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供应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绿色供应链及供应商选择的相关理论
1.1 绿色供应链理论
绿色供应链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源自在供应链理论中加入环境因素的思想,在该思想中考虑了整条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注重保护环境,倡导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近年来,各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较多,发展较快。
1.2 供应商选择理论
传统选择供应商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定量相结合法。常见的选择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招标法、采购成本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上述方法主要适合于传统供应商选择,缺少供应商绿色绩效的指标,并不适合于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
2 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存在的问题
煤矿物资是煤矿生产中需要不断投人的辅材料、设备等,该物资对保证煤矿正常生产有重要作用。煤炭企业所需物资种类繁多,缺货损失较大,使用环境有不确定性、特殊性、回收利用率高等特点。
我国部分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企业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负荷重,部分煤炭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采取粗放式经营。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煤炭企业对供应商绿色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只追求经济利益;对供应商是煤炭企业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不清。
2.2 供应商选择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环保指标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所有权,甚至是对手式的关系,煤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停留在短期利益交换上。煤炭企业对供应商选择采用传统模式,将价格、质量、服务作为主要评估指标,指标单一,缺乏对供应商其他方面所具备优势与潜力的考虑,缺乏对环保指标的考核,无法对供应商做出全面综合考量。
2.3 缺乏对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及相应环保约束机制
我国部分煤炭企业,对供应商一视同仁,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对战略性合作伙伴和一般合作伙伴没有明显的策略差别。当供应商不愿意与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合作时,煤炭企业会取消与其供应商的合作,这既不利于煤炭企业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2.4 为降低成本而放宽对供应商环保指标的要求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但供应商如果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重新对产品进行设计再造,其生产成本会增加,同时绿色回收花费较大,产品价格便会提高。煤炭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相对便宜的产品,进而对供应商环保要求降低。
3 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对策分析
绿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际贸易环境中绿色壁垒以及我国环境保护制度日趋严格的影响,煤炭企业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大势所趋,而绿色供应商选择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煤炭企业正确选择供应商。
3.1 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供应链整体绿色思想
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应多考虑供应商的环境管理能力,包括供应商所提品的绿色性及其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保证供应商不会因为环境管理不达标而遭受法律制裁。煤炭企业还应将供应商纳入本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供应链整体绿色化。
3.2 构建科学供应商评价标准
在原有供应商评价标准中,加入环境指标,例如是否使用危险、有害材料;供应商企业三废的排放是否合格;能源单位消耗所造成的环境成本是否最低等。将环境管理指标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3.3 将供应商合理分类并制定相应环保约束机制
煤炭企业可以将生产所需物资分为一般物资、重要物资、战略物资三种,对应供应商,将其分为一般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和战略供应商。对于一般供应商采用先审查后合作的方式,如果该供应商不符合环保标准,则放弃合作,另选其他供应商。对于战略供应商可以对其提供必要资金及技术支持以保证供应链良好运转。
3.4 从多方争取资金支持
目前,大部分客户都希望供应商能够提供环保产品,但很少或完全不承担任何费用。因此煤炭企业应主动向政府提出环保补贴的申请书,同时按一定比例向客户征收相应的环保费用。
4 结论
本文从煤炭企业绿色供应链角度,结合煤炭企业供应商自身特点,对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现状与问题进行梳理;最后提出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对策建议,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实现煤炭企业绿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玲玲.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策略的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8:55,
[2]于文婷.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7:170-172.
[3]李伟.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西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63.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网络层次分析法 供应商选择
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Martin Christopter)认为:“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市场的竞争不是企业层次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环境与资源日益成为制约人类活动的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如今世界各国都将环境保护思想和节约资源的概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来并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便产生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供应商位于整条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能够通过供应链将其在运营过程中节约的成本和保护环境所取得的成果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可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因此,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便成了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来源于供应链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绿色供应链于1996年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的 “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项目首次提出了其相关概念。分析相关文献,相关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下的定义都强调环境管理战略、意识与手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集成。本文将以王能民【1】等(2005)定义的绿色供应链为本文的定义,即: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
二、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选择是一个选择性决策问题,在选择时所建立的标准是否合适至关重要。
1.供应商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996年Dickson提出了23项指标来进行供应商的选择,这些指标有质量、交货期和过去的绩效等,从此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Weber(1991年)和Zhang(2003年)等人以相同的方法回顾了以往的相关文献,并对Dickson的23项指标按引用频率重新进行排序,比如在Zhang的研究中,其指标排序为:价格、质量、交货期、生产设备与产能、技术能力、财务状况、地理位置、组织管理、历史表现、操作控制、交流系统、行业美誉度、维修服务、包装能力、培训、程序遵守情况,劳资关系、保证条款、态度、联营安排、印象、合作热情和既往业务量。指标排序的变化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有些指标不再是制约供应商选择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马士华、林勇在其著作《供应链管理》中将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质量系统、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以及企业环境四个部分。堪述勇、陈荣秋 (1998)通过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调查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供应商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价格而要注意其质量、交货期、批量柔性、交货期与价格的权衡、价格与批量的权衡、多样性等方面的水平。这些结果与Weber的排序表中的统计规律是一致的。
2.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
以上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以及大量的供应商选择评价的相关文献都仅考虑成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法律法规的限制,以及企业自身道德意识的增强等因素要求企业具有“绿色性”。因为一个理想的绿色供应商不仅能够保证本企业的环境符合法规要求,而且具备从源头减少、防止环境污染的意识。只有从这种具有积极的环境管理意识的企业中选择,并与之结成战略伙伴才能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选择供应商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出供应商本身素质而且要反映出该企业绿色环境管理的能力。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同时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系列,本文提出了一个具有19项指标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ANP的绿色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方法
前文所构建的绿色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典型的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数据边界比较模糊并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因此本文主要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并将其引入绿色供应商评价模型中。在AHP方法上发展上而形成的网络分析法ANP(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是 一种适应内部依存的这种复杂网络结构的决策科学方法。在该方法中权重的判定是由对该供应链研究较透彻的专家给出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评价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数据计算,可以使用Super Decisions(SD)软件进行辅助计算,过程简单且结果分析比较便利。
1.网络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本文应用ANP方法建立的绿色供应商评价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某实施绿色供应商选择的企业进行调查和分析。借助Super Decisions软件,按照网络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图1所示的ANP结构模型。再分别以控制层的5个准则V={v1,v2,v3,v4,v5}为判断标准,将元素集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依据相关专家给出的意见建立判断矩阵,通过查看一致性检验结果判断矩阵可否接受,最终由加权超矩阵和极限矩阵确定各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如图2和3所示:
从图3可以得出该判别矩阵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该二级指标两两关系判别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为0.0032
同理可以将每个二级评价指标和三级评价指标所对应关系的判断矩阵分别输入Super Decisions软件中,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得到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如表2所示:
3.选择最优供应商
依据前述表1所列的评价指标体系,由评估主体对各个供应商进行打分,并将打分结果依照表2所给出的各个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个供应商的最终得分,然后依据分值大小进行排序,从中选择最优者。
四、结束语
绿色供应链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因此对供应商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本文构建了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并且使用Supper Decisions 软件进行权重的辅助计算。这样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评价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且该模型操作相对简单,有利于企业应用到供应商的选择中。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学出版社,2005.
[2]王洪刚,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2):83-87.
[4]韩志新.基于成熟度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1):173-174.
[5]李树丞,胡芳.基于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商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2006.
作为全国最早引进绿色供应链概念的城市之一,深圳在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先行先试,走过了近十年岁月,探索出一套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市场化推进、第三方技术扶持、从源头至末端并重为特色的创新的绿色供应链推动方式。
让改革延伸到产业链的上游
“在深圳推动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要开展绿色供应链,其关键是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深圳市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技术服务供应商之一的深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周婧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探索实际可行的绿色供应链模式,2014年1月起,深圳市选取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试点,开展“深圳绿色供应链”试点项目,探索建立“政府指导、大企业采购牵引、中小企业改善环境”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绿色供应链实践,研究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由被动式环境管理变为主动式环境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绿色供应链实践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搭建绿色供应链沟通交流平台,为深圳市企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周婧表示,这就需要采购商与供应商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一个能够一同面对环境问题的供应链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伙伴关系来共同提高环境意识和绩效。
据介绍,试点方案以搭建信息咨询、技术扶持和鼓励资助等为特色的政企联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政府通过相关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加大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上游供应商的惩戒,建立上游供应商环保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规范性、引导性和监督性作用,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外部环境。
而作为试点核心企业的华为,则制定适合行业属性和价值链特性的绿色供应链战略,通过采购份额奖优罚劣,强化上游供应商的环保行动,倒逼供应商通过节约能源、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升环境绩效,促进良性循环;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方技术支持的深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帮助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制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行动计划,通过现场诊断、方案建议和定期研讨会等方式对其污染减排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
“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目前第一阶段已初现成果。”周婧说:“第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在华为的一级供应商中选取了7家重点厂商,对其生产运输的全过程进行评估,看看是否符合绿色供应链的相关标准,并对其提出改进建议。”
事实上,华为作为国内手机制造的龙头企业之一,为其提供包括电子电路板、喷涂、电镀等手机生产必须材料的供货商自然不可或缺。试点的目的正是针对以华为为核心企业的部分供应商,通过评估与审核,调研供应商的绿色供应链实施现状,帮助供应商完善其绿色生产过程,实现节能环保建设。
以其中一家为华为提供高密度互联板、柔性线路板产品的一级供应商为例,试点研究报告中对其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有评价――对含第一类污染物废水进行单独收集、单独处理、车间排放口达标;各项设施均由该公司自行运营,废水处理设施均运行正常,管道标识清晰、机械设备完好、防腐处理完善;废水、废气、噪音均达标排放……
“除了对厂商的深入调研外,对于其近年的奖惩情况也作了详细调研,包括是否存在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工艺和设备、近年内是否有环保处罚记录等。”
试点工作的第二阶段,准备在第一阶段的一级供应商基础上,进一步向二级供应商扩展,引入华为供应链上更多的供应商及其二级供应商加入试点,形成以华为为核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链条,为其提供分享交流平台及技术支持,分享节能减排技术方案形成企业合力,利用绿色供应链杠杆效应,推动整条供应链的绿化。
最后的第三阶段,则计划鼓励深圳市更多大型企业及其供应商加入试点,实现绿色供应链项目的横向扩展。包括探索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沟通平台的搭建、绿色供应链研讨,形成绿色供应链网络建设基础。
让企业成为绿色管理的主人
“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一直以来遵循‘最大帮助,最小干预’的原则,为绿色供应链建设提供充分的信息公开,鼓励资助,技术扶持;由企业自发推动,市场化推进,实现‘自主式造血’的转变。”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早在 2006年,一场鼓励企业从源头开始节能环保的运动――“鹏城减废行动”在深圳正式启动。这场由深圳市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参与的环保专项行动,成为了今日深圳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稳固基础。
“鹏城减废行动”的定位,是通过鼓励企业改善内部环境管理、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排放,为当地绿色制造改革提供动力。在政府、顾问机构、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鹏城减废行动”在深圳企业中掀起了节能降耗的热潮,参与企业从2006年的113家发展到2013年的1000余家。
“从2007年起,市政府‘环保资助计划’每年拨款30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对企业开展环保科研工作给予资助,并通过环境公共设施服务定价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保专项资金资助机制、企业环保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机制和制度,激励企业改进环境行为。”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鹏城减废行动’对于企业来说不再是一场‘赔本’的环保行动,而是得到政府实实在在奖励、树立自身品牌的绿色行动。”
不难看出,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尝试来说,深圳早在十年前就有所行动,并逐渐深入发展,以此定立下一套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行动方针。
“无论是天津、上海还是东莞,这些率先探索绿色供应链的城市,目前的做法大多还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但在这一点上,深圳有自己的思考。”周婧表示,绿色供应链作为一种先进理念,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只有让企业真正了解其带来的诸多好处,才是发展的长远之策。
有鉴于此,深圳根据企业的特点,提出将社会和消费者的环境要求转化为客户需求,融入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开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改善整个产业链环境表现的目的。
为此,深圳组织了包括华为在内全国乃至世界均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联合“绿色采购宣言”,承诺进行绿色采购,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希望以此促进改革从生产环节延伸到采购环节,拉动下级供应商改善环境,实现产业链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宣言内容主要包括:在效能相同或者相似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具有良好环保性能或者采用再生材料的产品或者服务,并推动上游供应链生产过程和服务方式的绿色化;建立绿色采购认证管理体系,对采购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绿色认证,推动和促进上游供应链产品或服务的绿色化;不采购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品以及以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装备生产的产品。
2008年9月,深圳进一步与15家规模较大、产值较高的大型企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署《深圳市企业绿色采购合作协议》。协议主要涵盖了合作宗旨、原则、内容、机制四个方面,其中在内容里,详细阐述了深圳市环保局以及企业的具体职责。
与此同时,深圳还推行诚信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环保表现,给予绿、黄、红牌的不同评定,对获得绿牌的环保诚信企业,环保部门将在环境管理中采取倾斜政策。对于黄、红牌企业,除了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外,同时还将该类企业的名称、信息等资料提供给参与绿色采购协议的企业作为参考,建议其选择环保实力更强、绿色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为其绿色采购提供信息依据。
截至目前,包括华为、富士康、比亚迪在内的近数十家大型企业参与绿色采购,这些企业依据鹏城减废行动、绿色采购宣言以及《绿色采购合作协议》的有关内容,结合企业的行业属性和价值链特性,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绿色采购战略。
“从深圳市绿色供应链多年的试验中我们发现,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源于企业自身内部,政府需要找准行政引导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合理利用政府职能,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共赢。”周婧告诉记者。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电子行业;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组织先后出台各种保护环境的政策与法规,旨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以欧盟的WEEE和ROHS指令最具有代表性。欧盟的环保指令内容甚是广泛,对中国电子产业影响很大,已经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电子行业寻求可持续发展,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我国电子企业供应链的绿色度势在必行。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对于造纸业来说侧重于生产环节上的生产技术改进,而对于电子行业来说侧重点却是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处理环节。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电子企业只重视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处理大多数企业要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施,要么直接放任不管,对资源和能源来说都是一种严重浪费。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增大,电子需求也逐渐增加,进而造成了大量的电子垃圾,日益成为社会生态环境的严重负担,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电子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进行建模,为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具体措施。
2 理论综述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国际科学基金资助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中被提出,各个机构与学者们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也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国外相关综述研究文献数量很少[1], 国内相关综述研究也尚不多见[2]。Narasimhan等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方针、采取的行动以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的设定,所形成的各种关系是应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有关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分发、利用、再利用以及处置方面的环境问题[3]。我国学者但斌和刘飞等人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因素以及资源的高效配置的现代管理模式,它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生产加工厂、销售商和客户,其最终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中转、利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程度最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高[4]。朱庆华教授着重强调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考虑环境绩效优劣,实现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可持续发展[5]。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汪应洛和王能民教授参照了以往学者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构成,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包括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4个方面[6]。
2.2 系统动力学
1956年,系统动力学理论由MIT的Forrester创立[7]。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基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新兴学科,它主要从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入手来进行建模,分析系统结构、行为和功能的内在关系,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说是一种结构型的模型,它与其他模型方法不同,对参数的要求不高,也不一定要求精确的数据,而着重研究系统结构及动态行为,这对于复杂系统尤为适合。目前,国内外用系统动力学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提出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3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
的构建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生命周期[8]中提到绿色生命周期一共包括4个环节,分别是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以及绿色回收。在电子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生命周期中也同样包括了这4个环节,不同的是绿色回收环节在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尤为重要,废旧电子产品的可回收价值较高,市场经济份额较高,并且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可以提高企业的绿色形象,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子行业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一般供应链相比较,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废旧产品回收商企业节点。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闭环结构中,供应商负责提供绿色生产原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制造商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保证原料使用率和能源利用率,通过绿色销售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最终经过消费者使用后,产品失去原本使用价值,通过回收商的回收进入逆向物流体系,开始绿色再制造环节,废旧产品中的可重新利用部分可以再次进入原料供应商[9]。
现实中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很复杂,包括的因素非常多,如果全都考虑在内,会使模型无法有效运行,也失去了仿真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模型建立进行一定的假设,本文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的模型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假设该系统中只有一种电子产品生产;②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充足,即不考虑物料库存的情况;③假设原材料供应商中供应的原材料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④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均采用安全库存管理模式;⑤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企业的物流能力是充足的,即不考虑物流能力缺乏的问题;⑥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问题处理与决策能力不受限制,都能及时收到并完成相关业务处理。
经济与管理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影响因素众多,构建模型之前首先必须对模型进行相关因素的筛选。此次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建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影响企业的绿色形象的因素、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及企业绿色形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经过筛选可以按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进行变量的选取及分类。确定好了系统边界之后,就可以构建系统动力学流图,因此本文所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SD流图如图1所示。
4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政策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对于电子行业来说,不仅提高企业的绿色形象并增加企业电子产品的销售额,而且对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品牌竞争力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针对上文的数据分析与仿真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应对策,一方面从企业外部环境约束分析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并完善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内部环境来分析如何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4.1 从企业外部环境约束来分析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由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结构及相关仿真分析,可以得出电子企业是否积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很大一部分的压力来自于政策法规及绿色标准的约束。因此,一方面我国需要积极制定颁布实施相应的环保法规,完善法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将外部的环境问题及压力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绩效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绿色标准的完善是我国电子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措施。在我国,绿色标准的完善可以主要从以下几种标准进行参考制定并完善: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10]。政府的绿色标准可以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起到外部约束作用,但最终还是需要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才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真正起到实际的控制与约束作用。
4.2 从企业自身内部环境来分析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国电子企业目前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国际环境上的绿色壁垒也日趋形成,但是短期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并不能带来较大的成效,相反可能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成本压力。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绿色产品越来越重要,企业有必要意识到开发环保友好产品、绿色生产直至绿色回收的重要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涉及了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需要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将从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回收各个阶段分别提出相应对策。
4.2.1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贯穿于产品生命运作周期的全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运用到的资源及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本文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可得出在实施绿色设计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①尽量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绿色度较高的原材料。②鼓励“拆卸、组合和循环设计”。③秉持 “系统观念”。对产品进行设计时不能只停留在设计这个层面上,应该跳出这个层面,置身于“产品——人——环境”等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中。在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尽量多采用新的理念和思维方法,系统全面地进行绿色设计。
4.2.2 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要求在产品设计阶段选用绿色原材料,绿色原材料主要是指对环境污染小以及可再利用性高的材料。原材料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除了具备在生产制造中能够发挥良好功效的同时,也需使产品报废后仍能够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的回收处理,达到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目标。绿色采购可以采取与供应商合作的战略,为保证与供应商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供应商选择中,可对其进行系统的评估。对供应商的系统评估可通过供应及时性、合格率以及供应原材料的绿色率等因素对其进行考察。
4.2.3 绿色生产
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影响企业绿色形象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和绿色率,也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率及回收的废旧电子产品的再利用再制造率。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和绿色率与选择的供应商的绿色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供应商选择中要充分考虑供应商的绿色形象。另外,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再制造率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绿色形象。供应商供应绿色原材料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再制造率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绿色回收处理阶段也必不可少。
4.2.4 绿色回收
当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报废处理阶段时,需要对其进行绿色回收及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环境存在污染的潜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再循环资源回收利用的高价值性。比如,生产一台计算机大概需要700 多种化学原料,这其中50%以上对人体是有害的。而1t电子板卡中含有大约1磅黄金、286磅铜、65磅铅、90磅铁等,只要通过合适的设备以及恰当的处理工艺,就可以将这些资源经济环保地利用起来。
5 结语
纵观电子行业的整个供应链系统,可以看出绿色回收在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为电子企业,尤其是电子制造业就更应该主动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融入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绿化中去,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环境效益,也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进而扩大企业的产品市场并节约成本,从而使企业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绩效评价;研究趋势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绿色化”运动普遍展开,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环境管理标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无法达到环保的真正目的。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众多国内外大型公司与企业或多或少地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
由于涉及领域广泛及研究的复杂性,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节点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了其相关行为对环境引起的危害。
进入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实际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及各国公共部门的关注,提高“绿色”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改善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资源投入的减少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它们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7月(大众)和2002年12月(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术语,它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较有意识的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国内外还没有公认、权威的概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基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义。Steve V. Walton 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 H. 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并强调供应链内战略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Sean Gilber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重视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动,将环境管理战略纳入各个环节(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设计、采购、制造、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个环节中注重实施环境友好实践,而采取的行动及合作关系等。Jeremy Hall的观点更进一步完善,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友好设计,建立战略联盟,树立供应链成员环保意识,为整条链营造一种绿色氛围,最终实现协调优化。但斌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环境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应洛等人着重从分析、比较前人研究成果和绿色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的区别入手给与定义,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目标是资源的最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强调了知识流的重要性。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是多维的,这些不同的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包括:(1)产品生命周期(PL),包括产品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能够充分显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水平。(2)运作生命周期或价值链(OL),主要有采购过程、生产工序、配送及传输运作网络、逆向物流、包装等五个环节。(3)企业环保实践(EN),通常被称为“4R+D”原则:减量化(reduce)是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延长生命周期、控制废弃物的发生,实现建立循环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则需围绕一个中心来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组件;循环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通过处理实施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disposal)系统对企业具有长远意义,若不彻底治理废料会经常困扰企业。(4)企业绩效标准(PE),包括成本(C)、质量(Q)、时间(T)、柔性(F)四个方面。这些动态绩效因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运行的有力支持,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改进供应链环境管理标准,改善整体环境管理质量。
2、外部因素。从各国环境保护的状况来看,与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直接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政府、制度、社会准则、市场、信息和技术。(1)政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直接提供或经营环境“服务”,更加注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和公众的绿色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给与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政府通过运用规章制度、经济激励等手段在产品设计绿色化、消费者需求转变、产品链关闭三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发挥推动作用。(2)风险管理是为了规避因制度规则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链管理中断的奉献、市场优胜劣汰的风险、环境风险等。(3)社会准则,即通过社会准则的建立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典型的社会准则理论的代表者为斯蒂格利茨的黄金律及黄有光的良心效应。(4)市场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行的重要的激励因素。消费者逐渐显示对环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场的环境压力。(5)环境信息传达不畅通直接导致企业与顾客沟通的冲突,同时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创新与商业机密存在曝光的危险。保障绿色化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供应链组织的绿色文化,达到增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柔性。另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率运作,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核心企业的示范作用更加关键。Richard指出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以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绿色供应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Steve Lippman说明了有效实施绿色化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Ken Green认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运营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因素;Jeremy Hall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HAW同样指出合作研发等供应商之间环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励绿色供应量管理有效实施的因素。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决策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中的决策问题是一个典型复杂的新问题,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王能民、汪应洛等对此曾给出相关研究: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0)在基于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环境质量提高的探讨中,提出了四个步骤的决策框架(成本识别,机会确定,计算收益,决策、执行和监管);Joseph Sarkis(2002)发展了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基于ANP技术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框架模型;Anna Nagumey(2003)的研究侧重了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决策行为,在参考博弈论基础上,运用网络模型建立多目标决策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涉及面广,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其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标准以及评价工具。Noci给出的定量评价标准:绿色能力、环境管理效率、声誉、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将层次分析法作为供应商选择的评价工具。Walton基于对美国制造商的调研,分析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标准。朱庆华等比较了中美不同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Anna 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级分销商、顾客三个层次中主体的决策行为。Sarkis J.发展了决策技术层次网络分析,并指出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在价值链所处活动、环境意识活动、组织绩效要求、可选择的系统/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绿色制造模式下平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决策的方法给出了评价模型。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技术工具
Steve V. Walton(1998)指出从选择与环境相容材料、改进产品设计过程、改善供应商过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改善制造商内部的供应链五个方面来改进供应链运营;Guide 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中,指出信息系统、新产品计划和控制技术资源和产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四步骤模型、产品评价矩阵等;Stefan A.(2001)重点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运营成本管理问题;Jens Brobech Legarh(2001)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意识采购的框架;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是其运营的一个关键问题。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了绿色供应链构建问题,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分为遵循战略、过程战略和市场战略三类。利用LCA设计了供应链结构,指出不同绿色供应链战略类型需要相应的LCA、信息与数据。同时,利用LCA对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联盟复杂程度与成员间联系紧密程度两个维度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构分为圆桌会议结构、分散结构、多中心简单结构及多中心网络结构;Sarkis J.(2003)指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环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库存管理系统以及建立专家信息系统、使用仿真系统的重要性。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特定产业运营现状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实践在几个特定产业中的运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例如房地产业、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王能民等通过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案例研究,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障碍分析及运营环境。2000年,瑞典、荷兰、美国分别由针对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研究项目;Remko I.(2001)从技术与运营两个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Giannis T.Tsoulfas(2002)研究了废旧电池回收问题;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应链,认为在牛奶供应链中对环境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产品的包装材料、运输及废弃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 Zhu(2004)研究了中国一家制糖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绩效评价问题。通过真实、准确、全面的绩效评价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绿色供应链及节点企业的运行轨迹和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问题,同时提出评价时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应商可以通过一些公认的标准(如ISO14000体系的认证)来表现其环境管理水平与绩效;Benita M.Beamon(1999)提出了一个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标杆管理的思想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王能民等(2005)给出基于经济、顾客和环境三维目标的绿色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有关学者、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提出至今,内涵不断被扩大,涉及领域广,其不确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复杂性较明显。已有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待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来支撑,很多领域等待开发。
(一)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融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前沿理论,需要包括现代化手段与方法、环境管理技术等成果,特别是针对其产业特征的工程技术知识应引起重视。
2、科学问题的提炼。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探究,由操作层面向提炼科学问题前进。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在基础性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性研究加强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或方向
1、集成管理的运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与目标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论、技术的综合应用,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集成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2、协调机制与控制系统。鉴于以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对绿色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机制与控制系统应给与相应的进一步研究。
3、市场机制与制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运营必须得到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的保证。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及绿色产品的市场地位,需要对市场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六、小结
环境问题的突显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迅速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J].山东经济,2007(2).
3、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
4、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关键词:新型;商业采购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发展,商业采购模式问题一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加强新型商业采购模式的研究。
一、采购的重要性
采购的重要性最早是在1832年被提出,Charles Bab-bag e指出“负责资源的关键职员是负责选择、采购、接受合格配送的物料人”。20世纪初,采购进入了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时期,第一本针对非铁路行业采购的《The Book On-Buying》在1905年被出版,《关于采购》这本书介绍了采购的一般原则以及在不同公司采购系统中所使用的形式和流程。在2O世纪9O年代整个制造企业中,由于制造技术突破能力的不断衰退,采购所带来的利润在总利润的比重不断扩大,采购管理的重视程度又在不断的提高。采购概念和采购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采购的5R原则即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价格条款、从正确的供应商那儿买到正确数量和质量的商品。
目前我国企业采购模式基本上还处于传统模式阶段,采购业务上也遵循传统的采购模式,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同时并没有把采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次,我国企业采购模式研究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传统采购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采购过程中,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沟通。供应商的选择、价格的确定,多半通过比质、比价、招标、采购和商务谈判来完成。因此,需方为了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自己的许多信息。同样,供应商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赢得市场份额,也会隐瞒自己的信息。由于供需双方均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很少披露乃至不披露有关信息,所以,供需双方交易成本较大。
2、没有给予供应商产品质量保证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反馈,质量控制靠采购部门事后把关。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因而相互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质量和交货期的控制一般是通过签订合同、按标准条款验收、催交催运、到货复检、事后质量验证等方法把关,以达到降低采购风险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传统物资采购模式下,供需双方基本没有质量控制方面的合作。
3、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在传统采购模式下。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合作的关系。也就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采购中,需方更多的时间消耗在讨价还价、解决日常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频繁更换供应商或只考虑当前行情,调整采购计划和库存储备量,供需双方缺乏需求信息的沟通和长期的合作机制。
三、商业企业JIT采购方式的特点和管理设施要求
1、JIT采购方式的特点
JIT采购方式通过采购方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于双方签订的长期协议进行订单的下达和跟踪;在同步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商品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同步进行,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采购商品可以直接进入销售部门,减少了商品采购部门的库存占用和相关费用;进行了商业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外部协同,提高了商业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这种采购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较少的供应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的JIT采购方式,采用较少的供应源。一方面,管理供应商比较方便,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供需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商品质量比较稳定。
第二,交货的准时性。交货的准时性是整个供应链能否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条件。对供应商来说,要使交货准时,既要不断改进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要加强运输的控制。
第三,信息高度共享。JIT采购方式要求供应和需求双方信息高度共享,同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JIT采购管理的设施要求
JI1T采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例如,美国大型商业企业Wal―Mart,不仅拥有完备的ERP系统,而且其采购决策数据分析较多地来自货物跟踪系统、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仓库管理系统技术等。通过对电子货物跟踪系统数据(商业企业利用物流条形码和EDI技术及时获取有关货物运输状态的信息如货物品种、数量、货物在送情况、交货期间、发货地和到达地、货物货主、送货责任车辆和人员等)的分析,利用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信息的范围也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结合仓库管理系统技术的支持,对系统数据的综合分析评价,做出合理的采购决策,从而实现采购管理的即时化和零库存目标。
四、新型商业采购模式的构建
1、体系构建目标
(1)体系构建宗旨。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评价认定、积极促进、有力保护及大力推广绿色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
(2)体系构建目标。明确目标是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系构建评价的重要依据。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构建的目标包括:
①通过构建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对现有不完整的体系进行梳理,明确体系涉及要素,以及这些要素问的相互作用;
②通过构建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对现有体系进行重构,提高社会福利,从而满足循环经济对商业绿色采购的要求,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③通过构建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对现有商业采购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发挥商业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传导作用,实现绿色产品的价值,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
④通过构建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建立引进和学习国际上绿色商业行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促进市场健康流通,帮助商业企业规避困际国内市场风险。并把这种机制向上游第一、二产业进行传导,对农业产业、制造业给予扶持,保护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公平竞争环境,保障我国经济安全。
2、体系构建原则
绿色采购是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绿色采购体系要始终遵循循环经济的一些原则:
(1)5R原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万物、万物共存(rescue)等方面,是商业绿色采购体系构建的实际操作原则和基本行动指南。
(2)责任延伸原则:通过使生产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对产品的回收、循环和最终处置负责来实现。该原则源于环境责任的外部性内部化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
(3)环境导向原则:即把环境、生态、资源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福利资本,要求将环境、生态、资源纳入到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参与合理定价和分配,并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是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达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公平、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自上而下原则:即通过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绿色采购政策,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商业绿色采购体系建立。目前仅仅依靠个别企业、个别组织或个别消费者的力量是无法推动全社会整个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建立的,行政力量仍将是商业绿色采购体系建立的重要推动力。
3、体系涉及主体分析
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主体涉及环境创建层面的主体、体系运营主体、消费主体。其中环境创建层面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其主要作用是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标准等激发商业企业进行绿色采购的积极性;运营主体主要是以商业企业为链主的各供应链上的个体,在这类供应链中,商业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合作,来促进供应链中各个采购环节的“绿化”;消费主体,主要是指消费者。
(1)环境创建主体。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环境下,主要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来运行。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涉及主体包括:
①政府部门借鉴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日本、美国等一批困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率先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也兼顾并增进了个人和社会福利。在构建商业绿色采购体系方面,政府主要职能要表现在培养绿色行为意识,发挥经济调节职能,完善环境标志适度,制定和实施商业绿色采购的标准.积极培育骨干绿色商业企业,履行市场监督职能、发挥服务与协调职能等。
②其他认证、组织、监督机构
(a)行业协会。作为商业绿色采购第二层次的各类行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其活动范围主要有两种划分方式:一是按其经营产品划分,如粮食、果蔬、玩具、礼晶等;二是按组织管理业态划分,如零售、批发等,这类组织均属会员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由于市场的要求使得这些组织在其行业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而可以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等方式影响本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这类组织常常可以代表本行业的企业与政府谈判或交涉,起到促进企业与政府在市场运作中互动的作用,并对商业绿色采购体系履行组织监督职能。
(b)认定、认证机构。认证认可工作机构在围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下,充分发挥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体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对国家规定相关产品必须经过认证的,应当经过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这类机构的活动对于绿色产品的甄别、选购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是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重要推行者。
(2)体系运营主体。处在第二层次的商业流通企业,包括零售企业、批发企业以及无店铺商业流通企业,本身是独立的法人,并不隶属于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它们按法律规定的各类标准及市场规律运作。在商业绿色采购体系中,它们是运营和实现该体系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的是这些企业公司绩效与社会责任间的关系,并认为绿色采购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与环节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使商业流通企业绿色采购在提高环境绩效的同时提高商业绩效。
①零售企业。作为商业绿色采购体系运营操作实际承载者之一的零售商,其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商超、便利店、专业店等,它们虽然是不同的企业组织,但是职能都是筛选绿色产品,再向消费者输出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客体,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的渠道与信息优势,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品生产,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②批发企业。作为商业绿色采购体系运营操作实际承载者之一的批发商,它们主要是向批发、零售单位及其他企事业、机关单位批量销售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包括各类商晶批发市场中固定摊位的批发活动,是各类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聚集场所,对消费者来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绿色产品的可获得性。
③无店铺企业。无店铺企业主要指以电视购物、邮购和网购为主要销售形势的商业流通企业。由于电视购物和邮购在大众消费方式中并不普及,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网店也是以批发和零售为主要业务,其功能与实体零售或批发企业基本相同,而且有很多实体店同时也在网上开展业务,因此在研究中,主要按照其业务形势归入批发或零售。
(3)消费主体。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是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挖掘绿色消费需求。扩大绿色消费市场,从而带动上游生产制造商开发和创造节能、低耗、环境友好的新产品,并形成规模效应,不断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实现“绿色产品平民化”。消费主体是绿色采购价值最终的实现者,商业绿色采购最终的服务对象,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最终满足这个层面主体的需求,包括对环境友好的需求和对生活福利的需求。
4、体系的基本功能
(1)商业绿色采购支持功能。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结合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建立商业绿色采购标准及评价体系,收集分析体系内外各个节点数据,进一步完善绿色采购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价机构及商业绿色采购激励措施,对我国商业企业绿色采购进行指导、支持和监督,是该体系重要功能之一。
(2)规范绿色产品市场。通过商业绿色采购体系构建,明确各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规定消费品环境认证标准间的关系,并加强对商业绿色采购检查监督力度,提高我闽环境标志规范性和公信力,加强绿色产品可辨识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商业流通环节进一步规范了绿色产品市场。
(3)引导绿色消费。该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绿色消费,该体系通过促进绿色生产,鼓励商业流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结束语
商业采购模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在今后的采购模式中,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合理的采购模式,保证商业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罗・霍肯著,夏善晨等译.商业生态学[J].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7):39-4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供应商管理;工业生态
一、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以压缩采购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是价格驱动下的竞争关系。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即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认为好的环境管理很大程度是好的资源管理,一个环境友好的供应商是有效率的供应商,而有效率的供应商从长远来看具有更低的成本。
二、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兴起
据美国一项调研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公司都收到过他们顾客关于环境改善方面的要求。除了来自顾客的压力外,企业还受到来自竞争者和投资者等方面的压力。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改进其环境行为,而要彻底的改变其环境状况,必须从采购源头开始,把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整合在其环境管理过程中。通过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可使企业获得额外的好处。
三、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内容
(1)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选择好的供应商首先要有好的标准,开发基于环境标准的供应商评价系统对于选择供应商和影响供应商的环境行为非常重要。目前供应商评价的主要标准包括:环境报告的公开披露;二级供应商的环境行为评价;有害物质和废弃物排放:禁用物质的使用;ISO4001认证;清洁生产实施情况;资源使用效率;产品和包装的环境友好性等。评价时,企业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等手段来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与分级,对于不同级别的供应商给予不同的采购数量和政策。通常根据企业的环境表现,可分为被动性、预防型和价值导向型三类。被动型企业以末端治理为主要行为方式。预防型企业的治理方式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在遵守环保法规的基础上,将环境管理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与供应商在废弃物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价值导向型把追求生态效益作为企业的最高宗旨之一,把环境因素融入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将上下游企业纳入其环境管理体系,注重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改善,通过不断降低环境成本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2)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生态型供应商管理强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这也是生态型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或联盟可有效的分享技术与信息,分担环境改善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实现提高顾客价值和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环境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企业可向其供应商提出环境要求,供应商也可对其顾客施加压力。在环境问题上,供应链上各企业越合作,效率越高。
四、生态型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实现
(1)有效的公布和实施环境目标。有效的管理起始于对组织目标和期望的清晰陈述,及时明确地公布企业的环境目标和要求非常重要,这些目标和要求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指明了方向。(2)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交流是合作的基础,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首先要有合理的交流渠道和窗口,这些渠道包括供应商会议、实地考察等方式,参加交流的人员应包括市场、采购、技术、环境等部门的人员。除了供应链上的企业之外,交流的对象还应包括技术团体、咨询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等,他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提供好的建议。此外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增加其环境行为的透明度,建立信息和经验的共享机制。(3)合理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一方面顾客和供应商应分担与提升整个供应链环境性能的相关成本,分享因此而带来的收益,其中包括对环保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和对新的环保技术提供订单等;其次供应商对环境行为良好的供应商应给予增加进货量、价格优惠和媒体关注等奖励,以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4)技术援助和培训。通常一些大型核心制造商的供应商是很多中小公司,这些小公司缺少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改进环境。一方面中小供应商可获得环境改善的能力;另一方面核心制造商可得到其供应商更有力的配合。(5)合作开发与改进。以前供应商只关心向下游企业提供它们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而不管下游企业是否有能力用环保的方式去处置,现在上游供应商越来越关注其产品对下游产生的环境影响,并在环保方面与下游企业积极合作,此时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环境改善不再只是制造商的事,而成为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的责任,供应商参与下游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下游企业协助上游供应商改进其产品和包装。(6)定期审核。这是一种对供应商进行持续监督的方法,ISO4001和EMAS等环境认证对于进行供应商评价和审核意义重大,它可免除大半甚至全部的检查监督工作,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这对建立长期供应关系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正在不断发展,但是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后来,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统一。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绿色供应联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1.研究的领域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三部分:供应链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优化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这三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集成,而传统供应链管理很少涉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
2.获得的效益不同。传统上,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管理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个效益的统一。
3.传递的信息不同。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递非常普遍,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增加了环境影响信息和资源保护信息的传递,并且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流、物流、能量流有机的结合,系统的加以集成和优化。
4.管理的过程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经历设计、采购、制造、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的整个闭合循环过程,它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过程。但是传统供应链管理则只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一个单向过程,其过程可形象的称为从摇篮到坟墓。
5.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只包含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四个目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则包括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E(环境)和R(资源)这六个因子的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共生进化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是任何经济系统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20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供应链时代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全新模式取代旧有模式,导致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改进,从而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闭合循环论。闭合循环论是指能量在绿色供应链内各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 直到变成熵为止。熵是指最终被消耗的不能再做功的能量总和, 熵越大, 说明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该能量总和越大,说明其活动对环境的负影响越大。循环原理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于绿色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 其活动同样要受到循环原理的约束: 任何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均不可能使地球的总熵减少, 而只能加速或者延缓总熵的增加。但是,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充分的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因素,通过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使熵减少,或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外部效应论。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也给其它公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节约了后续资源;不仅实现了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外部经济性。
4.替代转换论。具体来看, 替代转换原理在绿色供应链运作中的含义是指,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各子系统层面的变量之间、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所具有的替代转换功能,即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环境系统之间的替代转化。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回收商以及环境之间进行着源源不断的替代转化,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运作存在制衡的机制,如果改变供应链某一子系统,就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
一年前,沃尔玛(Wal-Mart)发起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帮助供应商们追踪他们使用能源和材料的情况以及碳排放水平。如今,沃尔玛的做法已经正式成为各大跨国企业效仿的一种趋势。
不要以为这些公司推动变革的原因纯粹是出于对环境的热爱。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是另一个驱动因素,因为更低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意味着更高的利润。他们不是为了绿色而绿色,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了绿色生产的好处。
少数大企业已经启动了绿色供应链的计划,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Pacific Gas&Electric)就是最新加入绿色阵营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最近将它的首个“年度绿色供应商”称号授予了总部位于乔治亚州卡罗教市的电线制造商南方电线公司(Southwire Company)。
南方电线公司之所以获奖,是由于他们将公司三分之一的车辆改装成了混合动力汽车,此外他们还减少了27%的填埋垃圾,并且在产品中消除了几乎所有的铅类添加剂。这家公司还加入了一个行业联盟,以便与更多的企业合作,对其供应链“进行绿化”。
紧跟着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IBM和沃尔玛的脚步,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正在采取一个更全面的方案,这个方案跨越了产品碳足迹(即该公司旗下所有电力设施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层面,上升到了生命周期分析层面。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总管”――美国总务管理局(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最近也要求其60万家供应商开始提供温室气体排放记录。
迫使供应商进行变革
生命周期分析是检查产品和服务对环境造成的全部影响。比如你是宝洁公司的老板,你想知道你的洗发香波在绿色评价中能打多少分,那么你需要雇佣一些分析师,让他们来告诉你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多少原材料,它们是否导致了污染(以及污染程度如何),投入了多少能源和运输资源,以及这个产品或它的包装最后是否会成为填埋垃圾。
采取了生命周期方案的公司纷纷征募供应商和其它合作伙伴。比如宝洁公司使用了一种记分卡,对400多个主要供应商进行记分。宝洁公司正在与这些供应商合作,以达到在2012年之前将碳排放、能源消耗和水消耗减少20%的目标。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生命周期分析方案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比如在沃尔玛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中,就包括号召供应商“在2013年结束前将包装缩小5%”。更小的包装意味着每个运输工具可以容纳更多的货物,进而可以减少运输工具的使用数量。沃尔玛估计,这一举措将减少66,7万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并节省6670万加仑的柴油。
与大多数拥有全球供应链的企业一样,沃尔玛也有降低成本的强烈动机。由于沃尔玛的方案对供应商提出了严格要求,沃尔玛很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并且进一步提升其143亿美元的年利润(该数字为沃尔玛2009年的利润额,仅比2008年的利润高出了7%)。
供应链环节的节省几乎总是有利于环境的。纸浆与纸张制造商乔治亚太平洋公司(Georgia-Pacific)也启动了一项“包装系统优化计划”,该计划重点着眼于效率和可持续性。该公司与诚实茶公司(Honest Tea)联手设计了一种24瓶组合包装,比之前的包装重量轻了41%,从而节省了运输及燃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