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职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73-02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及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企业对员工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使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的工作需要,本着“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需要,必须先要知道社会需要的职校生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那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有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呢,我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要想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加强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在中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
二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要求
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具有的良好的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包含了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尊重他人、追求卓越、爱岗敬业、乐观奉献、开放合作、始终如一、承担责任、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这些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人品中,现在的企业单位都很看重人品,对工作要有热情、要有担当,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你去做了,那就要力求完美,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在工作中业绩是竞争的唯一标准,而竞争会带来压力,压力会产生动力,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才会促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进步。要使自己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要尽量发挥个人所长,不计个人得失。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培养这些方面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同时确立自我管理和自我领导意识、自我完善的意识、良好的竞争意识、协作和组织意识等方面的素养,走好跨入社会的第一步,很快地适应社会,为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打牢根基。
2.职业技能要求
根据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岗位设置情况及变化趋势,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应该具有以下职业技能。
第一,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1)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维护:包括安装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故障的初步判断与修复、计算机病毒预防和清除、简单的网络调试与维护、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的基本检测与维护。(2)Windows各版本的基本操作:包括熟悉常用的Windows XP、Windows 7、Windows 2000等版本的安装、配置、使用,各系统漏洞的修补,杀毒、防火墙等安全软件的安装、设置、使用、升级,用户和安全密码的设置、管理,可以进行磁盘属性和格式化操作,网络连接设置,IE6、IE7、IE8等版本的设置和使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我的电脑、回收站等的使用,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粘贴、删除等操作,应用程序的安装、运行,硬件设备的驱动安装,打印机的驱动安装、使用。(3)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如:杀毒、防火墙、压缩、音频、视频、格式转换等常用软件的安装、使用,能在短时间内很快熟悉一个新的软件,并在使用过程中找出该软件的不足,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最方便自己工作的软件。(4)文字录入:包括中英文录入、常用西文、各种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学公式等的录入,熟悉自己所使用的输入法,文字录入达到一定的速度。(5)Word应用:包括熟悉Word2003、Word2007等版本的工作界面,Word 文档的创建、保存、另存,Word文档文件的格式转换,文件打开,文件插入,多文档操作,文档打印预览和打印,熟练Word 中文字的编辑、格式、页面布局、排版、设置等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常用的查找、替换、撤销、文本块的移动和复制等操作技巧,综合运用Word软件制作表格、处理表格的能力,文档中插入图片、图形、图像等图文混排排版设置,模板的使用、新建、保存,使用Word制作精美的会议备忘录、商业策划书、个人应聘简历等文档内容。(6)Excel应用:包括熟悉Excel2003、Excel2007等版本的工作界面,掌握Excel的应用基本技巧,建立工作簿、工作表,掌握如何在Excel工作表中规范编排数据、使用正确格式的数据类型,高效率地输入数据,表格的格式化处理,常用基本函数的运用,公式的编写和运用,基本的图表及数据透视表处理分析。(7)PowerPoint应用:包括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流程,熟练创建幻灯片的各种对象并设计超链接和动画效果,利用母板、配色方案、设计模板等编辑方案组织幻灯片和演示文稿,放映演示文稿并打包成CD,实现异地播放,利用PowerPoint 2003制作小型主页、制作贺卡,使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的演讲稿、宣传幻灯片、规划设计展示等文档内容。(8)Office2003、Office2007 的综合应用:包括使用Office组件协同工作,办公信息管理,电子邮件收发,邮件合并,打印各种标签、信封、请柬、贺卡等。(9)因特网操作:包括上网浏览、数据检索、下载、电子邮件的使用。
第二,平面设计专业技能:(1)图形图像后期处理(包括照片处理):包括熟练运用Photoshop、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操作、构图设计能力。(2)平面广告创意及设计、宣传彩页设计:熟练运用Photoshop、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操作、美术基础知识。(3)具有美术基础:基础绘画、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构图,解剖透视,色彩构成,光线的明暗对比、折射、反光等等。
第三,动画设计专业技能:(1)动画设计软件的操作:包括3D Max、Maya、Photoshop、Painter、Flash 等软件的使用。(2)具有较强的创新和理解能力、构图设计能力,动画元素的创意设计能力。(3)素材资源和项目元素库的规划、整合,界面设计及相关静态元素、动态关键帧的设计和绘制,视觉效果设计、修改和调整。(4)网络游戏项目的基本创意设计。(5)具有美术基础:基础绘画、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构图,解剖透视,色彩构成,光线的明暗对比、折射、反光等等。
第四,网站服务器系统及网站系统管理、网页制作技能:(1)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站及服务器管理知识。(2)网站虚拟主机或服务器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域名解析、转发、绑定等有关域名的操作,会安装与配置Web、Ftp、DNS、DHCP服务器,并可以对服务器系统性能进行监测和故障恢复。(3)熟悉所管理网站的前台与后台全部功能与操作,会使用各种模板搭建和扩充网站功能。(4)网站信息的、审核或维护,网站木马、病毒的清除,以及相关页面的修复。(5)网站程序的开发或修改,包括FrontPage、DreamWaver、Flash、Fireworks、ASP、JSP等网站开发制作软件的使用。
关键词: 计算机类专业; 职业素养; 第二课堂;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60-04
Research on the path for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specialtie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second classroom
Gao Yongmei, Shen Haijuan
(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ten focused only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first classroom, but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for computer specialtie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put forward. And the evaluation schem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second classroom are designed. Expand the new form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combine with the first classroom,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ie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the second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path
0 引言
近年来,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更是把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IT行业发展迅猛,瞬息万变,对员工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肩负重任,在注重第一课堂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辟新途径,构建完善的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1 计算机类专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高比例就业于IT行业,IT行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1.1 明确目标,定期规划
IT行业,技术更新快,如果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设定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是IT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可能随时调整部门。IT企业往往是作为提供服务的乙方,每个项目都有严格的工期,项目组的项目计划、目标必须完善。作为IT企业员工,必须有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规划,更需要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飞速发展的行业所淘汰。
1.2 勤于钻研,敢于创新
勤于钻研,敢于创新是IT从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IT从业者对自己从事的技术要有足够的韧劲,无论是调试程序、技术开发、界面设计,还是故障排除,在技术上需执着的追求。IT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行业,需要创新思维,在技术方面,不墨守成规,不被经验所束缚,才能够激发出新的灵感,创造出新的东西。
1.3 保守机密,产权意识
一个IT企业的支柱往往就是一个新的技术框架,一项新的创造发明,一个新的经营模式,一个新的算法研究。所以在IT行业中,一定要有强烈的产权意识,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守企业机密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要素。同时应当做到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IT从业人员经常会接触到较为机密的信息、事物或个人隐私等数据,所以学会保守机密很重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IT人员的素养。
1.4 团队协作,善于沟通
在IT行业,团队协作非常重要,项目完成的好坏,关键在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很多项目往往是因为意见不统一,继而发生纠纷和矛盾,导致工期延长,甚至项目失败。因此,处理好团队中的矛盾是维持团队协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只有做到及时与客户沟通交流,才能做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团队之间及时沟通,项目各阶段衔接顺利,才能少走弯路,产品才能更符合用户需求。
1.5 终身学习,勤于交流
IT从业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跟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IT技术更新快,新知识在书本上学不到,必须学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学会阅读中外文献。勤于交流也是IT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及时交流最新技术,吸收他人研究成果,迅速更新自己的知识。
2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研分析
高职院校中,周课时一般设置在22至26课时之间,学生除了课堂时间,至少有两天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再加上晚上的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第二课堂的建设情况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关键。
调研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只注重第一课堂的建设,第二课堂则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致使第二课堂存在定位不准确、形式单一化、学生利用率低、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1 第二课堂规划不合理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活动从数量上来说并不少,有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有社团和学习自发组织的兴趣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过于频繁,经常出现重复及撞车现象。致使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虽然广泛,但定位不准,规划不合理[1]。
2.2 第二课堂重娱乐轻专业
第二课堂往往以辅导员为主导,从学生的业余爱好出发,以休闲娱乐为主。专业教师参与甚少,故活动基本与教学目标无关。致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结交朋友,发展兴趣的场所。如何将第二课堂与专业联系起来,将专业技能实践、职业素养培养放在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的实践基地,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2.3 第二课堂管理不规范
重教学,轻学工是高职院校的通病,而第二课堂以学工为主,专业及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没有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与管理中。而活动以学生或学生会自发组织为主,随意性大,没有约束,更谈不上管理制度。由于第二课堂没有统筹规划,与教学脱节,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第二课堂成为一种奢望。
2.4 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比例小
第二课堂往往是活跃分子或班级干部活动的场所,对于全校性的形式化的讲座、会议,很多学生持抵触心理。由于第二课堂与专业脱节,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导致部分喜欢专业,性格内敛的学生不喜欢参与第二课堂,或参与积极性不高。
2.5 职业素养融入的认识不足
职业素养教育是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很多院校也积极开展实践,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但这些实践大多专注于第一课堂,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很欠缺,这与很多院校第二课堂重娱乐轻专业密切相关。
3 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的实施方法
3.1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第二课堂
制度、规范是第二课堂有序开展的保障机制,学校需要健全、完善第二课堂管理体制。首先,第二课堂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的工作,完善的第二课堂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其次,第二课堂与专业紧密结合,专业教师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建设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再次,将第二课堂的管理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由学工部门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管理[2]。
3.2 鼓励人文、娱乐等传统社团,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原有形式的人文、娱乐社团应继续保留,并且还要不断充实完善,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有效性[3]。
3.3 拓展新形式,融合第一课堂,培养职业素养
3.3.1 规范生涯规划教育,合理配备师资[4]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通过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培训,培养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落实职业指导全程化建设,从最初入校阶段就派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开展专业导学、职业认知教育,加深学生的专业情感与认知。将职业指导课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一年级明确职业定位,二年级强化职业技能,三年级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创业教育。
3.3.2 创办或参与各级各类竞赛[5]
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代学,赛学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用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创建竞赛备战社团、兴趣小组[6]等与竞赛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3.3.3 创办和规范与专业相关的团体
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成立各类兴趣小组、理论探索小组、专业实验小组、专业调研小组等学生团体,引导学生培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兴趣和爱好,既使课内指导在课外得到巩固,又使课外实践促进课内教学,达到增强其专业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3.4 Seminar模式
Seminar即研究讨论会[7],是充分挖掘参与者学习潜能,最大限度进行多层次与多角度互动的活动。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通过组队和选题,阅读大量的文献以及结合实践调研或研究进行专题报告。专业教师及时观察学生动态,并在出错时进行适当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并进行点评总结,促进学生学术成果的后续发展与提高。
3.3.5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计算机类专业课程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针对计算机类课程的网络视频丰富,电子资源广泛,专业教师也可以自己组织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在课内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3.6 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鼓励学生针对竞赛成果或研发项目,申请软件著作权或专利,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4 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的评价方案
4.1 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必须学分
把第二课堂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管理部门和各职能部门形成制度合力,把活动运作模式与内部管理融合起来,建设以实践为主、以更好的就业为目标、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机制,从而找到与第一课堂的结合点,规划每阶段第二课堂的活动主题并制定相关的活动策划和实施方案。
设置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可分两类:一类是人文类,另一类是专业相关。
4.2 制定第二课堂评价方案,保障第二课堂有效实施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及相关学分,考核评价是第二课堂实施有效性的保障。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考核评价方案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与第一课堂相比,存在相对不稳定性,尤其是IT行业,技术更新快,第二课堂更适合追逐新技术。所以,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而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会根据行业、企业现状,或新技术更新,随时调整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所以,完整的考核方案不能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将考核要点或考核方法进行描述。
⑴ 人文、娱乐类: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总结报告、演出、比赛等。
⑵ 职业生涯规划:考核要点为有无学期计划、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计划执行情况,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等。
⑶ 竞赛专利类:考核要点为竞赛获奖、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获取情况,可以置换选修课学分。
⑷ 专业社团: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过程监控、阶段评审。
⑸ Seminar研究会: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过程监控、创新情况、期末评审。
⑹ 翻转课堂:任课教师根据课内考核情况,作为课程的平时分或职业素养考核分。
5 结束语
职业素养教育只有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分析专业职业素养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拓展第二课堂新形式,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是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弥补第一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局限性,是落实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的有效手段。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从管理制度、专业特点、师资配置、考核方案等全方位考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盈盈.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J].职业,
2015.23:56-57
[2] 袁家兰.职业素养培养之我见[J].高教学刊,2012.2:
146-148
[3] 纪红妍.浅谈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积极影响[J].科技
教育,2015.9:352-353
[4] 曹雪花.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职业素养训练体系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92-193
[5] 杨铨.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J].
广西教育,2014.2:81-82
[6] 郝俊.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数字通信
世界,2015.11:305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模式改革
一、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西方各国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同时,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在高职教学中全面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毕业生在择业期及试用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54.5%,专业能力47.7%,目前,高职学生技能适应性在逐步提高,但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社会适应性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的广泛发展,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员工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是高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职业素质的培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而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多年来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不能充分体现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环境资源匮乏,考核评价方法单一,教师队伍薄弱。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融合职业素质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各高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一致,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优化师资队伍,丰富和扩大教学资源。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或者认为理论够用就行,技能培养为主,但光有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够的。如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而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必须认识到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依靠“职业道德修养”一门简单的课程所能解决的,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分析研究各个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但是城镇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教育水平不一样,有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信息课程开不了或者课程量很少,学生接受电脑的机会很少,因此入校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就表现不一样。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入校前接触电脑机会少,连打字都不太会,相关知识大多来自中学时信息技术课上所学,但课时量少,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上网玩游戏和网上聊天获得电脑操作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因材施教,任课老师应该分析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另外布置课外任务,建立学习小组,由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扶,从中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维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Office、Excel等)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传输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当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会计信息很容易被截取、破坏、更改,加上病毒和黑客攻击、服务器意外故障等等,使会计信息很容易暴露,因此,还必须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注意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加大专业所需内容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要求,同时对不太重要内容可以安排自学,从而不影响课程总学时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实际工作岗位上常见的案例来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进行授课。安排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除了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课外的作业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配任务,可以采取分组形式,以小组计分。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众多的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自主进行相关训练。对于一些学生刊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版面设计及文字录入、排版、打印,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学校有校园网络,可以让学生参与学院网站的日常维护,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维护能力,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电脑设计比赛,并且利用休息时间给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我们必须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加强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有校园网,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以教学研究课题形式鼓励教师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把课程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在课堂以外和任课老师进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向任课老师网上提问,而老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学生作业,布置作业任务,回答学生提问,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是做不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多,涉及面广,尤其需要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方便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职业素质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过去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笔试+上机考试的模式,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甚至只有期末笔试,一卷决定最终成绩,运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单纯的上机考试已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反应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高低,还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我们在试卷命题上改变过去只顾知识面涵盖范围的做法,而是转为重点突出,兼顾知识面,而且最好是按专业命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第二,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把课堂测试、课堂操作实验、课外作业任务、小组协作活动表现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全面、准确、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第三,明确考核流程及成绩评定标准,以前的成绩评定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不明显。应该打破以往的成绩评定标准,订立新的评价方式和评定比例,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中加大职业能力的考核,比如小组协作活动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的比例可以加大,注重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同时要制定考核的流程,让学生明确考核的标准。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 创业型人才 素质与能力培养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特点和素质与能力培养
随着普通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在就业过程中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就业。培养创业型人才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符合党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商务行业及相关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培养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会计法和税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在内外贸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创业型专门人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具备的精核算、会经营等专业特点,比其他经管类专业人才更适合创业。而研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构成,探索培养该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途径有利于该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
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了一定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能够发现创业机遇并有勇气承担风险去抓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不等同于创业人才,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在从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不管其目前在不在创业或将来会不会创业。所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的目的是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
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是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素质,使创业者具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实际是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既是一种使人素质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主动创业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明确自主创业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人生目标。作为创业教育的另一个核心因素之一是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包括创业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创业所需的专业应用技能;驾驭市场的能力,即对市场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即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即合作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即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要有预见性和心理准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两个核心内容。两者紧紧相连, 相互促进, 共同影响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因而在培养、发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尽量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好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专业发展方向作为选定未来创业目标、培养创业能力的方向。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及培养途径
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具体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息等要素。因此,有意识地诱导学生的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激发学生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开展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意识可以结合专业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1)加强日常教学和实训实习,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
日常教学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更新教学内容。要赋予原有内容更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并紧紧与市场、与实际相联系, 创业理念渗透性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如激励学生从会计电算化专业切入, 开办记账公司和会计服务外包,开展特色创业。第二, 实施教学改革,增加实训和实习课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工学结合”理念,实践教学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可以在校内实训室开展会计单项模拟实训,在校内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训和实习教学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引导科学规划学业、灵活决策就业。使学习生涯有适合自己的计划,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未来,这个未来可能是成功的就业者, 也可能是个成功的创业者。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就业和创业课程。
(3)举办成功学子报告会,营造创业教育环境
经常举办成功学子报告会,邀请创业成功的学子来校做报告,了解校友成长足迹、企业家素质及个性特征,并与他们座谈、辩论,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创业热情、创业信心,促进创业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显性或隐性的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会计电算化专业可以在校报、黑板报、宣传栏中,大张旗鼓地刊载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创业事迹,对在校学生进行自谋职业、创业光荣的创业意识教育。诱发和形成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意识。
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及培养途径
1.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由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组成。专业职业能力,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来进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夯实学生创业的专业基础。对一个人从事创业至关重要的是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般由管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能力构成,并通过开设相应课程促进学生由生产者向经营者、创业者的角色转变。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具备精核算、会经营等专业特点,开设了一些管理、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课程,比其他专业更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
2.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养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培养创业能力。为此,可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活动。第一,参观、调查创业型企业。让学生到社会上参观、考察各类小型、私营尤其是高职毕业生自己创办的企业,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促进学生创业知识的深化和创业能力的形成。第二,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实训、实习是高职的课程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全面实训和实习,特别是通过顶岗实习参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培养原材料采购、出售商品、市场预测、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等能力,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第三,鼓励学生边上学边创业。学生一入学,学校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家庭实际,实施家庭创业项目,使择业与创业并重,专业与创业结合。
(2) 开设创业体验课
通过特定的情景模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等等;也可以安排市场需求信息收集、市场机会调查、公司申办手续模拟、融资方式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创业、学习创业。
(3)举办学生创业园
高职院校可以举办学生创业园。让学生在创业园内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的相关规定注册登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模拟创业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在创业园内开展创业活动,不仅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业能力,更是为其提供了积累更多商业运作和社会经验的机会,同时也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孵化器。
(4)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设立自主创业基金
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不仅可以使学生将课堂内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将自己的创意发明推向市场。大赛可以先让参赛学生提交一份创业计划,邀清有关专家、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大赛的评审,根据其创新性和可行性,评委会公布创业设计大赛成绩。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也提高了其创业设计和运作能力。
高职学院还可以依据国家政策,引导政府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优惠贷款、风险基金或投资担保,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可以吸引企业共同设立自主创业基金会,为学生创业初期解决资金困难提供有效支持,国家、学校、企业在给高职学生提供基金的同时还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和有效监督,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曾晓玲.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J].船山学刊,2007,(2).
[2]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J].中国高教教育,2008,(7).
关键字:中职学校 计算机素养
中职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对学生的培养更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学生在社会择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当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应用的范围和领域逐渐扩大,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一个人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是显性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 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我们称之为隐性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构成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这里我们主要从培养学生的显性素养的一部分,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来谈,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必须先要知道社会和职业需要的中职学生应具备哪些计算机方面的职业技能。
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了解到用人单位大致需要中职学生掌握以下的这些计算机技能:
1.能用五笔打字达到一定的速度
2.掌握各领域中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在短时间内很快熟悉一个新的软件,并在使用过程中找出该软件的不足。
3.能用WORD进行一些应用文写作,如传真信函,邮件,合同的拟定与编排等。
4.能用EXCEL进行简单的报表处理,数据分析等。
5.能进行简单的网页维护与更新
6.能与团队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FLASH创作
7.能够利用PHOTOSHOP软件独立处理相片。
在了解到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前提下,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学生就业面临的就是职业技术的挑战,所以他们在学习期间需要更多的时间接触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我们就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的技能环境中,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技能,又学到了知识。
2.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称为目标激励。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目标设置要合理、可行,与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具体的运用主要是在设置目标时,帮学生制订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目标,猜能激发起学生对实现目标的期望,并创造条件保证期望目标的实现。如在一个月时间内,和团队一起完成学校校庆专题片的制作,拍摄照片,制作剪辑,设定这样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且能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掌握技能提高水平。
3.竞赛法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学校有大赛”,这句话道出了当前在职业学校中,技能大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技能大赛比的就是学生,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水平掌握情况如何,是靠课程来反映的。纵观河北省历届职业技能大赛,其对课程衔接的紧密度、实用性的要求是很强的。尤其当前关于计算机的技能大赛更注重技能的复合性。如网络布线项目,不仅仅会按图施工,还要你会CAD绘图。这些,都必须通过扎实的课程教育来体现,而传统的课程是按学科系列进行编制的,已不能适应技能比赛的需要了,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课程的整合等途径,才能保障教学的实效,才能确保技能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
4.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专业教师 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教学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92-01
2011年11月,第二届“神州数码杯”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旧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35个赛区的369名教师参加了大赛,这是全国职业教育精英在沈阳的第二次聚首,在为期两天的激烈比拼中,选手们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三个项目14个组别中展示了精湛的教学艺术水准和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大家呈现了职业教育搭乘数字化快车创造教学新模式的成果盛宴。
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大赛,并且非常幸运获得了专业组一等奖的成绩,参赛过程中学习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尝试了多种信息技术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见识到全国各地信息化教学成果。赛后我重新整理思绪,结合我校主要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特点,谈一谈从信息化教学大赛看计算机教师努力方向,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意义和作用
(一)大赛意义
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成果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进行了充分展示,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宝贵经验也通过大赛进行了交流,对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意义重大。
(二)大赛作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我国职业教师一项重要的赛事,在大赛的牵引下,一线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正在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改革教学、推进内涵建设的强大引擎。它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正规,具有广泛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从信息化教学大赛看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努力方向
(一)从大赛主旨看,计算机教师更需要努力提升信息化素养
鲁昕部长指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旨在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计算机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化资源,比如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网络设备以及评价系统软件等信息化资源。
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了课堂设计的信息化水平。计算机教师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擅长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更容易让计算机课堂异彩纷呈。因此,在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主旨指引下,计算机教师更应率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从大赛项目分类看
2011年,在保持了原有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基础上新增了项目三“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
1.从项目一看:软件引入课堂是趋势,研发对计算机教师更是挑战。项目一是对教学软件的评比,意在引导教师能教能研,用软件辅助教学,服务于教学,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无论是文化基础课还是数控、机械制造等专业课程中,为课堂设计的软件都根据不同课堂的特点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作为计算机教师有专业技术优势,努力参与新课题、新软件的研发,成为双师型教师是一项新的挑战。
2.从项目二看:计算机课堂更需信息化设计。计算机教学内容中经常存在着理论化、抽象化、难度大的内容,或枯燥、或不易理解,计算机教师深有体会,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整合相比,计算机学科是有着明显优势的,但也是经常被忽视的。为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学特色,计算机课堂更适合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利用图文、声效、视频、互动动画等形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开放式课堂,通过精心的设计,采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到“学教”的转身。
3.从项目三看:计算机教师需熟练操作新型网络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在不断更新,大赛的项目三引领计算机教师实现新型网络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应该有实操能力强的老师,教师不单单要认真设计和组织课堂,更要努力熟练掌握新型教学设备,这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从大赛成果看,计算机教师需努力提升综合教学实力
纵观选手们的参赛作品,构思精巧、形式多样,包括仿真软件、教学课件、立体课程、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等,制作精美,令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团队的力量,展示了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选手们普遍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和视频等不同的多媒体合而为一,给学生提供多样化交互式的教学平台,优化了教学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化教学大赛展现的是一名教师的综合实力,拥有这种能力更能成功地掌控课堂,计算机教师应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熟练操作各种新型网络设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改变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努力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信息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教师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面临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难招”的困境。一方面,企业需要花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去招聘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作为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自1999年高职大发展以来,对计算机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呈现快速增长,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这种略显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计算机应用技能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又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没有根据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去开展教学,仍然使用着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这与企业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发展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做到有效对接,导致企业抱怨学生素质低,而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抱怨企业要求高。
本文拟就目前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教育体系“重普教、轻职教”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优质的生源流人普通高校,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学生一旦步入高职院校,很难再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这种单向不交叉发展的教育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客观上也影响了企业的招人政策和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看法。
(二)企业对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
近年来,企业在引进人才时,片面理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竞争”,大量招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把高学历等同于高能力,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结果往往出现招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被招入的“人才”学非所用的情况,导致既增加了企业的培训和管理成本,又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
(三)企业过于急功近利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往往不愿意将大量资金用于新进员工的培训。在引进人才时,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引进人员基本都是应急式的招聘。另外,在招聘时,企业过于注重工作经验,希望新引进的人才能够立即发挥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对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要求过于苛刻。
(四)企业对人才需求宣传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单纯的计算机操作员、程序员扩展到在技术、市场、业务以及流程层面上的多维技术人员。然而,由于企业在自身人才需求方面缺乏广泛宣传的意识,一般仅在招聘工作中才会向社会传达出人才需求信息,导致社会和高职院校对企业需求知之甚少,了解不多。
(五)企业与高职院校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
目前,许多企业都乐于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企业文化的平台,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能够让企业和高职院校达到双赢的培养模式,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学校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合作不够深入等。
(六)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不高
高职院校过分追求全面的技能培养,开设了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图片制作、动画制作等几乎所有的应用课程。时间短、课程多,每门课程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对任何专业方向的岗位工作都无法胜任,企业自然不愿招人。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处于被电脑“包围”的特有环境中,他们普遍性格内敛、不善言辞,加上缺乏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这就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自我约束、人际关系、心态调节等能力较差,在文化修养、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方面也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三、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的措施和建议
(一)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的责任感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人才,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企业通过培养,使人才得到发展;人才通过努力,使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和人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不可能脱离彼此而独自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给予学生适应社会、提高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锻炼平台。同时,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合作,及时准确地让高职院校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核心环节给予支持,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社会和企业自身输送人才。
(二)企业应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对于企业来讲,技术并不是问题所在,更重要的在于掌握该项技术的人。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为此,企业应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人才战略。1.明确企业人才战略目标。人才战略目标是人才战略的核心与灵魂,是企业所希望达到的期望值。人才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人才规划、战略措施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企业人才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2.制定企业人才规划。企业人才规划是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预测。为了能够实现企业人才战略目标,必须制定企业人才规划。合理的人才规划可以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人才需求,避免出现应急式的招聘。在制定企业人才规划时,要与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相结合,兼顾现实需求和长远战略需求,注重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不能大而空、全而虚。同时,人才规划应注重动态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时展的新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3.制定具体的企业人才战略措施。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重在落实。要引进好的人才,就一定要有科学的选拔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措施。同时,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新进员工的培养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挖掘各层次人才的潜力。
(三)企业应提高招聘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选才的关键是知能善用。招聘作为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成功招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企业的用人标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企业招聘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在招聘工作中,企业应该尽快从重学历、重经验的人力资源观逐步转变为重能力、重职业道德的人力资源观。人才的内涵不应过于教条,而应丰富化。“职业忠诚、责任感、创新进取和团队协作”等职业道德应该成为企业选人的重要标准。
2.制订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和流程。目前,在招聘市场上,诸如“年龄3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者“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之类的招聘条件比比皆是,企业并没有花大力气去制订出科学合理、能够选出企业所需人才的招聘标准,导致企业招到的人才往往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企业应该在招聘流程、人员配置、面试环节设计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避免出现经验取人、以貌取人的情况出现。
(四)深化“校企联合”模式
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职场文化、团队文化等因素无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提高个人素养,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企业和学校应该从运行机制、管理文化、培养方式等各方面去改进和完善“校企联合”模式,让计算机专业学生真正融入企业文化,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企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各种专业技能。
1.加强互利共生,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既有较高人文素养,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是双方利益的最大结合点。要自始至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好“育人”和“逐利”的平衡点,使学校和企业能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比如,“订单”合作培养方式就是一种能够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很好的合作模式。
2.加强文化建设,建立文化认同机制。企业和学校需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努力弱化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建立一支熟悉双方文化的管理团队,营造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从而实现各自文化的相互认同。
3.加强沟通合作,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管理机制要努力做到有效衔接。在管理上,多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对方意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共同治理的民主管理机制,防止出现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粗预对方培养和管理的情况。
4.企业应深入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去。企业对“校企联合”模式重视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送到企业定岗实习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太合理,能力不够,很难满足企业要求,对企业帮助不大,甚至可能还是一个负担。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介入到学生的培养中去,积极参加专业课程设置和学习规划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样,企业就会更加重视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中去。
(五)推进教育体系改革,优化高职学生素质结构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高职以及普通大学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已经有了单向发展模式,即中职毕业的中专生,深造2年,可获得大专文凭;通过联合招生、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等方式,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获得本科文凭,甚至通过全国统考,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打通了职业教育上升进修的通道。但是,这种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进行了等级分类,高职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人一等,被看成是一种次等教育。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读高职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1170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14261人,而高职(专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仅5876人,大部分优质生源流人普通高校,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整个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难度。为此,急需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改变高职教育目前的劣势地位,让更多的优秀学生乐于选择高职教育,从而优化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
1.探索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双向发展模式。德国作为一个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完备,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只是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有差异,并没有等级区别。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自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技能型和学术型人才成长链。我们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探索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双向发展模式。
如授予高职学生“工士”学位,取消高职与普通大学之间的层级差别;从跨专业、跨学校、跨学历类型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开通更加便捷、多样的高职院校学生进入普通高校或者普通高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通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职业规划、学识水平等选择所期望的教育类型。目前我国也正在对这项改革工作进行研究。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后,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国家要构建新型职教体系,使其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教育存在。
2.整合现有普通高等院校,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力量。因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高职教育被看成是次等教育,所以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部分的高职教育将“升本”作为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很多高职院校晋升为本科院校后,因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根本无法适应综合大学的办学要求。因此,可以根据我国现有的普通高等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对普通大学进行整合,将应用能力强的部分大学重新转为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应用能力强的特点,专心发展应用教育。国家教育部目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表示现在的改革方向就是将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院校重新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本科院校占目前高校总数的比例达50%,改革力度非常大。
通过以上两种措施,逐步改变高职院校的弱势地位,增加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得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共同发展。学生选择教育方式的重心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本科,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自身特点去选择教育方式。这样,将彻底改变高职院校的整体生源结构,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促进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形成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
(六)优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极其广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仅有的3年学习期间,不可能要求学生精通计算机专业各个方向的应用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设置,改变目前的片面求全现状。
1.准确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深入调研分析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结合企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计专业课程,强化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动态化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会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生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作为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更新课程设置,从而能够始终与企业需求形成较好的对接。
(七)营造高职院校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人文、校史积淀的集中体现,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教育、导向、凝聚、愉悦等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直接确定了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计算机系因其自身专业和学生群体的独有特点,人文氛围较弱。作为学生所处的一个基本单位,系部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应厘清高职计算机系部文化建设思路,不断深化计算机系部文化内涵建设,改变计算机系人文氛围较弱的现状,努力营造良好的系部人文氛围,优化系部人文环境,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计算机系部人文建设中,应该发挥高职计算机专业自身特点,注入IT行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软件设计、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等个人或团队性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计算机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等元素有机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将得到认可的、效果明显的活动作为计算机系部的传统活动继承和发扬,逐步形成富有计算机独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同时,创建计算机学生和IT行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将当今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计算机先进技术和理念融入学生培养和系部文化建设中,形成计算机系独有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较强的沟通交流.自我调节等综合能力。
一、全面了解学生操作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的信息素养
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操行还是成绩都属于班级中不甚理想的学生。他们学习目标模糊,学习缺乏动力和自信,学习自主能力较差。在使用计算机方面,只简单运用于游戏娱乐和网络聊天,较少把它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这就大大地制约了学生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另外,学生操作计算机基础也良莠不齐,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操作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明确方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二、树立育人新理念
思想是人们行动的指针,正确的育人观将指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因此,正确地理解新课标,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新课标要求教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其中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知识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能力素养(利用信息或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素养(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或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或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此之下,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也可以从3方面来概括: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力性目标);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认为,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提升信息素养是发展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在具体的信息问题中帮助学生提升。信息能力是指根椐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信息能力提升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探究起点,通过信息的获取与管理、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成果的交流与评价等主题活动,发展学生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明确培养方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职中计算机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明确培养方向,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课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职中计算机教学中更为突出,继续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巳不切实际,而应采用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人士的共识。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 模块式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49-02
一、引言
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中职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广大的中职毕业生应该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中国的IT产业正处于一日千里的快速成长期。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有用武之地,然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是很好,尤其是对口就业的比例更小。仔细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企业想要的,他们缺乏相应的岗位应用能力、缺乏相应的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正是这样的矛盾,学生在校不愿意学,毕业的时候成了“老大难”,然后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细分为各种专项能力、专项技能,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其中,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层次的细分,将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想适应市场的需求,势必改变现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计算机相关工程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和计算机相关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把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拓宽为计算机相关行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面向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计算机相关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岗位及关键能力分析
根据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就业现状分析,结合市场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 确定了适宜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①计算机操作员(办公室文员、仓管、统计、收银等)②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操作维护③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④计算机硬件维护、调试、软件安装⑤影视制作、课件开发设计、多媒体加工制作⑥电脑打字、广告设计类工作等。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操作维护和电脑打字、广告设计类这些基础性工作。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能力分析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与岗位相对应的专业职业能力。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中职所培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由5项专项能力组成,其具体要求如下:
(1)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工作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商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和具有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2)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技术逐步走进信息检索领域,并与信息检索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信息检索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擅于信息检索也是一个人信息素养的表现。因此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能熟练运用检索工具从互联网、相关书籍中检索与收集所需的信息;初步掌握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书写信息检索与分析报告的方法和技巧。
(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中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分享成功,时刻记住团队的利益与自己息息相关。团结就是力量,协同工作,擅于取长补短,相互协作,自觉遵守各项组织纪律。
(4)持续学习能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无止境,唯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IT行业,唯有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并能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5)专业能力。 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及常用外部设备;具有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安装、设置与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能力;熟练的进行平面广告制作及动漫设计;初步具备开发、设计多媒体软件、网页的能力;能独立组建局域网并有进行网络操作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局域网系统的组建;能够对常见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安装与调试;能够对常见的网络故障进行检测与维护;能够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检索;能够熟练使用Office、Photoshop、Flash、Corldraw等软件。
四、能力模块划分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模块化培养。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是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专项能力划分成教学单元或模块。同时,在将能力模块划分为教学模块时,要考虑中职教育的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处理好“通才”和“专才”之间的矛盾。“模块化”课程旨在“专能教育”,课程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发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时,通过“模块式”的形式,以“案例驱动”为主要教学手段,每一个案例对应一类具体的专业技能。具体将本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5个专项能力模块,如表1所示:
五、结论
基于以就业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分析。构建了五项专项能力,以及相应的五个专项教学能力模块。在教学实施中,应该强调教学过程的行动导向,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它能力模块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2(5)
[2]江文 唐俊.论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计算机教育,2009(5)
[3]杜飞明 周承华.图形图像处理模块化教材开发与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