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企业并购利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并购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并购利弊

第1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一、企业并购会计处理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是我们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它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公司(具有一定资产、规模等)分别将各自的债务、股东和资产等利益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统一、规模更庞大的经济集团。也即是说,各个企业把自己经济、经营资源和权益集合在市场经济风险中。在发生企业并购后,对合并企业的股权、资产等不用重新再做评估。所以,在制定下基本的计量方法后,被合并的企业能通过原账面的价值在新的经济实体里入账,同时也不需要对企业确认商誉。在规定的合并日要在合并后的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出参与合并的公司所保留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外报告通过合并所产生的收益的汇总,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发生合并的年度。

(二)购买法

购买法是一个企业用现金、资产或其他承担债务的方式并购另一家企业的方法。该会计方法将企业的并购看作是普通的资产购买,所以它的处理方法跟企业购置资产的交易非常相像。在发生企业并购时,是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来衡量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如果并购的成本超过了它所获取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部分就被确认为商誉。当被购买资产的公司丧失其法人的主体地位,而购买它的企业按照收购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入账,如果它所采取的方式是控股合并,那么商誉就该计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下的收益包括合并企业时产生的收益和合并后的公司所实现的收益,因此合并后的公司报表中不包括其留存收益。

二、企业并购的利弊分析

事物都有两面性,企业并购也是一样的。企业并购的优势很明显,它能够帮助企业很有效率的整合企业资源,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巩固企业的行业地位,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企业并购可以让原来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相对于以往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企业资金管理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优化。

人们常说,风险和收益并存,企业的并购也存在相应的风险和危机。企业并购的风险和危机主要集中在三点:融资风险、反收购风险和营运风险。企业并购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如果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就会让企业财务风险增加,这就是融资风险。如果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彼此之间关系恶化,让企业并购演变成敌意收购,引起被收购方激烈的反抗甚至于不惜代价也要设置障碍,由此增加企业的收购成本,或就此导致收购失败,这种人财两空的情况的就是指反收购风险。最后,就是营运风险,它是指在企业顺利完成并购后却没有产生预期的协同效应,并购后彼此的资源没有达到共享互补,甚至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三、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的一些建议

企业的并购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一种正常议价交易,但不是企业资产和负债真正的账面价值。因为历史成本的计价跟权益结合法的论据要严格保持一致,所以并购企业的购买或者支出的成本就是它们股票的公允市价。按照账面价值的记录来进行企业的并购,这种方式是不正确的,它直接导致企业合并后的价值与实际价值有较大的偏差。事实表明,采用权益结合法的企业更有权益股价优势,但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而言,辨别不同会计方法所产生的差异是很难的,这样就对经济资源配置产生非正面的影响。财务评价和监控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而国内的融资和监管主要依赖公允价值的确定,企业对外的账面利润极大地决定了企业的上市资格和配股再融资。因此,企业并购方式的选择会有比较明显的会计后果和差距相当大的经济效果。鉴于我国当前各大企业的运行状况,建议尽量采用购买法,因为采用权益结合法会在实际运行时产生巨大的漏洞。购买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资产价值基础变得混乱,但资产负债表本身就不容易搞清楚,这不是购买法所造成的。基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得到完善,采用购买法比较谨慎和合理。

第2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等核算资料为基础,采用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研究与评价,为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债权人和社会其他各界的经济预测或决策提供依据的一项财务管理活动。

企业在并购决策上通常参考诸多因素,从战略出发、从全局出发对企业进行并购。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中,财务分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

企业并购中财务分析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剖析洞察企业自身财务状况与财务实力;二是分析判断外部利害相关者的财务状况与财务实力。财务分析主要是根据企业或外部利害相关者的财务报告资料进行的,其内容可归纳为: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与发展能力分析。

1.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主要考查资产的营运效率,即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对财务目标所产生的作用。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与生产资料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其中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主要涵盖人力资源劳动效率分析与人力资源的有效规模分析。在企业并购中有时会出现大幅度的人员减少,这是因为根据人力资源劳动效率=商品产品销售净额/平均职工人数的原理分析,企业并购后人员重组减少后,人员减少岗位不变从而增强了劳动效率并降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并购后的企业必然维持一定的员工数量,这时财务分析赋予我们在研究人力资源有效规模时,主要从人力资源技术构成、目标劳动效率及定岗目标的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企业员工数量。

生产资料资源营运能力分析主要通过三项财务指标开展,总资产周转率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与固定资产周转率分析。在企业并购中,就市场竞争角度和企业并购的目的而言,企业若要达到行业平均先进资产收益率,主要有四种途经:第

一、保持现有资产结构而使流动资产收益率提高;第

二、在流动资产获利能力既定的情况下,追加流动资产投资;第

三、缩减固定资产并追加到流动资产中;第

四、通过扩大销售、压缩存货与应收帐款,保持应收帐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相对快速与稳定的周转速度。

2.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现金保障程度。企业的长期债务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分析一个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是为了确定该企业偿还债务本金和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由于长期债务的期限长,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关系,取决于获利能力。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四个: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长期资产适合率。

需要注意的是:债权人、股东和经营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资产负债率有不同的期望值,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企业在确定资产负债率时,应当兼顾各方利益,审时度势,在充分预计预期利润和风险的基础上,权衡利弊作出决算,合理配置资本结构;企业在确定其他指标时,同样应在考虑高回报的同时,要兼顾风险控制问题,还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参照同行业的水平,确定适合的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水平。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一年内即将到期的流动负债的能力,它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多少,流动资产的变现速度、流动资产的结构以及流动负债的多少等因素影响。衡量短期偿债能力大小的指标主要有三个: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企业在进行指标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应收帐款和存货的质量、应收帐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对指标的影响,应尽可能通过企业资源的合理调配,将三个比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以避免货币资金的闲置浪费,提高资金的运营能力。

3.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实现企业总目标的收益及获利能力。也是观察企业资金投资的增值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六个: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一般情况下,这六个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在这六个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

企业应通过以下工作提高盈利能力:

开发在市场上富有竞争力、具有发展潜力、盈利水平高的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减少企业成本费用上做文章,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综合利用效果;

保障职工利益,及时足额上缴各种税费,与社会共同发展。

4.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潜力。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资本增长率等。这五个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发展能力越强。企业应通过以下工作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开发适销对路、质高价低的产品,保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趋势;

控制总资产的盲目增长,使其与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加快技术更新速度,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根据发展战略,确定合理的利润目标,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的趋势。

二、财务分析的作用

1.财务分析是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与并购财务决策的前提条件。

价值评估理论作为并购决策的重点,大多着眼于对被兼并企业的现实价值的评估。而并购财务决策则是通过测算企业并购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未来价值变化,对并购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进而作出并购决策。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为基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研究和评价,以揭示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帮助企业规划未来,优化投资决策。因此,财务分析不仅对企业并购前后的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可相应预测并购企业后期的绩效变化,是企业并购中财务决策的重要条件。

2.财务分析是企业并购后整合的基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产业整合和发展成为全球并购的主题。通过产业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并购的内在动因。在产业集中度上,我国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小,面对全球竞争,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唯一出路就是实行产业整合,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并购来进行的产业整合不但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有效地消灭竞争对手,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并购双方的整合是并购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是整个并购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整合的目的是使并购发挥作用,整合的成功与否,在企业并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企业并购中应注意的整合问题有:

2.1制定系统的整合规划和有效的整合执行计划。

2.2加强并购双方的沟通、交流和协调措施以便使整合过程顺利进行。

3.财务分析可以有效的防范企业并购重组中的风险

第3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关键词】并购;融资方式;创新

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战略举措。从本质上说,并购是企业一种高风险投资活动,该项风险投资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现在企业并购规模越来越大,并购金额越来越高,在国际上企业并购甚至高达几百亿美元。成功的并购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没有资金支持的并购最终会失败,然企业仅靠自有的积累资金很难完成并购,必须凭借外部融资来完成并购。因此,企业并购需要对外融资,对外融资就需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来帮助企业完成并购。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融资方式

并购融资是指并购企业为了兼并或收购目标企业而进行的融资活动。根据融资获得资金的来源,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在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对企业并购活动中选择融资方式有着直接影响。

(一)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获利并积累所得的资金。内源融资主要指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无形资产摊销和企业的留存收益。内源融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并留存在企业内可供使用的“免费”资金,资金成本低,但是内部供给的资金金额有限,很难满足企业并购所需大额资金。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从企业外部筹集所需的资金,外源融资根据资金性质又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

1.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为取得所需资金通过对外举债方式获得的资金。债务融资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性融资来说,债务融资不会稀释股权,不会威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债务融资还具有财务杠杆效益,但债务融资具有还本付息的刚性约束,具有很高的财务风险,风险控制不好会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在债务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并购时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其他融资渠道不畅或融资成本太高,此外,并购活动也往往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行为,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比较容易获取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

2.权益融资

权益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普通股、优先股等方式取得的资金。权益性融资具有资金可供长期使用,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但权益融资容易稀释股权,威胁控股股东控制权,而且以税后收益支付投资者利润,融资成本较高。

二、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企业并购融资方式对并购成功与否有直接影响,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融资成本高低

资金的取得、使用都是有成本的,即使是自有资金,资金的使用也绝不是“免费的午餐”。企业并购融资成本的高低将会影响到企业并购融资的取得和使用。企业并购活动应选择融资成本低的资金来源,否则,并购活动的目的将违背并购的根本目标,损害企业价值。西方优序融资理论从融资成本考虑了融资顺序,该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应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务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因此,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时应首先选择资金成本低的内源资金,再选择资金成本较高的外源资金,在外源资金选择时,优先选择具有财务杠杆效应的债务资金,后选择权益资金。

(二)融资风险大小

融资风险是企业并购融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并购融资风险可划分为并购前融资风险和并购后融资风险,前者是指企业能否在并购活动开始前筹集到足额的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后者是指并购完成后,企业债务性融资面临着还本付息的压力,债务性融资金额越多,企业负债率越高,财务风险就越大,同时,企业并购融资后,该项投资收益率是否能弥补融资成本,如果企业并购后,投资收益率小于融资成本,则并购活动只会损害企业价值。因此,我国企业在谋划并购活动时,必须考虑融资风险。我国对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定,比如国家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没有进行并购的信贷项目,因此,企业要从商业银行获取并购信贷资金首先面临着法律和法规约束。我国对发行股票融资要求也较为苛刻,《证券法》、《公司法》等对首次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等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上市资格”比较稀缺,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符合条件可以发行股票募资完成并购。

(三)融资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资金来源中长期债务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并购融资方式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并购融资方式会通过资本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因而并购企业可通过一定的融资方式达到较好的资本结构,实现股权与债权的合理配置,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委托成本,保障企业在并购活动完成后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因此,企业并购融资时必须考虑融资方式给企业资本结构带来的影响,根据企业实力和股权偏好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四)融资时间长短

融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到企业并购成败。在面对有利的并购机会时,企业能及时获取并购资金,容易和便捷地快速获取并购资金有利于保证并购成功进行;反之,融资时间较长,会使并购企业失去最佳并购机会,导致不得不放弃并购。在我国,通常获取商业银行信贷时间比较短,而发行股票融资面临着严格的资格审查和上市审批程序,所需时间超长。因此,我国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融资时间问题。

三、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企业并购活动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不仅发生在国内,不少国内大型企业还主动参与国际间企业并购,企业并购资金金额更是呈几何级基数增加。而我国企业现有的并购融资方式显得滞后,难以适应所需巨额资金的国内或国际间并购活动需要,借鉴国外企业并购融资方式创新,我国并购融资方式势在必行。

(一)杠杆收购融资

杠杆收购(LeveragedBuy-Outs,简称LBO)是指并购企业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作抵押,向银行或投资者融资来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待收购成功后再以目标公司的未来收益或出售目标公司部分资产偿还本息。杠杆收购融资不同于其它负债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主要依靠目标公司被并购后产生的经营收益或者出售部分资产进行偿还负债,而其它负债融资主要由并购企业的自有资金或其他资产偿还。通常,并购企业用于并购活动的自有资金只占并购总价的15%左右,其余大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及发行债券解决,因此,杠杆收购具有高杠杆性和高风险性特征。杠杆收购融资对缺乏大量并购资金的企业来说,可以借助于外部融资,通过达到“双赢”促成企业完成并购。

(二)信托融资

信托融资并购是由信托机构向投资者融资购买并购企业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信托财产,并购企业则用该信托资金完成对目标公司的收购。信托融资具有筹资能力强和筹资成本较低的特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筹集的信托资金总余额上限可达30亿元人民币,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融资主体对资金的大量需求。由于信托机构所提供的信用服务,降低了融资企业的前期筹资费用,信托融资降低了融资企业的资本成本,信托融资就有利于并购企业完成收购目标公司。

(三)换股并购融资

换股并购是指并购企业将目标公司的股票按照一定比例换成并购企业的股票,目标公司被终止或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换股并购通常分为三种情况: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母公司与子公司交叉持股。换股并购融资对并购企业来说不需要支付大量现金,不会挤占公司的营运资金,相对于现金并购支付而言成本也有所降低。换股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实现并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认股权证融资

认股权证是一种衍生金融产品,它是由上市公司发行的,能够在有效期内(通常为3-10年)赋予持有者按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该公司发行一定数量新股权利的证明文件。通常,上市公司发行认股权证时将其与股票、债券等一起发行,通过给予原流通股股东的一定补偿,提高了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这样有助于顺利实现上市公司融资的目的。因此,发行认股权证对需要大量融资的并购企业来说可成功达到筹资的目标。

我国资本市场在1992年就尝试应用权证,比如飞乐和宝安等公司发行了配股权证。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一股独大,个别机构操纵市场,市场投机现象严重,权证交易不得不被停止。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各项法规、制度以及监管政策的到位,我国推出认股权证的条件逐渐成熟,相信认股权证融资终究会成为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丽英,赵立英.并购融资中的资本结构决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2]李美华,王军会.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几种创新方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1).

[3]杨莹,郑敏慧.信托与私募基金:现代企业融资新方式[J].现代财经,2005(8).

[4]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理论综述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3).

[5]邓彦,梁衍琮.从资本成本角度谈信托融资与证券融资的区别[J].东岳论丛,2006(11).

第4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融资风险 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从而进行产权交易的活动,是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兼并和收购两种行为。无论是兼并还是收购,并购企业在并购中面临了很多财务风险。

一、企业并购过程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能否按时足额的筹集资金以保证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面临的风险,这是决定企业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筹集足够资金既包括在并购时能够及时支付足额的资金来保证并购的进行,又包括并购完成后有足够的资金去完成企业整合和持续经营需要。一般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流有限无法持续给企业并购提供充足的资金,所以并购企业需要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大部分还是传统的银行贷款,对于其他融资方式还是较少接触,再加上并购经常需要一部分直接付现,使很多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这便产生了融资风险。因此,并购企业需要针对自身的资本结构合理的安排负债资金,既要保障并购计划的实施,还要确保并购后有充足的资金满足并购企业正常运营,不然很可能会出现负债危机。如果并购后被并购企业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营好转,为并购企业提供偿债的必要资金支持,会给并购企业带来较大风险。所以,我们必须选择能够达到企业并购目的的融资方式,在保证并购企业自身资金链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偿债能力,降低资本成本。

(二)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在选择支付方式上既要考虑自身的现金流量,又要考虑未来资本结构的变化、股权稀释度、融资成本差异等因素,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目前主要有三种主要支付方式,即股票支付、现金支付、混合支付,具体比较见表1。

(三)定价风险

企业在确定被并购对象的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合理估算被并购企业的价值,然后双方以此为基础进行谈判从而产生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和价值评估风险。财务报表风险是指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局限性或者粉饰性,如果并购企业过分依赖财务报表可能会错误估值带来损失。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并购方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估计过高,即使被并购企业的运作良好也无法使并购方获得一个满意的回报所带来的风险。

(四)财务整合风险

财务整合风险是指企业实现并购后,财务资源、财务战略、财务制度等方面不能及时有效实现预期的财务协同效应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所谓财务协调效应就是指实现1+1>2的财务正效应。但如果财务整合失败,不仅不能发挥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甚至出现财务负效应,给并购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财务管理失控,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控制企业并购的定价风险

(1)科学分析,客观评价自身。企业并购之前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评价并购的双方。企业在并购前,要对自身的资金实力以及企业运营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估,不能盲目乐观,过高评价自身实力造成并购的失败而带来损失。企业并购是一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投资行为,应该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评价和分析,也不能通过兼并冗员多,负债重或者有历史包袱的企业作为政治资本。

(2)调查并购对象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财务报告体系的自身缺陷,被并购企业一些真实的财务状况可能并不能被发现,如果被并购企业故意隐瞒债务,或者通过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则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可能被扭曲。因此,并购方在进行并购之前,一定要仔细调查近几年来并购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往来情况、担保情况、违约行为等。在实际工作中鉴于并购方自身精力和能力所限,可以聘请经验和信誉较好的中介机构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调查不仅包括财务报告方面,还应对被并购企业产业环境、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合理预期被并购企业未来收益能力,科学评价其实际价值。

(3)选择正确的定价方式。在选择定价方式上,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成本分析法比较适合主业更新、资产换血型的收购;如果是维持业主,持续经营型收购那么就较适合市场参照法。我们在选择适合企业的收购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市场风险的调整,使其价值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价值。那么对于业绩优良,分配规范型的被并购企业收购定价,就可以选择股利折现模型,我们要根据股利政策和未来经营状况等这些导致被并购企业未来股利不确定的因素对股利分配进行调整;当收购类型涉及被并购公司的规模性重组时,这种享受融资优惠的收购类型其定价的方式可以选择现金流量折现法。

(二)控制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融资风险

(1)通过资金预算控制融资风险。控制融资风险的第一步是要做好融资预测与预算。融资预算不仅要正确估算完成并购的资金需求量,还要正确估算企业整体未来现金流量和被并购企业的正常运营的资金需求量,需要计算一个并购融资需求总量。如果预算不足,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并购也无法确保被并购企业未来正常运营,但如果预算过多就会影响本企业的正常资金流并提高资金成本率。并购方通过对项目、原始投资、经营期企业各期现金流和残值等因素的分析,核算并购各环节的资金需求量,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资金使用时间制定出适合并购企业需求的资本预算。

(2)通过融资方式选择控制融资风险。并购在选择融资方式上,需要重点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考虑融资方式能否为企业并购提供充足的资金。其次,尽量选择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最后,考虑缩小财务风险和优化资本结构。从并购企业自身出发分析,如果企业处在成熟期并且现金流量充足,优先考虑选择内部融资,这种方法的优点明显:根据信息传递理论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良性信号;不必支付外部筹资费用;为企业保留其他融资能力。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还是应该选择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筹集资金:银行贷款融资速度快,弹性较大,保密性好、成本也较低,是大部分并购企业的首选,但是企业本身必须拥有较高的信用等级和资信水平。证券市场融资包括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因为债券融资的发行成本较低,相较于股票融资,其容易为企业所利用,但是要符合债券发行的条件和要求。股权融资方式虽然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不过并购企业可以永久使用,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升偿债能力。在进行融资方式选择的时候必然要进行融资结构的规划。如果企业利用外部融资方式较多,特别是增加债务融资比例,一方面会提升企业财务杠杆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更多利用股权融资,则会带来股权稀释的风险,而且股权融资成本较大,会提高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所以,并购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要进行一个合理的衡量,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资本市场条件进行合理规划,控制融资风险。

(三)控制企业并购中的支付风险

并购企业在选择支付方式的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方式。现金支付过多很容易导致并购企业资金流动困难,而股权支付方式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并购企业应该根据并购目的和自身的财务状况,考虑不同支付方式的利弊采用现金、债券、股权等方式的不同组合,以满足并购双方的需求,进而降低支付的风险。

(四)控制企业并购整合风险

(1)做好整合前财务审查。并购企业既要审查自身又要重点审查对并购对象的整体资源和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审查和执行并购方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购企业可以向被并购方委任财务负责人,这样有利于并购和整合过程效益的提高。

(2)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和整合。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实施一体化管理,并建立一系列的报告制度,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重要事项进行汇报,让并购企业掌握被并购企业的重要决定事项。需要建立业绩考核评价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特别有利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尽快融合。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整合,根据市场需求以及未来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逐步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并购过程中发现生产线的重复建设、部门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或者冗员裁剪等问题都应该及时解决。

(3)整合财务组织机制。并购完成后应该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强化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强化财务预算的中心地位。财务预算涉及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销售、生产、采购等关键环节,并购企业应该建立以全面预算为主的预算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整体上对成本费用、负债比例以及人员编制等进行有效调控,为企业在做出各项决策之前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在预算控制中以综合效益、成本费用及现金流量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突出现金流转的功用。对每年的甚至每月的财务预算进行规划并按照相关指标分派到各个部门,由各个部门对每月的营运情况以及各项财务进行汇报,通过综合分析再跟踪反馈和考核。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

[作者简介:矫依彤,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管理121班在校学生。杨行,嘉兴学院商学院财务管理研究所教师。]

参考文献

[1] 严波.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34-35.

[2] 雷蕾.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78.

[3] 石小龙.浅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J].消费导刊,2011(10):49.

[4] 施洪仁.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问题探讨[J].财经界,2011(14):127.

第5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

一、我国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并购决策期财务风险的控制问题(1)选择并购错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只关注短期利益,只是以短期生产要素需要为目标进行不必要的并购。打比方说,很多企业和上市公司合并,大多数只是为了上市公司虚假的“外壳”,而非看重上市公司真正的业务能力和发展潜力,只是被上市公司包装很好的报表所吸引。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导向,所以没有达到真正战略并购的目的。(2)企业并购主体的错位。按照常理而言,企业并购的主体应该是出资者。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出资者的地位并不独立,往往政府参与过多。所以很多时候,企业并购并不是市场的规律行为。这种人为的硬性要求很容易导致决策之间的矛盾,降低企业间管理效率,最终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协同效应。2.并购交易期财务风险的控制问题(1)融资问题。在我国市场环境下,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自由资金不足现状,所以很难进行以自有资金为主的并购。再者,商业银行贷款放款要求过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大量的资金。债券融资本来可以是很好的融资方式,可是我国债券的发行还是受控于国家,所以很难在并购时进行自主地债券发行行为。在证券市场,由于容量有限,股票的发行也有很严格的限制,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较小,成本高加上自身的资信不高,这就使得股票融资的难度更大了。(2)支付问题。我国绝大多数的收购业务都比较单一,大多数都只局限于“现金支付”,现金支付要求企业在到期日偿还相当大数量的金额,收购方会遭受巨大的付现压力,而且会增加目标企业的税收负担。另外,在我国也出现了特殊的支付方式,例如在政府的干预下,把不善经营的企业强行划转给收购方,虽然不存在形式上的支付,但是使得收购企业承担了剥夺成本。现如今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流通性差、庄家主导的现象,所以这也是并购市场支付方式单一的重要根源所在。3.并购整合期财务风险的控制问题(1)未认识到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重要性。纵观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的现状,很多企业制订了非常完善的战略并购方案,融资支付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就是没有预先规划好并购后的整合方案。企业并购结束后,没有认真细致地进行并购整合。(2)并购后缺乏科学的资本结构。由于我国企业并购后普遍存在较高的负债比率现象,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资本结构趋于不完善。在负债比率较高的情况下,经济收益变动性加大,增大了财务杠杆系数,企业的经营风险随之而来。在企业并购整合期如果出现资本结构倾斜的现象,财务整合效果就很难达成,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也随之降低。

(二)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产生估价风险通过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可知,并购前的充分调查对于目标企业的信息全面了解十分重要。对目标企业估价的偏差会带来支付过度的财务风险。得到信息的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并购企业属于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企图并购时间的长短,目标企业上市与不上市的区别,审计与并购时间的差距。所以信息的不对称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所在。然而很多企业并购前获得信息的不充分、无效也为整合风险留下了隐患。再者,评估机构评估方式方法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量的信息从产生到传递的过程中失真,更大大加大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2.融资支付方式不当企业并购中融资决策的决定会给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金规模带来重大的转变,并购的动机不同以及目标企业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所以企业并购所需的自有资本和债务资金、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如果并购企业只是想短期的暂时拥有目标企业,企业的选择应该是资本成本低的短期借款方式投入资金。如果并购方想长期拥有目标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就要以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资本结构来确定。相对合理的资本结构应遵循的三要素: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保持适当的比例;短期债务资本与长期债务资本搭配合理。但现实是,由于并购所需大量资金,所以企业会产生大量债务、新发行的债券、股票,然而这些因素往往造成企业结构的失衡,资本结构随之改变。3.财务整合的不确定财务整合发生于企业并购之后,其实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存在于财务整合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很多时候也是伴随着整合的不合理产生的。由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在资金结构、财务处理程序、财务人员构成,财务部门的组织构成等方面都伍子卿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并购企业对整合要做到充分细致。资金结构的调整、财务处理程序的统一、人员和部门的调配等各方面精确化之后,财务风险才有可能降到最低。据不完全统计,在并购失败的案例中,80%是因为财务整合的失败。在整个持续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处处伴随,其实是无法做到完全规避的。怎样把财务整合后的风险管理好是控制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重中之重。

二、防范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基本信息

1.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详细解析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财务报表。通过对财务报表中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够了解目标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以及资本结构的组成,从而能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最合理的评估。2.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真实性调查有些时候,被收购方为了刻意抬高自身价值可能会刻意掩饰其真实性,对财务报表中的一些数据会刻意隐瞒,也是造成评估价值不合理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并购方聘请专业的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调查,确定报表披露的真实性、全面性。3.聘请律师评估并购方也需要聘请律师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并且提交评估报告。这种调查是财务报表之外其他内容的真实性调查,目的是做到对目标企业合法经营的真实性进行甄别。

(二)巧妙地选择融资方式

1.内部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内部融资方式上,企业应该对自身资金结构以及偿债能力有一个充分的风险评估。另外,对于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运营状况、股票、债券等变价因素也需要做一个详细的预算。在预算明细做到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使得融资选择最合理化,这样企业在后期的财务整合过程中才不会承担太大的风险,也是对于财务整合风险很好的规避。2.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外部融资方式上,贷款必须优先于债券、股票融资。相比较债券、股票融资,贷款的速度更快,而且贷款也不会泄露企业机密。在企业并不急需大量资金的情况下,贷款融资是很好的选择,不过首先确定的是企业没有不良记录。当然债券、股票融资也有其优势所在,重要一点就是资金筹集的数额巨大。那么债券与股票相比较,债券是要优先于股票的,因为股票相比债券,发行成本更高,而且股票市场的变动情况不可预知,债券反而更为稳定。

(三)合理安排支付方式

在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不强、自有资金充足、股票发行价格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以自有资金为主进行混合支付;若企业的负债较高并且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此时企业最好选择转交股权的方式进行混合支付,考虑税收筹划的前提是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若企业预期的收益巨大,企业可以考虑以债务支付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利用债务进行抵税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四)融资结构合理化

1.资本成本最小化因为无论什么企业,只要收益小于成本,那这种并购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企业必须选择成本相对而言较低、收益较大的融资方案,即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2.资本结构合理化为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企业应保证自有资本、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有恰当的比例。若企业以债务资本为主,企业要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企业要按照期限来搭配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以权益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要预防敌意并购的风险。企业要充分开拓自己的视野,权衡利弊,灵活地选择多种融资渠道,确定最适当的融资结构。

第6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关键词】并购;财务风险;防范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并购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呈现出范围广、数量多、并购金额大、跨国化等一系列新特点。企业并购被实践证明是市场经济下企业扩张发展的一种主要途径,它有效地优化了资源配置,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各国政府为在世界经济中赢得有利地位,都对企业并购给与了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表现

虽然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财务风险是各类风险中最直接、对并购活动影响最大的风险。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负债压力的增加。如果企业采用负债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购成本,可能出现高昂的利息支出、债务契约限制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损失以及未来还款的压力,其后果是将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

2.控制股权的稀释。如果企业采用股票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购成本,将导致企业原发性股东的股权稀释。

3.业绩水平的波动。业绩波动如EBIT和EPS的变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各种机会损失。

4.投资机会的丧失。由并购给企业增加的巨额债务或消耗大量的自有资本,会使企业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5.现金存量的短缺。企业在并购时可能会大量消耗企业的货币资金,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类型

财务风险与财务决策有关,而直接与财务风险来源有关的财务决策包括融资决策和支付决策,而融资决策和支付决策建立在定价决策基础上并影响着税收决策。因此,根据财务决策类型我们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三类:估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一)估价风险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准确判定是成功并购的基础,有很多并购企业因为企业估价的分歧而导致并购进程的迟滞,因此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企业的估算价值和实际价值差异过大而导致溢价风险,即支付成本超出实际价值的价格风险。产生估价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地理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不同,使企业进行彻底调查和长期跟踪调查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被并购企业有关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为了获得更高的并购价格,刻意隐瞒公司的财务亏损等不利消息,夸大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市场地位等。当被并购企业是非上市公司时,公司的财务报表等信息的准确性更加难以保证,从而更加无法获取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在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有三种评估方法,即账面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和收益现值法,但其各有优缺点,加之获取的信息不足等因素,价值评估难上加难。此外,我国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并购评估机构,加之各种评估条件的限制,使我国企业获取的信息不足以准确的计算出被并购企业的真实价值,并且因常常高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致使并购整合过程复杂而艰辛。

(二)融资风险

并购所需资金数量庞大,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仅靠企业自留资金不可能完成并购,因此企业需要外部融资来获得并购所需资金。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借款、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债务式融资和发行股票等权益式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各有利弊:就融资成本和资本结构而言,债务式融资的取得成本要低于权益融资,且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如果负债过多,企业的利润在预期内不足以偿还贷款和利息,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相反采用权益融资就不用担心偿债风险,但是发行股票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此外,我国近年来的并购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是向银行借款,因此要实现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畅通之间的平衡,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支付风险

我国企业为并购而支付的方式主要为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采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支付风险。目前,我国企业的大多数并购都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现金收购简单易行,能使收购交易尽快完成,降低不确定性,但是采用现金支付会使企业面临重大的债务负担和现金流量不佳的风险。而采用股票支付则会避免现金流转不畅的压力,并且可以让目标企业的股东共同承担并购后的经营风险,但是我国对股票发行的限制较多,且手续繁琐,股票支付还会稀释股东权益,造成股东价值的损失。混合支付是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支付方式,其风险介于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之间。如“现金+股票”、“现金+债券”的方式。但混合支付效率较慢,不能一次完成整个支付过程,因此会延迟并购过程,甚至给后期带来较大的整合风险。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和各种财务风险类型的分析,为确保企业并购的成功,规避和减少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尽职调查,合理定价

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估价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国企业应做好尽职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并购企业应该对目标企业进行内外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在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时,尤其是要注意企业财务状况、品牌定位,市场地位的评估。

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是为了合理的确定支付价格,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账面价值法、市场价值法、清算价值法、净现值法和市盈率法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估价模型,并根据并购的发展对现有的估价模型进行完善。这些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目标企业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模型。如对于经营良好的上市公司,若其市盈率不被高估,可采用市盈率法及对应模型;对财务状况良好,营运能力强的非上市公司则采用净现值法及对应模型。并购公司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如将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二)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融资金额、筹集和使用时间、资金成本、资金结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利率和汇率变动的风险等。因此企业在防范融资风险时,首先要对所筹集的资金进行成本回报的分析并以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为目标,在投资回报率与资金成本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企业的资产负债比,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使各项财务指标达到预期要求,最大限度的防范融资风险。其次企业在确定融资顺序时,要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原则。即并购所需资金筹集要衡量成本和收益以及风险和收益间的平衡,应先考虑适用内部资金,然后再向外使用债务和权益融资。即使企业有足够的企业自留资金,也不能全用于投资而不考虑外部融资,否则可能会造成企业现金流量不够而造成企业经营风险。

(三)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

我国企业在确定支付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融资的能力和支付方式的结构。鉴于混合支付已经成为跨国并购交易的主流支付方式,因此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国应该增加支付方式的多样性,如,“综合证券”支付,“现金+证券”支付等,也可以采取现金分期付款的方式,以降低财务风险。TCL收购TCL通讯便采用“换股+公募”的支付方式,即一部分资金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另一部分通过向向TCL通讯股东换股发行,这种并购方式能比较好的解决单纯现金支付带来债务风险和现金流动性风险,且能够比较好的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

综上所述,在企业并购的活动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财务风险贯穿并购活动的全过程。无论是作为并购活动中的企业本身,还是作为中介机构,以及参与并购活动的政府各主管部门,都应谨慎对待,通过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尽量避免并购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从而最终实现并购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建波.企业并购财务分析及财务风险控制[J].财务理论,2010,3.

[2]闫翠英.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3]唐文萍,刘孟莹.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17).

第7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企业并购是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财务风险的存在,对企业并购与并购后企业运行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财务风险对以往的并购活动造成的并购失败的比率约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因此,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是并购双方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煤炭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可以概括为某企业对其被并购企业设立的定价方式及并购融资与支付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而增加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现阶段许多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兼并整合重组地区性中小煤矿企业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在国内市场上增值的速度较快,矿业权价款较高,更有些地区的煤炭主出现了胡乱要价的情况,在这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计划的实施困难重重,有些并购只能随时间的推移搁浅。另外,对被兼并的目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技术升级需要并购方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总体的改造,来适应企业的总体管理。资金问题就构成大型企业兼并中小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

二、煤炭并购前准备工作

煤炭企业在开展并购活动之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成立研讨并购相关事宜的专家小组。煤炭企业并购风险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成立的并购团队的能力、经验、知识面以及整体素质对并购的成功与否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它的并购经验还有所欠缺,自己很难从根本上防范风险。所以说,组建并购专家小组负责并购的相关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其次,通过专家级的研讨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可行的总体并购计划。煤炭企业是一个投入较高、风险较大的行业,需要大量有专业技术的专家共同合作,在开展并购活动之前制定一套合理的并购计划。

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况、自身特点等因素给所获取的外部资源注入企业自身核心的竞争力。煤炭企业并购方要在并购前综合考虑,全面权衡利弊,了解到并购的真正意义,它不是唯一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因此,企业在并购准备阶段要制定多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方案,是否会有更适合的方式能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切勿盲目选择并购这种方式来使企业规模的扩大。

三、煤炭企业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的选择

现阶段国家非常关注对煤炭行业整体的发展,通过各种政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了煤炭企业兼并收购的滋长,同时也是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国内几大煤业已经加入了并购的浪潮中,但是煤业并购方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加强对目标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了解,以顺利实现对目标方的并购。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发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上进行延伸发展。煤炭企业间的并购大多是横向间并购,并购方多数是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并购中小型煤炭企业。这样并购后方能非常容易地实施核心能力的更为有效扩张延展,大型煤炭集团对中小煤矿的并购不单单实现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更多的是可以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整体分析并购企业的经营、财务、安全、管理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煤炭是稀缺性资源,并购方多是基于战略的考虑参与并购活动的,在实际并购活动中,煤炭企业若想实现扩张则需要通过收购中下煤矿或者重组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并购风险的产生。

3.煤炭企业跨行业并购后目标企业的良性发展的问题。大型煤业集团间的跨行业并购,首先在开展并购活动前要考虑到所属行业间的差异,其次要对并购目标方的技术、市场、人力等的各方面需求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不能草率地做出并购的决定,如果单纯为了扩大规模更要慎之又慎。如果考虑不到位,并购后并购方和目标方非但不能实现合力,反而会使两者的发展受阻碍。

四、煤炭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要做好并购前的准备工作,对目标公司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购方也可以通过聘请投资银行的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全面的策划,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等方面,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作用合理的预期。

2.合理地估算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要面临许多的问题,而其中一点较复杂的问题是如何合理估计被并购企业的价值。由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并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并不相同,导致采用双方在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从而评估后所得到的并购价格并不相同。因此,并购方应当以综合的并购定价模型所得出的并购价格为基础,通过与被并购方协商来合理地确定并购价格。

3.防范并购融资风险。如何将并购中的融资风险降到最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注意:首先应根据企业资金能力,制定一套并购资金收支方案;其次要合理安排融资结构,保证长期资金用于并购,另外,并购企业应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再次,要采用多渠道融资,不能只选用单一一种支付方式,要灵活的运用多种支付工具从而减少现金的支出。

4.降低流动性风险。融资结构不仅包括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等等。能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一定要遵循以下要点:第一,要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既要将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进行比较,也要对三者分别分析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第二,要有效权衡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从而有效地降低流动风险。

综上所述,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煤炭企业并购的问题上,煤炭企业管理者在并购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全面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从而实现成功并购,使煤炭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8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关键词:并购;支付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发展时间尚短,我国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除了传统的现金支付、少量换股收购外,还有承债收购、政府无偿划拨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购支付方式。

1现金支付

现金支付是指收购方通过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来购买置换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实现并购交易的支付方式。它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并购中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也是并购活动中最为直接、简单、迅速的一种支付方式。

主并购公司在决定是否用现金方式进行支付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流动性;(2)融资能力;(3)货币的流动性。

现金支付其优点主要表现在:(1)对目标公司的股东来讲,不必承担任何证券风险,可即时得利(在公司价值没有被低估的情况下)。(2)对并购方而言,支付方式简单明了,可减少并购公司的决策时间,避免错过最佳并购时机。而且并购方用现金收购目标公司,现有股东权益的结构不会因此而变化,也不会导致股权稀释和控制权转移等问题。(3)对并购方未来的发展而言,现金支付可以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表明其现有资产可以产生较大的现金流量,企业有足够的未来现金流抓住投资机会。现金收购还可能反映了收购者对收购的赢利性拥有秘密的信息。

缺点在于:(1)目标公司股东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也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这会影响具有持股偏好的股东接受并购的意愿与积极性。(2)对并购方而言,现金支付是一项比较沉重的即时负担,要求并购方确实有足够的现金头寸和筹资能力,交易规模也受到获现能力的制约。在跨国并购中,采用现金支付方式还意味着收购方必须面对货币的可兑换性风险及汇率变动风险。

现金支付是早期并购交易主要的支付方式,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各种金融支付工具的出现,纯粹的现金支付已经越来越少了。正由于现金并购方式存在着制约并购的诸多因素,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并购交易中,各种金融支付工具不断创新,如股权支付、杠杆支付、综合证券支付等越来越多地成为并购交易中的主要支付手段。

2股权支付

股权支付也称换股并购。指收购公司按一定比例将目标公司的股权换成本公司的股权,目标公司从此终止或成为收购公司的子公司。

主并公司在决定是否用股票方式进行支付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股权结构;(2)每股收益、股票价格和每股净资产的变化;(3)公司股价水平;(4)证券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换股并购的优点表现在:(1)对于目标公司股东而言,既可以推迟收益时间,达到延迟纳税的目的,又可以分享联合公司价值增值的好处;(2)对并购公司而言,换股并购使其免于即付现金的压力,不会挤占营运资金,减少了支付成本。同时,股权支付可不受并购方获现能力制约,可使并购交易的规模相对较大。近年来,并购交易的目标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若使用现金并购方式来完成并购交易,对并购公司的即时获现能力和并购后的现金回收情况都要求很高。而采用股票并购支付方式,并购公司无须另行筹资来支付并购交易,轻而易举地克服了这一瓶颈约束。(3)换股并购具有规避估价风险的效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并购交易中,并购公司很难准确地对目标公司进行估价,如果用现金支付,并购后可能会发现目标公司内部有一些问题,那么,由此造成的全部风险都将由并购公司股东承担。但若采用股票支付,这些风险则同样转嫁给原目标公司股东,使其与并购方股东共同承担。

其缺点在于:(1)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稀释了原有股东的权益及对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可能招来风险套利者。他们抬高目标公司的股价,打压并购方估价,以便在并购后对冲抵补获利,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并购方收购成本增加。(2)换股并购由于受上市规则制约,其处理程序相对复杂,这会延误并购时机,给怀有敌对情绪的目标公司管理者组织反并购提供喘息之机,也会使竞争对手有机会组织参加并购竞争,从而导致并购成本增加,加大并购交易风险。(3)对并购方未来的发展而言,会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并购方的股价被高估或者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会有不利变化,兼并后的企业利用内部资金抓住投资机会的能力较弱。

在换股并购中,一些国家允许采用证券包销的方式,即目标公司股东先接受收购公司的股票,而后把它们出售给商业银行变现。这种方式比认股权证的发行更加灵活,由于提前终止收购,会增加对目标公司的压力,从而增加成功收购的机会。此外,对目标公司股东而言,现金包销证券收购具有更多减税的功效。

3杠杆支付

杠杆支付是指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或将来的现金收入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再用贷款收购目标公司的支付方式。

杠杆支付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债务融资的现金支付方式,因为它以债务融资取得的现金来支付并购所需的大部分价款。所不同的是,杠杆支付的债务融资是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收入为担保来获取贷款,或是通过目标公司发行高风险高利率债券来筹集资金。在这一过程中,并购方自己所需支付的现金很少(一般占收购资金的5%-20%)。并且,债务主要由目标公司的资产或现金流量来偿还,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金融支持型支付方式。

另外还有一种杠杆现金融资方式正得到越来越频繁的运用。就是一小群投资者主要通过大量的债务融资,收购公众持股公司拥有的股票或资产,而这种收购管理层往往是主要推动力,目的是进一步取得公司控制权,防御他人的接管,因此又被称作管理收购。杠杆收购的债务融资包括银行借款或者证券化负债(即债券),杠杆收购股东的收益通常都很高。

杠杆支付在融资方面的一个最重要考虑就是收购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即定期支付利息与资本再支付的能力。为此,收购公司可能依赖两种可选择的财源:(1)营运现金流量。(2)变卖目标公司资产的现金收入。

运用杠杆支付的主要优点是:并购方只需较少的自有资金就可完成并购,具有杠杆效应,而且,并购过程中的负债利息可起到合理避税、减轻税负的作用。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主要是会导致并购方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比重过大、贷款利率过高,一旦经营不善极有可能被债务压垮。

4综合证券支付

综合证券并购又叫混合并购支付方式,为了避免单项支付方式为主并购公司带来的种种不利,并购方的出资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证券、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方式。此种方式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克服其缺陷,如能根据实际情况搭配得当,不仅可避免支出更多的现金而造成财务结构恶化,而且可有效防止并购方原股东股权稀释而造成的控制权转移等问题。

在企业并购中,支付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环。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不仅关系到并购能否成功,而且关系到并购双方的收益、企业权益结构的变化及财务安排。事实上,各种不同的支付方式各有特点与利弊,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各有优劣,企业并购应以获得最佳并购效益为宗旨,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与其所处的市场地位,合理选择支付方式,以便设计出最佳的并购支付方案。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并购利弊范文

企业成长的两种途径——内部资源的积累和外部资源的吸收各有利弊,并购其优势就在于能够使企业实现快速成长。通过对国外并购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战略管理学派、资本市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过程学派等四个对并购活动绩效进行研究的学派。通过对这四个学派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并购绩效问题的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收购;兼并;绩效;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76-02

目前国外进行并购绩效研究的学派可归结为战略管理学派、资本市场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过程学派等四个学派。其中战略管理学派主要考察并购双方战略的拟合(Lubatkin,1987;Singh &Montgomery,1987)对并购创造价值的影响;资本市场学派对并购价值创造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交易的特征和并购双方公司的特征;组织行为学派的研究主要考察组织文化拟合(Datta,1991;Chatterjee等,1992)以及组织并购经验(Haleblian & Finkelstein,1999)对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而过程学派基于并购的过程观,认为并购价值的创造主要来自于并购后并购双方资源的整合(Haspeslagh & Jemison,1991)。

1 战略管理学派

战略管理学派对于并购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且着重对并购双方资源或业务的关联性对于并购价值创造影响的研究。这一学派的学者无一例外地把研究重点放在研究并购双方战略即资源或业务相关性与并购绩效的相关关系。并购双方资源关联性越大,并购后整合则相对容易,从而并购获得成功的概率越大,并购绩效越高,称这类并购为资源相关性或关联性并购;另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目的在于按照并购方的并购战略,积极搜寻与并购方战略相适配的潜在目标企业,从而实现并购双方的战略互补,利用目标企业的专有资源或业务对并购方战略方面(即资源或业务方面)的不足进行扩大或补充,从而促进并购企业业绩的增长,增强并购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并购称为战略和组织相关性并购。

1.1 资源关联性与并购绩效

战略管理学派着重研究并购双方企业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相对规模、市场份额,以及并购前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和经验等变量与并购绩效具备正相关关系。

关于资源关联性对于并购价值创造的效应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一些学者表明,相关性较弱的企业并购活动比相关性较强的企业并购活动组成的新企业在并购后业绩会更佳。如鲁巴特金(1987)的实证结果是相关并购并不比无关联并购创造更多价值。安格斯和克拉克(Elgers, Clark, 1980)的研究表明,混合并购带给企业股东的财富会比相关性并购更多。而阿格拉瓦尔、贾菲和曼德尔克(1992)在他们的研究中通过对并购后五年的企业绩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进行相关性并购的企业的利润率为25.5%,而进行混合并购的企业的回报率仅为-8.6%。

没有对并购后新企业战略执行的困难进行考虑是战略管理学派在并购绩效方面最严重的缺陷,即认为战略关联性即为管理依存性,其原因在于战略管理学派建立在关联性决定了通过关联性战略获得的管理能力可以获得绩效的范围,而这一范围就是并购所要追求的目标这一基本假设基础之上。

1.2 并购整合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学派的研究者还对并购活动规划、并购整合规划以及规划执行的难度进行了研究。并购整合战略规划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是这些研究的共通之处,学者们认为,并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良好的经过尽职调查的并购整合战略规划,同时要求并购整合战略规划具备一定逻辑性,良好的逻辑性有利于并购活动执行人员管理的便利。但是,由于并购活动在现实中的多变性,实际并购情况又不完全符合管理人员最初制定的战略计划。由于并购前的规划通常被作为并购后整合和进行新企业管理的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并购后整合往往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Haspeslagh & Farquhar,1994),换句话说,并购后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无法解决的,故并购后整合对于并购绩效的影响是难以预测的。

2 资本市场学派

资本市场学派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对并购绩效的进行研究。资本市场学派认为,并购活动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并购双方股票的价格产生变化。这一学派的学者在此前提下着重探讨企业并购活动是否真正提高绩效以及绩效的来源。他们认为,并购活动能够提高企业绩效,目标企业股东能从并购中获利,而并购企业不能。

2.1 并购是否提高绩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对在宣布并购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化进行衡量来对股票价格波动产生的净利得或损失进行确定(Brown & Wamer,1980)。如果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股票价格在宣布并购后发生了变化并为净利得时,则并购活动被认为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实证结果多数表明并购公司的股东得到负收益。用平均收益说明并购损害并购公司的价值,股市出现既有积极的反应,又有消极的反应。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并购公司在并购后的平均收益为负值,只有35%的并购在并购宣布之后得到市场的反应(Sirower,2000)。并购公司宣布并购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即并购完成后3-5年,业绩将进一步恶化。Agrawal,Jaffe,Mandelker(1992)的统计表明,1955-1987年间发生的并购交易案在其5年的价值损失为10%,1980-1987年间将更高,为-19%。

2.2 绩效提升的来源

资本市场学派关心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既然并购使绩效得以提升,那么绩效的提升来自哪里?如果被并购方股东的赢利仅仅来自于并购方股东的损失,那么并购就不能称其为提升绩效或改善效率的并购。

首先,有些学者认为,当并购方用对风险较高的目标企业进行现金收购时时,并购方股东的赢利来自债权人的损失。

其次,还有观点认为并购方股东的赢利来源于税收。一些并购活动通过有目的地选择并购对象,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税收最小化。不过,并购活动是否由税收效应引起,还要取决于可获得相同税收好处的可替换的方法是否存在(Weston等,1998)。

再次,有学者认为雇员、供应商把自身价值转移给了目标企业的股东,从而使并购绩效得以提升。Shellfire和Summers(1988)得出如下结论,并购产生的收益来源于新的管理层打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现有的潜在契约,而聘用条件、薪水和采购价格的改变所产生的价值从利益相关者手中转移出去,由此产生了并购的绩效。

最后一种观点是并购绩效来自于成本的节约。Shellfire和Vishny(1988)在研究并购方管理层业绩之间的关联性后指出,目标企业无法阻止管理者采取非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为。市场的作用要求管理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来代替管理能力不强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的管理。

3 组织行为学派

并购对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影响过程和机制是组织行为学派所重点关注的问题。组织行为学派主要强调并购过程中和并购后并购双方内部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并购双方各种要素对并购业绩的影响。

3.1 并购对并购双方人才的影响机制

并购可能直接威胁目标公司员工,并制造焦虑和紧张。Hunsaker和Coombs(1988)揭示了在并购期间雇员经历了可以确认的感情反映格局。他把并购对雇员的影响过程描述成一种U字型变化结构。一些学者对并购对雇员的心理造成压力进行了研究。Cartwright和Cooper(1993)提出并购管理者比正常人有较高的精神健康分数。J.P.Walsh(1988)指出,并购后高层管理者比平常的离职率高出很多。但相比之下,高级管理者离职的概率要上的多。

3.2 组织文化兼容性对成功地进行并购整合的影响

并购双方组织文化的不兼容被认为是并购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并购决策时,除了要考察并购双方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文化差异,更要考虑双方组织文化的兼容性。并购后整合的范围和强度是一个影响组织冲突和并购绩效的重要因素,而并购双方组织文化的兼容程度也将决定并购后整合的难度。不兼容的组织文化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这类并购对并购管理者提出了注意冲突的解决方案和系统整合的更高要求。

4 过程学派

过程学派从组织和战略两个方面讨论了并购过程对企业并购绩效实现的影响。过程学派关于并购绩效有两种观点,传统观点是并购绩效通常被认为是两个企业间战略和组织匹配的函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并购现实表明并购并不能产生预期的绩效,从而引起人们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4.1 并购过程本身对并购的影响

过程学派指出并购企业的并购后绩效将受并购过程本身影响,而并购过程本身对传统的战略适应和组织适应有着补充关系。Young(1981)认为管理者通过关注并购的所有步骤可能更好地管理并购的一些具体变量,故在处理所有相关事件时应该考虑每一个具体企业和并购的要求。

4.2 战略和组织适应

Haspeslagh和Farquhar(1987)建构了一个战略和组织适应的并购后整合的随机架构。战略适应与组织适应具备一定相关关系,并购双方的战略适应是并购具备绩效的前提,组织适应决定战略执行的难度,因此,战略和组织适应是并购具备绩效的必要条件。

4.3 并购过程中的问题和影响

Jemison和Sitkin(1986)的观点认为,并购过程本身对并购活动和并购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两位学者对并购的三个关键方面之间的整合观点提出三种由战略、组织和过程要素组成的假设,包括:(1)对战略适应的适当分析是并购成功的关键要素;(2)相关企业并购固有地要求准确的分析组织适应性;(3)对并购过程、并购谈判和并购目标企业的许多阻碍的相关分析经常被并购方管理者所忽视。他们认为,在决定相关企业并购的整个并购过程中,严重地影响着整个并购过程的障碍共有四个,这四个障碍是活动分裂、扩大、异常的含糊和管理方法滥用。

5 结论

以上研究为我国企业并购的绩效问题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应该看到,企业并购的绩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决定因素、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有形因素又有无形因素,因此应该从不同视角对于绩效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ubatkin M.Merger Strategies and Stockholder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8):39-53.

[2]Hunt.J.W.Changing pattern of acquisition behaviors in takeover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acquisition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69-77.

[3]Datta, anizational fit an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effects of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2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