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第1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

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贵州烤烟种植和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第2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 如何推进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 谈对标管理在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的应用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途径研究 浅议管理会计在烟草商业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平衡计分卡在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数据中心与应用集成在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的应用探索 烟草商业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探讨 浅谈烟草商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烟草商业企业预算管理难点与对策 浅析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中对提升执行力的认识 对烟草商业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的探讨 烟草商业企业加强管理创新的途径研究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浅议烟草商业企业非烟物流的发展 烟草商业企业物流体系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对策 促进烟草商业企业工作创新的途径与对策 烟草商业企业以规范管理推动企业组织转型的思考与探索 烟草商业企业的费用定额管理研究 烟草商业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探索 浅议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管理的推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6-02.

[2]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与路径选择,广东农业科学.

[3]周亦楣.“烟草院士”之争[N].新京报,2011-12-16.

第3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道路运输 影响 协调发展

区域是开放性经济系统,发展区域经济势必会被外部条件所影响。由于区域开放程度与它联系外界的密切程度有关,所以作为联系区域的纽带的道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道路运输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就越大。

一、道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微观影响

一方面,道路运输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子系统,提高道路运输功能就能增加开放区域经济系统的程度。换言之,改善并提高道路运输的功能,就能直接对区域产生降低运费、提高区域可达性等效果,间接形成区域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产品市场、增强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等一系列良性的效果,促使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分工与协作越来越明显、集中,加强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区域经济系统的非平衡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道路运输功能的不断增强能提高区域经济聚集作用,增加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增进区域经济各个子系统的相互联系,促使区域主导产业进一步向前、向后提高程度、扩大范围,帮助增强区域经济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同时,道路运输能显著增强区域经济区位优势,提高区域吸引投资的能力,带动区域开发自身优势资源,形成新型优势产业,从而促使区域经济朝着更高阶段发展、演化。

(二)宏观影响

一是道路运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古到今,任何经济发达地区不是交通要道就是交通枢纽,道路运输便利使得开展经济活动、增加商贸往来等获得必要基础条件[1]。道路不仅是国家交通网络之中的主干,还是将国家各个中心区域连接在一起的枢纽,贯通中心城市,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城际经济活动视作主体,在更大区域里盘活商业往来,促进对资源的调配。所以道路是区域经济要素流通的基本载体,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位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增进相邻城镇的相互联系,促进区域内部整合经济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道路运输影响区域经济总量。道路运输影响区域生产总值,从而影响区域经济总量。道路运输对区域生产总值产生直接影响,因为道路运输带动区域增长产业的产值,且不断发展的道路运输不断提高区域道路客运量、货运量,直接促进区域生产总值的提高。当然,道路运输对区域生产总值还有间接影响,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间接影响。就拿现代物流业来说,它是基于社会分工所建立的、从事物流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且物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道路里程高速增长,显著提升建设道路基础设施的速度,这间接反映出国家道路运输的发展,为提高区域生产总值、发展区域经济提供条件。

三是道路运输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经济特别是城乡经济的发展差异。各个区域不可能同时出现或依据同样的速度平衡发展经济,即经济发展使在不同区域依据不同速度进行不平衡发展的,而道路运输的有效发展促使各个区域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人才等发展区域经济的必备要素快速扩散到各个地区,将区域内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带动发展落后的地区。道路运输能促进和它相关的各项产业的发展,投放道路建设资金势必能在区域社会生产中引起连锁反应,带动区域一系列部门、行业等的快速发展。在建成道路项目之后,还能带动区域交通顺畅,发展道路分配领域的一系列经济事业,同时增加对相应初级产品的需求,在区域内实现规模经济,并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形成联动,推动其他行业、产业不断发展、进步,确保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二、发展道路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出道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作用,各区域应优化配置资源,根据市场以及企业的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科学发展道路运输事业,保证在区域流通人、货物等经济生产要素,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增加区域规模产业的集聚效,从而提高区域产业链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发展区域内的高速公路,缩短区域内运输时间,通过道路运输效率的提高减少交易成本费用,增进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交流,发挥出区域的工业、农业等优势,互补各地区的产业短板,在区域内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是缩小区域内部核心区、周边区之间的道路运输能力差距,将建设郊区道路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加大开发城郊道路的力度,改善区域内城乡结合部的道路运输状况;加大建设跨市区以及对外道路运输的力度,积极改造区域内现有道路,推动道路运输的网络化进程,形成区域的干线运输通道。二是适当增加投入区域农村道路运输建设的比例,增加农村道路路线,扩宽农村道路,提高其等级,并改革农村道路养护体制,确保养护资金的来源,助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三是进一步发展区域内城市和城际大容量的道路运输系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质量;发展区域城际快速道路网,满足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旅客运输需求,同时发展特色公交系统,打造区域立体客运枢纽,规划区域道路运输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标准,加强区域内各种道路运输系统的衔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结语

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是拉动区域实现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实践中只有立足区域实际不断发展道路运输业,加强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将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基点联结起来,实现商品和信息的流通,为区域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第4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内容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区域的无形资产―区域智力资本,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智力资本的内涵、构成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对国内外区域智力资本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区域智力资本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区域智力资本 人力资本 结构资本 经济发展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德鲁克,1993)。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知识资源,不仅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且是影响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智力资本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已经由分析企业这一微观层面,逐步扩大到了分析中观和宏观层面,即研究区域智力资本或国家智力资本对区域或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区域的无形资源―智力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区域智力资本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区域智力资本相对于其它促经济发展的有形资源而言(劳动、土地和实物形资本),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区域智力资本着重强调了区域内部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无形资源。对于区域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Bontis(2004)从价值观的角度,认为区域智力资本是个人、企业、研究机构、社区和区域多拥有的隐性价值,它们是当前和未来创造财富的源泉。Bontis将区域智力资本可以由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部分构成;结构资本又可以分为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组织资本还可进一步分为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但他并没有给出区域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的具体定义。与Bontis给出的界定不同,Andriessen etal(2005)从资源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区域智力资本是区域内可以利用的所有无形资源,它能够产生比较优势,通过整合可以创造未来的利益。他将区域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流程资本和市场资本,并给出了各构成要素的定义:人力资本指的是知识、教育和个人实现区域目标的能力,而教育是人力资本的基础;流程资本指的是人力资本以外的资源,它由硬件(技术、信息和通信系统等)、软件、数据库、实验室和组织结构等构成;市场资本指的是区域内的关系资本,它体现了一个地区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水平。国内学者李平(2007)和袁瑞萍等(2009)也对区域智力资本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界定,但究其实质与国外学者现有的定义和分类差异不大。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区域智力资本内涵进行界定,尽管在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都强调了区域智力资本具有隐形价值和创造未来利益的特征。在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上,学者们大都基于Edivinssion和Malone(1997)提出的智力资本导航仪模型,对区域智力资本进行二因素(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和三因素(人力资本、流程资本和市场资本)的划分,而对于各构成要素内涵的阐释还不够明确。

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是最早开始研究智力资本的。研究之初,学者们主要探索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结论证实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智力资本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开始将目光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转移到了研究区域这一中观层面中来,试图分析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从而为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Bontis(2002)是较早研究区域智力资本的学者之一,他在Edivinssion和Malone(1997)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修正了的区域智力资本导航仪模型(见图1)。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智力资本指数方法研究了阿拉伯地区智力资本发展情况。在分析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区域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考虑了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的影响。人力资本在一个地区的知识财富积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资本只有在流程资本发挥作用时,才会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区域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间接地影响经济发展。

同年,Pulic(2002)把自己开发的智力资本增值系数法(VAICTM)(见图2)运用到了克罗地亚区域智力资本的研究中去。研究发现,克罗地亚21个地区的智力资本增值系数与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Bontis和Pulic研究的基础上,Andriessen(2005)等运用多维价值测量理论,构建了智力资本监测器模型(见表1),以欧盟15个国家为例,首次较系统地分析了区域智力资本的情况。研究发现,如果将欧洲看作一个整体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欧洲的智力资本价值相对低于美国而稍微高于日本。

Schiuma(2008)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知识树的智力资本模型(见图3),研究意大利地区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积极的相关关系。但区域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各不相同。

从上述国外研究中不难发现,不同学者选取不同样本、运用不同的模型/方法探索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智力资本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但区域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而研究中大都没有给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国内智力资本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区域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研究成果有:一是构建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李平,2006;陈钰芬,2006;刘晓宁,2006;赵海林,2008)。陈钰芬(2006)构建了区域智力资本测度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首次对全国31个省市地区智力资本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赵海林(2008)则从智力资本现状、投资预测及智力资本效果三维角度选择指标,以华东六省一市为分析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在区域间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并提出了促进区域间智力资本发展的建议。二是探索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王学军,陈武,2008;王孝斌,王学军,陈武,2009)。王孝斌、陈武等(2009)以2006年我国31个省市地区为研究样本,探索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并且区域智力资本每提高1%,GDP则提高0.815%,而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和区域创新资本也都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它们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从国内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区域智力资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构建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和探索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区域智力资本评价指标选取上,由于区域智力资本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差异性,目前国内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研究结论显示不同地区的区域智力资本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而且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结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选取不同的指标和研究样本,对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展开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大都证明区域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区域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对我国区域智力资本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明确区域智力资本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国外学者对区域智力资本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存在诸多分歧,而国内学者往往照搬国外已有成果,没有从我国自身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对区域智力资本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区域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上,还存在概念混淆的不足,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统一对区域智力资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界定。

深层次地探索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尽管国内外研究大都证实了区域智力资本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不同地区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而且区域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所以探索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趋势。

加强区域智力资本管理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侧重于对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研究,探索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而对区域智力资本管理的研究较少。区域智力资本的实证和规范研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区域智力资本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智力资本管理理论的形成,而区域智力资本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证研究。所以,加强区域智力资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又一方向。

重视区域智力资本的研究,明确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探索区域智力资本的哪个构成要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分析造成区域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贡献度存在差异的因素有哪些等等。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智力资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区域智力资本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建议。理论的发展最终要指导实践,研究区域智力资本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平.区域智力资本: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2007(5)

2.袁瑞萍,吴祈宗,韦健.区域智力资本测评及管理模型研究[J].商业时代,2009(10)

3.李平.区域智力资本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J].当代财经,2006(11)

4.陈钰芬.区域智力资本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研究,2006(2)

5.刘晓宁.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纵横,统计与决策,2006(9)

6.赵海林.区域智力资本的衡量及和谐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8(11)

7.王学军,陈武.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第5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区域经济 作用 路径

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中国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段。当很多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立国战略中心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当科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经转向文化产业方面。而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文化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带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力量在不断增长,我国文化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增长期,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于此,本文立足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如何以文化产业全面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一)文化产业的支柱性特征

在一些发达国家,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发展速度上还是在财富创造能力以及产业规划上,都已经无法和文化产业相抗衡,文化产业已经显现出强大的增长实力。以美国为例,航空航天曾经一度是美国的主要换汇产品,但现在已经逐渐被视听产品所代替,而日本最强大的汽车工业产值也已经被娱乐业超越。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提出了新的文化产业建设目标,东南沿海城市和广州、深圳等地也制定了文化产业建设战略规划。进而,在进入“十二五”初期,以吉林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也将本地的文化产业建设当作刺激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种种迹象证明,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正呈现出了全新的支柱性特征。

(二)文化产业能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经济结构只有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优化升级的进行中,文化产业凭借其知识化、智能化特点,其产品价值短期内就能够实现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的升值,随着文化产业在三大产业比重中的迅速提高,它成为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使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扩展。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时,文化产业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劳动就业的“储蓄器”,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产业输入更好劳动力和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带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多地区,文化产业不再是单纯的以娱乐产业为主,而是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无形渗透,例如进入科技产业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信息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后,又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城市规划、餐饮服务、美容等领域后,就又形成了多种产业分支和新兴的产业形态。

(三)文化产业能帮助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需求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只有市场需求,产业才能进步,才能在竞争中创新,并做大做强。但市场竞争也会带来风险,而文化产业则能够帮助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得到有效规避。以吉林省为例,吉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重工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着的压力不言而喻。在这种状况下,需要省领导班子转化思路,寻求转嫁风险的有效途径,而这一途径即文化产业。一方面,吉林省工业发达,经济繁荣,而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早已转化成为了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重工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能够转嫁工业产业压力,同时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产品差异是产品在市场上保持持久发展的关键,而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存在差异正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它成为了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久、健康发展的“内驱力”,而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和地域性特质,也使区域经济的竞争风险大大降低。

二、以文化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发挥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优势,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力度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的经济进步,只有人民生活富足,才有余力继承并发扬本地文化,而文化产业的崛起即源于此。进而,在当代中国,很多地区都在纷纷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与传统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不断加大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事实证明,只有从丰富的区域性文化着手,使区域特色得到充分彰显,为区域经济涂上浓厚的文化色彩,才能让文化与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跨越的目标。

(二)注重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内涵

文化产业如果想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就必须要打破存在于地域、行业以及相关部门、制度之间的界限,通过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内涵,打造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不再单独的是某个行业,而是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业体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着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发展遭遇了阻力,一方面要全力克服,征服困难;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找转嫁策略。而综上分析,文化产业正是转嫁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应将文化产业建设当作重头戏来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区域经济;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310-03

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但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逐步加强,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曾将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为三大支柱,充分说明了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于1967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后广泛使用。概括而言,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由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所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在对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首先需厘清两个术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虽然在某些时候两者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经济增长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或人均收入和产品的增长。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更为广泛,通常认为,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外,还应有经济质量和结构的根本变化。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现有研究中关于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和实证、从要素投入和制度安排角度阐述了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探讨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还比较缺乏,同时,系统地探讨其内在作用和影响机制的还不多见。

二、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阐释。从宏观角度看,知识产权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行业的发展和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微观领域,知识产权在推动企业创新意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方面也有积极作用。知识产权正是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影响,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宏观层面

1.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献较多,综合来看,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看,知识产权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早在19世纪马歇尔就认识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主要动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索洛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丹尼森用实证方法证明了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七因素之一。而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进一步将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并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进入了生产函数,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见,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已经把知识特别是创新知识(知识产权)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和核心因素,并成为了与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并列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资源。

二是从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看,知识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制度学派认为,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性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诺斯曾指出,真正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制度和所有权。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而产生的。根据产权理论可以得到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明确而得到切实保护的产权,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越低,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知识产权作为产权化的知识,或者说是能够界定清楚产权的知识,它界定和保护了公众的知识创造和创新活动,使发明创造者的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益。

三是从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看,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两个阶段。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某种角度讲,也宣告了21世纪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在农业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实物资源推动。但由于实物资源的稀缺性,社会将会随着实物资源的不断减少,发展也终将会陷入瓶颈。同时,也会出现收益递减现象。而在知识经济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通过知识来推动,表现为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来提高收益,实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而知识产权也将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知识产权对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影响

行业是构成产业的基础,行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更新所引发的产业结构改进。从发达国家实践看,三次产业的依次出现和重点转移,以及产业内部各阶段的依次递进都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可见,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

知识产权对行业与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给技术创新主体以利益上的激励。它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推动了行业与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也促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大量出现,促进传统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不但扩大了市场规模,也能使生产成本降低,带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技术创新催生的新部门和新行业,能够使原有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关联作用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最后,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整个社会产生技术变革,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和层次。

(二)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微观层面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它不但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知识产权的直接应用者和受益者。经济发展中,一系列知识产权活动,大多是通过企业来组织完成的。因此,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上。

1.知识产权对企业创新意识与自主品牌的影响

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新活动的激励,在企业上的表现就是促进了企业R&D投入的增加。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复杂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艰辛的劳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认成果属性,保障做出主要物质技术投入的单位或个人充分享有由此所产生的合法权益,保证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并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尊重或被迫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使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环境使企业愿意将更多的财力、物力和智力资源投向研究开发,形成新的技术成果,保证生产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而促进企业自主品牌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对企业自主品牌保护的氛围和机制。

2.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出该企业拥有财富的多少和实力的大小,而且能反映出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知识产权被纳入发展目标,其中就强调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始终需围绕消费者需求来构建。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是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即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认为,知识产权是当今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从制度因素讲,知识产权通过法律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也是企业谋求市场竞争力的制度保证。

3.知识产权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实施知识产权一方面刺激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了产品的专利成果转化及专利技术的商业化,为企业的最大化产出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形成根本性突破,保证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知识垄断。基于上述原因,知识产权战略能够最大可能地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有力保障。实践证明,在研发资金投入多、专利申请量多的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对比都有明显的提高。

三、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中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知识产权发展的阶段问题

在关于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并不确定具有正相关关系。如Thompson等认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增长效应取决于人均GDP水平,其实证分析证明,只有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才会有正的影响。从研究结论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决定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性,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呈现U 型关系。因而,在知识产权战略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实施分层次、分阶段的知识产权推进战略。

(二)专利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从我国知识产权情况看,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专利授权上,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在较低水平。今后应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执法力度,多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同时,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加大专利申请补助、对能够产生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授权专利给予奖励、对申请及授权专利较多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等措施促进专利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知识产权发展方向定位问题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知识产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结合区域自身优势,促进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战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衔接,避免无用甚至重复的技术开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台知识产权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切实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

(四)知识产权发展中的企业角色问题

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才具有针对性,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知识产权产业化问题

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只是为最大化产出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但产出的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利润的最大化,专利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才是促进效益增长的关键。所以,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同时,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法制环境应当逐渐完善,促进多元的资金体系的形成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

结语

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梳理了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增长、行业与产业发展及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厘清了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完善了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同时,指出了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35.

[2] 夏先良,王雅龄.知识产权影响经济发展的文献评论[J].学习与探索,2011,(4):144-154.

[3] 李涛.论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理[J].湖南社会科学,2006,(6):108-110.

第7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随着国际交流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英语已经成为了在世界范围内被唯一认同的国际通用语言。就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区域经济圈”、“地方经济体”、“经济发展城市群”等形式,呈现国富民强的良好局面。如果没有英语这个国际语言的沟通与桥梁作用,就不能更好地向先进国家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的经验,也就没有今天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建设成果。这样的发展状况对于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无疑是非常迫切的,同时高级英语人才对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其作用日益得到凸显。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腾飞,一方面取决于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也同样重要,而英语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国际信息和技术保障。

一、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必要性

在现代经济中,教育投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早在两百多年以前,经济学界的先驱们就已经对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开始了研究。当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具体阐述了教育的资本价值,并认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对教育的投资,因而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明显上升,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英语教育从应用领域来看,已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并呈多线条延伸;从应用范围来看,英语已应用到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当中;从英语的本质属性来看,它能把外国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合作意向通过英语这个特殊媒介译传给对方,从而达到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为洽谈与合作等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还将日趋扩大,它的作用也将显著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英语教育。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贸易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英语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需要提供人才服务。学校尤其是高校,学科体系完备、人才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个方面优秀专业专家教授,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每年都会培养大批的毕业生,学校的英语教育每年也为社会培养大批的经贸、教育、翻译人才,在地方招商引资、经济国际化转型、文化品牌树立、国际交流沟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为英语教育拓宽了就业市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老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被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从而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区域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对英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的需求,从而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进而扩大了院校的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因此,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英语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为英语教育带来的优势,英语教育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英语教育以区域经济服务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利用各种区域资源,采取“职业素养、英语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实践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语言必须为经济服务的理念,为区域经济输送应用型人才,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科技和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地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面临巨大的挑战,英语教育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来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全球化经济更是离不开国际间的沟通和英语教育的链接作用。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因素:

(一)连接和助推因素:经济全球化需要英语教育来架起连接的桥梁。WTO的加入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国际大市场,同世界接轨的交流、洽谈、合资、合作都需要通过英语教育来实现相互沟通。

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的平台需要英语教育推动进出口贸易。其一,涉外经济活动离不开世界性语言――英语的介入,这也决定了英语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礼仪等,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在同一经济活动中能够合作协调发展,提高贸易成功率和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外向型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社会和技术领域与国际接轨,引进了合作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引进了好的项目。实现这些都离不开英语教育。

(二)承接和转变因素:打造外向型经济体系,承接产业转移英语教育有纽带作用。国际经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以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英语教育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吸引外资,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增区域经济的投资吸引力,只有英语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英语应用型人才,优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可有效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区域的投资吸引力;带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使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劳力密集型向高技术含量型转变。

(三)吸引和促进因素:英语教育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繁荣本地文化。对于有着优质旅游资源的地区,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对海外推介,吸引海外游客。语言的交流和丰富优秀的外语人才存储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英语教育能够为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文化,如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英语教育的结果会使得区域之内与外商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这样日益密切的交流也会逐渐渗透到区域的生活与情感等领域,从而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最终实现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调整和辐射因素。高校在提供经济服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而教育对于经济的服务是一项实践活动,英语的教育依据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人才培养策略调整和专业调整,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度得到提高,企业对高校的依赖性增强。

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提升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高校利用英语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应用,推进产业化发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科技产业,成为地方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

三、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策略

(一)普及基础英语教育,培养顶级拔尖英语人才。英语的教育与学习,首先应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阶段要适当增加英语课时,对成年人开办各类英语进修、补习和培训班。培养各级各类专业英语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全方位的需要。因槲夜在加入WTO后,更要加快培养大批既懂英语又能熟悉各种贸易规则与解决国际间争端的公关、谈判顶级拔尖人才,以适应高新技术和特殊专业的需要,充分发挥英语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成英语为经济发展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此外,还要注重英语教育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升鉴赏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可以使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英语教育应当结合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方式方法及教学内容。例如在发展旅游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开设外贸英语、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运用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到与经济市场体系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与英语相关增加学习兴趣的科目,使英语学习不至于过于机械化。具备了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在以后的职场中也会快而灵活地熟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所学能够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有效发挥,实现自我价值。

(二)理论联系实际,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英语教育想要契合区域实际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是首要。不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也就导致不同区域的英语教育发展水平因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呈现较大差异。所以,以市场运行的要求与体制为导向,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标准是核心。只有将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使得英语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不断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英语教育应当按照市场要求来进行,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实现校企联合。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的英语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加大,英语教育如果不科学地寻求改革,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需要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联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英语教育的校企联合可建立相关的联合训练基地,也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资源共享的教育,使学生不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在校企联合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从而实现校企英语人才共育的目的。

四、结语

实践得知,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英语教育目标及模式的调整。通过加强英语教育投资提高劳动力的外语水平,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进行英语教育的改革,从而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忽视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满足社会发展对英语的需求,与时俱进,促进经济的增长,实现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勇.海外环境下中外教师的合作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3.

[2]张大凤.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视野下的产学研合作[J].群文天地,2011.20.

第8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总体上看其研究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经济地理模型,认为产业集群的区域定位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它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而对形成产业集群的相关经济活动及其持续成长因素的动态效应未能进行很好的诠释。第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钻石模型”理论框架的构建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极大的挑战了建立在资源禀赋基础上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资源禀赋转移到对其形成产业集群的资源的利用能力,认为竞争是依赖国内的竞争环境动态且瞬息万变的,该理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经济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相对于同类区域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竟争优势。而区域经济优势的形成具有根植性,往往根植于该区域的特色产业,其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在具有本地化产业氛围的地方特色产业群上,这种特色产业群是其他区域难以模仿的。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而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又体现在区域产业集群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不一定要看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应关注该国或地区的特色产业群。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了产业集群己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理想模式。国外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十分普遍,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式。

2、集群知识累积与扩散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新增长理论认为对经济长期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是基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累积而形成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而这种基于集群的知识累积根植于所在的产业集群,具有嵌入性,是难以模仿的,可以形成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知识与传统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同,是一种无形资源,具有独特的特征,首先,知识具有价值增值性,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知识投入的增加,能促使生产规模收益递减向规模收益递增的变化。其次,知识的使用具有重复性,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能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使知识的价值不断累积而提升,具有量的累积性。根据知识可传递的难易程度可将集群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根据知识的来源把显性知识分为内部显性知识和外部显性知识,把缄默知识分为内部缄默知识和外部缄默知识。

3、产业集群的创新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

区域经济持续的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引起的区域产业创新密切相关,产业集群能促进群内信息流动和技术溢出、推动技术进步和扩散,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产业集群本身是一种区域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交流、扩散和传播。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中,集群企业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形成了信任的网络,企业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进行知识的累积,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是重要的创新体系。其创新内容包括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原材料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以及组织的创新等。

4、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品牌优势的形成

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也必然带动区域品牌的创立,专业的区域营销优势和品牌营销网络的协同性加速了品牌的建立和传播,典型的例子如意大利的皮具、法国的香水、日本的电器、瑞士的手表、西湖的龙井茶等。产业集群改变企业单独品牌建设时的势单力薄、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资源局限等困境,整合集群力量集中宣传力度,集体打造区域品牌优势。

第9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河北省 区域经济 发展 问题 战略

我国是地大人多但人均资源占有并不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各地区的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谋求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共同富裕。作为国民生产总值连年居全国第六位的河北,在全国仍然不是经济强省,如2005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全国位居10位之后。河北省虽然地处沿海,与北京市及天津市毗邻,但在过去20多年里,河北省在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经济多样性、生产力提高及社会发展方面明显滞后于其它沿海省份。因此,必须下大力谋划发展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规模、特色和协调发展,以提高河北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全省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性、辐射性

全省十一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协调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表现为先进区域对落后区域的带动与辐射能力不足。如唐山的钢铁、石家庄的医药产业自我发展,对相邻的相对落后的沧州、承德、衡水的区域经济发展辐射有限。

2.十一地级市所在地大部分经济运行质量较低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积累,再加上行政体制的影响,十一个地级市所在地发展成为各自所在区域的市级经济核心区,在这些经济核心区中,到2005年人均GDP在8000元以下的还有张家口、承德、邢台、衡水、沧州等5个地级市,这说明经济运行的质量低下,也说明“核心区”的名不符实。

3.全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特色趋同

90年代以来,河北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是由于受原有产业存量和发展思路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把主导产业集中在电子、化工、建材、机械和冶金等方面,总体上明显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和趋同化。这不仅制约了区域特色经济格局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整体竞争能力的持续增强,影响了经济未来发展的后劲;而且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制约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北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1.河北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

受过去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宏观政策以及区位地理环境的影响,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下挑战:

(1)面临周围发达省、市对生产力要素洼地效应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生产力要素按照市场的导向不断地向生产率相对较高、回报相对较好的区域流动。这一流动过程表现为北京、天津、山东对高效优质生产力要素的洼地效应,河北省就处于了对生产要素吸引力不大的被动地位。

(2)面临区域分工收益低下和区域协作不利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条件的变化,集中地反映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围先进的北京、山东、天津等地产品在市场上势必给河北省带来巨大压力,再加上国外产品的竞争,所以,对河北省产品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极为不利,本地市场多被蚕食。

2.河北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

在面临这样严峻挑战的同时,河北区域经济发展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大北京”发展规划的提出,将加速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因此,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要抓住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第一,要利用“绿色奥运”加大首都周围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与北京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投资运行机制;第二,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成为首都无公害农副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第三,要加快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主动接纳北京的资金和产业转移。

三、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河北委、省政府近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加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体地应把握如下方面。

1.内动外联,贯彻落实“一线两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省内,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中间一线,积极推进南北两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以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五市为“中间一线”,建设全省经济发展的隆起带;以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四市为“南厢”,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张家口、承德二市为“北厢”,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省外,要坚持横向联合,强化跨省协作功能。重点是配合“大北京”建设规划着力培育京津保三角形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尝试与京津携手探索三地进行土地一体化开发、产业协调布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以及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可行路径,力争一道将此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多种城市中心的城市网络,将京津的一些产业、资金、人才转入这一地区。

2.实施壮大特色产业带、构建新的产业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带,主动凝结产业群体,努力扩大区域产业规模,真正把有市场潜力又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探索构建三大新兴产业带:一是近环京津高新技术和外向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培育壮大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大量吸引省外资。二是沿海经济带,借助沿海港口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有序、有效的生产力要素合理东移,促进沿海经济、海洋经济开发,形成以临港工业为主体的河北省新的产业生长点。三是沿路经济带,即沿京广、京九、京秦高速公路进行特色经济开发,京广沿线重点发展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通信、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京九沿线着重体现县域经济特色,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京秦沿线则积极寻求与京津产业对接和承载京津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努力营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示范”空间。

3.实施产业资源整合链接的市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历来就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因此,必须实施正确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全省各市县在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的前提下,要增强全局意识,结合各县市内的企业发展情况,寻求相关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链接。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既突出特色,又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从而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实现对接,使每家企业都成为产业链紧紧相扣的一环,实现资源共享,互为补充。通过产业的分散与联合,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县域范围内作大作强产业集群,努力营造“众星成月”,以收共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冬原:《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教育资源网2006年9月13日

[2]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

[3]亚洲开发银行、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8月17日