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注意到学生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学评价原则
在核心素养观照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下述几个原则:首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系统性。语文教学评价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作用相对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到其全局性和动态性,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问题、某个阶段上,使评价囿于狭隘是不科学的。其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前瞻性。小学语文教育的时间较长,而且学生始终处在心理的变化过程之中,因此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未来发展走向,考虑到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第三,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客观性。这一原则是所有评价的基础,如果没有客观性,则无论评价语言如何优美、评价方式如何花哨,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且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某次成绩取得进步,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进步的深层次原因,是偶尔的发挥,还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主观的进步,还是客观条件的促进等。总之,只有坚持了这三个原则,才能使接下来的教学评价更富现实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结合
(一)口头评价同书面评价结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口头评价具有直接性与快捷性优势,而且富于情景表现力,易于使教师进行价值引导以及情感渲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应当与课堂教学相始终,从而为促进学生兴趣提升服务。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口头评价过于随机、难以记录,这使得该种评价方式的范围和效果受到了限制。因此,只有将口头评价同更具稳定性的书面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使评价发挥更大作用。而在进行书面评价时,则要注意语言的积极性,多鼓励,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使之有更大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
主观评价指学生自主评价,客观评价指教师、其他学生与家长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评价处在核心位置,这种局面需要得到调整,让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才是未来趋势。首先,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其主动了解自身优势及不足;其次,学生同伴评价,能够基于同龄人的视角达到能力审视效果;第三,教师评价会以富有鼓励色彩的语言对学生表现加以说明,其科学全面的总结依然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第四,家长评价能够从家庭角度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给予提示,形成与课内评价的良好配合。
(三)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提到:无论过程评价还是终结评价都很有必要,其中过程评价的意义更加突出,实际也正是如此。过程评价涉及到学生行为、心理兴趣、习惯特点等。出于评价方便的角度考虑,教师可以将过程评价分阶段实施,并将多个过程评价统一起来,共同构成最终评价的一部分,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关键词】分享让学语文课堂教学备学核心素养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素养说”学者将“母语沟通”素养(我国称为“语文素养”)列为学科素养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大支柱”说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列为相互关联的五大核心素养;我国将包含着“诚信友善、合作担当”的“社会责任”列为九大素养之首,同时将强调“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学会学习”列为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紧扣语文素养来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教学方法如何革新与完善?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五年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将“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的生本课堂,可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一、 离开了教师的控制,学生是否有能力自学语文
面对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理性的教师都会给出肯定答案,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总是不放心,总担心教师没有讲授过的课文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讲解过的知识点学生不关注,教师没有训练过的能力点,学生不扎实……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和对比试验表明,教师多虑了――
对比试验回顾:
常规教法对照组:
试验内容:按常规教学预设实施《云雀的心愿》一课教学,教后完成测试。
自主学习实验组:《云雀的心愿》
试验内容:学生自学课文《云雀的心愿》,翻看工具书,讨论交流,遇到难题向教师询问,课后完成测试,时间为一课时。
对照组实验组备注测试内容总得分正确率总得分正确率默写课中词324277.19%302472%满分100分简答:云雀的心愿是什么?40796.9%38992.6%满分10分填空:云雀分别到过哪几个地方?37489.0%37789.7%满分10分用自己的话总结森林的作用。33479.5%34281.4%满分10分描述你本课学习的收获。100%有收获100%有收获自由表达实验数据分析:常规教学班和自主学习实验班形成性测试中数据差别并不显著。
差距最大的项目“词语默写”,自主学习班级的学生尚未形成识记生字新词的自觉,离开了教师的要求和指挥,识记质量有所下降。
阅读理解项,两班的差距不大,自主学习实验班反超了常规教学班级。究其原因,“我们在小组里讨论过,就记住了”。“我们自己分工演这个课文的,每一个地方都记得”……学生自己给出的解释已经表明――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课文,记忆反而深刻。
综上所述,课题组确信: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母语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发挥儿童已有的学习能力,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和积累,在同伴共学中分享成果。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学习行为真正发生,没有教师絮絮叨叨的要求与指导,学生也能读懂课文,增长知识。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构建“让学”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时空,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多元的,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其次,语文素养还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作为包含着诸多内隐性知识在内的“素养”,必定是在动态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师生口耳相授就能够完成,更不是师控线性课堂能够实现。“教师退一小步,学生进一大步”,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摒弃师控单线性,走向学生自主、开放、互动,才能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开教师的线性控制,学生有能力有可能学习语文。
二、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主张
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分享・让学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经过五年的研究,尝试从改变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以“分享”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让学”愿景,让学生的言语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旋律,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接壤核心素养的平台。
(一) 分享能力是儿童社会化必备的核心能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提倡分享并且不得不学会分享的时代。人口的急剧增长,生存空间的有限,人均资源的相对减少,生活方式、道德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分享”的价值、领悟“分享”的意义、发挥“分享”的智慧。随着网络的普及,分享意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分享行为广泛出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堂家教授从哲学的层面研究了“分享的意义”――“它(分享)不但暗示人的群体性,而且暗含对他人的承认;它不但包含‘分而居之’的意义,而且意味着在‘共存状态’中对分有之物的共同享受”。并提出了“共有是分享得以可能的条件”;“分享以共同体为前提”;“公开承认和尊重他人权利的分享构建了体现当下对话性关系的“你”和“我”关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和“我”在形式上的平等关系(我承认你的当下性),克服了“他”与“我”的关系中“他”对于“我”的外在性;“分享是出于公共利益并合乎公共利益的一种要求”……
当下的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其分享的意识薄弱,分享的能力更有待培养。分享行为不可能靠说教养成,必定是在“分享”活动中不断习得和完善。学校作为儿童期主要的活动场所,“上课”作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学习”作为儿童生活最重要的内容,着眼于“分享”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应该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在“分享”活动中发现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分享能力的主阵地。
(二) 语文学习课堂是分享能力培养的优选时空
我国的语文课堂学习本质上是母语学习,对于培养分享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分享行为充溢在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交流与互动”是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同样也是“分享”活动最大特点,“分享”与语文学习的结合顺理成章。
阅读是在和文本分享,享用人类的文化成果,不断拓宽着自己的视野、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享受着美感与愉悦;与同伴交流,是在分享同伴视角与智慧,发现着身边人的精彩;和老师讨论,是在分享长者的阅历与智慧,快速增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每一次分享活动对于行为发出者而言都是一次整理自己的思想、选择组织语言、实现自我表达的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行为接受者而言,都是一次聆听、思辨、整理、吸纳的语文思维过程;分享过程中衍生出的总结、质疑、讨论、争辩……无疑是思维含量更高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本身为分享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无尽的资源。
(三)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用“分享”贯穿始终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代班级授课制下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习者拥有众多“学友”,每一节都有条件营造成一个“分享”的场境。《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理解的多元性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分享”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正是在“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前提下,“分享”活动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完全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常态,贯穿语文课堂学习的始终。
学生课前自学的资源可以分享,放大个体的学习成果,形成小组共学;学生的疑难可以分享,使之成为全班探究学习的内容;答疑思考的过程可以分享,教师或学习领先同伴的思维示范,有助于各学力层级学生的“各取所需”,帮助他们发展;教师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可以和学生分享,帮助学生积累拓展,巩固所学……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分享”活动的整合下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成长。
三、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
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基于分享的理念,引入“分享行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以分享为主要的课堂行为方式,打破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全控状态,“让学”与生,是不断促成学生生成新知新能的教学方法,是激活学生成长动力,使学生的成长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元满足的生本课堂。强调把课堂活动的权力、过程、时空尽可能多地让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进而实现教学活动向“学”的本质回归。课堂成为“主动习得的学堂”,“情智交融的场境”,“互动温馨的共同体”,师生共同分享丰富的课堂资源;共同享用人类社会已有的方法知识;共同分享探索未知世界活动中丰富自己智慧系统的乐趣;共同享受满足自身精神生长需要的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儿童是主动的、学习是真实的、过程是愉悦的、收获是丰富的。
构建这样的课堂,必须始终坚持“四点关注”,建立过程性操作体系。“四点关注”中的“四点”为“基点、起点、重点、宿点”。基点关注,旨在“凸显语文交往特征,激活儿童分享愿望”;起点关注,重在“指导充分备学,丰沛分享资源”;重点关注,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涉及“构建分享共同体,营造分享情境,提高分享质量,调控分享进程,保障分享成果”;宿点关注,以学会分享、实现“让学”为主旨。
优选课程资源,壮大分享课堂的基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师职责,彰显教师的智慧和艺术。分享让学式的语文学习课堂不是生硬的“知识批发市场”,而是学生实践、探究、思考、生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收获知识和技能,更收获方法和智慧的实战场。选择一个学生乐于探索的课程资源,设计学生乐于分享的话题,激活儿童的分享愿望,是构建分享型课堂的基点,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凸显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交往特征”和“交往活动”对于儿童的吸引力。
指导学生备学,丰沛分享资源,夯实分享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分享让学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阅读收获分享、疑问分享、解决问题策略分享等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行动。如果没有每个学生个体充分的“备学”,带来充沛的分享资源,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对于已经习惯了听从教师安排的“被动学习者”而言,备学――提前自主学习,形成自己分享资源,有备而来――至关重要。这也是学生磨炼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
“备学”,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学习”,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所做的自主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把预习规定为“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他《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指出:“这个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的阶段,就是‘预习’;它于‘养成读书习惯’关系极大。”叶老所说的“预习”就是“备学”的一种方式。
备学既可以是指向“新知新学”的提前预习;也可以打开“旧识未知”的思维蓄势、动力储备。常见的方式有:
1. 由教师提供课堂学习的目标要求,提示学生对新课文进行初步感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全面,心里肯定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但对于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会在好奇天性的驱动下提高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意识。
2. 给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分享话题预告,实现思维预热提前思考。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是在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无论是与文本的互动还是与同伴的分享都需要已有积累为基础。课前备学,不仅仅是熟悉教材的过程,更融合了经验激活、知识背景铺设,求知管道打开等过程,是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个体思维预热活动,提前思考带来的是一个较为丰厚的知识的“地基”,有助于在课堂分享中呈现更丰富的内容,驶向更精彩的思维的深处。
3. 根据教师的备学指导,提示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经验。整理相关知识记忆,完成“三三三备学”,“三忆”(回忆三个相关知识记忆和生活经验记忆)、“三思”(与新课相关的三个思考)、“三问”(准备在新课学习中讨论的三个问题),充分打开学生思维,调动已有知识储备,为课堂集体学习备足分享资源。
构建分享共同体,保障分享进程,紧扣分享教学法的重点。语文分享课堂的建构离不开五个关键:构建分享共同体;营造分享情境;提高对话质量;调控分享进程;保障分享成果。在具体的分享情境中,训练有素的合作学习小组互相分享各自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发现,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借助教师的资源发展各自的认识,无论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抑或学习能力、思维习惯都能得到发展。更为可贵的时,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借助小组这个平台,呈现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成果,获得展示的快乐、助人的成就感以及自身成长的愉悦。
完善课堂评价机制,将分享能力纳入评价体系,直指“核心素养”的“宿点”。“分享・让学”课堂教学活动效果评价强调“三全”角度:全员、全程、全面,以促使每个学生课堂中主动活泼地个性化生长。
全员角度:教师课堂评价的焦点尤其要集中在弱势学生身上,在即时诊断的基础上加强学困生的个别化辅导,使语文课堂成为不同水平层级学生的加油站。
全程角度:评价不仅要有形成性成果评价,更要有针对分享意识、分享能力、分享效能的过程性评价,并在即时评价的基础上及时调适分享进程。
全面角度: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倾听能力,分享能力纳入评价范畴。
课题研究的事实证明,分享让学式语文教学课堂,因为“备学”的存在,儿童语文课堂学习的程序从“教师单线指导”变成了“学为先导”“生生互学”“教师介入点播”到“指导备学”,程序的变化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经过备学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表现欲望加强。很多同学在备学阶段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新知,直接挑战教师按部就班的传统授课模式,倒逼教师提高课程设计能力;学生备学以后,产生大量意想不到的学习需求,涌现各种问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学习期待水平提升,倒逼教师不断完善教学预设;备学以后的学生,各自携带了学习资源进入课堂,学生的分享基础、分享愿望和分享能力都显著提高,“小先生”式的生生互动有时比教师的教授更有效,倒逼教师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随着分享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尊重”与“理解”“聆听”与“表达”“分享”与“合作”日益成为学生熟稔的行为。为了儿童的美好未来,连接着核心素养培养的分享让学式语文教学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4).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3] 汪堂家.论笛卡尔的自我\[J\].中国社会科学,1998(3).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严师出高徒,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观念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确的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教师要学会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当中,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学生做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关系平等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活跃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只有树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座位安排,组织学生将座位进行重新的排列,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相互诉说自己的理想以及原因。为了消除学生的拘束感和紧张感,教师可以带头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理想。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开始畅所欲言,纷纷发言,有分享自己的,也有分享身?人的,也有人对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进行评价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重视课堂互动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构建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重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为课堂互动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提出质疑,在相互讨论和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设置课堂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表达自己最真实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奥斯维辛是什么?奥斯维辛真的没有新闻吗?如果有,那是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一个名字?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并且找出答案。在阅读完课文后,然后让学生都来回答一下。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给课堂留白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是根据上课的时间的长短和内容的多少来评价的,而是在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的时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但是也要留有一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选举一些特定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上课的时候特意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来表演提前准备的片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特定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情冷暖。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能够快速有效的构建一个高中语文生本高效课堂,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内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学素养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语言和文字的使用表达能力、文学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理解认知思维。想要使学生具备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且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保证学生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标准,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品质。教师在设计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力图能够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转型。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要依靠对文字和知识的理解来完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正是由于语文核心素养影响着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在中职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说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中职学生学习、获得专业技能的关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的信息化转型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一些中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且学习习惯较差等问题,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注重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与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不相适应,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充分考虑中职语文教学特殊性,并保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中职语文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语文教师可以以更直观的方式传授知识,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教师个人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了解、吸收时代前沿的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改进教学内容的手段,让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体会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增强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其教学效果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耐心,因此,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才是真正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育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的初衷。为了使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中职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挑选合适的信息技术,这就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特点,要以刺激中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的,将教学内容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有选择的融合。除此之外,还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探究,重点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营造交流互动的氛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相长的氛围里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这有助于教师设计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提高,最终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实现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稳步上升。第三,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中职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课堂氛围不积极、课堂问题回答不踊跃的情况,教师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学生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意识,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在保证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意识地再思考,实现学思结合,而且能够显著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是实现课堂情景交融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设计上多加思考琢磨,使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的课堂结合更加自然巧妙,推动中职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发展。第四,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中职语文教学的设计,将信息技术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强课堂的实践性,进而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在设计信息化中职语文课堂时,教师可以以某一主题为设计核心,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序呈现语文知识,打造氛围轻松的自主学习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表演式课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表演效果,增强中职语文课堂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合作式语文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样既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又增强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
[1]熊瑶.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状况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7):72-73.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优化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形成,借助学习将思维有效地迁移转化的能力。所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健全学生个体发展和日常行为管理,并以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为主,简化知识的领导地位,确保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能够突出学生的探索能力,改变教师在教学上的禁锢思维,能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到台下融入到学生中,陪伴着学生一起去学习领悟新知识。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古诗《山行》时,这首诗的诗人杜牧是为了感叹深秋中的山林美景而作的诗。教师教学时先板书这首七言诗,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几幅深秋季节的山林美景,询问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到了什么,再借用图片来讲解诗句诗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更好地领悟诗词意境。在课后背诵古诗时学生会想起课堂上老师展示的图片,结合诗词大意背起来也会比以往轻松许多。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背诵时,生搬硬套,学习成效不见得会有所提升,时间长了反倒会对背诵有抵触心理。可当我们以本着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开展教学时,学生也沉浸在寓教于乐的快乐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聚焦核心素养,完善教学组织
通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变得更开放自主,弥补了以往教学组织的缺口,且充实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给出命题,自设情景,给予创想空间
在新一轮课改之后,课本教材的结构也有了巨大变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素养能力为目的,重新架构出一套符合教师新式教学组织的教材,有了教材做辅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跟随老师学习,课后自主复习,这都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准的。
(二)结合教材,培养逻辑思维,丰富想象力
有了教材的辅助,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有了兴趣,引发了思考,而课中通过与教师互动沟通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且也能够确保学生课后进行总结,最终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中,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透露下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教材习作模块中,由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这两个习作学习,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可以利用这两个题目来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让教材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在课堂上找几名学生来做简要的复述,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清晰架构。再如:教材第七单元中,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出几个有关小熊、小鸟、瀑布等大自然里的动物或事物的小谜语,猜中的同学可以模仿猜中的动物形态或叫声。当课堂氛围被谜语互动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引入教材中的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此时学生在朗读中会更加注意文中的语言描述,不自主地便学习到了新的修饰词,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拉近距离,优化教学气氛,和谐发展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要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教学组织,传递语文的核心素养。如教材第八单元《司马光》一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司马光设置一个人物档案,将这位书本上的人物推荐给学生认识。档案上有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特点等,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完后与老师共同完成司马光的人物档案。在整个合作中,师生和谐共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合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做催化剂。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出,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人文主义精神,增加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文字基础,需要集中整合各学科,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多元化视角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的学术评价,创造评价学生的机会和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文字运用
一、教学现状
当今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不尽人意的,教师既没有对学生语文汉字水平的运用能力进行训练,也没有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只是反复强调要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殊不知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的教学理念下面非常不适合,这不仅仅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会使得学生失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毫无帮助。这不仅和教育部提倡的培养学生素养的方针相违背,更和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例如通常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就没有分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首诗的押韵技巧,仅仅是将这首诗当作一种谜语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殊不知,《画》这首诗不仅采用了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更将实物表现技巧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教学手段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新型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提高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教育部所提倡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采用一些学生利于理解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热爱语文,在生活中可以将语文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下面本文将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几点关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技巧。
(一)关注重点字词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关注课文当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学会从课文当中的重点知识中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主旨大意,同时在揣摩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掌握作者运用该字词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林海音所作的《窃读记》这篇文章当中,教师可以从“匆匆,吞,贪婪”等字词中,让学生揣摩这些字词的含义以及用法。因为这些字词不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作者急于读书的心理状况,更将文章作者的那种求知欲望表现的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类似于林海音作者的表现技巧和用词方法,用模仿的方式初步学习,并且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字词种类方面进行考虑:
1、动词
课文当中许多描写生动的动词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关注这些动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表现事件技巧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匆匆》一文当中,作者为了描写时间,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动词。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当中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有怎样的匆匆呢……”当中的“挪移、旋转、伶伶俐俐地跨过、溜走了” 等表现优美的动词,这些动词虽然质朴,然而却有着别样的韵味。教师只要让学生细心地品读,就会发现只要动词运用得当普通的动词也有独特的魅力。因此,这便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写作过程当中,并不一定需要拥有多么豪华的形容词,简单而朴素的动词也可以表现出人物事件的深刻和具体性!
2、形容词
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还有一种类型的词语是不可忽略的,那便是形容词!虽然在我国的文坛当中,大肆的运用形容词会让人以附庸风雅加以诟病,但是,对于一名小学生而言,恰当的使用形容词对于写作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中,里面有许多生动的形容词,都是值得一提的!例如“在这一次是早晨……”这一自然段当中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虽然很多教师会认为这里的形容词并不能算得上优美,但是曾经在我国的教育日报当中,有位教育家就曾经点评过这段文字的形容词。其实,对于一个刚接受教育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要用多么优美而豪华的形容词,简凡但具备表现力的形容词在文章当中也是非常有用的。这便是语言素养的魅力。
(二)关注重点句型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从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型着手。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句型就包括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对偶句,互文句……不同类型的句子在不同的文章当中的表现技巧也不同,教师可以分析文章当中句型的表现技巧,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种句型着手:
1、排比句
其实许多优美而又生动的排比句不仅能够加强文章的表现效果,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现事物的语言意象。这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当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绿呀……漓江的水真清啊……”。这个句子将漓江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当中的语言素养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比喻句
在讲解语文课程当中,学生能够使用一些较为得当的比喻句对于文章的魅力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值得注意和强调的是,学生的本体和喻体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凭空捏造,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样是讲解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当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者将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这里采用的是比喻修辞格当中的形喻法,即将形态相同的事物,进行牵连性质的描写。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本体和喻体的某些特征,切不可将本体的小部分当作喻体的整个形象,否则不但会使得句子表达的不恰当,更会失去比喻的效果。
三、总结
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会关乎到素质教育的质量,更影响到其今后语言的运用能力[2]。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关注重点的字词以及重点的句段,让学生仔细揣摩这些优美而又生动的语句,并且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相信这样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