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

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

第1篇: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

在学习中探究模式

起步阶段,学校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史家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主体的“科学用眼”项目协作体。我们探究出一套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国家课程中,利用健康课、美术课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眼睛的基础知识,提升爱眼护眼的意识;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科学用眼课,通过对成像原理的探究、色彩刺激的调节等探究活动,掌握科学用眼的方法;建立学生社团――护眼小组,通过参观眼科医院、参与视力调节训练等活动,加深对爱眼护眼的理解。

在凝练中完善体系

2014年,学校参加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被选为北京市开放性综合实践课基地校。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继承中医药文化为目标,以协作体为依托,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为范本,按照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地方课程中延伸、校本课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思路,确定分层分级的推进方式。我们充分利用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以生物学科为主推动力,融合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美术,地方课程中的书法,延伸或创设了楹联文化、生物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构建了纵跨小初高学段、分层分级、立体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开发、实施、管理的网络推进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展。趋于完善的体系为全学段、多学科整合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五年级的书法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中药名称书写比赛,获奖作品在全校展出,让更多师生了解了这些药用植物名称。初中部校本必修课程“植物的观察与识别”设计了多个药用植物专题,如常见中草药植物识别、校园本草识别、芳香植物c香囊制作和植物楹联创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多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并学会了制作植物香囊;还与文科类校本课程“楹联文化”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创作了植物主题楹联,并选取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六、七年级生物课组织了中医药知识科普手抄报的比赛,让更多师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方面的小知识。高中部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了以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主题的选修课“花草探秘”,设置了“城区常见药用植物”和“北京山区常见药用植物”两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小区和野外考察,实地了解药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和分布状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兴趣点完成了报告。

除了在课程中设置中医药专题,我们还指导学生开展了中医药方面的课题研究。生物教师利用高中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多个中医药方面的课题,并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学生开展的课题有:《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校园药用植物调查及图鉴编研》《妙峰山野生知母生长状况和生境调查》《妙峰山地区可食植物资源初探》《知母、苦地丁和蒲公英的抑菌效果比较》等。

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教材一方面来自国家课程校本化,另一方面来源于与地方课程或原有校本课程某个章节的融会贯通。比如,在国家课程“小学科学”中,我们对观察植物这一章节做了校本化处理,让观察校园本草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校本课程“楹联文化”中增加了用楹联的方式介绍中草药形态、药性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教材编纂上,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单方面设计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邀请学生参与到教材和实践活动方案的编纂之中。以“校本理――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例,学生通过调查、采样、对比、分类、编纂,完成了研究成果《校园药用植物图鉴》。

在收获中继续思考

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学科联动校本课程体系。一方面,我们把中医药内容融合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化,通过通识性课程帮助全体学生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中医药探秘社团,开展较为专业化的研究并尝试种植;利用团委、学生会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职能,结合政治、经济课相关知识,把学生的制作成品推向商业市场,参与商业流通,促进知识向价值的转化。

第2篇: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Photoshop 混合式学习 生态位 耐受定律 花盆效应

[作者简介]姜双林(1976-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江苏 苏州 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Photoshop生态教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R-1969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49-02

一、前言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流通等)和观点(联系、整体和共存等)研究教育现象。①教育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基本特征。21世纪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整体改革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新的教育需求。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数字化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②教育生态学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实现手段,高职院校的生态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建立和实践的。

二、生态化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

共生(symbiosis)是指“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③。教师、学生之间具有共生性,离开一方另一方将失去意义。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有偏利共生的现象,这对师生的可持续发展都不是最优的。生态化教学模式竭力提倡在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利共生的新型角色关系,该角色关系弱化了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角色观念,从教学双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进行师生角色定位,力图构建师生间和谐、开放、互动、平等的生态学习环境。生态化教学模式下,无论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还是课后的数字化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控制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演变成咨询者、指导者、调解者、协作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开放的师生角色关系下,教师应该具有学科本身的专业知识、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学知识、特定情境下的教育学知识。

三、生态化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分析及课程分析

生态化教学模式提倡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对象,在教学中要分析学习者及所施教的课程。Photoshop是基于像素的图像处理软件,广泛用于摄影处理、插图印刷、网页制作、标志设计、效果图的制作以及辅助视频编辑等多个方面,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利器。在对学习者分析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有很强的追求学习成功的愿望,有较好的专心能力,有较好的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相对较弱的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受身边同学的影响较大,羡慕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同学的技术技能,对实践操作技能很重视,相对厌倦纯理论的课堂说教。生态视野下的Photoshop课程,不再是单一课程,而是课程系统中的一分子。Photoshop课程有前导课程——信息技术,有许多后续课程,例如广告摄影、网页制作、标志设计、效果图设计等。生态学家V.E.Shelford于1913年指出,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因子,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受定律。Photoshop课程课时为20课时,如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施教全部内容将超过学生的耐受限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紧张的教学环境中,也极易对教师产生不良影响,在学生和教师间形成恶性循环。美国IBM公司的Basic Blue初级经理人培训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率的成功案例打开了Photoshop课程施教的思路。④在和前导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后续艺术设计课程教师研讨后,以及走访调研相关企业,参考相关一线设计工作人员的建议后,从Photoshop众多的知识点中遴选出选区、图层、通道蒙版、滤镜、色彩调整五个核心知识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作为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的重点。对于每一个核心知识点都有相应的详细要求,例如,图层核心知识点包括图层组、图层类型、图层样式、调节图层和填充图层的概念及使用等。课堂施教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不会涵盖该知识点的所有要求,相应的详细要求采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教学。

四、生态化教学模式下学习体系建设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某一物种所处环境及其自身生活习性的总称。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称之为生态位宽度。当生物生态位宽度扩大时,其可摄取的资源就增多,称为“生态位泛化”;相反,生态位宽度缩小,可摄取的资源将减少,称为“生态位特化”。多个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存在相同空间时分享或争夺共同资源的现象称为“生态位重叠”,根据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将难以,除非空间及资源足够丰富。随着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学生间出现了较尖锐的教学供需矛盾。原先具有特色的小班教学被迫改成50人(甚至更多)的合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是处于同一生态位,存在着生态位重叠的问题,而教师资源(资源供给方)又相对有限,因而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导致教学效率下滑。生态化教学模式提倡生态位泛化,同时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增加资源供给。

在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中,将学生分组,一般一组4~6人,学生协作学习,组内有疑问可以相互请教,Photoshop是实践性很强的软件,一般的问题组内相互讨论就能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再请教老师。分组协作学习提升了教学效率,一方面教师授课单位由原先的50人变成了10组,每个单位获得的资源将会增加;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个体,由于采用了协作学习,每个同学碰到及解决问题的机会将更多,能更快地了解Photoshop软件,更快地掌握该软件,实践表明分组协作学习的效率远胜于孤立学习。在数字化学习方面建立了“教师—Photoshop社团学生—普通学生”三层学习体系结构。每学年在全学院一年级学生中招收Photoshop社团成员,新的成员由高一级社团成员负责培训,教师做好相应的软硬件支持工作,必要时由教师培训相关内容。在数字化学习方面为了便于交流,也为了丰富学习资源,建立了Photoshop班级课程QQ群,QQ群由教师指定社团成员来管理。教师将面对面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资料上传至QQ群中,同时在群中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教师带领社团成员录制相关的教学视频传至群中(这些视频在面对面课堂中是不讲授的),鼓励学生上传好的学习资源至群中,鼓励学生在群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大班教学的矛盾有了很大的缓解。这些资源也将由下一期学生分享,Photoshop课程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五、生态化教学模式下教学体系的延伸

在当代职业教育中,“花盆效应”是导致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避免“花盆效应”的关键是要扩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特别是紧密联系行业和企业,摒弃“从课本到课本”的搬运工教学模式。学院每年在学术活动月及开放展示周举办多种学术活动,与之配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由于Photoshop软件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为一年级学生,部分作品还较稚嫩,但作品的展示是对这些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术活动,不定期举办软件技能大赛,寻找学生心目中的技能高手,分享其学习的经验。鼓励及引导学生利用假日到相关单位兼职实习(包括平时走进学院相关工作室参观实践),一方面开拓了使用软件的视野,提高了软件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提高了自己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来源。邀请相关企业专家来本院开展讲座,打开学生的视野,更明确学习目标。在这些活动中,企业和学生的热情都是较高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潜在的就业机会,而学生则成了企业的人才后备库。学生兼职实习的反馈对教学活动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整个学习体系和行业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也走进企业实践,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调研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勇于承接相关的社会项目,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学会反思、总结。积极从事相关的科研,在课题研究中反思、践行相关的教学理论,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教训,再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使教学呈螺旋式发展。

六、建立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终结性评价已不能适应生态化教学模式,建立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生态系统中的学生、教师、企业种群中的部分个体纳入考评主体,评价过程分为:短期(本课程学习时期)、中期(更高年级学习时期)、长期(学生的职业时期),重点在短、中期生态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教学质量成效对比。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photoshop应用能力也有所增强(学生的比赛成绩有所提高,后续设计课程的老师反馈也较好),学生的职业时期还处于跟踪中。教师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少企业积极参与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教师、企业之间形成了较好的伙伴关系。

七、结束语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特征,高职院校生态化教学模式的逻辑主体为:教师、学生、企业,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当前高职院校客观教学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为施行生态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生态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老师、课程本身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宏观教育生态学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微观方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该生态化教学模式研究目前也仅有三年多时间,教学模式的践行还会碰到很多新的问题,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生态化教学模式会进一步发展完善。

[注释]

①王兴华.课堂教学生态及其优化研究[D/OL].,2012-09-02.

第3篇: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

星光之中,一人独行。突然,有一双爪子悄悄地搭在你的双肩,只要你回头,便被那野兽咬破喉咙。这是传说还是现实?

与狼共舞,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么,人与狼能否达到这种默契?

狼,是兽中的智者?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横草不过”吗?

当年,为了注解来自心底的迷惑,他,走上了那惊心动魄的非凡历程。他开始――

茫茫野旷,沉沉黑夜。忽然传来一阵阵令人毛骨耸然的狼嚎,许多人高喊着“狼来了”,便紧缩在某一个自认为是安全的地方。而他,却提着胆子,悄然向那声音奔去。因为,他想成为它们的朋友。于是,在许许多多那样的暗夜,就有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有了一个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当这个身高1.89米的人走出蒙古包或者他的栖居的地方时,人类便走近了狼,走近了狼的生活,认识了狼的习性。

他,就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惟一专门从事狼研究的专家高中信。

7月23日,当这位62岁的狼专家在其家里静静地跟笔者谈他与狼的故事的时候,他那40多年研究狼的不平凡的经历,便从他记忆中走了出来。这样,在笔者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神奇而迷人的景象。

今年夏天,对于高教授来说,是一个失望的夏天。因为在这个燥热的季节里,他在考察时,没有看到他的老朋友――狼。

由于他常年在野外生活,恶劣环境野兽般地撕咬着他那曾经健康的体魄,去年,他在内蒙古草原结束考察时,患了脑血栓,虽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他的右腿走起路来仍有不便。这使他今年的考察,没有得到令其满意的效果。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在考察的过程中,只好“坐镇”在海拉尔市,靠无线通话器与在野外考察的来自东京农工大学的同行丸山直树教授联系。说到这里,高教授不无遗憾地说:“是丸山教授帮我完成今年的考察任务的。”虽然这次考察,他只带回了一堆狼粪,但他仍津津乐道。只要一提起狼,他便有了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兴奋与激动。他,毕竟和他打了多年的交道,在他的生命里,有着一般人无法理解的狼的情结。

一、小时候,老人们关于狼的故事,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总也抹不去的痕迹。他害怕狼,却又总想走近狼。终于有一天,他带着好奇也带着理想,接近狼群,走向他心中向往的地方。

小时候,他生活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天真活泼的他,愿意走近大自然,愿意与蛐蛐和蝈蝈对话。

他爱听故事,特别是关于狼的故事。当那些故事从老人们的口中,一点一点的像棉花团扯出的时候,他双手托腮,闪着好奇的眼神,似乎和故事里的那些动物们一起跳跃起来。

可那时,他并没有想到,在他人生的旅途中,会与狼结下不解之缘、与狼结伴而行。

12岁那年,他第一次见到狼。那天,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到野甸子里去打草。正在他低着头挥刀走镰的时候,他突然感到头皮发紧,浑身像触电一样麻木,他觉得有一种说不清的危险向他直逼过来。他回忆说:“什么叫毛骨耸然?这就是毛骨耸然。”他哆哆嗦嗦地跑到父亲的跟前说:“爸爸,我害怕。”父亲站起身来,朝四周一望,不由地将他紧紧搂住:“孩子,别怕,是狼。”原来,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只狼正紧盯着他们。父亲说:“孩子,没事儿,大白天的,它不敢过来,再说,我们有镰刀。”这就样,他们父子俩,直直地站着,瞅着那狼,没过多大一会儿,狼慢慢地走了。就在狼走的那一刻,他觉得这种类似于狗的动物很有意思。朦胧之中,潜意识里,他对狼便有了一种常人没有的感觉,那感觉是什么,他当时触摸不到也说不清。

1954年,高中信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他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出类拔萃,他的一位老师――鸟类研究专家付桐生教授,看到他在业余时间十分愿意看有关动物的书籍,便给予他以特殊的关怀。有一天,付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说:“我知道你喜欢研究动物,但不能什么都搞,要有选择。”他一听便说:“老师,那搞什么最好呢?”“其实搞什么都好,但要出成绩却很难,要搞就搞一些冷门。目前,在我们国家关于狼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如果能够从这个方面入手,或许会有所收获。”老师的一句话,突然间点燃了他久蓄于心的希望之火。他那种潜伏在意识中的朦胧的感觉终于被他抓住了。他,发现了一个目标,他找到了一个方向。

从此,他便走进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接近了那种曾令他惊骇的动物。

这时,他从好多成语、俚语、俗语中,发现了人类对狼的仇恨: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狼心狗肺、披着羊皮的狼以及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人对狼有着一种原始的敌视。而这一发现,更坚定了他的选择。因为,他从这些文字表述中,感受到他所立志于研究的动物是兽中的智者,而与这种动物打交道,应是惊险与精彩的。

二、风餐露宿,他跋涉于野狼出没的山谷寻找他朋友的足迹;沐雨栉风,他穿行于平原旷野搜寻着狼的影子。多少次与狼对峙,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类似于探险的观察,使他的身后,留下了狼的传说。

1958年,他大学毕业了。他带着绚丽多彩的梦,带着他内心的渴望,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的梦想。

观察狼群成为他的第一需要。而狼毕竟是一种凶险而狡猾的动物,要想靠近它,很难也很危险。

那是一个迷人的夏天,高中信请求两位牧民为他带路去寻找狼。走了没多大一会儿,牧民告诉他,他要找的朋友不久会出现的,因为这里有羊,而狼就在离羊群不远的地方。果然,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只狼。他和牧民紧追上去,跑了几个小时,那狼全然没有要离开羊群的意思,只是在羊群的周围兜着大圈子。那狼跑着跑着,突然站在那里把头一扬,嚎叫几声,那声音惨厉而悠长。而这时,骑的马却有些反常,它躁动不安直打响鼻,不肯向前走了。高中信他们发现,在狼嚎叫之后,很快有十几只狼迅疾地聚在一起,与他们对峙。牧民害怕了,转身策马要跑,而高中信却说:“别跑,跑,狼就会追上来。”就这样,他们与狼对峙着,很久很久。而狼就那样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坚持着,冷冷地看着他们。本来,高中信想多观察一会,可是狼却越聚越多。他只好放弃了继续观察的念头。慢慢后退,而狼群却步步紧逼。他们走,狼也走,他们停,狼也停。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他们只好举起枪。听到枪声,狼群只是停顿了一下,紧接着又在尾随。高中信知道,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狼是极有耐力的,它们与大动物对峙时,可长达17天。最后,高中信他们不得不同时举枪,连续发射。一阵激烈的枪声滚过,狼才四散奔逃。

这一次,高中信才真正领教了狼的耐力,而且发现狼的叫声是一个信号,它向同类传递着一种只有同类才感知的信息。通过这次观察,高中信发现了狼的许多秘密。从此,不管是冬天还是春天,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一只睡袋,一杆猎枪,长年伴随着他,去追寻狼的足迹。

随着高中信频繁地接触狼,逐渐对狼的习性有了更深的了解。“狼,这种动物很有意思。”他饶有兴致地跟笔者讲着――

“狼是有报复性的,它的报复不直接指向人,而是指向人所豢养的畜类。我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春天,一个牧民把小狼崽子捉住,拿回家里整死了。第二天一早,这个牧民发现,他家的羊群死伤大半。原来,狼的嗅觉很灵,它通过气味就知道它被捉的崽子在哪个牧民家里。于是,它便开始报复,把他家的羊咬伤咬死。狼在报复的时候,不像平时饥饿时吃羊的样子。它在羊群里东咬一口西咬一口,羊群里只要有一只狼,那么,这个羊群就会死伤惨重。

“狼的组织性很强,在捕食时,分工明确。1989年,我在加拿大考察时,与美国的一位狼专家一起滑着滑雪板跟踪一群狼三天三夜。我们从雪地上发现了十四五只狼的脚印,也发现了一只驼鹿的蹄印,我们就跟了上去。从它们的脚印来看,他们跟踪这个驼鹿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们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我和那位同伴怕等我们赶上去时,那狼把驼鹿吃掉,这样就看不到狼吃鹿的场面了,我们就加快了速度,到了第四天,我们终于追上了狼群。我们绕开狼群,来到了山顶,找到一个开阔地,拿出了望远镜。这里的视线很好,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狼吃驼鹿的精彩一幕。在这十几条狼里,有一只头狼,它们靠着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15只狼各有各的位置,在它的对手疲惫得失去防守力量的时候攻击。在攻击这只公驼鹿的时候,它们很有顺序。只见一只狼迎头堵住那只鹿,这时,群狼一齐涌,形成一个小小的包围圈。并不急于攻击,而是在找最佳时机。一只狼接受了那只头狼的指令,突然从侧面一跃而起,死死地咬住驼鹿的喉咙,同时另一只狼从后面蹿上,瞅准这公驼鹿的一口咬下去,而其它的狼很快扑到鹿的身上。也就是十几分钟,那鹿便不再动了,成为它们的一顿美餐。

“狼是很聪明的动物,换一句话来说是狡猾,善于伪装。它在捕食与它实力相当的动物时,它会装出一副可怜相来麻痹对手。等对手觉得它不危险时,它便凶相毕露,进行偷袭。我在观察狼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儿。一次,狼在袭击一只狍子的时候,它一看这头狍子很大,它就装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瘸狼。它出现时,这只狍子还很警惕,但看到它的这个样子,也就少了戒心。就在这时,它突然蹿上去,要是这只狍子力量挺大,脱身跑了。狼一看对手很强大,并没有去追,而是潜伏在水边,因为这只狍子在它袭击的时候正往水边走的,很显然,它是要喝水。那狼就觉得它还会回来喝水,就躲在了这里。果然,没过多久,那狍子一看狼没了,就径直来到了水边。这时,狼先把肚皮紧贴地面向前爬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人在匍匐前进一样。可能它觉得这样前行速度不够快,便站了起来,但不直接奔向狍子,怕惊动狍子,而是从这棵树后,跑到那棵树后,把树当成了掩体逐渐接近狍子。可想而知,面对这样一个狡猾的对手,那只狍子的命运会是怎样了。

“狼很警觉,感观发达,比一般动物判别危险的能力强。在它走过去的路上,你只要稍做些变化,它回来时就会绕着走。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横草不过’,在我们下套套狼时,在下夹子打狼时,只要有一点破绽,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绳头露在外面,狼就会停止前行,这样,捕狼就会失败。我曾观察过狼吃猪的过程,这使我对它的警觉有了一些认识。那年,我听说一个村子里的猪总被狼吃掉。我就找了两户农家,请求他们帮助我完成观察狼吃猪的过程,告诉他们一切损失我全部包赔。这样,我才有了‘眼福’。说句实在话,咱也不知道那狼哪天来吃这两家的猪,来不来还说不定呢。我让这两户人家把狗关在屋里,把拴猪圈的绳子解开,我白天睡觉,晚上在其中一家的屋子里观察。等了好几天,那狼真的来了。它来的头一天晚上,只是在猪圈的附近转悠。就像小偷在踩点,这两家的猪圈它都去了。可没有吃猪,却走了。第二天,我让其中一家把头一天没有拴的猪圈的绳子拴上,而让另一家仍然保持昨天的样子。半夜,狼又来了,当它看到其中一家的猪圈的绳子有变化的时候,就来到了另一家。这回,它不犹豫了,从墙上跳过去,就听那猪死命地叫唤,然后就没声了。不一会,那狼又蹿了出来跑了。我打开灯走到猪圈一看,那狼把猪吃了一部分。之后的几天,那狼也一直在这个猪圈旁边转,可始终没有再走近这个猪圈一步。你说它该多狡猾。

“狼在自然界的食物充足时,是不主动攻击人的,但它有时却跟踪人。有人说晚上遇到它,它会在你的背后爬上你的肩,等你回头,咬住你的喉咙。这一点,没有什么根据,因为狼也害怕人,不到万不得已,它不伤害人。再者说,狼没有攻击人的经验,它不知道人的要害部位,所以,狼咬人的喉咙一说是不可信的。

“狼对气味很敏感,只要你身上带着枪,你就很难遇到狼。我们在考察时,带的枪要擦了又擦,惟恐枪的气味把狼吓跑。”

从高教授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关于狼的故事,比如狼奉行一夫一妻制,狼的分布种类等等。然而,所有这些都是他经过艰难的考察才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大森林,他曾迷路,被困几天几夜,他向人体的极限挑战,终于走出了死亡的山谷;在一次考察中,他突遇黑熊,他与他对峙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扭头而走的是黑熊,他挣脱死神的威逼……类似的危险,他在长达二十几年的考察中经常遇到,而他却神奇般地躲过了一次次灾难。

在高教授的家里,书架上摆放的书里的内容是狼,写字台上堆的照片是狼,录音机里播放那凄厉的嚎叫是狼……使人一进屋便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息,仿佛那令人害怕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更让人真切地感到,高教授与狼有着深刻的不解之缘。的确,高教授思想的河流,已流入那奇特的苍茫大地,在狼的世界里,他追寻着那一个个谜一样的脚印,并用常人无法理解的坚韧注解着、破译着。当他把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狼专家们眼睛为之一亮。

三、人类不能缺少狼,虽然它并不能成为友善的朋友,但是生物链中不能缺少这并不十分关键但又不能没有的一环。历经艰难坎坷,他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于是,世界从他文字里“发现”了中国狼。

狼,这类300多万年就出现在地球上的物种,它的繁衍、生存以及如今存活的数量……所有这一切都成为高教授注目的中心。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搞清了中国狼的分布、分类以及它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在国际上发表的《中国狼的分布》、《中国狼的食性》、《狼在中国的起源》等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他的“中国狼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狼”一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1991年,他在日本东京和狼专家丸山直树相识了,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很快成为朋友。今年,丸山教授准备引进几只中国狼。现在,他们两人正在积极地运作,而且有望在今年完成这一计划。

或许是因为狼与人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的缘故,人与狼有着天然的仇恨情结。于是,狼成为人类的捕杀对象。然而,终有那么一天,人类会突然发现,狼没了,人类自己也面临着危胁。日本人之所以要引进狼,是因为狼在本世纪初,在日本列岛灭绝了。当日本人欢呼“狼没有了”的声音还没有完完全全消失的时候,他们又面临着新的威胁―…在北海道,日本羚羊正泛滥,森林面临着灭顶之灾。束手无策的日本人,只好引进狼来保护他们的家园了。

目前,黑龙江和安徽等地已把狼列为保护动物了,但人对狼的恐惧并不因此而减轻。高中信并不同意“与狼共舞”的观点,他说:数百年来,狼在人们的思维中早形成了固定的定势,人与狼的敌视并不因为狼的减少而发生多大的变化。再一个,狼是兽中的智者,更是人类所豢养的家畜的天敌,这便决定了狼与人很难和平相处。

人对狼的仇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高教授等一些狼专家们却对狼有着特殊的感觉。他们每每在那狼的嚎叫声中感觉到生灵的呼唤,他们每每在狼的“聪明”与“机警”中找到动物的智慧。这种巨大的诱惑,注定了他们的研究永无止境。

高教授清楚地记得他在美国开研讨会时,来自各国的狼专家们在野外学狼叫时的情景。那是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他们来到野外,走到狼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时,他们每个人都学几声狼叫。那声音忽高忽低、时长时短,不久,狼群就有了呼应,那声音的节奏和他们发出的信号毫无二致。那时,狼们一定奇怪,怎么在同一时刻,同伴既发出危险的信号,又发出平安的信号;怎么在同一时刻,同伴既发出饥饿的信号,又发出欢愉的信号。其实,这是人类向狼发出的带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的信息。这信息是在告诉狼,人类试图宽容它,人类也需要它,人类更关注它。如果狼真是智慧的,那么它们应该兴奋;,因为它们与人类有了一种沟通。这一天,是它们的节日。

在与高教授谈话中,高教授隐隐地闪露着一种深深的遗憾。他的意思是,他在野外没有与狼达到一种更高一层的默契。有一次,狼在几十米以外的地方看着它,这是他在野外与狼最近的时候了。他将一只野兔放在狼的附近,那狼却不去吃,只是定定地瞅着,是狼觉得这是自己亲近的人在考验它,还是狼觉得这是人类给它下的圈套,至今高教授还是不得其解。只是在动物园里,高教授和狼缩短了距离。那时,狼趴在他的肘上,脸上虽没有什么明确的意向,态度说不清是亲近还是其它的什么。但是,高教授却感到,这是狼在对他的某种接受,这使他兴奋不已。可是他最终仍然承认他害怕狼,这是因为他更了解他这个特殊的朋友习性,还是来自小时候的惊吓给他留下的后遗症,笔者不得而知。

目前,高教授是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TUCN)濒危物种委员会委员、狼专家组惟一的中国委员。他是把中国狼介绍给世界第一人,也是全国关于狼的学术问题的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特贴的专家。现在,他正设想着在中国设一个狼园,建立一个野外生态站,以便对狼有一个更加科学系统的观察。与此同时,他正准备与日本的丸山教授筹备亚洲狼专家研讨会,会址选在了哈尔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