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电影产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产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产业前景

第1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精益生产;中小企业;经济管理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得到迅猛发展,积累了庞大的工业规模。但是普遍规模很大,效率很低。今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必须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效率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与先进企业同台竞技。精益生产是全球普遍实践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提升目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只有深入实践精益管理,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文章结合精益生产实际应用,对精益生产应用推广进行探讨,对解决目前中小企业中的生产问题方案有一定参考意义。

2、中小企业生产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最初起步时没有太系统和专业的进行工艺和工程规划,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导致企业生产制造问题多多,物流线路混乱,库存和在制品居高不下,资金占用大,质量问题严重,企业中七大浪费比比皆是,企业的效益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国内制造企业普遍走的是依靠简单规模化的机会型发展模式,资源消耗大、管理效能低;目前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必须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型发展模式,建立产品与质量优势。所以在管理上,要从依靠资源做规模的粗放形的管理,转化为依靠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能力来做增值才能达成,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如图是简要分析企业转型升级的示意图。

3、精益生产概述

所谓精益生产是通过消除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上的浪费,实现制造资源(人、设备、场地、物料、时间等生产要素)利用率最大化的布局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的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一切浪费,以一种追求完美、追求精简和全员参与的管理理念。中小企业进行精益变革的过程不一定需太大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坚持以流畅制造、制造质量、全员参与、标准化、持续改进五项管理原则进行改进,对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组织、及流程上加以优化,在加上一套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减少企业在生产各个环节不必要的浪费,实现零库存,零缺陷和高柔性生产,从而适应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要,从而提高公司的管理软实力,达到公司整体利润的增加,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中小企业能增强自身的能力,能健康成长。

4、精益生产在中小企业推行的意义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市场环境的不断恶化,长三角等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不少企业没办法只能倒闭。就近几年来说,原材料的价格就翻了一倍还多,中国也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型,所以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的上升,在加上近几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压力使不少长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举步维艰,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这种强压力的环境下探索新的竞争手段,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精益生产就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

笔者近三年在企业进行多个精益生产项目的推广,投入不大,但都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人均效率提高40%左右,生产周期缩短50%,在制品下降60%,作业面积减少30%,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5、探究我国中小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要点分析

精益生产在中小企业的推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精益现场,这一阶段以现场为中心,以实物为主线,以安全、质量、成本、效率、组织发展五大目标为关注焦点,推行精益方法、工具,建设自主团队。这一阶段极为重要,要从公司的高度进行组建专职团队进行推进,要选好试点单位,选好团队成员,以点带面,进行带动全员的学习与参与,公司高层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关系到推进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精益工厂,精益工厂建设阶段是以五项原则(流畅制造、制造质量、持续改进、标准化、全员参与)为关注焦点,建立工厂制运作模式的阶段。其核心是将质量、生产、物料,以及人员等制造资源集成到工厂平台,形成有机的制造体系。第三个阶段是精益价值链阶段,精益价值链建设阶段是以绩效为导向、以流程为主线,将精益管理向研发、供应链等延伸的阶段。其核心是建立面向企业价值链的核心流程与机制,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第四个阶段是精益模式建设阶段,是以公司战略和公司文化为指导,集成公司核心业务,建设管理模式的阶段。其核心是建立人力资源、业务管理、知识集成等平台,促进公司成长。

在推行精益生产中要以三条主线的思路进行开展工作,三条主线是指推进精益管理的业务管理、机制建设、能力培养三个方面。业务管理是指公司经营业务的管理,业务管理的关键是明确业务目标及其思路。但是仅仅明确目标和思路,并不意味着目标的达成,我们还必须确保公司全体员工能够按照目标和思路共同行动,这是机制建设;最后,我们还必须培养训练有素的员工,以确保员工能够胜任各自承担的职责,这就是能力培养。我们只有遵循“三条主线”的思想,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推动企业不断走向精益化。

在推行精益生产中还有两个方面极为重要:一是成立专项的推进机构,做好精益生产推进的计划管理,专职精益主管负责每天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协调工作保证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在推进过程中要加强人员的精益知识的培训工作以及精益生产的宣传工作,让员工更多的了解到精益生产会带来的好处,增强大家的信心,减少阻力。

第2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 电影产业新媒体发行

一、电影产业概述

(一)我国传统的电影发行

电影产业包括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部分,其中心环节是电影发行,以发行权为经营对象。电影公司将电影的发行权转让给专门的发行公司,由发行公司全权负责电影的推广发行。发行公司同影院进行交易,同时监督电影的上映事宜和票房收益。

目前,我国主要的电影发行商有中国电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这两家国有控股企业垄断了外国电影的国内发行权。民营的电影发行公司主要有华谊兄弟、北京新画面和保利博纳等。

电影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是电影放映。我国电影放映的单位是院线,遵循院线制。电影进入院线所获得的票房收入由制片方、发行商和放映方按比例分账。除了院线以外,电影的发行渠道还包括电视频道、音像DVD、网络和海外发行等。电影收入主要来自于票房、版权经营和电影衍生品开发。版权保护完善与否关系着电影收入的多少。

(二)我国传统的电影发行方式的弊端

1、过于重视票房成绩

一直以来,院线是我国电影发行的主要渠道,电影票房成为判断电影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一部影片向其他发行窗口推广,向消费品经营商进行特许使用权转让,以及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元素。”[1]而我国对电影版权的保护不完善,电影通过其他发行渠道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有限,这也促使整个行业更加重视票房收入。

我国的电影票房遵循着“二八法则”。“二八法则”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就电影票房而言,可以理解为电影票房80%的收入是由20%的影片创造的,剩下80%的影片虽然是大多数,但只贡献了20%的票房。我国每年电影票房成绩依靠进口大片和少数国产“大片”,影院主要从这些票房中获得收益,而票房表现不佳的影片难以获得较多的拍片量,票房前景不被看好的影片甚至难以进入院线。

2、大量电影难以进入院线

我国目前的银幕数难以满足电影放映的需求,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影片难以进入影院同观众见面。“2012年前11个月,我国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686部”,[2]进入院线上映的约为291部。许多电影面临着零拷贝的尴尬局面。

这些无法进入院线的电影,往往具有如下的特点:中小成本制作,没有名导演、名演员,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特殊题材电影,小众的艺术电影。总而言之,这些电影不是“大片”。这部分电影同市场的联系并不紧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特殊题材的电影得到国家的补贴,成本都比较低,发行商也不会对这类电影投资太多。影院在满足了国家配额的最低标准后,不会为这部分影片提供上映机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电影资源的浪费。

二、新媒体与我国电影发行

如前所述,没有名导演和名演员的小成本微电影或艺术电影往往难以在影院获得充分的拍片量,或者根本没有机会进入院线上映。然而,这类影片真的没有观众需求吗?

2010年,视频网站优酷与中影集团合作,推出了专门在视频网站播出的新媒体电影——《11度青春系列电影》。其中《老男孩》以优良的制作和梦想与青春的主题引起了从60后到90后网友的广泛共鸣,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迅速席卷了整个网络,创造了微电影的收视奇迹。

新媒体是电影发行、放映的全新渠道,给每一部影片提供了机会,以“长尾理论”突破了“二八法则”。“长尾理论”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指的是当商品储存、展示的场地足够大而流通渠道又足够宽广时,那些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产量和需求都不高的产品不断积累而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同热门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比,可能更大。相比于“大片”,中小成本制作,没有名导演、名演员,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特殊题材电影,小众的艺术电影在市场前景上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上映空间小。而新媒体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能够随时随地覆盖网民,每部电影都能给找到自身或多或少的观众。电影通过互联网存储和流通基本上是无成本的,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受众覆盖率能够使每部电影的观众在最大程度上聚合,使较冷门的电影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

新媒体提供了多种电影发行的渠道,这些新渠道的优势在于:

首先,电影发行时间和观影时间、方式比较灵活。传统电影产业中,电影收入由制片方、发行方和放映方按比例分账,影院会随时将票房成绩不佳的电影撤下。而新媒体使比较冷门的影片不用受制于院线的拍片时间而能够寻求最适合的新媒体平台,观众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影片的时间和环境,不用受控于影院的安排。

其次,新媒体的受众针对性强,能够提升电影的市场适应能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点对点的、互动式的。电影的新媒体传播能够直接连接到每一个受众,及时了解观众的反馈,可以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来调整发行方式和发行平台。在新媒体语境下,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稀缺物,观众的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通过新媒体,电影的发行、营销可以最大限度地找准目标受众,找到最合适的平台。

新媒体丰富了电影发行和放映的方式,为拓宽电影发行渠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能够成为院线制的重要补充。电影产业可以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新的发行渠道,实现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红岩.美国电影企业的市场发行模式分析.当代电影.2006(6)

2.刘君凤.2012年前11个月全国电影票房达143.5亿.

http://et.21cn.com/gundong/etscroll/2012/12/19/14086858.shtml

3.蔡滢.浅谈网络对电影发行方式的影响.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5)

第3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青年导演 天使投资 电影融资

一、背景

我国的电影股权投资基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部分认可,但随着我们电影产业化的深度发展,结构性问题日益凸现:知名导演利用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吸引大笔资金趋之若鹜地投拍大制作电影,而中低成本的小制作电影却遭遇了日渐冷落的尴尬境地。青年导演的不断涌现虽然为我国的低成本、小制作影片的发展补给了才智,但制约青年导演拍摄影片最棘手的问题却为融资难。资金的缺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电影产业规范化与结构合理化的良性发展,缓解青年导演的电影融资困境已经迫在眉睫。

二、青年导演融资问题与不足

(一)融资渠道少。盘点我国现行的几种主要的融资形式:境内外多元融资、银行贷款融资、广告植入融资、版权预售融资等。关于境内外多元融资,例如,中影集团作为我国电影界的大佬,利用其极尽垄断的资源与信息优势吸引国内外或不同公司的资本投入。《建国大业》、《投名状》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制作影片,就吸引了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制片公司参与投资。而《赤壁》总投资额8000万美元的影片,投资方包括中国电影集团、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橙天智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大春秋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至于银行贷款与广告植入融资,虽然在华谊的电影《画皮》资金来源中看到北京银行身影;在《非诚勿扰》里,5000万投资里也有一多半的收入是植入广告。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以上被投资的公司或者影片存在诸多共通之处:首先,均为知名公司,如中影、华谊。其次,都是有影响力的大制作,《建国大业》、《投名状》、《赤壁》、《画皮》、《非诚勿扰》这些影片不论是在投入资金额度、导演影响力、所参与明星级别上都可以称得上国内当时的大制作。因此以上融资方式对解决“三无人员”的青年导演或者小成本影片融资困难意义不大。

(二)投资不足,融资限制多。以2010年数据为例,我国电影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已达到年均20%以上,内地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电影产量高达460多部,仅次于美国好莱坞与印度宝莱坞,位居世界第三。尽管如此,但美国平均每部影片可以获得的投资在2500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有150万美元。由此可知,面对我国潜力巨大与增长迅速的市场来看,国家与社会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不能满足我国电影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小成本影片的异军突起。

国家、境内外组织或社会人士设立的青年导演扶持基金虽然在发掘新人、培育小成本市场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也不可忽视:如2007年5月,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中国媒体基金与中影集团宣布合作,建立了一个规模达5000万美金的针对青年导演电影投资的中国传媒基金,但由于我国对于国外设立基金在发行与放映的严格限制阻碍了电影产业链条的衔接,进而延缓了其对我国青年导演投资步伐与力度。

(三)PE不愿涉足。电影私募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成长期电影公司或者有知名大导演、大明星参与的影片,而作为电影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成本电影却很难受到电影私募基金的眷顾,究其原因:这实质与电影私募基金的投资对象定位阶段有关,在风险投资领域,虽然风险投资对象为高风险的企业、项目,但其针对的主要阶段是成长期的企业或项目,前端初创期的企业、项目投资一般是由天使投资者来完成的。风险投资领域的这一细化分工在我国发展起步阶段的电影产业中就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青年导演执导的影片似如初创期的企业,存在着较成长期更大的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造成电影私募基金不愿意轻易涉足。

(四)此外,由于电影市场存在的资金数量较小,投向易走人情化,资金回笼慢与监督困难等也会影响到我国电影产业化进度、电影产业前景的发展。

故综上所述,结合我国青年导演对资金需求的紧迫性与其所处阶段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国家政策扶持因素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出针对该人群及其所处阶段可行的融资解决之道则成为当务之急。

三、青年导演于天使融资的现实基础

(一) 法律、法规政策日渐完善

我国相关法律分别在鼓励风险投资、民营资金进入电影文化产业给与了政策性的推动。如在《电影管理条例》中规定,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参与摄制电影片。国务院也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文规定,对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而在《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广播影视产业在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领域,都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或参与。由此看出,天使投资以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形式在电影企业种子期进入电影摄制、发行、放映等各环节已无太大的市场进入障碍。

第4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电影广告化;广告化艺术形式;艺术表现;中国电影产业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63-02

一、电影广告化的起源进程

(一)电影广告化的起源

电影广告化得产生最早从美国的电视栏目里开始。二战后,宝洁公司开始有意识的将其旗下品牌产品及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产品融入媒体节目当中。之后,其他跨国公司看中了电影这种传播媒介带来更广的传播效果,他们开始充分利用电影这种全球化的传播手段。而今天,随着广告手段发展的日益成熟。即便是在在较为脱离实际的科幻电影和动画电影中,也能寻觅到广告的踪影。在电影广告化的宣传中,所要宣传的广告通常跟电影的剧情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表现方式较为隐蔽,尽量避免观众对广告出现之后的不满和反感。通过类似的展现,电影中的广告因素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影片的展映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二)电影广告化的发展进程

在当今这个崭新的娱乐化时代,广告要想存在,要想实现自己的话语体系,就必须寻找能够保证它自身宣传效果的表现方,而电影与广告的整合发展恰恰迎合了趋势的发展。在我国,电影广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影事业的产业化进程,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承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已如箭在弦,这种与产业的融合已经势不可挡,中国电影产业随之被卷入国际化大生产的产业浪潮之中。美国一家报纸曾这样形容中国的电影市场:“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在这丰厚的市场中,国家上很多电影公司参与到我国的电影市场中,他们凭借丰富的人才管理经验,先进且高效率的经营理念、资本运营手段,非常迅速进入到我国电影市场,并逐渐开始影响整个电影产业。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中,有的电影企业间的竞争会呈现出不良状态。一些比较成功的电影广告化经营案例多是由电影制片方操作的个案型、自发广告的行为。从全球整体的市场经营状况来看,中国电影广告市场还处于电影广告化得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比较规范的电影广告经营模式和电影广告体系,它的利润空间和可发展潜力都还很大。我们知道,中国的电影产业不可能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产业,它与其他文化产业有着很多相关性,乃至与其他产业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利用这种关系,以资本为基础,通过资本制作的投入,广告赞助的投入,电影广告的植入来达到电影与资本的联合,运用资本运作手段,改革电影产业投融资体制,实行产业经营与资本运作相结合,加速实现资本扩张和产业规模的扩张,提高电影广告化自身的竞争力。电影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产业,具有广播电视、报纸等其他大众传媒所不及的特点。用资金、优秀的拍摄团队、顶级的演员、高科技的后期制作和卖力的宣传炒作引起大众的关注,来丰盈电影和广告之间的结合度,这样不但能加速电影的产业发展,也能带动品牌效应所能带来的利益链。

虽然说我国电影广告化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按照现如今的发展趋势,电影正由事业向产业、由计划向市场转化,有理由相信,电影广告化带来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电影广告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任何电影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叙事方式,而通过电影这个平台存在的商业广告通过考虑每部电影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地点、时间和情节中插入广告的相关性信息,从而使电影成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展示平台。具体言说与表现的形式主要有:

(一)镜头背景的表现化

即把企业品牌作为背景广告放入电影画面中,从而展现广告效应。《疯狂的石头》班尼路的品牌标识通过此方法就是很好的表现。

(二)电影情节表现化

电影情节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电影情节的改造和建设,将广告成功地融入电影情节中去,会取得自然流畅的效果。例如,出现在《变形金刚》里的诺基亚手机,通过展示火种源这段情节,诺基亚手机连贯的出现在情景中,体现的效果的确不俗。

(三)电影道具的表现化

即影片中演员所使用的用品用来宣传某品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会不断接触各种商品的,电影按照正常的叙事过程也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商品的使用。如果女主角在买衣服,就让她穿某牌子衣服,如果男主角开车,就让他开某牌子汽车……把现实生活中人与用品的结合方式,放入到影片中,就是影片与广告的一种有效自然的融合。

(四)品牌广告的特定音效或旋律表现化

具有特定的音效或音乐旋律的广告暗示,使受众联想起某品牌。例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具有标示性的音效和旋律经常运用在作品中,虽说观众不能清楚地看到手机上的品牌标志,但可以通过耳熟能详的特定音效去想起某品牌

(五)冠名形式的表现化

广告用冠名的形式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这种方式在电视节目中会经常出现,比如说某栏目或者某电视剧由某公司赞助播出,有的还会出现某某剧场、某某在线、某某直播等形式。这种模式比较直白一些,但是又不同于纯粹的广告推销,而是相对隐性。

以上几种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会单独出现某一种形式,而是一个电影片段中通过不同表现方式的综合从而达到和谐精彩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中的制作人员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电影情节的把握,对叙事的描述,以及对整部影片的把握都是影响电影广告化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赞助电影企业和其品牌必须与他们展开非常默契的合作,才能将电影和广告产生互惠互利共同提升的效果。

三、电影广告化的未来趋势

电影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发展着,广告更是在努力地跟随潮流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影广告化的未来趋势是深远的。首先,电影广告化突破了广告电影时间上的限制,与一般电影一样。可以用两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讲述故事,同时更好的宣传了品牌。其二,广告化的电影在情节设置上也有独特的方式,画面效果和明星效应各个方面都将和真正的电影无异。但他却会更加吸引票房的收入。这也意味着。这种电影广告化得形式有着在电影院上映的能力和吸引观众付费观看的魅力。其三,电影广告化的诞生过程更加注重企业的领导性。即某种程度上,电影的拍摄与否和企业的宣传意愿直接相关。以往的电影,都是电影制作方寻找企业赞助方,而广告式电影则是企业主动寻找电影制片公司。

第5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影;放映;传统放映

一、优势明显:数字放映与传统放映的比较

这种模式带来的变化是相当明显的。由于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像传统电影那样洗印大量拷贝,意味着在发行中,拷贝复制、运输、储存、回收等巨额费用可以减少多达90%;这还意味着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画面,或者完全用计算机生成的数字电影,再也不用为了转换成拷贝发行而进行“数转胶”扫描。而数字传输技术的保障,使整部影片在传输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从而使观众可以与影片导演看到一样画质的影片。数字放映也不存在刮伤拷贝的问题,可以避免出现胶片因光源照射导致的老化、褪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观众可以欣赏到更加精彩的画面,没有划痕、晃动、斑点,也不存在重影和接片的干扰。可以说,传统胶片电影是力争“再现”画面,而数字放映机是忠实“重现”导演的设想。胶片电影尽管在拍摄时像素比数字电影高,但是经过洗印、制作标准拷贝、放映拷贝后,像素已经大大下降,放映时的损耗也特别大。而数字电影几乎是“零损耗”,目前的数字电影放映机能达到2048X1080分辨率或 660万像素,比胶片电影要清晰。在美国最早开始数字商业放映的1999年,观众看完《星球大战 I――幽灵的威胁》后,85%的人评价图像质量“非常好”,超过了胶片放映的效果。

数字电影最大的优势,不仅仅是对电影画面和音效的改变,重要的是可以让一部影片第一时间同步在影院上映,并且解决了国产影片小规模发行的难题。一旦数字电影信号通过卫星或网络发出,从理论上说,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在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同时映出同一个节目。这对于地形条件复杂,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的我国来说,发展数字电影,把优秀的影片传送到偏远地区是最理想的选择。同时,数字电影的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直播体育比赛、音乐会、远程教育、大型会议等,逼真的现场效果和气氛不是在家里看电视直播可以感受到的。这些可能性改变了电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互动的经营模式转变。

二、发展迅速:当前中国数字影院的建设

最近,根据电影产业改革调整的要求,为加强对数字电影的经营管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龙数字制作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目前,在该公司旗下已经有51家数字影院(厅),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北京目前有10家数字影厅,它们是北京华星国际影城、新东安影城、东方新世纪影城、时代电影院、北京剧院、大华电影院、青年宫电影院、中影电影院、东环电影院和紫光电影院。在供片方式上,该公司采取对数字影院直接供片的方法,将数字节目直接排映到各数字影院。

数字影院的良好表现吸引着社会资金和海外资本,它们开始谋求共同参与国内不同层次的大、中、小数字影厅的建设。目前,已经有上海、新疆、南京的6家影院自己购置数字设备,建设数字影厅。截至2004年6月,我国内地已有57家数字影院(厅)。这些影院装备的是巴可公司 (BARCO)或科视公司(CHRISTIE)生产的DLP数字放映机,性能都比较稳定。日前华星影院更换了一台全国只此一家的比利时产2K数字放映机,替换下了2002年安装的1.3K第一代数字放映机,使画面影像度、清晰度提高三倍。

三、前景广阔:数字影院建设的未来

数字电影的放映环节和制片环节、发行环节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数字影厅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数字电影的制作和引进,导致许多片商在制作数字电影时态度谨慎而保守。如果数字影厅越来越多,对于制片方,尤其是国产影片的制片方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的。长期以来,不少的国产影片因得不到院线公司的青睐,排不上好的档期,甚至无法和观众见面,投资回收得不到保证。一般的影片,在院线放映达不到1000万元票房就没有太多利润,如果在数字放映厅上映时票房达到三四百万元就能赢利,这显然非常利于制片方资金的回转和再投资。

数字影厅越来越多,对于发行商也非常有好处。通过卫星通信传送数码电影,发行商可以节省拷贝复制费和将拷贝送到各电影院的运费;对于畅销电影,发行商在开始发行时不必为决定拷贝数量而伤脑筋,他可以通过卫星通信随时向众多电影院增加发行数码拷贝;通过宽带电影发行网络,过去建立的复杂且成本高昂的胶片发行系统则可完全放弃。由于采用全世界范围同时发行成为可能,发行商可以有效地防止制作及销售盗版。

第6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一、电影批评的历史回顾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创作繁荣,电影批评也非常活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支配了电影创作的走向。不过从那以后,电影批评逐渐丧失了“表演”的舞台,电影批评自身的新陈代谢也似乎出了问题。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批评陷入了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一方面,电影批评呈现出了“理论化”的趋势。电影批评开始了由本体批评向文化学研究的转轨,批评家借助西方种种批评的“新方法”如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符号学、精神分析等等来强化自己的“话语权威”,刻意追求理论辞藻的花样翻新,不仅一般读者消化不了,就是专业批评家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把批评变成了批评家自己的“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另一方面,在商业大背景下,一些批评也不可避免地被潜在的商业利益所左右,不经意之间就失去了批判的独立立场以及建立在独立立场基础上的理性判断和客观评价。批评不仅没有有效地引导观众的鉴赏和消费,相反对观众产生了误导,从而也失去了观众的信任,失去了自己的公信力。反思批评自身,对于批评自身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要的。毕竟,电影批评绝不仅仅是批评别人,更应该反省自己。

二、电影批评的“大众”立场

可喜的是,近两年电影批评正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批评的立场问题,也就是电影批评从精英文化立场向大众文化立场的转变问题。谈到立场问题,或许有人联想到政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所谓的立场问题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而是文化学意义上的。

事实上,电影批评在一段时间里受到大众的冷落,首先在于电影批评的立场发生了问题。电影评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张扬着评论者个人主观的艺术感受和体验,但它在本质意义上是“形而下”的产物,最终是要面向最普通的读者的。因此,对于一部电影在市场上的反响,是否受观众的欢迎,是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的。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化都是一种精英文化,而我们的电影批评家也患上了这种书斋情结或者士大夫情结,最终把本应该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电影批评做成了“沙龙文化”。他们端坐于庙堂之上,居高临下,坐而论道,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批评、批评家的“高雅”。他们甚至不希冀自己的评论能被大多数人理解、认可,因为他们所真正在意的不是“他者”,而永远是“自我”。问题在于,冷落、甚至蔑视大众的电影批评,最终必然被大众所冷落和蔑视。

出于和源于电影批评的精英文化立场,一些批评家关注的重点永远只是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那几部电影。而且,为了显示批评的“深度”,不惜大量使用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了运用、使用新名词、新概念的“竞赛”。其结果是,尽管批评家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详尽的、甚至是过度的阐释,但普通的读者和观众还是不买账。而对于那些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受到了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的电影,批评家似乎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或是保持意味深长的沉默,或是从艺术角度对这些作品吹毛求疵,至多也就是蜻蜓点水似的说几句“观众爱看”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语。笔者前段时间深入中小城市和农村作市场调研,发现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的观众非常喜欢《暖春》《太行山上》《举起手来》等影片。但是,我们的主流电影批评对这些电影表现出了多大的热情呢?对这些电影是不是也有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必要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毕竟,当下“文化已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杰姆逊语)电影虽然是文化产业,冠名文化,但实际上它的文化不是指精英文化,而是指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因此,文化产业首先是要面向大众的文化。作为与电影生死相依的电影批评也应该是面向大众的批评,面向电影市场的批评。事实上,电影批评本身的兴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和观众的认同,取决于电影市场的接纳。总之,电影批评不应该是端坐于庙堂之上的“沙龙文化”,不是个人趣味、个人观点的过度阐释,也不是电影批评家的“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而是应该立足于大众的立场、观众的立场去观察、去思考,不仅要了解观众需求什么,还要想方设法去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建立大众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同时,电影批评亟须改变自身的固定模式,适应电影产业化及其电影市场的发展变化。

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立场的转变。

三、电影批评的“现实”立场

电影批评的“现实”立场,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电影的现状出发,尤其是要从中国电影推进产业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其出路和前景出发,重点关注中国电影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并给予客观的、科学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解释和回答。

新画面公司的掌门人张伟平在多种场合强调“票房才是硬道理”。对商业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来说,票房多少确实应该是衡量电影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量化指标。但是,不能以票房就是硬道理衡量所有类型的电影。如广泛受到好评的《静静的嘛呢石》,其票房就是惨不忍睹的。对这样一部电影,票房就恐怕不是硬道理,我们应当寻找另外的考量指标和评价标准。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拿这样一个指标去衡量和评价所有的电影。在电影产业化背景下,儿童电影、少数民族电影、农村题材电影,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对儿童电影、少数民族电影、农村题材电影,就不应该简单地仅仅只用一个经济的视点、经济的尺度和经济的标准。总之,不能简单地套用票房就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建立不同类型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

更重要的是,把每年主流院线的票房收入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衡量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电影产业化推进的实际状况,尤其是所取得的成就。如国家通过大力实施“2131”工程、西新工程,使得农村电影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农村电影的放映能力明显增强,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数明显增加。农村电影观众人次加上中小城市的二级院线的观众人次,总量大大超过了主流院线的观众人次。从这个角度看,票房是硬道理就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注重主流院线票房收入的同时,加上包括农村电影观众和中小城市的二级院线的观众人次的统计,因为后者也是反映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总之,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票房收入、全行业的长期发展、观众总体人次、社会效益等各种因素,有序地、健康地、可持续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化。

第7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微电影 盈利

在当下,许多人开始用手机阅读电子报纸,在互联网上在线收听广播,在公交车上观赏移动电视节目,使用微博、微信进行信息互动和人际交流。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信息可以在一瞬间覆盖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人们把这些新的媒介形态叫做“新媒体”。在传统电影领域,受到它的影响,一个新的影视艺术――微电影也应运而生。今天,无论你打开各大门户网站,还是登录各个视频平台,又或者百度一下或谷歌一下,都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微电影。

微电影的作品很多,但成功案例太少。事实上,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微电影作品当中,真正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获得盈利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一经推出便迅速的湮没知之甚少,有的是昙花一现。很多个人工作室或小制作公司倾其身价拍摄一部作品,结果往往是石沉大海,血本无归。这些不但是物力资源上的浪费,也间接造成微电影人才的流失,为微电影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在中国微电影事业井喷式爆发的背后,微电影的盈利模式却仍然处在探索当中,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微电影的盈利困境分析

1.1草根微电影很难盈利

这点身为草根族的微电影学生爱好者最有体会。笔者走访了河南某高校新闻系影视编导专业的几名毕业生,他们在毕业后成立了一家工作室,主要工作是与婚纱影楼合作拍摄并制作婚礼视频。其中一名学生小王谈到“因为对于拍电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大学选择了影视编导这个专业,在学校时就和同学合作拍摄了一部以校园爱情为题材的微电影。毕业之后,和几个同学成立的微电影工作室,拍了好几部原创微电影,而且也拿过一些奖项”。我们通过和一些中小企业合作,他们提供赞助,我们在电影中为他们进行广告宣传,也算抵消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还没有一部盈利的作品,只能依靠和影楼合作来赚钱了。”

在微电影制作中,每一个步骤,比如剧本创作、造价预期、组建团队、选择演员、选取拍摄地、后期制作、发行都需要资金链的支撑,而这就成为了草根一族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微电影的成本从高到低,从几百万到几百都有。但是如果想拍一部质量较高的微电影,成本至少要上万,还不能算上演员的费用。这就造成了草根微电影极难盈利,此外,缺乏营销也是草根微电影无法盈利的主要原因。

1.2微电影没有形成市场化产业链

现阶段微电影的商业模式比较单一,一般是与视频网站和广告商合作,采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和播放,微电影投放的成本并不昂贵,只收取很少的费用或完全免费。虽然如此,就微电影本身而言,却并不能很好的盈利。特别是一些原创的不含商业性质的微电影,几乎连成本都维持不了。原因在于网络这个平台式开放性的,受众可以免费的浏览观赏,并且进行传播。其实,这也就造成了微电影的创作者的版权得不到应该的保障,版权的丧失可能就意味着利润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微电影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广告商的投资。与广告商的合作是一种获得利润的方法。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质量。广告植入太少商家不满意,植入太多观众又不买账,这个度需要把握的很准确。微电影想要盈利就需要发展,需要市场化。微电影可以把合作的领域拓宽,比如延伸到音乐、游戏、文学,将行业资源尽可能的扩大。如果还是依靠广告主作为盈利的唯一模式,那么,微电影的前途却是让人担忧。

2.微电影盈利模式探析

2.1举办各种微电影主题活动

青年代表着未来,年轻代表着希望。微电影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对青年学子的引导和扶持青年学子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微电影赛事、节目展演、以探讨,观摩,座谈等形式共同探究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定向投资等方式把他们吸引到这一行业当中来。这也从一个方面抵御了过度商业化对微电影本身艺术价值的侵蚀,另一方面可以依靠微电影相关活动盈利。通过举办各种旨在推动微电影事业发展,为微电影发掘人才的微电影赛事,微电影评奖和各种微电影节,如中国网络电视台举办的“‘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人民网举办的“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举办的“中国首届大学生微电影节”,“2013海峡两岸微电影大赛”等,都开拓了微电影盈利新渠道。

2.2与广告联姻实现共赢

网络上曾流行过的一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尽管受众对于广告极其排斥,广告性太强也成为阻碍微电影发展的因素。但在盈利模式上的困境让网络视频和微电影不得不与广告联手,在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为企业量身定制宣传产品的广告式视频短片。所以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广告,不仅要在节目内容上吸引观众眼球,充分打动观众,同时还要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企业所表达的品牌精神以及所蕴藏的企业文化,从而找到在兼具艺术创作与又形成广告效益的完美平衡。因此企业在制作微电影时要从新媒体的受众群体;传播目标顾客习惯使用的媒体方式;公司现有的资源对新媒体开发的支持程度。商业微电影必须寻找到这个平衡点,虽然本质是广告,但内容要具有感染力,才能实现共赢。

2.3打造微电影产业链

由于微电影依靠版权获得利润的可能性极低,而对广告的过度依赖会影响其质量,因此微电影想要取得发展,想要获得利润,就需要进行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打造属于微电影自身和周边的产业链。以《老男孩》为例,影片取得成功之后,在影片中由筷子兄弟演唱的感人至深的主题曲《老男孩》也通过单曲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了,还获得了下载冠军和很高的销量。微电影《找寻真我Love Once More》中讲述了纯美的爱情故事,影片中展示的印尼巴厘岛美景和异域风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看了之后就表示一定要去旅游。这代表了微电影在音乐和旅游方面完全有能力拓宽自身的盈利渠道。除此之外,微电影还可以和人们日常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比如可以开发化妆品、饮食、家居、房地产等方面的领域。另外,微电影可以制作为影像资料发行,让盈利的方式更加宽泛。更可以尝试与电视媒体的合作,从而实现版权盈利。

2.4探索用户付费模式

据统计,2010年手机视频市场收入为7.1亿元,2011年手机视频市场收入为21.6亿元,2013手机视频市场收入预计达到116.1亿元。对于视频运营商来说,随着手机视频用户的增多和用户付费意愿上升,盈利最终将依赖用户收费。由于手机用户大多利用碎片时间,因此作为手机视频重要内容的微电影无疑将从这一快速增长的产业收益的产业中获取巨大的利润空间。

2012年,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宣布将与中国电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微电影微剧”频道,双方将着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付费“微电影微剧”发行平台,由华谊兄弟独家负责平台运营管理以及引进内容提供商、营销策划等工作。该平台将致力为中国电信天翼手机用户和宽带用户提供微电影微剧视频服务。

这些举措都为微电影制片方和视频网站指出了新的盈利模式,也许会对未来“微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现阶段,笔者认为以付费的模式发展微电影现在还很不乐观的,收费模式是否会在复杂的中国微电影市场掀起一股大的改革浪潮也值得探讨。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免费与收费的模式自然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微电影付费也会是一种不错的盈利手段,但在目前看来这一手段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8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婚礼;微电影;剧本;视觉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逐年提升,尤其是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建设新生代力量的80后、90后,十分关注生活的品质和生活幸福指数。而婚庆行业,进入中国只有短短几十年,国内的婚庆行业发展脚步与国外婚庆行业发展相比,显然已经滞后。对于强调生活幸福指数的中国来讲,婚庆行业已然成为朝阳行业,婚庆消费也伴随着婚纱摄影、婚宴酒店、婚庆策划等服务的快速成长发展并日渐成熟,作为婚礼动态影视化新宠儿的婚礼微电影,不仅在婚庆产业链中开发了新的市场,也在网络世界中掀起一阵时尚浪潮。

1婚礼微电影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婚纱摄影消费为了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从一开始单一的婚纱摄影写真,到提供写真和视频双管齐下,也是与时俱进,持续创新。而“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视听模式,以其题材丰富、制作精巧、收视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正通过新的媒体平台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很多追求个性化的年轻消费者都在婚礼中融入了微电影环节,用时尚新颖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爱情,见证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这种别出心裁的婚礼摄像模式在很多城市已经悄然兴起,受到新人们的追捧,拍个婚礼微电影已经成为时下最潮的爱情纪念方式。

2婚礼微电影的概念

电影是由一个意念、一种情绪、一种感觉开始的,经过编剧的巧思组合,将它写成剧本,然后就是由创作者们殚精竭虑的工作。[1]而婚礼是每个人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下,许多年轻人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在大屏幕上播放婚纱照或者传统婚礼视频,尝试用微电影的方式来表达。

当电影遇到婚礼,当爱情历程再次录播,于是就产生了爱情微电影,又叫婚礼微电影,它是个性与时尚的完美映像结合,是艺术与情境的生动唯美再现。那么婚礼微电影与传统的婚礼视频有什么差异性呢?

(1)内容不同。传统的婚庆视频是就是以即将结婚的新人为拍摄对象,通过一首歌,根据歌词来设计新人的故事,或者用一些新人拍婚纱照的视频花絮,配一段音乐,然后制作视频,充其量只能作为婚礼现场播放的VCR。婚礼微电影是根据新人的爱情故事、求婚场景等写成剧本,拍摄成一部婚礼短片,每个故事都是唯一,每部婚礼微电影都是私藏纪念。

(2)质量不同。传统的婚庆视频往往一个人就将所有任务都包揽了,所以视频质量粗制滥造。婚礼微电影的拍摄往往是一个团队,从导演、编剧、摄像等人员配置,摄像机、后期剪辑、作配音乐等硬件设施,所以最后的视频往往达到了电影的质量。

(3)阵容不同。传统的婚礼视频往往是新郎新娘两个人,而婚礼微电影是可以举家上阵,甚至亲朋好友都可以在里面参演角色。

3如何拍摄婚礼微电影

现在很多新人都把自己的婚礼微电影全权交给影楼,虽然省心,但是费用太高,而且很多影楼直接拿固定模式的故事剧本来拍,或者干脆拿一个爱情MV来偷龙转凤当成婚礼微电影,这样,不仅没能表现出新意,还失去了微电影拍摄的初衷。笔者建议,如果真的想要用微电影记录自己的爱情,在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情况下,去专业的微电影工作室拍摄应成为首选。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婚礼微电影,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介绍婚礼微电影的拍摄流程:

(1)寻找微电影工作室:首先看下他们拍摄的样片水平是否达到自己所有希望的要求,其次看下视频的色调是否唯美,视频质量是不是大高清,一般来说现在拍摄设备至少要使用佳能5D2以上的设备,然后确定性价比满意后,最后看下他们的工作室是不是具有一个专业团队,导演、编剧、摄像、剪辑师、化妆师等,可以问下如果需要拍他们那边出几个人,每个人的分工情况。

(2)构思剧本:剧本是一个电影的灵魂,就像写作一样,是非常个人化的,以至于任何规则或许都一钱不值。[2]婚礼“微电影”讲的是新人自己的故事,突显出自己的情节,其剧本也必须由新人亲自参与商量定制,将专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以及偶尔的矛盾摩擦告诉编剧,使其情景重现,让剧情更加丰富饱满,当然,在构思过程中也参考各种大片的经典情节和台词,设计一些穿越搞怪,但主体一定是要属于信任自己的故事,将一起走过的那些感动的、美好的、浪漫的、温馨的片段用专业化的镜头和手法记录,使之成为自己的专属爱情纪念。

(3)寻找场地与演员:根据剧本确定的场地,应提前去踩点,比如公园、商场、学校等地点,拍摄前需要提前与相关人员沟通,商议是否愿意提供拍摄的帮助。演员方面,除了新人自己以外,可以邀请亲戚朋友来充当群众演员,也可视情况在最后送上各自的祝福,这在婚礼现场,会有很好的互动效果。

(4)排练台词:由于是微电影,所以电影中的人物不仅是人,电影中的对白也不只是对话。[3]这就需要在确定拍摄之前,新人应先把剧本和台词熟悉,特别是对白。在拍摄过程中只有台词熟悉之后,才会关注情感、表情、表现力等方面,才能够让整个微电影有更好的效果。

(5)拍摄制作:在拍摄过程中,新人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不要紧张,多来几遍。在拍摄完成之后,新人审看自己微电影的时候,对画面的色调、质量与背景音乐是否达到自己满意要求。

4婚礼微电影的优势

(1)市场前景好。目前婚庆微电影只能说是才刚刚兴起,真正做婚庆微电影的很少,更多的是打着婚庆微电影的旗号拍一些简单的婚礼MV,或者叫短片,而且做微电影的公司还是很少。他们很多是跟着拍婚礼短片、婚礼MV等业务掺杂在一起的。同时这个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拍摄婚庆微电影的消费群体比较喜欢创新、喜欢时尚、喜欢玩。

(2)视觉感受新颖。亲朋好友们齐聚一堂,在婚礼开始前,现场会很乱很吵,当婚礼微电影在一开始播放,不仅能够让大家安静下来,还能够能给在座的对新人一种感性上的认识。而新人作为婚礼微电影的主角而被看,在婚礼微电影的播放过程中,在看与被看的动态过程中,看者与被看者都获得了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透过婚礼微电影,新人的爱意能够让宾客深受感染。

(3)传播速度快。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从制作到播出都是基于网络平台,目前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这也使得微电影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创作空间。婚礼微电影上传到网络上后,人人皆可参与评论,让新人也感受一番做男女主角感觉,而每一个人的评论和转发也参与到了微电影的宣传过程中。

5婚礼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婚礼微电影”是不能完全取代婚纱照,因为很多人还是很迷恋那定格的瞬间,但它作为一项升级服务,将与传统婚纱摄影。总之,婚礼微电影的发展之路充满希望与荆棘,婚礼产业的发展也如是一般,而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婚礼微电影开启的视觉文化审美浪潮定会影响深远,未来,新时代的年轻人更易接受,因而更具市场,更具有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史蒂文・卡兹(Steven D.Katz).电影镜头设计[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34.

[2] 史蒂文・卡兹(Steven D.Katz).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278279.

第9篇:电影产业前景范文

每年上海电影节的论坛都能产生一些亮点,有真知灼见也有妙语连珠,既有惺惺相惜,也不乏针锋相对

电影投资

江志强(香港安乐总裁):电影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这一行我做了很多年,拍电影拍了十几年,做发行则做了三十多年。我拍电影往往很依赖以前做发行的经验来。拿到本子,我永远会用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个电影的吸引点在哪里,什么样的预算等。其实我拍这么多影片,有赚的,也有赔的,但大家往往提的都是赚的。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电影人而不是老板,我从来没想过每部电影都要赚钱,这会很累,我也不认为电影完全是一个商品。我拍电影都是用我自己的钱,所以从来没有去向什么人交代的压力――有些电影还是要赔的,但今天赔不等于今后都会赔。

于冬(保利博纳总裁):其实资本开始关注电影行业也就是这两三年的时间,以前资本不看好这个产业。七八年前,我们的票房始终徘徊在十亿上下,跟餐饮行业没有办法比,行业里也没有大型企业,都是赢利几百万元,没有成长性。2006年很意外地碰到红杉的沈南鹏,他说投电影试试看。那是我第一次融资,不到1000万美金。就这么一点点钱,但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不但拍了30部电影,而且建了6家电影院,账面赢利1亿多元,而且本金还在。所以产业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如果企业不盈利,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前景,资本是不看好的――只有你做出来,投资界才会觉得这个行业有希望。

阎焱(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作人):我从事职业投资已经16年了,管理了超过40亿美金的基金,但在中国电影里的投资非常少,到今天为止没有超过1%,不到4000万美金。其实1995年我们就投了电影和电视。但这个行业以前一直是演员赚钱,编剧赚钱,导演赚钱,就是投资人不赚钱。投资人赚钱也就是过去两三年时间。客观讲,中国电影行业整体的素质和水平比中国IT业低很多。今天中国整个票房一年6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盛大一年的业绩。我们投资盛大4000万美金, 20个月后拿回来5亿6千多万美金,在中国的电影行业就做不到。其实中国对电影和电视的需求是最高的,但关键在于要能真正赢利。问题不在技术,十年前中国IT的技术比影视技术落后得更多,但现在不就跟上来了吗?工程师一辈子受穷肯定做不出好东西,但如果能够赚钱的话,这个技术马上能改善。其实相比技术,中国更大的差距在销售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