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第1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食品行业;绿色供应链;绿色食品

[中图分类号] F40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56-0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逐渐丰富,而食品污染也随之加剧。同时,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也更加复杂。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因而,食品行业的发展亟需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安全的食品流通及食品消费。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食品业是从农户的原料生产开始,经商企加工、制造及流通,到商贩的分销,再到消费者,最终还包括食品废弃物的处理,从而形成其经营体系。根据其加工程度不同,有各自不同经营环节。但每一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要影响到最终食品质量。因而,食品绿色供应管理强调经营体系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单位企业内部的系统化的管理。同时,我国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业的集约化经营也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资源瓶颈等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

绿色供应链管理也是国际上近年来提出并研究的课题。主要内容是在供应链当中强调“绿色”和“环境意识”,以求得整个供应链的清洁安全,资源消耗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具体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清洁安全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实现食品安全以及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食品相关行业的成本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素

1.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分析

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带来短期的成本上升。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限于食品绿色安全,整个管理过程中还要求节能、节水即对资源的集约使用。食品绿色供应管理还要求使用环保和可再生的材料,减少环境的污染,加强对废弃物的科学处理和循环利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会增加食品初期的生产加工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及相关的管理成本。此外,通过实施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产生环境的保护、稀缺资源的节约等正外部性,但由于外部性难通过市场价格表现,也会增加相关食品企业的成本。再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实施绿色供应管理的企业在初期有可能难以将经营优势和产品优势的信息有效传递到市场,在食品市场还未形成良好经营环境和完成体系建设时期,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亦会增加企业成本。因而,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形成之初,如果不能由其市场竞争力及外部支持等方面的收益所弥补,将会成为制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

但从长期来看,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会降低体系的整体成本。如减少食品不安全事件产生的对生命财产及健康的损害。同时,减少相关企业因此而招致的破产损失。其次,良好的市场形象使相关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企业降低由于贸易壁垒限制而增加的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成本。此外,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是降低整个社会长期成本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2.食品行业利益相关者实施绿色供应管理的利益因素

从食品行业来看,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农牧业原料生产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销售者、食品流通环节的物流经营者、政府、食品消费者。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整个社会群体。共同的利益是食品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而,目前的粗放式经营,相对混乱的市场秩序,食品污染日益复杂的现状是相关利益者忽视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的表现,这种现状必然是难以持续的,尤其随着消费者水平和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需求偏好会更加倾向于绿色安全的食品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从长期看将会增加管理体系内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相关企业的收益。

(二)消费者参与因素

目前,消费者参与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食品价格。一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初期,成本上升而导致食品价格偏高。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总体相对较低的条件下,价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参与程度。而随着消费总体水平的提高,参与程度会逐渐上升。其次,消费者认知程度因素。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认同是影响消费者参与的又一因素。相关科学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会增加消费者的认知,从而会提高消费者的参与程度。第三,消费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因素。食品的健康、安全是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而食品污染的加剧会使消费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向注重食品的绿色健康安全方向发展。第四,食品质量承诺可信度因素。由于监督管理的缺位,产品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导致承诺质量的产品出现劣质,承诺质量标准不能被严格执行。结果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消费者参与程度。

(三)政策环境及制度因素

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由5个单元构成:1.食品法规;2.食品管理;3.食品监管;4.实验室检测;5.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在食品生产企业中,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出口企业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制度等官方要求,有些企业同时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但是企业同时运行两套或三套体系文件,各个管理体系相互独立,互不衔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本增加。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管理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他们的标准和原则存在着广泛的不一致性。这种广泛的不一致性,造成食品安全质量监控的低效。

(四)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因素

食品在整个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提供绿色供应的能力也是制约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因素。其中,农户难以控制环境污染对原料的污染,农户对于农药兽药的使用控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等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于一些小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在市场准入以外的加工制品的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也是知识匮乏;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如何保证食品质量最佳以及食品安全的冷链技术也是许多食品企业不能完整提供的;在食品销售环节,很多销售人员不具备如何使用安全的食品包装知识。同时,要使整个体系实现充分合作,成本降低,需要高效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但目前这方面也存在各种局限。

: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三、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活动原则。生态性原则的核心是保护。食品绿色供应链的设计要以生态学为指导,设计中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性,使食品业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使饮食活动成为人们加深对自然系统和文化系统更好理解的促进因素,树立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

(二)3R原则

要坚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3R运行原则。在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要做到能源消耗最小化和废弃物生产最小化。食品建筑物、加工设备、照明设备、食品清洗和食品冷藏等的设计都要高效利用能源,并充分利用可能被浪费的能源,以达到能源最小化。废弃物最小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对废物处理的办法来减少废物量和其带来的危害。对于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在食物和原料购买、食品包装、食物储藏、食品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使废弃物达到最小化。

(三)全程控制原则

企业大多只注重于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对食品消费后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则缺乏相应的管理。因此,实施以产品为龙头,面向全过程的管理是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之一。

(四)共赢原则

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时,必须追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这就是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做好绿色食品生产的基础工作

首先,以生产基地为立足点,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品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如辽宁省盘锦、营口等沿海地区利用稻蟹套养技术,大力发展米业和水产业,建设绿色大米生产及加工基地。在阜新、朝阳的半牧区及环境未被污染的大城市郊区建设肉禽蛋奶等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其次,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促进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第三,加大绿色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科技攻关,努力开发和创新绿色技术。要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绿色技术,提高技术引进中“软件”的比重。第四,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食品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证绿色食品质量水平。

(二)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

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设计应从原料生产开始,贯穿整个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因而,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生产中使用清洁的能源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等。其次原料使用和加工不仅要注重原材料的绿色无公害,对于大型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建设集中加工、采购、贮存和配送。对原料进行统一加工来减少浪费,同时也减少运输成本及能源的浪费。在物流配送环节要避免产生包装物污染及运输过程来自外界的污染。第三,在企业环境方面,涉及到环境装修、装饰材料、灯光色彩等,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经营理念问题。企业内环境上,要减少乃至消除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生产车间环境污染。最后在食品生产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构建食品垃圾的“源头减量—集中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闭路循环体系。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下食品企业合作关系管理

供应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生产商、贸易商、直到最终用户耦合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食品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信息共享、相似性和社会联系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能够提高合作企业的核心能力,使合作企业的绩效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稳定合作伙伴间的关系。由于合作企业在各自追求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和冲突,合作主体之间收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稳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协调机制来解决这类非对抗性冲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但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在规模、资产投入和创造能力等各方面各有不同,进行利益分配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但这种评估是相对复杂的,要根据实践进行科学具体的设计。

(四)政府在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和受益有很大的市场外部性。因而,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推介和引导责任并强化政策制度的监督管理与规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行的是多部门管理,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分工原则,实行分段监管。具体就是由农业系统、质检系统、技监局、工商系统、卫生系统、环保系统、药检局系统负责。这就要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首先,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其次,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健全各类信息传递渠道,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秩序混乱及消费者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第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与管理费用,因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可通过适当降低“绿色餐饮”企业的税费标准,减免部分收费项目来减轻企业负担;通过表彰并适当奖励那些执行和实施情况较好的企业来调动企业积极性。此外降低信贷门槛或建立相关发展基金,从资金环节给予支持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

第2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白酒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1.绿色供应链简述

1.1概念

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将环保理念融合其中,将产业的绿色发展作为主要内容,从而确保企业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普通白酒生产供应企业要向绿色管理模式进行转化,则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多个管理模式进行对比,选择出最契合企业发展精神以及战略发展目标规划的管理模式。

1.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企业在应用绿色供应链进行产品的生产管理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是创新性原则。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充分落实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首先需要对创新性原则进行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第二,是细节原则。企业想要在生产过程中更加充分的运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创新,还需要对生产管理的细节进行加强。具体来说,为了确保企业管理以及生产的绿色化,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检测以及分析,将潜在的环境污染隐患及时的解决,以确保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

2.白酒企业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物流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对白酒企业各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划分

相较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从思路到实施都存在较大差异的模式,因此,为了确保白酒企业对其的良好应用,需要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划分,结合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来明确各个部门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确保部门工作能力的最大化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在白酒生产以及物流管理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2.2做好原材料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对于白酒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来说,制造白酒原材料的质量好坏对于白酒的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对其实施供应链管理时,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白酒酿制材料供应商进行谨慎的选择和分析,对该企业的环保力度进行探究,确保其符合国家绿色生产要求之后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3加强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

高效的信息流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降低消耗的必要条件。在一条供应链中,如果各成员之间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那么则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与不必要的损耗。因此,为更好地对白酒物流施行绿色化管理,一方面,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结合产品信息、质量标准信息、宏观政策信息、供应商信息以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数据资源管理中心来帮助企业提升对绿色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另一方面,供应链各成员间也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共享机制,相互之间信息与资源共享,从而消除浪费的空间,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无缝集成。

3.结论

绿色、节能、环保是未来白酒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一大方向。但目前,白酒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都还未充分意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绿色供应链的标准体系还并不完善,标准的质量和系统性问题依然很多。因此,白酒企业在未来还需强化各职能部门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健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完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第3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供应链管理 构建

一、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指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狭义上讲,循环经济仅指通过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广义上的循环经济则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技术方法有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的既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国际科学基金(NRC)资助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提出,其概念和内涵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Jeremy Hall将其定义为:绿色供应链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仍然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只是更加关注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吸收了环境管理的思想,但又不同于―般传统意义的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把企业内部和链内节点企业间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整体,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具体涉及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物流四大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即实现尽可能短的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高的产品质量、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实施绿色供应链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可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从而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的罚款;可塑造企业更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企业增添无形资产,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的关系

1、具有相似的提出背景与目的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今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环境、资源及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公害唤起了人们对发展模式的反思,石油危机成为人们节约资源能源的导火索,废物管理战略的转变要求人们循环利用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最好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早期的循环经济萌芽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环境保护思想兴起的时代,正式提出这一理念是美国学者鲍尔丁(1965),他在《地球像―艘宇宙飞船》一文中提出,人类不应将地球看作是垃圾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并使用“循环其废物(re―cycle its wastes)”及“循环流(circular-flow)”等词语。首先使用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这一术语的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图奈(1990),而现在,“循环经济”一词已被广泛提及,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随着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环境的日益关注而产生的,它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大规模、有意识地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绿色供应链的目的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可以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产生是基于人类对环境、生态和能源有效利用的日益关注,其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解决环境问题。

2、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支撑

循环经济以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考虑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其资源流动方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表现为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减少。

而绿色供应链则将“绿色”和“循环意识”理念融入供应链,使得整个供应链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是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种有效途径。绿色供应链涉及生态和经济两大系统,它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对供应链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以及它们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

3、循环经济的研究范畴大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范畴

绿色供应链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经济活动的微观层面。

循环经济则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人地和谐、共同发展的观念,其研究的范畴不仅包括企业或部门层次上的问题,还涉及到生态工业园区和社会层面上的各类问题。可见,循环经济的研究范畴要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得多。

4、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在生产和消费的所有领域都能做到物尽其用,不给环境造成危害。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微观层面,要求企业在纵向延长生产链条,范围涉及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的处理和再生;在横向拓宽技术体系,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在宏观层面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无害化处理。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

三、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1、将绿色性原则贯彻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估体系中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和评估,不仅要考虑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而且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法规指标和积极环境管理指标等,将绿色性原则贯彻其中,将非绿色企业排除在绿色供应链之外,或者强制企业达到绿色标准后方可加入该绿色供应链。

2、加大对于绿色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绿色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作为整条供应链的领导者和维系者,应加大对绿色化技术的投入和推广,为其它节点企业提供大量的绿色培训和绿色技术支持,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组织机构,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以追求绿色供应链的全局最优。

3、在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中推行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

生态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环境的努力和对污染的预防从设计开始做起,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尽可能选用绿色材料,优化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

清洁生产则要求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均按iS014000标准进行。清洁生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实现:改变工艺,将排放工艺改成少废或无废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设计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工艺,建立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循环利用系统;加强厂内生产过程的管理,力争最合理地利用资源。

4、延长生产链条,加强逆向供应链管理

延长生产链条通常的做法就是在供应链中加强对于逆向供应链的管理,即从用户手中回收产品,对回收的产品进行分类、检测,直到最终处置或者再利用。回收回来的物品有两条物流路径:一是有利用价值的物品经过再制造、再分销,被并入正向物流;二是无利用价值的物品进行报废处理,如经过粉碎、焚烧掩埋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逆向供应链管理,延长了生产的链条,使得绿色供应链成为―个闭合的环境型循环,使达到传统物流末端的废旧物资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或抑制其对环境造成危害。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4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新兴重要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把发展绿色物流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加以落实。

1. 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本文由收集整理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实质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交叉的一门分支。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与此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要成功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3. 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要求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政府方面

首先,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

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由一个统一的机构集中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3.2 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而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③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比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3.3 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3.4 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3.4.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3.4.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4.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3.5 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第5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供应商 绿色指标 评价体系

一、前言

面对生态和环保问题,发达国家对市场准入制定了苛刻的环保标准,同时消费者也对环保型产品日见青睐,致使企业的竞争从质量、价格的竞争转向绿色竞争。企业无论在经营战略层面,还是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方面都在贯彻落实污染预防和环境保护的理念。由于产品的环保特性直接受到原材料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采购方式,实施绿色采购。

二、绿色供应商概述

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首次提出的绿色供应链(GSCM)的概念,1998年Narasimhan和Carter从采购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2001年Zsidisin和Siferd对环境采购的定义,以及2002 年朱庆华和耿勇提出的绿色采购概念。结合以上观点,绿色供应商是指在绿色供应链理论的指导下,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与采购方密切合作,在产品设计开发、物料获取、产品加工、检验、包装、仓储、运输、使用、报废处理整个过程中贯彻绿色标准,以达到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协调一致的厂商。

绿色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是成功实施绿色供应商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可靠的评价体系是供应商管理中关键的工作。在通常的供应链管理中,成本、生产、质量、价格、交货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是主要因素,在绿色供应商管理中,环境因素则是需要着重考虑因素。选择供应商的过程就是从重视环境管理的企业中选择和培育具有环境管理意识的企业,通过合作,与这些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构建绿色指标的原则

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以客观反映供应商的整体状况及绿色环保制造水平,因此在供应商评价体系中构建绿色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绿色指标的构建,是依据供应链基础理论及现有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的理论,选取既能科学地反映供应商的整体状况和实际水平,又尽量简明,操作难易适中便于考量的指标。

2、独立性原则:绿色供应商评价需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同层次指标之间尽可能的界限分明,避免显而易见的包含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在处理方法上尽量将之弱化和消除。

3、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依据指标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供应商的比较,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效度是一样的。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用以计算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稳定,指标评价规则稳定。

4、适用性原则:是指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要简化,评价计算方法易行,在能基本保证绿色供应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要尽可能简化。

5、目标导向原则:指标选取是为了寻找优秀企业以结成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此进行目标层层分解,以获取可靠的不偏离目标的评价体系指标,并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另一目的是将供应商向绿色环保制造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

四、构建绿色指标的内容

供应商评价体系中的绿色指标,不仅要求企业审查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技术条件、生产能力、管理制度及信誉等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供应商的环保意识及采取的相应环保措施等,以对供应商持续供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遵循以上五条原则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理论基础和内涵为出发点,构建供应商评价体系中的绿色指标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法律指标:该指标的选取,是考察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内外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加速了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标准的建设工作,几乎每年都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同时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和行政条例也不断的出现,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等,欧盟利用WTO法规,设有《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到欧盟市场。只有那些遵守绿色法律法规的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环保效益和获得经济效益。

2、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纳入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设计的考虑因素之一,采用无公害材料,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且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3、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一环,该指标是为了考察供应商是否采用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

4、绿色营销:也称生态营销、环境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企业对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生产以及定价与促销的策划与实施等,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与市场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提供的产品是绿色产品以及用绿色的方式来销售其产品。

5、绿色包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又浪费包装材料。绿色包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施绿色包装设计;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再使用。

6、绿色运输: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的管理主要是集中配送、降低资源消耗和合理规划运输路径。

7、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强调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负影响。在产品使用阶段上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通过延长产品寿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8、绿色创新能力:指供应商在产品制造和服务中,是否具有适应不断更新的绿色法律法规、绿色标准的能力,例如:环保生产一致性、国际环保法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指令、环境标志等。

9、绿色意识:本企业的绿色观念和企业文化可以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向不同级别的供应商传播,从而使这些企业的环保意识提高,并以相应的指标改善环境绩效。

10、社会责任:供应商不仅在本企业和供应链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也应通过参加社会环境保护项目,将社会责任主动承担起来,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效应,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1、绿色供应链合作意识:指企业应考察供应商与其采购商是否具有绿色供应链合作的意识,同时考察与供应商保持绿色战略采购关系的企业数量。

12、上一级供应商评价指标:指考察供应链中该供应商对的上游供应商是否符合绿色指标。

五、绿色供应商评价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供应商的评价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组建供应链之前对潜在的合作者进行评价,以寻求能够满足合作要求的企业作为供应商,二是在供应链组建之后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评价,总结其在合作期间的表现。在供应商评价体系中构建绿色指标时,应避免指标过细导致冗余信息的产生,增加评价和选择的难度,从而使评价产生误差。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可以拓展绿色评价的思路和指标选取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应从企业自身需求出发,选取合适的指标集来进行供应商评价。

六、总结

供应商位于供应链的上游,它的行动将传递到整条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如果管理得到将会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利益,供应商的绩效水平对下游企业的影响能够不断扩大,制约着下游企业的产品质量、成本、库存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成功与否。构建供应商的绿色指标可以降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难度和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同时减少环境治理费用,供应商所取得的绿色成果可以在供应链活动过程中得到放大,从而使消费者可以得到价廉、高质、环保的产品。

参 考 文 献

[1]郑迎飞,周欣华,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2):30~34.

[2]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3~54.

第6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策

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个流的统一物流贯穿供应链的全过程物流,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那么,物流管理很自然地成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还缺乏绿色的理念,没有综合考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效率,对顾客退回物品以及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品的处理一直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度关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对环保法规约束力度,加大绿色物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逐渐受到国内外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

视。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组成的链状结构、通道或网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的制造、运输、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食品供应链的组成及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行业一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市场把握不准、计划频繁调整、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批号老化、全国范围工厂间调货、客户要货批量减少、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不够高、产品推广不理想、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陷入被动操作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食品供应链属于典型的功能性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各环节综合成本最小化,以推动策略、预测囤货型生产为主,通过采购、生产、配送的平稳运作来降抵成本。强调规模经济,以产能利用率、库存周转率等物质效率指标。

食品供应链有关专家认为,食品供应链属于典型的功能性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各环节综合成本最小化,以推动策略、预测囤货型生产为主,通过采购、生产和配送的平稳运作来降低成本。随着时展,顾客对食品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和个性化、方便化的趋势。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一方面要满足顾客对食品样式种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顾客现有购买能力的要求。无论农村农民,还是生产食品企业都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在考虑顾客和食品本身对物流提出的特殊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控制物流成本。这样,我国食品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当今,我国食品工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食品的配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尽快实现食品安全配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食品绿色供应链”已成为食品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绿色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地进行企业管理成为可能。该模型将供应链分解为五个环节: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和逆向物流。

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从总体上把整个供应链分为制定绿色供应链的计划环节、采购环节、制造环节、交付环节和逆向物流环节,在每个环节都应遵循绿色制造的要求,把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绿色系统进行管理。

1.制定绿色供应链的计划环节。

绿色供应链是以传统的供应链为基础,并结合制造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的应用技术,其目标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产品设计、制造、装配、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后回收处理,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均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作为首要环节的绿色供应链计划环节,主要是要考虑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是本企业内部还是相关联的企业和使用者,都要考虑资源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核心企业,作为链条中最重要的企业,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从设计的源头,到采购、生产、销售和回收,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引入绿色的概念,从而全面计划、杜绝任何形式的污染和浪费。

2.绿色供应链的采购环节。

绿色采购,就是在原有质量控制的标准、价格可比较的标准的基础上,加入绿色标准,即要求供应商在市场时采用绿色原料、绿色工艺,实现材料、能源的节约,来达到源头控制,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原来是通过包括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地理位置、可靠性、售后服务、供货期和柔性等指标加以考核和管理,而现在应该加入绿色评估要素,确定绿色供应商优先采购的机制。在此阶段,需要考虑到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污染性、生产制造过程是否是清洁的、运输过程是否能够节省能源等因素。对绿色供应商的管理要充分体现根据最终产品的要求,结合供应商的实际困难,帮助部分供货商制订生产环境改善计划,以确保供货厂商的生产环境条件达到绿色标准,尽可能减少产品给环境带来的损害,以实现制造方、顾客和整个环境的“三赢”。

3.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

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不仅指制造、加工过程,它是一个包括了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加工、物流设计、包装设计及产品拆卸等过程的大制造概念。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绿色供应链的交付环节。

绿色供应链的交付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交付的过程。它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从核心企业(制造商)到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过程;二是从分销商或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过程。

5.绿色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环节。

逆向物流,指物资从产品消费点(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上客户)到产品来源点的物理性流动过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逆向物流涵盖了有关再利用材料与物品的所有活动即收集、拆卸和处理用过的产品、零件或者原材料,以使它们有效地再利用。按成因、途径和处置方式的不同,根据不同产业形态,逆向物流被分为投诉退货、终端使用退回、商业退回、维修退回、生产报废与副品及包装六大类别。该物流过程主要包括产品回收、检验与分类、检修、分拆和再加工、报废处理等步骤。

四、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面对当前国内、外市场状况,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中国制造业的迫切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因此,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和行动: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方面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当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实施绿色采购,尽可能减少产品给环境带来的损害。

2.从食物源头开始,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1)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民要树立绿色物流的观念,在物流过程中不断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政府应为改善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保障,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的进程,健全行业法规,加大管理力度,保持适度竞争,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竟争环境。

(2)培育食品物流市场,构建食品绿色供应链,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打造现代食品SCM模式。食品供应链包括从育苗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废弃物回收等所有流程,这当中,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因素影响着食品供应链的始终。“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是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前提,我们应鼓励农民成立生产协作小组,尝试实施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将区域内的农作物耕作、田间管理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存储等作业形成的物流统筹由共同机制运作,确保食品安全,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积极运用绿色营销手段。要在革新传统销售方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流通加工和销售网点、发展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减少在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专心从事农产品生产,有利于农产品产量提高、成本降低。

(3)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我们应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切实转变其单一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对农民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培训,向他们传递绿色技术和信息,对培训合格的农民颁发“绿色证书”。

政府应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物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将先进的绿色物流的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3.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

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能够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筑牢食品流通安全防线,加强管理部门执法力度。

即通过集中开展对经营者履行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等法定责任和义务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不断引导和监督经营者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两项制度。按照经营主体规模大小,确立不同的建设核准。经营主体为食杂店的,需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等多种方式建立进货台账。属于食品批发主体,建立食品购进、销出电子登记台账或管理软件,条件具备的应通过网络与当地工商部门联网。管理职能部门按照《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执法,对违者加大惩罚力度,形成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防线不可碰的意识高度。

5.增强食品物流链的安全性。

加强生产采购基地、储藏加工基地的建设;提高配送运输的效率;严格执行检验检测标准;不断改善技术支持。在各农贸市场、住宅小区设立品牌连锁专卖店,面向消费者直接销售的同时,按照区域开展配送服务,开拓市场,方便快捷(如推广家庭净菜配送,市民可以通过打电话甚至上网订购新鲜蔬菜和放心肉品)。探索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标识、统一指导价格、统一服务模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实施“食品物流链”,不仅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大举措,而且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从生产、存储、包装、加工、配送等多个环节对食品实行安全监控,将成为安全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渠道,以流通环节的建设带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从而确保食品从“食品产地”到“消费者餐桌”整个过程的安全。

食品品种涉及冷冻速冻食品、保健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等,对于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通过对食品的分类可使食品物流企业详细地掌握各种食品的特征,以便于使物流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使整个系统更加协调有效地运行。另外,要加快食品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建立起食品物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发展食品物流配送的网络化,以提高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物流链中现存的关键问题。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21世纪中国企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最大机遇。它可以改变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在数量方面的增长,而忽略食品行业缺乏可持久发展、环境破坏、导致环境污染的现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我国,有着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晓宁,李延霞.浅谈供应链物流管理[J].物流科技,2003,26,97:12-13.

第7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香港利丰集团作为国际性大型跨国商贸集团,经营出口贸易、零售和经销批发三大核心业务。作为全球供应链管理人,利丰发挥的是它独特的虚拟生产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利丰不具备自有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都以外包的形式交予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自身仅发挥管理作用,即与顾客签订供货合同,直接充当供应商角色向顾客提供消费品,但从产品设计、采购原料、生产管理与控制、处理并得到最终产品、产品增值、物流配送以及在各个商业主体之间交换信息等一切的支持性工作,均由利丰负责统筹与跟进,根据成本和客户要求,为其量身打造一条最优价值链。

二、利丰集团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个性化物流服务

1.个性化物流之管理学

利丰将世界各地一系列产品设计、生产与制造程序结合起来,选择优质的生产商和供应商,设计整个生产计划和流程,代为监督产品的生产质量、周期和生产进程,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整个过程中每一小段供应链,利丰提供给了顾客与传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更为细致和贴心的服务。利丰优于传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做法正是在货物流动过程中添加入了管理中最权威的四要素: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个性化物流之零库存

利丰集团拥有的物流体系实现了零库存,利丰拥有自己独具规模的物流管理系统。以利丰集团东南亚地区物流管理系统的营运为例,其东南亚地区业务以香港区域物流中心为主,其它各地小型物流点为辅,开展业务。区域物流中心集中存储来自各生产地输入的成品,小型物流点只负责根据各地零售店实施补货,根据零售店的日销售状况和其展开的一系列的营销策略通过高效化物流系统实现由物流中心向各地物流节点进行货物配送,客户的需求能够准确地得到满足。

此种物流模式下,利丰集团的客户永远不需要进行大规模仓储,节约了大量的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管理人员工资、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费用、缺货损失费和商品积压而产生的机会成本等。

3.个性化物流之短周期

为避免流行服装设计过时,商品零售价格下跌而引起订货方利润大幅下降,生产前期集团会以最快速度为对方打造一条增值价值链,但外观生产和包装环节会在完全了解用户和市场需要后进行。

特别地,受经济周期和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企业采取EOQ或小批量、多批次方式来避免由于商品滞销和库存成本带来的利润缩减或长期亏损,因此利丰集团减少对每个订单的发货量。

4.个性化物流之创新度

利丰从客户角度出发建立了灵活的组织营运架构,以每个部门为基本营运单位,一个部门集中服务一个客户,或根据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对共性需求的客户成立专门部门为其服务。这种灵活的运营机制使得利丰客户能够节约相当部分地物流和管理成本。

日前利豐已经实现了利用EDI、POS、DOS等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处理用户自身和其提供的大数据。利丰专门为硬产品客户开发电子商贸应用平台,所有供应商将其旗下所有的产品数据上传至平台,平台将其整理成产品目录以便订货商能够随时查阅。同时,在利丰为订货商打造出了一条供应链后,订货商可以随时查看采购资料和进度,取得实时物流货运数据。利丰集团则利用此系统统一调度,从而达到善用货柜空间,节省物流运输成本的目的。

5.个性化之紧合作

利丰创建的供应链网状结构使订货方、利丰集团本身、原材料供应商、中间商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多元化合作关系。订货方不必每次讨价还价,各节点企业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会积极地在材料、生产技术、产品等方面做出改进。在实物流程方面,以信息代替库存的企业宗旨促进了信息系统对物流系统的改进,使准时库存成为可能。这不仅为顾客带来了价值增值,也为世界资源和绿色物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

三、我国开展个性化物流的相对优势与不足

现代化物流管理将传统的物流环节纳入供应链框架之内,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我国政府部门和有责任、有担当的各界企业和人才一直在为推动我国物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做努力。我国物流已由最初货物流动来实现价值增值的认识转向了通过对仓储、包装、集装、运输与配送等环节的优化来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资源损耗,以谋得企业高利润、高收益的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奉献。

1.物流服务发展的优势

我国一直在加强组织和协调物流业的发展,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制定落实专项计划,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并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负,加大对物流业土地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等。所有积极措施有利于企业开发新技术,为开展个性化物流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8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94-05

一、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生产组织和流动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而使供应链作为国际产业组织主流模式成为可能。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成为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稳定经济、技术创新、吸纳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已达4 200万,占全国企业的99%以上,并且,中小企业创造了58.5%的GDP,52.2%的税收,80%的就业率和68.3%的出口贸易。各项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见表1)。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处于劣势,金融机构偏爱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较为普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2014年在银行全部信贷资金中,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只占总贷款金额的20%左右,所需银行贷款的满足率也仅为30%~40%[1]。中小企业的融资年度额为16.5万亿元,仅占社会融资总额比例的15.1%。另外,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对中小企业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不平等对待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从银行等获得的金融支持,这一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2]。

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缓和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约束的矛盾。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政策难以实施到位,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融资模式应运而生[3]。原深圳发展银行的“1+N”贸易融资就是供应链金融的雏形,此后便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融资产品消除了银行信贷紧缩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影响,方便企业融资,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4]。2012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规模为6.9万亿元,2013年达到8.3万亿元,增速为20%。中商情报网发表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原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之后,各大银行都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产品,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产品、兴业银行的“金芝麻贸易直达”产品等。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在供应链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否把绿色理念融入其中,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并与环境形成友好互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探析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融资模式

所谓供应链,是指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和整合[5],从而形成一个功能网络结构,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供应链金融基于供应链结构,运用自偿性贸易的融资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对具有供应链合作背景的中小企业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价,通过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输入供应链,达到为中小企业增信的目的。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基于整个供应链信用(主要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及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其他中小企业配合生产、销售而进行更大范围的生产、销售,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或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作,使核心企业的生产或供应环节能和中小企业等配套企业重新链接。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见图1。

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就是指发生在回款周期中,上游的中小企业将还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融资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模式。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中小企业把市场适销对路、价格相对稳定的、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发放融资贷款。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融资一般发生在制造或销售周期,企业把存货等动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核材料、提供贷款的同时控制货权;物流企业对质押的货物进行监管,在接受金融机构指令的同时确保供应链中仓管物流的顺利运作。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

(二)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1.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中正式提出。在随后的研究中,Beemon在供应链模型加入环境因素,并设计了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供应链模式。绿色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最小化产品生产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做到生产友好、环境友好[6]。绿色供应链系统主要由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物流系统、环境系统等组成,其运作流程见图5。

绿色供应链主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综合运用,以供应链管理为基准,把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融入供应链中[7]。

2.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绿色制造的目标,在充分利用供应链联盟企业绿色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8],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所借的款项优先投入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去,使供应链管理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9]。

为了实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10],我国已经开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为排污权质押这一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绿色供应链金融与一般供应链金融的区别见表2。

3.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端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结构融资以及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当前,基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定义为业务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系统风险,是由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汇率)等变动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信用风险,是由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违反合同、契约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11]。

(3)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供需关系、交易形式等变动导致绿色质押物变现能力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运用案例分析――以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为例

(一)公司简介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当地一家集体企业,公司占地5 000平方米,办公楼、厂房、宿舍共8座,面积达9 300平方米。现阶段,公司主要集中于开发、生产、印染加工等生产制造环节。产品包括全棉、涤棉、麻棉、天丝、染色、印花、涂层、抓剪毛等特殊后整理产品。棉坯布月产量150万米。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构建与实施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位置,是制造商;而纱厂处于上游的位置是原料的供应商;商贸公司则是处于下游的位置,是经销商(见图6)。

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地位,首先建立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其次沁元纺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政府的资助下为改善噪音、粉尘的污染,新引进比利时必佳乐190高速剑杆织机及喷气织布机168台,全部进口配套设备,减少生产噪音和粉尘。沁元纺织着重治理在生产制造环节产生的废水,与信誉高、排污好的污水厂签订长期合约,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做到绿色生产。

作为纺织企业,必定会有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权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在企业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所赋予的,企业依法享有的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是有价值的。沁元纺织平均年排放COD(化学需氧量)为85吨,平均年污水排放量为70吨,常州环保部门委托产权交易中心对排污权评估的价值为1 828.57万元,沁元公司以此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并且由供应链战略伙伴提供担保,银行通过审核沁元纺织所在的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等级和市环保部门出具的排污权评估价值等资料,决定2015年发放1 280万元的短期贷款。如果按照传统的信贷授信要求和资产状况,沁元纺织的信贷规模最多为960万元,运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多融资了320万元,解决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融资问题。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排污权质押融资流程图见图7。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1.系统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系统风险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质押品未来市场价格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这一系统风险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得以消除。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变化影响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加大了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并影响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收益。另一方面,国家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影响是直接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适当降低质押率和价格,这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来讲是不利的。

2.信用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一方面主要来源于绿色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未能按照绿色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提供必要的担保,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因未能满足其条件而使沁元纺织有限公司违约受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违约导致未能及时提供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经营受到损失,并且对方的违约补偿不足以弥补生产经营的损失。

3.市场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一是市场利率的变化,使得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质押率及其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源于企业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完成,未来企业的绿色生产将是一个常态,所以现有的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会随着绿色生产的普及而趋于冷淡,其价格和变现能力会发生变化,由此而形成市场风险。三是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的交易要依托产权交易中心,这其中会存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即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可交易风险问题。

(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措施

1.加强绿色供应链生产的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中,银行基于对整个供应链信用和绿色生产经营状况的考察,才能作出融资决策。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融资企业应当组成绿色战略伙伴,都应按照绿色制造理念来组织生产经营。因此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一方面积极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高层领导进行专门的绿色生产经营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增加对环保设备的投入,积极争取通过相关的国际环境认证,做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监测设备及监测系统的不发达,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连续在线环境监测,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实际排放的数据、拥有的排污指标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排污权监测配套机制还没有完全妥善地建立。因此企业积极配合常州市政府加强环境技术检测,在企业排污权的评估中尽量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3.控制市场风险和提供反担保

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因为交易业务的复杂、专业,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就融资业务在契约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多次的友好协商,减少交易风险、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一起共同促进环保等政府部门出台在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以减少银行风险。同时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积极为供应链融资担保企业提供应收、应付款项或存货的反担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金融既提供了合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一)强化企业绿色供应链理念,打造绿色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方式,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步构建以设计、采购、物流、制造、销售和回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同时注重企业绿色文化的打造,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建企业绿色品牌。

(二)构建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合作商的全力支持和必要的担保承诺,因此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构建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价值。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为排污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应按绿色金融理念建立信贷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绿色生产企业,为企业排污许可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刘道学.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祁洪祥.基于供应链的融通仓业务模式研究[J].现代物流: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32(11):61-64.

[3] 何静.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其控制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2):73-75.

[4] 弯红地,张莹莹.论银企联盟供应链的融资风险控制[J].天中学刊,2012,27(5):33-36.

[5] 窦亚芹,朱金福.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9):170-176.

[6] 曾柏建.浅谈绿色供应链管理在X公司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12(10):104-105.

[7] 张琳.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探讨[J].物流技术,2012,31(11):375-419.

[8] 刘丹,赵嵩正,刘静.绿色供应链买方视角下的合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机械制造,2012,50(11):70-73.

[9] 徐耀芬,童志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09-111.

第9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内容摘要:目前,商业企业需要推出并有效落实一系列相应的管理举措,以保证体现循环经济内容的经营活动能够常态地加以开展。本文提出了商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的内容,并讨论了提升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水平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企业 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型商品 绿色物流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增长模式的根本性改进。商业企业着手循环经济实践,既有利于改善环境状况、降低资源消耗量、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社会可持续性消费的形成。因此,商业企业需要采取系统性的管理举措去促进自身循环经济实践的深入开展。

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的内容

(一)节能门店建设

节能门店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设计节约考虑。商业流通企业在经营场所选择、设计、建造、装修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节能降耗环节。其次是采取节电措施。耗电是商业流通领域能源消费的重要方面,空调用电、门店照明与电梯使用是电量耗费较大的三个方面。最后是推出节水举措。商业企业应该制定健全用水统计及用水、节水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定期保养和维修供水设施,减少漏损等。建设节能型门店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更在于节约资源、降低经营成本。

(二)经营环境友好型商品

经营环境友好型商品可为满足消费者的环境保护需求提供便利。环境友好型商品的类型包括节能(水)型、可回收利用型、低毒低害型、低排放型、低噪音型、可生物降解型等。倡导销售、使用、推广环境友好型商品,可以有效降低费用,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还能对树立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商业企业可通过主动、积极经营环境友好型商品,来承担起自身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方面的环境保护责任,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商品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所用材料最省、废弃物最少,节省资源和能源,易于回收再利用和再循环,无公害的包装。商业企业要协助供应商积极开发绿色包装材料,避免使用不环保和对人体有危害的包装材料,积极使用经过简单处理就可重复再用和可再生的包装材料。同时,也要践行包装减量化。减量化有多种途径,包括限制一次性包装、禁止过分包装、采用集合包装方式、包装与产品结合化等。

(四)回收利用废旧物品

废旧物品回收可以节约能源、节约水、减少矿产资源的开发、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把产业链末端的废品还原成最初的资源,使之进入循环利用系统,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各类商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与消费者有着天然的密切接触,商业流通业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一条主渠道。商务部于2007年3月27日联合发改委等五部委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是商业企业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个基本依据。

(五)绿色物流活动

商业企业开展绿色物流活动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营利性问题,还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体现有经济责任,又兼载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的战略追求有关。商业企业绿色物流主要由正向绿色物流和逆向绿色物流两个方面的活动组成。前者主要包括下列活动及其管理:绿色流通加工、绿色仓储、废弃物物流、绿色运输和绿色包装;后者则包括废旧品回收、废旧品运输、回收品的检测和分类、回收品的加工、再循环产品的销售五个方面工作内容。

(六)电子商务化经营

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是减少交易环节,增多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简化交易流程,从而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和满足顾客需要。我国商业企业搞好电子商务化经营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搞好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商业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总体说来是较低的,IT总体投资目前占我国流通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国际流通业巨头则可占到2%以上。二是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电子商务是基于高科技的产物,除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硬件知识和对各种软件的操作能力,还应采取全方位、多样性的培养方法。三是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当今,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但是物流却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必须完善物流配送系统建设。

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水平提升的管理对策

(一)全面确立管理者的环境责任观念

我国商业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商业企业管理者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社会的环境利益,或不愿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这主要是由于目标定位上的短视性、事不关己的心态、管理者自身素质这三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商业企业管理者环境责任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商业企业管理者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参加环保等有关内容的培训,以强化形成自己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另外,可加强对商业企业环境责任担当的监督与评估,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商业企业发展的企业环境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这有利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强化;可通过不同的外部渠道,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采取多样性的方法,加强对商业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宣传,营造一种承担环境责任光荣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企业文化内容

包含循环经济实践内容的商业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凝聚、约束和塑造形象的功能。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实践的商业企业文化内容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推出有效的领导机制和执行机制,同时进行有针对意义的学习与宣传。第二,对企业自身已有文化建设进行回顾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访谈法、问卷法、资料分析法等调研方法,调查并分析当下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为下一步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文化设计打基础。第三,对包含循环经济实践内容的企业文化进行设计。新设计的企业理念体系、制度规范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都应该包括循环经济实践的内容,并有机糅合到企业日常工作活动中。第四,对企业文化内容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检查实施效果与之前期望是否一致,及时找出并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是否采取一定的措施。

(三)启用企业环境标准管理

环境标准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总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商业企业在建立环境标准管理体系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思想认识滞后,不少商业企业管理者节能、减排、降耗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二是实行ISO14001标准及认证的费用压力大。一般情况下,不包括技改资金和添加环保设备所需的费用,认证费用也在10-30万元之间,培训费用为7-15万元,这对中、小型商业企业来说,有一定难度。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例如,国内一些商业企业虽然采用了“预防为主”的控制方法,但是对污染物的排放往往只能做到“后馈控制”。  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环境责任意识。实施ISO14000标准,是一项高度知识化、专业化的工作,须配合有一定的培训、宣传安排。其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设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对拟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和设计,以保证其系统性、适切性及可承继发展性。其三,要按照已确立的ISO14000系列标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目标明确、管理职责明晰、实施过程落实得力、控制跟进高效的管理体系。

(四)推行企业绿色会计

循环经济模式强调对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要求及时提供资源投入、产出、使用效率及环境变化的信息,而传统会计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信息的需求,因而我国商业企业也需要发展绿色会计以促进循环经济实践的良好运行。这样一是可将关乎循环经济实践内容的经营业务纳入会计对象;二是可以核算推行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带给环境、企业的损益。为使商业企业绿色会计能够运作起来,可以配合以下措施:

其一,在循环经济实践得力开展的商业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工作与其他职能领域人员的工作不是截然分开的,相互之间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工作融合面。为确保循环经济实践的着力推行,还可以试行以矩阵制、项目团队型的组织形式来整合、重组各自的工作过程以及需要配合、协作的工作任务。

其二,使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技能,这是企业财会人员做好既着眼于服务又用于监督的绿色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得有关的循环经济法规或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之必需。

其三,建立有利于商业企业推行绿色会计的外部支持。为了明确、强制性规定商业企业就循环经济实践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政府部门和有关管理机构除了逐步创造条件外,还应通过适当力度的检查推动我国商业流通绿色会计的推行。

(五)强化跨企业供应链管理

商业企业体现循环经济理念与内容的供应链管理要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循环商业流通实践向横纵两个维度发展。一是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并实施协调管理。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除了考虑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一些常规性的因素外,还要借助一组体现循环经济实践的指标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处于供应链核心位置的商业流通企业还必须对各合作企业进行协调管理,提供相应的支持或服务,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与其建立战略联盟,以此提高对整个供应链的循环经济实践管理能力,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二是协助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商业企业不仅要在消费者那里推动可持续消费,同时要协助生产企业设计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并建议或督促生产企业采用绿色材料进行生产。三是开展绿色采购与营销活动。商业流通企业要大量采购环境友好型商品,进而制定消费者认可的价格,创造便利顾客购买的渠道,最后开展与顾客有效沟通的促销。四是回收或处理废旧资源与废弃物。商业网点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决定了商业企业在废旧资源回收上,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六)实现各实践环节间的管理协同

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管理协同。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有效的信息沟通或共享。第二,深入的信息鉴别与分析。其中包括对各种情况、数据的汇总和对情况、数据背后更有价值、更深入内容的信息的挖掘。信息沟通或共享,信息鉴别与分析,是商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能否得以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三,使流程之间、职能之间、机构之间、个人之间,都能够积极配合,进而实现高效的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华中,葛晓芳,杜哲培.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探析[J].营销导师,2006(1)

2.冯晓宇.企业环境责任与竞争力[J].经济导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