对电气设备故障的判断、分析和排除,检测其运用技能技巧从事专业生产的能力;三是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促进学生职业操作技能的提高,增强其就业能力;四是吸收企业参与评价,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接近实际情况,更富时代气息,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3.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在理论内容的改革上,以“必需· 够用”为度,实行整体优化和整合,强调“新、精、少”,增强理论内容的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如《工厂电气控 制》与《电机与拖动》整合为 《电机与控制》课程,《自动控制原理》与《自动控制系统》整合为《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工厂供电》和《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整合为《工厂供配电》课程。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每个实践教学模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坚持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内容安排上,第一学年以电工基本操作技能为重点;第二学年以专业能力训练为重点,兼顾综合能力的培养,学 生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工矿企业的变电站设备(如供配电设备和电气自动化设备等)进行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初步设计;第三学以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为重点,学生能够进行供配电一、二次设备的安装、接线、调试与校验。毕业后,基本能够顶岗工作。

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室,把计算机辅助手段引人教学,实施教学手段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 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协调发展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案例式、现场实训、模拟训练、产学结合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如:《继电保护》等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电力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操作规程、检修规程、试验规程。《电机与控制》等课程采用现场实训教学法,使普通的教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特殊教室。《工厂供配用电技术》课采用产学结合方式,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利用企业提供的工作场所和生产设备、顶岗实习、进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为以后就业创造条件。

考核与评价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考评体系。考评体系以能力考核为主,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进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控制,着重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从业本领。在具体实施中,可采用口试、现场操作测试、分析讨论等多种模式综合进行成绩评定,一些能力考核还可以走出课堂,采取社会认证或学生取得相关资格证书来进行。

4.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产学合作在人才培养的实施中,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方面逐渐与企业建立“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协作关系。如邀请行业、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审定等工作。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短期培训,为未来岗位的“零适应”奠定基础。通过产学联合办学,在企业中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协作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等。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且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相一致。按照这个原则,将要求学生取得中级电工证书调整为取得电力行业颁发的高压进网电工操作证和特种作业电工上岗操作证两种证书。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必经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和企业的沟通,面向技术创新,主动地探索不依附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同时可以加大和企业的合作力度,尽快建立校外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实践教学课程应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配合,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互相弥补、互相促进。

5.结语

总而言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比较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教学的着力点主要在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如何搞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作者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中级电工实训心得范文

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当前,随着“三集五大”体系的全面建设,智能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推进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日益精细,新设备、新技术、新系统在基层一线得到应用和普及,迫切需求大量知识型的新员工充实到基层一线。通过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模式,采用生动、灵活的模拟训练,使员工在培训中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知识,更加明确作业方法和手段,增强了培训的效果,变以往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加速新员工成长。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专业管理的目标

1)通过现场培训,搭建双向化学习平台。公司深化师带徒工作,让老员工和新员工结对帮带对子,采取“个人自学,师徒互学”的方式,充分发挥老员工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套完整的技能体系、新员工理论储备充分思维活跃的各自优势,促进师徒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2)通过现场培训,搭建立体化实践平台。公司以技能竞赛为契机,积极将新进大学生纳入竞赛过程,分批分阶段安排其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增加系统化认知。充分发挥竞赛工作对新员工的培养作用,将新进人员培训与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有机结合。

3)通过现场培训,搭建互动化培训平台。公司结合各类典型工作的特点、难点选定课题,搭建技术培训讲坛。按照“分工协作,能者为师”的原则,在生产工区领导、相关专职及青年员工中选定培训主讲人,系统开展专业培训。将以往传统的培训模式下受训者被动接受的情况变为主动参与,锻炼员工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力争在“学习-实践-学习”的双向优化机制中培养综合性人才,着力提升员工综合业务能力,带动各项工作的科学有机推进。

4)通过现场培训,搭建复合化专业平台。

公司以专业复合化的思路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通过开展专家授课、技术培训等培训活动,深化专业融合人员理论知识的提高,通过模拟操作、现场传帮带等培训活动强化现场实践操作的掌握,通过开展跨专业填报单元制培训、组织师带徒、互帮互学等培训活动,来促进专业融合人员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提高专业融合速度。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岗位实习

入职第一年,结合新员工工作岗位,由新员工所在部门组织实施岗位实习,原则上安排到一线班组的核心生产岗位锻炼。在本部门进行专业岗位实习的,新员工所在部门为其确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委托建安施工单位或公司兼职培训师团队进行培训的,新员工所在部门明确培养的具体要求、目标和考核办法,受托单位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确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委托培养的方案、计划均报人力资源部备案。专业岗位实习期间,新员工所在部门切实加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班组长或专职的定期检查,确保各项培养计划得到全面落实,确保培养过程的效果和质量。

导师带徒

入职第二年,新员工的培养立足于岗位培养,主要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根据《常州供电公司师徒管理办法(试行)》,每个新员工都必须签订《师徒合同》,新员工所在部门根据新员工具体情况,选择品德优、技能高、业绩好的优秀员工担任师傅,以师徒合同形式明确师傅和徒弟的任务,师徒合同为期两年,其中明确技能培养目标需达到高级工技能等级要求。新员工所在部门优先安排各级专家担任师傅,师傅是新员工本阶段的职业导师,负责培养和引导新员工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员工所在工区的主任、班组长是员工培养的责任人,全过程参与和督查新员工的培养情况,并着手帮助新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为新员工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参与竞赛

入职第三年,新员工要快速成长,最需要的就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培训,而竞赛强化训练正是最佳的选择。公司在《2011年岗位练兵、知识技能竞赛工作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为充分发挥竞赛集训工作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作用,对于部分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大潜力的新进毕业生,可有意识地安排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集训”。近几年,各竞赛专业组积极将新进大学生纳入竞赛过程,分批分阶段安排其参加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充分发挥竞赛工作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作用,将新进人员培训与公司层面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有机结合。

负责课题

入职第四年,公司为充分发挥新员工的特长和优势,开展“一个大学生一个课题”活动,以问题作课题,以学习促创新,将课题交由新员工负责,由他们领衔组成课题团队,班组长和技术骨干给他们当副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与群众性创新、班组QC小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学习、促创新、促成果。

专业融合

入职第四年,公司为进一步挖掘新员工的内在潜力,实施“一专多能”和“专业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开展专家授课、技术培训等培训活动,深化专业融合人员理论知识的提高,通过模拟操作、现场传帮带等培训活动强化现场实践操作的掌握,通过开展跨专业填报单元制培训、组织师带徒、互帮互学等培训活动,来促进专业融合人员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提高专业融合速度。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举措和激励政策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基层单位部分工种严重紧缺的问题,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工作的主动性和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机制保证

公司决策层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公司主要领导在多次提出“要树立人才在一线培养、人才在一线使用、人才在一线提拔、让一线留住人才的理念”“要推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做法”,“要落实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发展上给机遇的激励措施”等等,更让各级领导意识到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性。公司陆续出台了师徒合同管理办法、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知识技能竞赛考核办法、岗位成才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定了知识技能竞赛实施方案、新员工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等,机制的健全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组织保证

近年来,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全面形成单位领导负责、人力资源部集中统筹管理、教培中心分工协作、专业部门深度参与、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资源保证

(1)场所保证。近年来,公司加大培训投入,优化培训资源,2009年3月投入使用的龙虎培训基地所设的6个实训室以及2012年建成的电缆实训室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公司包括农电人员在内大部分员工的生产技能培训需求,网络多媒体教室可进行包括网络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上机培训及考试,从硬件、软件方面保证了公司培训条件。

(2)师资保证:公司已组建了一支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迎合员工实际需求的、贴近生产实际的师资队伍,在承担培训授课、培训项目开发、课件制作、青年人才指导等人才培养的任务中充分发挥作用。

(3)系统保证:除了传统的现场培训模式外,公司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仿真技术的发展成果,克服传统的现场培训模式在执行上可能存在的不统一、不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公司变电工区建立一套110KV变电站单兵演练评估系统,包括常规站和智能站的倒闸操作或事故异常处理,操作演练画面按现场一致的原则进行绘制,能在系统中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和处理方法,值班员在平台演练后能根据倒闸操作的原则和运行管理规定由系统智能判分,提交后能直观查看与标准步骤的差异,并应用于2013年工区新进员工的培训和测试。同时,各生产单位充分利用局域网等便捷平台,在服务器上建立专业知识库,上传作业知识点、典型案例、员工技术总结和学习心得等大批“电子教材”,方便新员工随时学习取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转正定级考核

新员工入职一年后,所在单位按照中级工技能等级要求组织开展岗位能力考核,公司成立考评小组对每一位新员工进行答辩,答辩内容包括新员工在培养期间应掌握的安全生产技能、基本专业技术知识和学习报告相关内容等,新员工所在部门及有关职能部室负责人全过程参与答辩。答辩结束后考评小组结合岗前教育、轮岗见习、专业岗位实习、脱产培训四个阶段考核情况和员工学习报告、 岗位能力考核情况,对每一位新员工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等级与成绩的对应关系为:成绩90分及以上为优秀,成绩80-89分为良好,成绩70-79为合格,成绩60-69分为基本合格,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综合评定取所有构成考核项的最低成绩,综合评定为优秀的新员工,公司给予适当奖励。对于综合评定不合格人员,需对其实行延期转正,延期时间为3个月,考核合格后方可转正。新员工所在部门领导班子要结合员工转正定级考核情况,与每位新员工进行一次谈话,明确努力方向。

师徒合同履行情况考核

考核以一年为周期,徒弟的考评结果以当年度的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结果为准;工区、公司对师傅一方尽责情况进行评定(考评内容:授业态度15%、培训方法及内容15%、徒弟考评结果50%、培训目标完成情况20%以及徒弟获得技能等级资格情况等);考评等级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综合评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至89分为良好、60至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师、徒考评等级均为良好以上的,可以全额兑现带徒津贴,合同期满后师傅可以继续保持带徒资格;师傅考评等级连续两年为合格或当年度为不合格的,工区、公司建议终止合同,暂停其带徒资格一年,同时为徒弟另行选择师傅;徒弟考评等级仅为合格的,其师傅带徒津贴按70%兑现;徒弟考评等级为不合格的,扣除其师傅带徒津贴的50%,同时扣除徒弟本人月度综合奖的50%,师傅未尽到传授责任和义务,造成徒弟考评等级不合格的,全部扣除其带徒津贴。师傅或师傅团队中的成员当年度的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工区、公司建议终止合同,暂停其带徒资格一年,同时为徒弟另行选择师傅。合同期满一年内,徒弟未能获得高一级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的,对已经核准发放的合同期间带徒津贴,按30%予以扣回。

生产技能人员动态考评

公司倡导“让事实说话、用业绩证明”的能力评价理念,建立以业绩为基础,能力测试、职业素养测评为核心内容的考核模式,落实以能力为导向、业绩为重点的能力评价机制。近年,研究并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不断完善技能水平动态考核,考评形式包括技能水平占80%,其中应知测试成绩占20分,应会测试成绩占60分,其他方面占20%,其中职业道德占10分、人才培养占10分、加分内容最高10分、安全生产为否决项。考评结果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下为不合格,60-79分为合格,80-89分为良好,90分及以上为优秀。其中:当年度绩效考核成绩列所在考核单位的后10%的员工,其考评得分在70分及以上才能视作考评结果合格;考评内容中应会部分成绩低于36分的(折算后),考评结果视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