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与教学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在现代高中教育阶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及化学能力培养方面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为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作为入手点,积极选择合理策略实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可使学生化学综合能力及素质得以有效提升,使高中化学教学及学生能力均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成及内涵
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科学探究及创新意识、变化观念以及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能力,还包括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仟,这五个方面均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通过在这五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不但能够使其化学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能够使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这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及意义。
(一)科学探究及创新意识
通过在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在解释、发现以及创造与应用科学知识方面,科学探究属于一种必要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提出更加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积极探究。另外,其还能够以问题及假设为出发点,将探究目的确定,对探究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较好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可使学生在探究中加强合作,对于一些异常情况能够较好表达自身看法。
(二)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
这一方面所指的就是可使学生对物质不断运动及变化的实质能够充分认识,使其能够了解化学变化应当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并且要符合一定规律,还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变化本质充分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变化具有一定限度,可适当对其进行调控。此外,还应当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对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应用将实际问题解决。
(三)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
对于这一方面而言,其主要就是使学生能够具备证据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证据基础上,对于物质物质、结构及相关变化给出可能性假设,并且通过分析推理进行论证,可使学生在观点、结论及证据三者之间构建逻辑关系。另外,还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可通过分析及推理等方法对研究对象本质特点加强认识,还能够认识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模型,可运用相关模型对化学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探究化学现象本质以及规律。
(四)宏观辫识及微观探析
该方面所指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次对物质多样性进行认知,并且能够对化学物质合理进行分类,能够从元素、分子及原子水平对化学物质加强认识,可形成正确物质组成观念,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及微观相结合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且将其较好解决。
(五)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
这一方面主要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求实、严谨态度,能够形成积极探索米知知识的意识,对于化学知识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及意义能够清楚认识,可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可正确判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热点社会话题。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有着非常实质性的可实践的内涵要素。众所周知,学习科学本身就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和认知过程。以现有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现象和本质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具有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的科学精神。而社会责仟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化学史的介绍、化学事故的解析、环境恶化原因的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仟感。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有效策略
(一)加强化学探究实验教学
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其实质为以实验探索及分析推理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探究属于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应当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依据,在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化学教学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然而,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而言,大多数并非为获得新发现而进行设计,基本上都是对前人实验进行重复,通常情况下,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探究的完成都是以教师知道实验结果而学生不知道实验结果为基础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各种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选择可行有效的探究主题,教师及学生共同对探究过程中进行规划以及实施,从而使学生探究意识能够得以形成,并且也能够对学生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进行培养,最终可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得以形成。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严密性、敏捷性以及创造性与整体性进行培养,从而可使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得以形成。例如,在对“氯气的性质”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依据自身理解及相关实验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氯气性质的相关实验,由于该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教师应注意对其进行严格指导,避免危害学生健康。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逐渐形成探究意识,具备一定探究能力,最终具备科学思维品质。
(二)进一步强化概念及原理教学
在化学学科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及原理属于最本质内容,在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可起到基础作用,并且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可起到工具性作用。在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化学教师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也应当对基础知识教学加强重视,若米能够对学生在基础概念及原理方面较好教学,则必然会导致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缺乏根本。在当前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保证所选择教学内容能够对化学基础知识逐渐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比较有利。例如,在对化学物质分类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将物质分类基本方法掌握,使正确物质分类观念能够得以形成,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分类思想进行应用,从而对元素、分散系以及化学反应类型等相关概念更加深入地理解。在对典型元素及物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使学生掌握化学物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其能够逐渐形成元素观念及微粒观念,在此基础上对更多元素及物质加强认识,最终形成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素养。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类型不同的各种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对类型不同的各种化学反应本质特点进行准确把握,使学生变化观念及守恒观念能够得以建立,使学生能够对化学反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动态分析,从而可使学生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能够得以形成。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其与人们生活及社会生产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化学专业的不断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生产方式均发生很大变化。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及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较好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能够养成科学精神,最终可对其社会责仟感进行培养。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保证所创设情境具有真实性、情感性及知识性特点,并且还应当具有较强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融入教学情境,更好体验情境,最终可使其正确价值观念及社会责仟感能够形成。化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实际社会现象,并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使其树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最终形成较强社会责仟感。
三、结语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去教,仅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一种工具性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与创造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良好品德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I can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时,我先介绍 Sarah 的话语:“Hello, boys and girls. I am Sarah. I’m helpful.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pick up rubbish. 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做志愿活动而获得的劳动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等优良品德。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彰显人格魅力,启迪习惯养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任务型活动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使其分清是非对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活化教学方法,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创设情境,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质。
五、整合学科知识,引导正确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学习;核心素养
小学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此阶段进行数学教学,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四基”的理念和目标,这四个基本理念即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数学思想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的核心素养,本文从四个方面做了相关的论述.
一、教学内容“博观而约取”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规定时间中完成教学目标对教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好数学知识,教师应当遵循“博观而约取”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内容“博观而约取”,首先要在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选择合适的教材,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在专业的书籍中选择教学内容,对这些教学书籍、出版物进行仔细分析以后,再结合个人的教学方式和特点,改编、创造成自己的教学素材.专业的教学书籍在教学问题方面,研究得较为透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巧用数学教材,做到一材多用、一题多解,针对重要的知识点,要分析透彻,使得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学得较为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参考名师名家的教学方式和经典课例,来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并对名师名家的值得借鉴之处,要仔细记录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结合使用.
二、教学目标“准确而简明”
教学目标要达到“准确而简明”,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育阶段,来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即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相比太难.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数学知识,是有两个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是学生的个人独立思想发展水平,另一种是他人指导智力发展水平.在一般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数学知识讲授完毕以后,会再次进行复习讲授,这是因为一些数学教师对自己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准确,无法使学生们完全掌握教授的数学知识,只能重新进行讲授.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虽制订了较为全面的教学目标,但这些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其只是丰富而不简约,众多而不准确.若想使教学目标达到“准确而简明”,教师则需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掌握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同时合理认识学生的智力发展区,才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多样而简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为主,但此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重.小学生虽已进入学习阶段,但毕竟是儿童,还存在一定的爱玩天性,这个时候若要使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教师则需要改进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情境性呈现.情境性呈现是通过将教学内容情境化,以生动的情境方式来为学生进行教学.在情境中进行教学,现实感比较强,也很容易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2.生活激趣.教师可以通过将小学生们熟悉的事例、人物和故事作为素材,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性.
3.活动参与.数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改变为数学活动,并让学生们参与此活动,使得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并能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们探究数学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深入而浅出”
若要使教学过程“深入而浅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入四个教学方面,即深入课程目标、深入学科本质、深入学生思维、深入学生心灵,只有将这四方面做好,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有效.教师深入课程目标可以更好地研究教学内容,而深入学生思维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成长阶段的学习能力,且深入学生心灵也容易培养师生的友好感情,这些深入能够将教学过程变得不再枯燥,也更利于小学生们掌握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正确认知小学核心素养对学生成长的助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当在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以及过程中,体现出数学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22-28.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32-36.
[3]王永春.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5):36-39.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楞次定律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能力与关键品格,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其特定的素养形式与素养内涵,本文以《楞次定律》为课例,谈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一、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分析
《楞次定律》是一节典型的学习难度较大的物理规律探究课,一是涉及的因素多,有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大小、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表指针偏转、电流方向等.虽然学生已经对这些物理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同一实验中涉及那么多的物理因素,学生感到难以理清头绪.二是规律比较隐蔽,难以通过一般的概括获得规律,要求有很强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楞次定律”因其内容的复杂和表述的间接使规律显得更加抽象.前面学习的“电场”和“磁场”描述的场都是“静态场”,大小和方向是恒定的,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学生理解难度增大.
针对课题《楞次定律》的特点,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列出了核心素养所对应的教学内容(见表1).
二、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确立
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W程序后学生所获得的素养或能力的状态的描述,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能替代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人的最终发展目标,而教学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是一个特定过程的最终状态.因此,要形成核心素养这个“状态”,离不开每一节课的教学的“小目标”.为此我们根据物理核心素养的素养形式与素养内涵,列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见表2).
三、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
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教学过程.
(一)基于真实情境 提出研究的物理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物理问题.我们从学生原有的认识入手,条形磁铁穿过闭合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设计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条形磁铁穿过线圈,用微电流传感器检测线圈中的电流如图2所示,学生能分析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物理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方案制定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我们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延伸和深挖.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组活动,从科学猜想到设计实验,再进行实验研究,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真切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升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逐步发展丰富物理核心素养.
活动1(科学猜想与设计实验)
在对图2所示的现象分析基础上,进行科学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制定“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方案,要有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变量的控制(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线圈的绕向),感应电流方向的测定(电流表),设计记录的表格,如表3.
活动3(深入探究)磁铁的N极和S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得出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流向及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三)分析实验数据 主动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事先设计了表格形式的学案(表4),表格第四、第五行没有涉及任何物理量,这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发现“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教师引导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呢?在学案表格中加入一行――原磁场的方向.再经过小组交流,仍然找不到规律.因为磁场方向是竖直方向,而感应电流方向是水平螺旋方向,启发学生明白安培定则就是让这两个方向的物理量发生关系的,从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引出“中介量”――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引导学生,在表格中增加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两个因素.逐步完成表格,再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当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增反减同”,进一步概括得到“阻碍”两字.
学生从而主动得到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概括性很强,学生很难独立对其归纳和总结.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足时间和空间,在充分的交流和表达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发展核心素养.
(四)进行实践检验 纳入自身知识结构
如图5所示,有两个轻质铝环A(闭合)和B(断开),某同学手持磁铁的任意极靠近A,A会怎么运动?远离A时,A怎么运动?
用实验证明,楞次定律是正确的.
进一步分析:用磁铁靠近轻质铝环A时,在铝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获得了电能.在这一过程中,铝环与磁铁有相互作用的电磁力,所以,此同学对磁铁和铝环这个系统做功,符合能量守恒的普遍规律.倡导学生要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五)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回归课前引入的演示实验,根据楞次定律解释为什么条形磁铁穿过闭合线圈,电流方向会发生改变?
让学生解决真实的物理问题,从中认识物理学的价值和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明白物理规律可以预测事物的结果或现象.
(六)总结学习内容 欣赏楞次定律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的时代 背景下也应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下就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联系我国课程标准改革面临的挑战,探究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一、我国推进课程标准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1.由于缺乏核心素养、能力方面的内容,使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出现教育能力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混淆。在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受到欧美教育学者的推崇和赞同的是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并注意更加详细全面地诠释课程内容。这种学科知识体系使得教学内容从难到易,循序渐进的编排课本知识,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学情,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牢固的学科基础。也正因课程标准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使得课程标准多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学科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2.国内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质量、表现标准。质量标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学科具体学段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经过一定教育阶段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国内课程标准虽然从内容、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说明,但在能力维度方面却缺乏明确具体且可操作化的能力表现标准;
各国都开始重视课程标准中的质量标准或表现标准,这是因为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科当中的具体体现,质量标准可以用来监测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在课程标准中添加质量标准,为教育质量的提供了评价依据,促进教育权利的下放和教育问责制度的完善。
3.国内现行课程标准当中缺乏明确的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议。教育界一般⒔萄в肟纬探ㄒ槎ㄒ逦课程机会标准,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性支持系统的标准。课程机会标准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课堂组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质量标准,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与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和简单,学科特色体现的不够充分,在实现具体学科能力方面缺乏有效地建议和措施,不利于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国内课程标准应在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教学建议和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相关内容,指导和帮助教师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其改革的基础都是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起的课程体系。而当下国内的课程改革也应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应包含如下部分:首先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具体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掌握何种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其次是内容标准,它是指在某些核心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再次是教学建议,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通过提供相应的资源来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教学建议的外延较为广泛,既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和传授方式,也包括学校公平性、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被称为“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即在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受教育的基本准备和基本能力以及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上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
根据国际现有改革经验和国内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上述四个部分与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应呈现如下关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来体现和反映;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则是为了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质量标准是对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一方面,过程标准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另一方面,结果标准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只有将过程标准和结果标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各部分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首先,作为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指导和统领本学科其他内容编排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个学科应根据学情特点,结合学科内容,设置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且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与此同时,应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其次,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应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传授学科知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学科教学形式成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与传统课程标准相比,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要求内容标准应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而不是将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作为根本依据。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实际学情和核心素养目标来安排具体的学科知识。
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宽泛的能力,它指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与核心素质。质量标准反映的是学生在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水平,有利于教育活动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相比,质量标准更加符合课程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质量标准与内容标准有机结合后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
四、结语
因此,应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立足核心素养问题,探究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建构起一个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年05期.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前瞻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受到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影响,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社会形态,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学习信息甄别能力,目前核心素养教育开始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核心素养,既是培育新一代大学生的关键元素,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方向。聚焦核心素养,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和教研修方式,顺应时展趋势,创新育人模式,是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事。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强调,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教育工作开展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办学方向,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创新职业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受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发展一线输送集生产、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岗位的职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态度,认真履行自身所具有的岗位职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岗位经验都可以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渐丰富与完善,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职业素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导,因此,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促进就业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现在社会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员工培训时强调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因此,职业院校教育阶段,需要合理地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才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提升学校人才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职业岗位的一些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职业规则,帮助学生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
(一)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经济常态,高职课堂需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网络的便利性,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各国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经常会遇到一些假国学和迂腐文化的渗透,导致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大量烦琐、无用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在多元文化价值环境影响下,学生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批判性思维,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
(二)以学习力提升为关键
在高职院校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想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经济常态下知识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价值,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知识理论的更新,当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与时代脱节。因此,职业教学要注重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社会形态改变,知识理论内容就要随之改变,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不能把知识理论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为关键。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自动去应对不确定性较强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并愿意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中,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拓展知识获取渠道,让高职院校教学逐渐摆脱传统形式化主义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能力和综合技能应用能力。
三、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学校管理机制改革
结合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看,许多用人单位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考量,为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需要注重通识课堂教学,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到一起,结合社会新经济发展常态,向学生普及各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分制,让学生自主挑选感兴趣的教学课堂。在期末考核阶段,要适当地调整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得分比重,大一阶段的文化课分数可以适当降低,在校园内部建立文化艺术共享中心,定期向学生宣传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来校作为辅导教师,开设专题心理辅导讲座,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为社团的承办提供资金支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传统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视频播放、虚拟场景建立等辅助型教学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搜索,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考核设计阶段,调整专业学分与道德学分之间的占比,让学生认识核心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考核阶段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创建一个工作岗位模拟情境,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真实的工作案例。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探讨,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积极开展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课堂的建立,加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认知,并将其作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并有效解决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分裂状态,拓展学习视野,打破传统教育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识教育主要围绕人文性、社会发展、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潜移默化地融入政治观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达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核心素质教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到真实社会活动体验中,丰富传统的课程教学流程,为学生奠定专业教学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助力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莫校晴.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2):238-239.
[2]许凌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变革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2):101-104.
[3]孙习轩.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J].环球市场,2021(1):263,265.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立体数学;几何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43-01
在进行几何教学之前,学生对于几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知识对于数学中的几何教学而言无疑是笼统而且片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
一、链接生活,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的认知,是随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对于刚开始接触几何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几何教学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能够从立体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物体,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够运用数学观念去认识客观事物。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链接生活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为学生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总结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学生说,长方体有铅笔盒、一些橡皮及药盒等等,而正方体有魔方和骰子等等。基于学生的这一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拥有怎样的特点才可以被称为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呢?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结论:长方体有两个平面与其他四个平面的大小不一样,正方体的六个平面是完全一样的。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利用事先准备的教学模型全面地为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棱和角,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图形的空间形态,完善对于图形的认识。
几何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图形,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生活实例引入教学材料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在几何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于实例的认识展开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显著效果。
二、数形结合,优化求积计算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这两种思维进行整合,能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会知识。同时,通过几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方法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形求积计算,巧妙地将数形进行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积计算能力。比如,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中“圆柱和圆锥”时,如果直接就将圆柱和圆锥的求积公式告诉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并且很难对复杂的公式进行记忆。针对这一点,可以将求积公式中提到的要素进行分解,借助实物为学生讲解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公式的真正含义,也方便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分析方式,就可以将复杂公式简单化,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图形体积的计算能力。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形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运用,引导学生养成利用几何图形和位置关系理解公式的能力,进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注重过程,引导动手操作
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获得相关的技能。在几何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多多动手操作。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图形与空间”时,为了深化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关系的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几何特征。复习这些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正方体的理解亲自动手拼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是几何部分最简单的一种几何图形,学生完成正方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做一个长方体。通过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制作过程,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两个图形的几何特征。以简单图形为基础,教师可以将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圆柱、圆锥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这一方法。对于这种二维图形转变为三维图形的方法,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由此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获得,而基本技能则必须靠学生亲身实践、亲自操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几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利用空间观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何教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注重研究几何知识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
关键词:核心思想;数学;化归模式
就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来说,教学过程不光只是传授知识,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素养。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化归思想是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化归思想的教学应用此课题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一、简介化归方法的概念、本质、核心思想
“化归”分解开来即为“转化”“归结”,也就是经由某转化程序将那些未解决或有待解决的疑点、难点问题,归结到简单的有答案、有解决方案的问题上,进而找到解答原问题技巧的一种策略。
化归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某种特点联系去转化矛盾、解决问题,在运动发展中表现出问题的可转化性,以及求解过程中的间接性,简化性、快捷性。
化归方法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面对新知识点、新问题加以联想,回忆解决旧问题的旧知识点,寻找是否有联系之处、相似点之类的“蛛丝马迹”,从而使得新问题得以解决。
总之,化归思想方法的应用前提就是要跟旧问题比较,为新问题找到简单的、已解决的问题思路,使未知转化、归结为已知,从繁琐到简便,从困难到容易。寻找新旧问题间的一丝丝联系,从而使问题规范化、应用模式化。
二、从两方面分析化归思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数学教学思维转化应用
中学数学课的知识点间关联紧密,新知识点总是以旧知识点为基础加以拓宽。换句话说,即使是新的数学知识点,也或多或少跟之前的旧知识点有一定关系。因此,转化是“化归思想”重要的一个步骤。
常用的数学转化方法包括直接转化法、特殊转化法、等价转化法、类比转化法、数形结合转化法、换元转化法等。举例来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知识概念,化归思想方法可以以问题本身为中心轴,重新构造问题的辅函数,利用函数自身的奇偶性或其它特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实际案例能确定化归思想方法对中学数学教学意义重大。
2.数学解题应用
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化归思想方法其实是让我们换角度、换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简化问题。化归思想不光只有一种模式,涉及一种知识点,它是包括千千万万种已知的教学方法、知识点。在应用化归模式解决中学数学题时,就要求学生对之前的知识点很熟悉,思维反应能力强,能及时记忆起相关的有用的知识点,能灵活地联系在新问题上。进而使得未知问题已知化,难解问题简易化,各类数学方程式之间能互相联系应用,长、宽、高等空间结构从虚拟化到实体化。尽可能地应用化归思想解决数学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将化归思想方法应用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里,不光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水平,锻炼学生思维变通能力,缩短解题时间。因此,化归思想方法的数学实践意义深远而重大。
三、探讨强化化归思想方法渗透应用的有效方案
1.自觉性、意识性、可行性
化归思想方法不是一种规范化、实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明确地写在中学数学课本中,它是隐藏在教学经验中,隐藏在各个数学知识点中。每一位中学数学老师都要自觉地端正教学观念,将化归思想潜移默化般应用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认知化归思想,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培养应用化归方法的意识。结合数学实践,将化归思想方法渗透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2.加强解题训练力度,总结经验
最考验数学能力的方式就是解题练习,解题练习不光是老师惯用的教学方法,也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常接触的学习模式。所以在设计数学习题时,要注意融入化归思想,让学生在大强度习题训练中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跟数学素养。从解题训练过程中寻找技巧,掌握新的知识点跟学习方法。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重视经验累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总结化归思想观念。
3.反复加深印象,逐步渗透、认可
数学知识点要不断复习、记忆,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想要让学生熟知、应用化归思想方法,就要让学生认可、接受化归思想。数学教学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反复“催眠”式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化归思想。教师要跟学生共同合作,探索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复习旧知识点、掌握新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使化归思想方法应用更加高效,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数学素养,进而提升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数学的过程里,化归思想贯穿整个知识结构,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方法,只有灵活应用,才能将数学知识点串联、理解、记忆,才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难题,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化归思想的不断渗透,会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习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数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艳.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题技巧与方法,2013(08).
[2]石凤丽.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备课助手,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