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法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

第1篇:道法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我们维护法制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我们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来源,在具备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对个人的政治素质以及道德品质也有要求,最重要的是,更应该具备法治人格,能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等。

 

一、法治人格的具备及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治人格是指个体的法治理念在心理以及行为上的稳定而又独特的一种反映。而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以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为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从自身来讲,学法、知法、懂法对于法治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来讲,意义同样重大。

 

(一)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法制国家是我国的一种治国方略。这种治国方略要求我们国家的任何权力部门以及每一个公民都要依法办事,都应当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既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触碰。而公民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是否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在高校进行的法学教育要注重法制人格的培养,这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法学思想教育价值观要求具备健全法治人格

 

法学思想教育的价值观是相对于传统法律知识与技能而言的。法律的知识和技能是实用的工具主义价值观,是法律的文本。而法学思想教育是法治人格的塑造,是一种思想上的正义追求,并不是简单的知道了解了法律的知识,而应该从内心和思想上认同法律的地位,有守法的意识,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从人的第一角度出发。

 

(三)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的核心内容

 

在大学生活的教育过程中,人格的塑造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法律人是指一种既有充沛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又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的人法律人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治人格的拥有。法制人格的养成是我们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拥有健全的法制人格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建设法治国家有所推进。

 

二、大学生法治人格的现状

 

(一)法治人格淡薄,权利意识模糊

 

大学生现在的法治人格淡薄,总体权利意识严重缺失。当遇到侵犯权利的时候,并不知道基本权利已经被侵犯,或者是知道被侵犯但是没有意识要维权,或者干脆选择忍耐。大学生这种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的法学教育缺失,法律知识和技能有限,导致学生权利意识比较淡薄,最终影响法治人格的不健全。

 

(二)对违法行为有效应对,责任意识较差

 

进几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违法案件越来越多,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进行犯罪之后并不是勇于承认面对后果,而是尽量推卸责任。在意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够正确面对和承担后果,责任意识较差。另外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学生遇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都会进行有效机智的应对,不会不假思索的就进行行动,他们会尽量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了首位。在高校中学习的法学知识,有效的让学生们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更加体现了法律的地位。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习惯

 

法治人格需要良好的法律习惯来维持,在调查大学生范围案件中发现,他们并不是因为不懂法而导致的犯罪,大学生是否犯法和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程度影响不大。大多数人还是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甚至是法律系的专业学生,他们以为自己懂法,在犯罪的过程中有意躲法,钻法律的空子。这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素质低下,法律思想和观念丧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不过时外界对其的一种控制手段,没有形成健全的法治人格,缺乏法律习惯的形成。

 

(四)自我观念强,不懂尊重他人

 

当前的大学生极度关注自己的成长,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不被身边的人理解和尊重。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喜欢被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和生活,不喜欢被别人指责和干扰。但是往往大学生犯罪都是由于其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愿望做事情,而没有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觉得这是对其的一种束缚,以致最终给对方和自己家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三、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尤其缺乏,进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法治人格的塑造。大多数人认为,法律不过是一张纸,并没有实在的用处,已经成为空文。腐败贪污、司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这只要是由于我国公民在大学教育时期的法学教育欠缺,没有塑造良好的法治人格,是我国法律人法制人格严重缺失的表现。

 

从法学教育的目的上来看,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太过狭隘。传统的高校法学教育,只把法律知识和技能当作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却忽落了大学生法制人格的塑造,造成了比较大的价值缺失,严重的制约了大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然而在经过单纯机械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之后的人才,往往只是知道法律,但是并不懂得怎么样去尊重别人,怎么样有一个健全的法治人格。大学生只重视死板的枯燥的法律知识,对于价值形态的法律知识所了解的少之又少。高校在进行法学教育的时候忽视的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的观念,因此改进学校法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四、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一)坚持法治人格的塑造,摒弃形式主义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法学教育的价值观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前提,有了好的价值观再加之高效率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能够塑造出高素质的法律人。高素质的法治人格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更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学习,理清被教育的主体和教育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法治人格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二)法学教育过程中的法制素质培养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法治人格的塑造谨记于心,要与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要把法治人格的塑造渗透在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确立整个过程的法学教育教育理念。比如明确告诉学生在法律制度规范下的社会,应该是正义公平和秩序井然的。对于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是由于违反了哪些法律等。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包括法律职业的认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法治人格的培养。

 

(三)大学不同学科教育资源要整合

 

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 把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成专业的法律系学生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高校法治人格的塑造不单单是法律一门学科就可以办到的,还需要其他各个学科共同努力,法治人格塑造是法律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的教育又和高校内的其他学科密不可分,因此应该把法学教育放在大学里面,让其成为大学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互相熏陶相辅相成。整个不同的教育学科的资源,以期培养大学生完善的法治人格。

 

(四)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

 

良好的高校法律知识环境对于学生们塑造法治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环境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融洽的同学关系,校园各个角落里面的法律知识氛围等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放松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前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经常性的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

 

(五)对学生进行法律案例模拟教育

 

高校应该引入并且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法律案例模拟实践。在高校的法学教师以及执业律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法律案例的办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出关于法治人格的塑造。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崇高,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精神,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教育模式不单单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的知识与技能,更是为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治人格。所以,现在应该着重以法律职业有效进入高校的法学教育,为高校的法律案例模拟教育提供支持,从而能够有效的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

 

(六)颠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书本,以理论性课程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现在的法学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要在坚持理论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课程的分量。主要为开设一些法律职业案例模拟课程,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启发式的分析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等。要将对大学生的法学教育工作体现到各个环节之上,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到法律带给我们的变化。另外,法律教育还可以研究其他国家的法律,适当联系各个国家的国情,对不同的法律做出对比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建立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在比较中逐渐塑造成法治人格。

 

五、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法学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尽管学生学会了法律知识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完全建立健全的法治人格思想。所以我们要积极重视法治人格的塑造,在未来的法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联系不同学科、摒弃形式主义,营造良好的法律学系环境、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法律精神,能够尊重和敬仰法律,以期培养出具有健全法治人格的法律人。在高校法学关于大学生法治人格培养的教育中,一些新的模式,包括法律职业案例模拟教育模式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模式的正常运转和实施,还需要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和探索。

第2篇:道法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课程定位

在财经类、工商管理类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都把《经济法》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加以安排。据了解,《经济法》课程在财经类高职院校85%以上的专业都开设,包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市场营销、证券投资与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酒店管理等专业。对于非法学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市场经济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以及法律法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在各高校法学专业中,《经济法》是独立于《民法》、《商法》、《行政法》的法律部分,是法学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而在高职高专院校,为了让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为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以及经济师和审计师资格等)做准备,在课程设置及教材编排上,均采取了“大经济法”的概念———集“三法”内容于一体:既包括《经济法》的内容,如经济法基础知识、市场主体法、市场管理法等,也包括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破产法等传统《民法》和《商法》的内容。在法律规范的构成上,不仅涵盖上述实体法内容,而且涉及程序法———《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体系零散等特点。而学生法学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总结

(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听课效果

教学中,课前的备课环节固然重要,但对每节课的教学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因此,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安排每个学习情境时,先导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理论积淀及生活常识思考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师生间形成互动。在此基础上,由老师讲授案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规定,并和学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一一加以解决。学生通过比较对案例的前后分析,能更准确、更高效地掌握知识点。采用这种设计安排好每次课,学生不仅能充分参与、不断思考,而且有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能够增强其对知识的渴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虽然在大学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学习过少量法律知识,但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体系的学习,对于高度概括、具有原则性和抽象性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而在各专业的《经济法》课时安排上,最多是周4学时(如会计专业),而有些专业仅有周3(如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或周2(如保险实务专业)学时。在如此短暂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十多部法律的规定,并且将抽象的理论和多变的实际结合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能力和素养,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显著。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说法、以例释理、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去诠释抽象枯燥的法律概念,使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应用层面;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学习、应用法律制度,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能够具体感知的实际体验。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的经济生活,深入浅出地认识法律问题。

2.列表比较法。

由于非法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知识基础薄弱,对法律体系的认识尚未形成,因此,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快速、条理地掌握法律的不同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列表比较法,将一部法律或多部法律中分散的内容归纳整理,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下列内容的讲解,都可采取此法:物权与债权、股票与公司债券、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三类合同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抵押与质押、仲裁与民事诉讼制度、普通合伙企业与有限合伙企业,等等。

3.归纳总结法。

如前所述,在财经类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十多部法律,而且法律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调整修订,加之课时有限,因此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因为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多少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善于归纳与总结,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物权法》中,在物权变动、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几节中都以各类物权的设立时间为重点,有的物权必须登记才能设立,有的则不需登记即可设立。因此,在本章最后,和学生一起,对相关内容归纳总结,将分散的内容条理化,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公司法》教学中,则让学生课后汇总有关保护公司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规定,以及扩大公司自治权的规定。

4.练习辅助法。

即在每个学习任务的最后环节,安排学生课后及时完成练习册中的习题。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时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应用法规法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给学生习题答案,而是要尽量抽出时间和学生一起核对答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出错率高的习题,耐心解释正确答案,帮助学生分析做错的原因,同时也能使自己反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三)注重教学效果,关注所学内容对实践的指导

作为法学教师,传授法律知识、让学生知道法律规定内容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发挥法律的启示、警戒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和生活。因此,在教学环节学习情境的设计安排上,应特别注重法律的实用性的传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知法、懂法的深远意义。比如,保证作为一种担保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类型。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清楚:日后工作、生活中,如果为他人的债务清偿担当保证人,最好在合同中约定承担一般保证,因为一般保证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对债务人的债务清偿承担的是补充责任,风险责任小于连带责任保证。通过《物权法》的学习,要知晓作为购房人,可以通过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并办理“预告登记”,有效防范开发商“一房多卖”,确保取得房屋所有权。

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改革思路

(一)存在的不足

1.教师缺乏实践活动,案例教学有待深入化。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但在理论的讲解、案例的选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教师缺乏法律事务实践活动关系重大。比如对案例的选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媒体法律节目(栏目)和网络等渠道获取,经常存在案例陈旧、案情太过复杂等问题,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案例,以解释法律法规,这种案例针对性强,但案情单一,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实践指导性欠佳。如果任课教师能亲身实践,接触、各类案件,尤其是经济案件,并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必将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2.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参与积极性。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各门课程都已习惯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法条规定的过程中也引入了案例教学并结合课堂讨论、归纳总结、课后练习辅助等方法,但在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分析、归纳知识点等方面,教师仍然是主角,学生也因相关基础知识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参与,因而在师生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双向交流少。加之部分学生视《经济法》课程为边缘学科,对其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相互联系认识不足,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意识不强,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理论教学比重大,实践教学拓展不足。

虽然笔者所在学校各专业将《经济法》设置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安排了一定比例、一定学时的实践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有限、教师“重理轻实”的观念以及组织实践活动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原因,实践课往往或停留于纸上,或虽有所涉及但难以发挥积极的效果。因此如何在课堂内增加实训环节、在课堂外开展让学生普遍受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经济法》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忽视专业差异性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同一化。

如前所述,在财经类、管理类院校很多专业都开设《经济法》课程,而且各专业对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安排不一致,分别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但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忽略了不同年级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上,特别是案例的选取上都是“一个模式、相同版本”。将相同内容适用于不同专业,导致学生无法把该课程的学习与本专业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相同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亦不同,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革思路

1.强化教师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实践水平。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作为高职院校法学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法律工作的实践中去。虽然财经类院校不同于工科院校,可以让老师直接深入到企业接受培训,从事生产,但法学教师中50%以上都有律师执业资格,可以兼职从事律师工作,民事、刑事及经济案件,也可以受聘于企业担任法律顾问。这样不仅可以实践应用法律法规,充分理解法规的内容,而且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拓展知识领域,提高应用能力。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增加课堂讨论与辩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的制定中。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各班学生可分成学习小组,安排A组学生课前查找案例,并进行角色分配,变过去老师陈述案例为学生演示案例,之后在课堂上由B组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再由其他学生对分析加以评判,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形成不同观点,最后由老师加以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第二,采用模拟情境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所谓模拟情境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模拟创设具体情境,设定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查询、理解相关法条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定,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例如对市场主体法———企业法部分的内容,就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创设企业实体的情境中完成教学。首先,由教师安排教学任务:作为投资者,你会创办何种企业组织形式———公司还是合伙企业?如何创办?在企业,投资者享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如何管理企业?怎样进行企业的决策及其执行与监督?其次,让学生分组模拟,创设公司、合伙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并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或公司股东、或普通合伙人、或有限合伙人。最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法律法规,或者向老师请教,解决上述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理解掌握法律规定并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目标。运用模拟情境式教学法,可以大大缩减教师课堂讲授比重,从课堂外的准备、查阅资料到课堂内的训练、讨论等各个环节,都使学生的地位由“配角”上升到“主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综合素养。

3.重视实践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只有融理论教学于实践,才能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解,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教师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其一,增加课堂实训环节。如前所述,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增加课堂讨论与辩论;采用模拟情境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二,拓展课外实训,广泛开辟第二课堂。针对与专业关系密切、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从法律视角、用法律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社团在学生中的作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法制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关注并参与到国家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去。教师还可以在自己参与案件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旁听有关案件的审判活动,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加强与各专业的沟通与交流,展开“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