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净利差。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一般概述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基本含义。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金融产品丰富,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营业收入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
(二)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仍然以经营传统的银行业为主,存贷差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都在50%左右。全国性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表明银行的大部分业务收入还是来源于银行存贷款利息收入。
(三)商业银行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是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载体,有着层出不穷的银行产品,涵盖了综合、金融中介和业务顾问等,起到金融服务的功能。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因。业务品种较少,中间业务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体制的束缚,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且手段单一,只有发放贷款、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同业机构往来等,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没有重视业务品种的开发。
产品供求矛盾,客户体验欠佳。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很低,经营网点和渠道的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客户群体的细分不到位,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价值,普通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外因。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终将倒逼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改革,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直接冲击是:当前在利润来源中占最主导的批发银行业务将面临萎缩的困境,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将下降,在存款市场上的利率定价将处于被动地位,预期中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降最终将收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少利差收入,直接冲击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成功转型的建议
(一)重视传统利差收入,维持合适的利差水平。尽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传统利差收入占比不断降低,但传统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利息净收入的相对稳定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础,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业务应该继续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新型的中间业务,提高差异化水平。在银行业竞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发展创新型的中间业务来提高竞争水平,如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咨询评估类业务;发展信用融资类中间业务;可以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理财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等。通过发展这些创新型的中间业务,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提高差异化水平。
(三)加强成本管理力度,提高盈利水平。为了降低成本,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建设信息技术平台,通过按网点、按业务、按客户实施综合的成本管理。另外,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摆脱盲目的通过增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来促进银行增长的模式,而是通过发展自助银行业务、网上、电话银行来提高电子化水平,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支出,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四)细分市场,提供区别服务。商业银行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客户价值至上的经营理念,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按某些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推出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过程中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1.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得资金供需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息中介功能。目前我国已经有拍拍贷、阿里小贷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介入P2P融资平台领域,而且业务规模增长迅速。与传统商业银行相较,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阿里小贷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互联网金融这种操作简便、流程快捷的融资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融资模式形成冲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预测,20年后“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2.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支付功能的核心是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就是与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例如,支付宝提供代购机票或火车票,代缴水、电、煤气、电信等公用事业费用,保险和基金、代票等多种支付结算服务。移动支付主要指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出现了短信支付、语音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手机银行支付、刷脸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这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将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边缘化,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3.对商业银行盈利方式的冲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盈利模式大都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式增长阶段,利差仍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看,其目标客户主要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诉求是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银行凭借规模经济、专业知识和复杂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群体发生了改变,以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为主体,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诉求是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基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复杂的金融产品的优势被削弱。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净息差收窄及支付中介功能的边缘化,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
二、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和对策
1.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地位。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冲击更多是思维层面上的。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全行发展战略的层面上,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下到银行组织结构、操作流程、风险控制、网点建设等,改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商业银行要重新进行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切实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的参与和体验,精简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目标市场,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当前,银行间竞争同质化的主要原因是目标客户定位的同质化,大家都在做20%的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应将目光转向那80%的客户,通过产品、服务、渠道的创新,降低成本,那80%客户一样可以产生较大的利润空间。特别是中小银行,一定要立足区域和社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蓝海”,形成比较优势,而不要深陷“红海”,去打残酷的价格战。只有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形式了优势互补,同时凸显各自的经营特色,那么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加有序。
2.加大互联网资源的投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和积累,通过数据分析,再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其实商业银行本身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其中蕴含着海量数据资源,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有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互联网资源的投入,打造自己独特的金融互联网模式。大型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是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而中小银行可以适时地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获取客户资源,加上自身良好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例如,平安银行在深入研究了eBay卖家的特点,充分了解eBay卖家在资金周转方面临时性、短期性和灵活性等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了“贷贷平安商务卡”,其融资模式与阿里小贷比较接近。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私人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5-0076-07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正在逐步扩大。在业务份额日益扩张、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欧美市场经验,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大约为银行零售业务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而这项业务在我国却是刚刚起步,国内商业银行对于这项新兴业务的盈利及利润等数据公布甚少,但根据已知数据资料分析,目前的盈利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欧美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私人银行业务成为当今国内外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也成为金融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竞争十分激烈,国内商业银行容易走入盲目扩张、不深耕细作、粗放式经营的误区。因此,开展对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的研究,前瞻性地分析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发展策略和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一)私人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 私人银行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私人银行的起源及概念。私人银行(PrivateBanking)起源于17世纪的瑞士日内瓦,是一种私密性极强的专门提供给贵族和富人阶层的金融服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对客户及其家人提供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
(2)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国外银行从19世纪起经营私人银行业务,历经100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在组织模式的设置、客户的甄选定位、产品和服务的量身定制以及业务风险的防范控制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较为先进的实践经验。这对于从2007年开始起步的国内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而言,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国外私人银行的机构形式主要有:完全独立注册的私人银行、综合银行集团下设的私人银行、金融顾问公司、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及事务所以及家庭办公室。提供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包括:
①顾问咨询模式,这种模式将资产管理业务置于银行的核心,利润的主要来源是资产管理费收入,是一种典型的佣金盈利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银行包括瑞士宝盛、EFG国际等。
②经纪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为客户和公司自身进行证券买卖提供服务,该模式非常注重于交易,并且业务联系频繁。这一模式在美国的私人银行中占主导地位。
③投资银行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基于有一部分高净值人士是企业家,个人财富尚未完全从企业财富中游离出来,需要的是以投资银行为主的服务模式,私人银行作为投资银行的一项辅助业务,通常为超高净值客户服务,这一模式包括高盛在亚洲的业务等。
④综合模式,这种模式基于业务种类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创造出意义重大的协同效应,在有些国家,这种模式综合了公司信贷、个人信贷、私人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咨询服务,盈利的模式多样化,除了资产管理的手续费收入外,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投资银行业务的手续费收入也是盈利的主要来源,一些世界上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如瑞银集团、美林集团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目前,全球私人银行的战略重点已经从销售、提供自身产品和服务,转向强调信任的顾问角色,将会提供更广泛的增值性解决方案。
(3)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我国银监会于2005年首次正式提出了私人银行的概念:“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成立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两地开业。同年8月6日,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2008年3月27日,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在上海成立。截至2014年6月,在16家上市银行中,明确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已有12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是新鲜事物,由于发展历史短,大多数商业银行并无太多实践经验,正处于从个人理财业务向现代财富管理意义上的私人银行的跨越之中,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大多采取综合性模式,与海外私人银行发展中的第4种模式趋同,综合了公司信贷、个人信贷、私人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咨询服务,盈利模式除了资产管理的手续费收入外,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投资银行业务的手续费收入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收入来源集中在资产管理的手续费收入。从收入结构来看,相对简单且成本较高,顾问咨询、家族信托等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的收入占比较小。
2. 私人银行业务的特点。
(1)私密性。私人银行强调服务的私密性,要求为客户严格保密。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只能与协助该客户管理分析投资需求、规划投资目标的相关人士共享客户信息,并不能以此作为谈资随意泄露或者作为自己品牌的宣传。如若出现需要客户本人到场的情况,客户经理会安排在较为私密的地方接洽。大部分情况下客户本人不出面,客户经理可以前往拜访。不论哪一种办法,无不体现出这一业务的私密性。
(2)量身定做。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贵宾理财业务不同的是,私人银行业务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加销售的服务模式,而是根据每一位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在服务和销售环节可以不拘定式。
(3)一站式服务。私人银行不仅服务于客户的个人财富,还可以涉及客户的企业。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中包括为其企业投融资提供全方位的商业银行服务和投资顾问服务;并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同时在客户企业需要的时候,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法律和财务咨询等也是私人银行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
(4)全方位服务。私人银行可以为客户的家族财富提供全方位服务。从服务角度看,私人银行注重家族服务,为客户提供财富“传承规划”服务,强调全方位、全时间段、全空间段的概念服务。
(5)增值服务。作为服务财富顶尖人士的私人银行业务,蕴含着业务操作范围外的增值服务,包括健康规划、家务顾问、教育咨询等一系列贴身管家式增值服务,时刻体现出私人银行客户的尊贵身份。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客户基础
2014年,我国私人财富规模大幅增长49.2%,达到2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据预计,到2018年,我国的私人财富将从2013年的22万亿美元增长到40万亿美元,增幅超过80%。
同时,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撰写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到2013年底,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84万人,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27万亿人民币,而且预计未来5年将持续保持增长,年均增速将达到17%左右。这些高净值客户及其持有的资产无疑给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巨大空间。
1. 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和客户细分。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主要包括高资产净值的个人及其持股或控股的企业,为每个客户群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在私人银行界,比较通常的客户细分方法为按照可投资资产额进行划分,例如,把客户细分为贵宾客户(50万―800万元)、高净值客户(800万―1亿元)、超高净值客户(1亿元以上),这可以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细分标准,而在同一个财富水平的人群里,按照风险偏好、职业背景、年龄结构、行为特征等还可以作进一步分层次的细分。
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细分为例,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划分标准为:个人金融资产800万元(含)―2000万元为高净值客户;2000万元(含)―1亿元为超高净值客户;1亿元(含)以上为极高净值客户。个人金融资产是指个人客户在银行的存款、理财、基金、保险(但不含股票、房产)等金融资产总和。招商银行则以1000万元为分水岭,日均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为私人银行客户,而这部分客户又可细分为1000万元以上的“普通私人银行客户”和5000万元以上的“超高端家庭工作室私人银行客户”。
2. 国内财富人群特征。
(1)国内财富人群职业分布。我国千万富豪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企业主、“职业股民”、“炒房者”和“金领”。亿万富豪主要可分为3种:企业主、“炒房者”和“职业股民”。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撰写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从职业角度来看,我国高净值人士仍然以企业主为主,达到60%左右,且在融资服务方面,高净值人士最希望获得个人融资和企业融资服务,个人融资需求的提及率达到63%。此外,在企业融资方面,接近30%的高净值人士希望财富管理机构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服务,提高投资杠杆。
(2)国内财富人群地域分布。根据《群邑智库2013胡润财富报告》, 2013年,北京千万富豪达到18.4万人,亿万富豪达到1.07万人,全国排名第一;广东有17.2万位千万富豪和9600位亿万富豪,排名第二;上海有14.7万位千万富豪和8500位亿万富豪,排名第三。天津是增速最快的一个城市,有1.9万位千万富豪和1400位亿万富豪,分别比2012年增加11%和12%,全国排名第10。其他增速较快的还有山东、河南、云南、贵州、青海和。6成富裕人士在非一线城市,例如杭州、宁波和佛山,千万富豪人数均在2万以上。
3. 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分析。根据贝恩公司调查,目前国内高净值人群投资态度以保守或中等风险为主,股票、现金储蓄以及房地产是该人群最为青睐的投资工具,不过有近20%的人主要靠专业建议进行理财,同时有超过50%的人表示自己有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经验,但是仍然需要专业投资建议。金融危机之后,高净值人群对市场的风险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考虑,对于投资风险更加谨慎,对于投资方向更趋于多元化,且更倾向于回报可靠持久的投资方式。因此,在产品和服务偏好方面,多元化的配置,特别是横跨货币、资本、房地产、贵金属、衍生品、私募股权、艺术品这种市场的综合性理财方案,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与此同时,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财富安全、财富继承、子女教育这种偏好明显上升。
(三)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分析
本文选取了几家有代表性的国内商业银行2010―2013年私人银行业务数据,分析国内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资产及结构等特征。
1. 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增速显著。因为入围门槛不同,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横向比较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通过纵向比较也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增势迅猛。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从2012年的18000户增长到2013年的31300户,增长了73.9%;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从2012年的12645户增长到2013年的25496户,增长了101.6%,翻了一番;而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从2012年的14250户增长到2013年的60000户,增长了321.1%。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也分别增长了14.2%和419.1%。
2. 私人银行管理资产增长明显。从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的绝对值来看,招行、中行和工行均在2013年突破了5000亿大关,其中,招行绝对值最高,管理资产5714亿元。从增速来看,从2010至2013年,招行、中行管理资产增速分别为111.4%和171.4%,均超过了100%。
3. 2013年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户均资产情况。2013年,在工行、招行、中行、中信和民生银行中,客户数量最多的是中国银行,达到60000户,管理资产数量最大的是招商银行,为5714亿元,同时,招商银行的户均资产为2241万元,也是最高的。
三、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分析
(一)私人银行业务盈利能力尚不显著
国内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正处于发展初期,配套的服务设施、人员配备、增值服务等投入可观,除了常规金融服务,私人银行客户在艺术品投资、家庭健康、商旅服务、慈善活动、体育赛事等方面均需求旺盛。因此,商业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包括机场贵宾服务、私人医疗服务、子女教育服务、艺术鉴赏服务、酒店预订服务等个性化增值服务的投入也很大。因此,在发展初期,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力还不显著。
(二)私人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1. 国内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主营业务内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大致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服务:
(1)商业银行服务。私人银行服务体系中,商业银行服务的宗旨是提升客户对银行基础服务的满意度,做好客户关系的渠道维护工作,其中包括柜台服务、现金服务、转账服务、结售汇服务、信用卡服务等。
(2)财富管理服务。财富管理业务属于私人银行业务中的核心业务,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主要经营资产管理、保险、信托、税务咨询、财富传承及规划、遗产管理服务等。财富管理涉及的境内产品如货币市场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股票基金、保险产品以及另类产品。
(3)财富传承业务。财产传承业务指的是为客户提供财产保护与财产传承服务。其主要手段有:遗嘱、离岸公司的注册、人寿保险、信托等。通过一系列专业合理的安排,有效地为客户做好财产的传承。
(4)家庭增值服务。目前我国提供的家庭增值服务主要有境内外机场贵宾厅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子女海外教育服务、投资移民服务、艺术品鉴赏服务以及高尔夫赛事。国外的私人银行在增值服务方面主要有全球奢侈品代购、高端社交晚宴、私人旅游助理、全球体育赛事预订等。
2. 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盈利的案例研究。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盈利模式为例,探究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模式。
(1)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盈利分析。
①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的布局。工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相当于分行的研发后台、服务支持终端和培训组织者,私人银行总部的职能定位,首先是成为产品的提供部门,在私银产品的创新方面做出努力,通过研发产品对一线的财富顾问提供支持。推出自主开发的私人银行专属产品、发展全委托理财业务、专户理财业务,形成跨机构、跨市场产品遴选机制。其次是通过网络大学、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财富顾问的培训。
工行各分行的私人银行部门由当地的分行负责管理。根据全国工行系统内私人银行业务的规模,区分A、B类地区,在任务下达上有区别。一般A类地区分行私人银行部有业务支持团队和财富顾问团队,针对二级分行,包括重点支行实施直通式管理,提品服务和业务指导、客户维护。
②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的考核机制。工商银行私人银行总分行间考核导向是,重点考核包括客户发展、资产发展、产品余额、产品销售、核心重点产品销售、中间业务、投融资项目等方面的内容。
③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产品研发特色。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在产品研发、选择上有严谨的体系,例如,总部对于投资基金采取MoM(Manager of Mangers)基金投资管理,MoM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投资管理人的研究评价,筛选多元投资风格类别的优秀投资管理人,构建管理人投资组合,并持续对其业绩进行动态跟踪、风险控制,获取长期、稳定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一是选择全市场优秀的投资经理,每准入一个新基金经理后,都会量身定做一款新的投资品。由优秀的管理团队基于成熟的理念,运用前沿的策略,为客户实现资产的长期保值与增值。
二是配置分散,风险可控,由于投资于多个不同的投资经理,风险敞口分散,可以有效平抑投资运作中的净值波动,降低风险。
三是策略、风格、基金多元化,“多元策略、多元风格、多元经理”管理模式是让投资者获得最佳投资方案的有效途径;集个别基金经理之强项,构建更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从而获得更平稳持续的投资回报。
正因为存在这些优势,工商银行研发私人银行产品的收益率、安全性都有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④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目前,工商银行私人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向客户销售产品的收入,包括产品的管理费收入和销售手续费收入、产品超额管理费收入等,家族信托、专户理财、投融资项目收入等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较小。
2.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盈利分析。
(1)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特色团队。招行私人银行成立之初,即组织了一支特色团队,其中包括几位来自台湾的投资顾问和产品经理,团队成员平均拥有超过15年的财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在全行范围内选拔人员,组建了投资顾问和市场研究团队,为各地分行培训了接近40名投资顾问和300名客户经理。
(2)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的考核方式。私人银行考核最主要的指标就是每个客户经理的新增资产管理总量(Assets under Management,简称AUM)、新增客户数量、收入贡献度以及客户满意度等,除此之外,工作流程的执行本身也是考核的内容之一。其中,出于对客户资产负责的初衷,对于全面资产配置尤其关注,如果资产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分中心以及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分值。
(3)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的产品研发。招商银行在私人银行投资产品上基本保持自主开发产品和外购产品各占半壁江山,其中,招行自主开发产品由金融市场部、投行部以及公司条线来研发,主要涉及固定收益类产品。另外,外购产品则主要来自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PE等机构,具体产品的选择由私人银行理财顾问团队负责。
(4)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的盈利模式。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的收入主要是销售信托、私募股权基金、理财产品等获得的佣金,产品超额管理费收入等。另外,招行也在探索一些新的盈利模式,包括针对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超高净值家庭推出的“家庭工作室”,为每个这样的家庭配备专门的专家组,提供完全定制的投资和风险控制策略,也提供包括税务规划、财富传承、资产隔离等在内的各种解决方案。这样的家族财富管理方案按单收费,是私人银行未来盈利的重要支撑点。
四、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
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仅以客户可投资资产数量作为准入门槛,按照客户在本机构的金融资产净值总额加以分类区别,私人银行与贵宾理财界限不清晰,直接导致了私人银行无法从细分客户需求的角度为私人银行客户提品和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要求是资产的管理,其产品不仅要求有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甚至要涉及股票、信托、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私人银行的服务范围还应涉及家庭管理、各种规划、教育、税务、房地产、收藏、遗产安排、法律顾问等各项专业领域。而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私人银行服务还是较多地进行个人的理财业务,购买基金保险等,产品比较单一,较少地涉及股票、信托、金融衍生工具等高层次的投资,而对于税务规划、教育规划、遗产继承等的服务也提供得较少。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自主的产品设计与开发集中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围绕传统的储蓄、信贷和中间业务,辅之以销售为实质内容的公募基金、信托集合理财、阳光私募和PE产品等,产品主动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
(二)高端财富客户对私人银行的接受度不强
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很大一部分富裕人士出于各种原因,不愿将自己的财富交给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而是选择自己管理,使得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遇到障碍。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传统的“财不外露”的思想,使高端客户不愿意接受私人银行的服务;二是国内私人银行始创于2007年,对客户来说还属于新鲜事物,难以得到高端客户的完全信任;三是我国富裕人群多为自己创业的企业家,其更加倾向于自己管理财富,因此对私人银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不高。
(三)同业竞争异常激烈
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投入到财富管理、争夺财富客户的竞争中,同时外资银行也不断抢滩登陆。外资银行投资顾问团队强大,享有盛誉,客户经理专业性也相对比国内商业银行更强,尤其在品牌历史、人力资源等方面更有优势。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较为强势的外资私人银行以及国内其他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压力。
(四)私人银行的盈利前景并不明晰
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处在一种“富矿不富”的状态。多数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仅是理财业务的升级版或高端版,而且附加增值服务,但这在成本增加的同时,并没有为银行带来直接的收入增加。
作为传统银行盈利来源的存贷利差,对私人银行并不适用,私人银行客户贷款需求不多,而且他们的资金并不愿意太多沉淀在存款。因此私人银行很难获得存贷差利润,销售或代销理财产品获取手续费仍是现阶段私人银行业务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相关业务深度和广度不够,是私人银行目前存在的盈利难点。
同时,如果私人银行过于依赖销售产品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将促使销售出现短期行为,难以顾及客户资产的平衡配置,可能出现的后果包括私人银行客户购买银行代销的信托产品出现大幅亏损,或者由于资产配置的不平衡导致流动性或者安全性出现问题,客户将不再信任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这将直接导致盈利的枯竭。
(五)人才竞争激烈
私人银行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业务不同于一般的高端理财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高端的客户群,业务涵盖非常广泛,涉及银行、外汇、证券等许多市场以及税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要求知识面广阔、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相关从业人员都来自于基层,原从事的是单一的理财工作,并不能马上胜任私人银行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的迅速提高与不断补充。
五、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盈利模式发展策略
(一)以差异化来服务不同的细分客户
1. 实施资产配置战略,不断深化私人银行资产管理服务。加强与信托、基金、证券、保险的横向业务合作,为客户提供涵盖各大类市场的投资理财产品,并为客户提品定制、专属投资方案设计、资产受托与全权委托管理服务。积极开展专享理财业务,通过现金管理、固定收益、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等资产管理服务,满足私人银行客户多元化理财需求。加快开展第三方理财业务,为客户广泛遴选合适的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产品,形成信托计划、基金和券商专户、投资类保险等产品的优化组合,帮助客户实现全市场的资产配置。大力开展专户理财业务,根据客户投资需求,以专户的形式为客户提供理财产品或者专属投资通道。尝试开展资产受托服务,按照与客户签订的资产受托服务协议,在满足客户关于项目投向、收益水平、存续期限、风险等级等方面约束性要求的前提下,为客户遴选符合需求的银行或第三方产品并进行推介,由客户做出投资决策,银行代为执行交易。尝试全权委托投资服务,根据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及流动性等其他投资约束,与客户共同制定投资策略声明,并与客户签订全权委托投资服务协议。在服务协议框架下,银行代客户进行投资决策,为客户的专户资产提供全权委托的投资服务。
2. 实施项目开发战略,做大做强私人银行理财及顾问咨询业务。一是创新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通过私人银行顾问咨询业务模式,尝试对个人财产收益权、个人股权(股票)收益权等个人合法拥有的权益开展理财融资。二是积极开展资本市场类理财业务。推进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探索开展结构化证券投资理财业务。加强与优质证券、信托合作力度,探索开展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二级市场股票(债券)投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等创新业务。三是探索开展另类投资理财业务。通过开展艺术品、酒、茶叶、影视文化等基金、信托模式,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开展。四是创新开展顾问咨询服务,通过向客户提供合适的私募股权投资项目或基金,创新开展私人投行顾问服务,积极介入私人银行客户相关法人主体的并购、资产剥离与重组、收购融资安排、权益资本的私人配售、股权激励计划、融资方案等方面的安排,为其提供顾问咨询服务。
3. 实施服务创新战略,全面做好私人银行非金融服务。一是个性化方案定制创新。通过全行联动,开展客户开发、服务整合,研究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实行区域内客户的名单制联合管理且一户一册地设计定制化方案。二是产品整合创新。整合个人金融产品,在为客户提供传统理财产品的同时,附加贵金属、白金卡、手机银行等新兴产品;整合公司金融产品,在为客户提供个金产品的同时,附加公司结算业务;整合贷款产品,在为客户提供投资、结算服务的同时,附加个人及公司贷款业务。三是利润模式创新。尝试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合作,通过为其推荐客户开展法律、税务、财务咨询业务,向其收取顾问咨询费;尝试与优质拍卖公司合作,通过推荐客户参与拍卖活动、提供竞拍咨询等,收取顾问咨询费;探索与券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为其推荐客户开展上市辅导业务,向其收取顾问咨询费用。四是服务内涵创新。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为私人银行客户、家庭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优化非金融服务方案。如:慈善安排服务,为客户提供慈善基金设立咨询、慈善方案设计、慈善活动组织、慈善资产委托管理等服务;艺术品保管服务,为客户持有的艺术品提供保存与定期保养服务;信息资讯服务,通过私人银行客户专属的终端或信息渠道向客户提供市场资讯、宏观与行业研究报告等服务;尊享非金融服务,面向私人银行客户提供高端文体活动、私人健康安排、私享系列名家讲座等非金融服务等。
4. 实施跨境服务战略,积极做好离岸业务服务。近年来,我国向境外投资移民人数出现快速增加,超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这一行为在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主中表现尤其明显,对于我国高净值人士而言,伴随投资移民问题而来的是对境外资产管理问题的关注。有约40%的高净值人士表示希望得到有关如何寻找境外合适的投资产品和机会、如何合理分配境内外资产比例的建议。
从内部环境上说,高净值人群移民倾向增加、我国企业涉外业务增多以及高净值客户对投资区域多元化需求逐步增强,高净值客户对投资境外市场的热情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上说,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相关政策的逐步放开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开展离岸金融的脚步。随着相关政策的放开,在自贸区里的私人银行能够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对冲基金、境外企业股权投资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服务。此外,若境外家族信托业务能够在自贸区落地,私人银行就可以借助欧美国家完善的家族信托金融服务为客户办理企业境外上市、家族信托基金的设立等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建立海外投资平台,为客户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具备投资价值的IPO和PRE-IPO项目。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知名投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多款境外、跨市场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投资产品。例如,工商银行前期成功推介了巴西石油ADR、友邦保险等海外股权投资项目,满足了客户在其投资组合中增加国际市场投资的要求。
(二)实施团队营销战略,构建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加快打造私人银行核心团队。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构建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私人银行核心管理团队、核心专家团队和核心客户关系管理团队,加快构建私人银行上下联动营销团队。商业银行要举全行之力办私人银行,调动基层行办理私人银行业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富中心、网点优势,加强对私人银行业务营销指导,挖掘客户资源和项目资源。
(三)建立相互信任的客户关系体系
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首先要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关系,从朋友的角度为客户提供建议,而非普通客户经理那样单纯地推荐产品。要想与高净值客户成为朋友,对于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考取CFP、AFP、CPB等资格考试证书,还要不断充电,定期培训专业技能,同时,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还要对客户的兴趣爱好有所涉猎。
参考文献:
[1]曹彤,张秋林.中国私人银行[M].中信出版社,2011.
[2]戴维・莫德(英).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招商银行、贝恩公司,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3.
[4]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2015.
[5]王奇.探寻私人银行盈利新路径[J].财富管理,2014,(1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2-0062-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2.17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盈利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以不同业务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其盈利构成不尽相同。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这将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由于受人才、技术及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城市商业银行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现阶段的盈利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受到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加快盈利模式的转型,实现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一、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补充与完善,自1997年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以来,时刻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经过14年的发展,其业务规模,发展质量与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北京银行为例,北京银行近4年净利润、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变动情况(见图1)。
从收入构成看,北京银行近4年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见图2)。
如上述图1、图2可以看出,北京银行2007―2010年中间业务发展较快,无论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绝对值还是占比均呈逐年上升之势;但利息净收入仍是营业净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传统存贷利差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格局未有根本性的改观。可见,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以存贷利差为主,中间业务收入为辅的规模效益型传统发展模式银行。
二、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可能影响
目前,我国银行业收入80%以上来源于存贷利差,利差收入占比位居全球之首,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国内银行中亦位居前列[1]。利率全面市场化和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银行利差空间被压缩。因此,全面、正确分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主动应对挑战,并及时有效地把握机遇,对保持并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至关重要。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业务发展转型,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城市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即对利差收入为主的存贷款业务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个人业务、中间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等新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据2010年统计,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不足10%①,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18%②、股份制商业银行11.43%③和西方商业银行40%~50%④的发展比重。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缩窄导致盈利下滑的压力,将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步伐,大力发展以中间业务为主的新兴业务,避免因利率变化对业务增长产生的影响,以培植新的盈利增长点。
2.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有效规避利率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利率市场化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利率风险,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客户选择利率风险。因此,利率风险的加大,一方面催生了创新产品的出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加快推出利率衍生工具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促使城市商业银行主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对由利率变动导致的敏感性负债与敏感性资产之间的敏感性缺口等问题,通过利率调整使价格发生变动,从而改善不利缺口的状况。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提高产品自主定价水平,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报率。利率市场化后,城市商业银行可立足自身的市场定位,综合考虑市场利率变动及资金供求状况、客户信用差别和项目的回报率、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等因素,建立自身的产品定价模型对存贷款进行控制,并通过实行优质优价、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差别化定价策略来吸引客户,增加存贷收益;同时可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特点,根据其发展战略,将“地缘优势”与产品定价结合起来,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地区性龙头企业和本行优质信贷客户以低利率进行介入,以扩大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和市场占有份额,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因为,一旦利率完全实行市场化,放开对存贷款的上下限管制,可能就会出现高息揽存、低息放贷的竞争局面,银行运用利率工具竞争将成为常态,势必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一方面,在存款增长放缓的负利率背景下,由于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导致存款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很小,资金成本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商业银行对中小客户具有较强的贷款定价话语权,可以在中小企业业务上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但城市商业银行现有贷款规模中大客户的份额占比较高,中小客户所占贷款规模的比重偏低,贷款利率总体上升的幅度有限,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对目前传统的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经营模式产生很大冲击,银行的持续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2.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波动频繁,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波动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将承担更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首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及信息技术网络的支撑,加之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对市场利率的预测和把握的难度增大,利率风险随之产生。在这利率风险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经营头寸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业务策略的影响。其次,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同业间开展直接的价格竞争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导致因资金流失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大型银行可凭借其在技术网络、网点机构、品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提高存款利率,迅速挤占中小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部分资金的流失、流动性风险上升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再者,高利率贷款导致的道德风险和经营机构的逆向选择风险,将增大贷款的违约、信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当贷款利率变高时,风险低且收益率低的项目会因高利率而放弃贷款,而风险高且收益率高的项目则为了追求高的利润回报率而愿意承担高的贷款利率,这就会造成风险高的项目贷款充斥市场,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2]。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状态将被打破,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适应这种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的经营环境。根据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存贷利差的放开必然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不稳定性也将随之增大。在此基础上,合理预测存贷利差变动对城市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以提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防范利率风险,保持银行持续的盈利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仍以北京银行为例,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这一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利率风险计量模型来测算市场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从表1分析表明,北京银行负债结构失衡较为明显,资产负债在总量结构上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金融资产总额超过金融负债总额389.76亿。具体来说,若存贷利率变动,则: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京银行2010年末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敏感性系数大于1,缺口为正数,如果利率上升净利息将上升,利率下降净利息收入将下降。
三、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举措
1.大力发展新兴业务,积极推进经营收益的多元化。在息差收窄挤压银行生存空间的不利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必须切实改变主要依靠资金为盈利手段的局面,转变经营观念,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等一批新兴业务,把中间业务视为资产、负债并重的第三大支柱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减少盈利对利息收入的依赖。顺应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投入充分资源,加快中间业务创新步伐,稳步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明确新增贷款投向,努力提升信贷资源回报率。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投资渠道的增多,大企业对银行的依附性将进一步降低,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将变得非常宽泛。尤其是优质大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将逐步降低,以贷款价格竞争大型客户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自身实力限制,无论是在贷款规模还是贷款价格方面都很难与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快客户结构调整,减少对传统大客户的过度依赖,把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战略目标客户,充分把握对中小客户议价能力强的优势,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努力提升贷款资源的集约化水平。 3.强化利率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银行等金融行业普遍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倡导树立重视利率风险管理理念,塑造管理风险的企业文化,增强全员防范利率风险意识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控机制,根据巴塞尔协议中关于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职责,把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到部门和人员,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等方法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防止银行利润因自身的资产和负债在种类、数量等方面的不匹配而导致的利率风险敞口而蒙受损失。
4.不断优化负债结构,进一步降低营业成本。在拓展新的盈利渠道、扩大收入的同时,必须加快调整资金来源结构,尽最大限度控制营业成本。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为合理降低资金成本,可通过对负债的主动管理改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与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农发行、保险公司等同业合作,广泛开展在资金结算、现金、代收代付、资金存放等业务。同时积极开辟、拓展与创投、风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兴合作,促使同业存款不断增长。通过发行CDS、金融债券、回购协议等债务工具,主动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形成具有可自主控制的、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以减轻对企业存款、储蓄存款的依赖,降低内部营业成本,缓解息差收窄可能造成银行利润缩水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煜辉,张榉成.从包商银行的盈利模式看城商行的生存状态[J].银行家,2010(8).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流程银行;集中作业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5-0030-03
一、对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范畴的界定
运营管理的概念最初是适应工业企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运营管理是企业三大主要职能(财务、运营、营销)之一,企业通过运营管理把投入转换成产出,因此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出色的运营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同工业企业运营管理一脉相承,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具有同样的特征。从广义角度来讲,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股东创造财富、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通过运营管理完成各种经营要素、经营项目的排列组合,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追求目标侧重点的不同,由此形成各自不尽相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综上所述,尽管各家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手段各不相同,但运营管理手段作用的经营要素和经营项目却是大体一致的,大致包括了前后台流程再造、后台集中作业、后台集中监督等,这些各家商业银行大致相同的经营要素和经营项目构成本文主要的研究和讨论内容。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发展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充分借鉴工业生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率先在银行业兴起新一轮的业务转型浪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他们普遍采取前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后台集中运作和管理的方式,通过后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集约的运营模式,以达到节约处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统一管控操作风险的目的。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实现条件。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美联银行、荷兰银行等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国际性银行,普遍在运营管理领域引入工业化作业方式,采取全球或区域共享的后台中心集中作业的模式,实行前后台分离、业务分段集中处理和端对端贯通操作的方式,在总行或区域后台中心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
(二)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不遗余力地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强化集约化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对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根据笔者对某直辖市地区主要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情况的调研了解,工商银行的后台集中作业建设起步较早,1996年数据集中后,其就开展了后台集中作业建设工作,并在同城票据集中提回处理、汇兑业务、事后监督项目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银行在借鉴香港中银集团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对本行的业务进行梳理,并在个人汇兑业务、影像自动识别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建设银行近些年后台集中作业建设项目发展迅猛,形成集中度高、相对成熟的作业后台;农业银行运营管理改革起步较晚,但由于具有后发优势,起点较高,后台集中作业、集中监控、集中授权等新型运营管理模式正在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进。
三、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全行性的系统工程,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涉及对部门管理边界重新界定、操作系统进行适应性优化、业务流程的再造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为确保设计科学、建设高效,必须要由商业银行总行统筹规划,高起点介入,统一管理,加强领导,高效有序地推进工作开展。
要从总行到分、支行逐级建立运营管理部门,搭建起运营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借助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全行业务流程、作业模式和相关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再造,建立若干强大的后台支持中心,逐步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创新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建立技术先进、内控严密、运作高效、响应及时的运营操作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中心化、工业化的运营支持格局,通过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来提高核心竞争力。采取的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
(一)业务的后台工厂化、集约化处理
实施业务分离,将网点非即时性业务和复杂业务逐步集中到后台中心处理,网点主要负责业务受理审核和即时性业务处理。借助技术平台和大型机具,形成流水线作业、集约化管理、上下联动、协同作业的运营新格局。
(二)流程的优化、再造
业务处理模式的变化推动了业务处理流程优化、再造的迫切需求,按照流程银行理念全面设计再造柜面业务流程和劳动组织,建立科学、简洁、高效、合理的柜面作业流程。
(三)风险的专业化、集中化管控
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后,风险也被集中起来,这就要求风险管理手段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提高,建立集风险识别、监测、控制于一体的运营监控管理体系。整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临柜业务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和必要的授权控制。创新事后监督手段,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
四、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流程银行建设实证分析
梳理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突出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的整合,打造顺应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潮流的流程银行体系,是实现运营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1. 要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作为与客户最贴近也最敏感的环节,业务流程再造是一项浩大的技术工程。业务流程一般包括五个关键要素:供应商、输入、工作流、输出和客户。根据对客户价值贡献度的大小,业务流程又可以区分为能够产生较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流程,以及附加值低、不体现核心竞争优势的边缘业务流程。
2. 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优化。配合业务流程再造,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梳理内部管理流程和机构设置,推行扁平化和矩阵式的管理架构,形成前中后台职责分离、运作清晰、协作高效的模块化结构。例如推进二级分行扁平化改革,实行二级分行直管城区网点。
3. 要推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再造。一方面,在业务流程中要嵌入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双线并行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业务运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包括三个层面,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即公司治理;管理层对战略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的激励约束,通常是通过考核评价与资源配置;对每个员工的考核,包括员工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体系。
(二)后台集中作业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后台集中作业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集中作业平台系统的支持。集中作业平台系统是借助影像、工作流等新型技术工具,按照重新设计再造后的作业流程,将网点部分交易劳动转移到后台中心,进行集中运作和专业管理的流程控制集成系统。该系统应该具备凭证图像采集、中心集约生产、多岗位流程协作制约等功能,通过将业务流程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分离、重组,建立“网点共享中心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通过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解构和重组,利用集中作业平台系统将原来分散在网点操作的业务流程切割、拆分为若干组成要素,将这些组成要素进行重新摆布、调配、拼装,对相同或相似的要素进行组合,形成以不同要素为标志的新业务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区分后台集中操作业务的难易程度、专业技术含量,将大量的、标准化的业务类型,例如支票转账、联行汇兑等业务,采用并行方式,将凭证图像按要素切片为若干,发送至集中作业平台系统多人并发录入,最终通过集中作业系统匹配为业务的原貌,并实现自动的帐务处理,以此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控水平。对于业务处理复杂、需要专业能力介入判断的业务,例如单位账户开立、各类贷款等,可以采用串行方式,将业务资料全貌通过影像传送至集中作业平台系统,由后台专业人员逐项审核、专业判断,通过作业的深度专业化和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提高合规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服务专业水平。
(三)后台集中监督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依法合规基础之上的有效发展,为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监督管理机制,对柜员的日常业务操作进行准确、高效、具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以往分散在各营业机构的监督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独立的、集中的后台监督体系,完成对全辖营业机构业务操作的风险防控工作。
后台集中监督是在临柜业务处理完毕后,将所有营业机构的传票集中到事后集中监督场地,通过集中影像扫描、OCR识别、集中补录,由系统将业务凭证与业务流水进行自动勾对,并建立精确索引。再根据业务监管的需要,提取重点业务进行集中人工补录,并通过与商业银行实时监控系统的有效衔接,对临柜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全面、重点、集中监控。
后台集中监督的流程如下:
1. 将柜员日间处理的业务凭证集中进行扫描,通过OCR技术将扫描的影像识别结果信息与主机业务流水进行自动勾对,勾对不成功的标注人工补录处理标记。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一、个人理财业务经营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目前的主要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理财专柜
在营业网点设置专柜为VIP客户服务。这个专柜除能办理普通的存取款业务外,还能代办银证转账、代收代扣、银行卡申请的受理等业务,但不能办理咨询与理财顾问服务,是 一种最初级的理财服务模式。
(二)客户服务室
这种模式一般是单独开辟办公场地,为VIP客户办理各种零售业务,同时进行非专职的业务咨询服务。这种模式服务环境有所改善,但服务内容上并没有新意。所以随着人们理财范围的扩大和理财要求的提高,这种理财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三)理财中心
这种理财中心,一般单独设立且空间较大,中心一般有比较齐全的金融设施,除了能办理一般的零售业务外,还可以办理所有的消费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专人理财顾问服务等投资业务。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已实行或计划转型的模式。
(四)投资理财中心
这种模式在能实现第三种模式所有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范围和水平,主要是大大扩充了为客户投资理财的功能,包括证券、保险、基金、国债、黄金等投资工具,并配备了理财专家团队和配套的理财工作室,能为客户提供比较专业高水准的理财咨询顾问服务。这种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发展理念概念化,实质性不强
一方面,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开拓个人理财业务时,虽然都提出了“贴身理财”、“贵宾理财”的业务发展理念, 声称“个人理财中心”可以提供储蓄、保险、基金、国债、住房信贷等“一站式”服务,提供量身订做投资组合方案,但实际上主要停留在概念的推广和形象的宣传,推出的专业理财咨询服务及投资组合建议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推出的理财服务产品较多的还是一种概念包装,缺乏实质性内容。
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对于理财业务的认识也存在一定误区,帕累托的80/20法则深入人心,大部分人认为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就是对20%的客户营销。单纯从客户贡献度来确定战略重点和分配银行资源,这无疑有利于银行集约化经营,但银行要由经营产品向经营服务、品牌、文化方面发展,就不能过于急切地放弃低端客户,而应从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规律以及银行的声誉等因素去考虑取舍。
(二)产品品种同质化,创新性不足
目前,各家银行都纷纷推出个人理财品牌,如建行的“乐当家”、工行的“理财金账户”、农行的“金钥匙”、交通银行的“圆梦宝”、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等品牌。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其理财功能主要是业务、信息服务、个人信贷业务,缺乏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产品,其他商业银行就立刻跟进,尽管名不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
(三)提供的服务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
个人理财业务注重的是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理财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理财规划,推荐合适的投资组合,并跟踪客户的整个理财过程,及时反馈引导。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服务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需求,配置的金融理财师也偏少,缺乏竞争力。
(四)理财人员缺乏综合业务技能
基层一线柜员普遍缺少理财专业知识,在销售新理财产品时又缺乏对这些人员的专门培训,造成一线柜员在宣传营销时只能简单根据宣传材料照本宣科,根本谈不上销售理财产品所需要的为客户测算具体的收益水平及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真正的理财是一项高智力的中介服务业务,涉及到市场、资本、金融、投资、贸易等各个领域,理财师需要具备广泛而又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正是目前各家银行所缺乏的。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制约了理财产品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金融业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在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业务方面为客户只是提供,收益体现在手续费和佣金方面,不能获取直接经营利益。这种状况导致投资理财的主流产品市场发展不尽如人意,很多在国外合法存在的理财产品,由于我国缺乏相关政策法规,不容许办理。只能在储蓄新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张,把存、贷款新产品组合起来。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涉及到保险、证券等业务时,只能以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机构出现。这样在深度和专业化上的先天不足,很难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理财产品。
(二)客户市场培育和挖掘不够深入
国人在财富方面,传统上比较低调,不愿意透露个人财产,这种传统怕“露富”心理影响理财行为的深入进行。作为理财师不能充分了解客户财务,也就无法提供全面的理财建议,只能局限在办理具体产品交易、提供信息、优先优惠服务等方面,使理财工作难以深入。
有的客户对理财服务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部分客户认为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就是委托资产管理,关心回报率。有些客户认为银行理财师只提供建议,配不上大用处,在投资理财时完全相信自己。还有的客户理财积极性不高,其财富没有得到合理安排和充分打理,自己不会理财,但又担心风险,不放心交给别人,所以大量资金存放在银行储蓄、国债上。因此相当一部分理财需求仍处于潜在状态。
(三)商业银行经营水平不高
金融理财业务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新的市场机会的判断能力、与其他金融机构争取客户的能力以及提高行销策略效率的能力。作为提供理财产品与服务的商业银行,恰恰存在市场敏感度较低,对客户心理的分析能力、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产品需求的生产研发能力不足,对客户新需求、市场新特点、经济新环境等缺乏适应性调整的有效机制与措施,不能很好地满足优质客户的全面需求,整个经营模式不能迅速感知市场并做出有效反应。折射出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四、对策
(一)深化金融改革,营造有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的银行经营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还低于30%,而国外银行占到70%以上。这与我国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有直接关系。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金融经营和监管方面的改革应进一步推向深入,先行试点实行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同时金融监管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当前主要的制约因数就是金融监管滞后,所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应当是首当其冲的。有了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客户办理理财业务就可以在一个理财中心享受银行及非银行金融理财综合功能的服务。金融个性化产品的多样性,不仅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且提高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
(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首先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通过开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新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其次,提高银行员工的业务水平,把银行客户经理尽快培养成金融理财师并充实到客户理财中心;同时提高银行柜面人员的业务水平,形成银行的整体竞争力。第三,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在营销方面搞好市场细分,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和巩固更多的VIP客户。
(三)挖掘潜在的客户市场
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其在各国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中就扮演者重要角色,从最早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获得利差而获取经济利益到目前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理财及金融服务,在功能上不断多样化和完善化而构成银行独有的竞争优势。但是在银行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和完善的同时其可能遭受的系统性风险冲击及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概率也增加了,这就需要银行自身管理层及银行监管机构能够有效的对银行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避免银行出现危机以及出现危机时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关于提出对银行机构进行监管最早是由巴塞尔协议提出并且后期确定了一系列计算银行所面临风险的各种准则它的一个大致的演进过程就是由最早提出从体制外对银行进行监管并为银行提供一个良好地竞争环境逐渐转变为对银行体制内的监管以及强化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最近在2010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在强调银行必须坚持保证资本充足率和加强监管的同时提出了银行应该建立内部风险评级机制以及完善信息披露强化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机制。这对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化和多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且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虽然我国还未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以及银行业受国家政策保护仍然处于垄断行业,但是在金融和银行服务业逐渐对外开放的同时银行业未来也必然会对国内开放,所以在金融市场化冲击的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必然会受影响。且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和制度管理方面与大型的国际银行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且由于中国目前还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中国商业银行一旦受到市场系统风险的冲击而产生信用风险引起投资者和储蓄者的恐慌造成银行挤兑和倒闭会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金融市场化理论及其对我国金融及经济影响的研究成为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而金融市场化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时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但是目前关于金融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银行效率、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生态建设方面。陈邦强等(2007)实证研究了1978-2005年间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中金融结构、政府行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金融市场化在短期内未能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有效的促进了金融中介的市场化说明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并不显著同时也表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并不高;景文宏(2011)则从地域角度考虑实证分析了不同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指数和金融效率指数发现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化和金融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即金融市场化会对金融效率产生长期影响;吴晓灵(2013)认为在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及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以资本管理为先导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此外也有学者研究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及金融生态建设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但是对于金融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实证分析目前仍然较少。
由于金融市场化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所以金融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利率市场化,而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而获利的所以利率市场化可能对商业银行利润和收益造成影响进而有可能导致资产波动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关于利率波动率和银行股票收益波动率的ECC-MGARCH模型考虑由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率波动加剧对商业银行资产波动率的影响进而基于KMV模型分析利率市场化可能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介绍
KMV模型是通过将公司股权价值看作一个上市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其执行价格为公司的负债价值即投资者持有一份以公司债务面值为执行价格,以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为标的欧式看涨期权,如果负债到期时公司资产价值高于其债务价值,公司偿还其债务(执行期权),投资者获得股东权益,否则公司选择违约(放弃执行期权)。但是在实际模型计算过程中由于公司存在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种负债给公司的信用风险带来的压力不同,所以一般选择的违约点也即(债务价值)并不等于总的债务而是选择流动性负债加上一定比例(0.7654①)的长期负债,用公式表示如下:
D=STD+0.7654LTD
股权价值等于期权价格(基于B-S期权定价公式)即:
违约距离表示标准化后银行价值偏离违约点的程度,而违约概率是在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下的负向违约距离的概率。由此可知,要测算利率市场化对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必须测算出利率市场化对上市商业银行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进而影响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从而对银行的信用风险产生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实证方法。
(二)实证方法、假设及数据选取
由于利率市场化突出表现为利率将及时显著的表现为货币市场上供求的变化因此利率波动加剧且由于KMV模型中上市银行信用风险受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为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上市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首先通过建立如下关于股票收益波动率与利率波动率之间的ECC-MAGRCH模型。
其中yt分别表示t时期的股票收益率和利率,C表示常数项,εt表示t期的残差,σt表示t期的股票收益波动率和利率波动率。通过上式求解参数后可以预测未来利率波动率与银行股票收益的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而可知由利率市场冲击带来的未来利率波动率的加剧对银行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实证过程主要包括首先利用2013年度的数据计算2013年上市银行的违约距离及违约概率并估计出ECC-MGARCH模型的参数;其次计算以下三种情况2014年第一季度的上市银行的违约距离及违约概率:1、利用2014年第一季度实际数据测算;2、根据2014年第一季度利率数据利用ECC-MGARCH模型预测2014年第一季度股票收益波动率然后测算其违约概率;3、考虑当利率波动率为估计值两倍时利用ECC-MGARCH模型估计股票收益波动率并测算相关银行的违约概率。然后利用KMV模型比较三种情况下上市银行违约风险的变化得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上市银行信用风险是否有显著影响。
虽然ECC-MGARCH模型能够较好的估计和预测两个时间序列波动率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模型估计较为复杂需要参数过多最终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损失自由度,所以在本文中假定α矩阵为对角矩阵即波动率只与自身的残差平方的滞后项相关。本文选取的变量包括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3年度至2014年第一季度每日股票收盘价格、股份数及长短期负债,选用Shibo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影响股票收益波动率的利率,无风险利率选用平均化处理后的一年期国债票面利率。
(三)实证结果
根据2013年年底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利用KMV模型计算出这16家银行的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如表所示:
其中采用的无风险利率为平均化后的2013年一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23%。
类似的可以得出2014年度第一季度三种情况下上述变量的计算结果(附录中),通过这些变量值可以计算出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13年及2014年第一季度三种情况下的违约距离(DD)及违约概率(PD),结果如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商业银行违约风险较低且受利率波动冲击的影响较小,而且相比2013年度2014年各行的信用风险有所下降。比较2014年第一季度三种情况下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变化看出整体风险呈上升趋势即基于ECC-MGARCH模型估计结果下的违约概率高于实际违约概率且在利率波动率翻倍的情况下的违约风险更高,其中受影响较大的银行主要包括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但是总体来说各行的违约概率都保持较低水平,说明各行风险管理制度较为完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风险分配合理,保持了较好的流动性。
三、结论
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市场化的关键阶段,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价格将逐步实现由市场供求决定并自由浮动而改变目前受行政干预较强的局面,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目前金融改革的关键环节并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研究市场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影响十分必要。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冲击的影响较小,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都有严格风险控制意识保证充足的资本率,确保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合理的资产负债规模;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市场条件基本成熟,银行自身基本能够较好的控制利率冲击对自身收益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当然本文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只考虑了利率波动对银行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影响而对银行信贷、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没有考虑,而且文章主要考虑的是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并未全面其他风险所以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相关学者作进一步完善。(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近年来,商业银行利差收窄被看作是向利率市场化的迈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进一步调整盈利结构、优化盈利模式,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取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
一、央行降低利率,调整利率浮动空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晚间决定,自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这是自2008年底以来央行首次降息。这一举动被看作利率市场化的一步,使得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净息差肯定会继续收窄,这将使得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会产生“质”的变化,会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入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主要为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我国的存贷利率大多是确定的,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这种盈利模式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
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传统业务不可持续
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因为,一旦利率完全实行市场化,放开对存贷款的上下限管制,可能就会出现高息揽存、低息放贷的竞争局面,银行运用利率工具竞争将成为常态,势必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一方面,在存款增长放缓的负利率背景下,由于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导致存款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很小,资金成本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商业银行对中小客户具有较强的贷款定价话语权,可以在中小企业业务上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但商业银行现有贷款规模中大客户的份额占比较高,中小客户所占贷款规模的比重偏低,贷款利率总体上升的幅度有限,使得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对目前传统的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经营模式产生很大冲击。
(二)利率波动频繁,经营风险增加
传统盈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而批发信贷业务与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及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被动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并且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波动使得商业银行将承担更大的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长期中存贷利差都存在确定性,不用在利率管理方面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因此缺乏专业人才及信息技术网络的支撑,加之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使得商业银行对市场利率的预测和把握的难度增大,利率风险随之产生。当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状态将被打破,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适应这种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的经营环境。
三、商业银行应转变其盈利模式
不论是此次调整利率浮动空间,或者逐渐的实现利率市场化,其目的绝不是为了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而是为了鼓励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综合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发展。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应该是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并重发展。在利差收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应在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确定中间业务中长期发展目标,突出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就信贷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应以信贷产品为基础,开展公司金融产品组合营销,通过一揽子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对客户进行综合化的差别定价,提高综合收益和客户综合贡献度。较高的利差水平为商业银行营造了以利差收入为主要获利来源的盈利模式。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若商业银行过分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获得利润,势必影响创新精神,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从长期发展看,利差的逐步收窄,可使商业银行感受到获利能力下降的压力,从而促使其调整经营战略拓展业务领域、转变盈利模式,并适应利差的收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占比
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增加优质中小企业业务在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为提高银行利差水平做出了贡献。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脱媒的加快发展将使得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的贡献度继续降低。为保持较高的利差水平,商业银行应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其风险特点出发,采取“大浪淘金、区别对待”的策略,大胆扶持有前景但由于经济周期下行而暂时出现一定困难的中小企业,并通过有效的担保和提高贷款定价能力来控制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信贷管理制度,改造风险管理工具,大力发展特色融资产品,不断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三)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是化解利差缩小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通过负债业务创新,自主进行产品定价和主动负债,可以控制负债的期限和品种,调节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期限缺口。通过资产业务创新,如资产证券化等,可以控制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对资本金的依赖;通过交易方式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资产负债的信用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还可以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制度约束和政策障碍,使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得以进人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包商银行2009年业绩较佳,盈利9.14亿元,同比增长15.94%,资产利润率1.27%,资本利润率26.64%,信贷不良率0.52%。包商银行贷存比较低,为41.34%,据此猜测包商盈利增长来自存贷款利息差的比重不大,手续费及中间业务收入也不高,为6.27%。那么包商的盈利增长来自于何处?我们期望通过分析包商银行的三张财务报表来知道答案。
利润表
营业收入构成
从年报利润表数据中可以看到,2009年包商银行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到了58%,手续费收入占到了6%,投资收益占到了37%,投资收益成为除传统存贷款业务外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8年和2009年营业收入构成变化不大,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是营业收入的两大支柱。
包商银行贷款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合计占比76.22%,可以看出包商银行是一家定位于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利息净收入主要来源于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营业支出构成
包商银行的营业支出中以业务及管理费占比最大,2009年业务及管理费用占到了营业支出的81.07%,2008年为72.86%。这个与包商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也有很大关系,业务金额小、笔数多,所以管理费用比较高。
资产负债表
资金来源(负债项)
通过分析包商银行2009年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我们发现包商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吸收存款和同业拆借。2009年包商银行总负债780.84亿元,其中吸收存款676.04亿元,占负债总额的87%,同业存放款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占了剩余的比例。
资金运用(资产项)
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方,看到包商银行将资金运用于投资的特征明显。包商把吸收来的存款只有33.84%的比例用于发放贷款及垫款,25.09%的比例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款项,剩余40%的比例用来做投资,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
现金流量表
包商银行的投资特征通过现金流量表更明显地体现了出来。通过分析包商银行的现金流量表,发现包商银行2009年投资活动非常活跃,投资活动现金流入达到449.32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达到474.99亿元,这个水平大大高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与2008年相对保守的投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2008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仅为70.18亿元,现金流出仅为141.17亿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包商银行利润构成分为两块,第一块为存贷款利息差收入,另一大块为债券投资收益。包商银行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存贷款利息收入不高,为了提高资金运用率和盈利水平,包商把大量的资金配置到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投资上面。因此,可以说包商银行是一家投资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商业银行。
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比较
看到了包商银行以贷款和投资双向并举的盈利模式,我们感到比较震惊。那么其他的资产在800亿元以上的城商行是什么样的一种盈利模式?是否也遵循了这一模式?
大型城商行基本分成了三种盈利模式
通过对资产800亿以上的18家城市商业银行利润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8家大型城商行中有13家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20%以上。按照营业收入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可以粗略地划分成三种盈利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存贷款银行,特征是利息收入占到了营业收入比重的70%以上,典型代表是重庆银行,利息收入比为93%。第二种模式是综合型银行,特征是存贷款业务为主,同时投资和中间业务都做得比较好,收益明显,典型代表是东莞市商业银行。第三种模式是投资性明显的银行,特征是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非常高,存贷比较低,典型代表是广州银行和天津银行,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一半以上。
投资收益基本来源于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通过对18家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利润表中投资收益构成项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投资收益构成中,基本为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对比分析
全国性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为辅,且表现出同质性
通过对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润表项目的观察和对比,可以看到这17家银行的盈利模式具有同质性。首先,利息收入占到了营业收入的绝对大比重,最高的为恒丰银行95.77%,最低的为中国银行68.42%。第二,中间业务对于营业收入的贡献也比较高,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依托网点优势,手续费收入均在14%以上,招商银行后来居上,占到了15.54%。第三,投资收益的贡献比较低。可以说17家大型银行都还是传统的存贷款银行,努力在向多元化发展。
存贷款利差为主、投资收益为辅的盈利模式是大型城商行的生存选择
城商行难以与大行竞争存贷款业务,存贷款利差较低。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实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受制于资本规模限制,无法涉足大型项目,存贷款利差增长受限。截至2009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达5.68万亿元,存款规模达4.65万亿元,贷款规模达2.89万亿元。全国所有城商行加起来的规模仅与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差不多。更为关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这意味着,受资本规模限制,城商行无法涉足超大型项目。因此,在2009年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下,城市商业银行难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带来存贷款利息差的增长。所以,当信贷份额已经被大行瓜分完毕的市场条件下,城商行需要寻找其他的盈利渠道。
此外,2009年在国家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下,基准利率一路走低,存贷款利差也相应的比较低,城商行难以通过存贷款利差获得较高收益。
城商行另辟债券投资盈利模式,获得较高利差。2009年债券市场一直走高,银行间国债收益率和银行间金融债的利差都比较高。城商行把剩余资金配置到中长期债券上面可获得较高收益,成为2009年业绩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目前城商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业绩波动
城市商业银行把大量的资金配置于债券市场,净利润受投资收益的影响很大。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性强,投资收益的波动就会导致业绩的波动。业绩波动不利于城商行的健康发展和壮大,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业绩大幅波动会造成公司股票价格的大幅变化。
流动性风险
银行把大量的资金配置在债券市场,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无法及时以合理的价格变现持有的债券头寸,不能及时以合理价格取得资金以履行其偿债义务(包括储户提存)和其他承诺(比如担保、贷款承诺等或有负债),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影响银行信誉,严重时还会造成银行流动性危机。
利率变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