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

普通心理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心理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心理学笔记

第1篇: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

一、交替传译中记忆的特点

1.记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交替传译过程中有着很强的意识参与性,译员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和记忆源语内容以便作出准确的翻译。因此,交替传译中的记忆应该是属于外显记忆,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另外根据心理学原理,记忆的最终效果和动机呈正比关系,即动机越强,则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交传中译员的目标就是将源语表达的内容用目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因此,译员的记忆也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2.信息存储的二元性。在交替传译中,发言者的表情和言语链的语音特征经过译员的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经过筛选,那些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则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经过利用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对这些语言信息分析处理后,这些源语信息便以一定的意义单位存储在短时记忆中,也就是说,短时记忆是存储源语内容的一个存储器。另外,由于交传中发言者往往持续发言几分钟甚至更长,然后再由译员进行翻译。因此,译员的笔记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存储器。

3.记忆的策略性。交替传译是一项工作强度很大的翻译活动。译员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来减轻记忆力的负担和最大限度的发挥记忆能力。例如,鉴于人们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心理语言学中提出用切分组块的方法来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即将个体的信息单位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成大的组块,从而形成较大的信息单位,以此来增加记忆存储的信息量。

4.记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交传中,为了保证双方交际的顺利进行,译员需要忠实、完整、准确地把源语内容传达给目标语听众。这就要求译员不能只记住源语篇的大意或者部分的内容,而需要将源语篇的内容和意义完整准确地存储下来,任何内容的丢失都可能导致交际过程出现中断或交际双方出现误解。因此,完整性和准确性是衡量交传中记忆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交替传译中记忆力的训练

1.记忆“内容”或“意义”的训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意思,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言语,而不是语言本身。因而在记忆力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记忆的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话语内容和意义。此训练可以通过复述来进行,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听完练习材料后复述其大意,同时尽量鼓励他们摆脱语言结构的束缚,不论使用何种语言形式,只要表达出练习材料的内容即可。在训练起初阶段可采用A语到A语的复述,随着训练的进行,可练习B语到B语,A语到B语或者B语到A语的复述。在练习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

2.分析语篇逻辑关系的训练。交传中的记忆是一种语篇记忆。任何语篇都是由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句际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语篇具有了逻辑性和条理性,因而对这些逻辑关系的分析将有助于掌握语篇的脉络和结构,从而有助于对该语篇的记忆。在实际训练中,可要求学生对练习语篇中的句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归类,并以这些逻辑关系为纽带对该语篇进行记忆。练习材料的选择也应该遵循由简到难和由浅入深的原则。

3.笔记的训练。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记忆的是发言者大量的话语,极大的信息量可能会超过译员短时记忆的容量。因此,译员需要借助笔记作为脑力记忆的必要补充。交传的笔记不同于听写和速记,它是译员用自己熟知的一套符号体系来记录信息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清楚明了的笔记有助于译员对于源语信息的准确记忆。此外,由于不同的译员往往采用不同的笔记,因而交传笔记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是,优秀的交传笔记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简洁性和可辨认性。

三、结语

本文借助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的理论,对交替传译记忆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其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提出了记忆力训练的策略和原则。但限于笔者的能力,本文对于交传记忆的研究还仅限于经验式的总结,要想进一步揭示交传记忆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进行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证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

1.医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庞杂,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新的研宄课题,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第3篇: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

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早在17世纪心理素质的问题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勇气是幸福的首要条件,它能为歌唱者效很大的劳;反过来说,腼腆、怕羞的歌唱者是不幸的。”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

在这里,怯场、腼腆、怕羞都是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他们已经注意到歌唱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即:歌唱的发声状态)。根据声乐表演艺术的特点,最佳发声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的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歌者的心理素质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

随着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声乐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者的心理素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歌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危害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歌唱欲望特别强,无论在台上或台下都充满了表现欲,甚至在台上比台下发挥得还要好。在表演艺术上像这样的“人来风”精神,也未尝不可;有的人却恰恰相反,缺乏表现欲、精神过分紧张,以致平时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不能正常发挥。以上两种情况就是优和劣的心理素质造成的不同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以致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这种难以自控的心理反常现象在声乐表演艺术上俗称“怯场”。一些初次登台者,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紧张得不能自制;练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上场就接连“冒泡”。像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忘词、跑调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压力过重造成的。客观环境是指表演场地,如:舞台、考场等;思想压力是指由观众、考官及演出的气氛对歌者造成的心理上的压迫感,使心理和生理产生一系列的不正常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质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严重障碍,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歌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教师教学成果不能正常的反映,更重要的是由于演唱的失败会使歌者本人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从而失去信心。因此不良的心理素质对歌者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不良心理素质的克服

一旦出现不良心理素质现象,千万不能气馁,不能让怯场这样的不良心理障碍在心中留下阴影。

第一,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治”。在意志性格上时刻提醒自己要镇定和勇敢,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就可以战胜害怕和恐惧。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心理,不要对自己的表演作过分的企求,那样就会从心理上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志有想象不到的“威力”。培养歌者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多接触与声乐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表达作品,把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情感、艺术处理和优良的发声状态上。只有“心病”解除了,才能在声乐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二,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凡优秀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断反复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就会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第三,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心理素质的训练均须建立在良好的发声训练及歌唱表演较完善的基础上。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第四,假如在表演进程中出现了纰漏也不要在意,要镇定自若地把演出坚持下去,把纰漏对演出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既然出现了就泰然处之,把后面的演出作为一次新的演出,不要让这种失误影响你整个演出的精神和情绪,不然则会使你惊慌失措造成连锁反应。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演唱、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要自信,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样就能在生理和心理上、技能技巧和艺术表演上获得协调、统一,达到声情并茂、唱表合一。

参考文献

[1]孟昭兰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王福增著《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杜,1986年。

[3]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4]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5]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徐小懿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第4篇: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

模拟教学是一种很不错的教育模式.其实模拟教学模式就是在行为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基础上把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以及模拟教学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他是人为的制造了一些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心理氛围以及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况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进行心理上的模仿,按照原有的要求,以解决问题等等方法获得联系职业技能的教学手段.我们的幼儿园创设的模拟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行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为基础把模拟幼儿园教学方法以及扮演教学方法很好的结合在了一块儿从而设计的教学模式.人为的设计一种能让学生跟学生之间互动的心理氛围以及幼儿园情景,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习学前教育这门专业的学生能够在逼真的模拟情况下将自己想象成主角以及配角,从而实现心理模仿,按照设计好的内容,以幼儿还有幼儿教师的行为特点强化他们的职业技能.模拟教学模式的意义:模拟教学的好处就是能够很好的解决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不到位从而导致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是太好的问题.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水平并不适合去真正的场所进行长期而又反复性的训练,因为首先是这些训练场地的管理者要联系到责任问题从而控制学院的一些实际教学训练活动还有实习实践以及人数;然后是因为他们在训练过程当中造成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小差错,都会影响到这些正在发育以及成长过程当中的幼儿,也会对孩子的家庭造成一些明显的或者是隐藏的损失.模拟教学模式刚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其不能让学员们在没有一丝风险、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毫无顾虑的去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些高职院校办学的命脉就是培养人才,所以说模拟教学必须严格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辅导,不过光靠老师的努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学员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还有积极性,有一个好的学习心态.模拟教学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参与教学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完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还有主动性.

在设计并且实施这些方案的时候,学生们可以有一种主人公的心态,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是自我发展的主人.所以说双模拟教学不单单是利用了在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这一资源,还很好的使用了媒体资源、环境资源以及教师资源.操作步骤:储备知识经验.要开展这个活动,要求在校学员们必须贮备一定的直接经验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等等.理论知识就是指一些课本学到的东西,就例如说《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等等,直接经验则是指一些相应的技能技巧等,就比如说《幼儿舞蹈》、《幼儿钢琴》、《幼儿美术》等等这些东西,再或者就是幼儿园见实习的经验等.设计课时方案.课时方案的角色分两种,一种是主角,还有一种是配角.这一点要求在训练之前学生们必须依据教师的指导方案还有既定的课程计划,然后主角设计教室环境以及试讲方案,配角主要设计配合的方案.实施课时方案.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依据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开始进行模拟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则是控制好整个过程,然后做好笔记,随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评价,并且制定改正方案.学生们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随机的自由发挥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行为.交流与评价.在课时方案结束之后,同学跟同学之间要相互进行探讨、交流、互评、反思,然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在对其进行点评并且总结.为了使高职院校训练职业技能的水平更加到位,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操作模拟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动的主人公是学生,但是学生是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的.学生们在完成角色转换的过程当中,必须有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从而更好的控制模拟情景;教师对于学生们设计好的方案也要严格把关;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所以,综上所述,模拟教学的进展应该尽量是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必须要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直接经验储备.接受这一专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的时候,指导教师应该指引学生们复习以往所学的书面知识,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举止.并且带领学生们去实地参观学习,从而获得更直接的感性经验.模拟教学应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由于学生专业能力以及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模拟教学实践的机会.提供全方位的模拟教学支持.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教学服务,就要大力支持教学设备、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制造一件模拟教室,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完善评价和反思模式.总得来说,在训练他们的专业技能时使用模拟教学模式是非常好的,他是将学校的人才直接转变为社会人才的一个很好的连接点.

2人才培养模式

图1是课程建设规划,依据“强能力、高素质、优个性”的要求,完善了“111”培养模式,即“职业能力训练、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质拓展”,顶岗学习、订单培养增加了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建立了幼教机构接收学员顶岗实习的长远计划.表1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的规划.重点改善核心课程,完善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电子教案、实验实训指导细则、试题库等,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心理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论、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此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完善《学前卫生学》、《幼儿手工》、《学前教育学》、《幼儿舞蹈》、《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这一设计较为全面的满足了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小结

第5篇: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

“1+X”的职业技能

从初中毕业考上浙江师范大学的3+2学前教育专业后,我就走上了幼儿园教师“1+x”职业技能的修炼之路。在幼儿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像与普通中学学生一样要学习语数外之外,还要学习“1+X”的职业技能:1是为了成为合格教师的有关教育的课程,而X则是幼儿园教师独有的各项技能。

X项技能中,有关于艺术类的修炼――想要练好这X项技能得每天算着时间点抢琴房,为了练琴、练声。每个星期要在舞蹈课前把前一周学习的舞蹈组合练熟,以备老师抽查,而涉及的舞蹈种类从古典芭蕾的基础到蒙族、藏族等各类民族舞,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幼儿舞蹈的编排。每周至少完成一幅美术作品,从基础素描到水彩,到儿童画……记忆中当时还学会了30多种动物的简笔画。

因为幼儿教育属于“全科教学”,所以在“1+X”的技能中,也有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技能修炼:幼儿教育在专业上称为学前教育,我们从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入手,在这五个方面分别学习如何撰写教案、如何组织幼儿活动;我们从普通心理学到儿童心理学再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由浅入深,学习如何走进孩子的心里。

到了毕业季,我向一家公办幼儿园投了简历。通过了幼儿园对我的十八般武艺的层层考核,我终于顺利地进入了幼儿园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初入职场,我被分去带新一届的小班,就这样,我遇见了我的24位首席弟子。

超级变变变:我的“1+X”份职业

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时候像是魔法师,因为这份职业会幻化出各种各样的角色,你想在各种角色中自如切换,就要如同玩“超级变变变”般迅速利落。

签完了就业协议,恰逢幼儿园招生工作结束,幼儿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我便和师傅一起,逐一与首席弟子们的爸爸妈妈们见面――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新生家访工作。杭城的七月酷暑难耐,在那一周里,我们每天起早摸黑,家长总希望你能在他们家多坐一会儿,多了解他们家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一天走下来,每到一户人家,家长都热情地“请老师吃西瓜”“请老师喝水”,胃撑得鼓鼓的,出了门就去找公共厕所,只因不想让家长认为老师“难亲近”。

2009年暑假的末尾,我接到了园领导的召唤――开学了!来到幼儿园后,我的第一份职业是清洁工:一个暑假过后,幼儿园里积满了灰尘,虽然有保育老师帮助打扫卫生,但是想要快速开展工作,还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擦地、拖地、扫厕所、清洗桌椅,经过一天的打扫,教室总算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我也有了开始工作的好心情。

接着面对的第二份工作便是设计师。在幼儿园里,你就是一名室内环境设计师,教室内的环境、公共区域的环境、植物角的环境,幼儿园大大小小的角落都需要你根据自己的艺术造诣来设计,要想让你的班级更富有童趣,更别具一格,更加彰显艺术美,那可要下不少功夫。你还需要成为一名“废品收集者”,家中有什么牛奶盒子、鞋盒子、奶粉罐子,都不能丢,你时时刻刻都可能会需要它们为你的创意增光添彩。设计完后,你就得立刻变身油漆匠、木工、裁缝,将设计变成现实!

正式开学后,我又开始当作家,我需要撰写周计划、教学计划、主题教学网络图、教养笔记、教学反思、观察笔记、幼儿成长档案、专题论文、活动记录、学期计划、学期总结、家园联系手册……年级组长是这些工作的“检查者”,为了保质保量准时上交,有一天我写到了凌晨3点。

和许多单位一样,“新人”就是用来“折腾”的。在幼儿园里,如果你能被经常“折腾”,说明你是个综合能力很强的好手。于是,我又变成了演讲师。其实我本身是个有些内向的人,但来到幼儿园后,在不断地“锻炼”中,我也慢慢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在进入职场的第一年,需要参加区里的新教师学习班,学习班每个学期末都会有一次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每个幼儿园只有一个名额,而我有幸在那一年中,连续参加了两次比赛。第一次是讲故事比赛,这是我本身就比较擅长的,但也是大家都比较擅长的,在这一次比赛中,我小试牛刀抱了个二等奖回来。

第二次是演讲比赛,要求以“爱”为主题作5分钟演讲。当时,领导看到通知的时候已经晚了,急急忙忙跑来和我说:“就你去吧!明天就要比赛了,赶紧准备一下!”于是,匆忙地准备。我的演讲说了我们班一个“特殊儿童”的案例,感动了不少评委,结果抱着一等奖回来,皆大欢喜。

再后来,我是舞蹈家、道具师。2010年6月,幼儿园园庆,要求老师们排练节目。我和另一位老师共同排练一个儿童舞蹈《猫和老鼠》,起初排练得很不顺利,也受到了领导的质问。更因为重要道具――一口大缸制作失败,被领导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尽快搞定。我找园长请求帮助,可她却告诉我:“请你自己解决!”那一刻我觉得孤立无援。但即使是赶鸭子上架,也得解决问题,最后我找到了一家“红白喜事店”,请师傅按照我的要求“扎”出了一口缸,才把这事搞定。最后,舞蹈在园庆典礼中获得了好评。

有时,我是主持人。在幼儿园的大大小小活动中,都需要“主持人”,小到年级组里的自理能力比赛,大到幼儿园的运动会、园庆活动,等等。作为一名新人,自然是要常常被“试试”的,初入职场的3年里,我几乎包揽了幼儿园大大小小的所有主持任务,我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刚开始拿着主持稿还提心吊胆,到后来有活动拿起话筒就可以直接主持。

有时,我是新闻记者、编辑。幼儿园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活动,这时,我就将各种活动情况采写成新闻稿,到网站上,让家长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情况,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传播出去,与大家分享。

有时我是钢琴师,在孩子们歌唱时,送上优美的伴奏;有时我是歌唱家,把好听的歌唱给孩子们听。在班级里,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我们常常利用空闲时间举行“小歌星比赛”,孩子们轮流上台表演,正好那时“爸爸去哪儿”特别流行,一个宝贝就上台演唱了“爸爸去哪儿”主题曲,结果最后,变成了全班大合唱,那场面,太有爱了!还有一次,我在孩子午睡前,给孩子们唱“摇篮曲”,哄他们入睡,过了几天,一位妈妈发短信给我说:“替孩子谢谢你,她能在家自己睡觉,有你的功劳,她说你在幼儿园给她们唱摇篮曲,她把音调都记住了,睡不着就哼几句。”

我有时会变身侦探,需要在班级里“破案”。每天上午孩子们都要喝牛奶或豆奶,那天正好轮到喝豆奶,班里的诺诺不太爱喝,悄悄把没喝过的豆奶扔到了别的喝完的小朋友的袋子下面,以为大家都没有发现。平时喝豆奶都拖拖拉拉的诺诺,今天早早喝完了豆奶,引起我的怀疑,迅速到“案发现场”,找出“证据”,接着开始“录口供”。起初诺诺因为害怕老师批评而不敢承认自己的行为,经过细心劝导,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再后来,经过对孩子长期持续并耐心地引导,诺诺慢慢地喜欢上了喝豆奶。这不,侦探又变身营养师了。

我有时是个演员,因为需要一会儿扮红脸,一会儿扮白脸;有时我变身“搬运工” “修理工”“钳工”,因为幼儿园里男教师少,我什么都要做;有时我变身保姆,掌管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更多的时候,我在学习如何当一个教育者,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得懂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里,让每个孩子都开出不同的花朵。

我们是用爱工作的人

虽然我们的工作需要各种技能,但这一切都只是装备,论本质,我们都是用爱工作的人。这是一份缺了爱就无法进行的工作,这也是一份能感受到爱的魔力的工作。我一直觉得,幼儿园老师之所以能无条件对孩子付出那么多的爱与关心,这其实是相互的,因为我们在工作中,也收获了孩子的爱。

有时,我是孩子们的妈妈。我把其中一份母爱,悄悄给了她,一个懂事的女孩。刚入园时,她不哭也不闹,吃饭睡觉都很棒,看见教室地上脏了,还会主动找扫把来打扫。可就是这样一个她,是我们班语言能力发展最缓慢的孩子,是家庭教育环境最不成熟的孩子,回想起小班上学期的她,总是孤孤单单一个人游戏,只能说单、双字的词汇,她总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却总是力不从心;想起她高烧病重却仍被家人送来幼儿园,坐在小椅子上就要昏睡过去的模样,我就止不住心疼,想给她更多更多的爱,更多更多的关注。可日常教学工作,我们不可能只关注个体而忽视班级整体的发展。我只有抓住极少的机会,单独教她说话。起初她说不出来,有些沮丧又不愿意见我们失望,就朝我们笑笑便走开了,也不想再努力。在我们的坚持下,终于有一天,当我听见她能自然地叫我一声“老师”;再有一天,她能在清晨对我说一声“早上好”……又过了几天,她会口齿不清地跟着小朋友们一起喊“豆豆三班集合了!”她的进步让我欣慰,也让我感动,更让我知道,只要用心,用爱,哪怕一点一滴,一字一词,也可以慢慢把孩子教好,最重要的是教给她爱心和耐心。我给她的每一个鼓励的微笑,每一次坚定的点头,每一回心疼的抚摸,每一个庆祝胜利的拥抱;她给了我:悄悄在我脸颊印上稚嫩的吻,轻轻从背后趴上我的肩膀寻找依靠,慢慢把小脑袋探进我的眼帘――这就是我们之间特殊的“母女情”。

有时,我是孩子们的孩子。每当我外出学习培训回来,这是最温暖的时刻。孩子们都会兴奋地扑进我的怀里,有的还更兴奋地直接扑上来“强吻”,然后关心地问我:“老师,你怎么才回来?”“老师,你去哪里了?”“老师,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像小管家、小大人一样的孩子们,是我幸福的源泉。

因为有爱,虽然我们刚走出校园,尚未真正为人母,但我们把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因为有爱,在我们的工作单位,没有复杂的职场关系,幼儿园从上到下就是一家人,共同生活,也共同探讨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亲如一家。

因为有爱,我关心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关心着我。当我心情郁闷、烦躁时,孩子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我的情绪,过来问问:“老师,你是不是不开心?”“老师,你是不是太累了,我帮你敲敲背吧!”受伤、烦躁的心,瞬间痊愈、平复!

第6篇: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兴趣;多样化;个性化;模式

教学是一门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法传授知识的艺术。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讲课之前,会认真、缜密地思考用什么样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才会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目的,要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一本讲义,呆板、单一、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用饱满的精神和激情感染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学习英语。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构建多样化、个性化和协作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作为一种心理倾向,使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根据是对实现满足需要的过程发生兴趣还是对结果发生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实现满足需要过程中所做的事情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而感到需要而引发的兴趣,即对学习过程本身有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伴随积极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主动地力求以最完美的方式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而间接兴趣是对事物的本身没有什么兴趣,而对这种事物的结果,即满足了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对活动过程的结果感到需要而引发的兴趣,即对学习活动之结果(未来的需要)的兴趣为基础而形成的学习自觉性,这使学生对学习的客观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它使学生确立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现象。故经常对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的目的教育并及时让学生了解学习某些内容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母语是非英语的学生来说,仅仅依靠间接兴趣,学习活动就只能靠意志的支持而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然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这样,间接兴趣也不可能长久维持,所以仅仅引发间接兴趣,往往无法顺利解决外语教学质量低,学习无兴趣的问题。直接兴趣对学习经常起着直接、主动的作用,因而更为重要,却往往受到忽视,这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也就成了外语教学法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规定:“在对听说读写译等单项技能提出要求的同时,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公共英语,其教学目的都应以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诸方面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外语教学的目的与实质,正如《论语》上说:“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为合适的工具,引申为正确的方法。要使语言教学在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依然沿用至今,传统、呆板、单一的“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和“将课文逐字逐句翻译成汉语”的方法,显然是难以奏效的。

那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中心”, 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呢?外语教学的实践证明,老师除了发掘教材内涵的兴趣因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辅助系统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也应该是始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学习欲望的因素。兴趣,往往是自觉的先导,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尽早地接触外语的实际。培养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意识”,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教育者,为了实现这一点,我结合我院的教学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尝试,以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下便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成立“英语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所有的学生编入若干个英语学习小组,将各小组内所有的学生结成“说英语搭档”(English-speaking partner),让每两个学生互相检查自己阅读和背单词、课文的情况,互相练习说英语,互相准备对每一课后的英语讨论题的回答等。

在口语训练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念”、 ”背”、”说“。

1、“念”----要求学生每天要大声朗读课文,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大声朗读课文。朗读,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开口说英语是输出的过程,该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输入又怎么能输出呢?朗读是输入积累的重要手段。

2、“背”---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老师挑选出的,适合学生水平的优秀范文、课文段落和经过老师整理的分类词汇如水果类、服装类、饮料类和蔬菜类等词汇。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有了大量能到背如流的经典文章作基础,学生不仅能脱口说出大量的句子,同时,还能迅速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3、“说”----要求学生经常说英语,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要一律用英语,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同学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也应当多用英语。没有语言环境就自己创造语言环境。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养成多说英语的习惯,和多有听别人讲英语的机会,我一直坚持用全英语进行教学。俗话说:“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不多说多练,“金口难开”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

建立“英语值日“制度,运用”Oral Report“。在每堂课开始的时候,花十五分钟的时间,让两名值日生作口头报告,口头报告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如:国际新闻,班、系或院内新闻,国内外经济动态,介绍新书新电影,书评、影评以及笑话和幽默故事等。口头汇报所用的内容力求简单易懂,尽量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使大家都能听懂,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让学生都有锻炼口语的机会,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而且,老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口语水平,便于及时纠正错误。

重视以课文为基础的口语训练,开展课堂讨论及辩论,组织英文“短剧表演”和各种比赛活动。布置和组织学生对精读教材每课后的讨论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有机会阐述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每上完两篇精读课的课文后,教师根据课文所涉及的内容,指点一两个辩论专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然后由学生评委和老师一起,评选出班级“大专辩论会”的胜方。要求学生以英语学习小组为单位,将所学的教材内容,编成课堂短剧,每个学生都必须在短剧中担任一个角色。这种自制道具,自编、自导、自演的短剧,使外语教学的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开展英语朗读比赛、记生词比赛、写作比赛、出英文班刊和墙报等等。凡优胜者均给与奖励或表扬。

运用外语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指导外语教学。基于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在第一节课结束前或第二节课开始的时候,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个笑话,让学生猜个谜语或让学生讲讲趣闻。这样做得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有张有弛,始终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虽然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虽然比中、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但整整一节课的全神贯注仍然会使学生十分疲劳。学生的疲劳状态必然会影响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加强对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英语课外活动不仅活跃教学,使学生在接触英语的实际过程中运用在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也是教师得知自己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的有效手段,而且,能综合地训练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多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要求,我对学生进行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外指导。

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较强的参与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较好的语感,提高了文化素养,进一步掌握了英语词汇、短语、基本句型和语法知识的实际运用。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高之者”。(《论语 雍也 第六》)。“好”仅是初步。“好之而未及于高,则好之未至也。”因此,教师应善于创造条件,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诱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力求真正做到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造就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普通心理学笔记范文

一、准确选题,广泛联系

(1)确定要讲的题目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通过阅卷发现问题;第二,征求学生意见;第三,根据教师经验。这三种途径各有利弊,比如,仅仅阅卷不易发现学生解选择题的思路,而仅仅调查学生,不能发现学生的解答细节。所以,我们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征求学生意见的同时,随机抽取一部分批阅,并结合经验,对一些重点问题变形延伸。

(2)单纯的就题论题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习惯于从一个重点或难点题目展开,介绍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为此,我们首先以对高中知识有一个系统地把握,然后,建立相应题库。我们的做法是:多准备几个备课本,按题型写上目录,然后将去年的模拟题汇编(同版两套)全部剪下来,贴到备课本上。这样,基础题库就形成了;以后遇到好题在陆续添加。另外,再准备一个备课本,以便总结小专题。

(3)让学生了解教学安排是很有必要的。经常遇到的情况:上课铃响后,学生开始找卷子、笔记本……两三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还要维持一次纪律;而且,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听课效果肯定不会理想。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提前告诉学生每周的大致安排,而且,每天晚上让科代表提醒当日的作业和第二天的课程安排。

二、分类变式,重点优先

(1)变式练习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强化,二是补充。分类讲评有利于学生集中思维解决一类问题,也可以对相近问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分类的常见方法常见的有:按知识分类,按思想分类,按方法分类,按简难顺序分类……当然,如果知识点很分散,也不要强求分类,可逐个变式强化。

例1:某套高三前期的调研卷,主要考察函数、数列,同时也涉及其他知识。

经分析设计三部分:①函数问题。重点分析“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确定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的解题策略,以及利用“画特殊图像”的思路解决“多种函数性质结合”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②数列问题。从一道题出发,重点对“数列求和的常见方法”检查复习,让学生自己说方法并举例子。③其他问题。讲评零散问题,没有进行展开。

其中,第①部分使用1课时,第②③部分使用1课时。

(2)“重点优先”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中学生注意品质的特点。一般认为,学生有意注意程度较好的是上课后5分钟~35分钟。因此,将重点问题放在开始讲,而将一些次重点的、零散的、偏怪的问题放到后面,更能提高课堂的效率。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感觉这个也重要,那个也重要,而把一节课设计多个重点――多重点的结果是无重点。实践证明,一节课的重点以不超过两个为宜,甚至于,一节课只讲清一个问题,那么,如果这些知识都很重要怎么办?我们可以采取“小循环模式”,即从系统的角度,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段内,将重点知识梳理一遍。

三、注重细节,板书直观

(1)设计课堂引入。前几分钟,很多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所以,一上课就讲题,会使学生理解困难。就试卷讲评而言,常见的引课模式有:①分析试卷,介绍平均分等情况,使学生了解试卷情况和自己知识的欠缺。②易错题激励。对一些重要但学生认为简单、容易忽视的问题,学生经常没有听的兴趣,这时可以出一两个小题,设置知识陷阱,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③熟题引入。为了讲清那些比较困难、不易理解的题目,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相关的简单问题,或者使用熟题,给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

(2)提问的技巧。事先确定某个问题由特定的学生回答,这样更有针对性。如果只由学生举手回答,很容易将课堂变成几个人表演的舞台。所以,使用“先指定回答,再举手补充”的方式会更有效果。另外,对于课堂练习,让学生养成做完题目(或有想法)后就举一下手的习惯,对老师有效提问会很有帮助。《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一文,提出了课堂提问的六条原则:掌握难度、控制频率、巧设坡度、巧选角度、创激亮度和增强跨度。

(3 )设计板书。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的体现,必须在黑板上留下点东西使学生把握本节的重点。常见的,可以留下黑板的某一侧专门书写重点知识与技巧,另一侧写习题解答。

四、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

(1)课下是对课上的良好补充。由于课时的限制,对有些问题课上不能讲透讲全,可以通过课下作业补充,也可以进行专题总结让学生阅读。

(2)尝试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试卷讲评不是教师的专利》一文,提出了一种可操作的模式:①教师整体分析与提示;②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自评互评(书面);③教师给出参考答案,指定学生结合自评情况讲评;④教师小结完善;⑤学生针对整体或某一问题撰写小论文;⑥一周之后,进行终结性测试。

《例说试卷讲评中的探究式教学》一文中的案例,针对一道综合题目,统计了多种解答及典型的错误印发给每位同学,课上要求每一位同学认真阅读,并结合自己原来的解答(或未完成的解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我的解法是不是最简的,最好的?②我的解答不能继续下去是因为哪个知识出现了障碍?(明确听课的目标)③上述的几种解法能解决类似的一类问题吗?(方法的掌握比会解一两道题目更重要)④你认为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总结反思才能提高),然后学生共同研究与探索,教师进行总结。

(3)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是最重要的。否则,老师即便讲的天花乱坠也是劳而无功。实际上,要让每个学生都心甘情愿的完成作业,甚至需要比备课花更多的心思。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沈松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年第10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